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范文

时间:2024-04-01 18:1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

篇1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景观设计;创新运用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中的美术类型,是区域性人文文化最突出的表现。随着全球信息一体化的推进,我国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现代景观设计逐渐与国际化设计趋同,甚至造成了我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风格的却是,降低了国内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和独创性。将民间美术引入现代景观设计,能够以景观设计突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并向外传达更加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为了能够让我国景观设计自成一系,为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做贡献,必须现代景观设计中实现对民间美术的创新运用,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能够被世界所了解、认识。

1民间美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现代景观设计中对民间美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民间美术和景观设计的完美融合,从而使现代景观设计体现民族文化气息,从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1.1民间美术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认识价值。民间美术文化能够反应所在地域的社会审美观念,将其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能够实现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完美融合,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由于民间美术文化来源于民间,受地域、气候、风俗的影响较大,因而其表现形式多样,是最能够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元素之一,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民间美术文化,能够帮助设计师打造一个更加优秀的景观作品,从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想要实现民间美术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完美融合,就要深入把握民间美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适当的应用于景观造型和设计中,向人们展示当地的地域文化风采。

1.2民间美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能够体现情感价值。想要有效的提升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影响力,必须将设计师的设计情感融合到景观设计中。民间美术作为最能够体现乡土情怀和民族情感的艺术表现元素,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拥有民间美术文化元素的现代景观设计,能够表现出独特的乡土气息和故乡情怀,从而提高景观设计的人文价值,赋予景观设计民族之魂。民间美术文化类型多样,表现力出众,诸如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文化等都是民间美术的重要载体,将这些文化元素移植到现代景观设计中,能够加重景观设计的文化底蕴,并使其根植于区域文化的土壤中,并作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载体,激发区域文化发展的新活力。

1.3民间美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能够增加其文化底蕴价值。我国有着5000年的文化历史,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数不胜数的民间美术。这些民间美术经过时间的洗礼,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由于民间美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文化价值,将其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能够使景观设计成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增加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底蕴。在将民间美术应用于景观设计时,首先要了解民间社会的文化与生活状态,并把握好民间美术作品的社会文化价值与存在状态,理解民间美术文化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将其与景观设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民间美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完美融合,能够使景观设计体现民间美术的文化精髓,从而提高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底蕴,使景观设计作品真正的成为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文化传播载体。

2现代景观设计对民间美术的应用于创新

在运用民间美术文化时,我们一定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发展与创新,使民间美术文化能够和现代景观设计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提高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感和历史感,提高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底蕴。

2.1民间美术人与物的关系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民间美术是对人们对生活状态的美术化反应,究其根本是将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发展物化的产物,因而民间美术的人与物的关系是静态的。这种静态的关系是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也是民间美术文化作为区域文化传承载体最大魅力的体现。现代景观设计同样是将人的思想物化的过程,设计师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灵感利用物化的景观设计表现出来,展示自己对文化、自然、社会的感悟,因而民间美术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在这点上是具有共性的。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民间美术,要做好对民间美术人与物静态关系的利用,将这种人文的物化关系嫁接到现代景观设计的物化过程中,从而使现代景观设计和民间美术相融合。这种应用,能够改变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大广场、大草坪这种缺乏心思的景观设计物化过程,给现代景观设计赋予新的内涵。因此,我们应该从敏佳美术人与物的物化关系中去借鉴,提升现代景观设计的表现力。对于民间美术这种生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绵延至今的艺术,它的合理性亦被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所证实,所以它必定为现代景观设计所吸收。因此,我们应该从民间美术中人与物关系处理的实践中去借鉴、汲取营养,在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人性化景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2民间美术人与自然关系对景观设计的启示。民间美术在内涵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辩证性的思想是我国民间美术文化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文化表现力的原因之所在。民间美术文化作品的题材大多来源于自然和生活,并结合着人对自然和对社会的主观意识,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最直观的意识体现。民间美术在运用美术材料时更加能够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习惯运用自然材料,并最大限度的因材施艺,将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此,现代景观设计在运用民间美术时,一定要把握好民间美术的这种艺术表现精髓,做好景观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艺术处理,并在艺术处理中灵巧的融合民间美术的艺术元素,增加景观设计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富含“天人合一”,富含人文价值的景观设计作品,才能使景观设计和区域文化与自然完美融合在一起,提高景观设计的文化表现力。

2.3用现代景观设计赋予民间美术文化新的功能。民间美术文化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和沉淀,有些文化内容不可避免的被历史所淘汰。现代景观设计对民间美术文化的应用,必须选择民间美术文化的精华,并经过艺术的创新,才能重新焕发民间美术文化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应用民间美术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中,要做到“传神”,粗鲁的照搬是无法实现现代景观设计与民间美术文化的融合的。现代景观设计中民间美术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可以采用引借、夸张、转化等手段,使其与现代景观设计相融合,并使民间美术文化的表现内容与设计师的设计思维相融合,从而实现以民间美术文化元素的运用提高现代景观设计艺术表现力的作用。只有实现了对民间美术的创新运用,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才能在不破坏设计师创作思维的同时,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并提高设计师的景观设计艺术表现力。综上所述,民间美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能够促进现代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发展,并激发现代景观设计的艺术表现力。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民间美术元素,一定要把握好民间美术文化元素的核心内涵,并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和技巧,将民间美术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相融合,实现提升现代景观设计文化底蕴和区域文化表现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师艳荣.陕北民间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问题;对策

我国是茶叶的发祥地,具有悠久的茶叶栽培历史。在历史的演变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显现出不可比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蕴,这就为茶文化的旅游开发创设了极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享受到奇妙的茶文化之旅,体验到浓郁的茶文化清香,感受到茶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然而,我们还要充分意识到在茶文化旅游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更好地推动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1茶文化旅游概述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是在茶叶发展历史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逐渐由物质层面上升为精神层面,具有极为丰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习俗、心理审美特征。茶文化旅游则应当归属于一种休闲文化范畴,它也是民俗旅游的重要分支,在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充分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加以深度的、综合的、因地制宜的开发和挖掘,使旅游者可以获得茶文化的体验和享受,享受到一场别致的文化旅行。在茶文化旅游过程中,可以打造成不同类型的茶文化旅游模式,诸如:山地观光旅游、体验式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式的旅游等。在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结缘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1自然环境

中国的产茶历史悠久,具有适宜于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由于茶叶喜温耐润,适宜生长于温度为13℃~25℃的区域,我国大部分区域属于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适宜于茶叶生长。同时,我国大面积的山地、高原和丘陵地质构造,也极其适宜于茶叶的生长。

1.2人文环境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相融合和渗透,生成了形神兼备的文化体系,并激发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共鸣,形成了深厚的茶文艺;在人们制造茶叶、烹煮茶叶、品茗茶叶的过程中,又精练升华而成独特的茶艺;在茶叶的贸易交流活动中,又形成了无可替代的茶文化历史遗迹。在这些与茶相关的人文环境的滋养和浸润之下,为茶文化旅游奠定了厚重的人文底蕴,使茶文化旅游大有潜力可挖。

1.3社会经济环境

从我国的旅游产业升级的角度,可以看到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然性,通过赋予旅游资源以茶文化内涵,可以极好地弥补旅游资源的匮乏状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业可以借助于深厚的茶文化软实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同时,对于茶文化产业而言,茶文化旅游也可以极好地推动茶文化产业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使旅游产业为茶文化的推广平台,更好地吸纳社会资源,使人们参与到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来,更好地传承和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内容。

2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2.1.1茶文化旅游成为新兴的旅游产业主题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迅速发展,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旅游和大众旅游方式,而注重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深层次文化体验旅游,人们渴望从旅游中获得更多的关于文化、历史、生活、艺术方面的认知和体验,感受不同旅游区域和文化所带来的神奇、迷人的魅力。

2.1.2茶文化旅游需求日益昌盛

茶是一种天然饮料,茶文化的神秘与优雅、独特的茶风茶俗,对于向往休闲养生的现代旅游市场来说,茶文化旅游是一种迎合了大众需求的旅游方式,它以其独特的休闲方式,成为了人们的旅游盛宴。

2.2茶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缺乏强有力的茶叶品牌支撑

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进程中,存在各自经营的现象,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缺少区域性的茶文化资源整合和组团,缺少了强有力的名茶品牌支撑,则会使人们的茶文化旅游缺少参与激情,无法使其成为人们品茶斗茶的主要议题。

2.2.2缺少高档次、高品位的亮点景区

在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之中,开发最多的是乡村旅游景区,尽管也有一些茶文化旅游节、公众影响力较大的特色茶文化旅游活动,但是其拥有的亮点较少,档次也跟不上去。在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开发一些茶园观光游览、茶家乐等茶事体验活动,然而,还缺少一些公众影响力较大的特色茶文化旅游活动,旅游者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不强,项目的整体文化内涵较少,产生的效益不够明显。

3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与提升的应对策略分析

3.1加大对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拓宽客源市场茶文化资源种类的差别

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会有着不同的影响,要对茶文化旅游产品加以不同的包装,制作成具有自我风格和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宣传品,并利用茶文化旅游网站,通过网络媒介对外宣传茶文化旅游资源,拓展茶文化旅游的电子网络渠道,便于旅游者及时、快速、便捷地获取茶文化旅游相关信息,可以自主地根据旅游者自己的选择,实现茶文化旅游查询、链接和检索,更好地选取特色化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茶文化旅游不同景区还要开展联动促销,联合宣传和推介,打造多条精品茶文化旅游线路,使旅游者有更多的范围游览,并能延长旅游体验的时间。另外,对于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农民还要加强宣传,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方式,强化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用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热情的待客礼仪赢得更多游客的回头率,丰富茶文化旅游的客源市场。

3.2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挖掘茶中的文化底蕴

品牌效应具有不可比拟的竞争软实力。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打造特色化的品牌形象,挖掘和开发区域内深厚的茶文化底蕴,避免茶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同质化和过场化现象。具体应当从以下内容加以设计:(1)品牌定位。要寻求与旅游者相契合的基点,使之成为特色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方向,充分融入茶文化旅游的自然地理优势、人文优势、历史优势、社会经济优势,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2)品牌的推广。可以借助于名人效应,吸引旅游者的眼球,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制作片、户外广告等形式,促进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和推广。

3.3丰富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突显特色文化品位

在人们推崇生态旅游的形势下,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成为了人们的推崇和高品位的生活追求,它源自于人们自我实现的精神内在需求。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区域的茶文化的内涵,并使传统的茶文化与时代风尚相融合,使旅游者感受到传统文化所焕发的时代光彩,为之所吸引,而产生浓郁的再次重游的欲望和兴趣,并逗留较长的时间,以感受其茶文化特色所带来的新奇体验。以安溪茶文化旅游为例,这里产茶历史悠久、茶种资源丰富、茶文化资源极为绚烂多姿。因而,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设计具有浓郁茶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具体包括:(1)做大做强安溪铁观音品牌茶文化,不仅使其具有物质属性,还要具有与旅游者心理相契合的精神和文化属性,引发旅游者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2)将安溪茶文化与安溪的宗教朝圣文化相融合,拓展茶文化旅游的外延,深化其茶道哲理意蕴。(3)实现安溪茶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可以建构安溪茶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街,增进旅游者对安溪茶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度。(4)联合周边的知名品牌旅游项目,打造复合型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在旅游资源整合的链条下,产生一种极为强烈的辐射效应。

3.4基于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为了合理、有层次地开发和设计茶文化旅游,还需要根据旅游者的不同个性化的需求,开发和设计多样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以避免茶文化旅游的同质化现象,要将茶文化产品设计成多层次的产品,针对不同年龄、文化层次、收入水平等,划分为高、中、低三档的旅游产品。同时,还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产品与人文古迹、宗教朝圣、生态养生、休闲健身相融合,设计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形成对旅游者强烈的吸引力。另外,还可以开发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如:茶文化夏令营、茶文化爱情体验旅游、茶文化创意设计旅游等,更好地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4结束语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生态旅游日益繁荣的局面之下,要合理分析茶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面对茶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设计,要充分利用茶文化旅游中的地理环境资源、人文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更好地组合茶文化旅游路线和项目,并运用有效的茶文化旅游宣传策略,吸引人们的驻足和旅游的欲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和设计具有不同风格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使旅游者体验到丰厚的茶文化底蕴、悠久的茶历史,享受到茶文化给自己所带来的轻松和欢愉。

参考文献

[1]谢钦玲.安溪茶文化旅游提升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2]师晓华.浅析黄帝陵景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6):74-75.

[3]朱竑,戴光全,保继刚.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发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4(4):94-101.

[4]徐仁立.论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09(12):150-151.

[5]胡柳梅,谢红彬,胡荔香.“坦洋工夫”茶文化旅游开发探讨[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4):58-62+69.

[6]刘志芳.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4(41):69-70.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传统文化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了“爆炸式”的发展现象,高校扩招,学生总量大幅度增加。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育工作十分值得我们关注。而人文精神的缺失和传统文化的薄弱,使得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曾指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在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适应时代教育特点和本民族要求,在接收现代的国际教育思想的同时,也要发扬、继承本国优秀的文化,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我们可以从设计大师贝聿铭、王澍的设计作品中看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在民族文化为基础上融入了世界现代元素,这种融合带给他们伟大的作品。观察日本、德国等现代设计强国,可以发现其中优秀的设计往往都蕴含着自身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在艺术设计上进行自己的民族化是每个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在查阅西方设计史时便可发现,追求理性、人文情感淡漠的现代主义设计始终在衰弱,而大潮流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而使着设计正在走向新的现代设计。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正在飞速发展,相信中国设计也将会开始其新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而如何正确面对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就成为了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问题。面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全球化,身为一名设计师,有责任积极投身于本国的艺术设计行业。而这时我们会发现,我国几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底蕴就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设计的源泉,立足于本土文化,吸收民间艺术精华,完成独特的优秀创作。这就使得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发挥大学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发展人文素养和具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建立注重民族特色的办学模式,让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在世界艺术设计教育舞台上留下独特的身影,也只有这样,中国的艺术设计才能在世界展现自身的风采,打破“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

二、艺术设计教育在传统文化上的问题

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很大一部分学校始终保持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的教学体系,再结合定期的实践教学,这类教学模式从包豪斯创立开始便一直沿用。但可以发现这中间很少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说没有形成符合当代国情,经过自身慎重思考的独特艺术设计教育理论体系。五千年来,我国遗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是在我们中华民族在不断的文化进程中积淀下来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中最具延续性、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这些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优秀人文精神是艺术设计得以支撑其整个专业知识的框架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新时期,艺术设计课程的具体设置上,有理由构建具有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以弥补目前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新时期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重新建立本土文化意识,并带有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意识,促进设计的独特性。艺术设计类爆炸式扩招,其中此类高校本应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但之前也已说明,很多学校一直沿用包豪斯时期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带动了学生现代主义的思维,传统文化教育却出现了缺失。同时也能够看出其对传统文化教育上的漠视。大部分艺术院校重视的是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人文课程的组织,或者说比重往往很小,存在着象征性的意味。

三、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

而在如此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到底如何科学、有计划地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教育里面去。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育方式,所以首先应该在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与脉络,也使其平行于现代设计教学,做到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而且这也无疑能帮助世界观正在成型的学生群体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增加传统文化课程

增设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可以分别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进行展开,因为大三往往面临实习、而大四面临着毕业,相比较大一大二是适宜培养传统文化基础的时机。大一上学期在开设设计史论课程的同时开设《中国艺术概论》,主要从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传统文化的特质及现代意义开始再到中国古代的哲学传统、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宗教传统、教育传统、文学传统、艺术传统及史学传统等等,以概要的方式叫学生们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一下学期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树立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理性看待西方设计与中国设计,正确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大一学年的教学基础上,大二学年可开设《中国传统手工艺史》,系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手工艺领域及从中探索发现遗留下的宝贵财富等。作为艺术设计类学生,下学期可选择较为贴合专业的《园冶》、《天工开物》等课程。在此期间同样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为辅,如《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国历史文选》、《中国文学史》、《中国戏剧史》等等,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有更宽广的接触面以及耳听目染的学习氛围。

(二)培养传统文化与艺术鉴赏力

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艺术鉴赏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审美观与世界观。而艺术类高校的专业课中都会有《艺术概论》这门课,艺术概论是对艺术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它可以帮助提升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但同时各高校也应该将艺术鉴赏纳入专业课的规划之中,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审美观、价值观以及人文素养的教学体系。同时将传统文化教育带入进来,在开设的艺术作品鉴赏课中,通过让学生了解、学习古今中外著名的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并在日后的设计中,能获得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意识。

(三)组织民间实习

上文已经简要说明了当今高校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设计课程与传统文化必修、选修课同时开展的提议。但是不光要设置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在课余时间教学计划中也应该包含组织安排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历史文化馆诸如此类,并观看传统文化演出的计划。“采风”、“写生”是艺术类高校已经普遍实行的实践教学方式,但是“采风”、“写生”的目的地确是值得深思的。不止要深入大自然,也要深入社会,深入民间,因为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所留下的最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看来,这些有特色的民间工艺是完全可以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来的。不止是山水,民间的种种也是学生们的写生对象,而相信这种采风形式对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传统文化教育会是难得的机会。

(四)建立“传统文化墙”

鼓励院校开设文化墙活动,定期开展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报、板报、文化墙等设计大赛与鉴赏活动,场地可选择学校有计划划拨的特定区域以及各学院的墙壁,内容包括多种传统形式的名人名言、名言警句以及文化知识等等。这种大的校园环境供师生们随时随地品味与思考,间接引导师生们关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人文、关注民族精神。根据时间,也可以举办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节,用这种方式结合传统节日进行相关的传统文化宣传和教育,更能让学生能够拥有实际感受以及体验。而学生在调查民风民俗,学习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在实际行动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篇4

一、挖掘东北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与意义

(一)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的需要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东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东北文化的主体是地方系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的结果,同时兼收并蓄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东北地域文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东北特有的传统文化体系,并涵盖了诸如长白文化、辽海文化、龙江文化、边外文化等分支,呈现出极其鲜明的个性化和地域性特征。盛京三陵、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等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一些民间文学、民俗、传统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曲艺、技艺等珍贵丰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发掘出来,如民间故事和传说、大秧歌、满族说部、朝鲜族跳板和秋千、蒙古族汗廷音乐、前郭尔罗斯的博舞、东北二人转、东北大鼓……举不胜举,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动画作为文化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利用其特殊的表现方式和手段来弘扬东北传统地域文化,展现东北地区的风光地貌、民风民俗,通过动画作品及形象实现东北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对传统文化的推进和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推动艺术民族化和创新的需要

地域文化特征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气质和风貌。所谓民族化问题,说到底就是艺术作品是否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问题。艺术创作大都是就地取材的,即使异地取材,也无不忠于和归依题材的地域文化。不论怎样对环境和背景进行淡化,地域文化都对艺术创作的风格、审美价值、创作思维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提炼典型东北地域文化元素运用于动画创作中,是动画作品更具民族特色的关键所在和创新的必要手段。纵观中国动画在辉煌时期的创作,都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早期的《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都融合了不同地域民族风格,借鉴了多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这些为中国赢得了广大声誉的动画作品,开创了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光辉历史。由此可见,传统地域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能成为原创动画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近几年围绕民族化创作的动画片做了很多尝试,但有影响力的作品凤毛麟角,和中国动画辉煌时期取得的成就还相去甚远,大多动画作品暴露出重数量不重质量,重表面不重内涵等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动画缺乏对传统地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转化运用,作品原创性不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借鉴,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兔侠传奇》的大投入与《功夫熊猫》的成功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运用传统地域文化创作动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该从文化的更深层面进行分析,并从表现形式等方面推陈出新。所以植根于地域的传统文化是动画艺术创作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国产动画应从传统文化中创造性地汲取养分,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征,寻找与动画艺术创作的契合点,才能为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同时利用动画品牌效应,发展具有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创动画作品将是动画创作的全新尝试。

(三)文化核心价值传播的需要

民族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向外推广自身文化的一种有力“武器”,相关产业都以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特点为出发点来打造文化品牌。虽然当下西方文化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方式,但是地域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全面的,不但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还制约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因此地域特色文化元素题材的创作越来越被重视。地域文化要素可以增加作品内涵,并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实践证明,那些单纯模仿甚至照搬美、日动漫风格创作的动画作品,与我们的文化特征实不相宜,很难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动画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地域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承担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效传播的媒介和载体,从这个层面上看,动画更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动画作品中宣扬的文化立场与精神内涵突出主旋律,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动画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托,融会了地域传统文化精神的动画作品,必将有力地推动新时期的文化传播。

二、东北地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转化路径

我们面临的“当代”是在传统被切割,人们要求从外部吸收新鲜养分的环境下生成的。面对“养分”从何处而来的反应是困惑与迷茫,我们最擅长的是“拿来”西方的观念,以至于西方社会艺术价值成为评判当下各类艺术的中心。“自身发掘”是对中国当下艺术创作很好的补充,体现出地域民族化是一切艺术的本源。我们的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各区域、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形成了融会民族文化修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体系,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史,并成为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动画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发掘。丰富且韵味独特的东北地域文化要素为动画提供丰富的源泉,动画的创作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对地域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进行转化创新运用,创造出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因此在创作中如何整合东北地域文化与动画的关系,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应用在动画创作中的转化路径是关键 所在。

(一)提取东北地域文化要素中的精神内涵,塑造动画的人文价值

我们看到迪斯尼、梦工厂和好莱坞的动画不断以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渗透着美国价值观, 提升着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国际范围文化实力竞争的背景下,从保护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出发,开掘和运用东北地域文化资源不仅是动画艺术创作应有之义, 同时也是传播和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动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承担着重任。对于东北地域文化的转化应用,不能对其进行单纯的复制或简单的挪用,而要在深刻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将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对其进行延伸和再造,从中寻找出传统文化精神的转化路径,从而创造出反映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动画作品。因此,提取出东北地域文化资源精神内涵,可以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本地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可能使动画实现产业化与人文特色之间的相融共生。本次课题中创作的动画短片《号子王》正是运用东北地域的人文元素与现代精神相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创作理念。是运用动画更形象、直观地传播东北地域文化作出的有价值的尝试, 也完成了一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艺术作品审美内涵的可贵实践。

(二)寻找东北地域文化要素中的故事资源,丰富动画创作的源泉

在东北地域几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各族人民以其聪慧与才情创造了很多独特的艺术形态,很早就流传着神话、寓言等叙事的载体,这种古老的文化资源不仅催生并滋养了古代的各种文学叙事, 而且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叙事也产生着影响。这些多种形式的故事资源蕴涵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 具备一定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动画艺术和民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摇曳多姿的故事等为动画艺术创作提供了叙事的宝库。早期动画作品的取材就直接来源于民间,多是在采集整理民歌、故事、野史、传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新而成的,如早期制作的动画片《人参娃娃》等,借这些民间故事展示出人性中真善美的境界。

在动画创作中,从传统故事的宝库中获取灵感、发掘原型,对原有故事情节、人物等元素进行整合演绎的基础上,用现代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民间文化的永恒魅力,引起超越时空、超越现实的心理共鸣,才能使作品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借鉴与升华后的叙事依旧承载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内涵, 使得作品因民族文化的风格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改编采用了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 从观赏领域来突破, 从这部作品的可视性、故事性入手, 让其动画形象表达顺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习惯;同时充分利用动画视听兼备的技术手段的审美转换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为经典故事增添了优势和光彩。因此,创新运用这些故事资源创作出具有地域风格气质与时代精神的动画作品,也是当今原创动画创新的有效途径。

(三)运用东北地域文化要素中的文化符号,塑造动画的审美价值

东北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其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精神层面的道德理念、思想哲理上和传奇故事之中, 也体现在那些特有的象征文化符号之中。例如,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富有创造力的历史建筑,神秘的宗教仪式,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技艺,乃至服饰与烹饪,等等。正是这些传统文化构成要素具有独特的物象造型、意向指称及神话色彩, 成为创作者选用并强化的重要文化符号,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与符号,也成为现代艺术创作中探索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

东北特有的广袤深沉的黑土地、雄浑舒缓的三江并流、奇崛壮美的长白山脉、辽阔无垠的内蒙草原、厚重古朴的关东风俗等一一成为动画艺术家们创作的背景和现代表意实践的特有文化元素符号。在艺术的审美表现中,在东北地域文化要素中提炼出强烈的地域风貌产生的色彩,粗犷豪迈的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情的音乐等,都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冲击力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东北地域传统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这些丰富多彩和得天独厚的文化符号也自然而然地为动画在形象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优秀的东北地域文化培育了原创动画的美学风格,形成了意境美和道德美的审美风格,寓教于乐和内敛含蓄的中和之美以及朴素之美的审美价值,在地域文化与动画创作形式的结合上能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

篇5

[关键词] 中华饮食文化 审美 旅游 相关性 湖湘

随着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我国旅游业引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近年来,我国旅游产品大多数仍集中于观光、度假型,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加。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旅游开发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的开发重点。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文化宝库当中的瑰宝之一;中华饮食又与法国饮食和土耳其饮食并称为世界三大饮食体系。因此,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丰富我国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也在一定层面上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往往被摆在首要位置。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当下旅游活动中不仅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与弘扬的良好平台。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一方面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者有机融合,将发挥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优势效应,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当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多数还停留在以味觉体验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够全面反映饮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内在底蕴。中华饮食文化通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取材丰富、烹饪技法发达的直观特点,更重要的是艺术、哲学、医药、宗教等传统文化在饮食文化领域均有所体现。在食物形象、饮食环境、器具、风俗等方面,中华饮食均呈现出了丰富的美学特征,而这一系列审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审美活动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各类审美元素,使饮食文化和旅游经济得到真正的互动发展。

二、中华饮食文化审美的要素分析

1.菜肴之美

人们通过“色、香、味”来品鉴一道菜式,以此评判菜肴的整体水平,这便是通常意义的菜肴之美,也是最普遍、最直接的饮食审美。古人在饮食上很重视色的美感,如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曾有“色恶不食”一语 。这里的“色”可理解为是菜肴给与人的视觉体验,包含色泽及造型之美。传统饮食通过借助各类食材的天然色泽及质地,运用不同装点与烹饪技法将菜点以工艺品一般呈献给食客。“香”是菜肴付诸人的嗅觉器官后给人的一类审美体验。中华菜肴香气类型丰富,它同“色”一样,能提前为人们带来饮食的美感。“味”则是一道菜肴关键审美要素之一,中华饮食在食材本身之特性的基础上,辅以各类特有香料,采取不同的加热方法最终形成五味俱佳的菜品。

人们运用视觉、嗅觉以及味觉的综合感官,最终完成对菜肴的体验过程,从中体会饮食之美,这也就是认同范围较广的对于饮食的基本审美过程。

2.菜名之美

菜名的艺术是中华饮食独有的美学元素之一。人们对于一道菜肴的第一印象,菜名往往比色泽和香气更加直接。因此,古往今来,中国菜的命名都经过反复推敲,甚至与文学、民俗等传统文化联系紧密,这是中华饮食相对其他国家饮食所特有的。我国菜名除通过色彩、造型、味道、原料或烹饪方法等直接命名之外,更具特色的是以其象形性、寓意性等命名,如佛跳墙、龙虎斗等。尤其是在宴客之时,还菜谱整体的寓意和关联性,如同诗文中字、句、篇的关系,需要“字斟句酌”,使人们在享受饕餮的同时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器具之美

中国菜肴在餐具的选择使用上十分考究,人们把使用和欣赏各式器皿作为容器的菜点视为享受。古人讲究不同类型的食物与不同材质的器皿予以搭配,颜色、款式等也颇有讲究。菜肴的分量与盛器的大小协调、菜肴形式与盛器的形状适应也有相应的原则,甚至菜肴的身价也应与盛器的贵贱相匹配。“美食不如美器”,美器早已成为中国古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审美对象之一,饮食器具的审美也是传统饮食美学传承到现在较为完整的领域。

4.环境之美

优雅和谐、陶情怡性的格调是传统饮食环境的标准。人们认为在高山流水般的自然幽静之景下饮宴能为饮食整体过程带来更多愉悦之美。另一种则是人造的饮食环境,人们从建筑、装饰风格、灯光布景等方面创造出一片理想的餐饮氛围,为食客打造一种饮食的意境之美。

5.礼仪之美

中国向来被称作“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向来将进餐之时视为交朋会友的绝好机会。这也就使得中国的餐饮礼仪更为丰富和广博。中华饮食礼仪不仅仅讲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更强调人们在觥筹交错时的言行和仪态。人们甚至将“礼”上升到“情”的层面,将这种礼仪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联系起来,使得餐饮的社会功能更为丰富,饮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也随之显现。

6.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和”可以理解为“适当与和谐”之意。在中华饮食文化中,菜肴的制作、命名等过程中无所不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基于养生学的五行说与五色五味的调和、基于太极说的食物阴阳特性的搭配、基于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饮食模式等等,包括中国最早的饮食文献《礼记•内侧》的相关记载 ,均充分反映了中华“和”文化的美学特征。

此外,中华饮食文化与绘画、雕塑、乐舞乃至诗词等多个艺术领域融会贯通,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体现。所以,一定程度上说,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过程也是一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全面体验的过程。

三、关于湖湘饮食文化美学特征的旅游资源开发

当下我国的文化旅游市场仍较多处于游客的文化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的初级阶段,真正成熟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甚少。因此,我们应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进而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饮食文化旅游发展。而对处于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之下的以湘菜为表的饮食文化也应作为湖湘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将湖湘饮食文化的美学元素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或者饮食旅游多数停留在对于菜肴的单一体验性阶段,我们应全面挖掘中华传统饮食的其他美学元素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从而丰富饮食文化旅游活动的内涵。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饮食文化的特点,将涉及各个传统文化领域的不同美学元素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真正做到将文化作为首要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湘菜向来以其丰富鲜艳的色泽、鲜香咸辣的口感著称,而湘菜体系的起源主要由三大分支构成,以长沙为中心的官府菜、以湘西为发源地的农家土菜以及以洞庭地区为主的民间特色菜。这令湘菜光鲜的外表之下增添了几分湖湘文化的厚重感,或者说把现有的对湘菜菜肴的体验式消费和旅游进一步同湘菜背后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将打造出文化韵味浓厚又富有创造力的饮食旅游资源。例如曾出现的以“湘菜博物馆”和“长沙窑”作为品牌推介的新式创意菜馆,他们套用博物馆布展的方式通过少量的历史资料陈列以及特色饮食器皿等的展示,为游客打造了一个极富有文化气息又不失新意的饮食场所,与此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方面的饮食审美体验,是值得借鉴的。

2.细分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打造不同审美主题的旅游产品

通过之前对饮食文化美学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到,饮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融合度,文化内容和深度都具有多元性,这一方面显示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其文化重点较难把握。因此,为了实现饮食文化旅游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应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细分,从而有针对性的吸引不同游客,满足其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例如按照其审美特征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交融度分别设计重点于菜肴品味、古典文学、建筑艺术、药膳养生等不同类型的产品。

对于湖湘饮食文化的细分产品构建,我们拥有的优势资源较多,诸如以长沙官窑为代表的饮食器皿、以中原文化为背景的饮食习俗等等。对于这些不同元素的饮食文化资源,我们应加深对其的认识,进而有针对性的予以开发和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能够充分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达到真正的文化旅游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亚洲面积最大的酒楼――西湖楼的案例。创办灵感来源于北京故宫的长沙西湖楼占地达到88亩,设有108个包房,l0个零店大厅,营业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00人就餐。通过打造宫廷御膳区、特色小吃区等不同功能和文化分区进行不同的演艺活动以及通过不同的装潢风格营造丰富的餐饮环境和氛围。餐厅将中华饮食文化尤其是突出湖湘饮食文化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用餐情境为消费者和游客创造多元性的文化体验。饮食文化的环境之美、礼仪之美皆一一呈现。同时,该酒楼的选址和营销也充分考虑到与其他都市旅游资源的配套与衔接,真正实现了从饮食文化角度充实旅游资源和产品内涵的目的。

3.丰富饮食文化旅游形式,提升以红色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的品质

现阶段我国饮食文化旅游不论着重哪一方面的审美体验,均局限在观光型为主、参与性为辅的阶段。换言之,即便是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也保持着走马观花式的对于各类与饮食相关的遗迹游览,辅之以较为粗糙的菜式品尝和环境复制模式。而随着旅游活动的多元化发展,饮食文化的各种特点可以采取多重体验性活动予以呈现。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品质也令潇湘大地向来不缺少伟人的诞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旅游和历史名人遗迹游是旅游业的重要角色之一。与此同时,享誉全国的“毛家菜”和“谭府菜”也是菜系中不多见的具有“名人效益”的独特资源。为此,我们可以将现有的又是旅游资源与湘菜文化尤其是湘菜与名人的品牌效益结合,将饮食历史文化真正同旅游活动结合。例如在韶山等红色旅游较为发达地区以“毛家菜”为主要载体,打造一些旅游产品,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饮食产品,更重要的是富有历史人文特征和文化特质的同饮食相关的旅游线路和活动,依次真正意义上提升文化旅游活动的品质。

四、结语

中华饮食文化凭借着其与多门中华传统文化交融的特性,具备了其他传统文化不可比拟的多元审美元素,这使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计有了更为广泛的开拓空间和发展余地。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利用我国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资源,尤其是其涉猎各文化领域的美学特征,大力发展饮食文化旅游,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在湖湘传统饮食文化的沿袭同湖南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创新的和谐融合下,通过采取富有创意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打造新型饮食旅游设施与场所、进一步细分传统文化旅游市场以及利用现有优势充分结合湖湘饮食的文化底蕴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以湘菜为代表的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荣光 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张建忠: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长治学院学报.2009,1:9-11

[3]张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4]胡爱娟: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吴澎: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李星明:旅游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 传统文化;设计艺术教育;营销传播;市场;传承;发展

一、 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播现状

(一) 中国设计艺术市场、教育现状:回顾设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历史,我们的设计艺术,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商品化经济的大潮中,急匆匆地紧随商品化经济爆炸式的发展,追逐潮流、赶超世界,却无法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文化,研究自己的教育。诚然,新的设计形式的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和造就了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总体来看缺乏原创性和个性语言,形式与语言一直是在跟着外国走,具体的陈述与表现上也失去了该有的民族人文精神,丢掉了民族的风格和传统的神韵,是令人深思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空间被改变之后,设计师的责任是重新营造一个适合现代人的人文语境和存在空间,而不是打破重来或盲目模仿、移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物质虽然丰富了,但地方文化溃散、传统文化失根、民间技艺失传已成为现实。面对如此的文化缺失,作为传承文化与创新未来,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应从全民教育入手,从设计艺术教育做起,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融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于设计艺术教育中,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当代设计艺术理论和教育,是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 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传播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现实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点中:

1.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开拓进取、积极上进。

2.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与品质。

3.和谐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妥善的与人交往。

4.“以义导利”观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5.爱国主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民族精神。

二、 传统文化教育在设计艺术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

(一) 传统文化观念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即能体现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符合东方传播语境下的内在要求,因而在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中广泛运用,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优秀的经验,我们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二) 传统文化的元素、形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传播中的重要性:优秀的设计师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的技巧,更重要的还包括设计师的修养和对设计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市场的把握,若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元素的设计则更要求设计师及其设计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扎实的修养积累,能够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抓住精髓,而不是肤浅的搬用模式化得样式与元素。

三、 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 国际化背景下现代设计观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的传播思考对于现代设计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来说,只有从认识上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具有可供借鉴的实际意义,高起点上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设计后,再进行设计上的创新。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应将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在国际市场中建立有效的传播需要有世界语言的民族文化。

(二)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增强文化的归属感: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无数的璀璨文化宝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珍视、继承、发扬,设计师作为不同时代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的创造者,就更应该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认同与归属,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文明之根,我们应该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做一种责任,一种自豪。这种观念和思想应该渗透到我们艺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活动中。

2. 设计呈现形式与元素的提炼要具有时代性:人类的审美是存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的审美与需求呈现的趋向是不同的,设计师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与元素的生搬硬套,应该传承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的审美特征。

(三) 在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环境中如何有效建立传统设计艺术的传播。

1. 改进设计史论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传统的史论教学更多的是偏重系统的理论讲述,理论考试结束课,这种学习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传授系统完整,但忽视了学生的因素,难以实现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互动的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根据课程所讲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传统设计艺术观念、元素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全新表达方式,总结学习不同人物、时期、风格、流派、的设计表达方式,设计思维观念,更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传播语境中的传承。体味中国传统审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篇7

一、中学语文学习中传统文化成分缺乏的各种具体情况

(1)重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不够。新编语文教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微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提高本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以及民族的人生观、审美观,重塑民族精神。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世界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中学语文教学无论如何要把优秀文化世代传承下去。由于历史原因对文化精华的破坏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传承文化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弊端,使传统文化教育严重不足。作为语文老师怎样高效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去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目前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意识和不懈追求。

(2)对开掘不甚深刻的本土文化资源要大力发展。本土文化是一个地域性极强的人们精神上的重要支撑点, 是维系各阶层凝聚力的重要标志。可是,目前有些学生却不愿意谈到自己家乡的美好,而是遗憾于家乡的闭塞,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只是不切实际地去向往,更甚者连外地人游览的民俗景点和山川风物,他们都倍感土气。这难道不是舍本逐末吗?

(3)学校不能够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学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接受对象。校园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其实完全可以结合起来感染学生的文化素质。学校应该建立校园型立体空间,以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等为内容的一种社会深层次文化继承制度。中学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加学生对语文实践的机会”。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几乎大都在学校教室内进行, 将学生和外面的文化活动环境隔离开来,严重束缚了中学语文教学范畴的拓展。学生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并不了解母校的历史和现状,不能明确学校历史文化的真谛,不能用校园文化的精神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为避免此种情况,应把语文学习和传承校园文化精神两方面结合起来。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资源应运缺乏的应对策略

(1)大力利用和开发历史文化精髓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华夏文明几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不断催生出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对遗产中的精华完全吸收,才对传承历史文化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这些遗产中的精华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人格修养,极大增强民族凝聚力,其意义深远而重大。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物质财富和意识财富资源。平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感受传统文化资源的相关内容,借此增进师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2)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重要传统文化。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价值观念教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尽力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正确指导所教学生通过读写感受文化内涵,并开展演讲、辩论竞赛、情景表演等艺术活动让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深入感受语言的魅力。另外还可适当通过身临其境挖掘传统文化精华。

(3)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欣赏传统节日在文化氛围中所蕴涵的文化元素。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由本民族创造的灵魂,传统文化依靠简单地说教灌输来传承,那就失去了文化的味道。通过人们在亲身经历传统节日的氛围中感受、体悟传统文化,甚至养成传统文化素质,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也只有传统文化深深嵌入人们的生活,浸入国民的情感和心田,才对国民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深刻影响。

三、学校应该重视滋养学生的校园文化底蕴

(1)大力加强引导方式的多样性。学校应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国文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阅读、写作)等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掌握。这是因为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的内容总是交叉伴随在一起,这既是校园文化教学活动方式,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形式。学生在感受李白的浪漫、沈从文佳作的人性美、鲁迅笔端的犀利中丰富了传统文化。像这种必不可少的语文阅读活动可以是在班级间进行,也可以进行校际间的。这既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文化视野,又推进了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2)加强学校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学生所在学校的各类有形无形的文化专栏,历史建筑景观,都是一所学校特有显著性的校园历史文化标志,这将对学生起到深刻感染的人文教育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但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渠道。

四、挖掘民族地道文化,重视滋养学生的校园本味文化

篇8

伴随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渐走向世界,走向各个领域,并受到世界各地的喜爱与追捧。其中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已成为很多现代人追求的一种精神文化。基于这一背景,文章对中国传统元素的意象美,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以及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室内设计;中国传统元素;原则;具体运用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文化程度、审美标准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自身居住的室内环境重新考虑,并在设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当中应运而生。中国传统元素极富意象之美,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追求,而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强化建筑蕴含的文化底蕴。

一、中国传统元素的意象美

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人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因地制宜,注重与周围整体的协调性、对称性与有序性,重视虚实相生、质朴含蓄,并会借助各种事物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如我国古代诗人常常借用梅花、、松竹等来表达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另外,古代建筑室内设计还十分注重写意和意境,并借用夸张的造型来达到传神的目的,室内设计对各种元素的运用也皆以营造意境为目的,从空间组织到装饰形式,从书画陈设到图形设计,从结构装饰到材质运用,基本上都是通过运用大量的寓意象征手法来赋予其内涵与人文精神,寄予了中国古代人民美好的愿望与祝福,从而达到富有内涵、质朴纯真、独具特色、宁静祥和的意象之美[1]。如今,极富意象之美的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正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

二、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应秉承适度的原则[2]。那究竟什么程度能够称之为适度,这就需要室内设计师明确不是所有的中国传统元素都能够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当中,也不是一种类型的中国传统元素能够应用在任何类型的建筑装饰当中,只有设计师凭借自身丰富经验,依据建筑具体用途以及在熟悉中国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相融合,才有可能准确把握这一适度原则。经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现代室内设计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根据当地风俗习惯和特色文化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传统元素,在运用过程中既要对传统元素进行传承,也要理解传统元素蕴含的思想观念与人文精神,从而实现现代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的有效融合。其二,在理解中国传统元素所蕴含人文精神的前提下,将人文精神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进行广泛传承,人文精神包括风土人情、当地历史等。设计师应本着传承人文精神对室内进行精心设计,以达到现代室内设计既不失现代个性化设计特点,又能够散发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效果[3]。其三,具备创新思想。如果单纯的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相结合,将有可能引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生矛盾与冲突,从而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应用。所以现代室内设计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引入,必须要具备创新的思想理念。

三、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在现代茶楼中的运用

就空间形态而言,公共空间是一个建筑的核心与性格的直观表达,它既需要现代文化的装扮,也需要传统元素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一个富有古代美、现代美,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现代公共建筑。成都茶楼之所以有名,不仅仅是因为茶香,也不仅仅是因为当地人的热情好客,更多的还在于成都茶楼所运用的中国传统元素是典型的、独特的,其中很多茶楼都保留了精雕细刻、飞檐斗拱的明清时期建筑设计风格,从而给这些茶楼增添了一份浓浓的古色茶香[4]。不仅如此,这些茶楼的内部陈设与装饰也是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置身其中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萦绕,如至今已有十几年历史的成都顺兴茶馆,茶室内几案的墓志以及摆放整齐的矮桌都十分接近明清风格,悬挂的灯笼与装饰红木也带有明显的宫廷特色,而四面墙壁的书画和摆件陈设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古典韵味十分浓厚,是地地道道的老茶馆,也是中国传统元素浓郁的一个茶馆。总体而言,古朴典雅的中国传统元素使得这间茶馆更加和谐温馨。

2、在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古代书法字画、家具、屏风、陈设品等传统元素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既能够起到增加层次的视觉效果,又能够收获古朴而富有变化的结构美。将这些元素运用到现代室内的空间设计当中,必定会传达出浓浓的中国传统韵味,如雕刻有各种吉祥图案的屏风在现代室内家具设计中就有较多的应用,另外,位于一些名胜古迹中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其门窗、隔扇、整体构造、墙面装饰等也都有传统元素的运用,最为明显的是古代门那高高的门槛,既直观显眼又充分传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5]。今天,一些龙凤、瓦当的雕刻造型也被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当中,给现代建筑中的现代文化增添了许多传统文化色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考虑,还是从现代人们个性化追求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既是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传统元素传承的必经之路。这对中国传统元素的传承、弘扬、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室内设计师应意识到自身背负的使命与责任,将我国传统文化恰当适度的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当中。

参考文献

[1]郭丁铭.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王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12.

[3]任鸿飞.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4,20:83-84.

[4]杨英丽,李黎,杨英杰.中国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39-41.

篇9

关键词:木版水印;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65-01

一、木版水印的历史传承

木版水印在古代称为雕版印刷术,到明代胡正言创造性的研制出了版与拱花两种技艺,发展了雕版印刷术,形成了“彩色套印术”,并一直延续至今。关于雕版印刷术的起源,界内许多学者都持有不同看法,但大都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在唐代以前已经非常流行。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当今所能看到记有年代的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在此作品问世之前,中国传统雕版印刷已经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由雏形至成熟的演进和发展历史。

至宋、元时期,雕版印刷由复制佛经、佛画的局面逐渐扩张到如历书、医书、经书、子书、文集和占梦等大量书籍的复制刊印上,这充分表明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兴起,雕版印刷逐渐摆脱了佛教题材的局限,与市井阶层的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开始演变成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明代前中期开始,雕印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明代中晚期,形成了派别林立、风格多姿的繁荣局面。自明代开始发展的杨柳青、桃花坞等地的套色木版年画在清代中后期也达到鼎盛时期,直接启发和影响了我国现代的版画创作。清末到民国,“版”彩色印刷术因为历史原因濒临失传。20世纪30年代荣宝斋受到鲁迅、郑振铎两先生的支持,于1933年前后承印了《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使濒临失传的“版”印刷术得以延续与发展。

现代“木版水印”技术就是在这些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杭州十竹斋木版水印,是结合传统木版水印及现代创作木版画的特色发展起来的。

二、十竹斋对传统木版水印技艺的复兴与丰富

十竹斋将明代出现的版技艺很好的继承了下来,用于复制已经完成好的画作。具体过程是根据一幅画的不同颜色、深浅和各种线条皴法分解成一套套的版稿, 经雕刻后再依次印成与原画基本一致的复制品,以能乱真为妙。传统水印木版主要是还原国画原作的笔墨水色韵味,按照一系列传统的步骤,来保证画面水分的均匀润泽, 技术含量丰富、复杂,它的不同制作环节、步骤如分版、上色、保湿技术以及工具材料的运用等, 蕴涵着能使现在的创作者不断发现惊喜的新机。杭州十竹斋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又对这些技艺进行了发展,现代创作版画的套色印刷,但通常是用几个面积一样的色版来进行套版套印,把不相邻的色域安排在一个版上来减少套版过多时难以避免的误差。

三、杭州十竹斋所承载的木版水印文化底蕴

杭州十竹斋不仅继承了传统木版水印的核心技艺,并且在作品的立意、以及形式美的探求上,也深受传统木版水印文化的影响。就目前创作的版画作品所表现的意境而言,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地道的传统风格引导人们关注逐渐淡出现代主流审美视野的传统文化内涵, 反思我们的文化之“根”。这类作品使用原生态的传统文化符号, 熟练运用传统水印木版的雕刻、印制技术,制作出原汁原味的传统形式韵味。十竹斋目前刻印雍正皇帝御笔的经书,已刻制完成的雷峰塔藏经卷,就是希望通过复刻传统的经文,让现代人有新的思考,显然,这一类作品的灵感来自对传统文化的怀念,而且通过个性化的诠释使得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获得了新的生机。

另一种则是赋予传统木版水印的核心技法――“版”术以抽象表达的寓意,抹去繁琐的细节, 强化传统艺术理论中的“写意”与“传神”主张, 把“版”当作创作手段来运用。“版”组成的形与色可以化身为画面所能涵盖的任何一个元素,作者没有通过刻意的方式来告诉观者画面中的形和色具体代表什么,观者是在作者用“版”所设定的整体氛围中感受画面中的形与色,赋予这些形与色精神上的寓意。这种风格的长处在于,没有任何多余的细节来表现情节,把“版”自由灵活的特点发挥到极至。这种表现方式拓宽了创作思路, 对于丰富“版”术的艺术表现力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十竹斋的长寿票,西湖十景信笺就是斋主在充分了解和领会传统木版水印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下,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所创作的新的艺术形式。

十竹斋木版水印之所以到现在还被现代人所认可与继续传承着,在于其蕴涵的深厚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被后人所欣赏。在现代印刷术不断更新的时期,我们更应该传承与发展这个独特的古老技艺,让木版水印世代相传,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秦佳.“木版水印”的历史传承及其对现代创作版画的启发.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58―61.

[2]霍艳芳.十竹斋书画谱.多维探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17:135―138.

篇10

本文以山东东阿阿胶包装设计为切入点,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包装设计,对具有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山东东阿阿胶的包装为出发点,结合现代包装特色进行诠释。将阿胶文化与阿胶包装设计结合,对于阿胶不同类型的包装进行分析,让消费者通过对东阿阿胶的产品包装去传承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可以进一步促进东阿阿胶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本土特色商品深入人心。

关键词:

阿胶包装设计;地域文化;包装设计;设计定位

阿胶最初是产于山东东阿,东阿阿胶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名冠于天下。现在,山东东阿仍是阿胶的主产地,这里生产出来的阿胶质量得到了人们一致的认可,具有显著的疗效,传承了千百年。虽然全国各个省市的药厂几乎都在生产阿胶,但是在各个方面都比不上山东东阿阿胶。山东“东阿阿胶”在阿胶领域已经有了自己特殊的地位。东阿县是正宗的阿胶生产地,被誉为“万户喜鹊吉祥地,千年阿胶福寿乡”。

一、“东阿县东阿阿胶”的地域文化特色

要想带动某个地域的全面发展一定要带动地域文化的发展,它是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打上独特性的地域烙印的一种文化,是集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特定区域内的一系列文明的表现。东阿县的东阿阿胶,在阿胶产品领域已经占有了很大的市场。山东东阿县的地域文化资源雄厚,东阿县的东阿阿胶就具有三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浓厚。阿胶之名因源于山东东阿县,故名“阿胶”。阿胶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是传承三千多年的滋补类名贵中药材,这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医药文化。另外,人们还可以以阿胶滋补,作为一种滋补佳品使用,用阿胶入膳,便形成了独特的阿胶药膳。阿胶在制作的过程当中用到的东阿水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东阿水来自于东阿县,东阿县有阿井,地下水系泰山、太行两山山脉交汇之潜流,泰山之阴,太行之阳,阴阳相济,相对密度是1.0038,比重较高,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用东阿水熬胶,可以把里面多余的杂质去除,可以得到上好的胶质。自古以来,阿胶一直被奉为皇家贡品,唐太宗还曾经为阿井“官封”。阿胶文化包含了阿胶的传承发展史、阿胶的药用等品质,具有浓厚的养生保健文化在里面,同时也包括了阿胶千年的生产应用所积淀的厚重的人文精神等,在基于阿胶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其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其包装设计的形式和风格进行创新,让独特的阿胶文化在此品牌包装中得到运用。

二、东阿县东阿阿胶系列产品包装设计的定位思考

1、东阿县东阿阿胶市场定位

东阿县东阿阿胶系列产品主要针对中高端人群市场和旅游市场,来到山东旅游或者是探亲访友的人会去了解并购买东阿县东阿阿胶作为馈赠好友的最佳礼物或者是自己进行食用。大部分消费者主要以女性为主,主要是因为阿胶的补血效果显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也不断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阿胶的美容养颜、强身健体、抗衰老等保健养生的功效,在目前应用广泛。

2、东阿县东阿阿胶系列产品基本情况

东阿阿胶作为中华老字号品牌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主要做的是阿胶的系列化产品,分为传统中药、保健品、食品等,主要有阿胶块、复方阿胶浆、桃花姬、九朝贡胶等。

3、东阿县东阿阿胶系列产品包装设计的表现思路

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以提升设计的附加值,不仅让包装设计更加贴近于东阿县东阿阿胶的市场,符合产品的定位,同时又凸显出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以传统中药东阿阿胶块的包装为例,标志以印章的形式出现,标志字体选用中国“古字体”进行设计变形,古朴之风体现阿胶文化的悠久历史,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潮流在字体与英文结合的设计形式中了传达出来,展现了阿胶文化的影响力及传承性。其包装上采用精致铁盒制作,以乌驴纯正的黑色为主,表面印有凹凸纹理,简单大方的几何形状为阿井图饰,凸显道地底蕴,简单大方的排版贴近于中高端市场。但在医药文化的表现方面较弱,只是单纯的用几个字进行展现。“九朝贡胶”的包装是香港著名设计大师陈幼坚亲自设计,适合高端市场销售。“人中有龙凤,胶中有极品”,阿胶中的极品就是“九朝贡胶”。在古代,九朝贡胶只有每年冬至子时才会生产,历经九天九夜,取冬至子时阿井水,用至阳桑柴火,方能炼就。炼出来的胶质色如琥珀,晶莹剔透,至极的纯度,更容易进入人体血脉。以之滋补,至上;以之馈赠,至雅;以之收藏,久之。九朝贡胶的包装用锦盒包裹古韵十足,且有聚财,聚健康之内涵,内盒纹理图案也是古阿井的图饰,采用环保的材质,耐热抗压,通透如琥珀,充分体现了“九朝贡胶”的文化品质。东阿县东阿阿胶包装设计应主要关注对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巧妙地运用独特的地域文化,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东阿县地域文化中的图形元素的运用可以提取阿胶文化中的元素以及本地的自然物与人造物为视觉符号,还可以通过考察当地的人文风情、景观及特色文化高度概括地域文化视觉符号进行使用。

三、结语

关注地域的文化特色,让地域文化充分体现在东阿县东阿阿胶系列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将产品包装设计与地域文化元素相联系,使东阿县阿胶包装设计拥有典型的文化符号内涵,突出东阿阿胶产品品牌的个性化。作为一名设计师,在趋于国际化的大形势下,要认清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关联,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关注其特色,不断传承传统的地域文化,分析内在的发展规律。

作者:张艾琪 单位:湖南省株洲市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福安,王京娥.中国阿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柳林.民族化包装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3]尹定邦.包装设计与文化意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李翠娟.阿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赵曦,潘登善.阿胶的研究与应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6]杨福安,王京娥.中国阿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钟琰,施仁潮.阿胶[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8]王学信.国药瑰宝—阿胶史话[J].海内海外,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