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01 18:1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

篇1

[关键词] 民间非营利组织 财务

1 概述

所谓民间非营利组织,是指由民间出资举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宗教等社会公益性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它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教堂等。其开展活动的主要资金不能来自受益者,而应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受益者之外的其他主体。不管投资者是企业、事业、其他社会力量还是公民个人,在向民间非营利组织投资时的身份都必须是非国有的身份。民间非营利组织内的资产来源于民间,而不是国有资产。民间非营利组织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不等于不讲经济效益,只有追求资金的使用效益,才能保证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作为营利组织的企业,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营利,只有获利才有生存的价值。而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成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

2 当前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一是没有规范的账簿,收入和支出管理混乱。许多民间非营利组织普遍认为盈利是自己的,做不做账无所谓,有的记记流水账,没有原始凭证,有的甚至连流水账都没有。在收入方面不使用财政监制的“行业事业性收费票据”,而是使用市场上购买的收款收据;在支出方面,虚列公务支出和会议支出,有时从事业支出列支,有时从专项经费列支,且标准不统一,名目繁多,支出随意。这主要是因为民间组织主要负责人认识不足,认为民间组织不同于其他企事业单位,业务量小,非营利性,都是流水账,要不要财务人员无所谓。

二是成本管理混乱。许多“民办学校”在计算教学成本时,将学校购建教室校舍的资产成本一次性计作教学成本。这样人为膨胀成本,报送物价部门,是为了按“补偿成本,略有赢余”的原则确定学费收取标准。这样便使“非营利”教育演变成“暴利”行业。

2.2 资源不足,财会人员素质低下。很多自下而上成立的非营利组织没有或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许多会计、出纳人员没有会计资格证书,未经岗位培训上岗,对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清楚。未按《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从而造成了会计账目混乱现象。例如某会计人员说道,“我是兼职的,我接手出纳前,在财务上有会计账而从未见过出纳的银行存款日记账”。这种现象,说明了我国目前缺少民间组织评估机制及公众监督机制。缺乏评估机制,使得民间组织难以正确的认识自我,也使得民间组织对自己的缺陷不能及时修正等等。

2.3 票据不全,运行困难。目前福建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票据只有《福建省单位内部往来结算票据》、《福建省社会团体会费统一收据》和《福建省接受捐赠专用收据》三种。而提供服务收入和商品销售收入却无票据,以至付款单位的费用因票据的不合法而无法在税前扣除。例如:外单位订购《水利科技》期刊时,我们只能开捐赠发票;在《水利科技》期刊上刊登专业的宣传广告时也无法给对方提供发票等。

2.4 财务信息不透明。工作人员通过做假账等手段中饱私囊,打着民间组织的旗号进行营利性的商业活动,逃避纳税等。这都是因为大部分民间组织与政府部门息息相关,民间组织责、权、利还不十分明确,组织与政府、市场关系含糊,行政色彩较浓,导致内部财务混乱,财务制度不能很好地落实。另外我国对民间组织管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甚健全。也导致了有关部门查处难,处罚更难。

3 对于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目前存在缺乏专业人员、账目管理混乱、不执行规范的会计制度、内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有的单位甚至出现财务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是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是加强民间组织社会监督的需要,更是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的需要。如:按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全国性的需要10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地方性或跨行政区域的需要3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但在现实中有许多登记机关只需要出资人提交存款复印件即可。而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年检,本是监督组织正常运作的一个有力手段,现实中又多是流于形式。政府监管的不到位,也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3.2 严格界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如一些从事非营利公益活动的组织不得不以企业法人的身份存在,而一些营利性的培训机构等也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名义上成为非营利组织。同时,社会团体大多缺乏“独立性”和“自治性”,而许多未经注册的组织却在不同程度上合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因此,首先要从体制上区别其组织性质,才有利财务上区别管理。

3.3 建立信息系统,保证绩效管理的准确和有效。完备的资料和数据是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的基础,由于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所需信息量大,涉及社会范围广,所以全面、系统地收集资料是一项相当复杂且细致的工作,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建立针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帮助民间组织进行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准确,便于财务数据的收集和交换,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篇2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会计监管 会计制度

一、非营利组织概述

非营利组织是政府体系之外,具有公共服务宗旨或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分配盈余,享受免税优待,依法成立的组织。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群众团体组织,如各类团体、协会等,数量多、分布广、社会影响大;另一类是带公益性质的事业组织,包括各类学校、医院、图书馆、文艺体育机构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非营利组织已经逐渐成为除政府、企业外,现代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特征

非营利组织不同于营利组织的目标与财务特征,决定了非营利组织管理会计与营利组织虽有某些共性,但更具有区别于企业管理会计的特殊性:第一,顾客的消费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费用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收取。第二,缺少利润指标,管理的系统性出现缺损、不够完整,管理人员往往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较大,不同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对比。第三,非营利组织权责利不是十分明确。由于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以考核评价,因而对各部门的权责利也就难以划分。第四,所有权形式特殊。资财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但是,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运作、管理和处置资财,通常对损益不进行会计核算。

三、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问题

(1)内部监管薄弱。若出资者不能对内部人员的行为实施有效的控制,他们就可能利用对资产的控制权通过造假牟取私利。如果经营管理者缺少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并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缺少必要的关注,组织内部对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的监管就会松懈,甚至不加管理或不从制度上予以控制,从而导致监管失控。同时,部分会计监管人员素质较差,部分会计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较低。这样他们往往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业务、新出现的业务不能按照会计法规、准则进行正确处理,使得会计信息不能得以正确反映。

(2)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管。我国非营利组织历史悠久,但对其会计法规体系建立较晚。我国政府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以《会计法》为主体,相关的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监管法规体系,并颁布了《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但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会计监管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会计法规之间的协调也存在问题。

(二)对策

(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业务授权控制制度,加强财务控制。明确规定涉及财务及相关工作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同时非营利组织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对组织内的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对单位高管应进行《会计法》等有关财政法规和财务制度的培训,改革和完善会计从业资质和技术职称的相关培训管理制度。

(2)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的体制,健全非营利组织监管法规体系。成立以财政部门作监管主体,审计、税务、人行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监管体系,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通过定期抽查或联合互查的方式,检查非营利组织是否依法建账,会计凭证、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核算是否符合《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促进会计监管步入规范化、经常化、合理化轨道。规范和完善制约会计活动的法规制度,健全会计监管自身的法律体系。规范会计监管工作的方法、工作程序,做到有法可依。

四、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建议

(1)建立交流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经验和资源共享,对于信息的提供方和接受方都要求我们要有主动性。同时,可以在相关政府部门设立一个协调机构。

(2)建立培训基地,提供民非组织观摩学习场所。可以提倡政府相关部门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对非营利组织的成员进行会计相关的培训,可以收取合理的培训费用。会计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民非组织会计人员的督促和管理,鼓励他们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政策水平。

(3)倡导服务团队,会计师事务所等独立审计机构可以成为民非组织的服务团队,这个过程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个费用政府可以视情况进行一定的补贴。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不仅要管理,更要服务,管理与服务并举。

(4)可以制定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并跟国际惯例趋同。随着民间非营利组织飞速发展,以及民间组织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民间组织管理部门应加快立法的步伐,与时俱进,尽可能为民非组织营造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这样非营利组织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5)非营利组织通常都存在一定的税收问题,我国的税收制度把民间非营利组织视同“准企业”看待,涉及到的税种大致有十三项。为避免税收成为民非组织的一项或有负债,统一民非组织税收制度,明确减免税规定势在必行。同时,税法应体现对捐赠者的鼓励,对捐赠单位或个人因捐赠所涉及到的税收条款应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补充。

五、总结

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他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一个非营利组织在一定范围内为社会公益服务,也就是在完成某一社会使命。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非营利组织为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需要有科学的财务管理。建立更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监管制度有助于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

篇3

关键词:中国内地;社会保障;第三部门;民间非营利组织

中图分类号:G91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158-02

中国内地第三部门在参与社会保障领域中的贫困救济、医疗救济、残疾人、孤儿照顾、灾害援助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内地社会保障领域中规模较大、拥有一定影响力的第三部门实际上都具有官方或半官方色彩,缺乏自主性。

一、中国内地社会保障领域第三部门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获取渠道太少

在我国,政府没有向民间非营利组织资助的制度。对于政府体制外的民间组织没有任何资金上的支持;并且作为传统计划体制的遗产,在慈善救援的领域还衍生出了垄断格局,通过垄断的方式排斥政府体制外的民间组织获得社会支持。目前,所有慈善渠道都由具有政府背景的组织控制,一方面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降低了办事效率;另一方面,使民间组织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渠道,抑制了此类民间组织的发育和成长。

(二)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

民间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是指在非营利组织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董事会(理事会)、执行机构、监事会的结构和功能,董事长与高层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聘选、激励与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我国只是零星地散见于有关的法律法规中。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完善,缺乏规范运作的大环境,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尤其是新兴的组织很难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从而导致其发展步伐缓慢[1] 。

(三)民间非政府组织人才的缺乏

民间非政府组织发展需要两大基础,一个是道德基础,一个是专业基础,其中人才是专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民间非政府组织职员包括三个部分,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民间非政府健康发展需要以上三部分人员比例恰当,同时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具有相当的学历和社会工作知识。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在1999年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对NGO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虽然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但我国目前民间非政府组织人才缺乏的现状并没有改变,一个是专职人员比例少,二个是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训练[2]。

(四)民间非政府组织相关法制不健全

民间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存在和发展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之中的,民间非政府组织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民间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民间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法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然而,从整体而言,我国关于民间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制度还极不完善。

(五)财务制度不健全,支出不合理

透明的财务是民间非政府组织获得社会公信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规范的财务制度、合理的经费支出结构对于民间非政府组织有序发展,实现组织目标是必备要素。财务不透明是目前我国民间非政府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部分具有一般规模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不作年度财务报告或者即使作年度财务报告,也无严格审计。此外,由于我国大部分民间组织规模较小,组织内部专业人士缺乏,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此类民间非政府组织对于社会捐款的接收、保管、支出都由一个或几个主要负责人管理,且他们不对任何人负责,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制约,容易导致社会捐款使用不合理,甚至流入少部分人的腰包,损害捐款者和民间组织的利益。

二、中国内地社会保障领域第三部门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第三部门的发展缺乏一个有利的足够宽松的制度环境。社会组织必然要受现行制度的约束,要遵循现行制度所设定的游戏规则和行为规范,符合现行制度的种种要求[3]。

第一,我国宏观体制环境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惯性之中。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旧的体制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社会本身也没有充分发育成熟。

首先,是政府对社会保障领域服务的行政性垄断。由于政府还没有从传统计划体制思维下解放出来,部分社会保障服务的提供还存在行政性垄断。目前所有慈善渠道都由具有政府背景的组织控制,即使这些渠道非常廉洁,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仍旧不能保证这是一种高效的渠道。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成熟。虽然我国进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经济自扩大,社会财富总体数量增加,社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流动资源”,但是,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大量的资源仍然掌握在国家手中,“自由流动资源”数量相对国家掌握的要少,民间非政府组织可以筹集的社会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筹措的渠道非常狭窄。

再次,政府在社会管理、公共产品提供中,缺少对民间非政府组织的重视,缺乏对其支持。同时,由于民间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常常会牵涉到政府的利益,而为政府所敏感和疑虑。

第二,法制环境不完善。主要体现在:

首先,登记注册限制过多。结社自由虽然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在现实中,政府垄断着民间组织成立的决定权,公民并不真正能够做到结社自由,国家主要通过设置了成立社团组织的“高门槛”来实现对社团组织的选择。由于对资金、挂靠单位选择的限制,使许多真正从民间自发形成的非营利组织未能在民政部登记获得合法的身份。

其次,双重管理体制控制过严。我国对社会团体及民办非企业组织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机关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申请登记、财务和人事管理、对外活动以及活动开展都由政府严格控制,政府通过双重管理体制将组织的成立、管理、运行以至于最后解体都纳入政府管理体系。

最后,关于民间非营利组织具体管理措施的立法远远滞后于其发展要求。包括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财务和税务、收支管理、募捐与捐助政策、对志愿者及其活动的社会认可、对民间非政府组织的评价与监督体系等方面都没有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因此民间非政府组织的运作与活动缺乏规范性,既不利于政府对民间非政府组织的统一管理,也不利于社会建立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信任支持以及监督的责任与机制。

三、发展第三部门解决社会保障发展难题可行性分析

中国内地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形成,现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要有所突破,迫切需要第三部门的发展,制度内在变革的基本条件是存在的。中国内地社会保障领域第三部门发展的一般性条件已经具备,其为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自扩大,社会财富总体数量增加,社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流动资源”,这为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私部门的形成,对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监督的需求不断增高,必然催生第三部门的发展。

第二,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国政府对社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一定的利益群体和利益集团被允许存在,政府治理理念、政府职能等都发生了变革,为第三部门的发展奠定了宽松的政治环境。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政府社会治理理念不断发生变化,弱化某些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变革职能范畴,积极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政府把转移出的职能交由社会部门来承接。

第三,改革开放也带来了观念的转变,虽然公民文化的形成不会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同时,改革开放,一批国际民间非营利组织登陆我国,展开扶贫、医疗救济等社会服务;一些大的外国基金会也积极为内地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资金、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为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第四,国家不断完善对第三部门管理和各项制度的建设。近年来,我国第三部门发展迅速,民间非营利组织短短十几年增加了几十倍,政府在不断完善监管制度,适当地为部分民间非营利组织提供财政支持,修改和颁布关于第三部门的法律法规,为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虽然这种支持远远不够,但代表了政府的一种态度,即认可第三部门的重要性,政府是可以在短期内加大这种支持力度的。

参考文献:

[1]康晓光.权力的转移――1978―1998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夏季号),(30).

篇4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28-02

一、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非营利组织(NPO)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与其类似的词汇有“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提出,具有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五个特征的组织为非营利组织。在我国,1998年国务院将设于民政部的原社会团体治理局改为民间组织治理局,“民间组织”一词从此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中国官方用语开始被正式使用。所谓非营利组织或非牟利机构(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不是为组织所有者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因此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担任起弥补社会需求与政府供给间落差的任务。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社会性团体,即在社会文化领域开展各种活动的会员制组织,如各种学会、协会、志愿者团体等。第二类是经济性团体,即在经济领域开展各种活动的会员制组织,如行业协会、商会、工会、各种职业团体等。第三类是基金会,即在各个领域里开展各种资助活动或资金运作活动的非会员制组织,如项目型基金会、资助型基金会、联合劝募组织等。第四类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公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民间组织。如各种民办的学校、医院、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站、职业培训介绍中心、研究所、文体馆等。第五类组织,包括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专家称之为“未登记或转登记团体”,其中包括一部分没有依法登记注册的非营利组织和一部分采取工商注册的非营利组织。这类组织既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又发挥着作用。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9.9万个,比上年增长8.1%;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比上年增加2.3%;形成固定资产1 425.4亿元;社会组织增加值为525.6亿元,比上年减少20.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0.23%;接收社会捐赠470.8亿元。这其中,全国共有基金会3 029个,比上年增加415个,增长15.9%,其中:公募基金会1 316个,非公募基金会1 686个,涉外基金会8个,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19个。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199个。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305.7亿元。从1988-2012年,全国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数量增长了100多倍。1988年,我国仅登记社会团体4 446个,在十年前,全国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不过20余万家;而截至2012年年底,这一数字超过了49万。更多的是大量因无法民政注册但以社会组织名义活动的“草根组织”和在华活动的境外社会组织。据研究者调研估计,后者总数应在300万家之上。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资金匮乏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金缺乏。尽管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对发展非营利组织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观念、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的限制,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据了解,对非营利组织而言,资金来源除了零散的个人资助外,主要是企业和基金会。基金会层面的现状是,十几家比较大的公益基金会垄断了主要的善款,但是他们的钱又不给民间组织。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组织的生存非常困难。能够资助民间组织的就只剩下企业和一些非公募基金会了,而非公募基金会的资金也来源于企业。中国的企业捐款普遍重硬件、轻软件,见物不见人,不愿为服务项目捐赠款项、支付必要的项目管理成本,这种观念也是阻碍基金会资助民间组织的主因之一。

(二)能力不足

从宏观来看,非营利组织对社会以及政府的影响能力非常薄弱。从微观角度来看,能力不足主要体现为非营利组织的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缺乏迎接新挑战的观念和知识。一是资源缺乏、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有些非营利组织缺乏自身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规划,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指导,调动社会资源能力不足,服务社会功能较弱。二是内部管理制度尚未完善。有些非营利组织内部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导致社会公信力不高。三是存在违规行为。有些非营利组织不按照章程和条例办事,长期不开展活动、多年不参加年检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提高非营利性民间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非常重要。

(三)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功能结构不合理和服务对象结构不合理。众多非营利组织由其业务主管部门发起成立,政会不分明显,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淹没在政府的管理功能之中,从事着“第二政府”的工作职责。而直接参与社会建设、提供社会服务的非营利组织数量少、比例小。服务对象结构不合理,体现在当前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还较少。

(四)法制缺陷

我国非营利组织绝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成立的,远远迟于西方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普遍缺乏法律依据、法律保护和法律约束。我国目前关于民间组织的法律法规滞后于民间组织的发展。现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均属国务院规章,规定较原则,且缺乏税收、财务、人事、内部的管理等相关配套法规、政策。在管理上存在重登记、轻管理的弊端,且民间组织种类繁多,缺乏分类指导的法规、政策,管理粗放。

四、解决困境的对策

(一)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

非营利组织在很多方面能够更好、更直接地代表各类利益群体的利益、满足各类利益群体的需求。要进一步改变政府统包统揽的管理功能,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将大量的具体的执行性、操作性、技术性、服务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以行政许可法为依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可以向非营利组织转移的相关业务职能向非营利组织转移,如行业统计、行业规划、行业规范、资格认证前置审查、专题调研和专项工作等职能,这样,社会中介才会有地位、有职能、有实力、有发展,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同时,推行政府电子公务,加强地方政府与社区的联系沟通,改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促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合作。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非营利组织发展

维护非营利组织的良好发展环境,推动非营利组织向社会公开信息,增强非营利织运作的透明度,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完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形成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政府必须在有高度公信力的同时,也要求市场必须恪守诚实守信的契约,对那些正在日益崛起,并且今后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相关的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的期待和维护,既是现实层面的一种考量,也是价值层面的一种目标。

(三)政府制定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

尽快制定和完善非营利组织法,确立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我国可以沿袭目前分类管理,分别制定专单行法的分散立法模式。这些立法在非营利组织设立上应采取准则主义,以便利各类非营利组织的设立,为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便利,而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重心将转移到非营利组织治理上。健全扶持政策,在资金、税收、项目等方面向非营利组织倾斜。经验表明:非营利组织服务的绩效水平与政府的支持程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正比关系。对于协助政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应对其所取得的业务收入、社会资助和捐赠、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等享受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办公用房、公共事业收费等方面,应享有与同类公办机构的同等待遇,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非营利组织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

非营利组织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公益活动有利益的驱动,更重要的是伦理和道德等精神上的动力,从物质上说,公益是以付出和奉献为基础,从精神上来说,如果把付出和奉献当作自身的需要,则是高境界的人生价值观,非营利组织要在社会责任和公民行为上起到模范楷模作用。非营利织自身要有强烈的规范和发展意识,要制定规范的团体章程,健全和强化以理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的组织管理机制。严格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完善财务制度、完善人事制度、鼓励志愿者服务,加强独立自治运作等能力建设。注重对非营利组织领军人物、领军组织的培育与塑造,提高发展的示范性。调整和改善从业人员结构,提高非营利组织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张秀兰,徐月宾.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C]//顾昕.中国社会政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田凯.机会与约束: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中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条件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3,(2).

篇5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业务相互交叉融合,因此,会计人员要了解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组织的会计之间的区别。本文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我国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等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企业会计 非营利组织会计 比较研究

一、相关概述

1.企业会计概述

企业会计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随企业的性质和经济业务的繁简而异。

2.政府及非营利组织概述

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的定义有两种表述:第一种,政府有关部门的拨款和非盈利性组织核算监督会计执行情况;第二种,非盈利性组织确认、计量和报告财务收支和经费收支。

二、企业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比较

1.核算基础的不同

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目前确认采用收付实现制,适当的结合运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而我国政府预算与会计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策划当中,企业会计均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2.会计要素分类不同

会计对象可以说是指针对会计主体即会计所服务的组织的资金运动,而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这一抽象而涉及广泛的概念的基本分类。而会计等式则表明了各会计要素的基本关系。

企业会计会计要素中的所有者权益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要素中的净资产都是反应两类组织组织权益的要素。因为前者资源提供者根据持股的比例对组织的资产享有所有权,而后者的资源提供者对组织资产不享有所有权,所以两类组织对组织权益要素有不同命名。由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也没有设立利润这一会计要素,也没有实收资本的说法,而是把设立组织投入的资金以及后期经营结余全部计入净资产中。

三、企业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问题

1.企业会计存在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造假泛滥。近年来,我国会计在诚信上面临着一些问题,多数的公司在会计信息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会计行业造假严重,一些会计人员在领导的支持下出具虚假的财务报告。这些问题都显示了我国据会计行业存在着严重的失真问题,在人们的认识中,认为会计人员主要要会做假账,使得这种情况成为了一种自然现象,因此,信息失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职业纪律松弛。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中,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不高,很多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道德观念不高,没有敬业精神,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职业纪律松弛,法制观念不强,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一些会计人员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禁不住金钱和人情的诱惑,在工作中,不遵守会计行业的规章制度。

(3)内部控制制度的陈旧。一些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都是为了重复性问题再次发生,对于没有出现和不经常出现的问题,没有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公司在发展中,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经营环境和业务性质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减弱了规章制度的控制力,使得内部控制失去效力。

2.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问题

(1)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立法层次较低。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法律体系中,缺少相关的法律对这一行业进行定义,不能确定这一行业的合法地位,目前存在的一些规章制度,都是非营利性组织自己规范的,假如这些规章制度和我国的法律产生冲突,就会给非营利性组织带来很大的影响。

(2)内部会计管理不严密。公司中一些会计人员的素质比较差,一些人员自己承担了很多的工作,有的会计人员没有相应的证书,也没有获得过相关的培训,使得自己的业务不清,法律意识淡薄,这样就会影响工作的质量,使得会计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做一些假的账目。

(3)资金来源单一不稳定。非营利性组织没有政府的强制性,不能通过经营获得利润,仅仅是通过社会的捐助,或者通过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假如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依靠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发展的过程一定是很长的,还可能出现反复的情况,因为,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自社会的筹集,并且还会受到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公民对这种非盈利性组织的信任比较低,会严重影响到资金的筹集。

(4)管理不严,缺少监督。当前,我国对非营利性组织实行双重的制度,也就是说非营利性的组织要受到两个单位的监管。第一个监管单位是:该行业主管机构,也就是主管单位;第二个监管单位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也就是登记管理机关。在现实中,非营利性组织成立之后,很少有部门去监管,在平时只是口头要求,没有一定的责任感,没有落实到位。

四、企业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 企业会计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健全法律法规。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减少本身原因导致的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和信息中,要做到严格规范,使审计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减少办事的程序,缩减审批事项,增加会计规章制度选择的空间,在处理问题时,要减少相似的处理方法,要确定处理各种事情的场合和范围,使得会计人员在办事时,能够依法办事。

(2)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当前,公司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以,公司所有者要将公司的所有权转交给其他人管理,并且对这些管理者做到监管的责任,这样过程就发展成了一种治理结构。公司要想快速发展,就一定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除此之外,这种制度在发展中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

(3)加强内部审计。公司治理中非常重要的制度是内部审计制度,但是,考虑到信息质量方面的作用,在公司中建立一种有效的内部审计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公司内部审计具有很多的功能,这些工作体现在评价、监督和防范中,这些功能中监督和防范非常重要,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公司各种信息和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能够及时发现公司的各种非法行为,使得公司信息真实可靠;公司内部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对公司违法人员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减少违法行为发生。

2. 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健全非营利组织监管体系。公司要加强会计管理,建立健全会计监管制度,这些监管主要包括:完善制约会计活动的规章制度,完善会计监管体系。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法律监管机制,同时,要规范监管的方法,做到办事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2)界定会计主体间的责任。要对比分析现行的监管主体和会计法律法规,进行统一监管,并且要明确监管的范围,在监管要具有清晰的界限。根据规章制度,要明确监管的工作,要负担起自己的责任,解决监管部门权责不清的问题。

(3)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完善非营利性组织的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监管。因为任何一个组织在运行中,都具有一定的支出和相应的收支,这时,就一定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会计管理制度和会计岗位责任等。合理设置财务管理工作,明确监管的权责。第二,完善业务授权控制制度。可以尽可能明确规定涉及财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第三,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要设立内部审计,尤其是公司要主动邀请政府部门加入,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坚持下去。

公司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公司和非营利组织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遇到不同的情况,就要采取什么方面的对策,才能使公司和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在朝着市场化方向快速发展,非营利性组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非营利性组织在快速发展中,要不断进行创新,根据自己的情况要具体分析其中的不足,使得非营利性快速、持续和健康地发展,使得非营利性组织在社会经济市场化发展中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建桥.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问题[J].会计研究,2011(02).

[2] 宋桂娥.对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2(08).

[3] 袁水林.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11(04).

[4] 刘沫行.政府与非营利企业会计[M].南海出版公司,2012年2月.

[5] 陈文军.浅谈财务内部控制重要性[J].上海铁道科技,2012(04).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机制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no-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 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它是介于政府组织,营利机构之间的一切社会组织,又称为“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执行向社会大众提供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它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愿性、公益性的特征。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三大部门(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之一,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日益成为一种影响巨大, 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新兴社会经济活动组织。 它作为企业和政府部门之外的第三部门,对于弥补政府和市场失效、契约失效和自愿失灵,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非营利组织中引进人本管理,对改善其人力资源状况,促进其组织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一、人本管理的含义和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状况解析

人本管理在实质上是指以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安排,它是以人为核心,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地位,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组织的最终目标。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是:主客体目标协调——激励——权变领导——管理即培训——塑造环境——文化整合——生活质量法——完成社会角色体系。

1.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构成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一般包括自愿者、捐助者和有报酬雇员这三类人。捐助者一般是指非营利组织中的基金会组织的最主要的捐助方,他有权参与管理组织的日常管理。有酬雇员是指非营利组织中岗位比较稳定并且领取固定工资的较为长期的工作人员。包括组织的领导者,管理人员等领导阶层,也包括基层的普通员工。志愿者是指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而在社会中招募而来为组织免费工作的人员。志愿者可以分为三类:加入组织的理事会担任顾问的志愿者、参加组织的各种项目和从事组织的日常工作并且担任一定角色的志愿者。

2.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特征

(1)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性

根据笔者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了解,我国大多数的组织实行的不是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它们的组织结构一般趋于扁平化并且没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管理人员和普通雇员之间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上下级之分。因此组织成员是有着共同的目标,责任心的合作者,他们追求的是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而非经济利益,彼此之间互相合作,团结一致,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任务而加倍共同努力。组织有着平等宽松的环境因而成员之间就能和谐共处,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绩效。

(2)成员来源范围具有广泛性

由于组织是不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为社会提供最优化的社会服务为目标的,因此组织的人力资源系统是具有开放性的,志愿者和有酬雇员的招募和吸纳是向全社会公开进行的,特别是志愿者的招聘条件非常宽松只要符合组织工作的基本要求就可以加入到组织中成为组织的一员。

(3)成员工作的性质具有奉献性

一方面有酬雇员的工资收入不与组织的营利状况挂钩的,组织的会计财务制度也是以年度收支平衡为目标,假如组织在年度内营利的话,那么营利部分也要用于组织的事业发展上,任何人不得参与利润分配;另一方面志愿者不是基于经济利益而加入组织的,他们加入组织是基于志愿、奉献、爱心等非物质性利益的驱动,他们的工作是完全是没有报酬的,为了组织更好地实现向社会提供最大化的社会服务的目标,他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休闲时间,他们的工作是具有很大的奉献精神的。

3.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1)人员流动性较大

有酬雇员的聘用一般采用正规的合同制,有酬雇员有时因为组织给出的薪水太低,福利太差而经常跳槽,组织也经常会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经常进行人员的更新。志愿者参加组织活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他们一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来参加志愿活动,这样就会经常出现组织安排活动的时间与志愿者学习和工作的时间相冲突,或者会因志愿者的心情及奉献动力的减弱等主观原因而退出组织,从而会影响非营利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大量的志愿者由于自身的人力资本储备不够,因此在组织的日常活动中表现的热心有余而专业素质不足。由于志愿者参加的服务都是具有业余性的,缺少专门的培训,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缺乏所从事服务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有酬雇员中的许多人也缺乏相应的系统培训,往往也缺乏相应专业素质。同时由于中国独有的特殊原因,我国很多的非营利组织成为离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的下岗员工的“疗养院”,其人员年龄结构较大,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年轻人那种创新精神,会制约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3)组织人员数量较少

在中国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非营利组织虽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属于起步阶段。再加上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公民社会在我国还属于雏形阶段,在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普遍不强,依赖政府思想根深蒂固,这导致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较少,志愿者人数更加稀少。一方面由于组织缺少资金,员工待遇相对营利性企业比较差,因而员工流动性大,组织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公民的公民社会意识比较淡薄,奉献性精神不够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难以调动广大公民从事志愿活动的积极性。(4)缺少绩效评估,管理混乱

由于非营利性组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因此它缺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而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很难用一种完整的评估体制进行考核,因此很难考核员工的工作绩效。这样就会导致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我满足感下降,从而会导致整个组织的工作效力下降,最终导致组织工作的社会效益下降,难以适应国民要求建立公民社会的需要,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我国有许多非营利性组织由于缺乏资金等原因,它们较少地雇佣有酬员工而是更倾向使用社会上的志愿者,因而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再加上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比较落后,因而管理比较混乱。

二、实行人本管理,促进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

1.实行人本管理是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

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非营利组织也是如此,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人是组织的第一资源,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因而实行人本管理是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实现非营利组织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7

【关键词】 民生新闻 公益节目 问题 对策

2007年1月1日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周姐帮忙》栏目正式成立,节目一经开播引起的轰动经久不衰。《周姐帮忙》栏目主要目标是扶贫帮困、倡导大爱、扶贫帮困、舆论监督、组织大型公益活动。项目实施七年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陕西成为家喻户晓的栏目。

1 《周姐帮忙》项目存在问题

1.1 公益基金短缺阻碍组织发展

从《周姐帮忙》栏目开播以来,从《周姐帮忙》成立7年以来的选题可以看出,公益互助类节目作战的比重占到了40%以上。而这类节目要做帮忙,到最后帮成忙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帮忙资金的支持,节目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1.1.1 “乞捐”

这是电视公益新闻节目最常见的募捐方式之一。通过新闻报道悲剧助对象的现状,主持人走上街头或者来到相关的单位向全社会进行募捐。“募捐箱”是最重要的标志。《周姐帮忙》在其发展初期也曾经多次运用这样的募捐方式。2)寻求政策支持比如:2011年3月份《见义勇为不后悔》。节目主人公因为路遇劫匪,骑摩托这见义勇为最终腿部骨折受伤,在医院医疗费用成难题。最终栏目组找到当地政法委,最终认定为见义勇为,使见义勇为者最终得到相关的奖金。同时节目组引起红十字会的关注获得一部分爱心应急救助金。

1.1.2 观众自发捐助

随着《周姐帮忙》播出之后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需要资金支持的节目播出之后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通过节目唤起社会上热心人士以及企业的爱心,积极捐助。从而获得帮忙资金,解决被救助对象的困难。运行7年以来,这样的资金筹集模式已经越来越是栏目组力不从心,紧靠每次临时呼吁凑出来的资金对于神仙苦难中的求助者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如果再遇上一些群体性的帮忙时间,这样的情况更加显著。目前栏目组对于这样的选题基本上都是畏首畏尾,不敢大展拳脚。带来的结果就是陷入家长里短、是是非非里不能自拔。使其公益属性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1.2 人才队伍匮乏组织成员管理不利

对于一个非营利组织来说人员管理是很重要的内容。目前对于国内大多数的帮忙栏目来说,人员管理存在很大问题。对于《周姐帮忙》来说,虽然经过七年的早早,周姐已经成为陕西省新闻界的名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战友举足轻重多个作用。但是对于栏目组来说,7年发展除了周姐以外没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人员。虽然栏目组也经过改版,从2012年开始启用其他两名出向记者加入帮忙行列,但是两年下来始终没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人力资源,发展7年以来,《周姐帮忙》与志愿者的关系也处的比较微妙。7年的帮忙过程当中,大家有过多次合作,但是作为陕西一个名声在外的公益组织,《周姐帮忙》却没有建立一支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也没能和这些志愿者队伍做到长期、战略性的合作。

1.3 营销滞后缺少项目运作

对于一般的非营利组织而言,宣传对其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电视帮忙类节目之所以会迅速蹿红,最关键的在于将媒体对求助对象深入、彻底的帮忙过程完整的记录了下来。这样的过程在目前还依然强势的电视媒体上播出就是最好的宣传。

1.3.1 获得资源的有效手段被局限

非营利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收入主要不是来自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于其成员缴纳的会费、支持者的捐款、经营收入等。对于《周姐帮忙》而言,目前存在需求大量资金的选题,有无数的求助对象等待金钱救命,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营销来快速获得资金,来帮助被救助的对象。单凭简单的电视节目,难以做的这一点。

1.3.2 单一媒体宣传民众的认同和社会的支持有限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目前正处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的转型时期,力量小,还不成熟,对于消费者的宣传力度做得还不够到位,导致人们缺乏对非营利组织的理解,再加上长期以来政府无所不包的状态,也就造成了人们对这类组织产生一定的偏见。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表现出较为冷淡的态度。

虽然《周姐帮忙》在宣传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但是主要影响力也只是在电视媒体上。在传统媒体中报纸、杂志等的影响力几乎没有任何的涉及。更别说今天新媒体迅速发展,电视媒体已经逐渐开始出现落伍的情势,这些年来《周姐帮忙》几乎没有在电视台以外的任何一家媒体上做过任何的宣传。使其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也很有限。

1.3.3 项目运作有限

成立7年以来,《周姐帮忙》的公益互助一直几乎在原生态的情况下进行。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里有过多次的户外活动。比如说相亲会、抗震救灾、集体婚礼等活动对栏目影响力的提升取得了很好的借鉴,但是这样的活动相对于其他栏目推广来说实在太少。

另一方面对于每一次的帮忙选题来说,由于新闻节目讲究实效的原则,经常需要“刀下见菜”。每次对于救助对象的帮助有限。项目的运作、宣传时间也有限,经常会出现,“烂尾工程”,即帮忙不能帮到底的情况。

2 针对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中国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到今天,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也渐渐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富有远见并且高效务实的战略管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 建立正规的“帮忙救助基金”稳定资金来源

摒弃目前临时救助、临时筹款的现状,建立长期存在、持续融资的正规“帮忙基金”。有效地吸收社会募捐的资金,通过建立自身科学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基金增值方案及资助社会公益事业的计划,从而达成社会公益基金的积累与支出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为被救助被对象谋取公益。

2.2 注重品牌建设扩大自身影响力提升栏目公信力

作为一个民间组织栏目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虽然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本身不是市场行为,但是他们同样需要生存,需要更多的资源以帮助更多的人。因此,必须向市场学习,认同市场生活的法则:品牌决胜。通过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品牌,维持其地位,吸引志愿者、获取社会资助尤其是企业的支持与合作。

2.3 调整人员结构提升栏目运行效率

继续提升品牌人物的影响力,注重品牌包装,继续打造精英记者,在观众中间影响力;对人员进行有效分工,节目与运营分开,有效对品牌进行推广。积极组织现有志愿者资源,组件一直管理有效的志愿者队伍,为栏目所用。

2.4 以活动带动节目加强品牌营销

将节目的营销扩大到电视荧屏以外,通过户外活动、新媒体互动等各种方式,对栏目进行推广,扩大栏目影响力。

2.5 健全法律法规保障组织正常运行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护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如组织人员构成、资金来源等,形成规范,保护其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和志愿者的个人利益,鼓励其为社会公共事业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篇8

一、高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必要性

(一)高校内部经济活动的深刻变化引起了财务主体和会计主体的变化,高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具备了客观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有了巨大的发展,其内部经济活动发生了深刻变化,财务主体和会计主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1998年8月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高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第十一条规定“高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这就从法律上肯定了高校作为一个事业法人单位的自主办学权。此后高校进入了迅猛的发展时期,包括学校招生规模、基本建设等方面,同时高校内部实体的剥离引起其财务主体和会计主体的独立,主要表现在:

(1)校办企业改制与高校脱钩,组建具有国有独资性质的高校资产公司。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迅猛,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校校办产业成功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但与此同时高校以事业法人身份直接办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也逐步显现,因此2001年8月由国务院牵头,九大部委与北大、清华等11家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开始研究高校产业改制的相关问题,并圈定北大、清华作为试点单位。2005年10月教育部在认真总结北大、清华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教技字〔2005〕2号文《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建立新型的高校产业管理体制,高校要依法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或选择一个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的独资企业(统称高校资产公司),将学校所有经营性资产划转到高校资产公司,由其代表学校持有企业投资所形成的股权,高校以投入到高校资产公司的财产承担有限责任, 高校除对高校资产公司进行投资外,不得再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对外投资和经营。 2006年6月教育部又下发了教技字〔2006〕1号文《教育部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组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见》,其中再次明确和重申了上述规定。

(2)独立学院独立于高校母体。自1997年7月全国第一所独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办以来,独立学院迅速发展,许多高校都举办了独立学院。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2008年2月教育部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从此独立学院得到规范发展。《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独立学院应具备法人条件”,“依法设立的独立学院,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法人登记”,“独立学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独立学院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3)高校基金会独立运作。自20世纪90年代起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基金会数量急剧增长,截止2008年末有106所高校成立了基金会,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 2004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本条例所指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捐赠的资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基金会应当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年度工作报告应包括财务会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校的财务主体和会计主体随着高校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发生了分离,出现了类似企业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即高校作为一个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事业法人单位(母公司)和与之有关联的高校资产公司(子公司)、独立学院(子公司)、高校基金会(子公司)……,从而出现了类似企业集团的以高校为主体的高校集团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客观上要求高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二)发挥财务报表的功能作用要求高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财

务报表的功能作用就是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高校财务报表是反映高校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及预算执行结果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以及报表附注。这些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有关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学校管理层以及其他有关的报表使用者。这些报表使用者要求提供真实、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以便对高校的整体状况的分析、判断、决策等。但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的财务报表都没有真实、完整、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原因就是高校的经济活动、财务主体和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但高校没有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以反映这种变化。具体而言:

(1)对于高校的对外投资,财务报表反映的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却没有体现报表编制日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高校资产公司)的权益情况。《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而与此同时被投资单位(高校资产公司)的权益可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就明显不合理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资本市场上也活跃着高校的身影, 图2、图3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持有的部分A股公司股权。除了北大系、清华系这两大巨头外,国内高校控股的上市公司还有哈工大的工大首创,东北大学的东软集团,复旦大学的复旦复华,上海交通大学的新南洋,同济大学的同济科技,山东大学的山大华特,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的华工科技等。实际上各高校资产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应享有的权益绝非当初的账面投资成本。如A高校2001年作为战略投资者以160万元投资B科技股份公司取得160万股股份,该股份公司于2007年12月成功上市,经过2008年、2010年的分红送股, A高校持有的股份数变为296.57万股(2008年12月限售股解禁),按2010年11月30日收盘价35.8元计算共计市值10617.20万元,该权益相当于初始投资成本的70倍,况且投资成本早已通过现金分红收回。 A高校的财务报表不反映这部分投资权益显然不合理。

(2)高校基金会发展迅猛,高校的财务报表不反映高校基金会的财务状况、收支情况,不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分析、判断和决策。据有关披露的数据,清华大学年教育基金会截至2009年底,净资产为10.87亿元。当年捐赠收入4.08亿元,捐赠支持项目支出2.27亿元。比起1994年时的2000万注册资本,到2009年末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规模有了超过50倍的增长。基金的保值主要靠投资实现。截至2009年末,长期股权投资约2.9亿元,长期债权投资1000万元,短期投资6.3亿元,投资收益9300多万元。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自1999年起资金运作,到2006年实现收益达1.27亿元,已成为学校资金的重要补充来源之一。北京大学基金会截至2009年底,该基金会资产达9.3亿,短期投资近8亿元,长期股权投资500万元,长期债权投资400万元。同期,浙江大学基金会资产4.7亿,短期投资2.9亿,长期债权投资4000万。

二、高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可行性

(一)会计语言的相通为高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随着我国相关行业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会计语言基本相通、趋向一致,为高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表1列示了相关行业最新的会计制度的比较情况。

(二)高校会计人员的素质有了长足的进步,能适应新的业务要求这些年随着高校会计人员的新老更替,不断引进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高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了长足的进步,再加上网上学习等便利条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样的专业技术不会成为障碍。

三、高校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及编制

(一)高校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为反映高校整体的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可以借鉴企业相关会计准则的原则即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但从实际业务分析,高校的“控制”范围相对比较简单,不如企业复杂,具体的运用笔者认为可以借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七十三条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对外投资,而且占被投资单位资本总额50%以上(不含50%),或者虽然占该单位资本总额不足50%但具有实质上的控制权的,或者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权的,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这一规定的原则同样适用于高校。从当前高校的实际经济业务看,合并的主要对象包括如图1所示的单位或组织。对于高校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有一个问题需引起注意,加以区别,即合并财务报表和汇总财务报表问题。《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规定“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校校内后勤等非独立法人单位因工作需要设置的财务机构,只能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其财会业务接受财务处(室)统一领导。高校二级财务机构必须遵守和执行学校统一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并接受财务处(室)的监督和检查”。因此在实务工作中高校内部还有一类会计主体, 通常称为二级会计单位或分会计单位,包括院系、校后勤、校医院、研究院(所)等。 笔者认为这些会计主体不应属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而应属于汇总会计报表的范畴,理由是这些会计主体并非是高校的对外投资单位,只是高校内部的一个非独立法人单位,从核算形式看属于单独核算,不满足独立核算的条件,从本质上讲只是高校财务处财务会计工作的组成部分,是高校财务处财务会计工作的延伸和扩展,因此高校应汇总这些会计主体的会计报表, 综合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当然汇总会计报表也可能存在抵消内部的债权债务、内部的收支业务等抵消业务。

(二)高校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高校合并财务报表应由学校财务处以学校的单个会计报表和合并对象的单个会计报表为基础予以合并,具体的编制方法可以参考企业相关会计准则的编制步骤和方法,本文不作详细的探讨,只就高校的一些特殊情况、特殊项目做一些讨论。(1)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合并资产负债表是合并财务报表的核心,必须编制。由于高校的收入、费用的性质与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的性质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收入费用表、损益表等不能简单合并,可以将高校、独立学院、高校基金会的收入、费用合并编制合并收入费用表,而企业损益表中的收入、成本费用作为合并收入费用表的补充指标。因《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没有要求高校编制现金流量表,因此暂不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待相关制度有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再行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2)合并项目问题。在具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可以直接合并的项目则直接合并,不能直接合并或从性质上看属于其他项目的,则合并在其他项目,如其他资产、其他负债、其他收入、其他费用等。由于高校的净资产和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在列报项目上的不同,在抵消长期股权投资和实收资本后的差额部分,笔者认为可以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净资产栏目中增加“投资合并权益”项目来列示,投资合并权益的金额应等于合并对象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合计减去实收资本后的差额。(3)高校财务处应加强组织领导。笔者认为高校财会工作的复杂性并不亚于企业。高校财务处应制定有关合并财务报表工作的规章制度、具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这项工作奠定基础。

对于正在征求意见当中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笔者建议应增加高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高校合并财务报表的具体实施办法。2010年7月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笔者相信,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办学模式等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高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还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高校还将迎来快速的发展,只有与时俱进才是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2009。

[2]财政部:《高等学校校财务制度》(征求意见稿),2010。

篇9

现在,我代表中华慈善总会第三届理事会就总会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财务工作向大会报告,请予审议。

本届理事会任期内,总会财务工作在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审计署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在接收捐赠资金、物资管理以及财务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筹募款物大幅增加

五年多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公众的慈善意识逐步增强,捐赠热情日益高涨,总会筹募能力也大大提高。自2007年至2012年,总会共接受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3,041,036.85万元,所有捐赠款物均及时按照捐赠人意向落实到位。这些社会捐赠款物,为总会发挥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社会善款、捐赠物资的总收支情况

2007年至2012年,总会共接收善款471,727.03万元(其中:定向捐款470,409.63万元、非定向捐款1,317.40万元),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2,569,309.82万元(其中:药品2,469,235.78万元、设备24,836.72万元、其它物资75,237.32万元),款物合计3,041,036.85万元;社会善款支出378,516.63万元(其中:定向捐款377,217.97万元、非定向捐款1,298.66万元),已发放的捐赠物资价值2,374,224.29万元,库存捐赠物资价值195,085.53万元。其中,为重大灾害筹募救灾捐赠资金174,912.31万元,占整个社会捐赠资金的比重大幅增加,极大地支持了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二)行政、项目管理费及发展基金、会费总收支情况

2007年至2012年,总会行政经费收入8,156.83万元,项目管理费收入3,883.12万元,发展基金收入6349万元,会费收入129.6万元,共计收入18,518.55万元;行政经费支出3,089.04万元,项目管理费支出3,035.91万元,发展基金支出7.50万元,会费支出97.42万元,共计支出6,229.87万元。

总会一贯坚持以“成本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始终注意厉行节约,开源节流。2007年至2012年总会行政及项目经费支出占捐赠款物总支出的0.17%。

二、审计监督严格规范

加强对慈善组织的审计监督,是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于审计工作,总会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成功实现了两个转变,即:逐步从被动接受审计向主动邀请审计转变,从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转变。2007年以来,总会先后52次接受国家审计署、财政部、民政部相关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均得到了审计机构的好评。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总会财务工作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

(一)年度财务审计正规及时

年度财务审计,是总会财务一项最基础、最全面的审计工作,能否如期完成直接影响到总会的年度检查和社会组织评估结果。2007、2008年,毕马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总会义务进行年度财务审计。由于民政部要求年度财务审计需在每年四月底之前完成,与该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的其他审计任务相冲突,总会从2009年开始改聘由民政部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中辰兴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年度财务审计,确保了总会审计工作按期完成。2007年以来,毕马威、中辰兴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均认为:中华慈善总会编制的会计报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收支方面公允地反映了总会各年度的财务状况、社会善款收入支出及行政和项目管理经费收入支出情况;捐赠物资的价格确定是根据捐赠方提供的有效凭据作为入账价值,或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遵循了《基金会管理条例》中捐赠物资收据开据原则,符合审计要求。

(二)重大事项审计全程配合

国家审计署、民政部对重大灾害捐赠高度重视,在2008年汶川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期间,均派员全程进行跟踪审计监督,每次派驻时间长达3个月。派驻的审计人员现场审计,监督每一笔捐款入账。在捐赠结束后的全面审计中,国家审计署给予了“遵守法规、审计良好”的审计结论。此外,在应对西南旱灾、甘肃舟曲泥石流、海地地震、云南盈江地震、日本海啸等救灾捐赠工作中,总会还多次接受民政部计财司和救灾司等政府部门的专项审计和抽查审计,均得到了审计单位的肯定。

(三)项目专项审计安排有序

为增加总会慈善项目透明度,更好地促进项目发展,根据宝马爱心基金、罕见病、藏文化、青爱工程、先心病、微笑列车、桥基金等捐赠方要求,总会财务部门多次接受了普华永道、毕马威、中睿、中辰兴、中瑞等会计师事务所的专项项目审计。各次审计均认为:财务业务记录清晰,收支符合法规要求。项目管理得到了审计单位的肯定和捐赠方的好评。另外,根据民政部相关部门要求,总会财务部还对南京大报恩寺、武汉大学博物馆、清华大学医学楼等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内部审计,并及时向民政部呈报了审计报告。

(四)各项审查如期完成

2007年以来,总会每年均顺利通过了国家财政部财政票据监管中心的发票年审和财政部驻北京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账户年检;完成了北京市统计局《法人单位基本情况》、《非工业水消费》、《非工业主要能源消费》、《服务业财务状况》、《信息化情况主要指标》、《法人单位劳动情况》等各类统计报表的填报审查工作;按时向北京市西城区税务局上报月税务报表和年税务报表。

三、财务制度日臻完善

当前,我国慈善组织的财务工作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政府与社会的要求不断提高,财务规范的重要性愈来愈凸显;另一方面,慈善事业相关法规不够完善,财务工作尚无成熟的模式套用。

在这种情况下,总会财务工作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主线,在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依据民政部《关于规范社会团体开展合作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和《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等政策规定,从自身实际出发,及时修订完善了《总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总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总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费用支出管理规定》、《发票管理规定》、《货币资金管理规定》、《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投资管理规定》、《会费收支管理规定》、《财务报告规定》、《预算管理规定》、《分支机构财务管理规定》、《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和《差旅费管理规定》《财务印章管理规定》《捐赠物资接收管理使用办法》《捐赠信息公布管理规定》《财务拨款管理暂行办法》《财务人员岗位职责》《总会接收外汇捐赠管理规定》等20个规章制度,从管理上建立起了基本财务制度框架,在实践中规范了会计行为、财务程序,推动财务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公开透明化的轨道。

四、账务管理更加规范

2007年以来,总会筹募总额迅速增加,项目种类不断扩充,各项业务日趋繁杂。为应对由此带来的财务方面的挑战,总会多管齐下,不断强化财务管理,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抓好财务信息化建设

2009年,为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财务部及时对会计科目进行了调整和分类,顺利实现了两种会计科目的转换和对接。针对通过银行、网络的捐款笔数多、金额大,需要聘请大量的志愿者录入信息的实际情况,总会主动联合银行和相关技术方,于2010年4月完成财务软件升级工作,使原来五六个人多天才能完成的入账工作,现在一人当天即可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10年底,完成了物资账的收集整理工作,将捐赠物资由各部门分散登账升级为财务部财务软件统一登账的模式。2011年3月实现记账凭证电算化。通过以上努力,总会基本实现了财务办公自动化、账目规范化,向社会交出了一本明白账、廉洁账、放心账。

(二)严格捐赠发票管理

发票管理工作不仅是总会项目执行运作的重要依据,也是从源头上防止违规、违法问题发生的重要举措。总会严格落实财政部票据管理有关规定,实行专人负责,定期复核,做到账款相符、票物相符,防止发生虚开、冒开现象;继续抓好拨款发票回收工作,遵循“谁拨款、谁负责”的原则,建立项目拨款进度与发票收回情况挂钩的督导机制,确保了捐赠发票的按时回收。

(三)建立信息公开数据库

为积极配合总会信息公开工作,提升总会公开透明程度,总会财务部门建立了捐赠款物数据库,并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开。以玉树地震为例,42,000笔专项捐款每天都能及时在网上进行公示,供捐赠者查询。总会通过这种方式,保证了财务工作及时全面地接受社会监督。

五、财务人员素质全面提升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2007年以来,总会积极打造学习型财务团队,全方位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在人员调整大、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经受住了考验,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团队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持实行岗位责任制

根据财务人员编制情况,制定了《财务人员岗位职责书》,将日常财务工作细化分工到具体人,做到责任到人,进一步增强了财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积极组织业务学习

定期组织财务基础知识培训及工作经验交流,认真搞好“传、帮、带”工作;坚持学习国家的各项财务法规制度,不断强化法规意识,系统掌握国家财政法规和非营利组织有关财务规定。通过这些学习,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着力提升思想觉悟

总会坚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慈善工作者职业素养。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个团结和谐、业务精良的工作团队已基本形成。

各位代表,第三届理事会工作已圆满结束。在此期间,总会财务工作在制度建设、业务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受到主管部门、审计机构、合作伙伴的广泛信赖和高度赞誉。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软硬件方面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和改进。

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 会计制度 缺陷 改革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形成了可观的存量资源。但是,由于民办高校采用的会计制度存在缺陷,导致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不科学和不规范,妨碍了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举办者、经费来源、办学所遵循的规律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迄今为止,民办高校采用什么样的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均没有明确规定。

一、民办高校现行会计制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执行的会计制度大体可以分为3种:一是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二是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三是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结合运用。这些制度在规范民办院校财务管理、推动民办院校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财务制度均以财产的公有制性质而设立,强调预算管理,突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功能,忽视了民办高校投资主体的知情权以及成本核算、营利等问题,影响了民办高校自身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核算基础不能真实反映民办高校财务收支情况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下,高等学校欠缴的学费不作账面反映,因此少计了学校资产,甚至形成无法收回的坏账;高校附属单位按经营承包合同应上缴而未交的款项,高校按照收付实现制不应列为当期收入,因而也就未能列为学校的债权资产;不能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对发生的应付贷款、征地款等不确认债务。这些由于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不足导致不能如实反映高校财务收支情况,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很难适应当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

(二)会计主体的多元化不利于反映民办高校的财务状况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不执行本制度。这使得高校内部形成两个会计主体,而任何一个主体都不能反映会计主体的整体经济活动,违背了会计主体原则。在民办高校基建的投资绝大部分需要学校自筹资金,如果高校建设项目靠银行贷款解决,贷款本金及利息由学校财务偿还但却没有体现在学校财务报表上,造成学校负债状况不实,盲目扩大投资,可能给学校带来一系列的财务风险;同时贷款利息由学校支付,却没列入基建财务费用,也使基础项目的核算不准确,最后低估了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报表对负债及潜在财务风险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

(三)会计科目不完善,无法进行全面的会计核算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没有设置接受投资方面的会计核算科目,高校投资的账务处理随意性很大,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性原则。由于没有设置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科目,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而不允许计提折旧。由于没有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在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或发生损毁时,一般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取得的价款或收入直接计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这种处理方法不能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收入、支出以及清理后的净损益,同时还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难度。

民办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以学费为主,为了筹措维持正常运作所需经费,民办高校不得不采取收取高额学费的方式,过高的学费导致公众对民办高校制定的收费标准产生了质疑,因此,民办高校需要为制定的收费标准提供合理的依据。同时,2005年出台的《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也明确,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原则为权责发生制原则、相关性原则和分类核算原则。而现行会计制度无论从记账基础还是会计科目的设置都无法满足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

(四)不重视对无形资产的核算,影响决策的准确性

无形资产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资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权利,这种客观存在的权利具有内在的价值,当无形资产进行转让或对外投资时,从价值上应得到确认并在账面上予以反映。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核算的主要内容为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和土地使用权等。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仅仅对土地使用权予以核算和披露,而对其他无形资产则没有在会计系统中进行反映,使得财务报告中披露的资产价值不完整,用这样的资料计算出来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等财务指标去衡量高校的偿债能力,很可能会产生偏差,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高校的准确判断,从而影响决策结果。

(五)基本报表的设置难以完整披露会计信息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的基本报表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侧重于反映预算收支结余情况,只为预算管理统计数据服务。而民办高校没有政府拨款,收取学费就成了民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现行制度下的报表提供的信息不能准确反映货币资金的收支情况,不利于进行监管和分析会计核算情况,不能提供准确的多元化信息。

二、对民办高校现行会计制度改革的设想

(一)综合运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两种会计核算基础

虽然现行会计制度中的会计核算基础不能真实反映民办高校财务收支情况,但完全以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的做法也不可取。国家对民办高校有些诸如科研项目、专业建设项目的财政扶持,因此,民办高校的会计一直被纳入行政事业的会计管理范畴,要求民办高校必须设立符合教育和财政等主管部门要求的财务机构,统一管理财务活动,全面负责具体财务管理工作。为此,完全以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而披露的会计信息不符合实际情况,应该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两种会计核算基础结合运用,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体现了收入与支出之间的配比关系,如对学费的收取、附属单位缴款、金融借款融资等利息的核算等采用权责发生制,对高校的固定资产按权责发生制计提折旧,可以堵塞管理漏洞,在会计账目上明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满足高校成本核算的需要。而外单位汇入的暂时不明款项、财政拨款、捐赠收入、工资支出等仍采取收付实现制。用权责发生制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能够适应民办高校的核算和管理需要,可以很好地进行民办高校所有业务活动的会计核算。

(二)严格遵循会计主体一体化原则

现行的会计制度决定了民办高校必须将基建业务与基本业务分设两套账进行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实体不能全面反映整个学校的经济资源。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可以通过基建业务与基本业务核算合并来解决。现阶段可以将各种借款都作为一般业务核算,增设“在建工程”科目,用于核算在建的基建项目价值,固定资产借款利息和有关费用,以及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在固定资产办理竣工决算之前发生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在竣工决算之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支出或费用。也可以编制合并报表将基建报表的相关内容并入民办高校财务报表中,保证财务报告能够全面反映民办高校的财务状况。

(三)科学增删会计科目

民办高校可以根据实际经济业务的需要,按照国家统一高校会计制度的要求,参照《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增设或删除一些会计科目,以满足民办高校进行全面会计核算的需要。如资产、负债性质账户中增设投资类、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受托资产、受托负债、预计负债等账户;取消“借入款项”科目;对于净资产类账户,在“非限制净资产”科目下增设“投入资本”明细科目,核算投资者资产投入,以明晰产权;对于收入类账户,设置“教育事业收入”科目和其他收入及相应的明细科目;对于支出类账户,设置反映教育成本核算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目,增设“业务活动成本”会计科目和“管理费用”会计科目及相应的明细科目等。

(四)重视对无形资产的核算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口号的提出和对高校科技转让有关优惠政策的出台,高校的科研成果以及取得的专利权大幅度增长,高校的科技创收和技术转让在高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目前的账务处理方式只是从收入和支出的角度予以反映,而没有从资产的角度去考虑这一问题。对于属于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如专利、著作、非专利技术等由科研部门专门登记管理,财务部门则根据实际取得这些成果的成本计入学校的无形资产,并在其有效年限内按照直线法予以摊销,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五)建立一套全新的财务报告体系

民办高校会计的目标应当是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现如今,除原有来自政府和民办高校内部的管理需求以外,更多的市场成员如办学投入者、银行等金融机构、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纳税人等要求了解民办高校对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情况,并对民办高校会计信息的内容和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提出了对民办高校受托管理责任进行成本绩效考核的要求等。而现行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未充分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难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足够的与其决策相关的信息,不利于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为此,笔者建议将目前的财务报告体系修订为由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以及财务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的财务情况说明书、教育成本明细表等构成的全新的财务报告体系,以满足民办高校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另外,民办高校应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与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性、实用性的《民办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充分体现“民办”及“公益性”的特点,建立有效的民办高校财务制约机制,注重教育成本的核算,发挥民办教育的优势,最大限度地集中财力,使民办高校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华芳.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襄樊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