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

时间:2024-04-01 18:1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篇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它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认为人类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现实准确的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在此,它指出知识是随文明的进步而进步,随人类思维的发展而发展;指出知识只在特定的社会、一定的情境下才是科学的,才是真理。“真理是暂时的现象”,它需要人类将创造性思维指向人类的未知世界,通过发现、辨证、解决来发展。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犹如真理的发展与发展一样,它不仅强调学习的建构性也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与情境性。

1. 建构性: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而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建构过程。他是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机制达到与环境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暂时的,一旦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环境产生矛盾或认知冲突,就会出现不平衡,再通过认识冲突的解决,又达到新的平衡。这正如儿童指向继承人类已知的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过程。

2. 社会性:人类知识是主观的、社会的,是对世界认识的现有水平,而不是最终答案。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就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叫可靠的假设是以一定的社会显示为依据的。学生的学习便是在这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 情境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性学习的观点便突出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沟通问题。传统教学对学习基本持“去情境”的观点,以至于学习者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学习知识在情境中的复杂变化,锻炼知识的运用能力,突出学习的有效性即价值。

篇2

论文摘要: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改革中,我国新课改突出强调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开展活动性的、合作的、探究式的学习,这为课程实施尤其是创新取向的课程实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作为一种当前非常流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驳杂,流派纷呈。各个流派的观点虽有不同,但共通之处也很明显,有着较多的共识。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决非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表征,而是人们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建构的一种对于世界的解释。

1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侧重研究

建构主义敏锐地注意到了教育过程的生成性特点。师生关系、教育成果是在师生不断沟通、认同中形成的。建构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他们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将教育过程视为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讨论、协商的过程,教育成果的测定也是由双方不断辩证对话而共同构建的研究结果决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再是引导学生向某一确定目标迈进,而是在对话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客观地”审视和领会互为主体的“主观”。正如加达默尔(H.Gadamer,1994)所指出的,“领会”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不同主体之间“视阈的融合”。双方的智慧水平共同决定着教育的效果。教育成果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学生思想的不断沟通和认同的不断达成。同时建构主义学习观将历史、地域、情境、个人经验等因素充分考虑进来,学生的个性张扬,教育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欢迎。如此理想的展望,似乎学生可以自由地在知识海洋中畅游了,教师也在某种程度上“减负”了,大家很轻松地将“苦读”转化为“乐学”,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西方教育改革中,课堂教学主要是学生自己确定主题、搜集资料、上机学习,教师讲解较少。很多学者对此表示忧虑:学生的中心地位是体现出来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无从体现,教育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在我国,新课改突出强调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开展活动性的、合作的、探究式的学习,这为课程实施尤其是创新取向的课程实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然而在课改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片面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把自主变成自流,有的课堂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学习方式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课堂乱哄哄,有了活动但缺乏真正的体验;二是在摒弃了“满堂灌”的做法之后,换成了“满堂问”,问题缺乏启发性,缺乏思考深度,不少教师在运用“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时候,忽视课程内容的需要,忽视教学任务与学生学习的需要,不顾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内容的特点,不加区别地一律把“探究”“讨论”“互动”派上用场,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之间的联系,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同时,也出现了课程实施中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弱化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影响了课程实施的实际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林淑媛,2007)鉴于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同时需要对指导我们教育发展的理念进行必要的反思。

其实,在传播和介绍建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始终都有主张对建构主义应该审慎的声音。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情境性的人类知识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以及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和支持者的教师观,这些看似动人的观点,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中并不陌生。从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做中学”的教育主张和实验,以及布鲁纳所倡导的学科结构理论和发现学习,无一不是当今“建构”思想的原型。人们也都清楚地知道,以上述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改革也无一例外地基本以失败收场。但是人们始终也不愿放弃以培养适应社会变化和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教育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其自身的不断演进,从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到现在的社会建构主义,不断地燃起人们熊熊的理想之火。所以,尽管仍有失败的风险,但人们却不愿面对其先天的缺憾,总是想将其按照自己的理想完善起来。

2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学生中心及“主导——主体相结合”

任何事物不可能单独存在,单独强调系统因素的任何一方面的独立价值在操作中都容易丧失系统整体的最大效果。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具有很多适应现展理念的良好基础上,必须注重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诸因素的配合和平衡。相对主义的哲学基础凸现了教育过程中思想的开放性、灵活性以及教育关系的平等性,但同时潜藏着教育过程缺乏导向性和教育内容缺乏客观性的重大危险。“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深入吸收建构主义学习观合理因素的同时,科学合理地确认了同一过程不同方面教师和学生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即在教的方面教师必须具有主导性,而在学的方面学生必须具有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只是强调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学生,教师的引导最终是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指导,即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这两者如何处于一个和谐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永远不可能用程式规定下来的问题。

篇3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教育心理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流派之一?其理论主张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本文并不涉及建构主义的其它?而仅从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入手?探讨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自我学习模式养成的必要性和建构主义模式下对自主学习的建议。

一、高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及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必要性

这些年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和传统教育中过分重视教师的“教”?致使从中学阶段起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不太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考试成绩的刺激下?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指导学习能力几乎得不到培养?获得的知识呈现过于空泛、理论化?不能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等?学生在学习中大都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和自己的见解?其思维能力、批判性和独立性受到压制?求知欲望也慢慢地被机械和枯燥的学习所磨灭。

学生完成中学的学习?经过筛选进人各级高校后?这些问题就会更加强烈地暴露出来?随着近些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接触和指导远远没有跟上?学生刚进人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对自身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式不能清晰地把握?加上大学的课程安排和中学相比相差甚远?课程大都针对自身专业设置?总数明显减少?学生除了上规定的课程之外?有大量的自由支配的个人时间。这种状态下?不少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类似“空虚”、“郁闷”等的大学校园时髦词汇就不难理解了。在倡导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完成正规的学校教育后能够继续有效地进行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就尤其重要。其体现了社会对未来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学会自主学习?将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是必要且紧迫的?我们积极倡导大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投人到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充实且高质量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就其学习理论而言?主要倡导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是通过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其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协作者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建构意义?就是指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主动建构信息;学习者更不是被动的刺激的接受者?他们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作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人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为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不是把知识简单、机械地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互动过程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聋内容可以为我们高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启示: 1.主动要求自己积极进行自主学习

中学阶段经受了过多考试压力的中学生?一旦进人高校?在学习活动上投人的热情便有所减退?积极性、主动性便有所下降。有些学生表面上通过考试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课程目标?这无形中造成极大的时间和精神浪费。所以学生要主动要求自己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带有人格倾向?是人在行为中表现出的独立性和自我决策?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强的自主能力。“自主学习”是发展性的?因为这种能力本身就是在学习中进行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与促进。一旦这种自身要求形成习惯后?便会引导自身投人其它类似的学习生活中?从而培养自己终身学习身的能力?也是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基础。

2.主动寻求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这里的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主要包括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氛围、学习材料等我们通称为自主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新知识的构建?良好的环境资源便于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和建构意义。这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就会不断被创新出来?满足学习者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学生自身可以根据爱好去自己喜欢的地点??在环境安排中尽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既增强了学习的效能感?也强化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安排下的环境?当然正常课堂学习的环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创造。这里主要谈论的是个人安排的学习环境?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

3.主动寻求合作

合作如果完全依赖帮助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仍然是被动的?不仅收效不大?而且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自主性学习主要是自身的主动寻求合作?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体现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动机维持。而以学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地位。正是这种主体性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不仅使得学生掌握了所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掌握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了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了组织参与能力。

4.积累与反思

自主学习也是积累性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的学习基础之上的?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所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仍然要认识到知识的积累是必要的?但这种积累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和单纯的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乃至质变。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反思自身?这是学习者为了检测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监控主要提倡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反思自身是培养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反思过程是动态的、持续的?使得学习者自身对其心理状态、任务目标、学习策略等有个清晰的认识。在学习这个特殊的认知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探索性不强?缺乏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和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的能力等。这不仅会影响到自主学习质量?而且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个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坚持积累的同时反思自身的学习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保障。

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C语言;教学

引言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计算机编程入门学科的《C语言程序设计》,在经历近二十年的教学历程后,也必须有所变化,而采用先进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C语言的教学实践,必将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皮亚杰认为: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该理论在皮亚杰以后又经过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并逐渐形成为现在的理论。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学校出现了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改革的试验研究。

1.1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协作”“会话”是主要手段,而“情境”则是学习过程中异常重要的条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关注的地方。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学生观

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师观

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1]。

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原则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学习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情境创设一任务驱动一协作学习一效果评定。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不同,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重视情境和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2.1教材的选用非常关键

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选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这本书是在整个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和研究界都耳熟能详的著作。该书的作者是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该著作中完整、准确地体现、描述了C的设计思想、程序设计方法及各种语言成分的细节和用法,具有原创性和权威性,有利于读者把握C的精髓。该书的一个特点是将编程思想和C语言同步贯穿进行,首先提出了沃斯公式程序=数据结构+算法,让读者对简单的C程序有个了解,然后在后面逐章节中逐一展开论述,深入浅出的分别介绍了算法知识和C语言的数据结构的不同内容。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书中的例子具有现实性,并且贯穿全书。这些有利于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2.2设计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设计学习环境时,教师既要考虑知识学习情景的设计,又要考虑知识应用情景的设计,要把知识学习情景和知识应用情景加以整合,为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而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则创设了与课程基本内容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2]。

2.3用任务驱动式法建立程序设计思路

任务驱动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创设的一些问题情景驱动下,展开学习,整个教学活动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思路,最终促使学生能熟练使用C语言实现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课的许多内容操作性非常强,教师的讲解示范非常必要,但是如果学生不亲自实践,不通过独立完成具体任务去深刻领会教师讲解示范的操作内容,只能抽象了解而达不到理解的目的。我们强调“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具体任务之中,学生结合教师讲解示范的内容对任务进行分析,明确问题大致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4加强实践环节改革考试方式

C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更偏重于实践应用的学科,应加强实践环节,提高上机实验课的质量,做到精讲多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法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示范引导作用,把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会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

我校的C语言教学,共有60课时,其中,有24个上机课时,有1个专职老师上机辅导。并且,学校的机房经常为学生免费开放。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计算机操作能力。在考试方面,我校实行了计算机相关科目的考试改革,采用机试+笔试的考试方式。既考理论知识,又考实际操作能力。总评成绩采用几种考查方式综合评定:(1)期末闭卷考试(40%);(2)期中考试(20%);(3)上机考试(20%);(4)平时成绩(2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反映作业及课堂回答问题及出勤率的情况。

3.应注意的几种偏向

随着建构主义的流行,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偏向,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主要包括:过分强调意义建构,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强调学习主体作用,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强调学习环境设计,忽视自主学习设计[3]。

结论

改革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促成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氛围,是现代教学改革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特点,提出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具体操作思路,并通过在实际教学当中的应用。通过近两年来的教学结果和学生的评价反馈信息来看,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篇5

论文摘要: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数学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终舟学习的能力。

当今世界教育已发生深刻变化,以培养学习能力、非智力品质、全面性和专业性知识学习与教育相结合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运而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不同于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不同,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学习不应看成是对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因此,它更关心教学环境的设计,注重学生自主地学习。笔者也发现,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试中仍然是谬误百出;教师尽管很强调数学的重大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要想让学生真正接受知识,需要他们自己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人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整个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建构主义引人数学课堂教学是改传统的“提出概念一解释概念一举例说明”的教学过程为“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归纳提高”的新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方式和规律,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笔者在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数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东

我校2003级五年制大专临床医学5个班,随机抽出2班(102人)作为实验班,2个班(101人)为对照班。2组学生共203人,男女生比例、年龄、所开课时数、基础成绩、身心健康、智商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挂

对照班按照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即复习、预习、教授新课,侧重于客观地“教”。实验班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授课,其基本学习观是:学习自主性、学习情景性、学习社会性,侧重于学生自主地“学”。

1.2.1创设惰景《引导自学.发现问坷》讲课的前5一10分钟,笔者不再采取传统的方式授课,而是先告诉学生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的容量(从第几页到第几页),让学生自学,归纳知识,发现问题,存疑。

1.2.2问趣定向(启发讨论.研究间翅)利用8,10分钟时间,让学生把自我归纳的本节内容的知识点进行问题式分析,使其深人到课本内容的学习中去,相互分析、讨论,使学生真正领会本节所学内容的知识点,真正能够自己归类,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

1.2.3多问求解(归纳探究.解决问题)利用分钟时间,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给出合理化的课业讲授,使学生比较出自己与教师在归纳知识点、提出问题方面有何区别,对本节知识的认识怎样才更合理、更清楚,从而避免了“填鸭式”的书本知识讲授方法,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2.4突破创新(运用结论.升华间题)利用10一巧分钟时间,解析书中的例题(可略讲),因为解决了本节课内容讲授与学生掌握的矛盾,使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教师的归类整理,学生已基本掌握,然后再把所学知识加以引导,运用到例题的解析上,则学生掌握得更好。这时,笔者可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引申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实际例题、典型例题,并引导其参阅课外阅读资料,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到书本知识之外,丰富其学习的知识内容,完成其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性建构。

评价方法:(1)问卷调查。调查表由笔者设计,内容为10个项目,每项回答方式为肯定或否定,在期末课程结束后发放,当天回收。发放问卷102份,回收98份,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100%。(2)理论考试。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同时进行考试.比较2个班的考试成绩。

2结果

2.1实脸堆毋住对建钧直氏毋习趁格敬毋16砰价(见表1)

2.2格考试成竣比撅

实验班平均成绩(83.50t10.30)分,对照班(72.75f10.20)分,2组比较,‘二6.22,PN.0l,有极显著性差异,实验班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3讨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数学教学,把时间让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把权利交给学生,把学生视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把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发展他们的智能。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后,再经过教师的系统引导、重点精讲和课堂讨论等,真正成为了课堂舞台的主角。表中1,2,s项实验班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均Fm.01)。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数学教学过程,围绕着引导问题进行,突出了目标导向作用,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学生为解决问题需归纳、整理所学知识,通过解决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表中9,10项实验班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均P<0.01)。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数学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表见解并激烈讨论,学生学会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提高了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完成了知识的系统建构。表中3,4,6项实验班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均P<0.01)。

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 英语教学 启示

一、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师看做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讲究师生问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习任务从教师向学生的转移。这是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最根本的区别.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然而外语学习与教学中并没有把师生互动落到实处,以交际法为先锋的教学原则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并未达到应有的期望效果(钟书能.2004),这说明外语学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至今还不存在一种公知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学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学习理论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国内外学者们的努力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在蓬勃兴起。学习并吸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成果并付诸实践对推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认知结构说。该学说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过程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过程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在数量上的扩充.顺应则是认知结构在性质上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 (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螺旋上升。

在皮亚杰认知结构学说的基础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形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所在.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费时低效,曾被比喻为一壶烧不开的水。这一状况要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界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活动,努力探寻改进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学习和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原则(丁家永.1993;何克抗.1998;陈琦,张建伟.1998;丁帮平.2002;陈越.2002)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可带来如下启示: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任何一项改革总是要从观念的转变开始,观念的更新为进行改革开辟道路并提供思想动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都很努力,但很多仍习惯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自己唱独角戏。这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必须改变。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如果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即使再努力效果也未必佳,这一观点目前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界已是共识。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用探索、发现的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学生要把当前所学内容尽量和以往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大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一般都已学习过6年的英语,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而大学英语中相当一部分词汇和语法规则都是中学英语中学习过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个体的主动性.把大学英语学习和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认真思考。学生应当在学习中分辨出哪些内容是以往学习过的,哪些是新的,哪些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

当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创造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这是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一致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书籍、教师所发讲义、影音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arc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与协作。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理解。

篇7

论文摘要:Piaget等人建并发展的建构主义学习论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学习理论的全新学习理论.传统学习观念认为学习过程建立在单纯的教师传一学生受的基础上,忽略了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积极地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沦基础上二,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理论研究,结合我们的教学经验提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被许多教师认可和接受.传统学习观念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单纯的教师传、学生受的过程,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复制前人的知识,模仿他人的技能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积极地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许多派别,尽管这些派别的理论见解存在分歧,但有一点得到了认同,即学习知识不是直接的、确认式的接受,而是在模仿基础上重建的过程.本文拟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教学经验,对渗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学物理教学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并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PiagetJ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Piaget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整或改造,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

基于Piaget的建构主义理论,Kemberg O,SteinbergRJ和Katz D以Vygotsky L S.分别对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Kemberg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Steinberg和Katz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Vygotsky则提出了文化融合与内化的观点,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Vygotsky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该理论将个体发展分为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ZPD.ZPD理论揭示了学习的本质特征不在于通过训练、强化而形成的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以上所有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基本观点.

第一,建构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绝对准确的表征,只不过是人们对目前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被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也并不能提供解决任何活动或问题的实用方法.

第二,建构主义的构造学习观.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主体将自己的经验与感知相比较,而后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括四大要素:①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必须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②协作.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③会话.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学小成贝之间必须通过会话确定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④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意义是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第三,建构主义的组织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的呈现者和传递者,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表象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看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教师应以学生的反馈信息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师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和转换.建构主义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建构主义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能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学物理教学

基于以上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①知识不是单纯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②“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必须具备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应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教学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渗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根据Vygotsky的ZPD理论,合理而且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着重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系统深刻理解.这就要求,学习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不能只记住一些概念、原理或只能应付教科书上的一些习题.通过学习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应该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中学物理教学之初,要使学生对简单物理知识,物理现象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灵活利用这些基本知识点去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程序,解释新现象,想出好办法.例如:初中参照物的教学,就不应让学生背概念,而应该使学生能分析诸如同步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用多少时间的问题.还有一此是学生自己提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的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例如在简单的运动这一章中,给学生过多过难的计一算题是不适宜的,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早地产生畏难心理,而且会模糊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学要的是提高学习的质量,使学生建构真正的、有效的知识.

第二,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融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来实现.在面向过程的学习中,教师要系统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问和空间进行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我们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加速学生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融合,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是从实际生活中归纳出来的,很多都有生活原型.在诸如此类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逆向思维,反过来虚拟一个发生这类现象时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创设情境,利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寻找理解概念的捷径.如在讲授物体的惯性时,通过唤醒学生乘坐巴士时,巴士突然启动和紧急刹车时的感受,可体验”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含义,使学生对惯性的理解更为深刻,更为确切.

2)对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筛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者改为师生互动式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两个基本研究方法,也是物理教学的两个重要的基本方法然血实验教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存在很大难度,其中有诸多主客观原因,其中实验教学策略的缺乏是实验教学操作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师生互动式实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师生互动式实验结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特点,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实验认知环境并贯穿整个师生互动实验的始终.教师通过选择实验节点适当折停实验,并在此设置疑问,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该节点的问题并进行实际的实验验证在学生分组讨论并通过实验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该节点要解决的问题,避免学生盲目地,甚至混乱地进行活动.②在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得参与任何小组的讨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③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要迅速地进行识别、归纳、分类然后进行统一的讲解,不可对小组单独辅导,创设公平公正的课堂秩序.④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误差原因,提出改进策略.⑤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评选最优小组,选择该小组的代表进行实验方法的说明,并及时进行纠正与鼓励.通过我们的课堂实践证明,师生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对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3)充分利用电脑软件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和会话交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计一算机软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成为教师传播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中,计算机软件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工具,而演化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1具.传统教学模式中,使用频率较高计算机软件主要有演示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交互式软件Macromedia Authorware,二维动画设计软件Adobe Flash等.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互动性探索能力的交互式仿真软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可以实现以上功能的软件主要有Delphi , Matlab GUI,Visual C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Mathworks公司开发的Matlab软件中的GUI ( Graphic UserInterface)日可以整合多参数的仿真,并能有效嵌人多种脚本程序和多媒体信息,具有相当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我们利用该软件设计开发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探究性人机交互界面,可以利用控制变量法对各参数的影响进行高精度仿真,同时实时显示天体运行状况极其轨道形状.经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物理原理的数量关系,加快学生的认知过程.

第三,紧紧围绕学生知识建构过程,创建广义的互动协作环境‘我们所主张的广义互动协作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广义的互动应该以师生互动为基础.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师生交流的内容不仅包括认知信息方面交流,还包括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针对中学物理教学,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亲和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广义的互动应该以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主.所谓学生之间的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分组讨论、相互评论、相互鼓励、互助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师要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学生互动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保证其正确有效的发展方向.

第四,重视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物理环境对不同个体影响的差异,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正确物理认知的建构过程.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相当丰富,这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物理知识其实并不为零,而是在学习物理课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些认识有些是正确的,起积极作用,而有些是不正确的、模糊的起负面消极作用,例如:对于简单运动学生是有认识的,即物体移动就是运动,所以他们对机械运动的概念比较容易接受,这是环境的正面影响.然而,由生活常识,学生却习惯地认为树木、房屋是不动的,所以对运动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选择就比较难接受,这是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因势利导在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强化环境的正面影响,克服和消除负面影响.实践证明,正面影响的强化,负面影响克服,都必须是学生主体自主的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以加速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

篇8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师生关系

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建构主义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浪潮。该理论从多维视角对传统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教学理论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也因此引发了人们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引起了学习理论的革命,从而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形成了猛烈的冲击。下面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的角度理解和把握这种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更新、变革和升华,出现新的意义解释,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对它进行再创造。建构主义者还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一定的外在意义,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因为每个学习者原有经验千差万别,这种认同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同一知识会有同一理解,而真正的理解只能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而这种知识的建构中,情境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解释结果。因此,脱离了具体情境的认知结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只能是一种被动复制式的机械接受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积极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代替;学习不是被动机械的接受外部信号的刺激,而是在已有经验和先前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形成主体对知识独特的理解与认识。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外部信息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它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这种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起来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主体以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和理解,建构自己对知识独特的见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师生角色的新认识

建构主义对于知识观的大胆和激进的看法,给我们理解建构主义的师生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传统的知识观中,知识是具有绝对性独立性的实体,教师通过自身的权威地位把课本内容中转给学生,以使学生获得与教师一致的理解与认识,而建构主义在其知识观的影响下,特别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强调主体对知识意义的一种主动建构的同时,教师不能用权威来压服学生,也不能盲目的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建构主义学习观来看,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只有这样,新旧知识之间才能发生相互联系,新的意义才能被生成。也正是有这样的学习观才进一步引申出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既然是主体对非客观性的知识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那么学生在进入一种学习情境之前,自身势必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他们在以往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有接触过,当呈现于他们眼前时,他们也会运用以往的相关经验,并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努力地去追寻对新情境的某种解释,提出他们的某种假设。所以在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个空容器,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认知世界,并拥有一定的创造潜力。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外部死板、机械地灌人新知识,而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产生新见解的奠基石。

三、建构主义师生观的重新定位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师生观的定位上全面超越了传统的学习理论的观点,为我们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参照。

(一)民主平等——基于建构主义师生关系的核心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双方的人格平等为基础,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双向主体关系,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旧的思想观念,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更不是“上帝”,而应该是导师、朋友和助手。只有教师拥有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权和主动权,使学生获得主体地位的积极体验。在这里,“自主性有三个特征,即独立作出判断;批判性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以及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的倾向。”我国学者吴康宁根据课堂的观察,把师生关系归为九类:指令——服从、指令——交涉、指令——抗争;建议——采纳、建议——参考、建议——筛选;参与—协从、参与——合作、参与——支配。在这九种模式中,只有参与——合作型才体现着一种平等的交往主体关系。

当然,强调师生平等并不意味着否认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弱势地位。由于学生各个方面的经验不足,难免体现一定的不成熟性。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应该做的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充分认识到这种不成熟性所带来的发展的巨大潜力,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二)双向互动——基于建构主义师生关系的灵魂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中的。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地从外部“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这就是说,知识的建构是双向互动的,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协商进行知识的建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应进行互动教学,即所谓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教学能够使教学信息在师生之问产生反射和回应,促进信息的加工和意义的建构,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成为师生双方情感交融和共鸣的过程。

建构主义更强调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是把课本的知识教给学生,然后再激起学生的反应来取得互动,而是采取一种近似于“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先保留自己的观点,提出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形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并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教师在这时应给予适时的指导,或组织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以形成对问题全面和深入的看法。通过这种互动,教师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的求知过程。

(三)合作探究——基于建构主义师生关系的桥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合作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着对世界的理解。不同的主体之间所建构的意义千差万别,要想从总体上全面把握事物建构出对事物的多种理解,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认识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本质,转变师生角色观,在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的高级伙伴中介者和研究者,进而改变教学策略、方法和评价体系,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民主、和谐、平等、互动的学习情境。具体来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第一,心理疏导: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品质教育;适时对学生进行交往、合作教育培养学生会交往、善合作的心理品质。第二方法指导: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学生不断进行方案的完善、手段的更新和思路的拓展。第三,价值引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研方法、探索兴趣、社会责任感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方面的体验和感悟,而不是一味求所谓“成功”和“成果”。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获得全面发展。

四、结语

篇9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基拙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学习哲学,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并对学习提供了许多新的见解和启示。由于成人学习者比青少年儿童拥有更丰富的经验背景和更强的自主性,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成人自主学习提供了更科学的理论支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人学习者要想取得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效果,必须学会从众多的学习方法中选择恰当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立竿见影;而不得法者,往往事倍功半、劳而无功。本文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探讨成人的自主学习,以期能有助于成人学习者完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之时。那么,要想成人的自主学习行之有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成人有哪些要求呢?

(一)成人学习者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成人自主学习的效果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桑代克曾经指出,影响成人学习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而是成人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及其身体状况等因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学习动机是指学习的动力因素,或称之为学习动力,是激励学习者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心理因素。成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成人的学习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预期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历程,它是推动成人个体参与教育、卷人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因,是成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处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倾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问题情境中寻求答案是兴趣学习的最好动机。学习兴趣不仅是推动学习活动的有利因素,还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成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学习兴趣,则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而建构的过程,就是承载兴奋点不断延续的过程,而不需要外在事物的强化。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的投人有利于保持学习者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保持学习者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促使其积极有效地学习。

(二)成人学习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目标就是人们预期的结果。学习目标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指向和对学习活动结果的期望,这种指向和期望是学习者维持、调节自我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习者能否自主、深人地投人到其经常性的、习惯性的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指向学习的效益和质量,指向成人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事实的理性接近是通过另一个求知的过程完成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到的主体要主动完成的意义建构。学习主体主动完成意义建构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习者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对象,制订学习进度,研究学习方法,解决学习问题。成人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会提高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三)成人学习者要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者要自己进行探索和思考,而不是不动脑筋地被动接受,学习是对各种知识经验的整合,而不是零散地、毫无联系地将知识印人自己的头脑中。为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习者通过高级思维活动来学习,学习者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学习策略,建立有效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可见,成人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善于提出问题,在学习中要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是一种针对性和目的性极强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带着问题去求知,所以学习起来不但会对自己所关心问题的内容特别留意,而且会特意去寻觅与那些问题有关的书籍和材料,从而加快问题的解决,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这特别适合成人学习者。

(四)成人学习者要创设有利的学习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情境,学习者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以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表象,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创设情境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东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成人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即学习的氛围。成人学习者要能够灵活地运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善于从大众宣传媒介、教育部门、社会团体、自学组织和辅导机构等得到广泛及时的帮助,充分挖掘教育、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和网络等各项文化事业资源中的学习资源。成人学习者也要针对自身不同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中的具体困难,采取积极的措施,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积极寻求教学资源,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同时,成人学习者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努力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实际锻炼中培养和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成人学习者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

合作是指人们通过共同努力达到共同的目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证。所谓合作学习,即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达到共享性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的意义并非独立于主体而存在,而是源于主体的建构,由于每个人的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同,参与知识建构的方式各不相同,因而对世界的理解差异很大。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都有值得赞赏的一面,但也有不足和缺陷,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可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我们成人学习者也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

(六)成人学习者要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习者由于各自经验背景的不同,对知识建构的意义不同。因而,学习者要不断监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及与目标的距离,采取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要不断反思学习,审视它们是否与自己的经验体系一致,是否符合经验事实,以及建构意义中是否符合逻辑,学习者应开展多样的自评活动。

篇10

 

关健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课堂教学 情感因素

引言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深人发展,英语中级技能逐渐普遍化,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在语言技能训练上的差别在日益缩小。英语专业毕业生一向引为自豪的“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技能,现在已有一定数量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也能掌握,而且人数还将逐渐增加。如此势头,对英语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着所谓“二年级现象”,即学习者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英语知识不断积累,学习能力直线上升;到了大二,英语能力进人高原期,水平趋于稳定,甚至呈下降趋势。鉴于此,本文期望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来创造一个动态的基础英语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建构信息,内化知识,从而缓解“二年级现象”,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最早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J.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在应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后发现,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范琳,2003;28)。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维果茨基(V y-gotsky)、奥苏贝尔(Ausubel ),布鲁纳(Bruner)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传授的,学习并不像行为主义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刺激一反应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和他人协作,逐步主动建构信息的过程。学习者一方面对新信息的意义进行建构,另一方面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或重组。而教师的作用则是提供建构知识的机会和动力,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知识的导航者。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动机。(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和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

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

    基础英语作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必修的重头课之一,一直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重视,其课时所占比例为其它基础技能课的二倍,教师和学生为此投人的精力和时间也大大超过其它课程,然而教、学双方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却低得令人吃惊(陆明,2002; 37)。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普及,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硬件设施,整合教学策略,营造自然的语言氛围,使英语教学环境由封闭式、单向性的知识传播型向开放式、多向性的信息传播型转变,让学习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和功能,亲身体验各种创造性和合作性的英语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意义建构的需求,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绩效。笔者认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教学。多媒体技术目前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而网络系统正好具有在同一文档中呈现音频、视频、图像、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强化教学内容的传播效果,让学生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王湘玲,2002; 21)。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给学生以想象的自由,而不仅仅是让他们聆听自己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例如讲授《新编英语教程》第三册第九单元Text 1  Who Killed Benny Paret?时可以播放两个片段,电影《拳王阿里》片段以及拳王迈克·泰森与霍利菲尔德对垒咬掉对方耳朵那场比赛。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今拳坛第一人”—莫罕默德·阿里灵动与爆发的体格,霸气与王者的风范,温文与睿智的气度,也可以部分地了解现今拳王迈克·泰森,同时影片更直观地展示了拳击比赛中的各种技巧、战术以及比赛规则。通过了解这种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真人真事,加上课前设计好的问题,学生在感受赛场拳击手的艰辛和观众的疯狂的同时,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最终明白职业拳击手悲剧性的死亡应归根于将职业拳击作为赚钱和娱乐的方式这一令人质疑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