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的步骤范文

时间:2024-04-01 18:1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组讨论的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组讨论的步骤

篇1

关键词:小组讨论;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79-01

由于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时代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合作学习得到教育界的大力倡导与推行。如实施得法,确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若组织不力,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对小组讨论法定位不准。随着课改的推进使合作学习的观念已深入基础教育中相当部分教师的心中,大家都在教学中力争体现这种教学方法。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在教学中体现出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因为在课堂上,合作学了小组讨论外几乎没有其他形式。许多教学研究资料上也同样这样认为:只要使用了小组讨论法,便就是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其实小组讨论法与合作学习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被认为是与小组教学同质的,它是指“把一个班级暂分为若干小组,由教师规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并由学生分组学习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显然小组合作学习凸显的是对生际交往的重视,它重视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对话与沟通。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外,而小组讨论法主要发生在课内。若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等同,一方面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功效,另一方面会过分夸大小组讨论法的作用。

(二)小组讨论法在使用中缺乏实效性。小组讨论法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对学生的发展有特殊的作用。而在现实教学中,常常是课堂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而学生的收效甚微。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同学唰地回头,教室里都是嗡嗡的声音,各个小组里,人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发言的学生一张嘴就是:“我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此种情况是目前基础教育教学中小组讨论法使用现状的生动写照,虽然形式上很热闹,而实质上却没有效果。结果是为了使用小组讨论法而使用小组讨论法。

(三)小组讨论法在实践中被泛化。小组讨论固然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它也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和界限。在现实的教学中只要上课,差不多就有小组讨论法,至少每次公开课是如此。当然其中不乏使用的好的情况,但它却给人一种印象:小组讨论可以适用于一切课程一切班级。实际上并非如此,小组讨论法的泛化现象正如前文所述,乃因为对其定位不准所致。

二、小组讨论法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小组讨论法的利与弊。小组讨论法相比于班级授课制有自己的优点,但也有自己的不足。要正确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必须对它的利弊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小组讨论法的主要优点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组织领导能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使学生民主参与、合作精神的形成;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利于中后等生的进步。

小组讨论法的主要不足是:教学控制较难,各组的进度与目标很难一致;学习效率较低,各组内成员之间要交换观点与意见,费时较多。

(二)抓住时机,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正由于小组讨论利弊兼有,要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用,必须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用。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教师要充分掌握合作时机,适时合作,既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又要加强指导。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自己关心的、有兴趣的、不懂的问题,特别是有关积累、理解、运用语言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示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遇到问题含有多解性时,应发动学生展开争论,训练多向思维,使学生的悟性、灵性得到解放。

(三)正确掌握小组讨论法的操作技术

1.分组方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如何分组关键在教师。45人左右的班级分组应以5至6人为宜,并根据学生个性、水平、能力、兴趣爱好、性别等合理搭配,每小组男女比例近3:2,学习成绩高、中、低的比例为准2:3或1:3:1。这样条件均衡,优势互补,利于组内合作和组际竞争。组内要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学风,使每个同学都敢说、敢想,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能帮助学困生释疑解惑,实现问题共解,过程共同经历,结果共同分享的合作目标。

2.训练合作技能,教会学生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要有章可循,学生从听老师讲到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要有一个训练的过程。训练时可布置一些有难度的谜语、思考题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怎样合作,从中学会倾听,补充或否定;有分歧时,大家分析比较,归纳形成共识;小组之间的合作方式、方法,师生之间的合作要领、讨论目标也要训练。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应选的问题,教师要深入各小组,做到心中有数,并能指点个别;各小组所选问题要精当,要着重商讨有广度、难度的问题,老师要点拨、组织小组筛选问题,深入探索,高质量地进行合作学习。

3.合理评价,鼓励到位

篇2

―、学生的参与不够,参与不平均

学生的参与度低,参与不均衡,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也是课堂讨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小组讨论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往往参与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帮助人的角色,学困生却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其他学生处获得信息,致使他们在讨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比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更多的学生把讨论学习看作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学习的方式。他们的合作不够主动,往往处于被动,因此很难内化为能力。讨论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就直接影响了讨论的顺利展开。学生对讨论不感兴趣,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学生成了活动的旁观者和局外人。没有参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学生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是讨论小组的组建不当。组建讨论小组是课堂讨论的前置程序。小组组建是否得当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好坏。小组的建立要体现全人发展的要求,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使每位同学在课堂讨论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都能畅所欲言、参与讨论,而不是仅作为旁观者。

二、论题选择不当

论题选择不当是小组讨论效率低下的内在因素。论题是从情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进行小组讨论的主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选择什么论题展开小组讨论,决定讨论的方向,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从广义上说关系着教学效果。论题选择不当,从局部来看,讨论也许非常成功,但从教学内容的全部来看,违背了效益性原则,这种教学也是失败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好的讨论问题首先必须精确,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事实性、解释性或评价性;其次不要太宽泛,具体、特定的问题有助于引导讨论的方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问题应该反映真正的疑问。选择切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论题,是提高学生讨论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在动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生成问题,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可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电、光、形、声等多种媒体巧妙地组合起来,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提出论题,激发学生浓厚的讨论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美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件不仅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更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三、讨论不够充分

课堂讨论没有时间的保证是课堂讨论效率低下的外部因素。课堂讨论的步骤有创设情境、选择论题、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教师总结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是课堂讨论程序的核心步骤,应使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有些教师误认为新课堂就是小组讨论课,一堂课组织多次小组讨论,却没有时间的保证,每次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就匆匆结束。讨论过多过滥,讨论走过场,讨论不充分,影响学生的讨论积极性,也不可能达到课堂讨论的教学目的。教师指导全班进行讨论时,应注意不要充当控制的角色,要鼓励学生倾听彼此的意见,学习运用课文提供的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题是呈开放性,不存在唯一的答案,因此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接受各种合理的解释,对不适当的回答不要否定,而要进一步提问予以引导,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而不是讨论的结果,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起协调作用,把握讨论的时间,提出讨论的总体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是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站在前面,教师站在后面,情感在前,道德在后,事件在前,概括和抽象在后。

篇3

【关键词】变换;形式;尊重;差异Transform form, respect for differences, classroom teaching "discussion" means discussed

【Key words】Transformation; Form; Respect; differences 在新课程学习理念中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其中合作学习是所要求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关于合作学习,国内外有着不同的表述。对于合作学习内涵的理解应包括:它是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也是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三主五步”教学模式在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近5个年头,在这五年的时间里,课型由无到有,再到初见成效,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今年又在“五步三查”课堂教学理念的大前提下,课题组以创建高效课堂学习小组为研究目标,并通过“师生主体围绕教学内容(客体)展开双向互动的学习活动”(即“小组讨论”方式)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课堂“小组讨论”方式的构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三千多年前就认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的差异性。[1]将这些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分成若干小组,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寻求一种有效地教学方式,使教师可以教得少,学生可以学得多”(夸美纽斯语)。“小组讨论”方式的构建,应该是学生自己积极建构的过程。“小组讨论”方式构建的过程可分为三步:

1分组、挑选组长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可按三种方式分组:第一、按兴趣爱好分组;第二、按情感友谊分组;第三、特长搭配分组。分组时将学生(前后两桌)四人划分为一组(既能构成小组又可及时恢复课堂秩序)。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最初,我要依照班上实际的人数44人,按4人的名额分成11个学习小组,由所在小组成员推选出11名组长。在选定学习小组长之前,首先我提出初步方案,接着由全体学生讨论,最后确定最佳人选。同时结合全班同学的推荐。即综合被选学生的成绩,性格特点,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推举出11个人担任小组长。组长本人的学习成绩必须要优秀,性格要活泼,并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样才具备领导这个小组的能力。“小组讨论”方式的构建,主要体现:(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2)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5)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关系,更平等、更民主、更有利于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2组长、挑选组员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讨论”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小组讨论”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在划分学习小组这个步骤操作之前,我要向学生阐述了建立学习小组的目的,即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步。这样,学生摆正了心态,乐于接受。这时候我按照学生平时的成绩、表现将学生分成A(好问、好学、成绩优)、B(爱学、缺问、成绩良)、C(少动、不问、成绩差)三个类型。这一步骤的操作首先是由组长挑选组员。组长从A、B、C中各选定指定的数量,对于没有选定的,但又不能平均选定的情况时,我请求组长要均衡挑选,如A类中少,可多选一个B类,多先了A,可少选B,多选C。第二步,再由组员最终确定组长。如组员不同意组长的挑选,想要去别的小组,小组之间可以调配。第三步,由老师均衡小组。学生在挑选组长和组长挑选组员的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兼顾。这时,我出面均衡小组,如一个小组成绩或性别不均衡,应与其他小组互换组员,全班各个学习小组基本均衡,学习小组一经确立,组员一般情况不能随意更改。要调配组员,需经过两个小组成员和组长的同意。由此创建这样的学习小组,“营造出一种学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没有尊卑、高低之分,师生情感融洽。”[2]“小组讨论”方式的应用,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4)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

4小组、文化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地应用“小组讨论”方式,教师必须掌握其运作理念:(1)掌握协作学习观;(2)掌握学生主体观;(3)掌握面向全体观;(4)掌握创新教学观;(5)掌握教师主导观;(6)掌握新型教师观;(7)掌握信息同步观;(8)掌握思维同步观。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3]学习小组的成员确定后,随之就是学习小组的文化建设,学习小组的文化建设包括定组名、组训、组规、组歌、选定组微等。学习小组的文化建设要求全体组员共同完成。这是一个分工、合作、讨论,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例如有个小组叫飞翔组,组微即是一只飞翔的雄鹰,组歌为《隐型的翅膀》,组规即全体组员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定一经完善,要求全体组员读熟、背熟,铭记于心,这些组规是组员共同制定且记熟背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按照这样的要求进行学习活动。其中学生自己制定的规章,就没有不服从的组员,执行的过程也就会很顺利。学习小组创建完成,还应以恰当的奖励机制促进小组间、学生间的学习活动。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物品奖励、荣誉称号等,建立了奖励机制,才能更有效促进学习小组的共同进步。

以上是我任教七年级一班的小组文化建设的内容。

总之,合作学习中的“小组讨论”方式是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曾继耘.个体差异之教学价值.[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

篇4

[关键词]小组讨论 生物教学 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54-01

一、教师应意识到小组讨论对课堂教学的意义

传统教育往往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会抹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新时代需要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小组讨论具有人数少,氛围比较活跃、民主的特点,使学生心理压力小,愿意彼此间进行交流和倾听、思考、争论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学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小组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之后,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己的机会

目前,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教学形式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只能是有限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而,学生和成人一样都有自尊和表现自我的需要,课堂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小组讨论就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使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小组讨论由于人数少,气氛比较活跃,从而使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表现了自我,这样就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的机会。

(三)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小组讨论中,所有学生都进行了思考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样使所有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四)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参与活动,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使多种能力,如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促新能力等得以培养和提高。

二、科学分组

(一)人数要合理

一般4~6人,过多了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个性的展现,过少不利于互助和调动讨论的气氛。

(二)科学搭配

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特长、兴趣等,尽量做到男女结合、动静结合、优差结合等,使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起能充分展现自己,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讨论中人人都是主体,都应担任具体的角色,如维持纪律、记录、记时、报告等。每个成员既要完成自己承担的责任,又要相互间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角色可定期更换,以便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

三、注重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指导

讨论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以及课改理念等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二)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在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能否找准问题的“点”,将直接影响着“讨论”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交流,在讨论中获取知识。

(三)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在小组讨论学习中,教师应注重提出问题的有效性。问题要具体而明确,问题宜小不宜大,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进行探讨;设计的问题要有情境,使问题形象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认清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目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一般包括八个步骤,即看一看、讲一讲、听一听、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查一查、评一评。在这八个环节中,有五个环节(看一看、讲一讲、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都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有一个环节(听一听)是听老师讲授,有两个环节(查一查、评一评)是师生互动,这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参与进去,特别是对于相对较弱的小组,这样既可以对讨论的进程和方向进行把控,又可以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应在班上做交流,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教师还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各种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对学生容易混淆和忽视的地方进行强调,最终形成知识系统。

总之,一次成功的小组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而且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有效、自主地学习,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5

    孩子们是那么天真又求真,是那么活泼又活跃,是那么好奇又积极,感谢孩子们的配合。

    一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纯真富有灵气,老师把要领讲到,一经小组讨论,他们就会很快领悟到,并且很多学生会照着老师的要求认真去书写。虽然写的不太像,但完全可以说是专心专注,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其中周子轩同学,虽说母亲也是教书法的,但这个孩子写出来的笔画比我写得还好,“孺子可教“”后生可畏“这都说明他们的潜质无限的。

    这节课说明孩子们是很棒的,反过来也道出我的不足。首先,准备不足,没能使用“书法教学仪“是一大遗憾;其次,没有准备奖励学生的奖品,这让学生有些失落。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的还有些多,以至于时间上没把握好,等于说没讲完,只讲了其中两种撇,后三种都没讲。所以目标可以更细分化,直接定成“学习撇种类里的短撇和平撇“,这样目标既简单清晰又能完成,何乐而不为呢。

    这节课没有使用多媒体很遗憾,如能像上节课也使用动画教学会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更简单易懂。

    这节课分小组讨论可以更细分化,每个小组讨论的内容可以不同,目标要具体明确,或写成文字,或出示大屏幕,每个小组讨论的目标成文字会更明了。而且要学生养成有一个主发言人的习惯,不能七嘴八舌的乱说一气,开始就指定组长来发言,慢慢的过度到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发言。

篇6

[关键词]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效果;高等教育;教育模式

Abstract:Groupdiscussionasateachingmethodhasbeenpractisedinhighereducationaboardforanumberofyears.ThisnewmethodisbeingtriedinChina''''shighereducationnow.However,theteachingeffectofthenewmethodisarguable.Thispaperdesignsateachingexperimenttotesttheimpactofthegroupdiscussiononteachingeffect.Itteststheimpactofthegroupdiscussionontwokindsofknowledge:memorized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knowledge.Itconcludesthatgroupdiscussionhasnosignificanteffectonstudents''''understandingofknowledge.

Keywords:groupdiscussion;teachingeffect;highereducation;teachingmodel

一、引言

课堂小组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西方高等教育中被广泛地运用。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提供一种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自身多种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国外的许多学者认为,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培养面向社会的高水平人才至关重要[2]。事实上,相对传统方式而言,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批判性思考,课堂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在相互的讨论中,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有效地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第三,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相互合作与相互妥协中达成共识的能力[3]。

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中,课堂小组讨论在课时分配上被赋予了很大的比重[4]。在英国,对于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堂讲授与课堂小组讨论的课时分配大约为1.5:1[5],例如一门总课时为64学时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小组讨论的课时数一般为20个课时左右;对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比例一般为1:1,即有一次课堂讲授就有一次分组讨论。

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课堂小组讨论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但是对其效果褒贬不一。一些教师认为,小组讨论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感强,特别是当小组之间存在竞争时,学生会积极地思考和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6]。同时他们还强调,当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近距离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得反馈变得更加及时和高效[7]。一些持反对意见的教师认为,学生对问题讨论的热烈并不能说明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在随着热烈的讨论而深入,恰恰相反,学生的讨论往往是浮于问题的表面,并随时可能离题,这样的情况对有限的课堂教育资源是一种浪费[8]。尽管教师可以通过仔细选择讨论题目对这个现象加以控制,然而由于学生自身的兴趣往往不是严格地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导致学生的这种机会主义倾向无法完全避免。

以上观点主要来自教学一线教师的经验,用实证的方法检验课堂小组讨论的教学效果目前做得还比较少。本文将使用实证的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来对比这种新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上的差异。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实验将分别检验: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小组讨论对于两类知识(记忆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设计了一个实验以检验课堂小组讨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整个实验中,教学效果的衡量是以学生测试的分数为准。实验步骤为:第一步,对取样学生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为控制组(包括一个班级一半的学生,一般为18个人左右);另一组为实验组(包括同一个班级的另一半学生)。第二步,控制组的学生接受传统的课堂讲授,并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实验组的学生除了接受课堂讲授以外还有一次正式的课堂小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并按小组给出答案。两个组在讲授过程中同时进行,所以内容完全一样,同时对控制组提出的课后复习题和实验组给出的课堂讨论题也是完全一样。第三步,在实验进行一周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课堂测试,测试以考试形式进行,严格要求独立完成并进行实名登记,得出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最后,对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均值检验,得出课堂小组讨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试问卷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针对所学记忆性知识教学效果的测试,主要是概念和定义等。这一部分中有10道问题,回答正确的得1分,错误的不得分。第二部分是对所学理解性知识的教学效果的检测,主要是考察学生运用理论解释现象的能力。这一部分也包含10道问题,答对的得1分,部分答对的得0.5分,答错的不得分。第三部分是为了便于对结果进行分析,所收集的一些辅信息,包括学生课下的自主阅读时间,平时阅读学习材料时的习惯等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将一个班级分成两个组的过程严格使用随机分组,要求学生自己抓阄以确定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运用相同的方法,本研究一共对本校大三市场营销专业的五个班级进行了实验,以期控制随机取样的偏差。同时,为了杜绝教师能力对课堂小组讨论的影响,五次实验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教师进行授课,这些教师以前都有使用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的经验。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对两个组的总成绩进行检验,以查看课堂小组讨论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否有帮助。经检验,五次实验后,实验组总的平均得分为11.66分,而控制组的平均得分为7.42,T测试的检验结果为P=0.003<0.01,可以看出使用课堂小组讨论的试验组的成绩显著地高于控制组的成绩。因此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课堂小组讨论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的帮助作用。然而进行了进一步数据分析后发现,不能简单地得出这个结论。

研究进一步验证控制变量(课堂小组讨论)对学生学习哪种类型知识(记忆性和理解性知识)的帮助更大,分析了学生记忆性和理解性知识的不同得分情况,对五次实验的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成绩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得到相关结果(见表1)。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对于记忆性题目实验组的学生倾向于取得更好的成绩,五次实验都显示出课堂小组讨论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对概念和定义的记忆。而对于理解性题目,P统计量显示只有第五组数据0.092<0.1,从而显示出了较弱的显著性,其余四组的P值均大于0.1,因此不得不承认原假设的正确性,即两个组在理解性题目的成绩上没有显示出根本性区别。换句话来说就是课堂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没有提高学生对理解性知识的掌握。

一个更为重要的数据是在对测试题的第三部分进行分析时发现的,当对课下阅读时间这一个变量进行分析时,数据显示出在两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统计结果为课下阅读时间试验组平均为2小时,而控制组平均为1.44小时,T检验的P值为0.002<0.01,也就是说实验组在课下比控制组花费了更多的时间阅读材料。事后对学生的访谈得知,由于学校的课时安排,对实验组来讲授课和讨论在时间上往往会有一到两天的间隔,由于分组是在授课之后立刻进行的,被分为实验组的学生了解到还会让他们再进行一次课堂讨论后,课下进行了一定的准备,由此导致了实验组的课下自主阅读时间要显著地高于控制组的学生。

由于实验组在课时上比控制组要多一个课时,有理由认为实验组的成绩应该比控制组要好。可是综合以上三个分析,结果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数据表明,虽然实验组的总体平均值高于控制组,可是对两类题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记忆性题目得分,实验组显著的优于控制组;而对于理解性题目的得分,两个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点也和国外学者的观点相悖,国外学者认为的批判性思维应该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欲望。对于这样矛盾的结果,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教育模式的不同,导致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国家产生不同的效果。中国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中国学生则更愿意从权威(老师)那里来得到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在许多西方国家则鼓励学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来寻求答案。这使得学生缺乏相互讨论的经验,课堂小组讨论往往变成个别人之间的争论,学生缺乏倾听别人意见并在不同意见之间寻求妥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通过讨论来获取知识的关键。正是由于学生总是固执己见,而不去认真倾听和思考别人的观点,导致了对于需要理解的知识总是走不出自己的范围,从而表现在实验中就是对于理解性知识小组讨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于记忆性知识,实验组的确取得了更好的成绩,然而不能简单地认为课堂小组讨论对记忆性知识的掌握有显著的作用。笔者认为,对实验组更好的记忆性知识成绩应该解释为他们进行了更充分的阅读。因为更多的阅读时间肯定能增加学生对记忆性知识的掌握,而对是否可以更好的理解知识本身将产生有限的影响。如果同时考虑到实验组比控制组在阅读上多花费的时间,则不能确定实验组对记忆性题目的较好的成绩是来源于更多的阅读课本还是来自于课堂小组讨论的本身。

因此,本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为:由于东西方传统教育方法的不同,目前课堂小组讨论在中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对于理解性知识,课堂小组讨论无法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Karen,C.&AndrewL.Seminarandtutorialsessions:acasestudyevaluatingrelationshipswithacademicperformanceandstudentsatisfaction[J].JournalofFurtherandhigherEducationVol.29,No.1,Feb.2005:15-23.

[2]Biggs,J.Teachingforqualitylearningatuniversity[M].Buckingham:OpenUniversityPress,1999.63-64.

[3]Brookfield,S.&Preskill,S.Discussionasawayofteaching[M].Buckingham:OpenUniversityPress,1999.112-115.

[4]Honey,P.&Mumford,A.Themanualoflearningstyles[M](3rded.).Maidenhead:Honey,1992.37-38.

[5]Riding,R.&Rayner,S.Classroommanagementasmethodandmanner[M].London:DavidFulton,1998.89-90.

[6]靳新红.“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5):11-12.

篇7

一、小组内讨论

首先,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 在物理教学中,小组讨论虽然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找到多个突破点,从而更好地思考问题. 但是讨论是不能够取代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探索的欲望. 在开始小组讨论之前,还要确定好小组成员,最好能使小组内每个人都有合适的角色去扮演. 之后还要尽可能地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之初,没有必要就急着深入,要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想法. 否则,一旦一些学生早早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的思维将会受到禁锢,久而久之将会影响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只有这样,小组讨论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巡视是不可或缺的.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的巡视指导是极其重要的. 当然,教师的指导并不是随意指导. 教师只有深入到教学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小组活动的进展情况,才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小组提出不同的具有启发性的指导.

再次,小组讨论与教师讲授之间并不是互相对立的. 小组讨论的推广,并不是对教师讲授知识这一过程的否认. 教师应该好好处理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会用到许多演示,教师的演示与学生之间的演示讨论能体现教师对这两种关系的处理.

最后,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发言. 在大多数的小组讨论中,积极分子总是固定的,甚至形成了一种垄断,其他人很少有机会表现自己. 这就需要教师在运用小组教学时要灵活多变.

二、交流与展示

交流与展示是教育互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还可以体现每个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 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我,继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首先是展示环节. 在这个环节里,要搞清楚,展示什么?展示的主体是什么? 如何展示? 通过何种方式来展示? 由谁展示? 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 一个步骤不恰当,就会影响教学质量. 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小组情况等来综合考虑,进而找到合适的有针对性的展示方法.展示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知识方面的展示、问题方面的展示、口述形式的展示等.

篇8

非指导性教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的罗杰斯提出的。所谓非指导性教学并非不要教师指导,而是说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传统的以知识和教师为中心。

人本主义者坚信人类学习乃是一种自然现象,人天生就有一种学习的动机。教学的关键在于创造学生感到心理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受束缚,可自由讨论和探索。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接受学生的个人经验、情感或意见;同时,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2非指导性教学的组织策略

2.1小组合作探索式学习

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都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近似真实的学习环境,解决问题的工具要隐含在情景中。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易激发起学习的内部动机,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一种求知欲和探索欲。由于情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学生的独立探索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索。“叶、花和果实”内容需要适应季节,教学时选择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探索真正的叶、花和果实的形态。

具体组织程序如下:

⑴在上课的前一周召开学习小组长会议,讲明学习的地点、任务、实施办法、课时、考核办法,并发给每一小组长一个放大镜(观察花蕊类型)以及学生自编的植物园植物简介,并特别强调要爱护植物园内的花草树木。

⑵小组长与小组成员协商制定探索计划并实施分工。

⑶合作探索。各小组成员以组长为中心,按照分工分别探索叶、花和果实的形态并作记录。笔者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植物一般都有名牌,学生可查阅植物简介。第二课时,小组成员分别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向其他同伴讲解。课下,小组之间也可互相交流探索结果。

⑷各小组根据探索结果,参照课本内容讨论并记笔记。

⑸考核即第四课时。各小组抽签决定一人代表小组考接受核。随机选取10种叶、花和果实的形态让学生现场识别,答对一个可得1分,优胜组将获得奖励。

2.2以目标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学习

小组讨论式学习方式依据构建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观。该理论认为学生是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来理解客观事物,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对事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学生只有合作,交换各自的见解,才能达到对事物的全面和正确理解。因此,构建主义极力推崇合作式讨论学习。

小组讨论式学习是生物教学中一种主要的学习形式,大部分课程教学采取这种方式。小组成员围桌而坐,教师为每一小组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如挂图、模型、标本及投影等。具体程序如下:

(1)确定学习内容及目标。

(2)学生自主学习。

(3)记下重点和难点。

(4)评价。教学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讨论。在讨论期间,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轮流参与小组的讨论。小组成员可坦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经过争论达成一致观点。评价时候,可以先自我评价,然后他人评价。

2.3合作式实验探索

生物本身就是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学生实验中合作探索,可以学会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合作探索的基本步骤是:

(1)确定探索的课题。

(2)准备材料。

(3)合作探索发现。小组内部首先讨论实验的步骤、所需材料、仪器及注意事项,并分工进行准备。

(4)讨论交流。小组长组织成员对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讨论。

(5)做出结论。成员在充分讨论和对照的基础上做出结论,并请教师和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鉴定。

(6)评价。小组先做自我评价,再听取其他小组的评价。教师根据观察结果和评价确定优胜组,并给予奖励。

3结论

篇9

关键词:合作学习 信息处理 培养

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一大本,成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容易偏重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训练,这样极易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制约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及发展,这些已很不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亟需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和共同的目标,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为了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交际技能。

二、解决的问题

1.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重点是听、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2. 运用形成性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3.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共事的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内容设计

笔者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探讨了高中英语在角色表演―信息处理―语义重建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现分述如下:

1. 角色表演活动:每单元课的对话练习时,我指导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就某一话题结合学习内容,发挥想象,通过创设情景、自编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例如,学习 SB1,MODULE I Lesson 6 History Makers,时,在学生做完 Ex2 听力练习后,结合 Expressing Opinions 话题要求小组对话来巩固 Function File 所学句型, “Which person do you admire most? Please give the reasons.”学生就听力信息展开交流:

A: Li Hua, can I have a talk about the four famous people in the pictures?

B: Sure.

A: Which person do you admire most?

B: Well, I think Dr Sun Yat-sen is important, Because he led the 1911 revolution against the Qing Dynasty and founded the first republic in China.

C: In my opinion, Edison is very important. He is a great thinker and scientist.

D: Yes, you are right, but personally I think Mother Teresa is also quite important, for she spent her whole life working with poor and homeless people.

A: I agree.

教师创设具体、丰富、自然、真切的情景,鼓励学生将喜怒哀乐等情感和动作融于会话中。让学生先小组讨论角色的分配,然后自编自演,尽量把所学的词语用到对话中去,最后,在全班同学前进行表演。再如,在教 Lesson 5 Modern Heroes 这课时,让学生在小组中排练这么一个小品:“Suppose one is Yang Liwei, the other is a news reporter. The reporter is interviewing Yang Liwei after?the spaceship has landed. After his being interviewed, all the audience can question Yang Liwei.”

2.信息处理

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task-based activities)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或问题展开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记录员记录整理后,向全班汇报。此环节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占据课堂时间较多。小组讨论可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拓宽学生视野及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

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评价人、事和物的能力。

“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听读理解过程中作出正确的推论和合理的推断能力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讨论话题(topics)应力求具有开放性。对于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理解,如果小组讨论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好现象。例如,在教 Lesson 5 Modern Heroes 这课时,笔者根据课文内容的线索向各合作学习小组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What opinions do people have towards Yang Liwei?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esult of the story? 通过讨论,各小组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想象丰富且言之有理。

新高中英语教材中许多文章层次清楚、脉络鲜明,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中的信息,布置科学和合理的任务,让学生展开讨论。以 Lesson 7 Sports Stars 为例,笔者提出层次清楚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整个语篇分层次阅读,然后分步骤进行讨论:

第一层次问题

Read and match the paragragh with these headings.

a. The latest news.

b. Background and early life.

c. Training,education and interest.

d. Road to success.

第二层次问题

a. Why were the sisters unusual?

b. What kind of background?were they from?

c. Who helped them to succeed?

d. How did the two sisters get on at home?

e. What were they interested in?

第三层次问题

a. What achievements did they get in their lives?

b.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sports stars?

本语篇分层次阅读,每个层次又可分为若干问题。每个层次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语义重建

语义重建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从口头表达开始,逐渐上升到书面表达形式。书面表达离不开听、说、读的训练,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开始时教师就向学生讲明主题,然后开展小组讨论,使全体学生能积极参与同该主题有关的讨论活动,感知大量的语言信息材料,学生就有了较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从单纯的再现到大幅度的扩展,再到脱离原语篇的自由表达,构成了一个有梯度连续的系列过程。如:学习 Unit 3 Communication Workshop 中的 Writing: Describing an Event 时,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了 Before you start ?后,刚好我们级周六到各镇进行义卖活动,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学生以 Life Experence 为题描述事情过程。Discuss the diagram below in group to help you think of ideas.

(1) Introduction to the situation: What ?Where?When ?Who?

(2) The beginning: What preparations? What time did you start?

(3) Development: 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activity?

(4) Conclusion: What happened in the end? Was it good?

篇10

20世纪70年代首期在美国兴起的合作学习由威廉格拉赛提出,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等一系列相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影响。合作的核心是小组学习,或讨论式学习。每组由4名左右能力不同的学生构成,然后以小组讨论为主要组织形式,互教互学,共同进步。这种合作讨论是改良和强化教学的一个具体方法,它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把课内以外的信息和学生的学习意见引入课堂。这在学生的心理上冲破了某种桎梏,获得一种平等和谐的感觉,营造了一种实事求是、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平等和谐的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氛围。

二、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的目的

1、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英语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的文体地位被抹杀,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无法 在课堂中体现。而合作式的讨论法则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勇于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充分体现语言功能。

2、培养学生交流思想和观点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那么英语教学就应在课堂中创设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信息交流能力。由于在合作学习中他们的身份是一样的,所以有一种平等的感觉,他们会大胆地谈论一些平时不敢问或认为过于简单面羞于启齿的问题。这样讨论的气氛就趋向热烈,从而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发现讨论可使原来许多模糊的问题清晰化,并获得了许多未知知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各有所获,真正体验到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3、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对其他同学突然提出的观点或问题,需要变通。讨论是一个各抒己见的过程。当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后,同组的其他同学会提出异议,他需要对其他同学的异议进行思考并作出反应。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必须下功夫,以便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提高复习课的授课效率

在复习课讲解过程中,特别是初三后半学期,由于练习较多,教师泛泛地讲,会大大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缺乏针对性。通过小组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由教师指导解决,这样针对性增强了,学生的印象更深了,老师原来可能需要讲十几个题目,经过讨论后,老师需要讲的题可能剩下几个,从而会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效率。

三、英语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的基本步骤

1、确定话题,搜集资料

全日制英语课本是由多个话题组成的,如著名人物、音乐、灾难、自然保护、健康、男女平等等,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学习进度,根据课文的话题目设计讨论题目,如在 SB2A Unit 9 Saving the Earth 设置讨论题:As a student, what can you do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学生谈到植树、爱护草木、不乱扔垃圾、保持周围环境整洁等。该讨论不仅仅达到语言的交际性目的,而且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使得思想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在SB Unit2 No Smoking Please! 一文中,设置讨论题: Can the cigarettes be prevented from being produced? 学生在讨论后有很多不同观点。

如: 1)We can pass the law to prevent it;2) Persuade people to give up smoking. 3)If we prevent it,the government will lose a lot of money.

2、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小组讨论,也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在课堂 教学中的分组形式既可以以学生座区为根本,等讨论话题布置完后,前排同学可以转向后排,即可进行讨论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和水平,以自由组合的形式组成学习小组,或者老师提前按学习情况均衡搭配。一个小组以4至6人为宜,小组成员要体现互相帮助的集体协作精神。在讨论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课桌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圆圈,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刺激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小组学习的方式

1)陈述式

小组每个成员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陈述个人观点。每个成员在发言前需先变化语言表达方式,复述前者的表达;然后完成相关表达。

2)个人成果展示式

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要求事先各自准备一些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组内交流,经归纳整理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与全班共同分享。

3)小组讨论式

教师要把握材料的精髓,选择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如给出话题"To go for a picnic",要求学生讨论后达成统一意见。具体指导步骤是:

A) 讨论后定出统一的时间和地点,说明理由。

B)讨论后定出野炊时所需物品清单。

C)野餐时应注意的事项。

意见达成共识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体同学汇报,大家共同分享。

该活动可让学生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以这种较为行动的方式掌握一些句型,熟记一些词汇。

4、探索式

教师先提供给各小组一些词汇、短语或图片,让学生据此做出反应,在交流反馈后再组织学习新的语材料。

5、读、说、写一体化

各小组先进行集体阅读,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一些理解的基础上,经过讨论酝酿,对原文进行再创作;然后各小组就再创作的文章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相互纠正错误或教师抽样讲评。这是一种集阅读、写作、改错为一体的合作学习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师在合作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教师是设计者

教师应根据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科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的话题,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

2、教师是指导者

教师在讨论中不是主持人,而是指导者。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说得太多了,而讨论式的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成为讨论中的指导者。如指导学生如何简明扼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鼓励不喜欢发言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调控各讨论小组,使讨论有序地进行。

3、教师是学习者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可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

五、使用合作学习的效果

1、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2、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