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安全感范文
时间:2023-03-31 05:0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没有安全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的传统教育总是在告诫人们要谦虚、低调。“孔融让梨”、“舍己为人”都是要求先把自己放到最不重要的位置。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人是不自信的,自卑感很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掌控周围的环境,于是在职场或者婚姻中常常会出现焦虑、担忧,感到不安全。
“婚后,夫妻二人各花各的钱,你给我买东西,我得给你钱……”这是近来一部热播剧《AA制生活》所呈现的一种“前卫”的婚姻生活状态,自然也引来了不少人的热议。支持者高喊“亲密有间”,反对者疾呼“有理无情”。AA制究竟能否给婚姻带来安全感?
婚姻就是经济共同体
“AA制真正体现了男女平等。以前都是女的依附男的,在经济上没有自主权,女人有了自己的小金库,花钱就不用再看男人的脸色了,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独立了一些。”剧中女主角的台词恐怕也说出了一些当代职业女性的心声。
在华夏心理网资深心理咨询师苟焱看来,AA制的本质是要人们更多地关注自我权益,这本身并没有错。“如果从工作、人际交往上来说,这么做干净利索,但是,婚姻从经济的维度上来讲,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
做一顿饭要多少钱、洗一件衣服要多少钱、生一个孩子要多少钱,这些付出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要不然就会变成剧中男主角讨伐的对象——简直就是一计算器,每天除了算钱没别的。
“家庭跟职场有所不同,职场中,经济基础可以决定上层建筑,但在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并不完全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因为这里涉及两性差异的问题。”苟焱说。
男性自身的气质决定了他们在婚姻的“权力竞争”中更处于优势地位,而这种优势心理其实反而让男性在经济上更加慷慨。因此,传统文化中,男性也不会因为女性在经济上依靠自己,就看低对方。相反,女性为了想要独立提出AA制,男性往往也不会过于计较,但同时,也并不认为AA制就能让女性在婚姻中变得更加强势。
更强调“我们”,而不是“我”
“婚姻的确需要一定的自由度,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家庭共同体的一面。”苟焱提出,当夫妻二人选择共建家庭,其实也在选择构建一种共同的基础价值观,无论是对金钱还是对生活的态度。
“在婚姻这样一个小环境中,只要双方的价值观一致,即使在极端状态下,这种价值观也许不被外界认可,也无所谓对错。相反,当一方自我界限感很强,提出实行AA制,一方并不认同,却也只能妥协、被动接受时,这种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笼罩在矛盾之中,长此以往,是有风险的。”
西方人从小就有很强的独立意识,自我界限感相对比较清晰,因此,在他们的婚姻中具备这种共有的价值观,AA制就可能是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当前恐怕还很难让多数人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
因此,在中国家庭中,还是更应该强调“我们”,而不是“我”。
渴望经济独立多因安全感缺失
当女性高喊着“独立万岁”时,它的背后其实是为获取内心的一种安全感。
社会竞争感的加剧,家庭变动系数的增大,稳定性减弱,尤其让女性的总体不安全感上升,忧患意识增强。她们意识到,如果不保护好自己,将来一旦出现变故,自己会很受伤。
这就不难理解,在婚姻中,女性提出AA制的做法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这种不安全感。而有时候,这样的独立甚至带有某种“被迫”的色彩。
然而,经济的独立真的能弥补女性安全感的缺失吗?
“女性常说,我不在乎他有没有钱,只要他对我好。其实,女性的生理决定了,在婚姻关系中,其安全感的构建其实更多地来源于男性对女性的情感付出。女性在很多时期是无法保护自我的,尤其是怀孕、哺乳这些特殊的时期,需要男性在家庭里面贡献更多一些,更需要获得支持和安全感。”北京昭良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孔令雪说,“甚至有的女性在外界看来特强悍、特独立,事业巨成功,而内心容易焦虑,缺乏安全感。”
而男性从社会角色和生理特征来讲,则更多的是需要认同和成就感,安全感的需求并没有女性大。
“这也意味着,如果男性在情感方面能够满足女性的需求,让她们觉得家庭氛围是安全的,也许女性就不会提出AA制这种相对尖锐的做法去寻求独立了。”孔令雪解释。一个拥抱,一句幽默的语言,可能就会让她们觉得很美。
相反,如果情感沟通不畅,一味地用AA制这种外在手段获取安全感,最终只会导致双方的距离更遥远,构建安全感的基础也就丧失了。
精神独立和自由是任何人无法给予的
然而,渴望男性的情感付出,并不意味着在情感上就要依附于男性,相较于经济独立,女性更需要优先考量的是构建精神自由和精神独立。
有人说,人总是要有个伴的,但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是任何人永远无法给予的,除了你自己。
因此,在孔令雪看来,女性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构筑自己的安全感,并不是从男朋友或者丈夫身上去获取,而是靠自己去争取的,当然经济是一方面。
苟焱告诉记者,人类安全感的构建涉及心理学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与人的成长经历,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
中国的传统教育总是在告诫人们要谦虚、低调。“孔融让梨”、“舍己为人”都是要求先把自己放到最不重要的位置。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人是不自信的,自卑感很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掌控周围的环境,于是在职场或者婚姻中常常会出现焦虑、担忧,感到不安全。
篇2
袁姗姗说自己是个心比较大的人。出道时间不长,身上已经带有某种角色特定标签。从《宫2》到《美人无泪》,她的角色多是温柔多情,能吸引众多痴心帅哥的绝代美女,加之于正工作室出品,因此网络上对她外形和演技吐糟的声音格外多。比如,她不停地“被整容”,只会演“玛丽苏”等等。
新版《笑傲江湖》湖南卫视热播之际,观众们一边顶着雷点吐糟不断,一边积极地推高着收视率。扮演令狐冲、东方不败、任盈盈的三个演员霍建华、陈乔恩、袁姗姗更是成为话题焦点。特别是袁姗姗,她作为于正一手捧红的御用女主角,尽管“任盈盈”的角色设定不像“东方不败”那样出格和颠覆,但因为原著中冲盈感情线转嫁到“东方不败”身上,她这版“任盈盈”又不出意外地被卷入话题的风口浪尖,被吐糟为“心机女”,“一路倒贴”,破坏“冲东”感情的“小三儿”。
袁姗姗说从《宫2》时顶着压力走到今天,对不好听的声音已经习惯了自动过淲。她是处于积累阶段的演员,能在荧屏上保持脸熟很重要,而负面声浪也是对心态的锤炼。令她欣慰的是,现在喜欢和讨厌她的观众已经是一半一半了,她从不奢求能让所有的人喜欢。
娶妻当娶“任盈盈”'
Q&A'
Circle:在新《笑傲江湖》中,很多观众都在争论任盈盈和“东方不败”谁是令狐冲真爱,你怎么看?
袁:我觉得都是真爱,只是不同时段,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可能爱过几个人。剧中令狐冲的三段感情,小师妹是初恋,“东方不败”这一段是挺刺激挺激情的,但一个男人的成长最终还是向往平静吧,任盈盈仍然是最适合做老婆的那一类。至于观众中有争论,可能他们会被激烈的感情打动,令狐冲和东方故娘感情火花摩擦得更大。
Circle:因为任盈盈出场晚,加上剧情设定,不少观众吐糟这个角色是“小三”,甚至对演员也说不好听的话,你在意吗?接演之前有看原来的版本吗?
袁:看了许晴和关之琳的任盈盈。其实每个观众心中都有自己的任盈盈,我尽力演好自己的剧情就好,而且盈盈就是一个妻子角色的设定。演员的本职就是演好角色,如果是我的性格,我不适合做任盈盈。对于观众的吐糟,我其实每部戏都顶着这样的压力,最大压力的时候是《宫2》,经历了这个,其他的压力都已经是浮云了。
Circle:你是于正工作室的艺人,为什么没选戏份更重的“东方不败”,而选二十多集以后才出现的任盈盈呢?
袁:陈乔恩的“东方不败”演得很好。因为我是新人吧,我还是觉得我也演不了。当时身边的人也觉得我比较适合任盈盈,我也不太敢去太挑战吧,当大家认可了我的现在,我才敢去挑战另外的东西。其实我一路走来经历过很多的不认同,现在是一半一半吧,有很多人开始喜欢我的戏,我挺欣慰的。
Circle:质疑的声音里,你最在乎什么?类似整容之类的传闻呢?
袁:听多了也就无所谓了。我觉得每一个女明星,只要有点儿名,都得被整容过,听多了也就无所谓了。我把这些当成一个磨炼的阶段吧。
我不会主动争取角色'
Circle:作为新人已经演了不少女主角,甚至这一两年的电视热剧,都可以看到你,你的出道经历比较顺吗?
袁:我其实一直还蛮顺的。但电影学院刚毕业的时候,也跟很多人一样要去跑组,但我当时给了自己三年时间,我说如果这三年成了我就继续做演员,要是成不了我就转行干别的。我也没有过多的野心,结果一个偶然的机会雪华姐把我推荐给于正,演了《宫2》的怜儿之后,自己公司的戏也越来越多,好像观众就总是能看到我。
Circle:感觉你的性格挺大大咧咧,但角色多温柔多情,不怕重复吗?还是喜欢做另一个不同的自己。
袁:我属于那种心挺宽的。现在的角色是挺雷同的,但也是自己公司的戏,多锻炼吧,我这个阶段的演员还属于积累期,我不排斥角色,什么都可以,而且自己感觉演技也还是有成长的。
Circle:有没有哪个特别让你难过的坎?
袁:最近一段时间的争议算是我遇到比较大的。但这一年因为心态的成长和变化,我知道我也不可能让每个人喜欢,也就想通了。我一直觉得我是个有运气的人,从小到大一路顺风顺水,而且都是靠自己走过来。
Circle:你最想演什么角色?
袁:我其实很想演坏女人。现在我很喜欢连城,就是正在拍摄的《宫3》的女主角,她的内心起伏变化很大,性格也有很多面。我觉得我可以更多地尝试有爆发点的戏。以前演得总是特憋屈,《宫2》里的怜儿、大玉儿这些都太憋屈了,压了一些东西在心里。
Circle:新版的《神雕侠侣》你演小龙女吗?你会去争取吗?
袁:于正老师这边还在组阵容,他的小龙女候选人很多的,我也在范围内,但我没有得到任何通知。我没有向他去争取过任何角色,因为我不会去争取,他找我有找我的道理,他找别人有找别人的道理。这些道理就是别人比我更合适,或者是别人更有名,别人应该会比我演得更好,我觉得道理就在这,真的没有什么好争取的。
喜欢感性的男人'
Circle:那你是一个事业心很重的人吗?
袁:也许是现在的事业脚步比较快吧,我是一个节奏特别快的人,所以我也是一个急性子,就是等有了爱情之后,可能会放慢脚步吧。
Circle:演了很多爱情戏,对自己的真爱有什么期待?
袁:他还没有出现。因为拍戏太忙了,我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横店,也没时间去见朋友,逛街,聚会,就算旅游也不会超过飞机飞行5个小时以外的地方。其实我很怕放假,没戏拍的时候就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反而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在剧组拍戏挺单纯,忙着充实。
篇3
【关键词】 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剂;丙酸倍氯米松;咳嗽变异性哮喘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6.108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又称为隐匿性哮喘或过敏性哮喘, 是以慢性呼吸道炎症和呼吸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特征的特殊类型的支气管哮喘[1], 慢性顽固性咳嗽是CAV患者的典型表现。临床实践证实, 大部分CVA患者经数月或数年的病情进展可发展成为典型的支气管哮喘。本研究在对本院60例CVA成人患者给予低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剂吸入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作者所在医院呼吸内科门诊2012年3月~2014年9月接治的12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均符合陆再英等[2]主编第7版《内科学》中有关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就诊前无吸入类激素药物使用史, 且治疗前1个月未应用激素制剂, 治疗前7 d未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激动剂;③取得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异常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排除对试验用药过敏患者。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60例。研究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17~68岁, 平均年龄(34.0±9.2)岁;病程3个月~4年, 平均病程(9.0±4.7)个月;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17~69岁, 平均年龄(35.1±9.0)岁;病程3个月~4年, 平均病程(10.0±1.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及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止咳、祛痰、抗感染及疏通呼吸道等常规对症处理, 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再给予低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剂[商品名:舒利迭;葛兰素史克;批准文号:H20140164;规格:每吸含沙美特罗(SM)50 μg、丙酸氟替卡松(FP)100 μg]吸入治疗, 1吸/次, 早、晚各1次;对照组患者给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770;规格:每吸含丙酸倍氯米松(BDP)250 μg], 1吸/次, 早、晚各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连续随访至少2个月, 期间通过每周定期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方式了解患者症状、体征缓解情况, 同时记录患者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检测患者晨间呼气峰流速(a.m PEF), 采用简易呼气峰流速仪进行检测。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咳嗽缓解情况 在治疗第4周, 研究组咳嗽症状消失率达到100.00%, 对照组为95.00%,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研究组患者在治疗第1、2、3周的咳嗽症状消失率均高于对照组(P
2. 2 晨间呼气峰流速 两组患者治疗前晨间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有效治疗4周后, 均有明显升高(P
2. 3 药物安全性 在治疗期间, 对照组患者未出现任何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组出现2例口咽部不适、1例声嘶, 但症状轻微, 给予简单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 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无异常改变, 两组均无一例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
3 讨论
舒利迭是葛兰素史克制药有限公司依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方案)中哮喘诊治方案, 由葛兰素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沙美特罗与丙酸氟替卡松的复合吸入剂[3, 4], 沙美特罗一类新型的高选择性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可持续兴奋呼吸道平滑肌细胞上β2受体发挥松弛呼吸道平滑肌从而舒张支气管的作用;丙酸氟替卡松是一类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能够与气道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形成类固醇-受体复合物发挥抑制气道炎症反应的作用[5]。本研究采用低剂量舒利迭(沙美特罗50 μg、丙酸氟替卡松100 μg, b.i.d.)对6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成人患者进行治疗, 并与同期给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吸入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在治疗第1、2、3周时的咳嗽症状消失率均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雒志明, 聂秀红, 任魁.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分析. 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4):443-444.
[2] 陆再英, 钟南山. 内科学.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60-62.
[3] 高天明, 冯旰珠, 蔡健康, 等.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复合吸人剂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 2010, 5(4):1117-1118.
[4] 储毅, 林芊, 霍婧, 等. 妥洛特罗贴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临床儿科杂志, 2012, 30(2):183-186.
篇4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它的重要性仅次于呼吸、喝水、食物、睡眠和性等生理需求。说白了,安全感就是人活得笃定,没有持续的恐惧感,这样的感受来自物质以及精神上的保障。有的人缺乏安全感源于物质上的不充沛。比如没有能力置业。在传统观念中,没有自己的产业也就意味着生活中的安稳欠奉,随时可能面临居无定所的未来。又比如有人在年轻体健的时候便开始常常担心,万一老病,会不会没有足够的金钱获得医疗。同样,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担心,自己的家门会不会随时被陌生人闯入,自己的财产会不会突然被侵占,甚至害怕,如果说了被社会主流认定为是不正确的话,会不会从此失去自由——是为在精神层面上没有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人很难活得坦然。人生究竟是有安全感的时候多,还是没有的时候多呢?这个问题难有数据化的回答,但是你必须相信,那些因为没有安全感而刻意疏离、时时自保,乃至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相当“自私”的人,内心都清楚自己有这个病——安全感不是病,缺了挺要命——也大都在努力想让自己变得有安全感起来,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他们希望可以找到,希望某一天,突然有人驾着五色祥云给自己送来安全感。
可惜,愿望再丰满,终也抵不过现实忒骨感。且不说地震、洪水、干旱、海啸等难以抵御的天灾,单是人为灾祸早已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动车脱轨、环境污染、房价飙涨、物价激增、食品安全、就业困难、看病奇贵……连一场暴雨都可能潜伏狰狞杀机,种种迹象表明,安全渺无踪影,危险却四面埋伏。
究竟还要等多长时间,我们才可以安心地蜗居,安心地吃饭,安心地出行,安心地生病,安心地老去?
当然,你可以说安全感不是伸手要来的,它首先需要我们反求诸己。你也可以煲出一锅心灵鸡汤深情地呼唤,人们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尽情享受心灵充盈带来的愉悦。的确,当越来越多的个体靠行动去重建安全感而不是单纯抱怨和诅咒之时,社会将增加更多的希望,当我们主动给予别人安全感的时候,我们自己得到的安全感也会多一些。
篇5
“心安即是家”,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人们对安全感的渴望。在这个飞速发展却又充满了未知因素的大时代,我们该如何捍卫自己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拥有一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说。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则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是生存的基础。婴儿渴求母亲的怀抱、中年希望蒸蒸日上的事业、老人梦想儿孙绕膝的生活……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寻找安全感的过程。缺乏安全感的人,常会感到自身受到威胁,觉得世界不公平,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四大“不安全”事件
2010年某网一项有关国人安全感的深度调查显示,高达96%的网友认为自己没有安全感。而且以下四件事,让我们觉得“最没有安全感”。
食品安全。“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这则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透出了人们对目前食品领域最大的担忧。
婚姻安全。“小三现象”已经成为对婚姻安全的重要威胁。社会对此的宽容度正在增加,传统的婚姻观念正在受到考验,吓得很多人在婚姻殿堂前踟蹰不前。
生存环境。“不是一定要嫁个有钱人,但是起码要能保障生活质量……”房子、车子、爱情,对于多数仍在理想道路上奋斗的人来说,虽然不能说是奢侈品,但至少还有些遥远。
职业安全。“前程无忧”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7%的职场人经常会产生不安全感,21%的人偶尔会有不安全感,仅有2%的职场人毫无不安全感。对于老员工而言,“没有发展前景”、“办公室政治”都是影响安全感的重要原因,对于职场新人来说,“难以融入团队”是令他们不安的最大困扰。
爱存钱、托关系都因缺乏安全感
无论外表如何光鲜、工作生活如何波澜不惊,我们心底里的不安和惶恐却与日俱增。很多人进了餐馆,总是去找靠里且面向门口的座位,心里才会踏实;晚上入睡前,不再去检查一遍门锁就难以睡着;穿没口袋的衣服时手不知往哪放;防盗门越做越厚,防盗网拆了又焊……心理专家表示,一些看似微小的生活习惯,其实都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爱存钱。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的首席国民经济学家保罗・舒尔特指出,“中国的储蓄率比全球平均储蓄率高出100%还多。”储蓄率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危机意识,内心越觉得不安全,才越爱存钱。
找关系。没有单位就会心慌,办事找不到熟人就会焦虑。在中国这个“关系”社会,同学、同事、同乡、同行利用各种关系网捆绑在一起,恰恰说明我们内心没有安全感。
乱插队。不愿意排队一向被归结为“素质”问题,其实也是内心不安的表现。排在后面,人们害怕买不到票,坐不上车、得不到服务,由于担心自己的利益没有保证,内心焦虑,才会争抢有利位置。
窥探隐私。喜欢听八卦、传谣言,乐此不疲打探和讨论别人的婚恋、收入、职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心里不踏实,所以会转移注意力去探别人的“底细”,以得到变相的安慰。
谁偷走了我们的安全感
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认为,缺乏安全感,说到底,是因为无法预知和掌控会发生什么,所以会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想法。现代人缺乏安全感,主要有5个原因:
生活成本高。飙升的房价、物价等,带给人们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好不容易买了房子车子,有了暂时稳定的收入,可贷款带来的经济压力,同样会引起强烈的不安全感。
竞争激烈。现代人随时都努力超越别人,恐惧被人超越,在只能胜利的职场,没有人会有十足的安全感。所以我们努力地获得各种成就,但是成就越大就越害怕哪一天失败了,是否既得的一切也将不复存在。
内心孤独。先进的社交生活手段,人口的频繁移动,让现代人有了更大的社交圈子,同时每段关系的深度和长度却大大降低,靠谱的朋友越来越少。
不知足、爱比较。20年前,人们对安全感的渴求可能还仅限吃饱穿暖,可现在,有了小房子,眼馋别人的大房子;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什么都是“别人的好”,导致心里总是七上八下。
缺乏信念。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缺乏信念与理想,使内心难以找到平衡,变得越来越彷徨、迷茫、不安全。
找不到归属感。很多人都是背井离乡在异地工作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所又没有亲人在旁,一旦生活中出现波澜和挫折,很容易感到孤独,引发不安全感。
如何加强安全感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丛中教授表示,适度的不安全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外部世界的危险,做出适当的反应。可过度缺乏安全感,则容易走入误区,导致不恰当的行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要想保证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需要从加强物质保障和树立公众信任度开始,而对于个人来说,则需要学会在不安中淡然前行。试试下面的方法,也许能让你的内心更安定。
少点欲望。我们可以从简化生活开始,削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让自己不去关注名利等需求,而是充分享受内心的安全体验。
灵活处世。如果总是用固定的方式来应对世界,当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生活变化时,很容易无所适从,进而被打垮。因此,积累更多的心理经验和应对模式,可减少恐惧感。
多交朋友。好的人际关系能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与满足,也能在困难的时候帮到我们。最好的保险不是存款,而是有几个真心实意的好朋友。同时,研究表明,助人行为可以显著地改善焦虑情绪。
篇6
【关键词】就业;安全感;不安全
安全感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丛中和安丽娟则认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感与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大学生就业安全感是安全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集中体现在大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掌握的信息等主客观因素对就业能否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一风险的预判。了解大学生就业安全感的现状和问题,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本课题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问题提出的背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是国之栋梁,大学生对就业现状和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职业规划与展望以及对相关信息的取舍。当前,大学生群体数量的众多以及自身受教育的层次差异,导致其对今后的就业预判普遍不容乐观,缺乏就业安全感,这严重地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体现了出来。补救最好的办法是对症下药,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安全感现状,弄清影响其预判的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这是补救也是对症下药的前提和基础。
(二)课题问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了解兰州主要高校大学生就业安全感的现状以及探究具有相关影响的要素,为兰州主要高校提升学生心理安全感、减轻忧虑状况以及促进大学生的更好发展提供依据。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安全感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学生安全感尤其是就业安全感的研究同样具备以上两个学科的研究基础,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安全感进行了研究,就研究对象而言,安全感的研究主要考察整个社会的大群体,并且已经涉及到如学生、企业员工和患者等群体,尤其是对学生群体的关注;从研究内容看,当前安全感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安全感有关的因素,而安全感现状调查、对策方面的研究较少。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大学生安全感的关注是相对不足的。而对大学生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即就业安全感的问题,学术界缺乏必要的研究和应对措施。
赫剑梅在《风险社会与和谐校园: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量化分析――一项关于兰州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借鉴风险社会理论,对大学生社会安全感进行了操作化探试,主要从学生宿舍住所安全感、饮食安全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九个指标测量了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现状与特征。但是这种研究过于宽泛,没有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安全感的问题。陈斯燕在《大学生生涯不安全感的调查研究》一文中认为,大学生的生涯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个人与工作不匹配、就业能力不足、职业发展曲折、工作特征不理想、工作压力过大五个方面。该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价值,但是它未能针对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安全感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依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在安全感的相关方面专家学者有所关注,但从整体而言,关注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不足的,宏观方面和微观的研究和协调还是不到位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综合研究,为提高大学生个人就业安全感提供依据。
(四) 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大学生就业不安全感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因此,指导大学生应对就业不安全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大学生要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进行重新定位。审视自身职业特点,挖掘先关潜在优势,确立正确的职业锚,提高自身应对职业发展的各种能力。其次,学校和社会要创建良好的环境,加大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指导,提供更加便捷的职业信息,增进大学生就业的安全感。
(五)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分地区分学校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选取兰州本市的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和平镇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榆中县夏官营镇的兰州大学分校和西北民族大学分校,这几所学校基本上能够代表和反应兰州的教育状况,总共分发调查问卷3500份,每个学校700份,收回问卷3300份,有效问卷3100份,有效率约为88.57%,其具体情况如表一所示:
注:暂且以大学一二年级为低年级,大学三四年级为高年级。
2.调查方法
运用到本课题的调查方式主要有典型调查、个人调查,调查方法有问卷法、文献法、访问法、观察法。借鉴和运用安全感量表(SecurityQuestionnaire)( 由丛中、安丽娟2002 年编制,分为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维度)和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量表(S-I)量表的相关内容。
(六)调查结果及其总结
1.对安全感认识的情况
(1)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的了解
从上表反应的情况可以看出,有45.16%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有很好的了解,有48.38%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有点了解,有4.83%不了解,有1.63%的大学生对这一问题没有关注过,从总体情况来说,有93.54%的人对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了解,这说明总体情况是乐观的。
(2)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的调研所持的态度
上表反应对有关安全感相关的调研所持积极态度的(乐意配合)仅占46.12%,持消极态度的(包括看到很烦,不好推脱,不管不问三种)占53.88%,这一结果可以反应大学生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3)内心对就业安全性的感知
上表反映将近39%的人很有安全感或比较安全,有45.16%的人内心对就业缺乏安全感,有15.51%的人说不清,总体来看,所调查学生缺乏安全感,就业安全感感知状况不容乐观。
2.影响安全感的因素
你认为影响就业安全感的因素有哪些(见表五)。
注:次数,即被调查者选择此项的次数统计;重要性是根据各项次数由高到低得排序。从表中可以看出,个人修养有在3100个调查者中被选次数有2760次,重要性位居第一,人际关系排列第二,信息收集排名最后,家庭背景与人际关系的次数相近,学校的区别也有较多的提及。
3.就业安全感的性别因素
注:相对比可以用于描述两个不同范畴的数量关系。相对比的公式:相对比=f1/f2,相对安全感而言,男生对于女生的安全感相对比的结果是5/3.2≈1.56,结合计算结果可知女生比男生更加缺乏就业安全感。
4.就业安全感的专业因素
就就业安全感而言,理科生约是文科生的1.40倍,由此可得知理科生就业安全感总体比文科生要高。
5.就业安全感的年级因素
相对于就业安全感而言,低年级约是高年级的3.07倍;相对于不安全感而言,高年级约是低年级的3.52倍,这说明高年级大学生更加缺乏安全感,低年级同学更有安全感。注:高年级为三四年级,低年级为一二年级。
二、对于调查结论的梳理和探究
(一)被调查者普遍缺乏安全感,这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反映,与其有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1.客观原因:地处西北的区域性限制,西北与中东部在经济上以及信息、交通、自然条件、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差距,使得西部就业更加困难,大学生更加缺乏就业安全感;2.主观原因:就业等相关信息掌握的不足,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所学专业本身难就业,就读学校的差距等。
(二)调查者消极应对的态度。从表三的数据可以看出对本次调查持消极态度的(包括看到很烦,不好推脱,不管不问三种)占53.88%,这说明大学生本身对这一问题不够重视,本身的态度不够端正,还有调查者的调查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三)对就业安全感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有45.16%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有很好的了解,有48.38%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有点了解。这说明安全感相关的知识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有比较广泛的传播,这与学校开展的各种职业规划活动和心理辅导是分不开的。
(四)注重个人修养,对其他因素也很在意。个人修养在3100个调查者中被选次数有2760次,重要性位居第一,其他几个要素如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学校的区别、信息收集也有所充分的反应,这说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解决就业安全感是一个综合的因素。
(五)男女性别在就业安全感上的差距比较显著。男生就业安全感要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认为有更多的主客观条件限制使自身更加缺乏就业安全感,这与当前文理分科男女比例悬殊及社会上对女性工作的歧视有很大关系。
(六)就业安全感在文理科学生上的显著差距。理科生更加具有安全感,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岗位对理科生的更大需求是有关的。
三、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阶段的重要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国家社会就业政策的变化,文化氛围的影响等,使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激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日益缺乏就业安全感。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安全感的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一)切实转变自身的态度,全面了解安全感及就业安全感相关的知识。
态度决定一切,知识改变命运。只有我们尽可能多的了解安全感相关的知识,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用积极的态度,探求的欲望,为解决不安全贮备知识能量。
(二)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行动,利用各种有利方式提升就业安全感。
就业不安全感的形成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弄清各种客体,多方努力。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面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也只有这三方共同作用时,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就业安全感。学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和心理辅导,家庭要给大学生一个宽松包容的氛围,社会要转变固有看法,提供来良好环境。
(三)内外兼修,深入了解职业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正确判断外部影响因素,深入了解职业锚,时刻心怀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四)改革相关制度,建立大学科观念,提升综合素质。
反思如今的就业难问题,我们不能否定它与我国有关方面的政策性安排不科学完善有关系,文理分科这一政策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文科学生对理科类的知识了解甚少,也造成理科类的学生人文知识方面的缺乏,所以,我们要有时代观和全局观,改革相关的政策,建立大学科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全面的人,提高自身竞争力,克服就业不安全感。
参考文献
[1]复早霞,刘明理.大学生参与创造力特征及其与心理安全感的相关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9,10.下旬刊.
[2]张军辉,往海滨.大学生安全感及影响的调查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3]杨洁,王东华.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3).
[4]赫剑梅.风险社会与和谐校园: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量化分析--项关于兰州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社科纵横,2007(12).
篇7
安全感究竟是什么?对于一个学游泳的孩子来说,也许套着游泳圈并且依旧能踩到地就叫做安全感。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发地觉得这三个字难以琢磨。它有时显得很单纯,例如在指间夹上一支烟,便能使自己“手足有措”;可有时却也变得很奢侈――明星们的私生活总扰就是很好的例子。
事实上,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安全感基本上都跟金钱贴点边。自古以来,男人就被封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经济收入的稳定使得他们有能力为家人挡风遮雨,当他看到自己的女人对自己充满仰慕,并且爱他比爱其它世上一切更重之时,男人便最有安全感。
与男人的安全感更多体现在社会上相比,女人的安全感更多存放在家庭里。这话也可以这样翻译――女人的安全感往往系在她的男人身上。女人婚前常通过这个男人肯为她花多少钱来衡量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分量。而婚后则通过调查对方私房钱的多少来推测其忠诚度,两者通常成反比。不是女人爱财,事实上女人要男人的部分现金,只为证明他的真心。当她发现这个男人的真心已荡然无存时,她才会要他的全部现金。同样道理,当一个男人移情别恋时,他会主动放弃大部分财产以弥补对方的心理失衡。而事实证明,拥有大量抚恤金的女子总会恢复理智更快一些,因为至少在经济上,她们的安全感没有丧失,也许反而更强大。
有趣的是,在婚外恋问题上,男人怀疑妻子出轨常常说不出具体的证据来,只是能感觉到好像有这方面的苗头;女人往往能将一个个细节如数家珍地摆出来;而且,男人在婚姻情感发生危险后才会感到安全感丧失,而女人常常在危险发生之前就担心不安全。据医生说,这是男女大脑生理结构决定的。女人的直觉更发达,使得女性更敏感,更会“未雨绸缪”。没想到,女人在这点还稍稍占了点上风。
篇8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心理安全感
一、影响幼儿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一)幼儿园环境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园环境对于培养幼儿园心理安全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若幼儿园环境是无序的,幼儿心理就很容易会因此而产生不安,进而也就无法实现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这一目的。无序的环境一方面主要指的是缺少秩序感的物质环境,比如杂乱无章的幼儿园抑或是班级环境等;另一方面则是指给幼儿无秩序感的心理环境,例如,情感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师师关系等,都会促使幼儿心理缺少安全感,进而也就很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进行心理安全感培养。打个比方,若幼儿所处班级环境颜色反差较大、班级布置过多过慢,就会给人窄小拥挤的感觉,幼儿在学习时很容易产生心神不安、烦躁以及疲劳等心理,这种状态下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心理安全感培养的目的。
(二)教师言语行为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言语行为对于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不当的言语和行为,很容易让幼儿产生不安。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部分幼儿园教师以自己为尊,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当的言语和行为。例如,在组织幼儿玩游戏时,教师发现一些幼儿胆子很小,不仅没有鼓励反而还直接批评,不仅无法缓解幼儿紧张情绪,还会让其越发紧张,进而影响游戏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不符合为人师表的行为。
(三)同伴关系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同伴关系好坏也会对培养幼儿园心理安全感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和谐的同伴关系有时会让幼儿不喜欢去幼儿园。打个比方,若幼儿在幼儿园受到欺负,教师没有及时处理与协调,幼儿就很容易会因此而害怕或者是畏惧去幼儿园,心理方面也会处于不安、焦虑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用说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就连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无法顺利展开。
二、在幼儿园中有效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的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是培养的基础
在幼儿园教育中,要想有效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良好的环境可谓是基础与前提,所以幼儿园教师一定要从安全设施、装饰材料、园舍色彩、环境创设等多方面,来为幼儿创设出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这对于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幼兒园环境主要有语言、心理以及实物等多方面环境,加强这些环境的塑造,能够为之后心理安全感培养奠定较为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重视。
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幼儿园教育目的,来为幼儿提供具有启发性、新颖性、创造性的玩具、材料、物品、设备等等;在布置环境的时候,最好是经常性地进行替换与补充,这样就能让幼儿园环境变得更加丰富且新奇,从而有效激发幼儿求知欲与好奇心,让幼儿心理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幼儿心理安全感自然也能因此而得到提升和培养。例如,对于刚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是哭着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父母,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色彩鲜艳、安全且又材料轻软的布娃娃等玩具,在活动室内还可以为幼儿贴上其与自己父母的照片,以此来为幼儿创设出一个“有爱之家”,这样幼儿情绪就能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为之后心理安全感培养奠定基础。
(二)积极的情感关注是培养的关键
在幼儿园教育中,要想有效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不仅要做好环境创设与营造,而且要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关注,这才是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的关键。教师对于幼儿积极情感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积极使用口头语言来对幼儿进行积极关注。
幼儿年龄小,教师若能在幼儿园活动中积极使用口头语言,来对幼儿进行鼓励与称赞,就能让幼儿产生满足感,这对于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有着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幼儿园活动过程中,在幼儿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积极使用语言来肯定幼儿的表现,这对于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积极借助肢体语言来对幼儿进行情感关注。
在幼儿园中,要想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教师还可以多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于幼儿的积极关注,这能够让幼儿产生被关注、关爱之情,从而有效提高幼儿心理安全感。例如,在幼儿入园之后,教师可以摸摸幼儿的小脑袋抑或是拍一拍他们的肩膀,通过这种肢体语言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这样幼儿心理安全感自然也会油然而生。
3.使用表情来对幼儿进行积极关注。
篇9
本期,Parents邀请多位心理学家,通过不同角度的阐述,帮助你明晰这一概念,并把它变为真正的内心感受和营养,用以丰盈我们和孩子的内心。
什么是孩子的安全感?
对于安全感,心理学家李子勋曾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心理学名词正在被国人如此普遍地滥用与歪曲。那么,到底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有什么用,有安全感的孩子什么样,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又会有什么表现?
安全感来自于对养育者和对自己的基本信任。
著名人类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婴幼儿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信任,这个基本信任可以被看作安全感的基石。
这个基本信任来自于养育者——主要是孩子的母亲,她对孩子需求的反应必须是及时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预料当中的,孩子才能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善良的。同时孩子也在自我规范当中建立对自己的基本信任。有了这两个基本信任,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爱的、受到保护的,从而建立起生命的意志力。
爱和规则是给孩子建立安全感的两条通路。
给孩子安全感就是给他无条件的爱。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需要无条件接纳。这种爱可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按照你的想法去成长。但是,真爱不是溺爱也不是宠爱,爱是没有边界的,但是生活是有规律和规则的。我们要爱孩子,但也要给孩子生活的规则。规则是对孩子的另一种保护,如果孩子不知道底线在哪里,他就无法知道应该怎么做,面对浩大的世界会觉得无从掌控,他的世界就会变得混乱,内心没有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不会轻易放弃生活的努力。
安全感充足,孩子才能发展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也不会遇见困难轻易放弃努力。一旦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孩子就可以继续发展自己,不会再浪费精力和时间去获得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觉得会被父母抛弃。他总是在想办法证明:父母是爱我的,他们会照料我,不会抛弃我。
Q+
关于孩子表现与安全感的疑问
·孩子胆大、勇敢就是有安全感的表现?
不是。安全感好的孩子一定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每到陌生的地方,不会一马当先冲上去,他们会很沉静地先观察环境、观察陌生人。当然安全感好的孩子的确是有胆量的,他们敢于接触陌生的环境,敢于尝试一些新的东西,陌生人不会给他们带来焦虑和不安。但焦虑并不代表没有安全感,每个孩子的性格气质不同,每天的心情也不一样,表现出的情绪也不尽相同。
·总是用慰藉物的孩子是不是没有安全感?
不是。大部分孩子在一定的阶段都需要慰藉物。即使有时候已经不需要了,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他又需要慰藉物,这是正常的。但是,也有些孩子会因为安全感不好,缺乏父母的关注、呵护和爱,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满足,转向从物品那里得到满足,如没完没了吃零食,总是要买这买那,填补他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需要。其实父母的陪伴和关注是他最需要的,如果孩子的安全感好,他就不会无休止地追求物质。
·性格内向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吗?
不是。人总是分为内向和外向,这是性格气质决定的。内向的孩子对陌生情况比较敏感,容易分泌焦虑的激素。有安全感的内向的孩子,小时候很害羞,甚至表现得很怯懦,如果父母给予充足的爱,用积极的手段鼓励和接纳孩子,学龄期他就不会那么害羞了。特别害羞的孩子需要父母多下功夫、多呵护、多鼓励、多指引。
李雪 母子依恋奠定一生的安全感基础
安全感是由最初的母婴依恋关系形成的,依恋满足得越好,孩子的安全感就越好,当妈妈——这个爱的客体已经住在孩子的心里,即使将来他的事业不一定能到达外界评价体系的“成功”标准,但至少一定是个幸福自在的人。
新闻热点链接
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起因就是在念大学的马加爵因为打牌与同学发生口角,因被批评了为人,便接连以十分凶残的手段杀害了4名同宿舍同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对此案进行详细调查后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我们无从得知马加爵的童年早期经历了什么,但这起事件说明了,当一个成年人还停留在全能自恋期,他会认为整个世界都应该听自己的,围着自己转,别人稍微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否定自己,就会产生巨大的恐惧,会伤害甚至杀死对方。
1岁之前是宝宝“全能自恋”的阶段,请不要吝惜给宝宝及时且充分的回应。
宝宝在出生头2个月里处在“正常自闭期”,这段时期,孩子对外界反应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这时候在孩子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体的,尚不存在“外在的妈妈”。妈妈积极地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孩子的这种“全能自恋”,使他得以继续“全世界都在围着我转”的幻觉,呼“奶”唤“抱”,自己无所不能。
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里被严重地抛弃,比如妈妈使用了“哭声免疫法”(宝宝哭的时候不抱或者过一会儿再抱,不哭的时候再抱,以养成宝宝不哭不闹的好习惯),虽然宝宝确如妈妈所愿,不会再轻易地哭闹,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他已心灰意冷。全能自恋期没有顺利度过的话,他的心智仍会停留在此,即使人已到了成年,这可能会带来更可怕的精神问题。
3岁之前未能满足“全能自恋”的孩子,还会肆无忌惮地“使用妈妈”,妈妈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弥补。
当孩子1岁左右,“全能自恋”被较充分地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体客体分化”,他开始明白自己是一个人,妈妈是另外一个人,有时自己的需求并不能得到马上的满足,但因为前期满足得较好,他已经具有分化的能力,故而也能接受这种适当的、天然的挫折。
因为小宝宝无法理解妈妈是另外一个人,对妈妈他们会表现出很大的攻击性,不管是拽妈妈的头发还是咬妈妈的,这种看似无情的客体使用,正是宝宝建立安全感和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的基础。如果孩子在1-3岁期间,仍然在肆无忌惮地“使用妈妈”,可能说明他在1岁之前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和满足,尚未脱离全能自恋期,这时父母要尽快地无条件地弥补,否则孩子的心理发育就会停滞在那里。
心理师特别提醒:表现nice不等于安全感足
在0-2岁的时候,有时候会呈现一个有意思的区别,那种安全感不是很足的孩子,可能反而表现得很爱笑,很喜欢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就是俗称的“自来熟”,他可能比较少地和自己在一起,只要旁边有人,精力都放在别人身上。大人们通常都喜欢这样的孩子,觉得他们懂事好玩。但实际上在这个阶段,安全感很足的孩子,并不会花很大比例去和人交流,遇到新的人他会去观察和感受,确定这个人是他喜欢的,他才会跟这个人有适当的互动。
Q+
关于安全感,提问李雪——
Parents:如果宝宝几个月时,父母因为不懂而做了一些破坏安全感的事,孩子大了之后还可以弥补吗?
李雪:比如这个孩子是在6个月的时候和妈妈有分离,那么哪怕他现在已经6岁了,妈妈依然应该把他当作6个月的婴儿来对待,这样他的创伤才有可能会被弥补。如果你拿6岁孩子的要求去要求他,第一种情况是你要求不了,他的心智还停留在小时候,达不到你的要求。第二种是在你强硬的要求下,他可能又像6岁的孩子一样正常了,但童年的创伤,可能会在他成年以后的某个时刻爆发,到时他会更加痛苦且难治愈。
Parents:很多父母会担心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会惯坏孩子,会这样吗?
李雪:很多成年人都会自以为是地理解现在要求孩子怎么样,他将来就会怎么样,事实往往是相反的,比如你越是强硬地要求一个2-3岁的孩子学会分享,他以后就越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吝啬鬼。大人的焦虑通常是对自己头脑的一些投射,通常来自自己小时候的创伤经历,跟孩子真正的成长无关。因为我们小时候没有被这样关注、满足过,心理会有巨大的恐惧和愤怒,看到真实的孩子,我们会忍不住想要把自己曾经的创伤再轮回一遍给孩子,而且头脑会对小时候遭受的创伤进行“合理化解释”。比如从小挨打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就会为自己的父母辩解道:“不打不成才,父母打我是对的,否则我现在肯定就在蹲监狱了。”
Parents:有人说“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如果父母从小就是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怎么能带给孩子安全感?
李雪:生养孩子是世界安排给人类的最好的救赎,一个勇于自省的爸爸或妈妈,无论童年遇到了多大的创伤,都可以在生养孩子的过程中,将自己重新养一遍。我们小时候没得到的无条件的爱,如果这个时候给了孩子,就等于给了我们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来弥补自己的创伤。如果父母不敢自省的话,那将又是一个痛苦的轮回。
Parents:具体可以怎么做呢?怎样做到自省?
李雪:自省的原则是看真实的孩子,怀着谦卑的心去看待孩子、观察孩子,回应他,而不是想着去纠正他。当孩子再大一些,就要注意界限的问题,管好自己的嘴,孩子自己的事儿不去评判不去干涉,他有他内在的神性去教导。
新闻热点链接
今年7月,上海一个8岁小女孩在39.3℃的烈日下,因学习成绩欠佳作业没有写完,被亲生父亲罚跪在厂区大院的水泥地上做作业,一跪就是3个小时。多人劝说她也不敢站起来,因为“爸爸没同意”。可面对记者,女孩还不忘“保护”父亲,坚持说:“只跪了10多分钟。”
新闻事件解读:尚卡在“全能自恋期”的李天一
撰文:李雪
时隔两年,“星二代”李双江、梦鸽之子李天一再次成为新闻热点。“老来得子”“溺爱”是人们评价李双江夫妇的教育缺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梦鸽作为母亲未能给孩子及时、充分的情感呼应是导致李天一始终停留在“全能自恋期”的根源。
李双江自己在视频节目中说梦鸽作为母亲对儿子很凶恶,视频中梦鸽也一直端坐,缺乏表情和真实细腻的情感反应。所以我们可以推测,梦鸽是个严母,而且是缺乏情感能力的严母。作为安全感最初的来源——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李天一很可能非常匮乏。没有足够的爱作为基础,13岁又被送出国导致亲子关系中断,李天一的心理基础健康水平堪忧。亲子依恋未得到满足,孩子内心会积压非常大的愤怒,这个积压的愤怒不能处理,就会转而指向外部世界,对外部世界充满敌意和愤怒。
小区门口打人事件最初的起因是,对方车辆未打转向灯就转弯,让李天一“始料未及”,差点相撞,下车后从口角变成暴力伤人。而别人的车辆不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方式行驶,便打破了我“掌控一切”的幻觉。为什么打破这种幻觉会让某些人非常愤怒,甚至大打出手?答案还在母婴关系这里。当婴儿处在“全能自恋”的感觉中时,他认为我就是宇宙的中心,如果妈妈的情感呼应能力很差,会给婴儿心理造成难以弥合的创伤,使得孩子一生都在狂热追求绝对的掌控感,别人稍微不如我意就愤怒爆发。可以看出,李天一的心理发育水平尚卡在“全能自恋期”,如此推测,梦鸽作为母亲,和孩子的情感呼应能力真的很差。
小编补充:近日新闻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关押多日的李天一在见到母亲梦鸽后曾说:“妈,我想吃米饭,”而梦鸽则气愤地说:“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吃!”如此母子联结着实让人叹息。
李明昱:真正的安全感需要有适度的不安全感
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感,我们需要给孩子搭建一个无菌、无害、无危险的环境吗?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真实世界呢?什么样的安全是健康的安全呢?
安全感不是什么都不怕。
正常的人到了不安全的地方都应该是会怕的,这种害怕和恐惧是一种保护,告诫这个人应该多加防范,赶紧离开。太强调绝对的安全感对孩子来说是危险的,有适当的不安全感,才是最具自我保护的方式。
所以,适度的“不安全”的危机意识,对孩子来说是好事。它是一种推动力,和安全感一样重要。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一个孩子偶然间爬上窗台,他可能会不管所处的环境,毫不顾忌地往下跳。没有危机意识,考生不会在考前形成必要的紧迫感,从而有正常甚至超水平的发挥。3岁以前的孩子,父母既要给他们充分的安全,也要教他们懂得什么是危险,我女儿总想碰我的热杯子,一次我就故意弄了一点热水点在她的手上。摔一次跤,下次见了他才会害怕,这是好事,否则小时候不知道,长大更容易捅娄子。
不要刻意制造虚幻的世界。
什么是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告诉他世界上所有东西全都是美好的吗?创造一个不真实的世界,然后等着别人来骗他吗?这是不可能的。卡通片里都有一个捣蛋鬼,让孩子知道有正面角色也有较为阴暗的负面人物,我们不可能永远给孩子打造一个真空的环境,正确的做法是,告诉他世界上凡事有好有坏,好人会怎么样,坏人会怎么样,遇到坏人我们应该怎么对付他。
哪种不安全感才需要担心?
不安全感重要的一个症状就是遇到一些负面事件时,整个人很紧张,会紧缩起来,表现为身上硬邦邦的,这是看得见的,是对状况的一种警觉,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多,比如妈妈在孕期遭受到一些创伤,紧张、恐惧等情绪就会同步传给孩子;还有可能是孩子从小与父母身体接触少,依恋关系建立得较差;还有是养育方式,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没能及时回应他的需要;再如孩子在探索世界的时候,父母在一旁表现出担心、焦虑的情绪等等。
Q+
安全感测试:哪些表现是没有安全感的特征?
早教班来了3位第一次上课的1岁小朋友,每个宝宝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你觉得谁的安全感最强,谁的最差呢?
A.抱着妈妈大腿哇哇大哭不肯进门的孩子
B.很顺利地进入教室,不哭不闹,即使妈妈走自己也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做自己的
C.一边玩教室里的玩具,一边回头看,确认妈妈是否还在
李明昱点评:其实这三种表现可能都是正常的!曾经有人认为,前两种表现的孩子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而那些不断回头确认妈妈在的孩子,才是真正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其实不然。判断孩子当下是否缺乏安全感,身体发出的信号最不会骗人,只要他的身体是放松的,就基本说明此时此刻他是有较高安全感的。如果是紧绷状态,父母就要积极找寻背后的原因。
武志红:安全感在于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声音
任何出自父母的所谓的经验评判都会损伤孩子的心智,影响他的发展。让孩子自由地去探索,这样他的能力和心智才会不受制约地最大化发展,成为充满安全感的人。
当我们要求孩子“听话”时,透露出的是我们心里深处的恐惧。
成人总习惯用语言或行为告诫孩子:“你要遵从我,听我的话,我能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他们总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改造孩子,这让孩子产生了一种感觉:自己的判断是不值得提的,不重要的。尤其当孩子发出微弱的声音后,父母不理睬甚至报以打击消极的态度,只能让孩子主动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仅能维持活着,不再对这个世界发出呐喊,成为一具悲哀的行尸走肉。
正确,之所以变得如此重要、不可置疑,因为童年只有在符合父母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现在,我们成了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但这并不是孩子的需要,特别是当在一个家庭里,妈妈让孩子听她的,老人也让孩子听他的,不管孩子最后选择听谁的,对另一个人都是一种背叛,孩子的内心也会感到煎熬和不安,同时情感被分裂。这种情感的拉扯,比规则的不明确更可怕。
能够为自己提出要求,能够聆听自己声音的孩子,才是有生命力的。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什么才叫孩子存在的证明呢?就是孩子可以做出自发性的行为。什么是好孩子?绝不是我们以为的听话、乖巧。在我看来,有生命力,能为自己提要求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孩子最需要的一种声音,就是“你要相信你自己,聆听你自己的声音”。这样孩子才能获得一种比较好的灵活度,才不枉来这个世界一趟。从来不提要求、不给大人添麻烦的孩子,将来反而容易会出大问题。
每个人最初都是一个小气泡,我们要彰显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就要进行扩张,有张力、有能量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当自己的思想统一到别人的思想中去时,也意味着丢失掉自己。
Q+
关于安全感,提问武志红
Parents:有的妈妈常接到家里其他人的投诉,“你不在的时候孩子乖着呢!你一回来他事儿就多!”
武志红:这是很要命的习惯性的认识。孩子耍赖、表达“过分”的要求,是孩子有信心的表现,说明他的生命力肆无忌惮,可以很自由地表达他的愿望。也许表达的方式可能会过分一些,但这更意味着他有足够的信心,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会满足他,就算过点儿头也没什么,这样的孩子在表达自己声音的时候很自如。反倒是那种从小得到妈妈的无条件的爱太少,表现规规矩矩的孩子,因为他们之前渴望一次,就受伤一次,声音被限制住,慢慢地不再有爱的渴求,怕他的感受不被接受,最后变得什么要求都不提了,这是非常可旧的事。
Parents:在让孩子听从自己声音的问题上,当新派妈妈和家里持有传统观念的老人有争议时,应该如何做?
武志红:家庭成员之间存有不同的观念是很正常的,但中国的家庭通常习惯牺牲那个最弱小的,也就是孩子,其实这反而是最不该违背的原则。孩子身边只要有一个人支持他,给他爱和自由,并且告诉他,你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觉,你不需要做一个好孩子,只要做你自己就好。只要有一个人这样说,他就可以坚守自己的本性的部分,特别是当这个人是妈妈时,他便会拥有更大的力量。遇到和其他人观念不一样没关系,只要把自己好的观念给孩子就行。
李中莹:终极的安全感与自信心,是发展出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
安全感不是来自外界的影响甚至威胁,而是来自内心是否有能力保护自己。告别了早期纯粹的母婴依恋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帮助孩子建立和发展安全感,父母的新任务便是培养孩子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
没有绝对的安全感,只有相对的安全感。
想象你每天上下班的整个途中,你熟悉每一段的地形,知道基本公共设施的位置,即使半路车坏了你也能很快找出第二条解决办法,这样你在整个路途中可能都会很有安全感。如果因种种原因要你改一条路线,这条路上你前后百余米一个人影都没有,而且听说前一天晚上这里还发生了一起抢劫案,你的心理状态又会起怎样的变化?
一个情景的安全感可能到了另外一个情景里是不足够的,没有绝对的安全感,只有相对的安全感,在后一个情景里你需要照顾自己的能力要更多,而你拥有的能力,比如是否会武功、身上是否有可以防身的工具、身边是否有朋友等,这些能力都会增加你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来自行为塑造,而是内心力量的培养。
父母要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帮助孩子培养出能够有效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这份能力包括很多方面,绝不只是生活能力,还包含有效思维的能力,面对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与人相处的能力,接受和欣赏自己的能力等等。
发展出照顾自己的能力,注重的不是行为塑造,而是内心力量的培养。最怕就是明明内在力量不够,为了显得自己的强大和勇敢,一味硬撑。如果父母只是追求孩子表面上的坚强、优秀,可能就会把孩子推向伤害自己,甚至违背自己的填地。
培养孩子内心的力量,需要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真正满足孩子最深层次的需求,给予孩子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这样孩子的自信越来越强,每天都有更多的轻松和满足。
李中莹:培养人生必备的最重要的三项能力
1.建立自我意识 也就是心中有“我”的意思。在小时候,我们往往被引导着去跟其他孩子做比较,而产生了“我”不如别人的想法,我也不想要这个“我”。我们大人首先就要建立这样的信念,然后一步步去引导孩子:在“我”的人生里,“我”是最重要的,我的生命来自父母,而“我”是独立于父母而存在的。
2.说话达意 今天的孩子接触屏幕往往比接触人更多,没有足够的机会发展出说话达意的能力。这样的人,当事情不顺利便容易产生情绪,内心又时常会纠结,因而更难表达,容易出现人际关系弱、自闭、抑郁等。要说话达意,必须先提升用“心”聆听的能力。
3.与感觉在一起 应付生活里的一般事物,我们需要用上意识与潜意识的力量。意识是我们可以觉察的部分,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得多,却不是我们能够轻易觉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很早就被引导跟感觉分离,这样的人会活得很累。多做呼吸放松的练习,随时自我觉察身体各部分的感觉。
1-3岁
自由探索,建立对世界的信任
当宝宝得到了父母的爱,他就开始去探索这个世界了。探索的过程是他发现自己存在意义的过程,也是他对世界建立信任的过程。这份安全感会带着我们的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学习。
在探索中学习,他会得到更多自信。
孩子在尝试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他一边学习,一边吸收和得到更多的自信,心理上也越来越有安全感。1岁以后的孩子开始学走路,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开始到处摸、到处跑,这个时候不应该控制他,相反要鼓励他去认识这个世界。不要担心孩子会摔倒,可能孩子会玩水、沙子、自己吃饭,弄得很脏,但是父母不要怕麻烦而制止孩子做事情。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学会了控制自己不会摔倒、学会小心走路,让他觉得这个世界是可以掌控的。尽量把家里危险的物品收起来,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
孩子来自大自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能最大地激发他与生俱来的灵性,激发他的创造力。别再把孩子拴在家里让“电视保姆”陪着他,多带孩子出来观察大自然,定期和孩子去郊游踏青,仰望星空,即使被各种钢筋水泥包围,相信有心的你依然能找出纯净自然之所在。
警惕无心的语言伤害。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人,会习惯性地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或“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不安全。记住,孩子小的时候,他有了你,就再不需要别的东西。爱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
平静应对分离焦虑。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经历“分离焦虑”的时期,有的是在8-14个月,有的是在入园前后,还有的宝宝会表现多次,分离出现时情绪强烈,这与每个宝宝天生的气质有关,特别是天生较为敏感的宝宝,更需要妈妈放松心情,将其视为成长的必经之路,告诉他妈妈只是暂时离开,妈妈还会回来的,给予孩子无限的包容和等待。
职场妈妈的“爱的证明”。
职场妈妈每天回家,可能都会“遭遇”宝宝黏人的状况,几乎被宝宝独占。妈妈要意识到,宝宝这样做,是在很清楚地向你发出信号:“妈妈,我需要更多跟你在一起的时间!”他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弥补白天不能和妈妈在一起的缺憾。他是在向妈妈表示爱,也是在要求妈妈对自己证实她的母爱。不必担心,只要他证实了你对他的母爱牢不可破,他的需求得到及时的满足,很快会好的。
围栏的故事——孩子也需要规则
爱和探索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但他们的行为并不是不需要疆界。规则给了孩子的心理一道防线,在这道防线之内,他永远有安全感。一个校园里有非常大的草坪,草坪的是学校的院墙。但是,专家们发现孩子不会到很远的墙壁旁边去玩,而是集中在离教学楼更近的地方。当专家们将墙挪近一些的时候,孩子们才开始放心地到草坪上去玩。规则对孩子们非常重要。他们需要有一个界限,而不是无限制的,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安全。
培养安全感的细节清单
篇10
安安的状况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对于0~3岁儿童,安全感的缺乏往往会表现为对父母过于依恋,拒绝和陌生人接触,在陌生的环境里会焦虑不安,对新鲜事物没有探索的兴趣,总是担心“自己随时会被抛弃”,有时还会有恋物的倾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安全感较低的孩子是因为还没有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所以才会一刻不停地黏着父母,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父母是不是爱自己,自己是不是安全。
什么是安全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安全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或风险有掌控感,在应对变化、风险时不会感到无助、不确定,相信自己可以对付。
孩子从一出生,心理上就有对安全的需要。正如成人希望自己有一个安定的住所、稳定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孩子同样也需要一个让他安心踏实的成长环境。如果说成人的安全感,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那么孩子确保自己安全的方式就只能是依靠成人照顾、爱护自己,并从中来确认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可靠的,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持久不变的,周围的人是可以信赖的。
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对于缺乏生活经验、懵懂的孩子非常重要。可以说,稳定的安全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有安全感的孩子,会积极地探索世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乐于与人接触,当他在家里或另一个集体里时,会比较容易建立起归属感,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为什么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安全”?
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和父母共生到一点点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养育者。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孩子内心安全感的需要,不能为他提供持续、稳定、前后一致而合理的爱,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缺乏爱,或者说孩子没有感受到爱,对爸爸妈妈的爱不确定,是孩子没有安全感的根本原因。
家长的多种做法会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比如,有一次3岁的豆豆尿裤子了,妈妈批评了他。第二天,豆豆自己上厕所了,妈妈还是批评了他,因为他把厕纸掉在地上了,可是妈妈没有把原因说清楚。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会认为无论自己在哪里小便都会受到批评,而且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得到妈妈的鼓励和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到茫然失措。由于孩子无法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所以每做一件事都会担心妈妈会不会批评自己,妈妈会不会不爱自己。于是孩子只好用时刻黏着妈妈的方式,来获得妈妈的关注,来确定妈妈是否还爱着自己。这样会让孩子形成消极、被动、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而越是消极的孩子,越会缺乏安全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为孩子提供和谐的
成长环境
孩子成长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良好的物理环境主要是指给孩子一个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受到保护的、没有威胁的。而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家人之间亲切良好的关系。心理环境一方面源于孩子对温馨的家庭氛围的感受,另一方面是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在与他人相处中感到愉悦。
给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你是安全的,我们是爱你的
两三岁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思维往往比较片面、单一,甚至有点小小的固执、不灵活。具体来说,他们认为既然妈妈是爱我的,就应该一直爱我,不会不喜欢我。可偏偏有的妈妈在面对孩子做了不大好的事情时,会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似乎意味着妈妈的爱是可以随时收回去的。再加上小朋友很难理解“对事不对人”这个道理,所以即使妈妈懂得有意识地告诉孩子:“我只是不喜欢你这么做”,孩子依然会认为,我犯错了,妈妈不喜欢我了。
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告诉孩子:你是安全的,我们是爱你的,我们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不管你是否犯错,都不会影响我爱你。平时不要随意批评、指责孩子,需要纠正孩子的行为时,避免过于激烈的语言,保持平和、耐心的态度和孩子解释。孩子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透过大人的态度,孩子可以感受到他是被接纳和被宽容的,内心的焦虑就会有所缓解。
另外,和孩子在一起时,要注重给予高质量的陪伴,用行动来表达爱,用爱来中和那些不得不有的批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父母有没有全身心地投入,他能感受到。很少有父母能时时刻刻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在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是确定无疑时,孩子却有一种不确定感,所以误解就产生了。
正确看待“分离焦虑”:“黏人”是从共生到独立的必经阶段
也许有妈妈会问,我的宝宝没有其他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但为什么还是一直黏着我呀?要知道,像本文开头的安安,1岁半的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是孩子从共生到独立的必经阶段。当孩子处于婴儿期时,会天然地感受到自己和妈妈是一个整体,而随着他慢慢长大,他会意识到“我”和“妈妈”是两个人,这种焦虑正是孩子成长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