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01 18:1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司行政工作 信息系统 设计与分析
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信息管理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内部越来越复杂,需要管理的数据信息越来越庞大,这就对数据处理提出更高要求。公司行政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求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1 公司行政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1.1 系统需求
公司行政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功能主要包括浏览员工信息,保护员工信息,打印员工信息,特定部门中员工信息的查询以及职务位“经理”员工信息的查询。而员工信息又包括姓名、编号、家庭住址、公司所在部门、联系方式以及职务等。信息系统要确保录入和处理数据的实时性以及准确性,数据一致性、完整性以及共享和独立性。行政工作管理信息系统要满足用户添加、修改、删除以及查询员工信息的功能,报表打印要满足用户打印员工信息报表的功能,退出功能要满足用户能够直接退出程序。
公司行政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计划功能主要是依据用户目标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在设计前制定好每个部门的不同工作计划。控制功能主要是依据获得的信息,监督并控制计划的执行。预测功能主要是预测企业的效益、不同时期市场的变化以及完成计划的可能性。辅助决策功能主要是把准确的决策信息以及方案提供给企业中的相关决策人。
在系统性能的需求上,为了确保信息系统可以长期、高效、安全可靠的运行,必须要确保系统处理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系统还要具备开放性、可扩充性、易用性、易维护性、标准性以及系统响应的速度型。
1.2 解决方案
依据信息系统的需求,公司行政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要包含姓名、编号、职务以及电话等。信息系统包含的信息并没有什么联系,可以利用自由表进行存储,可以登录、浏览以及维护公司员工的信息。信息系统中,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不同用户执行的操作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确认登陆用户可以打开何种表单。
信息技术的数据库要采用便于集成和开放的技术,确保质量,可靠性要高,支持长期运行以及关键应用,数据安全性要高,具有分布式的数据库功能,开发环境多种多样,具备很强的扩充性以及升级能力。
2 公司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划分模块的原则
在信息系统设计时,模块的独立性要尽可能的提高,每一个模块具备一个独立的功能,通过简单数据类型传递参数,不可以用结构类型的变量,尽可能的减少全局变量的使用,降低接口处数据的复杂程度。选择模块规模要适中,太大或太小都不可以,保持一页纸的规模。模块接口复杂性也要降低,减少模块间参数传递的个数,确保模块类型简单,设计单入口和单出口的模块。
2.2 软件设计过程
根据目标系统指定各种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的基础是需求分析时获得的数据流图。分析员会把最理想的实现方案推荐给用户,并制定出详实的设计计划,获得用户认可以后才可以进行设计。对于软件结构,要先总体设计,明确信息系统由什么模块组合而成,还要明确不同模块间的关系,确定实现模块的算法以及处理过程。在设计数据库的软件系统时,数据库的结构要依据需求分析时获得的结果进行设计。软件开发早期就要提前考虑好信息系统的测试计划,使软件设计人员留心软件测试的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可测试性。文档编写主要包括总体设计以及详细设计的说明书、软件测试计划、用户操作手册以及数据库的设计结果。对于软件复审,在总体设计以及详细设计后,要对软件进行技术审查,并做好管理复审。
2.3 编码
软件编码主要是把软件设计转变为程序语言编写源程序。在程序设计时为确保质量,要求程序员熟练掌握并应用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程序只有在语法上确保不出现错误,在编译系统进行语法检查时才可以顺利通过,程序才可以正常运行。开发公司行政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时,对于程序编码不仅要确保源程序语法的正确,还要具备良好的程序结构以及设计风格。
3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公司行政工作管理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如何管理好公司的行政工作,成为众多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上的人工管理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步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公司行政工作管理上逐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信息系统在设计时要密切结合公司实际的情况,做出科学的分析,使之更好地为公司行政工作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彭国艳,梁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2]罗雯婕.我国电信行业业务流程再造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运用——L电信的大客户流程再造实践[J].现代人才,2011(05).
[3]张仕乔.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
[4]张游浩,浅谈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2-
篇2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781-03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在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本课程在阐述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信息系统建设的概论、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系统规划、实施、维护以及评价,重点讲解基于结构化思想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简单介绍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思想和方法,最后对信息系统应用与发展进行了简要阐述。我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承担信息管理和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审计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顺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该课程是实现我校信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课程。
1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堂教学的探讨
1.1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定位及特点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在了解信息系统相关概念和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信息系统常用开发方法,掌握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内容,同时能够基于组织、管理和技术全面地分析、设计实际的信息系统。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信息管理技术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信息系统开发工具、管理学等,在学习完成这些课程基础上,在大三的下学期开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之后紧接着就是大四第一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该课程是毕业设计之前的先修课程。无论从开设课程的体系结构上还是开课时序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是实现信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为信管专业学生今后从事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维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的课程。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它的内容多,抽象程度高难以理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通常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展开介绍的,信息系统开发的五个阶段,重点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阶段,这两个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以及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对于从未有过开发信息系统的经历的同学,这些内容多而繁杂且抽象,尤其是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中用UML进行信息系统建模具有相当高的抽象程度。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以及开发工具不断更新,要求课程的内容也要不断的更新。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信息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只有通过实际案例的实现才能理解其理论,掌握其开发技术。所以如何设计、安排课程的实践内容是该课程的重要任务。
1.2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时数90其中包含54课时理论和36课时的实验课。课堂上教师主要借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讲解其相关的理论知识。具体教学过程上,通常第一节课教师首先介绍该课程在我们信管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结构及主要内容,介绍在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要求以及考核的形式。其后,根据大纲的要求,按照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均用学生能够理解的事例来解释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课后布置大量的练习题,教师批改后通过习题课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1.3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中的优点
1.3.1 教学内容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对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教师结合了具体的实例,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如对数据存储条目,不只是告诉学生其主要描述该数据存储的结构及有关的数据流、查询要求。还配备了具体的例子,给出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存储条目,让学生明白数据存储条目的具体定义。
1.3.2 课堂加强练习
在课堂上老师讲完相应的知识点后不但会给出例子,还会给出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动手自己做,并把作业当堂上交,这不但使学生得到了练习,还可以作为学生的考核。充分的利用了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学。
1.4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听课人数较多,主要采用的是以老师讲为主间或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缺少师生互动,学生就会抱怨课程枯燥乏味,他们就不愿意跟着老师的授课思路进行思考,使得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他们的信息,并没有通过学生大脑再思考变成自己的知识,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准备将过去的大班教学分解成小班教学,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以及互动探究、分组讨论等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使教学由注重知识灌输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多向信息交互交流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最终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由教师主导,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角色完整的开发团队,成员扮演着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员、操作员等角色,承担着整个开发过程每一阶段的任务,在协作过程中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针对老师来说,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授课内容也要不断更新,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与学生共同讨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教学的探讨
2.1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对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对组织系统的抽象描述和建模的能力,熟练使用分析工具来描述信息系统模型,进而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后期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开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实践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它也是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运用中的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二部分,一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实验课,二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设计。
2.2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课的内容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实验课程共计36课时,内容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学会操作用友ERP-U8会计财务管理软件,学生操作完成后,系统实现的每一部分功能能够绘制出它们的数据流程图。第二部分是借助CASE工具如MS Project、MS visio等软件,学会绘制甘特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以及系统结构图。学生完成实验课程后,能够了解软件系统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中所使用的CASE工具,为后续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设计共安排40课时,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大纲等相关教学资料。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承担信息系统开发不同阶段的任务并协作完成。每个小组的课题可自行命题也可根据老师提供选题来确定。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对所开发的信息系统进行调研分析,完成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系统分析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文档。通过课程设计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同学们更好地熟悉了开发信息系统的整个过程,掌握了开发文档的撰写,培养了同学们互相协作精神。因此,课程设计非常有效地服务了课堂的理论知识。
2.4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在内容、教学方式、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教学安排上有些不合理。我们准备对今后的课程设计教学安排作一改进,即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系统规划”完成后,就开始布置课程设计工作,将放在学期结束后的课程设计的部分内容提前到前面,使得学生对系统的前期调查和分析有较充裕的时间,课程结束后学生利用课程设计时间集中撰写各种文档。同时,在教学过程加强校企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更加紧密地了解社会对信管人才的确切需求。
3 结束语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随着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计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和效能。结合课堂教学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信管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沈群力.《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科学与术,2007(4).
[2] 成卫,张小川.信息系统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报,2006(11).
[3] 陈玉栋,郭长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福建电脑,2006(5).
[4] 张富国.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7(1).
[5] 黄双颖.关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优化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8,4:112-113.
[6] 余梅,郑悦林,余肖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信息,2009, 21:222-223.
篇3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设计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广西教育财务管理研究专项课题《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与探索》(批准文号:桂教科规办〔2013〕15号, 项目编号:2013ZCW022)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工作逐渐多样化、复杂化,作为高校管理工作重中之重的财务活动也不例外。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已普遍实现会计电算化,但是报销业务、学生收费、工资管理等工作仍然给工作人员带来了沉重工作压力。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健全,计算机的功能仍然停留在代替手工记账,记录日常数据资料形成报表阶段,这与真正意义上利用财务信息化管理进行决策、控制、分析等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真正发挥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实现财务智能化管理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一)信息资源的完整与共享
在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各部门通过网络平台将与财务相关信息无缝对接,这就形成了业务流程、财务流程和信息流程的集成,彻底摆脱传统财务会计获取信息的模式,同时更确保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及时、准确和完整汇总,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信息孤岛”的格局,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完整和共享的目的。
(二)精简财务工序,实现流程重组
在传统财务流程中,核心工作就是进行分类,就是将从业务流程中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然后分别凭证录入,最后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供相关人员查询。虽然是经过分类后汇总的,但是它所反映的只是某一个方面的信息,而对于学校整体资金的运营状况却反应不出来。所以,无论是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项目资金,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都不能同过财务信息得到有效的控制,由此需要根据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流程进行重组。
一般来说,财务流程是建立在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基础之上的,所以可以将财务信息的采集、存储与传输等工作嵌入相关的业务流程模块中,而财务管理模块中就只有信息的实时处理,从而密切了业务流程、信息流程与财务流程的关系,也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其工作原理是,当业务流程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财务信息会按预先设计的相关规则进行处理生成完善的集成信息,然后自动转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后台数据库中,从而达到财务的集成信息化管理的目的。由此看来,财务管理并不局限于财务部门之中,而是可以分配到与之相关的各部门,不但简化了财务工作流程,而且对各部门相关业务进行监控也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与控制
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网络拥有巨大的数据传输能力,所以建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财务工作彻底摆脱了工作的滞后性,不但可以顺利完成日常核算工作,还可以对各部门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控制,甚至对教学活动、科研项目建立、基础设施等实施控制。而信息系统还可以将上述这些信息利用系统的高度集成环境,及时反馈给学校领导,有利于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决策。
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
(一)高校财务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分析
1.传统的财务管理仅对经费的分配仅根据计划来控制,这样就造成了经费的分配与实际需要脱离;传统的财务管理中财务核算与管理职能没有明确分工,缺乏财务管理分析功能,所以不能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济管理信息,使得经费分配不能与经济主体结合起来。
2.传统的财务管理思路比较单一,不能有效地融入高校整体的管理体系之中。尽管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也是形式多样、但是综合财务计划内容却非常单一。在某些高校中,出现了财权过多下放,导致各部门都有自己的 “小金库”。按照高校综合财务计划,高校的预算内外教育基金、生产经营资金等要分配平衡,实行统一调度和管理,但实际上,在传统财务管理下是很难实现的。
(二)高校账务处理流程分析
在传统财务工作核算流程中,首先就是对原始数据的搜集,因为它是会计人员记账的依据。数据搜集完毕以后,接下来就是对数据进行审核,这是传统财务核算流程中一个重要的工序。
在传统财务管理体制下,报销信息的录入是非常繁琐的,尤其是当报销人员的原始单据量超大的时候,工作人员几乎把所有的工作时间放在了对这些原始单据、报销金额的核实上,从而导致报销人员的拥挤,等待时间过长,容易形成抱怨心理,对财务服务不满等。另外,由于大量数据的重复录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
1.财务软件在财务工作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软件在我国的运用较晚,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尽管新的财务软件也是花样辈出,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是不存在缺陷的。这就导致了在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会计方法不能融合到程序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软件公司进行了改善,方法就是采用模块,就是把某些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然后集合各种方法供用户选择使用,虽然这一问题已经解决,但是这种方法不太利于操作,而且与财务软件本身也缺乏整体上的统一。
2.目前数据架构无法适应未来管理的增长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高校管理的层次也将越来越细化,财务管理更是如此。所以,这对财务数据的未来发展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财务软件仅可以支撑一维或两维的数据架构,对于多维的数据空间望尘莫及,由此可见,它们将难以适应未来财务管理的增长。
3.培训内容滞后,专业人员缺乏
信息化条件下,财务管理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求很高。虽然有相应的培训,但是主要是为会计人员计算机扫盲,高中级应用没有涉及,所以大多数会计人员经过计算机培训以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效果不尽人意。
三、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建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实现业务、信息、财务三大流程的无缝对接,资源统一共享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为校园各类人群提供周到快捷的信息服务。基于这一点,本文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为八个子系统,全面满足各种办事流程、资源共享和数据查询等信息需求。
(一)会计档案子系统
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否则就会出现操作失误和威胁系统安全的问题。所以系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和精湛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本自系统的设计是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因此除了具备专业的会计水平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本系统设计的会计档案不仅包括了工作人员的会计资格证明,如从业凭证、职务以及工作经验等,而且会计的计算机技能水平的经历也作为一个重要部分纳入其中,入计算机水平测试情况,职业操守培训经历以及部门监察打分记录。这些内容分别列在会计技能,计算机技能和道德素质水平的公示栏中,让人一目了然。从而确保管理者具有的维护和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能力。
(二) 账务处理子系统
账务处理包括入账管理、报销凭证管理、出纳管理以及账目审核,它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该子系统的设计可以对其他子系统进行名目分类和数据管理,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账务管理系统,甚至实现了跨校区办学的财务整合。例如,“校园卡”就是过设备完成财务出纳的数字化账务管理的一种手段。
(三)科研项目经费子系统
科研项目经费,即由项目人员经过统筹规划,然后做出项目经费支出的科学安排。在本子系统的设计中,必须明确项目负责人、经费的使用规范和支出流向以及项目每个阶段所用的资金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每项支出都需要工作人员严格监督,经费报销支出结算完成后必须注明经办人姓名以便部门监察,防止经费滥用的现象发生。需要注意的是,有的项目经费规定了最大额度,本子系统也会对超出规定额度的现象进行提示,严格控制款项的划拨。本子系统不但对项目经费的支出做严格的监督,而且还会对完成项目后经费流向进行评估,有利于有关部门的审核。
(四)教职工工资管理子系统
高校教职工的工资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有人认为工资非常简单,就是总工资减去代扣社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以及个人所得税,没有必要设计一个系统。但是高校教职工的工资有多个部分组成,而且是一个变动数据,所以必须设计成子系统,该子系统的设计内容非常多,有职工工资的发放标准文件,工资不变数据基本工资及公积金等独立的的录入与修改,工资变动数据授课、奖金、科研成果,职工基本信息的导入和修改等。工资的计算由工资不变数和每月的变动数据组成,由相关部门进行汇总统计,最后显示在系统中,教职工可以利用自己的账号查询自己当月或者当年的工资。
(五)学生财务子系统
在高校中,学生是最大的管理群体,本子系统包括了对学生收费、办理助学贷款和发放奖学金等功能。该系统的功能是通过“校园卡”的方式实现的,可用于学生缴费和查询。
高校新生一入学,就会发放银行卡和校园卡,其中,银行卡可以直接转账,学生可以通过自助系统完成学费和住宿费的缴纳,也可完成学校奖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工资的发放,减少了现金的流动,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而校园卡用于学生的日常消费,可以绑定银行卡,并直接从中圈钱。而银行卡。而对于银行卡和校园卡的资金流动,学生可以通过圈钱机进行查询,这大大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与运作效率。
(六)指标控制子系统
对高校财政预算的控制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财政预算进行资金分配,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该子系统的设计是控制高校各院系与各行政部门的财政预算,组织预算小组对往年的资金分配进行总结,再结合学校当前发展实际,制定下一学年的工作计划,然后经学校领导的审核通过,用于指导下一学年工作。
(七)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现有的原资产进行登记与估价,对购进的新设备及新材料进行登记并对应财产值,对报废的旧设备及时做出库处理并与系统及时对账。简单来说就是对学校的固定资产以部门为单位进行登记。对资产登记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其属性,如资产名目、所属部门等。
(八)综合信息查询子系统
为方便高校学生与全体员工,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必不可少,通过它可以使高校内部人员对自己关心的财务数据进行查询。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不同的人群,查询的权限不同。不同的用户都有一个独立的查询账号,他们登录以后,都可以查询与自己相关的财务信息,而对于他人的财务信息则是高度保密的。所以该子系统的设计大大满足了领导、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人群的信息需求,而权限管理则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柳颖莉.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1
[2]刘小群,张红.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数据库与信息管理,2012.7
[3]杨小玲.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高校财务管理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2.1
篇4
关键词:施工图审查; 信息系统; 用例图; 时序图; UML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63(2013)02-0074-04
0引言
施工图审查是政府对设计质量实施监管的一个有效手段,能够极大推进政府监管水平提升,也能够有力促进勘察设计技术质量水平的提高,真正起到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众安全的目的。如今,已建立了一套详细的施工图审查流程,但由于该流程主要由手工式操作来实现,不能达到数据共享,也不能进行数字化的管理。而且在实施手工式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信息不及时,任务分配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藉此分析可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势在必行。但此系统的开发却是一项复杂工程,要想全面完整地实现该系统不仅需要一个高效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更需要一个规范化的开发流程,并且还要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的跟踪和监测。实践证明,采用面向对象的UML建模技术[1]就是达到上述要求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1系统功能描述
1.1任务接审
录入相关的建设施工图接审信息,对建设施工项目材料进行核对,确认材料齐全,提交进入任务分配阶段;如果材料不全但所缺材料并不影响审图,可以先行开展审查,提交进入任务分配阶段;如果所缺材料影响审图,即退回不予审图。而对已经填写的审图任务单还配备了打印功能。对于先行审查的建设施工项目,当施工方将接审时缺少材料补齐时,可以通过此操作修改项目接审状态。在接审信息列表中可以查看建设施工项目的接审信息,并可对其进行修改。当审图任务长时间搁置(没有付费或者短信通知还未对审查意见进行回复),可以对此审图任务实行挂起操作,待其需要继续审查时再还原。
1.2任务分配
在审图任务分配列表中,可以查看此审图任务的接审信息,提示已经分配审图的专家专业、未分配审图的专家专业和已录入意见的专业。查看专家在手的审图任务,据此分配相关专业专家审图任务。并可详细查看专家审图任务分配情况。
1.3意见录入
在审图任务意见录入列表中,可以查看此审图任务的接审信息以及审图任务的状态。意见录入员会将所有专业各位专家的审图意见完整无误录入。
1.4任务回复
完成对审图专家意见的回复,并记录回复的变更张数。
1.5收费
完成对所有未收费的审图任务所需进行的收费操作,计算出收费金额并打印收费凭证。
1.6任务审批
完成对经由所有专业专家审查,并给予回复的操作以及对收费后的审图任务进行审批的操作。
1.7颁证
完成对审批通过的审图任务所需进行的颁证操作,打印合格证。
1.8任务查询
通过各种查询条件,完成对审图任务的查询。第2期庄军,等: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智能计算机与应用第3卷
1.9数据维护
完成对员工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操作。
完成对审图专家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操作。
完成对勘察单位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操作。
完成对设计单位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操作。
完成对管理单位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操作。
完成对系统数据库的备份操作。
完成对内部员工、协作单位、勘察单位等不同对象的短信的群发操作。
完成对收到短信的查看操作。
1.10客户服务
在线查看审图流程并可根据验证码下载相应意见书。
2系统模型建立
2.1系统用例
根据功能需求分析可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信息系统中,主要用户有:接审人员、审查人员、审图专家、财务人员、领导,其部分用例图如图1、图2所示。
根据系统的用例图以及系统的功能需求,经分析可知,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信息系统中审图业务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任务接审、任务分配、意见录入、任务回复、收费、任务审批及颁证。其部分活动图如图3、图4所示。
3.1系统开发环境与开发技术
3.1.1系统的B/S三层结构
通过分析得出本平台具有专业性强、数据处理量大、功能复杂、对安全性、交互性要求高, 审图机构内部的微机都处于局域网中等特点。针对以上特色,本系统采用基于WEB应用的B/S三层结构。
3.1.2数据库和Web服务器选择
基于网络安全、运行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本系统选用了目前非常流行的组合:+SQL SERVER 2000+IIS 6.0,即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开发平台,IIS 6.0和SQL SERVER 2000分别作为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3.1.3开发技术
本系统主要使用技术来实现服务端功能,数据访问使用了技术,客户端交互使用的是AJAX技术。
3.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实现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其中以要求降低数据冗余,保证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并提高数据并发性能力为原则,本系统的数据库所需的表格主要有:勘察单位表、设计单位表、员工表、审图专家表、任务预申报表、任务申报表、项目概况表、项目收费信息表、审查意见表、审查问题表、消息表、短信表、任务补充表、节能措施表、接审档案表、档案借阅表。
3.3类设计
(1)任务接审
主要涉及的实体类有:CensorTask(任务申报信息类)、Projects(项目信息类)、ReconnaissanceCorp(勘察单位信息类)、DesignCorp(设计单位信息类)、ComplementarityOfTask(任务补充信息类),类关系图如图7所示。
主要涉及的实体类有:CensorTask(任务申报信息类)、ReconnaissanceCorp (勘察单位信息类)、DesignCorp(设计单位信息类)、Experts(专家信息类)。
(3)意见录入
主要涉及的实体类有:CensorTask(任务申报信息类)、CensorOpinions(审查意见类)、CensorProblem(审查问题类)、Experts(专家信息类)。
(4)任务回复
主要涉及的实体类有:CensorTask(任务申报信息类)、ReconnaissanceCorp (勘察单位信息类)、DesignCorp(设计单位信息类)、Experts(专家信息类)。
(5)收费
主要涉及的实体类有:CensorTask(任务申报信息类)、ReconnaissanceCorp (勘察单位信息类)、DesignCorp (设计单位信息类)、ComplementarityOfTask(任务补充信息类)、CensorCharge(项目收费信息类)、Projects(项目信息类)。
(6)任务审批
主要涉及的实体类有:CensorTask(任务申报信息类)、Experts(专家信息类)。
4结束语
本文将面向对象可视化建模技术UML引入到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信息系统中,在充分研究面向对象建模思想、UML的语义、特点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系统模型。设计完成了任务接审,任务分配,任务审查、任务回复、收费、任务审批、任务查询等模块功能。
参考文献:
[1]吴建,郑潮, 汪杰. UML 基础与Rose 建模案例[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2]唐鹰,沈建新,廖文和.基于UML的医疗保险信息门户网站的开发[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 27(18):350423506, 3510.
[3]许丽婷,董丽丽,赵霞.UML在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25(10):2762278.
[4]万荣红,赵嵩正. 基于UML的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23(8):45247.
[5]王凤娥,王凤旭.基于UML的学生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聊城大学学报,2009(2) :104 -106.
[6]王国华.高校招生录取对接系统的设计和开发[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6):14-16.
[7]曾文斌,张虹.UML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7) :120-122.
[8]娄雅斌,商玉秀. 基于UML的城市消防决策系统的开发[J].微计算机信息,2006(2):60- 62.
[9]王红燕,陈志刚,曾志文.UML建模在常住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运用,2002,38(19):238- 240.
[10]余华平.基于UML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管理系统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5):179-182.
[11]许丽婷,董丽丽,赵霞.UML在高校财务绩效管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25(10):2762278.
[12]XU Dong, LI H, LAM C P. Using adaptive Agents to automatically generate test Scenarios from the UML activity diagrams[C] //Proc. of 12th APSEC 2005. Taipei: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2005.
篇5
关键词:B/S结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39-02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以及数据库系统达到人机结合的系统[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它逐渐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
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在此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通过“WWW”浏览器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3-tier”结构。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的电脑载荷,减轻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TCO)。
一、系统需求分析
1.系统业务需求。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着重于工作流程。其中业务流程大致如下:学生先将个人资料提交学生处,由学生处进行信息档案的输入、存储,再由教务处根据学生班级进行排课,生成课程表;教师根据学生考试结果进行课程统计、成绩统计、生成成绩单;宿舍管理人员根据学生班级进行宿舍安排。继而根据业务流程画出数据流程图。
2.系统功能需求。对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五个模块用例图进行描述和分析。其中,用户管理包括:用户名与密码的添加与删除,多用户查询。学生档案管理包括:在校学生基本信息的更新(添加、删除),在校学生基本信息的查询操作(如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家庭电话、家庭住址等各种信息),毕业班实习学生的信息管理(指导教师信息、实习单位信息、实习单位变更信息、校外住宿协议信息等)。学生课程管理包括:课程更新(如添加、删除、修改),学生课程查询(如姓名、学号、课程名、课程代号等关键词进行模糊查询或精确查询)。学生成绩管理包括:成绩输入、删除、更新,学生成绩查询和统计(并根据数据库信息统计各种平均成绩、单科最高最低成绩及个人成绩),学生操行成绩评定管理(如学生的各种违纪、奖励及信息加分、扣分,学习状况的信息及加减分,等等)。学生宿舍管理包括:学生宿舍安排(住宿情况的添加、删除、查询、更新等),卫生检查情况登记、查询(并统计平均分等),用电的信息管理,等等。
二、系统设计
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将整个系统合理性地划分成各个功能模块,正确的处理模块和模块之间与模块内部的联系及它们之间的数据联系和调用关系,定义各种模块的内部结构等。本系统的系统总体结构按分解的原则,信息隐蔽抽象、自顶向下、一致性、面向用户等原则进行设计[2]。
根据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原则和系统总体功能而设计。其中,用户管理模块是对用户账户的设置和修改,不同的账户权限也有所不同;学生档案管理模块是学生基本信息录入、更新以及查询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模块是学生成绩统计、课程成绩统计、查询、成绩更新管理;学生课程管理模块是对专业课程、学生选修课程的管理;学生宿舍管理模块是对学生宿舍基本信息、卫生状况、使用情况的管理。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用例图表明了系统参与者与用例的关系,系统内部各对象之间如何交互则需要顺序图和协作图等交互图来实现。①用户登录模块设计。此模块针对用户的登录账户进行管理(身份鉴别和用户名、密码验证)。根据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识别学生、管理员和超级管理员的页面对象。当输入信息识别错误时,停留在用户对象的登录页面。②学生档案管理模块设计。此模块设计针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添加、删除、查询。此模块信息分类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联系方式、家长联系方式、班级、专业和生源地。对学生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和家长联系方式都与学生有关,方便起见将三者统一管理。其中,班级、专业、生源地信息由管理员或超级管理员直接添加,但修改和删除权限为超级管理员所有。学生登录后,当其选择了学生档案一项,将显示与该学生有关的全部信息,也只能显示所登录学生的信息。在此通过session变量来实现。这样实现了学生个人信息的保密性。管理员权限包括查询信息(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联系方式、家长联系方式、生源地等的查询)和添加信息(学生信息以表单形式提交,再分别写入到不同部分中)。超级管理员的权限包括查询和添加(与管理员相同)。此外,还包括修改信息选项,修改是查询和添加的结合。点击修改,系统将所点击的那条信息提交到另一个页面以供修改,修改完后将重新保存信息。选择删除时,系统自动删除并返回删除前界面。③学生课程管理模块设计。此模块包括:课程管理和选课管理。课程管理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教师对象、学分、学时、上课地点、上课时间以及课程的介绍等,以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实现。选课管理模块除了课程管理相关信息以外增加上课地点、上课时间,增设已选人数和可选人数等情况及课程对学生学习要求等功能。④学生成绩管理模块设计。此模块包括成绩统计、成绩更新、课程统计、成绩查询。成绩统计功能是输入学生学号,对该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成绩更新功能设计针对学生在某学期中某课程所得的成绩进行更新,可添加、删除、修改。课程成绩功能设计按照输入课程编号实现查询,统计出选课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不合格学生。成绩查询可了解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⑤学生宿舍管理模块设计。该模块功能包括:寝室信息、寝室查询、寝室卫生和寝室用电情况。寝室信息是对寝室成员基本信息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操作;寝室查询有完全匹配和模糊查询两种方式,查询各寝室人员以及寝室长相关信息;寝室卫生是对卫生情况打分、统计情况进行添加与删除;寝室用电是对寝室用电情况进行查询和更新。
3.数据库设计。①数据库概念设计。采用传统实体联系图(E-R图)作为概念设计工具。学生档案、登录管理模块数据库逻辑关系如图1。管理员、超级管理员实体相同的列名,学生编号与学生实体学号相同。对管理员实体在登录时与学生实体相同只用到编号与密码,其他信息作为备案,通过编号进行两部分信息关联。②数据库表结构及关系的设计。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是严格按照要求对所涉及到的表进行仔细考虑[3],以下为登录管理、学生档案子模块所涉及的表的详细描述:在设计表的过程中,管理员、学生身份验证表和其对应的基本表在建表的基本原则上是可以合成统一张表的,但是鉴于表项繁多和系统安全的考虑,将其设计成两张表来表示不同时间调用的表。
三、提高空间
本系统在学生信息管理方面具有较好的经济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本系统虽然满足了学校学生管理环节绝大部分的管理需求,但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如与其他设备和系统的接口等问题,今后需要在这些方面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伍俊良.管理信息系统(MIS)开发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3-85.
篇6
关键词:功能分析;驾驶培训;信息系统;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促进了驾驶培训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驾驶培训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1 驾驶培训信息化发展现状
为满足驾培行业管理需要,从2005年开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信息化系统在驾驶培训行业得到应用,系统提供学员报名、培训监督和学时审核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驾驶培训质量。
2006年,秦勃等基于系统仿真阐述了驾培系统中的场景管理及汽车建模[1]。2008 年,辛玉青基于指纹IC卡设计与实现了驾驶员培训管理系统[2]。2010年,范韬基于指纹IC卡设计了驾驶培训管理系统车载设备[3]。2013年,王艳琴通过收集分析用户需求,概述了驾驶培训管理系统的功能[4]。2014年,李红艳提出依托电子科技加强对驾培市场管理、提升驾校质量[5];吴汉迪研究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驾校便捷系统,并分析了其的关键技术[6];赵晓林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惯性导航技术、IT技术等研发了机动车驾驶培训和考试服务系统[7]。
但随着学驾人数的增加、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驾培要求的提高,现有系统已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服务和驾培管理工作的需求。
2 驾驶培训信息系统的功能分析
驾驶培训服务应满足管理部门、驾培机构、学员、社会公众的要求,相应的驾驶培训信息系统应提供以下功能。
2.1 管理部门要求的功能
2012年1月7日,《江苏省机动车驾驶人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76号)第十二条要求驾培经营者应当按照批准的经营范围、经营区域、教练场地等许可事项开展培训经营活动;第十六条规定机动车驾驶培训实行学时制,培训费用由理论培训学时费、驾驶操作培训学时费、驾驶模拟操作学时费等组成;第三十四条要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机动车驾驶证考试系统与驾驶培训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对接,保障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信息畅通[8]。
2012年1月20日,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客货运驾驶人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公通字〔2012〕5号)第2条要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全面推广应用计算机计时培训管理系统,鼓励大中型客货教练车安装应用卫星定位系统。2012年4月1日起,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培训要全部应用计算机计时管理系统,2012年10月1日起,其他汽车类驾驶人培训要全部应用计算机计时培训管理系统。计时管理系统要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相关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共享[9]。
2012年7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30号)第七条要求加强和改进驾驶人培训工作,推广应用科技评判和监控手段,实行交通事故驾驶人培训质量责任倒查制度;第八条要求加强驾驶人培训质量监督,全面推广应用计算机计时培训管理系统,督促落实培训教学大纲和学时,定期向社会公开驾驶人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考试合格率以及毕业学员的交通违法率和肇事率等,并作为其资质审核的重要参考[10]。
根据以上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驾驶培训信息系统应具有卫星定位、分类计时(理论培训学时、驾驶操作培训学时、驾驶模拟操作学时)、违规防范、培训监控、数据存储、信息、身份核对及行为控制(驾校、教练员、教练车、学员等)、电子围栏、学时审核等功能,并能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相关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共享。
2.2 驾培机构要求的功能
随着驾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部分驾校开始通过联合经营等方式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并为学员提供预约培训、先培后付等服务。这就要求驾驶培训信息系统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支持预约培训、先培后付、联合经营等多种新的经营模式。
2.3 学员要求的功能
学员是驾驶培训服务的对象,也是驾驶培训过程的中心,学员需要实时便捷地掌握自己的培训信息(如已培训学时、剩余学时,下次培训时间、地点,各科目考试成绩等)。这就要求驾驶培训信息系统应通过短信平台、网站等方式向学员及时推送有关信息,并提供支付宝等第三方电子支付手段。
2.4 社会要求的功能
驾培机构提供的驾培服务是一种具有社会公共属性的产品,公众对驾培服务要求公开透明且信息对称。因此,驾驶培训信息系统应能通过固定渠道驾校、教练员、驾驶培训等信息,支持驾驶培训相关方交流互动,提供公共服务功能。
2.5 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功能
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逐渐普及,驾驶培训信息系统应在安全可靠、便于升级、数据同步、功能可扩充、维护快速等的前提下,提供移动终端的接入,方便管理部门、驾培机构、教练员和学员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并进行有关操作。
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驾驶培训信息系统在做好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应具有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提供辅助决策的功能。
3 驾驶培训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功能分析,驾驶培训信息系统应通过建立一个便民高效、信息畅通、功能完善、监管科学的信息化平台,实现管理部门、驾培机构、教练员、学员、社会公众等多方的信息共享,全面提高驾培行业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驾驶培训信息系统应由以下11个子系统组成。
3.1 计时终端子系统
计时终端是整个系统的基础,负责绝大多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保障培训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根据培训阶段的不同,计时终端分为理论计时终端、模拟计时终端和车载计程计时终端。计时终端应具有签到签退、图像采集、身份验证、计时、数据显示、语音播报、数据通信、培训记录采集和存储、开机自检等功能,车载计程计时终端还应具有车速和位置信息采集、卫星定位和监控、警示、违规防范等功能。
3.2 基于GIS的培训监控子系统
通过在电子地图上配置图层、关注点、视角等参数,标注训练场地并关联第二、三阶段训练数据,实现电子围栏、实时监控、教练车在线情况和轨迹回放等功能。
3.3 数据存储子系统
系统产生驾培业务、定位信息、训练状态、图像等多种数据,要求数据库服务器集中部署在电信等第三方机房,支持多服务器、实时监控、异地灾备。
3.4 信息子系统
通过驾培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交通法规政策及行业动态、驾校分布、驾校资质、学车指南等信息,为学员提供培训报名、学时查询、网上学习、问卷调查等功能。通过短信平台,点对点地将培训过程的关键信息告知学员。
3.5 运管业务子系统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统一设置及调整驾培参数(如各培训阶段的学时等)和不同角色用户的权限;向平台内所有或部分计时终端发送语音、拍照、点名等指令;根据行政处罚结果控制驾培机构、教练车和教练员的行为;进行开班审核、一般情况下学时自动审核、特殊情况下手工审核。
3.6 驾校经营子系统
既支持定人定车的驾培传统模式,又支持预约培训、先培后付、联合经营、电子支付等新的经营模式,助力驾培机构成功转型。
3.7 移动服务子系统
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移动查询、评价、投诉、办公等工作。
3.8 统计分析与辅助决策子系统
系统应整合学员报名、开班、理论学习、科目训练、考试预约、考试成绩等信息,提供学员培训过程、教练员考核、服务满意度、培训考试质量等多种培训数据的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数据融合等技术,提供驾培市场发展前景及影响因素等信息辅助决策。
3.9 信息共享子系统
通过与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运输管理业务系统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机动车驾驶证考试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3.10 信息安全子系统
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采用访问控制、加解密、数字认证、攻击检测、容错、防病毒等技术,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3.11 运营维护子系统
系统应具备快速、便利的系统维护功能,实现远程维护、远程升级,适应服务地区分散性、业务多样性及复杂性等特点。
4 结束语
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驾驶培训信息系统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增强系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驾驶培训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勃,基吕涛.基于系统仿真的驾驶培训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3):2496-2498.
[2]辛玉青.基于指纹IC卡的驾驶培训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29(4):94-98.
[3]范韬.基于指纹IC卡的驾驶培训管理系统车载设备设计[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3):171-173.
[4]王艳琴.驾驶培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6):62.
[5]李红艳.电子科技与驾培市场管理的发展战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4(17):108-110.
[6]吴汉迪.基于Android平台的通用驾驶培训机构便捷系统研究[J].信息通信,2014(6):110.
[7]赵晓林.智能驾驶培训和考试服务系统[J].地理信息世界,2014,21(1):91-96.
[8]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机动车驾驶人培训管理办法[S].2012.
[9]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客货运驾驶人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S].2012.
篇7
关键词:油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设计;方案
在油田实际的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根据油田进行生产的多样化特征,结合实际的需求进行分析,实施相关的系统设计。在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开发,集成使用的详细思路,充分的依照企业制定的标注进行。在设计该系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之后的可持续建设性进行全面的思考。
一、系统详细的设计流程
(一)数据采集系统
对油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首先要对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设计,从而使系统当中使用的数据能够非常准确。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是对油田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进行的全面数据采集,对原油开采的数据,集输的数据、油气处理过程中的数据都要进行系统的采集。数据采集工作,是系统基础的原始数据来源,是构建系统的基础。利用对目前已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将数据在采集过程中的精准性以及时效性进行提升,逐步缩减认为对数据进行的加工处理。
(二)系统功能的设计
系统所具有的功能要实现管理系统对原油开采、集输、油气处理过程的管理等油田管理人员能够非常具体并且直观的对原油开采、集输、油气处理过程情况进行了解[1]。而生产管理的信息系统便是要对具体的原油资源进行有效数据库的创建,同时对数据中信息实有序的管理。
该系统一共包含了三个模块,具体分为:原油开采管理模块、原油集输管理模块、油气处理管理模块,其中不同的管理模块具备不同的功能:
(1)原油开采管理模块。该模块具备的功能应用软件进行相关开采信息的查询,管理员利用该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更新和增加、删除以及修改等等。
(2)原油集输管理模块。该模块的设计可以有效对原油集输的信息进行查询。包括信息的增删改查等功能。
(3)油气处理管理模块。该模块的设计可对油气处理的具体事项信息进行查询,包括信息的增删改查等功能。
二、功能模块的具体应用与设计方案的详细分析
(一)模块登陆的应用与设计
对于这一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保障合法的使用者才能进入到该系统,可以通过身份证件对使用者进行身份验证。在实际进行登录的过程中,该模块会将数据库当中的清单进行调用,在核好正确的密码之后,便可成功登录[2]。这一模块限制了系统进行尝试登录的次数,禁止使用者进行没有限制的尝试登录。在该系统当中,用户连续三次登录失败之后,系统便会对其进行限制,当密码输入有误,系统会给予相应的提示。
(二)管理数据模块的应用与设计
该数据模块主要是对原油开采、集输、油气处理过程的生产过程管理的信息进行制定。
(1)原油开采管理模块:该模块为整个油田开采的详细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管理。
(2)原油集输管理模块:该模块可以为原油集输制定具体的计划,对其实施具体的管理。
(3)油气处理管理模块:该模块为油气处理的整个过程制定详细的管理措施,以便对实际的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
(三)管理存储模块的应用与设计
该模块的设计可以查询、添加、修改以及删除。在查询可以输入有效的条件便可以进行查询。在添加功能中,对管理的信息进行添加,确认信息,之后便可完成信息的添加。在修改的功能中,对管理进行修改,确认信息,之后便可以完成对信息的修改。在删除的模块中,删除不需要的信息,之后确认信息,便完成了对商品的删除。
三、系统运行环境的具体要求
系统在实际的性能需求上,其数据要有非常强的精确度。在数据库当中,详细的单价、金额应用的具体浮点数一定要保留到小数点之后的两位。在使用性能方面,该系统软件可以在Windows2000以上的系统运行。同时,在系统进行运行的需求中,关于用户的应用界面,系统所应用的为Boland Delphi6进行详细的设计,其界面应用Windows窗口。在硬件的接口方面,系统的详细运行要求为:内存至少要再2G以上、硬盘要在500GB以上。对于软件接口。数据库服务器应用SQL Server2012以上。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有效提升了实际的工作效率,为油田的日常开发工作、生产管理相关工作等提供了非常高效便捷的帮助。这一系统的设计应用了非常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集成应用,在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突破创新和改进,使该系统在真实应用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推广价值,帮助企业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信息系统 实验教学 管理思路
一、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培训学员常犯的错误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培训实验教学中,相对于大型IT软件项目,学员小组规模的应用实验课题具有灵活性高、软件功能相对较少、小组成员人数较少(一般2~4人为宜)、实验教学周期较短的特点。
我们经常提到“软件危机”一词,这是指一些大型软件项目延期,导致项目顺利交接存在困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软件危机”就与实验教学中的学员课题毫无干系。虽然规模较小的学员实验课题看起来比较简单,比较容易成功实现,但如果在实验教学中忽视了必要的教学管理和指导,则学员很容易出现以下的一些错误:
1. 对培训学员实验课题的小组成员而言
⑴ 草率确定实验课题的名称及范围
对于许多培训学员来讲,对社会、行业及企业的业务实际运作情况了解较少,缺乏业务调研的经验等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这些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得不到切实有效地改善,将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实验教学效果造成致命的影响。
因此,应考虑指导培训学员小组的成员根据其实验课题的周期长短,谨慎选择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的课题,并控制课题的功能范围。
⑵ 缺乏对隐性问题的重视
作为一位培训学员实验课题小组的成员,当实验开始时,就把自己与实验是否成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实验的成功与失败都无疑会对小组成员造成心理上、情绪上的影响。因此上述因素对小组成员的隐性影响最终会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并最终关联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
⑶ 草率的计划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实验教学课题往往由于规模较小,培训学员小组成员经常在软件开发之前没有认真地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实验工作量的估计,便很草率地制定一个实验工作进度表。同时,由于没有认真地估计实验课题的难度,结果实际完成时间与估计完成时间往往有较大差别,这种偏差必将使实验教学的效果陷入困境。在IT项目管理咨询行业,许多中小企业对于类似这种偏差的认识,也认为是执行过程除了差错,其实根源却是项目的前端出了问题。
2. 培训学员实验过程中的蹩脚设计
从较小规模的实验课题特点来看,学员小组成员人数少,意味着不同人员的程序之间交互、接口相对少一些;开发周期短,意味着往往是同样的几个人从头到尾负责一个实验课题。上述情况都让人容易犯些错误,例如往往是几个人碰一下意见,讨论一下最基本的数据结构、函数接口便分头去做自己的工作了,并没有一份较正式的文档。这种做法的危险主要表现在:
⑴ 有的人可能会对讨论出的接口、结构理解有偏差,应该承认并不是所有参加会议的人总是很明白,人是会犯错误的。而往往一个单纯的误解可能造成以后的返回。
⑵ 由于讨论时忽略了某些情况,等大家都按当时的分工完成属于自己的工作后,才发现各个模块组合起来却形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其根源在于系统设计不充分,没有一个负责协调的人员不断监控整个开发过程。
⑶ 一旦有人中途退出实验小组,或有其他新人加入时,新来的人难以理解以前别人做好的代码,索性自己从头来。
另外,没有技术文档的程序,日后维护和版本升级都比较困难。这些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培训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都是不利的。
3. 培训学员实验过程中的直奔系统现象
直奔系统现象指培训学员实验课题的实施中,不经过单元测试而直接进入系统测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每个模块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为了测试一个模块需要建立一些测试环境。比如为了测试一个函数是否正确,应该用一些测试数据去调用该函数,需要编写一些测试数据。
应该承认,单元测试的是挺麻烦。因此许多培训学员会觉得,反正其他模块也很快出来了,直接用真正的数据来运行几次就行了。殊不知,一旦直接进入系统测试,发现运行结果不正确后需要一步一步查找。同时,由于模块间的调用关系,可能查了很久才发现是某个模块的问题。
直奔系统现象如果侥幸成功,效率可能会很高,但这种成功的概率一般不超过40%。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如果我们对每个模块进行单元测试时都进行一下边界测试,就会很容易消除这些隐患。
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培训实验教学效果的管理思路
要提高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培训实验教学效果,就教学管理而言,可形容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培训学员小组形式的应用课题实验,仍然应该遵循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一般规律,必须的步骤是不能省略的。但也需注意其规模较小的一些特点,实验过程中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对灵活地把握其进度和功能范围等因素。
1. 需求调研、获取及文档整理
在这一环节上面花费相当时间是很必要,也是很值得的。所有的信息系统项目进入正式研发之前,必须先从用户处获取准确的需求信息,并加以分析。信息系统项目可以大致分为专用系统和通用系统两大类。
对于专用系统,一般用户对于要完成哪些功能,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轮廓,需求相对较为明确,培训学员实验小组的成员通过与用户进行比较具体的交流和讨论,结合Internet等途径采集相关的、较为丰富的素材资料,即可了解清楚用户心目中的系统究竟是什么样子。做好这个步骤,则可以避免实验后期因学员的理解和用户的要求存在误解,而造成的时间上的浪费。
对于通用系统,就需要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考虑需求。例如现有硬件配置情况、软件配置情况、网络使用状况,数据库应用等。为得到这些信息,需要根据调研的统计结果决定即将信息系统的一些技术指标。
需求分析就是将需求用一种模型来表示,即借助相应的技术分析文档表现出来。在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时,虽然其具有分析、设计、编码过程统一的优点,但关注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增量模型等,对于学生实验工作流程的推进和技术文档的完整是有益的。
2. 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
这一环节主要是进行系统结构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等工作,当然包括对分析模型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环境中,可能需要对某些类结构进行一些修改,这些修改的原因可能是编程环境的要求,或者为了重用以前的某些工作。比如定义界面部分、数据访问(数据库)部分。
3. 信息系统的编码工作
进入信息系统的编码环节,培训学员可能会发现前面分析或设计阶段的某些错误,这时应返回到前面的阶段进行必要的修改。测试阶段正如前所述,即使规模较小,也应该严格地进行测试。
4. 培训学员实验小组成员的指导与管理
规模较小的培训学员实验课题,一般可以由2~4名学员来完成,这几个人基本上从头到尾参加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在这几个人中,通常可以有一位小组负责人,负责分析、设计和协调的工作。当然,小组负责人也要参加编程等实验工作,如何指导该学员能合理使用有限的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一般需要遵循下面几点原则:
⑴ 协调工作比自己去做更重要.
一般而言,IT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如果协调上出了漏洞,可能导致很大的问题。所以学员实验小组的负责人必须随时监控小组各成员的工作进展,例如内容是否与要求发生偏差,进度是否滞后等。只有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小组负责人剩下的时间才能用于编程等其他事务。
⑵ 给每个小组成员明确的任务
不管是用面向对象或者其他方法进行信息系统的实验,分析、设计模型只是从功能的角度来描述系统。因此,具体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必须非常明确自己的任务,这些任务应该采用明确的文档来描述。
⑶ 让大家都大致熟悉设计模型
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清楚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在整个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学员小组的成员因此可能会发现设计模型中的漏洞,避免了各人的代码编写完毕之后又要修改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丁浩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篇9
关键词:食堂用餐信息;数据库;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105-03
1概述
1.1当前的认定方法
众所周知,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和社会贫富差距加剧是导致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凸显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人均所缴费用一般都远远超过大多数学生家庭的总收入。对于一般经济状况的家庭尚且难以支付这些高额费用,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高额的学费开销以及生活费等开支,从而导致贫困生的人数不断地增加。
目前国内的贫困生考评体系中,很多高校都是以学生家庭状况(如家庭人口数及其健康状况有无花费较大的病患,读书子女的个数,家庭人均收入等因素)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和家庭情况调查表来进行主观的判断而这些资料中家庭状况大多是由学生本人填写的,证明和公章是贫困生当地开具的,此外这些材料的真实性也有待进一步查证。因此,这一系列不可控因素给整个贫困生的评定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不同学校的贫困生认定方法有所不同。但他们大多仍采用如下方式:一是根据家庭经济贫困证明和家庭情况调查表。贫困证明是各高校评定贫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需学生所在的村委会或居委会开具贫困证明,然后到乡镇部门加盖公章,最后加w当地县或区民政局公章。二是通过班级学生干部或班级调查小组调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初步确定其贫困程度。三是通过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主要是辅导员)的观察和了解。辅导员根据贫困证明与班级学生小组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观察了解,最后敲定各个学生的贫困等级进而进行相关的上报工作与资助发放。
1.2当前认定方法的弊端
现有的贫困大学生认定机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科学性。由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可掌控性,在实践过程中很难把握,认定贫困生时各高校深感力不从心,难以取舍。首先,如图J中所示的当前比较完善一些的决策树,父母状况和家庭状况等基本信息大多数是由贫困证明和家庭情况调查表获得。贫困证明是各高校认定贫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贫困生认定的实际过程中,由于贫困证明的不真实性和随意性,使得这些主要依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其次,高校贫困生人数众多,据权威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已达到30%,特困生的比例为7%-10%,共有300多万贫困生。贫困证明材料中关于导致他们贫困的原因非常复杂,各个高校根本没有财力、物力和人力去到每一个人的家里走访调查核实情况,这些材料中真正值得我们相信的信息又有多少真,无从查纠。因此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评定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2系统设计
因为生源地开具贫困证明“失效”了,老师同学的观察也不完全正确,传统的高校贫困生认定方式几乎全部不能进行科学的、规范的、合理的评定工作,这就要求我们从新找到贫困生认定的标准。我个人认为,基于高校食堂用餐消费来认定贫困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随着数据库技术的逐渐完善,高校一般都建立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它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在食堂就餐信息、校内考试成绩、医疗、体检等多项数据记录。在贫困认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跟踪分析数据流了解学生消费状况。提取所有学生连续3个月的食堂消费数据,计算出每个人在食堂的用餐总次数和每月在食堂消费的平均金额,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一项参考指标。该方法不但简单易行,而且相对客观公正。一方面利于公众监督,如果学生消费水平确实较低,学校则会在下学期继续提供生活补助,对于特别贫困的学生学校会提高补助标准和补助力度,反之消费水平较高的学生则会被清出帮扶范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可以扩大援助对象的范围,对于那些不愿意或者不善于说明情况的学生,根据学生食堂消费数据,通过校方主动核实,可容易有针对性的帮助一些困难学生,从而提高资助体系的效率。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通过跟踪学生校园卡食堂用餐情况进行贫困生认定,我们可以通过图2所示的各个模块来完成系统设计。
2.1认证及登录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负责验证用户的合法性,并分别赋予不同身份人不同的访问权限。大学生贫困状况评估系统的注册用户分别是学生处、学院和游客。具体的访问权限和职能如下:学生处是系统的超级管理员,可通过系统对各院学生信息进行录入、审核和查询,并且独自享有审核后的数据修改权及系统公共代码的设置权;学院可通过系统对本院学生信息进行录入、审核和查询;游客是系统的普通访问者,只能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期间给予意见反馈和认定结束后才有信息查询权限。
2.2数据收集模块
此模块可以与其他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交流,例如从招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批量导入学生学号、姓名、性别、籍贯、户籍、专业、年级、学制等基本信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率。而最重要的是从学校一卡通导出全部学生每月的食堂用餐消费信息如图3。
2.3数据分析模块
此模块主要有3部分功能实现,包含对根据家庭收入支出状况排序、根据消费金额及消费行为排序和贫困等级确定。根据学生递交的贫困证明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等材料,进行量化评估。
篇10
关键词:空间态势;空间攻防对抗;信息保障;HLA;网格环境
中图分类号:V528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夺取空间优势和信息优势是打赢未来战争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空间攻防对抗和以天基手段为主的信息对抗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空间态势信息包括空间环境信息和空间目标信息,是空间攻防对抗和信息对抗中不可或缺的战场情报信息和影响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空间态势感知为空间攻防对抗和信息对抗的战略决策和指挥控制提供依据,为战术应用提供装订参数,是夺取空间优势和信息优势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军发展空间攻防的新概念武器、天基作战平台和信息对抗必须发展相适应的空间态势信息保障技术,开展我军空间攻防的体系对抗能力的演示验证,系统级的空间环境保障能力的演示验证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空间态势信息保障系统的功能分析
空间态势信息保障系统应为空间攻防战略决策提供空间环境和空间目标的信息保障:监测、分析和预报空间环境的分布和变化、评估空间环境对主要武器和军事活动的影响、提出规避和减缓空间环境危害的措施建议,为空间攻防的战略决策提供辅助、增强战术单元战斗力的系统及空间环境保障能力和保障模式;监测、预报敌我空间目标的特征信息和轨道信息,为空间攻防对抗的战略决策提供决策依据。系统必须具有为空间攻防对抗和信息对抗的战略决策和作战实施提供战略层和战术层的空间态势信息支持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
(1) 攻防对抗决策支持:辅助空间攻防相关实验任务的战略决策,合理的利用空间环境的“天时”和“地利”;
(2) 空间目标监视支持:为空间目标精密定轨软件提供实时输入参数,为无线电测轨提供误差修正建议;
(3) 空间目标信息支持:提供敌我空间目标的特性描述;
(4) 空间目标轨道预报支持:提供敌我空间目标当前轨道信息和未来几天内的轨道信息预报,通过数值积分提供空间目标殒落预报;
(5) 新概念武器实验支持:为新概念武器实验提供相关空间环境参数和空间目标信息,保障合理安排实验方案和准确监测与评估实验效果;
(6) 空间平台运行支持:保障空间攻防对抗实验任务相关卫星和其它常规军事卫星有效的规避、减缓空间环境导致的异常和故障,提高卫星可靠性和延长卫星寿命;
(7) 空间信息链路传输支持:保障空间攻防试验任务指挥控制相关的空间信息链路和其它常规空间信息链路有效的规避、减缓电离层和对流层环境导致的信号质量下降、中断等影响。
3空间态势信息保障系统结构
空间态势信息保障系统按功能可分解为综合数据库、空间目标轨道动力学模型、空间环境要素计算模式以及产品制备与可视化四个功能模块。系统运行的基本思路是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经过数据融合处理后存储到综合数据库,空间目标轨道预报模型和空间环境要素计算模式在数据库的支持下进行轨道预报和空间环境模式计算,并由产品制备与可视化模块进行数据的显示或。系统功能模块的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空间态势信息保障系统功能分析与结构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高层体系结构(HLA)为基础,并引入运行支撑环境(RTI)和分布式仿真网格(GSD)的概念,建立起网格环境下基于HLA的分布式体系结构。由于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将数据存储管理、数据应用与数据三个方面完全分离开来,从而能够极大便利整个体系的模块化和组件式设计与开发。空间态势信息保障系统由监测与数据分系统、空间环境预报分系统、空间环境效应分系统、航天器应用分析分系统以及用户服务分系统五个分系统组成。其中监测与数据分系统为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层,空间环境预报分系统、空间环境效应分系统、航天器应用分析分系统构成数据应用层,用户服务分系统则构成数据层,分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时间同步由网格环境下的HLA-RTI实现。系统组成及其结构如图2所。 图1系统冲体结构与功能模块逻辑图 图2空间态势信息保障与仿真系统基本组成与结构
4网格环境下的HLA分布式体系结构
空间态势信息保障与仿真系统中的不同模块间的计算负载各不相同,计算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数据的共享访问。同时为了各分系统间的协调运行,必须采取一定的时间同步机制。因此空间态势信息保障系统在底层体系结构上采用网格环境下的HLA分布式体系结构。
4.1网格技术
尽管基于HLA的分布式仿真技术在互操作性和重用性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仿真规模的扩大和要求的不断细化,一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仿真任务准确、高效完成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仿真计算资源浪费问题依然存在;缺乏动态负载平衡能力和相应的容错机制;海量数据难以存储以及获得及时、有效处理。
网格[1][2]被称为下一代Internet,它是在现有的网络互连之上、通过中间件系统将离散的网格资源加以整合,最终实现网格问题和具体应用的求解。网格作为一种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强调在动态的虚拟组织[2]中的共享和协同使用异构资源,即利用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不同组织机构、不同运作方式的计算资源,将它们转化成一种随处可得的、标准可靠的、经济的计算能力。这里的资源包括各类型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能力、数据资料、仪器设备、甚至是人等各种相关的资源。
4.2分布式仿真网格(SDG)的技术框架与关键技术 分布式仿真网格是以集群计算机系统为核心,面向仿真用户,利用网格技术进行分布式仿真。分布式仿真网格的主要功能是资源共享,使仿真用户能够充分的共享仿真资源,提高分布式仿真的效率、拓展分布式仿真的适用范围。
为了实现功能框架中的功能,需要应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提供支持。分布式仿真网格主要包括以下关键技术[5]:
(1) 分布式仿真网格中的统一用户管理:为了使用仿真资源,每个用户都需要通过某种形式登录到仿真网格,根据用户使用的权限的不同需要对仿真资源的使用有不同的限制。因此需要对仿真网格中的用户进行统一的管理,目标是提供简单有效的统一用户管理机制。
(2)分布式仿真网格中的资源管理和调度:管理和调度仿真网格环境中的资源是很复杂的任务,仿真网格中仿真资源的管理和组织调度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设计合理的仿真资源管理模型、仿真资源需求描述、仿真资源提供描述、仿真资源信息存储、仿真资源匹配和仿真资源监控。进行仿真资源的管理和组织调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使系统中仿真资源的使用更加有效,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3)分布式仿真网格中的作业管理:仿真网格要为仿真用户提交的仿真作业提供资源,就需要对仿真作业进行统一的管理。仿真的作业管理就是提供仿真作业提交、调度、执行及控制等机制,更加有效的利用仿真网格中的系统资源、平衡网格负载、提供系统整体性能。其目标是透明性、单点控制和高可用性。
(4)分布式仿真网格中的RTI:仿真网格中的仿真任务也需要遵循HLA标准,并且以RTI作为仿真数据交换的平台,整个仿真任务的运行都是以RTI为核心展开的。但是,仿真网格与一般的网络不同,它在普通仿真网络的基础上提供了更为广义的资源共享,因此,运行于仿真网格中的HLA-RTI也与普通仿真网络中的HLA-RTI不同,是高性能的HLA。
5分系统设计
空间态势信息保障系统由监测与数据分系统、空间环境预报分系统、空间环境效应分系统、航天器应用分析分系统以及用户服务分系统五个分系统组成。其中监测与数据分系统为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层,空间环境预报分系统、空间环境效应分系统、航天器应用分析分系统构成数据应用层,用户服务分系统则构成数据层。
5.1空间态势监测与数据分系统
空间态势监测与数据分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数据存储和管理中心,其主要功能包括:利用现有的空间环境和空间目标监测设备形成空间态势监测网对空间态势进行检测和数据积累,为系统提供自主的空间态势数据资源;通过建立网络环境的数据抓取系统,对国际上重要的空间态势数据资源进行收集积累,为系统提供高水平的国际数据资源,以弥补国内自主数据资源的不足;将上述两方面数据源获取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并通过建立空间态势数据库系统,实现对空间环境和空间目标数据的集中、有序和高效管理,并把该数据库系统作为信息保障和态势仿真分系统运行的数据支撑平台;通过在各监测设备和数据库之间建立的网络连接,实现对主要数据资源的实时更新,以满足系统对实时监测数据的需求。
根据要实现的功能,监测与数据分系统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空间态势监测子系统、数据融合子系统、空间台式综合数据库系统和监测与数据运行监控子系统,如图3所示:
5.2空间环境效应分系统
空间环境效应分系统是实现分析、评估空间环境对空间目标监视、航天器和空间信息链路等空间技术系统影响的分系统。空间环境效应分系统根据空间攻防对抗和信息对抗以及具体空间技术系统用户的需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空间环境效应分析预测:能够根据空间环境数据和技术系统的参数,对空间目标监视、航天器系统或空间信息链路可能遭遇的主要空间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空间环境危害评估及警报:能够根据效应分析预测和空间环境情况,评估空间环境效应的影响,对危害严重的影响事件发出警报,并给出可能引起空间技术系统的技术故障现象和类型;空间环境危害的减缓防范措施建议:能够根据空间环境效应对空间技术系统危害的程度和类型,以及空间技术系统的特点,提供减缓防范空间环境危害的措施建议;故障异常诊断:能够分析诊断空间技术系统的故障异常是否由空间环境引起,以及引起故障异常的空间环境效应种类,为空间技术系统故障异常的排除,以及今后此类故障异常的防护提供参考。
图3空间态势监测与数据分系统结构逻辑示意图
根据功能要求,空间环境效应分系统主要由空间环境效应分析预测平台、空间环境危害评估 及警报平台、故障异常诊断平台三个部分构成。
5.3空间环境预报分系统
空间环境预报分系统吸纳利用国内已发展的其它预报、警报和现报技术,形成较全面的空间环境现状分析和变化趋势预报的技术平台。其主要功能是以空间环境数据信息系统提供的原始空间环境信息为素材,形成各种时效性和时间尺度的空间环境信息产品,包括对空间环境的实时描述(现报)、提前半小时至几个月的空间环境预报信息和在空间环境预报现报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重要空间环境灾害性事件警报。根据产生的信息类型,空间环境预报分系统分为空间环境现报、空间环境预报和空间环境警报三个技术平台。
5.4航天器应用分析分系统
航天器应用分析分系统是空间态势利用的重要扩展系统,主要有航天器轨道分析、覆盖分析、可见性与星间链路分析三个子系统构成。它在综合数据库、空间轨道动力学模型以及空间环境效应和空间环境预报两个分系统得支持下,进行覆盖分析、可见性与星间链路分析等应用分析,并在可视化模块的支持下将分析结果可视化。
5.5用户服务分系统
用户服务分系统是系统的龙头和面向用户的窗口,它的功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而设计,它的技术组成由实现用户保障服务而决定。用户服务分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面向用户制备最终的空间环境保障服务产品,并按照设定的渠道及时分发产品,因此,用户服务分系统在组成上主要设置保障产品制备和保障产品两个技术平台。
6结束语
随着现代高科技特别是航天技术的发展,在未来战争中,国际空间军事化与空间攻防对抗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战场范围也必然有地球延伸到空间,空间态势感知能力是获得“天战”主动权的重要因素。我军发展空间攻防的新概念武器、天基作战平台和信息对抗关键技术,必须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环境保障关键技术。开展我军空间攻防的体系对抗能力的演示验证,系统级的空间环境保障能力的演示验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