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范文
时间:2024-04-01 18:1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 学习成绩 课外活动 第一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Correlation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First Class and Second Class
HE Yusong, DAI Tingting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Abstrac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first class activities both promote each other, and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 organic combin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to improve. Understand the relevance of providing mor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 and two second class first class between. In this paper, academic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s an indicator of time and frequency crossover study of first class and second class complex relationship to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faculties of engineering for the survey, and ultimately identify between the basic relationships and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 of ideas and methods.
Key words engineering students; academic;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irst class
在广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以传统课堂、实验、实习和设计等课程①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教育手段已不足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课堂作为有力的补充,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和平台,同时,第二课堂也与第一课堂形成特殊的矛盾冲突,②并对第一课堂教育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总的来说,大学教育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复杂有机结合体。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第一课堂教育的理论性较强,有可能会脱离实际,③第二课堂的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但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众多类型的课外活动如何选择也成为学生的困惑。要找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平衡点,就必须对直观反映课堂效果的指标或参数进行调研,并对它们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学习成绩是检验第一课堂教学成果的主要指标,而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和频率是反映第二课堂教学情况的重要参数,这些指标和参数之间的关联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以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的本科学生作为调查主体,研究不同成绩分布下的学生参与各项课外活动的情况,希望能够解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复杂关系,将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调查对象分析
本文调查主体为综合型大学中的工科院系的学生,调查对象的学习成绩在60分以下到90分以上均有体现,60分至90分之间的分数以每10分作为一个分数段进行研究。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集中在70分至90分之间,60分以下和9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较少,这样的学习成绩分布情况和调研学院学生的总体成绩分布基本一致,这也为本次研究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不同成绩分布下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
本文用平均每次参与活动的时间和平均每周参与活动的次数两个参数来表征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分别用两个表格(表1和表2)来反映不同成绩分布下的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
如表1所示,平均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每次参与各项课外活动的时间均在1小时以下。当然,调查对象中平均分低于60分的学生人数较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个群体的学生,但是这些被调查的学生的确有相似的地方,表现出共性,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调查结果是有一定价值的。平均成绩在60分至80分之间的学生平均每次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2小时以下,接近这个分数段调查总人数的90%。而随着平均成绩的升高,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有所增加,平均每次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小于2小时的人数接近分数段调查总人数的80%。这一数据显示,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平均每次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越长,同时也说明了,参与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接下来用平均每周参与课外活动的次数相对宏观地分析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如表2所示,随着学生平均成绩的增加,平均每周参与课外活动0次的比例越少,平均每周参加课外活动1~2次的学生比例增加,即是说,成绩越好的学生越愿意每周花一定的时间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同时,平均每周参与3次以上课外活动的学生比例也基本随着学习成绩的升高而增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表1和表2的分析看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次数和时间上都相对较少,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愿意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来。
表1 不同成绩分布下平均每次参与活动的时间
从学生参与每项课外活动来看,更多的学生在文艺和体育类的活动中参与的次数较多,而其他方面的活动次数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文艺和体育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加之大多数学生从中学开始就广泛的参与到文艺和体育类的课外活动中,因此扩大了参与的比例;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在文艺和体育方面的活动开展得比较丰富,资源和平台都比较成熟,而其他方面的活动相对处于一个发展的时期,开展的难度以比较大。但是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科技类和实践类的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机会,并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参与这些类型的活动相对较少,时间较短,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调查对象中大多数是低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上都比较欠缺,目前我们已经实施一系列工作加强学生的科技和实践类第二课堂的建设,但由于这些工作还处在一个较初期的阶段,目前效果尚不明显,但是可以预见,当这些工作形成一定规模时,一定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另外,志愿者活动和创新创业类的活动也是第二课堂建设的主要研究方向,④⑤而这些类型活动的参与情况,在调查对象中的反映情况也比较少,这并不是因为学生对这类型的活动不感兴趣,而且这方面的活动建设不成体系,力度不够大,甚至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这个概念不够了解,而这类的活动恰好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加大对此类活动的投入和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体系,才能实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表2 不同成绩分布下平均每周参与活动的次数
3 不同分数段学生吸引和限制其参与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以上分析显示,不同成绩分布的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确有不同,那么吸引和限制他们参与课外活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下面将通过一些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从表3中不难发现,成绩较好的学生主要是为了增长见识,培养能力,扩充人际关系等原因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并且对第二课堂的活动是有兴趣的。而成绩较差的学生表示无目的,打发时间,兴趣使然排在最末一位。这恰恰说明,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规划和处理自己的学习生涯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性的,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对自己没有明确规划和目标。
从表4中可以看出,限制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原因并没有一个规律性的排序,各分数段的学生都认为时间不足和兴趣不足是导致无法参加到课外活动中的主要原因。时间的把控和安排是处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主要矛盾点,低年级的学生在处理这一矛盾时,往往无法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所以大部分的同学认为限制自己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时间不足。兴趣不足则是另一主要原因,兴趣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动力,没有兴趣就缺乏动力,因此在课外活动的设置上,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这就促使了校园社团文化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社团文化,才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解决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根本问题。
4 结论与展望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次数和时间上都相对较少,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愿意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并且为第一课堂活动提供了补充。其次,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学习生涯规划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性,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对自己没有明确规划和目标。这也是导致他们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外,各个成绩分布的学生都表现出在分配第一课堂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上不够合理,这也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存在矛盾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规划自己的人生,将第二课堂活动充分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加强学生的科技和实践类第二课堂的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能多实践和动手的机会,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大力发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等活动是丰富和完善第二课堂活动的必要保障。只有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所在,发扬学生的特长,才能开展更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课外活动,并且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最终使学生从第二课堂中获益,进而影响第一课堂的学习情况。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大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注释
① 何昌珏,周学锋.论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地位和作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95-97.
② 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45-46.
③ 李延,王福忠,闫有运.工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和实践的思考[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324-328.
篇2
关键词 第二课堂 90后大学生 创新性设计
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大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本身是对课堂教学活动,在内容和手段上的补充,有助于为第一课堂拾遗补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健康成才,有助于推动学生向社会化的人积极转变,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塑造,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为此如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正成为我们不断探讨的课题。
一、高校第二课堂开展的现状
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学习、文化、思想与心理互动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拥有其特殊的作用。自同志强调素质教育,以及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来,全国各大高校都逐渐认识到第二课堂对拓展大学生素质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此,潍坊学院也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发展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无论是 “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研究训练研究计划(SRTP)”或是“社团文化艺术节”“网络文化节”等潍院组织的各具特色的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第二课堂实际的开展现状并不容乐观,如第二课堂的活动场地、道具短缺;活动内容、形式单一;活动经费不足、影响力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二课堂在促进大学生提高学习、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应发挥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后高校将是90后的年代,然而90大学生在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如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90后大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正成为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二、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
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自信张扬,充满激情。成长在信息时代的他们每天都接受着海量信息,这使的他们的思想更为开阔,对每件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90后大学生意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很少做形式主义的事情,而是更注重实际。这些特点都是90后大学生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点。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宽松教学环境能够让他们自由的成长,面对问题总会问个为什么,不会轻信盲从。
但同样成长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在他们心里名利作用多少被过分强化。例如当需要他们去完成某件工作时,集体感、荣誉感等响亮的口号已经不适合他们,取而代之的是做这件事情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现实的利益。刚刚我们说过,90后大学生能坚持己见,敢于挑战权威,做事情充满激情……那么张扬个性,标新立异,但过于自负,甚至盲目乐观也成为他们性格上的缺憾。
三、潍坊学院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
自潍坊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以来,校领导非常重视第二课堂的发展。目前的“社团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训练研究计划(SRTP)等一系列” 第二课堂活动已走向成熟。学生工作部、团委为此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别是近来由学生公寓中心推出了《潍坊学院打造学生社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发挥了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组织的学生社区第二课堂也得到了积极推广。公寓中心所推出的图书阅览室、大学生科技艺术沙龙、名师讲坛、宿舍文化街节等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场所、活动,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社区文化生活需求。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动力明显增强,学习成绩显着提高通过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参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本科生,无论是学习的主动性还是综合成绩测评均比没有实施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学生高。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潍坊学院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年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积极性下降,他们一方面面临着第一课堂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面对的是就业压力大,不得不选择其他途径扩宽自己的竞争实力,譬如:考研、考公务员、考证等等。因此,这些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几乎不参与。
其次,第二课堂一些素质拓展的特色活动未能在全校范围开展。自实施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以来,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潍院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活动。一些特色的比赛和活动,只能适合一些基础好、兴趣浓、信心强的学生参与,而使大部分兴趣爱好不多、特长不明显的学生,既没有参加比赛的信心,也没有在活动中胜出的本领,这就导致第二课堂教育的“精英化”现象,最终导致一些特色活动未能真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第三,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创新性与特色性不鲜明。目前,潍院所开展的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大都是按照以往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传承开展,缺乏足够的创新。长期以往,90后大学生对于这些枯燥乏味的“传统”活动会失去兴趣,导致其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与培养目的。此外,当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存在着参与度较低,学术活动较少,学术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四、关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议
那么如何发展更加适合90后大学生性格的第二课堂,我认为首先坚持三点原则,即学术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娱乐性原则,对此张静老师在其《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一文中以予以论述,所以本文不做过多的阐述 ,其次是行之有效的四条对策即:
1.学校应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为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有力人力、物力保障。学校应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指导,加大投入,为第二课堂提供有力保障。
2.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课堂具有自愿性、广泛性的特点,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意追踪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社会生活的热点,使活动真正满足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
3.以志愿服务为契机,有效充实第二课堂的内容。志愿服务本身是一项提高思想修养,弘扬高尚品德的活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所认同。调查表明,在全运会开展过程中,潍坊学院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较高,外界对志愿活动的评价也很高。以志愿精神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又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
4.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第二课堂的领域。针对部分同学反映的活动资讯无法获得的情况,可以尝试建立相关网络平台,以此为媒介,开辟第二课堂信息传递的新途径,使内容能第一时间传送到同学们的手中。
参考文献:
[1]郭卫芹.第二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种方法及益处[J].潍坊学院学报),2011(01).
篇3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现状;调查研究; 数学社团
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大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本身是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推动学生向社会化的人积极转变,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塑造,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进一步需要,高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高校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为了构建科学的数学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我们课题组于2012年2月-5月期间对我校学生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展开问卷调查,期望通过这一调查能够清晰把握我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状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进一步加强数学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调查对象及样本概况:
在我校两个校区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2份,回收问卷占总数的88.2%,符合问卷统计的一般标准,保证了科学性、规范性和代表性。主要对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参与的现状,总结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更好的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依据。
在调查的样本整体中,男生占66.1%,女生占33.9%,男女比例约为2:1,男女比例符合我校作为工科院校的实际;大一占样本总数的50.9%,大二占样本总数的45.8%,大三占样本总数的3.3%,样本的年级分布也符合我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主要面向的对象。
二、调查问卷分析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状
我校大学生对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了解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生占仅29.7%,而不了解(48.4%)和说不清(21.9%)的学生占了大多数(70%以上)。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4%)认为二者都重要。
有近一半的学生(47.4%)认为很有必要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仅有少部分(17.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而剩下(34.8%)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这部分学生我们必须想办法吸引他们今后积极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
在参与渠道上,希望通过数学社团各类活动占比重最大,其比重接近40%,其次是课外补习班和各类比赛,两者总比例超过50%。此外,知道(75.3%)并愿意参加数学社团(50.9%)的学生也占了大多数。可见,我校以数学社团作为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载体是被学生接受和欢迎的。
对于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这一问题,“锻炼自我”与“丰富校园生活”两种答案比重较大,分别是48.8%和38.9%,而“扩大朋友圈子”也有30.4%的学生选择。这表明,当代大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意识都较强。
从参与目的来看,我校大学生参加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呈理性表现。其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所占比例最大,占62.7%,其次是“兴趣使然”,占28.6%,。而 “无目的、打发时间”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低于8%。
在对我校现有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满意与否,39.8%的学生选择“满意或非常满意”,50%的学生选择“一般”,而低于10%的选择“不满意”,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我校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成功的,惠及了绝大多数学生。
约35%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现存的最大问题是活动类型少,另外有约26%的受访者认为是活动宣传力度低,有约22%的受访者认为活动单调有局限性且受活动经费、地点等限制。
近半数的受访者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娱乐性欠缺不太满意,希望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娱乐性和意义性,使得娱乐与活动相结合。将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希望能增加活动的种类。这表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力度和补充效用还有待提升。
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访学生对我校的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持肯定评价,另有部分学生在肯定基础上指出了存在不足之处,如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宣传不到位,不能学以致用等。
三、结论与思考
1、我校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特点分析
(1)学生对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有强烈的需求意识,但受学业、宣传力度、活动形式等影响参与的程度。调查充分显示了我校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强烈诉求。但是同时也反映了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影响仍然较深,大多数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选择了一种浅尝辄止的折中措施,所以偶尔参加与几乎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同学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2)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的主体意识较强,价值取向差异较大。从参与动因来看,大学生参与数学第二课堂首先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参与,盲从或打发时间而参加数学第二课堂的比例很小。从参与形式上,不少同学提出希望增强数学第二课堂的多样性,扩大活动种类,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等。
(3)学生普遍认同数学第二课堂以数学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数学社团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支持。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应用数学社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问题及对策
(1)参与和不参与数学第二课堂的学生形成两个群体,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有待提高。目前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部分学生骨干和积极分子组织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还有很多同学没有积极参与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为此,应加强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为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努力构建适应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特点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加对数学第二课堂经费投入,为第二课堂提供有利物质条件;进一步做好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规划和扶持,继续扶持数学社团活动的开展,推动数学第二课堂稳步发展;健全数学第二课堂激励机制,将学生数学课外活动与学生评优,奖、助学金的发放等紧密挂钩。
(2)同学们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要求呈 现多元特征,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进一步完善。从调查情况看,学生希望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这说明目前我校大学生对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有不同要求,希望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新情况,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不断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数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在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上的特点,以认识、普及、参与、提高为主线,不断创新数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3)数学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要进一步加强数学第二课堂中的学术科研活动。调查显示,我校的数学课外学术科研活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虽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师生的认可和参与,但同学们参加这些活动的积极性和教师们对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第二课堂的领域,开创传统第二课堂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新方式,开辟数学第二课堂信息传递的新途径,使活动内容能第一时间传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要使活动内容和形式与新型媒体互动性、同步性、及时性的特点相兼容,让每个参与者体会到互动式参与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傅进军 大学校园文化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英杰 刘宝存 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 [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近些年伴随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以及生源扩招都发生巨大的改变,共同推进国内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培养高等人才、增强高等教育的实施等,这些对于社会、学校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强有力的推动。如今面对国内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给予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业、生活等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显然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略显不足。因此在新的形势发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勇于探索新的模式,抓住第二课堂活动的教育方式去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优势必定会对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着巨大作用。
一、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高等教育事业不断的完善,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几年所取得的工作成效也较为明显,采用不同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政治教育的吸引,但在工作精细化上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比如政治理论性教学较多,思想政治实践方面偏少,造就学生不能够较好的去吸收;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均衡,制约学生的整体发展;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解决方式;学生自身环境的压力等等,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新形势下第二课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联系
1.第二课堂活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1)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数在于课本教材理论方面的传授,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略显被动。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学生主体的运用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仅可以加大学生与教师之间主客体的相互转换,而且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2)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主要注重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以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来完善学生整体的素质培养,这无疑导致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不均衡性。面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紧随学生在思维和个性的凸显时代,第二课堂活动的创新开展和教学实施打破了常规的“教室”教学。
(3)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新形势下当代的大学生的思想以及个性都紧随时代的发展,第二课堂的有益开展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思路,学生从被动的客体向主动型进行转变,从学习者向策划者、参与者进行转变,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角色互换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对问题时学生也会通过自身的创新、动手能力寻找更好的解决思路。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第二课堂”活动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网络信息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对于事物认知、理论的理解都不能达到有效的吸收。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贯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则是以一种较为新颖、高效的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性、多样性、有趣性等不同程度的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并且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不仅能够采用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在面对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中能够更大限度的提高利用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创新教学形式和改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合理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
三、结合第二课堂的优势,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加大投资力度,丰富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载体,从学校到院办应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扩大建设,敢于投资,增加开展活动的种类,比如科技节、文化节等,让学生在校园中形成较好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只有更好的创新教学形式和投资力度,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建立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增强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应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做出一定的体系制度。在第二课堂管理机制中,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明晰院办、教务、学生处等部门的职能划分,在进行第二课堂激励机制的实施中,制定一定的奖惩制度,给予优秀的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对于持续造成消极成果的个人进行批评和指导,可以设立相应的淘汰制度,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开展。
3.围绕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应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紧密围绕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的调整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的开展,增强学生全面发展。尤其在美好的大学四年生活中,尽可能的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突显吸引力和参与性,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指导方面或者社会需求方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5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教学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45-02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的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为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能力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渠道和平台。第二课堂有助于实现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们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这样的延伸,让学生表达、沟通和组织能力得到提高。本文在探究了高校第二课堂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构建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一、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现状探究
(一)第二课堂缺乏计划性,不能与第一课堂很好的结合
第一课堂侧重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而第二课堂则主要完成非智力开发。这种非智力因素,是决定学生未来走向社会进行职业规划的关键因素。第二课堂有如下特色:课堂活动多样且内容丰富;课堂时间比较灵活;学生参与性较强,具有学生群众性。课堂活动内容包括科技、文化、娱乐、体育和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但是,多数高校都无视或忽视第二课堂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认识度较低。普遍存在着盲目计划、随意计划的现象,而且教育计划也缺少稳定性和连续性。最后,还有些学校根本没有把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中,没有从全局考虑,只是针对第一课堂智力方面的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时间有很大的冲突,致使出现教学与被教学间的矛盾,学生无法合理规划学学习时间和参与活动的时间,这是学校规划设计存在的严重问题,应该增加一些计划性和可行性,使第二课堂的优点真正落到实处。
(二)第二课堂教学设计、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
部分工科院校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忽略了第二课堂对学生们的有利影响,多表现为,不重视、不组织、资金投入少、缺少专业人员和设备、活动少或开展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第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容忽视的,如活动设计方案、如何考核评比,也存在因为经费支持不足的现象导致很多科技活动“夭折”的现象。
(三)制定第二课堂活动有效的管理机制
多数院校存在着缺少对第二课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其处于较松散的运行情况,缺少对学生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方式。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自由度较大,活动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活动的目的性和科学性不强,建立健全学生参与的活动中有效的评价标准。此外,应该增加有利于提高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了解是什么样的活动更适合学生参加,这些很少有人去思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建立跟踪、调查与反馈等后续相关机制,即没有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整体而言,第二课堂活动没有形成完整体系,较为松散,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二、高校第二课堂的探究与设计
本文将整个大学可以分为三阶段,设计了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构建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1)适应期(大一)见表1;(2)发展期(大二~大三)见表2;(3)收获期(大四)见表3。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加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价值,加大资金投入和师资力量,构建第二课堂创新成才的良好外部环境。通过建立大学活动中心和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实现软硬件双着陆,提高大学课堂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激发大学生创新成才的内在动力,这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魏培徵,等.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
篇6
论文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
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教育历来备受重视,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第二课堂对培育创造性思维、养成创造性人格、锻炼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和功能发挥的情况不容乐观,如何有效发挥第二课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成为新时期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动的总称,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摘要的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第二课堂活动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教育应该是在学生的互动参与中完成的,而不应是单向的灌输。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育管理论文,学生对于参与过程有充分的选择权、自主权,因此第二课堂教育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和中和性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互动性和灵活性
在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中,大都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单向交流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差,而第二课堂则多以团队活动形态存在,较好地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使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个性、不同需求的团队成员通过知识的互通、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获得相互的交融与促进。同时第二课堂活动突出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作用,学生自主性强,学生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性、创造性
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相比,第二课堂的活动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身亲实践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生活与社会、领悟人生哲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阵地,学生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工作,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得到训练。在获得锻炼和体验的同时,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形式和就业的需求,完成“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4、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第一课堂多数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而第二课堂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受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良好训练,将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开阔视野,培养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创造力和潜能,激发创造精神。
二、现阶段第二课堂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不足
现阶段,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尚不成熟,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范运行机制当前教育管理论文,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开展还存在诸多不足。
1、第二课堂活动与教育发展趋势的不适应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生活、交往、学习、工作的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化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然而,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太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许多活动的开展是就活动而搞活动,缺乏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且许多活动的内容呆板、形式单一、层次不高,往往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步调不一致。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要的不适应性
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生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不仅在第一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师生的互动作用越来越多,而且在第二课堂活动上,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着许多与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如,缺乏活动场所、经费短缺、活动内容不丰富、层次不高,活动多而杂、系统性不强等现象。
3、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不适应性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社会适应性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活动不同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它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强与计划性、稳定性、连续性差等缺点,特别是由于一些高校没能把第二课堂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与其他教学工作系统考虑,使得第二课堂活动往往与第一课堂教学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导致教学与学生工作的矛盾,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活动的时间,第二课堂活动受到影响与冲击。
4、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机制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适应性
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目前还处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对各种学生组织(含社团)的管理也是松散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较大,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比较与评价,什么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活动,这些很少有人去思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跟踪、调查与反馈,即没有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
三、优化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措施
1、促进学生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高第二课堂的参与度
有关调查表明,第二课堂主要是部分学生骨干和积极分子组织的,虽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仍然有相当部分同学没有参与第二课堂,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可以采取如学习互助小组、“一助一”结对帮扶等措施,促进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更多同学参与第二课堂,切实扩大第二课堂的影响力。
2、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思想需求,进一步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保证不偏离社会主义大学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满足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不同需求,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第二课堂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比如,可以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热点问题,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解决他们思想和精神上的困惑。
3、提供活动开展的资金保障,进一步改善第二课堂的物质条件
资金是第二课堂组织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第二课堂组织的资金有多种来源渠道,其中主要途径是学校院系拨款、企业赞助和参与学生自筹。要摆脱单一依赖拨款的被动方式,积极主动地通过外联、自筹、节俭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同时教育管理论文,设立课外活动创新基金,并科学引导和规范企业赞助,使第二课堂开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4、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的制度保证
就评价体系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构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对创新环节的评价,要有方向性、可行性和先进性,不仅要评学生,更要评教师,不仅要评结果,更要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第一课堂成绩不好,就剥夺他们在第二课堂展现自己的机会。高校还应更多地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如创新态度、表现和各种能力等,而且应该把大学生是否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尤其要注重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结果的评价则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考虑。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7月
【2】魏保立.大学生第二课堂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6).
【3】陶丽.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4】周玉,黄金珠.“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4(3).
【5】罗伟.探索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德育),2009,(Z1).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教育 第二课堂 教学体系 可持续发展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教育与社会的接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搞好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打造出一个管理机制健全、活动形式新颖、学生积极参与、学校鼎力支持、学术风气浓厚、教育效果显著的第二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
一、高校第二课堂研究现状及不足
近年来,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对第二课堂进行了研究,但时至今日,针对第二课堂这一概念,尚未出现占据绝对优势的论断。在我国,最早提出第二课堂这一概念的是朱九思先生,他认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1]其后,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对第二课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刘国存先生对第二课堂作了如下定义:“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2]任永方先生基于人才资源开发原理,立足于共赢理念,将第二课堂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他认为,“广义的第二课堂是以大学生成功力建设为纲,通过对大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进行系统化的培养,达到毕业生拥有并能够胜任‘打工’、创业、深造等基本综合素质的一个管理过程;狭义的第二课堂是针对‘打工’而言,它是为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追求相关利益者‘共赢’为目标,针对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纰漏,通过对大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系统化成长指导和训练,促动他们面向职业自我开发并有效提升职业素质的一个管理过程。”[3]在国外,虽然没有直接的“第二课堂”的称谓,但却有与其意思表述相近的“开放课堂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的第二课堂教育理念借鉴了西方开放课堂活动的某些成分。结合已有的文献及论述,笔者将第二课堂的定义作如下概括:第二课堂是在理论教学之外,立足于学生能力培养需求而单独开设的以实践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促使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
第二课堂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它的内容具有量多、面广、评价难的特点,这使得第二课堂的合理建构举步维艰。许多高校开展了第二课堂,但教育效果与活动投入不成正比,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前,对于第二课堂的研究及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内容设计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轨,活动目标不明确,带有盲目性;第二,研究领域上,停滞于框架的构思,在具体内容上缺乏细化处理,没有对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进行模块化、专业化划分,致使第二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第三,第二课堂缺乏相应的评估体系,很难实现规范化管理;第四,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在人员建设、制度建设、经费投入、设施建设、网络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第二课堂的发展,同时也是高校第二课堂流于形式的症结所在。总之,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合理建构离不开教学内容的细化、活动目标的明确、评价体系的健全以及保障机制的完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建构
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概念是我国高等院校划分的一个分支,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本科院校,它主要用于区分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介于二者之间,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归纳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应用型大学的含义,大致可这样表述: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4]因此,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必须立足于学校实际,既不能缺乏自信,妄自菲薄,也不能眼高手低,盲目向研究型大学靠拢,而应该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探索出一条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课堂道路。玉溪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办学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通过研究,立足于玉溪师范学院实际,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构设想。
(一)第二课堂教学结构系统
第二课堂教学结构系统由“三大教学平台、九大教学模块”构成。公共基础教学平台主要从思想道德、人文陶冶、职业体能三大模块展开,以奠定学生基础素质为目标,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属于公共必修部分;从业技能教学平台主要从职前教育、科研创新、社会实践三大模块展开,以培养学生从业技能为目标,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属于专业必修部分;专业扩充教学平台主要从文史类、经管类、理工类三大专业模块展开,以扩充专业技能为目标,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属于专业选修部分。根据九大教学模块的不同,又配以相应的课程,共计33门。具体论述如下:思想道德模块下设国防教育、国情教育、爱国教育、三生教育、党校教程、团校教程、正德讲坛7门课程;人文陶冶模块下设玉师讲坛、名人讲坛、美育讲坛、名著概论、三笔书法、棋类竞技6门课程;职业体能模块下设体育基础、心理健康2门课程;职前教育模块下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学堂、公共关系、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礼仪讲坛、法律讲坛、未来教师8门课程;科研创新模块下设科学研究、创新意识2门课程;社会实践模块下设志愿服务、暑期实践2门课程;文史类、经管类、理工类专业模块则根据各自侧重点的不同分别设置综合演练、信息精英两类课程,共计6门课程。
(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系统
在教学内容层面,依据上一层级中的33门第二课堂课程,分别进行细化,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现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共计300多项。主要包括:军事训练、精英论坛、时事讲评、专题讲座、学术交流、感恩教育、党员论坛、影视展播、礼仪盘点、模拟法庭、庭审观摩、监狱参观、教学试讲、教育实习、志愿者活动、社区挂职、兼职体验、“跳蚤”市场、创办虚拟公司、微电影制作、电子沙盘制作、证书培训、英语模拟社区、英语文化节、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艺术文化节、体育竞技、素质拓展游戏、心灵成长手工坊、职业生涯导航大赛、模拟销售大赛、未来教师素质大赛、 “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ERP沙盘模拟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未来校园”规划大赛、“睿智杯”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模拟招聘大赛等等。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细化,可以进一步明确二课堂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第二课堂教学评价系统
在教学评价方面,可根据第二课堂课程的不同,分别设置相应的课时和学分,并将学分细化为课程学分和创新学分。在考核过程中,坚持以课时换学分为主,其他方式并存的原则,确定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学生修满相应课时即可获得课程学分。在创新学分授予问题上,依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各类实践活动,由专家考评小组根据学生自评、专家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三个要素对活动效果作出综合评定,推出成绩优异者,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对于竞技比赛,将获奖情况作为创新学分的获取依据;对于职业资格证书,将证书等级作为创新学分的获取依据;对于科技创新成果,经专家组考核通过后授予创新学分。
(四)第二课堂教学保障系统
1、建立高素质的第二课堂师资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成败,因此,学校必须加大对高素质教师的引进力度,如针对外语类第二课堂活动,可加大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同时,对现有师资队伍要进行第二课堂专题培训,让全体教师达成共识、提高技能,进而更好地从事第二课堂的指导工作。在教师配置方面,应切实推行第二课堂导师制度,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咨询、辅导平台,以确保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起来。
2、建立并不断完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
(1)在组织建设层面,应设置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各级管理机构,各级管理机构下设不同部门,分别负责第二课堂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等工作。
(2)在经费来源和管理层面,首先要坚持自身投入为主,校政企合作为辅,拓宽第二课堂资金引入渠道;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费预算、申报、支出、结算机制,将第二课堂经费用到实处。
(3)在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制度层面,首先,要将第二课堂纳入大学生教学管理系统,有效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制;其次,要编写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丛书,用于辅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4)在奖惩制度方面除传统的颁发奖状、荣誉证书等奖励手段外还应设立第二课堂专项奖学金以及第二课堂奖教助学金,前者授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后者授予在第二课堂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对于考评不合格的学生则采取扣除第二课堂学分、通报批评以及重修第二课堂相关课程等方式作为惩罚手段,同时,将教师的第二课堂工作成效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
3、培育优质的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运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将其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学生社团极大的支持,同时,要不断创新社团管理机制、培训社团干部、提升社团成员素养,实现学生社团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凸显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中的育人效果,力求打造一批精品社团和特色社团,通过增加学生社团的育化力和吸引力,提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并在其中实现自我素质的升华。
4、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职业资格证书是大学生步入职场的敲门砖。指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第二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不断涌入、师资能力参差不齐、培训费用不合理、学校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管理制度松散等现状,学校必须制定并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制,依靠师资优势,建立系统的校本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构,有效遏制培训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实现培训机构的良性运作及正当竞争,降低学生的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
5、建立专门的第二课堂网站。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因为具有传播及时、沟通便捷、资源共享等特点,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自然也离不开互联网的运用。学校应该开辟专门的第二课堂网站,建构一个系统的第二课堂信息平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第二课堂难题,为师生之间、高校之间、校政企之间在第二课堂领域的合作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
三、结束语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其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尝试,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一员,玉溪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308
[2]刘国存.论第二课堂教育[J].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3)
篇8
关键词 第二课堂 实训 秘书实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ecretarial Practic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ollege Students'
Second Classroom Interaction Operation
CHEN Qianqian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o, Guangdong 519090)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the equilibrium interest demands as a starting point,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ecretarial practic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lassroom interaction college second operation mechanis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specific practic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a mechanism is running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secretarial practice"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second classroom; practice training; secretarial practice
1 秘书实务实训教学与大学生第二课堂互动运行的可行性研究――双方利益诉求互补
1.1 第二课堂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去运作
大学生社团、协会、各级学生会及事务所等需要大量学生参与完成本部门的各项工作任务,另外一个方面,校内各处室、校外的企业需要一部分临时性工作人员突击完成某项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能够锻炼人际沟通能力、接待能力、会议组织与服务能力、文件归档能力等秘书实务方面的技能。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理论或者老师的指导,工作质量欠佳。
1.2 秘书实务课程实训需要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
一个企业能够接纳秘书的数量有限,秘书实务课程教学主要在课堂完成。学生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迫切需要在第二课堂中提升文秘工作技能。总之,第二课堂能够为秘书实务课程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秘书实务实训课程学生具备相应理论知识,能够为第二课堂提供人力资源。
2 秘书实务实训教学与大学生第二课堂互动运行的实践
2.1 建立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的置换机制
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秘书实务课程教学进度具有确定性。这就会导致学习内容与实践内容的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立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的置换机制。这一制度要在上课之前提前告诉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第二课堂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1)第二课堂项目需要的理论知识在课程之前:带项目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理论知识。课程中讲到相对应理论知识时候,请第二课堂实践此项目的学生以老师身份给学生讲解。讲课学生获得加分以及免修此部分内容的奖励。(2)第二课堂项目需要的理论知识在课程之中: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教学。学生能够用第二课堂项目具体工作来说明分析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为课堂教学增加新的案例。老师给予加分的奖励。(3)第二课堂项目需要的理论知识在课程之后:带项目老师与课程指导教师以及第二课堂学生互相沟通,针对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给予免修相对应课程内容的奖励。
2.2 建立课外实训档案管理机制,及时跟踪学生第二课堂实训情况
建立学生第二课堂拓展档案,并派专人管理。学生第二课堂中的所有实践项目要记录到档案中,并出具工作部门的公章。课程教师建立与学生的定期沟通机制以及档案查阅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第二课堂工作情况。第二课堂教师与秘书实务实训教师联合提出学生第二课堂档案填写内容,填写要求,以此档案作为评定学生课程成绩及第二课堂成绩的重要依据。
2.3 建立沟通机制,促进教师、第二课堂负责人、学生以及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
(1)秘书实务课程教师与大学生第二课堂负责人之间定时不定时沟通。秘书工作的大部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一说,很少有绝对化的理论。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导致教师与第二课堂指导老师指导方式以及指导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会产生迷惑。为了减少这方面的问题,建立教师与第二课堂负责人之间的沟通机制,打开教室大门,采取开门办学方式对秘书实务课程进行开放式的讲授。课程教师与第二课堂指导教师互相沟通,也是课程教师了解企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沟通中,课程教师以及第二课堂教师对学生的把握会更加全面。(2)第二课堂工作学生与全班同学定时不定时沟通。很多时候老师把握不住学生的工作动态,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当下状态,建立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第二课堂学生互相分享工作经验,大家在座谈会气氛中完成课程知识的交流。(3)课程指导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的沟通。通过教学申请,任课教师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获得教学管理部门认同和支持,为实训教学提供便利条件。教学管理部门会定期和不定期监督课程教学实训完成情况,保障课程实训教学顺利完成。
2.4 建立完善的政策和激励机制
(1)教学管理方面:提倡开门办学,鼓励教改,权力下放。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给定学生自由支配时间。(2)教学考核方面:第一,对学生的考核。实行多方位全面性考核,用形成性评价记录学生分数。根据学生第二课堂实训档案记录、课堂学习情况、第二课堂指导教师评价等进行考核。每个教学实训模块都由课程实训教师或者第二课堂指导教师给定分数,统计各实训模块分数,汇总期末成绩。第二,对教师的考核。将指导第二课堂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包括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档案跟踪工作、第二课堂活动指导交流工作等。(3)激励机制方面:第一,对学生的激励。建立部分内容免修制度。课程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第二课堂技能掌握情况给予学生免修部分内容的奖励。第二,对老师的激励。将指导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成果纳入绩效核算范畴。同时,鼓励教师开门教改,更新教学理念。
3 秘书实务实训教学与大学生第二课堂互动运行的效果
3.1 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加强
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较多,有时候很难权衡好上课与组织活动时间分配问题。建立课程置换机制,学生可以有更多自我支配时间。
3.2 学生的秘书工作技能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有了专业老师与专业知识的指导,能够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专业老师请教,第二课堂工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生能够将第二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带到教学工作中,增加了课堂新的知识,丰富了课堂内容,使老师的讲解更具有针对性。比如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遇到嘉宾座位安排的问题,有时候嘉宾发言完毕到别的地方就坐,而嘉宾牌还在原来发言的位置,遇到这种情况的处理方式。这是老师上课中没有讲到的问题,学生提出来,老师可以针对这种特殊情况给学生讲解。
3.3 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增强
采取这种互动机制,符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本课题属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文学院课题――《秘书实务》课外实训与大学生第二课堂互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RW20131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熊芊.高职非文秘专业《秘书实务》课程设计探析.职业教育研究,2012.8.
[2] 缪君芳,周珊红.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从文秘专业就业反馈探索秘书实务课程教改.才智,2012.6.
[3] 谢春红.谈情景模拟法在《秘书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中州大学学报,2012.5.
[4] 陈华炎,王彦.基于秘书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秘书实务》课程建设与改革.价值工程,2012.2.
篇9
Abstract: From the realit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 in the high colleges of Shaanxi,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role of the second class in the high college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and proceeding to promot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nd its role of the second class education 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haanxi, even the national high education.
关键词: 陕西省;第二课堂;教育
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 second class;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53-02
作者简介:宋红生(1982-),男,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0 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陕西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目前有本科院校39所、专科院校39所、独立院校12所、民办高校18所。所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主要议题,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从实践教育视域来研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相对单一的课堂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及智力成长的要求,第二课堂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越来越受到高校大学生的欢迎,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第二课堂含义
“第二课堂”是一种教育同现实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结合以及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同个人理想融合的综合理念,建立教学同交付科学关联,从而把交付工作的主动作用发挥出来。“第二课堂”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机制,亦或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其能够达到教和学的共同参与和双向沟通,共同设计,进而促进学生工作。“第二课堂”不但是个人成长空间同与之有关联的综合制度结合体,而且是学生成才的标准以及培养同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导向。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来讲的。假如我们将第一课堂定义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照教材和教学大纲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则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所进行的同其有关的教学活动就称之为第二课堂。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其来自于教材却又不局限教材;其不必考试,却又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其具有生动性和多彩性,其学习空间很大:教室或操场,家庭或社会。
2 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形式陕西省高校以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形成自身特色
2.1 第二课堂,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精神、意志力、思维力、想象力、调研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从而提高整体素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形式内容广泛有围绕学生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实用技能等综合素质开设的一系列活动课程;有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而设置的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活动课程。其次,有必修类和选修类。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组织一组或多组的核活动课程。例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举办各类科研讲座、赏析名著选读。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人人参加的活动课程,讲座,志愿者活动,征文活动等,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人文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综合选修类则是学校开设的一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包括实用技术类、人文与艺术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等。
2.2 鉴于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陕西省高校在课程选择上要凸显出多样性,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活动课程的设置,这些活动课程应有不同的方向、层次以及基础,从而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的目的。一方面,陕西省各各院校加大了综合选修类课程的比重,充分地显示出教学中的主体就是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得这些课程内容成为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或延伸。例如,围绕学习技能的培养开设“大学礼仪培训”、“办公软件训练”、 “青年创业大赛”等。在国外,某些著名大学在各学期能够对学生提供百项之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便学生自主选择和参加。另外,第二课堂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相对更多一些,在设置第二课堂内容的时候,能够针对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层次进行分阶段的设置,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状况分阶段选择完成。
2.3 注重创新创业项目。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这是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中的要求。院校应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其创新精神为中心,从而设置同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第二课堂的活动课程,进而加强学生的竞争能力。设置此些活动课程的同时要注意和第一课堂的专业有效地衔接在一起,基于学科前沿领域设置相应的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充满信心地参加技术开发等竞赛。陕西省市各类竞赛设置有关的课程,例如开设“青年创业大赛” 等活动课程,把竞赛所需要的方案、申报以及立项等流程假如教学活动的计划中,竞赛组织管理部门通过教学管理动态地、全程地管理与监督活动课程。
2.4 开发特色活动项目。陕西省作为高校聚集的地方,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长期积累的活动特点开设一些特色活动课程,打造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精品项目。“不同类别的院校有不同的特色项目。陕西省各高校在合理开设第二课堂的前提下,认真总结归纳具有本校特色的传统项目,鼓励热忠于学生活动指导并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教师开设选修活动课程。
2.5 动态调整活动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学生的竞争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陕西省各院校对课程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用新的活动课程代替学生不太喜欢的活动课程,这样就能够密切地了解学生喜爱的活动课程,同时按照社会的需求添设活动课程。对第一课堂的课程调整状况进行不断地探究,切实地达到第一课堂同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3 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
3.1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育方式单一,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二课堂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样能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作用。
3.2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拓宽学生业务素质的广度和深度 当代的人才除了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驾驭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要密切地联系学生的业务学习,让学生在参与素质拓展等活动课程中加深对自身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提高感性认识。
3.3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偏颇和不足,其中人文精神的教育相对薄弱。针对这一凸显情况陕西省各高校在开设第二课堂中加强对大学生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第二课堂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而校园文化则又对学生产生示范、教化、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陕西省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向上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成才。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增强了校园文化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吸引了广泛的学生参与,增强了活动的育人功能。大学时期是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生对社会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方面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要面对社会种种竞争的压力,因此容易产生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作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能为陕西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源泉第二课堂应在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否培养出一批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将直接关系到陕西省乃至我国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进展,乃至于关系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为此,陕西省各高等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活动平台。通过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品格,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第二课堂能够以科学的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从多方面、深层次提高素质与能力提供积极有效的平台。开展陕西省高校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彭绪琴,胡钟月.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58.
[2]严军.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102.
[3]侯亚辉,苏兴仁.关于在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思考[J].经济师,2005,(9):94.
[4]张科.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0,(24):190.
[5]张德.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教育动力功能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3):66,65,66.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意义;途径
第二课堂是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课堂教学时间以及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几个方面。第二课堂的开发建设迎合了当代社会对实质性教育教学的需求,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发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意义所在
开发建设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着眼于教学的实际需求与困难,是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教学创新方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是及其明显的。
(一)不同于与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的英语教学在时间与内容上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英语讲学内容仅仅限制于课本知识以内,而教学时间也仅仅是在学校课程安排之中,其缺陷之一在于无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英语知识,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局限性,其缺陷之二在于该模式下英语教学过于死板,缺陷活性。而第二课堂充分的遵循了英语教学的特性,在常规教学当中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又在第二课堂中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组合,大学的英语教学被分为了三个部分,即是:
1、第一课堂是英语教学的核心,主要进行课本知识点的学习,承担教学评估与测试任务。
2、第二课堂承担了第一课堂的教学补充、巩固与拓展任务,同样执行评估测试以及实践运用责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程形成英语教学的整体,相互辅助,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却又能够相互合作。
第二课堂的开发建设弥补了第一课堂中活力不足、内容局限、缺少实践的缺点。
(二)更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的大学一直都有三六九等之分,好的学校自然拥有特殊的优势,且它们都具有同一个优点――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看见学习的学生,学习氛围极为浓郁,渗透到了学校的任何地方和校园生活的任何时间。第二课堂的开发建设成功确立了英语教学时间地点与方式,其中方式的改变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而时间与地点的创新则是营造良好学风与学习氛围的重要方式。第二课堂教学是灵活的、愉悦的、轻松的,与第一课堂教学的严肃、严格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抚慰,与学生学习兴趣相吻合,因此,它是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工具。
二、开发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途径探讨
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的优势之后就需要着手于开发与建设第二课堂,通过各机制的建立和创新发展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
(一)奖励机制的建立与创新
建立与创新奖励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发其自主学习的潜力。大学生生源不尽相同,在智力水平、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单单依靠打包式的第一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而利用第二课堂发展起来的自主教学充分的尊重和认可了学生的个性,给予了他们自我发挥、自我展示、自我学习的平台与空间,能够更加深入的挖掘大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提升其智力水平。奖励机智的建立与创新便是发展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给予学习进步、参与第二课堂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能够更为快速的建立其自主学习氛围,发展第二课堂。
(二)制定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制定的目的在于保障第二课堂的实施与开展。组织机制的制定首先需要院校领导的批准与肯定、支持,大学生院校的领导阶层应当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通过开通社交渠道、讲座学习等方式创建第二课堂学习平台,重视各年级、班级的第二课堂落实情况,并督促、监督与评价其实施效果。
(三)建立第二课堂的英语教学传统
社会某些制度、风俗、文化得以沿袭和发展是因为形成了传统,已经在人们的思想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建立长效的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同样需要这样的思想烙印,形成这样的教学传统。校方应当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由校方发起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并为学生开通第二课堂的学习渠道,而后建立第二课堂的英语教学文化,树立第二课堂的学习思想,最后通过的制度的地位确立保障第二课堂的长效开展。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是更为高深的英语教学,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应该受到重视。开发建设第二课堂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与教学需求创建的教育教学模式,具有重大的利用和发展价值,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还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莹.开发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意义与途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