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1 18:1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措施
根据当前市场人才需求情况看,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依旧是护理人才的主要来源,影响了国内医疗护理水平的提升。为了保证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合格的护理从业人员,中职卫校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不仅要培养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足够的实践技能,全面引导学生参与护理专业知识学习。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则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聘请人才,搞好队伍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而医疗行业的服务水平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护理作为医疗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对医院的工作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关系着社会医疗建设的发展状况。在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给予高要求的今天,医院对于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多,这就要求中职卫校能定期定量向社会输送护理人才。而教师是护理教学的引导者,其必须要从理论、实践两大方面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当前,中职卫校教师多数为理论知识的研究者,对于实际护理技能没有足够的经验,这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对临床护理技能的学习。中职卫校需积极聘请临床护理人才到学校参与教学,不仅实现了教学与临床的有效结合,还能让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和各单位之间要互相协调,让临床工作者成为中等卫生学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二、改变观念,重视教师作用
为了满足现代化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医院应该搞好自身的医疗服务工作,这些都需要借助于专业人才作用的发挥。国内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中的作用得到社会认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但中职卫校在增加学生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质量,这样才能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学校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教育部门在指导中职教师工作时强调了“双师型”教师这一新概念,除了对教师的资格、职责等给予严格要求外,也关注了教师在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水平,培养综合性教师是不可缺少的。
中职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里,大部分来自于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教师多数研究仅限于理论知识,参与临床护理工作的人数较少。伴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会对临床上的新理论、新技术难以充分了解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给学生造成误导作用,影响了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学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而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给教师的临床实践学习未留有足够的空间。大部分中等卫生学校的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量大,这是造成教学内容和临床实际情况不合的主要因素,学生毕业之后走上护理岗位会觉得学无所用。若教师无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那么其教学工作则是失败的。中职卫校必须全面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双师型”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不断栽培“双师型”教师,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教育发展。
三、基地建设,完善实训教学
从现实运用情况看,护理专业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最关键的并非局限于理论知识学习,而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用理论指导临床护理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不仅要参与课堂学习,还要通过参加各种实训来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作为学校,应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平台,在掌握理论知识后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校期间的实践操作练习均在实验室完成,教师同样也应增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模拟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从这些情况看,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教学质量的改善有促进作用,让“双师型”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技能教学的必备条件。另外,只有校方为教师提供了足够的教学条件,才能发挥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学到操作技能。
四、主动学习,参与技能训练
教师是护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学习应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技能培训,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收获专业技能。尽管中等卫生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也曾到临床工作或进修,但因工作时间持续不长,教师所掌握的技能有限,给后期的课堂教学工作带来诸多阻碍。此外,临床技能学习的持续性不强,导致教师对于临床上采用的新理论、新技术难以及时了解,教学时也往往会无从下手。顾及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学习,对护理专业中运用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全面了解,以更好地发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要采取边临床边教学的方法,从而满足各专业知识的教学需求,把护理专业的每个知识都能紧密联系起来。对于教学条件有限的中职卫校,校领导需顾及专业课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当地条件较好的大型综合医院进行临床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不仅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临床实践技能,也能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结合亲身经历向学生讲述临床护理内容,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深动有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护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为了保证护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教师在校工作期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需要借助于学校的力量,引导教师从多个方面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继坪,宋锦平,成翼娟.临床护理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3):159-160.
[2]梁晓坤,李峥.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分工与合作[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29-531.
篇2
关键词:单招;交互式;智能评价;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过程
1.1 研究背景
单招高考计算机专业理论总分为300分,其中包含了5门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我们所研究的课程就是其中的三门: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三门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关于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理论知识,枯燥、难懂、无趣。但是这三门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时影响学生的高考总分。
我们根据多年来高考中所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分析发现造成学生计算机综合理论成绩不高的原因不外乎:
(1)学生知识盲点多,虽然考前进行了大量的考题训练,但是遗忘率太高。
(2)学生考前复习没有针对性,比较片面,没有着重点。
(3)学生没有总结、复习习惯,没有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学生易错试题没有强化,导致错误的试题一直错误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课题组结合教学的实际,思考搭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功能简洁的交互式试题库与智能评价系统,按照指定题库或章节生成知识点全覆盖的试卷或习题,让学生通过交互式试题库和智能评价系统完整的训练,能够扫清知识盲点,形成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从而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1.2 研究过程
课题组的研究大致分四个阶段:
1.2.1 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及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总体设计。同时向计算机应用专业单招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目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困惑,以及对于本课题研究提出意愿,使得本课题研究不偏离教学实际和初衷。根据平时教学实践,了解目前学生学习特点,研究适合计算机单招班学生学习的方法,探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本途径。
1.2.2 课题组通过对2010年、2012年江苏省计算机应用专业综合理论考试大纲的细致解读,仔细研究了近10年单招计算机综合理论全真试卷。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整理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三门专业理论课题的试题库,分题型实现试题的电子化处理,并完成同题干试题的筛选和部分试题的补充,实现试题库对考试大纲的全覆盖。
1.2.3 根据课题的设想和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成果,结合单招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完成交互式试题库管理平台的构建以及智能评价系统的建设,实现电子版试题的入库工作。
交互式习题库及智能评价系统主要有以下模块:身份识别模块、考试答题模块、出卷模块、练习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成绩分析模块、作业模块、学习交流模块、试题维护模块等。其中考试答题模块、出卷模块、成绩分析模块为本系统的主要模块,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主要方法和手段。
1.2.4 完成试题库管理平台的交互式测试和智能评价全部功能,尝试性运用于教学实践,并根据教学实践反馈结果完成系统平台的修改和完善。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及举行学生学习反馈访谈,完成对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并形成报告,收集所有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课题组选取了计算机应用单招班1003班作为尝试研究的对象,全班27人,男生18人,女生9人。进行教学实践的实验后,这些课程取消了课外作业,仅用上课时间利用交互式习题库和智能评价系统进行上机训练,错题重做功能和生成指定试题试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高错误率试题的快速搜集和反馈提高了课堂效率。
2 研究结果及成效分析
2.1 研究成效
2.1.1 学生受益。对于枯燥无趣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学生很是厌烦。复习效率低下,知识盲点多。同时又没有错题整理的习惯,使得错误的试题订正后还是错误,直接影响计算机理论综合成绩。通过实验后,100%的学生表示学习效率较以往有很大转变,同时系统能自动生成错误试题,有助于扫清知识盲点。2013年单招高考成绩证明,交互式试题库建设和智能评价系统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计算机专业综合理论成绩有着很大的帮助。
2.1.2 教师受益。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积累了经验,总结了得失,更密切的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效提高了个人素质,不仅视野开阔,理论素养提高,教学理念更新,同时因为课题成员参与系统平台的开发和研究,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系统开发能力。部分教师深钻猛挖,多方寻求,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稿件。
2.1.3 学校受益。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本组教师不同程度的参与,他们或提供资料,或整合资源,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整理、分析或参与系统的开发,全组的研究风气为之一新,在全校树立了学习的典型。玩游戏的少了,无所事事的少了,不仅减少了一些无益的扯皮现象,还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2.2 研究成果
2.2.1 课题研究促进了本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三项课题的深入实践,教学成果日趋明显。学校毅然决定推荐课题研究成果《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参加江苏省第一届职业教育优秀成果评选,2013年5月被评为苏州市特等奖,同时参与江苏省的评比,最终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成果最直接的体现。
2.2.2 近2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近10年的高考全真试题,整编、修改、完善、设计出了三门专业课题的电子试题库。其中计算机原理427道、计算机组装与维修317道、计算机网络技术412道。紧贴考试大纲,实现计算机理论知识全覆盖。
2.2.3 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单招学生学习有效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搭建了交互式习题库与智能评价系统平台。本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本系统平台既可以用于考试,更适用于练习。单纯的考试功能实现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但训练作用不明显。单纯的题库练习功能比较单调,学生难以进入一种紧张的学生氛围。本系统把计时考试和练习相结合可以实现学习效率的迅速提升。
(2)本系统可以按照指定题库或章节生成全覆盖的试卷(生成所有试题),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覆盖,而且所有学生试题相同,提升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学生考试完成后自己用查分功能了解得分情况,对错题必须看一下教师准备的试题解析,实现了自主学习和快速反馈。
(3)教师可以查看每张试卷的学生得分情况,通过得分明细查看错误率高的试题作重点讲评,实现了难点突破。
(4)学生做完一轮试卷后,管理员通过答题情况分析,获得所有试题的答对数和答错数,把答错数比较多的试题ID重新组织为逗号分隔的字符串,再次生成指定试题或所有试题,同时包含指定试题ID,生成二轮的试卷,实现了全班学生易错题的再次训练,填补了学生知识缺位。
(5)考虑到分层教学。学生知识掌握有差异、答题速度有不同,由于同时开放了多套试题,答得快的同学可以更早地完成其他试卷解答,答完后也可以通过练习功能针对以往的错题做加强训练,实现了班级的分层教学。
2.2.4 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高考本科录取率实现了我校历史的突破。课题组组研究了成果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相关数据,发现实验前计算机综合理论成绩在苏州大市二模考试中计算机专业理论成绩在10个学校中排第6位,均分比大市均分低4分。经过半年的教学实践后,1003班27名同学在2013年4月的对口高考中计算机综合理论取得非常出色的成绩。计算机专业理论均分从177.15分提高到244.78分,从大市第6名提高到第2名,超大市均分35以上。
2012年我校计算机单招本科上线情况为4人,占苏州大市计算机专业录取总人数的比例为3%,而2013年课题成果实验半年后,我校计算机单招本科上线16人,占苏州大市计算机专业录取总人数的比例达到11%。
2.2.5 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成长。在主持人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从学生学习有效性研究到交互式电子试题库的整理、设计,再到智能评价系统平台的搭建。组员深入研究,写出了多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设计的智能评价平台也在多方组织的评比中获奖。
3 问题思考
(1)课题主要解决的是计算机专业综合理论复习有效性的问题,它不能从根本上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三门专业课程内容还是很复杂的,不是单招综合理论考试这比较浅显的层次,要完全弄懂和精通,需要学生的不断研究、专研。所以,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更新观念,不断的提升理论素养,研究提高理论知识、提高实际组装、网络问题的新的途径和方法,开拓新的渠道和系统,为计算机专业理论教学开创爽朗的新天地。
(2)本课题主要面对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单招学生,那么其他专业的单招学生是否也可以进行呢?若进行应注意哪些问题?其智能评价系统的开发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其电子题库的设计、整理能否使用计算机专业的模式或另辟蹊径,从其他方面入手?
总之,本课题研究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拓展。我们相信,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个不停思考的大脑,有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本课题研究必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杨秀平,付细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交互式练习和综合测试系统[J].长沙大学学报,2008(02).
篇3
关键词:护理学导论;教学方法;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
《护理学导论》是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入门课程、必修专业基础课,对护理专业学习、护理职业理解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 。但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全部都是初中起点、对学习缺乏耐心,分析问题能力较差,需依据其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笔者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护理专业的感悟及在内心对护理专业认识的升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课程内容的选取
通过分析护士的职业岗位需求,结合我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如:对于临床上运用较多的护理理论、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要重点学习,医疗卫生体系一章内容在护理技术中讲述更细致,这部分内容做简单了解。健康教育的理论内容在《健康教育学》中学习,本课程只做实践演绎,护士素质与礼仪规范的内容与护理礼仪重复,留到护理礼仪中专门学习。
2 课程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本课程的重点: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护理程序,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等。 本课程的难点:护理学的基本理论,护理程序在临床中的应用。 解决办法: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将不同的护理理论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联系临床实际,变抽象为具体,加强学生理解。教学上应用多种教学法、深入讲解,并利用多渠道多层面的社会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多途径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中的难点和疑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方法改革
《护理学导论》是护理专业的理论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课堂讲授,以教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医学知识和实际经验,教学反馈不佳。为此,笔者充分运用校院合作平台,对临床护理专家、省内外护理老师展开调研,依据现代护理专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南丁格尔的护理理论,课程教学侧重护生能力的培养和对护理专业的感悟,笔者改革了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对护理专业有一正确认识,从而建立明确的内在的护理专业信念,自觉学好护理专业。
3. 1 PPT教学法
本课程教师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PPT讲授理论内容。多媒体课件制作细致、声像齐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效果。同时,多媒体教学对于扩大课堂信息量、帮助师生互动具有明显的效果。
3. 2 小组讨论法
适用于护理相关理论的教学。课前老师将教学内容编成学习提纲发给学生,学生分组自学、查询资料,针对提纲准备讨论内容,每组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表达本组对提纲中的某问题的认识,本组成员可以作补充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质疑,最后老师总结,对认识问题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不正确的给予纠正。
3. 3 临床见习法
早期接触临床对于培养护生的职业素质,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调查护理程序在临床工作的应用,体验医院的工作环境、指导学生以案例为基础,模拟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即收集资料,制订护理计划,然后每人写一份见习报告,作为对学生部分测评依据。于见习结束后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对见习教学的评价,内容包括见习内容及方式、见习收获与效果。
3. 4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引入特定时间的场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护理理论、批判性思维、护士与法的学习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课后调研显示,92%的学生反馈能加深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对激发学习兴趣有帮助,心得体会还显示希望在其他课程多开设类似活动。案例教学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从病人立场上体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观点,也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符合护理发展要求。
4体会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及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五年制《护理学导论》教学方式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我们每一个护理教师都应该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护理人才而努力。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口腔护理;模块教学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外在形象要求越来越高,口腔尤其受到大众的关注,口腔日常的护理引起强烈重视。我们不仅需要患病时的治疗,更需要专业的护士对我们进行口腔健康宣教,防患于未然。
一、口腔护理的重要性
口腔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外界接触多,口腔担负着咀嚼、消化、味觉、语言、辅助呼吸等重要功能。口腔中经常存有大量的正常和致病菌群。但是口腔范围狭小,人们做不到完全的清洁,因此口腔卫生的防护就有了极大隐患,长此以往,必定会引发口腔方面的疾病。因此,需要专业的人员对我们进行专业的口腔卫生宣教。现就我校在护理专业以“ 平台加方向” 教学模式进行介绍。
二、口腔护理方向的设置
1.学情分析。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为3.5+1+0.5,在掌握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在学生实习返校后的0.5学年中,让学生自主选择特色专业课程,口腔护理即为其中一门专业特色课程。
2.教材选择。除了护理专业基本课程外,还选用的口腔护理专业教材包括《口腔临床护理》《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影像学》《口腔材料学及药物学》等。
3.课程设置。根据口腔专科护理的临床需求,增设了口腔临床护理、口腔影像、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材料和药物4门课程,总课时数为140学时。
4.教学目标。根据口腔护理课程教学目标,结合临床实际需要,制订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护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口腔疾病的健康指导及预防保健。
三、效果评价
1.教学效果评价。根据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遵循多样化、多元化原则,综合评价。采取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结合的考核方式,按照平时+期中+实验+期末=总评成绩方式进行评分,不同科目的比例按照本课程标准进行设置。
2.学生自我评价。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口腔护理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口腔护理工作的兴趣。近六年来,选修口腔护理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选择从事口腔护理工作, 就业单位以口腔专科医院和民营口腔医疗机构为主。
3.社会指导评价。走访学生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实践效果。口腔护理方向的学生在口腔专科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都已初步具备了从事口腔专科护理的能力,这就大大缩短了医院再培训的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
四、讨论
在高职院校增设护理专业口腔护理方向特色班,不仅能够缓解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顺应了口腔医学专业的发展,口腔护理是一门必不可少、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学科。学校根据我国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护理学教育为平台,开设口腔护理模块,在护理专业培养的过程中进行口腔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护理专业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篇5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对策分析
一、引言
护理专业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学科设置偏重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心理压力大、未来就业直接关系到病人生病,如此种种相较于其他专业的特殊性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针对这些特点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摸索出适合护理专业的策略。
二、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护理专业学生的学科设置以及培养目的都与其他的传统专业有所不同。首先,护理专业存在着特殊性,这个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可以说与人命直接相关,必须方方面面都要做到严谨、扎实。因此,打好基础,积累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学生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大部分都是女生,男生特别少。虽然存在着乖巧、认真的特点,但是相对来说比男生更容易存在脆弱、猜疑、误会等等不易管理的因素,因此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要更为细心敏感。再次,由于课程繁多并且要求实际操作能力过硬,护理专业学生所需承受的压力过大,包括专业技能学习、人际关系处理以及实习就业等等。
三、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年轻化
在护理专业,很多年轻的教师刚刚在岗位上工作不久便接管学生管理工作,这既有优势也有缺点。优势是年轻教师吃苦耐劳,有拼劲有干劲,热情度较高,而且与学生之间沟通方式比较多,由于年龄差距较小,效果也相对会好一些。但是年轻教师相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由于欠缺的管理经验会使得学生的管理工作存在做事情考虑不周、游移不定等缺点,往往活力有余,威信不足,这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2.理论知识学习松懈
护理专业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由于医院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并且所规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校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也是鞭长莫及,这就使得意志不坚定的学生的理论学习有所松懈,浪费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大好机会。
3.学生态度不端正
护理专业的学生经过在医院的实习之后再次回到学校的时候会极度不适应,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医院的管理模式,对于学校的规则制度往往有所忽视,相对来说生活习惯非常散漫,态度不端正,使得学生的管理工作难上加难。在日常的学习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出现学无所用的现象。
四、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模式探讨
1.建设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是师资队伍,而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讲,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操能力提高的最大保障,因此,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重视思政工作,严抓学风建设
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要特别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关心和爱护,从各个方面帮助解决学生的各项困难。而且必须抓好学风建设,对于存在的及时解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
3.增强心理辅导
虽然护理专业比较注重实践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也不容忽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一定要及时的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使学生拥有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学习与考试,不断的给学生树立信心,冷静的帮助学生分析与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肯定学生在复习中所获取的成绩,正确的为学生安排作息时间,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切忌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供应理念,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护理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其实践性比较强,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结合班级特色,明确长远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谐的集体氛围。适当的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分享共赢的团队精神。促进护理班级成员形成分享共赢的团队核心精神文化。最终实现用文化来影响班级成员,达到优化班级管理的目的。
五、结束语
做好护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并非容易之事,需要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不断的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进行总结,通过各种渠道来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进行了解,全方位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加大关心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性问题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解决,不断的总结与改进教学方法。学校方面要积极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优秀师资队伍,不断改革与完善教学模式。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培养出高水平多元化的优秀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乔一方.浅析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6-08-23.
[2]常翔,范双莉,樊景峰.高职护理专业生源多元化特征下的学生管理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02-10.
[3]梅瑞华,张秋梅.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新生心理健康自我调整情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15.
篇6
在如今的护理教学中,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但是在护理专业学校中,出现了教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这一重大问题对护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与实践进行有效地融合。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首先,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对防治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护理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护理专业教学临床应用脱节现象分析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常见的原因
(一)理论教学方面
1.教师的原因
在各院校中,存在着较多的年轻的老师,他们掌握的教学经验较少;很多教学的老师拥有着较高的学历,但是对于临床经验方面,非常的缺乏;有些老师掌握着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的能力非常的弱,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护理教学与临床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在教学中,新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都是借鉴于自己老师的教学方法,认为自己只需要讲解理论知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能力应该由实习时的带教老师来进行培养;因时间的消逝,老师掌握的临床知识已不能满足现阶段临床发展的需求;在对护理进行教学时,老师依然将重心放在理论讲述上,忽视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并且这样现象是普遍性的出现;高等护理教育是后期才发展起来的,虽然有一些成效,但是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多机制建设上还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并受到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束缚和限制。
2.教学方面的原因
在护理教学中,学生使用的教材在质量上存在着问题,出现了内容不全、胡编乱写的现象;在对教材进行选择时,老师和学校的领导没有引起一定的重视;护理教学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护理理论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是实训教学,老师在对课程进行安排时,往往使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到时学生仅有少许的时间进行实训的教学;老师在对课程进行设置时,课程之间与内容之间的连接性不强,出现了脱节、遗漏的问题;随着护理学的发展,老师在教学中所产生的综合效能也不能满足现在护理学发展的需求。
(二)临床实习方面
因为老师繁忙的教学任务,所以老师很少抽出实践去参加临床实践,随着临床护理的不断发展,老师掌握的技能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临床护理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老师教学的内容就是与实际不相符合的,致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本不能运用于老师所教导的知识。目前,学生在实践中的带教老师大多数都为护师和护士长,护士长自身的工作非常的繁忙,又要对医院的护士进行管理,临床教学工作为护士长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导致护士长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工作的实践;临床带教老师的任务也非常的繁重,不仅仅要将病区的日常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完成,还要对临床带教的工作质量予以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临床教学的质量就会受到一些影响,导致护理的事故和护理的差错逐渐增多。
二、解决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的对策
(一)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明确改革方向
1.突出应用原则,优化课程结构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以课程的精简、课程的融合以及课程的重组等形式对课程的结构进行优化。将现价段的岗位需求进行及时的了解,将专业的方向进行有效的设置和合理的调整,在工作任务的需求之上,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以此来满足现阶段临床发展的需要,将临床实践的实用性充分的表现出来;在临床实践的工作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能力标准,并重视技能的操作;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临床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校—院合作”“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将现代化医院的需要得以满足。
2.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获得的技能能满足临床岗位的需求,制定以“设计案例—虚拟场景—仿真教学”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做、练进行有效的融合,将案例分析进行灵活地运用,通过问题的提出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和PBL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及时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的表现出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1.重视和加强新教师的带教和岗前培训工作
随着医学的逐渐发展,学校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学校需要的教师也逐渐的增多,就护理专业而言,新教师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历高,护理知识的水平高,但是在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上,教师掌握的程度较低,且这些新老师都没有进行专业的训练,导致新老师难以站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思考自身的专业素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加强骨干老师的选拔,利用骨干老师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对新招进的老师进行培训,实现教学队伍的多元化,学校也可以通过进修、出国派新老师去医院进行护理工作的实习等方法进行新老师的训练,将临床中不足的知识进行弥补。
2.更新在职教师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是一个重复性非常强的职业,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重复地教同样的知识,很少有老师能对自己行为身后的价值观的信念进行分析,更不用说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批判以及反思。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多老师仍然持有反对的态度。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下,临床专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老师讲述的内容仍然是原本的实训用物,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很难与现实的实践相结合,现在医院临床运用的知识非常的先进,学校的老师还未进行接触。护理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实用性非常强的技术,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学校老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的知识也应该随之而改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采用进修以及出国的方式对老师进行培训,增加老师的技能操作知识,促进学校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对于在职老师而言,可以利用图书室、计算机网络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医院进行进修。在寒假和暑假期间,还可以进行短期的培训,以此来更新在职老师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董红艳,陈瑞领.护理专业学校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
[2]秦爱华.护理专业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1,(18):58-59.
[3]温春花.基层医院护生带教计划的改革与临床应用[C].2007年全国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暨心理护理(深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10-112.
篇7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习解剖学的意义在于为接下来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提高学习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更好的帮助病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1]。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护理人员的工作也从对病人进行护理,转变为对病人身心的帮助与协调,将个人主义转化为群众主义,这也使护理教学出现着新的机遇与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就是让学生掌握能够从事护理职业的知识与动手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护理工作的作业,有专业的护理素质,能够造福社会的实用性人才。
2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解剖学教学过于呆板、理论化
传统的解剖学教学在课堂上大多以理论性讲解、解释、论证和看图为主要讲解方法,脱离了学生和社会实际,使学生的解剖学知识过于形式化,缺乏对解剖学的深度理解,只有过程没有效果[2]。教师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生硬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思考,没有结合实际,不能考虑到学生的想法,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于解剖学的敷衍态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缺乏对解剖学足够的理解。
2.2解剖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操作
解剖学是医学生课程中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在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与操作的提供了理论知识。解剖学的内容包含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方面,是一门需要实践操作的学科。而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中,只是简单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并没有讲述在护理工作中需要的专业临床知识,不能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护理专业素质。
2.3高职学生的素质问题
高职学生大部分由于自身原因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其文化基础比较低,学习态度不积极,综合素质不高也是影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的一个因素。且由于现在许多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着偏见或者看法,使得学生在专业技术的学习中收到不良影响。
3解决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问题的思路
3.1创新解剖学教学的方式
解剖学有着知识点众多、内容繁琐、记忆困难的特点,是解剖学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创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的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印象加深,防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厌学的心态。教学过程中使用歌曲的方式,让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点进行更好的记忆[3]。在记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建立结实的基础。
3.2注重解剖学教学的实践能力
解剖学是一门医学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应用与许多临床实践中,要求学生有专业的临床护理操作水平。解剖学教学要求能让学生充分人生人体结构形态、人的生理机能和病理表现。解剖学教学的目的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育培养专业的人才,同时要求了解剖学教学中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相应的操作水平,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方法。
3.3转变思维,鼓励学生
高职学生入学是的分数虽然没有其他大学生那么高,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有点,这要求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良好的交流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认识与情感,很多高职学生对教师可能存在隔阂与抵触心理,就会产生厌学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调整自己的情绪,尊重学生的看法,从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解剖学的积极性。
4结束语
篇8
关键词: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存在问题;教育方法
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医学生,工作的对象是病人,工作的内容是围绕“病人的健康”进行的,是人的生命,职责赋予了“神圣”的意义,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护理专业实习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在临床实习阶段不断积累,学习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清护理实习生的管理难点,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解决方法。
一、护理专业实习生问题分析
1.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女生,独生子女比较多,没有独立性,习惯任何事依赖于父母,心理素质差。在校期间上实训课我们便发现,有的学生动手操作时心理紧张,手发抖,特别是真人操作和考核时,情况更严重。一旦在工作上遇到了挫折、人际关系压力等问题时便会产生恐惧、退缩、放弃的心理,根本无法胜任自己的临床工作。遇到紧急情况时,比如抢救患者时,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便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这些学生以后进入临床是很难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很难取信于患者的。2.角色适应不良:刚从学校走进医院,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面对的人群由在学校时的老师、同学转变为医生、护士、病人及病人的家属;讨论问题的氛围发生了改变;到医院后,原来在学校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完全被打破,开始了边学习边工作的生活,跟着带教老师值班,上夜班,上早班等,休息时间也可能在工作。由于在学校里面一直是学生的角色,做事情还是具有孩子气,不太成熟,到了临床进入社会,仍然未将角色从学生转换为一名护士,不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人员,这样导致在工作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责任感。3.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的理论知识特别多,涉及面广,诸如患者入院出院的护理、休息与活动、安全与舒适、生命体征的评估、静脉输液与输血、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护理文件的书写等。很多护理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阶段才会意识到在校期间没有努力而导致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护士资格证合格率降低,直接影响到临床护理实践,严重者还会为病人的生命埋下隐患。4.护理基本操作技术掌握不扎实:在校期间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虽然有练习,但基本是在模拟人、模型上练习,找不出对真实患者操作时的感觉,只是学到了操作方法,还不能生巧。到了临床实践过程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者,实习生开始变得恐惧、紧张,不知道从何下手,惊慌失措。比如为病人进行静脉穿刺的时候做不到一针见血,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引发护患关系紧张的问题。
二、对护理专业实习生的教育方法分析
篇9
1因地制宜,调整教学内容
1.1选用或制订适合护理专业的教材做好护理
专业病理学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是合理选用教材。我校目前护理专业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同一套教材。鉴于学制和专业均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应该选用适合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然而,目前还没有专门为护理专业制订的病理学教材,在这种形势下,可以将现有的教材进行调整和改变,以简化难点、突出重点、强化要点为原则[4],侧重对病理学总论部分内容的讲解,适当删减各论中的内容。
1.2结合临床护理工作,调整病理学教学内容
病理学属于形态科学,其专业术语多而杂,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记忆并掌握。为激发学生学习病理学的积极性,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病理学的地位形象地加以说明,并强调其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使护理专业的学生重视病理学的学习。此外,应该将病理学与临床护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删减教材中一部分与护理专业关联不大的内容,补充与临床护理相关的知识,并结合护理临床内容进行强化。通过与护理临床工作相联系,学生能提高学习兴趣,满足专业实践的教学需要,为培养具有高水平的护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讲到血栓的形成,授课时可结合临床实践讲授从专业角度如何护理或者指导患者才能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如避免同一位置反复穿刺可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对于外科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鼓励其尽早下床运动,以改善血液循环;对于无法下床活动的患者,应对其勤翻身,从而避免血流动力学改变;此外,临床上合理补充液体,以增加血容量、稀释血液浓度,对防止血液凝固性增高有积极意义[5]。
2提高专业能力,丰富教学方法
2.1加强病理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我们病理教研室的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兼任附属医院的病理学诊断工作,临床知识较为丰富,能够做到把病理学教学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但是,由于授课教师缺少临床护理经验,因此缺少专门针对护理专业的授课方案与教学内容。为了有效开展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病理学教师应加强临床实践[6],增加与护理专业老师的交流和沟通,深入临床观摩或学习相关护理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
2.2结合PBL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专业的学时较少,而病理学的教学内容繁多,因此,无法对每个知识点都加以详细讲授。随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的广泛开展,我们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和内容,借鉴了一线护理工作者的工作经验,精选了一些临床上的典型病例,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运用已学到的病理学基础知识,联系临床护理工作,开展PBL课堂讨论,使每一位同学都“主动”地参与病理学的学习。
2.3应用微课、翻转课堂、数字化切片等多种教学手段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多采用的是板书结合图谱及标本的教学模式。近些年来,多媒体的使用为教学提供了许多便捷条件。但是,很多所谓的教学课件只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照搬到PPT课件中,课件中除了让人烦躁的文字就是一些让人看不懂的模式图,整体上缺乏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机械性地做笔记或者对课件内容进行拍照,无法调动学生兴趣,更无法达到简明扼要讲述教学内容的目的。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数内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学习[7],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翻转课堂的优势,多角度、多形式地传授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赋予艺术性,这样可以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8]。当然,传统的板书也可适当地得以运用。教师通过在黑板上的写板书或者手绘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之前的基础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如讲解某一系统的疾病时,可以在黑板上先画出该系统的正常解剖结构,再结合疾病特点,画出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疾病的病理表现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当然对于绘画水平不高的教师,可以用简单的示意图来辅助教学。此外,传统的CAI图片或者不够清晰,或者不够形象,缺少整体感。随着数字化切片的普及,学生可以不再受限于理论课中身边没有显微镜的约束;传统教学中配图缺乏整体感的问题迎刃而解;授课教师可以对一张切片和学生进行更为直观而全面的交流。
2.4开展病理知识竞赛
我们教研室每年都会在学生中举办病理学知识竞赛。此前只是针对临床专业开展,近年来,护理专业的学生也被邀请参赛。护理学生参赛热情高,参赛选手准备充分,自学了很多课堂上没有讲过的内容。赛后学生普遍反映,病理学知识竞赛的举办让学生既提高了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又能加深了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还能增强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采用多种评价体系,全面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多种角度进行评价,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3.1制订适合护理专业学生的考试内容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仅与教师的讲授方式有关,还与这门课程结业时的考核方式有关[9]。我们将学生的总成绩分成三个部分:课堂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课堂成绩包括平时提问、PBL病例讨论及作业;实验考试成绩包括对大体标本及数字化切片的诊断与描述;期末考试则结合病理基本知识,联系护理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传统的考试仅仅从名词解释、简答、简单的临床病例分析等方面对病理学基本内容进行考试,完全没有结合护理学内容。因此,增加与护理专业相关的考核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为以后学习护理专业课奠定基础。
3.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我们在每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调查反馈,调查以匿名问卷的形式开展。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接受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反馈。找出优点以发扬,同时发现缺点以便及时改正。
3.3同行听课互评
教研室同事之间开展听课互评。每个授课教师准备一个“听课记录本”,规定每名教师每个月听课1-2次并详细做好听课记录。学期末进行汇总和讨论,彼此找出优点和不足,最终取得共同进步。总之,对于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要重视护理专业的专业性质,结合其专业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反馈,健全和完善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体系,加深病理学在护理专业的实用性,为培养理论知识扎实、操作能力过硬的全面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恩华.病理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2]于纪棉,曾斌,张玉琳,等.对比式教学在护理专业人体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6,15(2):17-18,31.
[3]阚晶,刘玮,钱善军,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探讨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2):327-329.
[4]蔡恩丽,王雷,武煜明.整合式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对照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61-62.
[5]马光,张玉华,王宁.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质量[J].价值工程,2013,4:273-274.
[6]庞楠楠.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方法及现状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8):12-13.
[7]庞玉艳,甘彬良,冯振博,等.微课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5):431-433.
[8]王晓蔚,李芳,朱萌.翻转课堂在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31-33.
篇10
【关键词】护理;公共卫生服务;课程
人才培养是护理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本点实际出发,培养适合我国卫生服务需求的护理人员成为护理教育者研究的重点。为基层护理服务提供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必须加大当今护理教育的改革,完善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通过对护理专业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培养具有较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基层护理人才。目前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设置在第四学期,课程为《社区护理》和《营养与膳食》。公共卫生课程显得薄弱,比重小、内容局限、教学资源少及教学方法单一等,没有形成适合护理专业的公共卫生课程体系,使护理人才在临床实践中缺少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为主、大卫生、群体的理念,缺少对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基本方法的了解,导致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以及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项目研究对2014级高专护理专业公共卫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第二学期增设《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学》;第四学期增设《流行病学》;加强实践教学和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校期间系统掌握公共卫生服务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性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某高职高专院校2014级高专护理专业学生178人为调查对象。在第二学期增设《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学》两门公共卫生服务类课程(以下简称“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均使用人民军医出版社于2012年1月出版的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课程结束后采用自制《高专护理专业<预防与保健>、<医学统计方法>课程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在同一时间进行,10分钟内完成,统一发放、回收,共发出问卷84份,回收84份,有效回收率100%。数据经整理录入核对后,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的认知和态度的、为考试而学习两门课的、将来不想从事预防保健类工作的占多数(均>59.5%)。在正面负面答案的选择率差异性比较中,学生选择有必要开设两门课程的多于选择没有必要的(P<0.01);将来不想从事预防保健类工作的多于想从事的(P<0.01)。2.2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教学情况的评价表2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教学评价的答案选择差异性分析表2显示:学生认为两门课程教材难度合适的、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习理论知识有帮助的占多数(均>66.7%)。在正面负面答案的选择率差异性比较中,认为两课程教材难度合适的多于认为难度不合适的(P<0.01),案例分析教学法、一课一实践的方法对学习理论知识有帮助的多于没有帮助的(P<0.01)。2.3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公共卫生类课程教学认同和实际学习效果表3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公共卫生类课程教学认同和实际学习效表3显示:学生认为学院对公共卫生课程重视的、公共卫生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学习公共卫生课程后希望参加实践活动的、学习《医学统计方法》后能独立完成统计分析的占多数(均>52.4%)。在正面负面答案的选择率差异性比较中,认为学院对公共卫生课程重视的多于认为不重视的(P<0.05);学习公共卫生课程后希望能参加实践的多于不希望的(P<0.01)。
3.结论
3.1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的认知态度分析显示为考试而学、将来不想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学生占多数(1)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不了解,需要带领学生学习相关文件。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同时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2)学生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不清楚,对公共卫生服务人才的需求量不知道,需要解释、说明。目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不足、人员匮乏,为满足社区、农村地区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加强医学教育与卫生需要结合,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1]迫在眉睫。
3.2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对两门课程教学评价分析显示教材选择适宜,学生对理论课学习与实验实训课结合比较认同(1)加强公共卫生类课程建设,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避免追求“高”、“广”、“深”但不切实际的选材理念,为公共卫生类课程选择适合且适用的教材,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2)学生对案例教学法、一课一实践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可。因为实训课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体验公共卫生课程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思维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公共卫生课程教学认同和学习效果分析显示学院能重视公共卫生课程的安排,希望学习公共卫生课程后参加实践活动(1)领导重视、支持公共卫生课程的改革,从人力、物力、精力上增加投入。引进专家讲课、开设讲座,拓展公共卫生服务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形成一整套教学改革方案,并给予实施,能帮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和水平。(2)满足学生学习公共卫生课程后参加实践的要求,要研讨教学手段,增加实践课教学内容。除在校期间增加实训课教学外,需创立多点见习、实习的途径,利用学生课余、周末、假日时间,安排他们去学院附近的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进行公共卫生服务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公共卫生类课程的实用性、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