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独钓范文
时间:2023-03-26 04:5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寒江独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漫天雪飘,满目苍茫。银装素裹,无限风光。迤逦峻岭,雾霭缥缈。苍松古柏,冰河小桥。一舟一杆一壶酒,醉卧江畔钓春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许就是这般景致吧。
千里长安,繁华落尽,只落得那满心悲伤。一场永贞变革,一夕被贬他乡,数十载光阴便在这寂寥的永州度过。满腔热忱被岁月淡漠,一身热血被时光沉息,柳宗元心中剩下的或许只有那无尽的孤独了吧。
一日日的消磨,从年少意气磨成了未老先衰,却也终归是遇到了自己的柳暗花明。他在这里度过了悦然的春,如茶的夏,温煦的秋,霜寒的冬。他找到了“水尤清冽”的小石潭,找到了“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的钴鉧潭,找到了“响若操琴”的石涧。他在贬谪的永州得到了重生,纵情山水,求得了灵魂上的安宁。
纵使他现在仍一身蓑衣独钓于这江雪之上,但我想,他的心中,应是住着一位光风霁月的翩然少年,纤尘不染,白衣飘飘。他们一起恣意畅谈,他寄予他金玉良言,他回应他真知灼见,一如彼此心中那个河清海晏的安澜盛世。他许是爱上了这孤独吧,爱上了这忧美淡然的孤独。
境由心生,心生万物。
心若止水,静若孤舟。
孤独,是荆轲口中所吟唱的那句悲壮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是他于这易水之上的侠客之情。孤独,是苏武手中那永屹不倒的大汉旌节,那是他在这北海之畔的赤子之心。孤独,是庄子的“扶摇直上九万里”,是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
孤独,是能窥见大千世界的一扇门,是能化解千种忧愁的一眼泉,是能映射星河万里的一方净土。
世界本就是一片虚无。我们每个人的降临都如轻鸿飘落,轻轻地来,轻轻地走,不惊起一丝波澜,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孤独,是我们的归宿。
闭上眼,张开手,放轻心,将所有的感官都在这无尽的孤独之中无限放大,你所看到的将会是不一样的风花雪月。彼处,会有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会有雾凇沆砀的湖心小亭,会有空明澄澈的荷塘月色,会有山清水秀的静谧田园。万物之静,静于万物。
篇3
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四季风光,各有特色。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描绘的山川画卷展现出“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宋郭熙《林泉高致》)。其中冬令的雪景在凛冽的景象中,还寄托有个人高洁的情怀。在中国绘画丰厚深邃的美学背景下,陶瓷绘画装饰也出现了专门的彩绘种类――“雪景”。本文试从绘画与瓷画“雪景”的艺术特征和工艺技法作相关的解析。
二、中国绘画中的雪景
(一)雪景的主题内容
自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画《雪溪图》、《江山雪霁图》起,到现代张大千、吴湖帆等,历代都有许多画家喜爱和擅长画雪景,有无数描绘玉峰琼枝的卷轴,留存在一千多年的艺术长廊里。《宣和画谱》记述的王维山水画目,其中雪景最多,有20件。汤《画鉴》云:“王右丞工人物山水……平生喜作雪景:剑阁、栈道、骡纲、晓行、捕鱼、雪渡、村墟等图。”后世画家大多秉承“南宗之祖”的这些题材,布置在白雪丘壑、槎枯树、溪涧凝冻、万物萧疏的背景下,描绘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雪中运输。宋无款《雪栈牛车图》(图1,博物院藏),画中千峰素裹、万树寒瑟,大地白雪茫茫,一队运粮牛车冲寒冒雪前行。人物、牛车、村舍等刻划细腻逼真,表现了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劳动人民坚韧不拔、不畏艰苦的精神。另有一种所谓“村田乐”的画面,如宋李东的《雪江卖鱼图》。《图绘宝鉴》认为“(李东)所画村田乐、常酣图之类,仅可娱俗眼耳”。其实这是作者从亲身的生活观察体验中得来,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严寒天气下平民的世俗生活。
2.雪中行旅。明吴伟《雪中行旅图》(图2,同上)远景几座雪峰突兀耸立,近景巨岩,古木当空摇风,戴笠曳杖文人携琴僮过小桥暮归。笔墨粗犷、泼辣,人物形神跃然纸上,反映了南北宦游人在旅途上跋涉之艰辛。
3.雪中故事。明刘俊《雪夜访普图》(图3,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宋太祖雪夜访问宰相赵普的故事。画中厅堂升起了炽热炉火,红地毯上,宋太祖正面龙袍,赵普侧面常服,君臣促膝交谈。赵问太祖:“夜深极寒,主上为何出来?”太祖曰,一榻之外,都是人家的地盘,睡不着,我想北征北汉(太原),如何?赵回答,还不如先平定南方诸国,那弹丸黑痣之地,不就无处可逃了?太祖笑了:“正中朕意!”画上君臣相得,十分亲热,赵妻和氏把盏行酒。同类的还有历代流传的雪中故事,如袁安卧雪、程门立雪、雪夜访戴、灞桥风雪等,还有诗人吟咏的名篇诗意画如踏雪寻梅、雪江独钓等。
总之,雪景“人物寂寂,围炉饮酒,惨冽游宦,雪笠寒人,骡纲运粮,雪江渡口,寒郊雪腊履冰之类也”(宋韩拙《山水纯全集》),都一一表现出画家的美学观念。
(二)雪景的表现手法
1.白粉渲晕,再现积雪。早期中国山水画受敦煌壁画的影响,多以丹青设色。丹铅、石青和石绿等色彩浓艳、厚重。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据记载“王维《辋川雪景》……古松上用粉作积雪”、“其雪用银泥打底,上更用粉细细点雪”(《东图元览》)。王维绘画真迹因年代久远,时代嬗变,已不可见。但传世宋画巨迹和扇面中,可清晰看到轻粉渲晕表现积雪的特征。如王诜《渔村小雪图卷》(图4,北京故宫藏),“山坳石面都以墨青渲染,阴森之气凛然,树头、沙脚、峰顶、岚尖,纯用粉笔烘渍,自觉晃曜夺目”(清吴升《大观录》)。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平远山峰以青墨烘晕天气,衬出有群山冻合惨凛气象……设赭色缀轻粉作雪”(同上)。宋画《雪霁图》(图5,上海博物馆藏)以圆弧形的线条作山峰,用铅粉层层积染峰峦、村屋,在绢本底色的衬托下呈现银装素裹的景象。又以青绿、朱丹点簇林木,与轻粉白雪相映,显得鲜艳浓丽。此图以白粉、红、绿各色点染、渲晕,与世传唐杨山水画同一格制,世称“没骨山水”。
2.墨青染天,烘托积雪。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落笔便见坚重之性,皴淡则生凸之形。每留素以成云,或借地而为雪。其破墨之功,尤为难也。”郭熙《林泉高致》云:“雪色用淡浓墨作浓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烟色,就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见笔墨迹。”天空、水面、沙渚以墨青渲染,以烘托山峰、石面凸处,树枝上侧面着意留白来表现积雪。元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图6,北京故宫藏),画中自题云:“至正九年(1349年)春正月,为彦功(班惟志,诗人)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上苍为大师留天然图画,而大师笔下层峦叠嶂、丘壑奇伟的雪景,并没有采用自家《写山水诀》“冬景借地为雪,要薄粉晕山头”的手法表现,却是另一片胸中的冰雪世界。正如吴升在《大观录》评述:“山峰纯是空勾,以墨青染天,衬起远近诸峰,俨若寒崖冻壑。林树用破笔作枯株,而坡石点苔,更不着一完笔,创前人所未造,示后人以难摹。尤妙在生面独开,仍不露自家墨法,一片精彩,神来气来作也。”
晚明文人画风占据画坛主导地位,雪景也同样成为画家表现笔墨情趣的自由天地,不画自然写真的再现式的雪景,甚至连淡墨染天衬托“借(质)地为雪”的手法也弃而不用了。如董其昌《关山雪霁图》(图7,同上),画家自题云:“关仝《关山雪霁图》在余家一纪余,未尝展观。今日案头偶有此小侧理,以图中诸景改为小卷,永日无俗子面目,遂成之。乙亥(1635年)夏五。玄宰。”图中全无一般雪景墨色染天晕水烘托积雪的笔法,而满纸笔意生拙,墨色苍润,适意匠心,自脱凡格。
绘画雪景用白粉敷染雪色到水墨晕染表现雪意,是从绘画的制作性向写意性的变化,是从描绘自然真实到表达艺术情趣的发展。
(三)雪景的艺术境界
在浩如烟海的雪景山水诗中,柳宗元《江雪》以最精炼的诗句,描写了雪中环境的幽寂与诗人精神的孤独。后来许多山水画都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意。正因“古人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所以,雪景的艺术境界主要由空间境象和精神家园两方面构成。
1.空间境象――荒寒萧瑟,清旷幽远。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云:“画雪最要能发栗冽意象,此时虽有行旅探梅之客,未有不畏寒者,只以寂寞为主。一有喧嚣之态,便失之矣。”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云:“今人画雪必以墨积其外,粉刷其内,惟见缣素间著粉墨耳,岂复有雪哉!”仅有白粉画雪,不能触发栗冽意象,这是俗笔,不入逸格。又云:“偶论画雪,须得寒凝凌兢之意,长林深峭,涧道人烟,摄入浑茫,游于穆。其象凛冽,其光黯惨,披拂层曲,循境涉趣,岩气浮于几席,劲飚发于毫末,得其神迹以式造化,斯可以喻于雪矣。”通过营造特定的空间境象表现寒凝凌兢之意,才是有“士气”的雪景。
2.精神家园――胸次磊落,孤高绝俗。画家通过描绘皓峰冻壑、荒漠寂寥的空间境象,表达个人淡泊纯粹、超然物外的襟怀。正如文徵明自题《关山积雪图》云:“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的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世人无限风波苦,输与江湖钓叟知”(吴伟业《鸳湖曲》)。贪恋富贵,疲于奔波的世人,见识不及江湖钓叟。读懂了人生的人就真正走进了“寒江独钓”之类的雪景图画――那是游息生活的精神家园。
三、瓷绘雪景的兴盛与发展
(一)早期的瓷画雪景――康熙青花
在陶瓷装饰上,康熙青花与五彩出现了许多画意生动的山水图,亦偶见有雪景,品种为青花。如青花灞桥风雪图筒式瓶(图8,上海博物馆藏),瓶上描绘了奇峰劲松,高士骑驴过桥。画面用浓青料勾勒山石、树木等景物轮廓,淡青料水渲染天空和水面,烘托出瓷胎白色釉面以作“积雪”,在瓶体另一面,行书题云:“奇花六出乱忙忙,分付家童整锦囊。行到灞桥驴背稳,得意新诗字字香。庚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仲冬日,居易主人题。”在青花瓷画中,此瓶为别开生面的创新之作,既吸收了水墨雪景渲染烘托的手法,又结合了青花彩绘的工艺技巧,如天、水的渲染用“混水”,以使淡青料色泽匀净不着笔痕。画松针为小椭圆形,上露白,下针芒状,有积雪意又具装饰性。同时期的青花潇湘八景图瓶之“江天暮雪”图,也采用相同的手法(参看本刊2007年第4期,拙文《以雅化俗,瓷画涵清》)。
(二)瓷画雪景的兴盛――乾隆珐琅彩和粉彩
1.乾隆珐琅彩(墨彩)雪景图的新意。康熙晚期,在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创造了在瓷胎上画珐琅的新工艺。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谕旨怡亲王“试炼”珐琅料,一个月后即试炼成功(朱家《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以后珐琅彩料多为清宫自制,而且新炼制出许多种进口料所没有的彩料。据清宫档案,新的色彩有软白、酱色、香色、淡松黄色、浅绿色等。其中“软白”为后来绘制雪景提供重要的彩料。在艺术特征方面,雍正珐琅彩在白瓷胎上彩绘,结合院体画的技法形成精致秀丽的风格,并题诗句补画意,融诗书画于一体。此时还出现了单一的蓝料、黑料彩绘的山水图,与水墨画风格相近。
乾隆珐琅彩中出现了色彩丰富的山水图,其中雪景寒江独钓图瓶(图9,博物院藏)尤为人注目。瓶上近景坡石、修竹、古木;中景芦苇丛中一渔翁披蓑戴笠坐船头独钓寒江,远山白雪皑皑。瓶另面隶书五律诗云:“吴天枫叶落,六出舞霏霏。独有江湖客,飘然风雪矶。披蓑不知冷,把钓欲忘归。仿佛富春畔,伊人是也非。”淡黑料渲染天空、水面,淡赭色略抹坡石凹处,又借鉴了绘画中用薄粉表现积雪的手法,用“软白”绘山石、船篷、树枝上的积雪,特别是芦苇叶纵横交错,施白料于叶上,再现了寒江无际、渺然孤舟的冰雪世界。看画读诗,又遥想起严子陵钓滩。此瓶是极稀罕的珐琅彩雪景图,瓶外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作为官窑表现的却是柳宗元《江雪》孤高冷寂的诗意,在许多秀丽华艳的珐琅彩瓷中更是独标清高。
2.乾隆粉彩雪景的工艺。目前还未发现有关乾隆粉彩雪景彩绘工艺的文字资料,从彩绘艺术效果分析,其法为:以黑料钩勒山石并略作皴法,并描绘树木、房屋等景物,以淡黑色染天、水面。然后用白料敷盖在景物的上部分。如以小白色圆点点在团状松针的中间,以示其上积雪。用芸香油调色,白色的笔触细腻,白色料较薄,与其他色料相接较自然。同时,在其他色料的烘托下,山峰、房屋、树石上的积雪采用平填、点绘的料色,又显得较为醒目。乾隆粉彩雪景沿用了珐琅彩雪景的彩绘工艺。
3.乾隆粉彩雪景的艺术特征。目前所见雪景都是官窑粉彩瓷,装饰在瓶、碗、盘等器物上,以锦地“开光”形式,衬托出四个矩形或圆形、椭圆形。四“开光”分别画四季景色。因“开光”有边框,各个画面如同立轴或纨扇式。如粉彩锦红地花卉开光四季山水图四方瓶(局部)(图10,博物院藏)、粉彩蓝地串枝花卉开光四季山水图转心瓶(图11,同上)。以上两例都是色地上华丽工谨的纹样,衬托“开光”白釉上清新淡雅的绘画。其四季山水中雪景的特色是:①构图讲究虚实疏密,藏露隐显。如图11,右边山峰高峻,树丛中数间茅屋,帷幔掀开,一高士披巾拥炉,凭窗赏雪,屋外苍松积玉,红梅吐艳;左边空灵,染淡赭黑,以反衬画中积雪,又以篆体题句云:“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图中左虚右实,高峰、松梅、一片雪霁风光是露,寄寓主人高洁、深隐。②画面精致且丰富。如图10,瓶高19.8厘米,画面高约12厘米,但方寸之地,用笔顿挫转折表现骨力。溪岸边红梅枝干横斜穿插,劲健有力。③设色丰富,四季色彩协调统一。如图10,在雪景中也敷彩了多种色料,有长绿树、未尽落的黄叶、盛开的红梅、赭色的石罅,以及房屋、墙壁、篱笆等,又点缀人物的红袍、蓝褐等。与瓶上春夏秋三幅色彩丰富的青绿山水呼应、协调。④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春夏秋冬四景分别以真隶篆行四体书五或七言诗句,写“乾隆”、“宸翰”红印。雪景题句云:“点空远色迷前墅,积素遥岑对野扉。”以上几例,诗配画颇妥贴、雅致。
(三)瓷画雪景的发展――民国粉彩雪景名家何处人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兴起一股仿古风气,促进了粉彩、五彩彩绘技艺的发展。如粉彩寒江独钓图瓶(图12,景德镇陶瓷馆藏),以黑料为主,兼施淡赭,绘江畔坡坪,山寒水瘦,落叶萧疏,树古枝硬,皆因积雪覆盖而寒气逼人。此瓶的图画题材、画风及隶书题诗均同于乾隆珐琅彩寒江独钓图瓶(见图9),虽然构图有所变化,还应认作是仿乾隆珐琅彩雪景之佳作。
20世纪2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艺坛有一个八人组成的群体“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雅集珠山,切磋画艺,后称之为“珠山八友”。他们继承中国画优良传统,以创新精神改良粉彩彩绘,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有专攻雪景的名家何处人。
何处人(1882―1942年),名如,号华滋。安徽南陵人。早年曾受人聘请赴北京画仿古瓷,因得机会观看古代绘画和画册,后转画粉彩雪景,卖艺于景德镇、九江两地。其雪景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笔缜密精致又刚劲挺拔。粉彩梁园飞雪图瓷板(图13,景德镇陶瓷馆藏),为临摹清画家袁江之作。在38.5×25厘米的瓷板上,把204×119厘米原作上的楼台亭阁、曲径长廊、长松丛竹、湖石远山全部描绘出来。特别是以界画手法画建筑物的鸱吻飞檐、梁柱斗拱、玉砌雕栏,一丝不苟,人物如蚁而生动多姿。线条细劲而料色凝重,如近景石畔的古树已落叶却虬曲如苍龙,生命力旺盛。
2.“雪”色凝厚、匀净且生动。何氏的雪景以“艳黑”料为主要色料描绘景致(这种色料的性能与珐琅彩的黑料相似,描绘的景物经烘烤后发色光亮且不会退色),再用清水调“玻璃白”(雪景用)料,描绘景物上的积雪,“玻璃白”料不透明,覆盖力强。何处人用“玻璃白”画雪景堆料凝厚、匀整。用“玻璃白”画的线条细腻又遒劲,填的块面(积雪)平整又不见笔痕。如图13,古树枝上的白线条(积雪),丛竹上白色“个”字、“介”字(积雪),都因笔上含料饱满,运笔生动流畅而能发色洁白、光亮,给人以“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一片琼瑶之感。另一方面,还用“玻璃白”料画山石的石罅皱摺,与黑料画的山石皴染相表里,这样,因“玻璃白”画出大千世界各种景物的积雪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3.风格冷艳明快。在何处人雪景中,用黑料为先,白料为后,先者为辅以托后者为主,有黑(景物)必盖白(雪)。黑料绘出的连绵山峦,起伏丘壑、槎桠枯木都以白雪处理空间,黑白对比表现出远近分明、层次清晰的效果。画图中又有人物衣衫、船只、楼阁飞檐、窗棂、栏杆,略施朱红、黄赭等色,于黑白世界里点缀冷艳。
4.白色纯净的“点、线、面”组成高洁的形式美。何处人继承了传统绘画和瓷画的审美特征,不画“风回共作婆娑舞”雪花飘落时盘旋起舞的景象,而是以白色的“点线面”交织在一起,表现“天巧能开顷刻花”的雪霁风光。如图13,松针、石苔、树叶、梅花等的积雪是“点”,树枝、芦苇、竹叶等的积雪是“线”,山峰、平坡、屋顶等的积雪是“面”。“点线面”是音符,它们横斜穿插、疏密虚实是旋律,和谐地谱写出“白雪的赞歌”。赞美高洁,歌颂纯净。如粉彩雪霁访友图壶(图14,景德镇陶瓷馆藏),壶面右边绘悬崖峭壁、梅树茅屋,茅舍主人倚窗眺望,迎候骑驴踏雪来访的友人。桥畔孤松、崖边古梅和修竹暗喻山林逸士的高隐,远离红尘的冲淡。粉彩寒江独钓图印盒(图15,香港藏家)直径9厘米的微景中,黑白点线面大开恢宏、旷野之境。
纵观何处人的雪景艺术,改良了粉彩工艺,以“玻璃白”为画料,开拓了粉彩雪景的新天地。惜其作品存世较少,不少赝品杂陈藏界,为之一憾。何氏雪景艺术薪传弟子余文襄,其粉彩雪晴假日图瓶(图16),画风清新且有新时代气息。
瓷绘雪景从青花料水晕染表现雪意到粉彩的白色再现雪色,是景德镇彩绘工艺制作的发展和逐步完善,瓷绘艺术要求更多地以工艺性来展示其艺术本色。
篇4
秋,却是意境的写照,清冷、萧瑟、寂寥、悲凉、质朴,是人生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凄寒之境。“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秋霄日色胜春霄,万里霜天静寂寥。”王勃的意境更为开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则以豪放见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苏轼这个大才子,心境随世态而渐老,他的笔下既有色彩斑斓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又有往事如烟不可追忆之苦,“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了无痕。”还有人生如梦不堪回首的浩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宋林逋则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抛开了浅盏低吟,唱起了“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对于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清人王士祯则是独钓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人遗世独立超然物外,其境旷世高古摄魂夺魄。世人总喜欢春天的繁华似锦,排斥秋天的无情与落寞,然而,秋天却是人们回避不了必然经历的季节,无论是时令之秋,还是人生之秋,有了阅历有了苦难有了沧桑,才有秋天的成熟与丰收,才有艺术的苍老之境。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唱响了嘹亮的秋的赞歌:刘禹锡有《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诗人杨万里则从另一个角度领略了秋天的别样美景,他的《秋凉晚步》云: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李白从秋山秋水中,感受秋天的逸兴湍飞,秋高气爽宜人秋色直入笔底:
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秋,是走向衰老的标志,成语“老气横秋”是也。然而它的另一面,却是成熟与老辣的象征,是清寒与寥廓的外显;是秋月朗朗,鹊桥飞渡;是枫叶萧萧,秋蝉默默。此刻,树叶完成了一个轮回,把自己交给大地,交给粗壮的根,在蜕变中孕育新一轮的成熟与丰收。因此,秋又是落叶对根的情思,是大雁对长空的向往;秋天的奉献是无私的,秋天给人的境界是深远的。
田园诗人王维,隐逸山林之中,写诗画画参禅,每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对秋天的感悟刻骨铭心而又深入浅出,物态自然,意象空灵,情与景融,意与境谐,他那眼中之山水,即心中之山水,即意象之山水。他的一组组山水诗就是一幅幅山水画,读了,心驰神往;看了,神与物游;品了,通会之境,人书俱老。《山居秋暝》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感慨于秋之空山的幽远空旷与寂静,禅意十足,归意可掬,那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竹喧与浣女,莲动与渔舟。是诗焉?是画焉?是禅焉?似是又不全是。这是一幅世外桃源归隐图,沉醉于兹,心旷神怡,这种诗画禅俱佳的秋的去处,纵使贵族王孙,亦足以陶然可乐,而流连忘返。
四季有四季的特点,“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我却独爱着秋天,秋天是令人怀念的。与春天的浓艳热闹相比,秋天是肃穆静寂的,与夏天的芜杂茂密相比,秋天是简洁透明的,与冬天的空灵虚幻相比,秋天是厚实宽容的。秋天是富有个性的季节,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秋天蕴藉着寂灭与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乡,秋天是朦胧诗人的底色。当春天伸张它慵懒断魂的双臂,当夏日豪情满怀悄悄远去,而冬夜万籁俱寂作客梦乡的时候,惟有秋天,面对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情思绵绵与心灵震撼,没有懊悔与惊愕,没有固执与软弱,细细品味着淡淡的忧伤,涵泳着一片布满皱纹的宁静,以你的博大浑厚消解着春的轻佻与夏的轻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缄其口,“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热泪盈眶的感动写进生命的十四行诗。
秋天,我为你的每一片落叶而阵阵讴歌!
秋天,我为你的每一处苍老而击节赞叹!
篇5
谁人华章,盛开纸上伤。一季花开,陌上香;一季悲怨,枕上伤。轻狂说与谁年华,沉醉哪阵清风下!我欲乘风江东去,奈何断桥不归舟,西风醉,几度痴人泪,难守望。
朝花夕拾酒中悲,世人皆感朝花美,我笑众生皆为尘;黄昏夕拾凄,几人懂。酒中花开悲中酒,生于此,何叹,逝去此,何憾。
小楼一夜听风雨,幽风裹细雨,淋湿了哪朝的古道凉亭;一曲长恨君王泪,又唱绝了哪朝的帝王悲。遥遥相望,隔江映上红,又寄来几缕春。凌落春花飞无数,百花随风香未尽,纵有残花香随絮,一枝斜横牵征衣,泪满夕阳殷勤留,那一襟幽怨,又将要向何处寄。
隔江独相望,疏影桃花香。看云,听水,谁将又在诗笺的文字中流浪,谁将又在诗行里放牧着荒芜的思想。水墨写意的宣纸上,又是谁人的妙笔描下了伊人的红妆。
三月的清风吹醒了眉梢上沉睡的惆怅,转眼又是一年春之伤,看柳絮漫天的飞翔,轻盈若蝶,转瞬便随着时光匆匆的消亡,剩下绿叶拂风,一丝青柳,一寸柔肠,任它花开花谢,片片,便皆成了伤。
小园香径,落满桃花香,这一季花香,又留在了谁人的旅途上,清月又照在谁人的瘦影上,几番风雨,送走春光,任细雨淋湿归鸿,鸿翅扇成帘上风,自古及今,多少离情与别恨,皆被写入唐诗与宋词中,悲情往事,要怎样才能写入我那不成韵的诗行。
看朱成前,碧心迷乱,放眼难觅旧衣冠,谁念江中帆。凝真凝幻,如梦如烟,独钓寒江。何人悲我不少年,塞外月光照冷湖面竹上霜,映寒了素笺上的春天!
篇6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如下: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篇7
连 松
小序:是夜,携三五友人共饮,席间极尽口舌之娱,觥筹交错中,遍议人生、理想、社会诸多话题。众人皆醒而我独醉,骤然想起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名句,故提笔作此篇。
翻一页历史
如饮一杯醇酒
倒一世沧桑
醉倒的却是寂寞惆怅
金樽清酒
玉液琼浆
我愿穿越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与屈大夫共饮
一起倾听
秦人战马嘶鸣中
楚子泪撰的华章
二月的春分
吹醒三月的柳叶
捧一手最为奢侈的 五月的阳光
淹没我的愤怒
泛起我未曾经历的惆怅
共同掬起一杯
浑黄的叫人失望
汨罗的江水
任长泪扣地
独钓寒江
钓起的可曾是
漫长的春秋 酝酿下的
浊了又清
清了又浊
苦涩的忧伤
饮一口汨罗
愤懑从我的肝胆心肺间
穿行
如同在雾雨的季节
穿越三峡的蛟龙
看江上
两三渔舟
碧空尽处 孤帆远影
归去来兮间
将寂寞盛入酒中
一饮而下
屈原醉了
醉倒在汨罗的浑浊中 叹息
我也醉了
篇8
一、启发想象,体味诗情
古诗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意境的创设中,诗人往往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此时,教师须要独具匠心,根据诗词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如贺知章《咏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果教学仅停留在串讲句意上:“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这无疑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白的解释中。在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悉悉梭梭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等等,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升华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
二、斟酌“诗眼”,感悟诗魂
古诗形式短小,是对现实生活高度集中和概括的反映。为人千古传颂的优秀诗词,往往是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足以表达内容的词句,“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文情并茂,文质兼美。朱熹提出读书要“虚心涵泳”,强调用心揣摩,深入感悟。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找准揣摩对象,特别是那些堪称“诗眼”的词句的隐含意义,细心品味,作深度把握,才能感悟其中的妙处。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劈头而下,气势磅礴,格调高亢,令人惊绝。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卷”“折”“即”“飞”等字用心揣摩,可以感悟“卷”之风狂、“折”之风疾、“即”之雪早、“飞”之雪暴。若把“胡天”改为“轮台”,仔细揣摩,则不仅领略到了广袤塞北浑天风雪的奇景异采,又感悟了诗句大气磅礴的广阔意境。
三、了解诗人,走进诗心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会诗境。
篇9
更感卞峰颜色好,晓云才散便当门。
雪下孤村淅淅鸣,病魂无睡洒来清。
心摇只待东窗晓,长愧寒鸡第一声。
多情多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
座上不遗金带枕,陈王词赋为谁伤。
甫里先生未白头,酒旗犹可战高楼。
长鲸好鲙无因得,乞取艅艎作钓舟。
花濑濛濛紫气昏,水边山曲更深村。
终须拣取幽栖处,老桧成双便作门。
阴洞曾为采药行,冷云凝绝烛微明。
玉芝敲折琤然堕,合有真人上姓名。
长叹人间发易华,暗将心事许烟霞。
病来前约分明在,药鼎书囊便是家。
酝得秋泉似玉容,比于云液更应浓。
思量北海徐刘辈,枉向人间号酒龙。
羊侃多应自古豪,解盘金槊置纤腰。
纵然此事教双得,不博溪田二顷苗。
偶然携稚看微波,临水春寒一倍多。
便使笔精如逸少,懒能书字换群鹅。
昔闻庄叟迢迢梦,又道韩生苒苒飞。
知有姓名聊寄问,更无言语抱斜晖。
雪侵春事太无端,舞急微还近腊寒。
应是也疑真宰怪,休时犹未遍林峦。
数尺游丝堕碧空,年年长是惹东风。
争知天上无人住,亦有春愁鹤发翁。
谁使寒鸦意绪娇,云情山晚动情憀。
乱和残照纷纷舞,应索阳乌次第饶。
古往天高事渺茫,争知灵媛不凄凉。
月娥如有相思泪,只待方诸寄两行。
本来云外寄闲身,遂与溪云作主人。
一夜逆风愁四散,晓来零落傍衣巾。
渊明不待公田熟,乘兴先秋解印归。
我为余粮春未去,到头谁是复谁非?
云拥根株抱石危,斫来文似瘦蛟螭。
幽人带病慵朝起,只向春山尽日欹。
月淡花闲夜已深,宋家微咏若遗音。
重思万古无人赏,露湿清香独满襟。
南岸春田手自农,往来横截半江风。
有时不耐轻桡兴,暂欲蓬山访洛公。
贤达垂竿小隐中,我来真作捕鱼翁。
前溪一夜春流急,已学严滩下钓筒。
水国君王又姓萧,风情由是冠南朝。
灵和殿下巴江柳,十二旒前舞翠条。
强梳蓬鬓整斜冠,片烛光微夜思阑。
天意最饶惆怅事,单栖分付与春寒。
无多药圃近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
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
篇10
怎样才能创设良好的意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古诗(词)的熏陶呢?
一、走近诗人,感悟诗心
孟子说:“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味诗的意境。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短短的二十个字,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极品意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体味,在深思。“诗心”何在?莫衷一是。其实,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诗人,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就会使我们受到不小的启迪。《江雪》,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孤独心情。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烘托了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石涛画的《寒江独钓图》中有这样两句诗:“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垂竿老钓翁”。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的中唐,此时他被贬为永州司马,远离朝纲。苛政猛于虎,重赋比蛇毒,连大地都剥削光了,还能“钓”什么?江中本无积雪,也不可能“钓”,“无”中生“有”,是艺术创作的昀高境界。这样就揭示出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愤心情。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学要把握好“度”,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二、放飞想象,催生诗情
冯骥才在他的《创作的经验》中写道:“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 ”在理解古诗词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形成意象。要根据诗词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形成诗词的意象。
在意境的创设中,作者有时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空白”,以调动阅读者的想象,从而对作品的境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如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想象,这对老年夫妇在聊些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透过纯净简约的语言,再现了一个丰富生动的生活画面,体会到了两位老人安适恬淡的心境,也感悟到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的热爱。
我们在指导学生透析古诗词意境的过程中,首先也要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意境的艺术美。
三、音画联璧,拨动情思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声声见心,易唱动听,悦耳感人,“俯而读,仰而思,熟读精思理自知”,运用吟诵引入法,在实践中是奏效的。
1. 配放乐曲,创设氛围,寓教于乐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物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 ”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理解诗词的意境。选取音乐,要因文而异,应以中国民乐为主。
如学白的《静夜思》,用多媒体出示月夜清冷的画面,同时播放古筝或琵琶演奏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曲子,亦或长笛、箫的独奏,能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倚窗思家的环境中。如果再辅以缓慢、低沉的朗诵,诗人客居他乡孤独的思乡情就充分地表现出来。
2. 绘画激趣,体味美感,享受诗意
兴趣是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使学生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美感逐渐在心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如教学《渔歌子》,我先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动笔,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词中描写的景物以及自己想象的的景象勾勒下来,展示给大家看,并给孩子们创造说的机会,为自己的作品当解说员,其他同学可以提问。通过展示、解说,师生一起评议,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我还让让孩子们把词中人物、景物加以想象丰富,加上自己的见解,写成小练笔,把隐含在诗句中的情境描述出来,更进一步剖析诗句意境,使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古诗这一文体独特的魅力。
四、潜心涵咏,体验意境
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精神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吟诵要得法,注意适当的节奏、速度、轻重、表情;注意采用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样式;注意采用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等多种形式。通过诵读,领略诗词意境的韵味、气势、情致,陶冶情操。
如教学《暮江吟》,可以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一道 /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 /九月/初三/夜,露似 /真珠/月似/弓。吟诵时努力揣摩诗人的情感,在脑海里浮现诗中描绘的场面,呈现形象鲜明的画面,充满情趣,以享受美的艺术。
五、自主选择,活化意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己单独学习,可以和自己相信的学习伙伴一起学习,甚至可以邀请老师一起学习,从而打破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抛下了思想包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体验到了自己主动获得知识的喜悦,进而激发了自觉诵读与积累古诗的积极性。
老师还可以向学生出示自己在课外收集的与本课学习有关的同类的古诗,并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古诗,给古诗配插图,为古诗谱曲再唱出来,写读后感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