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范文
时间:2024-04-01 18:1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大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由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挑战,传统学习和教学理论无法适应新的要求,于是兴起了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潮。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即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被心理学家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受建构主义影响,人们不仅希望从理论研究角度论述教育变革的意义,而且将建构主义思想迁移到学校教育实践中,试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对学校教育进行积极的变革。[1]
1.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要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它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2]它进一步揭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突出了意义建构和社会文化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根源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研究,两位研究者都强调只有当先前概念与新信息不一致、个体经历不平衡的过程时,认知变化才会发生。他们还强调学习的社会特性,主张运用混合能力学习分组的方式来促进概念改变。
近年来,建构主义在教育和心理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课程改革、科学和教育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2.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要求
2.1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含义
自主学习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界掀起了关于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大讨论,将自主学习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或者是学习习惯。[3]虽然目前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不少,但自主学习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Henri Holec在专著《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中指出:“学习者自主性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在特定环境中可以实施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意味着获得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态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4]袁红梅在《大学生学习自主性量表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中提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内在动机激发下,在学习活动前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和时间计划,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和时间进行监控和调节,并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学习活动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体现了这个人的竞争力,关乎人的整体发展。学校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夯实知识基础,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自主学习是教育改革与革新的关键。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5]自主学习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独立分析能力、学习目标的自我指定能力、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
2.2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文明进程加速,也使得教育面临很大的挑战。“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已经被摒弃,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的核心。Edgar Faure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3]社会的发展已经渐渐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自身,“填鸭式”的学习逐渐被取代,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必然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一定的问题[6]。而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最佳的自学条件,这就要求大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盲目追求分数,让学习成为负担。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地内化为能力。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创新性的开放思维,更加主动地提升自我,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能力。
3.建构主义理论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3.1建构主义知识观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建构主义知识观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知识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这就要求大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获取新知识,并且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或重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管理和支配自己学习的能力。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大学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强化建构主义理论,首先提高自身对学习过程的建构主义意识,即对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对学习过程进行合理安排。其次,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判断与评估。
3.2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
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7]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地说是建构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要发现和评价新信息,还要主动地建构信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赋予学生的使命是自主性地学习,主动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对话,建构完整的学习知识体系。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大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不仅在学习任务完成后能进行自我评价,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3.3建构主义教学观可以优化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自主学习能力获得的过程是一个从外控到自控、从被动依赖到自觉能动、从有意识到自动化的过程。[8]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调动大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上有一个内在的质的飞跃,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增强自主学习效果。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解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知识和学习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大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
4.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大学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思想,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建构主义理论和技能是通向自主学习的一个桥梁,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关键。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便是现代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客观要求,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1]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将已有知识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引导大学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提高大学生的分析、辨别等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促进及时调整和改进学习,建构完整的学习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辉,靖安达.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弘.关于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
[4]牟莉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5]谢东海,陈坤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4).
[6]苑金端.我国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培养途径[J].商业经济,2012(3).
篇2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英语 教学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教学研究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人们从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认识到“教”和“学”是学习者掌握任何一种语言的同等重要、不可分割的部分。因而,语言教学研究从对教学法的研究转向了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从研究如何“教”转向了研究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过程和认知系统等。
回顾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过程,可以说不同的学习理论都建立在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基础之上;同时它又起源于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风行全美教育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潮传入我国,倍受教育改革者们的青睐。不少学者发表文章传播建构主义并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背景及形成的过程进行探讨,并归纳和对照其本质特征论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兴起是近20年来的事情,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因其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其后,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等人使之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其实际运用与教学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用一句话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建构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现实存在的,而学习者在以往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并具备了可利用已有经验推究未知知识的能力,即每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是赋予了个人特质的。因而学习不单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更是学习者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从而丰富、充实和改造原有的知识经验,在他人协助下,形成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影响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语言知识的实践者,教师是语言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应以合作学习为主,运用会话和讨论。这种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转交教学理念,做好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调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教师是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作用,是学生学习语言过程中的脚手架;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和协作也是学生学好语言的前提与重要的保证。教师要改变传统讲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一要积极地旁观,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对整个教学活动统筹安排。二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确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平等对话,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互动和协作,因而,在大学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生要学会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听转化为主动地学。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随着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学生是积极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的,学生的心理中介着来自于外部世界的输入,以决定学生将学习什么。学习是学生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可以提供援助,但是,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学生本身。
从这种教学观出发,对直接教学的质疑变成了设计学程的一种需要,即要求学生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对知识进行建构与中介。为此,应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寻求他人的帮助,从而承担起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责任。这样,大学外语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其学会协作学习,使其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发展其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依据教学原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设计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成了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
四、结语
以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它的主要特点,并探讨了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每一种语言学习理论都有起各自的理论依据和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采取认真的态度,在学习和借鉴语言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理论模式,并用于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Longman,Inc.2000.
[2]WiUiams,Marion & Burden,K.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3期.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多媒体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39-02
近年来,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迅速流行。当前,教学改革是全国高校关注的重点,而多媒体教学改革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带来了挑战。革新原有观念,促成有效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因此,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将其与多媒体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60年代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主流,其强调学习的外部刺激;80年代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主,其强调外界刺激和内部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90年代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流行,其强调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已有经验、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与前两者比较,建构主义更着重于学习环境的构建,更侧重于学生的学。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主要的教学方法有三种:①支架式教学。为了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该方法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②抛锚式教学。该方法建立在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之上,因为确定了此类问题,也就确定了整个教学的内容。③随即进入教学。该方法认为事物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学习者应该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事物进行学习,从而从多方面认识和了解该事物。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媒体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般而言,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显然,其教学效果直接受到教学设计时所依据的学习理论的影响。任何一种学习理论都能对多媒体教学形成指导作用,任何一种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教学也会对某种学习目标的达成产生效用。但不同的学习理论对于多媒体教学的指导具有适应性,只有相适应的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多媒体教学改革的实践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大的适应性。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立的多媒体教学,不再忽视学生对学习的能动作用,而是提供某种符合学习需求的外部刺激,提供能促使同化过程发生和顺应过程完成的帮助与引导,提供使学生积极、主动同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完成知识结构重组的方法与策略。而创造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揭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线索,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各种信息,与学生进行实时交互,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意义建构所需的外部学习环境的根本。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媒体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多媒体计算机是作为帮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多媒体教学要力求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学习情境,设计出为理解教学内容所需的、而学生又欠缺体验的情境,设计出能建立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情境。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笔者所讲授的工程管理认识课程一直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始逐步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教学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准备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按照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特点,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与研究教学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特征,即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能力、知识结构。分析的目的在于设计符合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设计符合学生个性的情境问题和学习资源。工程管理认识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其思维较活跃,自学能力相对较弱,CAI课件的难度应适当降低并及时补充最新的相关资料。其次,要分析教学目标。建构主义教学更强调知识的整体性、情境性,追求在真实环境中求知。工程管理认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包括经济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境意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分析要达到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过程或概念,在CAI课件中利用多种形式将问题具体化。
2.实施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并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开展。该阶段包括四个设计,即教学课件设计、学习情境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和管理帮助设计。
教学课件设计要注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为中心,就是要求各种信息资源主要支持“学”,针对学习环境而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索。笔者精心选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图形,并且截取《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视频的片断插入CAI课件中,给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教学情境。总体而言,所制作的CAI课件集图、文、声、像、动画于一身,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展示在大屏幕上,色彩丰富、信息量大,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在学习情境设计上,一个完整、真实的情境能够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能促进合作学习,驱动学生的自主性,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笔者的教学课堂并不是设在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放在了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成果展厅内。除了拥有计算机、投影仪、屏幕等多媒体教室的基本设备,展厅四周还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工程训练中心制作的各种作品、以往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成果等,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设计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去追求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工程管理认识课程共8学时,分两个独立的半天完成。前四个学时笔者以讲授教学内容为主,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课外社会调查;经过一周之后,第二次课上学生根据实践调查情况亲自制作CAI课件,上台陈述调查过程及结果并接受教师和现场学生的提问。通常把学生分成6人左右的小组,针对社会调查的问题在组员间进行合理分工,每个组员单独去寻找所需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管理帮助设计则是为学习情境设计和自主学习设计服务的,也就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关心学生头脑中发生的事情,倾听学生所说,解释学生所做。在此过程中重要的是教师要考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哪些方面是有意义的,这样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做出解释和提出假设,能够增强调整学生概念结构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及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对每一小组的社会调查活动提供指导,对他们的答辩汇报进行针对性点评,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更清晰、更系统化。
3.总结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对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组织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应该评价自身的教学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哪些环节需要进行修正,CAI课件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检测、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并对学生做出全面鉴定并区分等级。
总之,制作多媒体课件、普及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科学、合理地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感受、想象、创造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工科图学;教学改革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近年来,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也早已成为当代西方最重要、最流行的学习理论。它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另外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它从客观上促进并刺激了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输入教学模式是指以讲座的形式教授并把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记忆所学内容并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展示他们所学的知识。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学生记住了所学内容,却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各种实践中去,尤其是工科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中去。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指针对各种信息的来源,通过各种方式把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思考并分析这些信息,以运用这些信息的方式来显示他所学的知识,达到某一目标的过程。输入模式中教师控制学习过程,而建构主义模式中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担学习过程。工科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很适合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面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已开发和总结出比较成熟的几种教学方法[1]:
1.随机通达教学、实践法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实施随机通达教学。即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意义的建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在获得不同方面理解的同时,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同一个问题的解决,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视角。
2.由难而易的教学法
传统教学采取的都是由易而难,由下而上的教学进程。但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实施由难而易、自上而下的教学进程。在教学中教师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在解决过程中,学生需首先完成子任务及其所需的知识技能。这样的教学就不是从脱离情境的,过于简单化的低层次开始,而是从联系实际的,具有整体性的高层次开始的。
3.环境情景教学法。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提出情境教学,即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交叉,让学生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师并不搬用事先准备好的内容,而是展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似的探索过程的实践,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
4.合作式学习教学法。
每个人均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背景来理解事物,在教学中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增进相互讨论、切磋、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了解彼此的见解,丰富对事物的理解,减少片面性、局限性,促进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这是现代教学实践中尤其应强调的团队合作精神。
5.支架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崇支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帮助作用随着学生学习的进展而渐弱,直至最后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是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所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工科中的实践
尽管建构主义在理论上是成熟的,但如何应用到具体教学中,仍是人们在不断探索的新问题。随着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强化实践能力的要求日显迫切。工科专业中各种实践性的内容在不断增多,各种实践类竞赛层出不穷。为了在工科教学中践行该理论,近几年我们在参加全国大赛时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2010年教育部开展的全国大学生工程能力竞赛中,“无炭小车”的设计与制作获得了吉林省赛区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继续贯彻该理论,在全国竞赛总决赛中取得了二等奖的优秀成绩。此外,在全国大学生三维数字化设计竞赛、全国首届大学生“登月车”设计竞赛、全国图学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从实施过程及这些成绩中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显著的。下面介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工科实践教学的一般步骤:
1.设立终极目标,实施由难而易的教学法
以“无碳车”设计与制作为例,用5焦耳的能量(即1KG的重物下降半米的高度获得)驱动小车,绕间隔1米的立桩,看其绕桩数与行驶的距离决定胜负。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题目,它要求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将零散知识拼凑、优化,结合实际做出产品。题目一出,学生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但我们没有直接将头脑中已形成的方案传授给他们,而是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这便是由难而易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
2.团队形成、任务分工,实施合作式学习教学法
接着根据团队形成情况,进行任务分工,传动系统与换向系统分别有几个方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同时在合作探究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在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商与交往能力,充分实施合作式教学方法。
3.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统领,实施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法在这次教学实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其特点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弱化,直至消失。在开始阶段,学生对终极目标无从下手,教师从任务分工,查阅资料开始引导,到问题的提出,直至方案的形成,教师一直在统领,但一直在弱化其作用,学生从对整个方案的茫然无助到了然于胸,最后学生将自已的方案讲解给老师,共同讨论,这个便是成功的支架式教学法。#p#分页标题#e#
4.非固定时间、地点的环境情景教学。
环境情景教学法在这里也有生动表现,在产品创作过程中的许多生产实践环节,如用到车、铣、刨、磨等多个工艺环节,我们便采用在这些生产环节车间实施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情景教学效果。
5.引导、加强发散性思维,实施随机通达教学、实践法。
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在此次实践创作过程中,对于降速机构有齿轮、皮带轮、蜗轮蜗杆等等;换向机构有四连杆、曲轴、凸轮等;材料有有机玻璃、钢、橡胶、尼龙、铝等多种材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这些选项作比较,寻求最优点,从而取得最好成绩。这些就是实施随机通达教学、实践法的结果。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工科实践一般规律
经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充分理解,同时在数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用该理论,在几次全国性实践大赛中践行学习效果,总结出工科实践中应用该理论的一般步骤及规律(见图一)。
从该图中,我们能得到以下信息与启示:
1.教师的作用在转变。即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
2.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的真实问题。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发现这些问题,更需要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它们要对最终实现的目标有所了解,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有可能有多种答案,这样才能提出问题解决的多种观点。
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不是指一流的硬件学习条件、也不是指大家努力刻苦、甚至是沉闷的学习氛围。而是指学生在其中可以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环境与氛围。
4.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双重方面。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教学应是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5.改变评价策略,重视过程评价。一定要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即要求评价不但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应把过程、教学和效果进行整合,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到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形成有效的教学评价。
五、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工科实践,其核心与重点仍就是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与条件,对学生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引导等。建构主义教学实践对教师在工科教学改革中提出哪些新的职责要求。
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理论存在的价值,都在于它有针对的解决了一些问题,或者在解决某些问题上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行为主义与技能操作、认知主义与概念学习、人本主义与人格发展等等[2]。而教学面对的是多重学习与发展任务,对应着多种学习理论,在完成整体的教学任务过程中,应偿试在各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它以实践为需求,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教条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方式,否则便很容易陷入教条主义或形式主义,使理论与实践牵强附会。其实,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研究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之间的交往与相互转换的问题,只有解决了两类主体间交往和转换的质与量的关系问题,才能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文理.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年01期
[2] 王丽荣等.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美国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实践.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
[3] 李政涛.论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教育学学科建设.[总第189期]
篇5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Enlightenment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to Universities' English Teaching
YANG Yongp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China Traditional Medical School of Hubei,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emphasizes learners' ac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that is learnt. The language itself is a social construction; language learning is to construct personal knowledge.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has special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constructivism; teaching; English; learning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理论日益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部世界的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认识本体内部心理过程(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及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①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②因此,学习取决于学习者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学习者建构相关知识的意义有赖于其原有的认知图式,即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它将学习者看作是认知的主体与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它认为教学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它强调“情境”对学习者的知识意义建构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学习需要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自我建构。同时,它强调协作和会话对学习者的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协作与会话,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最终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我们就可以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③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社会交往的实际需要逐渐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而不断地适应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在需要。因而,语言体系是客观存在于交际集体中,全社会公认的、约定俗成的。④从这种意义上讲,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人们社会互动的产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知识意义建构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依靠自身的认知图式去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因而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者建构个人语言知识的过程,即获得语言能力与言语能力的过程。由于学习者不断地接触语言材料,语言学习就成了不断建构的过程。⑤因此,语言本身的建构特征决定了语言学习是学习者不断建构语言知识(即习得语言能力与言语能力)的过程。基于此,笔者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2.1 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只是起着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作为教学对象的大学生,都是受过相当的教育,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成年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与推动者,而不是仅仅由教师在课堂上“灌输”有关的目的语知识,将语言教学视为单纯的知识学习。同时,大学英语教学还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语言问题,从而使语言课堂延伸至学生的课下时间,并使语言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进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真正落实。只有这样,语言能力与言语能力的获得才具有可持续性,即达到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目的语语言能力的最终目的。
2.2 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所学习的新知识,从而有利于学习者达到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最终目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的重要性,并将创设情境视为意义建构的前提和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在课堂英语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语言情境中学习思考,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依据各个单元的教学主题,教师可以在创设语言情境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role-playing),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discussion and debate among the team)等,从而使学生有机会在实际语言情境中学会应用语言并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同时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课堂上的广泛应用,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语言情境,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进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习得。
2.3 重视协作学习与会话,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与周围环境(即教师、同学、教材、媒体等)相互作用才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建立起学习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进行协商和辩论,从而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知识意义建构过程的核心在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因而,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动态因素,搭建协作平台,使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教学环境,从而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如前文所述,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人们社会互动的产物;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者建构个人语言知识的过程,即获得语言能力与言语能力的过程。因此,语言学习的建构性即交互性特征也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视语言知识传授的模式,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与应用能力。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应在创造语言情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教学目的。
2.4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强个性化的学习与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同时认为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会使学习者有不同的意义建构结果,即不同的学习者会对相同的认知对象有不同的理解,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应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关注并尊重学习者个体原有知识背景的差异也是有效地进行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并在针对所有学生一般性的课堂教学基础上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状况加强个别辅导。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个性化的学习与指导,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很强,而英语口语表达与听力理解能力却很薄弱,究其原因往往在于,这些学生或者认为他们的英语学习目的只是应付考试,或者觉得英语口语与听力能力对他们没有实际的用处,或者认为目前的教学课堂没有为他们创造使用英语的有效环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针对这部分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采取了不同的教学策略。从教学反馈来看,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教学效果,即学生改变了原有的功利主义学习目标,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2.5 重视学习环境建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知识意义建构的主体,学习取决于学习者依靠自身认知图式去建构所学新知识的意义的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提出:“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⑦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图式,进行独立自主的发现式、探索式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行为,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的一门语言课,由于课时有限,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使学生有机会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练习的机会。因此,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更多的语言材料,同时积极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最终获得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
注释
①⑦周忠新,王艳文.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中美英语教学,2005(10).
②③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研究,1999(5).
④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6
论文摘要: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其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有益启示,提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教学的落脚点,具体包括: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中预设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在工程实践课堂教学中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工程实践教学,由于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和学生兴趣爱好的多元化,单纯依靠增加实验设备投入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用教育理学的相关原理,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运行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以本科自动化专业为例进行讨论。
一、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理学的诸多学习理论中,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实现这一模式的路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人的整体性研究为基础,崇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组织教学活动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选择学习材料要关注其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推动学习进程,要带动学生自己引导自己、自己评价自己、学会怎样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知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无法由他人代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三方面的观点,首先,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是学习的基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学习是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前者是学生把外界环境的新信息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后者是学生针对新环境中的信息,调整和改造原有的认识结构,因此,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结构的数量扩充和质的提升。再次,协作活动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应摆脱传统习惯下学生孤立学、教师一言堂的状态,应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共同完成。
二、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实践教学的启示
启示之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独立,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最终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始终把握尊重学生的价值这一根本底线。本科专业学生应强化工程能力训练,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学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就不能最终充分发挥作用,人的价值就无法充分实现。因此必须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构建系统的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启示之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组织和实践的结果。两个方面的原理均揭示,只有学生正确了解所学内容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技能紧密衔接,紧扣本专业岗位群的社会需求。同时设置若干专业方向,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启示之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总是与其已有的经验相结合,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理解,因此学习的过程还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和教学内容的情境性。建构主义倡导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提倡情境教学,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这些原理的相关启示有两个方面,一是工程实践课程的设置要采取顶端设计方式,采用总揽体验、分项训练和综合实践等形式,形成总体一分项一总体的格局。二是实验室建设要尽可能体现工程场景,使用真实的工具和对象,以工程中真实的任务训练学生。
启示之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不同理解,可以通过学习者的相互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在“做”中学,自己评价自己,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只是顾问,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合作者。因此在工程实践课程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教师以启发、演示、提供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地进行探索,鼓励学生交流,与教师进行互动。
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及人才成长所必经的发展阶段,集中实践教学体系宜设置五级层次,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认识性实习、操作技能性实训、工程能力单项训练、工程能力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第四层、第五层体现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由高一级能力培养向低一级能力培养提出需求,由低向高逐级提供保障。这样的设计思路对学生可以产生两个效应,一是形成训练课程有意义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深入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解决了“有什么用”的问题;二是理解了训练课程之间的关系,为知识能力的逐级构建打下基础,解决了每一项课程“为什么学的问题。
2.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中预设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
目前国内各高校广泛使用的实验设备绝大部分是成套的实验箱、实验台,具有外型美观、便于操作和保管的优点,但结构的封闭性、功能的固定性、实验的程式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些成套设备在设计上过分强调外观和便捷,元器件基本密封在漂亮的面板下,学生用过之后对相关器件认识仍然不透彻,面对独立的器件并不真正知道如何使用。学生在使用成套设备做实验时,主要是完成插接线的联结工作,即使不同的实验方案,也只需要学生把一根插接线从这个插孔置换到另一个插孔。因此,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严重不足,这样的设备不能提供学生学习的情境条件。实验室的建设应始终保持一个理念,就是注重以真实的工程元件和典型的对象设立工程实践环境。以工程背景的最小单元为实践教学的部件,形成独立存在又能任意组合的积木式设备模块,来克服成套实验设备的缺陷。它以开放的形式面向学生,使学生如同进入商品超市一样可以自主选择最小功能模块,单元模块的巧妙组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系统搭建、系统调试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各具特色的思想和设计得以实现,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搭建广阔的舞台。搭积木式的实验设备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发展和想象空间,有利于唤醒其主体意识,激发个性设计,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实践环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在工程实践课堂教学中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按照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五个层次,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推进。新生入校时通过举办专业思想讲座、参观实验实训中心、在短学期内开设专业认识实习等形式,使学生对专业的工程背景、职业岗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以及专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初步了解,从而对实践课程体系的各层次项目有概括性理解。在操作技能性实训、工程能力单项训练、工程能力综合训练、毕业设计阶段均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它包括预热、引发、探索步骤。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职生;单片机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61-0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主导课堂,赢得教学的这场战役。在中职课堂中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置情境,可以引导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时代需求。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意大利哲学家维克和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研究思想中提炼出来,并融合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一)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而是自己在主动加工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结论。“即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来建构意义的过程”,同化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它体现了知识的累积性与连续性。顺应是指学生原有的经验知识会出现调整或重组,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创新性,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自身主导的,以情境为基础的双向构建过程。
(二)教师变监督式为陪伴式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教学目标上来讲强调发展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心胸豁达,有人格魅力。从教学过程来讲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强调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重视构建情境以及团队合作。因此,教师应当是学生知识构建的引路人,为学生构建好学习情境,提供必要的帮助,是学生的合作人。
(三)教学变知识为过程导向
在建构主义教学中,知识并不是事物唯一的答案,只是一种可能性或者说一种解释。因此,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于习得将新旧知识重新整合建构的能力,让学生用构建的方式去学习理解现实世界,从各种经历中学习,并结合原有的经验得出结论,同时进行验证、反思。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职单片机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在单片机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原有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离开实验室后就不会做实验了,不能清楚知晓理论核心,更无法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笔者首先采取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任务,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分析,主动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了解新工具的操作手法,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进行知识加工自行实践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整合建构。这样的设计能改变原有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通过项目的完成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成就感、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应用意识,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下面笔者以单片机控制电风扇这个项目为例,说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应用的。
(一)设立目标
我校学生在传统教学中进行单片机系统电路焊接、程序编写是非常枯燥、困难的。然而笔者以任务为导向,让他们熟悉电路后后,将整个风扇控制程序分为若干个进阶项目来完成,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后一个项目在前一个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环环紧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开发从中学习并得到提高。这样每个项目完成后,学生体验到的成就感成了激励他们进行下一个项目的动力,不断激励他们获得成功。
(二)单片机控制电风扇项目教学过程
1.完成硬件系统――单片机控制电风扇实验板
学生要完成实验板,须先看懂原理图(见下图),并把元件符号和实物相对应。由此我们设计了完整的工序(见表1)。
2.完成软件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为了让枯燥的软件设计发出光彩,我们设计了任务清单(见表2),由浅入深逐个任务击破直到成功。
这样一步一步,学生从简单的项目中慢慢成功,逐步建立起一个整体的大项目,最后在真实的风扇任务情境中自我检测。
评价通过每个项目的验收情况为主,完成的时间、返修率为辅等方面进行。
单片机控制电风扇这一项目的学习,贴近生活,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放到了真实生活中来,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一步一步地完成项目,从硬件系统到软件系统,成功地体验生活中真实产品的应用,最后归纳总结掌握知识,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中职单片机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通过真实的项目构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过程中情境化的重要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职专业课中的应用优势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为就业做准备。然而,中职专业课面临的很大教学困境之一就是填鸭式教学,理论与实际无法有机结合,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体现了学习过程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它认为认识或知识是学生根据原有的经验通过实践,相互印证,然后得出对事物的看法或结论。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完成的,说明实践活动意义重大。
其次,它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身主动进行意义构建的过程,并以已有的经验为重要的判断基础。
再次,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辩证过程,先是直观感受,然后跟以往的经验对比识别判断,得出结论,是一个抽象―具体、具体―抽象的过程。
在单片机控制电风扇项目教学过程中,硬件系统设计时让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布局,以及软件设计中让学生从让风扇转到思考如何舒适地转,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主体性决定了建构性,因此学习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引导帮助,利用情境构建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在学习过程的首位。这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性,丰富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在单片机控制电风扇项目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软件设计都是一步一步由学生自己不断推动进入下一步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他们是该项目的主体。
(三)体现了情境化再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强调知识、强调过程的情境性,具体体现在:知识生存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概念知识不是抽象的独立于情境,他们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理解;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知识体现在实践团队成员的活动和文化之中,学生通过对该团队的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形成这种知识;通过情境的实践,形成个体对知识的理解,这体现了情境对个体的关键作用。
在单片机控制电风扇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构建了一个生活中普遍使用的电风扇系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从硬件到软件,最后完成整体,通过构建这样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融入生活,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引入中职教学,拓宽了教学的领域、范围,创设了真实的实践情境,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使得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迁移力和生存力,并能随经验的增长,不断增强扩展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孙燕青.学习科学的整体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Brown,J.S.,Collilns,A. & Duguid, 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18).
篇8
关键词:田径教学;贯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前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以往的传授灌输着向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促进者方向转变[2]。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作为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之一的田径运动倍受冷落,并出现倒退现象,这显然与我国的体育教学的发展相违背。这就要求教师应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文以西南大学大一女生体育公选课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文献资料法 专家访谈法
2.研究结果与讨论
2.1 我校公共体育田径课教学开展的状况
从表1 可以看出,有8.17%的学生选择田径项目;有69.93%的学生选择球类项目;有21.90%的学生选择其他项目。说明高校田径教学开展现状不容乐观。
表1西南大学公共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选修课田径课球类课其他课
选课人数8.1769.9321.90
注:每人一周参加一节体育课
2.2 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对高校田径教学开展不重视,是制约高校田径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学校对田径教学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即学生选则上,不选则不上,从而严重阻碍了田径教学的发展;其次,田径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是困扰田径教学的主要问题。另外,田径教师的教学态度不认真是影响田径教学的又一主要因素。调查得知,大部分田径教师不是专业教师,对田径的实质、内在价值无法完全理解,从而给田径课教学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制约了高校田径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安排死板,将制约其发展。最后,高校田径教学课从内容到方法,一直没有新的变化,绝大多数高校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基础课还是选项课,都侧重以技术教学为主,练习内容单调,运动强度较大,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而评价标准方面,也一味地用“高度、远度、速度”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生心特点、兴趣爱好、个人能力等,从而使学生产生想上又讨厌上体育课的情绪[3]。
2.3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传统学习观对比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以往的传统的学习理论相比,突出表现出了四个方面的改变。
2.3.1 首先,它把培养学生灵活适应未来不确定情境的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3.2 其次,它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3.3 再次,它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生动、逼真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容易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
2.3.4 最后,它把教学活动看作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同伴间的互动。通过互动协作学习,对话交流,最终达成共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2.4 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学观在田径教学中的贯彻
2.4.1 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田径教学中,教师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以主动的、互动的方式建构、学习新知识,而不是把教师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善于设计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指导与具体的帮助。
2.4.2 设计好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讲授―――演示―――练习”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空洞的、单向的学习变为富有刺激性的互动性学习。学生在个人经验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在与教师和同学们的互动学习中去感受和体会,进而主动地去思考,从而建构起关于田径相关的知识结构。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策
3.1 从基础抓起,严抓田径教学
3.2 提高田径教师综合教学能力
3.3 合理安排高校田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
3.4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和模式
3.4.1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是指“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7]。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即确定或给定概念有关属性,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最后在教师的一般引导下,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2) 抛锚式教学教学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即事件或问题被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就被确定了[8]。
(3) 随机进入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即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和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多次进入不只是为了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和问题的侧重点,其结果是让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景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福州师专学报,2001,21(6),57-60.
[2]黎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体育教学设计[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16(3),77-79.
[3]赵剑平.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N].经验交流,2007,15(9),62-63.
[4]李彩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2),78-79.
[5]吴翠珍.“建构学习”理论在形体教学中的尝试[J].体育科技,1999,20(3-4),104-105.
[6]赵连现,汤静.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改进篮球教学[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4),62-64.
篇9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体育专业 专项学习
论文摘要:自20世纪9O年代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以来,建构主义对现代教学的影响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力图建立一套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其基本思想及主要原则已日渐明朗,但其对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的研究涉猎很少甚至没有,本课题致力于本方向的研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示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示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的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那些主要因素等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利用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认知主体即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主动构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本课题致力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影响的研究,与教学大纲理念相符合,是偶然也是必然,相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会更好的应用于以后的教学与实践中。
二、建构主义对体育专项学习的启示
(一)体育专项技能学习的特点
在体育专业专项学习中,要求学生对专项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授课、学生交流,将外界各种所得信息与自己已有感性认识相结合,把专项知识并入主体的认知结构。浓厚的兴趣来源于社会环境刺激,使学生潜意识中受到影响,真正掌握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精华,使专项学习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也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增强课程的综合化;寻求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创建具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在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中,要求学生在了解每个体育专项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专项技术、战术意识、运动心理与运动智能。并且通过刻苦的训练,完成对专项的学习。其学习特点是需要记住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记住专项动作,是连续的记忆——回忆——记忆的学习过程,在大脑中完成对动作的条件反射记忆,这也许就是体育专项学习与其它专业学习之间的区别,只有把握住体育学习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专项的学习。
每个专项都有其学习特点。例如篮球专项: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重心,自我锻炼为主线”的教学观,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又有特长,熟练、准确而实用,在战术上则要求战术方法、比赛阵形和比赛意识有机结合,整体攻防战术协调发展,个人、组合与全队战术协调发展等;其次,在体能训练中强调提高完成动作的速度、训练的负荷强度和加速疲劳后的恢复,注重训练内容的全面化和内容组合的最佳化;再次,还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稳定的情绪、广泛的视野。同时注意培养高度的“创造性’,又如健美操专项:与基本体操相比,健美操对人体的各关节灵活性的锻炼更加突出,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协调性、节奏感、韵律感和表现力。在练习中需教师的指正纠错,同时需要自身刻苦的训练,同时也可通过碟片等学习新的技术动作[{]。
(二)增强体育专项学习效果的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因此在当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大环境下,使得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启示。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语言与行为只是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行为。任何的知识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经“同化”乃至“顺应”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学生被动的复制教师的学习。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根据体育专项技能学习的特点,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中,只有学生真正愿意建构自己的理论知识,教师和情景设置才能起到作用;其次是教师的大力“催化”作用及同伴的交流,在专项学习中教师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视,并且在有些特殊专项中(如武术),教师的作用体现的更为重要,教师指导完成后,学习同伴之间的交流也必不可少,因为只有学生相互交流才知道怎样更好地消化知识;再次是情景的设置,在专项学习中,好的学习环境能带来巨大作用,例如篮球运动的电视转播。以及在学生生活环境中浓厚的篮球氛围对专项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最后是学生的以往经验。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体育专项学习的启示
为提高体育专项学习的效果,结合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对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学习提出了新的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再定义(由教学主体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教学环境下的情境设置,学习过程的“协作”即师生合作,同伴学习的交流以及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中心两种模式,或者两者结合哪种模式更适合专项学习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利用;专业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如何;如何更好的改进教学或学习理念等等一系列问题赋予了建构主义理论对专项学习影响更新的意义。本课题正是致力于建构主义对体育专项的影响(启示)的研究。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及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对象为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无效问卷12份,有效率95,其中男生120份,女生108份。调查专项涉及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个专项:其中篮球66份,健美操66份,武术6O份,足球36份。并运用访谈法,走访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和体育专业教师,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建构主义理论应用现状调查。通过表1得知,对建构主义理论深入了解的人占1.3,而结合到“了解”的人群比例则达到35.5,有64.5的同学对建构主义是陌生的,原因可能是体育专业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研究不多。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一种新理论出现时,体育专业学生没有及时的去发现并且运用到自身的学习中,缺乏创新与开拓精神;在四大主研专项中.篮球专项学生“了解”情况稍好些,武术及健美操分列二、三位。专项之问的“了解情况”不同没有特殊原因.部分同学在其专项学习中想通过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专项水平,所以其了解其它知识的情况就好,当然这也与其专项的自身特点有关,需要学生不断的接触新知识。
由表2可看出,在“不了解”人群中,如果对受调查者释义建构主义理论,有44.9的同学能够感觉到,8.2%的同学从未感觉到建构理论情景;同时.有46.9的同学表示可能有过。但没有刻意去感受。由此,“感觉到”人群与“未刻意感觉”人群是发展建构主义学习里理论的理想人群,可以通过研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建构主义学习方法,使之运用与学生专项学习;在四大主研专项中,健美操专项在不了解情况下对建构主义感觉最深,占其总人数的68.8%,篮球其次;同时在“从未感觉”项中,篮球专项占较大比重。为15.4,健美操和足球其次,而武术没有,造成差距的原因是专项之间的学习特点,如健美操在学习过程中需不断的记忆动作,并且需要教师演练和观看碟片加深印象,由此其在潜移默化中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由表3可看出,在“了解”及“深人了解”人群中。曾主动利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占(“了解”及“深入了解”总人数)的7O.4,不主动利用者占29.6;同时,在主动利用项中,感觉效果好的占42.1,一般占31.2,效果不好的占26.3,比例差距不明显。通过调查,效果好的原因是自己建构的知识能够理解。而一般和不好的原因是:首先是建构所需已有经验不足,还需教师大部分灌输;其次是学生性格及学习习惯使然。
2.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大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
用与专项学习现状。由表4可看出,如果利用建构主义,大多数同学在专项学习中,教师传授是主要途径,占60.5,其次分别是“模仿”和“伙伴交流”,在“其它”中仅占少数,原因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是主体,即使已经认识到学生践,并且学生以养成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辅导仍是重要因素;同时可看出各专项之间有些微弱差别:例如健美操和武术类“教师”比重较其他专项要大,而篮球的模仿性要高于其它项,原因:(1)各专项学习特点有关,如篮球中电视传播对于篮球技术的引进与提高有重要影响;(2)与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也需时间和实专项接触的不同情境环境有关。
表5则反应,在教师为主大环境下“教师传输”与“自主建构”重要性,其中希望两者结合的比例最大,占60.5%;表现出学生在有意识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通过自己积极的探索,希望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学习专项的方法。
表6则显示,大部分同学会有意识尝试新理论,并且愿意运用新理论更好的学习专项。同时在词查中同学们表现处对新学习理论的渴望,认为情境对其专项学习起着相当大作用,希望在教师多做指导的情况下,自己能够意义建构知识,更好的完成专项的学习,使专项学习在稳步提高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引申,引入到见习实践以及以后的教学中,这对于师范类体育专业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前景广阔。学生对建构主义理论了解程度不高,基本处于“未知”状态;但通过对其予以建构主义理论释义后,大部分学生表示思想中曾意识到建构主义理论情境的存在,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并且许多同学主动运用过。效果也比较明显。
2.学生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较大兴趣。大部分同学希望在教师予以指导的情况下,对建构主义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利用.同时也反映学生并不希望教师作为全部教学的主体,接受的教师的知识能够大部分理解,小部分需要自己创新;这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与体制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与思考。
3.不同专项之问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情况不一,需明确并且根据各专项特点制定学习设计。本次研究对象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专项学习理论已有较多见解,并且学习途径众多,但整理调查表后发现,学习环境对其影响“相当大”,并且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最主要解决途径是与人交流.而不是个人思考,反映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运用“协作”、“会话”,这对建构主义的推广有重大意义。
4.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需加强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在了解以及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中还存有一定差异,但不是很明显,原因是长时间师从同人,并且整个教学环境影响学生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5.学习情境设置存在较大困难,因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反应出教学设施需改进。教师水平及教学理念需要提高,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可以推广利用等问题。可见同学们认识到所处学习环境对其影响以及对提升专项学习新层次提出迫切要求。
(二)建议
1.在现代教学大环境下,建议体育教师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会话”、“协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设计与呈现。
2.在情境设置中,教育机构应该更好地致力于教学设施的改进:包括硬件的加强,师资的配备等等。只有在情境达到足够刺激时,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成功率才能提高。
篇10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一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记忆、练习为辅。但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与接受过程,更是一个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而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更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英语教师的地位也毋庸置疑。因此,下面就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来揭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最旱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其基木理论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认知的发展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进行。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解释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借助结构主义可以形成一个比较有效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被视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进一步讲,学习主要是原有知识经验与所要建构的知识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学习者走进课堂时,他们自己已形成对社会各种各样的认识,已有自己的知觉经验,已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冲突不断产生问题。学习者要解决问题,就要分析当前的问题,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合理的推论,形成自己的假设和方案,进而解决问题。由于这种认知矛盾是学习者内部产生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而不是由教师或其他人在外部提出的,学习者更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此,获得知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仅仅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学习特点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主要表现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形成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并发展了学习者的自主能力。下面将从以下几方而入手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参与者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构建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学习者最终是要找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学习者只有通过社会协商才能在相互间达成共识,完成规定的任务,这是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同的学习者对现实世界有不同的理解。当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或是学习者之间出现摩擦时,必须通过协商解决。
3.学习者离不开会话,会话不仅是一种协商方式,还是意义的传达方式。在学习者间的交流、资源的共享、计划的制定、任务的完成等过程中,会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4.学习者是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也只有在这种情境下学习者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才能找到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习变得更有效果。
由此得出,学习者处理和转换知识时,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既要探索和发现自我建构知识的意义;又要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发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旨在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英语教师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多重作用。
1.教师应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以精讲为主,细致教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输入。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学习者是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自己的课堂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此外,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策略和方式,如有的同学习惯于看,有的学生习惯于听,有的同学习惯于读,每一种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让学生自主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语言实用能力。
2.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传统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倡导“独立思考”这虽然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每个学习者只在自己的学习空间内进行着各自的信息加工,观察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尤其在以交流为目的的英语语言学习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师生间、学生间协作会话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特定的情景卜进行有效地交流,组织学生协作学习。
3.教师应把语言知识的教学设置于特定的语言情境中,促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相联系,并赋子新知识某种意义。传统教学中,总是在单一的情境下讲授词汇、句式、语法,忽视了英语是在现实条件下不同情景中的灵活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创设情境在英语教学中十分必要。通过情境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习者可利用相关的经验去理解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例如学。教师把学习环境置于与现实一致的情景中,不仅激励学习者进行探究,还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情景中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总之,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语言技能的掌握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实践,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强调学生是主体,是意义建构者;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英语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联系实际情境,鼓励学生会话交流与协作,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更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建构知识能力,以满足新时期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上一篇: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
- 下一篇:神经网络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