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01 18:1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财务、会计、税收:处理企业、国家以及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切合点
要说明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税法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对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对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作出回答。
财务、会计和税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出发,他们可视为处理企业、国家和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三个切合点。改革开放之前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乃至于将来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后,这个结论也同样是成立的。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三是也就有不同的结合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基本经济成份是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方式是通过指令性实现资源的配置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企业也采取和类似于国有企业的经济运行方式。就分配制来说,国家作为社会总产品分配主体,按照经典作者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实行对社会总产品的统一分配,形成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基金,从而实现社会再生。其中,财务制度通过规定资金投入、资产计价、成本补偿、收益确定、利润分配、基金形成等标准,成为三大基金分割的直接依据。财务制度也是国家税收的基础,财务制度所划定的补偿标准和收益确认标准,是确定税基的依据。而会计制度则是按照复式记账要求,根据财务制度和税法所规定的分配标准规范企业的会计科目、报告格式以及反映和核算内容。这时的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薄记制度。
实践证明,以上分配制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财务制度、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定位,弊病甚多。主要表现在:第一,分配权力高度集中。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以及发展基金的分配比例都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没有自,大到基建项目,小到更新改造,乃至职工福利设施,都是政府部门决定的。第二,分配过程缺乏制约。社会总产品有多少用于补偿基金,有多少用于消费基金,又有多少用于发展基金,服务于国家计划和预算,而没有考虑经济生活自身的规律。根据国家计划和平衡预算的需要,可以调整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可以推迟确认损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计划决定财政,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运行机制。在这种体制中,只有纵向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看不到相互制衡。
由于分配权力集中,又缺乏内部制衡,导致分配比例失调,突出表现是补偿和消费大量欠账,如,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欠账职工福利欠账,环境治理欠账,等等。这些隐患现在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总产品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之间进行分配。这一结论适应于各种社会和各种体制。问题在于如何进行分配,由哪个主体进行分配,在哪些层次进行分配,根据什么进行分配。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出问题在于,社会总产品是在国家层次进行分配的,企业并不是分配主体。换句话说,社会资金实行的是宏观循五,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根据国家计划进而通过财务制度进行分配的。改革的方面是,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承认企业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在企业层次上进行分配,按照资本运动规律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核算。
企业资本运动,首先表现为资本的投入,形成资本存量,然后经过生产经营过程实现资本的增值,对资本僧值进行分配,形成新的存量,进而实现新的循环。从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我们就很容易地找到界定财务、会计和税收的各自作用空间,并且能够找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问题的症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是投资本运行规律组织社会再生产,社会部产品价值和新增价值界定取决于财务制度,服务于国家计划和年度预算,最终表现为存量与增量界限的混淆,导致分配关系和分配比例的扭曲,这是我国国有企业当前普遍面临生存危机的深刻背景。
一般认为,会计通过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这个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会计的深刻意义还在于,通过资产、负债、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它划定了资本存量和增值量的界限,其中资产、负债和权益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存量的界限,而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增量的界限,这六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贯串于会计循环的全过程,是会计职业的崇高追求所在,也是企业的得以持续经营的基础。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所执行的财务活动,实际上是基于存量和增量的分割所进行的资源的配置,包括资本(即存量)的投放和利润(即增量)的分配。税收也是在合理划分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对增值的分配,尽管参与分配的法量依据完全不同于财务活动。
二、 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
前面已经说到,传统分配制下,财务制度直接地执行统收统支的职能。是国家实现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工具。由于分配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衡,导致分配结构失调,弊病甚多。为此,我们建议全合认训并重新界定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功能,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转交由会计准则来执行,建立起体现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约束机制健全的社会总产品分配体制。
问题是,为什么会计准则能够执行这些职能,并且能够避免传统财务制度的弊端呢。这是由会计准则的内在机理决定的。
第一,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实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经过近百年市场经济催化,会计准则已经成为有一套逻辑严密的概念体系支撑的规范系统。象真实与公允、权责发生制、可比性、谨慎等概念和原则,已经成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因有观念,规范着会计实务,不仅支撑着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使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分割建立在合理基础之上。
第二,在由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政府部门、企业职工和会计职业等所级成的多角关系中,会计准则已经成为处理和协调经济利益关系在内的稳定器。企业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联络点。这里所讲的经济利益,既可能表现为直接经济利益,也可能表来为经经济信息形式存在的间接利益,因为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多的决策能力和影响能力,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其中,对我们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有意义的,是其直接经济利益方面。会计除了其固有信息功能外,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资本存量与增量这间的分割功能。对于股权投资者来说,存量是其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一般情况下,会倾向于多确认存量(当然,例外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只在意企业的短期价值,可能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而这本身就说明了多元利益的存在);对于债权人来说,他们一般也倾向于多确认认存量,因为,存量充分意味着债权的安全系数更大一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其直接利益是税收利益,多确认增量,意味着更大税基;对于企业职工来说,其报酬往往是与企业的当期利润相联系的,他们也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当然,基于长期雇用、追求长期利益的情形也是有的)。类似于这样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倾向,还可以举出一些。为了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会计职业最早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主持会计准则的制定。
后来的实践证明,会计职业也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的,即,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其中,收益表现为市场份额、审计取费,风险则表现为可能的审计失误以及由此引起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所以它在行使其职能时,就会考虑特定利益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并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政策选择和设计。这正是为什么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权限先后从会计职业转移到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团体手中的真实背景。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将现行财务制度执行的制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的职能分解出来,使其成为会计准则的职能,建立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准则形成机制,有效地负担起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割职能。将财务分配和税收分配以及其他分配形式建立在合理划定资本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
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取能改造为会计准则的职能以后,相应的问题是,是否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笔者认为,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改造为会计准则职能,并不意味着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相反,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改善和加强国家作为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的管理。
所谓财务活动、财务管理,都是围绕资源的配置和分配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基本上是由所有者在国家法律约束和计划指导下实现的。资金投资到哪里,投资多少,从哪里筹资,怎样安排资金结构,利润应当怎样进行分配,多少分配给投资者,多少用于后备和发展,基本上是所有者决定的,或者由管理部门在投资者的指导下进行。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至多是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小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作出必要的制度规范。可能的领域有,利润分配顺序,社会保障基金的提取,后备基金的建立,等等。现行公司法律对这类问题已经作出规定。
而国有企业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国家是国有企业所有者,或者通过法人行使所有者职能。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管理。理由是:
第一,所有者对其资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保证。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投放和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以对经营者的考核,必须由国家来执行。
第二,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经济成份。国有企业固然要以盈利为目的,但其所担负的经济社会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的职能,平抑物价的职能、解决就业的职能等等。这都要通过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来实现。
第三,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要弱得多,随的经营失败风险比非国有企业也要大得多。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中,都表现为一系列的授权过程。于对非国有企业来说,有的是由所有者本人直接经营,自己授权自己,其责任心和风险意识都是很强的。有的则是由私人投资的股份公司,也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当然,由于掌握企业命运的大股东,对小股东潜在的损害,保留必要的后备。公司法律有关条款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而在国有企业,授权层次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不能直接确指是谁授权的。这就大大增加了授权风险。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期利润,剥夺性经营而不注意资本维护和技术开发,冒险而不顾忌后果,等等。这就是产权经济学一再提醒的道德风险现象。可以说,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比非国有企业要大得多。这就有必要改善和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比如规定和监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指标等等。
三、 会计准则与税法
在传统体制下,税法和会计制度都是以财务制度为依据的。会计制度根据财务制度规定的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规范账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税法则根据财务制度确定税基。随着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职能将由会计准则来承担。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是将税基完全建立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还是另行制定一套扣税办法。或者将税法与会计准则统一起来。最近几年,不少同志倡导建立一门独立的税收会计学,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有两种意见,一种观点是,税收会计学是财务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集中研究和处理企业与税收有关的会计业务,比如,增值税的会计处理,以及纳税申报。还有一种观点是,鉴于财务会计与税收的目标不同以及会计准则与现实分配,即所得税会计。更有人建议,不但要确认所得税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分推,在此基础上建立税收会计学。
关于第二种观点,笔者认为,从会计的角度看,企业的纳税业务,与企业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并没有什么两样,交纳各种税收,所导致的企业纳税久务形成的负债以及多交税收而应当退回税款所形成的资产,与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经济业务的核算原则是一样的,都要遵循有关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标准。单独建立一门纳税会计学,就象要建立应收账款会计学、存货会计学、固定资产会计学一样说不过去。
关于第二种观点,涉及到要不要保持财务会计与税法在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上的一致。就成本和效益方面考虑,会计准则与税法如果能够协调好乃至统一起来,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那样既有助于简化企业会计核算,又便于税收征管。然而,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立法宗旨、服务对象和约束因素诸方面都是有区别的。就当前实务来说,税法与会计准则在诸多项目的处理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差异。绝对地讲会计准则与税法保持一致,已经行不通了。但是,赞成会计准则与税法分离,并不意味着不顾成本与效益原则,盲目地追求两者的差异,甚至人为地夸大两者的差异,而不应当尽量保持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一致,不要夸大纳税扣除政策的作用。实际上,某些税收政策的奖励或抑制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经营环境和企业机制下,更是这样。对于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某些项目的确认标准上的差异的处理,笔者赞同我国现任会计制度有关所得税核算的规定,即,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有同志建议,不但要跨期分配所得税,还要确认增值税时间性差异,并进行跨期分配,进而建立起税收会计学。笔者认为,借鉴所得税跨期分配原理进行流转税的跨期分期,不失为一种尝试,但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任何一种会计方法的采用,都要符合中国现实和特定环境,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不能为会计而会计,为研究而研究;第二,流转税跨期分配与所得税跨期分配一样,都是会计原理和会计原则的具体运用,属于某一类会计业务,指望因此形成一门税收会计学,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四、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所要解决的实际上是会计规范本身的结构问题。广义上讲,会计准则是会计制度的一种形式,就象会计制度以外,还有会计规章、会计规则、会计规定、会计处理办法等多种法规体例一样。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搞会计改革,乃至于系统研究会计制度改革,开始用会计准则这个称谓,很大程序上受到西方会计实务的影响。因为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国际会计准则都称accounting standards 或accounting principles,分别译为会计准则(或会计标准)和会计原则,当时国内大量介绍和译述西方国家会计文献,使得会计准则这个词成为市场经济制度下会计规范的象征。记得当时还曾就会计准则、会计标准或会计原则的区别或联系以及我们该选用哪一个名称进行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后来在1988年义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的的研究会主达成一致意见,今天统一用"会计准则"一词,不再在名词上争论了。
现在我们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名词本身的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现在都以其现实存在,直接影响着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当然,由于已经的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会计经验,会计准则几乎成为新的会计规范的代名词,因而影响更大一些。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指已经或即将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而会计制度所涵盖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且复杂得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两则两制"中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后来陆续的其他行业会计制度,象公路经营企业制度,还有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制度两个会计制度。从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看,表现形式、体例结构、详略程度、政策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定需要理顺,从而形成有分工又有协调、结构严密的中国会计规范体系。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财政部着手研究和草拟会计改革发展规划时,就提出了会计准则体系这一动议。1991年的《会计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先后提出的《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在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设想。当时,按行为和所有制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国营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等基本上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为框架的,这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执行的是薄记职能。也有一些例外,1985年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及1992年年初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除了传统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方面的内容处,也独立地规定了一些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政策。实施"两则两制"时,由于当时《企业会计准则》只有一个基本准则,尚不能满足具体指导企业会计实务的需要,所以根据基本准则按行业制定了13种会计制度。这些行业会计制度也相应地充实一些会计政策的内容,即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随着具体准则制定工作取得进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重叠之处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关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会计准则时,还主要是直观地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这名称和形式,那么经过10年来制定会计准则的长期实践,我们切实感到,分要素、分经济事项制定会计准则这个形式,有显著的优越性。一是分会计要素、分经济业务制定会计准则,有可能将某个要素或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阐述得比较全面且清楚,逻辑严密;而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其核心是账户设置、记录内容和借贷规则,不可能象会计准则那样根据特定要素或业务的需要灵活组织其结构和内容。二是会计准则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规范形式,已经为国际社会所认同,象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开始采用会计准则这种形式。
曾经普遍认为,会计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应当用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现在看来,评价会计制度,应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就内容来说,通过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等会计政策,并不是绝对不可行。有人说会计制度规定过死,不利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并不是会计制度规定过死,而是财务制度规定过死,不能把财务制度的问题算到会计的头上;就现行会计制度来说,除了仍然过多受到财务制度制约之外,很难说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过死。再说,就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言,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余地将越来越小。会计制度的问题出在它的形式上,即如前面提到的,由于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因此,无法对特定会计要素和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作充分交代,也就限制了它的作用范围,这也是形式决定内容的一个例子。
会计活动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因此,会计规范也就有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可能的要素。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都只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而基本上没有涉及记录这个环节,就我国的会计准则来说,必要时也有一些有关账的规定,比如,单设账户还是合并反映,直接转销还是备抵方法,就属于记录的规定,因为不影响计量的最终结果。有关记录环节,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账户的设置、账务处理程序、账户对应关系,账户与报表项目的协调和配合等等。现行会计制度的形式特别适合于记录制度。所以,要不要用会计准则代替会计制度,实际上就变成了还要不要对会计记录环节作出规定?有关记账方面的事,是不是交给企业自己来做?
笔者认为,会计制度有关记录环节的规定,主要是帮助企业设置会计科目和建立会计核算体系,并不象会计准则那样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要不要对会计记录环节作出规定,取决于企业会计实务有没有这个需求。离开特定环境,绝对地说取消会计制度或保留会计制度,都是片面的。
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建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包括会计记录在内的账务处理作出规定或提供指南,日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设的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换国家会计指导委员会(即steering committee;我国会计文献大都将其译为"筹划委员会"。笔者认为,译为"指导委员会"更为贴切),其研究课题之一是,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要不要就会计程序提供指南提出决策建议。另外,法国的通过会计制度(即plan general comptibles;国内大多将其译为"会计总计划"或"会计总方案",这实际上是对法文的直译。法律注册会计师协会最近出版的英文文献,将其译为general accounting system。笔者以为,为正确表达这份制度所包含的内容,应当译为"通用会计制度")作为法国会计特色的体现,在西非国家及世界一些地区有很大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命题也是,要不要提供象法国通用会计制度那样的会计指南。
篇2
财政部于2013 年12 月30 日出台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了使财务制度的各项规定真正落到实处,本文对其衔接方法进行探讨。
一、新制度会计核算的主要变化
(一)体现财政改革的新要求
随着财政各项政策的不断改革,新的高校会计制度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工资津补贴制度改革、财政资金结余结转政策等与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这有利于提高财政性资金的拨付效率和规范化运作程度,对收入缴库和拨付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增强财政资金收付过程的透明度,解决了财政性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
(二)明确基建会计并账
原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高校的“大账”。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核算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应按月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会计“大账”,实现基建账与行政账的并轨整合,有利于提高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引入“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新的高校会计制度明确提出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在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内分摊成本。折旧和摊销的账务处理方法为“虚提”,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不是列入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这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高校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准确反映高校资产的账面价值,提供完整的资产信息,从而完善高校的成本核算体系。
(四)调整收入科目核算口径
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是高校的两大收入来源。为直观反映高等学校承担的教育、科研两大任务对学校收支情况的影响,新高校会计制度本着重要性原则将教学与科研的收入进行明确界定。对于科研收入不管来源渠道统一列入科研事业收入,对于同级预算隶属关系拨入的各类款项统一列入财政补助收入。
(五)调整支出分类与核算口径
新的高校会计制度为了归集核算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离退休等各项费用,清晰地反映高等学校事业支出的结构,满足高校成本费用核算需要,将支出进行细化核算,并要求建立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将原来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两个一级科目平行设置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五个一级科目分别进行核算。
(六)规范高校财政补助资金核算
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将原来的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等科目合并为财政补助收入;要求各项资金支出都需区分资金的来源渠道,并按“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层级进行明细核算;在净资产类科目中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两个科目,反映整个会计年度财政各项资金的结余情况。这有利于实现财政补助收入的精细化管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的结余资金分配,加快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新制度会计核算衔接方法探讨
(一)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新制度对于高校财会人员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契机。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及时更新自身原有的会计知识的结构,主动学习好新时期下会计知识,认真学习新制度与旧制度的变化,认真领会新制度内涵,对新制度进行全面细致的学习,尽快掌握新制度改革的各项内容。将新的高校会计制度更好地运用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去,保证新会计制度顺利执行。
(二)做好资产清理工作
高校资产清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股权类、债权类资产的清理。高校固定资产具有数额大、种类多、使用寿命各不相同特点。新高校财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比原来制度提高,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低值易耗品。因此,高校要成立清查小组进行全面资产清查,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而股权类、债权类资产必须与被投资单位核实确认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的投资份额与期限。将原来的“对校办产业投资”及“其他对外投资”两个科目的期初余额进行分析,根据投资期限划入“短期投资”及“长期投资”科目。
(三)加强往来款项清理
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往来款项金额一般比较大、时间比较长,无法及时进行清理,这种现象日益严重。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对“逾期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予以核销。高校对原来的“应付及暂存款”及“应收及暂付款”两个科目的往来款项应逐笔进行清理,查清其性质,按新的规定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四)会计信息系统调整转换
为了保证高校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保证会计信息的连续性,高校应当对原有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和调试,正确实现数据转换,确保新旧账套的有序衔接,实现新旧高校会计制度的平稳对接。
主要要做好以下工作:
(1)合理设置会计科目。新的高校会计制度一级会计科目有54 个,而原制度只有 38 个,科目编码也由原来的三位升级成四位。高校应根据新的高校会计制度的要求给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学校经济业务的会计科目,包括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净资产类科目、收入科目、支出科目及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其中:一级科目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二级及以下明细必须由各高校根据经济业务核算的需要自行增设、减少或者合并某些明细科目,以满足财务核算的需求。
(2)新旧会计科目对应。高校应必须充分掌握各个新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新科目与旧科目之间的关系,做好新旧会计科目的衔接,把新旧科目按照核算内容进行一一对应,形成对照表以便进行核算。如表(1)所示。
(3)年初余额的拆分。新会计制度是在2013 年年终决算的基础上进行核算,必须在年终决算后将2014 年年初余额根据新的会计科目进行对应拆分,并且到最末级明细。特别是针对旧科目需分拆成几个新科目的情况,只能先并入某个新科目后,再做凭证进行调整;旧的制度要求未使用完的专项资金结转留在收入类科目,而根据新的制度要求必须列入“财政补助结转”或“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如表(2)所示。
(4)经费项目的设置。目前高校财务核算都是采用项目管理核算模式,根据新的高校会计制度的要求,必须对原来财务软件的项目设置进行调整和修改,包括每个项目对应的收支控制科目、经济分类支出科目、功能分类等的设置,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连续性、完整性。一是项目控制科目的设置。根据新会计科目将原来项目控制的收支科目进行调整、修改,但不得改变项目的核算内容,包括收入控制科目、支出控制科目的设置,以保证核算的前后一贯性及正确性。二是功能分类的设置。高校必须根据《2014 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要求,对学校各项经费的功能分类逐个进行设置。高校使用的主要功能科目为高等教育,特殊功能科目主要是财政部门预算下达时根据资金来源渠道进行划分。因此,功能科目必须真实准确,不能随意更改,这样才能保证经费统计的准确性。三是经济分类的设置。经济分类主要是根据《2014 年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设置,“类”及“款”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设置,不得随意更改,但可以在“款”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增设下级明细科目。
(5)财务软件升级。财务软件升级必须尽量避免人为地将数据输入系统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连续性、完整性,便于历史数据资料的查询。在会计科目设置、新旧会计科目的对应、年初余额的拆分及项目控制设置等前期工作准备好的基础上进行软件升级。将转换后的新会计科目余额、项目余额与转换前的旧会计科目余额、项目余额进行核对,以确保无误。
篇3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化
(一)适应范围更加广泛
与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分行业和经济成分,导致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统计口径不一致而缺乏可比性相比,新会计制度的适应范围更加广泛,它打破了行业界限和经济成分界限,是一种全国统一的企业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将不同行业和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会计核算统一口径,有助于全国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成分企业信息的汇总和对比分析。
(二)增加了部分会计核算及其相应的核算内容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部门预算管理、政府收支分类、政府采购等改革相关规定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配合这些规定,新会计制度增加了与这些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科目及其相应的核算内容。比如,在国库集中支付部分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两个科目,在部门预算管理部分增加了核算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与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内容的等。这些变化能够使会计规范与其他财政法规政策实现有机的衔接,保证各项财政改革政策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
(三)补充并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重要地位
会计核算中,经常出现经济实质与法律性质不一致的事项,对这些事项是按照经济实质还是按照法律性质核算,就会计制度没有明确的说明。比如,一项固定资产,是通过融资租赁得来的,租期未满之前,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权并没有转移,这项资产不属于承租人;但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经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也能实际控制该项固定资产,因此承租人应该将其视为自有的固定资产,并按规定对其计提折旧。新会计制度强调了经济实质重于形式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到制度中,而就会计制度虽然有相关规定,但是并没有明确说明会计核算应该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相关制度方面的问题
事业单位在执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没有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以下问题的发生:第一,有些事业单位在执行财经法规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财经纪律观念较为淡薄,办事没有按照程序和手续进行,存在凭经验办事的现象。第二,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缺乏连贯性,特别是随着领导的更换,会计工作也相应的变化,这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波动性,容易导致记账混乱现象的发生。第三,有些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不够及时和完善,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衔接的不好,也没有适应单位实际情况的变化。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符合实际情况,直接损害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二)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
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预算管理的意识不够。有些些事业单位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预算,有些事业单位虽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但并没有真正落实预算管理的功能,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第二,预算管理的理念不够科学。很多事业单位都是重视预算收支,忽视预算编制和评价。这是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认为财务管理就是从财政“要钱、花钱”而造成的。对预算编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就向财政求助,导致预算推行的难度加大。第三,预算编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些事业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是对于资金的使用和效益却没有进行及时的跟踪,有的即使进行了跟踪,也只是简单的分析和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效益考核体系,这些都导致很多项目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益。
(三)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资产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固定资产管理不够规范。新会计制度规定应该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即要求事业单位应该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来确定是否要计提折旧,并规定计提折旧和摊销的方法。但是,很多事业单位现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仍然沿用“固定资产”、“修购基金”等科目进行处理,没有设置专门的“累计折旧”会计科目。第二,货币资金管理存在漏洞,资金安全有隐患。有些事业单位没有将会计、出纳等不相容岗位进行严格的分离,存在互串岗位的现象;单位对出纳工作监督力度较弱,很少进行库存现金的盘点工作;有的单位是使用现金进行大额款项的支付,甚至存在白条抵库、公款私用的现象,比如,有些行政事业性质的收费和罚没收入等没有入账;收款不用合法收据,而是使用白条代替等等。
三、加强和改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方法探讨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形成有效地财务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应在国家宏观管理的基础上,根据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首先,财务管理机构应该专门负责单位现金出纳、资金融通、资产管理、财务收支等工作,对现金管理、资产管理、审批权限的分配、资金融通、预算管理等都要进行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使涉及到财务的工作统一制度化,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第二,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制度指定应该科学可行,并且操作方便,条文表述上应尽量通俗易懂,避免生搬硬套各种高深理论。第三,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约束财务工作行为,避免各种违反财经纪律或单位财务制度等问题的发生。对于财务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要加强内部控制,将责任进行细化分配,保证每项工作出了问题,都能找到相应的负责人。第四,对于财务工作的不相容职位一定要分配不同的人员负责,使这些职位相互监督、相互约束,保证资金的安全。并且还要对资产进行定期盘点核对,切实做到单位的财务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降低资产的损失。第五,事业单位还应当定期对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流程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发现内部控制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国家的财经法规有修改和变动使得现行的制度不再符合国家政策时,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加以完善和改进。
(二)加强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方法
预算管理工作包括制定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与考核预算等环节,贯穿于财务工作的始终。首先,事业单位改革预算编制的方法,推行零基预算。改善原有的基数法预算,全面引入零基预算。同时,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将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编入预算中,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另外,还要进一步细化预算收支项目,尽量将预算资金拨付到具体的科研项目中,从源头上保证资金的再分配环节较少,也有助于规避资金挪用的现象。其次,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采用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等方法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准确的反馈给各事业单位及其部门和人员,让单位的考核对象认识到预算管理中的差距和不足,强化自身素质,扬长避短,高质量的完成以后的工作。
(三)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出现资产流失的现象
篇4
(一)做好新旧衔接,实行平稳过渡
医院的管理层方面要提高对新制度的充分认识,了解新制度在提高会计信息的治疗以及推动医院管理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能够积极制定相关政策,进而平稳推进新制度在医院日常会计工作当中的应用,而这项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使新旧制度的过渡工作顺利进行。首先要对医院进行全面的资产清查,对现有资产原价及其他方面进行细致的核算,并按照新制度建立新式账目,将原有账目当中的余额过渡到新账目当中,并对新会计科目能够正确运用,最后再按照新的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编制,完成过渡工作。
(二)关注医疗价格改革,消除药品差价
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当中规定,药品收入要实行“核定收入,超额上缴”的新型管理模式,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在药品价格方面取消药品加成、改革以药补医的观念,但是目前医院内对于药品收入方面的管理以及比例方面的确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未来的医院会计工作当中,应该更加完善此类项目的操作细则,对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实施所引发的药品收入减少问题,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增加医疗保障的基金支付以及调整部分可调服务的收费等方式进行弥补。与医疗相关的主管部门要根据医院的级别、科室的差异进行药品收入比例的分别制定,将药品的收入纳入量化管理的范围之内,增加监督与管理的力度。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电算化水平
在目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前提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得医院信息化建设有了良好的条件基础。在新的科技与技术的支持下,医院方面应该充分利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整体提高会计的电算化技术水平,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当中,要求了对成本重点关注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在信息资料为政府拨款以及收费价格调整等方面提供时及时有效,并按需更新管理软件,按情况开发使用的模块,能够保证每个部门与科室都能通过数据接口进行连接,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另外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对于固定资产要实行计提折旧,利用信息化的计算机管理软件进行固定资产的网络化管理,使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变得及时而清晰。
(四)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医院如果要建立以及完善成本的管理体系,就要对投入以及产出进行准确的分析,要在能够保证服务治疗的基础之上,尽量降低因业务活动而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而提高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对新的成本管理理论进行借鉴,并对新的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另一方面,要积极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下,对医院的全部收入及支出要求纳入预算管理当中,医院方面要明确规定预算的执行、编制以及分析等环节,对预算的事前编制进行加强,对事中的执行以及事后的分析进行妥善的管理,并且要建立完善的责任预算,充分调动各个科室以及各部门的员工对成本管理加强的积极性,进而完善预算管理。
二、结束语
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思考;对策
我国经济新常态出现以后,宏观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促进要素发生变化、社会政策体制面临创新,在不断降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非公资本进入门槛的同时,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也成了必然,一方面应对我国市场环境越来越竞争的态势,对事业单位开展工作造成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则基于十以来“廉政文化”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相关要求,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内外部的监督水平。
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
的现状及问题结合现状分析,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侧重于对资金来源的绩效审核管理,但在内部制度构建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具体来说,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不合理
鉴于事业单位运营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它既不需要承担市场经济活动,也不需要对资金投入方负责经济收益问题,因此属于“只花钱、不挣钱”的单位组织。为了有效地控制事业单位的资金应用合理、有效,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制度,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其中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包括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等合理运用和对象区分,以及部分市场经营活动的尺寸、要求和资金渠道等。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不断降低非公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为事业单位开辟了参与市场经营的“绿色通道”,客观上导致失业单位的业务层面更加复杂。相关制度的出台主要从财务会计管理层面发挥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约束效果,根据现阶段的改革方向判断,财政资金收付的模式主要是收付实现制,而非财政资金收支方面较少,权责发生制的利用空间并不大。这种偏差就容易导致失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公立医疗机构中要求会计主要依照权责发生制,但是医疗机构本身需要大量的现金支持,这样就很难在财政资金收支业务层面发挥收付实现制的功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完善有直接关系,更与现阶段经济新常态有密切关联。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科目不科学
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举例说明,在该制度中设置了“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等项目,从性质上分析主要是满足权责发生制的需要,但是一些事业单位客观上需要采取收付实现制,那么以上法定的项目就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如果强加利用就会造成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账目混乱,自然不利于相关制度的完善。事实上,财务会计科目不科学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和混乱,一些素质较低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处理工作方面缺乏经验,进一步导致了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混乱,但由于监督机制同样匮乏,最终只能不了了之。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从侧面上放大了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的干预力度,造成不能按照规章制度处理事务,进而造成事业单位资金浪费、贪污等问题。此外,一些常见的财务工作中由于过度、过滥、过多的不合理操作,会在最终考核层面带来大量的障碍。
(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不规范
我国财政部出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提出了会计核算的量化标准,其中对折旧处理的“虚提”方法做出了一定的改进,但本质上并没有严格区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的细则,对事业单位提出了资产不计入支出范围的要求。相应地,这是收付实现制的具体体现,它确保了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的有效运用。但是,对于一些基础类项目的资金消耗而言,事业单位可能面临不能及时支付的问题,这需要保留5%的质量保障金,意味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同时具备效应,这一过程中实际支付的款项并不能称之为“工程成本”;一旦款项没有及时支付,那么该款项如果选择了“应付账款”进行财务核算,显然是一种不规范的操作。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财务会计审核制度的完整性。
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思考及策略
(一)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财政部在会计制度具体规定权责发生制核算的方法。换句话说,在一般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中,收付实现制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如果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忽略了收付实现制,那么就无法确保账目层面的记录规范。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制度存在的缺陷,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方式可以在主要的、关键的部分强化收付实现制,循序渐进地推动权责发生制的完善,最终完全作用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当然这一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尤其在当前我国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政府模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二)建立配套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不可能主动产生对财务会计配套制度的建设工作,而国家及上级部门提出的相关要求具有瑕疵或不足,这是导致制度不完善的主要因素。从配套制度角度入手,可以避开事业单位对直接会计管理工作干预的抵制。根据笔者实践经验分析,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所依赖的支撑体系包括了岗位责任制(会计人员)、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绩效制度等,其中绝大多数与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密切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制度是否有效执行的关键,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相应地配套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明确事业单位在经济业务和绩效考核方面的注意事项,可以发挥更好的制度建设效果。例如,建立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升机制,不断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层面的水平。
(三)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监管
从监管工作的模式来说,可分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工作监管和外部监管。其中,内部监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自我监督”机制,它在财务会计工作层面还要担负一定的查错、纠错功能,并且平衡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资源分配。外部监管可以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客观监管”,包括国家审计机构、新闻舆论机构以及公众层面,或者引入一定资质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如会计事务所),外部监督的力量强大,同时在表现上也更加客观,它强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共享性。在这一前提下,事业单位想要获得各方面的认同,必须加强与国家部门、社会机构和公众之间的联系,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严格的预算编制,并以此与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相结合,内外合力、双管齐下,通过定期检查、全面开展预算管理等渠道,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监管效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既需要一定的制度依据,同时也依赖社会多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严格遵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基础上,积极地展开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人员岗位制度建设,结合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事业单位级别及实际工作需要信息,加强对内部的预算控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监督机制,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不断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在确保财务会计工作独立自主性的基础上,形成人才不断培养、提升的系统体系,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审核制度的完善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汤春华 单位:大连市路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穆雄飞.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6(03)
篇6
一、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财务核算工作出现的新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内容的不断扩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面对激烈的市场压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已经难以施行,在施行的过程中,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涌现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自2013年起,我国新会计制度得以推行,并逐步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新会计制度的引领下,我国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1.修缮了部分传统的会计科目
传统的会计科目对于企业财务核算的作用是有限的,这部分内容如果不及时进行清理与整顿,不仅难以促进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的快速进行,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财务核算的科学性。因此,在新的会计制度下,一些传统的会计科目得到了修缮,新的会计制度下的科目体系更加精炼,更加精确,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中,重点在于对会计科目进行了统一编号,在进行登记时,必须同时登记会计科目名称和相应的科目编号,这样就减少了出错的概率。在传统的会计科目下,科目尚没有统一的编号,这些反而不利于财务核算人员精准性的工作,使得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经常性的出现错误,难以真实有效地提升财务核算工作的质量。总而言之,在新会计制度下,我国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规范化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企业财务核算制度,使我国企业的财务核算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进一步增加了财务报表的对比度
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下,我国企业财务核算在财务报表的制作和体现上,存在着模棱两可的状态,企业的财务报表真正所反映的内容比较笼统,企业的财务报表真正能够反映的信息较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财务核算的精准性,不利于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但在新的会计制度下,企业的财务核算得以规范化运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新会计制度下,企业的财务报表的明确度得以进一步的提升,企业财务报表的对比度得以明确,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人们可以很清晰地判断资金的走向,可以很明确地对比资金的周转方式及相关流程,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财务报表的内容体系,使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更加具有明确性,更加具备安全透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企业核算人员贪污舞弊行为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资金安全。
3.财务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完善
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下,财务信息的内容不足,真正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企业财务信息的内容存在着严重程度的缺失,使企业的财务预算工作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完全的规范。但在新的会计制度体系下,企业的财务信息得以充分完善,财务核算人员只需要通过计算机设备来全面的分析财务信息,即可进行有效地会计核算。这种类似于统一化机械化的操作方式,快速地提升了企业财务核算的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财务核算的精准性,减少了人力成本的额外投入。
二、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财务核算中凸显的问题
在新会计制度下,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并非完美无瑕,这主要是因为任何制度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出台的,但与飞速的经济发展相比,任何制度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笼统性,新会计制度也不例外。在新会计制度下,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总体而言是朝阳的,但在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在新会计制度下,企业对企业资金的全局把握能力仍然比较低。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促进企业的长久快速发展,很多企业都会根据企业的特点,结合当今的经济形式、行业现状及企业自身的资金储备等,来制定出科学的长远的资金运用计划,以确保企业资金得以真正实现“好钢用到刀刃上”。但在新会计制度下,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仍然存在明显的弊端,企业对于长远资金的使用计划不明确,企业对于长远资金的规划不得力,不仅容易增加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风险,更不利于企业自身资金的安全。其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财务核算部门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结合企业的发展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财务预算,以确保企业的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但在新会计制度体系下,企业的财务预算工作并不健全,企业的预算管理方式不科学,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也不健全,甚至还有不少企业连一份专业性的预算报表都没有,企业难以根据预算来进行企业资金的合理流转,企业难以根据企业的发展来进行资金的充分支配,反倒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容易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经济浪费。在实际中,很多企业的财务支出都超过了预算,使得企业不得不挪用一些本该用于其他方面的发展资金,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快速发展。最后,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中,虽然新会计制度对企业财务核算工作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新会计制度对企业核算工作的改良仍存在着一定的漏洞,我国企业财务核算体系并不完善,虽然经过了改良,但是现有的财务核算体系仍不完善,调控范围过窄,对投资资金缺乏相应的调控渠道,容易引发非法集资的现象;财务核算机制时效性差,在具体执行中往往落后于企业的发展。同时,我国企业财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养较低,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企业的财务核算人员应该是综合性的多元化的人才,在新会计制度下,虽然很多企业开始注重提升企业财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养,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财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养仍比较低,难以适应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三、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的改良之举
从总体来看,新会计制度对于我国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的价值是非常大的,鉴于在新会计制度下,我国企业财务核算中涌现出来的新的问题,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改良方法,以提升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的精准性。1.加强企业资产的管理与调控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企业的资产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如果企业的资产管理与调控出现明显的问题,那么企业将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压力。因此,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中,企业首先应该制定科学的企业资产管理,并通过设置机构,设立体系,运用方法来完善企业资产的管理,加强企业资产的调控,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2.提升人员素质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在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中,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对于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企业应该不断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解决新问题。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
四、总结
篇7
财务会计账务审核制度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财务的账务审核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是核心工作之一,做好企业内部的财务账务审核工作,无论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还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完成不但串联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还影响了企业运营等多方面的工作,因此必须具有全面的审核流程和严格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的形势而言,财务会计审核制度上依然存在了很多问题,以下对此一一进行分析。
1.假账现象。当前很多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都存在虚假账目的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解决,势必会影响今后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各项工作,甚至还会埋下巨大的资金安全隐患。出现假账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受到个人或集体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经营者以及会计工作人员受到金钱利益的诱惑,对利益过于追求甚至不惜做出违规违法的行为,随意修改账目信息从而非法获取利益。有些企业管理者为了避开缴税,选择在财务审核和账目记录上动手脚,或是与相关的工作人员串谋制造假账,借以躲避企业或个人在税务上的缴纳,而且还会让工作人员从中收取回扣以资鼓励,这些做法都使得当前存在了假账的现象。
2.漏账现象。很多企业通常都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规模采取各种渠道和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无论在对待财务内部监督的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规定了很多制约模式,这样很容易导致漏账情况发生。漏账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财务记录的不完整,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把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纳入到财务的审核工作中,其不良的影响就是使得企业财务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的偏差,无法真正客观、真实地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还会导致部分资金的流失,这为一些有不法企图者提供了作案的机会。如有的企业为增加经济效益或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存货出库手续不完善的情况下就发出货物,导致相关的原始凭据不能及时传递到财务部门,使会计人员不能及时登记入账,从而出现存货账面库存数与实际库存数不一致的现象,即漏账现象。
3.错账现象。在企业的财务审核工作中,错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与企业财务工作者个人的专业素质能力有关。在财务审核的操作中,会存在会计人员自身的操作失误而导致账目结果不准确的情况,比如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采用最佳采购量和库存量的方式维持生产的正常运转,而采购和仓储保管工作的成本核算又属于财务会计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出现失误,很有可能直接导致企业在采购工作中的混乱。
二、优化方案的提出
1.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能够有效控制资产的使用,使得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不至于发生扭曲,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因此,需要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关机构,使得企业在会计信息处理和财务管理的过程得到科学有效的审查和监督,确保管理者能够接受到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使企业内部信息的精准率得到提高。在我国存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可以由董事会或者企业章程规定的除财会机构之外的具有相应独立性的有关机构承担内部审计职责,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因财务内部监督机制执行不到位而使得企业利益受到损失的情况发生。
2.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的内部监督机制,能够对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合理使用,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企业的资金管理过程中,要对企业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实行监控跟踪的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内部共享,并对资金的收支预算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估,科学估算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之间因素变化的变动关系及比率。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财务审计工作的管理,对资金的收支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逐渐优化资本结构。
3.加强人员培训。由于财务账务审核的各项规定广泛存在于《公司法》、《会计法》、《税法》、《票据法》、《会计准则》、《会计人员从业道德规范》、《公司章程》等各种专门法律、法规、规章和企业内外部制度当中,因此要求我们的财务审核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正因为这样,所以必需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及时更新最近最新的财务专业知识,使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企业管理的相关要求相符。普及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并大力推广先进的财务管理审核软件,使财务人员的审核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同时还要保证企业财务账务审核人员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授权审批程序和业务操作流程有详细的了解,有助于在审核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企业的财务审核制度必须与市场发展相符合,存在的假账、漏账、错账的大量问题必须及时发现并解决,避免危害企业经济利益发展的情况延续。此外,还要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账务审核制度建设,不断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财务制度,加强对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上的培训,使企业的财务信息在内部的传递中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企业的财务工作更加科学化和有效化,从而保证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审核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虹,张玉萍.浅谈基层财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1(12):46-47.
[2]瞿坤.论财务会计账务审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法[J].财务会计,2013,12(07):41-42.
篇8
关键词:国有林场 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只有国家才能使用国有林场的林地和林木等生产资产。国家为了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因此设立了国有林场。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国有林场中财务会计也应该进行审核考试,避免来进行对公共财产的胡乱使用,造成了对资金的浪费,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要及时改善国有林场的财务核算体系。通过以下描述来介绍国有林场财务对国家财务的影响,以及国有林场在财务核算中存在一些弊端,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一、财务政策影响着国有林场的财务核算
(一)满足不了国有林场新业务财务核算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前进,经济状况也在不断前行,原有的国有林场经济业务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根据经济状况受损,林场也应增加些新的经济业务,可以适当的将股份分给职工,通过职工租地造林,绿化苗圃等,为职工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效益。可是这些新的经济业务计划并没有在现有的计划中表明,使国有林场财务核算的完整性没有保证。
(二)林场财务制度受到财政改革的影响
国家财政改革以来对林场财务核算环境影响很大,不适应新的改革政策,虽然也不断对政策进行调整,但还是缺少一致性;由于国家对于国有林场投入资金较大,对林场中财务资金使用和监管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财务核算体系也影响着林场的财务核算,在管理资金报表上只能用手工收集数据进行编制,降低了核算效率。
二、当今国有林场财务核算的现状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都属于内部控制,国有林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因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内部控制力度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到内部的控制的重要性,只是在形式上进行控制,对约束和监督没有做到位,通常是多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出现岗位重叠,很容易造成财务人员私自藏钱的问题,进而降低了财务核算和监督的作用,降低了财务信息的真实率。
(二)没有规范资产管理,造成核算信息不真实
没有对林场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定,经常发生私自挪用公款,使用随意的现象,没有按要求在资金借出时填写相关的凭证或通过口头借款的方式借款,对支出的记录造成很大的经济影响。另外,国有林场的领导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了解财务核算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对资金使用审批环节上存在很大的漏洞,对于资金使用情况不能全面了解,进而保证不了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在国有林场工作的财务人员,工作时间比较长,没有受过专业的会计培训,且存在大龄话的问题。另外,他们在财务上的能力与现在的会计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没有受到“林木资产”、“资本公积”等概念性的科目培训,只是会使用几个简单的记帐工作而已。这些财务人员没有受到正规的财务培训,只是单方面的获得的会计资格证书,很少具备中级会计职称或者高级会计职称,整体的学习素养很低。国有林场的财务人员,没有更新理论知识的能力,很难接受新经济业务产生会计科目的新知识,但他们有足够工作经验。对于国有林场财务人员要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培训,让部分老财务人员更新会计思想,提高部分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才不会受到利益的趋势,而且有效的保证了国有林场的利益不被损害,才不会使国有财产遭受损失。
(四)加强财务核算的基础
国有林场的占地面积虽大,但是财务人员的数量并不够,因财务制度不健全,在财务核算中也存在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一人担任完全不相容的岗位,甚至会造成财务核算上的混乱。
三、将国有林场财务核算的相关措施做改善
(一)对国有林场内控制度的完善
短期内,国有林场内部控制制度还不成熟,需要根据各地区国有林场现实经济业务和财务工作现状,以及各个岗位的职责,对国有林场内部控制制度做相应的改善。建立财务信息公开制度,设置财务公开栏,通过粘贴每月的财务收支信息,明确财务信息的收支情况,便于林场人员对林场运营现状的了解,和其中存在的漏洞问题,方便财务人员及时做出正确的修改意见,防止财务信息的不透明性发生。根据老龄化的问题,林场的负责人应该对相应的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国家下发的财务文件,定制财务规范制度来符合国家的要求,林场所有人员在资金使用方面严格按照要求填写文件,使财务人员对各类开销的报表编制工作更加容易,另外财务人员要及时做好资金预算工作,对资金预算通过上月的收支情况来进行,对事中的控制工作加强。财务部要及时分析不合理以及预算超支现象,能及时提出解决措施。
(二)对资产管理及资产使用流程规范加强
国有林场应该对资产管理制度加快,国家需要快速出台对国有林场资产管理相关办法,做到用制度来规范资产的管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应设置专人专岗,最主要是资金的管理方面。在个人考核机制中纳入资金管理条例,重点来抓资金的集中管理,定期盘点资金流动款项,如实填写盘点报告,规范资金使用管制;同时做好资产登记、盘点、保管等工作,对于其他资产管理加强也要做好,通过财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及时沟通,做好核实资产、核实账款等基本工作。
四、结束语
在会计制度的变革和适应期,国有林龃υ谝桓鲛限蔚木置妗T诠有林场的财务核算中还存在很多弊端,短期内还不能解决财务核算的问题。国有林场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对于财务核算人员进行适当的报班培训,财务人员也应积极适应会计制度的新变化,在国有林场财务核算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此同时,对于国有林场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也有待提高,全面提高水平才有利于国有林场的持续发展,对国家才不会造成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陈秀妹.国有林场财务制度及会计核算有关问题的探讨[J].绿色财会,2014,(01)
篇9
【关键词】新财务会计制度;医院成本核算
近几年,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在社会各行业广泛的推广应用,医院在该背景下的成本核算也受到了各界的重视。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成本控制是关键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有效的成本核算能够提高医院的竞争实力。
一、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变革的意义
1、可有效的促进医院提高社会效益。
在新制度的背景下,医院进行成本核算体系改革的是医院进行现代化医疗改革的基础,通过成本核算改革,能够使医院内部结构得以优化,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医院的医疗水平和财务实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改革后的成本核算体系可以对医院各科室、各流程的支出和收入进行整体掌握,找出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及时的调整医院的收入支出结构,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使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降低,可以获得较高的患者认可度,使医院整体的社会效益得到提升。
2、可以促进医院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我国现今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医院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医院需要进行全面的财务制度改革,而其中的重点就是成本核算体系的变革。优化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加强对医院资金的管理控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销,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率,从而在不降低医疗服务质量的情况下使医院的运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对医院成本数据的分析整理,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当前医院各个科室间的成本管理情况,可以直观的反映出各科室医疗项目的盈亏情况,可以进一步的对收入和支出结构做出相关调整,使收支结构得到明显的优化。成本核算还有一作用就是可以为医院的财务预算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使医院的财务预算更为合理,使医院的财务结构更为合理化,更具竞争实力,不断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
3、可以为政府医疗补助提供依据。
医院有两大经济来源,其中一项是日常运营收入,即为患者提供各项医疗服务所取得收入;还有一项重要收入就是来自于政府医疗财务补助。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下进行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变革能够对医疗各项合理支出进行分析,为政府提供完整的、详细的成本数据,可以作为政府补助发放的重要依据。
二、目前我国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度不够。
结合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的财务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进行落实。然而,医院是非营利性的组织,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与盈利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医院的重要领导及财务工作者对成本核算工作不重视,导致成本核算改进不彻底和不到位。
2、业务水平较低。
医院的工作比较稳定,没有较大的工作竞争,因此医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没有及时的进行业务能力提升。尤其在招聘财务人员时,过分的重视文凭和理论水平,忽视了其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高低,导致许多财务人员职业能力较低,不能适应新制度和新形式的发展要求,阻碍了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进展。
3、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
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医院财务人员在医院运营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成本控制核算,最大限度的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会忽视运营过程的成本核算,使成本控制的效果不理想。现在,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在摸索阶段,没有一个统一和完善的标准,所以在执行中,也只是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计算,核算的力度较弱。
4、新旧制度衔接存在问题。
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有所变动和改进,但在执行中并不顺利。在旧的体制中,例如医院的报废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会计入固定基金,但清理的收支却无法体现。在新的制度中,增加了固定资产清理和累计折旧,使其能够进行准确的账务处理和核算。但由于医院习惯于旧的制度,对许多问题仍采用旧制度处理,导致衔接出现问题。
三、医院成本核算的改进措施
1、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相应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也应有所调整,从而适应更高的发展要求,实现更加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目标。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其工作的核心内容。为了能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必须建立并完善成本核算的组织体系。(1)成立成本核算的领导小组。医院院长作为小组长,财务部门领导担任副组长,其他部门领导为小组成员。小组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会同财务人员一起制定和规划成本核算的操作流程,起到成本核算实施的决策作用。(2)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以财务管理者为组长,财务经理级为副组长,其他财务人员为小组成员。小组工作内容是对医院的各项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医疗成本各管理成本进行核算,最后总结出各类财务报表和成本核算报告等,为领导小组的决策提供可参考的事实依据。(3)技术小组。信息技术小组主要由医院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和软件供应方派出人员组成。小组工作内容是负责对医院成本核算系统的进行维护和优化,为工作小组提供技术支持,并对其他财务模块进行维护,实现医院各系统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对药品进价和售价实现监督。(4)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主要由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组成。日常主要负责统计各科室的工作出勤情况,做成报表,为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提供核算依据。
2、加强对成本费用的分类和管理。
医院对成本费用进行准确的分类管理才能确保经济效力做大化。医院的各项医疗活动都与成本有关,为了降低医院的医疗成本,而使医疗质量得到保证,必须医院各部门间的默契配合。在成本核算时,要加强对各种费用的核算,如差旅费、办公费等,避免出现虚报和假报费用的情况,根据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合理的将卫生材料、人员经费等划入成本费用,将折旧费用、工资津贴等划入费用类,实现成本核算的合理合法。
3、加强对成本核算的重视度。
完善和改进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成本核算重要性的教育宣传,提高医院领导和财务工作者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度,使其积极的配合,帮助协调各科室关系,大家一起确保成本核算的顺利进行。
4、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医院要做好财务人员的选用工作,对于已经在岗的人员要加强其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素养,定期进行专业的财务培训,提高财务成本核算的操作水平。在招聘新的财务人员时,不仅要考核其专业能力,对其道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也要重点考核。针对财务工作人员,要制定规范的考核标准,全面的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使成本核算的工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5、成本核算体系标准化建设。
建立标准化的成本核算体系可以确保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医院各环节的成本控制。因此,需要制定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在医院整个经营过程中都严格按标准执行,实现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6、使新旧制度更好的衔接。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实行,可以整体促进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进医疗改革顺利进行,但要注意与旧的制度衔接。比如固定资产在新旧制度中核算的问题,这就要求采取人员认真学习新制度中的具体要求,新的问题坚持用新制度解决,对遗留的问题请示领导用新制度还是旧制度。
四、结论
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医院相关人员进行协调和改进,提高对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提升财务人员的能力水平,使新旧制度能完美的衔接,从而实现成本核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开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经贸,2016(12)
[2]徐春龙.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22)
篇10
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的成本核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医院的成本支出,而且还可以提高医院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这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医院树立自身良好形象,为医院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提供有利条件。虽然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运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在成本核算方面还是有一系列问题,这与传统核算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重要意义
1.为了满足医院自身发展需要。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特殊机构,具有公益性特点,医院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有自己的创收方法。如果医院一味的只追求经济效益,将药品收入和医疗服务费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必将使得看病贵问题越发突出,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一矛盾的激化,医院在保证收入稳定的同时就必须加强对成本费用的核算和控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保证自身长久发展。
2.医院成本核算的改革可以有效的改变医保对医院的支付方式。合理、切实可行的医保支付方式需要医院在开展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不仅可以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还可以增加卫生管理部门在制定特种病价格时的话语权。
3.可以有效规范医院成本核算。新财务会计制定对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规范,在医院内部建立了一套相对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使得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具体流程和方法不断优化。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正在朝着医院的实际财务情况方向发展,为各个医院寻找出符合本医院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打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有效保证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使得成本核算越来越优化,促进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
4.有利于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技术的现代化。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得到发展,不断改进过往不够完善之处,促进管理技术的现代化,形成行之有效的权责制度,逐步促进医院管理技术趋于完善,促进医院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下,使得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信息更加准确和客观,促进医院成本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二、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对成本核算的认识不足
由于医院领导们对成本核算不够重视,使得医院整体职工对成本核算都不具备深刻的认识。长久以来医院都是依靠国家拨款,使得很多医院在正常经营上不存在任何压力,所以在成本核算方面缺乏一定的执行力,医院的成本核算都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根本的效果,这样就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
2.医院内部财务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够
一般在大型医院中,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有着严格要求,而在大部分小型医院或是基层社区医院却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没有严格要求,甚至存在一些非财务专业人员在岗现象,他们对医院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认识和掌握不够,无法满足医院成本核算的需要。
3.医院经济管理不够限制了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活动离不开医院成本核算的保障,医院成本核算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具体的成本状况,为医院的价格补偿、医疗付费标准的制订以及医院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而且还可以满足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需要,形成一套社会化标准。但是目前医院成本核算机构不够健全,人员管理与财务管理不协调,严重限制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4.医院成本核算方法比较落后
受传统因素影响大部分医院的成本核算都比较落后和保守。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大部分是以科室作为单位,具有一定的利弊性,好处在于可以为医务人员增添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但是不足之处是会使医院的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执行力,比如很多科室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在选购医疗器械的时候选择性能较差的产品,这样将不利于医院长久发展。还有一些医院对医院的成本核算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是按成本管理费用进行统一计算,缺乏细化的程序,使得成本控制无法具体到细节问题上,这样会无形增加医院额外成本支出。还有的是对成本管理费用进行平摊,就是根据员工人数进行分摊,这种方法也是不够合理的。以上这些成本核算方法都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出医院的实际情况,缺乏系统性,将无形中提高医院成本,不利于医院的健康发展。
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方法
1.建立专门的成本核算小组
在财务会计部门成立专门的成本核算小组。成本核算小组的职责为以下几点:第一,有关医院内部的成本核算流程以及细节等制定明确的制度。例如对医疗器械的采购、药品出入库制度以及费用的日清月结制度等。建立健全原始数据的搜集和记录,统一数据口径,制定内部服务价格。第二,每个月对成本数据进行处理和核实,对每月成本进行详细划分。第三,负责医院成本核算相关培训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第四,成本核算小组要对成本核算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编辑成册,这样就便于以后的查阅和借鉴。
2.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成本核算
只有医院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加强对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投入力度进而保证医院健康发展。医院管理者要结合医院的实际经营情况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机构,本院是全国有名的名老中医专科骨科医院,有着自己的自制药品(正骨一、二、三号,跌打酒等),这些自制药的价格成本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费用核算出来的,如:原材料的采购价格,人员工资,水,电,煤,固定资产,维修费用等等。这些自制药对治疗骨科方面的疾病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药品成本核算在医院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促使医院管理人员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成本费用,改善经营管理,还能够增强员工的成本意识,节支降耗,使患者以最大实惠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推动医院向优质、高效、低耗的健康方向发展。医院成本核算方法的规范化管理是顺应医院发展和时展的步伐的,因为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同时医院管理者可以大力宣传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使成本核算成为医院文化的一部分,增强大家对成本控制的认识,并且对成本控制的具体细节进行完善,让医务人员真正的意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是院领导应该履行的义务。
3.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
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开展,可以直接的展现出医院的实际情况,只有对实际情况有了专门的了解以后,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方案。所以说要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对医院的成本预算工作进行落实。成本预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杜绝不必要的问题发生,通过成本预算可以对医院成本收支进行动态监督和规范,这样才便于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医院的成本支出提供保障。但是目前很多医院将没能将医疗辅助部门独立出来,使得在核算过程中出现问题,所以要在原有的医疗管理中将材料收入单独进行统计,通过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杜绝成本核算问题的发生,使管理更加规范。
将成本核算和医务人员的工资绩效相联系,?t务人员本来就是医院成本管理的见证者,他们对于基层有关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是最为了解的,所以要多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各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还可以间接树立他们对成本核算概念的全新认识。而且医院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结合医院具体实际情况,为医务人员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奖惩制度,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管理者的权威性,提高医院成本控制力度。在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规范化管理下医院成本核算对中大型医疗器材的采购等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医院决策的盲目性。
- 上一篇:测试系统设计方案
- 下一篇:半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