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01 18:1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篇1

关键词:医院 危机公共关系 管理 研究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在向纵深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医院作为社会公众服务行业,通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双向沟通,争取公众的信任与支持,进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医疗服务工作。

一、医院危机公共关系基本理论概述

医院公共关系指医院为其自身事业发展,实现医院的组织目标,取得内部员工和外部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创造医院的最佳社会关系环境,在处理自身面对的各种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科学的原则、政策与行动。医院危机公共关系是医院公共关系特殊表现形式,是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患纠纷等负面事件,给医院带来信任危机,对其声誉造成重大影响,医院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补救行动,具有敏感性、专业性、紧迫性的突出特点。

二、我国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地医院深入开展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医患关系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多数医院危机公共关系也因水平低下,阻碍了医患关系的改善,有“危机”无“公关”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有:一是缺乏危机意识。许多医院对危机公共关系的认识不够,危机意识较差。一些医院为了节省开支,没有设立公共关系部,当医院接到投诉、发生了较大危害医院声誉的事故时,没有专门人负责接待处理,导致医患持续发酵、不良影响扩大。二是不敢担当责任。一旦发生医患纠纷,特别是发生严重医疗事故时,不敢直接面对公众的质疑,将责任推给患者,甚至伪造相关检验报告,为自己推卸责任,致使患者对医院失去信任,将医院告上法庭,最终使医院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三是不善于与媒体沟通。发生危机事件后,未能及时将事件进展状况及时通知给媒体并通过媒体强化与公众的沟通,很多医院甚至对媒体的介入调查采取抵制态度。

三、我国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原因分析

(一)医患矛盾加剧导致医院形象危机

社会转型阶段引发的医患矛盾是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客观原因。随着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群众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随着就医需求增加,社会公众对医院服务态度、医疗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维权意识、就医需求的快速增长,与社会医疗资源尤其是公共医疗资源发展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医患纠纷日渐增多,给医院日常营运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医院缺乏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意识

对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导致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层存在把医疗技术作为维护和提高医院声誉的唯一渠道的思想误区,领导对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突发事件”靠“应急解决”的老观念依然存在,靠老经验办事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危机,危机公共关系管理规范化建设普遍缺乏。三是“专人”办“专案”的错误思想仍占主导,多数医院的危机公共关系管理职责、培训对象仅局限于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对一线临床医生护士基本不作要求,培训也严重不足。

(三)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水平低下

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水平低下是导致医院公共关系危机的关键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组织上缺乏支持力度。公共关系部门地位不高,工作经费、人员没有保障,许多医院甚至未设立公共关系行政管理机构。二是在机制上缺乏协调配合。未建立主要领导负责、行政主管部门统筹、临床一线配合的危机公关领导体制,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形成跨部门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危机管理工作不成体系、缺乏协调。三是在实践上缺乏正确方法。工作缺乏预见性、前瞻性,多数未建立公共关系危机预警应急预案;主动设置并引导舆论议程的能力低下,信息化条件下应对多元化媒体能力不足;危机公关管理日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不高,临时抱佛脚现象大量存在。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水平差异根本上取决于各医院经济收入与思想认识,此外医院性质也是影响管理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于公立医院来讲,人们对其信任度要远高于私立医院,其对危机管理的难度也会低于私立医院。

四、我国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策略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机公共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医院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对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给予高度重视,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真正做到有效预防和处理危机公共关系。本人结合自己工作经验,认为提高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组织建设,做好预防和处理

第一,成立公共关系部,完善部门职能,健全工作制度,配强人员队伍,将所需经费纳入预算,从组织领导和舆论氛围上为公共关系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第二,制定危机管理预警方案,组织人员深入医疗第一线,科学预测和评估所存在的危机,根据苗头性动向及时调整预案。第三,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强化医护人员的危机意识,使其掌握处理危机公共关系的方法。第四,掌握“四个第一”的危机处置原则,即“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指挥中心, 指定责任人全面负责危机管理工作;合理选择“第一出场发言人”,既要显示出诚意还要留有余地;斟酌说好“第一句话”,正确选择解释、道歉等语境切入点;医院做出的“第一个行为”至关重要,对危机事件处理方法作表态后要言出必行。

(二)重视投诉建议,构建和谐医患

关系

第一,提高服务质量。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医院首先应抓好质量管理,建立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全员质量管理机制,并实行有效监督。第二,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等问题是引发医患矛盾的诱因。把医德医风教育列入医院目标管理中,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培训,开展有益于医德医风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第三,妥善处理投诉。时刻把患者满意作为各部门的行为指南,认真对待病人及其家属的投诉,妥善处理各种医事纠纷和公众来信、来访,将可能出现的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强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危机传播管理

根据危机事件生命周期,可将其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恢复期四个阶段,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信息传播引导是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潜伏期,应根据医疗服务负面反映较多的薄弱环节,主动策划新闻事件引导大众媒体报道;在爆发期,采取新闻形式,第一时间主动给大众媒体“喂料”,主动邀请有关权威部门参与事件的调查;在扩散期,注重通过博客、播客、微博等网络媒体加强与社会公众平等互动,针对社会大众关切的问题,多渠道危机事件的原委、事态的进展、院方处理态度等信息,平息社会恐慌。在恢复期,邀请主流权威媒体进行后续跟踪报道,把宣传重点放在深化医疗服务改革上,以求重塑医院良好形象。在整个危机舆论传播管理中,要把发挥政府、专家、大众的重要性始终贯穿于危机公关全过程,做到危机事件调查中有权威部门的声音、有专家学者的研判、有普通群众的参与。

(四)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恢复和

善后

善后工作是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的最后工作,也关系着医院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善后工作来恢复医院的形象,甚至是提升医院公共形象。例如:对于在危机处理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应该给予奖励,对于受伤害的人员应该给予激励和关注,使其恢复信心,提高医院内部凝聚力,增强医院应对危机的免疫力。对外开展有媒体、医院和患者共同参与的公共活动,通过媒体正面宣传医院,重塑消费者信心;也可以召开病员代表座谈会,接受舆论监督,消除患者的顾虑;或者开展多种社区服务活动,开展扶贫活动,帮助支援农村卫生,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开发社会公益事业等。危机的背后是机遇,成功应对危机后,要充分抓住危机背后孕育的机遇,变不利为有利,进行公关造势,重树医院形象,进一步提升医院信誉度和美誉度。

(作者单位: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公共关系部)

参考文献:

[1]郑思同,吕一军.浅谈医院公共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志,2000.16(2):121.

[2]蒋宝珠.浅谈我院危机公共管理中的启示[J].医院院长论坛,2011.08(6).

[3]廖为建.公共关系学[M].中山大学MPH教程.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晓阳.如何进行品牌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立斌.浅谈医院危机管理中的新闻[J].重庆医学,2006.35(2):97-98.

[6]朱正威.危机公共与处理[J].医学美容美学,2006(10).

[7]周朝霞.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3(6):250-251.

[8]谢玉华.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260.

篇2

从专业角度来说,公共危机是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对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影响,给社会造成严重损失的事件。政府与社会的常态化管理,并没有将公共危机囊括在内,针对此,需要政府与社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通常情况下,公共危机被分为两类,即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引起的事件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冲突和灾难。公共危机有以下几项特点:第一,突发性,在短时间内出其不意地发生;第二,危害性,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严重情况下还会影响社会发展;第三,不确定性,公共危机的发生并不是常态,且处于动态发展过程;第四,紧迫性,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需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如果延迟,将会造成严重损失;第五,双从性的结果,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不仅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还会增加不安定因素。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相应的体制,将有利于完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在我国,普遍将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看作在特定情况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技术、方法及手段,收集、分析、组织公共危机信息,为危机管理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实行危机信息管理,必须在全过程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处理并利用好取得的信息,以提高危机管理效率与决策的准确性。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为社会公共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快速、经过科学分析的信息。因此,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在社会和谐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危机信息管理要以信息管理支持危机管理为基本原则,从中可以看出,危机信息管理开始从危机管理与信息管理中分离出来,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并逐步成为危机管理核心。

2加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措施

目前,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还存在较多不足,如缺乏信息预警机制,政府信息法制建设落后等。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

2.1完善信息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各级信息机构危机信息监测、信息收集能力与预警能力相对而言较为薄弱。这主要是因为危机信息监测、预警与收集工作制度不完善,信息监测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针对此种情况,需要采取相应解决措施。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强化政府部门服务人民的意识;其次,开发新技术和信息预警方法;最后,提高信息人员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完善信息预警机制,有利于在危机信息处理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危机信息源头,做好调查与访问工作。

2.2扩大政府信息公开途径

政府是危机信息管理的主体,要加强危机信息管理,应当扩大信息公开途径。首先,在应用传统形式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将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传统公开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电子邮件等相结合,保证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其次,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部门要逐步建立新闻发言人与相关部门和地区的责任问责制度。如果新闻发言人在发言时公布不准确的信息,或故意隐瞒真实信息,相关部门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以保障信息公开透明化。最后,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第三部门对政府部门与社会的影响逐步扩大。因此,在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优势。

2.3建立健全国际化信息沟通与合作机制

在社会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国家化形式也发生改变。目前,任何一次大型公共危机都有可能演变为全球性灾难。在社会关系越来越紧密的过程中,各方依赖性进一步加大。因此,政府部门要以全球化眼光看待公共危机,与国际组织在危机信息管理方面进行扩展合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积极争取国际性与区域性组织在人员、教育与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强与国际组织间的沟通,通过协商建立合作机制。

3结语

篇3

关键词: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分析

伴随今年来我国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卫生计生事业,我国不仅出台全新的医改方案,而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基层公共卫生档案对基层公共卫生活动信息予以详细记录,其记录着公共卫生日常工作的一手宝贵资料。由此,本文对当前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方案进行探索。

1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多数医院将本科室工作人员的权责予以区分,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进而导致档案管理机构设置的杂乱、管理的分散[1]。此外,由于医院采用将各部门的档案进行分开管理的方式,造成医院信息资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的缺乏,还会给基层公共卫生档案查找以及网络化管理造成极大的困难。

1.2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对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以及高效性均造成重大影响,但目前我国多数医院选择采用非专业出身的档案管理人员,此类管理人员的理论和文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其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下,促使档案管理工作的被动性和管理模式的呆板性。

1.3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资料的整理主要是第二年第一季度整理前一年的档案资料,在较为拮据的储存空间内保存收集的资料,在导致档案信息保存不全的同时,可能导致档案信息删除后无法恢复等情况出现。信息化的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未能够得到良好的落实。

1.4档案管理模式落后 就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而言,其强调档案资源的保密性,因此,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服务对象限制在职能科室和本系统[2]。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习惯于服务单一对象,不仅导致基层公共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而且导致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落后与陈旧。

2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强化措施

2.1管理模式的完善 科学且完善的基层公共卫生档案资源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为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还能够为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品质提供保障[3]。①可设立专门负责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其不但要求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人员重视档案管理工作,②需要合理分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既要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又要有档案系统技术人员,进而为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以及档案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保障。

2.2管理制度的创新 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医院管理制度,实行有效且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还能够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4]。制定出适合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的完善体系,包括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档案管理工作的定时指导以及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三个主要方面。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为能够有效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并完善相关考核和培训制度。实际工作时,首先应该选取具有多年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构建带头工作小组,而小组内部需要储备一名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指导人员;通过广泛收集各科室意见的方式,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管理制度,以促进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能够达到规范化和科学化,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基层公共卫生档案资料连续性及完整性提供切实保障。

2.3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 由于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以及制度化的高标准体统工程,不同于各门类档案管理的简单化集中性管理[5]。针对目前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中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不仅需要重视档案管理组织人员的业务培训,而且需要强化人员的管理意识。此外,可以通过引进相关的考核晋升制度的方式,实现调动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目的。强化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首先需要得到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其后以开会强调或者突击检查等方式快速提升全体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主要是因为全体人员完全熟悉档案管理工作后有助于形成规范化的档案收集工作。

2.4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完善的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需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即利用现代化设备对档案进行管理,可以在实现减少档案储存空间的同时节省管理工作中的资源消耗,继而有效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6]。①采用多样化的储存方式,为有效避免出现储存空间不足、查找困难、共享性差等情况的出现,可采用电子文件的方式进行管理,将其储存在硬盘或者磁盘内;②采用网络化管理方式,网络时代促进网络化的发展,其主要在人事档案网络化、病例档案网络化以及文书管理网络化三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网络化管理。

3结论

传统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专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以及档案管理模式落后等方面的不足。针对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及引进现代化技术四方面对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和改革,可有效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的整体水平及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小微,董惠楠.公共卫生系统档案管理的创新[J].兰台内外,2014,5(5):69.

[2]周小微.简述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的创新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22):211.

[3]王凌.我国基层卫生发展状况和档案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26):187-188.

[4]丁志详.浅谈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J].才智,2013,13(06):262.

篇4

关键词:化工机械;维修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化工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及管理方面的内容

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与管理涉及到较多的方面,如果在管理或者保养过程中不注意的话将严重影响化工机械设备的质量。

1.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内容

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主要是由于化工机械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摩擦,摩擦会使得化工机械的生产效率显著降低,而且还会降低化工机械的使用年限,那么就要采取措施。另外化工机械设备还要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化工机械设备由于自身生产环境的影响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腐蚀的情况,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会使得化工机械设备的内部出现较大程度的损坏,严重影响化工机械设备的生产,所以要加强化工机械设备防腐蚀的管理。

2.化工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内容

化工机械的维修是在化工机械设备发生损坏后对其进行维修,化工机械的维修要更换相应的零部件,使得化工机械正常的运转。而化工机械的保养则是在化工机械没有发生损坏的情况下,为了预防化工机械设备发生故障而对化工机械采取一定的养护措施,化工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任务包括对设备进行清洗,并对机械设备采取补充油以及防腐的措施,这样可以使得化工机械设备发生损坏的几率降低。

二、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化工企业中,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直接关系着化工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在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过程中存在着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影响着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工作的有效性:

(一)认识不够,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代化工企业中,对于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保养意识,仍存在着认识不够的问题,管理人员只注重企业的生产效率,忽略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维修和保养,工作人员也没用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使得企业化工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问题和安全问题等。化工企业对于员工的管理制度和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保养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械工作人员,使得化工机械设备得不到应有的管理、维修和保养,缩短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加化工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管理维修技术不专业

化工企业中,管理人员为了降低成本,因此对于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维修和保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视不够,使得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另外,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保养没有专业系统的培训,剂的使用选择不当,先进技术无法引进等问题使得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保养显得非常不专业,严重影响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生产效率,从而影响化工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工作人员素质修养不高

由于化工企业管理人员对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修保养的不重视,工作人员素质修养不高,导致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不重视化工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只根据主观的判断对化工机械进行管理及维修保养,使用不恰当的剂,使得化工机械设备得不到应有的效果,给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埋下安全隐患。化工企业的工作人员不注重化工机械设备的正常管理及维修保养,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只注重维修而忽略保养,长此以往,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以及维修措施分析

(一)提高认识,完善管理制度

现代化建设中,化工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保养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保养工作,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成产效率。化工企业管理人员要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于

化工机械设备的剂选择和使用过程,要详细的记录,保证化工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正常运转;建立奖惩制度,设定专门的负责人,对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保养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保养。只有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在实践过程中,自我检测和提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措施

在化工企业当中,产品生产的物质前提是机械设备,而机械设备能以正常运行的条件是。由于机械设备运行中出现的磨损会对化工产品生产出的质量以及生产效益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设备管理中的管理。

1、选取剂需要注意的事项

选择剂时,必须根据设备具体的工作方式来挑选最恰当且最适合的油。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确保设备零件处于正常状态,而且都能够安全运转。另外,还要指派专门人员根据种类以及规格进行分组,将其存储到油的容器中,以免出现混放。

2、管理油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成立责任部门,健全管理制度。的管理机构一般分为四个部门:一是供应部门,二是检验部门,三是装置车间部门,四是操作部门。供应部门通常是负责资料的保存、购油计划的编制,同时还要组织人员进行采购与订货等;检验部门主要负责油品的质量检验,并制作检验报告等;装置车间部门通常要负责油品以及其工具的管理以及使用,并且要提供油的改造方案,以及其使用的措施等;操作部门通常是进行记录以及检查的温度等。第二,组织与编制需要的相关技术管理资料。通常有设备所需的卡片、油箱准确的储油量、规定的消耗定额、设备更换油的周期、油品的代用情况以及参配等等。第三,要对设备的状态进行定期检查与检测。

(三)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措施

化工机械设备维修措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为日常维护以及计划维护,前者针对在生产中日常巡检发现的腐蚀、磨损、损坏等异常情况进行维护保养以确保机械设备的质量。后者则是主要按照机械设备的参数和运行工况制定定期检修计划,通过大、中、小修对设备进行预防性修理,确保其运行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从而保证正常生产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不断创新,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化工企业想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因此在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保养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新的技术,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升,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能力。二十一世纪高科技信息时代,化工企业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保养的技术,定期对化工机械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化工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化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维修以及管理中,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维修管理制度,做好定期的检查、保养、维修工作,提高维修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做好管理工作,保证化工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董彦令.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策略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4,(13).

篇5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现状分析

1.1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职能问题从经营体制来看卫生防设机构属于事业性质的单位,可是从经营方式来看卫生防设机构却从事的是公共事业,在这个整体中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来扮演主体角色,但是实际的卫生设防机构却少有行政部门可以肩负起如此重担。实质上的卫生监督并不是要单一体现在技术上的管理,更重要的是体现行政执法,所在管理过程中要秉承公正公平的原则,来实现行政执法过程中双方面的利害关系。我国卫生监督体制在不断改革,各地区不断增加卫生监督所建设,使卫生监督力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卫生监督所所监督的范围是同一等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按照法律规定来行使卫生监督权力,那么这一过程中并没有确切的提到卫生监督所的自身职能与同等级卫生行政内部其他部门之间的权力关系,所以对其是否存在工作范畴的重叠是不清楚,还有一点就是同属事业单位的卫生监督部门在行使公共职权的过程中是否在法律认可范畴之内。

1.2公共卫生管理制度问题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管理制度以及运行规则,其中管理制度是涵盖建立制度以及实行制度两方面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在不断增强,卫生立法也逐渐增多,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也呈整体、完善的趋势,其中包括公共卫生监督制度的建立以及许可证制度的规范等等。可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公共卫生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投资制度以及从业许可制度的建立并没有依托在法律基础上,所以公共卫生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在政府投入这一方面是的得不到有效法律保障的,我国对疾病的看法一直是预防为主,但是现下的实际投入情况的主体仍然是医疗而不是预防事业或公共卫生。

2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2.1建立有效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在我国的卫生法规定当中,构成卫生管理机构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分别是公共卫生领导协调机构,主要的核心构成是各地区的政府首要人员;公共卫生执法监督机构,主要的核心构成是各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主要的核心构成是疾病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之所以会受到社会大众以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因为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卫生、财政、药品监督、公安、环保、商检、外贸、教育等,并能够与其发生直接的影响关系,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是不能够单纯依靠各地方省市的卫生行政部门来管理的,是需要投入建设力量来进行统一管理的。

所以针对卫生机构的各个职能需要明确的划分,确定各自的职责以及工作方向之后,在法定的界限内要针对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管理单位、监督单位以及从业人员提供财政方面的保证,这样才能实现公共卫生有效管理。

2.2完善法制化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2.2.1建立并完善疾病预防制度公共卫生管理中主要强调的预防为主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目前的一些疾病来看,是可以预防但不可以救治的,常见的有艾滋病;另外一些疾病是可以预防但是很难救治的,常见的有狂犬病。另一方面是一旦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而后采取处理的话,那么在经济上的投入是非常大,这对公共卫生管理的长期运行极致也是有害无益的。所以公共卫生管理中必须要建立并完善疾病预防制度,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要落实到公共卫生部门,但建立的同时要保证其自身受到法律的保证。

2.2.2建立应急处理制度突发性公共事件为我国社会整体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应对这类型的事件是需要建立有效的应急制度的。

第一,公共卫生单位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卫生指挥协调系统。

第二,公共卫生单位的有关部门要制定时效性的应急预案。

第三,针对突发性卫生事件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防护制度。

第四,定期检查应急物资的储备状态以及可应用状态。

第五,完善并强化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

2.2.3建立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制度于公共卫生部门来说如果配备完善的突发性事件救治制度,那么针对各种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就可以有效的控制。

第一,分别从院前以及临床两个角度来建立现代化的医疗救治信息管理网络系统。

第二,针对群体性的突发性疾病医疗救治体系也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

第三,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建立预备队伍以及应急队伍以防遇到突发性的医疗救治事件。

2.3公共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依托在法治之上我国公共立法的建设已经推进了公共卫生生管理的法治机制建设,以此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有效提高卫生立法的质量,我国依法治国的观念自实施以来收到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所以公共卫生法制建设方面问题的落实程度还是非常完善的。但是有待提高的是要强化卫生法律意识,行政部门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来落实问题,定期组织卫生执法人员参加法律知识的讲座以及专家培训,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落实以下几项管理制度:公共卫生管理、执法人员准入制度、执法责任制制度等,同时要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实行卫生执法案件的“承办人”制度。

篇6

关键词:工程技术公司;岗位轮换;人才培养

当前,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客户需求和企业自身业务快速发展需要,在以化工、冶金、电力为代表的很多行业,相当一部分设计院公司进行了业务转型和升级,成为工程技术公司。这类企业转型后,其业务从咨询、设计延伸至设计采购(EP)、工程总承包(EPC)等类型,甚至立足本行业进行跨行业转变,但在转型过程中,由此带来了诸多人力资源管理困惑和难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缺乏良性的人才流动,员工跨专业技能不够,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员工职业发展与企业发展不匹配等等。如何引导员工发展,激励员工培养跨专业技能,满足企业灵活多变的人力资源配置需要成为企业最迫切的需求之一。

从工程技术公司的人员特点出发,参考其他行业的人力资源实践样例,本文认为,可将岗位轮换作为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工程技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问题

传统的设计院公司,其人力资源结构比较单一,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且管理人员多由专业技术人员发展而来,在企业总人数一般可达80%以上,其特点是人才结构相对单一,主要由不同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构成。

而企业转型至工程技术公司后,由于企业业务类型不断拓展,业务规模急剧扩大,其对于项目管理、专业管理,甚至跨行业的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企业往往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和内部培养等多种途径来充实,但考虑到高成本、文化融合等问题,企业往往以引进应届大学生和内部培养为主。事实是,大量基础性人才被引进后,企业用人思路和用人举措还没有随着企业业务的转变进行改变,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员工岗位发展通道过于单一

由于历史原因,设计人员在企业转型后,往往会占据核心主导地位,围绕设计岗位而配套的一系列激励政策都使得设计岗位更易于吸引人才;对于项目管理、专业管理、研发管理等其他岗位人员没有建立非常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使得这类岗位难以吸引人才过来发展。

(二)虽然建立多通道,但不同通道的吸引力不均衡,没有起到引导作用

受先进企业启发,很多工程技术公司在传统的专业技术之外,开辟了项目管理类职业通道,包括营销、采购、项目管理等,甚至研发类职业发展通道,开始尝试设计合理的有激励性的人力资源政策,引导部分设计人员自觉的进行职业方向的转换,同时辅之以外部引进,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业务拓展的基本需要,但受企业文化、政策制约等因素影响,不同职业通道的吸引力并不均衡,项目管理类等岗位的吸引力不足。

(三)靠员工自觉发展,难以快速大规模培养复合型人才,往往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需要

一是不同通道的吸引力不足,员工认为新工作内容的挑战性大于其收益,动力不足;二是一部分设计人员达到较高的收入水平后,更希望安稳过日子,往往认为跨专业后,专业发展会停顿;这些因素会导致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往往难以满足。

二、实施岗位轮换的价值和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可考虑通过实施岗位轮换,与岗位多通道职业发展有效结合,满足公司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需要。所谓岗位轮换,又称轮岗,即企业有计划地按照确定的期限,让员工轮换不同工作的一种做法,以达到考查和培养员工的适应性及开发员工多种技能、培养员工综合管理能力的目的。岗位轮换可达到如下效果:

(一)岗位轮换是增进部门相互理解,促进员工沟通过合作的一剂良药

岗位轮换制有助于打破部门横向间的界限,为协作配合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员工认清本职岗位与其他岗位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理解本职工作的意义,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岗位轮换是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对企业,轮岗不仅可以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成本低、风险小。充分利用企业经营的优势,培养具备跨专业、跨行业、跨企业、跨文化管理能力和工作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智力基础。对员工来说,轮岗无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方式。通过轮岗,员工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激发潜能,提升价值。

(三)岗位轮换是培养选拔干部,提升干部素质的有效方式

管理干部是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之一。在快速变化的企业发展环境中,需要具有全局视野,更快适应新工作,应变新工作环境能力的人。在部门内部培养,显然已不合适,通过岗位轮换,使员工经历不同的岗位,开阔思路,深刻地理解企业的运营,这显然非常有利于提升干部的综合能力,不断优化干部结构。

(四)轮岗制现已成为知名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

目前,众多大型高科技企业和外企实行轮岗制。例如,在

IBM公司,定期或不定期轮岗已经成为内化为一种企业文化,其有一个名为“2-2-3”的著名规则,即在一个职位上工作2年,上一年的绩效考核是2(即良好)以上,用3个月时间处理完原职位的遗留事务之后,就可以轮岗。华为公司认为,要想留住人才,单靠物质奖励是难以持续奏效,通过轮岗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的空间,从而留住优秀人才。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通过岗位轮换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激活潜力。另外,华为公司明确规定,高中级中层管理者必须强制轮换。

三、如何实施岗位轮换

岗位轮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公司上下都会带来重大影响。为确保岗位轮换的有效实施,真正有效,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统一认识,明确岗位轮换基本原则

1、因岗制宜原则

要针对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特点等确定是否可轮岗,确定哪些岗位可轮岗,哪些岗位则不宜轮岗。应根据岗位任职资格,明确什么样的人才可轮岗。同时,要注意不同岗位的关联性,有关联的岗位要鼓励轮岗,不关联的岗位则少轮岗。

2、量才适用原则

要根据员工的技能素质、能力特点、兴趣、个性等因素统筹考虑安排,将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要注意充分发挥员工的长处,使其有合适的平台和机会。同时,要充分注意防止同一类型、同一层次的人才扎堆,员工之间应合理搭配,形成合理的层次结构。

3、自主自愿与组织需要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制定岗位轮换管理制度后,应遵从“自主自愿和组织需要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企业实际的工作需要,也要考虑员工的意愿,充分沟通,才能提高轮岗的效能。

4、合理时间原则

岗位轮换制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轮换的时间周期,岗位轮换有其必要性,但必须注意岗位轮换的时间间隔。如果在过短时间内员工工作岗位变换频繁,对于员工心理带来的冲击远远大于工作新鲜感给其带来的工作热情,岗位轮换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5、分步实施原则

岗位轮岗对公司制度、员工工作、员工心理都会带来重大影响,未实施轮岗的企业,应针对重点岗位,固定范围,有步骤分阶段实施,再逐步推广。

(二)建立完善岗位管理制度

岗位轮换的基础是岗位。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岗位体系,包括岗位名称、岗位职责、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岗位层级关系、岗位晋升规则等。这是岗位轮换的基础。

(三)建立比较完善的岗位轮换制度,确定轮岗程序

要以岗位体系为基础,参照前述原则,全面考虑,建立包括轮岗条件、范围、程序、薪酬调整、考核、退出在内的轮岗管理制度,明确轮岗程序,让员工理解、清楚轮岗的内涵和意义。

(四)加强岗位轮换的前期宣导

企业在实施轮岗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何宣传公司的岗位轮换的理念,并有效推动非常重要。要通过宣传,让员工理解这不仅是公司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宝贵机会。

(五)加强轮岗期间管理,确保轮岗成效

1、轮岗人员在正式上岗前必须接受正式的岗前培训,掌握相关岗位知识和技能,让轮岗人员尽快进入角色。

2、可考虑为轮岗人员安排导师,由导师进行轮岗初期的辅导,让轮岗人员少走弯路,尽快胜任新岗位。

(六)定期对轮岗人员进行考核、评估

通过轮岗制度,对轮岗人员进行考核、评估,包括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潜力等,考察其能否适应轮岗后岗位的要求;要建立轮岗档案,作为奖励、晋升、继续轮岗等管理措施的依据。

综上所述,轮岗管理对于企业人才发展需求,员工职业发展,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激发员工活力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业务扩展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工程技术公司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各种管理问题也将不断涌现。岗位轮换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它也必须不断加以完善,方可不断显示它的威力和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创建;服务型;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思路总结

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改革,创建服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提升。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念,从每一个细节入手,为人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创设新的平台。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满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和优化的需求。

一、国内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

遇到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关事业单位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还对于人们生活水平改善贡献出巨大力量。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长期的管理过程中积累的各种问题。要及时进行分析探究,结合经济发展特点制订出更加高效的管理方案。

(一)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缺失传统的机关单位人事管理和管制性政府职能相互匹配,对于人员思想和观念造成了严重的束缚。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部分人员因为自身的利益将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制度改革存在排除的情绪。对于改革目的认识不清,造成了思想僵化的问题。传统的人事管理都是依照事情发展特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一味地强调了机关单位的管理职能,轻视甚至忽视了服务职能。没有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改善以及吸引人才等方面认识不足,从而影响了人事管理的效率的提升。

(二)岗位设置不合理传统的机关单位人事管理是沿用了政府的管理模式,没有制定出科学的分类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自身工作范畴比较大,行政关系也是十分复杂。岗位设置不合理造成管理效率低下,人员超编等问题屡禁不止。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势在必行,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管理要向科学化、精细化层面不断发展。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效率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国内事业单位的薪酬机制、考核体系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收入是依据职位等级进行统一管理。没有体现出多劳多得,严重地挫伤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考核体系具有静态、片面的特征,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考核体系和标准不健全,人员出现了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思想。考核内容十分模糊,对于岗位职能的针对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员工的实际工作状态。

二、创建服务型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措施

(一)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单位改革要以服务型为目的随着机关事业单位的体制的改革,服务型事业单位更加符合时展需求。机关事业单位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出认识管理的价值。积极地讨论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全新的思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服务型为目的,积极履行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服务型的行政机关单位,要积极落实简政放权。避免出现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用人主体的过分干预,

(二)搭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用人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搭建完善的用人制度入手。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建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首先要积极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通过岗位设置管理促进改革效率。努力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各种需求,凸显改革对于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的作用。其次,要结合岗位职能进行科学的薪酬绩效考虑。将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实际的考核条件,充分发挥出奖惩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价值。同时,要不断地完善人员聘用制度。积极贯彻相关人员聘用规范,结合岗位职能、等级、类别进行考核。不断的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用人行为,为工作效率的提升增添新的活力。

(三)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搭建起完善的用人体系,凭借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后续工作的开展,积极搭建完善的人事管理体系。创新信息系统管理,为科学化管理是提供更多支撑。促进传统管理模式的优化,逐步完成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网络化、规范化、科学化要求。制定出人事管理条例,为机关单位的体制改革提供法律层面的支撑。积极创建更加科学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采用定时考核的方式来避免违规行为的出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创建服务型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思路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国内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单位改革要以服务型为目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搭建完善的机关事业单位用人体系,逐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参考资料:

[1]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26)78-79.

篇8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 公共卫生管理 干预定位

国家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公共卫生管理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求公共卫生管理能够对大规模的疫情以及控制聚集性的疫情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控。二是要求强化对传染病患者的及时救治。由于近年来传染病造成的现实影响越来越明显,加强传染病预防的公共卫生管理的干预成为新的公共卫生管理发展要求。本文就公共卫生管理对于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新时期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方法提出一点浅薄的意见。

一、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城市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人口数量逐年快速增长,人口大量的聚集与大规模流动,为传染病的传播创造条件,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公共卫生管理是指对传染病进行监督预防,以及疫情爆发时及时做好传染病的治疗工作。公共卫生管理也包括对药品、食品以及公共环境的卫生监督管理。虽然日常生活中大众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的了解不多,但其为大众的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只有不断的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力度才能更好的抵御越来越频繁的传染病危机。

二、传染病中公共卫生管理现状

(一)传染病发展现状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传染病形势越发严峻。更具近年来相关报告显示,公共管理领域传染病发病人数为总发病人数的15.8%。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公共场合以及人口密集区域是传染病的多发易发地区。现阶段的传染病种类主要以麻疹、腮腺炎、水痘、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等最为常见,虽然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但预测难度较大,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人口对于抗病能力的不同,使得传染病在爆发时有着很多的特征,诊断与治疗难度较高,一旦处理不当会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

(二)公共卫生管理设施不完善

公共卫生管理需要相关设施辅助进行,但相关设施的不完善造成患病者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影响对传染病扩散的有效控制。在很多基层卫生领域,卫生条件是十分有限,医生缺乏相关专业素养,医护人员配备不足,无法做到对大规模疫情的管控与防治。有时,医生对一些症状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疫情发展失去控制进而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卫生管理领域也得到更多的发展,相关从业人员也在逐年递增,通过合理的协调能够在传染病预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传染病在近年来的发展导致对传染病的管理更加复杂与困难,当前的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足以支持公共卫生在新时期对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传染病工作的开展缺少相关标准以及有效指挥,影响到传染病的实际预防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卫生管理条例》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就传染病防治主要指导,但相关法律内容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传染病控制要求。另外,现有法律过度重视理论内容,对于实际的指导较为缺乏也使得法律力量越来越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三、新时期传染病预防中的公共卫生定位

新时期对公共卫生管理有着新的定义,新时期下公共卫生管理成为现代医疗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卫生管理体系对于预防医学有着指导作用。主要提供保健、管理、卫生、预防等工作,其职能分配为,对相关事宜制定相关对策、建立组织医疗团队并提供良好的公共医疗服务等。在传染病的预防中公共医疗管理定位主要表现为:

(一)对传染源开展公共卫生管理

对传染病的爆发源头进行及时控制是控制传染病进一步扩展的关键。近年来相关数据显示,传染病首先出现于村庄,进而通过牲畜或者人扩散到城市之中。所以公共卫生管理就要定位在村镇中,加强对村镇中的易发病场所的监控,定期对家畜卫生进行检疫,加强对禽流感等疾病的预防,另外加强人流密集区域的卫生工作,防治在敏感地区爆发疫情危机。

(二)对传染途径开展公共卫生管理

传染病常见的传染途径为水、空气、食物等。实现对传染源的控制时也同时加强对相关可能传染途径的控制,防治新传染源头产生。将公共卫生管理定位在传染途径中,加强传染途径的控制力度,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传染病防治物资的发放,做好相关区域内的消毒工作,实现对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控制,防治传染病进一步扩大或形成新的传染源头。

(三)在易感人群中开展公共卫生管理

易感人群是传染病的主要受害者也是传染病的主要传播者,将公共卫生管理定位在易感人群中,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就职以及传染病控制能够很好的对传染病进行防治。在传染病易发季节提前对易感人群做好相P的宣传教育,使其掌握一定的预防与应急手段,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另外在疫情易发季节,开展体检活动,对相关人群进行体检筛查,并确定其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感染迹象及时进行隔离防治疾病的进一步蔓延。

以上是新时期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明确定位能够就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更好的发挥其功能,更加准确的进行事态的控制。除了明确定位,合理进行传染病预防中公共卫生管理的干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公共卫生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干预措施

(一)完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体系

上文提到,现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多,现有的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手段渐渐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卫生管理力量得以增强,所以,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体系对于现实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预防与控制体系需要得到多方面的协调,在政府方面,加强引导增强宏观调控力度,使得当有疫情发生时,各单位能够及时按照相关指导进行疫情控制。对于有关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地方合理工作的完善,包括疫情预防工作、疫情爆发时应急措施、疫情的后续控制与备案等等方面的工作。使得出现疫情时,相关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能够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操作,促进疫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易感人群,应该提高传染病的防控意识,主动加强对传染病知识的了解,健全自身的传染病预防措施。当自身出现一些症状时,要努力避免自身对周围人产生影响,例如在咳嗽时可以用纸巾手帕遮挡口鼻,防治产生细菌的传播。在爆发疫情时,公民要严于律自做到不进行谣言的传播,不进行恶意的宣传,发现相关症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或主动接受治疗。尽可能的避免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疾病的大范围传播。对于媒体,日常中要加强对传染病的的宣传提高公民意识,呼吁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染疫动物。相关部门也要在网络中创建平台,在日常以及疫情爆发时进行宣传以及调控管理,进而使得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的防控。

(二)完善法律法规

国家要针对现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法律法规是对公共卫生管理的有效支持,相关法律的完善能够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的各项标准并为公共卫生管理的相关开展进行明确的指导。所以,有必要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预防法》等法律进行细化,不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指导,更要就法律中实际的指导措施进行完善,以保证相关法律条例能够得到正确执行。定期针对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演练,严格规范药物、器材、设施等等。

(三)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

对于传染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其的预防与治疗。所以要建设完善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首先贾青对传染病有关信息的收集统计,进而建设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以及建立完善的信息和反馈制度,保证疾病信息的真实,透明。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疫情信息控制体系,实现全地区信息掌控。完善的公共卫生监测体系能够保证相关疾病的控制的有效,有助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顺利推进。

五、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获得进一步发展,针对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也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定位并完善相关的干预措施能够保证传染病预防工作收获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宽.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15, (01).

[2]冯喜辉.分析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及干预方法的应用 [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 2016, (02).

篇9

1吉林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现状

吉林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伴随着高速公路的诞生已经走过十余年的历程,经过机电系统管理部门不断的探索,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维护管理经验,可以说已经走上了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1.1建立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维护管理模式吉林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是由高速公路管理局通信处———管理分局通信科———收费站机务室,统一领导三级自维管理模式。局通信处负责制定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对各管理分局进行业务指导。各管理分局,在省局指导下负责辖区路段机电系统日常维护管理。收费站机务员负责路段机电系统的日常性、简单性维护和保养。通过三级自维管理模式,使机电系统管理,层次分明、责权清晰,基本满足了路网实际运营需求。

1.2建立了完善的机电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近年来,为提升机电系统的维护管理水平,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从上到下建立了一套包括《机电系统维护范围》、《机电系统专项工程及专项维护管理办法》、《通信部门快速反应预案及流程》等相对完整的制度和方案。从而规范了业务流程,细化了管理内容。促进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

1.3建立了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管理体系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机电系统的故障率,确保机电系统运行正常,吉林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部门,借鉴高速公路路面需要进行经常性、周期性、预防性养护的做法,根据机电系统的使用环境,定期对系统进行预防性保养和调整。(1)对那些趋向老化、故障率高的机电设备加大维护频率,及时维修和更换。(2)注意选拔招聘一批高学历、高素质、年轻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维护一线,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配置。(3)明确划分维护范围,在进行全省范围内机电设备普查的基础上,为机电设备办理“身份证”并为机电设备建立了电子档案。

2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吉林省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工作,经过机电管理部门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机电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毕竟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尝试阶段,因此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2.1分散式维护管理模式带来的效率低下由于高速公路特定的发展历史、地理位置、系统技术现状,以及机电维护管理部门受传统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吉林省高速公路多以分散式的设备维护管理体制为主。实践证明,这种分散式运作模式,在高速公路营运初期,对于整体业务的展开是有帮助的,但是随着高速公路路网的基本形成,通车里程的日益增加、机电工程缺陷责任期的结束以及机电设备的逐年老化,整个运营维护体系就需要庞大的人力资源来支持,从而带来了维护成本的增加、人员的浪费、整体运维效率下降、区域维护力量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2.2缺少统一、规范的机电系统维护管理评价标准与高速公路建设速度相比,吉林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体制和手段相对滞后。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对路面的养护一般都有一套相对完整、规范的养护评价指标和体系,但在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方面缺少统一的维护管理评价标准和规范。致使机电维护管理部门很难从量化指标上,去评价各路段机电维护系统的维护、维修和保养情况,这样既不能让机务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客观、中肯的评价,也不能让机电管理部门清晰地从量化角度去分析和评判机电维护系统工作的优劣,进而演变成模糊的管养,模糊的评价。

2.3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设备、设施的良性运转,是保证高速公路正常运营的重要手段,一般情况下机电系统故障的发生都是突然性的,这就要求不能完全依赖于专业维护人员,而是需要各收费站配置的机务员,要基本掌握解决机电系统突发事件的能力。而现在的情况是各路段配置的机务员不但人数少,而且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实践经验。一旦设备出现大面积瘫痪或高难度问题时无法及时有效的排除故障,解决问题。

3解决机电系统维护管理问题的对策

3.1尽早实现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管理资源共享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的技术资源,降低运营管理成本,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运营的长远战略目标,结合管理路径相对集中、机电系统庞大、技术资源相对优越等自身特点,应选择适应现阶段发展的维护管理模式,并遵循整体运营要求,开展专业能力盘点,有针对性的组建一支全新、高效的“机电系统快速抢修120”保障体系,实现区域资源共享,确保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为打造畅通、平安的吉林高速公路提供技术保障。

3.2制定统一的机电系统维护管理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目前吉林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规范、高效的运作模式。因此,迫切需要一部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强、集成程度高的机电维护评价标准及维护技术规范。该标准和规范要做到切实、完整、合理、科学。方便机电系统管理部门在年度考核中利用量化指标,对机电维护工作进行评价,真正使机电系统维护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评。使机电系统维护管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由经验管理向智能管理发展。

3.3培育一支技术精良的机电维护队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护管理,是一个相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由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所处的位置是相对比较分散,设备故障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一旦相关故障发生了,要给予及时处理和解决,不然后面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是很大的。因此,高速公路机电管理部门,必须抓紧培育一支专业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好、技术精湛的机电维护队伍。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运维服务;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153-01

在新时期,我国企业要想成为国际上一流的企业,在市场上获得长期、稳健的发展;就必须在依靠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改变现在落后的信息运维管理系统,建立一个高效的、实时的信息运维管理系统。信息运维管理工作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日常工作中的不断普及,信息系统运维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信息系统运维涉及数据库、中间件、硬件、存储等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企业内部信息化工作人员不足,专业技术能力欠缺,为保证信息系统良好、顺畅运转,需要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运维服务,即信息系统运维服务。

1 信息运维管理的含义

信息运维管理,是指单位信息部门采用相关的技术、方法、手段、流程、制度等,对信息运行环境、信息业务系统以及信息运维人员进行综合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的政府部门就开发了信息运维系统,然后很快就被广泛应用到英国的企业中去。我国企业生产为了将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度整合,进而实现多层次生产、全方位管理的协调发展,也采用了相应的IT管理系统,不断改善信息运维管理,建立综合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效率。

2 运维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2.1总体架构的描述。信息技术运维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由基础设施层,管理支撑层,业务应用层以及接入展现层等四个层次组成。以《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信息技术服务通用要求》等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作为平台的标准支撑。

2.1.1基础设施层。信息技术运维服务中基础设施层既是是平台的基础支撑系统,也是平台运维的对象。

2.1.2管理支撑层。信息技术运维服务中管理支撑层是支持服务交付平台和质量评价平台的重要分层。其中包括了对整个平台的系统管理,安全策略设置,不同角色的平台界面分配,对来自基础设施层的数据收集与存储,也包括了对质量模型,数据域,数据组织模型等基础架构的设定。

2.1.3业务应用层。信息技术运维服务中业务应用层主要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从交付到质量评价再到评价结果的全过程,主要对相关服务交付数据进行业务处理,存储,分析和报告。

2.1.4 接入展现层。信息技术运维服务中接入展现层主要根据信息的需求对于业务应用层提供的数据按访问者的需求进行数据的展现。

2.2功能架构描述。信息技术运维服务技术支撑平台从功能架构来看也分四层,包括基础平台,数据采集,业务应用和数据展现。基础平台主要提供平台基础服务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安全审计,流程引擎,报表引擎和消息引擎;数据采集主要提供IT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运维环境的状态信息采集功能,包括告警采集,配置采集,性能采集;业务应用主要提供监控,服务管理,配置管理,服务治理等类别的功能,具体包括监控类(性能监控,故障告警及处理,业务状态分析,远程作业监控),管理类(配置管理,服务规划,服务支持,日常管理,知识管理),治理类(服务报告,服务质量评价);用户展现主要提供统一门户方式展现。

2.3运维服务模块。运行维护服务是供方依据需方提出的服务级别要求,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技术、制度、过程和文档等,针对运行维护服务对象提供的综合服务。本部分提出的运行维护服务能力模型如下:

3 信息技术下信息运维管理创新工作对策

建设一套“功能完备、架构合理、安全稳定、规范标准”的信息运维管理系统,对推动企业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部门开始反思如何更好地开展IT管理系统,提供更好的运维手段来支持业务高效、稳定、安全的发展。

3.1重视技术培训。加大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挖掘其自身潜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变化。要想将信息技术与人力运维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对人才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的IT部门加大对人才的选拔,不可过于依赖于某个人,同时注重对员工的技能培训,不断加强其自身对知识的接受与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此外,适时地绩效审核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成果进行整体评价,便于及时发现其工作失误或优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的未来业绩进行制定,以挖掘其自身潜力,利于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效益的保证。

3.2设立保障体系。设立信息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风险防范。IT系统的管理需要技术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运用有效的运维支持系统来保证信息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是一个必要的技术保障。如目前最新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SD-DSM系统,它是全球最先进的三位一体电子存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该体系由两套硬件设备组成,分别SD-DSM-A及SD-DSM-B模块。SD-DSM为单位信息化保障建设提供纵向深度防御和横向容灾实时恢复相结合的全面解决方案,涵盖了前预防(离线备份)、中守护(数据恢复)、后防泄密(数据擦除销毁)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的立体防护保障体系为单位使用服务器、办公电脑、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等电子存储数据打造了最低风险的稳定运行环境以及无责任事故的单位信息安全体系。

3.3检查运维管理系统。深入检查信息运维管理系统,进行事前准备。信息数据量多、信息管理工作繁杂,是每个企业IT部门面临的问题。面对海量的数据,企业能做好的就是加强对信息数据的审核,IT部门要不断及时、深入地巡查信息运维管理系统,尽早的发现问题,并及时更正,对所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和总结,制定出有效的防范和应对方案。在信息数据整理好后,再由IT部门交由其服务部门进行审核、更正,以加强信息的准确性。

3.4完善管理制度。完善信息运维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IT管理主要是各种技术管理工作,像服务器管理、网络管理、系统软件管理和信息台账管理等,而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运维管理工作,需要将技术管理转化为流程管理,再将流程管理转化为服务管理,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创造更人性化的服务。同时,为了建立起具有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的运维管理系统,实现运维管理的及时性与主动性,就需要建立专门的运维中心,便于所有数据的集中存放与管理。此外,国家和企业也要制定相应的运维管理制度,制定一套完善的信息运维管理体系,鼓励更多企业加强技术的更新,加大对信息运维管理的投资力度与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加强其程序操作的规范性、合理性。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企业要想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就必须在依托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信息运维管理进行创新,使之能符合当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现在信息运维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信息运维管理进行创新可以使之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样做,企业才有可能成为国际一流的企业,才可能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下,对企业的信息运维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庄志明.关于信息技术下信息运维管理创新工作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17).

[2] 江毅.基于ITSS智能建筑绿色数据中心运维管理[J].智能建筑,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