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4-04-01 18:1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财务验收;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在科学技术、健康卫生、教育等多个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科研,而科研资金的投入是为了取得最佳的科研成果,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在近几年,国家在科研课题方面的投入呈现出了一些特性,比如:投入资金量的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的多元化发展等,在这种情况下科研课题财务验收更加重要,然而笔者在参与多次科研课题财务验收过程中却发现在较多的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保证科研课题财务验收的顺利进行,实现科研资金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就科研课题财务验收中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分析如下:
一、科研课题财务验收的作用
(一)强化对科研项目的验收,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早期的科研项目中片面的追求科研项目成果,忽视了对科研课题财务验收工作,造成了实际的科研项目管理出现漏洞,通过对科研课题财务验收,可明确整个科研项目中经费的用途,从而能够发现问题,促进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实现资金的最大化使用,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展。
(二)为进一步为科研项目预算规范化提供参考
科研项目中涉及到的资金量较大,在科研财务验收过程中需要根据项目任务合同书、项目预算文件等作为参考,并对整个科研项目进行中的经费使用、预算执行以及经费管理等实施评价和考核,这些都有助于后续可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文件的编制,能够进一步保证后期科研项目预算文件编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实现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规范化[1]。
(三)促进科研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对科研项目的财务验收能够对整个科研项目中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流向有较为明确的显示,保证了科研项目中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以及诚信化,最大程度的减少整个科研项目中不合理经费的支出,规范科研项目资金使用,保证科研项目使用的高效性与安全性。
总之,科研项目财务验收对于规范科研项目资金使用、促进科研项目预算编著规范化以及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均有重要作用。
二、科研课题财务验收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财务验收依据方面存在的问题
财务验收需要以一定的依据用于整个财务验收的参考,但是在实际财务验收中财务验收依据却有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1)财务验收前后相关政策依据的变动性较大,影响到财务验收工作的进行,比如2012年6月卫生计生委在对相关专项科研项目验收前主要是以《民口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财务验收方法》、《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218号)等作为财务验收的主要依据,但是在2012年9月,国家财政部有了《关于民口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预算调整规定的补充通知》(财教[2012]277号),该通知中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比如:科研项目中的差旅费、劳务费、会议费以及专家咨询费等相关费用可以调减,但是不能调增,同时对于财务验收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以及其它费用等预算可由课题承担单位自行调整。这样就失去了对上述相关费用的限制,但是在前期的依据中要求调整金额不超过10.0%,同时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这样就影响到对科研项目的财务验收,与此同时,在课题财务验收中的验收意见以及验收指标评分等都有了一定的改变,这些财务验收依据的调整,使得财务验收工作存在漏洞,不仅如此,部分地区的科研项目在实际验收结果中主要以国家投入资金为主,对于地方政府或者是单位自筹的一些资金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造成了财务验收报告与实际验收之间的不一致[2];(2)部分验收政策之间出现了前后矛盾,造成了司机财务验收的无所适从,比如:在前期的《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有八种行为中出现任何一种行为都无法通过财务验收,但是在《民口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财务验收方法》中对八种行为进行了补充,即使不满足,但是在限期整改后可通过验收,这样就放宽了财务验收的限度,这种不同验收文件之间的矛盾也使得财务验收难度较大;(3)审计报告内容缺乏全面性,财务验收中需要以审计报告作为依据,但是由于专线课题研究的财务验收不能现场进行,因而对于项目单位的相关账本、凭证等都无法看到,注意一审计资料作为参考,但是审计资料中内容不够全面,无法真正的满足财务验收的资料需要,对于审计结果也没有明确的结论,此外,部分审批文件中指出项目单位实际资金使用与预算之间不吻合,但是对于存在问题的方面却没有详细的指出,整个审计报告可谓是似是而非,没有明确的结论,造成了实际财务验收中无法发挥审计资料的应用价值[3]。
(二)财务验收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验收组织中没有认识到不同组织形式的优势与不足,财务验收中可有:(1)业务专家和财务专家联合验收,保证验收工作不受外界影响,但是对于有疑问的需要询问会计事务所的相关人员,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2)专家组和会计事务所人员进行验收,可更加便捷的就验收中的疑问询问会计事务所人员,但是会计事务所人员可能会受到利益的趋势影响到验收的准确性;(3)课题组人员、会计事务所以及专家组进行验收,课题组和会计事务所人员可能会达成一致,影响专家组的财务验收,容易在验收过程中出现辩论,不能达成一致,影响到财务验收进展。在财务验收组织中,专家组和会计事务所人员之间对于各自的权限范围。权利义务等没有清醒的认识,造成了在财务验收中无法有效的配合,无形中增加专家验收组的工作量,造成了财务验收工作进度缓慢,想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财务验收可能会造成验收质量的下降。这些都是财务验收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三、科研课题财务验收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保证财务验收标准的统一性
在财务验收标准中为了进一步实现对科研项目财务验收的规范化,可对所有的科研项目采用统一性的财务验收标准,确保在整个科研项目中统一性的完成财务验收,降低了不同科研项目之间的不统一增加的难度;当然所有验收标准中涉及到的内容也应该具有统一性,比如在管理内容、配套经费使用情况、预算执行情况、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固定资产管理、结余经费管理等应有统一性的评价标准。这样也有助于实现不同科研项目的平等性;所有用于财务验收的相关文件在表述上应保持一致,保证财务验收的严谨性,避免在不同文件中出现表达相互矛盾或者是存在歧义的语句,影响到财务验收工作。控制好财务验收标准更新的速率,虽然现阶段经济发展较快,但是更新过快的财务验收标准会使得财务验收工作中出现多个参考依据,造成不同时间段科研项目财务验收之间出现不公平,对此需要控制好财务验收标准相关文件的更新速度,确保在每个五年计划内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4]。
(二)进一步规范审计报告的编写,完善审计管理
审计报告编写过程中应参照财务验收的相关要求,保证审计报告中包含了后期财务验收中所需要的全部资料,而且审计报告中的内容应力求全面、完整,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相关内容有理有据,各种信息真实可靠,此外,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大胆的披露,同时披露对象应明确化,避免避重就轻。完善审计管理,为财务验收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科研课题财务验收中存在的问题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财务验收工作的准确性,造成不同项目财务验收之间出现不公平,对此需要重视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不断促进科研课题财务验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徐扬.建设项目环保验收中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J].能源与节能,2014(01).
[2]郑胜华.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低碳世界,2015(01).
[3]张玲.企业财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7).
篇2
管理部门往往局限于职责分工,各管一块,“自扫门前雪”,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信息不对称、不共享,“信息孤岛”现象较严重。因为科研管理部门不了解经费管理,财务部门不熟悉项目管理,资产管理部门不掌握项目的资产状况,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导致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和资产管理相脱节,造成了管理上的“空白点”。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申报、立项、实施、结题验收及成果管理等,对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缺乏监督。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经费的日常核算,不了解项目的运行情况,还是停留在简单的会计处理层面。资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单位资产的实物管理,但科研用仪器设备大多由项目组自行保管使用,资产管理部门往往对科研资产家底不清、情况不明,难以审核购置科研设备的必要性,难以防止科研设备重复购置,难以实现科研设备的充分共享,更难以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实现重大科研设备对社会开放。
二、科研项目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滞后,未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目前,科研项目审计以事后审计为主,即在项目结题验收时,对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决算审计,基本不参与项目过程监管。由于介入滞后,审计没有充分发挥“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职能和风险防范作用,无法及时发现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风险和漏洞,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保证科研经费的合规高效使用。有些问题已形成既定事实,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和浪费。
(二)审计范围狭窄,审计方式单一
在审计范围上,科研项目审计侧重经费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审查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不重视科研管理的内部控制评价和经费使用效益监督。在审计方式上,主要采用账项基础的审计模式,对项目申报、预算编制、项目实施等环节监督不到位,对经费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关注度不够。由于审计范围狭窄,不够全面,面对科研项目运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计部门在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上存在薄弱环节,审计监督职能弱化。
(三)审计深度不够,审计流于形式
科研机构的审计人员主要来自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科研项目相关专业知识,对科研管理的专业判断不足,影响了科研项目审计的权威性。审计深度不够,主要还是停留在经费收支层面的检查,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经费支出合规性、会计核算规范性等政策性、技术性层面,在管理层面对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分析不够,难以形成针对性强的管理建议书,难以通过审计推动科研管理上层次、上水平。
三、科研项目审计新模式
(一)推进审计转型,提升审计层次
内部审计是单位管理与控制的关键环节,在职能上应该兼具管理和服务的双重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推进审计转型,就是要在开展科研经费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开展管理审计,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把审计与服务融为一体,寓审计于服务之中。提升审计层次,就是要在审计工作模式上将审计关口前移,推动审计范围由事后向事前、事中延伸,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管控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
(二)创新审计工作,优化审计程序
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一种新的审计类别,是对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活动。就科研项目审计而言,创新审计工作,重点是要落实管理审计理念,运用审计调查、审计分析、业务核对、控制测试、内控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技术提高审计效能,通过审计监督与管理评价促使科研项目管理沿着健康和增加价值的方向运行。优化审计程序就是要分阶段有序开展管理审计:在审前调查阶段,认真研究梳理现行科研管理制度,分类总结归纳,绘制管理业务流程图,综合考虑科研项目管理控制关键点编制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注重加强过程把控,采取与科研人员访谈和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科研管理流程执行情况及管理部门的履责情况,对科研业务总体管理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在审计报告阶段,全面复核审计结果,严把质量关,切实做到内容完整、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评价恰当、建议可行。
(三)推动内控完善,发挥监督服务新职能
内部控制是科研机构内部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对于保障运转、防范风险、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内部控制体系不应一成不变,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控制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地改变,应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规律的深入了解而不断完善。在科研项目管理开展之初开展科研项目管理审计,有助于构建必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此后坚持开展科研项目管理审计,对现有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使其趋于健全有效。因此,内部审计部门要积极主动将审计监督融入科研管理体系,以防范管理风险为目的,以完善内部控制为抓手,对科研管理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从完善规章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堵塞管理漏洞等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及优化建议。
(四)加强协同监督,打造“大监督”格局
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审计
医院审计是医院加强管理工作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加强经济安全管理、加强运行风险防范管理和提高为人民服务效能的重要手段。医院的财务审计工作,主要是研究如何开展医院的内部财务管理状况、资产管理现状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和审查,并发现其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为医院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效信息,防止资产流失,并对违规违法行为给予查处,以保证医院能稳定、有序地运行。今年,随着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相继颁布,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重大改革,改革不仅全面反映近年来各项财政改革成果,更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事业单位信息质量的要求,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服务财政预算管理发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医院科研经费来源广、金额大,科研力量的发展是打造医院品牌,坚持“科技兴院”的重要内容,因此医院科研经费的使用也成为了医院各级部门关注的内容。公立医院的科研经费审计就是审计医院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是否真实合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从而严格控制医院科研经费的使用,预防违规行为的发生,从而加强医院的管理,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公立医院审计
(一) 公立医院审计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39条规定“审计是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14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承办下列审计业务:一、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二、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三、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以及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报告,具有证明效力。“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基本准则》第2条规定“本准则所称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审计,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第3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对任何单位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的以发表审计意见为目的的独立审计。注册会计师可以参照本准则执行其他审计意见为目的的独立审计关业务。”
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审计》中定义:“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
综上,我们认为公立医院审计就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被审计医院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管理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的活动。
(二) 医院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依据
2012年国务院相继出台《“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以及《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2012-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针。《改革方案》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中指出:“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府性亏损补贴等投入政策”。这就使公立医院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即国家负责基础医疗设施投资,医院代表国家经营医疗资源。因此根据卫生厅有关规定要求,我国三级医院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每年必须经过专业的注册会计师机构对医院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财务审计报告。
二、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审计案例分析
根据“某医院审计制度”和“2013年某医院审计计划”,对某医院2013年1-10月份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情况如下:
(一)审计目标:科研经费的审计目标为: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是否合理,使用是否合理、到位,是否真正符合项目预算要求,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二)审计人员审计组为具有专业资质的审计人员构成,均具备财务、审计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了解卫生行业管理要求,并且有丰富的公立医院审计工作经验。人员组成如下:(略)
(三)审计流程、方法。1对医院科研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解、调查。审计方法:审阅。2对医院财务项目“专用基金―科研经费”科目进行调研。审计方法:查询法、计算法、详查法、抽查法等。3对相关凭证进行检查,主要是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方法:顺查法、详查法、抽查法。
(四)审计内容
某医院科研项目的申请流程
某医院科研项目的管理
(五)审计结果
篇4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内部会计控制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高校的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不再单一,科研费用总量逐年加大,但从以往审计结果来看,高校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科研经费管理中未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制度存在漏洞,监管缺失;预算管理存在缺陷,造成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内部审计方法落后。此外,高校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违规使用和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等情况。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诸多缺陷,这些管理漏洞不但有损高校形象,同时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未树立经济业务风险防范意识。近年来,高校频繁参与各项科技活动,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违规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违规套现、利用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漏洞假冒学生名义领取劳务费等,导致科研经费并未完全用于科研项目本身。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科研经费支配过程监管缺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科研经费存在变相私有化的情况,高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业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科研经费落实到位以后扣除相应管理费用,余下经费则交由科研课题小组进行支配,在一定程度上过分放大了科研资金的支配权力。二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绝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起科研经费的相关管理制度,但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仅仅对部分科研经费开支范围作出书面解释,对于具体执行步骤以及违反制度应承担的责任并未作出明确规定,致使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二)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存在缺陷。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对预算支出尚无科学的定额与标准,对科研项目的申报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流于形式。例如针对各项报销业务,忽视了对科研经费具体使用情况的有效分析与评估。财务部门只能片面了解一段时间内资金的收支与结余情况,无法对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对科研资金的状态、结构不能形成系统分析,资金使用效益更无法考核,最终导致科研经费预算不准确、财务信息存在缺陷,使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发展受阻。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工作存在疏漏,力度也有待加强。第一,高校科研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解不够,难以配合支持、帮助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第二,高校审计部门属于学校二级单位之一,与学校其他部门均存在一定联系,外部审计与之相比独立性更强,这也是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工作中的主要缺点。第三,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缺乏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及合理性的评估分析,过于注重事后审计,且审计力度深度不到位,审计报告实际价值不大。第四,内部审计方法落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与科研专业领域的长期有效沟通机制,难以对材料设备以及相关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做出准确预判。大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普遍采用以账目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很少运用统计抽样技术,加之审计人员凭借主观经验办事,对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运用更无从谈起。第五,在我国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普遍采用“课题制”,但在实际工作中要证明各项支出均用于科研课题难度较大,也给审计工作造成困难。
二、高校科研经费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一)树立经济业务风险防范意识。
1.建立完善经济责任制。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管理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因此建立完善可操作的经济责任制是避免问题发生的最佳方式。财政部、教育部此前联合规定,高校在进行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过程中,要明确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三方的职责与权限。各高校的主要领导必须对经济责任制引起重视并加以落实,科研管理部门切实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有义务配合财务部门进行科研经费管理有关事宜;高校财务部门应加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协助指导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进行合理预算,同时发挥监督职能,确保在预算范围内合理使用经费,在科研项目全部结束时对该项目进行决算审查;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与决算则由项目负责人落实,应根据有关规定来使用经费,且有义务配合相关单位的监督审查,按规定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和结账手续,并负责承担关于该科研项目经费的一切法律与经济责任。
2.建立内部授权审批制。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会计控制,除建立经济责任制外还需要配套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内部授权审批制度,以此来明确划分授权审批的责任、内容及权限等。同时建立紧急重大事项会签制度与集体决策,由相关负责人和部门进行联合审批。各管理部门在业务办理、职责行使过程中应严格遵照授权审批范围,禁止超标和越权审批。通过这一制度能尽量减少人为主观意识带来的不良后果,确保预算有效执行,防止。
(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1.财务人员参与经费预算编制。要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必须让财务人员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编制工作中来。让其运用专业眼光与理论知识,结合以往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来协助有关项目负责人进行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确保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更为全面合理、注重细节。
2.加强控制预算执行过程。运用会计软件能辅助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控制的目标,以某财务管理系统软件为例,可以根据项目预算书的内容对各项经费支出予以额度设置,当该科研项目进入报账程序时,财务工作人员输入支出科目即可,而相应的额度限制则会自动提示,对超支现象予以控制,严格把关资金的使用方向。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其自身特点,因此许多会计软件除去基础功能之外还能生成项目分析、科目分析以及预算分析等诸多财务分析表格,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及可信度。
3.建立健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机制。各高校财务部门应对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如资金使用效率、资金使用方向;从以核算为主转变为以管理为主,并且对各类财务报表数据予以筛选分析,兼顾考虑高校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资源共享、费用合理分摊的最佳方案,推进高校科研经费成本核算;同时弄清楚科研投入与实际收益的比例,对该项目的效益效率等情况作出系统的科学评估,使得科研资源利用实现最优化。
(三)提高内部审计监督质量。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监督质量,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提供服务,促进其良性发展,适时采用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查方式加强监察力度,并进行常态监督。提高审计频率,将监督步骤提前,将传统的事后审计逐步转变为事前科研经费的合法合规性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合理有效性审计,便于尽早发现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科研资金安全。高校的主要领导应重视审计阶段发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严格处理有关责任人,确保审计监督职能落实到位,保证高校内部审计独立不受干扰。与此同时,高校应逐步向审计“外部化”转型,聘请有资质的审计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审计,合理利用外部审计经验以及专业人员较强的分析观察能力来发现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四)加强高校审计队伍建设。优秀的审计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学识,具备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任务是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和工作能力强的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人员入行门槛,要求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确保审计质量。应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和相关职业教育。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与高校财务和科研部门紧密配合,实现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科研经费内部会计控制质量的高低关系着科研项目能否高效顺利进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应摒弃重事后审计,轻事前预算、监督的工作模式。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包括高校自身树立经济业务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监督质量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科研项目规范执行和科研经费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张记元.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J].会计师,2009,(7):167-168.
2.盛捷.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7):144-147.
3.李洋.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7):221-223.
4.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76-78.
篇5
1.1项目申报指南征集
项目申报指南的征集,虽由科研单位、专家等研究者提出,但结合了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用户提出的生产实际需求。在各行业管理部门提出需求的基础上,分清哪些是政府该支持的,哪些是政府该从科研角度支持的,哪些由企业自己研发。能够由市场解决的特别是产品类的研发,不在指南范畴。以2015年的农业行业专项申报指南为例,主要围绕农业部门的职责、任务以及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和基础性科研工作。专项以产业、产品以及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国家其他农业科技计划衔接,重点支持以形成主导品种(产品、装备)、主推技术、规程规范和决策支持方案为目标的项目。专项下只设项目层次,项目不分解,避免专项经费分散使用。农业行业专项中各方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坚持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注重吸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行业学会(协会)、推广部门、学术团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实行决策、实施和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2015年的项目申报指南中,共分为3大类154个项目,即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51个项目)、特殊片区特色产业发展问题(31个项目)和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72个项目)。
1.2项目立项程序
2015年的农业行业专项申报方式与往年有很大的不同,采取的是区别于往年的组团申报的个人独立向主管部门申报的方式,这也是本次项目管理改革的最大亮点。凡符合申报条件的申请人,根据申报指南填写申请表,经本单位审核后向归口管理部门申报。各归口管理部门根据审批条件进行初审,并通过网络上传申报材料(http://119.253.58.231/kyrw)。以往的项目管理把组织科研团队的权力交给了专家,由专家组团联合申报,导致近年来“小圈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次的个人独立申报,就是让每个有创新能力的人不管在什么单位,都有机会获得评审专家认可,加入到研究团队中,然后再由研究团队提出正式申报书。同时,在申报条件中加入两个限制条件,即以个人名义主持或参加的项目到账科研经费150万元以上及正在主持或参加国家级项目3项以上的,不能再申报。这2个条件是经过充分调研和评估得出的,主要是限制一些课题组长级的专家,防止有些专家大小项目通吃,将更多机会留给一线主力的团队成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在项目评审方式上,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会同部内相关司局,组织农业部科技委、有关学术团体和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在各归口管理部门上报的人员中遴选拟任的项目主持人和参加人。遴选拟任的主持人和参加人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对公示有异议的进行必要调整后,形成每项任务的项目主持人和参加人团队。
1.3项目验收
验收工作采取驻地会议验收的方式,在项目承担单位所在地开展。在听取项目首席专家和协作单位主持人(或分任务负责人)关于项目业务和财务情况专题汇报的基础上,验收的业务专家和财务专家分别对承担单位提交的相关验收材料、技术档案、支出明细账和部分原始会计凭证等进行认真审查,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质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实施细则中关于项目验收的条款对验收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讨论形成专家验收意见。同时,针对行业科研专项的特点,验收专家组与项目专家就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并提出下一步项目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具体整改意见。农业行业专项的验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在项目验收的组织方式上,业务验收与财务验收同时进行,既解决了整个项目的验收事宜,又节省了验收组织方的时间,也降低了项目承担方成本。
2)在验收专家的遴选上,吸纳技术用户参与项目验收,他们分别来自成果直接应用者或生产一线,对于成果能否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实际效果有真正的发言权,在项目验收过程中对项目成果和生产实际的结合情况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并对下阶段项目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行业科研专项与生产结合更为紧密,真正形成对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成果。
3)在验收汇报形式上,项目承担单位首席专家与协作单位主持人(或分任务负责人)分别进行主题汇报,并保证充足的验收时间。这样有利于验收专家组全面了解项目执行进展及各单位之间是否实质性地做到了围绕项目总体目标的联合协作,也便于验收专家深入细致了解项目执行、成果应用及组织管理等情况,对项目进行更为客观真实的总体评价。同时,项目承担单位还需上报《国家科技报告》,既实现了国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又可作为今后项目决策、实施和成果转化的评价依据。
4)在专家意见的形成上,除讨论形成验收意见外,还提出项目整改意见。要求业务验收专家组尤其是技术用户对项目组提出详细的整改意见,并要求项目组在下一轮工作启动时或在体系建设中将有关意见吸纳入新的工作计划中。
2农业行业专项管理建议
2.1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
从2007~2008年立项并完成验收的93个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来看,专项经费都能够及时到位,项目承担单位能够按照预算批复及项目实施进度将项目经费拨付到协作单位。项目单位基本都能够按照预算批复使用经费,项目预算执行力度较好。但是,在项目财务验收中也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如项目预算编制不准确,存在多头交账(用其他项目的支出交账)、层层委托等现象,在经费使用上还存在计提项目管理费、超范围支出、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以及部分审计报告完成质量不高等情况。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建议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进一步加强农业行业专项民主化、专业化和透明化管理,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监管,接受社会的监督。
1)加强项目预算管理。项目申请单位应按照规定,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编制项目预算,并提供编制预算的依据。在项目评审时,要有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参加,根据提供的执行阶段,研究和审核编制预算的合规性和合理性,要加大预算编制的审核力度[7]。
2)加强人员培训和宣传。一是适时组织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和相关财务人员培训,解读国家和财政部、农业部等部委制定的相关文件和政策,准确把握文件精神。解读差旅费、出国费、会议费和政府采购等相关文件,使他们了解国家的管理程序和要求,在实际项目执行过程中,发挥财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在培训中提出管理要求,不断提升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保证项目支出的合规性,通过介绍一些项目案例,辨明对错和纠正错误的认识。二是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上级培训的内容,对合作单位的负责人和相关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项目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建议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进行打分评价,对于审计质量差,报告数据不完整,错误严重的提出批评,或列入不信任名单,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自律,保证项目审计质量。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中,要对项目经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加以披露,督促项目单位将其入账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2项目绩效考评
篇6
随着我国对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科研项目经费的不断增加,使得科技项目经费的管理问题也备受关注。目前,由于我国科研项目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过于粗放,造成科研经费管理宽松,经费舞弊的操作空间很大,客观上对政府监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困难。现今国内尚无学者利用进化博弈的方法对政府监管部门和科研项目团队之间相互博弈策略进行分析,而静态博弈模型在市场参与者非完全理性的现实中有很大的局限性。针对此,本文拟从进化博弈理论出发,建立科技项目财政资金使用方(科研项目团队)和政府监管部门经费舞弊及治理的博弈模型,对双方动态进化策略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一些治理及防范科研项目团队舞弊使用经费的措施。
二、研究假设
在科技项目资金使用及监管过程中存在两个基本当事人:科技项目资金使用方(科研项目团队)和科技项目资金监管方。他们可选择两个纯战略,即科研项目团队可能“舞弊”,也可能依法“遵规”;监管方可以选择“严格监管”,也可以选择“监管失范”。若将R和I分别定义为科研项目团队和监管方可选择的战略集合,科研项目团队和监管方第i个纯战(i=1,2)用Ri和Ii来表示,则R={R1,R2}={舞弊,遵规},I={I1,I2}={严格监管,监管失范}。同时本文作如下假设:
假设1:在某个项目中科研项目团队的科研经费为Y。使用者舞弊非法所得为a,a∈[0,Y],实施经费舞弊行为过程中所付出的物质耗费成本为c1(几乎为零)
假设2:如果监管方发现科研项目团队有经费舞弊行为,则给予一定的惩罚,假设惩罚的法定成本为c2(包括停止拨款、追回款项、终止项目、通报批评、行政处分以及刑事责任等)。即如果经费使用者有舞弊所得为a,一旦被发现,则不仅要追回舞弊所得a,同时还须承受法定成本c2
假设3:如果科研项目团队有舞弊行为,监管方也实行严格监管且能查处,严格监管成本c3(c3>0),那么c3
根据上述前提可以得出博弈双方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三、科技项目资金监管与使用双方规制遵从的静态博弈分析
分析博弈收益矩阵表可看出:静态博弈过程中,若监管方遵从规制,按照法规选择严格监管I1时,科研项目团队选择R2是最优战略;若监管方选择I2,科研项目团队会选择R1;而若科研项目团队选择R1时,监管方选择I1是最优战略;若科研项目团队选择R2,监管方会选择I2。由于双方会一直循环的选择最优战略,占优战略在这个博弈中并不存在,根据纳什均衡存在性定理,所以本博弈中存在一个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假设监管方选择严格监管的概率用n表示,科研项目团队选择舞弊的概率用m表示,则监管方的混合战略为N=(n,1-n),科研项目团队的混合战略为M=(m,1-m),那么,监管方严格监管的收益期望值E(n)为:
E(n)=m(a+c2-c3)+(1-m)(-c3)(1)
监管方不监管的收益期望值E(1-n)为:
E(1-n)=m(-a)+(1-m)×0(2)
科研项目团队舞弊的收益期望值E(m)为:
E(m)=n(-c1-c2)+(1-n)(a-c1)(3)
科研项目团队遵规的收益期望值E(1-m)为:
E(1-m)=n×0+(1-n)×0(4)
不管科研项目团队如何选择战略,在纳什均衡前提下监管方严格监管或监管失范的收益期望值是相同的;类似地,不管监管方如何选择战略,科研项目团队舞弊或遵规的收益期望值也是相同的。如果用(n*,m*)表示纳什均衡时的混合战略,那么可得到下列等式:
E(n*)=E(1-n*) E(m*)=(1-m*)(5)
计算可得n*=(a-c1)/(a+c2),m*=c3/(2a+c2)。
通过分析,如果m>m*,监管方就应选择严格监管,即m=1;如果mn*,科研项目团队就应该选择合规,即n=0;如果n
四、项目财政资金监管与使用双方遵从规制的进化博弈分析
进化博弈的参与者并不具有完全理性,甚至理性程度较低,类似于生物的进化,他们在博弈中不断通过学习,重复调整战略选择,从而逐渐找到一个更好的战略。在生物进化论的复制动态机制中,一种适应度更高的新策略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参与者采用,而适应度更低的策略就被逐渐淘汰,这种参与者的动态调整可以用生物进化中的复制动态机制来模拟。假设群体中采用策略k的比例为n,选择策略k能得到的收益为ek,群体的平均支付为e,这种动态调整过程用动态微分方程表示就是:
在这里,监管方群体中采用“严格监管”的比例可以用监管方严格监管的概率n表示,科研项目团队群体中采用舞弊的比例可以用科研项目团队“舞弊”的概率m表示,因此监管和科研项目团队双方采用两种策略得到的期望收益与第二部分相同,同时这里所做的模型假设也与前面静态博弈分析假设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那么,监管方群体的平均期望值E(I)为:
科研项目团队群体的平均期望值E(R)为:
若将动态微分方程应用在监管和科研项目团队双方,则可以得到监管方群体采用严格监管比例n的复制动态方程:
同样得到科研项目团队采用舞弊战略比例m的复制动态方程:
因此,可以得到以下推断:
(1)监管方适当提高法定的惩罚成本有助于降低舞弊比例。监管方严格监管的概率和科研项目团队舞弊的概率都是法定惩罚成本的减函数。一旦被发现舞弊,科研项目团队不仅要退回舞弊所得经费,还要承受额外的法定成本c2,而舞弊的法定惩罚成本越高,科研项目团队就越不会舞弊,这也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对于监管方来说,一方面随着法定惩罚成本的上升,舞弊概率会减小,因此会逐渐疏于严格监管;另一方面较低的法定成本促使科研项目团队出现侥幸心理而趋向舞弊,舞弊概率上升,就会促使监管人员严格监管的概率也提高。
(2)监管方降低监管成本与提高监管水平可降低舞弊比例。科研项目团队舞弊的概率随着监管方监管成本的降低而降低。这是因为越低的监管成本和越方便的监管方式显然会使得监管人员更便于严格监管,而科研项目团队在双方博弈中会考虑到监管方的这种心理,舞弊概率会减小。另外,监管方严格监管的概率随着科研项目团队舞弊耗费物质成本的升高而降低,而这个模型假设中舞弊成本几乎为零,这与实际情况也相符,这里就不做分析。
(3)科研项目团队偏好小额经费舞弊。监管方严格监管的概率与科研项目团队舞弊非法所得呈正相关,即舞弊非法所得越大,监管方严格监管的可能性就越高;并且科研项目团队舞弊的概率与其舞弊非法所得呈负相关,即舞弊非法所得经费数额越大,科研项目团队越不敢舞弊。由于监管方和舞弊所得额两个方面的影响,想要舞弊的科研项目团队以较小的金额舞弊的可能性增大。这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研项目团队觉得大额的经费舞弊很容易被监管人员发现和处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认为监管人员考虑到工作效率和监管成本的问题会有选择的忽略小额舞弊经费。
(4)改善科研项目团队规制遵从是个缓慢过程。当监管方严格监管的概率较高时,科研项目团队出于为了回避风险的,其舞弊的概率m*会较低。而监管方在监管过程中发现舞弊的事件减少之后,会逐渐松懈或者适当降低对科研项目资金的监管概率,即n*降低;当n*降低时,科研项目团队又会提高舞弊的概率m*。即提高科研项目团队遵规度是一个动态调整而且十分缓慢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通过复制动态策略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保持监管方严格监管的概率n>n*,可以使得m尽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尽可能降低科研项目团队的舞弊概率。
五、科技项目财政资金舞弊治理对策
(1)降低监管方的监管成本,改进与创新监管手段,使监管更为方便灵活,能以更小成本提高监管方的监管比例。这样对于理性的科研项目团队而言,如果舞弊越多,金额越大,那么被发现的概率就越高,从而迫使他们遵守相应的法规,减少经费舞弊案件的发生。
(2)强化项目经费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经费舞弊的惩罚力度。修订和完善有关科研经费使用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防止和治理利用科研经费监管漏洞来非法牟利的团队。在法律层面上确立科研资金来源及运用的原则及管理架构、管理机构的职责等。加大对科研项目团队舞弊使用科研经费的惩罚力度,使其惧怕因违反法律法规而承担的高额风险和罚款,从而降低舞弊发生的概率,减少国家财政资金流失。
(3)建立内外监管相互制衡的监督管理体系。开展科研机构与纪检司法机关的廉政共建活动,积极探讨和创新内外监管方式方法,例如检察机关或公正机关可全程监督科研院所重大科研项目的招投标过程。同时可适时引入公共参与机制,资金使用方按有关规定定期公告重大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披露经费使用明细,还可以聘请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对项目出具审计报告,媒体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时监督和提出异议,消除了各市场主体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形成内部监督与会计、审计等中介部门、纪检司法及社会舆论的外部监督相结合并且能相互制约的监督体系。
(4)完善科研项目合规性内控制度设计,规范内部责任范围和实行问责制,加强绩效审计。首先增强团队领导的内控意识,领导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特别需要注重建立健全单位资金内部控制,明确资金岗位职责分工和收付审批权限,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合法使用,同时对出现滥用和挪用科研经费问题的课题负责人和岗位负责人加大问责力度。项目经费使用的各阶段(包括申报、批准、发放等)应公开透明化,不仅要重视事中审计,更要加强绩效审计。
(5)大力提高监管者(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高知群体法制、道德素质。应当加强政府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监管人员专业水平、思想和职业修养。开展专业培训提高监管人员专业水平,促使他们改进和创新监管水平进一步降低监管成本,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建设纳入监管人员培训的范畴,督促监管人员在监管中按照较高的道德标准来增强其责任感。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强化科研院所高知群体和科研人员的法制意识和学术道德修养。
(6)善于把他律转化为自律。自律是指制度的具体要求、标准和内容已转化为科研团队内在的目标、标准和需要。经费制度的执行不是“要我这样”,而是“我要这样”,是通过科研团队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立法”来体现的。科研团队经费舞弊行为的自我约束力量用公式表示为:自律力量V=C*m(V:抑制经费舞弊的自律力量即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力量;C:承担的经费舞弊风险值即违规失败承担的受罚成本;m:被追究的可能性即违规失败的概率)。如果制度严格,监管严格,对科研团队经费舞弊行为处分很重,追究率很高,舞弊行为失败的可能性和承担的成本就会变得很大,这可以有效地抑制舞弊行为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净化学术研究不良的社会风气,取得最佳绩效。
参考文献:
[1]陈玉聪:《科研课题经费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23期。
[2]乔飞鸽:《博弈模型分析:处罚监管者优于对违规者的处罚》,《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
[3]熊勇立:《税收征纳双方的进化博弈分析》,《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4]邓力平、安然:《纳税人遵从的演化博弈分析》,《涉外税务》2006年5期。
[5]曹均锋:《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思考》,《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第13期。
[6]明海翔、郭峰:《铁路建设项目质量监管进化博弈分析》,《中外建筑》2009年第5期。
篇7
科研单位多为财政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其财务管理不同于企业,存在财务控制制度不健全、人员少、分工不明确、独立性不强、缺乏绩效预算管理、预算支出结构不合理、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手段滞后、预算执行过程缺乏约束力和严肃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致使内部会计控制不能有效运行,造成内部管理混乱,财务决策和财务收支失控,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以及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业科研单位重科研、轻管理的状况依然存在,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习惯于用一般规章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用经验代替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随意,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在经济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中,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的程序办理,已经建立的内部会计制度成了一种形式,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即使少数农业科研单位制定了“内部财务管理规定”,往往符合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二)监督制度不完善。农业科研单位的成本以科研课题、项目等为会计核算对象,科研项目经费大多是财政资金,应保证专款专用。但在课题项目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课题项目经费开支混乱现象,如将一些本不属课题项目的支出直接列支,本可按比例分摊的费用全都列人课题项目支出等。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课题项目开支的真实性、准确性。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缺乏绩效意识,主要是由项目主持人凭经验估计,没有利用财务信息编制,未考虑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需要遵循的制度了解少,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够,误认为预算编制就是要钱,只要经费到位,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财务部门没有按科研项目预算和使用进度进行监督,最终导致决算与预算差距较大,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差。
(三)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受本单位领导,大都没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定期向单位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内部审计报告的职能要求,仅仅为设岗而已。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发挥,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总之,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监督与信息反馈作用,使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处于监督机制严重缺失的状态。
(四)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一些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管理的职责界定不清,分块管理,造成管理目标不清,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长期不受关注。有些农业科研单位只重视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忽视其他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普遍存在账实不符、资产流失、资产利用率低、使用与管理脱节的现象。加之没有指定专人管理,很多农业科研单位还停留在手工登记固定资产卡片、手工统计数据的水平,无法实现实时在线信息共享。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的实行,原有的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和适应新的要求。另外,农业科研单位为了提升经济能力,通常采取资金、资产、技术人股等形式对外投资,但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成熟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审批及处置等管理体系,对外投资管理失控,投资风险增大。
(五)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财会工作不仅是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工作,还要求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的管理控制能力。如果农业科研单位财会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全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没有熟练运用会计核算、分析、检査控制和决策的能力,加之有些人诚信度不高,责任心不强,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二、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一)做好财务预算,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农业科研单位必须制定并执行财务预算管理办法,明确科研经费和部门预算编制原则和办法、预算内容、预算编制程序、预算的申报核定与监督执行。预算信息收集、整理要集中在财务部门。财务部门要对日常预算进行管理和控制,及时为管理部门提供财务数据。编制科研项目预算时,财务部门要协助项目负责人共同编制,使预算既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增强可操作性,又符合财务制度规定。要实行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模式。科研项目资金要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要建立科研项目专项资金跟踪问责制度,对专项资金实施过程及完成结果进行综合考评,强力推行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机制。实行奖惩兑现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农业科研单位领导要加强对内控制度作用的认识,并引起各级人员的重视,做到全员参与。各级财政部门应举办相关财政法规、规章制度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培训班。通过培训,在农业科研单位内部音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三)加强各岗位的内部牵制。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应当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良好工作秩序。通常情况下,任何经济业务可以划分为5个步骤:授权、主办、批准、执行和记录。任何部门都$能在未经其他部门核准、复核或记录的情况下单独进行一项业务,以此减少错弊的发生。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财务风险,农业科研单位财务内部应做到如下分离:授权批准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与审核监督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财产保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
(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大多是为应付检查所制定,没有实际发挥作用,有的甚至没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仍然存在,迫切需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认识到流失国有资产是一种失职行为,农业科研单位领导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要完善实物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购建、使用、保管、维护、处置等方面的权限、责任及程序。定期进行资产清査盘点’对所有财产、设备都要设置卡片进行管理,对闲置、毁损的资产,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处置,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再次,对不经常使用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可实行一定区域内的共享共用,避免重复购置,造成闲置浪费。
(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农业科研单位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必须从“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强化服务职能,突出独立性,立足于为科研管理和发展服务,成为内部会计控制的“监控器”。只有配备精明能干的内审人员,全面、深人、规范地开展内审工作,加大内部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充分有效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
篇8
一、科技计划项目财务验收的组织实施程序
科技部条财司2010年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财务验收工作的通知》中,对财务验收工作的组织实施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课题结束后,课题承担单位向科技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专项经费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下,在提交财务验收申请的同时提交课题相应的审计报告,1000万元以上的课题在提交财务验收报告后,接受科技部指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结题财务审计;专家组或中介机构进驻被验收单位,提出财务验收意见,并反馈给课题承担单位;需要整改的课题,课题承担单位应于接到验收意见后15日内完成。如图1所示:
此处,要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指课题承担单位在清理账目、编制经费决算报表的基础上,接受科技部指定的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财务验收是以批复的项目预算文件和项目合同书中确定的经费预算为依据,对预算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可见,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财务验收是财务审计最终指向。
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财务验收存在的问题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财务验收涵盖面广、 内容众多,在验收操作环节,专家组一般参照六个方面的指标,相应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财务验收意见表》中有详细列示(见表1)。
根据考核指标,结合考核内容,财务验收最终形成三种结果,分别为:通过验收、存在问题需要整改和不通过验收。严格执行预算,经费使用合理的,通过验收;经费使用中存在不规范行为,但经整改后能够达到验收标准的,按存在问题需要整改处理;存在违反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不得通过财务验收行为的,按不通过验收处理。在具体验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项目负责人规范使用专项资金的意识淡薄 不少课题负责人认为课题是自己争取的,使用权、自也应该在自己手上,这种错误观念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科研经费使用的不规范。在经费报销过程中出现了个人招待费、家庭电话费、私家车运行费等消费类和生活用品类的票据,这些支出将直接影响课题的检查验收。同时还存在一种思想,认为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规范不是自己负责,只要财务部门认可就万事大吉。对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有明确规定,项目负责人不仅是科研经费的使用者,更是责任者,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单位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很明显,项目负责人是项目经费的使用者、管理者和责任者,只有加强项目负责人对经费规范使用的意识,才能在源头上改善经费的管理,从而提高专项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财务验收申请报告资料不完整 在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财务验收申请报告中,最常见问题就是资料不完整,缺少附件。缺失的附件主要包括:外拨经费工作协议、外拨经费银行汇款单复印件、设备明细账(单价5万元以上)、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发放签收单复印件,自筹经费银行进账单复印件等原始凭证。相关附件是证明经济业务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完整性的重要凭据,财务验收专家无法在缺少附件的情况下对经济活动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
(三)会计核算不规范,专项经费未单独核算 专项经费的单独核算是《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文件的主要原则,同时也是对项目承担单位经费使用基本要求。项目承担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未设置专门的项目或会计科目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因此无法在账务中区分项目的资金活动与单位的其他经济活动,未能实现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八项不得通过验收行为的第二项,即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四)经费开支范围、标准随意与支出未执行预算书 专项经费开支范围中的各项支出必须与课题研究任务相关,同时,各项支出应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开支标准,如出国人员费用、会议费、差旅费、专家咨询费等,超标准支出不予确认。但有些项目却出现了课题经费支出与研究项目不相关,开支标准过高等不合理问题。课题开支范围未履行预算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集中体现在:(1)劳务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明确,劳务费的支付对象为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的费用。以劳务费名义发放课题组人员费用的情况比较普遍。(2)设备购置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鼓励共享、试制、租赁仪器设备。财务验收过程中发现设备购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未按合同书约定增添设备,用专项经费购买生产性设备,或者列支实验室维护改造费;在国家严格控制设备购置的规定下,超预算增添设备,并且未履行报批手续等。
(五)预算调整未履行规定程序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课题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核批。项目验收过程中,支出科目在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未由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并经项目组织单位审核后报科技部批准的项目,势必直接影响到财务验收。
(六)自筹经费配套不到位 自筹配套经费是项目经费的重要资金来源,其到位及使用情况是关系项目能否全面完成的关键。在财务验收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项目承担单位没有以自有货币资金或者其他货币资金作为自筹经费,而是归纳、统计出单位财务账目中和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支出作为筹资的一种形式,这同样视为自筹经费配套不足。根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是财务验收不通过的行为之一。
(七)课题承担单位无法监管课题合作单位的经费使用 项目研究是一个整体,包含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的共同劳动,经费执行同样如此。项目合作方经费使用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经费的执行效果。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一些项目承担单位经费使用规范合理,但项目合作单位出现了一些不合规的情况,如未单独核算、未按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开支费用、预算调整不履行规定的程序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财务验收工作的顺利通过。
(八)结余资金与应付未付资金概念混淆 结余经费在项目验收工作结束后,按原渠道上缴科技部。财务验收认定的应付未付资金和预计支出,不属于净结余经费,可以留在研究单位继续使用。常见属于应付未付和预计支出的内容包括:购买设备或材料但尚未支付的货款或质保金,测试化验加工结果已被采用但尚未支付的费用,项目验收的相关支出,已签订出版合同的专著、文章的出版费等。一些项目承担单位甚至承担财务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常常混淆结余资金和应付未付款,将课题结存的应付未付款误认为专项经费的结余资金,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本应留在课题继续按计划使用的费用,却要按规定原渠道上缴科技部。
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财务验收完善措施
(一)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十一五”期间,为不断改进和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财政部和科技部相继出台和完善了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政策和制度。其中有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等,各项目承担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法要求,加强与科技计划项目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和经费使用的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规范科技计划项目的预算执行 (1)掌握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的支出要严格按预算书和项目进度执行预算,专项经费的支出应执行国家经费管理办法的开支范围和标准。(2)严格履行预算规定的调整程序。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课题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课题间预算调整,应当报科技部审核,财政部批准;课题合作单位之间预算调整,应当由课题负责人提出调整意见,经项目组织单位审核后报科技部批准;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调整执行,在超过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课题负责人提出调整意见,经项目组织单位审核后报科技部批准。
(三)完善科研专项经费的财务管理 (1)建立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办法。根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结合项目承担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科学和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例如经费审批权限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合同会签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提高专项经费使用的合法性。(2)加强专项经费的会计核算。课题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应根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单独项目统一管理,设置规范的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采取项目负责人和经手人双签、财务人员审核的模式,课题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按项目批复的预算执行,相关会计资料保存完善。
(四)强化专项经费的监督管理 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项目经费监督体系,重视对项目的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督和控制体系,做到对项目经费的全过程管理。强化项目中期检查实效,中期检查中不仅要重视项目完成的科研成果,也要重视项目经费的执行情况和支出科目预决算完成情况。加强对合作单位课题经费使用的监督,考虑通过按执行进度分期拨款、强化项目事中检查、严格项目课题负责人重大经济事项一支笔制度等。建立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明确科研项目的目标,对其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绩效评价。
(五)加强结余资金的管理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按合同约定核拨课题合作单位经费,不能截留、挪用专项经费。同时必须提供经费工作协议、外拨经费银行汇款单复印件作为财务验收报告的附件。课题结余经费的管理按《经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根据课题实施的实际需要申请预算,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安排支出,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的结存结余,提高课题预算的行效率。课题结余经费应当按原渠道收回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不得转移结余经费,由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财教[2006]160号。
[2]财政部:《科技部》,财教[2006]219号。
篇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 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 of the training of audit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pos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audit professionals in cultivate the pros and cons of adopt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pointed out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ble practice bas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uditing practice teaching, proposed in the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established practice base is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teaching quality of audit professional and effective way, so as to find a new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udi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audit;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e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知识及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审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审计风险越来越不易控制,这无疑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成为当今高等院校审计专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结合实务工作,分析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的意义及可行性,为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开辟新的思路。
1 现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将审计理论与具体审计工作密切结合的能力。当今我国高校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都普遍存在偏重审计理论与方法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毕业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主要是按照计划中规定的审计课程进行人才培养,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课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其中课堂教学法属于传统的审计教学方法,在审计人才培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实质性准则的,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审计学教学方法也逐渐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同时,增加了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方位教学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改革的初衷。
1.1 课堂教学法
目前高校培养审计人才的主要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性较强,通过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基本的审计原理。但是由于审计专业课程技术性、实践性较强,而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各高校审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以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许多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不能满足所属企业、事务所日常工作的要求。
1.2 案例教学法
采用案例教学,在短时间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随着考试的结束,所学的东西大部分都忘记了,再者,由于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分散,很难从总体上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所在。因此,案例教学经常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目前高校里不少教师没有在事务所从事过实际工作,缺乏相关的经验,直接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3 模拟实验教学法
模拟实验教学法是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新途径。通过审计模拟实验能在短期内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实施审计模拟实验教学需要建立多功能的、适合于现代化教学需要的实验室,同时,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求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既要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掌握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的技能,现实情况是,由于经费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审计专业没有条件建立符合条件的实验室,或者实验条件达不到模拟实验教学的要求,审计模拟实验教学难以实施。
1.4 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于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强调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
目前,虽然部分院校的审计专业培养方案中突出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校审计实践教学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在具体实施时,由于开展某些教学活动常常依赖相应的设施与场所,这给实践教学法造成了很多局限。另外,经常存在某些实习教学流于形式的情况,不仅教学效果不好,也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总之,从目前审计学的教学、审计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更多的是侧重于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和方法的讲授,最多的是引入审计案例教学,学生很难有审计实践的机会,即使采取了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但由于实践基地不稳定,实践时间也得不到保障,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因此,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应当是审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重要条件。
2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审计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2.1 审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
审计课程实习基地是大学生进行审计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进行恰当融合的重要桥梁。近几年我国高校普遍加强了实践教学,在审计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各高校审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普遍存在实习基地数量严重不足、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等问题。有的高校虽然在事务所建立了实习基地,但由于交通不方便或实习单位安排不妥,事实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真正进行实习锻炼。
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稳定的实习基地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无实习基地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地增强,致使其毕业后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生由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实习单位就不愿意提供实习基地。另外,高校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的情况。
2.2 加强审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想大力提高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协调理顺校内外各种关系,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按照学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逐步完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我校非常重视实习基地对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先后在泰安市泰山区地税局、泰安市审计局、泰安岱宗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在山东泰工集团、山东矿机集团和泰安协同科贸有限公司建有“校企共建产学研实习基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就业竞争力,而且在弥补教学资源不足,降低培养成本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是提高审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1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高校在进行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教学时,可以从内部审计机构获得某一审计项目的实际工作底稿;教师在讲授到有关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时,可以让学生实际调查本校某一内部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搜集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文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在进行审计报告教学时,可以从内部审计部门取来具有代表性的审计报告,让学生对审计报告的编制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进入实习阶段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参加内部审计部门的具体审计业务,如通过参加校办企业财务审计(针对校办企业的性质和业务特征),熟悉和掌握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审计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参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对本校资金结算中心的专项审计调查,了解内部银行审计流程和方法,货币资金审计涉及的相关知识(如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审计的方法与流程、注意事项等),了解高校资金中心内部控制的程序与方法;通过参与基本建设审计项目,熟悉掌握建设项目审计的理论与实务,了解与基建工程相关的财政、税收、计划等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参与基建项目招投标工作,了解和熟悉招投标审计的范围、注意事项等。
通过参加具体审计项目可以有效增强学生收集、鉴定综合审计证据的能力,提高学生选用审计方法以及选用审计程序的能力,掌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方法和原则,提高其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和撰写审计报告的能力,增强其对审计风险规避的意识与策略。
3.2 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的优势
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相比校外实习基地而言,校内实习基地具有稳定性、经济性、易管理等特点。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且经济的实习环境和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审计专业实习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大都设在高校校园内部,学生可以随时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调研,不仅节约了时间和交通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非常广泛,包括内部控制及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专项审计调查、财务决算审计以及基建工程审计等业务,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各种审计业务的实习需要;再次,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都安装了审计软件,学生通过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实习,不仅可以了解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切实掌握计算机审计的操作方法;最后,由于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处理具体业务时,要和不同部门的人员进行沟通,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其人际交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建立内部单位,尤其是在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建立针对审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比如可以通过亲自参与单位内部审计项目、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产业公司财务审计项目、内部银行资金审计等项目熟悉相应审计流程、方法,加深审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4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4.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维护
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建立审计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立之后,为了保证经费的投入,负责人要经常与实习基地的领导进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所联系的实习基地的相关人员到学校开办专业讲座,促进实习基地吸纳毕业生就业等。
4.2 教研结合,注重创新
首先,充分利用审计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择优吸纳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到校内实习基地开展学术研究,与实习基地业务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此外,由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省市各级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各级审计学会的指导,往往能接触到最有前瞻性的审计科研方向和学术动态,审计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参与内部审计机构的科研和业务工作时,能更好地把握学术前沿,不断充实审计理论和方法,同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
篇10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中面临的问题 包括:(1)电子数据获取困难。由于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只能对电子数据进行审计,而实际工作中很多被审计对象的信息化水平尚很低,给高校审计信息化数据的获取带来了困难。(2)非经济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困难。由于高校审计大多是流程审计、合规合法性审计、确认性审计等非经济审计,以及对图形、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审计,这对讲究逻辑性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带来了困难。(3)审计作业人员信息化知识应用困难。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建设完成后,审计作业需要在计算机应用平台上完成,很大程度上要甩掉传统的手工审计,实现电子化制作工作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并借用审计信息化工具实现查账、分析、找寻线索,这给原本年龄普遍偏大、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不娴熟的高校审计作业人员带来实际应用方面的困难。(4)审计思维和审计方法转变困难。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建设完成后,将改变以往单一的经验审计、事后审计、现场审计模式,实现审计经验共享、事中审计、联网审计模式,传统的审计习惯必然改变,这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思维和方法转变带来了困难。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意义 包括:(1)改变审计模式,实现全面审计、过程审计。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构建,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事后审计为事后与事中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现场审计为现场与远程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静态审计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审计模式,从而实现全面审计、过程审计。(2)构建丰富、实效的审计理论方法体系。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构建,可以系统性地梳理出高校审计工作在应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时,如何实现审计经验过程化沉淀、如何巧用审计知识库、方法库和案例库,从而构建出更加丰富和实效的审计理论方法体系。(3)协助判断审计疑点,实现审计自动化作业。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构建,可以帮助审计工作人员实现审计工作的电子化管理、审计疑点的自动化筛选和智能化判断,从而构建一个可互动的、适时协助判断审计疑点的自动化作业平台。(4)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一方面,可以对被审计对象的业务数据定期进行过程化采集与转换;另一方面,通过自动预警和模型分析,自动发现审计疑点,形成审计线索,为快速确定审计重点大大提高了效率。(5)提供审计通用工具。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构建,可为某一地区或全国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研发、应用和经验总结提供参考借鉴,并通过在某一地区高校的应用,逐步完善使之建设成为行业内通用的审计工具。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目标、总体框架及关键业务点
(一)构建目标 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构建的目标为:实现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从以往单一的数据采集方式向数据集市建设发展;从以往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向高校经费全生命周期、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全面审计内容发展;从以往单一的程序应用软件向数据仓库技术、平台技术、信息门户技术、多渠道访问技术、应用集成技术发展;从以往单一的模拟手工作业模式向计算机智能审计、计算机自动筛选疑点、辅助审计人员过程化沉淀审计经验、计算机知识共享等丰富的辅助功能方向发展,着力促进审计工作机制和资源的双重整合。
(二)总体框架 基于构建目标,结合高校审计工作实际,构建了高校审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的总体框架,包括审计信息门户、业务应用系统(审计管理系统、审计支持系统、数据式审计系统、数据仓库系统)、系统软件、IT基础,以及审计信息系统需要的运行保障体系和应用支撑体系,如图1所示。
- 上一篇:建筑企业的审计报告
- 下一篇:小班新生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