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污染源调查范文

时间:2024-04-01 17:3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体污染源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体污染源调查

篇1

关键词:水环境调查 污染溯源 污染源台账 水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128-03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水环境则是根本[1]。为深入实施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2017年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配合《北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7年重点任务分解》中关于水污染调查、溯源、建立台账等工作内容,此次通过现场调查、现场监测、实验室监测等多维度对北京某镇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

1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的目的如下:

(1)摸清当地水环境主要污染物来源、污染物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乡镇沿河排污口及乡镇内沟渠分布,绘制水环境污染地图及重点水环境风险点分布图,摸清“水污染家底”,建立污染源台账。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

(2)通过调查监测,计算出污染物贡献当量,进而核算出对河湖水系断面的影响。

(3)针对镇的生产、生活特点、污染源的类型,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采取污染源综合规划与综合整治措施建议。

(4)为采取水污染普查、抽查、第三方核查等方式进行监督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5)为强化属地管理,为各级“河长”落实“三查、三清、三治”提供支持与保障,做到有据可查,心中有数。

(6)通过水环境调查,初步形成“十图十六表一报告一台账”的成果体系,真正让主管部门做到“心中有图表、数据,手中有报告、台账。”

2 调查范围及方法

此次调查范围包括北京某镇生活污染源(以下称:“生活源”)、农业污染源(“农业源”)、工业污染源(“工业源”)。

生活源调查内容包括各村户籍人口数量、人均用水量和污水理设施等信息;农业源调查范围包括耕地面积、耕种作物、养殖业种类、清粪方式等;工业源调查内容包括排水量、生产材料、生产工艺、末端污水处理工艺等信息。

此次调查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以下简称“排污手册”)和《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设计调查表及方案,采用抽样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和现场问卷调查的形式。

3 核算方法

3.2 农业源

3.2.1 种植业

种植业污染源核算需要施肥量、农药量、降雨量及降雨次数等信息,调查期间未降雨,不符合核算条件,因此此次暂未对种植业污染源进行核算。

3.2.2 畜禽养殖业

首先,需要确定畜禽的饲养方式(规模化养殖、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然后,确定需要查找的区域,在相应区域内查到相应畜种(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在相应畜种下再查到相对应的饲养阶段;最后,根据粪便收集处理利用方式,并仔细阅读相应注意事项,确定排污系数。

3.2.3 水产养殖业

根据水产养殖业负责人提供的养殖增产量信息进行污染物核算。

3.3 工业源

此次调查的北京某镇工业源仅做原材料加工,不排放生产废水,仅排放生活污水,因此此次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按照生活源(第三方产业)污染物排放核算。

4 监测方法

水文情况调查及历史数据分析等都只是提出了污染原因可能的猜想,而最终确定污染原因还是需要开展现状的加密监测证实污染原因、再现污染过程[2]。

4.1 布点和采样

监测布点和采样依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和现场情况进行布点监测。

4.2 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

4.2.1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pH值、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总磷、总氮及流量[3]。

4.2.2 监测频率和周期

监测频率及周期:每6 h1次,连续监测1 d,每个点位每日监测4次。其中污水处理站水量现场不具备监测条件,当日水量数据由处理设施运行单位工作人员提供。

5 水环境调查监测方案

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通过相关部门配合,收集相关资料,资料包含镇行政区划基本资料、水文资料和已知的各类污染源台账等。

第二阶段:制定调查监测方案。根据收集的已有资料,制定调查表和调查方案。调查对象包括排放污染物的生活污染源(以下简称“生活源”)、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农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农业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第三阶段:开展监测工作,根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和现场情况进行布点监测。

第四阶段:调查监测结果汇总。核算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编制水环境调查监测报告;建立污染源台账;绘制排水沟渠分布图及污染源风险点分布。

6 调查结果

(1)基本信息。

北京某镇是一个平原区典型村镇,行政总面积33万公顷,行政管辖18个行政村等。

(2)污染源调查。

此次已调查18个行政村,调查对象共142个,涵盖生活源、农业源、工业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3)流域调查及黑臭水体溯源。

根据排水沟流经范围分为5个流域并确定了污水来源,同时,对镇内的黑臭水体进行了溯源。

7 核算结果

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结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活源。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计室的《生活源产排污系数》(修订版)对生活源污染物进行核算。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及动植物油进行了污染贡献比例计算。

(2)农业源。

结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计室的《生活源产排污系数》(修订版)和《农业技术经济手册》对农业源中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进行核算。种植业污染物排放发生在施肥期降雨后,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发生在换水期间,此次主要核算农业源中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

(3)潜在风险污染源。

①种植业。

现有耕地经施肥后,通过大雨冲刷耕地,产生面源污染,污染物径流进入村内排水沟,最终汇入洳河。

②水产养殖业。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投放的饲料残余和鱼类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对水体、池塘底泥等也造成了污染,使得养殖水体日趋富营养化,换水期对周边排水沟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危害。同时也核算了各流域年污染物核算排放量及贡献比例以及不同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贡献比例。

③无人机航拍。

无人机用于环境监测主要是以遥感(UAVRS)技术作为航空遥感手段,具有续航时间长、影像实时传输、高危地区探测、成本低、高分辨率、机动灵活等优点,是卫星遥感与有人机航空遥感的有力补充,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利用高分辨CCD相机系统获取遥感影像,利用空中和地面控制系统实现影像的自动拍摄和获取,同时实现航迹的规划和监控、信息数据的压缩和自动传输、影像预处理等功能,可为环境监测部门及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并可满足环境应急响应的需求。在此次水环境调查中使用了无人机航拍洳河流域周村段的排污口状况以及周村内的排水沟渠分布,图像和视频清晰,定位准确,大大提高了效率,对不具备现场调查、监测条件的地域做了有力的补充。

8 成果提交

此次水环境调查分析结束后提交的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行政区划图;(2)污染源调查表;(3)污染源分析统计图;(4)污染源台账;(5)污染物排放系数汇总表;(6)污染源核算结果与贡献比例表;(7)集中污水治理设施基本信息表;(8)集中污水治理设施、排水沟渠、监测点位分布图;(9)水质、水量监测数据表;(10)黑臭水体溯源调查报告。

9 评价建议

(1)生活源污染物排放管理。

“十三五”期g,北京将适时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探索完善低值可回收物补助政策;并逐渐提升垃圾处理能力。生活源为重要污染源之一,建议有关部门将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产生的生产垃圾、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进行分类回收、收集、运输及处理。

(2)畜禽养殖业规范化管理。

①推进各流域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建议镇内农业部门加快推进各流域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2010年农业部颁发的《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利于增强畜禽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禽产品供给安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从源头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有效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确保人畜安全;有利于加快牧区生产方式转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畜禽粪污的集中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禽养殖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②合理布局,源头控制。

建议优化畜禽养殖户布局,加快散养户向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模式转移,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治理。定期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培训,对提高畜牧养殖业与种植业科学合理发展水平,指导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③农牧结合,循环利用。

建议从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农牧结合制度创新入手,落实畜禽养殖生态消纳地,鼓励引导企业发展有机肥、沼气等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区内畜牧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步伐。

④明确职责,强化监管。

建议采取水污染普查、抽查、第三方核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形成水务、环保、农业等部分的联动联合执法。环保部门作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责任部门,要严格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加大检查、处罚力度,确保养殖废弃物得到有效治理,规定养殖场污水要达标排放,取缔超标排放污水的养殖场。

(3)与“河长制”的紧密结合。

多年的河湖环境治理的经验是:水环境污染表象在河道,根源在岸上。如果污染源不得到有效治理,水务部门即使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水环境质量也很难有质的飞跃。“源头治理”是实现水环境质量大幅提高的唯一途径。水务部门能管河里,管不了岸上,改革创新现有管理体制,才能真正实现源头治理。依据2016年6月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实施河湖生态环境管理“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河长制”破除了原有水环境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建立起了水环境属地化管理制度,实现了河道里和河岸上责任统一,最终达到“源头治理”的目的。

①落实“三查”责任:一是严查污水直排;二是严查垃圾乱堆乱倒,责任到人;三是严查违法建设,建立工作台账,制定整治方案,逐步予以拆除。

②落实“三清”责任:一是清河岸。加强河岸湖岸用途管控,全面清理河湖管理保护范围以内的低端业态,有序退出农业种植、养殖;二是清河面;三是清河底。做好河湖水质水量监测工作。

③落实“三治”责任:一是治理黑臭水体;二是治理河湖面源污染;三是治理河岸湖岸生态环境。

此次通过调查、监测和系统分析等手段,摸清家底,识别北京某镇主要的水环境问题,提供检测、分析和建议,实现水环境的数据化、精细化管理,对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呼小洲.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6(1):20-22.

篇2

关键词: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57-2

小流域面源污染是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主要是因水土流失引起区域内化肥、农药、农膜、生活污水、粪便、生活生产垃圾等受纳水体的污染。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氮、磷营养物,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受纳水体,使水体悬浮物浓度升高、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增加,溶解氧减少,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和酸化趋势,不仅直接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失衡,而且还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体健康。调查显示,农业方面,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1]。小流域面源污染已经不亚于工业生产产生的点源污染。因此,在点源污染监测技术相对成熟之后,监测、控制小流域面源污染技术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1 小流域面源污染特点及其监测现状

1.1 小流域面源污染特点

1.1.1 分散性与滞后性[2] 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小流域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着流域内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气象、水文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2]。污染物与降雨和径流有着密切的关系,降雨和径流是污染进入水体的驱动力,在时间上看具有滞后性。

1.1.2 广泛性与难监测性[2] 由于小流域面源污染涉及多个污染源,在给定的区域内污染物的排放是相互交叉重叠,另外,污染源受在不同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条件下发生迁移、转化,因此很难具体监测到单个污染源的排放量。

1.2 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现状

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作为面源污染防治及其效果的检测依据。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国已陆续开展了面源污染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些科研项目的开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总的来说,我国面源污染监测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监测指标体系尚未统一。因此,研究构建一套小流域面源监测指标体系十分迫切。1

2 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 全面性和典型性

所选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小流域内面源污染动态变化,且具有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可获取和实用性

各指标具有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可获取,能满足合实际工作需要,监测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监测结果要具有可对比性。

2.3 相对独立性

保证各监测指标不重叠,不产生重复数据。

3 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指标

目前,面源污染监测一般采取调查监测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资料分析法常作为基础监测手段,3S(RS,GPS,GIS)技术是面源污染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的有力保证。下面详细列出面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及各监测指标的具体监测方法(表1)。

4 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指标

4.1 调查法

调查监测法是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一般通过现场调查,采用目视观测、咨询、测量、试验等方法。调查监测法包括普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主要用于社会经济状况、施肥灌溉情况、农药、农膜使用情况等的调查。

4.2 地面观测法

地面观测法是到小流域内布设气象站、卡口站、土样取样点等,定期或不定期取样,化验,获取定量监测结果。

4.3 资料分析法

资料分析法是面源污染污染监测的基础方法,通过整理已有资料,采用分析、统计、计算的方法获取结果。

4.4 “3S”技术[3]法

遥感监测法是新发展起来的监测方法,具有的快速、精确等特点。RS可用于植被状况、土地利用状况等动态监测,能快速解决各类面积数据的获取问题;GIS可分析小流域的坡度、坡向,为面源污染监测提供空间地形数据;另外,GIS可以将地面观测数据与空间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获得更广域面源污染信息。

5 结论

本文是通过具体监测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面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及各监测指标的监测方法,是在正处于起步阶段的面源污染监测研究方面的一次初探。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小流域面源污染动态变化,监测方法具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可指导实际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工作,为全面、有效地防治小流域面源污染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环境保护部.关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公告(2010年 第13号)[EB/OL].cpsc.mep.省略/gwgg/201002/t20100225_186146.htm.

[2] 崔键,马友华,赵艳萍,等.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01).

[3] 张德利.“3S”技术在盐城市农业环境面源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1).

篇3

一、调查原因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每一寸的色彩都需要水的滋养。假如生活中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虽然我们江西永丰县并不是一个用水紧张的地方,但是水污染却还是处处存在。我的家乡永丰县的母亲河——恩江河就是这水污染的最好见证。原来这条小河很美丽,河水清澈见底,河底的静卧的鹅卵石和悠闲嬉戏的鱼儿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一些小朋友在河边嬉戏、打闹。河岸上杨柳依依,倒映在宁静的河面上,为清幽的小河又增添了许多生趣,淡妆浓抹总相宜。那景色人见人爱,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美丽极了。可现在呢,她已经被污染的不成样子,河边垃圾成堆,臭气熏天,变成了一条黑乎乎、臭烘烘、人见人厌的臭水沟了。失去了原有美丽的容颜,被人们强迫的换上了一副丑恶的外表。不仅如此这样,它直接威胁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必须关注与解决它的现状。因此,我利用今年的寒假来对导致恩江河水污染的原因好好的调查一下。

二、调查目的

1、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更好地了解水污染情况。

2、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治理污染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美丽的大自然,珍惜人们的宝贵生命之源—水。

3、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三、调查途径

亲身体验。走访恩江河两岸的老居民以及久居家乡的老一辈有关恩江河的环境多年来的变化情况;对恩江河进行实地调查,找出污染源以及主要污染方式并进行讨论。

四、水污染的原因

1、据我实地调查所知,在恩江河的上游有两家造纸厂及多家化学工厂,他们把大量的废水不经过专业的处理,直接排入这条河,污染了河水

2、在恩江河的上游有个养鸭场,他们把鸭粪便也直接倒入河中,只是为了自己方便省事。

3、附近的居民往往为了图省事,把垃圾随手丢在小河里,致使水变脏、变臭,也就因此成为了现在的臭水沟。

4、恩江河沿岸有些餐馆和烧烤摊偷偷地把餐厨垃圾直接倒入河中。

我们继续沿着河流而上,发现上游河水依旧清澈,特别是有个地方,很适合洗衣服,我们问了当地的居民,他们说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有人来这里洗衣服。可见,养鸭场以及化学工厂是下游河水污染的最直接原因。

五、整治建议

1、为了改善河道环境,相关部门应尽快开展对河水、河岸等全方位的治理工作,减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废水量。首先,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杜绝工厂和养鸭场等把污水、粪渣直接排放到河流中的现象,应先采取集中处理,再排入河中,避免其对河水的污染。比如可采用改革工艺,减少甚至不排废水,或者降低有毒废水的毒性。其次重复利用废水。尽量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减至最少或将生产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循环利用。控制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回收有用产品。尽量使流失在废水中的原料和产品与水分离,就地回收,这样既可减少上产成本,又可降低废水浓度。处理好城市垃圾与工业废渣,避免因降水或径流的冲刷、溶解而污染水体。然后,将河里的脏水进行打捞处理、清除,将河岸的垃圾及时处理并多栽一些植被和树木。

2、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区域性综合治理。第一在制定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工业区规划时都要考虑水体污染问题,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要采取预防措施。第二对水体污染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第三杜绝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废水应集中处理,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便于管理。最后有计划治理已被污染的水体。

3、加强监测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相关部门加快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部门严格执法,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环保法律和控制标准,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保护环境、保护水源。

4、对沿岸居民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对河流的保护,主

要还是在于大家的思想意识,加大环保宣传,让我们大家自觉保护河道,保护环境。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恩江河容光焕发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篇4

关键词:沈阳细河;土壤;镉;污染源;

中图分类号:X501文献标识码: A

为查清全国主要农业区生态地球化学状况,促进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国家国土资源科学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服务,调查对象涵盖土壤、水、浅海沉积物等方面的全国范围内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自2000年起在各省陆续展开。2003年8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签约合作开展“辽宁省辽河流域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第一手分析数据,为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调查系统地采集了细河地区深表层土壤、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及农药化肥等样品,为全面了解该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整土地利用,规避生态风险提供较全面的基础数据。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沈阳市西南部,沿北东-南西方向呈狭长带状分布,包括沈阳铁西区、于洪区和辽中县部分地区。区内有浑河、细河和纵横交错的农用灌渠等天然及人工水系分布。工作区内重要的河流为细河,发源于沈阳市铁西新区卫工明渠,全长78.2公里。作为沈阳市的内陆河,于1960年开始接纳沈阳市内部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由此造成水质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质,而使用流经本区的各个天然水系和人工灌渠灌溉的农田土壤也由此受到严重污染,长期食用本地农作物的百姓身体健康也出现异常,沿岸18.3万居民生活受到影响。

2土壤镉污染源分析

2.1土壤镉污染自然源和人为源的区分

土壤中的元素在成因上主要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大类,为查明细河地区土壤中镉污染的具体来源,首先需对污染土壤中镉是自然源还是人为源进行甄别。

元素的自然源主要是指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一般情况下,岩石风化是微量元素的主要自然来源,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元素分布与成土母质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元素的人为源比较复杂,一般包括含重金属的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的干湿沉降、工业排污、污灌、污泥、农药化肥的应用、采矿和冶炼活动及居民生活垃圾等等。

不同物源的元素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在元素组合、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及存在形态等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进行元素来源判断的基础和条件,如重金属元素与主量元素Al、Fe、Mn的相关性即是判断其物源的重要依据:在自然背景区(均值以下或深层土壤中),镉元素与 Al+Fe+Mn之间表现为略向上倾斜的线性关系(土壤中Cd元素均值为0.13 mg/kg);而在高于此背景值的异常含量区间内由于外源含量的非协同性输入,消弱了重金属元素镉与与铁铝等之间的相关关系,使其线性关系消失(如图1)。

图1镉元素与 Al+Fe+Mn相关性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在沈阳细河研究区土壤中镉元素的污染由人为源引起。

2.2土壤镉污染来源分析

出现在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人为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含有污染物的大气干湿沉降;二是施用不纯的化肥、农药;三是污水浇灌。

1、灌溉污水

通过将细河、蒲河、柴河及浑河水体及河流底泥中镉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灌溉水中镉含量对研究区土壤污染的贡献大小。

细河是沈阳市铁西工业区的主要排污渠,全程共布置了7个采样点,水质类别全部为劣Ⅴ类,水质极差,主要为氨氮、挥发酚严重超标,镉平均含量最高,达0.0015×10-6;蒲河共布置了27个样点,整体水质极差,有16个采样点的综合水质为劣Ⅴ类,污染比较严重,已经不适用于农业灌溉,主要超标物质为氨氮、挥发酚,镉平均含量为0.0009×10-6;柴河共布置了24个采样点,整体上水质比较好,三分之二的采样点符合Ⅰ、Ⅱ类水体要求,但由于柴河铅矿所在支流受铅矿影响,使其流经柴河铅矿后的下游段地表水中Pb、Cd等重金属含量增高,镉平均含量为0.0008×10-6;浑河布置的采样点100个,采样密度较大,浑河流域水体的水质总体很差,综合分类Ⅰ、Ⅱ类水体样品只有4个,镉平均含量为0.0011×10-6。

为进一步确定灌溉用水水系的水质,还配取了河流底积物样品,底积物可以重现河流曾经排放过的污染物的程度,对于重现灌溉用水河流的污染程度有重要的价值。

分别将细河、蒲河、柴河及浑河底泥中镉元素含量进行了对比(如图2),结果显示:沈阳细河底泥中Cd含量为10.5×10-6,是整个流域河流底泥均值的50倍,并高出流域土壤平均含量的80倍。

图2河底泥中镉元素含量对比图图3不同污染背景大气干湿沉降含镉量柱状图

由于河流悬浮物的沉积作用,随悬浮物迁移的污染物会随之沉积,因此,河流有很强的净化能力,越是远离排污源,水质越好,底积物污染物含量越低。所以本次除统计靠近污水排放较重的城市及矿山段的河流底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外,还统计了采自引水灌渠中积泥及远离城市及矿山段的下游河流底泥中镉元素含量,并与污染段对比。但既便如此,这些底积物中的镉含量为0.22×10-6,仍高于土壤异常下限值。可见河流污灌是土壤镉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2、大气干湿沉降

细河地区原以作物种植为主,但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内会有工业废气及矿山粉尘排放,故大气干湿沉降对镉重金属积累的影响不可小视。

在研究区内选取不同污染背景下取得的大气干湿沉降样品进行对比,并与整个流域的城市及农田系统平均水平进行了对比(如图3),结果显示:靠近厂矿周边地区的镉元素年沉降通量均高于细河地区平均水平,且高于整个辽河流域城市及农田系统的平均含量,可见工业城市及厂矿周边地区工业废气及矿山粉尘排放对周围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积累有一定贡献。

3、农用化学品

取样调查过程中发现作物所施用的化肥主要是磷肥。农民种稻时用磷酸二铵作底肥,施用量为40-50公斤/亩。

磷肥用磷矿石加工而成,其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磷矿石中约有80%的镉残留在磷肥中。镉是磷肥中高度富集的元素,镉在磷肥中的平均含量是18 mg/kg,是页岩平均含量(0.3 mg/kg)的60倍[3]。在农业土壤中,磷肥是镉的重要来源,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学者研究认为,长期施用磷肥会导致土壤镉的严重积累[4],有资料显示四川省白鳝泥耕作土壤连续15年施用磷肥,土壤镉含量由0.05 mg/kg上升到0.0694 mg/kg[5]。鲁如坤等估算我国1989年缺磷耕地因施用磷肥而输入农田镉量为0.224-0.336 g/hm2[6]。研究区虽然样品量不是很大,但肥料样品不同于土壤,其代表性体现在施用的普遍性,因为当地大多数农田施用这种磷肥,可以认定样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磷肥也是镉等重金属元素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3结论

1、沈阳细河地区土壤中镉元素污染是由人为源引起;

2、沈阳细河地区土壤中镉元素污染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污水灌溉,二是大气降尘,三是磷肥。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异龙湖;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

1 异龙湖流域概况

异龙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境内,东经102°28′―102°38′,北纬23°28′―23°42′,海拔1420m,属中山湖盆地貌浅水湖,正常畜水位1414.2m,湖长13.8km,平均宽度3km,湖堤长86km,最大水深7m,平均水深3m,湖区面积42km2,总容水量1.13亿m3,属珠江水系。异龙湖综合总体水质为V类,是一个典型的中山湖盆地貌富营养化湖泊。异龙湖流域分属异龙镇、宝秀镇和坝心镇,面积360.4km2,共辖34个村委会207个自然村。2010年末,流域总人口12.4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02万人,农村人口946219.46万人,实有耕地面积104.25ha,农产品产量14.06万t,产值2019万元。林产品产量0.015万t,产值0.038万元。牧业产品产量2.24万t,产值1.81万元。

2 异龙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

从2009―2010年,为摸清异龙湖流域种植业和养殖业面源污染产生机理,经农业和环保部门调查监测和布设试验点研究分析,异龙湖TN、TP、COD产生量来源渠道广,入湖量大。

2.1 流域污染总体构成

2010年异龙湖流域TN、TP、COD分别排放509.68t、66.38 t、4795.4t.其中点源TN、TP、COD排放量分别为216.31t、29.31t、2756.49t. 非点源TN、TP、COD排放量分别为236.31t、340.41t、1696.19t。 非点源是河流主要污染来源,非点源TN、TP、COD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46%,47%,35%,点源TN、TP、COD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42%,48%,57%,点源尤其以豆制品加工业造成的有机污染不容忽视,对于有机污染,工业污染源制理是重点。农业生产TN、TP排放量占非点源排放量的90%左右,是非点源污染治理的重点。

2.2 异龙湖农业非点源污染物产生量与入湖量

流域非点源污染构成中,TN来源比例为农业生产污染源90%,城市非点源3.8%,农村生活污染源3.4%,水土流失污染源2.7%;TP来源比例为农业生产污染源87%,城市非点源3.7%,农村生活污染源3.2%,水土流失污染源6.2%;COD来源比例为水土流失污染源38%,农业生产污染源26%,城市非点源22%,农村生活污染源14%。农业生产污污染源是TN、TP的主要来源,此类用地面积占流域陆地面积的37%,贡献了90%的TN、87%的TP,农业生产污染源的各用地类型中,TN负荷量的大小顺序为:菜地>旱地>果园>水田,TP负荷量的大小顺序为:菜地>水田>旱地>果园。

2.3 水土流失污染

异龙湖流域面积36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129.49 km2,占流域面积的35.93%。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侵蚀面积为90.05 km2,占流失面积的69.54%,中度侵蚀面积为39.44 km2,占流失面积的30.46%,水土流失污染物年产生量COD 642.55 t,TN 12.91t,TP 3.95t,年排放量COD 610.42t,TN 16.03t,TP 2.02t,年入湖量COD 610.42t,TN 6.03t,TP 2.02t。2.4 化肥农药施用污染

化肥属速效肥料,其特点是易溶于水,因此在灌溉水或雨水作用下,极易随水流失,造成损失和污染问题。研究表明异龙湖流域化肥利用率低,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只占施氮量的30―40%,其余大部分或是残留在土壤中或是经各种途径损失于环境中。异龙湖流域年施用化肥约6000 t,地表径流TP 17.5t,TN 150t。地下淋溶TN 40t,总流失207.5 t;农药年施用量约80 t,流失量约3kg。肥料、农药通过降雨、排灌、渗入和吸附作用进入土壤和沟渠,对异龙湖水体造成污染。

2.5 畜禽养殖污染

2010年异龙湖流域畜禽规模养殖企业有4家,年存栏畜禽15万头(羽),年产生COD 7177.32t,TN 1349.25t,TP 440.47t,排放量部分污染物进入异龙湖水体造成污染。

2.6 农村生活污染

异龙湖流域农村生活年产生COD 1258.15t,TN 86.27t,TP 5.39t,排放COD 224.34t,TN 8.10t,TP 1.12t,年入湖量COD 224.34t,TN 7.64t,TP 1.04t,对龙湖造成严重污染。

2.7 农业废弃物污染

异龙湖流域年产生农业生产污染源COD 4430.63t,TN 8539.89t,TP 7507.27t。年排放COD 413.54t,TN 383.85t,TP 40.99t。年入湖量COD 413.54t,TN 202.64t,TP 28.07t,对龙湖造成严重污染。

2.8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异龙湖流域农业开发强度大,高污染的农业耕作方式广泛分布于湖滨带、坝区以及半山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负荷占流域总负荷的70%,是流域最主要的污染来源。即使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仍高于湖泊允许负荷,湖泊的水质保护目标难以实现。

面源污染的产生具有分散性、突发性、随机性持点,控制难度大;农业生产是异龙湖流域农村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农业产业是流域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石屏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协调污染防治与经济发展。面源污染的产生方式与经济支柱作用,使得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难度极大。

3 异龙湖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源头预防、过程削减、末端治理对策

源头控制是预防的范畴,是预防为主的思路,应该以源头控制为主,防患于未然,事半功倍;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属治理范畴,是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的补充和辅助。(异龙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物各项控制措施去除率如表2)

3.1 源头控制对策

3.2 合理施肥,优化农业种植模式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整养分施用比例,合理控制氮、磷养分向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投放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实现养分的收支平衡,从源头上控制氮、磷的流失。作物施肥量超过肥料安全限值最低的是绿肥作物,其次是大豆,二者均为豆科作物,因此,种植豆科作物对异龙湖的污染最小。

3.2.1 普及生物篱、渗滤沟技术

在小流域坡度较陡的区域采用生物篱技术阻拦水土流失。在坡度为15°―25°的坡耕地,大力推广生物梯化技术,即采取沿等高线种植和生物篱,在生物篱之间采用横坡等高等植物、水平沟种植、秸秆覆盖等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种植粮食或经济用物、牧草,建立农林(果)、农牧复合生态系统,以生物篱阻拦、削减水土流失。

适当改造农业排水沟渠,提高其截留削解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质能力。农田排水沟渠是农田径流流入水体的主要通道,自然条件下的农田排水沟渠因其流程长,生长有大量植物以及丰富的微生物,已经具备拦截、降解径流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能力。通过种植生长快、降解能力强的挺水植物,或者投放利于微生物挂膜的填料等人工改造强化措施后,提高农田沟渠处理农田径流营养物能力,达到削减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质的目的。

3.2.2 充分利用山塘、沉沙凼、蓄水池等初期雨水控制技术

利用研究区域山区的的地貌特征建设小型水库和山塘等拦蓄保水工程体系,挖掘拦山沟和水沟,修建沉沙凼和 蓄水池等,使其相互连成一个完整的坡地拦沙蓄水系统,加强山区的调蓄功能,并能有效降低农田径流量,从而减少农业土壤的氮、磷流失量。

3.2.3 运用村落污水多塘控制技术

多塘系统上入流口控制,湿式滞留池、干式滞留池、人工湿地等技术的组合,叠加效果SS、TP、TN、BOD5、重金属、微生物等的去除率大于80%。

3.2.4 推广沼气池技术

沼气发酵技术是循环农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是利用微生物的厌氧发酵原理,将农村生活垃圾和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甲烷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氨基酸、酶、核酸、植酸、多糖等以及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并且消灭绝大部分的病原微生物。据报到,经过沼气池发酵后,BOD5+去除率88%,COD去除率为87%,悬浮物去除率为98%,氨氮去除率为83%,消灭人畜寄生虫卵达90.6%,消灭大肠杆菌99.6%,这些将有效地减少畜禽污水带来的非点源污染。

沼肥代替化肥施用于农田,不但可以增产,还可以减少由于大量施用化肥而带来的水休富营养化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等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沼气发酵残留物是一种很好的生物农药,它能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并且不会象化学农药那样在环境中残留,污染环境。

发展沼气发酵技术,利用沼气取代薪柴,改变农民烧柴的习惯,不但可以提高生物质的利用率,还可以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因此,发展农村沼气也是减少农村非点源污染的措施。

3.2.5 推广粪尿分离厕所技术

发展适合异龙湖流域农村的生态厕所是有效控制磷的重要措施,推广尿粪分离,“堆肥+液肥”厕所,其类似瑞士和瑞典的“无动力”生态厕所,产品为固态有机肥和液态有机肥。

3.2.6 节水灌溉技术在菜地推广应用

节水灌溉模式下,农田的水分条件发生变化,进入农田的农药、化肥以及其它污染物质在土壤及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布水的方式来加强氮素的去除,间歇干湿灌溉比连续灌溉更有利于水中氮及COD等的去除,NH4+-N去除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

从2001―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杨梅耕种面积逐年增大,因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产生地表径流,无排灌水污染,节水保肥,减少水肥流失,对控制经济作物种植业污染意义重大。

免耕能增加土壤水分,减少土壤水蒸发和土壤径流。水稻免耕技术合理运用可以达到无外排水、无地表径流、节约灌溉水1/3,控制杂草生长,节约农药和增加农产品产量等优点。

3.2.7 秸秆覆盖种植技术

在土表上覆盖残株都使径流量有所减少,用作物残茬覆盖能使土壤水增加30%,尤其在年降水量偏小的异龙湖区域效果更为明显。

3.3 过程控制对策

3.3.1 河岸缓冲带技术应用

缓冲带是土地科学与生态学向土地利用实践方向发展的一项实用工程技术措施表面看它不包括当代的精尖技术,是普通的生物工程措施,然而,它丰富的内容用其对有害污染物的处理却包含了复杂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过程,能够产生优良的环境效益,这些既是现代科技研究模拟的难点,也是一般工程技术难易达到和逾越的环节。目前,国内外缓冲带主要应用于河流、水库、湖泊等岸带。

3.3.2 生态河堤技术的应用

生态河堤技术是在充分考虑生态效果,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设水体和土体,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的护堤。

目前,国内一些地方进行了生态河堤方面研究与应用,如在成都府南河下游修建的生态河堤,沙河生态堤等是比较成功的,可以为异龙湖流域的生态河堤建设提供借鉴。

3.4 末端堵截系统控制对策

前置库技术集成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方面的优势,具有投资小、运营管理简单一的特点,在欧美和日本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是值得推荐的末端控制技术。3.4.1 上游水库前型前置库污染控制系统

上游水库前型前置库污染控制系统主要功能是控制地表径流,是面源污染末端控制的第一道屏障。前置库净化水体的原理,可以分为沉淀作用、自然降解作用、微生物降解作用、水生植物吸收作用等[8]。前置库建成后泥沙沉降量可达15.6t/a,磷的去除率可达91%,总磷的去除率为30.8mg/m2?d,全年去除总磷近50 t,占全年入库总量的90%以上。氮营养盐主要可以溶性形态存在,去除率较低,只为22.9%。

3.4.2 下游水库污染控制系统

下游水库型前置库污染控制系统主要功能是控制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是面源污染末端控制的第二道屏障。利用前置库技术除磷效益明显,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匈牙利著名的ZALA河口 Balanton水库则是杰出的实例,利用藻类和大型水生植物除磷,除磷能力可达95%。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的,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它是地球上最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是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对氮的去除,农田排水中的有机氮首先被湿地底泥吸附,而后靠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矿化作用转化为NH4+,NH4+易转化为气态的NH3挥发进入大气,但此过程主要发生在湿地土壤层。植物吸收和下渗的作用,反硝化作用是芦苇湿地去除NO3-的一条主要途径,也是永久性去除氮的最主要的自然过程。

湿在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来处理污水的,属于土地处理系的一种。它是通过土壤吸附、植物吸附降解等途径,降低进入地表水体的氮、磷化合物的含量,通过营养物质和水份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实现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的常年性生态系。

4 结论、建议

(1)异龙湖流域种植豆科作物污染最小,应大力提但倡豆科作物种植;

(2)辣椒作物污染最大,应限值发展,并重点监控,削减辣椒作物种植;

(3)村落污水污染物含量与一日三餐时间有关,污水处理系统应设立污水调节池,调节冲击负荷;

(4)村落污水在降雨过程变化无初期雨水规律,应对村落污水全部处理;

(5)种植业区域地下水污染严重,应加强施肥量控制,实施合理施肥措施;

(6)村落对地下水污染严重,应进行彻底的改厕、改厩措施;

(7)养鸡场对地下水污染严重,应加强对养鸡场粪池维护的监督和管理;

(8)排灌渠地表水污染严重,应加大对化肥和农药兑水施肥与打药活动的引导和监督;

篇6

关键词 石河流域;水环境;水质变化;主要污染源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因;治理措施;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211.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4-062-03

1 概述

石河是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沿海的一条独流入海河流,发源于抚宁县驻操营镇长城以北的马岭根,在山海关田庄附近注入渤海。石河全长67.5公里,流域面积625平方公里,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683mm,多年平均径流量1.68亿立方米,百年一遇洪峰流基5140m3/s,千年一遇洪峰流量8350m3/S。

石河水库位于石河中下游小陈庄北,距离山海关城六公里。石河水库于1972年4月动工兴建,1975年6月竣工投入运用,工程等级为三等,主要永久建筑物为三级,水库按百年洪水设计,千年洪水校核。水库坝址以上控制面积为560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7000万立方米,死库容2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163万立方米,是~座以城市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旅游等多项功能的中型水利枢纽。且前石河水库每年向秦皇岛市供水,占整个秦皇岛市用水量的三至四成左右,是秦皇岛市主要水源地之一。

2 石河水库主要污染物及水质变化情况

依据秦皇岛市引青工程水质监测中心2006年、2007年的监测资料进行水质评价,分析石河水库水质的变化特征。水质评价依据《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导则》,总氮、总磷不参加水质类别的评价,只作为评价水体营养状况的指标。水质类别评价标准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标准,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评价,评价因子为PH值、高猛酸盐指数、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璧、铜、砷、汞、六价铬、氰化物、挥发酚、粪大肠菌群、氨氨等十二个。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7年全年水质类别均维持在Ⅱ类,个别时段最高达到Ⅲ类水质。主要影响因子为氨氮、总磷、高猛酸盐指数,说明氯化物、硝酸盐氮两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全年均符合国家标准限值。目前能够满足作为秦皇岛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要求。

虽然总体来看,石河水库的水质满足其作为秦皇岛市的水源地功用。但我们从表1和表2中看到水库已出现的宦营养化所需的营养盐条件,特别是总氮(湖、库以氮计)标准限值为1.0mg/L,V类水体标准限值为2.0mg/L,而石河站往全年各站点总氮测定值均在2.0mg/L以上,虽然水质类别为Ⅱ类,富营养化营养状态也仅处于中营养阶段,但评价过程中发现,如果总氦参与单因子评价,则水质类别均会达到劣V类,超标倍数达0.84~1.98倍,而且总氮的营养状态指数TLI(TN)全年均维持在76-78,即重度富营养阶段,并且从表1与表2、表3与表4中2006年水质与2007年水质对比变化能够看出,2007年的富营养状态和水质指数明显高于2006年的。在日益剧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水库水体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加上近年来夏季相对干旱、少雨、高温的气候条件,也加了速水库的重度富营养化进程。一旦水流、气温、光照以及其它自然条件适合,极有可能出现水体异味、藻类爆发等富营养化表征,水体生态系统及城市用水功能将被进一步破坏,因此,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控制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库水体,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 石河流域主要污染源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因

石河水库主要污染源除了上游煤矿、电厂和水泥厂向河道排放的工业废水和村镇生活污水及旅游开发造成的污染外,还有沿河两岸农田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随汛期雨水淋溶后汇入水库,给水库带来了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质,这是石河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4 针对石河流域目前的环境状况,应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4.1 当地政府应给水源地保护区域环境治理工作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建议给环境治理好的污染企业给予政策和税收优惠,从而减轻企业环境治理的经济负担。给予生态农村建设的村镇财政补贴,促进区域内生态绿色农业的发展建设。

4.2 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配合,确实有效地保护水库及周边环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全社会进行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实现人水和谐共处。

4.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对污染源加大监管力度。要使石河水库水质维持在地表Ⅱ类水质标准之上,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管理办法,并加大执法力度。

4.4 加强污染源治理,实行排污总量控制,特别控制氨、磷等营养盐是水库治理的关键。

4.4.1 工业污染控制。主要入库工业污染源以煤矿、电厂、水泥厂为主,最好是在排污口建立排污权帐户,实施排污权交易,确保氨、磷排放量在允许范围内。同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限制水污染物入河总量的意见,落实到各工业企业,并按照国家环保要求,坚持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行,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循环利用水资源和废料,削减上游各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实现工业废水全面达标排放。

4.4.2 生活污染控制。建议加快建设大的村镇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有效去除污水中氮、磷含量,削减水体中的CODmn,降低有机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成分,保证污水全面达标排放,减少水库的纳污量。

4.5 加快保护区域内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控制水土流失,从而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在水库上游地区,首先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杜绝水库周边村民使用含磷洗涤剂产生的污水,以及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自行排放,随雨水进入水库中造成氮、磷污染:其次,正确引导农民植树造林,科学种植绿色生态经济林木,涵养水源,降低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议在入库口建立水生生态系统,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缓解氨、磷八库量,从而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实现水资源保护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4.6 开展水库全水域规模化渔业增殖放流,取缔人工投料养殖。建立水库水生态环境与渔业产生良性循环的机制,取消人工投放饲料养鱼方式,减轻氨、磷污染负荷。在水库内有规划地放养滤食性鱼类,可以有效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环境。根据科学研究和长期实践证明,鲢鱼、鳙鱼、青鱼、草鱼、鲂鱼等都属于滤食性鱼类,分别生活在水中的上层、中层、底层,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水草为食,能够充分消耗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水体氨磷含量。科学增殖这些鱼类,有助于恢复水库生态平衡,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使水库水质长期保持清新状态。

4.7 进一步监测、调查、研究,建立能够比较全面、适时反映水库水量水质的监测网落。为更科学、全面地评价石河水库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并对水库水质进行实时监测,以控制和掌握水库水质的变化。在全面控制水库库区和上游污染源的基础上,建立水质污染源预警预报系统,制定科学、可行的调蓄调度方案,重新分配丰水期的环境容量,改善水库和下游河段的水质,发挥石河水库潜在的环境效应。建议开展水环境容量、污染物迁移和降解、流域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为石河水库的科学管理、后继的生态修复、发挥效益提供基础依据。

篇7

论文摘要:目的分析涅水六价铬(Cr6+)污染现状及污染源。方法将涅水源头区的哈勒涧河上游设为对照点,按涅水流向将A泉、涅海渠、哆吧水源地、扎马降、酉钢桥设为调查点,于1996-2003年采集上述地区的水样并对C r6+含录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3年A泉Cr6+平均含录为45.192 mg/L ,涅水上游涅海渠、下游扎马降、酉钢桥断而水中Cr6+含录逐年上升,哈勒涧河上游至2003年为i1一仍未检出Cr6+, 2003年哆吧水源地首次检出Cr6+(0.007 mg/L)、结论A泉附近的青海海北化下厂是涅水上游Cr6+污染的主要来源。

湟水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是青海省东部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1996年以来环保、水利等部门在涅水的多个段而检出六价铬Cr6+ ,部分时间段其浓度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003年西宁哆吧水源地水井内又检出C r6+。为摸清Cr6+的污染来源,为下一步污染源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消除饮用水源地的Cr6+污染威胁,我们对湟水上游主要段而及相关水源地水中Cr6+含量进行较长时间的监测和污染源分析工作。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范围

根据涅水各段而历年监测结果、湟水水系状况分析和工业污染调查背景资料,将湟水上游的海晏县、西海镇和哈勒涧河上游段至涅水小峡口确定为木次调查的区域。按水流方向将A泉、湟海渠、扎马隆和西钢桥作为主要调查点,将位于湟水源头区的哈勒涧河上游段作为对照点,见图1.

1.2 Cr6+的监测方法

采用国家环境保护局规定的一苯碳酞一肌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Cr6+的含量[1].

1.3工业污染源调查范围

根据湟水各段而Cr6+监测值和工业分布情况确定处于涅水上游的西海镇为起点。起点以卜沿涅水流向至西宁小峡口的汇入湟水的各支流所包括的流域范围内的各工业企业,特别是将有可能生产和外排含Cr6+的有关企业列为本次调查的重点对象。沿湟水涉及调查的州、市、县为海北州、湟源县、湟中县和西宁市区。

2结果与讨论

2.1湟水各段而Cr6+含量

表1显示,湟水源头区哈勒涧河上游段而,即木次调查的地表水对照段而,水中均未检出C r'6+,表明到目前为止对照段而及其上游尚未受到C r6+的污染,河水处于清洁状态。位于青海海北化工厂西侧约800m处

的金银滩草原A泉受青海海北化工厂铬化合物的污染,其Cr6+含量范围为25.0081.20 mg/L,平均超出GB/T 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三类标准(蕊0.05mg/L)的900倍以上,最高超标达1 623倍,说明该泉水己受到严重污染,并呈现逐年升高之势,沿河而下的扎马隆段(该段而为国家控制清洁对照点)和西钢桥段而也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枯水期,扎马隆、西钢段而经常出现水体Cr6+含量超出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11类标准现象,说明涅水己经受到Cr6+的污染。1997年以来水利厅每月1次的水质监测资料显示,受青海海北化工厂铬化合物污染的影响,涅水西宁段地表水C r6+浓度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尤其在涅水枯水期C r6+超标史加严重,超标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1997年全年仅有1个月的监测值超标,而2000年达到9个月监测值超标。2003年5月,6月连续两次在西宁哆吧水厂靠涅水岸的1号井内首次检出Cr}+,浓度分别为0.007和0.006 mg/L,虽均未超出GB3838- 2002标准,但己对水源地的安全构成威胁。2003年5月与1号并同时采样监测的涅水哆吧段地表水C r6+浓度为0.159 mg/L,超出GB3838-2002中Cr6+III类标准( 0.05 mg/L)的2倍。

2.2污染源的确定与分析

污染源调查显示,涅水西钢段以上涅水流域内除原青海海北化工厂外,未发现其它可能对涅水有Cr6+污染贡献的排污单位,即原海北化工厂是调查区内涅水上游段唯一有含C r6+污染物外排的污染源。我们对该厂的详查也说明了这一点。该厂位于海北州涅水源头区金银滩草原上.基上为卵砾类上1989-1999年生产红矾钠过程中,因管理不善、治理污染设施未投入使用等原因,造成大量含高浓度Cr6+生产废水、部分母液直排外环境;临时堆渣场、该厂破产后丢弃的工业含铬原辅材料和留存于厂区的生产废弃物经淋、渗等方式极易进入地下水,因为该区地下水位埋深为0-9.5 m,表而为砂卵砾石层而无隔水层分布,极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含Cr6+化合物随地下水流向山东向西,在距厂区以西约0.8 km处周围形成泉群(主要以A泉为主)外泄,经沼泽约以12.7x 104 m3/d的流量排入涅海渠和哈勒涧河。该泉水的多年监测显示,泉水中Cr6+超标平均在900倍以上,己成为排入地表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我们根据生产工艺及可能的污染途径对该厂排放的Cr6+进行了平衡测算,结果显示现滞留于金银滩含水层中的C T'6+量约为978.61 t。调查还显示,该区域的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哈勒涧河是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涅水的源头;哈勒涧河下游的东大滩水库是饮用水、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涅水下游的哆吧水源地又是为西宁市供水的主要水源之一,均属环保敏感区域,对水质要求较高,属于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取水于哈勒涧河的的涅海渠Cr6+浓度为0.188 mg/L,而对所灌溉的农田、农作物、生态灌溉区和灌溉区内人群的污染影响也不可忽视。原青海海北化工厂留存于环境中大量含Cr6+污染物就是随水流经以上涅水区域对涅水干流和水源地造成污染的。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原青海海北化工厂受Cr6+污染的厂房及土壤和已渗入地下的Cr6+化合物是造成厂区周围地下水、涅水上游段地表水和西宁哆吧水源Cr6+含量升高的直接原因,其对环境的威胁极大。防止Cr6+对水环境污染的加剧,治理污染源已显得十分迫切。只有加快对海北化工厂的污染治理,彻底铲除Cr6+污染源,才能有效扼制C r6+污染在涅水流域的持续发生和确保饮用水源地的安全。有关部门还应对此继续子以高度重视。

篇8

关键词:城区河道;水污染;现状;清淤去污;全面规划

改革开放在中国已历经30多年,中国正由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而辉县地区具备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因此,掌握对该地区河道水污染情况及污染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为辉县的规划和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是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将针对影响过城河水质的因素,污染源对城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分别进行论述,探讨其恢复保护的对策措施。

笔者认为,我市城区河道水质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为主观因素的造成的。经过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和实际调查,影响城区河道水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地理位置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我市的河道主要分排洪河和过城河,过城河均已成为城市纳污河。近几年,政府对小污染企业进行关闭,我市工业废水排放量有所下降。但城市生活废水、商业废水排放量猛增,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污水、废水及随意弃置的生活垃圾导致部分河道水质污染十分严重,水质极差,蚊虫孽生,严重影响着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同时污染地下水源,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个别企业超标排污

近年来,政府对小污染企业进行关闭,我市工业废水排放量有所下降,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中企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在国家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环保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建设了污染治理设施,一般情况下可以达标排放。但是由于现行环保法律制度严重滞后和惩罚力度过小,存在着“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导致个别企业故意不正常运转污染防治设施而超标排污,甚至非法直接排污,加剧了河道污染。

(三)河流自净能力不足

众所周知,水生植物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水生植物能行光合作用下吸收环境中CO2、放出O2改善水体质量,且能消除水体中许多污染元素。目前水生植物在我市城区的河流中鲜为少见,河床也被生活垃圾所覆盖,极难看到绿色。

(四)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不具体、不明确《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正)第19条第1、2款明确规定“城市污水应当进行集中治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保护城市水源和防治城市水污染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建设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但由于没有对此款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因而对人民政府的要求形同虚设;《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要求组织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但在法律责任部分却没有对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违反此条作出规定。

针对关于影响城区河道水质的因素的分析,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恢复城区河道的良好生态环境:

1.清淤去污,净化河道。污染物来源多且坡度缓的水域,通常累积较厚的污泥。有机物百分含量高达二位数,而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MN)达15毫克/升时,就是国标规定最差的Ⅴ类水了。污泥是水下的污染源库,在气温变化大或持续高温时,底泥上翻进入水体形成黑臭或造成污染事故。因此,在有较厚污泥堆积的水域,清除污泥是削减水域污染物、改善水环境的必要措施。在清淤去污的同时,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我市加强城市内河水系统保护,采用加深、拓宽,疏浚河道、开挖新河或修建其它水利工程设施,将水质较好的水体引入城市水系,达到稀释城市水域污染物浓度的作用。虽然没有削减城市污染物总量,但它在活化水环境、改善水域生物生态系统和水环境面貌上有积极作用。同时,对河道流经主城区的河道进行生态景观建设,建造节地型河流绿化带和适宜的基础设施,使河道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营造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舒适、优美的休闲娱乐环境。

3.要加强对沿河污染源的控制。要对沿河城区实施彻底的截污工程,逐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有效防治城市径流污染源。对城区的生活污水,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单元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全面提高沿河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和资源化水平。对工业废水,要在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下,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强化经济措施和环保执法监督等措施来确保达标或减量排放。

4.大力开展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毫无疑问,城市水污染控制的主要方法应是对城市主要排放源进行直接控制,按其排放量程序,依次为生活排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排污(工业污染源控制与管理)。不断提高再生水处理技术和能力,加大再生水的利用量。将城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的再生水作为河道的主水源,使之既可以涵养地下水源,缓解城市漏斗,也可以改善过城河和辉县市市区的环境质量,为市区的市民打造一片亲水空间,是一次借水发展的契机,也是污水处理策略的一次转型。

总之,我市城区河道的生态化综合整治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环境保护部门的努力远远不够,应由政府牵头,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统一调度、全面规划,确保城区河道和百泉景观河流生态化整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篇9

    关键词:景观水体、环境、污染   

    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化率越来越高,但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在城市扩建的同时。也必然会新建很多带景观水体的一些公园场所。目前景观水多为封闭性和非流动性的死水特征。水质更容易腐败发臭,而且水藻在静止的水体中也更容易疯长,水体自净能力差,易污染等特点,并对环境和市民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把这些水体建成生态、清洁、无污染型景观公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1、景观水体水质恶化的原因 

    经过对全市几个公园内的景观水体调查研究发现,导致景观水水质恶化的原因有很多。总体上可分以下几种: 

    1.1、景观水的水源水质较差。一般景观水的水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降水、地表水、中水。大部分日常补充水量以降水汇集为主,而四周汇集的降水把地表很多污染物都溶解在内,使得景观水源先天质量较差。 

    1.2、周围污染源对其污染。景观水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四周小区内居民日常生活所排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其渗滤液、漂物和施工尘土等。尤其是生活污水中含有大的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植物营养物,植物营养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将恶化水体水质,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影响水面的利用。 

    1.3、水池防渗处理破坏景观水生态系统。目大部分的人工湖由于考虑到防渗等问题,湖底多为硬质底。对于需要泥土才能生长的水生植物而言,其种植、生长都会有诸多限制。很多水域由于防渗层铺设质量不过关,造成人工湖水流失过快,或管理过程中补水不及时。水生植物因干涸而生长不良甚至枯死,既没有发挥净水作用又破坏观景效果。 

    1.4、游客人为的破坏。游客的一些行为,也是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比如向水中丢弃垃圾;为了垂钓,向水体撒过多的鱼饵,这些多余的鱼饵也会造成水体的污染,这些种种行为都会严重地污染景观水。 

    1.5、设计的不合理。由于在水景设计与考虑不周,人工湖中经常会出现死角,而死角中的水由于缺乏流动,水质往往最容易恶化。各种污染物将会沉积在死角,并慢慢地污染整个人工湖,死角成人工湖的一个内部污染深,因此,在一个人湖中如果死角越多,水质恶化得越快。 

    1.6、地下水的污染。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如氮、磷、重金属离子等等)渗入了地下,污染了地下水。如今我国地下水的污染已相当普遍而严重。而大部分的景观水又是与地下水相通的,因此导致景观水的变质也是显而易见的。 

    2、景观水体污染预防的方法 

    要保持景观水体的清洁,使之达到规定的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要求,必须对可能造成该水体污染的上述污染物的污染源严加控制,具体主要建议措施如下: 

    2.1、加大政府投入,建好城市污水设施。充分利用现在国家环保的新形势,多方面筹集资金,规划建设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雨污分离管道,使景观周围的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景观水质量标准后再排入;对前10分钟的降水也要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这样能有效的遏制地面沉积物对景观水的污染。 

    2.2、加强执法。管好周围污染源。保证水体四周区域内小区、饭店等污染源产生的生活污水必须排入城市下水道系统,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不能直排入景观水体;在有些水体四周下水道系统还不完善,与现有市政下水道系统没有连接的情况下,周边污染源必须设立独立污水处理站对其污水进行处理,要求改道外排。也应严禁在湖周围附近堆放生活或建筑垃圾。以免垃圾飘浮物经风吹到湖体水面或垃圾渗滤液直接流入湖体,对湖体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2.3、做好调度,保证地表径流水质质量。地表径流雨水含有较多有机物和无机尘土,尤其降雨前十分钟地表径流水中污染物含量更高,应排入城市雨水管道排除。不能直接排入景观水体,若直接排入景观水体会造成淤积或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 

    2.4、加强管理,设专人管理水面环境。必须设专人对水面漂浮物及时清除。诸如杂草树叶等腐植物不及时清除,长期浮于水面不但影响水体的自然复氧功能,而且沉于湖底腐烂变质后会引起水质变臭;同时管理垂钓人员,制止过多投放鱼饵。 

    2.5、湖体边坡应做毛石或预制混凝土块护砌。防止边坡土被水浪冲刷,影响水体感官指标。

    3、污染景观水体治理的方法 

    3.1、物理方法 

    景观水体净化的物理方法有机械过滤、疏浚底泥、水位调节、高压放电、超声波等方法,这些方法效果明显,但不易普及,难以大规模实施。过去常用的有疏浚底泥和水位调节两个方法,疏浚底泥是为了抑制泥中氮、磷的释放而污染水体。定期补水是为了稀释污染物浓度,其主要机理为稀释作用,其并不改变污染物的性质,但可为进一步的净化作用创造条件,如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使水体其它净化过程尤其是生物净化过程能够恢复正常。定期补充水的处理方法对于较小水面的景观水体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经济上可行,也达到预期的效果。 

    3.2、化学方法 

    对于湖泊、河道等缓流水体,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的大量排入已经发生富营养化引起水质变臭时,可以采用直接向水中投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杀死藻类。然后通过自然沉淀后,清除淤泥层即可达到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杀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和漂白粉。 

    3.3、生态净化法 

    3.3.1 水生植物系统净化。水生植物技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利用生物间的相克作用修饰水质,利用食物链关系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净化和资源化、景观效果等结合效益。但需要控制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以防过度繁殖,适得其反。 

    3.3.2 水生动物净化。鱼是水生食物链的最高级。在水体内利用藻类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鱼类的饵料。使之成为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的生态系统。在景观水体内宜于放养的品种应以花鲢、白鲢为主,并配以鳙、草、鲤、罗非鱼等。因此,作为景观水体适量养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既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又能很好的发挥水体的垂钓功能。 

    3.3.3 曝气充氧。曝气主要是向水中补充氧气,以保证水生生物生命活动及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同时搅拌水体达到水体循环的目的。采用曝气的方法给封闭水体充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因藻类大量繁殖而导致的鱼类死亡,对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曝气的方法只能延缓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景观水环境污染源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景观水污染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解决污染的方法。

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化率越来越高,但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在城市扩建的同时。也必然会新建很多带景观水体的一些公园场所。目前景观水多为封闭性和非流动性的死水特征。水质更容易腐败发臭,而且水藻在静止的水体中也更容易疯长,水体自净能力差,易污染等特点,并对环境和市民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把这些水体建成生态、清洁、无污染型景观公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1、景观水体水质恶化的原因

经过对全市几个公园内的景观水体调查研究发现,导致景观水水质恶化的原因有很多。总体上可分以下几种:

1.1、景观水的水源水质较差。一般景观水的水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降水、地表水、中水。大部分日常补充水量以降水汇集为主,而四周汇集的降水把地表很多污染物都溶解在内,使得景观水源先天质量较差。

1.2、周围污染源对其污染。景观水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四周小区内居民日常生活所排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其渗滤液、漂物和施工尘土等。尤其是生活污水中含有大的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植物营养物,植物营养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将恶化水体水质,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影响水面的利用。

1.3、水池防渗处理破坏景观水生态系统。目大部分的人工湖由于考虑到防渗等问题,湖底多为硬质底。对于需要泥土才能生长的水生植物而言,其种植、生长都会有诸多限制。很多水域由于防渗层铺设质量不过关,造成人工湖水流失过快,或管理过程中补水不及时。水生植物因干涸而生长不良甚至枯死,既没有发挥净水作用又破坏观景效果。

1.4、游客人为的破坏。游客的一些行为,也是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比如向水中丢弃垃圾;为了垂钓,向水体撒过多的鱼饵,这些多余的鱼饵也会造成水体的污染,这些种种行为都会严重地污染景观水。

1.5、设计的不合理。由于在水景设计与考虑不周,人工湖中经常会出现死角,而死角中的水由于缺乏流动,水质往往最容易恶化。各种污染物将会沉积在死角,并慢慢地污染整个人工湖,死角成人工湖的一个内部污染深,因此,在一个人湖中如果死角越多,水质恶化得越快。

1.6、地下水的污染。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如氮、磷、重金属离子等等)渗入了地下,污染了地下水。如今我国地下水的污染已相当普遍而严重。而大部分的景观水又是与地下水相通的,因此导致景观水的变质也是显而易见的。

2、景观水体污染预防的方法

要保持景观水体的清洁,使之达到规定的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要求,必须对可能造成该水体污染的上述污染物的污染源严加控制,具体主要建议措施如下:

2.1、加大政府投入,建好城市污水设施。充分利用现在国家环保的新形势,多方面筹集资金,规划建设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雨污分离管道,使景观周围的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景观水质量标准后再排入;对前10分钟的降水也要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这样能有效的遏制地面沉积物对景观水的污染。

2.2、加强执法。管好周围污染源。保证水体四周区域内小区、饭店等污染源产生的生活污水必须排入城市下水道系统,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不能直排入景观水体;在有些水体四周下水道系统还不完善,与现有市政下水道系统没有连接的情况下,周边污染源必须设立独立污水处理站对其污水进行处理,要求改道外排。也应严禁在湖周围附近堆放生活或建筑垃圾。以免垃圾飘浮物经风吹到湖体水面或垃圾渗滤液直接流入湖体,对湖体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2.3、做好调度,保证地表径流水质质量。地表径流雨水含有较多有机物和无机尘土,尤其降雨前十分钟地表径流水中污染物含量更高,应排入城市雨水管道排除。不能直接排入景观水体,若直接排入景观水体会造成淤积或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

2.4、加强管理,设专人管理水面环境。必须设专人对水面漂浮物及时清除。诸如杂草树叶等腐植物不及时清除,长期浮于水面不但影响水体的自然复氧功能,而且沉于湖底腐烂变质后会引起水质变臭;同时管理垂钓人员,制止过多投放鱼饵。

2.5、湖体边坡应做毛石或预制混凝土块护砌。防止边坡土被水浪冲刷,影响水体感官指标。

3、污染景观水体治理的方法

3.1、物理方法

景观水体净化的物理方法有机械过滤、疏浚底泥、水位调节、高压放电、超声波等方法,这些方法效果明显,但不易普及,难以大规模实施。过去常用的有疏浚底泥和水位调节两个方法,疏浚底泥是为了抑制泥中氮、磷的释放而污染水体。定期补水是为了稀释污染物浓度,其主要机理为稀释作用,其并不改变污染物的性质,但可为进一步的净化作用创造条件,如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使水体其它净化过程尤其是生物净化过程能够恢复正常。定期补充水的处理方法对于较小水面的景观水体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经济上可行,也达到预期的效果。

3.2、化学方法

对于湖泊、河道等缓流水体,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的大量排入已经发生富营养化引起水质变臭时,可以采用直接向水中投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杀死藻类。然后通过自然沉淀后,清除淤泥层即可达到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杀藻常用的药剂有硫酸铜和漂白粉。

3.3、生态净化法

3.3.1 水生植物系统净化。水生植物技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利用生物间的相克作用修饰水质,利用食物链关系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净化和资源化、景观效果等结合效益。但需要控制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以防过度繁殖,适得其反。

3.3.2 水生动物净化。鱼是水生食物链的最高级。在水体内利用藻类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鱼类的饵料。使之成为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的生态系统。在景观水体内宜于放养的品种应以花鲢、白鲢为主,并配以鳙、草、鲤、罗非鱼等。因此,作为景观水体适量养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既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又能很好的发挥水体的垂钓功能。

3.3.3 曝气充氧。曝气主要是向水中补充氧气,以保证水生生物生命活动及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同时搅拌水体达到水体循环的目的。采用曝气的方法给封闭水体充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因藻类大量繁殖而导致的鱼类死亡,对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曝气的方法只能延缓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