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4-04-01 17:3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初中物理教育教学

篇1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因材施教 互动性 教学质量

一、引言

何谓教育质量?《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的普遍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最基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教育者的具体质量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变成当务之急。

二、当前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追求的是教育规模的扩张,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张,硬件是上去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相当程度的下滑。而且,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现象;部分教师的工作态度令人担忧,以至于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有些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教学方法单一,时常忽略“学困生”的存在等,从而影响整体初中物理教学成绩。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教学质量普遍得不到提高。

三、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育质量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初中物理教师队伍。

“身教胜于言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熟练的教学基本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从而教出优秀的学生。

那么,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初中物理教师队伍呢?首先,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得教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并乐于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其次,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水平,增长文化知识,不断开阔视野,努力提高修养。再次,抓好校本培训,结合本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研讨,探索适用性强、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另外,课后,物理教师们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友谊,增强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教师团结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原始动力,是增进记忆和开拓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如在“物体浮沉条件”的教学过程中,上课前将一系列的实验器材准备好,接着可以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出水面吗?”一个跟生活有关的事例,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经过思考,有的学生回答:“在水里加些盐。”然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说法,在加入鸡蛋的清水中放盐。随着放入的盐越来越多,发现鸡蛋果然慢慢地浮起来。学生看到自己的猜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是一致的,自然十分开心。接着,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进一步追问:“如何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鸡蛋沉入水底呢?”学生的反应可想而知,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某学科感兴趣,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把物理这门学科学好。

(三)加强物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做到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例如,在“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上课前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材,上课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张“一个中学生很轻松地就把一辆大型摩托车给提起来”的照片。学生肯定感觉不可思议,觉得不可能。但是当教师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介绍清楚后,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知道:滑轮组是集两者优点于一身的机械,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接着教师可以先提供给学生一个定滑轮和动滑轮,让他们设计不同的滑轮组,提升重物。分别计算出不同情况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进行比较(课后也可以让学生用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进行实验,再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量和动滑轮的重量有关(忽略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物体越重,动滑轮越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就越高。

四、结语

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学生素质,关系教师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己任,以提高自身修养为目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奋斗目标。总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每位教师要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探索和付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篇2

关键词:物理;教与学;实践;方法;艺术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三年的教学实践,会让一个青年教师得到磨练,其间不断尝试、思考、反思、总结、积累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对于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深深的感受到从理论到实践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尽快适应工作实践中具体环节,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特色和方法,以便缩短教师成长周期。下面,对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见解:

一、理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清醒意识到:完美的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学为前提,也就是学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是基础、根本,离开了学,教就是空中楼阁,一纸空文,一片空白,教就是无效的,表现为教学过程可以促进学的成效。然而学的过程也能反作用于教,表现为学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如何做好"学"的工作呢?

(一)建立和谐的稳定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才信其道,形成良好的班集体、班风、学风。"亲"有亲切,亲近,亲密等表示感情好,关系密切之意,表现为信任、爱心、关心、温暖、支持、帮助。是指在言传身教过程中,教师通过其人格魅力以及信任、关心、爱护、帮助学生等带有感情倾向的行为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从而促进其学的效果。

(二)教师还需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1)、以人为本的观念,(2)、多元评价的观念,(3)、民主平等的观念。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新课标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等等,有良好的能力,也会给学生以好感,从而让学生更加亲近。

(三)除此以外,构建班级自我管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1)制定"班规"。(2)实行"一带一负责制"。(3)推广"兵教兵"。构建自我管理体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为每个学生提供管理与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其在班级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任成功的角色,促进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不如授予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或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兴趣。

教学中,目标定位思想渗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及水平层次、兴趣等诸因素,确定目标,达到可以达到层次要求,让学生有喜悦感、成功感,促发学习的信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鼓励厌学、学习动力差的、目标不明确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物理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通过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一种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用画草图、图形分析物理过程发生及发展,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大多喜欢动手,爱做实验,可选择身边的、手边易找的器材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兴趣,使学生感到在课堂上学到的并不是空洞无用的东西,而是和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物理学习习惯的养成,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育方法的艺术化

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要达到"润物细物声"的感觉,就要让教育方法艺术化,通过"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情操法、动手实验法、品德修养指导法等方法进行处理,下面做具体说明:

(1)说理教育法: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比较适合用榜样示范来引导。

(3)陶冶情操法: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际实验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验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做到"贴近生活讲物理"、"回归生活谈应用"、"走向社会求发展"。

生活中洋溢着"物理知识"的气息,体现了物理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与精神,教师要以教材为据,但不局限于教材,把教学内容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中,适当拓展到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学发展。

五、教师必须拥有崇高的师德和个人修养。

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和个人修养,要有自信、有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爱心感动学生、用热心激励学生,用信心相信学生,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感恩之心。

篇3

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的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

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学生不应只关注自己,也应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对他人要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或者说一次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历史教师应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试想如果青少年在校园里都得不到公平待遇,进入社会他们还指望哪儿有公平呢?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谁能说学生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呢?我们也应明白个性的重要性,和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专心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师应拥有出色地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欢与学生相处,

喜欢学生,而且也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及时的指导。热情来源于内部世界,它的真谛是主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表现为求知欲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教师如能把握这种心理,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不仅使课堂充满活力,赢得学生的青睐,还能有效调节教学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的中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强烈,对于生活中的事有独特看法,他们不满足于课堂,渴望走向社会,因而教师应适应这一需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实现教学向开发实践的转化,把社会当做教学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历史课堂是学生想象的天地、创造的源头。教师创设一些通俗、趣味性的情境,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当然历史课堂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也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知识理解的一种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应变能力、自控能力及心理素质的改善,大有裨益。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需要教师利用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爱的鼓励倾注给学生,使学生求知的渴望得到满足,特长得以发挥。

在历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而无为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非常有利于师生间的融洽性和亲和性,有助于形成宽松、民

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最优化的环境下主动地投入自觉的学习中。因此,历史教学中开展和追求无为教育,将大大激活和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进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专题”复习时,我给学生出示了有关建国初的、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化运动和四段材料,按传统做法是由老师把事先设计好的有关四段材料的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老师设计好的问题。可这次我提出的要求是:每组同学自设问题,自我回答。组内一位同学提问,组内其他几位同学回答,问题不限。每组选出一位发言人,代表本组展示所探究讨论的内容,班内交流。探究时间为3分钟,展示时间各为1分钟。学生接到任务后,有的反复读教材;有的查阅相关资料,由各小组长把本组设计的问题归纳整理,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其他小组分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中迎刃而解。通过这个课堂设计,学生感悟到“我行!”,收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战胜困难的意志,是我的“无为”创造了同学们的“有为”,这比空洞的说教高超得多,这正是“无为”教育艺术的典型事例。

篇4

一、从学生出发备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在备课时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才算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想知道哪些问题?会提出哪些问题?教师要寻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欲望的契合点。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对教材中哪些问题能理解,对哪些不易理解,教师要灵活把握教材、课程标准,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最后,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理:学生喜欢教师用怎样的形式讲课,希望我们用怎样的语言表达,从而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巧妙的把学生应该把握的知识点、学习技能灵活的设计到学案中去。只有备课中以满足学生期待为出发点,备学生所想,答学生所思,才能在课堂上把物理知识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从而深受学生的期待和欢迎。

二、从学生出发讲课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什么的教育才算的成功教育?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为此,很多教师绞尽脑汁,搜索成功课堂的所谓“经验”,阅读很多理论书籍,总结了无数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却发现不尽人意。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才是一切问题的生发点,也是一切问题的终结点,所以,我们必须换位思考,从学生出发组织课堂,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对教材,对老师都存在着期待,因此都是要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感知、学习,而不只是把知识传给他们。当学生对某些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时,引导他们找到技巧,并与他们一起分析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做的意义要远大于给学生明确的答案。当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活跃或茫然时,教师就要组织调控课堂。只有这样,物理课堂才会变得和谐、轻松、活跃,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三、从学生出发反思

一堂课的终结不是下课铃声的响起,而是教师对本节课的反思结束。有人说过,每一节课都是有缺憾的课堂。也正是这样的缺憾才促进了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教学反思是都是提升教学技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应该学会体谅学生的情绪、想法,理解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反思以下几点:为什么不能按照预定计划开展教学?也许是你忽视了学生思想的多样性、接收问题的过程性;为什么课堂死气沉沉或者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不予理睬?也许你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接受能力;为什么学生不和你互动?也许你缺少和学生的交流,没有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也让我想起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者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不能强加给别人。知识也是这样,都是要有一种能力,把知识变成学生喜欢喜欢的东西,再把它传授给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是主动的接受,而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源是学生乐于学习。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重任。学生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载体,因此探索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模式、途径和方法,就成为当前物理教师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物理教师像是哲学家,训练人的思维;而我认为物理教师是一位演讲家,他的听众是学生。一个成功的演讲家就必须充分揣测观众的心理,调动他们的情绪,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教师必须充分揣测学生的心理才能达到课堂中教与学的共鸣。教与学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的教更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而孤立存在。学生的学是目的,教师的教是一种途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无疑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条捷径。所以教师应该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备课、讲课堂、反思,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生活 物理

一、将生活与物理联系起来

物理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割裂物理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教学不符合物理的学科特点,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物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用生活的眼光来看待物理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加强物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拉近与物理学科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物理问题

教学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从大量的生活信息中提取物理信息,提出具有探索性的物理问题。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提出一些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积极收集相关信息来提出物理问题;如在炎热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雪糕的包装袋上有“粉”,当把包装袋撕开后会冒“气”,放入水杯里,杯子出“汗”;河水结冰、融化等等。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锻炼了学生从大量生活现象中进行分析、整理、提炼与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从生活出发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初中生已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物理宝贵的资源,可以有效让学生从心理上降低对物理知识的抽象感与陌生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生活,从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物理教学情境,由所熟悉的生活事物来引入物理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以将生活现象联系起来,为什么夏天感觉井水凉,而在冬天感觉井水热。为什么我们在测量体温时都要把体温计先甩一甩再测量。这些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这将大大增强教学的亲近性,更易激起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激情。

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让物理走进生活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把其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生产生活实践,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学习的阵地向外延伸扩展,要让学生带着课堂上从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认识,在实践中丰富认知结构,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

(一)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这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生成功地运用所学解决了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会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用好物理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学习热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在海拔较高的山上用普通的锅烧水能否烧开? 一杯热水与一杯冷水在冰箱时,哪一杯将更快结冰?蔬菜和水果怎样才能更好地保鲜?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教学中我们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要将课堂交给学生,为学生能力的施展提供平台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可以让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事物来提出物理问题,并在学生间展开讨论与交流。这样的设计将激起学生极大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的主动性。

(三)走出课堂,深入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认识。这对于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兴趣的激发等意义非凡。如学习“噪声”的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区和工厂附近展开社会调查,并针对噪声的污染、危害、应对策略等撰写调查报告。这样的活动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于一体,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实现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有其内在必然性、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要以生活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教学,以物理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生活,切实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使物理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冯海燕. 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J]. 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 2009,(02)

篇6

一、挖掘课程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我们可结合教材,深入挖掘。如笔者进行“电磁感应”教学时,对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指南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学生从中了解到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就被我国人民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也是我国人民制成的。学习“地磁场”时向学生介绍,因为地理两极和地磁两极并不重合,所以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不是地理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稍微有些偏离,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是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比西方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发现这一现象早了四百多年。通过这些课程资源的挖掘,学生从中了解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对人类的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再如笔者在进行“简单机械”一节的教学中,利用阅读教材向学生介绍了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实际应用,学生通过对古代的科技成就的了解,必然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师用自身的精神魅力、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受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这是由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学生往往会争先效仿教师良好的道德风尚。就拿一次演示实验来说,虽然很简单,教师在操作中表现出的对实验器材的充分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准确表述实验现象,以及在实验结束之后对实验器材和实验废品的进行的规范处理,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素养。初中生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性认识,并非一张白纸,任由教师摆布。基于此,我们在教育时,要多考虑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这样才更能被学生接受,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陶冶情感的过程。教师自身弥漫的精神魅力、人格魅力也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一言一行、仪表服饰等都能在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美的感染,甚至是教师的每一次精心的备课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师体现的敬业精神不仅让学生感觉节奏轻松明快,而且在心中能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并能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陶冶了情操。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校教育。如今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教会学生记住多少物理知识,而是应该带领他们掌握物理学的钥匙,使之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动机。比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物理趣闻及我国最新的科学成就,或者多举一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就能使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物理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最终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如人类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促使发电机的发明,使人类步入电气化的新时代。人们根据古代独木舟利用浮力的知识,发明了轮船、潜水艇等水上交通工具,进而气球、飞船利用浮力而升空的事例。针对目前石油、液化气价格持续上涨的局势,分析寻找新能源的开发,以及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珍惜能源的意识。无疑,生动的实例既给学生以启迪,又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深远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唤起他们探索身边科学和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四、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拘泥于教材,大胆设想,积极思考,不怕困难和挫折,认真实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发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研究,但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实、求新,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做出应该的实验现象、验证物理规律,还要求学生认真做出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对待,分析实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以及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案。这样学生就不仅是看到一个实验现象、验证了一个物理规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在协作中养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习惯。

篇7

摘要: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的“教书匠”,而应是育人的“工程师”,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等等,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 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把教学与德育分开,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既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的“教书匠”,而应是育人的“工程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一切契机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浅谈几点我的做法:

一、利用我国古今物理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生初学物理时,专门安排学生收集我国从古到今物理学上有哪些重大发现。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参与:有的学生收集到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有的同学收集到东汉的张衡第一次正确的解释了日食的成因;有的同学收集我国宋明的火箭和现代火箭的原理相同,我们现在的火箭技术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提高的;有的同学收集到近代物理学家“导弹、航天之父”钱学森为我国的航天、火箭和导弹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等等,在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时,我便适时告诉他们科学家成功背后的爱国故事。如钱学森曾留学美国,但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历经了美国当局的种种迫害和重重阻碍,历时5年,最后在总理的帮助下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科学家们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古今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无疑会使学生们从内心激发出一种自豪感、紧迫感,从而形成一种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利用物理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有的同学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不能迎难而上;有的同学觉得这门学科学起来轻松,觉得定理、定律的探究并不困难,但他们并没有想到科学家们当初发现这些定理、定律是多么的不容易,在这种时候,我便适时的告诉他们,其实物理学中的很多定理、定律都浸透了科学家们的心血,都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艰苦的实验总结出来的。比如:在上《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这节课时,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用实验探究得出电磁感应原理时,我便告诉同学们,虽然今天我们探究起来比较容易得到,但100多年前法拉第却是在实验环境非常简陋的情况下里,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不懈探索,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才发现的。课本中也有很多有关科学家的阅读材料,我都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阅读并谈感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们这种坚忍不拔、孜孜以求的精神。

三、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物理实验往往又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多人共同参与,因此,我便将学生分成小组,改变传统的“讲解、演示、模练”的实验教学模式,给每组学生提出课题性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后再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再互相协作进行实验,最后对观测结果或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解释、评价和交流,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只做个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究物理奥秘的兴趣,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验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在物理实验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比如要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能故意凑数或毫无根据地修改数据,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关注由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社会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譬如:在学《全球变暖及水资源危机》时,运用多媒体展示由于干旱而龟裂的农田,因缺水而枯死的农作物,展示被污染变色、变质的河水和海洋,因水质被污染而死亡的鱼类,因喝了被污染的水而生病的人群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深深的震撼了同学们,我还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调查关于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否存在水污染,如果有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及自己和周围的人的用水是否存在浪费等等情况,让学生自己去找出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通过学生们自己亲身参与,更能体会到保护水资源,做到节约用水是自己也是地球上人人应尽的责任。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播学科知识,还要培养有道德有品质的学生,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

篇8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思考探讨

物理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学好初中物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科学素养,养成创新型思维方式。这就决定了实验在我们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租用。笔者认为,物理实验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做好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

1 改进演示实验,增强课堂趣味性

我们的教材中有些实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实验效果。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对于其中一些效果不理想的实验要加以改正和改进。比如学习“力”的三要素时,可以选择两个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一个力量大的一个力量小的,参与实验的学生可以差别悬殊一些,以增强实验效果,力量大的同学负责在离门轴近的地方推门,力量小的负责在离门轴远的地方向相反的方向推门,实验前可以让同学们进行猜测,通过猜测的结果和最终实验结果的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2 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改善教学效果

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知识学习的理解不一致,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顾及各个层面的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按照大家的成绩和性格特点进行简单的分组,通过学生的独立观察,共同操作,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做好分组实验,教师要做好示范教学,教师正确操作,组织学生认真观看,从而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了解实验步骤,认识器材,进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掌握科学知识,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激发学习和探究热情。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可以事先制定实验方案,通过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来判断方案是否可行,设计中的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手和脑的相互配合,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得出具体结论的过程就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实验与学习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简单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实验通常他们的能力又达不到。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地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4 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探索性

在物理教学中,在课堂上通过物理实验来对物理的理论进行说明,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轻松的掌握物理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物理实验的应用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物理实验的新颖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对实验的结果更注意,所以学习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因此,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实验室,老师要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再经过实验将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的结果得出正确的理论,比单纯的上课进行讲解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的动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将一些常见的现象,通过物理的知识来进行解答。物理实验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得枯燥的知识变的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

5 充分体现实验报告的价值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 教学整合

初中物理的学科所涉及的面比较广,不仅需要对于概念和定义,已经实验过程进行记忆,还需要深刻理解物理原理。虽然说是一门理科学科,但却也包涵了文科学科的学习方式。“填鸭”式的将物理概念提出,并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会使教师丧失教学成就感,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现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仿真实验提高教学效率。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实验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学,使物理原理和规律更为直观的展现。但是,由于实验教学需要较长时间的实验室准备工作,而且实验的成败也会受到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学秩序不易控制。在初中物理中很多重要的实验:如惯性定律、“伏安法”测电阻等等物理性质的演示实验,都可以通过多媒体仿真实验来进行辅助。

(二)能够实现具体到抽象或者抽象到具体的转变,易于学生理解。

例如在学习惯性时,可首先设计一段汽车启动或刹车的视频或动画,看到的现象是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会后仰,汽车突然刹车时人会向前倾,然后抽象为模型,再对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这种由具体到抽象化的处理,学生很轻松就理解了这一问题。

对难以讲解的概念、定理、定律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物理情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机械运动中的相对运动、回声测距等,中学生就很难理解,也很难描绘清楚。就相对运动的内容来说我们即可应用计算机来演示空中加油的情景和电影《生死时速》中的等速营救等,配上声音的效果,让学生从声音、图像等全方位感受,身临其境,直观地掌握知识。

(三)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花较多的时间板书,画图用的时间则更多,课堂效率难以提高,而信息技术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四)能够实现微观过程宏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初中物理很多知识涉及微观领域,如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扩散现象的解释,晶体与非晶体的结构差异,导体易导电而绝缘体难导电的原因,电路中电流的成因等等。由于条件限制,许多物理实验无法演示,学生只能从理论上感性的了解。

(五)利用多媒体视频,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过程的再现,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途径。

在课程的引入中,一般的有“直接式”、“复习式”、“习题式”等多种,而现在拥有多媒体后,课的引入方式也更为的多元化起来。特别是对于物理等自然科学,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图片、音乐、视频等,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所学的课程中来。

(六)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了解学生动态,实时反馈教学效果。

一般情况下,作为教师,都希望能够在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内,提高信息传播密度,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效益

(一)带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得物理教师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备学生,还应该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二)带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自主的学习,更能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效的利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更大的学习空间。

(三)带动了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实现师生互动提供了桥梁和纽带,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新的交流方式。

三、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对于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教师应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媒体和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熟练使用幻灯机、投影仪和计算机等现代媒体设施进行教学,同时要求教师要能够利用常见的工具软件,如PowerPoint、FrontPage、Flash、《仿真物理实验室》等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要能熟练的运用网络等信息源进行网上查询,迅速全面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利用网上资源充实自己的教学实践。

2、教师能给学生提供适当有层次性、系统性、针对性强的资源,指导学生获取并处理信息。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数据库和因特网的基础应用,培养学生检索数据的能力,要向学生明确指出收集信息的内容和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公共信息源收集信息。

3、教师的整合能力

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需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抓住物理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有效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课堂上交流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豪感;对课本提供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学,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10

关键词:物理 德育 渗透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家长越来越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促使其全面发展。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来源于生活,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而广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挖掘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机地将其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情感、开阔思维、增长智慧,从而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以名人事迹为载体,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的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对我国古代军事发展、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二千多年前,墨翟便已提出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并对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情况作出了详细说明。东汉中期,张衡指出月球并不发光,而是日光的反射,他还创制了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等等。近代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涉及学术领域广泛,在理论上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学习历史名人创造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多维度构建学生德育教育新格局

德育教育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和形成良好人格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具备了良好的品德素养,才会有恒心、有毅力,正确对待学习。

1.养成实事求是、科学务实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物理学家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高举求真务实的大旗,不迷信所谓的权威,敢于用事实向权威挑战,从而引导学生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一切按规律办事,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2.培养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与灌输式教学迫使学生接受学习相比,合作探究具有更强实践性、参与性。素质教育提倡建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居高临下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因此,教师不再仅仅是答疑解惑,而是要去激励帮助,学生学习的灵感将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从物理学的发展来看,大多数定律都是多人智慧的结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3.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冲击下,以信息、生物、航天、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的蓬勃兴起,迅速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模式。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使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环境的恶化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改变传统社会观念,人类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物理学科的发展,学生了解到更多物理污染的危害性和具体事例,如:噪音、电磁辐射、核污染等。物理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家庭,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让学生直接认识自然,认识环境,学会改善环境,投身于身边的保护和建设,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努力拼搏、热爱科学的情感

人类为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不断探索甚至付出生命。从古至今,科学家们不畏艰难曲折,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的事迹比比皆是。“两弹之父”邓稼先,1958年受命研制原子弹,自此一直在中国西部荒漠的核基地工作,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事业中。通过学习这些物理学家的先进事迹,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拼搏的精神。当然,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素材也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这都有待于继续探索,从而把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到中学物理教学之中,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渗透技巧

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是一种教育的艺术。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积沙成塔,一道习题、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教学中可利用挂图、幻灯、专题讲座等增强德育的趣味性。此外,物理实验、参观访问等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阵地。物理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对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找准知识突破口,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做到有向渗透,最终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平时多积累资料。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机会,有机渗透,为学生创造独立学习的条件和气氛,加强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将隐藏在物理学中的德育思想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柳亚章;抓住契机渗透德育教育――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