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4-04-01 17:3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教育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利用“黑板板书”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教师倾向于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具体的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受教育体验,提高了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广大初中计算机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通过自学或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这既迎合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要求,实现了对教育基础课程的有效改革。从宏观方面看,初中开设计算机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开设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时代,因此在初中教育中开展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的理念,为培养现代化人才奠定基础。从微观方面,初中开设计算机课程教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今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社会对新人才的评判标准之一,通过初中计算机课程教育,学生能够学习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在实践教学中获得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这既迎合了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又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的稳步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计算机教学首先,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促进了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初中计算机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信息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其次,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教育信息化模式的最主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从“纸面化学习”中走出来,掌握高效、良好的学习方式。在教育信息化模式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需要主动探索计算机知识,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最后,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在教师、学生、教学客观条件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师需要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初中计算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影响通过教育信息化,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可以根据事先准备的教学计划,在网络上寻找相应的教学资源,并经过整理和分析,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另外,初中计算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合理地为学生分配课堂任务,这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质量。在初中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教学软件,通过视频录制、操作演示、远程教学等方式直观地将计算机操作展现给学生,这更有助于他们理解计算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总的来说,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实现了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方便教师进行科学化、系统化、整体化的管理。
(三)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学客观条件的影响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客观条件发生了改变。初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条件,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在计算机课程的导学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我国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小短片,学生通过视频能够了解到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应用到各行各业中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全身心投入到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之中。
(四)教育信息化对学生的影响在现代化计算机教学之中,学生已经成为受教育主体,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生间有了更为高效的教学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够利用智能软件进行相互学习。例如,如今微课、慕课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十分流行,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学习,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育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计算机学科知识。学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到自己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探讨初中计算机教学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发展
(一)计算机教育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初中开设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应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初中计算机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教学大纲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作为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标。但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时缺乏科学的教学指导,设置的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实际。因此,广大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断更新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以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来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升初中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学科与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不同,其更加偏向于实践操作,不少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理论,但其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往往相形见绌。初中生要想真正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必须要通过大量的练习,仅靠“纸面化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初中学校开展计算机教育教学课程的首要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计算机操作过程;其次,教师要多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自主学习能力后,才能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篇2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在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嗣中,学生充分体现主体意识,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自我指导、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学习者。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课前预习、及时复习、独立作业和课外自学几个方面。其中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瑞士教育家亚美路曾经说过“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教师在学生预习的时候,适当给与针对该单元内容的提问作为引导,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的了解到本单元学习的方向,也可以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有自己动手提前准备去学,比单一的课堂上的学习是有效得多的。比如,在九年级讲到“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知道本章的重点是定语从句。如果教师直接就讲“先行词”、“关系词”等,学生必然感到什么的枯燥、难懂。如果教师能在本单元开始之前,就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什么是定语从句?”、“定语从句的位置在哪里?”、“定语从句有哪些部分构成?”等,让学生在开始之前,就对定语从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讲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一些。而且,部分学生还会因为发现自己了解的和教师所讲的一样,而产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甚至有时候,完全可以交由学生来讲解这些知识,有必要教师进行补充即可。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而学生感觉知识掌握了,才会更愿意去复习。课后复习是进一步消化理解,巩固记忆,把所学内容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是搞好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业其实就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是查漏补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的过程,必不可少。做好这三点,有助于养成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知识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为其课外自学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
英语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想的基础。由于东亚和欧美的差异很大,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对我们于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中学生来说,要尽量学会用英语而不是汉语的思维来理解英语。
首先从我们初中英语教师的日常教学而言,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我们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实物、图片、投影、多媒体电脑等,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内容。比如,我曾经在讲到八年级“How to make banana milk shake?”这个单元的时候,为了帮学生更好的理解制作橡胶奶昔的步骤,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根据课文现场演示了一次其制作过程。并且在讲到该课涉及的“turn on”、“turn off”这样的词语时,也通过采用开关收录机、电灯等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这样的方式比文字的方式生动形象,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理解,是适合于国际化教育的有效教育方式。
其次,语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不如帮助学生培养好的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觉,是系统综合的语言感知力,是直接、敏锐的语言领悟力。而英语语感是语言的发展开始走向成熟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气等综合运用所自然产生的激活效应,是对语言熟练掌握而自然生成的、不假思考的语言敏悟性。但是语感并不是一下就可以培养起来的。语感的培养,要有大量的模仿作为基础。所以,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应该从模仿开始。
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篇3
关键词: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氧化物
一、课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
二、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本章学习中重要的氧化物,是工业生产硫酸环节中的一种重要的反应物质,也是学生初步认识环境污染中大气污染的一种主要物质。课本通过实验手段探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了解掌握,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将所学知识分解为一个个独立而又相连的模块,将这些相对独立的单元通过问题的设计巧妙地串联起来,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思考、探究来获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形体语言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实验的改进和增加,思考时允许同学之间小声讨论等等。
四、教学目标分析
1.在知识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不任意拔高,也不随意增加内容。
2.在技能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可逆反应的概念),注意培养学生设
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研究某物质的方法;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可逆反应的概念。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引言:据统计,世界上的古建筑在20世纪所遭受的腐蚀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遭受的腐蚀还要严重,有的已经面目全非。造成这场灾难的元凶是什么呢?它就是酸雨。酸雨的形成就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二氧化硫有关(创设情景,激意)。
(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了解)
提问:我们讨论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考虑?(分给学生每人一试管二氧化硫)
学生:(思考后回答)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学生观察已经收集在试管中的二氧化硫,两个学生闻它的气味?(注意操作方法)
引导:(1)为什么只让两位同学闻气味?(2)那么二氧化硫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性如何?怎样通过实验说明?
教师:二氧化硫是一种比空气重的有毒气体。
学生实验1:将装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注意观察试管内水面的变化,做好后用橡皮塞塞住备用)
思考:(1)怎样将装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而又不至于气体逸散?(2)试管中水面上升包含着哪些物理、化学现象?
现象:水面上升并迅速充满试管。
讨论: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易溶于水,1:40
由学生解释本实验里包含的物理、化学现象,并且能延伸到某些气体不易溶于水,但能跟溶液(酸、碱性)反应也会导致液面升高的现象。(创设情景,探索问题,以诱达思)
投影: 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水溶性
毒性
密度
无色
气态
刺激性
1:40
有毒
比空气大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问题:SO2是酸性氧化物吗?怎样证明?
讨论:SO2是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看其水溶液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实验2:向SO2的水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并加热。
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是酸性氧化物,SO2+H2O=H2SO3
信息传递:H2SO3= SO2+H2O
提问:观察上面两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何特点?
归纳:可逆反应的概念(见课本72页)
教师:下面我们来研究气体接触有色物质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3:向SO2的水溶液中投入红色花瓣,观察花瓣颜色变化。
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可以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
学生实验4:向品红溶液(2ml)中逐滴加入饱和SO2水溶液,并且边加边振荡。观察品红颜色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观察操作,并由实验得到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结论。将褪色的品红溶液的试管口套上一个小气
球,加热试管至液体沸腾,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套上小气球起了什么作用?)
教师:刚才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至沸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析疑(师生共同参与):SO2的漂白原理是通过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不稳定物质的过程,它跟HClO,Na2O2,O3,H2O2的漂白原理不同。漂白后的物质易分解恢复原来有色物质的颜色,并且不是对所有有色物质均有漂白作用(如紫色石蕊通入SO2变红色,但红色不会褪去)。
得到二氧化硫的用途:漂白剂、消毒杀菌,用在食品上时需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如一些过于白净的面粉、馒头(有的还有刺鼻气味)是商家不规范使用的结果。往往会对人体带来危害(教师的诱导作用体现在学生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最终获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问题:(1)请画出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据此分析硫元素的最高正价,最低负价。
(2)SO2中的硫显示+4价,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判断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分析:S+6、S+4、 S0、S-2
教师: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证实+4价硫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价态的转化呢?下面我们来做两个实验(激发兴趣,引发探究,动手动脑,全员参与)。
学生讨论得出方案:氧化性:SO2和H2S的反应;还原性:(1)2mlKMnO4溶液中逐滴滴加饱和二氧化硫水溶液,振荡、观察。(2)向2ml溴水溶液中逐滴滴加饱和二氧化硫水溶液,振荡、观察。
教师:通过两个实验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变化:
(1)KMnO4 ——Mn2+(褪色,被还原)
SO2+H2O ——H2SO4(被氧化)
(2)Br2—— 2Br-(褪色,被还原)
SO2+H2O ——H2SO4(被氧化)
要求学生写出二氧化硫跟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r2+SO2+2H2O=2HBr+H2SO4
上述实验发生的反应证实了SO2具有还原性,其实还有像Cl2,O2等均能氧化SO2。
(四)本课小结(师生共同回顾)
SO2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毒、溶。
SO2的化学性质:(1)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弱酸H2SO3;(2)具有漂白性,消毒杀菌;(3)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能跟KMnO4,Cl2,Br2,O2等氧化剂及H2S等还原剂反应。
(五)随堂检测:(投影)
1.下列气体能做喷泉实验的有( )。
篇4
关键词:学生生活;初中化学教材;处理技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6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教材是学校教育中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是沟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种媒体,教师对教材的领悟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使之适合学生发展。然而,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有一些教师认为“剪裁”和“加工”教材就是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喜好对教材进行简单改变,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调整教材内容或活动设计上,而很少考虑教材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研究肤浅,没有领悟教材编排意图,更没有从学生生活的视角去分析教材,使自己对教材的处理流于形式,教学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即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要与生活紧密相联,要为改造社会生活服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教师处理教材,实质就是要从课程的高度理解和把握教材,用课程标准来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把“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两相融通起来,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一、基于学生生活视角的化学教材处理的基本理念
基于学生生活视角的化学教材处理的过程,关键是要找到学生经验的生长点,即儿童的认知水平处在何种程度,需要何种情感体验,有哪些技能需求,兴趣和动机在哪等,找到了这些,就找到了教材与学生生活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在化学教材处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下面三个基本理念:
1. 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初中化学教材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世界”中找到“影子”,这些“影子”如同知识“介质”,会拉近学生思维与化学知识间的距离。因此,教师要循着“化学源于生活”的思路,从学生生活的视角去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生活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还化学教学以生活的本色。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使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材以“盐酸和氢氧化钠”为例,探究了“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够发生中和反应”。对学生而言,“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是陌生的、生活中不常见的,但是学生对“松花蛋”和“食醋”并不陌生。教师在处理这一内容时,如果把“为什么有苦涩味的松花蛋蘸了食醋以后就变得鲜美可口”作为学习、探究的主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以生活化的取材和生动活泼的编排,把“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学习活动置身于“松花蛋”中的碱与“食醋”中的酸发生反应这样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的动机,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归属和固着新知识,而且还能够对所学知识赋予其意义。用“化学源于生活”的观点去处理教材,实质上是将学习内容有机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可以感知的环境之中,其目的就是把教材内容“生活化”,这是一个把化学知识情境化的过程。
2. 化学高于生活
化学源于生活,同时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化学知识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发展,随之也高于生活。同样,化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可能的未来生活。如果化学教材处理取向仅仅定位为“生活化的化学”,只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就会落入常识的范围,看起来很热闹,实则缺乏有效的化学学科知识教学与化学思维活动,课堂教学就会表面化,化学学科的味道就没有了。因此,教师要循着“化学高于生活”的思路,在繁杂的内容中梳理出化学核心知识,设计核心问题来开展教学,走出“生活化的化学”层面,实现学生的思维重构,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以短短的200多个文字介绍了“金属与氧气反应”。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对比镁、铁、铝、铜分别与氧气的反应的实验现象,并回答:①四种金属和氧气反应需要的温度是否相同,哪种金属的温度更高?②你认为铁丝的粗细对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没有影响?③氧气的纯度与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什么影响?④四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哪种金属最剧烈?⑤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它们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呢?⑥生活中我们用金,铂等金属加工首饰,这些金属是否和氧气反应?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概括得出:影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因素有金属本身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以及金属与氧气的接触面积;Mg在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Fe升温后能与氧气反应,Au高温下也不能与氧气反应,因此,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Fe>Au 。这样,学生超越了日常生活中对金属的一些零碎的、常识性的认识,获得了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般规律。用“化学高于生活”的观点去处理教材,实质上是将化学知识从具体的情境中分离抽象出来,成为概括性的知识,其目的就是由“现实原型”向相应的“化学模式”过渡的过程,这是一个化学化的过程,即“去情景化”的过程。
3. 化学服务生活
“生活世界”是“化学世界”的根基与源泉,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到“生活世界”。为此,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整合,使化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创设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学习情景,让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把体验感知与观察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化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通过这些有意安排的环节让学生在无意中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化学,让化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在学习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时,教材设计了如下讨论环节:①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②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而在应用“气体的溶解度”时,教材设计了给鱼塘里的鱼增氧。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妨增加“鸡蛋羹”的做法。“鸡蛋羹”几乎是家里必做的一道菜,但是许多人做出来的“鸡蛋羹” 不但有蜂窝眼,而且口感比较老。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鸡蛋羹”制作时“最好是温开水,而不能用冷水”,因为冷水中溶解比较多的气体,加热时会在蛋羹形成许多“气室”即蜂窝眼。增加这样的内容,学生会感觉到化学不但有趣,而且有用。用“化学服务生活”的观点去处理教材,实质上是将获得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是“去情境化”之后的一个“再情境化”的过程。
二、基于学生生活视角的化学教材处理的基本技巧
活用教材是新课程背景下所提出来的全新的理念,它赋予了教师驾驭新教材的灵活性。下面,我们就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为例,来说明学生生活视角下的化学教材处理的基本技巧。
1. 重组调整
在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一节化学课的教学过程常常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为此,教师在备课时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重组调整,包括教材内容的重组调整、顺序的重组调整、形式的重组调整等等,通过重组调整,让课堂教学的每个板块成为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一问题。
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环顾家里面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锅、壶、刀、水龙头、电线等都是金属材料;而学生学习上涉及的金属用品也不少,如笔尖、不锈钢尺、圆规、金属文具盒、订书钉、回形针、铁夹、眼镜架;衣服上的金属拉链、金属钮扣,随身带的硬币;教室里铝合金门窗、多媒体设备上的金属材料、电灯、课桌椅上的铁钉等等。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找一找金属材料、课上看一看金属材料、学生说一说使用这些金属材料是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在这里,“找金属”、“看金属”、“说金属”浑然形成了一个教学板块。同样的,教材中的“金属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金属与合金”可以分别独立成块。显然,教材中涉及到的“马踏飞燕”、“沧州铁狮子”等有关金属的开发、使用历史就可以调整到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去学习。
2. 扩展延伸
教材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收入所有能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的信息。教材扩展延伸就是对教材的重难点适当扩加个案、增添实验、设计活动,激活教材。对于教材所涉及到的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知识点,可以作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并使之更生动和更易理解;对于教材所涉及到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点,可以增加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对教材中的活动难度过高内容,设计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活动来降低难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对教材作适当的扩展,决不能被认为可以任意增加教材的分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前提必须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认识合金的特性,知道合金的性能更优于纯金属”是课题“金属材料”的一个重点。保险丝就是用武德合金制成的,家庭电路中为什么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到保险丝,为此,在处理这部分教材内容时,可以增加一个演示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分别把“武德合金”、“铜丝”、“铁丝”安装在电闸盒中,当电路中发生短路或超载,电流过大,导线便会发热时,观察“武德合金”、“铜丝”、“铁丝”的变化,由此让学生理解“武德合金用50%铋、25%铅、12.5%锡和12.5%镉制成的,它的熔点是70℃,比所有成分金属熔点都低”。这样扩展的实验内容既生动真实又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要求。
3.替换更新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为此,对于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远离学生生活与知识背景的素材,可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素材去代替教材素材。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可以通过实验内容的生活化和实验用品的生活化来把实验和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这样的替换更新,更能发挥实验的作用,体现出实验的魅力。
“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硬铝片和铝片的颜色与光泽,将黄铜片和铜片、硬铝片和铝片两两互相刻画,比较他们的硬度”是课题“金属材料”中的一个实验。按照教材提供的样本,学生不容易把课本提供的标准的“黄铜片和铜片、硬铝片和铝片”与生活中的这些金属原型联系在一起,由此获得的合金的知识也常常是“惰性”的知识。为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可以用学生身边的“黄铜钥匙”、“ 硬铝钥匙”替换教材中的“黄铜片”、“硬铝片”。这样的处理,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铜、铝的单质硬度较小,不适合做锁和钥匙”,“生活中用到的铜钥匙原来都是铜的合金”,“合金的硬度比组成他们的纯金属单质的硬度大”。
4.删繁就简
新课程提出“用教材教”,教材只能是教学的一个载体与参考,而非唯一依据,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自已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这样才能更好的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果。删繁就简指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的地方特点和不同的群体经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除或减少,让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删繁就简,改变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起到准确快速传达信息的功能,突出教材的重点和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删减的内容要不影响每单元的基本要求,而不是中考不考的内容就可以删掉。
课题“金属材料”有一张“资料卡片”:“金属之最”;对合金,教材还呈现了表8-2“一些常见的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这些内容比较繁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学习,如“一些常见的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时,可以选择与生活关系密切的“不锈钢”、“18K黄金”作为合金的代表学习,其余内容可以删减,让通过课后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删繁就简,排除了一些形式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一个例子,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教师处理教材时,要积极审视教材,用好这个例子;要敢于加工教材,超越这个例子;要大胆自选教材,走出这个例子。教师要通过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合理演绎、科学整合教材,密切联系生活,贴近学生的个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将书本知识生活化,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的教学体系,使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资料
[1] 薛城. 教材也无非是个例子”的误解[J].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6)
[2] 杨骞. 教师:从教材处理到课程开发[J]. 辽宁教育研究, 2001,(9)
[3] 顾国瑜.教材处理的几种常用方法[J]. 教学与管理, 2003,(11)
篇5
1.跨文化交际
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受到不同民族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文化差异也相对较大。如在中国一些人见面就会问“吃了没”?等问题,但是在英美国家中就会认为这些问题过于隐私,所以在英美国家中常常将天气情况等作为见面谈论的内容。如果没有掌握好对方的文化,虽然在中国人的观念人这些话题是比较自然的,但是在对方的观念中就会认为这是很不礼貌的,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交流,造成不好的印象。因此,可以说,想要实现有效的交流,就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掌握好对方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提高交际的效果。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坚持实现因材施教,结合好学生的不同特点与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好学生的文化素养,保证交流上的得体性。但是教师也应当要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是需要长期坚持培养的,所以就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教育工作。
2.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措施
2.1及时更新英语观念
想要培养好学生的英语跨文化意识,首先就要及时更新英语观念。第一,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出更多的信息与思想,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学。第二,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进行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明确英语这一学科不单单是掌握语法与词汇,而是要学习好英国与美国文化。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自身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并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要将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挖掘出学生的文化意识,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华的感悟与理解,实现最终的灵活运用。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意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英语交际并不是单纯掌握语言形式。
2.2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好文化背景
教学工作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文化教学模式中,课堂氛围十分枯燥与乏味,在学生的观点中也片面的认为学习英语用处并不大。因此,为了解决好这一现象,帮助学生掌握好英语文化知识,教师就要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好科学的教学手段,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生动性,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好英语知识。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提炼出教材中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来将其转变为趣味性的内容,以此来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同时也就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为学生的学习与探索预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如学生在学习“不同国家对英语的说法不同”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些美国早期历史视频素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为了同样的英语在不同的国家中有着巨大的差异。其次,教师也可以将网络中一些有意思的内容与文化知识等传递给学生,以此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好这一知识。
2.3借助日常对话来培养好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由于受到文化背景不同的影响,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事物时所产生出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一些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中就与我国有着不同的风俗与信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西方的文化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与课堂文化背景相似的知识来讲述给学生。如在西方的国家中在日常的交流中常常使用感谢语,但是在我国亲朋友好之间却习惯性地将感谢之情放在心里。而在西方国家中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之间常常会用到“thankyou”。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培养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使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2.4培养好学生的思维方式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通过实践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西方人在交际中的思维方式,是难以实现有效的交流的,甚至还会出现误会等现象。如中国人在面对别人的表扬时常常会采用否定的语气来回答。但是西方人在面对称赞时却会欣然接受。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从而掌握好英语知识。
3.结语
篇6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两极分化 对策
对策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但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是各个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它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日趋严重。以至于到了九年级很多学生开始放弃英语,使得英语教学陷入了被动难堪的局面。笔者通过十几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英语教学中的两级分化初探
两极分化是初中英语教学中极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一大障碍。探索分化原因,找出有效的防止方法,是目前英语教法研究中的主要课题之一。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不妨一试。
一、培养学习兴趣乃至关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人们渴求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性的意向活动,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因此,要想使学生学好外语,培养兴趣乃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兴趣,除了让其明确学习目的以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还必须进行改进。首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案,内容上尽可能安排得既适量又紧凑.方法上应力求新颖,注意组织教学的立体性,这样,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个成功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是教员又是演员。值得一提的是外语教师的"三会" (会排小短剧、会唱外语歌、会画简笔画)的的确确能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利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具辅助教学,也有利于创造一种浓浓的外语气氛。其次,可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开展各类竞赛。回答问题时,可有意引导学生抢答;教生词时,可先由学生根据音标试读;讲解课文前,可让学生来个笔译竞赛;平时测验时,有意设计几道"附加题,让学生去"竞争";课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进行书法、朗诵等各种形式竞赛。竞赛,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享受成功的喜悦。各项教学任务也在热烈而愉快的竞赛中悄然兑现。
二、把好单词拼读关不可忽视
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凡是掉队的学生,大都是音标没有过关。音标不过关,就不能正确拼读单词, 因此,把好单词拼读关,是有效防止两极分化的措施。
1、严格训练发音,尽快学会音标。
在训练过程中,需着重注意以下几点:①知道发每个音的口腔部位;②掌握元音与辅音各自的特点以及学习方法;③区分英语的一些读音与汉语拼音的异同;④坚持多听、多练、多模,达到熟练程度。
2、揭示读音规则,提高运用能力。
要求学生做到"见词能读音,听音能写词。"学习字母与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主要可采用以下两种主法:
一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读音规则。例如学了teacher, read, leave, speak后问学生这几个音词中的组合字母 "ea"读什么音.让学生知道"ea"读[i:]这个规则;另一种是介绍读音规则。如教way时,告诉学生字母组会"ai" "vy"发[ei]音.然而让学生说出已学过的符合这个规则的音词,如: play. stay. wait. fail等。在此基础上,经常让学生做些相关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的拼读规则。
3、介绍巧记方法,提高记词效率。
①分类记忆。例如"学习用品" "服装鞋帽" "人体部分,"交通工具" "动物人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音词集合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形成完整的概念,掌握系统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②比较记忆。在音词的音、形、义三方面展开分析比较:在音方面,留心收集同音词,异音词,加以分析比较;形方面,注意单数与复数,阴性与阳性,相似字母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在义方面,把一些反义词、同义词、多义词汇拢起来仔细比较。此外,对那些有不发音部分和特殊发音部分的音词进行音与形的比较。③分解记忆。英语有不少派生词与复合词。如carefull一词由词根care +形容词后缀ful+副词后缀ly构成;class+room合成了class-room。要学会分解记忆,就得懂得一些构词法。因此,可从常用的动词后加cr形容词后添ly讲起,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一一作介绍。除外还可要求学生利用单词发音上的特点,采取分解音节的办法进行记忆。如: con-gratulation-con-gra-tu-la-tion。③重复记忆。多数学生背诵单词喜欢集中时间,一气呵成,结果记得快,忘得迅速。其实,与其把十个单词一口气念上半小时,倒不如分成六次,每次念五分钟记得牢。
三、做好补差工作需要对症下药
正如十个指头不一样长一样,学英语也有好与差之分。因此,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补差工作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1、分析掉队原因,研究差生心理
掉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有的理解力差,进行迟缓;有的方法不对路,事倍功半等等。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后,再进行补差就有的放矢了。
大部分差生都具有学好英语的良好愿望,但由于成绩不好,他们始终处于压抑的心理状态中,所以教师尤其需要给予爱护和关心,每当他们取得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2、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学生的能力有差异,教师的教法也应有差异,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有所获,都有长进。我觉得较好的方法有:①分别要求,因材施教。同类练习,容易的让差生傲。较难的留给基础好的同学傲,同样,问答,背书也是这样,使人人都有练习机会,人人都有成就感。②速度适中,内容适量。如教学内容较难,课前应多准备些卡片,图片等教具,教学中板书可多一点,作业要先口头,后笔头.以便学生人人独立、准确地完成。
3、坚持耐心辅导、力争全面丰收
篇7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校已经实现了光纤到班。学校为每个教学楼安装了无线网络终端,在楼道为学生安装了电子白板,学生通过触摸白板上的网络地址就可以实现网络链接。这些教学手段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基本上每个家庭都能够实现网络链接。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进行课下学习,丰富学习内容。对课上的疑难问题,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再学习,直到弄懂弄通为止。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知历史学习不是那么枯燥无味,而是贴近生活,感觉就在身边,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教学“失误与挫折”一课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从书本中了解“、化运动、”中的相关信息,从中感悟如何正确面对失误与挫折。教材上的资源是很有限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教师可在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查询,了解我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复杂性,了解导致各种运动出现的原因和结果。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查询的结果记录下来,整理到笔记本上,上课时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并且所列举的实例很经典,很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材情境,渲染课堂氛围,通过视觉刺激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感悟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也承载这一种教学功能,那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初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历史的学习感觉力不从心,其主要原因是历史教材时代性、专业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很抽象。为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历史知识,体验历史教材的生活化、趣味化,教师可在历史教学中从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源,或利用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包,选出适合本节课使用的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直观、趣味生动的展示,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理解历史教材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提高了对历史课程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了历史责任感。
比如,在进行“初中历史大事年表”的教学时,教师应改变以往的读书教学法,在课前从网络上查找大量的教学资源,主要是视频资料和图片信息。上课时,教师可出示相应的资料,结合历史事件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话题。教师除了对照教材上的历史大事年表进行承担责任感的教育外,还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历史大事件,如展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及震后救灾的视频画面,展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的视频,展示马航MH370客机失联的视频等。这样,学生就能根据现实中的历史事件谈自己的感悟。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上要敢于承担责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通过视觉刺激启迪学生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
三、利用电脑软件制作“思维导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引领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课程知识点相对比较繁多,很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这些知识点又具有对比性。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对比教学,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上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思维导图”,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学生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理解,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和分析,提高了总结归纳能力,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比如,在进行“”的复习课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丧权辱国的“、、、、”等“思维导图”,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解读。待每个知识模块学完后,教师再进行对比教学,可使学生准确了解每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日期、原因、内容等知识,感悟那段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通过这一教学方法,既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总结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100―01
目前在我国城市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成熟,为确保城镇乡村教育发展平衡,在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势在必行。本文将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及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三种模式进行探究。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网络应用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城乡差距较大,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教育中还没得到广泛应用,影响到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体现了教学工具的现代化,还体现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现代化。通过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能使学生体验到现代科技的先进性,使学生开阔眼界,将掌握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提,在城市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整合。
二、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优化农村初中课堂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充分体现学生课堂教学的主w地位,就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开发和使用教学资源。在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因此,教师需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建立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教育的质量。
1.情境引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能使教学内容以生活情境的形式展现,能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学会调控情绪》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对情绪的认识,家人或朋友的情绪给其带来的影响。部分学生会说父母在训斥自己时,自己的心情会很低落;父母或教师表扬自己时,自己的心情愉悦。教师针对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讲解情绪调控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的影响,之后可以播放一些网络视频,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情绪失控的危害性。这种情境引导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信息科技的进步将多媒体带入各个领域,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完善,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接通了互联网,多媒体在农村初中教学课堂的应用成为必然趋势。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进行《济南的冬天》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在网上搜集一些关于济南冬天景色的视频,将济南冬天的景色通过多媒体以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通过欣赏多媒体,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从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多媒体教学满足了初中生心理上的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实现学生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3.开放式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综合型教学模式,它将学科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是现代教育模式发展的重要体现。开放式教学是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对教学环境或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
篇9
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引起了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教育部适时的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的应用。而且“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我们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变革,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这一变革中,推动初中教学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研究,建构新型的现代学科模式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
二、实验构想
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自己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学生可以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为其提供了理想的广阔空间和重要的技术支撑。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流程
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探索、研究和交流,掌握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和调控,学生在“同化”和“顺应”中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上,同时领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自己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化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研究。其教学流程如下:
四、教学实例
1.教学内容选择
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内容,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均要估计一下:哪些问题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以做到心中有数。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提出“最临近发展区”的研究课题《自然界的水》这一课题,并将这一课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研究课题的目的,研究的步骤和方法,资料和获取途径,以及最终要求完成任务等。为了学生更好的明确教师的意图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可以向学生演示一个根据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分析,由教师制作的现成网页,给学生一种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由教师制作如下结构的主页:
2.任务驱动
首先,师生明确分工。“在线测试”“学生论坛”和“相关网站”中相关内容由教师制作,“水的专题区”由学生制作完成。可将学生分成七个兴趣小组,每小组由5~6人组成,并确定小组负责人以及明确小组中每个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而且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一定任务下的分组研究,使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学生自主为核心,而教师只是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相关材料并对其分析加工整理,形成有价值的资料。
3.合作学习与完成任务
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请求同学、教师、网络、阅读材料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通过与学习者协商对话交流和讨论等达到彼此理解和形成共识,制作在网页上。整个过程是完全开放的、自由的,真正体现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1)老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针对学生争持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老师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思维障碍。(2)小组活动中,老师要告诉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有礼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3)老师要在各小组之间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合作情况,发现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4)组织得力,控制时间长短和噪音,防止失控,浪费教学时间。(5)科学地摆放微机,以利于学生完成任务。
4.成果总结与创新提高
各小组任务完成后,教师首先批改、审阅每一个小组的成果。在教师的调控下开展小组间合作,用一节课让各小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并让每组组长上台讲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体验。教师予以必要的点评。再用一节课完成“在线测试”让学生自主探索,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零乱的知识有序化、系统化、结构化,并由部分向整体深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优化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结果
1.化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深深体会到其在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短时高效等方面的优越性,有利于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素养和具体操作能力,进一步促进观念的转变。
2.化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和交流,获得了大量知识,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化学、学习化学,为科学发展做贡献,创造高质量的生活而奋斗。
3.化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体验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化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选择课题,查找资料,处理汇总材料,最终形成结论。在学生实践了研究的全过程,对研究有了一定感性和理性认识后,学生就会感到研究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开展研究。今后遇到问题时就能按一定的方式方法研究、剖析,去解决问题。
六、分析与讨论
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也应避免误区。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效果,摒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把本应板书的内容都输入微机,上课时直接显示出来。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与学方式
引言
初中阶段是抓住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可以建立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要做到这点,首先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身为教师的教法,注重学生的学法。目前,多数化学教师对于初中的化学教育还是处于传统教学的阶段,找不到学生化学成绩不高的原因。基于此,提出了化学课堂上教与学的转变,在传统的基础上,运用一种改良版的教与学方式,让教师教的有成就感,让学生学的有收获感。
一、化学课堂现状
学生在小学阶段未接触过化学,但他们隐约能知道日常生活中用的洗衣粉、洗洁精都跟化学有一定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对于化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然而由于教师未能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课堂上的知识枯燥无味,学生丧失了初学者的兴趣,教师上课索然无味,学生学习的状态有气无力,甚至在化学课堂上做与本堂课无关的作业。据文献研究,我国的大多数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没有一个吸引学生眼球的引入,在过程中,很少借助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做的 PPT 课件都是沿用的以前传下来的,在课件里很少体现自己的新意 [1]。特别是对于化学实验的教学,有很多乡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就算有,教师也很少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化学实验,更别说书上的探究性实验了,多数教师是在课件上画一个模拟图,讲授这个实验的考点。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师一味地布置作业、一味地进行闭卷考试,这样的学生缺乏灵活性,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 [2]。再者,初中教师必须知道的是,初中化学在保证能顺利通过中考的前提下,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初中化学课堂的建议
( 一 ) 理论与实验的结合
针对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与其整堂课的大篇幅讲授书本上的知识,不如留一半的时间带动学生对书上的小实验进行演示。比如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性质的实验。学生都知道人类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这个安全无毒的实验可以在教室进行。教师只需提前准备好一根试管、玻璃片、一盒火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定学生对着试管口呼一口气,用玻璃片盖住,告诉学生这个试管里就是浓度较高的二氧化碳气体,然后点燃一根火柴,伸进瓶里,很明显大家会看到火柴熄灭的现象,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也就会更深刻。通过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迅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加深记忆效果,同时又避免了整堂课全是知识点讲解,避免了枯燥和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 二 ) 课件引入有趣的化学实验视频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结合课本上的教学要求,做出知识点全面、又极具富有特色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可以引入有趣的化学实验视频,通过超链接的方式附在课件里。比如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若溶于水是发生了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反应的探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物理性质,之后在课件上给学生放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色的实验视频,用纸巾折成一朵花,喷上紫色的石蕊溶液就变成了一朵紫色的花,然后喷上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发现紫色的花朵变成红色。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接下来教师会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为什么能使紫色的石蕊变色?学生结合书上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再总结每一个学生的观点,进而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同时,学生在回答前的思考过程也是相当于回忆了前一节课学过的知识点,取得双倍效果。值得提出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对错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严禁偏爱的现象存在,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这样学生不仅对自己越发肯定,对学习的干劲也会越来越强,对老师的喜爱程度也会加深,自然成绩也会提高。
( 三 ) 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讨论
好的学习伙伴能够促使双方共同进步。因此,在学生教育问题上,也应该分学习讨论小组,对于表现好的讨论小组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教师在进行电解水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生成的氧气多还是氢气多,就此问题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提问:怎样确定正极和负极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在没有做实验的前提下,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教师提出要求,如果大家认真讨论,就放一段有趣的“喷泉”实验视频,初中的孩子不了解实验,因此就迫切看到此视频,对待此次的讨论就愈发认真。讨论完毕之后,每个小组代表总结本组的结论,教师进行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大家的回答,给出完整而正确的答案,以实验视频的方式验证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根据排出水的体积判断生成的氢气的体积多。这样让学生分组讨论,能够激起学生的胜负欲,也就听得更认真。另一方面,分组也是有一定的技巧性,安排学习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同学在一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也不失为取得良好的教与学效果提供一个好的建议。
三、结束语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从传统的教育遇到的瓶颈着手,分析了传统教育存在的劣势,我国教育要想发展,必须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改变学生固有的听课和思维模式,教育需要创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更新,教学设备的进步,更是体现在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本文对我国现阶段化学课堂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重新审视上课所用课件,添加一些新意在里面,学生也应该分小组进行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下,让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常见的土壤污染防治方法
- 下一篇:铁路科技创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