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4-04-01 17:3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反思;浮力

初中阶段是思维的成型阶段,对于复杂的物理问题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假设情境、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浮力》的教学探究

1.教师课前准备

除了上课所用课件等之外,老师可准备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适量水、软木塞、石块等。

2.引入“浮力”概念

(1)教师将乒乓球放在空量筒中,问学生:“除了将量筒倒过来,还有什么办法能将乒乓球取出来呢?”学生很快回答:“加入水。”教师将水倒入量筒,乒乓球果然浮起来了。

(2)教师用手指把软木塞慢慢压入装水的大量筒里,然后放手,并让几个学生上台体验,重复相同的动作。主要体会手的感觉、观察木塞的情况。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出问题,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

教师归纳浮力概念:浮力,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

设计说明: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物理知识,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他们理解。

3.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浮力的概念,那么是不是只有浮起来的物体受到浮力,而沉下去的物体,比如金属块、石块这些就不受到浮力呢?”让学生猜想讨论,然后以实验结果作为

回答。

(2)实验探究。教师用弹簧测力计勾起石块,测出其在空气中所受重力,再将石块放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下沉的石块也受到来自水的浮力。这个实验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总结: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来自液体对其向上的浮力。

4.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1)探究浮力的大小

在量筒中加入体积为V1的水,把石块挂于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其重力为F1,再将石块浸入量筒中,水位上升,记下此时量筒中的液面示数V2,再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实验完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F1-F2)与(V2-V1)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浮力和排水体积的关系。

(2)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力。公式为:F浮=G排。

5.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学习测量浮力大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时,对其进行高度赞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方法。

6.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和自己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便于学习和理解。

二、教学反思

1.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物理知识并不是枯燥无味、深奥艰涩的,而是贴近生活、有滋有味的。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对浮力有清晰的认识,理解得十分透彻。而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的引导和实验测量小石块在水中的浮力则得出小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的水的重力是相等关系,进一步推导,得出最终结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分散难点,层层递进,从生活中的现象引申到物理学原理,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2.经历探究实验利于学生理解物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上来就大谈物理原理和公式,而是先进行探究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就会若有所悟,思想也变得非常活跃,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他们就渐渐领悟了小石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浮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解答学生的疑惑,引出阿基米德原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这样通过实验的启发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3.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上课时要有意地引导学生多做实验、多观察、多思考。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中,多动脑、动手、动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就能体现教学的探究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引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探究式实验来促进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这种渗透着科学的教育策略对于物理这种抽象性的学科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如果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的话,可将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改为演示实验的探究。在实验过后,要注意知识的总结,强化实验的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天津,张红岩.注重科学探究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05,23(01).

[2]邢,陈清梅.论中学物理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08).

[3]陈兴瑞,陈万平,李新乡.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曲阜师范大学报,2001,27(03).

篇2

和新课程改革“亲密接触”了几个年头,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栽过不少跟头,也走了不少弯路,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教学操作不到位,影响了课改精神的落实。

(一)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探究模式。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老师一“探”百了,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采用科学探究,让学生去探究,费时费力,没什么效果。

(二)花样探究,忽视探究的实质性。

新课程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比较多,然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凡是遇到探究,总是由教师抛出问题,前后座位的四个学生立即训练有素地围成团,开展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合适,问题是否有讨论的必要,也不管学生的讨论是否已经结束,接着就由各小组派代表让学生发言讨论的结果。

如此的讨论,如此的“探究”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效果?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否真正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必。虽然课堂显得热热闹闹,但只是一种形式与花样,是缺乏实质性意义的合作探究。

(三)崇尚探究,无视接受性学习的优越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表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但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课堂上出现了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提炼的不提炼,该评价的不评价的现象。

(四)曲解科学探究,轻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合理性。

1.处处除障。一些教师一边想搞探究教学,一边又怕学生不能探究,应学生探究之前设置解决问题的路标,学生“途中”走“弯路”或“迷路”时马上提醒或暗示,或干脆为学生准备一切,从学具、配套设施规格及至操作步骤、注意事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或规定。

2.置之不理。一部分教师布置了任务,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就袖手旁观,即使走下讲台也很少参与学生的指导,更以为这是“放”,他们生怕自己的点拨会影响探究的效果,于是任其发展,使探究活动如天女散花,毫无目的。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不是不要教师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负担起管理和调控职责,当然,那种处处设路标的方法自然不可取,因为这种探究会影响学生的原创思维和探究思路,久而久之,不利于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五)多媒体替代所有的探究性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多媒体教学虽有许多优点,正因如此,所以很多教师就把所有教学内容制成课件,课堂上不用黑板和粉笔,只用鼠标点击,整个教学过程全部用多媒体展示,教师是放映员,学生是观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多媒体成了新型的填鸭工具,失去了运用多媒体的意义。

二、科学探究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要注意科学探究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区别。

科学探究的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科学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强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启发式教学的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目的是得出明确的结论;科学探究教学的师生的交流是双向的,而且还提倡生生交流,学生的猜想与实验设计是发散的。(3)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科学探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两种教学方法都重视强调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可以认为科学探究活动是在启发式教学活动基础上的飞跃发展。

我们必须注意到,“科学探究”作为物理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不是独立于科学内容之外的,而应该是落实到科学内容各主题的学习过程和各个环节中。离开科学内容,空谈科学探究的教学是无任何意义的;我们必须以科学内容为载体,来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在把“科学探究”作为物理课程的内容来理解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科学内容标准有深刻的理解,弄清各科学内容标准的要求,从而确定哪些内容应该是我们用做科学探究教学载体的内容,在这一载体的教学中,对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各有什么样的基本要求。在课程标准中,与科学探究有关联的科学内容,其内容标准的描述,有两种要求,一种是仅有体验性要求的科学内容,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这种要求我们可以理解为重在“探究过程的经历”,不要求得出肯定的、一致的科学结论。在这样的科学探究中,教学重心应该是强调探究过程的经历及科学方法的学习,重视科学探究各要素的认知性,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落实,重视探究方法的摸索、积累与训练。另一种是既有体验性要求,又有结果性要求的科学内容,如“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我们应该理解不仅要重视探究过程,还必须得出科学结论。在这样的科学探究中,我们的教学重心应该在强调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为主导的同时,还必须突出知识的获取过程,在对探究结论加以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作为“知识与技能”的相应目标加以掌握。

(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视问题或错误,才有改进和创新。

在《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怎样看待、怎样引导。

(三)注重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更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循循善诱,想方设法优化学生实验,增强学生动手机会,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完电学知识后,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电路故障检查),我让学生分组做了这样的实验:提供的器材有两节干电池、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一个、电压表一个、开关、导线若干。第一步,让他们连接一个电路,要求调节灯泡的亮度,并同时分析灯泡的电流和灯泡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学生觉得很简单,很快做完了。第二步,用电流表和电压表验证你的判断,学生立即动手进行实验,不一会,也完成了任务。第三步,假如灯丝烧断后,电压表还有示数吗?先猜想后验证,学生来了兴趣,有同学猜想,灯丝断后,电路中没有电流,电压表肯定没有示数,有的同学已开始借别组的电池,打算烧断灯丝看看;有的同学干脆把灯泡从灯座上拿下来直接观察。结果发现,电压表不仅有示数,还比原来大了,滑片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却不变,开关断开时又无示数,发生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电压表的示数始终等于电源电压呢?能否利用这种现象来检查断路故障呢?等等,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确定方法、探究原因、寻找结果。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自觉主动的地位,在错误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取得成功,这种成功不是老师启发的结果,而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问题情景的设置中,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用新颖的事例,超乎寻常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教学时,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一个50㎏的大钢球,一只蚂蚁能将它推动吗?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有的说蚂蚁力气太小不能推动,有的说表面是光滑的能够推动,有的则是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思维的波浪此起彼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当探究结束时,再让学生回到这个问题时,学生必然能够回答的非常好,这样既能让学生感觉到探究的结果有用,又能起到首尾呼应,不否定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通常学生对课题的猜想和假设难免有错误之处,教师对他们提出的猜想或假设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能提出批评,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分组进行讨论,提出实验的理论依据,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猜想的结果各种各样,有些实验方案的幼稚程度本人都无法理解,但至少可以肯定学生进行了思考。对此我们不做任何的评价,而是让他们通过实验去认识,当他们通过自己做或观察演示实验后,就会自我修正错误的认识,无疑要比教师讲解印象深刻得多。

(四)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多数学生只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学习,忽视学习过程中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就具有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复习电学知识时,我先向学生出示一个旧充电电池,它仍能向外供电,但上面的正、负极标志已模糊不清,就问学生,能否直接把它接在单放机或录音机上使用,有人说不能,有人说能,有人说会烧坏单放机或录音机,并就如何避免发生烧坏现象,学生展开了讨论,有同学说把电池的电压调到小电压,用电流表、小灯泡和电池连成电路进行试触,根据表针的摆动方向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有同学说,用电压表和电池连成测电压电路进行试触,根据表针的摆动方向也可判断;还有同学说,用电池给螺线管通电,旁边放一个小磁针,根据小磁针静止时指向确定通电螺线管的N极,再用安培定则确定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也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这样使用就不会发生烧坏现象。像这样适时地提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五)要符合实际,不搞花架子。

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的教学,一是因为科学探究的教学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因为以往的教学机械式的讲解、操练太多了。但是不能不承认在初中每周2~3课时的情况下,要完成课程标准里所规定的内容,如果完全用七个要素都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教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其实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有些内容在初中根本就不适合做实验,例如光速的问题,初中就不能做实验,也不必做实验,让学生知道光在传播中有一定的速度,其值为多少即可。例如,有一位教师在上《光的传播》这节课时,首先指出,像灯能发光的这一类物体我们取名为光源,还有哪些物体是光源?学生回答:太阳、恒星、点燃的蜡烛、发光的水母、发光的螟火虫等。教师接着说:请学生们讨论,我们举的这些例子、这些光源能分成几类。在学生不知道分类标准、或者是分类方法,要学生讨论分类是不切合实际的。还是这节课,在讲光的传播时,提出光是沿什么路径传播的,要学生猜一下。这个问题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过,所以这样的教学是不切合实际的。其实这节课重点要突出的要素是设计显现光的传播路径的实验方法。

在教学中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有些内容根本就没有实验,所以也就不可能涉及第3和第4个要素。其实课标中将科学探究按七个要素来划分,是为了方便学生了解和学习,但实际的科学探究,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更多的则是涉及这七个要素的某个或某几个,或者说更多的则是探究的思想了。比如上面提到的进行光速问题的教学时,我们也能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举闪电与雷声的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一架飞机从高空中飞过,为什么往往是先看到飞机后听到飞机声?让学生感悟光速比声速大得多,这也是探究式教学。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突出科学探究的思想,切不可机械地套用课标中的七个要素,搞华而不实的教学。

篇3

1 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范畴,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重要学科。许多同学认为学物理难,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说物理“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中很难得高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如果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那么学习物理也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教知识,同时也教学习方法,教学生如何做到“会学”。我是通过预习笔记、预习检测、课后作业,检查和验证学生是否“会学”。“会学”有三个要素:一是指导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等科学文化知识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三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教师努力完成课时任务,把必要的知识教给学生,不见得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只有结合教学经验,在授课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习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做为课堂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解决“会学”的问题,不断在“深钻、多思、善问”等方面多下功夫,真正懂得和掌握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性学习方法和规律,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注意听讲、勤于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并通过教师的刻意安排加以巩固,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怎样通过课前预习训练学生养成自学能力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用自学的方法温故知新,把学过的课程于课前“过一遍电影”,这样会使学生理顺物理知识系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会在预习中把发现的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扎实。因此,在课堂上就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教师的授课效果也会更好。

2.1 根据所讲的课文,了解这节课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

2.2 本节课讲了几个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

2.3 在阅读课本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要提出“为什么?”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

2.4 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本上,带着问题学,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

实验: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训练而放任自流,这样会使学生不得其法、不得要领,走上歧途。让学生预习时有目标、有方向,利于抓住重点和关键;在课堂上还要运用适当的检查手段,比如上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查预习笔记,并对预习过的内容作简单的测验,或者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作概括的阐述,这样就可以督促学生进行预习。

3 怎样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增强学生自学中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指导阅读就要从教科书人手,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使他们抓住课文中心,能消化和理解问题或提出问题和设法解决问题。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一段时间去阅读,让他们自觉地克服阅读教材的思想误区和心理障碍。有人认为学生阅读教材是文科教学的主要方法,理科主要是以计算、例题和实验为主。其实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会定义、概念、公式、实验的内涵和外延,对增强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与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3.1 课前阅读。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通过课前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弄清涉猎的知识点,找出攻克的重点、难点,并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个个突破,解决疑难问题。

3.2 课堂阅读。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字、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明。告诉学生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精读细抠,才能明确概念、认识规律、深入理解。在阅读中,若遇问题就要反复推敲,为什么教材上是这样说的,怎么不能那样说,弄清其原因和究竟。

3.3 课后阅读。让学生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课本,及时复习整理归纳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的理解。通过阅读,主要学会整理、归纳、总结,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使知识链不脱节,学习思路更清晰,学习目标更明确。

3.3.1 弄清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即弄清楚确立物理概念、规律的依据。

3.3.2 明确某些物理现象、过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3.3.3 在探究中采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

3.3.4 对于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含义,特别要明确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其范围。

4 怎样通过课后复习巩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教师实施教学任务不单单是体现在课堂上,要对教学任务实施过程具有总体的把握,同时要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效果具有全面的了解。课后复习是巩固学生自学习惯基础的必要措施,课后及时复习是打牢学习基础,巩固记忆的好方法。复习得越及时,遗忘的就越少,复习得越系统,“盲点”就越少,学习的连续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就会不断加强。课后复习是延续课堂教育的再学习,课后不单单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要在做作业过程中把学过的内容进行“过滤”、“加温”和应用。课后复习主要通过做练习册巩固知识,把预习的内容和老师课堂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是一个知识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

4.1 课后做题要善于审题,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细心求解,不能看到题目就动笔,这样会导致失误或失败。

4.2 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不论遇到什么类型的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在审题的基础上细心谋解,最后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即使遇到高难度的题也不会束手无策。

篇4

关键词:五环四步 本位教学 高职物流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30-01

高职物流专业中的英语使用比较广泛。而在物流中英语的理解和沟通,能够促进物流管理的优化。在高职物流专业中实施“五环四步”本位教学模式,将会大大提升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但是在此模式的教学下,教学内容和方式还有待完善和分析。

一、授课方式的研究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五环指的是:能力发展动员、基础能力诊断、能力教学训练、能力发展鉴定、能力教学反思。四步指的是:任务明确、小组行动、成果展示、多元评价。五环四步教学模式有三个特征:第一,必须实行分组教学;第二,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学生活动时间必须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前面一定要诊断,后面一定要鉴定,以此确定有效性。教师掌握五环四步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有形无神也可以;第二阶段,有形有神固然好;第三阶段,无形有神成自然。神指的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即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做学合一。

二、教学内容选取方式

物流R凳且桓鼋徊娓丛拥难Э疲涉及管理、经济、工程等多个领域,因此对任职人员的工作素质要求极高。而在英语翻译这一方面应该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明确的教学课程和内容设置。首先应该考虑物流专业中的英语使用范围,其次根据适用范围明确英语类型。当然在物流专业中仓储管理、采购环节、配送运输过程等都会有英语的使用,我们还需要根据实际的英语使用情况和职位的英语需求为出发点,进行适应岗位的专职英语教学。

三、教学内容组织

在物流专业中,英语使用范围还是比较大的,其中基础英语知识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基础英语知识包括日常交流、简单物品辨别、单词记忆等。专业英语知识掌握是物流综合素质所必备的一项。其中专业英语包括较为复杂的英语沟通和理解,在采购环节中的英语沟通、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中的英语沟通、规划和配送管理中的英语沟通等。

四、教学方法的研究

由于高职物流专业的复杂性,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环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能,需要抓住中心环节进行加强。那么在英语翻译方面,也应该注重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使用技巧。通过“五环四步”本位教学模式,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物流专业的综合素质。再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五环四步”本位教学模式,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法

教师在进行能力发展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据物流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制定英语翻译教学方案,教学任务形式可以以学习任务、课外活动或者是学习项目等多种形式存在。但是在教学之前需将本次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以投影展示、任务单等形式向学生下达,以便学生能够全面、立体地了解英语学习的重点,为学生今后听课、小组讨论活动以及相关资料的查找提供基础。

(二)角色扮演法

教师以投影像和下达任务单等形式提供在物流工作流程中各个操作环节的英文素材,让学生通过运输、仓储、配送、采购、销售等场景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处理真实职业岗位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教学法

“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应用中首先应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创建适宜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目标的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以视频播放、真实案例、讲故事、问问题等多种方式表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全身心融入到教师所创建的情境中去。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有着共通之处。教师通过举出实际的物流案例,通过分析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英语使用,结合“五环四步”本位教学模式,分析整个过程中的英语使用和处理。以便于在教学中学生抓准重点,进行自我综合物流素质的提高。

五、结语

高职物流专业是目前国内高职专业中最为复杂的一门学科,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基本物流专业素质不高。为了积极地改善这一教学现象,引入“五环四步”本位教学,能够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进行合理、科学的培养。本文主要根据“五环四步”教学理念,分析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方式,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学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技能大赛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9

为了提高全区初中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贺州市教育局组织了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技能操作大赛。我参加和观摩了整个竞赛活动过程,收获颇丰,感触良多。

一、初中物理实验技能大赛中教师实验操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次实验操作比赛的题目为《探究海波的熔化》,此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做好这个实验的难度很大,成功率低。赛后评委反馈参加比赛的教师在实验操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未用温水加热,将装有海波的试管直接放入装有热水小烧杯中加热,还没来得及观察,海波就熔完了;(2)倒入大烧杯中的水过多,延长了加热时间;(3)没有用大的试管装海波进行实验,导致温度计和搅拌棒不能同时放下去;(4)温度计的液泡在海波中的位置不合适,有的碰到杯壁,有的碰到杯底;(5)有凑数现象,出现列表所记录的海波熔点与在图像中所作出的海波熔点及实验结论不一致的现象;(6)操作顺序安排不恰当,导致实验拓展题没有时间完成;(7)实验报告书写格式和设计不规范。

以上种种,反映出教师在做实验时,一是缺少规范,随意性强。不少教师对仪器的摆放和使用显得手忙脚乱,常有违规之举,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仪器;有的观察与操作不协调,动作的准确性不够高,可视性差。二是胸无成竹,过程不畅。有的教师不熟悉实验流程,动作生疏,时有盲目之操作,全过程显得十分费力,实验效果不佳,给人感觉就是从来没有做过这个实验,如因没有绳子吊着温度计和没有夹子固定试管,一时竟无从下手,难以对突发困难做出迅速的“诊断”和排除。三是理解不够,草率从事。有的教师不能依据实验内容与类型去处理实验,拿到器材不作任何思考就开始做实验,等发现不对时再坐下来呆想,Y果使得实验设计与实验目的大相径庭。四是处理不当,方法欠科学。在涉及实验数据的处理上,表格的设计不能反映实验的步骤;实验中没有控制烧杯水温的意识,导致实验现象太快结束,实验效果不明显,以至于得不出应有的正确结论,等等。

二、初中物理实验技能大赛后的反思

通过参加本次实验技能大赛我深切地意识到,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关键在教师。

实验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标准规定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没有实验就谈不上对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探索,可以说,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当面对资源短缺的物理实验室时,我们不能轻易地妥协,而是应想方设法通过自制一些简易的器材来完成实验,还应特别叮嘱要自己想办法完成课本的每个实验。教学中要力戒只讲不做,重理论、轻实验,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现象,把实验教学真正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而且要认真规范地完成每个实验操作。因为规范的操作,有效的实验效果会影响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现在科技发达了,有电子白板和现成的课件资源,为什么还要做这劳民伤财的实验呢?“实验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作为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而且也是物理概念、规律和理论的坚实基础。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中,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有效性教学事关重大,它是时代进步的象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教师息息相关,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维持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我们可以采用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其有效的学习感情。情境创设时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我们老师注意的,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一下未来教学工作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一)情境创设应明确的目的

初中的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每个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具体而言,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的三观的树立、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锻炼。情境创设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在充分发挥情境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炼物理问题。初中生好奇心强,因此老师的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应该做到简要明确和启发性。

(二)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在这场教学改革中,教育工作者们也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深化教学目标,提升自身素养。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互联网时代为人们搜集信息资料提供了多种渠道,物理教学也必须紧随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热点,将时代感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知识的有效性。所谓教学知识的有效性就是教学知识中具有新观点和新的材料,这些信息大多是学生并不了解的。简言之就是通过系统学习之后能够立马产生效果的知识。在教学中如何保证教学内容有效呢,这主要跟知识的性质和学生的状态有关。首先,学生有效知识量决定其知识的增长情况,而学生知识的增长又直接决定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次,有效知识量决定了学生的智慧发展水平。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学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一种智慧。当然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有相同的迁移性,通常只有学生将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时,这部分知识才是有效的,才是智慧的一部分。另外,有效知识量决定了学生思想高度。学生在学习中将接收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初中生尚不成熟,他们的学习状态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由于初中生在经验、见识与能力上都有所欠缺,我们必须发挥好老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与点拨。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老师应该及时予以解答。有效的学习过程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设置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学习过程有赖于我们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老师应尽我们所能最大程度的为初中生的物理学习提供最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展现自我,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成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联系实际的生活来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脱离实际生活的情境难以让学生融入其中,只有选择熟悉的生活情境才能激发W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初中老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应与初中生的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紧密相关,创设的生活情境应给学生带来学习物理的愉悦感。我们老师可以从教材提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进行适当加工,也可以自己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来创设现实有效的生活情境。其次,我们所构建的生活情境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教学可以将一些新颖的物理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们学习,发散创新思维,提高初中物理老师有效性教学的能力。开放性教学是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实践让初中生跳出课本的限制并不断积累数学生活经验。第三点,我们老师应该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情境。多元化的生活情境避免了将学生们禁锢在教室内,多元化的形式能够学生们和外面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培养发散思维,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数学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许多数学材料为我们所用。因此,作为初中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让这些生活素材走进教学中去。我们相信,这样的物理教学能够真正让数学由静态变为动态。教师也要注意指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创作,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写出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根据相关指示,初中物理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的修养,不断审视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给学生打造出适宜的教学环境,为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教育工作者们不能固步自封甚至沉迷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应不断充实自我,积极汲取新鲜知识,摄取新颖观点,尽最大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打造一个畅所欲言、平等学习的平台。摒弃老旧的观念意识和惯性思维,教师不仅可以能推动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使教育质量越来越好。

六、结论

综合性物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能激发学生潜力。长期实行这种教育,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都会变强。总的来说,我相信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物理综合性教学必然会取得可喜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学明.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A].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策略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

一、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要在物理基本理论、专业基础方面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反思。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篇8

关键词 物理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引言

当前社会处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日益加快,给传统的各级各科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弥补当前教育的不足。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为基础并且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基础学科。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物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知识点记忆不牢固。从而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其优势,以实现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1.重视物理知识传授,忽视让学生掌握对物理规律的获取过程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特别强调要求学生对物理的知识掌握,有时候甚至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而不重视对物理中自然规律的获取和现象的产生进行阐述。整个教学中,老师占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较少,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就无法将物理的课本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2.重视对学生答题的训练培养,忽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

物理课程教学中,老师喜欢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作答。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作答”能力方面得到训练,但是一个重要的能力培养却忽视了,就是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以老师为主组织教学,学生自主训练的环节较少,这样导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提问。

3.强调主要以老师为主来解决问题,忽视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老师可能会在课程教学中提出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当着课程组织教学的一个过程,但最终对这些问题,还是主要由老师独自完成。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没有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是一直在围绕着老师的思路在转,表面上好像是学生在思考,其实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老师仍然是主体。久而久之,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无法得到培养。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基础

初中物理合作探究教学主要以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旨,在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教学活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实现对问题的解决等环节。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各式能力的培养。合作式教学活动与学生个体自主探究有所不同,它是一个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对话和自身学习的综合活动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合作性及反思性的学习活动。

合作式探究由包含了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和学生与老师间的合作探究方式。合作式探究教学活动教学的理论综合了教育学基础理论、心理学基础理论、构建主义基础理论和物理学科基础等。因此,它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范畴。

四、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

1.合作探究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位

对于目标的定位是合作探究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探究教学活动的核心。因为探究目标是指引探究教学活动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以探究的目标为导向。偏离了这个目标,探究式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依据和方向。

2.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运用策略

在合作式探究教学活动中,主要运用于以下几种策略:

(1)猜想策略: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是探究人员明确探究的方向,使其有目的进行探究活动。

(2)问题策略:问题是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基础,其实合作探究式学习又称“问题式导向”学习,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是教学过程的一个中心环节。学习在探究的前提就是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包括提出问题,最后去解决问题。

(3)情景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这种学习的兴趣,就可以更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合作探究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

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的情境和学生需求进行及时的更新变化。无论对于理论的教学还是对于实验的教学需要掌握一定的原则。

(1)灵活、机动原则:合作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教学任务和内容不能过于的死板,对于课程的组织方式和流程也不要过于拘泥,要做到组织灵活、机动,遇到突况要善于灵活处理。

(2)适应性原则: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适合教学内容,问题的情境也要符合教学的内容。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符合课程内容。要做到良好的适应性,老师和学生,就必须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

(3)多样性原则: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合作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学中,不但要实施师生间的探究活动,而且可以实施学生与学生间的探究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可以多样化。合作探究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要善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便更好满足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朱兴国.简论“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通报,2003(09):11-12.

[2]郝丽.初中物理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J].考试(教研版).2006(07):34-35.

篇9

一、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错误),激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也有同样的认识),进而介绍了伽里略对此所提出的质疑,接着展开本次课的教学活动。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物理教师应加强对物理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物理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基本策略的反思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模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 学生 主体性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即要通过课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此,物理教学应该是为每一个学生而服务的。但传统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重成绩而轻发展,故而教学也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学效率不高。提倡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学习过程中。

一、创设情境,多引导学生表达和思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似乎已经成了教师的天职。不可否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确是学生的“师傅”,可为学生“答疑解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就是“我讲你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多是被动接受。接受式的学生虽然利于学生掌握理论性的知识,但却不利于学生理解应用。因此,在物理课堂中,教师还得转变观念和角色,多创造机会,在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创设情境,以情境而引导学生去表达,以问题而启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物理课堂中,不能依然抱着“以师独尊”的思想,而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丰富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表达和思考,这样才能激活物理课堂。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此时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冬天结冰后车轮上锁链防滑、鞋子上有轮印,接着引导用手掌和桌面接触,在“不用力”、“用较小力”“用较大力”的情况下向前滑动,追问“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由此而启发学生思考,在实验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什么是摩擦力,从而引出新的探究主题。在物理教学中,除了上述情境外,还可借助实验、动画等而创设情境,以情境启发学生表达和思考,从而引入新的探究问题。

二、合作探究,多引导学生分享和交流

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合作中讨论、交流“教”并不等同于“讲”,“教”更多指的是教学中的组织和引导,启发和点拨。要在物理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让学生能真正参与物理探究活动中,主动通过探究而获得物理知识的构建。要做到这一点,教学中就需以活动、问题而引导学生展开合作,从被动地“听”、“记”、“背”转变为主动的提问、质疑、交流和讨论。如实验教学中,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遵循什么样的原理,要选择哪些器材,如何安排实验步骤,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然后归纳总结,学生的体验会更丰富。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问题而引导学生展开活动,通过活动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尤为重要的。先展示一个空烧杯,启发学生思考会不会对桌面产生压强,接着往烧杯中加入水后,问水对烧杯底和杯壁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追问“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启发学生用塑料袋装水来验证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然后引导学生实验,继续追问“如果塑料袋内装的是其它液体呢?”学生继续实验,以问题“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而启发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得到“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的结论。如此,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知识的构建,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课堂效率更高。

三、关注差异,多引导学生反思和归纳

在物理教学中,以“境”激趣,以“问”促思,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去经历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当学生构建起一定的物理知识后,应用就尤为重要。在物理课堂中加强针对练习,用练习方式来帮助学生巩固,让学生从知识向技能过渡,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且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反思,归纳所学生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在练习中,一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很多学生在解答物理问题时,只会解题而不会反思,尤其是在出现错误时,不会反思错误的原因,对此,在练习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纠错。如练习问题为: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牛.则测力计的示数为()A.100N;B.200N;C.0N;D.400N。在该题的解答中,因弹簧称受到的相反方向的两个力,运算时只能是相减而不能相加,故而不可能为400N;题干中明确指出“各用”,故而不可能为“100N”;弹簧称使用时处于静止,一定受到一对平衡力,也就能知道这两个力大小是相等的方向是相反的,在纠错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而进行判断。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练习而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如用到了哪些知识点、哪些公式、哪些概念,哪些知识点容易混淆,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等,都可通过例题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为“学”而存在,评价教师“教得好不好”,还得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境”激趣,以“问”导思,以“练”促学,把物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喜欢物理,能自主参与到物理探究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如此,物理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精彩,学生也才能在这样的物理课堂中学有所获,学以致用,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靖华: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华少年,2015年第12期56-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