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01 17:3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创新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科技创新规划

篇1

1.1国家引导力度不够。对于农业产业化运营的益处一直受到政府和地方部门的认可,但是在农业产业化中有系统有步骤的引进先进技术是许多区域的农业产业园没有做到的。这不仅是农业产业园运作方面的问题,还与国家的引导有关。从调查中发现,我国对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欠缺明确的指导原则,一般是哪里运用了某个新技术,收效很好,哪个技术就会被在短期内广泛采用,没有统一指导、协调扶持的政策,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情况,造成了资源浪费。

1.2园区设计不合理。从调查中发现,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政绩而建设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但是由于与技术单位联系较少,没能建立起良好的技术体系,造成发展后劲儿不足,使技术失去了其本该发挥的效果。在山东寿光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中,大胆采用视频监控技术作为检测植物生长、培育植物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经其他地区借鉴之后却将园区内的信息化技术变成了好看的摆着,由于园区设计本身不适用而造成该技术及设备浪费。

1.3运用模式单一。目前进行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与开发是与政府支撑分不开的,但是产业园在建成之初一直强调的政企分开,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的管理原则却没能落实。在单一的运营模式下,产业园呈现出运行效率低下,市场活力不足的现象。由此得知,政府对产业园单一的运营模式是造成产业园技术支撑力度小,经济效率下,设备更新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在产业园融资渠道、技术引进方式上都存在着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政府在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对政策作出进一步调整。

二、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的策略

2.1技术更新与技术普及相结合

随着信息化及数字化技术在现代化农业中的普及,在农业产业园中实施视频监控技术成为提升种植效率的新兴技术。使用视频监控技术不仅能够以数字信息传输的模式提升产业园内应急防范系统的工作效率,还能够达到随时监控植物生长信息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视频监控技术在农业产业园中能够得到推广需要长期的设备试验和磨合为基础,不是所有的农业产业园都能够适用该技术。另外,视频监控技术对农作物的监控效率以及信息传送时间、大小都需要以准确的数据为支撑,因此,推广视频监控技术的前提就是要提升农业产业园自身的种植运转机制,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够促进技术推广。

2.2设备更新与园区设计相结合

对农业产业园进行科学技术的提升与产业园内的设备更新有密切联系,没有设备更新为产业园提供物质支撑,科学技术很难得到充分贯彻。但是,设备更新需要与农业产业园的基础设计相结合。首先,应该提升产业园设计上的前瞻性,在可预见范围内,做好设备更新的预留空间。其次,是产业园在进行设备更新时应该以产业园内的基础设计为主线,在增加产业园基本收益的基础上对技术设备进行有条理有步骤有计划的更新。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对农业化产业园现代化建设进行设备更新有两个大方向,一是农业专业设备更新,这种设备更新主要体现在产业园中的试验园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试验园区内需要添加足够的新型检测设备才能起到提升实验效率的作用,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设备更新档案,保证新设备添加与老设备更新相协调,保证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对农业产业园内其他种植辅助设备的更新,对待新技术设备的采用既要大胆试验又要谨慎小心,保证新技术采用与产业化种植相结合,促进传统种植与新设备更新的无缝衔接。

2.3运营机制与市场环境相结合

对农业产业园进行科学技术提升还需要以科学的运用机制为基础,保证科学技术有效贯彻,科学管理合理实施。比如在对蚯蚓生物反应器的采用中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来支撑,还需要与之配套的运营机制。这样才能保证新技术的采用达到提升农业种植效率的目的。

三、小结

篇2

(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较慢,农业经济增幅小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抗灾能力不强。中低产田4万hm2,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7.6%,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畜牧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还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这都制约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抑制着农业经济的大幅增长。

(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较重,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

社旗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快,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数量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与财政投入等成为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龙头企业少、实力不强,产业化水平、标准化生产仍处于初级阶段。

(三)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科技支撑作用较弱

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适应农业组织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网络还不健全,农业科技示范点作用不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建议

(一)多措并举,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建立安全可靠的水利基础设施。围绕产粮大县建设,把规模化经营作为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的关键举措,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促进高标准良田的土地流转。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打造项目区农建工程,经过2~3年,使示范区内实现“田、渠、路、林、电”五网配套。加快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搞好河道治理,发展节水灌溉,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

2、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必须抓好四个关键点。一是严守耕地面积和质量,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二是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三是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四是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调整优化,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1、稳定烟叶种植规模。严格控制烟叶生产规模,加大烟叶生产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因价格提升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不因控制总量而降低烟农种烟积极性,正确处理好稳定烟农种烟积极性与控制规模的矛盾,努力营造稳定生产规模的良好氛围。

2、打造现代化的蔬菜生产基地。从促进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入手,以巩固扩大蔬菜基地建设为基础,按照无公害要求高标准建设,提高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加单产、品种和效益,加强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大无公害蔬菜的产地认证工作,积极打造更多的“放心菜”“优质菜”等品牌品种。

3、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一是围绕生猪、肉牛等优势产业,狠抓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大产业化经营,构建现代畜牧业结构体系。二是健全生态循环、科技服务、疫病防治和质量安全等保障体系。

4、巩固提升花木产业。重点围绕S333、S240公路沿线5~10m范围内,全力打造成10km“花卉长廊”。在全县现有的0.19万hm2苗木花卉面积基础上,3年内新规划发展0.49万hm2,到2017年,使全县以紫薇为主的苗木花卉总面积达到0.67万hm2,建成苗木花卉生产大县。

(三)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原则,制定出台加快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农业效益。

2、加快培育农业公司和龙头企业。一是培育特色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产业优势,兴办特色龙头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二是壮大集群龙头企业。通过内育和外引两个途径培育龙头企业,对内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项目倾斜,搞好资金扶持,对外通过招大引强,对食品产业延链补链。三是做强品牌龙头企业。瞄准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做强农畜产品加工行业的“龙头老大”,提升企业知名度和产业档次,塑造名优特品牌和“拳头”产品。

3、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打破小规模分散经营格局,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固的供销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

(四)加快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1、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持续完善县、乡镇、基地“三级推广体系”,充分挖掘乡级农业服务中心的功能,发挥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彻底改变农技推广“网破、线断、人散”的现状,构筑和完善强大的农技推广体系。

2、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健全信息综合体系,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农产品价格及灾情预防等农业信息资源。抓好乡镇、村两级益农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高标准实施好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作。

3、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组建骨干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篇3

关键词:西部;农业;山区型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地区特点

贵州喀斯特山区是中国西南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贫困人口的集中区,各种环境问题突出,经济落后。基于西部贵州山区的现状,发展生态农业是该地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山区的山地资源不仅丰富且面积较大,森林植被覆盖度大的同时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方面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在西部的山区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森林植被覆盖度大的同时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这些特点都使得贵卅喀斯特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目标是:发展立体的生态农业。但是,在西部山区发展生态农业也面临这些问题: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与石漠化问题加剧,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结构。所以在贵州西部山区发展生态农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顺应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要形成一种共识即发展生态农业应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保护资源的同时使得生态农业与环境能够逐渐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在合理利用再生资源的基础上转化自然资源,与此同时一方面要促进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循环,同时大力改善生态农业的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经济效益。

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1. 立足于山区现代农业的实际,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 结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 构建“以生态为基础, 以科技为主导” 发展模式,重点在于首先要在加强技术服务完善的同时提高林农生产的积极性。其次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调整林业布局。

2.按照农田优化模式的推广,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稳固粮田面积,因地制宜的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产品,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和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措施来看:一是对作物的结构进行调整。逐步改变品种单一、种植模式的僵化问题,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二是:根据各种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进行合理整合,建立立体的生物农业系统,使各种生物之间互利共生,得到全面的利用。三是:重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一方面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另一方面注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在生产的同时注重环境的治理,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不受生产的侵害。

3.农业集各种效益于一身,产品丰富,资源可以再生,便于多次加工,增殖效应明显,也可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4.促进生物措施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以植被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物措施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无疑是居于关键地位的,只有恢复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态环境中各个方面协调起来进入良性循环。

5.始终将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山区生态农业的主要力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同时不断的进行科技学习和科技创新,努力为发展山区农业技术创造出一套新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向当地的农民传授经验和技术,使这些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得以广泛使用和推广,让科学技术真正融入到生产中来,带动生产的飞速发展。

6.发展生态效益型山区文化旅游业,生态旅游是一种集观赏,感受、研究、洞悉大自然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山区旅游资源较充足,有活水的山清水秀、磁山的古老文明、红色革命老区等等,这些都是可大力发展旅游资源。在壮大旅游业的同时还可带动服务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有丰富的资金投入新型农业的发展。

三、资源的开发与保障措施

1.利用山区优势,通过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三个层面的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融合和劳动融合的一体化进程。形成互相促进机制。再次是大力的开展非耕地的多样化利用,可将土地进行多层次利用,以此用于解决部分资金问题。

2.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和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并制定一系列的实施详细新规划,强化目标的责任管理制,从而全面的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

3. 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策略和网络 在建立畅通的通信体系上,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策略,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各地,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4.建立优质的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二是要使得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产品的生产,保证农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使山区的农产品不仅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能够具有各个层面的技术含量,成为真正科技农业新产品。

5.形成生态保护和治理机制 其一,要建立综合全面的治理和保护机制,不仅在生产中要注意环境生态的保护,在生产前就应对环境进行多方位的评估和分析,在生产后也要跟踪调查被破环的环境是否被修复,从而在使得环境生态和生产相和谐配合发展。不仅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使得环境得到完善的保护,真正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其二,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的治理,森林资源和草场的保护、渔业生态的关注,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的工矿业和企业、破坏农业资源的各种企业,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走出一条“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更多地依赖人的智力、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能力,通过提高人类的知识水平、科技水平、管理机构,使自然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

6.以法律为依托建立合法和合理的合作机制,更好更全面的维护西部山区生态农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蕾 丁汉风:德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农业,2002. 6.

[2]刘彦 随吴传钧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究进展及其理论[J].经济地理,2000, 20.

[3]高中琪:《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D].北京林业大学2005.

[4] 卞有生: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和实践[M].中国环境出版社,2000年.

篇4

每年全国两会召开的重要时期,尽管已经做好科学稳妥的农产品供应方案,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执行会长、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董事长张玉玺每天都抽空在市场内走一走,看菜量、问产地、询价格,不时与商户交流业务,时刻关注首都的农产品供应。

实际上,一年四季,新发地市场的粗粮细粮一应俱全,果蔬鱼肉精致新鲜、副食零食品种多样,其稳定而强大的供应能力使首都餐桌从“有啥吃啥”升级为“吃啥有啥”,而且更加安全、营养、健康。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发地市场的繁荣崛起,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归功于张玉玺不忘初心、逐梦前行的奋斗与坚守。成立29年,新发地市场树立了全国农产品流通的中心地位和国际形象。创业29年,张玉玺励精图治、起航未来,荣膺中国农产品流通终身成就奖。风雨29年,张玉玺领导着新发地,深耕伟大的农批事业,稳稳地托起首都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全国基地供应优质食材

据了解,目前,新发地市场已形成以蔬菜、果品批发为龙头,粮油、肉类、水产、调料等综合批l同步发展的新格局。2016年,新发地市场农产品交易量1550万吨,交易额721亿元人民币。据统计,上述双项指标连续十多年稳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一,新发地成为中国农产品的代名词,其价格指数成为引领中国农产品市场价格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张玉玺介绍说,北京80%以上的农产品依靠外埠供应。为构建首都农产品供应的长效机制,使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北京市场,新发地在海南、河北、山东、甘肃、宁夏等全国各地建立了300多万亩农产品供应基地。在河北、内蒙古、山西、安徽、湖北等地采取托管、自营的方式,建设了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我们唯一的目的是提高北京市农产品的自给率和可控率,保证首都北京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

实际上,通过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分市场的建立,新发地构建了首都农产品的安全供应体系。不仅保证了供应,也拉低了农产品价格。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蔬菜价格评比中,北京的价格排名总是在20位以后,价格总体偏低,新发地因此被视为是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器”。

多措并举创新流通模式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如火如荼,生鲜电商成为行业的一片蓝海。实际上,从2010年起,新发地市场就先人一步,开始电子商务整体布局,探索出“新发地+互联网+品牌农业”创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

2015年,新发地市场适时推出自有果蔬品牌“珍品荟”,北京民众可采用网上下单,直通社区超市的模式,购买日常生活需要的农产品。此外,新发地市场在京东、1号店平台上设有“新发地旗舰店”,销售精品果蔬。新发地市场将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业态,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增强了市场的吞吐能力和辐射效应,为市场在更大领域、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做精、做细、做强农产品流通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市场业务也稳步向生产源头和零售终端同步延伸,现已在北京市区内设立了150多家便民菜店,500多个社区直通车,所有果蔬均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新发地市场积极推进“农改超”项目,打造 “来颗桃”连锁品牌超市,把新发地市场搬到老百姓家门口。

“今后几年,新发地市场计划再开设1500―2000家便民社区菜店,满足首都居民日常果蔬消费需求。”张玉玺如是说,让首都餐桌的美食种类更丰富、价格更实惠、品质更优良。

升级转型建现代化市场

从平面升级为立体、最终告别露天交易。目前,新发地市场已吹响升级转型的号角,蔬菜综合交易楼已紧锣密鼓开工建设。一个与首都相匹配的现代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呼之欲出。

据张玉玺介绍,新发地市场现有土地1680亩,其中的670亩土地将用于建设立体的综合性农产品市场,包括冷链交易区、果品交易区和蔬菜交易区,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各层装卸货。余下的1000亩土地将重新规划为绿地,进行植被改造,多品种花草树木交相辉映,新发地市场将焕然一新,成为集观光、旅游功能于一身的花园式购物中心。

新发地市场将持续推进产品、包装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在产地将包装标准化后,减少再包装成本,同时为相应的城市垃圾减量。力推“扶大、扶优、扶强、扶品牌”战略,重点扶持3000户各品类商户,同时扩大他们在产地的种植面积,引导产地走标准化、品牌化道路,保障首都农产品供应。

张玉玺表示,未来几年,是新发地市场深化改革、升级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员工和广大商户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主动作为,勇于开拓,让更多商户富起来,让产地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首都百姓吃上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努力打造农产品流通新型平台,叫响新发地现代化农批市场品牌。

做大做强农产品大流通

篇5

第一章“”科技发展回顾

“”期间,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进“科教强市”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市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期间,市财政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4亿元,争取上级科技资金投入2.64亿元,同比增加179%、176%。年到年全社会投入研究与发展经费75.7亿元,同比增加158.5%。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46项,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440项。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7项,是“”的2.1倍;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15项,省内排名第一。与大学、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组织产学研需求对接53次,启动合作项目485项;完成科技项目招商2.2亿元。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350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2项,是“”的1.84倍,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居全省之首。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得到应用。全市专利申请量10991件(其中发明专利3043件),授权6207件,分别是“”的3.32倍、4.7倍和3.02倍。新建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37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填补了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新建国家和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家,其中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到200多家。中信重工、中钢洛耐院、LYC等3家企业技术中心进入全国百强。

科技支撑和引领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期间,坚持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攻克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300多项,开发300多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新产品开发,实现销售收入743.18亿元,利税185.79亿元。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实施30个重大专项,实现了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其中,24对棒大型还原炉工艺技术及装备等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以硅材料产业为龙头,形成了新型硅光伏产业。通过实施各类计划项目,有力支撑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还带动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市、涧西区被列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区),市被确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办法实施以来,共有108家企业通过认定,居全省第二。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670亿元,增加值140亿元,分别是“”末的3.72倍、2.28倍。12家部属科研院所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是“”末的2.8倍。拥有2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9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硅材料光伏特色产业基地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硅高科、尚德、阿特斯3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首批骨干企业。

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 选育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个(国家审定9个,省级审定17个),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200余项,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万亩,推广应用500万亩,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7.5亿元,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以上;引进推广羊、奶牛等畜禽良种20余个,畜禽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培育牡丹新品种30余个,解决了牡丹周年开花关键技术,提高了牡丹的观赏性和产业化水平。实施交通科技扶贫项目56个,5个贫困县的40个乡镇4.6万农户受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培训农民20余万人。

科技支撑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期间,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5个,废水、废气排放减少20%,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为企业节约成本6000多万元,有2家企业被评为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发展连翘、柴胡等道地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20万亩,重点解决了物种资源创新利用、主要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等关键技术,提高了药材的质量。开发出了5个中药新产品,实现经济效益1亿多元。在影响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方面,完成科技攻关项目43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建立省市科普基地4个,普及和宣传了科学知识。

自主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的决定》、《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市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落实了科研院所反映问题办理周报制度,解决了制约科研院所发展的突出问题57个;实行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工作制度;实施科技项目网上申报,规范了科技发展计划立项、评估和结题等一系列操作规程,建立专家委员会,完善了专家评审立项制度,保证了科技项目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

尽管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投资拉动、资源和能源消耗,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3.2%,低于全省7个百分点。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相当一部分企业很少甚至没有开展研发活动,不少工业企业还是零专利。三是科技拔尖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和既懂科技又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四是科技投入还处在较低水平,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占生产总值(GDP)仅为1.63%,低于全国平均1.7%的水平,不能满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是国家、省出台了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并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国际间在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同时推动了技术进步与转移,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

三是我市经济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时期,更加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为我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运用新模式加快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四是我市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机构,一批国家、省创新平台,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较强的内生动力。

二、挑战

经济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科技资源流动和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通过科技创新寻求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市的科技综合实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 规划理念

一、基本依据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要求与部署,按照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精神和创新型建设的需要,编制此规划。

二、基本定位

本规划是一项科技创新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一项政府规划。

三、规划理念

一个坚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一条主线:以自主创新为主线。

一个核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为核心。

一个面向:面向“十二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需求。

四个支撑:为市建立创新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为市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为市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市汇聚和培养一大批科技人才提供科技支撑。

第四章 规划内容

一、指导思想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核心,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团队,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创新基地,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末,建成创新型城市,科技总体水平和科技实力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改善。

(一)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轴承、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社会发展(民生科技)、科技服务业等9大领域,突破94个方面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实施600项科技项目(见附表),投入研发资金30亿元,产业化资金1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实现利税450亿元。

(二)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

(三)科技投入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

(四)以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100人,培育3~5个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团队。

(五)新建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新建3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新认定省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3~5个。在优势学科领域培育1~2个国家重点学科。

(六)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000件,授权量达到225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30%。

(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八)科技成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以下;万元GDP耗水下降到120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总体部署

以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四大领域为重点进行规划,对未来五年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体部署。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轴承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和发展思路,攻克66项关键技术,以产业集聚形式及技术创新优先为原则,培育壮大产业集聚区,全面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特色花卉及林果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蔬菜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施五大科技工程,突破18项关键技术,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

社会发展领域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和安全生产等为重点,攻克8项制约社会发展的技术难题。

科技服务业以科技创新、科技咨询、技术贸易、知识产权、科技孵化、科技风险投资担保等服务为发展重点,为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

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施50个重大科技专项,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保持科技竞争优势。

第五章 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一、工业科技

(一)装备制造业

1.发展背景

装备制造业是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部分企业在我国同行业中居龙头地位,在国家重大成套装备制造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集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系统设计、技术研发、产品加工、质量检测及设备成套为一体的明显优势。拥有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451家,以其特有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体系。

“”期间,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年,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80亿元。

2.发展思路

以促进“两化”融合为基本工作思路,突出核心制造优势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共性技术研究为依托,重点发展矿山重型装备、农用装备及工程机械、动力机械、节能装备、运输装备、材料加工装备六大领域。壮大配套产业,实现由单一部件生产向成套装备制造转变、由产品制造向工程总承包转变、由产品优势向产业集群优势转变、由比较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由装备制造向装备设计转变,着力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产业目标

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其中国际名牌产品3~5个、中国驰名商标20件;开发60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成套装备;年申请专利10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300件。到2015年末,全市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2500亿元。把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装备研发基地。

4.关键技术及研发内容

(1)矿山重型装备

关键技术1大型高效提升机研究开发

重点研发大型多绳缠绕式提升机的双机同步拖动技术;活动卷筒离合装置结构动力学及液压自动控制技术;盘型制动闸控系统的恒减速可靠性技术;大功率新型交—交变频、交—直—交变频调速拖动控制应用技术;提升机安全检测与诊断技术等。研发最大拖动功率单机6000kW、双机2×5000kW、提升速度18~20m/s的大型高效提升机。

关键技术2大型旋回破碎机研究开发

主要包括旋回破碎机的破碎腔型优化;整机数字智能控制及故障检测技术;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分析及设计;滑动轴承运动及机理;物料破碎性能分析的研究等,分析不同种类,粒度物料对破碎机生产性能等重要参数的影响,为破碎机系列化,产业化提供依据。研发功率700kW、生产能力300~1800t/h的大型旋回破碎机。

关键技术3超细碎高压辊磨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辊压耐磨材料性能及制造工艺;超细碎(粉磨)工艺系统节能技术;进料、辊缝调节技术;辊面延寿技术;高压辊磨机关键件如可调进料装置、行星减速器、主油缸的制造技术;高压液压系统试验技术;辊压破碎机控制技术研究等。研发功率≥2×1600kW、规格≥Φ1800×1600mm的超细碎高压辊磨。

关键技术4特大型自磨及球(棒)磨研究开发

针对各种矿物进行粉磨工艺及粉磨参数试验,设备选型及合理匹配,矿物性能试验方法,磨机参数对出料粒度的影响,磨机参数对分级粒度和分级效率的影响,磨机的机械强度、传动技术、技术研究等。研发Φ12.2×11m自磨机、Φ7.9×13.6m溢流型球磨机、Φ4.7×6m水煤浆棒磨机。能耗降低5~10%。

关键技术5大型高效过滤机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物料性质的分析、脱水性能实验;过滤介质的适应性技术;滤盘直径10m以上整体滤盘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免维护结构分配头及中心轴的结构及内部流道设计制造技术;分配头耐磨材料的试验;大型扇形板结构;电气控制系统的控制技术及过滤机整机节能技术研究等。研发出料水分低于13%、处理小于200目的赤泥物料达到300~400kg/m2·h以上的大型高效过滤机。

关键技术6特大型矿渣立磨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加载系统和碾压技术;磨内流体质量、动量、流量仿真模拟,选粉机调节产品细度仿真模拟技术;关键件有限元热应力计算分析;耐磨件材料和工艺;液压操控和实时监控技术;矿渣粉磨系统研究等。研发磨盘直径5700mm、功率4800kW、生产能力160t/h的特大型矿渣立磨。

关键技术7特大型回转窑研究开发

主要包括大跨距三档筒体支承技术;托轮轴承组小长径比不刮瓦滑动轴承设计技术,双传动变频调速驱动技术;双液压挡轮装置技术;窑头、窑尾薄片多层复合式密封技术;关键件的制造技术研究等。研发Φ6.2×92m、功率2×1050kW、生产能力500t/h的大型回转窑。

(2)农用装备及工程机械

关键技术8大马力轮式拖拉机研究开发

研究人机工程技术;低排放柴油机电控技术;电控液压分动箱、差速锁、动力输出技术;闭心负荷传感液压系统技术;电控悬挂技术;四轮制动结构及控制技术;开发带同步换向传动系和动力换向和部分动力换挡传动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400马力产品,排放指标达到欧ⅢA,整机性能达到国外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水平。开发大功率橡胶履带拖拉机及其变型产品。

关键技术9工程机械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压路机、挖掘机、推土机的数字化、集成化设计制造技术等,开发通用核心部件,不断完善产品系列,提升柴油机、箱/桥、结构件、液压件等内部配套能力。提高产品安全、可靠、经济性能,提升产品档次,满足市场需求。研发沥青再生、路面刨铣等路面施工机械。研制振动频率46Hz、振幅0.62mm的压路机,1.6m3挖掘机,169kW推土机。

关键技术10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研究开发

开发机具田间转弯、对行、卸粮等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一次作业同时完成玉米果穗摘收、升运、集箱和秸杆切碎还田,研制功率≥150马力、生产率7~18亩/h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研究块茎类作物识别及挖掘技术、输送分离技术和除秧技术,研制马铃薯(甜菜)联合收获机等。

(3)动力机械

关键技术11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概念和总体设计技术;系统匹配技术;高压共轨燃油系统设计及匹配技术;高效增压系统设计及匹配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油气混合优化及缸内燃烧优化技术;低负荷进气温度预热技术;关重件强化设计技术;关重件精确铸造、高效加工技术等。自主研发3800kW、排放符合IMOTierⅡ法规的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

关键技术12工程机械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研究开发

通过采用成熟四气门技术,进行油气匹配和高压喷射技术(喷射压力大115MPa)以及增压器优化匹配、曲轴强化技术等的应用研究,改善低负荷扭矩特性,降低排温、排放,自主研发430kW、排放符合EPATierⅣ法规高速大功率柴油机。

关键技术13农机及车辆用柴油机研究开发

立足大中型拖拉机、收获机械、装载机、压路机、推土机、叉车及中型发电机组等配套市场,提升增压器与柴油机匹配技术、大扭矩技术、低负荷性能改善技术,突破技术性能先进、节约能源的农机、车辆的大功率新型柴油机设计制造技术。自主研发15~400马力、排放指标达到欧ⅢA标准的农机及车辆用柴油机。

关键技术14汽油机研究开发

保持小排量汽油机研发优势,在大排量和特种机上取得新突破。重点研究发动机性能匹配技术;电喷技术;活塞喷射冷却技术(背部冷却);双拨叉轴技术;高刚度的曲轴箱体制造技术;双凸轮轴带卸压技术油气分离技术等。研发功率:19/7000(kW/r/min)、排放指标达到欧ⅢA标准的新能源燃气发动机并产业化。

关键技术15大型燃气发电机组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低浓度管道瓦斯安全输送控制技术、气体发动机热电冷集成系统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等研究,自主研制低浓度(燃气浓度≥8%)瓦斯安全发电装备,实现气体发动机热电冷联供。

关键技术16绿色混合动力发动机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双燃料混合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等研究,突破发动机双燃料切换、替代关键技术;自主研制燃油消耗率60~100g/kW.h、燃气消耗率0.13~0.18g/kW.h的双燃料发动机。

(4)节能环保装备

关键技术17城市垃圾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及装备

主要包括垃圾分类技术、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无机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用于二次燃料的燃烧器技术,分解炉设计制造技术,旁路系统研究等,并研制日处理垃圾500吨相关工艺装备。

关键技术18褐煤提质、堆浸提金新工艺及装备

重点开展各种煤质在不同温度、水分、压力、成型等工艺条件变化下高压成型煤的热效率、强度、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的改善状况研究;不同压力、转速、水分、粒度变化情况研究;矿石在实际破碎中的裂隙发育程度、以及筑堆后的矿堆渗透性变化规律研究;装备传动方式、进料形式和控制技术研究等。研发生产能力7~15t/h的褐煤提质装备,生产能力60t/h的堆浸提金装备。

关键技术19余热利用发电技术及装备

重点开展水泥窑余热发电工艺技术;硅冶炼余热发电工艺技术;玻璃窑余热发电工艺技术;石灰窑余热发电工艺技术;制定出余热发电设计规范;第四代篦冷机等条件下的高效余热利用技术;低沸点工质低温余热发电工艺研究等。形成余热利用发电先进工艺和成套装备(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实现以上领域的工程总成。研制10MW以上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双压系统并实现工程示范。

(5)运输装备

关键技术20军民两用雪地摩托车研究开发

重点开展发动机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的可靠性及耐久性、雪地车的人机工程学、整车在低温环境下运行的可靠性及耐久性、发动机及动力传输系统的布置、车架材料及焊接工艺性能研究等。研制车速60km/h、800cc军民两用雪地摩托车,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关键技术21专用车辆研究开发

主要包括面向特殊应用的整车匹配及性能优化,车辆轻量化设计技术,噪声与排放控制系统设计技术,采用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产品结构设计技术,动力总成及电子控制技术等研究。开发垃圾车、水泥搅拌车等专用车辆,逐步将汽车发展成为我市真正的支柱性产业。

关键技术22重型轨道车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动力选型、布置及其传递方案,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单元制动、逻辑单元控制、自动报警等技术;关键部件转向架的设计制造技术,轨道车传统的一、二系悬挂和减振系统改进,优化车体结构,控制车辆噪声,提高乘座的舒适性。研制522kW、最高运行速度132km/h的重型轨道车。

(6)材料加工装备

关键技术23钢铁冶炼及加工装备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大吨位转炉寿命;大吨位转炉复吹和自动吹炼技术;热连轧工艺技术,高精度轧制技术(AGC,板形控制,宽度控制);大吨位转炉、大型宽厚钢板轧机、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大型管材矫直机、冷轧薄板矫直机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等。研发220t转炉、100~200mm×3500~4800mm宽厚钢板轧机、宽度≥1750mm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等。

关键技术24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装备研究开发

开展冶炼工艺技术及铝板带、铜板带热连轧和冷轧、冷连轧工艺技术研究。主要开发Φ4.5m以上规格的大型铜冶炼炉,并开发锌冶炼炉和硅冶炼炉;研制1850mm铝板带、1300mm铜板带热轧机、热连轧机和冷轧机、冷连轧机,宽度大于400mm、厚度0.05mm以下的铜箔压延设备以及加工装备过程控制系统并实现产业化。这些装备中充分体现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技术特征。

关键技术25 大吨位节能型浮法玻璃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600吨/日至1000吨/日规模的大吨位浮法玻璃生产线的设计建造技术,研究开发适合大吨位浮法线的全氧燃烧、余热发电等环保新技术,提高原料、燃料等原材料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浮法玻璃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促进节能减排。

关键技术26玻璃深加工装备研究开发

重点研究玻璃深加工设备,包括玻璃钢化、镀膜、夹层、中空、自洁、防水等工艺技术及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等。研究APCVD生产FTO玻璃时反应器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机组、TCO玻璃镀膜机组,突破国外公司对先进LOW-E镀膜玻璃设备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TCO玻璃的商品化生产。

关键技术27高效、节能多晶硅生产技术及装备开发

研究48对棒还原炉内气态物料流场、温度场以及多晶硅生长D-I-V曲线;研究48对棒还原炉的启动、运行、停炉等全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供控电设备等硬件研究制造和系统软件开发;研究48对棒还原炉结构和设备制造方案,包括底盘的密封、绝缘结构和材料选择;还原炉能量综合利用工艺方案;开发48对棒还原炉,能耗降低20~30%。

(7)重点共性技术

关键技术28现代设计技术

应用CAD/CAE/CAPP/CAM/PLM技术,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设计理论与创新设计方法研究,建立产品的数字化模型。开发装备寿命评估和可靠性设计、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虚拟设计及3D仿真技术;建立面向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数据库、标准库和知识库,构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技术标准、加工制造等环节为一体的集成工作平台,提高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关键技术29先进制造技术

面向行业开发先进的网络化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关键零部件材料冶炼、铸造、锻造和热处理工艺,开发冶炼、铸造、锻造缺陷检测及防止技术;研发关键件制造工艺,形成典型零件的高效加工工艺、特大型零件的分体加工及装配、焊接工艺及热处理技术;开展零部件品质检测手段及方法、整机性能试验技术研究,开发相应的检验仪器及设备、试验装置等。

关键技术30节能减排技术

开展装备的设计、制造工艺路线和工艺方案、新型机床及控制节能技术研究,采用新型水基冷却液、清洗液等,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制造;通过装备运行规律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优化确定装备的主参数和设备间的参数匹配;开发装备的节能拖动及控制技术、动力传递性能的优化和匹配技术。

(二)轴承产业

1.发展背景

轴承是的特色产业,是全国三大轴承基地之一。轴研所是轴承行业唯一的国家级轴承技术研究所、全国轴承行业技术归口单位。LYC轴承公司是国内轴承行业用途覆盖面广、品种齐全、产品尺寸最大的制造企业。河南科技大学拥有全国唯一的轴承专业(方向)。年全市轴承企业200余家,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

2.发展思路

发挥技术和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轴承、汽车轴承、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及功能部件轴承、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轴承、高速高精度冶金轧机轴承、大型施工机械轴承、第三代医疗器械主轴轴承等;研制数控磨床、高速磨床、精密冷碾扩机等轴承加工装备。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基础上再创新,提升高端轴承的制造能力和竞争力。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广泛吸引民营资本,形成轴承产业集群,拉长轴承产业链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3.产业目标

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国际名牌产品系列1~2个。开发12项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年申请专利5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50件。到2015年末,轴承行业形成轴承生产能力3000万套,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以大型、特大型、精密轴承为主导产品,进一步巩固作为全国三大轴承基地之一的地位,建成世界一流的轴承研发制造基地。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关键技术31城市轨道交通设备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轴承结构优化设计;轴承密封技术;轴承零件加工新工艺方法;轴承试验技术;技术研究等。研发时速≥100km、使用寿命≥80万km、可靠度99%的城轨车辆轴承。

关键技术32汽车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第三代轿车轮毂轴承单元,第二代重载卡车轮毂轴承单元、涡轮增压器轴承的设计方法、加工工艺,工艺装备、检测技术等研究。研发使用寿命≥25万km的第三代轿车轮毂轴承单元;使用寿命≥50万km第二代重载卡车轮毂轴承单元;转速≥10万转/分钟、耐高温600~700℃、使用寿命10~15万km的涡轮增压器轴承。

关键技术33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及功能部件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解决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用大型专用轴承的精密加工技术、热处理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高精度大型专用轴承的系列化核心技术;研发立车工作台主轴轴承、落地铣镗床主轴轴承、龙门镗铣床铣头C轴轴承、重型卧车主轴箱轴承等大型专用轴承,精度P4、P2,DmN值达到2.5×106mm·r/min。

关键技术34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开发包括1.5MW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偏航轴承、变桨轴承、主轴轴承、增速器轴承和发电机轴承,百万千瓦核电站反应堆耐腐蚀轴承、核电机组大型压缩机泵用轴承、辅机轴承、应急柴油机轴承,大型水电站起闸机轴承,大型抽水蓄能机组轴承设计制造技术等。研发使用寿命20年、可靠度99%的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轴承。

关键技术35高速高精度冶金轧机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镀涂层加工成套设备轴承,森吉米尔轧机轴承,1450、1500、1580、1600、1700、1750、1870、1900、2300、4300等规格冷热连轧和涂镀层生产线轴承,大型板坯连铸机轴承,彩色涂层钢板生产设备轴承、大型高炉风机轴承以及有色金属高精度轧机轴承,有色金属大断面及复杂截面挤压机轴承的设计制造技术等。研制使用寿命轧钢120万吨的大型薄板冷热连轧线轴承,速度120m/s的高速线材轧机轴承。

关键技术36大型施工机械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大断面土压平衡、水泥平衡和硬岩盾构机轴承,大型挖掘机轴承,大型压路机轴承,大型工程车辆轴承,道路再生机轴承,大型履带吊轴承,全路面起重机轴承,架桥机轴承,沥青混凝土搅拌和再生成套设备轴承的设计制造技术等。研制使用寿命≥5000h,可靠度趋近100%的盾构机轴承,使用寿命≥30000h的水泥主磨机轴承。

关键技术37第三代医疗器械主轴轴承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轴承结构优化技术;轴承降噪技术;轴承试验方法;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等。研制转速80~120r/min、端面跳动Sia≤0.025mm、平面度0.03mm的第三代医疗器械(CT机)主轴轴承。

关键技术38轴承加工技术及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高速磨削技术,CBN砂轮磨削技术(CBN砂轮的制造技术、修整技术、磨削冷却液),外表面磨削砂轮自动动平衡技术,快速消除内表面磨削空程的技术,磨削过程控制技术、轴承套圈冷碾扩轧制原理与工艺技术等;开发表面粗糙度Ra0.1~0.2μm的数控磨床、磨削线速度45~60m/s的高速磨床、Φ100~300mm精密冷碾扩机,研制轴承检测仪器与设备。

(三)新材料

1.发展背景

经过多年发展,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市的优势产业,产业链基本形成,集群效应凸显,在硅材料、钼钨钛、新型耐火材料、铝镁板带、电子铜基材料、电子玻璃、高分子材料、超硬材料等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批准为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年,材料生产企业352家,其中,新材料企业165家。实现销售收入415亿元。

2.发展思路

开发新型材料,提高传统材料的生产技术和品质,拓展其应用领域。依托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关键技术研究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合金材料、硅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特种玻璃、新型化工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等。优化产业结构,整合资源,节能降耗,使成为辐射中西部的重要新材料产业技术中心。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研发新型材料50种,申报专利1000件以上。全市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800亿元,新建15个各类研发机构,把建成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合金材料

关键技术39铜及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无氧铜的提纯及熔体纯净化技术、铜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定向结晶铜超细丝生产工艺、高精度超薄铜带材精度控制技术、高性能铜带残余应力控制技术、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强化技术;开发高强度异型铜材及管材、无铅易切削铜合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带(Cu-Ni-Si、Cu-Cr-Zr系)、350公里/小时高速铁路铜合金接触线(Cu-Cr-Zr)及其辅件铜材。

关键技术40铝及铝制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铝土矿资源综合开采利用技术;研究电解铝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及循环利用的工艺技术,超大型预焙槽生产关键技术,铝合金半固态铸造成型工艺技术,连铸热轧铝板带生产工艺技术;重点开发用机、汽车、轨道客车、船舶、集装箱等专用高精度工业型材和建筑装饰型材;研究铝土矿尾矿、氧化铝赤泥和铝加工废料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41钼钨及钼钨产品研发

研究钼选矿和白钨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回收技术,滑石型钼矿选矿技术,钼冶炼脱硫、烟尘处理新技术,稀土钼钨制品的制备、钼箔的轧制、钼钨掺杂工艺、二钼化硅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开发钼化工和板、带、丝等钼钨精深加工产品,全面提高钼钨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研究矿区环境保护、复垦、绿化和尾矿渣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42钛及钛产品研发

研究海绵钛的低成本生产技术,钛合金熔炼加工工艺、加工成型、无损检测、成型焊接、机加与表面处理等技术,重点突破高质量钛板带材、焊管成型技术、航空钛合金铸锻件等关键技术;开发钛合金新品种如航空航天用钛合金铸件、高尔夫球具用系列钛合金、医用钛合金开发、手表表壳用钛板材等,替代进口。研究电解法制备海绵钛技术。

关键技术43特种钢生产技术研究开发

研究特种钢的化学成分、冶炼及铸造、热处理工艺,攻克非金属夹杂物过多、夹杂物的构成及分布不均的技术难题。重点开发核电、轴承行业急需的超临界钢、超超临界钢、耐热钢、高温钢、军甲钢、无磁钢、渗碳钢、不锈钢等特种钢,填补国内空白。

(2)硅材料

关键技术44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超纯多晶硅规模化生产技术;大功率电子和功率集成元件用3〞-8〞FZ级多晶硅生产技术;超纯多晶硅块料、棒料高纯清洗包装技术;24对棒及以上的大型还原炉设计、制造、工艺技术和多晶硅生产成套自动控制技术;研发高纯氯硅化合物(TSC)生产系统和多晶还原生长系统的节能降耗技术;SiCl4氢化技术;光伏级高品质低能耗定向凝固铸造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多晶生产副产品SiCl4的回收、再利用技术等;多晶硅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关键技术45单晶硅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重点研发8"、12"硅单晶成套生产技术,包括8"、12"CZ法和MCZ法制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单晶硅生长技术;8"、12"IC级硅抛光片和外延片加工工艺技术;8"、12"IC级硅抛光片质量检验技术;6"、8″太阳能级硅单晶、硅片生产工艺(节能、提高质量和成品率等)新技术研发;6"、8"重掺杂(B、Sb、As)工艺技术;6"TEOS背封抛光片的生产工艺;异变绝缘硅片生产技术。

(3)新型耐火材料

关键技术46高效长寿耐火材料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节能铝电解槽用碳化硅基材料高致密技术、炼铁高炉用大型碳化硅风口组合砖制备技术、煤气化炉耐火材料综合长寿技术、焦炉用硅砖高导热技术、非晶合金工艺用关键耐火材料制备技术以及Hismelt炼铁技术用Cr2O3-Al2O3耐火材料抗剥落、抗侵蚀技术。

关键技术47新型节能及环保耐火材料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化学法制备高温氧化铝、氧化锆晶体纤维技术,气凝胶制备纳米结构隔热材料技术,轻质材料微气孔技术,RH精炼系统、大型水泥窑用耐火材料无铬化技术,高温烟气过滤除尘材料耐高温技术,环保型炮泥制备技术,氟含量<2.0%的低氟和无氟保护渣制备技术。

关键技术48功能耐火材料技术研究

高效连铸用长水口、浸入式水口、塞棒材料的结构复合技术,冶金用透气材料透气孔道一体化复合技术,保温电解槽低导热层状复合梯度材料的制备技术,碳化硅高温过滤器孔径控制技术,过滤高温金属熔液杂质作用的泡沫材料制备技术。

(4)特种玻璃

关键技术49特种玻璃材料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在线多种彩色膜热反射浮法玻璃生产技术;开发Low-E玻璃深加工技术;特种玻璃开发和研发能力中试平台建设;超白玻璃生产工艺研究;信息显示基板玻璃及太阳能光伏玻璃的配方设计及生产工艺研究。

(5)新型化工材料

关键技术50精细化学品开发

着重研发高纯度电子级六氟化硫、三氟化氮、四氟化氮、六氟化钨、氟代烷基膦酸锂等产品的关键工艺技术,包括制氟电解槽腐蚀控制技术、多塔串联连续低温精馏技术、高纯度气体微量杂质分析技术、钢瓶预处理及洁净灌装技术。

关键技术51新型高分子材料开发

以聚氨酯、聚双环戊二烯、改性尼龙、均聚PP基复合材料、大型风电叶片用新材料、矿用提升机抗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等为重点,着重进行其配方、工艺及成型技术研究。

(四)新能源

1.发展背景

新能源产业在太阳能光伏、锂离子动力电池、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已经初具规模。年硅材料与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达45.6亿元,相关企业31家,已建成光伏发电示范工程2个。以尚德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年产能已达230MW。风力发电形成了电机、叶片、轴承、锁紧盘等关键件研发与生产配套能力。生物质能建设方面,全市户沼气总数达到34.56万座,总池容达到5.6万立方米。已建成2个应用生物质能技术的生产企业。

2.发展思路

发展新兴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依托重点企业发展太阳能光伏和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开发与建筑物结合的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风电技术,逐步实现装备成套;开发生物质能技术。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研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产品,获得国家专利120项以上,总体技术水平接近或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各类研发中心20个。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

关键技术52材料及光伏技术研究

研发硅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新工艺,控制薄膜的厚度、均匀性和致密性;研发大规格、高品质ITO靶材(纯度纯度≥99.9%,相对密度≥99%,电阻率≤0.2×10-3Ω·cm)高性能、低成本AZO靶材(纯度≥99.9%,可见光透过率≥80%,红外光反射率≥75%)的制备技术。开发太阳能电池用TCO玻璃镀膜(方块电阻≤15Ω;加权透过率≥81%)技术。

关键技术53太阳能电池组件研发

研发新型高效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技术,包括新型低成本、柔性薄膜太阳电池制备工艺、设备及系统集成技术,低成本柔性薄膜太阳电池关键材料和非真空制备技术;研发350F-3000F系列超级电容器的设计、制造、检测技术;研发以光伏集成建筑(BIPV)为核心的并网发电应用技术。

(2)兆瓦级风电

关键技术5电叶片关键技术研究

通过对进口材料性能的分析,积累基础数据,构建材料有关数据模型,研制适合风电叶片的新型材料;研究风电叶片在潮湿、高温、强紫外线、强腐蚀等恶劣环境下材料性能的变化规律,改善性能,优化整体结构设计,延长叶片使用寿命。

关键技术55锁紧盘设计制造技术研究

利用数字化仿真设计技术,对锁紧盘的结构、强度进行分析计算,预测其使用寿命;研发数字化加工新工艺,提高加工精度。

(3)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

关键技术56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动力电池工作状态的在线检测等技术,开发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及模块、充电系统;研发连续化生产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新工艺;研发自动化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构建生产车间的MES系统,降低生产成本。

(4)生物质能

关键技术57生物质能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沼气低温发酵技术;二氧化碳/氢气、甲烷/氢气等混合气体分离以及氢气的贮存方法;开发利用废弃动植物油脂和黄连木籽、油桐籽等油料林木果实,采用酯交换生产生物柴油的新技术;研究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燃料乙醇新工艺,实现原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组分分离,提高酶解效率及发酵强度,并提高工艺附加值。

(五)信息产业

1.发展背景

国民经济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是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信息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开发出了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污水处理工程智能化设计软件、日照采集分析软件等400多项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市场潜力的软件成果,现有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营业收入5亿多元。

在两化融合方面,制造业领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程度、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等处于国内先进行列,4C技术普及和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制造业信息化单项技术的应用覆盖率达100%,新产品的研发周期缩短了30%以上,技术进步贡献率提高了10%。

2.发展思路

优先发展软件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外包、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数据处理、行业电子商务、动漫网游、动漫手游等关键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大公司到建立分公司和研发中心,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深度。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面向工业、农业、物流等领域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开发平台软件30余套,尤其面向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行业,研发高效、智能控制等嵌入式系统500余套;面向物联网应用,研发传感技术及其产品30种;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外包收入年递增50%;呼叫中心座席规模达到2万个;力争建设物流、畜禽、轴承等行业的全国数据存储中心,耐材、物流、钢质办公家俱等行业电子网站,信息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软件

关键技术58基础软件关键技术开发

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工程化开发技术研究。

关键技术59应用软件关键技术开发

开发面向离散型企业的车间MES系统,大型数控装备的控制软件,信息服务平台智能化软件,制造业信息化的其他应用软件;开发面向流程型企业的过程控制组态软件,过程仿真软件;开发嵌入式农机机载控制终端;开发小麦生产过程管理决策模型及智能系统等;开发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统一的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硬件

关键技术60硬件关键技术开发

开发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平台、高灵敏度传感器、数字程控交换机、VOIP系统平台、NGN核心业务平台、长寿命智能型光电连接器、无源光器件、节能型CO2保护焊电源、RFID车载终端、钢丝绳质量在线检测仪、指纹安全产品、智能仪表(智能流量记录仪、圆度仪等)、移动通讯直放站传输设备等。

3.制造业信息化

关键技术61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面向集团企业的业务流程信息化、面向终端用户提供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面向制造企业实施4CP/2E集成应用技术的二次开发,研发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组件技术、端到端的协同技术,动物溯源RFID耳标技术,“感知”工程推进中的数据及关键技术,物联网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以及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

(六)生物医药

1.发展背景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物工程与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兽药生产方面,组建了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研发能力已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建成20万亩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成中药中间体提取分离产业化生产基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5家,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

2.发展思路

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医药中间体和生物防治四个领域,促进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巩固兽用药品生产及研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3.产业目标

到2015年,研发10余种重大疾病和常发流行性疾病的诊断技术和诊断试剂盒,研发出3~5种急需高效的新特药生物制剂产品;中草药的有效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获得5~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中药用药新技术、新方法;建立4个市级重点生物材料研发中心。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年专利申请量30件以上。

4.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生物防治

关键技术62生物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针对病原体的快速、灵敏、特异监测与早期诊断关键技术,开发出新型高效抗病毒药物、特异性疫苗和保护性抗体等生物产品,提高市应对突发生物事件和高度传染性疾病爆发和流行的水平。

(2)生物制药

关键技术63生物制药研制开发

利用靶标发现技术,进行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关键基因功能的研究,发展“从基因到药物”的新药创制技术。基于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研发分子对接、分子模拟以及分子设计技术,设计合成创新型药物。

(3)现代中药制药

关键技术64现代中药制药研制开发

开展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的研究。利用生物学技术对中药有效成分的高效提纯和复合改良进行研究。探索适合中药用药特点的方法途径,如中药缓释控释技术、靶向给药技术、新型透皮吸收技术等,提高临床疗效;开发新型复合中药剂型制备技术,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4)新型酶制剂

关键技术65新型酶制剂研制开发

利用生物技术对产酶菌株进行基因改造和诱变育种研究,调整酶制剂产品结构,建立1个适合市工业和农业实际需求的生物催化技术系统,制备得到2~3种性能稳定、高产高效的产酶菌株;发展新型纤维素酶、碱性果胶酶、脂肪酶、蛋白酶等酶制剂,提高酶的纯度,改进酶的分离纯化工艺,增强酶制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特异性;扩大酶制剂的应用范围,改善酶的活性,提高酶产品档次。

(5)生物基医用高分子新材料

关键技术66生物基医用高分子新材料研究开发

依据生物相容性机理,利用生物导向性及生物活性物质的控释技术,研究生物降解或生物吸收材料的分子结构、生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等。研发仿生学高性能生物医用材料、人体组织器官替代材料、治疗医用辅助材料及功能部件等。

二、农业科技

(一)发展背景

“”期间,市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旱作农业栽培技术、畜牧养殖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优化。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35.14万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独具特色,偃展、洛旱系列小麦新品种,洛玉系列玉米新品种选育跻身于河南省前列,洛椒系列辣椒是全国四大辣椒品牌之一,旱作农业等配套技术研究优势明显。肉类总产量23.3万吨,禽蛋总产量13.7万吨,奶类总产量41.1万吨。

(二)发展思路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食品安全、保障生态安全”为中心,积极开展高产、优质农作物、蔬菜、花卉、林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调控技术研究和旱作生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农业循环技术研究;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展优质畜禽种质改良与高效利用、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农业专家系统和网络平台,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三)产业目标

到2015年,选育15~20个小麦、玉米、大豆、甘薯、马铃薯、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单产较“”提高10~15%,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其中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引进畜牧优良品种15~20个,肉牛、肉羊等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选育3~5个林果新品种,引进林果新品种30余个。培育8~10个牡丹、芍药等花卉新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10-15项。

(四)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主要农作物、蔬菜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

关键技术67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利用优异种质材料做亲本,在传统育种技术基础上,结合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选育出适合黄淮旱作麦区种植的抗旱节水小麦品种,产量达到7500kg/hm2以上;选育出适合黄淮高产灌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产量达到10000kg/hm2以上。

关键技术68玉米新品种选育

利用国内玉米优异种质、外来温带和热带亚热带种质,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玉米资源创新和杂优模式研究,选育高产、稳产、多抗、耐密、适应机械化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并研发配套栽培技术,产量达到12000kg/hm2。

关键技术69甘薯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利用二倍体野生甘薯资源及国外优良的亲本资源,以淀粉加工类型、鲜食类型、特用类型(紫薯、黑薯)为主要育种目标,采用有性杂交、集团杂交、系统选育等育种技术,选育高产优质、高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甘薯新品种。鲜薯产量37500kg/hm2,薯干产量12500kg/hm2,淀粉产量9000kg/hm2。

关键技术70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国外抗热、高病、耐低温、耐弱光、耐贮运蔬菜种质资源、,结合航天搭载、多倍体诱变等先进育种手段,、选育高产、抗病、适宜保护地栽培的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新品种。

关键技术71优质高产抗病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马铃薯野生基因种质资源,采用细胞工程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聚合优质、高产、抗病、耐逆等性状,创制优质、多抗、适于不同用途的专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马铃薯新品种1-2个,品质达到鲜食或加工专用标准,抗当地二种以上主要病害,产量比相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

关键技术72旱作节水高效型种植模式集成与示范

以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以降低粮食生产综合成本、提高水份生产效益为目标,分析和评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研究高效节水型种植制度与种植模式,集成保护性耕作技术、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术、非充分灌溉技术、土壤墒情监测与适时灌溉预报技术等,形成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节水高效种植技术与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

2.特色花卉及林果

关键技术73牡丹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引进、筛选国内外牡丹、芍药新品种,尤其是晚(早)花、特(早)晚花材料,重点开展芍药属内组间、种间、野生种与园艺品种之间的远缘杂交,探索远缘杂交技术,提高远缘杂交结实率与发芽率;开展牡丹、芍药诱变(物理、化学)育种与倍性育种、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导入的技术研究,培育适合不同用途的牡丹(芍药)专用新品种。

关键技术74牡丹容器栽培技术研究

在设施条件下,筛选适宜于容器栽培的牡丹品种、基质、容器、营养液及综合栽培技术,培养不同规格(矮生型、中高型、高大型)的用于促成栽培或抑制栽培以及其他用途的优质苗木,实现牡丹周年供苗。

3.畜牧业及乳制品加工

关键技术75动物胚胎生物技术研究

利用胚胎生物技术培育奶牛、肉牛、山羊、绵羊等动物新品种。以南阳牛、郏县红牛、小尾寒羊、伏牛白山羊、槐山羊等地方良种为研究对象,探索动物的繁殖规律和机制,建立新的繁殖方法和快繁新技术。使奶牛群体305天泌乳量由目前的4000-5000公斤提高至6000-7000公斤,肉牛胴体率提高至65%,肉羊产肉率提高至45%左右。

关键技术76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防控技术研究

采集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品种、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有代表性的发病猪群病料,应用RT-PCR技术对扩增各分离毒株的主要功能基因片段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全面了解地区PRRSV的基因类型、发病特征和PRRS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应用PCR技术对PRRSV阳性病料进行检测,了解其与猪瘟、伪狂犬病、流感等重要病毒性疫病的混合感染情况,建立完善的PRRS防控和监控体系。

4.农产品深加工

关键技术77大宗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

利用喷动床和微波干燥技术,研发大宗粮食高效低成本干燥技术、小麦变性淀粉加工工艺;甘薯精白粉丝加工工艺;分析淀粉纳米化及纳米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特性,研究纳米淀粉制备技术、纳米淀粉粒度效应表征及试制、微细化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大宗粮食干燥成本降低10~15%;小麦变性淀粉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

关键技术78畜牧养殖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

以牛乳为原料,研发ESL乳、低乳糖乳、免疫乳、中式双蛋白奶酪、微生物凝乳酶制剂及基因工程凝乳酶、高活性乳酸菌发酵剂和产胞外(荚膜)多糖乳酸菌等产品的关键加工技术;以鸡蛋为原料,研发卵磷脂、卵黄高磷蛋白、蛋黄抗体注射液、溶菌酶、蛋清寡肽等产品的关键加工技术;研发猪血血球和血浆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79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

重点进行果蔬高效低成本脱水干燥技术,大樱桃、金珠果梨保鲜与深加工技术,朝天椒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红色猕猴桃果酒加工技术,新型天然果蔬粉生产技术的研究。

关键技术80特色创意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通过筛选适宜制作干花、保鲜花的牡丹品种,研究牡丹干花、保鲜花加工工艺;通过研究牡丹开花与衰老过程中挥发油的代谢机理和牡丹种子籽油超临界萃取工艺,研发牡丹花精油、色素提取技术,进行牡丹系列化妆品开发;研发功能性无盆迷你果蔬园产品。黑红薯薯条(片、泥)旅游休闲小食品。牡丹保鲜花的观赏期达到3年以上,包装储存期达到5年以上。

5.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关键技术81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玉米秸秆综合处理技术,颗粒饲料、兽药载体、花卉肥料等产品的加工工艺,玉米秸秆粉微生物发酵关键技术,蚯蚓处理玉米秸秆关键技术,结合玉米秸秆精粗颗粒饲料对反刍家畜生产性能和肉质特性的影响研究,开发优良玉米秸秆饲料产品。

6.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技术、调控技术研究

关键技术82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技术、调控技术研究

针对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重点开展成灾机理、流行规律、病虫与寄主植物互作、病虫抗药性等研究,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完善早期监测和预警技术措施,建立适合市农业生产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技术体系,研究制定以生态调控为主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7.农业信息化

关键技术83农业信息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建立农业信息综合管理数据库;面向主要农作物、牡丹、蔬菜和畜禽,研发适合市自然环境条件的高智能种养专家系统;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控、预警与管理技术;开发农产品条码与电子标签(RFID)、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农田基本信息解析与决策技术;研究农作物生长与产量关系模型;奶牛数字化精准养殖技术等。

三、社会发展

(一)发展思路

促进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把发展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放在优先位置,把“感知”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实施一批科技项目,攻克相关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宽松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关键技术及研究内容

1.节能减排

关键技术84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照明节能技术开发,煤的气化、多联产及清洁利用技术,石油、天然气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燃气汽车用气的相关技术。

2.资源环境

关键技术85综合治污与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

可生化城市污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工业密集区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PM10控制技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畜禽养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与利用集成技术;铝土矿冶炼产生赤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86复杂矿区生态保护及修复关键技术

引进和开发适用于重大工程和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新技术,物理、化学和生物结合修复金属污染土地技术。

3.医疗卫生关键技术

加强研究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食品安全中安全预警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87出生缺陷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发高效无创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治疗技术等。

关键技术88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治技术,早期预警和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规范化、个性化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与方案。

关键技术89食品安全中安全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技术及产品。建立食品企业标准信息跟踪服务与安全预警系统的相关技术。生物安全保障中检测技术,重点研究快速、灵敏、特异监测与探测技术,化学毒剂在体内代谢产物检测技术,新型高效消毒剂和快速消毒技术等。

4.公共安全

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及公共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煤矿、化工、冶炼等生产事故、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生物安全等的监测、预警、预防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危险化学品泄漏、群体性中毒等应急救援技术。

关键技术90社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集成技术等。

关键技术91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煤矿中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开发化工、冶炼等有毒有害危险行业的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

关键技术92城市管理综合功能提升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交优先智能管理技术,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等新技术,研究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系统的相关技术。

四、科技服务

(一)发展背景

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信息等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机构300多家,其中专业科技服务机构70多家,“”期间,累计实现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32%,现有专职科技服务从业人员1500人。

(二)发展思路

以科技创新、科技咨询、技术贸易、知识产权、科技孵化、科技风险投资担保等服务为发展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服务网络,培育高水平的中介服务机构,打造市科技服务特色和服务品牌,加快科技服务机构的集成化、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使科技服务业成为市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三)发展目标

1.科技咨询业

到2015年,科技咨询机构超过50家,年服务性收入达到5000万元,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高级咨询师达到1000人。

2.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服务

到2015年,“四技”服务活动机构达到100家,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专利服务机构发展到10家,从业人员达到100人以上,专利服务年收入超过500万元;设立涉外专利机构1家、专利资产评估服务机构1~2家;建立专利技术信息推广平台,实现服务手段网络化和自动化。

3.科技孵化器

到2015年,全市科技孵化器数量达到10家;总孵化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达1500家,在孵项目达到2000项以上,吸纳就业人员10000余人,自身服务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

4.生产力促进中心

加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发展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15家,覆盖九县六区;面向优势产业建立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5家。运用市场手段,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区域和行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5.生产业

面向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制造资源信息共享、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保证生产活动的高效运行。到2015年,全市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重点培育50家科技型生产业企业。

6.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科技资源,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轴承设计”、“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到2015年,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

7.创新服务平台

到2015年,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家,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35家;重点实验室达到50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2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20家。

(四)关键共性技术

关键技术93资源共享管理的平台软件开发

关键技术94数据库数据自动采集、传输、集成、对接和共享技术开发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为确保本规划目标的实现,提出以下措施。

一、健全组织体系

1.健全科技领导组织体系

强化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科技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活动的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2.成立科技专家委员会

面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学科,成立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分设24个专业委员会,建立科技咨询网。专业委员会专家承担我市重大产业技术需求、产业发展战略、重大关键技术等咨询和论证。

3.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继续开展对市级有关部门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深化县(市)、区科技工作的纵向联动机制,加强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的考核。

二、加大科技投入

1.财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到2015年全市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2.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把研发投入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指标。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到2015年,促使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6%,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不低于3%。

3.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民间资本、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到2015年建立5~7家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投资担保公司,为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资金500亿元。

4.加强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并协助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到2015年,争取实现5~8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三、人才保障

1.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过程中,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引导项目单位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使之成为集聚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载体。

2.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自主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造就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物,到2015年,力争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10人,争取培养中原学者2~3名,科技领军人物10名,科技创新团队8个。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进一步加大对专利申请的补助力度,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到2015年,培育专利优势企业15家,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从业资格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

2.实施技术标准提升工程

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实施标准提升工程,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

3.发挥科技创新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全面提升制造业品牌,优先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制造业品牌,推进“制造”向“创造”转变。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优势产品品牌,加快名优产品开发。做专做精服务业品牌,重点培育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消费型服务业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品牌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创建出口品牌和国际品牌。

五、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加强我市与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高校、科研院所来设立联合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支持我市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攻关,加强学产研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到2015年,要重点实施20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六、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在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的基础上,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法,实行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评审、异地评审、会议评审相结合,科学选项立项。加大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力度,围绕我市的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实施50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凸现科技对我市经济发展引领和支撑作用。

七、加快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建立产业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十二五”期间,面向我市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和特色产业,建立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