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英语范文
时间:2023-03-15 03:1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习俗英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端午节的英语
The Duanwu Festival, commonly known a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5th day of the 5th lunar month). More about Dragon Boat Festival
吃粽子的英语
Eating zongzi. Zongzi are pyramid-shaped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stuffed with different fillings and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This traditional food is popular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ore about Zongzi
饮雄黄酒的英语
Drinking realgar wine. Realgar wine is Chinese liquor seasoned with realgar. It is a custom to drink the wine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赛龙舟的英语
Dragon boat racing. Dragon boat racing is a traditional pastime where crews of 22 seated in long, dragon-shaped boats race lengths of up to 20xxm. The Races ar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are held all over China.
佩香囊的英语
Wearing a sachet. During Dragon Boat Festival, parents typically dress their children up with a sachet. They first sew little bags with colorful silk cloth, then fill the bags with perfumes or herbal medicines, and finally string them with silk thread. The sachet, which is said to be able to ward off evil, is usually hung around the child's neck or tied to the front of his or her garment as an ornament.
系五彩线的英语
Tying five colored rings. Tying five brightly-colored decorative rings around children's wrists, ankles and necks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said to help the child ward off pests.
驱五毒的英语
"Driving away the five poisonous creatures."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residents make an effort to drive away poisonous pests, including scorpions, vipers, centipedes, house lizards and toads.
篇2
It’s all part of the fun on Halloween! The roots of Halloween stretch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and borrow customs from several parts of the world.
Halloween is a holiday celebrated on October 31. By tradition, Halloween begins after sunset. Long ago, people believed that witches gathered together and ghosts roamed the world on Halloween. Today, most people no longer believe in ghosts and witches. But these supernatural beings are still a part of Halloween.
The colors black and orange are also a part of Halloween. Black is a symbol for night and orange is the color of pumpkins. A jack-o’-lantern is a hollowed-out pumpkin with a face carved on one side. Candles are usually placed inside, giving the face a spooky glow.
Dressing in masks and costumes is a popular Halloween activity. Costumes can be traditional and scary, such as a witch’s pointy hat and black gown. Costumes may also have a modern flavor. Many children dress up as movie characters or a favorite superhero.
But Halloween is not just for children. Many adults enjoy showing off their costumes at Halloween parties!
Once in costume, children go from house to house saying “Trick or treat!” In the past, children might play a “trick” on people who did not give treats. They might pelt houses with eggs or old tomatoes, or play other pranks. Today, children’s cries of “Trick or treat!” are usually rewarded with candy.
One of the oldest Halloween traditions comes from the ancient Celts, who lived in western and central Europe long ago. The Celts celebrated a holiday
y called Sa amhain on October 31. After sunset that day, people believed that spirits of the dead would rise and walk the earth. The Celts made offerings of food and drink to keep the spirits away.
Beginning about 2,000 years ago, the Roman Empire conquered many Celtic peoples. But Celtic traditions, including Samhain, remained strong in areas such as Ireland and Scotland, even after the Roman conquest.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ried to replace Samhain in 835 with All Saints’ Day, a day to honor saints of the Church. The eve of All Saints’ Day is October 31. It is called Allhallows or Hallowmas by the Church.
Halloween first came to America with early settlers from Celtic areas in Europe, such as Ireland and Scotland. But other American settlers with strict religious beliefs, including the Puritans from England, rejected Halloween. The arrival of many Irish immigrants during the 1800s helped spread Halloween’s popularity.
But by the late 1800s, fewer people believed in ancient superstitions of ghosts and witches. Halloween became more a holiday for children to receive treats and dress in costume.
儿童服装竞赛挨家挨户要求对待。,南瓜,称为的南瓜灯笑容从玄关,孩子们通过。根据传说,南瓜灯保护人们从可怕的精神家园。
这是所有的一部分乐趣在万圣节!万圣节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借世界海关从几个地方。
万圣节是一个10月31日庆祝的节日。按照传统,万圣节在日落之后开始。很久以前,人们相信女巫聚集和万圣节鬼在世界。今天,大多数人不再相信幽灵和巫婆。但这些超自然仍然是一个万圣节的一部分。
颜色黑色和橙色也是万圣节的一部分。黑色象征着晚上和橙色是南瓜的颜色。鬼火是一个中空的南瓜脸雕刻的一侧。蜡烛通常放在,面临着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发光。
穿着面具和服装是一个流行的万圣节活动。服装是传统和可怕的,比如一个女巫的尖尖的帽子和黑色的礼服。服装也有现代气息。许多孩子装扮成电影人物或最喜欢的超级英雄。
但是万圣节不仅仅是为了孩子。许多成年人喜欢炫耀他们的服装在万圣节派对!
一次服装,孩子们挨家挨户说“不给糖就捣蛋!“在过去,孩子们可能会扮演一个“技巧”没有给对的人。他们可能与鸡蛋或毛皮房子旧西红柿,或玩其他的恶作剧。今天,孩子们的叫喊起来,“不给糖就捣蛋!“通常得到糖果。
最古老的万圣节传统之一来自于古老的凯尔特人,很久以前住在欧洲西部和中部。凯尔特人庆祝一个节日
y称为Sa amhain 10月31日。日落之后那一天,人们相信死者的灵魂会上升,地球走。凯尔特人的食品和饮料保持精神献祭。
大约在2000年前开始,罗马帝国征服了许多凯尔特民族。但凯尔特传统,包括夏末节,保持强劲的地区如爱尔兰和苏格兰,即使在罗马征服。
罗马天主教会试图取代835年夏末节所有圣徒的日子,纪念圣徒教会的一天。万圣节前夕是10月31日。它被称为万圣节或万圣节的教堂。
万圣节从凯尔特地区第一次来到美国早期定居者在欧洲,比如爱尔兰和苏格兰。但其他美国定居者与严格的宗教信仰,包括从英国来的清教徒,拒绝了万圣节。许多爱尔兰移民的到来在1800年代帮助传播万圣节的声望。
篇3
关键词:英国风俗;英语习语;影响
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现象里,经济是基础,文化则是对整个社会的具体反映。风俗习惯是随着整个社会群体,例如工人、水手、猎人、农民等群体共同创造出来的,在这些人从事劳动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经验感受与习惯还有信仰,从一出生便开始产生了从属于他们的社会文化。人们的传统习惯与社会风俗受到的影响在语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1 英国人名习俗对习语的影响
英国的人名习俗是从用名字来代表自己开始的,根据语言的发展以及起源推测,人名也是通过理据来起名的。换句话说,在起名字的时候,受到人的性格、职业、外貌特征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英语的姓氏里,子被叫做Slim,矮子被叫做Short,高个子被叫做Long,白人被叫做White,黑人被叫做Black。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职业作为姓氏的有:以打铁为职业的人姓Blacksmith,雕刻的人姓Carver,做面包的人姓Baker,专门从事做饭的人姓Cook,屠夫姓Butcher,以打猎为生的人姓Hunter等等,不一而足。英国人还特别喜欢用小动物来作为人名:那些好吃懒做的人喜欢叫他为猪Pigg,那些忙碌的人被叫为蜜蜂Bee,老实的人被叫为熊Bear,容易上当的人被叫为鸽子Pigeon,还有那些喜欢浮夸的人被叫为孔雀Peacock,性情温顺的人被叫为羔羊Lamb等等。
在英国风俗中,人名中出现习语主要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风俗习惯、民间传说里所有的人名;第二种是历史文化事件中所包含的典故,人们长时间的使用逐渐形成为习语。第一种情况里的习语里的人名不是指的特定的某个人,而是泛指一类人。举例来说,我们经常会看到的Jack,他不是指的杰克这个单独的人,而是指的一类普通人、男孩、男人等,在英国习语中,Jack in the water在水里的杰克,意为在码头打零工的人。Every Jack has his Jill.每个杰克都有他的吉尔。该谚语意为有情人终成眷属。除了杰克之外,还有许多人名习语,比如,习语Joe Bloggs乔布洛格斯,指的也是普通老百姓。
2 英国宠物习俗对习语的影响
对于宠物文化,这是地球上任何民族都会产生的现象,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文化。宠物文化有着十分明确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举例来说,英国同我国一样,人们都喜欢养狗。我国对于狗的看法通常都是厌恶的,往往比喻一个人很坏都是用狗来形容,然而,英国人大多数人对狗的看法都是充满着好感的,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在英国产生了远远超过中国的与狗相关的习语,除了少部分含有贬义外,大多数都是好的含义。在英国文化里,通常形容狗的习语有,clever dog含义是聪明的狗,其意为聪明伶俐的小孩或小伙;lucky dog字面意思为幸运的狗,其意为幸运的人;dead dog字面含义是死狗,其意为没有价值的东西或没用的人。还有与狗有关的动词习语有,work like a dog字面意思是像狗一样的工作,其意为拼命工作;dog one's step直译为像狗那样走路,其意指跟着某人走。
我们再来看猫,作为英国文化的宠物:猫,往往用来形容女人,我们经常看到的时装表演那些模特所走的台布就是猫步,英文单词为catwalk。猫同狗一样,也有不少习语,当形容人胆子小叫做fraidycat该词一般多被儿童所用。当形容人病的严重的时候用as sick as a cat。当我们比喻一个腼腆或胆怯的人的时候说,like a cat in a strange garret。
3 英国饮食习俗对习语的影响
无论在哪里,无论何时,人类都要遵循民以食为天的原则。英国的饮食习惯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在英国主要的谷类作物是麦子,烘焙英国人的主食面包需要小麦,酿酒需要大麦,牲畜的饲料主要是燕麦。因此,饮食习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内涵,与饮食有关的习语反映着英国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通常所说的养家糊口在英国说earn one’s bread字面意思是赚自己的面包。我们所说的抢某人的饭碗在英语里是take ( the) bread out of sb’s mouth字义是把面包从某人的嘴里拿走。牛油与面包一样,都是英国人不可或缺的生存事物,因此,关于黄油的习语也有许多,我们所说的谋生之道就是用的bread and butter转义过来的。big cheese的字面意思是大奶酪,而往往比喻成大官、大人物等大人物;而butter up基本含义是涂黄油,其意为过份恭维、讨好和巴结。hard cheese直接翻译成硬奶酪,其意为倒霉,这是由于好吃的奶酪通常都是松软的,而碰上硬奶酪就不好吃了。
英国人对茶(tea)有着特别的爱好,并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英国人喝茶通常都会加糖或者牛奶,但由于现代人担心变胖,所以喝起了什么都不加的清茶。在英国,随时随地都能喝茶,特别是在下午与晚上的时候,喝茶就更加普遍了。在下午4到5点的时间段内,下午茶(afternoon tea)和茶点(tea-cake)是英国人的传统饮茶习惯。由此也产生了许多习语,高茶的英文high tea,是一种在黄昏时吃的正式茶点,也相当于简单的晚餐,通常是由一壶茶与一道热菜或三明治组成。因为英国人特别喜爱饮茶,所以,人们通常用cup of tea代表自己十分喜爱的东西。英国人也常用a storm in a teacup直译为茶杯里的风暴,表达大惊小怪或小题大做。
4 结论
一方水土一方人才,很多文化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且延续。文化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就如同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一样,英语习语形成于英国的风俗习惯,并在之后一直被沿用。很多习语可能我们并不了解,因为我们习惯不同。如果搬到我们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我们肯定会误解很深,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必定为交流服务。从这一意义上而言,了解英国风俗习惯就对我们学习英语习语有了莫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晓楠.基于文化背景下的英语习语学习影响因素分析[J].内江科技.2012(1)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 情感因素 影响 措施
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根据Krashen 的情感过滤假说,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时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尤其是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性格因素。
以我所在的班级60名学生为例,有如下发现:
一、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
1.学生学习英语动机不足。对我们这所非示范性高中来说,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习英语也只是为了高考,以兴趣爱好学习英语的少之又少。他们学习英语仅是处于好奇和一时热情,随着难度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从初中到高中逐级在减。另一方面他们觉得英语科目所学内容除了在中、高考中所占分比例较大外,在生活中能用到或碰到的英语学科内容是实际情况是几乎没有。对他们来说,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讲语法和做习题,本来英语基础底子薄的学生感到英语学习枯燥乏味。
2.学生易对学习英语产生焦虑。根据殷小娟等人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容易出现交际焦虑、考试焦虑和负评价焦虑。我们学生在这几点上表现明显: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性很小,害怕被老师点名提问,部分焦虑学生常表现为避免与老师的目光接触,甚至逃避上课;考试复习前几天性格易怒暴躁,带着恐惧心理来对待考试以及成绩的不理想; 在课堂里,他们害怕教师的责备,同学的嘲笑,在课堂外与别人交流时,一旦犯了错误,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疏远自己有失自己的身份。考试焦虑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学习成绩差反过来又会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过度焦虑,或者失去学好英语的信心甚至放弃学习英语。
3.学生性格方面对学习英语产生的影响。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大胆活泼,他们乐于尝试新的语言,回答问题不怕出错,在课堂上表现比较突出。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一般不愿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比较被动不愿主动与教师交流。他们因为羞怯不善于与人交流,因为害怕出错而不主动进行语言输出,在课堂及其他英语学习活动中比较沉闷。
二、教师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1. 激发英语学习动机。进行问卷调查,探索学生失去学习动机的原因和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动机观念。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仅拥有语言本身的无限魅力而且承载着西方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科技和习俗。学习英语,除了考试为目的,还可以培养交际能力,拓宽交际领域,以便与外界进行更好的交流。所以,明确学习动机,让学生摆脱为分数为文凭而学的不良倾向,向更高境界转化。
2.选择性地对教材进行增删补。首先降低难度,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高中英语相对初中英语内容来说在难度上有很大的提高,词汇的记忆难度也随之提升。作为高一英语教师,我们要从学生初中英语难度为起点来降低高中英语的难度,做好做实高中内容的衔接与过渡,消除学生对高中英语的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注意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实行整合,可以适当的删除不合适的的内容,适时增补相应具备生活化与美感的教学内容。最后,教材内容本身和学生都是有情感的,教师要从情感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教学心理分析,有助于系统地认识教学中的情感现象,发掘教学中的情感资源,使教学场景呈强烈的情感共鸣。
3.培养自信,降低焦虑。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有利于英语学习,它能使学习者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集中精力,而过低和过度的焦虑都不利于英语学习。教师要减轻学生的焦虑感,应做到以下几点:创造轻松、愉快、友好、幽默的课堂气氛,这有助于学生放松而降低焦虑的心情;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外向型性格学生对语言的应用和交流掌握比较好,但他们往往不太注重语言的形式,缺乏自主学习的恒心;而内向型性格学生对语言的知识与结构掌握比较好。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交际,增强内向型性格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地表扬,这样他们会更自信。
4.营造合作友好的学习氛围。(1)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教师从而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他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就强。所以,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气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情感需要,适时给予帮助;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使知识、信息带有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融洽、亲切、充满温暖的氛围。(2)互助友好的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这一措施,活跃了课堂,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空间,使他们的多种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性格内向的同学也能主动参与了课堂讨论,让学生们在集体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实践证明,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性格方面等因素对英语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态,把握以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让英语教学更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篇5
那么什么是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而且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本身的认识、利用海洋而创造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与航海有关,包括航海工具以及航海实践, 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也跟海洋、航海有关。下面我们就从词汇、语句和文学作品三个方面来分析英语中的这些文化因素。
1 英语词汇方面
1.1 海洋生物
英国拥有大量丰富的海洋生物种类。不同于许多内陆国家在这方面的词汇表达较为匮乏。以鱼为例,在分类上就极其多样化,比如omnivorous fish—杂食性鱼类,herbivorous fish—草食性鱼类,resident fish—常栖鱼类,cold water fish—冷水性鱼类,fresh water fish—淡水鱼类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还可以从丰富多样化的鱼名中看出其海洋性的地理环境对英语词汇的影响。比如:silver fish—银鱼;pipe fish—海龙;pike—梭鱼,狗鱼; cutlass fish—带鱼; fingerling一指长的小鱼鱼秧,鱼种;, oarfish—皇带鱼;bass—鲈鱼;blue fish—竹策鱼;bone fish—北梭鱼等等。
1.2 航海船舶
英国曾经凭借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建立了 “日不落帝国”,也是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许多国家航海造船技术极为落后,在这方面的词汇表达匮乏之时,英语中已经出现了大量而丰富的跟航海相关的语言。比如passenger liner—客轮;oil tanker—油轮;vehicle ship—滚转船; barge—驳船,游艇,游览汽车; catamaran—双体船,筏;yawl—快艇,小帆船; hulk—笨重的大船;废船船体;, bark—三栀船,轻舟; hovercraft—气垫船等等。关于航海技术类的用语同样有丰富的表达。比如:sea trial—航行试验; mooring test—系泊试验;penetrate inspection渗透探伤;launching—出坞下水等等。航海相关英语词汇的发达是随着其航海业的发展而来的。
1.3 海湾港口
在汉语中我们把海洋伸进陆地的那一部分统称海湾。在其他的很多内陆地区的语言中也很少有更细化的表达,因为他们生活中很少甚至无法接触到海洋。而在英国人的词汇里面跟海湾相关的表达非常丰富。例如:bay—半圆形的湾,大湖湾, bight—浅偏的湾, cove—小形湾,入口两岸多是石岗,gulf—深长的湾如“波斯湾”, creek fiord或fjord—窄长形湾,两面悬崖。这些词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而中文我们几乎都可以翻译成海湾; harbor, port ,wharf, pier, dock等词在汉语中几乎都可以译成港口、码头,但实际上每个词所表达的事物和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些词汇中,专供装卸货、船只停泊的在英文中是wharf;行人漫步行走、岸上活动使用的是pier;设有船坞供船只停靠的是dock。面对如此繁多的词汇表达,如果我们不能够准确掌握,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沟通带来诸多障碍。
2 英语语句中所体现的海洋文化意义——以谚语、习语为例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广泛,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谚语是某个特定文化区域人们生活的经验和感受的提炼,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生活中的习语和谚语涉及到各个方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语言之一,因此习语和谚语传递出了一个地区的生活背景,文化习俗等信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习语、谚语更具有浓厚鲜明的文化色彩。
作为一个岛国,英国人要与大海相处,具有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加之发达的航海技术,生活中许多习语谚语都与航海有关。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to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to sail before the wind顺风航行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风好须。
In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 风平浪静的大海上人人都是领航员。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裂缝毁掉大轮船。(相当于汉语中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 被同一个诱饵捕到两次的鱼是愚蠢的。(相当于汉语中“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
在上述表达中,只从字面意思很难准确把握英语的实际内涵,甚至会让我们感觉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到航海对英国人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3 与海有关的英国文学作品
篇6
关键词:英语习语;英美文化。
一、英语习语中隐含的历史背景
1、罗马人的痕迹
公元前49年,罗马执政庞贝和元老院共谋进攻恺撒。当时恺撒的领地和意大利本部交界处有条小河Rubicon。恺撒不顾一切,悍然率领军队渡过此河与庞贝决战。在渡河时他说Thedieiscast.骰子已经掷下,表明义无反顾。过了河,他还烧毁了渡船,(burntheboats)逼得士兵毫无退路,只好勇往直前,打败了敌人。
就是这样一段历史故事,在英语中留下了几个常见的习语:crosstheRubicon(渡过鲁比肯河)喻意决定冒重大危险,采取断然行动burnonesboats(烧掉自己的船)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Thedieiscast.(骰子已经掷下)预示着事情已经决定,再也不能改变。
2、条顿人的征服
条顿人,即居住在西北欧的3个日耳曼部落,他们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和朱特人。约在公元449年,他们开始征服不列颠。他们的入侵给英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最终形成盎格鲁-萨克逊语,即现代英语的起源。条顿人的征服对英语的影响是全面的,起决定作用的,从很多英语习语还可以找到条顿人征服的影子。如cutsomeonetothequick意为大伤某人的感情,quick这里指皮肉,这个解释源于古撒克逊语。Gothroughfireandwater是赴汤蹈火的意思,源自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中世纪判罪法。
3、斯堪的纳维亚风暴
公元790年开始,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英国,并在英国大批定居,他们讲的是北日耳曼语,是现在的瑞典语、芬兰语、挪威语和冰岛语的前身。在此后的二百年中,许多斯堪的纳维亚各族语言(北日耳曼语)的词语渗入英语词汇。据估计,现代英语中约有900个斯堪的纳维亚各族语言的单词或构词成分。斯堪的纳维亚各族语言对英语的渗透特别深入。最常用的习语raincatsanddogs,来自北欧神化: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主神是奥丁(Odin),狗(dog)和狼(wolf)象征风,猫(cat)象征雨,所以该习语喻指狂风暴雨。
4、诺曼底登陆
公元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并建立了诺曼底王朝。这一事件对英国的影响巨大。它使法语成为现代英语的三大来源之一。同时,法国文化逐渐向英国社会渗透,影响着英语及其习语。如:returntoonesmutton原是直译自法国田园诗中的一句:多情的男女牧羊人在牧场上谈情说爱、海阔天空,最终还得回到现实,回到自己的羊群中来。因此,这一习语比喻回到实际问题,言归正传。
二、英语习语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习语恰恰包含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英国是一个岛国,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时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英语中形成了许多与海洋有关的习语。如:adropintheocean沧海一粟;plainsailing一帆风顺;allatsea不知所措;betweenthedevilanddeepsea进退两难;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未雨绸缪。
历史上英国的航海业一度称霸世界,四面环海的天然优势成就了十分发达的捕鱼业,因而,大量与fish有关的习语相继产生。如:bigfish(大亨),dullfish(枯燥无味的人),makefishofoneandfleshofanother喻厚此薄彼,偏爱一方。
三、打上宗教文化烙记的英语习语
从严格意义上讲,宗教代表的是一种伦理观念,而伦理观念是维系一个社会生存的重要基础,因而也是特定文化的核心部分。基督教是广泛流传于西方的一种宗教,英语作为基督教民族的重要语言,将其基本教义、信仰和伦理观念传播于西方社会每一角落,囊括社会生活各方面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
现代英语中大量习语,源于宗教活动、仪式和《圣经》故事。可以说,任何一本英文著述中,如果不包含直接源于《圣经》的词句,几乎不可能。几百年来,《圣经》已然成为英美每一个家庭必备的读物。随着基督教义的传播,《圣经》中的许多句子和短语被人们广为传颂,久而久之就成了习语。如:Dropinthebucket/ocean沧海一粟。语出《圣经·旧约·以赛亚书》第40章第15节:看哪,万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如天平上的微尘??(Eventhenationsarelikeadropfromthebucket)其喻义为沧海一粟。
四、英语习语折射出丰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经过漫长时间的磨砺,流传下来的习语不仅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感受,还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习语因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折射出特有的思维定势和语言习惯。
西方文明强调天人对立、侧重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由此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善于抓住机会、大胆冒险的人生观。故英语习语中有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西方文化精神也推动了英美人对权力的崇拜和对外在物质经济的追求,最常见的词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materialism(唯物主义)、Pragmatism(实用主义)以及俗语Breadisthestaffoflife.(面包为生命支柱。)等,形成了英美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和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人生信条,因此又有Moneytalks、Allisfairinloveandwar等习语。
篇7
关键词:异域元素;渗透;大学英语
一、西方异域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渗透
在外语学习中,一些看似简单的词构成的句子却常常难以理解,原因是学生对涉及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例如:“红色”是汉语中褒义最浓烈的一个词,例如“红红火火”“红榜”“开门红”等,还有婚礼上的红装、庆典用的红绸,都表示了“繁荣喜庆、幸福吉祥”;而英语中则大相径庭,红色常代表危险、愤怒,如red alert(紧急警报),red ruin(火灾)等。又如“白色”,在中文中与丧事有关,治丧人家穿白衣、戴白帽、挂白幡都是久远的民风民俗;而英语中white表示纯洁无瑕、幸运吉利,如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day(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等。
二、西方异域文化中俚语、习语和典故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渗透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有些习语和典故常与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a lucky dog(幸运儿)常被按字面翻译成“幸运狗”,这与我们不了解西方人视狗为家庭成员有很大的关系。“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走狗”,“狗仗人势”等,指令人厌恶的人。
英美等国的人信奉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是世间万物的主宰,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旨意来安排的。因此就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这样的典故性成语。《圣经》中更是流传了许多形象生动的典故性成语,如“Adam’s apple”(喉结),“Solomon’s wisdom”(非常聪明);“Mary crossed her fingers during the race so that Tom could win.”表意为:“玛丽在比赛时交叉双手,以便汤姆能赢”。 实际上“cross fingers”是指基督教徒进行祈祷时在胸前画十字祈求上帝保佑,因此这句话可译为“玛丽比赛时为汤姆祈祷,但愿他能赢 ”。
三、西方异域习俗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习俗文化是指处于一般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约定俗成中形成的各自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规约。比如在英语中有“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译为“叫狐看鹅”,即让品行不端的人来看守财物,因为“狐狸偷吃鹅”是西方的习俗文化,但中国人却习惯将此类人比喻为“狼”,因此“引狼入室”一成语所反映的内容与“叫狐看鹅”相似。此外,也应了解一些西方国家的生活礼节、习惯,比如:澳大利亚人见面习惯于握手,但有些女子之间不握手,女友相逢时常亲吻对方的脸;英国人见面常常以天气为谈话的开端等。
四、总结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既然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英语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方法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加强西方异域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渗透,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并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09-03-02
项目来源:项目来源:2007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化课题“西方异域元素渗透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编号:115C-791
作者简介:郑尔东(1980― )女,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系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科研工作。
篇8
【摘要】文章通过对体育自主学习溯源,指出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对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体育自主学习;溯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98-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研课题“体育自主学习对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B201331);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体育视阈下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编号:15AJY026)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自主学习的溯源
1.自主学习的综述。宾特里奇将自主学习定义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余文森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讲授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以庞维国为代表的学者,主张从横向学习的各个方面和纵向学习的整个过程两个维度来定义自主学习。本研究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形式,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形式,表现为对学习目标的自我制定和监督,学习内容的自我选择和增减,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和监控,学习结果的自我预期和评价;②自主学习是一个将认知、元认知和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学习者对认知过程和行为的调节和监控;③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有强烈的内在动机,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利用脚手架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两个理论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导教的思想。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首先从教学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有利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原则,建构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教学方法,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节以一种明确的线性关系排列出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结果评价。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更多学者针对具体学科的具体问题开展了大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Hiarris和Graham的SRSD模式,Zimmerman的自主学习循环模式,Bulter的SCL模式及Andrade和Bunker的自主语言学习模型。这些教学模式都以提高中小学生对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为目的,试图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改善学习。通过分析这些模型或模式,笔者认为自主学习培养的教学模式应具备以下几个典型特征:①教师扮演的是合作者的角色,而非主导者;②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和监控;③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
二、关于体育自主学习的综述
2001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这一背景下,十几年来,我国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围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了众多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在万方数据数据库中,以“自主学习”作为标题对2010~2015年期间的文章进行检索有26556篇。以“体育自主学习”为标题进行检索有410篇。代表学者周德新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①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②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加;③体育向身心和谐发展;④坚信健脑的新兴体育项目出现;⑤体育的形式多样化;⑥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体育自主学习的认识,促进了体育学习方式的应用,对新课程的推进与实施具有重要价值。但深入分析也可发现,这些文章要么是对课堂中应用某种学习方式的经验总结,要么是对某种学习方式理论内涵的探讨,从实质角度探讨三种学习方式关系的论述并不多见。事实上,三种学习方式只是反映了有效学习的不同侧面,持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一种学习方式。为促进教学实践中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通过分析每种学习方式的实质,揭示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而探索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三、影响体育自主学习的因素分析
1.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Brandura最早提出的,Brandura认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第一,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任务的选择;第二,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目标的设定;第三,影响学生为体育某项学习任务所付出的努力,遇到问题能够坚持的时间和面临复杂情景时的适应能力。自我效能感越强,学生的体育学习越努力,坚持时间越长;第四,影响学生从事体育某项学习任务时所体验到的紧张和焦虑;第五,影响学生对体育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
(2)归因。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成功或失败所做出的因果解释。心理学理论认为,归因是指人们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或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如果学生把体育学习失败归结为体育学习任务太难、自身运动能力先天条件差等因素,只是短时间让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意识,不会从根本上动摇学生的体育学习动力。在各种归因中,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成功归于自己可以控制的、不稳定的、内部的原因,如自身努力程度、动机强度,等等,要尽量回避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归因,帮助学生提高自尊感,提高体育学习的自主性。
(3)体育学习动机。体育动机是在学生个体体育活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受到外部刺激或诱因的影响,在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中常常以意向、愿望、要求等形式存在。内部微弱的体育动机活动从外部难以观察出来,但当它在某一方向上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激发个体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发生变化。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中表现的努力和坚持性就是他们体育动机的外在表现。
体育动机对体育活动的影响既有方向性方面的,又有强度方面的;它既反映在心理(尤其是认知)上,也反映在生理和行为上。动机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划分:①从体育动机性质的维度来看,它的一端是积极性动机,另一端是消极性动机。②从体育动机强度对人们体育学习和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看,它的一端是影响非常强烈,另一端是影响非常微弱。一般来说,积极和适宜强度的动机对人们的体育学习、体育行为表现有最佳的影响,这时的动机状态可称为最佳的体育动机状态。
当人们处于最佳动机状态时,能将体育锻炼行为的责任内在化,主动参加身体锻炼活动的意向强烈地驱使着他们从事体育活动,并促使他们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体育锻炼任务,极大地动员自己和身心能量去实现体育锻炼的目标,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更加努力,坚持性更强。
(4)体育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由美国学者HerbertThelen首先提出的。从认知方面,体育学习风格可分为:独立学习型和依赖学习型。独立学习型是指练习者擅长于具有自我调控特点的自主学习,他们愿意采取以主动探索为基础的学习策略,比较自主。而依赖型的学习者倾向于以外部环境作为信息加工依据,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学习者对体育学习依赖他人教授、依赖他人陪伴、依赖监督等。教师应学会宽容各种体育学习风格,而不应有所偏好。
(5)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用来获得知识的具体技巧和手段”和“用于指导更具体的技巧选择的更高层次的方法。Malley和Chamot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大类,其中,元认知策略高于其他两类策略。
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学习者增强学习责任感,提高学习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自我指导能力,也有益于终生体育习惯养成。深入了解学习策略,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策略培训,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
(6)学习者的自尊。自尊是学习者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它以学习者与所处环境积极有效的相互作用为基础。体育学习者自尊对认知和情感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认知活动在自尊受到尊重和鼓励的情况下效果最好。体育的成功体验能增强学生的自尊,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体育,而不断地失败则会挫败学习者自尊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外在影响因素
1.体育教师。教师是影响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主要外在因素,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理念、教学方法及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会不同程度地促进或制约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2.现代科技技术。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种教学结构注重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如网络也能获取大量体育学习材料。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自主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合作群体。自主学习不但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体育自主学习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学习,同伴在以下几个方面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①同辈群体的体育自主学习行为和运动习惯;②同辈群体的自主学习行为产生榜样示范作用;③同辈群体关系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求助。
4.锻炼环境。学习者自主还会受体育学习环境的制约。在锻炼环境中,可供模仿的榜样及同伴、教师、家庭成员的影响和帮助对自主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在物质环境中,体育信息资源及运动场所对体育自主学习者有着重要的吸引作用。
综观我国体育教育现状,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但收效总不尽如人意,大班教学、课时减少等加剧了这一现象。针对这一现状,教育部进行大学体育改革,倡导将现在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被动模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策略培训,使他们具有管理自己并对自己的体育学习负责的能力,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使学校体育教学更有效,为学习者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宏安.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王言根.学会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体育与健康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赵华.关于学校体育开展“自主学习”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1.
[6]宋永泽.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社会基础与逻辑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
[7]刘小红,李军兰.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四种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2.
[8]胡海波.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河南科技学院学宝(自然科学版),2005.
[9]郝策.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14,(87).
[10]洪丽嫣.终生体育视角下的学校体育改革与实施《纲要》相衔接[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1]彭辉.面向21世纪的终身体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12]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
[13]高勤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要素及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篇9
关键词:高职;创新教育;创新型英语教师;基本素质
高职学生进校时英语水平就不高,且水平严重地参差不齐。由于学制的调整,三年制的高职院校会逐步过渡到两年制,基础英语的学习就只有一年,因此如何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 学生安于接受知识的传授,缺乏质疑的探索精神
多数学生走进高职院校,心理上存在很大的自卑感,已经把自己划入“没出息”的一类人,这是中国式的“挫折教育”的结果。在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安于做听众,只管输入,不管输出。上课习惯记笔记,复习、考试背笔记,考试非要老师画重点不可。长此以往,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淡化,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质疑的探索意识。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只要及格,混张毕业文凭就算了事。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太差,干脆放弃了英语的学习。
2. 教师工作负荷重,科研能力薄弱,创新意识淡漠
由于近年来的扩招,各校学生人数远超过了合理的师生比,教师的教学工作繁重、有些还要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再加上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实在精力难济。而且,教师平时忙于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也普遍存在科研力量薄弱的问题。创新教育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设计适合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新理念,这无疑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且效果不一定明显。于是,有些老师就有了畏难思想,干脆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3. 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手段有待提高
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是将平时表现、期中、期末成绩按3∶3∶4的比例来进行,评价模式还是属于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连贯性难以产生激励和随时评价。而且,长期以来,学业评价都以掌握知识的数量、精确度作为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标准,无论提问还是考试,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老师给的标准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这样的评价,将教与学都束缚在一个“标准”的框架中,对师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一种扼杀。
4. 缺乏衔接适度的教材
教材是传递知识的工具和载体,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英语教材注重知识的陈述而轻视实践应用。如:注重句型结构和语法的反复操练、词汇的讲解记忆、大量的阅读练习,以期达到掌握语言知识和提高读写技能的目的,而忽视了语言的听说交际功能的应用。但英语在中国是作为外语教授的,缺少实际操作的氛围和环境,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都通过了,听说水平还不过关。在一些高职院校,运用的是大学英语本科段的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吃力,所以应该以“实用、有效”为标准,编定实用的、能切实提高学生语言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教材。
二、创新型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何谓创新型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育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因此,高职英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只有实现自身的创新,才能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切实推行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1.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变知识教育为能力教育
传统的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缺乏创造性的。语言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但不是最终目标。高职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根本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然而,习惯使然,加上学生基础差,成了不少教师回避教学改革的借口。因此,参与教学改革的老师心须要有改革教育现实的强烈愿望,要有深沉的教育责任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会自觉地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用前沿性的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2. 提高理论水平,实现知识层次的多元化
高职教师多数来自于原来的中专、大专院校,教师的基本知识构成为“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两元模式。在实施英语创新教育改革的今天,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显然要实现多元化,才能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作为创新型的英语教师,要自觉拓展学科知识,参阅国内外的最新语言研究成果,并有针对地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参与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和意识。同时,要切实提高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水平,努力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逐步实现“浸入式”和“淹没式”的英语学习法。
(2)作为创新型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合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充分培养学生的渴求知识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保证英语学习不因毕业而断线,达到终身教育、终身受益的目的。
(3)作为创新型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加强与各交叉学科的联系。向学生介绍当今科技领域的最新发现和重大发明、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观察世界,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世界和探索世界的能力。
3. 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观和发展观
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执行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教师只有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主体人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变传授知识为重视学生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的策略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灵活有效地加以运用,即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能力结构转化。
4. 合理地编排和使用教材,形成科学的知识观
过去,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知识的忠实信徒,因此,认为教材是不能随意运用和取舍的。科学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再是凝固不变的东西,它已经成为变动的东西。它在社会自身的一切潮流中积极地活动着,所在知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知识是不定型物”。既然如此,教材就不再是学生必然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选择、编排具体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教得好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采用最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5. 创立形成性的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对问题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任务就是死记硬背,考试就将标准答案“复制”到答卷上。这种考试形式只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完全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实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创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以考试为主的单一的评价手段,将平时课内外活动中的表现,与同学、教师的融洽程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如口语的表达和口、笔译能力)等都纳入评价的指标范围内。评价的主体不仅是老师,也可以是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满意度,将同学之间展开的互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评价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的、综合的形成性的评价体系。既注重考察学生的智能、技能,也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结束语
篇10
摘 要: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拓展能力的综合概括。文章从自编作业、自主创新,节日实践、陶冶情操,角色表演、锤炼口语等方面,研究注重课后拓展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后拓展;核心素养;英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50-01
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核心素养一词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拓展能力的综合概括。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照本宣科式的默背读写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常常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课后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开放性的环境中调动身体的多种感官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从而拓宽视野,提升英语核心素养。
一、自编作业,自主创新
语言学习能力常常能在语境的运用中得到更快提升,而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平台,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应用语境。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参与到语言的运用中去。例如,在进行“sign”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寻找6~7个不同的标志牌,把它们画下来,并查找它们的英语和汉语意思,了解这些标志牌的应用场合。学生完成搜集任务之后,教师可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标志牌讲解活动,让学生们依次上台用英语讲解自己找到的标志牌。学生纷纷参与,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标志牌。“No parking,No somking,Danger,Wet floor”等课本上的标志牌,以及“No entry,No overtaking,Stop sign”等这些课本上没有的标志牌,皆被学生找到并加以生动的讲解。寻找标志牌的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这样的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标志牌的印象,也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感受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这种灵活的作业布置形式,能给学生提供让所学单词和生活情境充分接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交流能力,同时还可以借助家长的监督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节日实践,陶冶情操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认识。因此,英语语言的学习也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为学生创设真实有趣的语言运用环境。相比枯燥的讲解和单词抄写,有趣的节日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例如,在圣诞节临近之际,可以为学生播放《铃儿响叮当》英文版歌曲,学生们在“jingle bells,jingle bells”的歌声中一起学习这首充满欢乐氛围的歌曲。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西方国家在圣诞节时的一些风俗习惯和传统活动。由此,学生可以认识“Christmas Day,candy,elves,Christmas stocking”等具有圣诞节氛围的单词。教师可以自己装扮成圣诞老人,为学生派发礼物,或者让学生参与平安果的包装和互相赠送活动。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了解到圣诞节的文化习俗,在轻快的氛围里感受到西方文化。这种亲身参与实践的方式,能让学生体会到西方文化的内涵,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用语言。
三、角色表演,锤炼口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英语教学更是如此,学生参与到语言的运用中去才能更好地锤炼口语。学生参与口语练习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就是角色表演,而英语课本中的对话就是很好的表演素材。例如,教授小学译林版五年级下册英语教材第四单元“seeing the doctor”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进行最基本的对话练习。扮演医生的学生用“what’s wrong with you,You should have a rest,You should drink some water”等句型询问就诊者的病情并给出治疗措施,扮演病人的学生用“I have a headache,I feel cold”等句型进行病情的描述练习。一开始学生可以参考课本进行练习,熟练之后就可以脱离课本进行即兴对话表演。在这种生动有趣的表演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加熟练,增加了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这种角色表演的对话练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贴近生活的交流情境。这种兼具趣味性、创造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直观生动,活泼有趣,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对话练习中,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贴近生活的英语作业设计,充满文化氛围的节日实践和生动有趣的角色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和运用。课后拓展让英语教学更有趣味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能力,让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章芸(1987-),女,江苏溧阳人,小学二级教师,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剑辉.小学英语拓展型作业设计的探索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宫文胜.小学英语拓展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