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验范文

时间:2023-04-02 12:3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快乐体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天,我、李星瑜和他的爸爸妈妈回他老家玩,学做芝麻饼。

要知道怎么做,那就要听我慢慢道来。先用米粉混合黄糖和白糖捏成又大又圆的球形,再用糯米做成的面皮像包饺子一样包起来,然后就用棍子打一棒转一下,打好后用一小点酒和着上芝麻,把芝麻放一些在桌上把饼放上去,再在上面放上一些芝麻后用棍子辗一下,饼就做成了。最后把做好的饼放到锅上煎几分钟,再放到一个铁网上烤几分钟,铁网是用四块砖头撑着,下面是一些燃着的炭。

饼终于烤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饼就咬了一口,啊,又香又酥,香甜可口!就两字儿:好吃!

这就是我的快乐体验

篇2

湖南岳阳站前小学四年级 李欣怡

从星期四盼到星期五,让我觉得生命过得真慢呀!时间过得真慢呀!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果想知道你就听我讲讲我的快乐体验吧!

三月是植树的季节。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去铁山水库植树。听到这个消息,我是有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这难得的机会给了我,担忧的是要耽误半天的课。真让我左右为难,但对于从未体验过植树乐趣的我,还是选择了快快乐乐去植树。

下了二十多天的雨,在这天也放晴了。一早看见东方升起的太阳,让我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看来老天爷也支持我们这项有意义的活动。八点我们准时出发了,大概坐了二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目的地。下车了,到处鸟语花香,花儿含苞欲放,树木郁郁葱葱,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我深深吸了一口气,乡间的空气好清新呀!

我们来到植树的地方。我和几个小伙伴分成一组。我们先去领来小树苗,然后照着朱爷爷说的那样,把一棵小树苗放进刚挖好的土坑里,再把周围的土填在小树苗三分之一的位置上,最后用脚把土踩紧。这样一棵小树苗就种好了。当我看到别的组比我们种得快,我们也不甘示弱。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种下了十二颗小树苗,心里美滋滋的。看着看着自己种下的小树苗,仿佛觉得那是十二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春风的吹拂下,正高兴地唱着、跳着……我真期盼自己种的小树苗快快茁壮成长,和我们一同长高、长大!

篇3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创造思维

一、多重刺激,创设故事情境

1.在“故事”中引出课题,出示任务

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多种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爱听故事是每个人儿童时期最大的爱好,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尽可能多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内容,通过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更多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

如在学习《图形的转动与缩放》时,可以设置小红帽去外婆家的故事:一天,小红帽要拎着一个篮子去外婆家,这时发现篮子太大了,这时就把学生引入了如何把篮子变小或把小红帽变大的知识氛围中来,积极投入到缩放的学习中来。篮子成功变小了,可是小红帽在去外婆家的路上遇到了难题,前面出现了三条路:一条路通向外婆家,一条路上有大灰狼,还有一条路当中阻塞了。这个时候,身入故事情境中的孩子们感到使小红帽成功地到达外婆家就必须使她转向正确的方向。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认识及掌握了图形的转动。通过“故事”出示任务,把学生们带入了最佳的学习氛围,自然而然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又如在使用老教材中的一例《金鱼在缸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金鱼在缸外呼救的故事情景,请我们同学来一次拯救鱼儿的大行动,把小鱼儿移回到缸内,通过这样的图片展示,大家急切地希望马上开始行动,动作快的同学已经在交流解决方法,原来可以通过选定和拖放等操作来完成,此时同学们心中已豁然开朗,自然而然也很快把自己的鱼儿放回到缸内,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 进入故事“角色”,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营造一定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充当“角色”,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掌握知识,完成任务。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故事”中,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浙江摄影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9课《花香满园》时,在“画图”把一朵花当种子,复制出很多花,变成花香满园。我就采用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一只蜜蜂飞来了,在一朵花上尽情地采蜜,它的样子引来了一群蜜蜂,可是只有一朵花,其它的小蜜蜂只好在一边嗡嗡地在边上转着,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啊,它想请同学们帮忙吗,谁愿意帮小蜜蜂们变出更多的花朵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应,课堂气氛已达到了。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交流了复制、旋转和翻转等功能的操作方法,帮蜜蜂解决了难题,最后蜜蜂在一片花丛中翩翩起舞,向同学们致谢。这节课,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操作技能,还当起了故事里的主人公,体验了一把助人为乐的快乐。

3.创作“故事”,延伸任务

在相应的“故事”中完成任务后,教师也可根据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让同学们创作故事,利用学习结果来编故事。

如在教学《动物联谊会》一课,学习内容也非常适合故事情境的营造,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在故事中完成任务,还可以鼓励同学们利用自己的作品创作一个童话故事。先让同学们玩一个小游戏《猴妈妈找小猴》,比比看,谁在金山画王中最先帮猴妈妈找到小猴,猴妈妈为了感谢同学们帮到自己的宝宝,想举办一场“动物联谊会”,再请同学们帮忙找场地和动物朋友们。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学习了操作方法,完成了作品,再请同学们为自己的作品编一个故事,说说看,“你的‘动物联谊会’是在什么场景下召开的,都有哪些小动物来,他们又是怎么来的,他们又都表演了什么节目……”也比比看,谁创作的作品最美,谁编的故事最有创意。通过编故事的方法,不仅让同学们在愉快的心情完成了任务,还延伸了任务,对于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巧问设疑,营造问题情境

这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念激发创造火花的重要途径。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下,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激起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因此教师创设情境时要注重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如在学习金山画王《奇异的绘画天地》时,通过动物贴图,河里出现了几只河马,创设问题情境:河马整个站在水上使画面显得不真实,用绘画工具里的哪些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情境既推出了新问题,还给学生指出了绘画工具里有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激励学生自己先去探索。通过逐一使用工具,学生们发现使用了水滴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河面上出现了河马的倒影,效果逼真极了。还有的学生采用了魔术棒里的泡泡工具,使河马看起来像在河里洗澡,都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见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知需要,促进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4

作文教学的出路在何方?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作文教学拨开了迷雾。为了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局面,我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丰富作文内容,同时通过作文教学的内容来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可以丰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两者之间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以及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有趣的内容。活动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习作训练得以强化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案例:

一天清晨,值日组长向我汇报,包干区的乒乓球台那里,全是“西瓜虫”(因其外形像西瓜,学生为此虫命名的),影响了班级打扫卫生的时间,可能要扣分了。听了这个消息,我不禁大喜,下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有了。

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了“拜访”二字,学生顿时睁大了眼睛,我问:“看了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这篇文章恰好刚学过)

生:我想到过年时,穿着新衣服,和爸爸妈妈去城里拜访亲戚朋友。

生:我想这节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不知老师搞什么名堂。

师:同学们想的真好,可惜,今天我们不是去拜访诸葛亮,也不是去走亲访友,(故意停顿了一下,学生个个伸直了耳朵,兴趣昂然)我们去拜访一位素未谋面的老朋友――西瓜虫。立刻,教室里像炸开了锅。

一段时间后,学生静了下来。

师:刚才听到这个消息后,你又是怎么想的?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想,老师真会开玩笑,西瓜虫又不是人,怎么去拜访?

生:我想,西瓜虫是什么样的,怎么是我们的老朋友?我可从来没有注意到它呀?今天去拜访它一定要好好看看。

生:我看到同学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教室里乱哄哄的。

生:我听到大家在唧唧喳喳地讨论。

师:把你刚才想的、看的、听的写在作文本上。

学生写一段话后,交流。

师:现在,我们就去拜访西瓜虫先生。知道他的家在哪里吗?值日组长立即回答在包干区的乒乓球台那里。

于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去看西瓜虫。

很快,到那儿后,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地面上的西瓜虫全都消失了。

师:现在,你有什么发现?大家的神态怎么样,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到发生什么事了,西瓜虫到哪里去了呢?我们心中充满了疑惑。

师:这叫面面相觑。你们猜想一下,西瓜虫到哪里去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立即讨论起来,有的说被晒死了,有的说藏起来了。

师:西瓜虫究竟到哪里去了,你们可要找仔细了。

学生经过仔细搜索,很快在台阶下的草坪丛中找到了西瓜虫的身影。顿时他们欢呼起来。

生:原来,西瓜虫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怪不得,我们在水泥地上没有发现他们。

生:现在,太阳火辣辣的烤着大地,天气很热,看来西瓜虫也回家藏起来了,原来他们也拍热。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那西瓜虫长什么样子,你可看仔细了。

学生或趴在草坪上,扒开草丛仔细观察,或蹲着身子,细细研究,有的干脆抓了几只虫儿放在手中研究。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本次案例根据先生的教学思想,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难题,克服了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学生们摆脱了平时作文的那种机械、被动状态,而进入到一种自主探求和发现的境界,所以每次写作都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二、提高了学生积累素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体验,并通过作文将自己的体验进行抒发,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他们不仅能吸收别人的观点和材料,而且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交往,学生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综合实践活动大大拓展了学生写作的内容和题材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学生的着眼点不仅仅是课内的 8 篇习作,而是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生活。每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作文的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以及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有趣的内容。活动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习作训练得以强化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自由灵活的,它可以是突发性的,也可以安排渗透在各个课程之中,可以分散可以集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可以由教师自行选择和安排,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的要求来开展活动。

篇5

关键词:劳动技术;激发热情;鼓励实践;交流合作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现在的学生智力发展越来越快,已经远远高于动手能力,这就为劳动技术教育的课堂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劳动技术学习中感到快乐,体验成功,说说我的几点浅见。

一、激发热情,体验向往的快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教育理论都为我们指明了教育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那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全心全意地投入,从而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1.故事激趣法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一切未知领域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在新学期的第一课,我就给他们讲述了陈道明为自己的女儿制作手工背包的故事:他的女儿平时总是喜欢用名牌,并美其名曰是因为喜欢名牌包的纯手工制作,父亲为了教育她就买了LV的皮料和其他零件,亲自动手为女儿缝制了一款流行的樱桃包,使女儿在感动之余受到了教育。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学生马上兴致勃勃:“自己也能动手做背包?还是名牌包?”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们对名牌的神秘感消失了,动手的欲望却大大增强了。

2.科技成果激趣法

耳熟能详的故事不会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根据人类共有的对新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我常常结合教学内容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技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们。比如:讲“园林花卉”一课时,我向学生们介绍了“组织培养”“克隆技术”“无土栽培”“温室栽培技术”等相关的科技成果以及这些成果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对于教材上没有的这些内容,学生们凝神静听,兴趣高涨。

二、鼓励实践,体验创新的快乐

劳动技术本身就是一门训练动手能力的课程,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所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动手、勤于动手,作为教育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能够在动手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创意或者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表达自己的“新点子”,那么就可以说,这堂课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了。

1.鼓励学生主动尝试

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农作物栽培”这一课上,我准备了很多嫁接需要的材料,并在前面仔细演示嫁接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嫁接,对于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表扬,当学生学会简单的手工制作时,脸上洋溢的笑容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最宝贵的奖赏。

2.倡导学生积极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鼓励与赞美。其实孩子心中有无数的新奇想法,有的想法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去发挥,当然还要及时、恰当地表扬他们,让他们在自信中越走越远。在学习“缝纫”一课时,有的同学不满足于老师讲的几种简单针法,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缝出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时候我微笑着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去创新,说不定你们当中将来会出现顶级的时装设计大师呢!孩子们在笑声中体验到了创新的快乐。

三、交流合作,体验成果的快乐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智慧而充满灵性的生命呢?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时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作品,用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带动动手能力稍差的同学,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会有很多超出范例的构思,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能力。“线路板的制作”这一课时的教学上,不同的组别选择不同电路的材料,设计不同的硬件载体,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路,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广度,使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快乐成长。

劳技课是一门动手实践能力很强的课程,如何让课程上得有趣,是劳技教师追求的最佳境界。学生有了积极的兴趣,就能获得最大的学习动力,进而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教师如果能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勇于创新,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就一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将来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金娟.学生劳动技术素养的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2010(5).

篇6

他们一个个都上去了,抽到后,很沮丧,我们都问抽到是男的还是女的,终于到我上去抽了,我就快速地上去了我抽了一张,我去墙角偷偷的看,生怕被别人知道。看见了,原来是他。

我在悄悄行动了,帮我人应该也在悄悄行动。

一次上体育课,我们在跳三级跳,我在那里乱跳,崔老师说;“重新整队!”我们都排好了队伍,一个同学在那里一直骂我;”傻子,傻子……我忍不住了,走过去踹了他一脚。老师把我给拉了出来,让我去旁边反省。我很不服气,为什么那个人不用出来啊。我心里一直在说:”最好有人在捣乱。”那时他们都跳好了,老师说你们都去玩把。小A走过来安慰我说;“不要伤心,你看他们都在玩,我们也去吧!”那时,我心情好多了。

篇7

关键词: 幼儿;手工创作;创新;体验

中图分类号:G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4-0045-06

一次由我负责的“巧手创新”儿童手工作品比赛活动,让我对废旧材料的利用与制作、幼儿参与服装的创造活动有了新的认识。这次活动举办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勇于创新、实践的个性品质。幼儿手工活动与幼儿绘画活动一样,都是审美创造活动。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幼儿艺术活动的活力也在于不断地求新求异的创新。这次比赛活动的主题是在我所在的幼儿园用废旧材料做服装。服装是立体的,但从幼儿在立体手工这一三维空间表达方式方面的训练来看还很薄弱,幼儿在平时的学习中涉及较少。与绘画活动相比,立体手工活动需要幼儿更多的感觉通道的参与。这次活动我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指导,从中得到了一些经验启发。

一、兴趣先于参与——创意材料,激发动机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奥坎德曾提出三个教育原则:直接经验要先于间接经验,兴趣要先于参与,流畅性要先于精确性。[1]50-51对于幼儿来说,任何成功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他们的生活经验、兴趣和学习意愿之上。

首先我发动所有教师、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废旧材料,如易拉罐、饮料瓶、吸管、彩色电线、彩色毛线、彩色丝袜、废旧桌布、彩色包装纸、麻袋、一次性纸盘纸杯、一次性筷子等废旧材料。在保证这些废旧材料安全、无毒、卫生的基础上,教师先对有一定潜在制作价值的废旧材料进行分类,然后让幼儿与这些材料充分接触。我注重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去观察、体验和感受,去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让幼儿亲自感知物体的软硬程度及材料的本质属性。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这次手工制作产生兴趣,主动地去探索操作。大班幼儿毕竟还小,能力范围有限,对他们来说手工活动就是游戏活动,他们在这种玩耍手工材料的过程中得到满足。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我们要用这些废旧材料做服装,只是在幼儿最初无目的的游戏似的制作过程中启发他们,问“你在做什么?”“你想做个什么东西?”“你做得很像XXXX”。当然,在活动初期我也制作了一部分作品来抛砖引玉。我带幼儿进行手工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当幼儿都沉浸在羡慕、吃惊的状态时,我适时地问幼儿“想不想也来做一个?”以此来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明确的手工制作意图。

我认为工具与材料是手工创作的必要条件,恰当地选择材料将会提高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创作。怎样能让幼儿在手工活动中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材料的创意设计是关键。大班幼儿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因此,我在废旧材料选择上凸现“趣”与“巧”。趣——教师提供给幼儿的制作材料要有趣,色彩鲜艳,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既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可回收利用的,又能让幼儿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新奇感,带给幼儿一定的启发性,以此引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满足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动机。巧——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易于幼儿制作,用具有可变性的废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融色彩、造型于一体的创意废旧材料能给幼儿带来新的审美体验,留给幼儿更大的创造空间。通过废旧材料变废为宝的手工活动,幼儿在获得无穷乐趣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二、构思在于巧妙——艺术构想,挖掘潜力

创造性活动是人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探索。现代艺术以创造为前提,其基本特色是求新求异的创新。所以,幼儿艺术是发挥儿童创新潜能的最佳载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2]35孩子的潜力不同,兴趣有别,不可能个个都成为艺术家,但他们每个人都会因自己所具有的创造性而一生受益无穷。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大胆地表现童心、童趣。所以说技能技巧的培养需要寻找合适的时机,而创造性的培养则应当是幼儿期美术活动的主线。[1]205-207

用废旧材料来做服装这一表现形式,在手工活动中是一种“因材施艺”制作出立体形象的过程,它对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也不是凭空乱想。考虑到服装的特性,在我们收集的这些废旧材料中也不是什么都要的,我选择了具有表现力的材料。先让幼儿自己随意联想和想象,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才把这些收集的废旧材料的特性告诉幼儿,例如:纸宝宝身体柔软,可以变化出很多造型,便于我们加工,但易变形。在制作时我们可以以合理的结构显示其柔软、轻盈的视觉效果;易拉罐具有金属质感,有一定硬度,相互碰撞可以发出丁零当啷的声音,可以表现硬挺的视觉效果;麻袋可以利用其粗犷、浑厚的艺术特点等。幼儿了解废旧材料的特性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图先构思一下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先听他们说出脑海中的形象。幼儿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我在旁边再加以引导性启发,并不时地鼓舞、激励。例如:我问幼儿:“若要制作一条项链,小朋友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又如:“用一根电线和易拉罐底我们可以制作出什么形象呢?”也可因意选材,就是同一形象的手工作品小朋友可以尝试用不同材料来制作。例如项链,就可以用饮料瓶盖或易拉罐底来做,这样做出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饮料瓶盖做出的项链色彩鲜艳精 致,易拉罐底穿出的项链具有民族风味很大气。(如图1)也可根据“因材施艺”的原则,用同一种材料制作出不同形象的作品,例如用一次性纸盘纸杯、一次性筷子,我们可以用它们做成帽子,也可做成裙子。这样的启发引导可以使幼儿从中获得创作、思考的线索。作为指导老师的我,通过对幼儿的引导启发,让幼儿充分利用小脑袋构想出许多新奇的构思方案,不断创新。然后,我再来进行整理汇总,从这些小想法中获取最佳灵感,绘制出了这三个系列9件服装的效果图。(如图2)

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的特点,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的构思与成人有显著的区别。[3]28一般来说,幼儿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他们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借迹造型”、“借形造像”。在活动中我也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发展幼儿的艺术构想,直接用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借助艺术的手段创造性地加以表现。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动手动脑、串串、剪剪、折折、扭扭、插插、贴贴、画画,将不同废旧材料进行组合,从而制作出新颖的作品。幼儿无需再因做得不好而对手工活动失去兴趣。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进一步提高;能力弱的幼儿也可从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建立自信心。教师要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帮助幼儿积累使用多种材料的经验和能力。鼓励幼儿打破常规,多尝试用不同材料去表现,寻找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制作在于精心——设计制作,融为一体

学前儿童的制作与成人的制作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操作受其生理发育的影响,不如成人那样灵活与精确。[3]36但是他们在制作中有构思,有设计,制作与构思、设计融为一体,手部活动与脑部活动也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

构思有了,制作就是最难实施的一个环节了,在幼儿创新的基础上让制作难度逐层递进。因为大班幼儿的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手的动作不灵活,手眼不协调,很多想法不能完全实现,因而我作为指导老师在制作工艺方面给予幼儿最大的支持帮助。当然,这种技术上的支持决不是手把手地包办代替,而是通过启发的方式来互动进行。

废旧材料的造型技法是综合性的,主要有加法、减法或加减并用。例如:在纸杯的造型上,将纸杯通过切割制作成物体形象,这就是在做减法。在废旧材料的制作技法中,连接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重点向幼儿讲解的,也是幼儿要重点掌握的。连接可以用双面胶、胶水等进行粘贴,但在制作服装上用得最多的还是用针线等进行缝合,也可用订书机进行接合。为了保障幼儿的制作安全性,我首先对一些材料进行打孔,这样幼儿就不用针缝了,直接进行穿线、绳的训练。

在任何一项作品制作的过程中,我首先都让幼儿自己先探索,然后再示范,让幼儿弄清其原理及制作步骤。带领幼儿动手操作并讲解重点、难点,幼儿在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中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巧。同时老师也从不断创新的高度予以启迪,促进其进行再创新。例如:在首饰的制作中,项链制作的比较多。最主要的是教会幼儿打结的工艺,这样才能制作比较精致的作品。我先简单示范,然后让幼儿自己尝试,让他们在绳与珠之间发现巧妙的关系。当然,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会根据瓶盖、珠子的颜色和大小进行排序,非常有美感。(如图3)

又如:教幼儿用包装纸做裙子时,最主要让他们注意“对齐”、“抹平”的规则,并在折叠的基础上进行纸样的不规则变化处理。我把每一种制作技法要点教给幼儿,这样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时间与实践的积累,我把幼儿按服装系列分成组进行具体分组专练,这样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分工明确,也可以方便我的指导。(如图4)从分步练习到整体练习,对练习时间合理分配。在开始的分步练习时,练习时间可以短一些,练习的次数可以多一些。进行整体练习时,时间可以长一些,练习次数可以稍少一些。既要保证幼儿不会忘记动作要领,也不会使幼儿感到疲乏。所以,要经常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以增加幼儿对技能练习的兴趣。

在制作上,我主张幼儿作品的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在设计制作上虽然都只是制作服装、项链、帽子等,但是一定要给幼儿留下很多想象的大空间。可以让他们自由联想,同一个主题内容,在每个幼儿心里和脑海中产生的图画是不一样的,我会积极鼓励幼儿发挥个性,同中求异。当然每个孩子最后的作品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最终都传达出一个主题信息,都是依托在主题之中的,不同的创造,表现出同一主题。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分享他们独创的快乐。这样就会看到不同能力的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不同水平的提高和锻炼。同时在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展示在于精彩——体验美感,获取成功

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幼儿喜欢展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服装制作成后,就是孩子们自己精彩的演绎展示了。孩子自己参与制作的服装加上童真的服装秀表演,幼儿用自己对服装的理解做着稚嫩、可爱的表演动作,有模有样,在音乐的烘托下将服装作品完美呈现。每个幼儿都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这次变废为宝活动,对幼儿手工创作的最大心得就是不去限制幼儿怎么做,把基本技法教给他们,让他们在这一基础上自由地进行想象操作,运用“因意选材”或是“因材施艺”的原则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幼儿创造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在创造活动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幼儿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必追求完美。赞赏幼儿的点滴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们有更多沟通的机会,通过创造活动来表现自己,释放潜力,建立自信心。(如图5作品展示)

希望孩子们在丰富多元的互动式教学和快乐的创造体验中,最终获得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份敢于创造的勇气、一生表达畅想的能力。培养孩子积极的动手能力和敢于创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幼儿热爱生活,提升环保意识,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附: 本次活动中,幼儿与教师共同完成的服装系列作品

运用彩色包装纸、麻袋、彩色电线、毛线、废旧塑料花等废旧材料制作的“春天的狂想”系列服装,表现了人类向往回归自然、淳朴、原始的情怀。

运用废旧塑料布、废旧牛仔布、饮料瓶盖、饮料吸管、彩色丝袜、一次性纸盘、铁丝等废旧材料制作的“和谐家园”系列服装,表现油田风光以及和谐家园的美好景象。

运用废旧桌布、易拉罐、彩珠、电线等废旧材料制作的“民族风”系列服装,表现了异域格调的民族风情。

参考文献:

[1]吴放.和孩子一起跳舞[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受访妈妈:潘小姐 宝宝:晓楠(11个月 女宝宝)

宝宝来参加早教班之前比较认生,只认爸爸妈妈等少数几个亲密的人,不让别人抱。她爸爸不希望老人太溺爱宝宝,为了让她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愉快的心情和开朗的性格,于是想带宝宝来早教中心。

在选择早教机构的时候我也考察了很多家。来到这里我首先问老师:宝宝在这里可以学到什么。这里的老师说。我们不是教宝宝学知识,是让她在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冲这句话,我选择了这里。事实证明。宝宝在3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进步很大,现在谁都可以抱着她玩,不像以前那样认生了。去医院体检时,医生都说宝宝的许多能力超过同龄小宝宝。

我的晓楠每成长一点都让我很自豪与幸福。

专家说:我国的早期教育长期处于落后与被动状态。不少家长千方百计为孩子找好的幼儿园、学校入园、入学,却在孩子婴幼儿期随便找个保姆或交给不懂教育的老人带。这是典型的误区。早期教育,是人一生中教育效益最高的阶段。0~6岁是人生各种素质发展的关键期,无论肢体机能等物质基础还是心理行为等,身心发展都是奠基工程。在婴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内,学习是一个自然调动神经细胞和内部结构的过程,能轻松、自然、有效地学习与发展。在关键期外,则是一个需要有意控制和应用学习策略的过程。

感统课程体验

受访奶奶:周女士 宝宝:诗语(2岁3个月 女宝宝)

诗语很喜欢来这里玩。之前上幼儿园都不太愿意,但是说要来这里,早早就起来了。我平时还要上班。她爸爸妈妈工作忙,所以每周末带她来一次。

较之幼儿园,这里可以在玩游戏中学到很多东西,方式也多样、活泼。

较之游乐园,这里每个角落都有老师关注与引导。

我选择早教机构比较重视早教机构的环境与老师。老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发自内心地爱这一行。只要有孩子进入天线宝宝,这里的老师就会以自然、亲切的笑容关注孩子,蹲下来与孩子说话,经常抱抱,温柔、耐心地与孩子交流。有个个头比较高的男老师,刚来的时候孩子有些害怕,后来这位老师主动地跟小朋友接近,很快地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

诗语现在胆子大了很多,变得主动、开心。

专家说:婴幼儿的运动机能发展是脑、神经、肌肉等控制下进行,正常情况下与身体同步,动作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水平。通过感觉统合训练。不仅手脚协调、肌肉、骨骼、视力全身组织与器官都得到锻炼与发展,还可以预防宝宝语言发展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安、情绪化,组织力及创造力不足等。

开放式社交课程体验

受访妈妈:刘小姐 宝宝:耀莹(2岁半 女宝宝)

一开始来到这里的时候,耀莹有些认生,戒备心比较重,不能与其他小朋友合作完成游戏。我每天有时间就带她来,很快地她就熟悉了这里的环境,变得活泼而主动。

耀莹特别喜欢上社交课和感统课,在这里她可以尽情地玩。

篇9

一、面对陌生的课例研究,我们积极准备着

1.知识的准备

在课例研究学习之前,我们不由得思考一些问题。什么是课例研究?为什么要做课例研究?怎么做课例研究?为此,我们听了上海教育科学院周卫教授关于课例研究的报告,还上网搜集了大量有关课例研究的资料,此外,教研员和我们讨论式的交流,让我们对课例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

课例研究又名“行动教育”,是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模式。课例研究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它需要如下几个条件:一是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二是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和反思等手段,三是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和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等过程。

课例研究包括三个阶段,即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之下的新设计阶段和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的是两个合作反思:一是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观念的飞跃;二是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

2.选题的确定

有了以上对课例研究的初步认识,我们参与课例研究学习的教师分为六个研究小组,开始确定研究主题、撰写开题报告、制订课堂观察表等,这么多的第一次,令人倍感压力。

研究主题的确定是整个课例研究的方向,各组分别依据自己教学中充满困惑、相互冲突和难以解决的教学事实,从中发现教学的问题,提炼研究的主题。起初,我们小组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到了全班交流时,已定好的研究选题却因为太大而被枪毙掉。于是,我们再思考、再讨论,旨在让选题既有价值,又有操作性和研究性。最终,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历经多次小组研究和三次全体讨论,并进行修改,终于确定了各个年级的研究主题。

3.开题报告的撰写

研究主题的确定只是研究的开始,撰写开题报告才是我们作为一名研究者的开始,要写好开题报告,首先要进行大量的文献研究。为此,教师们表现出了无限的热情,出入图书馆,上网查资料,那一本本书籍、一个个中外研究成果,给了我们充足的营养。经过学习与交流,教师们都确立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一份份优秀的开题报告纷纷出炉。

4.研究计划的制订

科学理性的研究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课例计划支撑着课例研究的过程。它为“课例”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剧本”,它为教师观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它为观察者记录和分享提供场所。为此,我们各组制订了包括研究目的、时间、试讲教师和具体措施等详细内容的课例研究计划。

5.观测量表的制订

课堂观察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在教师们看来,随着课堂观察的不断实施,量表能更好地关注到教学中的细节,提供有力的课堂反馈信息,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在量表的制订和修改过程中,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度挖掘,力求把研究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毕竟,量表的制定是课例研究的重点,我们的量表从最初的想象到最终的确定曾经历四次改动,其中涉及内容的增减、测查方式的改变和观测内容外延的界定。这一次次的修改无不标志着我们正在从过去的凭感觉式研究逐步走向科学而理性的研究。

二、参与科学的课例研究,我们全情投入着

在这次课例研究中,我们既是观察者,又是执教者,不仅需要进行课堂观察、实录整理和数据分析,更要求依靠我们的教学实践,因为许多好的建议就来自教学实践。

1.每节课都是全新而全情的

在这次课例研究中,每一节课都是全新的,我们也都认真准备、全情投入,不为给自己留下优秀的课例,不为给自己赢得奖杯,只为参与这次科学的研究过程。虽然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尝试实践的机会,虽然我们每个人走下讲台时都会有遗憾,但是,课例研究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学会在一次次遗憾中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课例研究不同于研究课,我们经历过上课实践的过程,但是上完每节课不是结束任务,而是发现研究的新起点,我们在每次研究课后深入地分析讨论,认真地反思,然后提出改进意见进行下一次的研究。

2.每次实录都是详细而准确的

平时,我们听课都要做课堂笔记,而这次课例研究,我们完成的是大量的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笔记,它是对课堂教学实施状况的真实再现,它记录了教师说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声感叹,每一个动作,记录了学生的每一句发言,每一个表情,如此繁琐,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但是我们都完成了。正是由于这些实录的详细、准确,让我们重新审视课堂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且不说实录对课例研究的作用,很多教师拿到自己的课堂实录时都发出惊讶的感叹:“为什么我说了这么多的‘然后’?为什么我同一个问题重复了七遍?”正是课堂实录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过程,正是这样的重新审视,才有助我们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

3.每次会议都是畅所欲言的

在课例研究中,全员参与的研究小组会议成为最重要的环节。在研究小组会议上,教师们有准备,有思考,畅所欲言。每次讨论的内容不同,每次讨论的侧重也不同。例如:起初,我们主要讨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发现问题和行为跟进等问题;后来,重点就放在发现问题、行为跟进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这样集思广益且有针对性的研究会议推动着我们的课例研究不断向前。

4.每份数据都是科学而理性的

在这次课例研究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数据,并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进行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表,还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这一个个分析汇集了我们的思考,使所要研究的主题逐渐变得清晰。在一组组数据中,在一个个对比中,我们得出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研究结论。

5.每个反思都是深思熟虑的

根据科学的量表和准确的课堂实录,我们进行着科学而理性的分析与反思,使研究不断深化。教学设计是“方案”,教学实录是“做法”,教学反思(它包括任课教师自己的反思、专家的点评和其他教师的建议)是“评价”。有的教师从科研方面进行反思,即通过课例研究学会用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课堂问题,提升科研能力。有的教师从实践方面进行反思,即从师生对话这一简单的教学技能反思到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句话都作为推进学生的助推器,为学生的思考创造正确而有价值的起点,使学生在每堂课中都对所学知识有科学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三、回顾难忘的课例研究,我们认真反思着

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有我们对研究专题的深入思考、对教学内容与设计的反复修改,还有对自身专业发展及专业技能的关注。一路走来,有辛苦、有欢乐,但给予我们更多的是收获。

1.从“关注课堂”到“关注学生”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每一次上课、听课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在经历了这次课例研究之后,我们更多的将视角转向学生。张丹教授说过,“学生的精彩折射出教师的精彩”。就这样,我们更理性地认识学生,更细致地搜索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思维变化。当我们真正关注到每个学生,并进行理性分析,才惊讶地发现,原来热闹的课堂中竟然有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还有的学生在上课40分钟后竟然还停留在原来的认知水平。可见,关注学生是多么重要。

2.从“简单说好”到“理性反思”

课例研究为我们的自我反思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但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回顾,也对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观察与反思。总之,我们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理论―观察交流―反思―自身实践―再反思―再认识)。这个过程虽然紧张而忙碌,但是不断有新收获和新感动。大家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感受,并记录下其中的点滴收获。毕竟,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学能力才会逐步提高。反思既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课程,还是教师教学成长的手段。在反思中,我们尽情分享同伴的智慧,使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断得到提升。

3.从“一份教案”到“一次科研”

这次课例研究,是通过数据进行理性分析,对课堂实录进行思考,然后再进行教学设计的改进。因此,在课例研究结束后,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份成功的教案,而是一次有意义的经历,它不仅使参与的教师获得提升,更令每一位有机会看到这些资料的教师获益匪浅。这就是课例研究真正的价值所在。

4.从“评课”到“议课”

我们全体学员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围绕具体课例进行合作探究,真正是人人有准备,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思想。在此,教师之间可以找漏洞、提问题,相互争论,言者无忌,听者坦然,畅所欲言。于是,以往的评课变为现在的议课,评议结合、以议为主、相互沟通和取长补短。就这样,我们不仅从课例本身获得教学技能,也从同伴那里获得教益。

篇10

我们人类的经济生活,从“穴居时代”结束以来,按照这本书的作者们的观点,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前面的三个产业或许仍然被我们叫做“产业”,但这第四个发展阶段——“体验经济”,已经不再可以被叫做“产业”了,因为它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有些经济学家把它视为“第四产业”,但我要立即补充说,这个“第四产业”的产业特征是“大规模量身定制”(mass-customization)。但如果仅仅为说明上述的看法,我就不会向读者们推荐这本书了。

经济活动是满足人类衣食住行和更高需求层次的活动之一,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为我们提供的“衣、食、住、行”,表现出实质性的差别。例如,火柴盒式的住房和“T-型”汽车是工业经济为我们的“住”和“行”提供的典型解决方案,而“体验经济”提供给我们的典型解决方案则是高度个性化了的“超现实主义住宅”和“表现主义服饰”。在这一视角下,五光十色的互联网运动只不过是即将到来的“体验经济”的准备阶段。再过十年,网上长大的一代人,被称为“e-generation”(e-代)将主导我们的社会,他们当中许多人接受过互联网狂潮的洗礼,经历了眼下的幻灭和冷漠,磨炼出更成熟的思考与信念。他们的经济社会文化,被概括为“e-文化”。能够适应e-文化的企业,将取代无法适应e-文化的企业,这是刚刚对全世界785家企业进行过深入调查的哈佛教授康特尔的看法。

消费者是“产品”

英国一家咨询公司最近在为企业经理举办的学习班里,在实验室条件下,把学员们带进了2010年的社会。在模拟的未来社会,学员们体验到了未来的生产、未来的需求、未来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文化。这一场景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管理咨询的培训,又提供了“体验经济”的体验。《体验经济》的作者们这样描述体验经济的理想特征:在这里,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

虽然我们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知道“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的道理,但应当说,《体验经济》的作者们第一次让我们看到,现实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能够普遍地、大规模地满足马斯洛所论的最高需求层次———“自我实现”的阶段。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不再生产“商品”,企业成为“舞台的提供者”,在它们精心制作的舞台上,消费者开始自己的、唯一的、从而值得回忆的表演。在体验经济中,劳动不再是体力的简单支出,劳动成为自我表现和创造体验的机会,典型如“网页制作”,劳动者需要发挥极大的想象力和艺术探索精神,需要深入理解阅读的视觉(以及“多媒体”感受)、语言、心理过程,需要洞悉社会文化风土人情,需要尽可能丰富的各类知识,于是网页制作便转化为自我表现和创造体验的机会。

体验就是个性

事实上,在任何经济活动内部,都包含着体验经济的种子。在竞争市场里,我们常见到同类商品按不同价格出售,那件索取高价的商品或许加工得更细致,拿在手里更舒适,看上去更结实,造型更有品位,甚至,它让我们心情不一样……我们说得出千百个理由来为那些别致的商品支付高价,只要它有“个性”。这就是“体验”。两年前一个仲夏夜,我偶然看见热闹的街边小摊上随便扔着一只布质小恐龙,它的神态让我想到电影“在时间之前”里那只父母双亡的小恐龙,一步一回头,孤独地走向未知世界。这感受恰好与我当时的心情发生共鸣,让我愿意以两倍的价格购买这只小恐龙。当然,那位年轻的看摊儿人懵然不知我的心境,因为那是“唯我莫属”的体验,这只小恐龙帮助我永久性地保存了这一体验。对那些玩具来说,这只被我偶然看见的小恐龙被我赋予了“个性”,它再也不是一般的动物玩具了,它对我而言具有了“意义”。通常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生产,同时也是标准化过程扼杀了物品的个性意义的过程。

如果你写过“日记”,你一定理解日记是怎样替你保存“体验”的。在日记里,生活着的你(“I”)和静观着的你(“Me”)对话。通过日记,你一方面保存了生活感受,一方面反省了你的生活。体验的特征之一是对体验的回忆可以让体验者超越体验。这被《体验经济》的作者们称为“transformation”。生存的艰难困苦,多年之后或许仍然被我们记得,我们知道,那回忆里更多地包含着自豪,因为巨大的苦难让我们显得伟岸起来。

体验经济,体验人生。偶在的人,存在哲学家们说,无意义地被抛入其所在的特定历史情境,开始了生活,开始了苦难,同时也开始了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的过程。所谓“自我”,只有当自我从事“自我”塑型时才存在,才有意义。缺乏意义的自我,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说,至少可以通过“自杀”来昭显“自我”的意义。这里,自杀成为一种体验,残酷而颇具诱惑。

企业只是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