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范文

时间:2024-04-01 16:4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

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对于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而言,由于孩子在城市读书费用过于昂贵,因此他们只好将其子女留在农村家中给他人照看,导致农民工父母和自己的孩子长期无法一起生活,于是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群体。由于他们不能长期得到家长的有效监护,因此在其成长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需要社会能够引起重视。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留守儿童所有相关问题的重中之重,及时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困难,成绩较差

很多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的孩子有出息的难度比较大,再加上长期在外务工,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很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甚至等孩子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让孩子也外出务工。另外,由于农村办学条件不好,教学设施和资源以及教学环境都比较差,这就导致本来缺少家长监管的孩子在学习上更加困难,学习的主动性低。农村留守儿童成绩普遍较差还因为家庭作业很难得到及时辅导、缺乏父母必要的引导和鼓励,而且由于对父母的思念和心理孤单,在课堂上很难集中精力听讲。久而久之,农村留守儿童会对自己的学习没有热情和信心,甚至产生不喜欢学习的情绪。

2.心理问题亚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很长时间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很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由于长期没有情感互动,一部分留守儿童亲情观念日益淡薄。或者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情,在学习和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引导,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容易自卑、人际交往差等。有的留守儿童由于过早地自己支配一笔钱,不懂得合理消费,很容易产生拜金主义的心理。另外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容易脱节,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差,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引导,很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甚至违法犯罪。留守儿童由于没有和父母在一起,也很容易没有依赖感和安全感,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焦虑,也很容易有自卑倾向。

3.迷恋网吧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因此比较喜欢在同龄人中寻找友情和安全保护,但是作为未成年人,还没有足够的分辨真正友谊的能力,因此在不良社会的影响下,很容易被不良少年带坏,其中表现得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迷恋网吧。网络是一个双刃剑,虽然有很多有利的地方,但是作为儿童很容易被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等吸引,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不仅会严重使他们分心、耽误他们的学习,网络上的虚假信息等很有可能危害到他们的安全,或者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很有可能引诱他们“学坏”。

4.价值观不正确

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期在城市打工,无法给予孩子应有的关心和爱护,因此很容易心生愧疚,往往选择在物质上满足孩子,以此作为情感上的弥补。而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合理支配金钱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养成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恶习,进一步会影响到他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一些留守儿童就因此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另外,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留守儿童容易感情淡漠,主要表现是冷漠、自私自利甚至是厌世,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家庭和社区方面应做的努力

在外务工的父母如果有能力的话最好能把孩子带到务工的地方读书,可以对孩子多一些关心和爱护,可以及时监督孩子的学业,并且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和无限的温暖。如果实在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在平时要多给孩子打电话或者写信,或者多抽出时间回家看望,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作为孩子的代养人,要尽量学习和了解一些正确的教育知识,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要能降低身份,真正与孩子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对于有社区的农村,可以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定期组织一些活动来对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另外还可以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起到对未成年人的安全的保障作用。

2.学校方面应做的努力

由于留守儿童自学能力差,又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监督,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承担起此项责任,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给予额外的辅导,或者组织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和帮助。另外,学校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为他们付出更多的关心,使其能够获取必要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还要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多与他们沟通,防止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而无法及时疏解,针对此,还可以去家中走访,多方面获知孩子的心理状况。此外,学校还要及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沟通,关于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进行交流,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学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建设,培养一批真正关心学生、愿意投身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

3.社会方面应做的努力

首先可以加大对该问题的宣传力度,使问题尽可能地透明化和公开化,让广大群众都能关注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使媒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尽自己所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其次可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另外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周边环境,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及时清理。然后国家要能够增加对农村的教育经费,真正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包括减免书本费等,或者对经济困难的农村留守儿童有一定的生活补助。另外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来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以及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四、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社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真正对留守儿童多一些关心和爱护,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并且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才能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从而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刁建霞.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篇2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家庭对儿童教育的偏颇

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们只能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照管。这些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更多的是不应有的溺爱,且独生子女较多,隔代养育“隔代亲”,对孩子娇生惯养,助长了他们不少恶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极不协调,使得学校教育收效甚微。

(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社会上“斗地主”、“打麻将”等赌博风气对不少儿童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中有的利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赌博;还有电视、录像里的黑帮老大之类的镜头和社会上“称王称霸”的不良现象,也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学生中出现“拉帮结派”“充老大”,以强欺弱的现象。这些都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一)以身为范,教育儿童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监护人就要以身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用“爱”激励孩子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亲人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真正的爱是一种积极的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监护人和教师要经常与儿童谈心,使他们心情愉快,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监护人和教师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或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为了孩子,使他们能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四)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感情培养的有利时机,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农村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但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 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 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 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湖南省新宁县妇联倡议的要求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担任“代管妈妈”行动就是为“留守儿童”营造亲情、加强管理方面的一个典范。

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对其人生观的指引和辅导,在心理发育重要阶段缺少与父母的沟通。由于缺乏父母亲在情感上的关心和照顾,他们非常容易产生认知、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原因

(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欠缺。留守农村的未成年人绝大多数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直系亲属来抚养教育。这种“隔代”教育由于年龄相差悬殊,时代文化背景的差异,无论是认识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对孩子们的心理都有极大的影响。另外有些父母因为在外工作繁忙无法与儿女团聚,为了弥补亲情的缺失,或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只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的物质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由于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在农村的一些中小学校,应试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课程缺乏多样性。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3)目前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偏重于经济建设,在教育建设方面也仅关注教育基础设施,而忽视了对农村教师素质的培养。留守儿童家长仅满足于把儿童送进学校,而送进学校之后的后续责任还有待确认,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没有放到新农村建设的显著位置上。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就在于社会组织之间对农村教育的的分割与断裂,各组织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都没有建立一定的联系,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处在了各组织间互不交叉的真空中,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进行有效地协调和完善。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1)突出家庭教育。要让孩子健康发展就需要家长树立全面关怀的理念,而家长一般都缺乏此种理念,从而忽视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确实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但是,农村学校教育的表面繁荣也助长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惰性,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过分地依赖学校,认为自身能力低,所以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能够放心,因此放弃自身应该尽到的教育职责。在孩子的幼儿阶段,家长应该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对孩子教育有帮助的、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期间要和孩子联系,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照顾孩子,要把孩子交给监护人照顾时,应该在照顾孩子的监护人选择上多考虑。如果夫妻一起外出务工,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2)学校要肩负“指导家教、优化家教育人环境”的重担。首先,是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或者统计好外出家长的电话地址,班主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通报学生表现情况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起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其次是及时家访,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行为表现等情况,又可以向家长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或意见,告诫家长与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再次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老师与家长签订家校教育责任书,公开学校及校长、班主任的电话号码,登记家长和监护人的工作单位和住宅电话,以便及时沟通家校教育,掌握学生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口径。最后是不定期举办家庭座谈会,请优生家长讲述自己家庭教育的心得和经验,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当然,教育的重点在学校,学校要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的、无私的关爱。

(3)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保护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充分有效地运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大众传媒等技术信息来填补农村社区教育真空,提高农村儿童的综合素质。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区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环境。有关方面要各尽其责,多方协作,共同构建社会监护体系,促进留守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为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保证农村留守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发挥更大作用。

篇5

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主要源自集体观念的缺失,一个学生心中没有集体意识,往往在行为时心中就没有一杆秤,就会放任自流,做出一些非正常的举动。另外,留守儿童特别是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加之祖辈年龄偏大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相关的知识培育他们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老人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对他们或多或少的影响也给他们的行为习惯带来偏差。但如果留守儿童住校,情况就会不一样。寄宿制基本属于封闭式管理,学校制订了科学、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可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的行为又是一个很好的约束,如果学生没有遵守相关的规定,学校就会教育他们,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还会采取惩罚手段予以矫正。同时,学校为留守儿童配备的生活老师和心理辅导员可以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变化进行科学的引导,这样他们在教师教育帮助下能够端正态度,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及点:

一、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更多的家庭,根本没时间和精力来辅导他们,他们整天为生计而发愁,根本不可能去辅导孩子。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二、心理情感不健全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情感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对事物分不清好坏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经常说谎,说脏话,不服管教,抽烟,喝酒,打架等等一系列的坏毛病。

三、沟通不畅

大多数的家长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好多家长的文化不高,导致和学生无法沟通,和孩子出现代沟,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另外,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婚了,自己感觉没有了母爱,和父亲相处不来,就无心上课,开小差,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同学相处不好。班主任,课任教师多次做其思想工作都没有用。最后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四、失学辍学情况严重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失学率、辍学率比较高,尤其在初二下学期,失学、辍学情况比较严重。刚进入初中读初一还有一点新鲜感,到初二初三新鲜感没有了,学习压力较大,学生从心理上厌倦学习,最后导致辍学。

另外,一些“打工”父母认为自己挣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如下:

一、要求家长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行,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因此,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观和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另外,父母还要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摆脱狭隘沉旧的思想观念,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同时,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篇6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特殊状况,使他们缺乏一定的家庭文化教育与情感交流。本文中笔者结合农村留守小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来谈谈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作文教学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他们也许没有充实的旅行生活、没有其他各种组织活动的入场券、没有新颖的电子科技产品、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组织、也没有良好的家庭知识引导。但是农村小学生也有着城市小学生所没有的独特的乡村环境,广袤的自然资源,纯朴有趣的乡村趣事。抬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低头河流弯弯,晴天风尘仆仆,下河捉泥鳅,上树掏鸟窝,雨天泥土裹裤腿……他们的生活朴实而又不失乐趣,调皮中带有野性。这样的生活给农村小学生带来用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只要正确引导其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让生活的泉水在作文中流淌,纠正作文认识偏差,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一样可以写出优秀的作文。

小学生写作常常用词混乱,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引导是构建知识的过程,以便完成其作文的主体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语言表达。字词是组成作文的基础,是作文表达意思的工具。对于农村小学生,他们自小生活在农村,日常讲的是方言,对事物的语言表述夹杂很多地方性用语,而这些地方性方言很多难以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这就导致农村小学生作文中存在一定的用词难题,很难将心中所想正确的表达出来。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所学词语,在校园内提倡讲普通话以规范学生的书面语,使得口语向书面语不断转化。倡导学生尽量用所学过的词语,恰当的使用词语可以让作文有血有肉变得更加生动、丰满。如果学生出现用词不当,老师应当先鼓励再改正,给足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时候犯错也是一种创造过程,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个性。

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抄袭、言语以及情感匮乏,很多小学生谈到作文就色变,不知道怎么写,对作文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俗语:“趣浓劳轻,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作文就不再是学生的心理负担和恐惧,而是一种探索、追求。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进入写作状态,引导学生克服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是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

一、开展活动

目前农村小学生知识匮乏,加之小学生接触作文不久,对作文往往素手无策,写作文时常常无话可说。因此,老师应该针对农村留守孩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组织孩子们开展喜闻乐见的作文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例如当地民俗调查活动。

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婚俗寿礼,小孩满月抓周、造屋乔迁庆贺、开业造桥的规矩等等农家庆贺节日,有他们自己的方式:节俭的农民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亲访友,喝上两盅,常常乐的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村特色的清明节插柳枝、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还有吃乌饭、包饺子、送灶、接财神、跳龙灯、贴春联,等等。在不同的节日,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帮助学生弄清其来历,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习作。

另外,还可以把民间传统特色的游戏引进课堂,如在体育课上带领孩子们放风筝、转陀螺、踢毽子、滚铁箍、跳皮筋,既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又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还有了习作的活水源头。

二、展示优秀习作,让每个孩子有成就感

可以组织优秀作文展示,通过作文展示一方面给小学生表现自身的机会,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通过作文展示使学生更加肯定自己,提高对写作的认真态度,此外也暂时让没有得到表现机会的同学更加积极练习写作,以得到展现自己的机会。近年来,我辅导的孩子习作《采茶叶》《捉泥鳅》《放羊》《我和爷爷比学校》《摸田螺》《爷爷考驾照》《奶奶爱上呼啦圈》《我教外公发短信》……300多篇习作发表在各级报刊以及少儿杂志,学生摄取这些农村生活画面,写下来,留下美好的记忆,得到情感陶冶。

三、增加阅读量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量的阅读能使小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词汇,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农村没有图书馆、没有城市那样众多的书店。留守儿童,受经济条件限制,能购买书籍供其阅读的家庭有限,可见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是相当贫瘠,我们针对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少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图书角,确保学生有书可看,另外老师有计划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书交流,写读书笔记,征文比赛等,不仅促使学生阅读,还能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厌学;教育方法

每到春节过后,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了老人和儿童。这些儿童就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被称之为留守儿童。开学后,农村就有相当一部分儿童逃学,学习不专心,厌学,更有少部分儿童上网整夜不归,甚至离家出走,个别的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笔者在农村教书二十余年,根据身边的事例认为留守儿童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面

1.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化程度低,以务农为主,观念陈旧,不重视家庭教育。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意识。对孩子作业没法辅导,孩子没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2.过分溺爱孩子,怕孩子吃苦。不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任何事都由家长代劳,孩子到家就只有看电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复习巩固。

3.不配合学校教育,有的孩子到校不认真学习,不交作业,旷课,行为习惯不规范,老师批评教育后,爷爷奶奶到学校质问老师,有的到学校闹事。这样使得老师不敢教育学生,学生认为老师不能把他怎么样,更加不守纪律,上课顶撞老师,使教学不能正常进行。

4.给孩子太多的钱。有的孩子到学校去根本不带食物,而是买零食,吸烟。少数家长认为多给自家孩子钱就是关心孩子。孩子经常吃辛辣食品、高热量食品,造成身体营养不良,有的小小年纪就经常胃痛,在课堂上坐不住,影响孩子正常上学。

5.过分担心孩子安全,限制孩子正常活动,使孩子到家无所事事,只有看电视。

6.冬天父母回来在孩子面前夸耀自己挣了多少钱,给孩子很多钱,买高档手机、衣服,使孩子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孩子认为打工能挣钱,使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有的孩子不给钱就不去学校。

7.有的年轻父母回家看到孩子不学习或学习成绩不好便大打出手。对孩子要求过高,布置作业多,孩子完不成就骂或打,这样使孩子更加害怕学习。

8.孩子对社会闲散人员有钱买高档手机、摩托车很羡慕,经不起各种诱惑,过早进入打工队伍。

二、学校的原因

1.学校拿人均分、学生作业平均次数考评老师,考核成绩倒数的老师会被落聘,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恶化。一些学习基础差、不自觉学习的学生因无法赶上而放弃学习,在课堂上睡觉、捣乱,有时迟到早退,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师生感情呈现恶性循环,最终离开校园。

2.由于学校量化管理迫使教师对学生要求太高,对所有学生统一要求,所授课程太深,作业量大,使一部分学生接受不了,这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好照抄作业,怕来学校。

3.学生资料多、难度大。农村中小学生除国家配发的资料外,还有其他资料,完成不了到学校要受批评,大部分家中无人辅导只能照抄同学的作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4.学校办学只重成绩,办学没有特色,有的学校对体育、音乐、美术课不重视、开不全。成绩差的学生特长得不到发展,由于文化课学不好而放弃学习。

5.有的条件较好的家庭为了给孩子选条件好的学校,让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到别的地方住校读书,孩子不适应这种生活而退学。

三、电视网络的影响

个别学生迷恋上网生活,在学校不安心,晚上上网,白天在课堂上思想不集中,上课听不进去,只能退学。根据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要改变留守儿童厌学这一状况,主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抓起。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改变观念,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在家给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按时督促孩子做作业,背写当天的生字单词,每天保证在家学习半小时,晚上九点多钟让孩子睡觉。使孩子慢慢地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在家让孩子参加一些简单劳动,如让孩子洗碗、洗鞋子等,使孩子有成就感。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如让孩子种一块试验田,观察作物的生长,让孩子进行养鱼、养小青蛙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配合学校教育经常到校了解孩子近期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多让孩子运动,如跳绳、打沙包等,增强孩子体质,开发孩子智力,使孩子大脑得到休息,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控制孩子花钱,科学饮食,让孩子多吃高蛋白食物,少吃零食,不吃辛辣食品,多吃绿色蔬菜;父母打工回来多向孩子讲打工的辛苦和无文化只能干繁重的苦活儿,干不了技术活儿等,使孩子认识到不念书没出路;在孩子上小学阶段,父母不要全部外出打工,留一人在家中照顾孩子,使孩子有安全感,吃得好,能及时督促孩子学习。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习习惯 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进城打工,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农村生活、读书,成为留守儿童。从2001年开始,带着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我们对綦江区丁山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展开了调查和研究。他们在学习方面受到了很大影响,据调查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孤独感强,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在不能主动学习,没有主动看书、预习、阅读的习惯,常违反纪律,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做家庭作业,逆反心强,做事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书写差,怕思考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称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我们作为农村教师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从生活点滴抓起

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最让人感到“与众不同”的,就是生活上十分随意。他们想吃的时候往往猛吃一顿,不想吃就“节省粮食”。他们没人笑的时候常常“花脸和尚”、“黑脸包公”,有人笑就“衣冠楚楚”、“白马王子”。生活上的不良习惯,必定要对学习上的习惯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要想培养好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就必须从他们的生活点滴上抓起。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抓呢?第一,提出必要的要求。我们要在班上强调:不允许节省“口粮”饿肚子,问他们连饭都不愿好好吃,会愿意好好学习吗?不允许“鞋也破,帽也破”,就像一个“醉公”和“癫婆”,告诉他们这样子不但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别人的情绪。不允许等到饭前便后才记得洗手,要时刻注意保持干净,提醒自己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第二,进行必要的监管。我们可以委派一名或几名与之邻近或亲近的同学进行监督,同时要明确告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不要让他们之间产生误解。要让受监督的同学明白这是为自己好,让监督的同学乐于做好此项“工作”。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就会有较大的改变与进步。那么这种进步再通过我们有意识的表彰和渲染,就可以对其学习习惯起到积极可观的作用。

二、从行为习惯入手

除了生活方面之外,农村留守儿童的其他行为习惯也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祖母或外祖母的年岁一般都较高,做起家务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往往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上课迟到、或者缺课等情况。我们对此特别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必须注意到客观原因的存在。那么,应当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一要多找学生谈心,从意识上触动。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往往一旦迟到,就或者找借口、或者埋怨家里,或者由于害怕干脆装病逃课。因此,我们必须从心理根源入手,多找学生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敢于负责、不断超越进步的观念。二要多联系家长谈话,从行动上促进。教师平时要注意记录留守儿童家长的电话号码,必要时要能够联系得上。有时家长会主动问取我们教师的电话号码,我们决不能搞“保密”。当我们跟家长联系谈话时,笔者认为应当多讲学生的“好话”,少讲学生的“坏话”,主要还是讲“实话”。家长一般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主动配合教师做好工作,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远程教育”,督促其进步。

三、把课内作为重点

想要培养好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重点还是在课堂上。我们要耐心指导他们学会把握好在校时间。一要“落实常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书写整洁、注意书写整洁等,这些都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元素。我们要在每节课上仔细检查,在每天当中认真督查,看他们有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做得好不好。二要“善念紧箍咒”。对于一些意志力较弱,自觉性较差的儿童,我们不妨多提他(她)的问,让其怕出“洋相”。没有认真做作业,我们就要他重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就要严肃批评,提出一定的警告,等等。三要“特事特办”。我们在备课的时间,在想到要“因材施教”的时候,就要更多地想到这些留守儿童,想到他们的特殊情况,就要多准备一份“情感快餐”给留守儿童。我们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应多给留守儿童几句关心和鼓励的话语,让他们感到父母的温暖好像就在身边。

四、把课外作为关键

从周一到周五,留守儿童可能做得比较好,但到了周末,就不自觉地“放松了警惕”,又回到了“解放前”。这种学习习惯容易“变质”的情况,往往就是在课外,所以课外是关键。很显然,如果不能解决课外的习惯问题,课内的努力即将冰消雪融、前功尽弃。怎么办呢?一是要适量布置家庭作业。不能让学生在家里长时间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没有一点学习压力。否则他们不是钻到游戏厅里去,就是会“吃饱了没事,学坏”。二是要适时做好家访工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农村教师离学生家并不远,经常到留守儿童学生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往往能够有更大的发现、更多的启示、更新的思考。

花儿因为阳光更红,叶子因为风雨更绿。只要我们把农村留守儿童时时放在心上,处处关注他们的生活点滴和行为习惯,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像滋润万物的春雨一样,把他们的学习习惯培养好,让他们更加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忧思录:伤村》 人民日报出版社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习品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07-02

秋学期,我的教学工作安排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开学时,安排我负责五(2)班的报名注册,这是我从一年级开始带的班,经过四年的精心呵护,小花已绽放,班风正,学风浓,学习、生活、纪律已完全形成了良性循环。正当我醉心于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时,学校领导却安排我下来带一(1)班,理由是我与学生思想交流做得好,师生关系融洽,引导学生走上学习正轨经验丰富。三个星期即将过去,一(1)班的各方面很快步入正轨,小家伙们很是可爱,我也很满足。谁知到了周末,学校领导又通知我,说三(3)班的学习纪律很混乱,班主任几乎控制不了局面,要我去救火,学校不允许丢下任何一个班、一个学生放任不管,这是对孩子、家庭和社会的犯罪。领导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我只好接受挑战。

领导的信任,同事的理解,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使我感到欣慰,也是对我的工作和能力的肯定,是对我善于与学生交流,关心爱护学生,注意引导和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学习品质的经验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前提。

只有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才能尊重老师、信任老师,才能真诚的接受老师的教导。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性情怪癖任性,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会轻易相信别人,面对学习方面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克服的信心和勇气而容易选择放弃,对老师的简单式教育不愿接受,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主动因应现实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思想上,重视他们,在乎他们,尊重他们的感情和人格,对他们各方面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学会了谅解和耐心,绝不会大声批评、训斥,而是谆谆善诱,启发他们学会辨别是非对错;对他们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我毫不吝啬地表扬,老师的鼓励是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催化剂和推进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活上,针对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和帮助,提醒并帮助整理衣着不整,并叮嘱以后加以注意;在学生亲属面前,我会把学生的特长优点,大方的给予表扬赞赏。

学习上,本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的信念,我把教育教学目标面向全体,注意驾驭、控制课堂节奏,关注每个学生的听课情绪,尝试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听课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启发、引导他们在轻松、有趣的情景中思维、理解、记忆知识,在津津有味、回味无穷的兴奋中运用知识和巩固知识。对学困生,在课堂上多把一些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让给他们,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作业上给他们多一些关注、启发和耐心,把他们思维火花点燃并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对学优生,我会给他们定下较高的目标和要求,侧重培养他们阅读、思考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技能。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我的努力、认真、关爱和耐心,学生看在眼里,感觉在心里,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积极主动配合我的工作,按照我的要求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良好的学习品质也水到渠成了。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是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学生学会了读书,就等于学会了使用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为此,我很重视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教育。

语文课标也指出:“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感悟语感。”所以,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以朗读教学为主,重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第一是教会学生读准拼音和字音,如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第二是引领学生通过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意义,读准课文的节奏感和语感,使之做到停顿正确,声调抑扬顿挫,感受、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丽。第三是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语言意境,想象和品味课本语言所表现的思想美、情境美。在第二、三学段阅读教学中,以默读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第一引导学生学会赏识文章精彩的词、句、段。第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什么―怎样写―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么样写”的基本阅读思路方法,抓住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并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贪玩、自控能力差是小学生的共性对课后作业大多是草草了事,质量效率自然大打折扣,巩固新知识就成为空谈,尤其是农村学生,没有父母在身边督促、辅导,或是家务较多,作业大多完成不理想,影响了新知识的巩固,这就是农村学生输在起跑线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因为这种习惯会影响着他们以后学习的基础性和可持续性。

篇10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46-01

目前,已有大量的社会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投放到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下面就对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来说明。

一、用爱点燃幼小的心灵,幼儿教师应让自己在幼儿的心理中感受到爱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农村的幼儿家长大多都出外务工。幼儿一入学便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作为幼儿教师既是父母,又是施教者,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幼儿教师首先要与幼儿建立起爱的桥梁,关照幼儿的生活,多与幼儿交流、沟通,让幼儿把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同时消除幼儿在园时的懦弱.胆小的心理表现。其次,幼儿在家中是家人的掌上明珠,生活在家长的纵容、呵护之下,孩子一上小班便要与父母分开,好多幼儿在开学的前几天便哭闹不止。幼儿教师对此要赖住性子乐与为人母,千方百计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幼儿园来,尽力让幼儿园成为孩子的乐园,而不是一味的幼儿认字、算数,迎合家长的心理期望。再次,幼儿教师要甘与做孩子们的玩伴,并组织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多做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发挥每个孩子的长处,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多给幼儿点赞。让幼儿真正感受到幼儿园比自己的家都亲,幼儿教师就是自己的父母。

二、逐渐养成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尽力改掉孩子们在家养成的陋习

在农村该代教育较为严重,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生活。上世纪出生的爷爷奶奶们大多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要求孩子,甚至根本不要求孩子过着过一天是一天的生活.例如,某幼儿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会了洗脸、洗手并以洗脸洗手为荣.但过了一假期后,该幼儿又觉得洗脸洗手是麻烦的事儿,对此幼儿教师还应多与孩子的监护人沟通,建立家校联合的长效机制,幼儿园灵活多样的开展一些家长参与的活动,让家长与家长之间比较,无形中个别懒散、行为习惯不好的家长便改正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另一方面农村孩子在爷爷奶奶的看管下,势必思想上会放任自流、自以为自己无人约束,便会学会说谎,对此家长与教师之间应随时联系,经常关注幼儿的动态,在双方相互监督,和教育下使得幼儿成为天低下最美的花朵。

三、学校要对留守儿童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各种关爱活动,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

1、改变学校教育理念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造成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为他们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成长记录袋

档案材料以班级为单位,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父母打工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由班主任负责管理,以便跟踪教育。

3、开通“亲情电话”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孩子需要亲情的抚慰,家长想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孩子的表现,“亲情电话”加强了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4、定期召开临时监护人会议

通过会议的形式,教师、监护人反馈交流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同时对监护人进行必要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从而影响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5、建立家庭访问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全面真实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情感心理状况,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师爱去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对老师的依赖。

还可以利用农忙、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家访,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6、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的特殊情况,他们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班级成绩优异的非留守儿童与学困留守儿童组合,采用帮扶策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四、呼吁社会关注幼儿,做幼儿崇拜.敬仰的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