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4-04-01 16:4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篇1

关键词:积极情感 农村特殊留守儿童 隔代家庭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的会。在这次会上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应该说是目前关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最新最权威的数据。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

报告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出现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约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与前些年相比较,2005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迅速增长。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高,留守的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报告》按学龄对农村留守儿章进行了划分,并统计出了各学龄段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组中,各组所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6%,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大约有3000多万。由上面的数据我们发现,小学学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初中学龄和高中学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所占的比例略有下降。

《报告》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地区分布做了详细的统计。《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集中在中南部的省份。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六省。这六个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加起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了半数,达到52%。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排名前十位的还有广西、湖北、贵州和江苏。报告还总结出在这农村留守儿童分布最集中的十个省份中,大多数是属于典型的贫困省份,外出务工劳动力输出大,但广东、江苏这两个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省份由于省内劳动力的流动,从而也产生了一定规模的农村留守儿童。

二、农村隔代式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及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方式

(一)隔代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接受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爷爷奶奶(隔代)监护、单亲父母监护、自我监护、兄长或姊妹(同辈)监护以及亲戚朋友监护,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通过中国人民大学的杜鹏教授带领着该校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调查,这项调查主要针对父母等人口的流动外出,对子女造成的影响和对家庭教育造成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大多数留守儿童中,单亲父母抚养和爷爷奶奶抚养是主要的监护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45%和48%。通过数据,隔代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和单亲监护方式一样成为主要的留守子女面临的家庭教育的方式。

(二)留守儿童得不到相应的监护与引导

大多数农村留守的教育基本由隔代人负责,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都是文盲、半文盲的样子,在思想观念和对现代教育的理解上差距比较大,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比较困难,再有就是忙农活照顾不上管学生,更有的是身体不好根本照顾不好学生,更有甚者是一两个老人照顾几个孙辈,精力根本不够。上述种种原因加上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学生只能在物质上或生活中给予满足,缺少道德和精神上的引导。在隔代教育中,隔代监护人的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大多是粗暴和放任,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心理上,以及安全方面屡屡发生问题。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也在上升,更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三)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未得到提高

篇2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实例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57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伴随他们的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的农民工群体,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向城市去建设城市,才出现了这群被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对于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他们来说,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方面缺少了父母的指导和帮助,极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更是如此,家教教育的常年缺失、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以及社会教育扶持的空白,使得孩子在学习、心理安全、品德及生活等方面都受到诸多限制。教育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应该解决的,这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同时对农村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第一,调研中农村中留守儿童数量众多,覆盖面广。百福司镇管辖的许多村存在留守儿童,如廖家坝村、石梁子村、高洞村等,且该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留守幼儿和小学生的比例远远超于初、高中生,这一庞大的群体对基础教育的影响相当关键。

第二,农村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我们的调研发现,该地区的46岁及以上人员占比高达8476%,表明了百福司镇基本上都是老人,他们带着年幼的孩子,生活在镇中,即隔代监护。另外小部分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也存在亲戚代为监护的现象,这种监护或多或少也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农村留守儿童及其教育问题将会持久存在。因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迁移愿望并不是很强烈,并不想扎根城市,只是希望挣钱回家;即使部分农民工已经开始在慢慢融入城市,但其市民化的过程也是十分漫长的。因此,只要农民工回不了家,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会持久存在。

2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第一,由于父母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调研发现,该地区留守儿童的家长普遍认为外出打工挣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为了多挣钱他们回家的时间极少,即使回家过春节待的日子也不超过7天,有时候没赚钱就整年不回家,孩子们与父母相聚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天。每次打电话回来,也是询问孩子有没有听话,成绩有没有进步,而没有去真正关心孩子,不走进孩子内心,也没法关注到孩子在学习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第二,学校方面由于观念滞后加上条件有限,使得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准备不足。村镇干部以及学校的老师没能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大多只关注孩子们的成绩,极少有人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目标和理想,学校也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去关心及呵护他们脆弱的内心世界。

第三,由于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农村社区教育基本处于空白,没能发挥社区教育的辅助功能。这里所说的农村社区即村组织等,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很多的村干部压根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这一问题,自然也就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对其进行帮扶。此外,该地区的村落也极其缺乏教育及文化组织,在我们调研的几个村子中,仅有村委会等基本组织,但却不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任何额外的帮助。

3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有条件31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逐步有了理性的认识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即部分流动人口的子女经历了从正常留守到被迫留守,再到主动外出,再到主动留守甚至回流,父母一方考虑或者已经回到家中,开始理性思考并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积极配合学校及社会开展家庭教育,并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32生源的减少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提供了条件

由于部分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有的家庭找不到合适的监护人就将孩子一起带进城里务工。流动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则相应减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源量,从而促使农村中小学进行优化和重新布局,发展寄宿制学校、并充分利用调整后富余的师资来成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从而为学校教育减压。

33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经实现

近年来随着不少学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大学生进村开展调研、以及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广泛报道,学者的大量研究使得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对该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加深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并为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加快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对策思路

41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要积极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家长需要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极致。首先在外出前做好孩子的生活及学习安排,并保证监护人有能力对孩子的学习及成长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当遇到学习及情感难题时,能及时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沟通。其次,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染孩子,用健康优良的品德影响孩子,助力学习的顺利开展;最后,还要积极与学校配合,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并驾齐驱,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动向、学习及思想状况,并加强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共同致力于孩子学习的进步与发展。

42学校尽力满足乡村教育的变化和需求

一是以家庭教育咨询等方式,使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观念、知识与方法技巧,从而唤醒对子女全方位的教育责任,并让他们认识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常回家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二是搞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尝试学校教育的家庭化,使孩子在充满快乐、爱和理解的大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让学校成为孩子的另一个“家”。

43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

农村社区是留守儿童生存的又一重要环境,建立社区教育监护体系能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品行道德表现以及性格发展起到良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设立村委会、工会、基层学区等留守儿童帮扶组织,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及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是国家的未来和栋梁,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接纳与关怀。如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就会阻碍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及成才,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要齐心协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致力于留守问题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以期为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出力。

注:本文基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与创意绘本活动设计――以恩施州来凤县百福司镇及其所属乡村为例》这一实际调研。

参考文献:

[1]熊亚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张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市蓟县下营镇为例[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5

[3]王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7)

篇3

【关键词】乡村中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德育发展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现状

处于青春敏感期的留守儿童们长期与父母分开,缺乏亲情和关爱,容易出现孤僻和自闭等心理问题。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的具体情况,我们对陆丰市、陆河县等多个乡村的47名留守儿童进行调研,分别采取调查问卷、电访、走访等多种方式与孩子们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多次走访、谈心,我们发现父母的缺位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性格比较冷淡、孤僻;二是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自控能力较差;三是两个极端,部分留守儿童自卑,害怕与人交流,部分则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四是情绪压抑,紧张焦虑,心神不定,易走极端。社会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因太过孤独而自残、自杀等事件也多有报道。这些都充分说明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席,留守儿童缺少有效的监护,对其心灵缺乏关爱和呵护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同时,由于留守儿童心理上还未成熟,是非明辨能力不强,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在缺失父母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沉迷网吧、嗜好吸烟、喝酒等,严重时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1]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等众多因素导致的一种客观的社会问题。正是这种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广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虽然现在有关专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一些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组织也纷纷建立了一些基金会、专用资金等,但是这些措施仅局限于物质帮助,没有上升到精神智力的层面。从整体上讲,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对留守儿童关心程度也不高。

三、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方面的通力协作。现实中,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已经接近缺失,所以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积极影响?所以,我们努力探索乡村中学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并努力探寻有关的解决方案。

(一)学校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智教,轻视德育。杜威曾经讲过: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用的好人”,即培养出“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很明显,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寻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平衡。我们一直强调要教育改革,要素质教育,然而事实却是: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理念,我们乡村的教育一直是落伍的。在陆河农村地区,大多数学校均以简单的学习成绩为评价指标,以应付升学考试的要求,从而忽视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者放弃或牺牲其它一切课外活动,取消或削减一切与升学无关的教学课程,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德育严重落后于智育,厌学情绪随着高涨等不良后果。结果是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学业成绩相对较低,而且思想道德也出现问题。综合而言,轻视德育势必会影响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

2.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德育工作难以落实。当前,我国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师资落伍已成为困扰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顽疾,陆河也不例外。一方面,许多乡村学校学科专任老师相对不足,哪一门课程缺乏老师,其它学科多出来的老师就替补上。非专业老师不仅对教学内容欠深刻理解,教学方法也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也难以保证,更别说兼顾学生的德育发展了。另一方面,由于条件的不足,乡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另外,学校相关教育活动只限于清晨升旗后的爱国主义教育及班会课,德育工作的责任基本上就落在班主任一人身上。况且,大部分学校几乎没有相应的心理辅导员,更没有安排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使得留守儿童出现心理疾病时得不到及时的疏导。鉴于此,师资不配套,队伍水平不高,活动方式单一,德育工作不到位,是目前困扰农村学校教育发展及学生综合素质滞后的根本原因。[2]

3.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滞后。根据定义,“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客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与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式文化。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皆具有重要的意义。[3]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可见,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然而,以陆河为例的广大乡村中学中,校园文化建设普遍不理想。一是教学硬件设施虽在不断完善,但不注重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层次学校的事情,与农村学校无关。像校园的黑板报、宣传栏,主题内容不明并落后,经常与学生需求的文化、道德、情感等方面脱节,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育人理念、管理模式、施教方式陈旧,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意识。目前,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处于跟风状态,没有充分了解学生主体在精神需求上的变化,学校文化教育没有针对性。三是对学校文化长期积淀重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长期性、渐进式的过程。乡村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基本存在短视行为,搞相关主题活动往往只注重形式,应付上级的检查,没有使之成为常态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德育发展路径探索

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部门,直接承担着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能否有质量的进行,对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在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能否做好又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4]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象访谈,我们发现目前乡村中学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是思想上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校就必须通过有效的德育工作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道德规范。为此,我们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如何有效开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德育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对此,教育部于2017年特地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文件,要求全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特别是中小学要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应真正地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禁锢,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学校的教学目的,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里面。楹联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涉及面广,内容积极健康,也是乡村人们茶余饭后常议的话题,学校语文组的老师可以成立“楹联兴趣小组”,学员要有计划地倾斜留守学生,借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修养,从而促进留守学生与周围社会的交流,减少与长辈的代沟,同时这也是创新践行了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文件要求,各地还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增加乡土成分的教学来丰富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例如,陆河县是革命老区,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增加本地有代表性的革命英雄,从英雄们自小远离家乡、自立自强、不畏艰难险阻的历史事迹中,真实性和贴切性的特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再如,在地理课上,在介绍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专题中可以融入本地客家文化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客家人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2.健全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考核。首先,做好留守儿童调查和统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安排档案管理的专职人员,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情况,及时补充和更改档案内容。其次,组织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实施一对一帮扶制度,要求帮扶教师与留守学生经常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表现和思想动态,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帮扶教师可以每月写一次工作总结,及时反馈问题,制定德育教育的管理方案。最后,健全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考核机制,实施奖惩制度,定期对班级和教师进行考评,真正让相关责任人员明确职责,并组织优秀的德育教育者向其他老师传授经验,不断提高学校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管理水平。

3.加强师资建设,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中心理疏导是很重要的环节。广东省“教育创强”要求全部学校均要设立心理咨询室。然而,相当部分的乡村中学仍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主管部门对此还缺乏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此,建议学校组织条件好的教师和校医进行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其具备并提高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能力。学校要加快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建设心理咨询室的要求,配备相关人员,配备阅览室和图书馆,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为投信的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留守儿童在出现心理困惑和压力时能够找到倾诉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法。

篇4

通过对C省10所乡村学校中小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乡村地区中小学生学习现状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学习观和学习态度较好,学习方法有待提升,学习管理需要加强。同时,由于受性别、年级、父母关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情况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和特点。因此,需要重新认识乡村教育的价值,重塑积极的学习观;加强学生学习的科学性,优化学习方法;建立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机制,提高学习管理水平;强化留守儿童教育,改善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乡村教育;乡村学生;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管理

乡村教育在乡村社会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学生作为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既是乡村社会发展的曙光,又是乡村教育的活力所在。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乡村儿童数量减少,乡村儿童的学习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C省部分乡村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研,探讨其在性别、年级、家长关注程度和留守与否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从而在整体上掌握乡村学生的学习现状,并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为乡村学生学习现状的改善和学习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目的抽样方式,以C省10所乡村学校的中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问卷1023份,回收率97.43%,其中有效问卷935份,有效率89.04%。总体样本分布如表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课题组相关成员在已有学生学习现状研究问卷的基础上,基于已有学生学习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对编写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之后形成。问卷由指导语、学生基本信息和问卷主体构成。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管理和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共计24道题。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正向计分,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三)问卷信效度

本研究通过Cronbach’sAlpha系数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一般而言,信度系数越大,则表明问卷的可信度越高。通过检验,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6,各个维度之间的系数分别为:学习观0.523、学习态度0.745、学习管理0.647、学习方法0.796,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均在0.523到0.796之间。通过相关因素分析,发现问卷各维度与总体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99至0.894之间,表明问卷各维度与问卷总体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同时,问卷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26到0.484之间,表明问卷各维度之间为中低度相关关系,说明各个维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此可见,问卷内容能够较好地反映调查的内容,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乡村中小学生学习水平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从学生的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和学习态度四个方面,并对不同性别、年级、父母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情况、学生留守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由此考察乡村学生学习的总体现状,详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学体均值①为3.59,高于中间值3。在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和学习态度四个方面的均值分别为:3.68、3.52、3.42和3.72,说明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处于中等偏上。通过图1能够直观地看出学生学习现状的具体发展水平从图1可以看出,乡村学生学习现状在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和学习态度四个维度之间的发展水平在3.4-3.8之间,表明学生学习的各方面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学习态度的均值最高,为3.72,表明乡村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对学习持有正确的态度。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规划较少甚至没有规划,不知道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也不知道有效利用学习资源。有学生说:“我从来不去图书馆,除了书本以外几乎不看课外书。我上课学习,下课就玩。”学生在学习管理上得分最低,仅为3.42,表明乡村学生在学习管理上的水平较低。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

(二)乡村中小学生学习水平的性别差异

为了能够更为全面地探讨性别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不同性别乡村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方差分析,其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数据表明,不同性别的乡村中小学生在学习现状各个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P=0.025,P<0.05)。同时,在学习方法(P=0.000,P<0.001)、学习管理(P=0.007,P<0.01)和学习态度上(P=0.005,P<0.01)存在着显著差异。从图2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不同性别乡村中小学生在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和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男生的平均值在3.35-3.68之间,各维度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女生的平均值在3.42-3.79之间,各维度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此外,在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学习态度上男生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女生。在调研中,通过课堂观摩发现,女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会用笔画出关键词,而部分男生则无所事事;虽然一些女生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学习态度很端正,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能够顺利完成。相反,班级里面最为调皮和成绩最差的大部分都是男生,他们对于学习极为不认真,甚至不愿意学习。通过图2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出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态度上的差异。

(三)乡村中小学生学习水平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阶段的乡村中小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着一定差异,本研究调查了四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年级阶段的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0,P<0.001)。同时,在学习观(P=0.000,P<0.001)、学习方法(P=0.000,P<0.001)、学习管理(P=0.000,P<0.001)和学习态度(P=0.000,P<0.001)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从图3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不同年级阶段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水平和变化趋势。四年级的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五年级的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六年级的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七年级的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八年级的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九年级的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各个维度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管理上差异显著,并且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在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学习态度上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0,P<0.01)。在访谈中,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说:“爸爸妈妈太辛苦,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老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我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好好完成作业。”而一名六年级的男孩子却说:“我更喜欢长得漂亮的女老师或者幽默风趣的老师上课,我们都那么大了,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学习,老师总是说我们应该这样或那样,我们学习很不自由。”这可能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各方面的反应不同,对于教师的认可程度也不相同。学习经验、知识基础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等影响了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观上的差异;不同年级学习的知识类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同,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规律、认知方法、思维方式和能力等因素影响其学习方法;不同年级学生的成熟程度不同,对知识的理解等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

(四)乡村中小学生学习水平在父母关注程度上的差异

为了探讨父母对子女学习的了解程度对乡村学生学习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从父母对子女学习“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五个方面进行了方差分析,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不同了解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00,P<0.001)。同时,学习观(P=0.000,P<0.001)、学习方法(P=0.000,P<0.001)、学习管理(P=0.000,P<0.001)和学习态度(P=0.000,P<0.001)各方面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在父母“非常了解”方面各维度表现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观、学习管理;在父母“比较了解”方面各维度表现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在父母了解程度为“一般”方面各维度表现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在父母“不太了解”程度方面各维度表现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管理、学习方法;在父母“完全不了解”程度方面各维度表现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管理、学习方法。父母的关注程度对于乡村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程度越高,其各方面的均值水平越高,父母对于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直接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农村逐步衰败,乡村学生的父母更多的是在为生活而奔波,大多数乡村学生父母认为,只要孩子不饿着、不冷着便是对孩子负责任,对于孩子的学习关注程度较低。乡村家长关注更多的可能是孩子的物质条件,而非学习类的精神条件。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学习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调查发现,乡村尤其是在偏远乡村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甚关注。其中,一位在外打工的父亲曾说:“在我们这么偏远的农村,读书没什么用,还不如出门打工赚钱来的快。”另一位在家的母亲如是说:“我们生计本来就已经很难了,要不是义务教育,我三个孩子都无法上学,迫于生计,我和孩子爸爸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养家上,哪还顾得上孩子的学习。”这些都证明父母对于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影响着孩子学习的方方面面。由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从“非常了解”到“完全不了解”,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学习态度的均值依次降低,相对而言,学习观的波动最小,学习方法的波动最大。图4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在父母关注程度上的差异(五)乡村中小学生学习现状的留守差异为了能够更为准确地探讨留守情况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留守儿童②与非留守儿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留守情况在学生的学习观上存在差异(P=0.035,P<0.05)。在学习观上,父亲在外打工的比母亲在外打工的学生的均值高,父母单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的学习观均值高于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均值。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均值表现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管理;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均值表现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父母都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均值表现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父母都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均值表现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态度、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不同留守情况对于学生的学习观影响最为显著(P=0.035,P<0.05)。由图5可以看出,父亲在外打工的学生在学习观维度上得分整体较高,这可能是由于父亲和母亲的不同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的。经调查,在留守儿童当中存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学习观,一种是“读书万能论”,而与之相反的是“读书无用论”。如有的父母即使有一定文化且在外面靠着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地,但也会觉得读书没有用,自己没读过多少书也能赚到钱;另外一些农民工在大城市受尽欺辱,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在这样的情况下,乡村学生的父母时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要读书,争取有朝一日在大城市里生活。从图5可以明显地看出,母亲在外打工的乡村学生除了学习观比父亲在外打工的略低以外,其他维度在各方面都比父亲在外打工的学生高,这可能是与父母亲不同的教养方式有关。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C省乡村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乡村学生学习现状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学习观和学习态度发展较好,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学习管理水平亟需加强。第二,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除了学习观以外,其他各维度上女生的发展水平均高于男生。第三,乡村学生学习水平存在着年级差异,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较低。第四,乡村学生学习水平与父母对子女学习情况的关注程度呈正相关,父母越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则子女的学习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第五,乡村学生学习水平与学生的留守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父母都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水平较低,而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除了学习观以外其他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较高,父母都在家的学生的学习处于中等水平。数据显示,学生在学习观、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和学习态度四个方面的均值分别都处在中值附近,同时也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习管理均值最低,说明学生不善于自我学习管理或者没有自我学习管理的意识;而在学习观上,留守儿童的学习观均值低于非留守儿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父母的陪伴对儿童学习观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为促进乡村学生的发展,提升乡村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新认识乡村教育的价值,重塑积极的学习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教育文化作为强势文化,进入乡村学校教育系统,使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教育遭遇着现代化的冲击,学生的学习观出现偏差。教育公平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旨在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不应强制推行城市化教育,乡村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其价值取向,纠正学生学习观的偏差,促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本身的价值,增进个人本身的幸福。具体而言:第一,有关部门在遵循有序实现教育城镇化原则的基础上,应在加大优质教育资源投入以重点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同时,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解决好留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有利的环境。第二,配合城镇化建设,乡村教育虽然应把城市教育提上日程,但应克服绝对的“离农化”、“城市化”倾向,要更加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困惑、需要、兴趣等,引导学生改变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不断端正乡村学生的学习观。第三,在乡村逐步萎缩、城市逐步扩大的过程中应重新认识并充分挖掘乡村教育价值,让学生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学会学习。

(二)加强学生学习的科学性,优化学习方法

变革现行的学习方式方法,是顺应时展、关注人的发展以遵循学习规律的必然要求[1]。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发展才智的重要条件之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挑战。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方法的平均值是3.52,得分较低、仅次于学习管理,学生学习方法有待完善,方法的适当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首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比如知识记忆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等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和学习效率,当然教师在进行方法指导时,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次,学习是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自身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或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独立、主动地学习。最后,家长及学生的监护人也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监护和引导作用,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相应的支持。

(三)建立自我学习管理机制,提高学习管理水平

学习管理制度是用以规范、约束、发展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行为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的总称[2]。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学习管理的平均值是2.42,在学习现状四个方面得分最低,也就是说乡村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管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提高学生学习水平,须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建立起一个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自我管理机制。乡村学生自我学习管理机制建设应包括学习动机机制、计划机制、自我监控机制三个方面。第一,建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机制,主要包括目标、条件和激励三个方面:一是设置目标,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有关学习的近期目标及长远目标,目标树立之后学生根据相应的目标“步步为营”,逐步实现;二是要创设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使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建立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乡村家长应该适度地重视学生的学习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三是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二,建立学生的学习计划机制。乡村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引导学生对自我的学习进行计划,计划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类,各计划之间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第三,建立学生的学习管理监控机制。计划制定结束之后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外在监控,除此之外,学生自身也应该对自身制定的计划进行实时监控。

(四)强化留守儿童教育,改善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相伴相生,无论是站在教育的角度还是站在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都应该着力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通过调研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观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虽然留守儿童学习观总体平均分处于中等偏上,但通过统计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仅仅为了“去大城市生活”或者“离开农村”。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可以改变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相对弱势局面,这是实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相互合作,才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针对乡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解决乡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现实途径及对策:第一,学校应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认真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如乡村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统计,并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相应的补助。第二,留守儿童父母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家长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身的价值,而不仅仅只是给孩子灌输“城市比农村好”的观念,正确的、恰当的学习观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积极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学习现状的改善和学习水平的提升。注释:①问卷采取正向计分方式:“符合”计5分,“比较符合”计4分,“基本符合”计3分,“部分符合”计2分,“不符合”计1分。②本研究中的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参考文献】

[1]张向阳.对学习方法的几点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26-28.

[2]朱雪峰.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管理制度构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4-106.

篇5

伴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和地方劳务经济发展,乡村劳动力资源实现动态流动,大量村民选择外出务工赚得财富谋取发展,孩子留在家里自然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和家庭特殊群体的“留守儿童”应运而生。

以我县渠马镇为例,该镇属于三峡移民大镇、劳务输出大镇,辖有中心校一所,村小三所,附设幼儿园一所。在大贴近、大家访、大调查工作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特别多。以2014年上期为例,在校学生1025人中,留守儿童达493人,占学生总数的48.1%,其中35.3%的留守儿童由父亲或母亲单方抚养,57.6%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7.1%的留守儿童由亲戚、朋友抚养或独立生活。

一、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

1.监护角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

2.家庭教育缺位。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的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乏,这是留守儿童的焦虑、紧张和孤独感比其他儿童高而对父母的信任感比其他儿童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行为习惯不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小孩无法得到正常关爱、保护、教育和引导,一些学生养成生活和学习的坏习惯,个别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部分孩子言行失礼、心理失衡和道德失范,严重影响了个体人格健全和思想道德塑成,这与“德育为首、五育并重、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要求没有合辙。

4.学业成绩不佳。根据该校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等级为”优”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儿童,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其他儿童。我们对平时成绩作了统计发现,留守儿童的平均分比班上其他同学的平均分低4-6分。他们认为自己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习,而孩子担心学习成绩的原因,是怕不好的学习成绩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的困扰。

5.心理问题和性格缺陷。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存在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等性格弱点。他们害怕陌生人又不敢和他们打交道,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会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二、留守儿童问题现状透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一是祖辈觉得孩子缺少父母的照顾,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他们很难和孩子交流,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孩子实际有效的帮助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学校方面。学校是学生出家庭外促其成长的重要课堂。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老师给予更多的帮助与辅导。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没有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做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再加上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教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3.社会方面。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还没有根本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村(社区)没有留守儿童管护组织,更没有活动场所。尤其揪心的是,一些不法商人看准了留守儿童带来的市场,如违规的游戏厅、网吧、小吃店等,赚取昧心钱。这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4.儿童自身发展方面。适应性差是形成农村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内在因素。儿童的发掌是有差异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以及教师和学校的关注还不够等因素影响,使其对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性比其他儿童差,从而影响了其健康成长。

三、改善留守儿童状况的建议

1.学校主动担责。学校要建立亲情聊天室,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的放矢的做好工作。不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努力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指导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

2.政府部门联动。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问题,一级政府要承担管护责任。地方政府要尽可能搭建平台,让青壮年在家门口就业谋生。教育部门、妇联、青少年组织等联动起来,从硬件、软件方面加大投入。不断加大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吸引留守儿童住校。基层政府要发挥爱心超市的作用,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学策略

留守儿童作为农村里的一个特殊存在,一直都是社会大众所关心的一个重点,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引发许多教育专家的关注。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留守儿童的教学现状改善了不少。然而,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笔者将根据留守儿童的教学现状,探讨教好留守儿童的方法和策略。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父母的关心,情感教育不足

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在城市里打拼,一年里除了春节,他们很少有机会与孩子相处,而且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部分家L认为自己对孩子的关心过少,以为孩子有了钱就够了,还有一部分家长则是抱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态度来教育孩子,孩子只要犯错,就对孩子进行打骂。长期的分离以及家长有限的文化程度,导致农村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十分冷淡,儿童的情感教育缺失。

2.留守儿童存在较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农村里的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的思想比较传统,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大多不太高,在生活中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只是一味地溺爱,迁就他们。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爷爷奶奶却不能给予他们任何帮助,也不能实行有效的监督,这使不少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不喜欢按时完成作业,不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因为在家里没有人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导致学生不喜欢做作业,而且在家里多是长辈迁就孩子,使这些儿童在学校里也更喜欢教师迁就自己,而不愿意主动地去配合教师。

二、做好留守儿童教学工作的策略

1.加强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农民进城谋生,挣钱养家,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在挣钱的同时,家长必须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在给予孩子物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孩子的精神。

在外打工的父母,必须要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如定时打电话,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再比如,还可以在孩子寒暑假的时候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多留心孩子的发展变化,一些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留一个人在家里负责照顾孩子,另一个人外出打拼,做好家庭教育的工作。

2.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目前的农村相较于过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充裕了,但是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这导致许多农村人在有钱之后,喜欢沉迷到不健康的娱乐之中,留守儿童始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也会受其影响,沾染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变得不爱学习。

因此,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建立农村书屋,为留守儿童提供读书的地方。此外,还可以建设一些健身游乐设施,锻炼学生的身体,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3.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多关心留守儿童

教师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比普通家庭的学生更加敏感,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他们较为胆小,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们也一样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希望教师表扬他们,这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

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当将目光更多地放在留守儿童的身上,在课堂上多鼓励、表扬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教师还可以定时对孩子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变化。教师只有在教学的时候,多关心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着爱心的教学环境,使留守儿童的身心始终处在一种较为愉悦的状态,留守儿童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积极地面对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总之,教好留守儿童的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这也并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责任。留守儿童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缺乏关爱,心思敏感,缺少父母的指导和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做好留守儿童教学工作,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创造有爱的教学环境,让他们能更加健康地成长,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需求;支教;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073 — 02

一、 调研概述

(一)调研目的

了解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重视,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二)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历时一年,共分为前期准备阶段、中期调研阶段、后期回访阶段、报告形成阶段四个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调查方法,共向贵州省和河南省的二十所学校发放调查问卷1050份,共收回870份问卷,有效问卷620份。

二、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图表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现状及需求进行描述分析,进而找出留守儿童问题,找到留守儿童需求。

(一)生活现状及需求

1.被调查样本总体中49.75%为男生,50.25%为女生,其中留守儿童为77.36%,非留守儿童为22.64%;在留守儿童中男生占50.43%,女生占49.57%,比例基本一致。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民族分布中,汉族占60%,苗族占17%,布依族占16%,彝族占3%,其他民族占4%。

2.留守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62.5%是打工,46%是务农,只有1%是经商,2%是其他;对于监护类型来说,单亲监护比例占17.5%,隔代监护比例占46.5%,其他监护比例占33.5%,独立生活比例占2.5%。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是很大的,家庭收入来源比较单一,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二)学习现状及需求

大部分孩子都是想上大学的,不想上大学经济条件不是主要限制因素,主要是成绩过低和信心不足,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在平时要适当表扬或奖励,这样孩子的自信会慢慢树立的。

(三)心理现状及需求

1.支教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性格评价的描述统计中,外向开朗仅占4.76%,内向腼腆38.10%,孤僻占47.62%,暴躁占9.52%,这反映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留守儿童因缺少与父母和他人的沟通交流,性格自我封闭,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开导。

2.在留守儿童回答怎样最快乐时,43%的答案是父母留在身边最快乐,30%答案是学习成绩好时最快乐,19%的答案是有很多知心朋友最快乐,5%的答案是天天不用干农活最快乐,3%的答案是有足够的钱花时最快乐。孩子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大部分孩子需要精神富足,希望学习好知识,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三、 发现问题

(一)生活方面

1. 饮食结构单一,营养无法达标

留守儿童的饮食结构比较单一,多数孩子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身高体重都达不到平均标准,而且患有多种急病,这与他们不注重卫生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饮水方面,孩子们一般从外面的水龙头打开对嘴就喝,没有个人专用的瓶或杯,而水笼头里的水是水箱中储存很久的,直接喝生水非常不卫生。

2. 生活压力大,生活条件简陋

留守儿童的生活压力一般较大,尽管年龄较小但是肩上负担很重。留守儿童中有63.82%反映经常帮助抚养者干家务活,34.47%偶尔干一些,只有3%的学生是不做家务的。几乎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就自己做饭,干家务,大一点的会经常去割猪草和去田里干农活,自立能力特别强。

3. 缺乏生理知识指导,卫生观念较差

由于生活环境的制约留守儿童的生理卫生观念较差,冬夏的衣服全部搭在绳子上,而且很久才会换洗一次,女生能稍比男生强一点。

4. 交通闭塞,安全难保障

在我们支教走访过程中,发现山路崎岖,下雨道路泥泞、湿滑,经常有小面积山体滑坡出现,交通极为不便而且危险系数很高,孩子们上学要跋山涉水,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二)学习方面

1. 学习环境简陋

⑴ 硬件设施不完备。教室陈旧,学校简陋,教学设备缺乏,学生的音体美器材严重不足,一些教学器具因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而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部分学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⑵ 软件师资不到位。教学科目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学校缺少对教师的管理力度,个别教师责任意识淡泊,经常给孩子们放假去种田。多数是民办老师而且薪酬待遇特别低,导致老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1〕。

2.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⑴ 厌学情绪严重,教学难度较大。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基础十分薄弱,尤其是数学普遍较差,语文上拼音较差,汉字书写的十分不规范,一般没有英语基础。

⑵ 学习兴趣较低,学习目标模糊。多数留守儿童在上课时经常溜号、走神或不认真听课,经常不能及时上交作业,学习习惯散慢落后,学习目标不明确〔2〕。有少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读书无用论,认为农民的孩子就做农民。

⑶ 自卑忌妒心理严重,学习上缺乏沟通请教。遇到难题就会畏惧,会羞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有时认为自己就是笨,会选择主动放弃学业。

⑷ 传统观念错位引导,辅导方式单一。留守儿童在留守期间监护人多是一些老人,他们年龄偏大, 身体状况差, 文化素质低,不能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学校很少有家长会或心理辅导培训讲座,对学生的关注偏向成绩高低,对心理成长方面关心不到位〔3〕。

(三)心理方面

1. 性格行为表现怪异

⑴ 自身性格弱点众多,自我矛盾突出。通常表现为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冲动易怒、感情脆弱、焦虑多疑、悲观消极,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自卑自闭等,但自尊心理表现极强。

⑵ 自我封闭,缺少沟通交流。多数孩子反映他们没有朋友或是朋友很少,无倾诉对象,个别孩子漠视亲情,但对友情却极其渴望,重视朋友间的真诚。

⑶ 传统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学生早恋现象已有体现。一般在家中男孩都很受宠爱,女孩要干很多家务,部分留守儿童父母辈离婚、重婚、再婚、离家出走等现象给孩子们形成一种错位导,使孩子们婚姻观念早熟,时有早恋现象发生〔4〕。

2.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心理压力大,恐惧亲情缺失。在重新组建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复杂,兄弟姐妹众多。留守儿童不但要干很多的活,有时还会受到言语刺激甚至体罚,根本没有时间学习。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有些孩子很担心自己会被送人。

四、 建议对策

(一)完善留守儿童帮扶制度体系

第一,改革户籍制度,让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享受与当地市民同等优待,在城市制定对特殊群体的救助和保护的政策,针对农村子弟学生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等方法,帮助农民工减轻负担〔5〕;第二,在农村建立并普及寄宿制学校〔6〕,对留守儿童形成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管理与辅导,这样既能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能满足其人际交往需求;第三,健全政策监督体系,确保有利政策高效实施。

(二)加大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

第一,营造良好学习成长氛围,农村要加大教育投入,适时维修教学设施,添置教学器材,适当扩充师资队伍并优化教师年龄结构,为老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二,在教学方面,加大对教师的监督管理力度,丰富学生文化课程,确保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记不可忽视在法律安全、生理卫生、思想教育、人际沟通、兴趣培养等方面的教育工作;第三,在人格塑造方面,老师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指导,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第四,关于课程内容方面,建议给留守儿童多开设国学课程,增加一些与法律安全、礼仪、心理健康等课程,并相应增加一些兴趣特长类的活动竞赛等;第五,关于视野开拓方面,可为学校创办小型图书馆,积极开拓学生视野,给学生增加图书阅读量,让学生从书中认识外面世界。

(三)制定亲情陪伴课程培训方案

第一,督促监护人做好监护工作,监护人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应及早对其进行教育并适时向其父母和学校老师反映,定期督促外出务工父母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第二,强化家长家庭教育责任,留守儿童父母要增加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第三,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主动学习,热爱生活,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明确理想目标,坚定人生信念;第四,建立地方监护管理委员会,村委会、学校、派出所等相关地方部门都要积极配合, 整合农村的人力,充分利用富余资源,建立地方监护管理小组;第五,当地政府依法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文化成长环境,加强留守儿童自身法律安全意识,全面保护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

(四)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环境

第一,生理卫生安全方面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学校和家长要十分重视。针对山区特殊情况提早为孩子开设法律安全和生理卫生课程,教孩子学会自救。在思想上开导孩子,提高警惕性,增强安全意识。第二,地方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走好农村脱贫致富之路。第三,对于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平均每家都有几十颗梨树,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这些梨子根本无法运出大山,政府部门可为农民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在当地建厂,就地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带。

(五)呼吁社会大众关爱留守儿童

第一,营造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社会关爱,摒弃嘲笑的态度,摘掉有色眼镜;第二,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监管机构,形成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共性问题及个性问题进行研究,形成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第三,建立留守儿童爱心机构,开展爱心行动,打造爱心工程,组建关爱家庭,为留守儿童送去物质帮助和精神关爱,从而形成长期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荣红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0,(01): 60-61.

〔2〕 任相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2,(01): 68,75.

〔3〕 张艳,何成森.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1): 49-51.

〔4〕 江立华.以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简的困境〔J〕.江海学报,2011(04):108-114,138,239.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现状;问题;原因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批农业人口流向城市,但在流动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儿童父母角色的缺位问题,从而使得农村儿童被迫生活在独特的“留守”环境里。当这种“留守”的生活状态遭遇儿童不成熟的身心发展状况时,便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1.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由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1994年,目前关于“留守儿童”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界定,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市或其他地区,而孩子则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留守儿童的本质特征是他们长期不能与父母单方或双方生活在一起,亲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和互动。[2]

1.2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在我国农村儿童的总数中约占55.68%,其中,0—5岁的留守儿童占27.05%,15—17岁的大龄留守儿童占17.27%。根据户籍的不同,可以将留守儿童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留守儿童。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中的比例为86.50%,占绝大多数,因此应该是主要的关注对象。[3]

2.农村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脱离父母,导致他们在生存、教育、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权益也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受监护权缺失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只有其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时,才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担任监护人。[4]而农村留守儿童绝大部分被委托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些委托监护人一般年龄较大、文化较低,多数很难胜任监护职责。很多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2.2 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缺失

受教育权对未成年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未成年人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5]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很难在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应有的帮助和指导,有的留守儿童甚至辍学在家,不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2.3 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权缺失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发展权。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发展权对于未成年人具有不可转让性。留守儿童因家庭监管缺位,学校很难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甚至在教育无效时只能采取开除或劝其转学的办法,有的学校干脆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使他们过早地流入社会,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3.产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监护和亲情关怀,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格成长不健全,而产生这些问题的的原因要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来分析。

3.1 社会制度层面的因素

产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社会制度存在的一些矛盾和缺陷,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

3.1.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之间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所推行的各种户籍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和就业保障制度等有密切关系,它们是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及其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6]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隔离的户籍制度,这使得农民工不能与城里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权益,从而造成了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困难。

3.1.2 新的就业制度下产生的新读书无用论

由于国家对大学生不再实行包分配的政策,而是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自由配置这些资源,因此大量毕业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时间一长,一些人尤其是农民就夸大了它的负面效应,认为“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却还是务工,因此还不如不读书”。[7]这种思想和观念严重的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3.2 家庭层面的因素

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而家庭的幸福与否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2.1 亲子互动、沟通大大减少,相当部分的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

父母外出务工使得许多留守儿童感觉到了家庭的冷清与寂寞,因为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亲子互动只能维持在父母与孩子的电话沟通上或短暂的相聚上。这种短暂而有限的沟通通常是以父母为主导、儿童则被动接受的交流方式,因此儿童很少能够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2.2 部分家长的价值观改变,使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的影响

在外出务工过程中,有些家长看到了大学生工作难找、农民工短缺的情况,便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这种低期望价值观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学习成就感,从而使部分儿童产生了辍学务工等急功近利的想法。另外,有些家长受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最终造成了家庭的分裂,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法律和制度建议

目前,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为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及措施。

4.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数以万计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却不得不做出与孩子分离的选择,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要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导致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2 开设未成年人维权求助热线与咨询热线

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保护,开设未成年人维权求助热线与咨询热线,可以有效地为未成年人提供应急求助与维权的咨询和服务。热线接听人员面对正处于暴力侵害状态中的来电者,应及时判断出其危机程度,并快速运用报警系统和相应的社会资源,果断地进行应急处理,以努力使未成年人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救助。

4.3 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受侵害、农村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等都不容忽视。[8]农村法治环境建设滞后,总体上来说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国家应将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编入相应的规范教材,并配备一定的专职教师,从而将法制教育深入浅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不管从学校到家庭,我们都要有意识地增强未成年人知法、守法的法律观念。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法律制度上完善相关规则,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角度去维护,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重铸出一片蓝天和大地。我们要坚贞不渝的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严格贯彻和执行“儿童最大利益准绳”,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稳步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寒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若干建议[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36).

[2]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7(40).

[3]马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3(20).

[4]蒙在飞.美国流动儿童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0(11).

[5]陈苇.中国婚姻家庭立法研讨[M].北京大众出版社,2000:45.

[6]王松丽,李宗明.乡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及对策研讨[J].法制与经济,2010,1(12).

篇9

课题组胡兴 胡鹏鹏

[课题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国广大农村,进城打工已成为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主要方式,尤其近几年,进城打工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1.2亿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或到外地打工挣钱。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而且这个数字逐年在增长。这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心理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逃学、旷课、不交作业、说谎,沾染打架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第二监护人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特别是能否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已成为讨论的热点。

2.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身心健康成长尤其令人担忧。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只能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留守儿童”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严峻课题。

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选出了《盘州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应策略》课题。

二、课题立项情况

本课题在2017年3月底选题后,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经过设计论证,先后报层层主管部门审批,于2017年8月中旬得到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评审委员会批准立项。

三、课题组成员详细情况一览表

姓 名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承担任务

手机

胡鹏鹏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二级

协助负责人完成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负责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研究报告

18785845480

向克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收集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研究报告

13708588996

胡玮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高级

负责审查、编辑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研究报告

13985928316

何梅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编辑、装订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研究报告

15329184370

支成贤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中学一级

负责制定调查问卷、负责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研究报告

13984605706

四、课题研究时间表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1

 准备阶段

(2017年3月—7月)

1、申报表的填写;2、制定出具体研究计划,实施方案;3、开题报告

书面材料和电子材料

2

实施阶段(一)(2017年9月--12月)

1、准备阶段工作总结;2、各子课题调查分析报告;3、各调查报告论证

领导和专家评估

3

实施阶段(二)(2018年2月--12月)

1、课题专题研究报告;2、总课题研究推广报告;3、实施阶段工作总结

周边乡镇学校推广结论

4

 结题阶段(2019年1月---4月)

1、课题研究成果实践运用总结;2、讨论结题报告的形成;3、结题阶段工作总结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当、学业失控等现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不少人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 同时,留守儿童在“家”骗第二监护人,在学校骗老师,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致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容易走极端。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体贴照顾,出现害羞、内向、孤独的心理倾向。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害怕与人合作交流等。 本课题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教育留守儿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课题组成员从盘州市一些中小学选取留守学生近400余名,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专门研究留守学生的学习、交往、偏执、逆反、虚荣、羞怯等心理问题及生活状况。通过探索研究后,我们建议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都得到快乐成长。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先后编写了盘州市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编印成书作教育系统内部资料赠送盘州市境内学校使用。也写出了各种心理特点的研究报告如:《对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交际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均被我校心理咨询室收存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培训使用,同时也被一些相关学校引用。

【关键词】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心里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内容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做法,本课题正是基于此,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挖掘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制定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值得推广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还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同时,通过关心爱护,使其留守儿童能在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好转,表现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持续好转,心里素质明显增强,学业成绩稳步上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力、自理能力都不段增强,身心健康不断发展,综合成绩呈上升趋势。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目前,社会各界人士已对留守儿童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不断出现, 打开电脑搜索“留守儿童”就能搜索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和各地出台的有关关心留守儿童的政策。

1.国内研究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留守儿童进入大众的视野,其概念随着社会进步而嬗变。留守儿童作为农民工的衍生群体,其关注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焦点。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体质、学业、社会性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结论大相径庭。留守儿童将长期存在,教育关爱工作任重道远,须避免留守儿童个体标签化,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国外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不仅描述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移民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调节因素。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较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问题的研究已经启动,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以及重庆市的个别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宗飞《任性冷漠内向孤独 “留守孩子”令人担忧》探究了留守儿童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消极情绪。黄应圣、刘桂平在2004年的研究中,也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迟希新在2006年的研究中也道出了留守儿童在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偏差……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这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他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暴躁、极端的性格。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盘州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2、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纠正、排除、防止学校“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3、对盘州市“留守儿童”的各种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内容

1、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分析

a、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现象

b、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现象

c、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交际心理现象

d、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现象

e、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现象

f、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现象

g、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现象

h、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异常行为

2、对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及建议

    (三)研究方法

1、 抽样调查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学生主要心里现象。

2、行动研究法:结合盘州市部分中小学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研究的过程,分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步骤、具体研究策略。

3、 个别谈话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

4、 教育文献法:查阅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有关变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完成区域内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的调查,提取数据,对中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进行分类。做好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开展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以及设计调查问卷等。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主要按计划、步骤进行课题研究。

2、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3、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4、 根据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访谈和社会调查,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转变策略。

5、 对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19年2月——2019年4月)

       整理材料,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调查结果统计

课题组通过对盘州市八个中小学约400余人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详见各种心理问卷调查统计报告),主要数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占89%,没有的占11%,其中:

(1)认为交际心理有困难的占20%,一般的占65%,没有困难的占15%;

(2)认为学习心理有困难的占30%,一般的占70%,没有困难的占10%;

 (3)有逆反心理的占40%,一般的占50%,没有的占10%;

(4)有偏执心理的占30%,一般的占60%,没有的占10%;

(5)有羞怯心理的占45%,一般的占40%,没有的占15%;

(7)有虚荣心理的占50%,一般的占30%,没有的占20%;

(8)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占40%,一般的占25%,没有的占35%;

  (二)调查数据分析

从第一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在交际心理方面有问题的不是很多,一般地占多数,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从第二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学习心理困难的也不太多,有80%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还行的。

从第三个问题可看出:由于他们的父母不在家,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很需要帮助和指导他们,以减少出现的逆反心理。

   从第四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偏执心理还是较多,很需要我们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从第五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儿童羞怯心理人数不算少,很需要我们采取引导措施;

   从第六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虚荣心理还是挺严重的,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的。

    从第七个问题可看出: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也很多,很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三)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组长胡兴担任主编,带领课题组成员经过近六个月的时间,编写了盘县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在课题实施学校推广试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誉,为我们课题研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题组长胡兴设计制作的课件和撰写的论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架起友谊桥-----心理健康教育说课稿》分别获得《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全国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及“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奖赛二等奖。为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

3、自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长胡兴为盘州市英武镇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培训了五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英武乡中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二级培训》、《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男女生交往》。

     4、课题组成员何梅所做的课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化分析》、教研论文《浅谈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盘州市红果片区小学得到了推广。

    5、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写出了各类心理问题的研究报告。其中:

(1)课题组组长胡兴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交际心理”和“常见异常行为”的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胡玮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胡鹏鹏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

(4)课题组成员支成贤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

(5)课题组成员何梅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

(6)课题组成员向克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

【实践成效分析】

1.通过农村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了解当前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2.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根据所获数据资料,分析造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异常的各种因素。

3.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指出学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4.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探究合适的解决策略。

5.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和总结。

【研究体会】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健康问题则需要政府、家长、学校及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们课题组研究实践后的几点总结与建议:

 1、政府方面

就社会政府而言,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高的重视。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完善,家长收入并不高难以承受高昂的择校费。所以,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降低入学门槛,方便家长携带孩子去打工。农民工将子女留守而不选择举家迁移,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难有直接联系。由于户籍所造成的二元体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入学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这成为农民工子女不能随迁的一大障碍。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应当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流入地政府要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进一步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同时,在公办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特别要把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好,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受教育的成本,使留守的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共享城市文明。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家乡创业,在相对落后乡镇、农村发展更多的产业,为农民在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财力扶持、制度倾斜、生活保障,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尽量确保“后天平等”。

2、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部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学校对他们要倍加关注和关心,每一位教师要有一颗爱生如子的爱心,有计划的做好家校联系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父爱和母爱,得到大家庭的温暖,做到对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学习情况等方面了如指掌,积极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有效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作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关心和教育好“留守儿童”责无旁贷,责任重大。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实践,现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与大家交流。

一要调查摸底,分类管理。组织全体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的家访,作好记录,建立档案,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的方案,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定儿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况:①家庭困难,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②父母一方不在本地,为团聚而外出务工:③家庭宽裕,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④父母感情不和,一方外出务工。针对这四种种情况,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化解他们因家庭困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宽裕的家庭的,重点促使其父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关爱。对于父母感情不好,性格古怪、脾气暴躁,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孩子,进行重点跟踪,特别呵护和关爱。

二要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制度。学校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有关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定期检查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热线交流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把关爱工作落到实处,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关爱工程”实施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促进、推动关爱工程长效、持久深入地开展。

三要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心灵沟通。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我校课题组成员则组织本校部分留守儿童与浙江大学“1+1爱心工程”结对子的活动,目的也是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有苦无人诉”的状况。爱心工程以大学生牵手留守儿童为中心,让孩子们找到一名“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组织留守儿童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以书信进行交流,因为对于老师,孩子们有警戒,有些不大愿意说出心里的真心话,但对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他们的内心就没有什么顾虑,更加愿意倾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种让社会人士参与到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机制或模式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此类活动得到推广,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

四要加大硬件投入,搞好寄宿制建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好寄宿制学校,优先安排“留守儿童”住宿,加强内部管理,认真安排好“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生活等问题,使其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有很多好处,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可以促进留守儿童与教师及同龄儿童之间的关系和谐、亲密沟通。

五要关注特殊群体,进行个别辅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个别特殊的留守儿童,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六要经常沟通家长,家校互动。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虽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但是,家长因为工作问题常常会忘记给家里打电话。所以,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让留守儿童每周打1~2次电话给家长,同时让老师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汇报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交流,努力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得共识,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帮助孩子成长。

七要提高教育人员的素质。除了在教学方面提高要求外,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要尽量充实。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留守儿童形成的极端思想或做出的极端行为。

八要学校和班级要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家庭方面

就家长而言,在做出外出打工而留下孩子的选择时,应该充分认识其中的利弊。虽然,父母在外地打工距离孩子很远,但是,现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及时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留守儿童的老师保持联系,更多地与留守儿童深入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惑,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扰,减少隔阂,更好地理解和关心留守儿童。家长绝对不可以因为留守儿童成绩落后而一味指责其不用功学习,而应该尽量帮助他们利用假期及时地弥补空缺、跟上进度。

我们想强调的是,父母不只是孩子衣食住行上的支持者,更是孩子精神上的寄托者。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有母亲温馨的话语来安慰,可以有父亲宽厚的肩膀作为依靠,从而帮自己正确面对并战胜挫折。所以,我们需要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敲醒警钟!你们可以少加几个班,可以少赚一点钱,可以不用给孩子买什么高档的礼物,但是,一定要记得经常打电话跟孩子聊聊天,一定要记得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煮一碗面或买一块蛋糕,道一句生日快乐。

4、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不只是农村或者农民工的问题了,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伸出热情的双手,形成爱的暖流,温暖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更需要我们呵护的花朵。从以上这些爱心人士的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社会从来不缺少爱心,我们相信,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绽放笑容。

【研究收获】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材料,也比较摸清了盘州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研究了一系列教育措施。对于个别留守儿童的教育,通过我们课题组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队伍庞大,加上学校各种条件有限,以至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当然,我们会努力渐渐扩大我们的队伍,更不会因为课题的结束而停止研究。我们将继续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问题,真正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落到实处。为他们做点什么,给他们关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以学习等各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廖继昌、韦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及建议》,广西教育,2008年25期 .

[2]李彩娟:《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菏泽学院学报,2008年4期 .

篇10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念

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从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定义是比较模糊,在称谓上先后有“留守儿童”、“空巢儿童”等等。对其概念理解应区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农村”指户籍的所在地方;第二个“留守”指现在的居住地方;本文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其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地区务工时,被留置在原户籍地的十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

(二)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

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主要有政治、经济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1.政治因素

我国的城乡二元户口体制,解放初期为了便于管理国家。我国把农村和城镇分开管理,建立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二元制结构;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经出台政策并废弃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但因该制度存在长达数十年,其影响并不会因为国家宣告废弃而消失殆尽。

2.经济因素

我国的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需要更多的劳动工人来推动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家经济向前不断的运转。需求的增大的同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更大规模的迁移到经济发达地区因此留下更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只能从事低端制造业或者第三产业,晋升空间狭小收入增长困难他们的收入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要求,还需支付子女抚养及老人赡养等开支。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1.监护权益现状

现实生活中,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方式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隔辈监护。

监护的主体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这种隔辈监护往往很容易造成这些儿童在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第二种,上辈监护。

监护的主体是父母的兄弟姐妹。上辈监护当中,作为父母本身的叔伯姑姑他们也有自己的子女,他们除了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外还要去照顾农村留守儿童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第三种,同辈监护。

监护的主体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此类监护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关系不稳定。

2.接受教育权利的现状

在诸多问题中,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尤为突出, 教育乃一国之根本。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初级教育, 它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学校教育, 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大多都受到自己父母的影响。因父母远赴他乡受制于地域及联系方式的限制使得彼此间的沟通不畅。 从而造成了孩子亲情化观念的淡漠, 孩子的心理意识就在亲情缺失的境况下形成, 孩子心理健康严重受到影响。

第二,学校教育缺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受到影响表现有二。其一,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以升学率为主, 因此教师更容易把注意力以及关注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身上, 相对而言就忽略其他学生;其二, 乡村教师素质整体不高, 教学任务负繁重, 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没有足够的认识,在管理模式上不加于区分对待,使得这个群体的发展更加的滞后。

3.人身安全保护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有效监管和保护。第二,农村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处于学习阶段对于社会的认知很是有限。第三,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不良文化向农村渗透,导致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第四,一些儿童由于无人看管或者看管不到位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习惯,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对策

我们应平等对待农村留守儿童、充分尊重他们, 努力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以此为目标,笔者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一)增设监护监督机关

截至到目前,我国尚未对监护监督机关做出规定。鉴于此可以尝试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当中选定监督机关,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的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为了更好的保护他们的权益,还应扩大对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范围,弥补有些监护人诉讼能力不足的弱点。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和美国的做法,设立公权力机关去专门的管理,当遇到儿童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们可以主动出击通过剥夺监护人的监护权来更好的保护儿童。

(二)设立指定诉讼人制度

试想如果侵害儿童权益的实施者的是其父母时,我们该如何去保护他们的权益呢?我们国家是个人情社会大家都恪守自己的本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很多事情我们都是采取这样的价值理念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因此,可以尝试通过指定诉讼人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即由法院为被监护人指定诉讼人。这个制度类似于我国的破产清算制度,法院指定破产清算人来代替企业法人的地位处理在破产清算期间的一切事物。这样既保护到当事人本人的权益又使得其他人的债权得到有序有效的清偿。在确定诉讼人时充分发挥法院的职权让法院去引导但是这种引导要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三)完善立法

我国关于儿童保护的法律有《宪法》《民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但是这些法律并不系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各项事务都要相应的做出一定的改变。我们只有在立法时有明确的主体,立法才能有针对性。例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在儿童权益保障方面做得相当仔细认真,除《宪法》《民法》《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儿童福利法》《劳动法》《少年法》等基本法律外,还建立很多保护制度,例如:1.家庭政策当中儿童津贴的支付、对单亲家庭的援助、对儿童虐待的严肃处理。2.设立专门处理儿童事物的机构如儿童咨询所、儿童委员会、福利事务所及保健所。这只是日本保护未成年人措施的一部分,但是其中的每一点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为了有法可依,我们必须去完善儿童立法,这个立法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完备的立法。切切实实的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出发从国家的未来出发。

结语

以上这些政策都是为了应对留守儿童出现后的解决之道,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措施则要大力发展经济;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政府以身作则,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让农村留守儿童的天更蓝。

参考文献

[1]顾薛磊 论我国公益监护人制度之完善2009年3期 2009年5月

[2]齐艳英 对未成年人监护的几点认识 法学从论 2008(6)

[3]张琳 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州期刊》2009年9月第5期

[4]陈红艳 和谐农村语境下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辨 2008年8月(下)

[5]阮积嵩 对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障的法律思辨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4(2)

[6]伊林 从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看日本的儿童权利保护 2005年第2期 2005年3月

[7]路建 对未成年人权利保障体系的探讨 杨庆祥,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

[8]史尚宽 亲属法论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658

[9]魏振瀛 民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