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01 16:4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

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关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1-01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成因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发人深省。就自身因素而言,三种心理是促使其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一是猎奇心理。“留守儿童”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接受新生事物快,这是他们的天性,如果引导得当,这种天性就是优点,可以指导他们进行创新。反之,他们就会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对一些“家长”的“棍棒教育”、“说教式”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的做法,一些学业不优、行为偏异、家教不严、生活负担重的“留守儿童”因不堪忍受而产生强烈的对立、仇视情绪,甚至采用叛逆或者暴力方式进行反抗,有的因此厌学、辍学,过早踏入社会,最终受社会上不良诱惑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三是自卑心理。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自我封闭,不愿与同龄人交往,不愿参加社会活动,显示出与社会主流的一种“隔离”状态。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网络是预防留守儿童误入歧途的重要关卡,学校教育则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为此我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不断探索中寻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

一、利用主题班队会,加强关爱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关爱留守孩子”的主题队会,班主任根据本班留守孩子的具体情况,确立一个主题,策划活动方案,组织同学举行一次主题队会。通过主题中队会,以正面、反面的事例教育留守孩子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娱乐。通过活动,让留守孩子从小学习自理,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通过组织“送微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帮助别人时的快乐,也在集体中体会到别人帮助时的快乐,懂得他人在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把关心他人看作是自己生活中快乐的一部分。

二、利用节日,加强关爱

以元旦、儿童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了“同在蓝天下茁壮成长――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利用学校专项资金,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比如开展了 “庆六一,关爱留守孩子”大型春游活动,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三、利用资料,加强关爱

班级建立了留守孩子档案、联系卡、统计表、基本情况登况表、手拉手好朋友结对子登记卡。科任老师都与留守孩子结对子,教师必须做到:1.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2.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3.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4.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四、利用“爱心天地”,加强关爱

每个“留守孩子”都有一个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上帮助他,与他一起成长进步。并在“留守孩子”生日期间,全班同学为“留守孩子”献上一声生日祝福送上自己制作的小贺卡、小礼物等。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 在班级开辟关爱留守孩子“爱心天地”,发表“爱心宣言”,制作“爱心版图”,精办“爱心宣传栏”。挑选创意新颖,主题鲜明,版面精美的作品为宣传栏的内容。 一个个品学兼优的爱的使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爱心宣言,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爱心画面,给留守孩子阳光般的温暖,阳光般的热情。

五、利用课上课下,加强关爱

篇2

关键词: 家长学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作用

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或去异地寻求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然而,农民移居外地有能力拖家带口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外出都只是为了挣钱带回农村消费,所以,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留守农村,这样,在农村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而在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渐上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照管往往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面中,家庭教育是明显的薄弱环节,这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大力发展家长学校,改善家庭教育的功能,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流动到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一般指年龄在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人员达11823万,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达到700万人,而留守儿童达2200多万。[1]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业不良

在邹丽丽等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的调查中发现,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一般、较差的占68.3%。学生们将“学习无人辅导”列为造成自己学习成绩偏低的第一要素,有75.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间由于思念父母,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2]由此可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2.道德发展出现危机

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有教师管教,而教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学生有了问题也无人给予帮助,长此以往,学生的道德发展就出现了危机,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3.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孩子与父母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在与父母的日常交往、共同生活中感受着父母无私的爱,这样才有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但是很多的“留守初中生”由于无人倾诉,遇到烦恼和困难时总是闷在心里,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由于多数孩子只能在春节时与父母团聚,他们缺乏家庭温暖。那些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有的与临时抚养人之间不协调,日夜思念父母。因此,留守儿童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但精神上是非常匮乏的。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主要论述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长缺乏家教观念

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应有的家教观念,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打工挣钱上,很少抽出时间来辅导孩子的学习;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只要认识几个字就行,学那么多知识没什么用,像他们一样,不是也能赚钱,生活过得很好。这样的观念就误导了孩子,导致孩子形成“读书无用论”思想。而且由于家长缺乏家教知识,自身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因此,对于孩子的学习不能给予有效的帮助,孩子有了学习上的问题也不愿意求助家长。

2.家长和孩子聚少离多

由于生活的压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节的时候才回家,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使孩子与父母之间变得生疏。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帮助,这就不利于孩子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孩子未来的良好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3.逆向监护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隔辈监护是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方式,即监护的主体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监护人有的由于没什么文化知识,给孩子提供的帮助只是生活方面的,而学习上却无能为力;有的由于年龄偏大、行动迟缓、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等原因,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反而需要“留守儿童”在洗衣、做饭、买药等方面,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们,这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监护。逆向监护不但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增加了很大的负担,而且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3]

二、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作为家庭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能设想会有完满的家庭―学校教育。”[4]

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美国学者安妮・汉德森(Anne Henderson)和南茜・波拉(Nancy Berla)的研究结论表明:

第一,不论家长的贫富、种族背景及受教育程度如何,只要他们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孩子的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家长参与的范围越广,学生越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孩子考试就能得高分,课堂出勤率就高,就能正常地完成家庭作业。

第二,家长的参与能使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有家长参与的孩子毕业率高,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入学率也高。[5]

家长学校是以未成年人的家长及其监护人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为宗旨而组织的成人教育机构。它主要是为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向家长介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以及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组织家长交流成功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研究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它也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促进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的主要途径。因此,家长学校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阵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家长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家长学校是立足于农村建设的实际,以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为宗旨的。这对于提高整个农村的教育事业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了家长的素质,改善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学校开办“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同时,利用留守儿童父母返乡之机,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改变家长家教知识结构,更新家教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可以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而且通过在家长学校的学习,家长可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这也充分调动了家长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开展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向家长传授教育留守儿童的有效的方法和技能,这也改善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家长及监护人的素质和能力。

(二)增强了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更好地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是会生活、会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才能实现。而建立家长学校,加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是极其必要的。因为家长学校可以使家长与学校建立信息反馈平台,这样学校和家长就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各种信息。因此,家长学校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各方面的沟通,更好地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总之,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和影响下实现的,家长和学校的密切配合是极其重要的。在农村,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既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素质和能力,又联络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云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邹丽丽,李静,郁大海.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2.

[3]刘涛,王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2008,1.

篇3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至今,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2亿。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流动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因此在广大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所谓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据有关资显示,像安徽、河南、四川、重庆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打工的民工都在400万人以上。按照保守的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农村不会少于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诸多问题。

就我校而言,全校共有812名学生,留守儿童就有630人,占学生人数的77.6%,无论是在课改、教研教改上都遇到了重重困难。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重视。首先,大多数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其次,“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省,每天只喜欢电视、游戏、无节制的玩耍、具有破坏性等,直接影响其他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留守儿童”的心理极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出现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义务全部推向了学校,给学校的管理、教育带来了许多障碍,使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出现了断层,增加了学校的压力,这一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只能去面对和解决。因此,我们对我校的“留守儿童”作了了解调查研究。

二、调查情况:

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加,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困难,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农村小学教师,每天都与这些可爱而又忧郁的“留守儿童”相处,更想了解这些孩子的困苦心理,并且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爱,共同教育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

本次调研活动以问卷调查为主,通过专访、个别交流、观察等方式进行。一是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二是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情况进行了分析。三是镇村社干部对“留守儿童”关注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起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欠缺

据调查,我校2009年秋,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与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在一起生活的有605人,占总数的96%;与叔、姑、舅、姨等在一起生活的有18人,占2.9%;与兄弟姐妹在一起生活的有5人,占0.8%;其他(邻居等)的有2人,占0.3%。

2010年春,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有630人,与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在一起生活的有601人,占总数的95%;与叔、姑、舅、姨等在一起生活的有20人,占3.2%;与兄弟姐妹在一起生活的有5人,占0.8%;其他(邻居等)的有4人,占0.6%。

由于是隔代抚养,祖辈们只能给予孙辈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其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们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同时,有些在外务工父母或出于心理补偿或出于摆阔,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花钱大手大脚,当手里没钱时,就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钱财,如偷家里的东西去卖掉、偷别人的自行车、盗取摩托车的汽油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期望

我有一个外侄女,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上期成绩优秀、懂事,上课表现积极、主动,今年春节刚过,大年初四,她的妈妈要出门打工,提前几天就给孩子做思想工作,希望女儿听话、不哭闹,走之前的晚上,小外侄女整整一晚都抱着她的妈妈,当分别时,小外侄女紧紧抓住妈妈的手,送了很远的路程,仍不肯回去,孩子这时已是哭泣不已,妈妈也是泪流满面,最后还是小外侄女的奶奶强行带走小外侄女,一家人哭成了一团。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已是见惯不惊了,作为教师的我只能叹息,邻居的人会逗小外侄女:你妈不要你了。小外侄女会愤怒的说:你骗人。然后钻进小屋里哭泣。这学期,听小外侄女的老师讲,她上课不爱回答问题了,做题爱出错,这就是妈妈走后,留给孩子的忧郁与困惑。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3.3%的同学最希望父母一起生活,享受父母给予的呵护与关照,父母走后,他们会感到孤单、无依靠,会胆小,缺乏自信,我校“留守儿童”中,有601人是隔代抚养,祖父母文化低,不知道该怎样去跟孩子交流、沟通,家庭教育跟不上,而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因此,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气氛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形成易冲动或攻击行为。

“留守儿童”在回答:“你爱学习吗?为什么?”的问题时,高年级中27%的同学爱学习的原因是报答父母为自己挣钱,将来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个五年级的女生写到:我爱学习,因为没事,我就感到孤单,只有看书、写字、背书。另一个女生写到:我爱学习,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不去想妈妈,不在沉浸在忧伤里。有个六年级女孩写到:我爱学习,因为有一种力量在鼓励我――父母的爱。看了孩子们的心理话,我们又感动,又多了一份忧虑。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

我校的“留守儿童”占全校人数的四分之三,在他们中,有大部分的同学行为习惯差,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在本期开学的好学生表彰中,我校共表彰了60名同学,占全校学生的7.4%,而其中留守6人,占“留守儿童”的0.95%。在学校每周的情况总结中,“留守儿童”违纪现象基本上要占一半以上。首先,这些孩子在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每天的作业是为了应付了事,而现在课改年级,更需要父母配合学校的工作,如各种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等,而“留守儿童”这方面跟不上。75%的老人反映管不了自己的孙子,更谈不上指导。其次,这些“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习惯差,如乱扔垃圾,不讲卫生,随地吐痰,说脏话,为一点小事就与同学争吵,甚至打架等。但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强,在问卷你会整理自己的东西吗?有99人回答会整理,占调查人数的82.5%,有19人有时会、有时不会,占调查人数的15.8%,只有2人不会整理,占调查人数的1.7%;在调查学生会洗衣服吗时,有80%以上的同学都会自己洗衣服。

(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令人担忧

表一:“留守儿童”与年级成绩分析表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调查中看出,“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低于年级平均水平,并且每个年级的最低分基本上都分布在“留守儿童”中,差生人数明显高于全年级平均数,他们中间有一些学生是为父母而学,他们对学生并没有多少兴趣,而是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辛苦,想用好好读书取得较好成绩来报答父母,而他们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课外辅导,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有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因无人辅导、照顾而自暴自弃,更不努力学习。“留守儿童”通过电视等媒体学习知识的能力较差,调查中发现,在观赏电视节目时,76.7%“留守儿童”最喜欢看动画片,9.2%的同学喜欢看电视连续剧或电影,只有11.7%的同学喜欢通过电视获取学习知识。

通过问卷调查,“留守儿童”主观上都爱好学习,95%以上的“留守儿童”都想学好知识。但他们为什么爱学习却不明确,有的同学学习是为了对得起父母、报答父母,让父母不在外出打工,自己挣钱供养父母;有的同学学习是为了自己不再当农民,能过上好的生活等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13亿人口,8亿多在农村,近年来,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加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业税的减免,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他们在家无事可做,子女要上学,父母要奉养,于是他们也就只有离开家乡,去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以我镇边桥村为例,本村有农户825户,家里有人在外打工的就有800户左右。这其中夫妇俩都在外的占多数。这样就成了老人无人照顾,孩子无人教育的状况。

2、家长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很多农村打工者用“负担不起”,“经济上跟不上”,“钱不够花”,“挣钱太少”,“挣不到钱”,“供养不起”等等跟收入和经济相关的词语来解释其子女留守的原因,充分说明农村打工者在城市较低的收入和经济地位是其子女留守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调查显示,70%以上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者主要从事买卖蔬菜、水果、鱼、肉、面食和其他小商品生意。他们工作时间超长,绝大多数人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管理和教育孩子是很多农村打工者把子女留在家乡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经营蔬菜者为例。他们每天早晨4―5点之间离家背菜到市场,7点左右就要开始在自由市场卖菜,一般在下午5、6点收摊,夏天时收摊要更晚。职业特征和就业状况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老家。有些打工者的孩子一直留在家乡,有些孩子带到城市后又被迫返乡变成“留守儿童”。

3、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错误。

当前很多父母的教养观念存在一些错误:一是认为读书无用。这些父母看见城市中有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一样靠打工挣钱,认为他们同没有读书的民工没有多大差别;看到城市里有相当多的下岗工人,认为现在城市里不需要“人才”了,读书是没有意义的,还不如让子女早点去打工,既能节约学费,也能挣不少的钱。二是认为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由学生个人素质决定的,父母的唯一责任就是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4、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三种被监护方式。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监护人曾经当过小学教师。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生活不像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居住在一起那样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或姐姐。这类监护者一般是高年级学生,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本来就比较差,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和学习。

四、解决“留守儿童”的对策与建议:

1、学校设立知心信箱,让有心里话的留守儿童有地方说话。让孩子不愿意跟家长说的话,不愿意跟老师说的话,通过知心信箱说出来,孩子也就不用憋在心里。学校也可以通过里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2、学校开展家长学堂,利用家长在家的时间段或者通过网络开展家长学校,让远在外地的家长学习如何和孩子远程交流。让做得比较好的家长谈谈经验。争取用人单位支持家长的学习,支持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教育。

3、和监护人交流必不可少。对于年老的监护人或者是监护不力的监护人,学校应当争取社会的配合,对这些监护人做适当的引导。把握好该与不该的尺度。

4、建造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的家长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孩子也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孩子的明天,全社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建造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充分享受到家的温暖。

篇4

【关键词】农村 小学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民工,而且每年还在以10%的速度递增,而留守儿童则已达到5900多万,数目庞大的留守儿童目前已成为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思想启蒙和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起步期,父母和家庭的教育和关爱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情感关怀和必要的心理关怀,遇到困难和委屈的时候也找不到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与外界多接触。有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和行为孤僻等性格特征,平时不爱说话,也不喜欢和老师同学甚至家人多交流,凡事都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不仅不利于孩子们的情商增长,也不利于他们的智力发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父母的生活照料,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良,在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的同时,也危害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孩子们可能会觉得没有人在乎他们,从而变得自暴自弃。并且,父母外出打工,家里的农活和家务活难免会部分落到肩膀还很稚嫩的孩子身上,孩子们会因为过于繁重的家务负担旷课、辍学甚至因为厌学而退学,缺乏完整义务教育的他们更容易在社会中迷失,甚至做出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此外,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们的人身安全有时也会受到威胁,这些都不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还要从根源抓起。教师应当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一个比较细致全面的了解,给全班每个同学建立一个“家庭档案”,包括学生的家庭住址,经济状况,父母的工作职位和联系方式,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获取孩子们的家庭状况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在开学报到的时候事先准备一份表格,当家长领着孩子来报道的时候要求家长仔细填写表格;也可以平时和学生多沟通,和他们聊聊自己的家庭,对于留守儿童更要多沟通,通过沟通教师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还可以发现他们对于父母和目前生活状态的看法,了解了孩子们的想法,教师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就更具有针对性;教师还可以尝试家访,每个学期确定几个同学作为家访对象,深入到孩子们的家庭生活,获取关于留守儿童家庭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此外,教师还要和孩子们的父母多沟通和联系,争取取得他们对孩子教育的支持和理解,响应学校的号召,配合学校给孩子们更多关爱,给教育更多支持,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二)全面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

了解了孩子们的具体家庭情况只是第一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制定一套相应的应对措施,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更全面的关爱。教师的关爱应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外地,即使他们再支持学校的工作,给孩子们的关爱也难以做到周全。在孩子父母外出务工期间,教师应当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孩子们的“临时父母”,在生活上,给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例如组织全班学生给留守学生过生日,节日给他们送贺卡,生病感冒组织学生给他们补课、献爱心,等等;在学习中,一方面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爱上学习,因为“喜欢”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谁”或是“为了将来”学习,这样只会加重孩子们的心理负担,长久下去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厌恶的;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学会学习,也就是自主学习,知识是使人快乐的源泉之一,在知识浇灌下,孩子们的内心会变得积极乐观、感情充沛起来,教师在学习方面需要为留守儿童做出的努力,主要从以上两点进行引申。

(三)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价值观

对于孩子们的监护人来说,可以“监护”的方面似乎只限于物质方面,例如孩子们的吃穿住行,而对孩子们的道德和伦理教育关注较少,导致少数留守儿童崇尚拜金主义、爱摆阔、从小好逸恶劳等不良思想和习性的产生。在大多数家长的眼里,只要孩子们没有犯什么大错,生活上和学习上的问题家长们都不大会过问,来自父母的约束和管制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孩子们的纪律散漫和行为越矩。因此,有必要建立学生监护人、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不仅关注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更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共同促进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三、结语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个新的课题,更是一项现实的任务。农村小学在对待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方面,不仅要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有效促进功能,更要联合家长乃至全社会来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何文红,李作春. 浅议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有效对策[J]. 甘肃教育督导,2012(11).

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探讨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的亲人离家远,得到父母的亲情关爱少;留守监护人文化低,对学生关注方法简单。

首先,在20世纪世界著名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情感饥渴”的问题。

其次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一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低监护方式不科学、有效。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子女,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的监护属于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第三,由于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单调,枯燥文化娱乐设施不完善等。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后果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一)学习成绩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二)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留守儿童教育的建议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并制定的管理计划方案等。

建议学校具体的教育方式是:

(一)狠抓亲情教育,教会学生感恩

对于儿童来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关爱,使他们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为了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陷问题,学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做好说客:由于多数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他们以为教育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家长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交学费就行。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家长改变观念,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应尽之责。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多关心孩子生活,多指导孩子学习,更多的倾注爱心,让孩子能享受到浓浓亲情。

2.当好邮差:有些家庭由于受到经济的限制,非得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教师应帮助他们经常与孩子联系。一声问候,一封书信,一个电话,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亲情的存在。

3.倾注师爱: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为教师应经常关心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关注他们身心变化及需求。通过处处关心,时时呵护,对他们的生活及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通过与他们的沟通,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苦衷,更加的感恩父母。

(二)重抓德育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前升学率的影响,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边,很少像抓教学质量那样去关注品德教育。我认为,智育要提高,德育必先行,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完整,祖辈们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给孩子灌输的价值标准以及提供的榜样,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品德观的形成。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学习,进行各方面教育;利用媒体资源,组织学生观看《雷锋》《焦裕禄》《任长霞》等优秀影片,让他们学习榜样,寓教于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进行文明和道德规范教育。为学生找出身边的学习榜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这些活动,有助于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含义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二、“留守儿童”的成因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学生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这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校位于甘肃省的一个小县城,今年旱情严重,有些家庭几乎绝收,为了维持生活,多数家长只好外出打工,所以今年学校里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学生”。

1.生活状况不尽人意

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在家务农的收入无法让家庭过上稳定富裕的生活,所以才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不平衡的,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开支方面很节约。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是十分重要的。

2.安全存在隐患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基本上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由于年龄、生活等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安全看护。因此在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的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知道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自控、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很有可能做出极其危险的举动,从而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3.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监护人无法代替父母完整的监护职责。当留守儿童遇到成功、失败、困惑、孤独时,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性格内向,不开朗,对父母产生不理解的情绪。

4.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留守儿童无法在学习上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导。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但由于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

三、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1.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2.搭建心灵的桥梁

作为老师,应当主动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敦促家长尽量定时与子女通电话,以此来沟通感情,拉近了家长与留守儿童的心灵距离。此外,我经常组织留守儿童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对父母的思念、理解与问候。让他们懂得他们父母在外工作的不容易,自己的安逸是由父母艰辛的付出而得来的,从而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

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爷爷奶奶的监管不到位,自制力差,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吵架,甚至会动手打架,这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每学期,我们学校都会从当地派出所请来专家为留守儿童开展一到两次的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在班上,我经常举行“全班一家亲”等主题活动。我还会利用班会课、晨会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学生如何自我保护,并从电视、报纸、网络上搜集一些案例,讲给他们听,引起他们的警戒,从而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

总之,老师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也是他们思想道德进步的引导者,更是他们生活的保护者。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分析;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63-02

儿童从出生到长大,家庭是他第一个接触的受教育的环境,在此环境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儿童性格形成、识别能力、判断能力、劳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依赖于家庭教育。现在出现了一些特殊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一些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其他地区打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这些孩子留在家中(主要在农村),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这里教育服务范围内的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等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把孩子放在小餐桌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第三种是外地学生,寄宿在亲戚家的留守儿童。近几年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逐年增多,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学习、品德、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最被社会所关注的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1.剩余家庭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教育孩子。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把儿童留给父母另一方或其他监护人如爷爷奶奶来监管。然而这部分人除了监管儿童吃饱穿暖外,由于家庭中现在没有其他劳动力,自己又要忙于家务和农事劳动,能教育孩子的时间有限,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养成了他们的一些懒散的坏习惯,脾气也越发古怪,短时间内无法改掉,这就在儿童不知不觉中为今后的成长埋下了隐患。

2.剩余家庭成员自身知识水平低下,教育方法不当。(1)据调查,我国80%的留守儿童都由爷爷奶奶看管,而作为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他们对孩子首先存在着溺爱现象,娇惯孩子的一切言行,助长孩子一些恶习的肆意发展,如孩子不讲个人卫生,对同学不谦让,多打架骂人撒谎损坏他人物品等现象,长辈们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认为孩子厉害、有本事,明知错也不说错。如刘天杰同学,是家里的独苗,孩子年龄小而且被家里娇惯得一身毛病,在学校不学习爱打架。找来家长,家长当面也指责自己孩子犯了错,背地里却告诉孩子打得好,在学校别人打你你就打别人,以牙还牙这样才不受欺负。(2)剩余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低,无法辅导孩子功课。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而这一人群的文化知识水平又相对低下,绝大部分只是初高中水平,极少部分上过大学,上过大学的人又很少留在农村工作,这就造成了对下一代教育的限制,成为了重要的制约条件。而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更加低下,有的甚至是文盲,更没有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于课本知识根本不理解,自己都不会更不用说辅导孩子,最后只得扔给学校扔给老师,而自己疏于对儿童的管理,促使儿童形成了性情放纵、随意的性格,还养成了马虎、不虚心做事的不良习惯。赵文瑞同学由爷爷看管,爷爷倒是肯管孩子,但他是地道的老农民,认字都有限,对于孩子的管理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赵文瑞脑瓜聪明但缺少严格的约束,自制力差,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干扰,一点声音一个小动作或一个小东西甚至是碎纸片都能引起他的兴趣,而回家以后连会做的作业都做得马马虎虎,字也不工整,第二天改错不用老师讲也能做对,所以学习成绩忽上忽下不稳定,长此下去势必影响今后的学习质量。(3)家庭环境的不完整给儿童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障碍。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儿童是单亲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面对父母的激烈争吵,情绪脆弱,没安全感,并且不信任他人。父母自身都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何谈教育孩子呢?赵可丽同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的父母离异,从几个月大就跟着爷爷奶奶过,小时候得过甲亢,语言表达支支吾吾有障碍,吐音不清还易着急。奶奶长期卧病在床,爷爷七八十岁了还要下地干活儿,她只得待在奶奶跟前足不出户,时间长了惧怕和外人交往,看到生人就瞪大眼睛精神紧张,严重时还会哆嗦。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建议

1.家长要努力改变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分析知道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是何等重要,作为家长不仅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要注重精神方面的沟通,比如说,经常给孩子打电话、网上聊天留言、写书信买礼物等方式,无论相隔多远,文字和言语的长短,不论花几块钱或几十块钱,都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精神状态等,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是爱他们、关心他们的。

2.家长和老师们保持联系,有效配合学校教育。老师是接触孩子教育孩子最多,也是最了解情况的人。家长们可以从老师那儿清楚地知道孩子每一步的发展状况,如学习、心理健康、参与社会劳动方面等。和老师多沟通多探讨教育方法,细心耐心配合学校教育,才能真正培育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3.家长外出打工,儿童自制力、约束力差,需要有人管理他的生活、学习等。给孩子选择一个放心稳妥的、有责任感、有一定知识基础的监护人才能正确辅导学生,帮助孩子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4.从学校方角度看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当家庭教育不完善时,学校教育就要补上去,决不能出现缺口,多接近了解留守儿童,以各种形式如联谊会等给他们温暖、轻松的受教育生活环境。

5.老师也要和家长互动,通过现代的信息手段、媒体手段和家长们交流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共同努力教育出优秀人才。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困惑;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资源跟不上,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

第一,留守儿童年龄大小不一,有的不能自理,没有父母在身边照顾,有的甚至一年都见不上父母,父母和孩子见面的机会少,沟通就更少,所以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就更少了。在最需要父母照顾的时候父母却没有在身边,久而久之,不仅孩子的生活质量没有办法保证,甚至会与父母产生隔阂,不愿意与人沟通,可能会出现自卑的心理,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很不利。

第二,有的孩子由亲戚照顾,但是也没有办法弥补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教育。对于孩子的管理,中国有个老理说“隔辈格外亲”,祖辈们更加溺爱他们,出现什么问题他们舍不得管,只是一味地迁就,而其他亲戚朋友碍于一些原因更是没办法管。孩子们也就任由其性子随意地生活。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改善措施

1.生活上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这样让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所以,学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的宿舍中安装了一些通讯设备,并且还根据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进行更新换代。通过这些设备,孩子们可以随时与父母进行沟通,通过与父母的沟通还能够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心声和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感情有了寄托就能够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一点点的抚慰,使父母与孩子们没有那么多的隔阂。还有一点就是增强教师与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教师通过对孩子们平时学习和生活的观察,了解到他们最真实的想法,要是出现问题的话,教师是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的,教师可以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最后,学校还应该给学生找到好的生活老师。孩子总归是孩子,在生活上还是不能特别好地照顾自己,生活老师可以在生活上照顾一下孩子们,帮助他们解决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们的关爱。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还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缺陷设立心理咨询室。作为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不仅要能够真正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还要找到帮助他们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孩子们可能会因为思念父母而哭泣,或者是因为受到同龄人的欺负而愤怒,或许是因为学习成绩没有提高而苦恼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孩子们心情低落的因素,这时候,作为心理咨询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根据对孩子们的观察和听他们的倾诉,了解到应该从哪个角度来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化解自己的心理负担,这些都是需要教师来解决的。当孩子们没有心理问题的时候,才能够有更好的精力生活、学习,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成长,也能够让家长更加放心。

2.家庭教育管理方面

留守儿童之所以不能够有良好的成长空间,主要是因为孩子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缺少父母对孩子应有的关爱和照顾,所以,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虽然父母长期在外不能够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但是父母应该通过电话或者是互联网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关心孩子的成长和生活是否出现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样能够减少孩子的孤独感;(2)家长应该多与孩子的老师沟通,因为老师能够真实地发现他们的状态,如果发现问题的话,可以向老师请教如何解决问题,把孩子的心理调整过来;

(3)如果可以的话,应该让母亲或者是父亲陪在孩子的身边,给予他们父母的爱,有家长的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守护。

总之,为了能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同样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能够在相同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要结合社会各界的力

量,铲掉存在于留守儿童身边的危险因素,不能够让不法分子伤害到儿童的成长,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和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

一、以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待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特殊的性格特点。他们往往比较内向,自尊心很强,而自尊心恰恰源于孩子与那些在他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们之间的态度。留守儿童多数是由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老人照顾,他们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待他们的错误不能够正确引导,只采取训斥或大骂的方式“管教”这些“不听话”的孩子。教师作为留守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别人”,应该以积极的眼光,正面的态度,接纳和宽容的心理面对他们。一个宽容和接纳的外在环境,有助于他们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鼓励他们形成对社会良好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的与外界交往。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只有留守儿童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培养预习的习惯。向学生讲明预习的意义和好处,在上新课前,出示预习提纲和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对留守儿童特别要指导预习的方法,课前布置预习的具体任务和完成的作业,并要求将预习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先与同学交流,再不能解决就先做个记号,到老师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课后再去完成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前测和后测对比,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自学能力。

(二)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针对很多留守儿童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我们课题组要求任课教师之间要经常沟通作业布置的情况,作业总量不能过多、过重,让留守儿童感到完成作业并不是难事。还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作业要形式多样。为了关注不同层次的留守儿童,使每一个留守儿童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都能有成功的体验,我们尝试设计三个层次的习题训练: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练习题的训练,第二层次是利用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解决稍有难度习题的训练,第三层次是拓展题的训练。布置学习能力较弱的留守儿童做第一层次练习,中等水平的留守儿童做第一、第二层次练习,学习能力较强的留守儿童做第二、第三层次的练习。

三、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学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学校应逐步建立并切实执行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管理教育

留守儿童现状

这20多年来,政治经济发展快速,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到外地谋生,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大部分处于1—15周岁。

本人对武鸣县的留守儿童进行十三年的考察,并重点调查研究了留守儿童最多的马头镇中心学校的在校生(因为本人是这所学校中的一名教学管理人员。而这五年来,该校学生留守儿童占90.0%至94.6%)。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特有以下现状: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非常想父母,很少与父母联系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害怕陌生人;遇到困难自己解决;觉得自己很一般;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学习上不是很听老师的话,不很刻苦,成绩较差。

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或不写的情况。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无直接监护人在身边,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感情脆弱、没有精神寄托等。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上网、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明显的挑战。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农村初中学校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武鸣县马头镇中心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比较成功。下面我把该校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与自己的研究结果熔于一炉,供农村初中学校参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国家教育方针》《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稳定发展。

三、教育管理方法

1、建立健全符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制度(包括对老师、学生的管理制度,帮扶制度,家访制度,生活补助制度等等)。

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并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要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3、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每个宿舍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使亲情热度能保持,以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邮箱。借助“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话,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权衡利弊,对学生都进行封闭式教育管理。

4、在教育教学中,老师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因为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的是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爱,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留心、关注他们情绪、思想的变化,及时和他们进行沟通,给予心灵的向导。在平时的工作中,只要老师用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相信我们老师一定能走进他们的心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亲切、温暖。

5、分管制度和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学校把留守儿童按比例分配给各个科任老师,由老师担任孩子们的“家长”,进行跟踪管理。“家长”要对所管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要“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管心理”。 让科任老师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弥补他们失去的爱,使他们感到更多的爱,更多的温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孩子有了“家长”,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人也就变得活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