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原因范文

时间:2024-04-01 16:4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原因

篇1

(一) 留守儿童的界定

总体而言,留守儿童是在大规模人口流动的背景下产生。儿童的父母因为某些原因一方或者双方到外地城市工作或者打工,导致大量孩子留在老家与爷爷奶奶或者孩子其他监护人一起学习和生活。留守儿童都是未成年孩子(6-16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配置的多样化,留守儿童的范围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农村,县城的私利学校也同样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

(二) 留守儿童数量的持续增加

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结果得知,2012年的留守儿童是2200万,2013年留守儿童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2014年中国妇联统计的留守儿童人数为6102.55万。据统计,我国大约80%的留守儿童处于隔代抚养状态。这样导致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渐减少,造成性格和心理的偏差。比如2015年7月,成都市的一对夫妇结束了14个小时的路程从广州回到老家。夫妻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自己的儿子宝宝(化名)。但是事实却是令这对夫妻大为失望,儿子宝宝严重的陌生和冷淡让这对夫妻非常伤心难过。就算拿着礼物逗宝宝,宝宝也不愿意叫妈妈和爸爸。夫妻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儿子与他们有隔阂,亲情在渐行渐远。据教育部公布,我国有57。14%的留守儿童存在心里健康问题。因此留守儿童数量的日渐增加成为当前我国考虑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留守儿童德育缺失的原因探析

(一)家庭德育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要,具有学校德育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教育并不完整,进而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家庭德育教育主要包括親子教育、隔代监护教育等等。

亲子教育。亲自教育的缺失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还会直接影响他们的道德价值观。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家,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日渐减少,亲子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积极转变成消极。在缺乏亲情关爱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的心理就会发生异常变化,性格孤僻。

隔代监护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时,都会交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监护。但是隔代监护存在很多的不妥之处。大部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比较溺爱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感性大于理性。

(二) 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对留守儿童不够重视。就大部分农村学校而言,不仅师资力量不够,而且教学模式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观念的落后和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不仅会导致学生的道德观念模糊,还会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第二,教师素质低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完整,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心。但是由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重心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三、加强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 重视家庭德育教育

家庭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站在父母角度,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尤其是情感方面的交流,比如每天与孩子视频、电话交流,让孩子感受来自父母的关爱、来自家庭的温暖。第二,站在学校角度。相较于其他儿童而言,留守儿童自尊心较强。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自卑心转化成自尊心,总是用厚厚的盔甲将自己武装起来。因此,相较于同龄人(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而言,他们要成熟得多,但是缺乏科学的引导和指导,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父母应该加强与学校、孩子监护人之间的联系,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加强德育教育,加强对他们身心健康问题的关心。

(二) 重视学校德育教育

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原因

留守儿童,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了一个比较沉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差距虽然有缩小趋势,但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农村的青壮年劳力为了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生活条件,在亲友的带领下或者自己独立外出去城市务工,把孩子留给妻子或丈夫,有的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的话,把孩子留给了上辈亲人或者其他亲友。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了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虽然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超过2200万。 但是也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9%-24%。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长期不在家,导致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这几个方面引起的。

1 身心缺乏关爱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乡留守儿童的父母63%左右的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1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幼年和童年时期,是塑造人格和世界观的最重要的时间,而父母在其中要扮演主要角色。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在我们本次调查中发现,在校的留守儿童中,有50%以上的是由祖辈照料的,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大,行动上也不像年轻人便利,一般知识层次较低,所以在对于孩子的照料上较为欠缺,衣服不干净,语言不文明,行为习惯不好等等,另外,孩子在学校或者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跟爷爷奶奶交流。做为祖辈的监护人,对学习或者学校的活动重视不够,只负责孩子吃饱穿暖,长期下来,孩子在学校由于家长的不配合而导致有些布置的任务或者活动无法完成,心理上就留下了阴影,时间一久,就会发生厌学,逃学现象。有的学生甚至对外出打工的父母产生抵触心理或者怨恨心理,把逃学或者较低的成绩作为一种报复手段。

2 学习缺少动力和监督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欲,同时也有很强的荣誉感,作为学生的他们,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能在考试或者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中获得荣誉,然后去获得父母的赞扬和奖励,尤其是物质奖励。但由于父母外出,作为监护人的祖辈们,观念不够先进,一般对此重视不够,学生也获得不了他想要得到的那份物质奖励,长此以往,孩子无论是在精神方面还是在物质方面,都逐渐麻木,对于学习也失去了信心和动力。同时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再者,农村地区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放学后的辅导做的很不到位。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3 评价方式不合理

3.1 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评价方式的不合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优等生和学困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教师个人,依旧把成绩作为重要的指标,因而,想要改变这种落后的评价方式,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3.2 教师的不当教育留守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更加偏激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采取挖苦讽刺甚至体罚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4 社会的不良环境也是一个诱因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客观原因

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庞大,这些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家一直有相关政策对留守儿童进行补贴,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思想教育,但是,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是在不断增长。这些孩子从小缺乏亲人的关心和爱护,性格孤僻,导致一些行为上的偏差出现,这些孩子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如果留守儿童的问题再不得到切实解决,对我国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问题

1.自身定位不清晰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担负着多于城市儿童的责任,虽然年龄小,但是由于父母在外务工,不得不担负起照顾家里一切事务的责任。这导致了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责任认定不清晰,并不能把学习看作自己目前年龄主要的责任,更多的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将自己以一个大人的高度进行定位,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不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2.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低

由于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基本上是农村,以务农为生,对于知识的要求不高,所以,留守儿童并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对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再加上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监督,教师水平低、专业意识差,一些留守儿童出现逃课、旷课、作业完成拖沓、考试抄袭等现象,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极为低下。

3.缺乏判断能力和约束力

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照料,多数人缺乏一种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没人会教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留守儿童对于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行为如抽烟、喝酒等无法清晰地认识和判断,对于一些不良的思想没有抵制能力,缺乏正确的引导,最终导致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自我约束力严重下降。

4.态度消极

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关爱,过早的独立造成了他们自身孤僻、少言寡语、消极的性格取向,对于外界的事物带有天生的抵抗和排斥,缺乏交流和沟通的对象,这都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并且为一些不良的行为埋下伏笔。

二、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出现的客观原因及解决对策

1.社会原因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多数从事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给留守儿童的心里留下了沉重的阴影,渴望通过自己解决家庭目前的状况,这给自己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加大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让他们感受到世界是温暖的,从而减少心理上的压力,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怀揣着快乐的梦想,积极地应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健康成长。

2.家庭原因

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文化水平低,对于教育的重要性重视不足,无法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由于在外务工,不能给孩子及时的督促和指导,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帮助孩子分析行为的对错,最终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产生陌生感和隔阂。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父母多投入对孩子的关怀,经常与孩子沟通,经常回家陪孩子,与孩子增进感情,同时,教给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能够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力。父母要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多读书、多学习,让孩子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下提升自身的素养。

3.学校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体制不健全,还无法完全解决农村儿童的上学问题。学校数量少,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教育条件差,教学设备和教学书本严重匮乏,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不能亲身体验、亲自体会,导致与留守儿童沟通上的障碍,不能从他们的心理出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方面积极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善教学环境,同时,可以向社会呼吁,吸纳一些爱心人士的资助用于学校的建设,通过各方不断的努力,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改善留守儿童行为偏差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我国一个非常需要关爱的群体,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行为偏差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各方的努力,正确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同样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自卑心理形成原因 矫正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49-02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许多儿童不能直接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在我校,留守儿童就达到了将近1/4。“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不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其中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的比率就比较高。如果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那必将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所以矫正留守儿童自卑心理问题迫在眉睫。以下是矫正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一个案例。

一、案例描述

自卑行为表现:小梁同学每次走进教室都先迟疑一下,从教室到走廊往教室里看,在确定没有同学注意自己后才小心翼翼、焦虑紧张地走进去,到座位坐下后又偷窥一下,确定没有同学注意自己后才拿出课本,但在课堂上还是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注意力极不集中,从不举手发言,遇到被老师叫到就如临大敌、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声如蚊叫。做作业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敢问老师。

二、自卑心理形成原因分析

自卑心理形成原因与成长环境、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通过多方调查,得出以下导致该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该生的母亲在该生很小时外出打工了,后来与该生的父亲离婚,该生父亲也长期在外打工。该生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家庭责任感又缺失,一年到头既没有寄钱回来,对子女也不闻不问。该生和年幼的弟弟常年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生活非常艰难。家庭的破碎、经济的极度困难和村里部分人的冷眼使她非常自卑,跟人接触尽量回避与家庭有关的话题。她潜意识里总认为每个人都会瞧不起她,瞧不起她的家庭。

(二)学生本人因素

该生有些学科学习成绩不错,体育科耐力型项目成绩也比较好,但因为长得比一般同学矮小,力量型项目不如其他同学,但就是这一点,也让她产生自己样样不如人的想法,以至于连自己的优点都不敢相信,常常以己之短比人之长,久而久之自卑心理就形成了。

(三)学校因素

在农村寄宿学校里,封闭式的管理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班主任扮演着师长、警察、星级服务员、修理工、心理疏导师、调解员等多重角色,再加上全班人数很多,造成了老师对该生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在她失去父母关爱之后又没能感受到学校家庭的温暖,逐渐产生失落感,做得好时也未能得到适时的表扬,所以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产生了。

三、心理辅导过程

自卑心理是一种过低评价自己的自我意识,它会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针对小梁同学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采用心理分析疗法、树立信心疗法、行为疗法和培养兴趣爱好疗法,帮助该生矫正自卑心理,让她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心理分析疗法

通过分析该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达到减轻她的自卑情绪的目的。同时帮助她忘记发生在他们家的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通过洗刷阴影法来消除她的自卑感。还通过类比法,来激励她重新振作,消除自卑感。

师:小梁同学,老师了解你的家庭,其实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谁来做我们的父母,也无法选择自己所生活的家庭,无论父母怎样,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我们都要感激他们。既然父母与家庭我们都无法选择,那么我们就坦然接受它。父母这样做,从对子女负责这一点来说是他们的不对,也许他们也有苦衷,但是我们改变不了他们,那么我们就想办法改变我们的未来。其实你现在的处境与下面这个人的处境要好得多,他就是“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他当年的处境比你现在要难得多,他13岁就得支撑起他们那个家,他爸爸患有精神病,把他的妹妹摔死了,还把她的妈妈也折磨走了,这样已经家不成家了,他爸爸还不消停,还给他捡来一个弃婴妹妹。这么艰难的处境换了别人肯定是死的心都有了,但洪鸹砸槐呱涎У耐时,还一边照顾这个看不到明天的家,因为他知道,像他那样没有任何依靠的家,只有读书才有可能改变他们家的窘境。他带着捡来的妹妹艰难求学12年,期间为了生计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做生意。当时也有人看不起他,但他并不因此自卑、消沉反而是自强不息。这样才使他们家走出困境,他也因此被评为2005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成为许多年轻人学习的楷模。他当年那么艰难都能扛得过来,而你的处境并没有他当年那么难,并且同学们现在真没有人会瞧不起你,反而会因为你没有被困难吓倒,认真学习,成绩也不错而佩服你。所以你不必担心有同学会因你家庭困难而鄙视你,更不会有同学在你背后议论你的,你想大家都在各忙各的,每天的作业写都写不完,哪有闲心观察、评论别人?做事躲躲闪闪、慌慌张张反而会引起别人的高度注意,所以以后进教室也好,面对大庭广众也好,都要大大方方的;自己在心里默念着:“我没有什么过错,我不必害怕。”老师期待你大方的表现哦。

(二)树立信心疗法

信心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拥有信心的人才敢迎击困难,才有可能在人生处于低谷时仍能保持乐观奋进的拼搏精神;而缺乏自信的人遇到困难总认为自己无能为力,不敢迎接挑战,最终因自卑而一事无成。由此可见树立信心的重要性。针对该生主要因家庭状况不如别人和个子矮小而导致自卑的状况,我们通过说理和一些全国闻名的励志人物事迹来激励该生,帮助她树立信心,以逐渐消除她的自卑心理。

师:小梁同学,很多成功人士都说过“苦难是一种财富。”老师也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对,因为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只有经历磨难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退缩,才有可能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你做了很多我们班很多同学没有做过的事,承受过很多同学没有承受过的苦,老师相信你经过这些磨练,在以后遇到挫折时会比没有受过磨练的同学承受能力强。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课文里不是也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说法吗?这些都说明了苦难也是一笔财富,老师相信你经历这些磨练之后,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出息的人的。老师在《非你莫属》节目中,看到郑州工程学院无臂大学生吴建平在《非你莫属》上求职,有老板给他开出了20万年薪。6岁时他在麦田里玩耍不慎触碰到变压器,两只胳膊被截肢,失去双臂的吴建平并未自暴自弃,用坚强毅力在高考中考出548的高分,凭自己的本事进了郑州工业学院。失去双臂的他,平时用脚写字、刷牙、穿袜、上网等。他说:“今天我承受多大的苦难,或许明天就可以获得多大的成功。我把所经历的一切苦难当作历练的机会,只要我能超越命运,百万年薪或许是很简单的事情。”中国达人秀冠军――断臂钢琴师刘伟在触电被截去双臂后,用双脚代替双手来完成生活工作的一切,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无论是吴建平还是刘伟,条件都比我们艰难多了,可他们真的做到了精彩地活着了,我们四肢健全,有理由说不精彩地活着吗?老师相信你一定会的。

(三)行为疗法

身体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就像语言的交流一样,肢体动作同样传递着信息。自卑畏惧时,目光游离,步伐沉重缓慢;坚定自信时,抬头挺胸,表情放松,步伐铿锵有力。我们决定用行为训练法来提高该生的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

我们经常说:“说的容易,做的难。”的确,单单说理还不能完全消除该生的自卑心理,还得从行动上来训练。我们的做法是:(1)老师在旁边监督,要求该生走进教室时不能迟疑、东张西望,而是要大大方方、昂首挺胸地走进去,在座位上坐好后不能偷窥其他同学,直接准备上课用的物品,如此坚持训练两个星期后,她在肢体动作方面基本上表现出自信来了。(2)与英语老师协商,指定该生为英语领读,以此培养她的自信心、责任心,消除自卑情绪。(3)学校运动会上,指定她参加耐力类的运动项目,以此培养她的胆量,增强她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增强她的自信心。(4)班级和学校的文艺晚会上,指定她表演节目,来克服她胆小怕事的弱点。(5)教师上课,经常提问她,适当鼓励她,使她的自信心慢慢增强,自卑感逐渐消除。

总之,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尽量寻找一切机会对她进行行为训练,以达到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心理的目的。

(四)培养兴趣爱好疗法

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自卑的人往往太关注自己的弱项和失败,所以我们打算培养该生的兴趣,将她的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上来,让她从中获得乐趣与成就感,提升她的自信心,驱散她的自卑阴影。

我与音乐老师协商,鼓励她参加学校文艺队;与美术老师协商,鼓励她参加美术兴趣小组;鼓励她课后去打球、跑步,多与同学聊天等。总之鼓励她少想多做,“以建立新的大脑兴奋灶去抑制自卑兴奋灶,转移该生对自卑症的高度注意力。”

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学前教育也在农村开始普及。进而出现了另外一个更加突出、更加需要关心的集体――农村留守幼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由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留守幼儿的数量也将不断的增多,所以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将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的又一个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幼儿的现状

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中心幼儿园为例,目前,幼儿园园共有7个教学班,幼儿205名,其中留守幼儿63名,占到全园幼儿的30%,而且这一比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些孩子远离直接监护人,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成为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受教育群体。老师在家访的过程中发现,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留在家中的抚养者无非是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老人文化水品很低,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而这些幼儿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

(一)自卑心理较为普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幼儿也同样具有。虽然农村留守幼儿有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宠爱,可是看到其他小朋友朝夕与父母相伴,他们总是会问:“我的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们的自卑心理也就越来越严重。

(二)人际交往出现困难。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性格特征。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幼儿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三)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情感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打骂老师,小朋友,甚至是长辈。

二、农村留守幼儿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原因。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父母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农村留守幼儿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是导致留守幼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最直接的原因。

(二)幼儿园原因。幼儿园是农村留守幼儿学习成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幼儿园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幼儿的成长。但由于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由于师资力量的问题,农村幼儿园很少开设心理课程,更谈不上对幼儿进行生存和安全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同时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幼儿的沟通,被忽视、被遗弃成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

(三)社会原因。孩子除了亲子关系以外,很重要的一种关系为伙伴关系,玩伴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以及人们在认识上的改变,孩子已经越来越少,没有与其同龄的玩伴,这就需要相关社区部门提供有效帮助。但在广大农村地区,村组、儿童社区教育组织几乎为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长期得不到关注和发展。

三、解决留守幼儿心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从家庭教育出发,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人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从教育体系出发,要重点加强农村幼儿的教育和管理。幼儿园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教育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更应加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的培训。教师应该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

篇6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法制教育 实效性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农民进城,广大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不仅关系着留守儿童的发展,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未来。然而,我国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较差,“一个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青少年法制教育成效低微,问题很多”[1]。

一、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及其分析

根据全国妇联统计,中国农村有留守儿童5 800万,在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地区,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高达48%以上。从年龄看,留守儿童的平均年龄为12岁,男孩平均为11.3岁,女孩平均为12.5岁。西部省份多于沿海省份,农村多于城镇,父母外出后,80%的农村孩子留守3年以上,有的甚至多达6年。我们需要明确特定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才能提高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1.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居高不下

目前,我国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率增高,以山东鲁西南地区为例,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率比非留守儿童高24.54%,违纪率比非留守儿童高12.73%,违法犯罪率比非留守儿童高10.99%[2]。吸烟、酗酒、打架斗殴、轻微的偷窃、沉溺于网络,旷课、逃学、考试作弊、离家出走等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普便存在。这说明,我国的留守儿童迫切需要法制教育,而要让法制教育起到抑制违法犯罪的作用,就不能忽视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造成留守儿童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疏于管理,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这是留守儿童犯罪的家庭原因。其二,我国对留守儿童犯罪的治理机制欠缺。留守儿童犯罪的治理需要建立一整套机制,而我国目前正好缺少这一机制。其三,来自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是造成留守儿童犯罪的重要原因。留守儿童年龄小,意志薄弱,容易受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造成犯罪。

2.留守儿童自身的合法权利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侵犯

留守儿童被拐骗、犯、伤害等事件不断发生。在全国妇联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2008年)》中指出,在被拐卖的儿童中,留守儿童居第二位。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不仅缺乏父爱、母爱,有的留守儿童甚至被坏人伤害。留守儿童的合法嗬更容易受到侵犯的原因是:其一,缺乏权利保护意识、保护方法和保护能力。“轻视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法律素质、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可能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或其受侵害事件增多。”[2]其二,留守儿童知不知法的问题没有解决。法制教育要首先让留守儿童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什么是违纪,自己的合法权利有哪些,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后保护的方法有哪些。其三,社会对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保护的力度欠缺。社会权利意识的普便缺乏,是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

3.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缺乏比较完善的整体规制

一方面,留守儿童正处在情感、性格变化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容易变得孤僻、自卑、内向、冷漠、任性。到底是父母外出赚钱重要,还是留在家中照顾孩子重要,社会缺少规制。另一方面,留守儿童除了在校学习有老师的监管之外,其他闲暇时间,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尤其是,社会正能量的介入,对留守儿童成长的成长有益。但是需要整体规制,才能发挥强大的作用。比如,面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家庭、学校、社会该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协调,急需建章立制。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缺乏整体规制的原因是:其一,我国依法治国的推进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就做到对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依法治理。其二,对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的治理,就目前而言,各个部门缺乏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没有可行的制度来规范。第三,在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上,社会整体规制的关键环节没有突破,主要是留守儿童的父母所在地和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所在地缺乏沟通的机制。这主要是有关部门重视不够,缺少探究整体规制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的方法、动力、责任感和热情。

4.农村法制教育薄弱,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农村的法制教育分三个部分:一是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法制教育。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法制教育需要在务工地开展,而外出务工地往往重视农民工的使用,而轻视其法制教育。这些外出务工者是留守儿童的家长,他们的法制观念、法制意识关系到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效果。二是对留在农村的未外出务工农民的法制教育。这部分农民直接构成了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不断发生侵害留守儿童人身和财产权利的事件,往往就是由这部分人造成的。三是对农村其他人员的法制教育。比如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人、监护人、留守儿童的其他亲戚、以及到农村流动的其他人员的法制教育。对与留守儿童密切相关的人员的法制教育比较欠缺,这严重地 影响了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其主要原因有:在农村法制教育很难有效地开展。虽然现代文明对农村有较大影响,但是很难改变农村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的结构,“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它靠的是“礼治”,是一个“无法”的社会[4]。除了传统的原因外,对现代农村法制教育缺少研究,在具体的农村法制教育实践中,缺少有力的措施。此外,农村法制教育难度大,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5.留守儿童法制教育观念落后

面对不断增高的留守儿童犯罪率,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进行有效的约束、管理是必要的,很多时候,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缺少对留守儿童需要的研究和引领,往往用社会的需要代替人的需要。所以,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往往过多地关注犯罪率、违法率、规章制度、统计数据、各种图表,而忽视留守儿童本身。留守儿童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怎样满足这些需要,是目前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很少考虑的。造成留守儿童法制教育观念落后的原因在于:对法制教育的本质不理解。法制教育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规训教育,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人的教育,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人的困惑是法制教育关注的重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往往把知识教育、规训教育,当成唯一的追求,忽视留守儿童的需要。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价值,追寻不深入、不彻底,没有从教育本体的高度,探究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是,怎么是的问题。

二、增强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1.加强留守儿童知法、敬法、护法的教育

很多违法犯罪的发生,是留守儿童不知道法律的规定造成的,所以要增加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为此,要做到教材、计划、课时、师资、经费的落实。要广泛举办板报、墙报和各种宣传专栏,让留守儿童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法犯罪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敬畏法律,就是要崇敬法律。法律是神圣的,法律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违背了法律要受到制裁,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留守儿童对法律的敬畏不仅仅是知与不知的浅层次的问题,而是在知法的基础上,对法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护法是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能够通过护法最终体现出来。留守儿童能够用自身的行动护法,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最好说明。

2.更新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观念,切实保护其合法权利

首先,要明确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留守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不仅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而且要保护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权利,尤其是要培育他们面向未来发展的权利。“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4]然而,不少人和部门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为法制教育而法制教育,不可能真正提高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要注意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这就是说,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有关部门、有关组织、有关人员的问题,问题的中心在留守儿童本身,只有发挥留守儿童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增强留守儿童学习法律的有效性。再次,要把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重点由知识转到法制素养的培养。影响留守儿童一生的是法律素养,应该把法律、制度的素养当成法制教育的中心。

3.整体协调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建构整体规制的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机制

首先,要从制度上整体规划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国家应该制定对留守儿童保护的专门法律,应规定有关各个部门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关心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夯实基础。其次,要规定留守儿童所在地和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所在地承担的法制教育任务和责任。要协调两地的法制教育过程,做到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无缝对接。留守儿童大多数在留守所在地的中小学读书,因此,还要协调学校、监护人所在地的社会力量,共同对留守儿童开展法制教育。再次,就留守儿童所在地的社会部门而言,也应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比如,留守儿童所在地的共青团、妇联、关协、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少管所、司法局、青少年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须协同一致,共同承担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任务,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活动有序地、高效地开展。此外,在整体规制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时,要突破薄弱环节,加强农村的法制教育。只有农村的法制教育实效性增强了,才能为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4.以留守儿童的特定性为依据,进行法制教育

在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中,要精心选择法制教育内容,让留守儿童通过法制教育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不要选择或者少选择父母应对留守儿童应尽的义务等相关内容,以免引起留守儿童不愉快的联想,从而造成与父母的隔阂。如果选择了或者不可回避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法律关系方面的法制教育的内容,也要正确引导,要多讲解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子女如何辛苦在外务工,作为留守儿童应该给父母更多的理解,应更加有意识地培养独立生活、面向困难的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多用选择肯定性、保护性法律规,如果用禁止性规范、否定性规范,要避免对留守儿童造成单纯的抑制性、惩罚性心理影响。

5.加强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研究,为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增,需要理论上的支撑。在理论研究方面,急需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特殊规律,研究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为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提供教育理论指导。另外,要专门编写针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教材、要培养专门的师资。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理论研究,不仅是儿童教育专家和法制教育专家的事,而且是整个教育学界和法学界的事,因为我国的留守儿童众多,分布在广大农村,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法制教育,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颜湘颖.论青少年法制教育体系的建构[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9).

[2] 李新.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对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3] .乡土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 苏北农村 留守儿童教育 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由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留守儿童”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规范化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苏北地区(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相对于苏南、苏中地区,其经济条件和教育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突出。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问卷调查选择了徐州市丰县的欢口育英初中,徐州市铜山区的茅村中心中学,宿迁泗阳的城厢中学,以及徐州市沛县的魏庙中学四所学校,随机采访了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初中生483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人数占到了受访总人数的72.3%,在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中,父亲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主要模式,占到了64.57%,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达到100人之多,占到了28.57%左右。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现象在苏北农村非常普遍,有超过一半的在校初中生家庭不完整,缺失情况严重。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共有四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自我监护或其他监护。单亲监护是当前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中最普遍的一种监护方式,尤以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监护为主。隔代监护的比例也不在少数,占到38%。相对于其他监护方式而言,隔代监护存在的问题最多,由于受到年龄、知识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这种监护方式下的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往往越多。

二、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学习成绩不佳。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主要采用学生自我评估的方式,即让调查儿童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大概的估计。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总数占了40.28%,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一般,仅有8.8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差。

但在随后的教师调查时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有40.00%的老师认为所教的留守学生的成绩为中等,46.67%为中下,优秀和良好的总数仅有2.85%,这与学生自我认知的40.28%存在很大差距。不仅如此,还有超过90%的老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强,在平时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在访谈中,学校领导告诉我们,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乡镇学校的学生成绩都不太好,生源较差,真正的优秀生不多,每年高中的升学率不高。除此之外,他们还反映,从整体情况看来,学校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还是要差些。

在这一问题上,不难看出,一些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的认识,并不客观实在,他们大多对自己成绩的认知都高于实际情况。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学习成绩,由此可以推断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自卑,不愿意告诉他人,对自己的自我认知不全面。

2.监护力度不足,监护效果差。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造成家庭的缺位,在教育问题上就会出现无人管教的现象。对于临时监护人能否很好履行其管教职责,通过调查分别有37.46%和27.55%的人表示不能履行和不确定。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为主,这两种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监管并不到位。对于单亲监护而言,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方所承受的压力负担远远超过正常家庭,这就导致留守在家母亲或父亲的监护能力、教育能力下降。而在单亲监护中,又以母亲监护为主,由于父亲外出打工,家庭的一些农活、照顾老人、幼儿等重任,就全都落到了母亲身上。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精力本就不是十分充沛,这就会导致母亲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很好地履行监护义务。

这一问题在隔代监护上表现得更明显。隔代监护的监护人通常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受本身身体素质、知识水平的限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照顾好留守儿童。大多仅仅停留在让孩子吃饱穿暖的层次,在教育方面更是力不从心,关注甚少。除此之外,我们还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与老师联系,主动关心学生的教育问题,即使有联系,也以电话联系为主,教师、家长及学生三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联系。

3.心理、安全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常年不能陪在身边,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得到的关心与照顾是远远不足的,这就会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感情依靠,还容易造成性格内向,久而久之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不愿与人交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一小部分留守儿童,不愿意说出家里的情况,对于我们的调查表现得有些排斥。从老师那里,我们了解到,在学习生活中他们极易出现不稳定情绪,对于学校的管教和批评也会产生较强的叛逆心理。

在安全教育上,留守儿童由于年纪小、缺少社会经验,又缺乏完整的监护,监护人对其安全教育的忽视,往往使得他们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或周围环境的危险性,以至于酿成大祸。轻者,可能遭受病痛煎熬或皮肉之苦;重者,可能导致伤残,至失去生命。这些情况虽然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没有出现,但是前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年都会有农村儿童受到这样的伤害。由此可见,这些对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大影响。

三、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苏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经济负担过重,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这是造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虽然江苏省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历史沿革、经济政策、地理位置、思想观念等原因,苏南、苏中、苏北呈现不同发展态势,有较大差异。经济上的落后,就使得苏北农村青壮年选择去苏南等相对发达的地方打工。但是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体制和目前义务教育的财政分担体系,使得这些孩子很容易被视为“负担”。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即使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户口还是农村的,各种福利待遇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这就相应地带来了义务教育的不平等。虽然一些地方为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提供了一些政策,但是仍需要高额的赞助费,借读费,以及生活学习费用。少数地区开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不能满足大量农村子女的需要,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使得留守儿童不能留在父母身边就学。

除此之外,苏北农村基层某些主管部门,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比较薄弱,对留守儿童给予的关注不够,在教育问题上的关注程度较低,没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对于留守儿童家庭缺乏科学有效帮助与指导。

2.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的缺位是造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父母外出打工显然减弱了家庭监督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家庭是由母亲单亲监护或者祖父母隔代监护。母亲独自一人需要处理各种农活,再加上多数家庭子女较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监管不到位的情况。隔代监护对孩子大多存在溺爱的倾向,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对其心理、道德、学习层面的教育少之又少。同时,隔代监护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上存在很大困难。

相对于城市而言,大多数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上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教育并不重要,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学校。大多数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自身文化水平的不高也就决定了辅导孩子的能力有限。家庭教育的缺少、不完善就使得这些在学习上缺少监管的留守儿童,在学习时间、学习要求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

3.学校原因。

苏北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教学负担过重,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是造成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苏北农村初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需求,有超过90%的老师认为学校的师资力量一般。近几年,江苏省虽然加大了对苏北地区学校教育的投入,但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然存在。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校存在教师力量不足的情况,存在一个老师带多个班级、多个年级的现象。

除此之外,有将近40%的老师认为学校对孩子的关心不够,绝大多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并未同一般的学生区别开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学习成绩整体上相对较差,常常被忽视,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还有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得不到本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理解、宽容和帮助,则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健康。

4.自身原因。

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年龄太小,社会经历不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确立,思想和心理都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周围一些孩子不爱图书、读书无用的观念,逃课、打架等社会不良风气都可能对其造成影响。

此外,青春期叛逆心理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另一重要因素。一些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关爱、帮助及交流沟通,形成孤僻、自暴自弃、我行我素等不良性格,在接受学校及家长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无形中给其自身接受教育增加了一道障碍。

四、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对策

1.强化社会政策。

经济条件的落后是造成苏北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解决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板块中,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十分明显的,而苏北地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也十分突出。因此江苏省政府应加大苏北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城乡贫富差距。

经济条件的落后,使得苏北农村的基础教育跟不上。目前绝大多数苏北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教学设施差的情况,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及措施,从根本上帮助农村学校走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更大保障。因此,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寄宿制学校是改善这一问题的另一有效办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离不开基层社区的工作。社区志愿者活动、扶困帮贫活动、爱心捐赠活动等都能够在一定帮助这些留守儿童。

2.完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在解决苏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的地位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完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尽量留下一方陪在孩子身边。在关注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多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孩子沟通与联系,如经常与孩子打电话或者利用网络技术QQ视频等,了解孩子的近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了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也必不可少。主动与班主任联系,能够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督促孩子学习;主动与监护人联系,能够了解监护人的教育监管情况,指导孩子正确学习。

在监管不足的情况下,父母还应当尽可能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独立性、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等能力,如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和确定学习目标,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

3.改变传统教学。

由于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临时监护和教育能力的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校教育能够在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挥更大作用,寄宿制办学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最佳选择。所谓寄宿制学校,就是将留守儿童统一安排在学校住读,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寄宿的集体生活,可以加强师生、同伴之间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情感上的需要,消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其与非留守儿童在家庭、生活、心理上存在诸多不同,这就需要学校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全面的学生档案,以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监护人状况、父母外出打工状况。学校还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在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入一些心理、安全等方面教育,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生活上的难题,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

五、结语

留守儿童是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而形成的,它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江苏省的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和谐体系的建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的关注与努力。

参考文献:

[1]蔡澄.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业不良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1,5.

[2]张小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基于贵州省大方县部分农村的调查[D].贵州大学,2006.

[3]殷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问题的尝试――以江苏省宿迁市寄宿学校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3.

[4]肖丽琴.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研究――以苏北农村初级中学为例[D].苏州大学,2012.

篇8

摘要:随着社会对儿童成长和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慢慢的为社会所重视。本文通过实地深入调研,指出留守儿童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的几大问题,主要是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考察了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道德观念、心理问题、安全、教育问题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和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外出务工;道德观念;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基本的生存所需,逐渐的向城镇或者发展地区进军,由于这种现象而产生出一群在人身安全、道德修养、心理情感、学生生活等方面欠缺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群体,我们通过下基层调研揭示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产生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针对留守儿童现状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从贵州省铜仁市的三个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并用问卷的方式进行了归纳了整理。我们将所发放的100份调查问卷进行收集和整理之后,以饼状图的方式加以更详细和更直观的分析。

(一)留守和的自立能力

俗话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84%的留守儿童在自我照顾方面能力很强,完全能够独立的承担起自己的生活起居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心理问题

在调查中有78%的孩子学习上存在困难,在城镇中,孩子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时,家长会在孩子上课之余,会给孩子找各种补习班来提高孩子的成绩,然而在农村,这些家庭生活本就存在困难,基本上没有剩余的钱来支撑孩子的学习所用。

(三)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方面

我们对留守儿童如何自我保护,或者遇到危险时如何自救等问题进行调研。其中对人身安全方面的知识从来不知道得人占60%,剩余40%也只是略有了解,当他们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如何去应对和自我保护几乎不知。而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向他们尽量多的宣传人身安全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在遇到危险或紧急状况时能做到遇之淡然,处之泰然。

二、留守儿童的问题

1、留守儿童性格方面

通过我们这次调研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留守儿童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留守儿童自卑心理比较严重,我们很难与之沟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处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也是家庭教育最敏感时期。

2、留守儿童道德观念较差

留守儿童绝大多数都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自控和自律能力较弱。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使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缺乏,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纪律散漫,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件事,甚至有些留守儿童在与朋友或者亲人出现矛盾时,动辄恶语相向,拳脚相加。

3、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较弱

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遭遇侵害的案件不断的发生,我们调研小组也针对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有监护之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纪较大,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留守儿童的监护者只能保证孩子的温饱问题,却无法使留守儿童学会自我保护。所以,留守儿童在面对危险时不知如何反抗,事后更加不知道如何向家长或者社会寻求求助,故而,农村中针对留守儿童的侵犯案件越来越多,甚至一些家长的回避态度纵容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由于农村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镇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例如借读费等;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家庭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忙于打工,没有时间来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问题,而身为监护者年老体衰,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极少的关注,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当孩子在学生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几乎都是自己解决,而解决这种困难的方法只是去放任。

(三)学校原因

从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农村的教育资源欠缺,一些课程的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同时农村的教育体系也跟不上教育改革发展。由于学校的教育设施不完整,留守儿童在面临心理、生活等困惑时,他们得不到学校给予的斑竹和疏导,由于无法通过老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及学校要需要积极的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的新措施和新办法,并且政府还需建立针对留守儿童安全责任制度,只要制定明确的责任制度,才能更好的加强留守儿童在学校的生活、安全方面的保证;同时还要是制定留守儿童在假期或者双休日的安全教育体系,尽可能的解决留守儿童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学习、生活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从而解决进程务工农村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国民生产总值。

(二)加大投入改善孩子教育

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应对农村的师资教育和教学硬件设施大幅度的投入,以提高师资教育水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我国教育机构也应加大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的交流活动,扩展农村学生的见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应出台一些有利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能够让儿童跟随父母身边,使孩子能够在父母的务工城镇参加学习和升学,使务工人员的子女享受与城镇儿童同等的受教育待遇。

篇9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学校职责定位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21-03

农村留守儿童是新时期“打工经济”孕育出来的特殊群体,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由于农民流动而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现象的附属产物。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他们由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仅广东省留守儿童就有100万人,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广东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广州、深圳和珠三角洲地区保持领先发展,中间状态的粤东、粤西两翼地区,比较贫困的是粤北山区。广东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农村大量劳动力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户籍等制度的原因,许多儿童无法跟随父母在城市落脚,只能被托付给其他人照看,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一、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对广东省的个别县例如佛冈、清新、阳山县分别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75.8%的儿童被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4.5%的儿童被托付给外公外婆照顾,5.5%的儿童被托付给其他亲属照顾。而且有45%的父亲和32%的母亲已经外出打工5年以上,从以上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祖辈隔代监护,在调查中,儿童监护人最大年龄为87岁,42%的监护人在65岁以上,由于监护人年龄较大,年老体弱,文化程度较低,在加上广东特殊的气候,潮湿多雨,监护人无法为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足够的物质和精神保障,在留守儿童个人生活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交友是正常的,但也有少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与不良青少年混在一起,过早接受不良事物,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只能对留守学生进行一定有限的学习辅导,此外,监护人往往只关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人生安全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监护。

二、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因为一定时空变迁的共性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独有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流动存在不同的特征,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受到的影响和呈现的问题又有所差异。尽管某些专家调研报告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工作,开拓了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更正确地教育子女及非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处在偏僻山村,视野狭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这只是个别现象,这种情况存在于少数儿童身上,但由于留守儿童所处的年龄的限制,自控能力较差,还是需要父母陪护身边,否则就会导致种种问题的产生。

(一)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普遍较差

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留守儿童总体上学习成绩较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学习目标,厌学、逃学、迷恋网络等现象十分严重,父母外出打工,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及监督,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进取心,主动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时间久了,难题越来越多,对学习就会缺乏兴趣,甚至出现课堂上纪律较差,而上课的老师无力管好那么多学生,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生身上,对留守儿童放任自流,这只能导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差。

1.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据调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较少,出了问题,监护人也不知道怎么来做心理工作,更何况父母远离家乡,缺少了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导致留守儿童心中情绪压抑,心理问题淤积,监护人只管吃、穿,无暇顾忌心理问题,而且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倔强,与别人很少沟通交流,遇到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就会越积越多,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形成性格扭曲,甚至出现行为失控至走上犯罪道路。

2.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的有效的监管,父母由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由于各种体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将孩子留在家里让隔代老人监护,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又弱,农村留守儿童最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人身安全问题。一份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受过外界欺负的占77%,女孩遭受害的问题也时常发生。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就是保护儿童,由于体制的不完善,让他们难以真正受到追责。

(二)监护人教育方式不当

从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多半是家庭隔代教育,由于祖辈和孙辈年龄相差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相差甚远,与孩子沟通起来有很大困难,只能在物质上做到百依百顺,溺爱放纵;有的祖辈年迈无力,体弱多病,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无人过问、无人关心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严厉型的,在孩子学习成绩一旦落后时,祖辈害怕孩子学习上不去,无法向儿子交代,不是批评,就是打骂,使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最后一种情况就是任其自然生长,只要不出事就行了,将来还是得出去打工,对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

(三)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有的农村学校只是从政策上应付一下,很难落实到实处,一方面是由于师资力量跟不上,由于农村小学待遇条件较差,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都不愿意下农村,这样就造成“学生多,老师少”的现象,教学任务中,教师精力不够,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的关爱无暇顾及,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和家长的沟通很难保证,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小,根本就没有重视,留守儿童占比例较大的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

三、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导致留守儿童上述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究其直接原因,是父母远离孩子,把孩子留在农村让父母、亲戚代养或是独立生活,这样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为什么农民工不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这又涉及到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的原因。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壁垒使得外出务工者无法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因为这个限制,子女上学比较困难,当地学校一般不收留没有户籍的学生,如果要上也得要交高额的赞助费,虽然国家对赞助费三令五申,但是学校还是以其他名义来收,农民工一般是交不起这笔费用的,如果上私立学校,由于私立学校办学不规范,师资力量跟不上,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更是不甚满意,最后只有让孩子留守在家乡读书。

其次是经济原因。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不发达,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趋于饱和,价格波动较大,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况且我国农村经济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远未形成,规模效益较低,这就导致经济不发达区域的劳动力大量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再次是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1)学校在教育方面缺乏人性化管理,只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缺少对留守儿童耐心引导,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很多困惑和问题,由于家庭的关爱缺失,他们需要学校能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的限制很少开专门的心理的课程及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随着生活、学习节奏的加快,这些内容不仅对留守儿童是需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2)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只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真正深入地落实。目前农村社区建设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时,还存在基层组织重视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考虑较少,社区环境较差,社会服务渠道不畅等问题。

四、针对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学校定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各级政府及学校的高度关注,当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缺位时,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又聚集大量人才教育资源,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和主导教育职能。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和管理学业外,更重要的是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

学校应以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对于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家庭教育缺失,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主动承担起这部分责任,来承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责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只看重学习成绩,同时加强对老师专业素质培养,学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开拓者,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详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了解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去向、联系方式和监护人情况等有关信息,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并开展咨询心理教育工作,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教育教师,开设关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与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沟通,同时也是对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使得这些有情感及教育缺失的孩子在学校可以得以一定的补偿。同时按时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交流学生在校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与家长或监护人的经常交流,协同培养教育。

(三)加强学校寄宿制管理

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学校要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把他们的全部生活时间和学习时间集中在学校统一管理,使其学习有充分的时间,而且与老师朝夕相处,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寄宿制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由校长全面负责,班主任具体负责,教师配合,层层落实,全面负责留守儿童的安全、生活等问题,积极为寄宿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发挥好寄宿制学校应有的作用,从而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监督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四)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

教师应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学校教师可运用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重要问题要责成家长回家亲自解决。开通亲情电话,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孩子的表现,“亲情电话”加强了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要求孩子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渴望。教师应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教师是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之间的桥梁,当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问题时,老师应及时联系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五)开展多种活动,加强思想教育

组织回到家乡的留守儿童家长来学校开展讲座,用他们在外边的亲身经历、打工的艰辛、挣钱的艰难,来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并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答父母。老师组织学生多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及参观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号召他们自信、自重、自强、自立的决心和信心。树立留守学生中的模范典型,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汲取力量,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学习方面,成立学习小组,开展帮扶活动,缩小学习差距,树立信心,让学生感到学校就是家,学校有温暖。

参考文献:

[1]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9,(09).

[2]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曲凯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回顾与前瞻[J].青海社会科学,2009,(11).

[4]钟建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1,(8).

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到城市,而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1]。再加上教育水平、教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着大量的学困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数学水平,成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学困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目前,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城市生活,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视野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农村小学的基础条件较差,未能给留守儿童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得教学内容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脱离[2]。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只注重传授基础的数学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共同特点是父母外出务工,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长辈来抚养,所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而且,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许多留守儿童存在着诸多的心理问 题,使得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较低。

(三)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自控能力不足,学习能力较低,在学习过程中,许多留守儿童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使得数学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而且,部分留守儿童具有畏难的心理,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难题就产生退缩、放弃的想法,不能深入理解知识点,导致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差。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学困问题的合理对策

(一)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数学教学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科目,严重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农村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3]。农村学校应该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合理安排数学课程,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以确保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大力挖掘留守儿童的潜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取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留守儿童创造有利的数学学习氛围,促使留守儿童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态度,以增强留守儿童的学习意识,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质量。

(二)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终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努力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尽可能的辅导孩子,以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同时,家长应该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合理指导孩子的学习行为,以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动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以提升留守儿童的数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数学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评价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行为,不断增强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信心,以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三、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学困问题不仅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应该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注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情况,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实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明宏.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学困分析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