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计划范文

时间:2024-04-01 16:4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教育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教育计划

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化;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98-02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可是由于客观原因的束缚,他们无力解决子女进城问题,于是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未成年群体。

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性格缺陷、消极思想、价值取向偏差及社会行为规范引导的缺乏等诸多问题,他们的社会化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化发展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所谓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包括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1]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来阐释留守儿童社会化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应对策略。

一、留守儿童社会化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试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缺失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1.家庭结构的不完整

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是不完整的,他们通常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与其他的监护人一起生活始终是无法取代父母对儿童教育的强大作用力和渗透力,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特殊性,造成了社会化过程中重要他人的缺失,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2.家长教育意识的缺乏

留守儿童的家长大多教育意识薄弱,仍存在很陈旧的思想。首先,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导致农村女孩失学辍学的现象较为严重。其次,读书无用论,认为多读点书不如多挣些钱。再次,忽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他们常把教育的责任推托给学校,并且不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无形中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3.父母之外监护人监管的不利影响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分为几类。首先,在爸妈都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多数交由祖辈监护。这就来了许多问题,一是祖辈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儿童早期智力的开发也有很大的影响。二是祖辈年纪大了,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讲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祖辈身心的衰老和退化,一些消极情绪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留守儿童。而且祖辈常常会心疼和溺爱孙子女,久而久之对其身心发展很不好。

其次,也可能交给父母辈的亲戚朋友照顾。他们有自己的家庭与孩子,可能只能满足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而顾不来留守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会有不利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1.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情感关心不够

俗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与学生在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然而由于农村条件和教师自身不足的限制,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情感关心不够。表现在:一方面,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短缺,精力的有限无力应对太多问题。另一方面,老师通常偏爱优等生,而在学校往往被视为双差生的留守儿童,常是容易被老师忽视的,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2.家校之间疏于沟通

良好的教育效果,应该是家庭与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因为工作太忙和奔波流离没能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树立好的教师职责和教育理念,常常为了省心,就不管不顾。教师与家长缺乏沟通、配合不好,就无法对原本家庭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进行正确引导。

3.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顺应时代的发展,当前已普遍实行素质教育,开设多种学校课程。然而由于农村教育投入少,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的不足及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学校在课程设置表面上看似合理,实质上却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农村小学,开设了多种课程,但实际上教授的科目与课程表的安排大相径庭,教学质量也很差。迫于升学的压力,大多也只能填鸭式的教学,无法达到课程安排的实际效果。

(三)社会功能的缺失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我国的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经济落后是导致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基层政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却不得不留在农村,这使他们从小就缺乏家庭的关爱,再加上农村教育的落后,儿童的整个教育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2.现行户籍制度的缺陷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就必然要打破二元化的户籍结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人们由于出身的区域不同而导致了身份‘天然’的差异,更使进城务工人员长久被排斥在市民待遇之外。”[2]目前,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已在逐步推行,但仍存在不少弊端。这种二元分割结构,依然是农民工进城务工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的主要制约,这必然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和壮大。

3.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它带来了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悉心的照顾,他们不懂辨别对自己积极的事物,这必然使他们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现象面前不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留守儿童社会化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不论是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的监护人,还是学校与社会,都应该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作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父母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首先,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即使不在身边,即使再忙,也应保持与子女沟通。其次,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弃消极传统思想,要鼓励子女努力学习。再次,要与监护人及老师保持联系,关注子女各方面状况。

2.其他监护人应树立角色意识

既然父母将子女托付管教,监护人就要承担起父母的重任,树立角色意识。努力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结构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且与孩子的父母、学校及时沟通。

(二)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的心理极易出现扭曲和变形,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课和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和矫正其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的健康成长。

2.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针对目前农村教师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要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首先,要增强教师责任意识。多关心留守儿童,积极与他们的父母沟通,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雅斯贝斯曾经指出,“单个的教师不管多么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但如果缺乏某种整体上的支撑,则终将表现得软弱无力。”[3]其次,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再次,坚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给学校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3.改进教育教学模式

“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来分析,个体的活动若要对他人发生积极的影响,他就必须积极地调动自己的行为,使他在与对方互动过程中表达出对方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来。”[4]就学校教育来说,要更加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多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式,应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让老师通过观察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各种情况,并能给予引导、指正和鼓励。

(三)发挥社会积极作用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应统筹大局,采取有效措施,承担起留守儿童社会化教育的公共责任。其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是解决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经济基础。其二,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完善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其三,深化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公平合理地对待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

2.社会各界齐心协力

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首先,要发挥社区的积极作用。社区要积极开展各项娱乐活动,组建志愿者团队,共同帮助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成长,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其次,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媒体的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另外,也要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运用大众传媒,通过现代手段与外界交流,增长知识,拓展视野。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影响的原因错综复杂的,对这类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是某一个主体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一起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菁,王晓宇.论中国的家庭暴力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J].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5(3).

[2]陈洪.学生流失现象留给人们的思考[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12.

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关爱 管理

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在获取金钱的同时,却将子女留在家里成了“没爹没妈的孩子”――留守儿童。这些处于学龄期的儿童正值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生活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性格孤僻、厌学、逃学、辍学、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沉溺网吧,甚至违法犯罪。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也给社会、家庭、学校、班级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尤其是其心理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切实可行的方法,用真诚的爱滋润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温情,从而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那如,何当好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呢?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呢?

一、班主任要深入实际,及时与家长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不仅要传道授业,还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同学生“心理换位”――想其所想,了解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因此,班主任们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班主任要调查研究,制定具体详细地留守儿童教育计划和工作方案。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关爱留守儿童的措施方案,真正把学校和班级建设成为留守儿童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其次,班级里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与交流。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班级留守儿童情况,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动态档案,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务工详细地址、身体状况、年龄等情况,或监护人的详细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沟通信息。其次,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确保建立起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的有效性。最后,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父母反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他们座谈、交流,征求他们对学校、班主任、对科任教师的要求和建议。另外,班主任若发现这些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或某个问题多次教育效果不明显或面临棘手的问题等,及时向家长反映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并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愿望,鼓励他们积极上进,让他们真切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二、班主任要用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找到温馨的“家”

班主任是一位亲人的角色,视留守儿童为亲人,贴近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觉得有“家”的感受,得到有“家”的温暖。“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留守儿童大多数年幼无知,正需要亲情的关爱。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亲情的缺乏和隔代教育,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没有亲近的亲人可倾诉,有的我行我素,如脱缰的野马;有的沉默寡言,变的自我封闭。因此,班主任要转换角色,不但要当一个好老师,还要做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参加农村劳动,一起做饭,一起做游戏,一起聊天。经常家访留守儿童的吃、穿、住、行、睡,辅导他们的学习,帮助处理“家务”,解决实际困难,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用诚挚的爱心,亲切的话语和细致入微的体贴,关爱来贴近学生,天凉了告诉他们要多穿衣服,天热了要告诉他们及时更换,病了多唠叨提醒其按时吃药,违纪了和他们面对面谈心,带给孩子爸爸妈妈般的亲切关爱,这样他们有苦可以诉了,“心结”打开了,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情感寄托的空缺,排解他们心中的疑惑、自卑、愤恨、焦虑,让他们孤独的心灵进入爱的港湾,从而自由愉快地成长。

班主任是沟通者的角色,“大手牵小手,共享相聚情”。倡议每一位科任教师帮助一两名留守学生,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孩子都会高兴,他们会从心里觉得你们是可亲的老师、朋友。自觉地担负起留守儿童的“管教职责”,做孩子学习的引路人,生活的知情人,成长的保护人。“爱心手拉手,留守不孤单”。同学手拉手,体现“兄弟姐妹”情,班主任提倡在班级中开展“结对子”“一对一”帮扶活动。平时上学,放学由年龄大的照顾年龄小的。辅导他们看书、写作业、帮做家务,或外出放牛、割草、做饭,这样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可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与无聊,有利于留守儿童养成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好习惯,达到不是兄妹却胜似兄妹的帮助效果。

篇3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

当前,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值得认真研究并加快推进。湖南省长沙市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后,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新任务。从机制保障、制度创新、品牌培育等方面着力,立足市情,因势利导,在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均衡发展: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早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法定任务。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这项任务应越抓越紧,常抓常新。在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差距的基础上,更要不断缩小区域、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真正办好每一所学校。长沙市在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合格学校全覆盖、域内所有县(区、市)率先整体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市)的基础上,着力“入学、优学”保障机制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

其一,力促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绝不能“削峰填谷”,而是要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尽量拉长短板,以达到“携手共进”的目标。长沙市为加快推进新建校、薄弱校的发展,深入探索四种集团办学模式,有效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对门帮扶。安排优质中小学对口帮扶薄弱中小学,按照学校现行体制不变、法人代表不变、拨款机制不变的原则,育教学管理,育教学改革,育教学资源。二是捆绑发展。以优质中小学为龙头.逐步采用拓展二校、三校或多校的方式,签汀搁绑协议,加快薄弱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与优质学校共同提升。三是委托管理。把政府投入新建的学校委托给优质学校管理.优质学校派出骨干团队担任新建学校的管理人员及学科带头人,将优质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模式、教育资源等引入新建学校,缩短新建学校品牌成长周期。推行“多校推一”办学模式,即整合多所优质学校教育资源,集聚多所学校力量,助推一所新建学校,让其做大做强,形成晶牌。目前,参与集团办学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都在稳步提高,学校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更多的学生能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近5年来,长沙市新增优质学校200多所,全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段优质教育学校覆盖率达到75%.。

其二,力促学校生源基本均衡。让每所学校得到充分发展,不仅是教育均衡的内在要求,更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体现,而生源均衡又是办好每所学校的重要前提。为促进学校生源的基本均衡,长沙市在优化学校布局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幼升小”实行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城区“小升初”从1996年开始就按照“相对就近、指标到校、免试人学”的方法实行微机派位、多校划片。全面推进招生管理改革,实施“阳光招生”,实行“三统一、两严禁”,即统一招生公示,统一组织新生入学考试、平行分班,统一学籍管理,严禁任何学校举行小升初招生选拔考试,严禁将学科竞赛或培训成绩与义务教育阶段升学挂钩,为促进生源均衡、办好每所学校打下了基础。

其三,力促学校师资均衡配置。教师是现代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的均衡配置。长沙市在师资配备上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统筹推进教师互动交流。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计划,每年选派100名市直学校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带教;每年选派近300名教师到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支教;深入推进集团学校教师有序交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定期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培训交流。二是实施教师均衡配置试点。芙蓉区实施教师“全体起立、指标到校、重新评选、均衡配置、动态管理”,对名师、骨干教师进行重新评选和认定,每校按照教师人数的5%配置名师或骨干教师,享受每年8000-10000元的岗位津贴,引导骨干教师向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合理流动。全区骨干教师学校覆盖率由过去的47%上升至现在82%。三是统筹城乡教师培养培训。实施教育英才培养工程,成立名师工作室80多个,打造一支以名师为龙头、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农村骨干教师为后盾的优秀教师梯队。实施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引导22个城区名师工作室在农村设立工作站,定期组织名师送教下乡及交流活动;设置师训专项经费,年培训教师2万多人次,全面提升城乡教师专业素质。四是统筹城乡教师编制配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通过改善教师资源初次配置、实施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倾斜政策,设置偏远农村教师人才津贴等方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改革农村学校教师编制配备方式,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人员编制单独核算并适当增加,保障农村学校师资需求。

其四,力保特殊群体平等入学。入学机会均等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条件。如何在保障平等入学的基础上,让特殊群体获得同等公共教育服务一直是长沙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确保随迁子女“应读、就读”。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在公办学校就读且同等享受“一切费用全免”。如今,全市每学年安置随迁子女人数约10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人数的1/3以上。二是确保留守儿童“应享、尽享”。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阳光行动,加大留守儿童助学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协会、青少年维权岗,确保了6.8万名留守儿童平等享受公共教育服务。三是确保残疾儿童“可读、尽读”。开展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全纳教育,形成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附设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等为补充的办学格局。现在,全市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7.6%。四是确保寒门学子“应读、全读”。建立“减、免、助、奖”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如2014年度,发放各类免补资金8.5亿元,确保了全市无一个家庭困难学生因贫失学。

二、创新发展:构建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并促其成人、成长、成才,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沙市以开展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改革实验为契机,通过创新德育工作、教学方式、活动方式和评价改革,着力构建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式育人机制。

一是创新德育工作。首先,强化核心价值引领。长沙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儿童健康成长,通过编印教育读本、开发校本课程、团队主题活动等,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涌现出热衷慈善义演筹资的“全国美德少年”欧阳龙棂同学、舍身救人的“雷锋家乡小雷锋,美德少年小英雄”周美玲同学等先进典型。其次,培育德育项目品牌。首创“自主申报项目、稳步培育品牌、形成长效机制”三段式德育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确立“学生成长导师制”“模块型主题班会”等23个德育项目化管理实验。最后,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建设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600多个.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覆盖率分别达100%、80%,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市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梯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年”“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年”“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年”,协同实施名师课堂教学引领工程、课堂教学创新工程等,开展课改样板学校创建、高效课堂建设研讨会和全员赛课等活动.涌现出浏阳社港中学“一二五”课改、宁乡五里堆中学“三一五”课改等10多个成功的课改模式,打造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新模式。其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建成教育城域网。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启动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络赛课.有269节课入围国家级优秀网络课.上传6.6万个教学资源。基本建成覆盖全部学段、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网。顺应“互联网+”.积极探索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新模式;13所“网络联校”让40个农村教学点同步共享优质资源.推动了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最后.试点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现代教育实验校.深入推进创造教育;每年组织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设置“科技创新市长奖”,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近3年来.中小学生获得科技发明国际金、银奖40个.国家级金奖67个。

三是创新活动模式。在开好国家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活动育人。首先。抓好社团建设,推进学生活动课程化。以“第二课堂”建设为主要平台,以学生社团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爱好,不断加强课外活动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开发了艺术类、体育类、技能类、科技创新类、人文类、学科能力类6大类别100余门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为适合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机会。其次,拓展活动空间.推进社会实践常态化。在定期组织阳光体育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全市建设了208所学校少年宫、7个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市教育局还与省少儿图书馆、湖南大剧院、省地质博物馆等单位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免费体验活动;令市42家游泳馆暑假期间为中小学生免费开放,鼓励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走进大自然.定期开展公益劳动、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等各类综合实践活动。

四是创新教育评价。首先,全力推动中考评价改革。全面推动变“分数评价”为“等级评价”的中考评价机制改革;同时,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索质评定.把评定结果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依据;切实改变以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中招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腾出了空间。其次,全面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按照“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理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管理与多方考评相结合的办法,从“常规管理、办学特色、办学行为”3个维度评价学校,从“师德修养、专业能力和教学效能”3个维度评价教师。从“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志向和学业负担”5个维度评价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长沙市《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最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监测与评估。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五年规划。深化督学责任区建设,对全市中小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常态评估,每5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估。从发展规划、规范办学、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发展绩效等方面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三、特色发展:探索促进个性成长的适合教育

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有多样性、有差异性,不能“千校一面”。要注重特色发展,满足不同受教育者多元、开放的可供选择的需求,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长沙市为避免区域教育同质化,以教育品牌培育为抓手,力推“一区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人人有特长”.积极探索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适合教育。

―是强化“一区一特色”。实施区域教育特色建设工程,引导各区、县(市)根据发展基础,挖掘自身优势,以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程改革、创新创造等为重点,围绕“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分步推进区域教育特色创建。目前,域内开福区的“公民教育”、宁乡县的“养成教育”、望城区的“雷锋精神引领品格教育”已在全国推介。并受到好评。还有,芙蓉区的“幸福教育”、天心区的“创造教育”、雨花区的“生命教育”、岳麓区的“传统文化教育”等区域特色教育品牌逐步成熟,基本形成了长沙区域教育“一区一特色”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