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4-01 16:4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建设秀美宜居乡村的战略部署,对标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要求,大力营造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良好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

一、宣传重点

重点宣传我镇落实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攻坚的决心与毅力;重点宣传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重点宣传我镇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全镇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明显改善;重点宣传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

二、宣传安排

*、创新宣传方式。各村(居)开展好假日课堂,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各村(居)多用图片、视频等形式,精心策划一批报道,使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社会效果更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开设专题专栏。在微信平台等新闻媒体开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在行动”专栏,及时报道各村(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有效措施、整改进展、成果变化。

*、加强舆论引导。强化各类负面信息的监控管理,有针对性地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工作。

*、加强素材报送。各村(居)要主动与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办公室对接,要明确一名新闻素材报送员,积极报送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三、工作要求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村(居)要深刻认识此次行动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真抓好新闻素材报送和典型挖掘工作;新闻素材报送员要结合实际,精心制定宣传计划,切实抓好宣传报道,确保宣传工作取得实效。

篇2

一、总体要求

各村屯、社区、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要充分认清抓好疫情防控的极端重要性,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疫青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立足职能,结合实际,按照“一精准三确保”要求,在精准防控上下功夫,确保疫情防控有效,确保经济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要按照“三减三加强”的要求,干方百计减少人员流动、减少人员聚集、减少旅途风险,加强个人防护、加强村屯治理、加强定点诊治,坚决阻断疫情输入传播,全力维护全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工作内容

(一)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力度

要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公众号、微信群、村大喇叭、宣传车、悬挂条幅等多种方式开展肺炎疫情宣传教育,普及日常保洁、健康卫生等知识,引导群众佩戴口罩、错峰返乡、配合查验、减少聚集流动、勤洗手通风、科学就医、拒传谣言,不网购进ロ冷链(冷冻)食品。引导农民少聚会、少聚集、少串门,养成戴口單、勤洗手良好卫生习贯,要控制家庭私人聚会人数,有流感等症状尽量不参加,出现发热症状后要自我隔离和报告,最大程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要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室内聚集性文旅活动、宗亲聚会、婚丧嫁娶等各类大规模聚餐活动要求,做到早发现早防控,确保万无一失。

(二)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要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安排部署,以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污物为重点,教育引导农户定点倾倒垃圾,要将村屯收集的生活垃圾及时转运出去,并无害化处理。着重抓好残存厨余垃圾、农贸市场、卫生室、小卖部、文化广场、养殖场、村部、垃圾收集点等部位的清理整治,以家庭为单位搞好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有效铲除病媒生物孳生环境,从源头预防疾病传播。要对村屯垃圾和散落垃圾、禽畜粪便等越冬垃圾污物全面进行清理,确保不留卫生死角。要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人员的身体健康,加强自身防疫措施,对环卫职工使用的工具、衣物等进行彻底消毒。

(三)严格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

加强风险监测,全面开展棚室果蔬和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等违禁药物使用的风险监測和监督检查。持续推进合格证制度,加大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宣传培训力度,指导生产主体落实质量控制要求,在自控自检基础上开具合格证,坚决杜绝随意开证行为。强化宣传培训,将《禁限用农药名录》和《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以及停止使用的兽药清单》下发至每一个种植养殖主体,并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养殖等关键显著位置张贴明示。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加大生物(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电子邮箱,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和反映的问题线索。

(四)全力抓好“菜蓝子”稳产保供

指导冬季棚室生产,加强蔬菜的保供稳价工作。职能部门要加强蔬菜延后、提前等反季节生产技术指导,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确保蔬菜产量和质量。指导菜农抓好刺嫩芽、韭菜和榆黄蘑延后生产,争取年前上市。做好蔬菜生产情况统计调度工作,为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棚室蔬菜生产情况、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要做好棚室生产防风、防雪、防寒等各项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冬春季设施农业生产安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确立工作推进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二)明确工作职责

疫情防控工作责任重大,要深化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把打赢这次肺炎疫情当成首要任务,对重点工作细化措施,落细落实责任分工,构建农村严防严控工作“防护网”。各村屯要根据方案,根据实际,确定防控的方式、方法和具体细节,要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防控等各项工作,严格落实好防护措施,保证防疫、出行安全,加强联防联控,构筑群防群治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

篇3

(一)明确治理思路,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下发第二阶段考核评分标准后,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党委会和专题研究会,探讨新一轮的整改方案,明确了巩固场镇成果、重点整治农村环境的工作思路。

(二)镇村联动,落实责任。一是按照干部联村进行具体分工,要求各联村干部必须下村亲力指导所联系村的环境治理工作,并在每周一的政府例会上汇报该村的环境治理情况。二是各村实行村道分段治理模式,将村道按一定区域划分,落实分段责任人,并在村务公示栏上公布,对开展工作进行评比。

(三)落实农村“门前五包”。通过与农户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并贴于农户房前,做到无乱堆、乱放、乱晒、乱排,无禽畜敞养,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彻底根治道路、房前的“三堆”问题。

(四)建好“两块牌子”。一是建立农村分段“责任区域划分”牌,加强对具体责任人的工作监督。二是建好“村民公约”牌,健全了农村环境治理的管理制度。

(五)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以镇高坝村四社作为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全面推进罗桂路沿线7个村的环境整治试点工作,再由此带动其他村的环境整治,以此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跨步提升。

(六)强化督查问责。成立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办,每周对场镇各单位、各村(居)进行一次检查,每周出一期督查通报,每月进行排名,并将排名情况公布在政府公开栏,实行末位问责制。

二、将“奋战九十天”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与“作风转变年”活动相结合

深入开展“奋战九十天,城乡面貌大改观,综合治理上台阶”活动,要求全体镇村干部积极投入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提高对环境整治工作的认识,转变工作作风。一是坚持干部亲力亲为下村指导所联系村的环境治理工作,在每周一的政府例会上汇报所联村的环境治理情况。二是全体领导、镇干部及大学生村官坚持每周五亲自上街打扫街道卫生,同时转变干部作风开展“千人大扫除”活动,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环境整治当中去,做好带头表率作用,在全镇形成良好的城乡环境整治氛围。三是举行“每周一评说会”,由一名中层干部发言,结合城乡环境治理、“四个年”活动、基层组织建设等中心工作,谈心得体会,讲工作安排,然后由镇党委书记或镇长对发言进行评讲,并将发言形成书面材料,通过自我评述的方式,加深了干部对转变作风的认识,对城乡环境治理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

三、总结经验教训,落实整改工作

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改善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迎接县级部门的检查监督。

针对2月9日至10日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对我镇城乡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的暗访,发现我镇街有商家占道经营和至路口有乱贴小广告的现象,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刻反省,立即整改,在收到整改通知当天,我镇党委政府召集全体镇干部召开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紧急工作会议,镇党委书记着重强调了此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分工,加大整改力度。整改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1.针对御马街商家占道经营问题,由市场秩序管理小组连同工商所对御马街的商户逐一进行劝导与宣传,规范商户门前经营秩序,大力推进户主“门前五包”签订工作,进一步落实坐商归店。

2.针对至瓦店路口乱贴小广告的情况,我镇在接到县整治办整改通知后立即对子金片区的小广告进行了及时清理,为长效保持,要求清洁人员每天清理,彻底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出现。

四、第二阶段取得的实效

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第二阶段的工作开展,农村容貌环境达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农户房前无“三堆”、无乱搭乱建现象,房屋四周绿化、净化、美化,院内物料堆放整齐,室内干净整洁,畜禽圈养,道路畅通。

同时,场镇环境整理得到了保持和稳固提高。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为目标,全面综合整治农村河道(水库)水环境,落实河道(水库)长效管理措施,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自然风光,营造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为我县跨越发展、争先进位,全面建设和谐美好新画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整治范围

县内各河道(水库)管理范围及安全保护范围为本次河道环境整治范围。河道(水库)管理范围为:有堤防的河道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行洪区(包括可耕地)、堤防、护堤地及堤防外治河新增滩地;无堤防河道管理范围为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区域。河道堤防安全保护范围为:渭河临河20米、背河100米;涝河、甘河临河20米、背河50米;太平河临河20米、背河100米;沣河临河20米、背河50米;潭峪河、皂峪河、曲峪河、栗峪河临河均为10米、背河均为50米;其他河道背河均为30米。水库整治范围为水库权属管理范围。

三、目标任务

以县内河道(水库)的清障、清淤和垃圾清理为重点,拆除河道(水库)管理范围内的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清除河道(水库)两岸建筑渣土、生活垃圾、杂草;清理河道(水库)沟渠两侧乱堆乱放建筑材料、农作物秸秆等杂物,确保河道(水库)两岸美观整洁;加大河道清污力度,有效控制河道淤积,改造完善水利设施;加强河道环境卫生监测,严查企业生产生活污水、建筑泥浆、生活垃圾直排或倾倒入河事件;建立河道(水库)日常环境卫生管护机制,将河道(水库)环境保洁、管护责任落实到单位、乡镇,形成“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河道(水库)环境。

四、责任分工

县管河道(水库)由各河库管理单位负责环境卫生一次性集中整治,交由相关乡镇(旅游区管委会)负责维护和保洁;乡镇(旅游区管委会)管河道(水库)由各相关乡镇(旅游区管委会)负责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维护保洁工作。县水务局负责督促协调全县农村河道(水库)环境卫生整治,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的技术指导、河道(水库)综合治理、水政监察执法等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1月18日-1月24日)。各乡镇(旅游区管委会)、县水务部门结合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通过入户宣传、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方式,在沿河村组和单位广泛开展河道整治宣传动员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集中整治阶段(1月25日-3月31日)。各乡镇(旅游区管委会)、县水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在春节前开展河道(水库)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维护保洁工作,对完成集中整治任务的县管河道,由县水务局、四城联创办验收合格后,交由相关乡镇负责做好维护和保洁工作,实现河道(水库)沿岸无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水面漂浮物,使河道(水库)环境实现岸洁、水清、有绿。

(三)检查验收阶段(4月1日-4月30日)。县水务部门协同县四城联创办成立考核机构,于4月1日至15日分组对全县农村河道(水库)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对工作验收不合格的责任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确保4月30日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四)巩固提高阶段(5月1日-12月31日)。各责任单位和相关乡镇(旅游区管委会)要积极建立健全河道(水库)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河道(水库)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使河道(水库)环境卫生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乡镇(旅游区管委会)和县水务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人员责任,推动河道(水库)环境卫生整治和维护保洁工作全面展开。

篇5

一、佛山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2014年11月,佛山乡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乡干群的共同努力,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大清扫、大整治活动,全力治理农村“脏、乱、差”,全乡面貌显著改善,形象大幅提升。全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呈现出“群众得实惠、政府树形象、干部转作风”的社会效应。

1.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乡上成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建了环境卫生整治办公室,结合实际制定了整治方案,各村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了职责。

2.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全民参与。通过悬挂横幅、宣传栏、散发宣传资料和召开乡镇党代会、人代会、村干部会议、党小组长会议、群众大会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大力宣传“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性,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推动农村环境整治的深入持久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3.开展集中整治,改善农村环境。(1)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在乡整治办的带领下各村组都开展了以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以“农村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和“清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三乱”(污水乱泼、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美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为整治重点目标的集中整治活动,组织发动群众对村内外的积存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共组织发动近5千人次干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清扫活动100多次,清除公路、河道、村庄、乡村道路等区域积存暴露垃圾90余吨。(2)整顿秩序“治乱”。整治乡政府驻地广告牌乱悬挂、车辆乱停放、街道卫生难保持等突出问题。采取统一模式,统一尺度,所有广告牌统一贴墙;对街道实地勘察,定位置、划车位,规范车辆停放;与商家住户签定“三包”责任制,确保门前卫生有人管,门前绿化有人护。(3)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筹集整治资金,共新建垃圾池47个。努力改善农村环卫设施基础条件,为长期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4)以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为出发点,建设“绿色乡村”。全乡共种植柳树、雪松等各种树木3万多颗,核桃树和油橄榄15647万颗,不仅美化了乡村人居环境,同时也为群众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真正做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齐抓共管的良好效果。

二、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对策措施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德钦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增强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改变农村面貌,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效,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要把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进一步扩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影响面,努力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增强公民“讲文明、讲卫生,保护环境、洁我家园”的思想意识,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

(1)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和环保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经常性地宣传教育,可以以发放宣传单、建立宣传栏、利用板报、宣传标语等形势,进村入户,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目的意义、措施方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和健康知识的常态化宣传普及,引导群众自觉保护环境,增强卫生观念,使环卫知识真正深入人心,完全把村民“要”的观念转换成“我要干,干得好”的自觉。

(2)要通过制定卫生公约等村规民约,规范约束个人家庭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行为,对不卫生、不文明行为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给予公开曝光,有效促进群众规范个人卫生行为,以巩固垃圾处理成效。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农户卫生检查评比、文明卫生户创建活动,促进观念转变,影响带动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实现全民参与。

(3)以典型促发展。对在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的工作经验、工作成效、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加以宣传推广,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2.科学规划,加快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的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村庄建设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条件和基础,规划不合理,势必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

(1)要高度重视乡村规划工作,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大盘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

(2)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科学的规划配置各乡镇的环卫基础设施,可以由县环保局牵头,对各乡镇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情况进行一次摸底检查,并绘制区域环境卫生设施散布图,科学考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级管理。

(3)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县级的主管部门要帮助各村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综合考虑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派专业人员进行建设指导,使村庄建设科学公道,整洁美观。

(4)对已实施的不符合要求的乡、村建设应尽快制定整改方案,以弥补规划滞后带来的种种弊端,规划实施时,城建部门及乡、村两级要加强指导,强化服务,使村庄建设科学公道、整洁雅观。

(5)尊重村民意愿,号召全民参与,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效性。村庄的整治与规划必须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使整治规划成为广大村民的共同熟悉。在整治规划与方案中,要广泛了解村民的需要,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设计出村庄整治的最好规划与方案。

3.拓宽资金渠道,建立整治投入机制。

(1)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继续积极争取省、州政府对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项目资金支持补助,以弥补乡镇资金运转难的空缺;

(2)财政倾斜。提高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安排量化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以物代补等有效形势,确保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对经济薄弱村,要增加村庄环境整治专项资金补助力度,全力打造“干净、有序、优美”的城乡环境。

(3)部门帮扶。县委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环保、农业、林业等职能部门,要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工作,除提供资金外,还可以提供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帮助联系村解决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篇6

关键词:乡村绿化 乡土特色 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随着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投入, 用绿化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扮美乡村家园,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乡村文明、致富农民的需要,是实现“村容整洁”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绿化已逐步得到乡村基层组织的重视,但从总体上讲,现在乡村绿化工作还比较薄弱,对绿化建设的认识和理念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科学建绿,使乡村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探讨并及时加以科学引导。

1 目前乡村绿化存在的不足

1.1 重建设轻绿化。乡村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村内外的公共活动场所、村内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绿化与环境建设。由于缺乏对绿化工作的宣传、组织与引导,村民对绿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美化村容村貌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村庄普遍缺少系统的公共绿化,绿化投入低且缺乏维护与管理;农民在房前屋后绿化的积极性不高,家庭庭院内常常是简单地硬化,在田边、村边、水边、路边也缺少系统的绿化,一些主要道路甚至没有绿化,乡村缺少了特有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

1.2 存在城市化倾向。也有一些地方,盲目模仿城市的绿化方式,违背生态发展和建设的科学规律,急功近利,追求形式主义。具体表现在盲目引进外地树种,追求名贵花木,种植大树;大面积种植草坪,对灌木进行模纹处理,有些村庄甚至脱离实际,盲目修建村庄公园。其结果是“城不城、乡不乡”,既没有城市绿化的精致与景致,也没有体现乡村简洁而生态、自然而质朴的特色与魅力。其结果是投入大、绿量少、效果差、维护成本高,既降低了绿化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加重了村集体的经济负担,也挫伤了农民绿化的积极性。

1.3 存在过度建设现象。一些乡村在环境建设上,盲目模仿城市手法,如在村内的公共空间建小品、修水池、设喷泉;公共场所地面过度硬化,甚至铺花岗岩地面,宅间支路也往往是全部硬化;生态的自然水系驳岸用石材硬化,不切实际地修建亲水木栈道。其结果是不但增加了建设投入,还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系统与环境,破坏了乡土风貌与气息。

2 乡村绿化要注重“三个效益”

乡村绿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在乡村的绿化工作中,必须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绿化在改善生态、改善村庄面貌、提高生产生活条件、致富奔小康等方面的益处,让农民成为绿化的主导力量,保证乡村绿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2.1 注重生态效益。绿化要以改善生态为出发点,在尊重自然、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规划与系统的绿化建设,结合自然条件,有效地防风固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削减噪音,完善由乡村田野、自然植被和自然山水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逐步使空气更加清新、河流更加清澈、林木更加茂密、植被更加葱郁。那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蜂飞蝶舞,充满生机的、生态的自然风光,也正是乡村的特色与魅力所在。

2.2 注重社会效益。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是“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的具体要求,也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足”的具体体现。在建设与整治中,绿化是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的有效手段,是美化乡村家园,改善农村环境、烘托村庄形态、提升乡村品质,彰显村庄风貌的有效途径。

2.3 注重经济效益。在改善生态、美化乡村家园的同时,还要注重绿化的经济效益,让绿化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要结合村镇的自然条件,努力把绿化与农林经济发展相结合,一些有价值的经济林果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绿化不但可以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还可以形成浓郁的地域文化与特色,有效提升乡村的品质与魅力,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度假,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那些生态环境好、风光优美、具有一定林果经济特色的乡村,已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假日休闲的重要选择。

3 乡村绿化必须坚持“三个突出”

3.1 突出乡村的“空间特征”。新农村的建设,应该具有与城市相异的,有浓郁乡土文化的空间特征。村庄外、村头、村内以及村民庭院共同构成了乡村空间。要通过科学规划,丰富乡村绿化空间层次与景观。在村庄的外部空间,通过系统的林网建设,使农田与林网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田野风光与绿色走廊;有条件的村庄,应在村头精心建设以乔木为主体的绿地或林地,形成与外界的过渡空间,同时也展示乡村特色与文化;在村内,要根据村庄的综合布局及自然地形地貌,以乔木为主体,以落叶和常绿树相结合,形成村内绿色骨架体系,在村内的活动场所、道路、宅旁与水旁,注重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在村内形成多层次、错落有序、亲切宜人的绿色空间;庭院是村民居所的个性与风貌体现,庭院应以绿化为主、硬化为辅,以果树和乔木为主适当选种常绿的灌木和花卉,硬化部分应用生态砖精心拼铺。庭院围墙应空透并以藤蔓植物攀爬,形成垂直绿化,构成富有个性的、精致的家园。

3.2 突出“乡土特色”。乡村绿化只有突出乡土特色,才能体现独具魅力的乡村风光。因此,绿化必须避免盲目套搬城市的绿化手法和模式,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结合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注重利用和保护现有的自然树木与植被,充分体现乡村的田园风情和自然风光。要因地制宜,尽量选用本地花木,原则上不采用模纹修剪、铺设草坪等绿化模式,要营造自然生态的绿化形态。同时,要注重利用瓜果蔬菜进行辅助绿化,进一步体现乡村特征。可选种桃、李子、山楂、葡萄、枣、杏等果树,挂果时间长、易管理;通过种植葱、韭菜、芹菜等常食用的蔬菜,既保持绿色常在,又方便生活;选栽既开花又结果,观赏实用两相宜的藤蔓植物,如丝瓜、葫芦、豆角等,进行垂直的空间绿化,还有利于房屋的夏季隔热,生态、实用并节能,一举多得。

篇7

近年来,为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镇的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省在村镇规划方面力度加大,村镇规划体系逐渐完善,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个时期,坝上偏远地区的部分村镇做了规划。但是,由于上位规划没有专门对坝上地区做深入研究,多数村镇规划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针对性的指导新民居规划建设和农村建设管理工作,村镇建设没有形成特色。

为了做好该地区的村镇规划,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研究地域特征

为了有效地推进我省北部坝上偏远地区村镇规划建设,应当站在大的背景看问题,深入研究坝上地区村镇的地域特征。

1、土地资源。坝上地区地域面积广,土地资源丰富。该区域为半农半牧地区,总面积约2.4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其中有耕地0.54万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20%以上。主要农作物为蔬菜、莜麦、马铃薯、亚麻、杂豆等,农产品种类较多。

2、自然资源。坝上地区平均海拔为1400米以上,夏季短暂而凉爽,冬季漫长而严寒,无霜期不足100天,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易形成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

3、交通特点。坝上地区地处河北省北部和西北部,北部与多伦县和克什克腾旗接壤,西部与陕西大同市相临,属于高原和山地地貌,海拔1500—1940米,东部为曼甸,西部为波状起伏的半固定沙丘。山地称为坝缘山地,海拔10I8-1500米,属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接地带,山高坡陡;地势北高南低,平均坡度在20度左右,陡峭处达45度以上。这种地形地貌造成坝上地区交通欠发达。

4、环境优势。坝上地区几乎没有工业污染,空气清新,适宜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由于坝上地区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可以形成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北部的避暑纳凉、旅游度假基地。

通过对坝上地区地域特色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坝上地区在农业上,可以做足绿色农业文章;在旅游业上,独特的自然风光、原始的生态环境,是省内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我们可以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宽广的土地,发展村镇经济。

二、正确处理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掌握坝上地区地域特色后,我们应当处理好村镇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取得生产发展上,面对生态稳定和生活舒适的环境则常常予以忽视,且存在着重视城市和大工业区的规划整治,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注意。

研究村镇聚落与环境的目的,就是要协调人类与其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和不自觉地破坏了的环境整治好,逐步建立一个生产发展、生态稳定、生活舒适的生存环境。

在加快发展区域经济要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提倡发展特色经济

河北省坝上偏远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回避自身的劣势,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在优势,走特色经济发展之路。通过对坝上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态特征的研究,发现该地区适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牧业和生态旅游等特色经济。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

以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坝上地区绿色生态农业建设,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有效解决坝上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2、依托林业资源,发展生态林业

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林木产品发展空间很大,如林果、花卉、林药、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的发展,不仅提高农民收入,还能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

3、依托草原特色,发展生态牧业

坝上地区草原面积广阔,草原特色突出,地下水无污染,适宜放牧,生产低脂肪的牛羊肉。坝上地区的乳品和肉类具有明显的环保和绿色特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而且可以以其良好的口感,优异的质量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应当发挥察北、沽源、御道口牧场的龙头作用,发展草地畜牧业

4、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坝上地区有原始草原、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和湿地、天然淡水湖和泉水,围场坝上的“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承德木兰围场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和“御道口自然保护区”与全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遥相辉映。张北坝上的“京北草原”以及冬季的天然雪场等,是集观赏、游玩、度假于一体的多功能自然旅游资源。规划应当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

四、合理的村镇规划,应当做到“八项注意”

村镇规划是指导村镇建设的依据,包括村庄、集镇、建制镇规划,同样也指新建村镇的规划和原有村镇的改建、扩建规划,其基本任务是确定村镇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合理组织村镇各建设项目的用地与布局,妥善安排建设项目的进程,以便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

1、合理的村镇规划,应当注意从大区域入手,通过村庄联建、村村互动,做到资源共享,各项建设相对集中,节约用地。

2、合理的村镇规划,应当注意国家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建立起保护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防止农民利益受损的机制和规定。

3、合理的村镇规划,应当注意重点发展小城镇,避免大量农村人口盲目向大中城市流动,推进大中小城市和镇的协调发展。

4、合理的村镇规划,应当注意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深入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特点等,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村镇的各项建设。

5、合理的村镇规划,应当注意正确处理好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使村镇的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标准同当地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6、合理的村镇规划,应当注意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7、合理的村镇规划,应当注意处理好村落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做好村镇绿化和村容镇貌、环境卫生建设;

8、合理的村镇规划,应当注意弘扬民族传统,突出地方特色,重点保护文物、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

五、村镇规划与建设有机结合,建设节约型新农村

1、村镇规划与建设有机结合

坝上偏远地区村镇规划应与村镇建设有机结合,按照村镇不同特点,做好村镇改造规划。改造类型一般分为拆旧村建新村、迁村并点、就地改建等,

拆旧村建新村型。这一类型的共同点是集体经济力量雄厚,采用大拆大建的办法,将原有的分散零星的老居民点全部拆除,另选村址,合并到几个地点去营造新村。因此,村庄可以进行合理的规划,住宅可以合理布局,道路、公共活动场地、生活服务设施等能够得到统一安排,而且可以节约出一部分宅基地用作耕地。但由于拆建费用较大,一般在兴建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地质灾害易发区采用。

迁村并点型。一般是在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的外缘选择一片用地,将四周的小村或零散住户并入,这种类型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旧村的改造,二是其他村庄农户迁入新建居住区。在迁村并点时,可以节省出部分耕地。但有费用较大,离地远、耕作不便等缺点。这种形式的村规划在节约用地的原则下,可以做到合理布局。

就地改建型。集镇规划一般均以原址为主,集镇有大量住宅建筑,商店街道、工厂学校、以及公用设施等,全部拆毁另选新址重建,在财力物力上均非易事,还会带来组织安排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集镇规划一般都是在原址就地改建,并考虑今后扩展方向。进行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人口规模、用地、集镇性质、功能分区、公共中心等在集镇规划中占重要位置。

近年的村庄规划,多属于就地改建的类型。不追求住宅外观上的统一形式,而是对原有村庄内部进行统一规划、逐步改造原有的房屋。街道、加强绿化和各种设施,挖掘村庄内部用地潜力。增加住户,或将附近分散住户和几户人家的小村,并入居住。旧村改造的好处很多,因为现有村镇一般都是经多年发展而形成的,均具备一些好的建设条件,周围环境较好,原有条件均可充分利用。

坝上偏远地区村镇规划改造建议多采用就地改建型,量力而行。

2、建设节约型新农村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密集型新农村规划,完成节约型新农村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整合有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各种资源,坚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对农村路、电、水、绿化等基础设施的重点建设。新农村的规划应该以路为轴心,便利交通为目的,合理利用资源,减轻农民负担,同时村民住房因结合道路结构统一设计,外型美观大方,合理实用。为方便农民生活需要,同时规划还要配备卫生室、学校、日用品商店、休闲活动绿地等设施,让农民生活城市化。

密集型规划新农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农民住宅较集中的村庄为中心村,按标准化进行农村住宅规划设计和整合改造,体现地方特色。规划住宅应保持良好的朝向,统一用地规模,确保村庄适宜的劳作半径,让零散农户向中心村集中靠拢,退宅还田,填空补齐空闲用地,让村庄整齐化,便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减少不必要资源浪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做到想农民所想,设身处地的为农民做点实事,彻底改变农村布局混乱和恶劣的生活环境。

篇8

关键词:农村;能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01503

1引言

农村能源建设是指在农村推广利用沼气、太阳能、节柴改灶等工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节约资源、建设生态,确保农民减支增收的工作。农村能源建设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森林低价值消耗,有效地保护森林植被,加强森林植被的恢复和改善生活环境,实现国家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得利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充分认识农村能源建设的紧迫性,并找出问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策已显得十分重要。

2自然社会概况

景谷古称“勐卧”, 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素有“林海明珠、杧果之乡、佛教圣地”的美称,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之间,总面积7550km2,辖凤山、景谷、半坡、勐班、碧安、益智6个乡和威远、永平、正兴、民乐4个镇,下设132个村委会和5个社区,1961个村(居)民小组,60156户农户,总人口303968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8.6%,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65人。

景谷县内具有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高效性等特点,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热区、能源、矿藏等自然资源优势。 森林资源是景谷最大的优势资源,全县林业用地894万亩,占总面积的79.2%,人均拥有林业用地30亩,是全省人均的3倍,是全国人均的10倍;森林覆盖率达74.7%,为全国森林覆盖率的5倍多;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514.6万m3,人均拥有193m3,是全省人均的5倍,全国人均的23倍;林木年生长量达210.45万m3,其中:思茅松占88.7%;年木材消耗量为89.6万m3,林木年净生长120.85万m3。

热区资源是景谷的又一优势资源,按划分热区的5个气象学指标衡量,属5个指标均达到标准的全省29个县(市)之一,其中资源指数位居第二、效能指数位居第四、利用指数居第三,全县共有热区面积73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4.6%。地势以山地高原为主,谷坝镶嵌其中,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总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渐向东西两翼扩展,最高海拔2920m,最低海拔600m;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354mm,蒸发量1916.4mm,平均雨日数164.1d,平均气温20.1℃,≥10°的积温为7360.9℃;年平均日照时数2065.3h。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从低海拔的峡谷地区到高寒山区,形成了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5种气候类型。全县土地总面积11277565亩,人均占有量38.7亩,其中:耕地861660亩,林地8748760亩,荒山荒地304834亩,园地971724亩,水域156255亩,其他用地234332亩。县内有大小坝子23个,总面积72万亩,其中5万亩以上的坝子有勐嘎坝、钟山坝、民乐坝和勐班坝,地貌形态特征可分为澜沧江峡谷、中山丘陵盆地和侵蚀剥蚀中山山地,土壤从坝区河谷到山区半山区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冲积土和水稻土等,以赤红壤面积为最大,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60.6%,土壤的特点多为偏酸缺磷少氮钾。

3农村能源发展现状

农村能源建设是保护森林、防治水土流失、平衡生态的有效途径,森林是生态环境的生命线。当前,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生态日益恶化已是全球性的问题。如何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前人类应予以关注的焦点。大量实践证明,农村能源建设大量推广节柴改灶,消灭农村老式耗柴高的“老虎灶”,开发利用沼气,推广节柴改灶、太阳能等新能源代替木柴,大大减少了农村木柴消耗量,已成为保护森林的有效途径,就景谷县实际而言,具有发展农村能源的有利条件,较多的农村劳动力,为发展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后备力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后,林农爱林护林的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发展农村能源。坝区有利于太阳能发展,因此,只有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兼顾经济效益,才能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减少水土流失,减少烧柴,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

从1992年开始,景谷县得到省市农村能源部门的大力支持,实施了农村能源建设项目。20年来,全县共推广节柴改灶42476户,每户每年节约薪柴500kg,相当于保护了133m2森林,42476户年约节约薪柴21238t,使森林砍伐量明显减少了。推广应用34926口沼气池,每年可提供3500000 kg优质沼肥,可满足约3000亩农田的用肥需求,使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结构改良,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增强,单位面积产出和农作物品质提高,效益十分明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近几年来,全县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应用26150台。这些做法改变了全县生活燃料以柴为主的格局,对封山育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村能源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沼气事业的发展,为农业生态良好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沼气不仅可作燃料,而且可用于孵化苗禽,贮存粮食、水果等。同时,沼液、沼渣是高效的催长剂和优质的有机肥。沼液中含有常量和微量元素,特别是氨基酸的含量十分丰富,用作添加剂喂猪、养鱼等有很好的催长作用。沼液和沼渣中含有氨、磷、钾等养分,长期使用能改善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用沼液、沼渣进行根外追肥和叶面喷洒可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加产量,产出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所以,沼气的综合利用,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带动了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且,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节柴改灶,可为农民减少大量砍柴工时,转而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加快经济发展。

农村能源建设能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减少疾病传播,保护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农村卫生条件差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环境面貌,更不利于群众身体健康。推广利用沼气后,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等归入沼气池,解决了农民房前屋后到处堆粪便,粪水、污水到处流,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状况,净化、美化了环境。并且,人畜粪便、污水等经过沼气池高温发酵,大多数病菌、病虫被杀死,减少了疾病传播。同时,使用沼气、节柴改灶后,农民煮饭、烧水时不会满屋烟,厨房变得清洁卫生了。这些,都有利于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杨丕发,等:景谷县农村能源建设工作浅谈资源与产业

农村能源建设对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和经济要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村能源建设不仅能解决农民的能源使用问题,缓解农村用能紧缺的矛盾,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步伐,同时,还对发展生态农业、抑制生态恶化方面有重大作用。试想,如果全县大力发展农村能源项目,实现50%的农民生活燃料不烧柴,那每年可保护的森林是相当可观的,生态恶化将得到有效抑制,生态将逐渐平衡。所以,农村能源建设对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千秋万代。

4当前农村能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足

宣传工作始终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主要原因是对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不够,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不足。就目前经济发展而言,各级领导都集中精力发展本地经济,对投入大而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不感兴趣,造成农村能源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4.2电力事业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升级更新使电能

不足 现在的农村多数年青人外出打工,少年儿童在学校读书,留在农村家庭的成员要么就是老人,要么就是非青状年劳力,随着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基本上所有村民小组都实现了通电,有了电又有方便快捷的电子产品,电饭锅(煲)、电磁炉、电热水器大量涌进农村家庭,为了节约时间图方便,多数家庭做饭、烧水都选择了电器,此现象在坝子的村民小组中尤其突出,加之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转变,越来越依赖电子产品,此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而冲击着农村能源建设工作。

4.3资金缺乏

农村能源建设是新技术和新能源开发,但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近年由于钢材等建筑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价格的上涨,使得建池成本提高。目前每修建一口8 m3的沼气池需投入3000元左右,同时配套进行“一池三改”则需投资5630元,而政府对农户每建一口沼气池补贴2000元,农户还得自筹资金3630元,这让许多农户望而却步,极大地影响了农户建池积极性。另外,上级部门每年下达计划迟缓,资金到位慢,也直接影响农户的积极性。没有资金的扶持或扶持力度不大,要继续大面积推广沼气建设的工作难度较大。

4.4资源林政管理的缺位

目前景谷县一直都在大力宣传加强资源林政管理,但从来未出台过关于如何管理农村居民柴火的相关政策,更谈不上进一步的管理,虽然建了那么多沼气池、太阳能,改了那么多的灶,但在农村依然是想砍多少柴火就砍多少柴火,无人管也管不了,出现了林业资源林政管理的缺位,从而影响了农村能源建设工作。

4.5技术服务不到位

随着沼气池建设规模的扩大,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虽然景谷县范围内已组建了38个服务网点,但是还未能解决沼气用户的后续服务。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农村能源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落实到农村、农户家中。由于技术服务不到位,效益打折扣,使沼气建设变成简单的数量增加,就会影响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影响各级政府实施“重点工程”的形象。因此,要努力地建立和完善农村能源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地开展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工作,为群众解决后顾之忧,使全县的沼气社会化服务工作能够跟上沼气发展的需要。

5对策与措施

5.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沼气工作的领导

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处理畜禽养殖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可以实现污染的资源化利用,发挥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双重作用,因此,应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环境整治工作应当与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同时,要进一步调整充实沼气技术推广工作领导力量和办事机构,加强监督检查,乡镇要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的农村能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以林业部门为主的技术指导组,技术指导组在农村能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建立健全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明确职责,强化责任,把每年的沼气建池数、太阳能安装、老池子维修等具体任务落实到户,从而让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得到全面开展。

5.2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工作职责

干好农村能源建设推广工作,关系到一个地方的生态建设工作,所以必须抓好两条线:一是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签订责任状,乡镇又和各村签订责任状;二是县林业局和各乡镇林业服务中心签订责任状,各乡镇林业服务中心又和各村林业助理员签,各村林业助理员又和负责各村民小组的技术员签,从而进一步细化分解了工作任务,明确了工作职责。

5.3深入发动宣传,抓好典型试范

在充分利用各媒体进行宣传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要深入村组进行会议宣传,让懂政策和懂技术的人和群众面对面,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好处,从而换取群众的支持,然而光说不练群众是不会相信的,因此必须抓好典型试范工作,先选择1~3个条件较成熟的村,集中连片进行“一池三改”,发展养殖业推动沼气建池来带动种植业的生态农业模式。开展农村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并把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发挥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综合效益,让群众明白农村能源建设不但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从而起到典型试范推广作用。

5.4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搞好管理服务

农村能源建设专业性强,要严格执行沼气工培训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并做到沼气项目专业化设计、专业化施工、专业化服务。要加强沼气池施工质量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国家沼气建设有关施工和验收标准,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图纸、统一组织施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建后服务。各乡镇要指定专人负责质量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建池技术档案,确保建池质量和沼气安全使用。要有一个专业的技术队伍来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目前单靠林业服务中心的技术员无法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要组织和管理好民间技术队伍,让他们来为农村能源建设服务。在让群众得实惠、国家得利的同时提高技术员工资待遇,以深化服务,从而更进一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工作。

5.5多方筹资,全力扶持

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关系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物资、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同时要多方筹资,动员社会力量干好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在正确引导群众的基础上,做好扶持工作才能更进一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工作。

6结语

农村能源建设工作是一项国家得利、人民受益的生态建设工程,是推进农业污染的资源化利用,提高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惠及“三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营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景谷县而言,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引导力度,全省狠抓以推广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在推广沼气建池利用的过程中,“三农”废弃物资得到了多种、高效的利用,从而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给国家、给群众带来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给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参考文献:

[1]秦大东,曹军.浅论我国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通报,2007,13(1):133~135.

[2]闫廷满.生物质能(秸秆)发电的思考\[J\].东方电气评论,2007,21(1):1~4.

[3]田永淑. 新型秸秆气化炉及净化工艺\[J\]. 可再生能源,2003(4):29~30.

[4]法忠勇.推进我国农村新能源推广应采取的措施\[J\]. 甘肃农业,2007(9):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