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4-04-01 16:4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7-01

我国劳动力人口流动不断加剧,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少,农村劳动力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发达地区去务工,子女不得不留在家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是当前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留守儿童存在着比较强烈的心理诉求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部分人群都具备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以及受人尊重、需求。留守儿童吃穿住现在都不成问题,然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需求,是对亲情的依赖。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母爱父爱的滋润,没有安全感,隔代溺爱造成了留守儿童矫情和脆弱。留守儿童往往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者讥讽,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和欺负,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更渴望自父母能够在自己身边,没有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当前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挣钱他们,缺乏和孩子进行相处和交流的时间,这些儿童基本上远离父母的关爱,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温暖,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形成自卑心理,性格变得较为古怪,不愿与他人交往,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意识和能力,不仅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甚至影响他们的生活及未来发展。

2.学校教育缺失

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家庭环境、生长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城市儿童一般情跟随父母长大,他们不缺吃穿住用,更不缺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而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他们更需要得到心灵的慰藉,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不断增强自信心,在父母关爱呵护的阳光雨露下更好地生活和成长。但是,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城市全一样,没有兼顾到农村学生的实际,不能针对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发展需要开展相关课程,他们需要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来心理辅导,而这样的课程较少机会。因为受到经济条件制约,农村中小学一般情况下仅仅有必备的基础科目,缺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由于生活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非常薄弱,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通过各种途径转入到城市,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严重流失。尽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特岗等招收了一部分大学生,但是,她们缺乏教学经验和阅历。农村留下来的中学教师也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任务。

3.社会环境因素给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学校规模招生规模以及生源地不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远远赶不上城市教育发展,使得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紧缺,教学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同时缺乏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校就没有能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有关,当前的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够到教育资源丰富和教学方式比较先进的学校去接受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享受其他先进地区、发达城市应有的教学资源。

二、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注重实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举足轻重,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务必重视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村委会创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整理归类,引导儿童积极主动有意义的活动。尤其是在节假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怀,充分发挥当地村委会、妇委会的作用,送礼一定的小礼物,或者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活动,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心灵慰藉,给予他们心理安全感,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第二,针对劳务输出大省,倡导父母对儿童更多的监护,让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真正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照顾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利用多种形式更好地引导儿童和家长沟通和交流,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义务。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教育宣传,给留守儿童监护人提供更好的儿童教育方法,让农村的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让他们更有安全感,促进他们更好地生活成长,塑造他们完美的心灵。

2.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学校应该根据留守儿童实际,组织实施法制平安讲座,帮助儿童更好的自我防护,降低减少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各种疑虑,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关爱,减少和排除各种心理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让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有更多的交际沟通机会,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扶。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问题,教师实施角色转变,让留守儿童不仅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能力,还能够找到更多的家的温暖,能够得到更多的父母般的亲情。

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教育状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第一,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寄宿制学校,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教育投入,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第二,农民工集聚城市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让这些留守儿童能够留在父母所在城市或地区接受义务教育,这样就能够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的双重教育问题。此外,我国各地公立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接受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促进他们健康的生活学习和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充分发教学校、政府、家庭等方面的综合作用,针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策略,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能够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问题

在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方面,经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也就是说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有显著的影响。但朱科蓉等学者在对江西、湖南、河南三省的几个初中二年级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并没有尽然联系,而主要在于学生自身,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

很多学者也支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留守儿童正是因为其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在身边,而使他们形成了较强的独立性,包括学习的独立性,因此学习成绩较好。但本人在对长宜昌市夷陵区一个初中三个班及长阳县一所初中两人个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212名学生留守儿童有127人,留守儿童占约60%。这127名留守儿童中有33.2%的入学习成绩较差或一般,41.5%的人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不好不差,有16.7%的人学习成绩较好,而只有8.6%的人学习成绩优秀。在对其班主任的访谈中也行到证实,非留守儿童的成绩要比留守儿童成绩要好一些。研究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的孩子肯定会有影响的,并且影响是很大的。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孩子父母突然不在身边,很不习惯,没有了父母的关怀和照顾,在一定时期内学习变得有些意志消沉,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学习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二是由于很多是隔代监护,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留守儿童学习辅导几乎为零。相对非留守儿童而言,辅导缺失更严重。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调查情况

从表中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成绩大部分牌中等偏下位置,成绩优秀者较少。有研究者也提出大约有78%的教师认为父母在外出打工离开孩子后,孩子的成绩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成绩一路下滑。但本人研究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影响很大,原因主要有:一是学习心理的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后有一种感情失落感,学习上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意志消沉,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也不好好完成;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监护人的原因。由于留守儿童隔代监护达63.5%,老人们通常对孩子的生活健康关注指数较高,而对其学业参与面较小,由于老人文化程度都很低,也无法在学习上给孩子们辅导和帮助,最多督促学生做作业,至于作业到底完成没有,完成质量如何,他们全然不知。所以留守儿童学了老师正常的教育外,基本处于一种无人管的状态,不像城市里的孩子,放学了家长监督学习,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有的还要上兴趣班,有的还请家教。留守儿童学习很大程度上靠自己的自控力。但父母在身边,他们的自控力是有限的,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管理机构,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儿童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推动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是实现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就尤其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基础,重在情感熏陶:学校教育是主体,重在理论教育,正面灌输:社会教育是前二者的延续和补充。三者只有进行合作,协调统一,优化管理,形成科学的育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

虽然政府、各社会团体都在积极地探求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但是都处于各自为阵的阶段,缺乏统一领导、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的工作体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部”专门负责管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教育管理模式。这个部门可以设立在妇联的儿童工作部,由它负责政府的各项措施具体落实,因地制宜的制定各项留守儿童教育制度,并把各项职责、各项目标落实到教育主体,对教育主体进行指导完善和监督,以确保留守儿童教育目标的实现。工作部可以组织调研小组,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的长期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它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有机联合在一起,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保证留守儿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和社会都能感受到关心关爱,增长知识,让他们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家庭教育作为是实施人生教育的第一阶段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使留守儿童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政府部门可以以学校为载体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并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引导家长正确处理挣钱养家和培养子女的关系,加强对外出务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指导、服务,提高他们的相关知识水平和监护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监督他们切实履行好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职责、解决好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引导家长优先考虑子女的身心发展需要。

篇3

一、课题名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出现了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人口迁移流动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那么,什么叫留守儿童呢?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因此,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子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漫川关镇镇域范围较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外出务工人员多。而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城市的条件限制(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工资低:外地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有一定条件限制),导致大量农民工子女成为留守儿童。据统计,本学年我校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有56人。这些学生中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有37人,占66.1%,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19人,占33.9%。因为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这些学生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少关爱,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学习上无人问津,在生活的缺少照顾,在安全上没有保障,他们性格略显孤僻、倔强、不善于和别人交流,冲动易怒,不关心学习,过分贪玩等。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家庭教育长期缺失,在生理、心理和学习上都面临着很多问题。

关爱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性格成因的主要因素。年轻的父母将幼小的他们留给年老体衰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种“隔代教育”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而这种“隔代教育”直接导致关爱教育的缺失,其原因有三:

1、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一个母亲能胜过100 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期间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内向、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从我校近年来调查统计的情况看,大部分“后进生”来自这些家庭。

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同时,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偏护或不管这些孩了,就像本地方流行一句话"祖父母只能疼孩子,不能打骂孩子”。这些留守儿童, 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据调查显示,在我校些留守家庭中,“留守儿家”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3、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我认定”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三个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这三个方面的自我都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我们学校九年级有一个男学生就以暴制暴,从此就认定人要比别人凶,就能比别人出色;有的女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男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又由于没有主见,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书育人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而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培养成才,教育工作者都要遵守一个基本的教育规律,那就是关爱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关爱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去关心爱护他人,尊重理解他人,更好好地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

2、《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

四、课题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现在的农村,一些学生的父母双方或单方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到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打工,为家庭的收入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因各种原因留在老家,不能跟随他们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质教育,只好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是其他亲戚在一起生活,成为儿童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亲情的关爱,缺乏家庭的温暖,尤其是缺少父母亲的关爱,缺少父母的呵护,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学习成绩差,生活作风散漫,行为习惯不好,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就是要加强对他们的关爱,给他们温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的合理爱好,让他们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五、课研究目标

1、总目标。通过课题的研究,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展开分析,找出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弥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应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新方法,为我校成功实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

(1)研究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进行心理现状比较,提出相应的关爱教育对策。

(2)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与辅导(与家长一起),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另一方面,积累个案为研究提供系材。

(3)探寻在我校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累符合我校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经验。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深入开展。

六、课题研究内容

1、对象:漫川中学留守儿童

2、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内容

(1)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让人们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帮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2)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必须分析他们冷漠性格的成因,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对他们进行关爱教育。

(3)探究怎样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爱教育。通过我们的研究,掌握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基本原则。

(4)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研究,将结果用于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使这些留守儿童得到更适合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教育,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七、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我深入每一位家庭,对每-位留守儿童家庭背景、父母外出方向,文化程度、家长教育方式等做了解,同时向家长或者监护人了解孩子们在家表现,尽快掌握好第一手材料,便于工作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老师和每一个留守儿童监护人建立定期联系制度,老师同时做到对帮扶对象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大家做到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做到掌握好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辅导员,情感交流的沟通员,日常行为的监护员,生活起居的管理员和健康成长的指导员。

2、借鉴文献研究法:研究中不定时的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利用文献资料来研究课题内涵,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增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3、问卷调查研究法: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通过问卷测试、走访、座谈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的差异,为有针对性地贯彻关爱教育的原则提供依据,促使每位留守儿童都能愉快的学习生活。

4、经验总结法: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以及冷漠性格的形成,和通过我们努力做工作使之转化,对于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我们要及时总结,以便于我们日后的工作更好的开展。

八、主要措施及步骤

1、加强学习,理论先行。定期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现状,更新观念,明确研究目的,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班级管理。结合课题的内容,我们在学校开展班级摸查制,让班主任对本班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做一个全面的登记,并在第一时间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因素进行安抚,让留守儿童在第一时间得到关爱。

3、建立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在学校抽出专管德育的心理学教师,专门开设一个心理咨询中心,让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时,能得到及时的开导,让他们能开心的生活、学习。

4、开设心理讲座课。每学期开展不少于5次的心理讲座课,通过专家们的循循善诱,开启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智,让他在蓝天下和其他儿童一起健康成长。

5、加强课题管理。按照具体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并及时写出心得笔记。

6、及时做好每次参观学习的心得体会。定期带课题组教师外出考察和下村了解情况,在回来之后认真讨论总结。

九、预期成果

1、理论性成果

在我们将各种个案总结后,结合我校的实际,写出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论文。

2、研究性成果

将各种调查问卷材料综合,写出调研报告。

3、实际效果

(1)农村留守儿童方面:①调动我们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②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意识和计划内化为自觉化行为,为自己的学习服务。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④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真正理解或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能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判断,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格。

(2)学校老师方面:①调动我们学校教师在搞好自己的教学同时,参与到教学科研上来,让老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思考

留守儿童教育公平是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国家关心下一代教育过程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对留守儿童能力的提高和其一生的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推进教育公平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对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进入了以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发展期,随着户籍制度的良性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就业,产生了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但是由于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就业,但却无法享受与市民相同的待遇,其中包括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利。农民工的非市民化待遇导致了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无法实现举家迁移,大批子女由此被留在农村生活和学习,称为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公平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理想化模型,是社会学中所说的价值中立,绝对的公平其实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而留守儿童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地方政策之间、留守儿童之间、学校教育之间、不同留守儿童家长之间,在儿童教育公平占有公共教育资源上、儿童对教育资源共享上,从学前的起点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其实都存在很大的不公平,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与城市儿童存在显著差距,实际上形成了未成年人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状况。需要国家的政策的照顾和法律的保障,否则,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其他儿童的教育差距越拉越大,教育两极分化现象将会逐步加剧。

对法律制度的研究,就是在法律的保护下,保障留守儿童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充分实现教育的平等化,使留守儿童公平的享受应有的权利,从而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所以对留守儿童的一些法律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问题表现

民族地区相对比较落后,经过多次调查对比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与城镇相比较有很大差距,城乡学生成绩差距明显。一些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关心比较少,家庭教育弱化、家庭教育功能退化,家庭成员教育意识淡薄。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出现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自觉性,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有的逃学、厌学,在学校表现的纪律性差,心理失衡等,这样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和不必要的教学压力,进一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孩子的健康成长。由于不能接受良好的的教育,并受到社会不良文化和习俗的影响,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小学毕业后即流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素质劳动力。

如何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公平地接受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必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要问题,目前,政府和社会都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解决这一难题既是教育研究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更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紧迫任务。

三、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法律制度研究

在专家、学者研究了父母外出务工就业对农村留守儿童造成的影响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不少学者都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进行了相关研究,笔者重点从法律制度研究,提出保障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措施:

1、加强立法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平等教育权及平等的发展权,实现留守儿童的最大利益。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自然条件差,地区性贫困,农村教育相当落后,教育资源比较落后,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相应的立法空缺,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根本保证。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需要进一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因此,加强立法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尤为重要。

2、当地政府根据本地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需要制定相关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制度,对《义务教育法》进行补充规定,如增加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的法律保护措施,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水平,加强学校的责任感,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其向着良性和协调发展,让留守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同时农村孩子进入城镇学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他们还需要交很高的插班费才能入学,从法律制度上为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扫除障碍。当地政府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服务机制,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3、重点加大对监护人及事实监护人法制宣传和教育指导力度,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及事实监护的责任和法律意识,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文化不高,法治环境建设滞后,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强化法定监护人责任,提高监护人及事实监护人自身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还要提高农民工的思想认识,教育农民工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责任,完善委托监护制度,促使他们和监护之间的相互沟通,如何更好的促进和保障孩子的教育问题,保障留守儿童的公平教育法律权益。通过农民工和监护人的相互配合,教育好留守儿童。

4、打造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社会软环境,要依法维护好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应当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教育好留守儿童重要保障,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教师、家长分别承担着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它们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职能。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境,学校是留守儿童的主要教育环境,社会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所以说,推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法律软环境的建立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政府各部门应当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公平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

四、 结语

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解决办法是多方面的,教育学、人口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在研究并且产生了一些既定成果,但这些研究还没有付出实施,还需加强从理论转化为实际。作者从法律制度方面提出相关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从法律保护的平等发展权出发,为农村发展塑造和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并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潘碧霞 《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J]法制与社会, 2009;(30).

(2)苏华《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与制度保障》[J]中国教师,2008,4.

(3)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 号)[N].中国教育报,2006-4-28.

(4) 孔炜莉 《宁南山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5)陶红 、马凤仙《宁夏留守流动儿童现状的实证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11月第6期

(6)张琳《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州学刊,2009年05期

(7)贾勇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基于中部地区三省九县的查》.,

2011年6月5号访问

相关说明及作者简介:

项目基金: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处科研创新项目《法学视野下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研究――以宁夏海原县为研究对象》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ycx11034

项目负责人:杨旭

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现状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1.2 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1.3 心理方面。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

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2.1 家长应承担起教子之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_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2.2 学校应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等进行登记。再次,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

篇6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具有复合性。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其形成的催化剂,学校教育的失衡加速了其严重性,社会的忽视使其快速恶化,政府的不作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面临巨大的困难,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一)家庭教育不足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助于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一个健全的家庭才能给孩子最全面的教育、最细微的照顾和关爱,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是父母长期在外,这样就导致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其祖父母由于受到其本身的知识水平限制以及忙于农事,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帮助,因而使得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放纵的状态,无法得到家庭的正确合理的管束。同时,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监护人对孩子缺乏耐心的教育,更促使留守儿童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影响了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6]另外,父母家庭教育的角色被其他监护人代替,而监护人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情况,因此无法对其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无法担负起教育孩子做人及习惯培养的责任。[7]在这样的情形下,使孩子极易形成享乐主义人生观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不思进取。(二)学校教育失衡农村学校开设课程单一,课时分布失衡。调查发现,在农村学校开设的课程中绝大部分都是语文、数学这一类的主课,而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如思想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等在一周中各自只有一课时,安全以及最基本的法律教学却根本就没有开课。当前我国农村学校实行的依然是填鸭式教学,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方式陈旧而单一,教育方式的失衡使学校不能及时地与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无法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的关爱。农村学校的这种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三)政府和社会管理不利有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只考虑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鼓励当地青壮年外出挣钱,对于由于父母外出而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则不够重视。而且绝大多数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都认为留守儿童是村民自家私事,政府没有义务去帮助村民照顾留守的儿童。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当地政府基层组织的弱化也是造成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政府关爱的原因。调查发现,随着农村青年男女外出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的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基层政府的工作压力降低,有些工作人员闲置外出打工,这就导致村委会的常在工作人员缺乏,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事件和传达上级的指示等,使得留守儿童无人问津。最后,基层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去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农村基层组织一般比较简单,政府下发资金较少,只能保证当地最基本的公务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基层组织无法为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无法在各个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全面的关爱。在无法得到充足资金的支持下,政府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大学生村官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与留守儿童手拉手学雷锋”等,但成效不大。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进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形成是复合性的,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其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加强亲子沟通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履行好自身的监护义务,提高对孩子的监护质量。虽然父母的外出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财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但更多的是缺少了对孩子的关爱,造成孩子自卑、内向的性格。在外出务工的选择上,应该至少留下一人在家,最好是母亲留在家,或者父母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工,能及时的给予孩子关注和照顾,能有更多的时间监督孩子的学习,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管束,随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动态。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8]家长要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充分开发儿童潜能,因为“不管其焦点是青少年活动,或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家庭,也不管家庭的组成形式(单亲家庭,双亲家庭),或家庭危机处于何种程度,提供机会让家长积极参加到孩子活动中,对青少年和整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9](二)健全学校教育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因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便有了更多的责任。学校首先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他们最详细的信息,向父母了解他们的最详细的情况,并定期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了解。其次,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会议机制,定期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以此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要积极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学校应完善教育设施,建立学校寄宿制,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学校应安排足够的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如老师带留守儿童植树,老师带留守儿童吃饭洗澡,老师与留守儿童说说心里话,老师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辅导,让这些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的温馨,感到自己受到关注,这样既能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能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三)强化基层政府职能,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开发地方特色经济,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10]政府应当完善农村教育体制,促进农村良好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让农村的学校有能力建立学校寄宿制和有更充足的资金开展更多的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政府应继续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让父母有能力将自己的孩子也带进城市中去生活学习。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教育资源缺乏的现状,完善学校教育机制,保证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农民工输出地政府要积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坚决取缔学校附近的网吧、歌厅和游戏厅等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娱乐场所,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11]政府积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带头举行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完善法律体系,保护留守儿童免受伤害,规范留守儿童行为,减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村整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村学校对于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优秀教师。积极实行素质教育,确保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贾梅张炳明刘雪娟工作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篇7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将持续存在并不断增加。目前,全国共有留守家庭约7 000万户,涉及人口2.4亿,占全国总人口近20%。其中,农村留守家庭占全部留守家庭的77%,老人、妇女和儿童构成了留守家庭的主要成员,这些留守家庭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均不完整。[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农村留守老人约 5 000 万,约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50%;全国妇联数据显示,留守妇女的人数也超过了5 000万,约占20~59岁农村妇女总数的14%;而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更大,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农村0~17岁的留守儿童已达6 103万人,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人。[2]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人数近655万,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10.73%。[3]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因家庭结构不完整、与父母联系较少、缺乏父母关爱保护等而带来的各方面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微观上讲,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从宏观上讲,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国内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成为研究热点。现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着手,一般涉及学习状况、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常识教育等方面。曹春华[4]将父母的缺席对儿童学习状况的影响归纳为学习环境变迁、学习过程缺乏监督、学习动机发生改变三个方面。潘璐等[5]对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国外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建议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不能简单化,不能以个案作为研究的立论标准,应该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赵越[6]从生活、学习、自理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家庭教育缺失等角度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以学校为主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为政府和社会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建议。为准确了解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及他们在教育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以促进政府、社会提早介入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关爱举措,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河南省周口市部分留守儿童为抽样调查对象,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状况、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一般情况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工作时间较长,其孩子在心理、生活、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会较多。同时,由于6~17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心智发育期,留守在家的这种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较大。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将样本调查对象确定为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时间为6个月以上、且年龄在6~17岁的农村儿童。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和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访问临时监护人或留守儿童本人了解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生活状况、发展需求、社会关怀等有关情况。座谈法是通过与当地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了解相关部门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的工作情况、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个案研究法是通过与留守儿童本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生活学习的现状、心理状况等。样本调查地点选择在外出务工者较多的河南省周口市,选取1 000名小学一到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和相同数量的非留守儿童,采用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EPQ少年版)和自编农村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家庭监护类型: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家庭教育内容:儿童的生活、学习、品德方面;亲子沟通交流状况:倾听儿童的烦恼,儿童向监护人诉说,关注儿童情绪,满足儿童情感需要;家庭教养方式:讲道理、指责批评、打骂、迁就)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

1.生活情况

性别比和健康状况: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女孩占46.3%,94%的儿童身体状况良好。

监护人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的占53.7%,由父亲或母亲单方照顾的占32.7%,由临时人员收取一定费用代为照顾的占1%,无人照顾、独立生活的占1%,由亲戚、邻居等其他人照顾的占11.6%;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为主,其中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的占48.3%,以在家务农为主要收入的占28.9%。

2.学习教育和行为状况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占481%,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占69.3%,厌恶学习的占7.9%。当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向自己的监护人寻求帮助的占8.5%,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占比(21%);得不到帮助的占6.5%,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的占比(23%)。近半数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对其学习有不良影响,主要问题是学习缺乏监督、缺少关爱。在留守儿童中有2.6%的孩子目前处于辍学状态,基本上是在初、高中阶段。就行为状况来说,留守儿童行为表现欠佳,或多或少存在不良行为,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行窃等现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状况对比调查见表1。

3.心理需求情况

在被调查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和暴躁的占48%,经常与父母联系或是父母常轮流回家的留守儿童性格相对开朗,与亲戚和临时监护人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性格相对内向。在被调查留守儿童中,有心事经常向父母诉说的占49.1%,愿意向老师或者同学诉说的只有1/3稍多一点。大多数被调查留守儿童对社会交往的态度比较低调,不爱交往甚至不交往的占54.24%。有271%的被调查留守儿童受到欺负或者伤害,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影响。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最大的愿

望是希望父母回到自己身边,当被问到“是否想念父母”时,有94.3%的孩子回答想念,并且有75%的孩子希望由父母照料自己的生活。有近70%的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近50%的留守儿童从来没有或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深入的沟通,甚至还有20%的留守儿童从来都不愿意提及父母。教师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在教育过程中对留守儿童的辅导和监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表现出强烈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意愿,希望教师能够对其进行关注;留守儿童最希望得到的关注内容并非学习方面,首先是“与你经常交流”(357%),其次是“对你非常信任”(265%),然后才是“对你的学习严格要求”(195%)和“对你非常公平”(18.5%)。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对河南省周口市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监护非常薄弱,学习成绩差

从诸多学者对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研究结果来看,尽管对监护类型有着不同划分,但多是在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这种监护类型上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方法都是基本趋于一致的[7]。不管监护类型如何划分,其结论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家庭结构不健全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一些问题。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中相当多的孩子几个月或一岁左右就被父母托付给他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养,这使得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缺乏父母教育,正是这一问题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差、上进心缺乏、厌学心理严重等问题,而且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意识非常强烈,逆反心理也比较严重。

2.亲子沟通常年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在我们所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常年没有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占50%以上,父母外出务工超过5年的所占比例分别为36%、27%,父母每年只能在春节回家一次的占30%。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打电话,谈论的主要内容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身体情况,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基本没有涉及。调研发现,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严重不足(见表2),以致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从而导致感情交流缺失、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缺失健全的情感关爱和正常的亲情沟通,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扰和难题不能得到有效解答,在感情中遇到的障碍不能得到及时排除,在行为中出现的偏差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纠正,这样日积月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自然会大大增加。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道德品行失范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素质都不高,农村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失调和弱化。祖辈一般只停留在关心孙辈生理上的需求,如衣食住用行等,教育的内容单调、浅显,缺乏道德教育。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一带,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是在春节时才回家,有的回家后对子女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容易使子女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有的奉行“不打不成才”的理念,回家后如果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经常在外惹事打架,就态度强硬,拳打脚踢。教育上操之过急或缓慢滞后,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这种极端且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不仅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阴影,甚至会使他们憎恨家长。同时,极少数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享受与同龄人对等时间的受教育过程,以及相应的生活待遇,久而久之,会被社会边缘化,他们长大后,会与社会格格不入、渐行渐远,甚至产生仇视家庭、社会的畸形心态。部分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游戏厅,成为“问题儿童”。[8]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这正是我国实现社会转型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但是,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成本和代价?当然不应该由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来承担,而应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其中政府应承担主要的责任。诚然,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消除,加之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在短时间内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绝非易事。但如果能建立由政府主导,家庭、学校、新闻媒体、农村社区和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则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物质、设施、师资条件、心理关爱和精神关怀等环境,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身心发育和学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安心学习。[9]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努力。

1.宏观层面

应构建分类、分地域运行机制,着力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一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着力打造拴心留人的本土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从事非农产业,而不必长期离家打工,从而有时间给予儿童更多心灵上的安慰和教育上的关注。二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尽快实现居住证制度,加快“新市民”工程建设步伐,为城乡儿童提供同等教育机会。三是应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结合户籍转移,系统建立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保障机制,确保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安居乐业。

应构建党委、政府统筹机制,全面建立关爱组织网络。要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列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奖励责任制,推动各个部门协调合作。一是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全员管理系统。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留守儿童数量并非准确数字,而是根据以往的统计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数量的增长推断而来的。政府可以先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员管理系统,再以学校为单位,对在校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详细登记,逐级汇总后就可以对整个留守儿童状况有较为详尽的把握,并据此出台一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措施。二是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资,积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小学倾斜,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和各项激励机制的落实提供经费保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对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与需求给予特别的关心与照顾。三是加强法律保护与法制工作建设。应该根据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法定监护人和受委托监护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使之具备可操作性。同时,应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减少对留守儿童的不法侵害;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降低其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概率。

2.中观层面

应构建基层社会的监管体系,发挥农村社区的监护和教育作用。留守儿童所赖以成长和生活的农村基层,现在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村文化,以及留守儿童亲属的引导和教育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因此,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是为留守儿童搭建活动和交流的平台。在农村社区应建立类似城市社区“四点半课堂”的活动场所,动员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参与其中,从生活、学习和思想等多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并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有益活动,使留守儿童在放学后仍然有人管、有处去、有事做。二是创造条件利用网络实现亲子视频沟通。可以利用村部的电脑,组织留守儿童与其家长定期视频,以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尽可能地消除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分离焦虑而导致的性格、人格方面的障碍。同时应引导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与学校、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应构建学校监管机制,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学校作为留守儿童长时间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如果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和心理疏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所缺乏的家庭温暖和亲情沟通。因此,在《关于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教育部就提出通过加大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加强对教师的遴选与培训等措施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与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举措来构建学校的监管机制。一是推行针对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学校。通过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实行学习生活统一管理,解决其监控缺失、自控力低、学业辅导空白,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寂寞感等诸多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避免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为留守儿童建立完备的档案系统。学校应该通过细致认真的调研走访建立起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档案中除了应该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外,还应该记载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并根据留守儿童的情况变化及时更新,使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能够在档案里得到真实的反映。通过完备的档案,学校和教师就可以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性格和心理为他们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崇拜感和依赖感,加之农村教师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为此,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有能力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心理、行为上的引导;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更好地促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3.微观层面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儿童的教育具有诸多天然的优势,家庭教育影响着儿童今后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环境,使得家庭教育的这种优势几乎消失殆尽,父母的缺位也导致家庭结构不健全、亲情沟通不顺畅、监护职责不到位等问题的出现。在多数留守儿童家庭中,祖辈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家庭教育主角,面对这种无奈的现实,如何发挥祖辈作为实际监护人的作用,实际监护人怎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祖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祖辈一旦成了全职家长,就不能只是疼爱孩子,也不能只是关心孩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在疼爱关心之中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二要讲究隔代教育的策略。祖辈们对留守儿童要注意宽严结合,一定要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要注意护放结合,不能为孩子包揽一切,要放手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注意多陪伴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祖辈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要注意增加孩子的伙伴交往,留守儿童总和老人在一起,心理状态容易过早成人化,因此应适当引导他们多与同龄伙伴交往,使其在与同伴交往中获得锻炼和成长。

三要不与留守儿童父母争夺感情。在衣食住行玩、吃喝拉撒睡的生活中建立的祖孙之情,当然会使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得到部分补偿。但是,亲子之情并不是祖孙之情可以完全替代的。所以祖辈在全职付出后不要贪功,不要在感情上贪恋孩子的爱,不要让孩子的感情完全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不要让留守儿童疏远与父母的亲情,特别是要化解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抱怨,促使父母尽可能多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四要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的过渡与衔接。在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开和送回的时候,过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祖辈一定要从生活上和心理上帮他们做好衔接,给留守儿童一个心理过渡期,使其在生活环境转换的过程中顺利地适应生活的变化。

篇8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实例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57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伴随他们的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的农民工群体,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向城市去建设城市,才出现了这群被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对于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他们来说,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方面缺少了父母的指导和帮助,极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更是如此,家教教育的常年缺失、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以及社会教育扶持的空白,使得孩子在学习、心理安全、品德及生活等方面都受到诸多限制。教育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应该解决的,这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同时对农村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第一,调研中农村中留守儿童数量众多,覆盖面广。百福司镇管辖的许多村存在留守儿童,如廖家坝村、石梁子村、高洞村等,且该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留守幼儿和小学生的比例远远超于初、高中生,这一庞大的群体对基础教育的影响相当关键。

第二,农村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我们的调研发现,该地区的46岁及以上人员占比高达8476%,表明了百福司镇基本上都是老人,他们带着年幼的孩子,生活在镇中,即隔代监护。另外小部分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也存在亲戚代为监护的现象,这种监护或多或少也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农村留守儿童及其教育问题将会持久存在。因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迁移愿望并不是很强烈,并不想扎根城市,只是希望挣钱回家;即使部分农民工已经开始在慢慢融入城市,但其市民化的过程也是十分漫长的。因此,只要农民工回不了家,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会持久存在。

2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第一,由于父母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调研发现,该地区留守儿童的家长普遍认为外出打工挣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为了多挣钱他们回家的时间极少,即使回家过春节待的日子也不超过7天,有时候没赚钱就整年不回家,孩子们与父母相聚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天。每次打电话回来,也是询问孩子有没有听话,成绩有没有进步,而没有去真正关心孩子,不走进孩子内心,也没法关注到孩子在学习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第二,学校方面由于观念滞后加上条件有限,使得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准备不足。村镇干部以及学校的老师没能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大多只关注孩子们的成绩,极少有人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目标和理想,学校也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去关心及呵护他们脆弱的内心世界。

第三,由于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农村社区教育基本处于空白,没能发挥社区教育的辅助功能。这里所说的农村社区即村组织等,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很多的村干部压根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这一问题,自然也就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对其进行帮扶。此外,该地区的村落也极其缺乏教育及文化组织,在我们调研的几个村子中,仅有村委会等基本组织,但却不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任何额外的帮助。

3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有条件31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逐步有了理性的认识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即部分流动人口的子女经历了从正常留守到被迫留守,再到主动外出,再到主动留守甚至回流,父母一方考虑或者已经回到家中,开始理性思考并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积极配合学校及社会开展家庭教育,并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32生源的减少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提供了条件

由于部分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有的家庭找不到合适的监护人就将孩子一起带进城里务工。流动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则相应减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源量,从而促使农村中小学进行优化和重新布局,发展寄宿制学校、并充分利用调整后富余的师资来成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从而为学校教育减压。

33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经实现

近年来随着不少学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大学生进村开展调研、以及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广泛报道,学者的大量研究使得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对该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加深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并为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加快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对策思路

41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要积极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家长需要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极致。首先在外出前做好孩子的生活及学习安排,并保证监护人有能力对孩子的学习及成长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当遇到学习及情感难题时,能及时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沟通。其次,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染孩子,用健康优良的品德影响孩子,助力学习的顺利开展;最后,还要积极与学校配合,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并驾齐驱,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动向、学习及思想状况,并加强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共同致力于孩子学习的进步与发展。

42学校尽力满足乡村教育的变化和需求

一是以家庭教育咨询等方式,使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观念、知识与方法技巧,从而唤醒对子女全方位的教育责任,并让他们认识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常回家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二是搞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尝试学校教育的家庭化,使孩子在充满快乐、爱和理解的大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让学校成为孩子的另一个“家”。

43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

农村社区是留守儿童生存的又一重要环境,建立社区教育监护体系能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品行道德表现以及性格发展起到良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设立村委会、工会、基层学区等留守儿童帮扶组织,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及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是国家的未来和栋梁,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接纳与关怀。如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就会阻碍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及成才,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要齐心协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致力于留守问题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以期为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出力。

注:本文基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与创意绘本活动设计――以恩施州来凤县百福司镇及其所属乡村为例》这一实际调研。

参考文献:

[1]熊亚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张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市蓟县下营镇为例[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5

[3]王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7)

篇9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育 对策 研究 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创造更多的收益,许多农民开始进城打工或者到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寻求新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条件,许多农村父母一方或双方纷纷离开农村进城打工,而他们的子女因为学习不得不留在农村,这就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日益增多的现象。由于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教导,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他们的性格、学习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解决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1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

据统计,我国留守儿童多数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照顾的,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监护人疏于对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管理,没有及时督促他们学习,再加上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经常出现不及时完成作业或者做作业不认真的现象,这就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学习兴趣不高。因此,相比于非留守儿童,他们缺少家庭教育,学习成绩平平,辍学率高。

1.2初中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问题严重。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关心与关爱,许多初中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不能与父母及时、充分地沟通,留守儿童的一些想法很难充分表达,并且在与同龄人交流、沟通时,由于一些原因,他们的想法不能及时疏导,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因此导致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其次,留守儿童都面临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的问题,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与肯定,这就使留守儿童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性格冷漠,有的留守儿童还缺乏自信;最后,由于一些外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只体现在金钱方面,他们错误地认为孩子的生活费充足,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因而与孩子缺少沟通,这就导致留守儿童自私任性、叛逆冲动。

1.3初中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多,安全意识差。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吃住问题,而疏于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这就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几乎不受任何约束。在初中时期,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很容易受到一些新鲜事物的诱惑,如果不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他们很可能会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例如逃学、打架斗殴,甚至吸毒、赌博等。此外,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安全教育,留守儿童对一些危险事物认识不多,因此对身边的不利因素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使他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

2.解决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2.1政府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农村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在解决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除了加大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外,还应加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净化初中留守儿童的生长环境,使他们不受网吧、游戏厅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让他们专心在学校学习,从而减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出现。

2.2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起到了很好的弥补作用。因此,为解决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应担起大部分重担,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懂得利用社会力量,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同建立起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学校在教会留守儿童知识的同时,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分辨事物的好坏。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担当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渴望。最后,学校在开学初对留守儿童家庭住址、学习情况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并且建立相关档案,时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以便于对每位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地解决。此外,学校还应通过各种方法发现留守儿童的优点,并及时对其进行夸奖与鼓励,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

2.3社会各界帮助家长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

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随着新农村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留守儿童――我国农村社会进入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欠佳,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问题。作为教育主要阵地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使得他们认为可怜无助,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许多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身边的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与教师交往也显得拘谨,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的态度,很少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游戏。甚至连回到家里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2)具有逆反心理,缺乏安全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无法监督管理孩子,而年迈的监护人又管不了,这就使孩子们几乎在一种无约束的环境中生活,无形中助长了他们盲目反抗、粗暴野蛮的行为。同时,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为一件小事斤斤计较,甚至大打出手,喜欢与人对着干,对老师监护人的教育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看着其他同学有父母接送,与父母一起吃饭、过节,而自己却得不到那种快乐,眼里充满了期待和羡慕。这种亲情的缺失造成的失落容易让他们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从而对父母产生怨恨的心理,进而更容易反叛。

(3)具有厌学心理,甚至怨恨父母。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学习比较被动,加之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低,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接管他们的亲戚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症等问题。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不理解,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4)缺乏沟通,交际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留守儿童带来的问题

(1)由于留守孩子父母的“缺席”影响其人格的正常成长。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使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缺少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的早期教育的支持,使小孩在人格成长上形成某种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渐突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时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留守孩子的寄养多于寄宿,管护形成“空档”。使他们养成很多不良习惯,比如到处乱跑,跟人打架,上网,吸烟喝酒等,不仅学习受到严重影响,身体、心理的发展也不够健康,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不便,也给社会造成安全隐患。

(3)留守孩子存在较大的人身安全隐患。从小的方面来说,不说这些小孩每天来回走读影响学习,由于没有专人接送,其人身安全更缺乏保障。

三、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留守儿童心理分析及教育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2)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尊重,以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去包容留守儿童的缺点和错误。留守儿童由于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较差,在学校中他们不完成作业,纪律涣散,集体荣誉差,往往是学习和纪律的双差生,如老师对他们失去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他们就会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向社会,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缺点、毛病,学校老师要以足够的爱心、耐心去理解和包容。

(3)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4)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5)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

总之,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事关重大,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是义不容辞的。

参考文献:

[1]马勤・浅谈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