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安全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01 16:4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安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篇1

【关 键 词】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同伴教育;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28-04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转型期特定的社会群体,其性健康、性安全保护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2][3]但是,运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性安全教育还需要不断探索。就目前学校性教育而言,最主要的还是由心理老师、生物老师等进行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显然这种方式对于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学校条件不够。那么,在农村学校运用同伴教育的方式进行性安全教育情况会怎样?本研究拟对四川省达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性安全同伴教育进行相关考察分析,为指导更广阔领域的性安全教育提供依据。

一、研究工具、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工具和方法

儿童的性安全是指儿童的性发育、性健康没有遭到人为的破坏,既没有他人给儿童造成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也没有儿童由于无知自愿发生(包括接吻、性抚摸、与他人发生等)后对自身生理、心理造成的危害,[4]故课题组根据本项目研究目的进行性安全教育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包括五大部分,分别是:青春期性生理卫生、异往、预防害、女性怀孕及避孕、预防艾滋病;每部分1课时,共5课时完成。每部分的课堂设计包括:看图片和短片引入课堂、授课内容、答疑解惑、行为引导。然后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调查问卷。

本次研究中的同伴教育,主要根据据课题组事先设计的方案采用同伴之间交流学习的方式进行(同伴教育骨干的选择、教育方法的确定、课程的实施等具体内容见笔者《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年第2期文章)。传统教育则由课题组老师按照课程内容进行传统的课堂讲授,另外还有一个空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教育措施,教育前后均使用同一调查问卷,利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最后抽取留守儿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达州市下设7个县市区,随机抽取3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一所农村中学,在农村中学抽区一个年级作为性安全教育对象,课题组综合考虑农村中学初一到高三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决定全部抽取初二年级。在抽中的学校把初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随机编成3个小组,分别是传统教育组、同伴教育组和空白对照组,这三所学校初二年级总人数为1360人,三个小组教育前后均按实际人数发放问卷,最后通过留守儿童回收的有效问卷(前782份,回收率83.2%;后853份,回收率90.7%)对三个小组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证明同伴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中值得推介的方式。

二、数据及分析

(一)在接受知识和信息方面之比较分析

1. 性生理健康知识。在“男性卫生保健应注意什么”的回答中,从全体来看教育后各项知识(防止受挤压和打击、穿宽松舒适的内裤、不穿紧身牛仔裤、不抽烟不吸毒不酗酒、防止感染)的知晓率与教育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上升,“不知道”的比例全体来看从20.6%下降到15.0%;从各小组来看,教育后同伴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的知晓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空白对照组的知晓率在所有选项中只有一项,即“不吸毒、不抽烟、不酗酒”,不但没上升,反而下降(从74.0%下降到60.3%),“不知道”的比例不但没下降,反而上升(从17.5%上升到25.4%),各小组在各项上均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p=0.000)。由此可知,经过性安全教育之后,留守儿童从总体上对于男性卫生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提高,对照组在“不吸毒、不抽烟、不酗酒”的选项上有所下降,这是因为课余时间同伴之间的学习没有受到有效的控制,致使部分出现了错误。至于对照组选择“不知道”的比例在教育后反而上升,可能与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状况有关,由于没有对对照组采取任何教育措施,致使该组部分留守儿童误以为自己没受关注而对调查不重视所致。

在“你对女性经期保健知识知多少”的选择中,从全体来看教育后留守儿童对其各项知识(保持外阴清洁、注意保暖、经期用品保洁、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睡眠充足、不喝冷饮)的知晓率有了明显的提升,“不知道”的比例从25.3%下降到17.8%;从各小组来看,教育后同伴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的各项知晓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空白对照组也有所提升,“不知道”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可见,经过教育留守儿童的女性经期保健知识明显增加。

上述两小题综合起来看,就同伴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相比,各项知识的知晓率在教育后同伴教育组提高的幅度均大于传统教育组,选择“不知道”的比例同伴教育组下降的幅度也大于传统教育组。分析认为,同伴教育是根据有共同语言的同伴之间需求的相似性而展开的教育活动,更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同伴之间的交流就更能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

2. 艾滋病及其预防知识。关于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主要通过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及对此知识的应用来考察。就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而言,“性传播”和“血液传播”教育前全体均有7成多的人知晓,各小组没有差异(p>0.05),教育后这两项知晓率全体均上升了10个百分点;“母婴传播”在教育前全体知晓率只有5成,教育后上升了近18个百分点,而对于错误选项“呼吸道传播”的选择率全体有了明显的下降(前37.7%,后23.7%),各小组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性(p

从小组比较来看,对照组在教育后对“母婴传播”的选择率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而对错误选项“呼吸道传播”的选择率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前35.7%,后44.5%),分析认为没有进行有效监控的同伴交流在促使某些知识和信息量增加的同时,导致了另外知识的错误;教育后同伴教育组三种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提高的幅度以及错误选项的选择率减少的幅度(“同”从38.1%下降到10.8%,“传”从28.1%下降到15.1%)均大于传统教育组,这就说明,有专门监控的同伴教育更能促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

3. 怀孕避孕知识。在“女性在什么情况下有怀孕的可能”的选项中,教育后全体留守儿童选择“与异性有行为”上升了5.2个百分点(前83.1%,后88.3%),同伴教育组上升了约5个百分点(前86.5%,后91.4%),传统教育组上升了9.8个百分点(前83.0%,后92.8%),对照组只上升了0.3个百分点(前79.2%,后79.5%)。可见,同伴教育在促进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方面并不总是优于传统教育,对于“”这样“难以启齿”的隐私问题传统教育的效果好于同伴教育,而对照组仅凭无人监控的同伴交流很难促进受教育者掌握知识。

在“不小心发生无保护的行为之后该怎么办”的选择中,教育前各小组选择“服用紧急避孕药”尽管也具有显著差异(p=0.000),但正确率都较低(同23.2%,传50.1%,对45.6%,这是随机分组的结果);教育后全体留守儿童选择此项的比例从38.5%上升到64.5%,同伴教育组上升的幅度超过传统教育组约28个百分点(“同”从23.2%上升到75.7%,“传”从50.1%上升到74.7%),对照组则从45.6%下降到44.5%,选择“不知道”的比例三个小组均有下降。可见,经过教育,留守儿童对于发生无保护的行为应采取的措施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而靠无人监控的同伴之间交流学习的对照组在此问题上出现了知识的错误和信息的衰减。

(二)在转变观念和态度方面之比较

1. 面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之态度比较。对待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态度通过两个问题进行考察。第一个问题:“如果你的一个朋友感染了艾滋病,你的反应是什么?”,教育前后选择“继续做朋友,采取保护措施并关心帮助他”的比例从全体来看上升幅度很小(前92.1%,后92.8%),从各小组来看,上升的幅度传统教育组大于同伴教育组(“传”前91.0%,后92.8%;“同”前93.5%,后94.1%;)。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是否应该对艾滋病人及其感染者保密?”选择“应根据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意愿而确定”的比例教育后全体略有上升(前61.5%,后61.8%),各小组来看,传统教育组略有上升(从66.0%上升到66.3%),同伴教育组和和对照组都略有下降(“同”前63.9%,后63.8%;“对”前61.7%,后61.6%),这足以说明对待“艾滋病病人及其感染者”的态度转变与本次教育活动几乎无关,而与平时学校的思想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有关,平时的学校教育是依靠教育者“权威”的传统教育。

2. 面对害之态度比较。面对害的态度也是通过两个问题来考察,其一:“当有人对自己实施害时应该怎么办?”课后全体选择“机智地逃脱或者呼救”的比例有所上升(前74.0%,后的80.5%), “不知道”的比例有所下降(从13%下降到6.2%);教育后各小组选择此项的情况,同伴教育组上升的幅度约13个百分点(前71.0%,后84.3%),传统教育组和对照组上升了2.2个和3.7个百分点(“传”从79.7%上升到81.9%,“对”从68.2%上升到71.9%)。由此可见,同伴教育方式在教育留守儿童面对害的正确态度方面优于传统教育,对照组比例的上升也归因于同伴教育的力量。其二:“遇到害之后应该怎么做?”教育后选择“告诉父母或者信任的成年人”的比例从全体来看有了明显的上升(从55.2%上升到68.3%),三个小组中同伴教育组(前52.9%,后68.6%)和对照组(前51.9%,后63.7%)均上升超过了10个百分点,传统教育组上升了近8个百分点(前57.5%,后75.3%),三个小组在教育后的选择有明显的差异(p=0.000),“不告诉任何人” 的比例同伴教育组下降了3.4个百分点,传统教育组下降了1个百分点,因此在此问题上同样也显示出同伴教育优于传统教育。

3. 面对怀孕避孕之态度比较。面对怀孕避孕的态度同样通过两个问题来考察。第一:“如果一个女生怀孕了,你认为该找谁帮忙”的选项中,选择找“父母”和“老师”的比例教育前三个小组没有差异(P=0.618),教育后各小组选择“父母”和“老师”的比例仍然没有统计学的差异性(P=0.258),但比例都有所上升,同伴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上升了5.4、5.3个百分点(同从83.8%上升到89.2%),传从85.0%上升到90.3%),对照组上升的幅度很小(从84.4%上升到84.5%),而经过教育之后选择“其他人”的比例有所下降,这就说明经过教育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同伴教育略好于传统教育。第二:“如果你发生行为是否会主动采取避孕措施?”选择“会”的比例教育前三个小组尽管也有差异(p=0.017)但并不太明显,课后三个小组选择“会”的比例明显上升,同伴教育组上升了约33个百分点(从49%上升到82.2%),传统教育组和对照组上升的比例均不到6个百分点(传从76.5%上升到82.5%,对从74%上升到76.7%),三个小组具有明显差异(p=0.000);选择“不会”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选择“不知道”比例其中同伴教育组下降了30个百分点(从43.2%下降到12.4%),传统教育组下降了约7个百分(从24.8%下降到18.1%),对照组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从35.7%下降到30.1%),这就说明对于自我身体健康和 “名声”问题而言,同伴教育比传统教育的效果明显见好,而对照组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说明课余时间同伴教育的力量有时是非常强大的。

三、结论及思考

(一)就总体而言,在增加留守儿童的性安全保护知识和增强性安全保护意识方面,同伴教育方式优于传统教育

据前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卫生保健知识”和“女性经期保健知识”各项的知晓率在教育后同伴教育组提高的幅度均大于传统教育组,选择“不知道”的比例同伴教育组均小于传统教育组;关于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教育后同伴教育组三种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提高的幅度均大于传统教育组,错误选项的选择率减少的幅度远远大于传统教育组;在避孕知识方面,对于“不小心发生无保护的行为之后该怎么办”的选择中,教育后选择“服用紧急避孕药”的比例上升的幅度同伴教育组(上升了约53个百分点)远远大于传统教育组(上升了约25个百分点);在面对害的态度方面,遇到害时选择“机智地逃脱或者呼救”以及之后应首先“告诉父母或者信任的成年人”的选项,同伴教育组比例上升的幅度同样大于传统教育组,对照组比例的上升也归因于同伴教育的力量;在怀孕避孕态度方面,如果怀孕首先找“父母”以及发生行为“会主动采取避孕措施”的选择率,同伴教育组上升的幅度照样大于传统教育组,这就说明,对于关系着自我生命健康和个人的“名声”问题而言,同伴教育比传统教育更为有效,空白对照组各项知识的增加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也正是课余时间非正规同伴教育的结果。

(二)对于敏感问题的知识和态度而言,传统教育方式优于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方式被实践证明,在提高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在自我保护及安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5]本次研究也证明同伴教育在增加性安全知识和增强性安全保护意识方面具有优势,但不是所有方面都适合于同伴教育。

从前文分析可知,同伴教育方式并不是在所有选项上都占优势,在怀孕的知识方面,对于“女性在什么情况下有怀孕的可能?”,由于涉及到“”这样“难以启齿”的隐私问题,教育后传统教育组选择正确率上升的幅度大于同伴教育组,传统教育组上升了9.8个百分点,同伴教育组上升了约5个百分点;在对待艾滋病病人及其感染者的态度方面,由于“艾滋病”曾经是让人恐怖的词语和敏感的话题,传统教育方式的教育者往往在青少年看来是某种“权威”,而同伴则不具有“权威”的力量,因此同伴教育的效果不及传统教育。这就说明,对于在现有文化笼罩下,太“难以启齿”的和太“敏感”的内容,不太适用于同伴教育,传统教育的效果优于同伴教育。

(三)性安全同伴教育方式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使用

尽管本次研究同伴教育和传统教育各有利弊,但总体而言,同伴教育在提高留守儿童性安全知识、增强性安全保护意识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方式。

结合本次研究我们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等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知识和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具有较强的优势。同伴教育的优势集中表现在:(1)侧重于参与和讨论以及观念的传递、技能的培训,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这是同伴们最喜欢的。(2)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等因素的限制。同伴教育者除了在活动程序以内将自己通过培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传播给同伴以外,还可以在自己和同伴方便的任何时间、地点,不拘形式地进行交流和传播。本研究中对照组各项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具有的正确态度在课后的提升都较好地证明了这点。(3)由于同伴组织是处于相同环境,有共同的特点和相类似需求的群体,同伴教育者能在同伴最需要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时刻,将事先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迅速地传播开来,是同伴人群中最有效的知识和信息传播方法。(4)同伴教育利用同伴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同伴更好地接受信息,从而对同伴施加较好的影响,本研究中同伴教育组各项知识的增加和态度上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由于本研究中同伴教育也存在一些缺憾,因此经过总结,发现同伴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选择同伴教育者要多方考虑。除了选择对性安全教育很热心的学生以外,更要注意在同伴中有一定号召力、组织能力以及自控力强的学生骨干,本次研究中有的同伴教育者号召力和组织能力欠佳,有的对于整个活动的坚持性不够;(2)做好同伴教育活动的监控措施。同伴教育要注意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就要特别注意监控同伴教育者传授知识的过程,除了要准备相应的学习材料比如书籍、图片、影视作品等来充实传播内容外,更要避免传授中对知识和信息的歪曲理解,本次研究中在“男性卫生保健知识”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无保护措施的行为之后应采取的措施”方面出现了错误,实际上更多的就是无人监控的空白对照组的错误。(3)注重传播方式的有效性。本次研究中同伴教育以同伴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效果不错,但也有活动形式虽好而结束后忘记学习内容的情况发生,因此今后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强调活动结束后对学习内容的巩固。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对社会转型时期留守儿童的性安全教育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丰富了学校性教育的理论内容;实践意义在于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性安全教育提供了实证的数据,为在更广的领域进行性安全教育提供指导。加强青少年的性安全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石,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性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培养青少年的性安全保护意识,努力把性安全同伴教育方式运用在更广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门从国,胡珍等.未成年人性安全现状及教育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6,3:58.

[2]王进鑫.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安全问题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2008,9:7-14.

[3]徐亚吉.门从国.中小学性安全教育现状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7:7-14.

篇2

1.1课外学习缺乏有效辅导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以及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性格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有很大影响。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大趋势,留守儿童在对监护人的选择上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57%的留守儿童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一代人的知识层次和结构,跟新课改之后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这代人不能很好地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从调查中了解到48%的留守儿童对监护人的课下辅导不满意,39%表示比较满意,13%表示满意;在自愿选择辅导人上64%的留守儿童选择老师,23%的选择附近的同学,12%的人选择自己现任监护人。走访时发现,很多老师对留守儿童课外学习缺乏有效辅导这一问题也表示很无奈,老师也很想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可是平常除了教课时间,其余为私人时间,自己都有很多事要做,也没太多精力去管这些留守儿童。1.2心理辅导缺失,留守儿童自信心不高留守儿童正处在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快速成长和塑造期,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教育和指导,很容易在面遇困难时突发心理问题。据调查,81%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老师,仅有19%的学校配有心理辅导老师,这一对比让学校的心里健康教育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另外对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积极的调查结果显示(见图3),仅有27%留守儿童平时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并积极参加这类活动。这一结果说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切身鼓励,表现出各种不自信。这一状况的出现不难预料,然而多数学校却并没有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课程。1.3安全法律教育方面,“面子教育”现象严重近年来屡屡频发的留守儿童安全事故让人心惊胆寒,2012年河南光山县10余名留守儿童被砍伤,宜春市一家农户的5名留守儿童下河洗澡4名被淹死,留守女童被等事件也不再司空见惯。虽说学校不能给留守儿童24小时的保护,但是就教育层面而言,学校应恪守自己的职责,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和法律教育。“学校有进行过普法教育吗”的调查结果显示(见图4),39%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有进行过普法教育,自己也参加过,3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有进行过普法教育,但是自己并没有参加过,32%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并没有进行过普法教育。对以上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不难发现,现在国家对各个学校的安全及法律教育十分重视,但并不能对学校的这些行为进行实时监督,“面子教育”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2学校教育管理模式探析

2.1学校与监护人携手共建留守儿童亲情家园面对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来自父母的亲情教育问题,学校作为家庭教育的互补对象应该担负起这一责任,在常规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行动。家长会和走访行动不仅能让学校和监护人之间互通留守儿童的情况,更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除了父母,监护人和学校都是很关心自己的,小范围的家长会更能让老师和监护人“互通有无”。除此之外学校要实施留守儿童花名册制度,对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并定期进行实时更新;实施“大手牵小手”方案,“聘用”高年级学生为年级辅导员,定期对自己所负责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解,随时掌握留守儿童家庭动态。2.2依据留守儿童性格特点,创新教学管理方法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最大的区别就是父母不在身边,这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生活中,留守儿童时常感到孤独无助、缺乏自信心;学习上,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辅导和监督。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创新教学方法,不歧视留守儿童,同时将教学延伸到校外,组建学习小组,让留守儿童在课下也能得到老师或者是同学在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2.3心理辅导与自信心培养一起抓留守儿童正处于性格培养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心理引导和自信心培养十分重要。学校不仅要积极引进优秀的心理辅导老师,更应该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培训,让老师懂得该怎样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通教育,怎样让留守儿童拥有自信。在课外活动的举办中,学校要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让留守儿童看到自己的长处所在,看到父母不在身边也还是有很多人关心自己,自己也可以做得很好。2.4建立法律、安全教育新机制法律及安全教育已是老话常谈,但是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却一直是“蜻蜓点水”,未普及到每一个留守儿童。因此建立法律、安全教育新机制十分必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开设趣味性的法律和安全教育课程,将法律和安全教育教学纳入课程表,认真对待这种教育。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安全及法律事件,及时更新教育内容,让留守儿童懂得怎样保护自己,怎样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结语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13-01

1.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管理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时期的特殊群里,在安全监护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些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在照顾,老人对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的意识相对淡薄,缺少安全意识,很少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对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不到位,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缺失,造成了很多孩子对父母慈爱渴求的心理偏差,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何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制定合理的发展措施,可以为儿童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因此,重视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2.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管理的措施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有效监管,缺乏父母及老师的关爱,极易导致留守儿童生产心里问题,例如常见的性格孤僻、对身边的人有敌意、过分自卑等问题。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年龄都较小,很容易被环境影响,加之缺乏一定的正确观念引导,常常出现留守儿童旷课、打架、喝酒等不良行为。为了更好的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及学习状态,身体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制定合理的发展措施,有利于确保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般情况下,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的措施有:政策"人性化"的帮助;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一定的法律宣传活动;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等内容。

2.1政策"人性化"的帮助。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让留守儿童得到最好的关心和爱护,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政策"人性化"的帮助,是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的措施之一。通过制定一些人性化的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在工作的同时,创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好的照顾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应结合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适当的进行生活费用补助和学习方面的帮助,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身边的爱,健康、快乐的长大。因此,在处理涉及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的时候,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其树立积极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2.2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一定的法律宣传活动。为了有效的提高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水平,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一定的法律宣传活动,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在关注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方面,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一定的法律宣传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法律对其成长的重要性。

2.3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对于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非常重要。通过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的措施,鼓励留守儿童在参与安全教育活动的同时,促使留守儿童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安全防范意识对自身成长的重要影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热气,不断提高留守儿童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并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其中,帮助他们更全面的了解安全及法制教育的相关问题,对于其日后的成长也非常重要。因此,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及时的帮助留守儿童排解心理问题,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及安全防范意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伴随着大量的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大量的儿童被留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如何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及学习环境,积极的探究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的措施,强化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与监管,成为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及教学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完善,及时的关爱留守儿童,对于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玉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罗惠文,莫秀婷,盖若琰等.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调查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12):26-27.

篇4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人身权利保护 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On Protection Status quo of Personal Right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Take Sichuan Province Bazhong City Bazhou District as an example

PENG Rui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ase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personal rights have been violated state presents a high-fat,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urvey, three aspec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person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the protected content and methods to assess their personal rights, protection statu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its personal rights have been violated, pursuant to raise the personal protec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proposed rights.

Key words children left behind; personal rights protection; status study

1 概念界定

1.1 留守儿童

定义需抓住两大要素:第一,年龄界限,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在校的留守儿童,因此将年龄限定为14周岁及其以下;第二,是否局限于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但目前,城市中也广泛存在留守儿童。据此,文中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祖辈、他人或无人照顾的14周岁及其以下的未成年人。

1.2 人身权利

本文将人身权利分为两大类:人格权和身份权,其中人格权包括了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和生命健康权。本文主要是指人格权。

2 调查设计

2.1 调查设计思路

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范围是巴州区内接收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八所学校,对象是学校内的留守儿童以及教师。问卷分为学生卷和教师卷。

2.2 调查开展情况

发放学生卷160份,教师卷80份,共240份;回收共234份,其中,有效的学生卷130份,有效教师卷72份,总的有效率为86.3%,整体而言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理想。

整理教师卷得出接受本次调查的学校中,民办学校1所,且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余均为公立小学;其次,被调查者工作岗位大多是学校担任主课的教师;最后,从工龄的分布来看,10年以下的教师24人,占33.3%;11~20年的教师32人,占44.4%;21~30年和31年以上的教师均有8人,均占11.1%。

学生卷的数据得出参与调查的留守儿童年龄大致分为:8~10岁17人,11~12岁60人,13~14岁53人。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占81%;由家中亲戚代为照顾的占11.5%。

3 据调查分析数据评估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状况

3.1 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的执行主体

此次调查中,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占81%,由家中其他亲戚照顾的占有11.5%。由此看来,家中的直系亲属成为主要的临时监护人,大部分属于隔代抚养。

3.2 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的内容

(1)生命健康权。留守儿童的人身权利最主要表现为生命健康权,它由生命权和健康权组成。①调查中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为:监护主体的改变,危险系数提升。调查发现,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占有81%,祖辈一般年事已高,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有效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2)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权是指权利主体所享有的心理和精神方面应有的社会尊重。它作为人身权的一部分得到了法律的肯定,保障权利主体免受社会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伤害。②调查显示当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发生矛盾时,仍有教师会采用侮辱性词汇嘲讽以及选择公布成绩或评议结果以致达到羞辱。(3)人生自由权。人身自由权是指行为主体自主决定并支配自身行动的权利。③数据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被限制自由。如果一个主体无法拥有人身自由,谈不上支配行动,更谈不上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3 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的方式

临时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更多采取是“管教”方式,只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大多数学校对其保护仅限于孩子不在学校出事,并无实质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社会保护的方式主要依靠法律政策和资金投入,目前只在《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规定了未成年人的保护。

4 思考与结论

4.1 留守儿童人身权利受侵害的因果关系分析

(1)监护主体的改变导致家庭安全教育和监管不到位。大多留守儿童只能与祖辈生活在一起,一般都因祖辈年龄较高,精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安全教育和监管,甚至无人监管,有失监管责任。(2)社会保障与学校安全、法制教育、人性关爱缺位。社会保障缺位主要体现为基层民政部门、农村村委会等基层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监督保障工作不力,尤其缺乏应对留守儿童在校外发生伤害时的处理机制。纵然学校设立了防止留守儿童人身权利被侵犯的基本预防性措施,当其人身权利被侵犯后,缺乏系统的补救性措施,且在学校教育中仍有不良因素的参杂。教师缺乏关爱以及暴力教育、人格侮辱等问题仍然存在。(3)司法保护的空白。我国目前没有具体的法律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作出了具体规定,最明显的缺失在于与司法保护的现实脱节,一旦未成年人特定的权利被侵害,缺少具体操作程序来维护其权利。

4.2 加强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的建议

(1)突出家庭安全管理。父母与留守儿童建立常态的沟通渠道,父母要经常性与子女以及所在学校教师进行沟通和联系,关心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发展情况,多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教育子女应注意安全,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2)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突出人性关爱。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掌握留守儿童动向:可双向汇报孩子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其行踪,这是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保证有人管有人问。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丰富文化生活,投入人性关爱。(3)社会互动机制。社会组织尤其是媒体界应加强宣传留守儿童人身权利保护工作,以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政府部门应鼓励创建并支持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与之协作,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帮助,同时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务工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发挥好父母职能。(4)司法保护机制。国家应通过立法形式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国家监护制度以及法律责任,即在基层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中设立专门的监督监护机构,对父母以及临时监护主体予以监督,确保其尽责地履行监护义务。要严格执行《刑法》、《民法》及相关法律,对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利的犯罪行为及教唆留守儿童违法犯罪行为的主体要加大打击力度;对于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案件,可参考国外的案件审理经验与方案。加强公安司法部门与家庭学校的联系与合作。

注释

① 刘海年.中国法律关于人身权利的保障[J].中国社会科学,1996(4):2.

篇5

一、成立组织,强化责任

针对鹤壁市留守儿童问题,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市委有关领导专门听取了团市委关于留守儿童工作的情况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团市委十分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将其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团市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学校部、权益部、少工委联合负责的工作小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同时,各县(区)团委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团市委与各县区团组织负责人签订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责任书,实行定人员、定责任、定奖惩的工作责任制,将工作实绩与年度工作考评挂钩,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团市委计划在全市各级团组织中开展以“平安留守.快乐成长”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确立了以活动开展促工作进步的基本思路,为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方式,丰富载体

针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家庭管理教育的实际情况,团市委计划鼓励动员基层乡镇、农村和社区的团干部担任留守少年儿童的“义务家长”,为留守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提供力所能及地、有针对性地帮助,给予他们亲情般的关爱。“义务家长”每季与留守少年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联系两次;“义务家长”每月与帮扶少先队员至少联系一次。“义务家长”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对帮扶留守少年儿童进行一次家访,力所能及地给留守少年儿童生活上一些资助;“义务家长”每学期与在外打工的留守少年儿童家长书信或电话联系一次,通报留守少年儿童情况。

三、立足职能,深入宣传

团市委立足自身职能,充分发动各级团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广泛深入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溺亡宣传教育工作。一是组织志愿者队伍进社区、进学校、进广场,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溺亡专题宣传;二是安排各级团组织动员公安、检察、律师等队伍中的志愿者、法制副校长等,分别前往各主要中小学,利用“法制课堂”“法制讲座”等形式,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宣讲;三是组织开展“两法一条例”宣传,让志愿者走上街头,通过展板和传单进行宣讲,让社会更加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知识;四是利用宣传活动,抓紧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开展未成年人自救自护教育,组织各学校团委、少先队开展防灾演练;发动志愿者前往贫困山区小学开展预防溺亡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并发放青少年自救自护教育卡通书、防溺亡宣传单等。

四、借力新媒体,扩大覆盖

一是以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为平台,采取组建专业工作人员队伍的模式,由法律、心理等方面的专家和志愿者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心理、维权、自护等方面的免费咨询服务和受理对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行为的控告、投诉。计划今年将开展一次面向留守儿童的热线仪式,配合新闻媒体介绍热线的使用方法和具体作用,扩大热线在我市留守儿童群体中的知晓度,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多种形式层次推进,深化留守儿童帮扶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团属微信、微博、网站等网络新媒体开展相关宣传工作。在团市委微信公众号“青春鹤壁”和官方微博进行不定期预防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小知识,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未成年人阅读,开辟专栏进行宣传,通过视频和图文宣传安全教育专题知识;同时组织各级团组织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播放关于中小学生预防危险、安全教育视频,扩大宣传范围,尽量多地覆盖广大未成年人,利用微信微博阵地每周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一法一条例”的宣传,通过网络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知识。

五、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工作开展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

(一)由于团市委人手力量不足、经费困难,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覆盖范围不够广的问题。

(二)宣传形式比较传统,宣传手段和内容仍显单一在今后的防艾宣传教育工作中有待进一步创新。

结合存在的不足,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及内容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对策

一、“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安全隐患增多。“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温暖和父母及时有效的监管,容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监护和引导,加之他们年幼,思想单纯,辨别是非及自我保护的能力低下,很容易使他们受到外来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意外伤害和伤害别人。“留守儿童”心理、行为上存在着好动、易冲动等倾向,容易发生撞着、摔着等自我伤害和惹是生非、打架斗殴、伤害别人等现象;三是监护人的缺失或临时监护人因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和受到意外伤害不能及时医治的事件也屡有发生。

(二)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普遍较差,这是“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在校不学习,放学后与社会上闲杂人员混在一起,养成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偷鸡摸狗的坏习惯,更有寻求“小混混”的保护,或帮助“小混混”对在校学生进行敲诈、勒索者。还表现在乱花钱、摆阔气、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有钱就花,无钱就借或者逃学,少年犯罪等现象。

二、成因分析

(一)公民价值观的偏差。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人的价值观一般是从出生起,是在家庭和社会中积累形成的。许多农民工因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化,更直接注重于投资少收益明显的打工,故而,对孩子的未来,往往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这无疑潜移默化地助长了孩子的“自由化思潮”,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增加了难度。虽然个人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随着生活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但是有些基本的观念,往往相对稳定,它们对行为长期起着指导作用。现在已有许多农民工认识到“富了一代人,害了一代人”的危害,开始为孩子的教育择校等,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有绝大数农民工父母,不知道孩子的班主任是谁,也从来没有哪怕通过电话的形式了解过孩子在校的发展与进步。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意识的淡薄和教育能力的降低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时,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根本顾及不到子女的教育问题,对于大学高昂的学费,毕业后难找工作,有些家长甚至害怕子女考上大学,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对教育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但绝大多数农民认识不到教育是最优的投资,而认为是负担,学生在校读书,只是把年龄混大一点,然后出去打工挣钱。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照样当老板,挣大钱,这种思想观念,对学习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把学校教育仅理解为“打工前的识字班”的思维已经影响了孩子。这是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之一。

同时,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也存在落差。外出家长忙于打工挣钱,没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教育,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大部分代管者对孩子的照顾只能实施温饱式哺育,根本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也很难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等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却不能充分给予解答。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政府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的作用,为从根本上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带子女进城就近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城市学校随时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和临时组建农民工子女学校。以确保“家庭和谐”、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农村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关心“留守儿童”,专门成立一个机构,时刻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打击社会毒瘤,抵制不良风尚,掌握生活、学习动态等,有问题及时解决。应形成一种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会新风尚。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应发展寄宿制学校,实行专职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代行家长制,让学生尽量和老师一起生活。

篇7

一、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应该说,留守儿童是中国城乡长期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养家糊口或争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同时,他们在城市里,工作苦、环境差、待遇低,无法将他们的子女接进城里,同城里的孩子一样接收教育。他们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造成留守儿童健康心里的缺失:

1、柔内的性格。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长期的父母分离,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导致孩子自卑封闭心理。

2、自卑的心理。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许多希望和需求无处可求,更是实现不了,产生失落感,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3、寂寞的心理。父母的长期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感到无助,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4、逆反的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5、嫉妒的心理。留守儿童当看到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同学,他们的各方面的条件比自己好时,就感到心里不满,要么是埋怨自己,要么是嫉妒别人,甚至找茬发泄于他人。

二、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另外父爱母爱的亲情缺失、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与监管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社会和家庭的重视。

1、监护的缺位和“盲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隔代教育,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进行有效有益的交流沟通。再加上还要或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暇照顾孩子,或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或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

2、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迷恋“网吧”等。

3、社会环境的“雷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为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班主任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

1、实行留守学生的登记制度。在新学期招生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和家庭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监管工作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班级教育主阵地的作用。(1)加强安全和法制教育。充分利用班队会、法制教育课、安全教育课等加强学生的安全和法制教育。(2)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加强班风、学风的培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班级文化。(3)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和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向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农村学校由于师资问题,班主任兼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职责,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3、发挥班主任的横向和纵向沟通作用。(1)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聘请区域范围内有影响的心理咨询人士进行专题辅导班主任或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或者网上交流活动。(2)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座谈会;利用六一儿童节,开展忘年欢乐交流活动。(3)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困难。积极争取“春蕾女童”、“希望工程”等组织和有爱心的企业、个人对特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在生活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还给孩子一个健康幸福、平安欢乐的童年。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农村大量务工人员进入城市谋求生存,致使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如何管理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

笔者根据对学校周边留守儿童的走访,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方面的成长问题:

(一)学习成绩落后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家庭生活负担加重,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成了家庭劳动力之一,是爷爷奶奶等监护人日常生活、劳动的助手。劳动占用了留守儿童大部分的休闲时间,自然对其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譬如不能按时完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作业等,学习成绩普遍处于班级中下等水平。

(二)心理健康存在偏差

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生活上得不到正常的照顾,情感上也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与呵护,致使留守儿童内心情感压抑,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对外界产生抵触情绪,出现性格孤僻、情感自闭的不良性格特征,情况严重者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另一种情况是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他们内心孤独,出现心理失衡,对学习及班级活动毫无兴趣,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参与集体活动,对生活缺乏耐心与爱心,这类儿童较一般的留守儿童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关注。

(三)道德行为失范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代养人只负责孩子的物质生活,只要孩子吃得饱、穿得暖,他们就认为自己尽到了应有的责任,很少去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缺失亲情,加上教育管理的不到位,留守儿童养成了懒散的生活习惯,出现不讲卫生、乱花钱、顶撞祖辈、不服管理、说谎骗人等不良行为。在校内则表现为与班级同学关系不和,对教师的管教爱理不理,与同学有了矛盾,不通过协商处理、上报班主任等正常调节渠道,而是通过自我行为聚众赌气斗殴,道德行为失范。

(四)安全保障不到位

缺乏父母监管儿童的安全,加上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学生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由于监护人忙于日常劳动,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需要以及学习需求,极易形成管理盲区,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二、留守儿童出现成长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上述留守儿童存在的成长问题进行归类分析,不难发现,留守儿童出现成长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尤为淡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就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监护人及代养人而言,绝大部分是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他们一方面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家庭教育常识,只关心孩子的衣食起居,难以完成对孩子的学习的辅导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又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缺乏亲情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放任自流,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无法对孩子进行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三是留守儿童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因此大多数时候监护人与代养人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及道德习惯不闻不问。

(二)学校的教育措施不到位

调查发现,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其子女就近入学,学校的教学压力大大增加,出现学生人数多、班额大的现象。教学任务繁重,而教师的精力有限,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难以做到个案观察、个案分析和个案辅导,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无法有针对性地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而家长恰恰看不到学校教育的缺陷所在,以为依赖学校教育和教师教育就行了,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位,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难以有效进行,不能将学生在校表现与家庭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了解甚少,虽然通过家访等渠道与监护人及代养人签订了家校沟通手册,但家访只见学生、不见监护人的情况屡屡出现,家校合作难以实现。

(三)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不够

随着人们经济观念的改变,城乡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在思想深处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校园周边网吧、歌厅等娱乐场所大量出现,给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这一管理失范的群体带来严重的行为影响和心理干扰。校外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形成了对社会的畸形认识,让他们只看到社会发展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人生成长的全部。

三、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策略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笔者以为,要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设留守儿童关爱场所

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出硬政策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在农村兴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建设“爱心话吧”“爱心书屋”“爱心聊天室”等关爱场所,为留守儿童免费开放,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关释疑解答活动,聘请专业人员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袋。同时,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通话快捷地点,不定期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让留守儿童的情感得到有效的倾诉与分享。

(二)健全留守儿童制度管理

加强对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针对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留守儿童,学校对其实行跟踪管理。尤其是在城区无住房、租住他人房间的留守儿童,学校要联合当地派出所,与房东和学生监护人签订“四方责任书”,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细化分工,对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进行有效监管,加强双休和寒暑假期间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增强留守儿童的生活信心和学习信心。

篇9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已经十分普遍。许多儿童“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1.“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例如上网玩游戏成瘾,天气炎热受他人蛊惑下水游泳,这些事例都会给“留守儿童”带来身心上的伤害,有时会危及到他们的生命。

2.“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乏父母关爱,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4.“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5.“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加之爷爷、奶奶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

二、对“留守儿童”采取的对策

1.学校、家庭、村委建立联防机制

学校成立校委会,成员由家长、老师和村干部组成,定期研究学生安全管理问题,对于一些特殊学生,要建立档案重点关注其行为和思想动态,尤其是在寒暑假期,校委会要在学生经常路过的池塘、河流等危险区域树立警告牌,村干部和家长要思想统一,即凡是看见有学生在水边玩耍的都要进行劝阻。

2.加强与父母的联系和沟通

学校的教师要多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加强联系,告诉他们孩子在家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避免此严彼宽现象的发生。

3.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4.健全学校教育

首先,要求每一个农村中小学都要对留守学生进行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和老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护,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难题。尽量多安排他们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留守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其次,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再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学生自尊、自立意识,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重要意义。最后,重视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篇10

摘要:随着社会对儿童成长和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慢慢的为社会所重视。本文通过实地深入调研,指出留守儿童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的几大问题,主要是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考察了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道德观念、心理问题、安全、教育问题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和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外出务工;道德观念;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基本的生存所需,逐渐的向城镇或者发展地区进军,由于这种现象而产生出一群在人身安全、道德修养、心理情感、学生生活等方面欠缺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群体,我们通过下基层调研揭示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产生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针对留守儿童现状的一系列问题,我们从贵州省铜仁市的三个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并用问卷的方式进行了归纳了整理。我们将所发放的100份调查问卷进行收集和整理之后,以饼状图的方式加以更详细和更直观的分析。

(一)留守和的自立能力

俗话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84%的留守儿童在自我照顾方面能力很强,完全能够独立的承担起自己的生活起居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心理问题

在调查中有78%的孩子学习上存在困难,在城镇中,孩子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时,家长会在孩子上课之余,会给孩子找各种补习班来提高孩子的成绩,然而在农村,这些家庭生活本就存在困难,基本上没有剩余的钱来支撑孩子的学习所用。

(三)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方面

我们对留守儿童如何自我保护,或者遇到危险时如何自救等问题进行调研。其中对人身安全方面的知识从来不知道得人占60%,剩余40%也只是略有了解,当他们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如何去应对和自我保护几乎不知。而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向他们尽量多的宣传人身安全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在遇到危险或紧急状况时能做到遇之淡然,处之泰然。

二、留守儿童的问题

1、留守儿童性格方面

通过我们这次调研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留守儿童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留守儿童自卑心理比较严重,我们很难与之沟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处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也是家庭教育最敏感时期。

2、留守儿童道德观念较差

留守儿童绝大多数都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自控和自律能力较弱。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使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缺乏,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纪律散漫,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件事,甚至有些留守儿童在与朋友或者亲人出现矛盾时,动辄恶语相向,拳脚相加。

3、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较弱

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遭遇侵害的案件不断的发生,我们调研小组也针对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有监护之责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纪较大,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留守儿童的监护者只能保证孩子的温饱问题,却无法使留守儿童学会自我保护。所以,留守儿童在面对危险时不知如何反抗,事后更加不知道如何向家长或者社会寻求求助,故而,农村中针对留守儿童的侵犯案件越来越多,甚至一些家长的回避态度纵容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由于农村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镇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例如借读费等;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家庭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忙于打工,没有时间来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问题,而身为监护者年老体衰,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极少的关注,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当孩子在学生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几乎都是自己解决,而解决这种困难的方法只是去放任。

(三)学校原因

从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农村的教育资源欠缺,一些课程的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同时农村的教育体系也跟不上教育改革发展。由于学校的教育设施不完整,留守儿童在面临心理、生活等困惑时,他们得不到学校给予的斑竹和疏导,由于无法通过老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及学校要需要积极的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的新措施和新办法,并且政府还需建立针对留守儿童安全责任制度,只要制定明确的责任制度,才能更好的加强留守儿童在学校的生活、安全方面的保证;同时还要是制定留守儿童在假期或者双休日的安全教育体系,尽可能的解决留守儿童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学习、生活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从而解决进程务工农村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国民生产总值。

(二)加大投入改善孩子教育

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应对农村的师资教育和教学硬件设施大幅度的投入,以提高师资教育水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我国教育机构也应加大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的交流活动,扩展农村学生的见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应出台一些有利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能够让儿童跟随父母身边,使孩子能够在父母的务工城镇参加学习和升学,使务工人员的子女享受与城镇儿童同等的受教育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