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4-04-01 16:4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教育方法

篇1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4-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的很多青壮年都选择到城市打工,而孩子都交给留在农村的老人抚养,因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国家妇联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人,同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农村教育工作中的重点。由于很多留守儿童的年龄较小、缺乏父母的监督管理和关爱、不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造成了很多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同时也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开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学习状况

因为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和自己的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在一起生活,这些名义上的监护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对于孩子的管理也比较放松。这样不仅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无法给予足够的帮助,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与孩子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无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另外他们还需要进行家务劳动与田间的农活,基本上没有空余时间去管理孩子的学习,因此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二)性格状况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孩子的管理上都比较放松。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当前独生子女较多,外出父母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管理,他们那一代人普遍溺爱孙子孙女,因此留守儿童的生活基本上不存在限制的情况。这样一来就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他们自私人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三)心理状况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关注,因为孩子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很少有机会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而监护人也无暇照顾他们的情感变化。这样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常常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比如焦虑自卑、消极、缺乏自信等问题。

(四)价值观念

绝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不予重视,尤其是很多家长因为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形成一种负疚感,他们便通过物质的给予来进行弥补,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爱。其实很多留守儿童因为拥有了更多的零花钱之后,往往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很多孩子也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家庭教育要尽到责任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们觉得教育管理孩子理所当然的属于学校的工作,家长只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就好了,对于孩子的成绩以及思想品德的好坏从来不过问。其实父母应该尽快的纠正这种观念,要将“自不教父之过”作为自己的教育责任理念,要认识到教育子女是父母与生俱来的职责。不但要充分考虑家庭的收入,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还应该关心孩子的教育情况。如果父母都在外打工,则必须要选择合适的监护人,监护人不能过于宠孩子,也不能要求孩子做过多的农务,确保他们拥有足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在父母务工时,应该定期和“监护人”进行沟通,充分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健康情况,要以各种渠道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父母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对于子女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以及心理成长都必须要有充分的掌握。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交流的内容要尽可能的全面及细致,从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教导他们成人成材。

(二)学校教育要加强管理

农村学校应该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当成是专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要建立全面的留守儿童档案,结合他们的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健康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措施,制定科学的教育方针,将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目标。例如让孩子定期与父母进行沟通,班主任教师应该每个月定期与孩子的父母取得联系,告知父母孩子的在校情况,让父母对孩子进行简短的电话教育;对于在校期间表现不好的,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要及时发现,耐心沟通,说服教育;另外教师还应该常常进行家访,或者通过监护人座谈会的形式来和家长交流管理经验,共同讨论教育方法

(三)社会各界要做好工作

一方面,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体系,并且将其贯彻落实。比如可以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或者农村社会教育与留守儿童监护体系,由乡政府带头组织、学校、村委会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定期家访工作机制、和在外父母定期沟通机制、每个教师专门负责几名学生的管理机制,对于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发现之后及时处理。对于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保护。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宣传力度。适龄儿童进行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也是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与义务。政府机构特别是乡政府必须要坚决依法办事,通过各种措施来确保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委托的监护人从守法的角度,科学的处理好外出务工赚钱与子女接受教育的关系,将留守儿童的辍学概率降到最低。对于一些家庭确有困难,无法负担教育经费的家庭,地方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让学生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有效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必须要依靠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形成合力,三种教育相互配合协调,做到互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积极、文明和谐的成长环境,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空间,让祖国的花朵能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城区小学 监护人 文化程度 教育方法

一、调查背景

目前,中国正经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城市化过程,大量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空村家庭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从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的具体原因来说,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建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其中许多人因经济、环境、住房、入学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把孩子留在户籍地而成为留守儿童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在调查海宁小学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及其教育方法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调查前,取得一年级各班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的支持,发放调查问卷,最终确定了一年级96名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随之作为调查对象的有这96名学生的家长以及所在班任课教师共16名(数学教师4名、语文教师8名)。分时间段进行观察,开展个别对象或随机对象的访谈。了解监护人文化程度的高低对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的影响,以及监护人教育方法的是否得当对儿童心理成长的正负面影响。通过学习相关文献资料,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用科学的眼光分析调查所得的各种资料、情况。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关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监护类型的调查

分析: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部分留守儿童在生长发育方面也受到了一程度的影响。同时,监护人的素质、文化程度、对儿童的关心程度等都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学习态度等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关于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调查

分析: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学校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的监护人有很强的教育观念,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下却没有办法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很多监护人对留守孩子只在生活上起到“照看”的作用,对思想道德教育、学习成绩、日常行为则很少过问。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个人素质将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的健康成长。这种教育环境下的质量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忧虑。

(三)一年级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方式的调查

分析: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们要么认为“棍棒下面出人才”,孩子一旦犯错,轻则厉声训斥,重则大打出手;粗暴型的监护人占到所被调查监护人总数的37.5%。要么认为“树大自然直”,任其自然发展,对其行为不加约束和限制。放任型监护人占到监护人总数的46.8%。而民主型和权威型分别仅占监护人总人数的20.8%和10.41%。对留守孩子放任自流,溺爱有加,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而监护人中真正从多方面关心教育的寥寥无几。

(四)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亲情联系站和监护人责任制度

建立一年级亲情联系站,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亲情联系等活动,让学生有地方说话,使留守孩子“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温馨的新家。

2.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通过对一年级“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方法的了解,改变原来的不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年级留守儿童监护人最优化的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执行选定的辅导方法时,要对辅导过程有个正确的理解。辅导过程应是孩子在家长的帮助和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完成消化吸收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在辅导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孩子独立思维、开发智力活动为主导的原则,否则,把给孩子天天讲课作为一种主要的辅导方式,那就把辅导和教学这两种不同的智力活动过程混同起来。孩子将会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吸收老师和家长讲授的知识,就难以收到应有的家庭辅导效果。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教育学刊.2005.

[2]任运昌.林健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和方向.2007.

[3]蒙应.余忠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100问.2008.

篇3

关键词: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留守儿童;对策

汉语教育心理疗法是运用汉语教育和心理学相关知识,融合语言、动作、表情、神态及专业知识为一体,科学巧妙地设计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通过传授汉语知识、转移注意力、增强自信度、开展智力活动和做游戏等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让学生进行文字语言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内心的探索,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对儿童产生内心影响,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轨道上来,最终达到汉语教育心理治疗的目的。

汉语教育心理疗法在解决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方面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可以开辟新的研究方法和领域,通过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利用认知疗法、放松训练法等方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挫折教育、信心激励,从而在认知层面加深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以此来使他们更好地成长。还可以在引导留守儿童们进行文学创作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从而更好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以此来达到让他们健康成长的目的。

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是当前国内社会文化教育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在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只是证实了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甚至不可逆转的问题,并未真正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留守儿童问题与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在留守儿童问题方面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的理论盲点,丰富研究汉语教育的理论宝库。此外,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的提出将对社会产生如下应用价值:

首先,对留守儿童问题与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及除文化以外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大力丰富汉语教育心理疗法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理论依据。

其次,对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汉语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此外,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文本研究充实了其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填补文学史上关于汉语言教育研究的理论盲点,丰富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理论宝库。与此同时,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的研究可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此项目可以开拓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新局面,有利于拓宽本专业的应用领域,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对于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重大意义。

最后,将留守儿童问题与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相结合,有利于开创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方式的改革。

目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政策方面,而不是从教育与心理等方面出发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此外,社会上对有关留守儿童问题与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研究的关注较少,可行性不强,且这些研究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河南师范大学的一组学生针对这个课题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及探讨活动。

为了更好地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解,小组成员多次参加社团组织的支教活动,在寒暑假期间从事教学工作,并且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小组各成员着手搜集大量的、可靠的文本资料,对课题相关著作文本、文献资料进行细读研究,大量研读汉语教育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为以后对留守儿童实施汉语教育心理疗法打下了理论基础,并充分利用了网络等现代媒体技术,及时了解我国部分发达城市的专家学者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展开讨论与研究,然后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该小组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海外留守儿童现状及解决方案,并且搜集了与本课题相关的各类资料。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小组成员结合留守儿童现状及相关理论知识制定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相关对策。

首先,利用共鸣原理,通过书信、日记批语等方式来拉近与留守儿童们的心灵距离,用书面文字形式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自我倾诉的有效途径。我们能通过此方法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想法,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和解除各种心理问题,借助这些创作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疏导他们的情绪,改善他们的心态。让他们利用文字这一方式来表达自己也是一种“情感寄托法”,以此来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心里想法难以捉摸的问题。因为用语言进行沟通时,留守儿童往往容易产生胆怯自卑等心理,而这种方法恰恰避免了这些不良心理的产生。

其次,利用净化心理学原理,将一些心灵治愈系文章著作展示给孩子们,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典型的童话、寓言故事,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中收获乐趣,获得心灵上的疏导,让他们从中了解到爱、真、善、美,从而达到促进心灵健康成长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利用名著经典诵读引导法,通过选取一些经典名著,进行诵读、讲解并与留守儿童交流心得体会,这种做法运用到了“净化心理疗法”,以此来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另外,运用“民俗文化浸染熏陶法”,这种方法运用了情感接触原理,所谓情感接触,按照苏联心理学家的定义即:个体感到自己受到别人关心和同情;个体与周围的人是和谐的,能感受到他们的悲伤和快乐[1]。通过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的魅力,让他们对本地区民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并对其产生共鸣,这种做法运用了“共鸣原理”,以此来增加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

同时,运用“趣味游戏缓解法”,通过进行一些集体性的趣味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团队意识,提高交流沟通能力,让他们积极展示自身个性,这种做法运用了“放松训练疗法”,以此来舒缓心灵,塑造健康的性格。人与人的互动是在共同面临社会情景时、共同参与社会活动中实现的。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不仅应该关注“沟通”等互动活动的形式结构,还应该关注互动活动的组织及其具体内容[2]。在此过程中,我们着重实施了“模拟家庭”法。模拟家庭,重在营造家庭氛围,给“家庭成员”一个情感寄托。让他们在“家”中能得到慈母般的关怀、严父般的管教、在倾心倾情的交心谈心中,在兄弟姐妹的相依相伴中,回归家的爱巢,重温亲情的美梦。在这样的“家”中,他们会得到深切的生活体验,得到切实的人文关怀,学会做事、做人,学会自我照顾并懂得照顾他人。

最后,还运用“文字语言创作法”,即通过引导留守儿童进行诗歌、短文等写作,让他们在抒发自己内心世界情感的同时,巩固和提升汉语基础知识。这种做法运用了“领悟原理疗法”,以此来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从而提升他们对美的认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通过各方面的研究探索以及对实践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教育心理疗法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方面的实效。我们相信,在不断地努力下,我们的汉语教育心理疗法会不断完善,而它势必会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指导教师:耿红卫)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重点项目:留守儿童问题与汉语教育心理疗法研究。项目编号[20130058])

注释:

篇4

1.建立制度,成立机构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制度或管理办法,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成立管理机构,让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班主任、领导班子及相关教师为组员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构,落实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层层管理。对留守儿童在安全、生活、卫生、学习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教育和管理,让留守儿童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得到指导和帮助。

2.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

首先是晓之以理,加强对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及意志力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其次是动之以情,主动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

要教育好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教师应定期与家长联系,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及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现,了解家长的要求及学生在家长面前的表现,指导家长关注和教育孩子。设置“亲情电话”,帮助指导学生定期与家长沟通。学校在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时进行必要的家访,或组织召开家长会。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一是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培养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他们监护和教育的重任,教师应勇敢而无私地担负,要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二是培养教师成为具有多方面知识的“博士”。对留守儿童,需要心理的辅导,生活技能及与人交往方法的指导,甚至是安全、法律常识的教育,学校应鼓励教师自学或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知识素养,以顺利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二、加强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1.班主任是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主要责任人

班主任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自然就成为组织、教育、管理留守儿童,引导、帮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直接和主要责任人。作为班主任应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有具体的工作计划,主动地投入这个教育工作中。

2.选好班主任,加强对班主任责任心的教育

班主任是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直接的、具体的责任人,对留守儿童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选聘具有高度责任心、有耐心、自身个性品质优秀、心理健康的高素质教师负责班主任工作。学校对班主任要加强培训,提高班主任的素质,让留守儿童在人生之路上因有一位良师指导而顺利地、健康地成长。

3.建立健全对班主任工作的激励制度

在精神层面上,要适时、经常地对班主任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上的付出给予肯定和表彰,让班主任因工作得到学校的认可而产生成就感。在物质方面上,学校应充分、合理地定好班主任的工作量,在绩效奖励工资中要偏重于班主任,在晋升、评优、考核中要优先考虑班主任。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目前现阶段不可忽视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的努力和担当,更需要社会、社区、家庭的共同关注。只有社会、社区、家庭、学校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得到更完善的解决,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霞桃.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库,2006.

[2]杜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学校教育新对策——以云南省水富县第五初级中学为例[J].教育探究,2010(1).

[3]龙雪峰.学校老师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作用[J].快乐阅读,2012(24).

[4]王怀青.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管理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11(18).

[5]栗继鹏.学校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科学时代,2009(2).

[6]谭详.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对策[J].科教文汇,2009(26).

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7-01

我国劳动力人口流动不断加剧,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少,农村劳动力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发达地区去务工,子女不得不留在家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是当前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留守儿童存在着比较强烈的心理诉求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部分人群都具备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以及受人尊重、需求。留守儿童吃穿住现在都不成问题,然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需求,是对亲情的依赖。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母爱父爱的滋润,没有安全感,隔代溺爱造成了留守儿童矫情和脆弱。留守儿童往往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者讥讽,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和欺负,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更渴望自父母能够在自己身边,没有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当前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挣钱他们,缺乏和孩子进行相处和交流的时间,这些儿童基本上远离父母的关爱,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温暖,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形成自卑心理,性格变得较为古怪,不愿与他人交往,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意识和能力,不仅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甚至影响他们的生活及未来发展。

2.学校教育缺失

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家庭环境、生长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城市儿童一般情跟随父母长大,他们不缺吃穿住用,更不缺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而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他们更需要得到心灵的慰藉,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不断增强自信心,在父母关爱呵护的阳光雨露下更好地生活和成长。但是,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城市全一样,没有兼顾到农村学生的实际,不能针对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发展需要开展相关课程,他们需要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来心理辅导,而这样的课程较少机会。因为受到经济条件制约,农村中小学一般情况下仅仅有必备的基础科目,缺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由于生活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非常薄弱,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通过各种途径转入到城市,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严重流失。尽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特岗等招收了一部分大学生,但是,她们缺乏教学经验和阅历。农村留下来的中学教师也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任务。

3.社会环境因素给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学校规模招生规模以及生源地不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远远赶不上城市教育发展,使得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紧缺,教学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同时缺乏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校就没有能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有关,当前的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够到教育资源丰富和教学方式比较先进的学校去接受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享受其他先进地区、发达城市应有的教学资源。

二、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注重实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举足轻重,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务必重视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村委会创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整理归类,引导儿童积极主动有意义的活动。尤其是在节假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怀,充分发挥当地村委会、妇委会的作用,送礼一定的小礼物,或者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活动,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心灵慰藉,给予他们心理安全感,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第二,针对劳务输出大省,倡导父母对儿童更多的监护,让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真正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照顾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利用多种形式更好地引导儿童和家长沟通和交流,强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义务。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教育宣传,给留守儿童监护人提供更好的儿童教育方法,让农村的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让他们更有安全感,促进他们更好地生活成长,塑造他们完美的心灵。

2.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学校应该根据留守儿童实际,组织实施法制平安讲座,帮助儿童更好的自我防护,降低减少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各种疑虑,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关爱,减少和排除各种心理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让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有更多的交际沟通机会,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扶。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问题,教师实施角色转变,让留守儿童不仅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能力,还能够找到更多的家的温暖,能够得到更多的父母般的亲情。

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教育状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第一,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寄宿制学校,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教育投入,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第二,农民工集聚城市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让这些留守儿童能够留在父母所在城市或地区接受义务教育,这样就能够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的双重教育问题。此外,我国各地公立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接受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激励,促进他们健康的生活学习和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充分发教学校、政府、家庭等方面的综合作用,针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策略,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能够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教育问题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会宁由此名垂青史,闻名中外。然而,会宁水资源短缺,地表水大部分苦咸,干旱是主要自然灾害,霜冻、冰雹、风灾、洪灾、病虫害也比较突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条件落后,苦甲天下。近年来劳务输出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一大渠道。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一大难题,本课题组针对这一现象对会宁县杨崖集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家庭生活等进行了摸底、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总结了一些教育方法,积累了一些教育经验,探讨一些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

1.由于经济条件的落后,大量农民工进入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打工,在消费比较昂贵的大城市农民工没有条件带子女去那儿享受优越的教育资源,只能留在原地,成为留守儿童。

2.条件艰苦的农村,由于随着经济条件的相对好转,在外地打工时接受先进的思想,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他们本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千方百计把孩子转入相对比较优越的中小城市,在小县城租住房子由祖父或祖母管理,成为新出现的流动留守儿童。

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青壮年在外打工的过程中与外地的青年人结婚,而且生育了孩子,把孩子留在老家,产生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形成给教育带来极大地的挑战,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我教管中心对留守儿童调查情况

1.我教管中心结合本地区的三所学校,对近千名学生进行摸底、造册、问卷调查、分析调研,总结了一些管理及教育的经验。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1.2%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1.8%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59.8%。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三、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四、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由结对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营养餐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就近入学。学校尽力接收留守儿童入学,并按片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总之,留守儿童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教育问题的关注和真正解决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笔者相信,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我们一定能够稳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

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及原因

1.无学习目标,学习成绩较差

大多表现为重养轻教,只要能让他吃饱、穿暖,不出安全就行,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隔代监护,大部分老人都只是重监护,轻教育,对孩子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厌学、逃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孩子学习差的原因之一。孩子小,又缺失亲情的关爱,心里空空如也,自觉性与独立性都很差,缺乏父母的监督与正向引导,错过了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导致学习差的又一原因。

2.性格缺陷

在缺少母爱与父爱环境下的孩子,十有八九在性格上都有一定的缺陷。隔代教育,多以物质满足为主,所以孩子的性格表现为任性、放纵、随意。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每天都感到内心的孤独,时间久了亲子之间的情感被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3.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长期的物质满足、需求,孩子的人生观、价值取向有一定的扭曲

攀比、追求时尚、好逸恶劳、物质享受影响他们,将劳动、尊重、和谐、拼搏抛向九霄云外,没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其他问题及原因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教育方法的陈旧,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科学的管教方法,对孩子迁就、放任!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在教育教学中缺少对他们更多的关爱,用常规的教育方法对这些“非常规的群体”进行管理与教育,效果显然相差甚远,有时还在不知不觉中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自信,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

3.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不到位

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薄弱。目前,许多地方都有家长学校,以为能为农村家庭教育发挥作用,然而也只是形同虚设。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少有针对性的宣传、指导、培训活动,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重生产,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二、留守儿童心理矫正策略

(一)社会应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

1.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服务机构,并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设置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构,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可是没有将工作落到实处。因为在农村地区,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你看到“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处”这样的字样也只是为了制度的需要而设,没有起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的作用。另外,许多家长的意识不够,没有把孩子心理问题当成一个问题,致使“心理咨询处”冷冷清清,无人问津,这样也就让其形同虚设。

2.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甚大,所以要创造出让留守儿童感到快乐、安全、幸福、和谐的社会环境。亲人之间、师生之间的促膝长谈;同学之间的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平等交流都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健康向上。

3.加大投入,利用电视、电影、网络、书刊等宣传媒体,呼吁广大社会群体共同来关爱留守儿童

有不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目不识丁,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对此感到无助。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宣传;利用农家书屋,定期组织这些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

(二)让爱来驱走留守儿童心中的孤寂

1.爱我你就多陪陪我,爱我你就多夸夸我

作为父母,应该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孩子,和他一起游戏,陪他一起学习,了解学习方面的困难,有没有学习压力,了解一下学校的老师、好朋友等,让他能感受到你的关爱,这比你给他买精美的礼物、时髦的新衣裳更珍贵。如果实在太远,不能常回家看看,你可以利用电话、网上视频等方式进行沟通,最好是每天谈心,不要因为电话费太贵而省之,对孩子的关心教育远比电话费更宝贵!

2.教师的爱也不可或缺

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尊重与认可,不受排挤与歧视,努力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及时鼓励与赞扬,让他能体会到成功与成就,让他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在得到他信中建立自信。

篇8

一、S镇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为了深入了解S镇留守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情况,笔者选定了S镇其中两个村(SS村和SE村)、三个幼儿园(JZ园、JF园和NG园)和3所小学(JY小学、JX小学和乡村NE完小)为考察点,通过实地调查得知,目前S镇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如下三种:

1.公立学校教育所谓学校教育,这里指由政府组织和认可的教育机构,对留守儿童实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正规教育,它包括公立幼儿和公立小学设立的学前班及公立小学教育。学校教育又分为“非寄宿制”学校教育和“寄宿制”学校教育。“非寄宿制”学校学习。农村留守儿童在非寄宿制学校学习,并不能得到学校及老师们特别关注和特殊爱护。留守儿童按照学校规定,白天在学校接受课堂教育和管理,即“早去晚归”式的上学形式。学校正规教育,也不可能将“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分类分班进行特殊教育。(假设有某所学校按“留守”和“非留守”分别给予学生授课,那必将会引起社会有关“公正与否”的争议)。因此,学校教育,其主要活动不可能对留守儿童采取特殊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在学校一般情况下是得不到任何补偿的。况且小学教师每天的工作非常繁重,农村过多的留守儿童,老师精力和爱心也是有限的。近些年来,在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号召下,各地基础教育已经开始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全国各地基础教育倡导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种关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层面的关爱活动。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号召和组织党员教师与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结对进行帮扶,辅导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学校为留守学生设置专用电话室,供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沟通感情。二是以班主任为主体的教师个体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师个体对那些家庭困难、学习成绩波动较大的留守儿童给予较多的关怀。但这种关心,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关心的方式、频率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意愿,不具有长期性和计划性,关心的内容也多停留在浅层次的生活关心,缺乏针对性。在非寄宿制学校读书的留守儿童,一旦放学回家,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辈疏于管教或不服管教,他们就有可能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甚至是无人管教的境地。“寄宿制”学校学习。所谓“寄宿制”学校,学校保障从上周日晚到下周五下午吃住学习都在学校的学生其基本生活、学习和安全的全天候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既解决了偏远山区农村儿童上学难问题,又是弥补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实地考察了S镇“寄宿制”学校二种儿童教育形式:一是(3-6岁)儿童学前教育;二是(7-12岁)学龄儿童小学教育。S镇学前班儿童教育存在“低龄化”问题。由于该镇地广人稀、生源较少且经济发展落后,全镇76个自然村,仅2个自然村有民办幼儿园,其他自然村,都是以村小附设的学前班为主要形式,其入校儿童含3—5岁的幼儿。该镇学前班存在严重的“幼儿化”问题。而在教育问题上,学前班又存在着严重的“小学化”倾向。教学内容以算术、认字等知识学习为主,教师均为非幼师专业。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对“寄宿”在学前班内的“幼儿”没有任何的“低龄”关照。S镇在寄宿制小学学龄儿童教育现状。多数寄宿制小学,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都采取了一定的关爱行动。白天课堂学习,留守儿童与“非寄宿”儿童一样,学校并未给予他们过多的关照。而在晚间,针对“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学校有时会组织教师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和自强不息等心理辅导活动。对留守儿童更多的是常规生活管理和晚间学习作业辅导。然而,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存在着不少办学困难:一方面,缺少基本设施和教育管理人员,没有学生食堂、学生浴室和户外活动设施。乡村小学师资不足,一线教师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寄宿教育过于强调秩序和集体目标。学校为规范寄宿生活,便于管理,减少安全隐患,通常安排两节晚自习,要求寄宿生统一在教室学习,重复白天的学习内容,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使寄宿学生易生厌学情绪。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种强调纪律秩序和集体目标的寄宿生活,扼杀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觉得生活沉闷无趣。这些都不利于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2.民营托管教育所谓民营托管教育,就是留守儿童父母将留守儿童委托给“受托方”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农村务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其教育托管问题也成为农村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地方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以盈利为目的而自发地办起了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托管机构。笔者为了区别于寄宿制学校,不妨将这类“受托方”通称为“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或“民营托管机构”。根2013年S镇工商所和教育部门摸底统计,在集镇小学及幼儿园周边已经有50多家“民营托管机构”。笔者于2013年对集镇JY小学、JX小学4—6年级部分班级共12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两所小学约有43%的留守学龄儿童已经住在了民营托管机构,还有部分学前留守儿童也进入了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托管教育机构的类别,目前S镇自发产生了三类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第一类为社会人士举办的托管个体户或者由一人牵头、多家合办的托管教育机构。这些托管机构多为居住在学校周边的居民构成,他们利用居家地理位置优势,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其教育软硬件条件普遍较差,只能维持留守儿童基本生活要求。第二类为幼儿园附设的托管部。S镇6所民办幼儿园均设立了托管部,托管部不仅面向本幼儿园,还对外招收需要托管的留守儿童。托管的留守儿童可共享幼儿园的活动设施和教师等教育资源。与第一类托管机构相比较,第二类托管机构其教育环境相对较好一些。第三类为集镇学校的在职教师兼职举办的托管机构。在托管机构兼职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及时地发现留守儿童问题。这些教师通常富有爱心,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能为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行为教育等。但是,由于地方教育部门禁止在校教师从事校外盈利性教学辅导活动,这类机构属于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的民间教育组织。上述三类民营托管机构,尽管其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不尽如人意,但它作为一种伴生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生事物,的确对于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外出务工人员及当地部分干部群众的肯定和欢迎。这种托管机构的应时而生,也说明了它具有生存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尽管武陵民族地区S镇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也能为农村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解决儿童寄宿抚养或教育管理问题,然而,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本身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民营托管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第一,民营托管教育机构身份的合法性问题。这些托管机构没有得到地方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属于无证经营,不受行政法规保护。因此,它们只能在“地下活动”,还常常会受到地方恶势力的敲诈勒索,也随时存在着因为效益或社会问题而自生自灭的风险。当前,地方政府寄希望于这些托管机构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管问题,但是,由于这些民营机构没有合法身份,不便直接出面予以保护和支持,致使这些民营托管机构生存尤艰。第二,监督和评价机制缺失问题。托管机构由于是自发成立的,所以它的性质界定、责权划分、资质审核、监管评价等机制还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未将这类机构纳入其工作监管范围。只是当这些民营托管机构出现突发事件或意外安全事故时,地方政府或教育部门才进行事态干预和过问处理。所以说,这些民营教育托管机构目前尚处于无政府监管和无序竞争状态。第三,缺少教育管理质量评估标准。现有的托管机构自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质量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民营托管机构本身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机构本身缺少主观积极的服务意识和动力,部分由教师主办的托管机构,对其托管的儿童,只满足于督促孩子们完成作业,而缺乏对托管儿童的情感关怀。绝大部分托管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仅仅负责留守儿童的饮食、住宿、安全等一些最基本问题,忽略了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需求。托管机构大多室内活动空间狭小,因害怕承担安全风险,限制托管儿童户外活动。创办者和从业者个人素质普遍偏低,没有从教经验,不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对于3—6岁的留守幼儿,心理发展还十分敏感和脆弱,在最需要得到父母关爱的时候,却长期远离父母,更无法在托管机构得到情感的补偿,这些对于他们日后的性格发展和人格养成都将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3.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所谓“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后把孩子交由男女双方的某一亲族(包括留守儿童的祖辈和其他家族亲属)代管、代教,故而称之为“兼管式”。这一“兼管”形式,在民族地区农村比较普遍。笔者实地调查看到,未进入学前教育和托管机构的儿童,主要是托付给家族亲戚代管代教;入学了的学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也是需要家族相关亲属兼管的。就是上了寄宿制学前班和接受了小学教育的儿童(包括托管机构里的儿童),他们到周末也是要“回家”的,这个“家”,实际上就是家族亲戚兼管式的“家”。因此,家族监管式教育仍然非常重要。家族兼管式教育主要有如下三大类:第一,直系祖辈兼管教育。我们把外出务工人员将留守孩子交由其亲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管理教育形式称为直系祖辈兼管教育。这类兼管方式,其优点在于留守儿童能得到祖辈或家族亲情的呵护,兼管者的权威性和责任心以及其教育耐心都比较高,因此,留守儿童能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当然,祖辈的亲情是不能替代父母的关爱)关怀。同时,家族亲属兼管,其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示的。在民族山区,家族兼管者大多数属于年老力衰、体弱多病的老人,他们只能满足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需求,且多数兼管者是文盲或半文盲,无法辅导孩子们学习,有的对孩子还过分溺爱,致使留守儿童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第二,旁系祖辈兼管教育。有些家庭由于多种原因,其直系祖辈无法兼管留守孙辈,外出务工人员只好将孩子托付给血缘关系较近,平日来往较亲密的非直系祖辈代为监管教育,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旁系祖辈兼管。这种情况与上面所说的直系祖辈兼管差别较大,孩子离开了自己原有的家,既离开了父母,又要到一个陌生“新家”生活,加上旁系祖辈的权威性、耐心程度、应有的义务性以及对孩子性格了解等,也远不如直系祖辈。留守儿童过去很少与这些旁系祖辈共同生活,兼管者就像是孩子们心中的“熟悉的陌生人”。加之“兼管者”对寄养在家的留守儿童,多数抱有临时“代管”思想,对留守儿童也不愿过多过严地管教,除保证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需求和安全外,极少有教育措施。第三,其他亲族的兼管教育。还有一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是把孩子寄托给其他亲族,如兄、弟、姑、舅、姨等家,请他们代管代教。一般情况下,这样寄托兼管的时间比较短,当务工父母条件一有好转,他们就会将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或者另想办法,如送到前面所提及的民营托管机构。综上所述,公立学校寄宿教育、民营托管教育和家族兼管式教育,已构成了目前S镇留守儿童接受寄宿教育的三大形式。尽管这三大教育形式各自存在着明显不足,然而,它们为解决农村外出务工者代为抚育孩子的问题,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监管问题,确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事实上,也为地方政府解决了有关留守儿童托管方面的社会难题,分担了部分社会责任。

二、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只有深入调查和研究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才能发现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虽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仍未纳入各级政府议事和处事的工作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浪潮”已出现了20多年,带来了农村务工经济的大发展,也支持了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与此同时,由此而产生的“流动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生存问题,已逐步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已经得到了劳动力输入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与帮扶,有关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和改善,并出现了好的前景。然而,有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劳动力输出地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所有的工作仍然是“漫步”在领导报告号召范围中。既没有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规划和方案;也没有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享受亲情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既没有制度性的要求,也没有纳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当然,就更不可能进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因此,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然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但最终却没有取得解决问题的实质性成效。随着第二代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大,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那么,这必将会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而将会影响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管教育“市场混乱”,缺乏应有的基本规范和监控措施S镇是武陵民族地区最大的乡镇之一,常住人口近6万人。随着农村市场经济意识的加强,在S镇存在大量留守儿童需要教育托管的背景下,当地某些经济头脑灵活的人,纷纷办起了接收留守儿童托管的私营教育机构。且随着托管机构的增多,加之政府对这类民营机构缺乏监督,久而久之,儿童托管“市场”必定会出现“无序”竞争之“乱相”,有些地方甚至还发生了儿童意外事故。每当重大事故的发生,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对这些民营托管机构进行“整治”。如此反复的“整顿”,托管机构私营者人心惶惶,只好转入“地下”,有的干脆停办。儿童托管机构你停我办,“地上停”“地下办”,且各个私营机构价格各异,办学托管条件没有统一标准,教育管理方式“五花八门”。对于这些民营儿童托管机构的“混乱”问题,政府既不能阻止其产生,也不敢对其实施关停。因为,政府没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有效办法,而现实社会又迫切需要这些民营机构接纳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尽管这些托管机构存在许多问题,但它的存在,确实缓解了政府的压力,解决了部分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困难。于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只能是今天有事管,明天又不管,睁只眼、闭只眼,任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对于农村儿童托管机构市场的“混乱”,这不能不引起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3.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农村其他儿童相比,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至少有一方不在身边),长期缺乏父母的亲情教育。然而,这种亲情教育对于3—12岁的儿童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亲情教育对于这个年龄段儿童来说,可能会产生如下4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亲情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情商。儿童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眼见父母与亲友的交往,父母在家庭“红、白”喜事的操办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人间亲情、友情、恩情等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在家庭和睦的气氛中轻松自然地接受了这些人间温情,因此,他们会天性地信赖父母、依存父母。3—12岁的儿童是从开始说话能表达自己的基本所需中逐步完善语言的。因此父母在身边和不在身边大不一样。第二,亲情教育能增强儿童自信心和安全感。父母在身边,儿童有一种自然的安全感。在他们的心目中,只要父母在身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们都是安全的。第三,亲情教育能增强儿童集体观念。3—12岁儿童,如果父母常在身边,他们能逐步体会和形成“家”的概念;7—12岁开始,他们便能比较和判断“别人家”与“我的家”有什么不同,并漫漫形成家庭“好”与“坏”等概念。这就是最初的“集体”概念。第四,亲情鼓励能增强儿童学习自信心。孩子上小学初期学业成绩的优劣,与父母及时鼓励和指导有着很大关联。因为孩子初入学,突然间端坐在教堂内,不自由的感觉会油然而生,如果父母不及时地给予纠正和指导鼓励,很可能就会有厌学情绪产生。只有在父母和老师共同引导和指导下,孩子才能度过入学适应期。上述有关儿童的亲情教育,对于当前农村大批留守儿童来讲,由于父母在外务工长期不在身边,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亲情教育缺失,这也许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些许遗憾甚至是阴影。所以说,对于这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和特殊性,给予他们更多的亲情关爱和温情补偿,努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和开朗性格。然而,目前S镇现行的公立学校寄宿教育、民营托管机构教育、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三种托管教育模式都忽视了对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重视,导致留守儿童得不到亲情补偿和教师的特别关怀。而农村民营托管教育机构、亲属兼管教育,多数都是停留在儿童吃饭、睡觉、卫生、安全等基本生活教育管理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其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缺乏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特色性。

三、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基于前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将其纳入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之中,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留守儿童问题既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问题,也是关乎民族地区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既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也会影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进而将会使“民工族”代代循环,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难以得到根本好转。留守儿童是民族地区未来的主人,培养好农村下一代是和谐社会的百年大计。在社会快速转型期,我们更应该关心这一特殊的群体,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管理及教育工作。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帮助和关爱,他们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温暖和关怀。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拿出有力措施和方法,切实地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关问题,要像对待义务教育工作一样,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管问题。

2.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社会参与式的儿童管理机制,完善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地方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与财力扶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全面统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首先,政府应出资在民族地区农村办一批示范性的幼儿园,解决好农村幼儿托管问题。其次,在市场自发办起了不少“民营托管教育机构”并得到了社会认可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运行优势,对于“民营托管教育机构”进行正确引导与规范,并给予政策扶持,促使其成长为一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生力军。政府保护性地指导“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让它们按要求和规范履行其职责,加强对“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的督导和评价,使它们在合法的前提下,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得到健康的发展。第三,政府可将“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与农村社区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儿童的安全性和生活保障性,使“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得到社区的扶持、监督和协助。譬如,湖北秭归县的“幸福村落”建设,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幸福村落”建设中,实行村民自治和互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成功经验,值得各级地方政府借鉴。

3.丰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内容,提高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在完善了各类留守儿童教育体制后,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障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笔者认为:首先,教育部门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规范留守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方式,突出“情感教育”和自立教育,设计有关留守儿童教育评价标准,使教育工作者真正关心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应将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融入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活动中,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热爱民族文化,逐步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第三,尤其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开朗自信教育和集体观念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第四,教育主管部门要把留守儿童的管理问题、检查评价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篇9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实例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57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伴随他们的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的农民工群体,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向城市去建设城市,才出现了这群被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对于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他们来说,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方面缺少了父母的指导和帮助,极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更是如此,家教教育的常年缺失、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以及社会教育扶持的空白,使得孩子在学习、心理安全、品德及生活等方面都受到诸多限制。教育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应该解决的,这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同时对农村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第一,调研中农村中留守儿童数量众多,覆盖面广。百福司镇管辖的许多村存在留守儿童,如廖家坝村、石梁子村、高洞村等,且该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留守幼儿和小学生的比例远远超于初、高中生,这一庞大的群体对基础教育的影响相当关键。

第二,农村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我们的调研发现,该地区的46岁及以上人员占比高达8476%,表明了百福司镇基本上都是老人,他们带着年幼的孩子,生活在镇中,即隔代监护。另外小部分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也存在亲戚代为监护的现象,这种监护或多或少也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农村留守儿童及其教育问题将会持久存在。因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迁移愿望并不是很强烈,并不想扎根城市,只是希望挣钱回家;即使部分农民工已经开始在慢慢融入城市,但其市民化的过程也是十分漫长的。因此,只要农民工回不了家,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会持久存在。

2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第一,由于父母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调研发现,该地区留守儿童的家长普遍认为外出打工挣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为了多挣钱他们回家的时间极少,即使回家过春节待的日子也不超过7天,有时候没赚钱就整年不回家,孩子们与父母相聚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天。每次打电话回来,也是询问孩子有没有听话,成绩有没有进步,而没有去真正关心孩子,不走进孩子内心,也没法关注到孩子在学习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第二,学校方面由于观念滞后加上条件有限,使得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准备不足。村镇干部以及学校的老师没能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大多只关注孩子们的成绩,极少有人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目标和理想,学校也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去关心及呵护他们脆弱的内心世界。

第三,由于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农村社区教育基本处于空白,没能发挥社区教育的辅助功能。这里所说的农村社区即村组织等,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很多的村干部压根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这一问题,自然也就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对其进行帮扶。此外,该地区的村落也极其缺乏教育及文化组织,在我们调研的几个村子中,仅有村委会等基本组织,但却不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任何额外的帮助。

3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有条件31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逐步有了理性的认识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即部分流动人口的子女经历了从正常留守到被迫留守,再到主动外出,再到主动留守甚至回流,父母一方考虑或者已经回到家中,开始理性思考并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积极配合学校及社会开展家庭教育,并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32生源的减少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提供了条件

由于部分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有的家庭找不到合适的监护人就将孩子一起带进城里务工。流动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则相应减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源量,从而促使农村中小学进行优化和重新布局,发展寄宿制学校、并充分利用调整后富余的师资来成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从而为学校教育减压。

33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经实现

近年来随着不少学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大学生进村开展调研、以及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广泛报道,学者的大量研究使得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对该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加深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并为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加快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对策思路

41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要积极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家长需要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极致。首先在外出前做好孩子的生活及学习安排,并保证监护人有能力对孩子的学习及成长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当遇到学习及情感难题时,能及时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沟通。其次,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染孩子,用健康优良的品德影响孩子,助力学习的顺利开展;最后,还要积极与学校配合,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并驾齐驱,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动向、学习及思想状况,并加强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共同致力于孩子学习的进步与发展。

42学校尽力满足乡村教育的变化和需求

一是以家庭教育咨询等方式,使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观念、知识与方法技巧,从而唤醒对子女全方位的教育责任,并让他们认识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常回家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二是搞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尝试学校教育的家庭化,使孩子在充满快乐、爱和理解的大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让学校成为孩子的另一个“家”。

43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

农村社区是留守儿童生存的又一重要环境,建立社区教育监护体系能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品行道德表现以及性格发展起到良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设立村委会、工会、基层学区等留守儿童帮扶组织,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及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是国家的未来和栋梁,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接纳与关怀。如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就会阻碍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及成才,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要齐心协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致力于留守问题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以期为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出力。

注:本文基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与创意绘本活动设计――以恩施州来凤县百福司镇及其所属乡村为例》这一实际调研。

参考文献:

[1]熊亚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张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市蓟县下营镇为例[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5

[3]王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7)

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实施城市化、产业化发展战略的产物,是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殊的历史现象(章国平、何建华2007)。长期以来,虽然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受制于此。

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主要包括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道德品质和行为社会化教育问题、日常生活方面的教育、安全教育问题等方面。下面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1.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研究者主要从学习成绩、学习辅导监督,学习动机和目的等三个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学习成绩方面,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在外务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关系,只是少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出现了学习成绩的下降和学习态度的散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1,叶敬忠等2006);而新华社记者周俏春、邬焕庆与四川省仁寿县教育部门联合对全县2000名打工子女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抽样调查也发现,4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每学期均有不及格科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中国农村研网,2004.11.17)。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周宗奎等2005)。

在学习辅导监督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者出现空缺的较多,学习监督力度不够。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外出,使留守儿童失去了很好的学习辅导机会,部分孩子的辅导者出现了转移,少数孩子的辅导者出现空缺。留守儿童中需要辅导但没有人来辅导的人数所占比例达到了21%,超出了非留守儿童(叶敬忠等2006)。留守儿童大多是交给爷爷奶奶或请他人照料,监护人或者由于一般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或者由于要承担沉重的家庭内外事务,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辅导小孩的学习,对孩子的学习几乎起不到任何监督作用。(叶敬忠等2006,汪志强、袁方成2006)。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学生学习落后,不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

在学习动机和目的方面,研究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是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有的为减轻父母负担而学习;有的是为出去而学习,憧憬外面的生活;有的是为了感情的需要而读书。有的研究者从调查数据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就学习目的来讲,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性。多数儿童都认为自己上学主要是为了考大学、减轻父母负担、为父母增光和找个好工作(吴霓等2004,段成荣、杨舸2005,叶敬忠2006)。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动机和目的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差,生活目标就是外出打工,不愿意继续上学。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逃学旷课、厌学乃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2.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在家里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下去往往出现消极情绪。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多半会自己去解决,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他们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方式及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影响(林宏2003,范先佐2005,吴霓2006,汪志强、袁方成2006)。

张鹤龙(2004)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前者神经过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后者。一些教师认为,近一半的“留守孩子”存在性格缺陷,表现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等(李立靖,2004)。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闭锁、白暴自弃、沉默寡言、悲观失望、孤僻寂寞;任性;中动、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性格内向、神经过敏,有的充满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林宏2003,李立靖,2004,范先佐2005,吴霓2006,于慎鸿2006,殷世东、张杰2006)

有的研究者发现也有少数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而且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表现良好。但这样孩子是少数,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生比男生突出。

3.道德品质和行为社会化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正常成长的家庭环境,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教育和关爱,存在着学习生活放任自由,思想道德教育缺失,权益经常受到侵害的问题和危机。有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而产生了诸多不良的社会行为,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陆士桢等2004,李秀英,2004,叶敬忠等2005,范先佐2006,许立华2005)。

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放任自流,我行我素。部分留守儿童常常放任自流、不服管教、约束力差,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有的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道德严重滑坡(林宏2003,范先佐2005,周宗奎等2005,吴霓2006,汪志强、袁方成2006)。②生活奢侈浪费,好逸恶劳。有的留守儿童生活上爱攀比、奢侈浪费,好逸恶劳。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缺少社会责任感、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黄应圣、刘桂平2004,吴霓2006,殷世东、张杰2006)。③不尊敬长辈,狭隘自私。许多留守儿童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不尊重师长;不诚实守信,狭隘自私,不关心别人(林宏2003,于慎鸿2006)。④社会行为偏差。一些留守儿童沾染上说谎、讲脏话、吸烟、吸毒、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甚至抢劫或犯罪;有的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欺负同学;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上网成瘾,看不良录像、夜不归宿,与社会上的混混搅在一起。此外,留守学生中早恋的比例也较大。(林宏2003,李立靖2004,周宗奎等2005,范先佐2005,吴霓2006,

殷世东、张杰2006,汪志强、袁方成2006)

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的良好引导,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等原因,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淡薄,道德社会化不完善,早期社会化陷入困境,人格发展存在缺陷,社会化行为产生偏差或失败。

4.日常生活的教育问题。关于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教育的影响较复杂。一方面,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监护人一般也会将他们的生活上尽力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更高(吴霓等2004,周宗奎等2005);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有的留守儿童生活上会发生困难,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吴霓等2004,周宗奎等2005)。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与河南省城调队对河南省鲁山县、叶县的4个乡镇4所学校500名学生进行专项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留守儿童对目前生活状况不满意,有5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快乐(中国信息报,2005.02.03)。

研究者主要从留守儿童的日常饮食和衣着状况(满意度)、疾病照料状况、劳动负担状况、上学方式、零花钱使用状况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来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饮食和衣着卫生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整体上没有明显差别,与父母外出前后的对比也差别不大,但少数监护类型下(如隔代监护、父亲监护等)的留守儿童在饮食和衣着上所得到的照料状况较差,形成一些饮食不规律、饭前不洗手、饭后不漱口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叶敬忠等2005,殷世东等2006)。

在疾病照料方面,留守儿童一般疾病的照料情况和非留守儿童差别不大,只是带孩子看病的人发生了变化;在严重疾病的情况下,监护人普遍感觉到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有不安全感;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在疾病时得到的照料较其他孩子要差很多(叶敬忠等2005)。

在劳动负担方面,由于留守的家庭成员需要承担农业生产、家务劳动、照顾孩子等职责,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增加了劳动负担(叶敬忠等2005,段成荣等2005)。南京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在中国第一个“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所在地一一江苏如皋市林梓小学进行调研,留守儿童从事家务劳动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南京晨报,2004.11.27)。

在上学方式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很多低年级、年幼的留守儿童在上学存在不安全的隐患。

在零花钱使用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零花钱并没有过多增加,相反,很多留守儿童更加体验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他们在零花钱的使用上更为理智。

在社会交往方面,父母的外出务工使部分留守儿童交友的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有时还受到侵犯,一些留守儿童还会因交友不当而导致行为的偏离。

另外,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所求助的对象有所不同,留守儿童更愿意向老师求助,而非留守儿童则更倾向于向同伴或家人求助(中国社会调查所2004)。

5.安全教育问题。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保护环境,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被拐卖、受侵害、出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范先佐2005,周宗奎等2005,吴霓2006,周福林、段成荣2006)。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到全体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吴霓2006)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二是人身安全容易受到侵害的安全问题,指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三是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有的留守儿童由于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范先佐2005,周宗奎等2005,周福林、段成荣2006)。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因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而溺水、触电、车祸、自杀、小病拖成大病等意外伤亡事故不断发生。这对我国农村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