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背景范文
时间:2024-04-01 16:4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改革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业现代化;教育体系;新型农民培训
1职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管理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和转化,从而使农业发展更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农业职业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广和普及,农业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正充当了这一角色。其次,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掌握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的高素质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最后,农业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和延续性保证了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改革农业职业教育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2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办学规模较小,社会影响力弱,教学内容和模式陈旧,教学体系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农业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较弱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如减免农业类专业学生学费等,但是目前,农业类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仍然较小,社会地位仍然较低。农业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招生难,学生数量少,生源质量差的问题。在部分地区的院校中甚至出现了农业类专业萎缩甚至消失的现象。
2.2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符合现代化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和新技术被应用在农业中,如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影像技术、3D打印技术等,但是在我国传统的农业职业教育中,相关专业和相关课程设置较少,脱离了市场的需求,无法满足新型农业的需求,进而制约了我国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市场上急需大量懂技术的专业农业管理人才,但是在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中,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管理的课程较少,人才培养和市场脱节。
2.3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单一
现阶段,我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还是以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和单项技能培训发展较慢,缺乏多样性、终身性和持续性。在我国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担当了大多数农业职业教育的职责,但是由于部分学校课程设置缺乏敏感性,不符合企业需求,因此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此外,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缺乏有效的再进修和再培训的渠道,无法及时吸收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达到自我提升。除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外,我国农村还有数量庞大的职业农民,但是目前我国针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和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广大农民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农业发展资讯,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导致我国的农业中科技含量较低,具有一定的市场滞后性。
3构建基于农业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水平,使其更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必须对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3.1加大政策支持,形成良好办学氛围
为了改变社会上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改善农业职业教育招生难,生源数量少的问题,政府应当从多种途径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现代化的宣传,扭转民众的观念。此外,政府应当进一步从政策上加大对农业类职业教育的支持,鼓励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到农业职业教育中,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引入社会资本,增强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第三,打通农业职业教育的深造渠道,形成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进修路径,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3.2改变教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
为了改变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老化的问题,必须对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和企业要求。从教学理念上来说,在重视教学的同时结合先进科技的科研、推广、普及,形成“科研—教学—推广—普及”一体化教学,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提高农村科技水平。从课程设置上来说,根据市场需求对课程进行调整,淘汰落后的课程,引进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先进科学技术,使职业教育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从专业设置上来说,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吸收国外农业类院校专业建设的先进经验,对原有的农业类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如增加农业产业管理类专业的数量,培养符合新时期农村建设的专业人才。从教学模式上来说,进一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时间,改革实践课程的考核模式,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和生产一线中来,灵活设置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等实习实践方式,促进学校和市场的对接。
3.3构建多样化教学体系
在教育方式上,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外,加大力度发展非学校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如继续教育、在职培训、专项培训等,将这些教育纳入到农业职业教育的体系中来,实现“学校—企业—社会”的全方位覆盖,为广大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途径和渠道,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和可持续发展。首先,重点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建立完善的职业农民培训计划,通过综合培训、专项技能培训等方式,使用长短期培训结合的手段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其次,扩大农业职业教育范围,除了扩大农业学校学生的招生外,还可吸引广大农民以及农业企业在职人员以及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投入到农业职业教育中来,最大限度地扩大生源,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生力军,建立懂技术、会管理、爱农村的农村工作队伍,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最后,利用农业职业院校在师资力量、先进科技方面的优势,建立专业的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广泛开展普及型教育,重点开展专项职业教育,不断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水平,切实提高农民的基础素质,将先进的科技经验推广到农村生产第一线。
4结论
篇2
一、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引起高职院校重视,并视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主要由认知实习、课程实验实习、 生产性实习、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实习去巩固学生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借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真正地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从而完善理论知识向生产实践的转变,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此外,实践教学的最终效果关系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现,也影响着高职教育特色以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高职实践教学环节不能过度夸大其作用而掩盖了其理论教学的作用,它只能是高职所有教学环节之一,毕竟理论教学是高职教育“高等性”的突出特征。因此,在实际的高职教学中,虽然理论教学的学时较实践教学明显减少,这种减少必须要建立在理论和实践并用的基础上,是让学生不只是简单的知道理论,而应在实践中深化升华理论知识,最终达到实践教学中教学做的一体化。
二、依托行业企业的实践教学与实践
该校始建于1982年,2003年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隶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该校办学以来充分利用航空行业的背景优势,依托大型航空企业建设综合性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行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随之形成了“1+0.5+1+0.5”工学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即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办工厂进行专业认识性实习,第二学年利用一学期时间直接到航空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第三学年再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与现行多数高职院校只在第三学年才进行实习实践课的教学模式有巨大区别,尤其该校“依托航空,产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上有明显的成效。
(1)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目前该校依托大型国有航空企业建立了综合性的实训基地,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利用一学期时间完全“浸泡”在企业真实的生产实践过程中,能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这种真实场景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只为考试或获得学分去枯燥学习相应课程,学生还能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现场操作,更能真实了解产品的设计、制作过程,还完善了知识结构,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实际经验教训,为今后毕业当企业的生产骨干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也能充分了解当前企业所需什么样的人才,也对进一步深化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现实依据,这样能根据社会需求适时培养所需的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需求与供给的脱节。同时,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半年期实习期间,沉浸在航空企业文化中,充分了解和熟悉企业的最新管理模式,尤其中航工业“6S”管理等先进企业管理理念提前深入到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也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不适应期。
(3)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在航空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期间,完全聘请的是企业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授课,这些教师也是企业的生产骨干,可以让学生充分学习和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实际困难或问题。此外,学校也将教师派往合作企业中去锻炼,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教学资源得到拓展与共享
该校合作的航空企业都设有职工培训机构,也曾举办过成人教育和学力提升培训,拥有一支富有经验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具备职业教育教学相关经验。该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整合了企业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把学生安排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教学,也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教育理念,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同时,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和“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培养的基础上,实训教师已经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起,编写出了近50部具有很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践教学教材或指导书,从而提高了基地实训效果,促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和工作技能的协调发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实训基地承担着为行业企业生产、加工产品的职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为实训基地的自我发展创造了条件。基地能以学生实习为目标,适时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培养;学生实习为企业生产、加工产品,不但可以节省学校的实习耗材支出,而且还可以通过实习获得企业给予的生产加工费。
三、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改进建议
近年来,该校依托行业企业进行的高职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行业企业的营利性与学校教育的公益性之间的矛盾,行业企业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被动性,不会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而目前的校企合作关系多依靠“血缘”经济和企业领导的私人感情维系,不具备法定的约束力。因而,要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需要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自的责任,从而合力形成一个人才培养的支持体系。
(1)政府应从政策法规和经费投入上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
我国高职教育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许多差距,但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高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1991年10月国务院颁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理念开始,教育部在随后陆续下发的职业教育文件也多次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的宏观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应加强实践教学,但大多停留在观念层面上,可操作性的文件少,在现实中根本无法真正实施。此外,实践教学所需大量专项教学经费无法落实,这样更让学校和企业无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度合作与开展。
因此,政府应该在政策法规中明确出企业参与办学的责、权、利,让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具有可操作性,而非是宏观政策文件指导,而应有政策实质性指导和引领作用,能让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来。同时,政府也应设置实践教学的专项资金,尤其应督促落实国有企业举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以便加快其相关职业院校的发展。
(2)发挥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主动作用
“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是所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共识,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然而,在实际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并没有发挥其参与职业教育培养的主体作用。企业是营利性机构,关注最多的是其产品利益最大化,而学校教育是以公益性为目的,这就使得企业理所当然是成为“用人才”的单位,而无直接参与培养人才的意识。此外,国家在法律法规中只规定了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应然性”职责,而没有强制性的措施,导致企业处于被动参与地位,也致使难以落实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伤害的保护责任。
篇3
1 新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状况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不能只是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基础知识及教材知识教导上,应注重学生身心综合发展,充分体现出健康第一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当前职业中专学校并没有对体育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是注重形式的体现,导致一系列问题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出症结所在。
(1)存在严重的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很多学校为了能够带动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所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技术传授上,并没有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理论知识被逐渐忽视;(2)体育教学基础设施欠缺。体育教学中肯定会运用到各种基础设施,但是目前很多学校欠缺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专体育教学质量。由于我国中专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所以在资金投入相对缺乏,使得体育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成为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教师的水平与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效果,乃至整个体育教学的开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中专学校应将提高教师水平作为重要任务,对体育教学给予足够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体质逐渐上升。(4)教学检查与评价缺乏科学性。当前中专学校在体育教学检查与评价上缺乏科学性,大多数中专学校的体育课考核还是以考技术,测达标为主。这种不合理的教学评价不利于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方法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重不符。(5)中专学生自身素质问题。中专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再者,中专生生活方式不够合理,不良嗜好相对较多,逆反心理比较强。由于大多数学生进入中专时年龄较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偏远农村,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难免导致许多学生存在“无病即健康”的错误思想。
2 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路论述
2.1 明确自身的独到之处
与其他普通性质的中学相比较,职业中专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所在。在普通中学教学过程中还是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学习上,而职业中专则是更多的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重点针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大部分的中专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会进入到社会结业,不会再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因此,当前中专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中专学校应该结合当前体育教学问题为本校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建立适合中专学校特点的教学体系。
2.2 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力度
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其属于系统性很强的任务类型,而想要通过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不能只依靠实践教学实现。所以,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力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否则,根本无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据此,中专学校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将理论课程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将其全面贯彻到技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理论知识。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并不是离开了校园以后就意味着学习终止,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体育锻炼中。可是由于目前很多职业中专学校忽略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接受不到正规系统的体育训练。然而,在快速的社会发展局势下,学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还应该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
2.4 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创建高素质教师团队
上文中提到影响中专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持续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其投资力度不足,导致基础设施欠缺造成的。所以,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要加大对体育教学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优化教学环境。同时重视对教师的职业培训,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发展。
3 改善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1 政府加大对其管理力度
职业中专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与管理,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正确认识职业学院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对其展开正确的引导。同时还可以不定期的针对职业中专体育教学开展各种运动比赛活动,组织体育学术交流活动等,同时采用鼓励机制,每年在中专学校中评选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以此充分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激情。政府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培养出适应时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3.2 采取快乐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实际上,职业中专的学生平均年龄都不大,在思维发展上还不够成熟,所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体育教学时采取快乐教学法,以此激?l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习惯。
3.3 加大对体育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
教育教学活动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革,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职业中专学校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形成坚强的毅力,?@得健康的身体,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去影响学生,将中专教育特点与体育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3.4 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职业中专学校在实际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突破原有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将多样化的内容结合起来实施教学活动,如:家庭体育、娱乐体育及部分竞技体育等,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同时还可以掌握强身健体的基本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非常有益,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28-02
“互联网+”,是当下互联网发展领域的一种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互联网科技的推动下,行业具备了良好的数据管理基础,借助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功能,在各自领域都挖掘了海量的数据信息,有助于行业的长足发展。教育行业作为当下较为火热的行业类别,在开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与互联网的联系日益紧密。据相关统计,70%以上的高职院校在学校建设中采取了使用互联网平台的措施,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实施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管理,在物质基础、信息条件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巨大帮助。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数字化。为了提高国家创新水平,推动高校科研能力的进步,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大力鼓励学生以及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与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同,当今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在若干年前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将互联网创业教育引进课堂中,培养了一批具有电子信息技术知识、熟悉互联网商务技术规则的专业人才,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就业率,更为社会输送了优质的人力资源。
(二)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年轻化。根据相关统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与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主要为20至35岁的年轻群体,高职院校由于教育方向偏向专业化、对口化,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即更多富有实践能力、实践激情的年轻人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对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导师往往是刚毕业的博士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创业实践的主体也集中在在校学生群体中,在职、校外人员则较少参与创新创业行为。
(三)创新创业意识不断普及。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各行业均加速了其内部创新的进程,该口号也借助创业浪潮在社会上迅速传播。高职院校具备质量良好的师资与生源基础,在创新创业意识的引领下,不断在其专攻领域开展探索与创新。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专利的80%来自高校,其中高职院校占据了17%。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三所高职院校为例,其专利申请总数在近5年一直呈现增加趋势。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技术的突破不断拉动着经济朝向最前沿领域迈进。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顺应时展要求的重要举措。当下,国家间竞争的关键在于经济实力和知识能力的竞争。为了使经济格局优化,促进知识向生产力转化,必须抓住机遇,大力提升知识经济水平,把社会成员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出来,培养高校学生与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学生和教师是拥有行业技术的直接性人才,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国家发展力量的强弱。此外,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创新型企业与创新型产品、服务愈发受到国际社会的青睐,国际劳动力市场对于具备独立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可见,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教师主要服务于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为该院校所在城市或地区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据统计,2016年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中40%选择留在上海就业,33%选择在除上海之外的长三角内部城市就业,总体就业方向偏向于江浙沪大区域,就业领域则涉及通信、互联网、制造业、医学、农业等。因此,为了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高职院校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制度、观念、文化等方面推动创新建设,不断提升自身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提升高职在校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必要条件。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高职学生想要得到更多发展机遇,必须在就业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创新创业水平。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学士、硕士、博士而言,其学历水平相对不占优势,尽管自身存在着一技之长,也可能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高职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掌握学校内学习的知识,又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创新型实践,提升自身内在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经验水平,让自己在新形势下更好地适应社会。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则是高职学生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与经验水平的必要条件。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分析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师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本文总结出四个主要着力点。
(一)转变教学理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变革的先导力量,只有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把握正确的方向。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创新为魂”的办学宗旨,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常融入创新理念,鼓励学生大胆创业。在课余时间,院系开办创新创业活动,教授学生撰写商业策划书,推动学生将其科学、商业理念转化为实体,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这种结合创新的前沿教学理念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让校园知识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了整??院校的教育质量。
(二)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素养。高职院校的主体是学生,然而真正的知识持有者是教师群体。教师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与理论创新条件,其社会资源、知识储备都是学校宝贵的财富,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避免教师资源闲置,在其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创业理念宣传培训。对于在校年轻教师,院校必须重视其学术与实践能力建设,组织其进行群体性创新技术突破研究,充分激发其创新能力,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创造水平。
(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教育部曾提出“211工程高校”“985??新平台”等一系列加强高校内部科研能力建设的口号,对部分顶尖高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尽管缺乏相应的国家政策扶持,但是仍然可以借助地方政府的力量进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例如,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曾于2014年向上海市人民政府申请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在校学生的商业策划实践,资金不仅可以帮助有创新想法的师生进行社会资源的挖掘,还有利于带动整个学校创新创业环境的构建与完善。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主动为师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四)完善资源共享体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师资源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不少院校的教师身兼数职,在不同学校任教,这种师资的共享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也推动了高职院校联合创新团体的建立。上海内部各大高职院校自发进行了“校校联合”,共享资源和信息,共同发展,不仅提高了各自院校的学术水平,也增强了其对于优秀学生的吸引力,有利于创新创业实践的推动与发展。
四、结语
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以专业背景为前提,依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要求,针对大学语文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及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进一步明确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的方向,试图使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更加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
论文关键词:专业背景;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什么是专业背景
(一)教高[2006]16号文件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要求
2006年12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即,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工作瞄准就业,社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根据情况开设什么专业,培养相应专门人才。
(二)对于专业背景的理解
《大学语文》在每个不同的专业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对每个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培养应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要求下,高职院校的每个专业、每个教师都应该清楚本专业的专业背景。什么是专业背景呢?每个高职院校根据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开设不同的专业,例如汽车专业、机电专业、计算机专业、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就业范围、课程体系和自己的课程定位。具体的说,就是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职业和具体工作?
2、能胜任这些职业和工作需要掌握哪些能力、知识和素质?
3、开设哪些课程才能够让学生掌握这些能力、知识和素质?
4、这些需要开设的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5、担任这些课程的每个老师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手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根据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将专业教育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依据其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三类: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其中,基础课主要是为专业基础课服务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专业核心课服务的,而专业核心课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
所以,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必须承担为专业基础课和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任务。
二、专业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语文课教学的缺陷
实际教学中,大学语文课强调了人文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文学鉴赏和写作训练。任课教师无论给哪个专业上语文课,都是同一种教材,同一本讲义,同样的教学内容的重复,单一教学方法的循环。这就忽略了专业背景和专业差异,忽略了高职院校虽然是高校,但其实质是“职业教育”这一现实。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课教学是没有专业针对性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其虽然强调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但是为专业基础课和学生就业服务的作用却大大减弱。
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有所转变,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在专业背景下把人文教化和能力培养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正视专业差异,强调针对性。
三、专业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以专业背景为前提,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掌握的所有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每个专业根据学校和本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由于每个专业的特点都不一样,每个专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有必要把每个专业对大学语文的要求写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供任课教师参考。 转贴于
在这样的基础上,担任不同专业授课任务的大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专业的大学语文的《课程标准》。这样一来,即使所有专业使用同样的教材,任课老师却可以根据任课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当增删部分教材内外的内容来授课,大大增强了专业针对性,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基础上适当选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高职《大学语文》除了姓“大”、姓“文”,还应该姓“职”,应该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贯穿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职业技能素质教育、职业审美素质教育等。要让语文课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认真研究高职语文的教学实际,科学、准确地确定高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其专业特点,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上,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因此除安排文学作品内容外,还要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能力素质的训练内容,如写作、口头语言训练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说会写有修养,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可以围绕自己的主体专业建立校本语文课课程,还可以在教材内容取舍结合本校的实际突出专业特色,按照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煌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等题材文章,还可以补充一些古代有关音乐的评论等内容。如果是汽车专业的学生多选取结合汽车文化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相应选取历史典故和地理方面的课文……这样一来,《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也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职院校学生越来越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习,越来越轻视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实践早己证明,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媒体巧妙合理地综合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能够有效地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了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专业特色更新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篇6
[关键词] 蛋白质与酶工程 教学改革 探索与实践
蛋白质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初诞生的一个新兴生物技术领域,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为基础,通过有控制的基因修饰和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加以定向改造,设计、构建并最终生产出性能比自然界存在的蛋白质更加优良、更加符合人类社会需要的新型蛋白质。因此,有学者称,蛋白质工程是第二代基因工程。而酶工程则是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人工操作,获得人们所需要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发挥其催化功能。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酶工程的重点是在于对已存在的酶的合理利用,而蛋白质工程的重点则在于对已存在的蛋白质的分子改造。随着蛋白质工程的发展,其成果最终也会应用到酶工程中,使酶工程成为蛋白质工程的一部分。
蛋白质与酶工程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毕业生的质量。因此,如何使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适合时展的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掌握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从事蛋白质与酶工程研究及生产的技术人才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校2002年开设生物工程专业,最初并没有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后经大纲修订增加了该课程,通过近5届学生的培养,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就此作一浅析。
一、制定好教学大纲,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育内容要求,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为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围绕教学计划,遵循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人才市场需求,我们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著名大学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该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一是适当增加了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课时数,理论课时数由原来24学时调整为28学时,实验学时由原来16学时,增加为20学时;二是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我们增加和删节了部分章节内容,使教学大纲的内容更加完整和系统性;三是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细化,明确指出了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并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四是详细地规定了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明确了平时、实验和期末成绩所占的比例,避免了一张试卷定终身和任课教师随意操作成绩的弊端。制定好教学大纲后,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当依从教学大纲。我们从教材的选用,教学参考书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以及实验内容的合理安排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1.合理选择教材
蛋白质与酶工程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教材较多,不过大都有所侧重,部分院校开设的课程偏重理论学习,选用的教材为蛋白质工程;部分院校开设的课程则偏重对蛋白质的应用,选用的教材是酶工程。结合我校专业特色,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多方面的要求,有必要兼顾理论和应用的学习。因此,我们以王大成主编的《蛋白质工程》和郭勇主编的《酶工程》为核心,参考了众多《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教材,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组织安排,既兼顾了蛋白质的分子设计等理论学习,同时也掌握了酶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等技术。
2.指定内容更为广泛的参考用书
在教学参考书指定方面,选定更为广泛的参考用书,着重实际应用技术方面的参考用书。例如,选用汪家政主编的《蛋白质技术手册》和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编写的实验指南等,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根据参考书提供的案例,加强实际操作技术的学习。另外,我们还为学生确定了部分国内外学术期刊,如《生物工程学报》、《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等作为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蛋白质与酶工程的发展前沿与动态,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紧扣课程主线,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按照大纲和教材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是保证教学质量,体现课程系统性、完整性和合理性的保障。我们依据大纲、结合选定教材对课程内容做了如下调整安排:删除了酶工程中第一章绪论,将其整合到总的绪论部分,有利于同学们对比分析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删除了第二章微生物发酵产酶、第三章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这两部分内容将在专业选修课微生物发酵工程、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等课程中详细学习,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重复;删除了蛋白质工程中第三章突变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将其部分内容整合到蛋白质结构基础一章,使得教学内容更具层次,增加学生掌握蛋白质分子设计的必要基础;将第五章酶分子修饰与蛋白质工程中蛋白质的修饰和表达整合;将酶工程中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改为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技术,参考蛋白质技术手册补充蛋白质和酶的提取方法。优化调整后,教学内容更为精炼,体系更为清晰,同时兼顾了理论学习和实际的工业应用。
4.注重实验课的教学
蛋白质与酶工程是一门理论兼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实验教学,我们在狠抓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我们开设了如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实验,学生可根据学习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生物材料来源的蛋白质提取纯化方法。同时增加微生物或酶的固定化实验,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固定剂的浓度,探讨不同浓度固定剂对微生物细胞的固定效果,并比较微生物固定前与固定后的优缺点,最后进行结果分析。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固定化方法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革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或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人讲起来娓娓动听,有的人讲起来则索然无味,教学效果迥然不同。这与教学方法、手段和技巧是分不开的。因此,有必要将传统“填鸭式”教学转向“自主式”教学。在教会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该课程课时短、内容多,处理好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丰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就成为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多媒体课程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大量运用,可以将所教授的知识以各种文本、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信息等方式直观生动、形象逼真地表达,不仅扩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也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例如,在教学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一章中,采用由GE公司开发的多媒体动画教学软件,非常形象直观呈现了分子筛、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操作过程,易于学生掌握,反应很好。
2.结合科学研究,采用实例教学
生物工程作为实验操作性和科研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动手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尝试在教学过程融入教师的科学研究,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拟定问题,由学生设计方案解决问题。例如,在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一章中,结合植物凝集素的分离提取的科学研究,采用学生先查资料、设计研究方案,然后教师就以凝集素的分离纯化过程为主线进行讲解,使整个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也增加了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连贯性。通过实例教学模式,融入科学研究思路,同学们不但掌握了各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且培养了科学研究的素养。
3.自学讨论教学
大学课程的教学,并不是传统的所谓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模式,应该融入学生的自我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从教学的客体转变为教学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概念、基础知识和应用等内容采用自学讨论的模式。例如,有关蛋白质与酶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部分,我们将该部分内容分为3~5个方面,采用分组自学,并完成多媒体制作,然后随机抽取3~5名同学走上讲台,讲授所学的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了解,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改革课程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国内外著名大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视,崇尚创新思维的构建,其考试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考核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评价。我们将课程的成绩考核分为3部分,即平时成绩考核(10%)、实验成绩(20%)和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考核包括学生课堂表现、课堂纪律、参与课堂讨论和讨论报告完成情况等。
另外,实验考核部分由于加大了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考核的标准就不应该只看实验结果,而应重视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及其在实验过程中处理突发问题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期末考核我们采用闭卷的形式,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除了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外,尽量减少死记硬背单个知识点的考核,增大知识面的考核力度,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工程应用领域逐渐扩大,蛋白质与酶工程的内容也会得到不断更新和充实,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使其适应时展需求。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21世纪合格人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目前我们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阶段,在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王大成.蛋白质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孙毅.蛋白质工程的研究进展及其前景展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9):162-163.
篇7
2013年,是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建校55周年,是学校开启职业教育30周年。经过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从一所普通的乡村中学发展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全面总结55年办学的成功经验,弘扬学校精神,传承学校文化,更好地展示办学成果,进一步凝心聚力,扩大影响,争取支持,实现更大的腾飞,近期,昌平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昌平区教育委员会、昌平职业教育集团与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共同主办了“昌平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成果展暨校友联盟成立大会”,来自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昌平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兄弟院校、合作企业、国际友人及校友代表等800余名嘉宾参加了大会。
此次活动以“凝聚 传承 创新 发展”为主题,由论坛研讨、专业建设与师生技能展示、校史展览和文化传承4大内容组成,遵循“节俭办会、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昌平区职业教育在资源整合、内涵提升、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改革创新和发展的成果,集中展现了昌平职业学校师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示昌平职业学校建校55年来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变化、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来在各个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鲜明特色以及发展前景。
会上,段福生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社会各界给予学校的关心、支持与帮助表示了真挚的感谢,对广大校友重回母校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学校将继往开来,继续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朝着“树国内一流职教示范,创建国际一流职教品牌”的学校愿景迈进!
伴随着“我骄傲,我是昌职人”的一声声呐喊,学校顾问刘崇光、校友代表昌平旅游委副主任张凤英、飞来国际花式调酒培训学校校长唐秀与在校生一起共盖昌职印,启动了校友联盟暨“梦想合伙人――我的最美昌平”创意设计大赛。与此同时,大会对忠诚职教奖的10名教师代表、12名改革创新奖获得者、与学校合作的12家协同创新奖单位进行了表彰。 (特约记者 张养忠)
篇8
关键词: 职业学校 教学能手 政策文件解读
随着教育教学事业的日益进步,国家及江苏省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方针帮助推动教学能手的评选,提高教学积极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方法的丰富性,从各种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能手在多个方面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相关政策正是对这一做法的肯定,并且给这一做法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三大条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①,这给职业学校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从决定中不难看出,教学能手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然后身体力行,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实用教育。决定中指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②职业教师教学时,一定要保证职业技术、劳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理论传授,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③。与企事业单位良好沟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务真求实、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在《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有与《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异曲同工之处,要求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这是对职业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④,在这样的转变背景下,职业教师应该注重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热门行业的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用性课程建设,采用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相结合的灵活的学习方法,讲课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这也是教学能手的重要标准。
在尊重国务院有关决定政策的前提下,江苏省出台了很多提高职业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规章,同时开始进行教学能手的评比活动,大大增强了职业教学的灵活性,推动了职业教学的转变和发展。江苏省从多个角度出发,本着尊重人才、尊重技术、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理念,为江苏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江苏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六条指出要“加快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行动计划,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500个中职、80个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和400个高职品牌特色专业。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标准和制度。”⑤教师按照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改革政策落实改革,是衡量教学能手的重要标准,教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断发展能力,改变思想,保证教育教学按照职业教育标准顺利发展,培养全面综合的复合型社会人才。江苏省进一步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为职业教师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理论依据。江苏省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三章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大篇幅的介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教学能手的选拔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这样概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为关键,以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重点,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移。”⑥教学能手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健全教学保障机制,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力和人才创新能力,完善职业教育体制,健全职业教育制度,让教师在良好的职业教育背景下发挥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江苏省教育政策体现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专业人才的渴求,培养教学能手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江苏省把评选教师能手的工作落到实处,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经济发展变化,对教师提出不同要求,在大的政策背景下,出台相关评选文件,推动教师队伍的合理良性发展。
在各届江苏省《关于开展“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的通知》中,有一些评选条件没有太大变化,这就反映了江苏省对于教师能手的总体要求。第一,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热爱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热爱一份工作才有可能为这份工作奉献,才有可能对这份工作上心,如果连最起码的热爱都没有,那么其他标准更是无从谈起。能够做到为人师表、关爱学生,能用先进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优良的思想品德指导和影响学生。人才人才,先成人后人才,这都是与国务院的有关文件、江苏省的有关政策一脉相承的,重视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第二,教师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于学生的学习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个部分,对于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要求,在评选教学能手的时候标准是不同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对所教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生涯发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所教课程能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专业课教师具有相关企业实践经历,具有高级工证书(或相应专业中级技术职称),在本专业范围内,既能教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实验、实习、实训。第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课堂教学有特色。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对所教课程的标准理解深刻,教学基本功扎实,在校内举办过示范性公开课,成绩突出,反响较好,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教学受到学生欢迎,学生满意率达90%以上。江苏省不定期进行课堂大纲等的改革,及时组织老师进行相关学习,及时对课程进行相应调整,增强课堂的灵活性,每学期都会对各科教师进行测评,测评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来自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通过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一方面我们可以找到老师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思维动态和发展趋势,让老师、课堂、学生三者能够有效完美地融合。第四,教学改革有成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并取得明显成效。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应该是千变万化的,能够有效进行教学改革,时刻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与活力,对于教学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
结语
国务院和江苏省教育厅都出台了相关职业教育政策,从侧面提出了教学能手的标准和发展方向,江苏省更是从实际出发积极举办教育能手的评选活动,大大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快了课程改革发展,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理论水平,学生学习氛围更和谐,专业技术逐步提高,从各个角度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6号)
②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6号)
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6号)
④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⑤江苏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苏政发〔2006〕26号)
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8月30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6号)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3]江苏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苏政发〔2006〕26号)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于2010年7月29日)
[5]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8月30日)
[6]马成荣.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与制度安排[J].教育发展研究,2010(10):53-57.
[7]李玲,刘其晴.芬兰职教教师能力结构评析及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2010(9):94-98.
[8]宋宏福.教师能力建设机制与策略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185-188.
[9]刘邦祥.以职业行动为导向推进职业学校教师能力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33):25-27.
[10]顾锐萍.加强教师能力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江苏教育研究,2007(12):30-33.
[11]李波,朱柏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4):50-53.
篇9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 职业教育 互动关系
城镇化建设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由传统型社会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化城市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化建设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转移和发展,以及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方向转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较大的发展,城镇化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在2012年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比2007年的城镇化水平提高10多个百分点。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农村劳动力转移素质较低、综合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我国城镇化建设质量不高的现状,同时也严重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因此,要改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状况,发展教育是关键。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将产生大量新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和用工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物流业、物业、营销、建筑装潢、学前教育、餐饮、酒店管理等行业的迅速发展,用工需求量增大,急需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适应新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就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用工需求。
(二)新型城镇化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打破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据专家预测,未来50年,我国将有6亿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36%提升到70%。我县也不例外,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将随之增长。转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不到10%,很难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使他们融入城市,适应城市新的工作和生活。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与其受教育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越长,程度越高,对职业身份意识和职业选择的非农化倾向就越强烈,城镇对他们的吸引力更明显,进入城镇以后“回流率”更低。职业教育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职业教育由于其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其针对性强、实用性高、覆盖面广,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增强技能的机会。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降低农村低龄青少年的劳动参与率。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除了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延长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降低农村低龄青少年的劳动参与率。目前,部分十五六岁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打工,一方面因年龄小,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收入相当低。另一方面一定程度地增大了城市就业市场的压力。职业教育作为劳动力的存储器,可以吸收和培养大量的农村适龄劳动力,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就业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而且通过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前储备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职业教育对城镇化建设所起到的作用
(一)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有利于保证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在现代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实质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口与其他经济要素由农村向城镇化的转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的素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经过托达罗人口流动的模型可以看出,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城乡的收入的差异,并不是城乡的实际收入差异。当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受迁移的可能性更大。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移与受教育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的实践越长,其程度就越高,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就越高。城镇化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当转移劳动力素质较高的时候,其回流率就会变得更低。我国的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因为一些地区的经济收益明显低于城镇的经济收益,促使经济收益较差地区的劳动力向城镇化主动转移,这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城镇化转移有一定的区别。
在国家出台相关城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的背景下,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都得到明显提高,导致出现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对经济的劳动作用变得更突出。在目前的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职业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并不是很高,导致很多剩余劳动力就算转移到了城市,也不具备长期工作与生活的劳动素质与专业技能。这种迁移行为是一种缺乏持续性与稳定性的迁移,当遇到经济不稳定时,便会发生大量劳动力回流的现象,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带来重要的影响。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力不断增加。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因为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多样性等特点,增加了人们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增加技能的机会。并且,随着我国十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的重视,原来那种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逐渐被打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才能有效增加广大农民受教育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劳动素质,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有效打破城镇化建设的瓶颈,有利于提高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二)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有利于改善就业状况、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在目前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有利于延长劳动力就业的时间,从而优化城镇建设的产业结构。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在经济发展情况不好的时候,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就是劳动力的存储器,通过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有利于大大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专业技能人才。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虽然面临经济增长缓慢、劳动力回流现象明显的问题,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我国政府为劳动力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另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根据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业结构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不管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三产业之间都具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我国的就业人口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发生重要的变化。目前,国民经济的收入和劳动力的分布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发展,并且产业发展的方向逐渐实现向第三产业发展。然而,与现代第一产业不同的是,第二、三产业大多数属于现代经济部门,这对劳动力的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的年龄在9年、10年、14年,其中通过调查发现,第三产业的金融和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受教育的年限基本都达到了13年。通过统计发现,在二、三产业就业的人员的综合素质明显高于第一产业的人员。因此,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满足现代城镇化建设需要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有利于缓解社会的供需矛盾。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任何行业在进入城镇化建设的过程时都使得经济收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必然能够提高他们的支付能力。其别是对一些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劳动力来说,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获得更好、稳定的城镇化生活,他们主动接受教育的思想会逐渐增强。随着人们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支付能力的增强,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逐渐提高。但是从我国现状来看,普通教育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公共基础能力明显不足,而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问题,这就迫使人们通过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缓解职业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入,更重视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但是不管是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还是从促进经济长远发展来看,都需要明白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关系。目前,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对教育的要求都是出于投资的目的,是他们获得经济效益后产生的投资需求行为。然而,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作为一种专业性突出、目的性明确的教育形式,比普通教育更容易达到社会预期的效果,又因为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所实施教育的总年限明显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其教育成本相应降低。当人们无法估计社会收益时,便可以认真考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收入较低的人们来说就更需要如此。因此,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现教育的合理分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对社会劳动力的需求,进而缓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便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结语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未来,任务重大,必然会经历一个艰难发展的阶段。我们应该坚信,在现代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应该重视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与全社会人们的关心和支持,这些种种困难与矛盾都需要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解决。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发展规律,认真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不断创新,才有利于社会城镇化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袁野.城市、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10
>> 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差异性分析及教学看法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应用”与“应试”困境分析 宁夏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布局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制造业布局与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耦合的实证研究 浅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问题与建议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性系统失调与治理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政策:变迁、反思与展望 教育公平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 基于多维度视角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 活教育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一致性分析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独特性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11-29.
[2]马光远.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EB/OL].21世纪网,,2014-11-29.
[3]AQI日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4-8-26.
[6]历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8-26.
[7]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EB/OL].中国教育在线,#40,2014-11-26.
[8]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新华网,http:///city/2014-03/17/c_126276532.htm,201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