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运作方式范文

时间:2024-04-01 15:3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的运作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的运作方式

篇1

2008年,中国电视诞生50年,世界第一次电视试验广播80年。回望来时路,留给我们抚今追昔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电视产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等新的传播渠道的不断涌现,我们对传统电视的理解是否即将被颠覆?未来的电视将变成何种模样?

直播卫星上天,C M M B商用,有线电视网络面临“双向改造”,面对新媒体的咄咄逼人,电视自然不甘雌伏。在今后的传播竞争格局当中,电视将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占据绝对主流媒体地位的电视是否仍能笑傲天下?今后的路又将往何处去?

本期“广电聚焦”特邀电视学界、业界知名人士共同描绘电视的未来图景。

电视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革?

关于“未来电视”的设问,与其说是对电视未来的追问,不如说是对今天变革中的电视向何处去的追问,是对电视演变方向的关切,是对电视理念的思考。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新媒体时代电视将如何变革。电视形态变革

基于载体又超越载体电视是技术发明与创造的产物。但电视的发展与演变的推动力量,从来都不是纯技术的。电视会以超越技术变革的方式发展,在集成、组合各种手段的同时,不断演变。世界电视80年的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正在改变电视形态的,主要是四方面的技术应用。

电视再现技术 电视再现技术包括电视摄制技术和电视终端再现技术,即电视机。虽然电视摄像技术的试验可以追溯久远,但电视机的出现与电视广播的出现只有80年。2008年不仅是中国电视诞生50年,还是彩色电视机诞生80年,第一次电视试验广播80年。

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电视以其多媒体组合于一体的魅力走到了传媒竞技场的中央。1936年,在伦敦诞生了第一家广播电视台,即BBC。

在中国,1958年3月,第一台电视机试制成功。1958年5月1日, 央视前身――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电视节目,当时全国只有大约20台黑白电视机。

1966年,集成电路电视机出现。3年后具有电子调谐装置的彩色电视接收机诞生。其后,彩色电视成为主导。这引导电视技术一步步走向模拟技术条件下的辉煌。到20世纪90年代,数字电视开始运营,进一步加速了电视的变革。电视再现技术的发展,使电视成为超越文化水平、可以共同观看的新兴传媒。

电视传输技术 电视传输技术,主要指包括使用电缆、微波和卫星等的远距离中继传输。最早的传输技术是基于有线的。1949年12月17日,第一条电视电缆开通使用。30年后,世界上第一个“有线电视”在伦敦开通,它能将计算机里的信息通过普通电话线传送出去并显示在用户电视机屏幕上。后来,微波等无线远距离中继传输广泛用于电视信号的传递,使得电视成为广区域媒介,而不只是像早期一样限于一个地域。1949年,电视网在美国的出现,其技术基础就是远距离传输技术。

但对电视形态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卫星作为电视信号传输中介。苏联率先发射了卫星,196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电信卫星,这使得电视可以实现全球传输,成为全球性传媒。电视分配技术 电视分配技术,主要是指将电视信号送到用户的有线网络技术和直播卫星技术。

20世纪60年代,有线电视开始在美国一些中小城市出现,以转播邻近大城市电视节目。1975年9月,继三大广播网(ABC 、CBC、NBC)上星后,美国最早的有线电视机构“家庭影院”有线电视广播公司(HBC)首次使用“电星一号”定时传送节目,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有线电视也走了差不多相同的道路。有线电视与卫星通信的结合使有线电视台的服务范围由一个地区发展为全球。对电视的未来还将发生更大影响的,是直播卫星技术的发展。1994年美国休斯DirecTV公司首先推出直接入户的数字卫星电视。其后,发展到在3个直播卫星轨道上拥有多颗直播卫星,上星节目超过 1000套,用户占全世界数字卫星直播用户的四分之三以上。

有线电视的出现,使电视成为家庭娱乐中心,而直播卫星的进一步发展,将使电视成为全球性的伴随性媒体,可以像接收卫星定位信号一样,不间断地在全球接收同一电视信号。电视终端技术 电视终端技术,主要指电视的终端载体。总体上看,正朝着大型化与便携化两端发展,朝着多载体的方向发展。

所谓大型化,是各种应用新技术的户外显示屏。所谓便携化,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便携电视机,还有新媒体意义上的可以接收电视节目的便携终端,包括流媒体式的手机电视、广播式移动电视和将来可能出现的可接收直播卫星信号的便携终端。目前,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出现,已经使电视出现了多载体的趋势。

所谓新媒体, 从技术载体来区分,大致有四类。一是基于互联网的,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即时通信工具等;二是基于通信技术的,如手机短信、流媒体式手机电视;三是基于广播电视的,如广播式手机电视;四是基于卫星的,如直播卫星。

这四类中,前两类的影响,人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容聚集能力和用户聚集能力。因而,也获得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中国的新兴媒体,依据中国人的特点和需要,创造了一些新的产品,具有较强竞争能力。从2008年第一季度的年报看,腾讯总收入14.329亿元,盈利为5.420亿元。而卫星对新兴媒体所能带来的影响,我们还需要扩展想象空间。实际上,这次汶川地震北斗卫星导航终端所具有的短信功能已经让人们看到了新的空间,看到了八年前手机短信的影子。而当直播卫星技术进一步发展,可以用更小的天线观看电视时,可接收直播卫星的电视接收终端就能进一步便携化,电视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们的日益逼近,电视的未来并非是“嫁给网络”,成为网络的视频业务。但电视要想在博弈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适应移动化、多载体、便携化的发展趋势。毕竟,媒体移动化是大趋势。电视理念变革

从传播平台到整合传播平台从80年前电视进入历史舞台开始,传媒业可以说进入了视频时代。80年来,电视的节目形态、运作方式也发生了多次代际变化。最终,电视不断迁移,与网络、手机这样的终端,与楼宇电视这样的发明相结合,形成新的载体与传播样式。但归根到底,基本特征还是专业人士制作、大众观赏接受。

而以YouTube为代表的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象征着新视频时代的到来。所谓新视频时代,就在于把视频需求与分享式提供结合起来。这种视频分享网站就是提供了这样的分享平台,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还能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在孕育一种新的传媒运作方式,与以往的网上视频的运作方式有了较明显的区别,与那种把传统电视的制作理念、运作方式平移到互联网上的做法有了明显不同。视觉化表达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与文字表达相比,以画面表达既是一种直观,也是一种微妙。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激发出人们心中潜伏着的视觉化表达欲望。从电视变革的视角观察YouTube的成功,就会发现YouTube恰好把自己放到两个传播路径的交集点,即视觉化表达与分享式提供。视觉化表达与分享式提供的结合,实质上是传统力量与数字媒体的运作方式的结合,催生出一种新的运作方式。这种运作方式实质上正在孕育数字媒体运作模式的基础。这种模式的启示之一,就是适应新媒体的竞争,传媒的运作理念应当发生深刻变化,要从传播平台向整合传播平台转变。仅仅依靠自我力量采集、制作内容,不能适应今天的多样需求。通过一定的机制和物质载体,整合各类内容资源,聚合具有共同指向的需求,这样才能应对与新媒体的竞争。最简单地说,突发事件发生时,不能假定摄影记者一定在场,但可以假定一定有一个带了可拍照手机的读者或网民在场。通过一定的机制把他们的偶然所得收集起来,既丰富了内容资源,也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欲望。所以,帮助分享就是一种整合。这是新媒体的成功秘诀。电视的未来必受其影响。电视传播变革

从线性传播到单元传播传统的电视传播方式,无论是节目编排方式,还是渠道式媒体运作,都可以说是线性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电视的内容处理模式和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要从线性传播走向单元传播。人与电视:电视特性的三个变化传媒移动化,是适应技术与生活变革的必由之路,既包括接收工具的移动化,也包括接收地点移动化,摆脱传统的在固定地点接触电视的模式。接收地点的多元化已经在改变电视,改变人与电视的关系模式,促使电视发生深刻的演变。从人与电视的关系角度说,电视已经是个人化的电视、偶遇式的电视、移动着的电视。

所谓个人化的电视,是说电视越来越脱离家庭共同信息终端和娱乐工具的传统特征,走向个人化的接收工具。看电视不再是家人共同的选择与共同生活的重要部分,而成为个人的选择,很多时候与家庭生活不甚相关。所谓偶遇式的电视,是说人们可能在任何地点接触到电视,注意到电视提供的内容。人们所接触到的电视节目,更多地出于随机结果,出于搜索过程中的偶然,而不是固定生活模式,不是电视人期望的那样对某些频道具有品牌忠诚。

电视更可以称为是移动着的电视。所谓移动着的电视,是说电视已经从客厅走到了广场、电梯、手机上,已经不再是以往那样的静止的、等待观众光临的状态。从电视形态演变看,电视一直在寻找观众和观众最可能选择电视的场所。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收视行为与节目形态。近几十年,电视的演变进程,几乎是移动化、延伸化、产业化等进程同时交织。人们开始不仅以社会学意义上的观众类型来区分节目、频道乃至电视本身的定位,同时也以时间为轴切分在不同时间观看电视的观众群。在传统电视范畴内,这促使电视节目形态与编排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并且,电视开始从室内移动到室外,从楼宇电视,到公交电视、出租车里的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获取了在移动中的受众群,改变了人们对于电视的认识。手机这个移动信息终端,是媒体移动化的最重要的激励者,是适应人的生活方式变化的最重要的信息平台,也是传统传媒理念的最重要的挑战者。

单元传播:适应生活节奏变化与生活方式要求 单元传播有其存在基础和合理性。一是受众需求心理发生变化,希望集中获得同类信息和娱乐,避免选择疲劳;二是受众生活节奏变化,希望在特定时间获得所需要内容;三是传媒传播心理变化,希望以足够容量“黏”住读者;四是传媒传播技巧变化,波段传播,形成节奏;五是竞争单元变化,竞争单元变得更大。这些都促使单元化趋势的形成。对普通观众来说, 从50个频道增加到100个频道,频道增加一倍,所获得的愉悦和满意并没有同步增加一倍,反而会感到增加不少选择的麻烦,要付出更多精力进行搜索。人们希望传媒更多地尽到选择的责任,提供精选的结果。同时,人们生活节奏与活动方式变化,希望在特定的时间提供最需要的东西。而电视台为了争取观众的收视,减少观众的流失,也采取集中播放的方式黏住观众,减少换台,形成波段传播的模式。这样,一个频道形成了一个个单元,分布在不同时间段,形成波段竞争。受众结构与收视偏好的变化,必然形成单元化的结果,也促使传播心理发生变化。能否以足够容量“黏”住受众,这是目前电视要回答的问题。能“黏”住观众,就能获得收视率和广告量。解决办法之一,显然就是单元化的节目编排方式,波段式的传播技巧,以波段传播形成有竞争力的传播节奏。新媒体思维对象传播与创造需求 对我们所在的时代,可以有三个描述:它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更可以说是信息全球化时代,因为信息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过程和结果;它是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更可以说是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具有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力;它是物质丰富的时代,更应当说是信息化生存时代,因为信息继物质、能量之后成为人类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现代社会,媒介是一种谁都必须正视的力量。而互联网,在今天不仅是一种文化、一种现象,更是最重要的信息承载体和组合者,是人类信息化生存方式的体现之一。互联网不仅蜕变、裂变出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传播形式和传媒形态,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政府组织的运行,影响着执政思维与执政方式;不仅影响并改变着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更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与传媒的关系模式、接触方式,还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消费方式和利用方式。因而,同样会改变电视的发展轨迹和人们与电视的接触方式。

篇2

关键词 电力企业;知识经济;档案管理;服务对象;信息组织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98-02

现代知识型档案管理以档案信息组织多元化、档案人才结构综合化、档案运作方式现代化、档案服务对象社会化为主要内涵,立足于知识型档案管理要求,分析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对革新我国电力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电力企业的档案信息组织分析

电力企业档案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发展历程的原始记录,知识型档案管理要求档案信息的覆盖面广阔,就电力企业而言,需容括科技信息、知识信息、人员信息、工程信息等各要素,但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对信息采集不重视,将档案管理等同于简单的文字类工作,认为档案管理与市场经营不挂钩,一方面缺乏严谨的信息采集与分类,档案材料归档与保存形式化,信息使用率不高,表现为无价值的材料堆积;另一方面是信息的完整性不足,信息类型单一,跟不上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表现为档案信息组织的滞后,与电力企业的发展规划脱节。

1.2电力企业的档案人才结构分析

当前知识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企业实施知识型人才战略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求,它决定了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突出地位,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才,现代化的知识型档案管理早已逾越传统的手工劳动范畴。我国电力企业对档案管理普遍认识不足,未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宝贵资源加以研究,尤其缺乏人才投入,档案管理人员多不是档案专业的专门性人才,档案管理岗位既没有严格的招聘制度,也没有与现实操作结合的培训程序,且集中反映为管理人员多,技术人员少;女性人员多,男性人员少;大龄人员多,年轻人员少的人员现象。

1.3电力企业的档案运作方式分析

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导性与持续性,在电子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时代,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已具有全球化特征,即档案载体的数字化形态,知识型档案管理以科技创新理论为基础,重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我国电力企业的档案信息化是近几年才逐步提出的,由于观念的落后,电力企业虽然配备了档案数字化的硬件设备,使用率却很低,因为缺乏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导致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不足,档案管理仍沿用传统经验主义的运作方式。

1.4电力企业的档案服务对象分析

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体系是封闭的,档案管理的目的指向企业资料的保存与内部调研,意味着档案管理的社会服务性缺失。知识型档案管理提倡档案服务对象面向社会大众,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促使社会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档案管理面临着时代赋予的多元需求,电力企业参与市场运营,使其必须从社会分工出发,承担社会信息共建共享的责任与义务,不仅要满足企业自身需要,还应创设有益社会的服务体系,提升信息利用率。

2电力企业知识型档案管理的运用

2.1电力企业档案信息组织的多元化

知识型档案管理要求电力企业档案信息组织多元化,电力企业一方面应对档案信息进行多元划分,比如划分为科技信息类,知识信息类、人力资源信息类,工程项目信息类等等,实现档案信息的针对性与秩序性,提升管理与利用的效率。另一方面电力企业应关注档案多元信息采集的严谨性与实用性,认识到档案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从多变的社会信息环境出发,重视企业信息的在生产经营领域的可利用效能,促使档案信息更新与企业发展速度、方向一致。

2.2电力企业档案人才结构的综合化

知识型档案管理要求电力企业档案人才结构综合化,首先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岗位应设置严格的人才聘用制度,确保人才的专业性,并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力求在实际操作中判断与锻炼人员,杜绝经验主义的用人模式。其次,为提升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技术含量,适应数字化档案建设,应重视对技术性人才的挖掘,建立档案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的综合性人才模式。再次,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人才的年龄结构应呈阶梯状分布,性别比例应适当,确保档案管理运行过程张弛有度,兼具灵敏性与稳定性。

2.3电力企业档案运作方式的现代化

知识型档案管理要求电力企业档案运作方式现代化,现代化的档案运作方式为信息化运作,因此电力企业档案管理应加速信息化进程,一是打造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系统,促使原有的纸质与照片等载体形式向电子形式转变,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加工扫描,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二是利用信息技术革新档案管理手段,比如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扫描技术与OCR技术,编码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等等;三是制定档案信息管理的制度规范,确保数字化工作的有序性,比如电子档案的保密制度关系着企业档案信息的安全,应引起足够重视。

2.4电力企业档案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知识型档案管理要求电力企业档案服务对象社会化,电力企业档案服务对象社会化,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电力企业可开放企业的电力科技信息服务于地方电力产业建设,也可开放企业的电力知识信息服务于电力学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为电力研究提供实践成果与依据,还可开放企业的电力工程信息服务于同行业的交流与协同合作等。总之,电力企业积极开拓档案的社会利用渠道,提升档案的社会利用率,是实现档案服务对象社会化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广告创意教育 广告内容创意 广告媒介形态创意

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介不断涌现,以内容创意为主的传统广告创意方式的效用逐渐下降,而以媒介创意为中心、融合广告内容创意的方式逐渐为广告主和广告业界所青睐。在此背景下,我国广告教育中的广告创意教育与新环境下的广告运作已经呈现出较大落差,广告创意教育转型势在必行。

一、我国广告创意教育转型的动因

新媒体不断涌现,使传统以内容创意为主的广告创意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以新媒体为基础的广告媒介创意成为现代营销的重要手段,广告运作方式发生变化,这就对广告创意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传统广告内容创意存在局限。在传统媒体占据广告投放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时代,内容创意是广告创意的核心。一个好的广告内容可以迅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借由媒体多次投放获得较好的广告效果。然而,传统大众媒介广告强势灌输,缺乏受众互动,使得传统广告单纯依靠内容创意难以与能够提供充分互动的新媒体广告抗衡。同时,传统媒体广告粗放性高成本投放也使广告主开始更多地关注新媒介。

其次,新媒体带来冲击。美国传播学家沃纳·赛佛林等人曾提出:“目前,广告业正处于一个变化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上针对广大不知姓名观众的大众媒介广告是一种行将消亡的传播形式。”①在数字传播技术支持下,基于互联网、移动通讯或其他数字系统的软件应用的各类新媒体都可以成为广告创意的源泉。这就要求广告创意教育要将广告媒介形态创意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再次,现代营销中媒介创意的广泛使用。相比传统大众媒介的强势地位,新媒体给予广告主更多话语权和灵活性,因此在现代营销中针对媒介的创意运用越来越普遍,而单纯的广告内容创意的统治地位被改变。

二、我国广告创意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广告市场逐渐变化的现状,我国的广告创意教育较落后于现实需求,具体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广告创意教育的重点停留在传统媒介广告的内容创意

传统的广告创意课程多针对传统大众媒介广告的内容创意,如电视广告故事情节、平面广告画面构成、广告语等,而对基于新媒体的广告形态创意却很少提及,这与广告运作现实是脱节的。

2.对广告媒介的教学集中在传统媒介投放上

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升民认为,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中国的广告业将完成从以大众媒体为核心向“全媒体”平台拓展的转型。②在我国广告创意教育中,对于广告媒介的教学依然集中在对传统大众媒介的特性介绍及投放应用上,缺乏对于新媒体形态的介绍,关于广告创意中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使用以及广告媒介的形态创新较少提及。

3.广告内容创意教学与媒介创意教学的割裂

我国的广告教育中,通常设置广告策划与创意和广告媒体研究(或类似名称的课程)两门课程来教授广告创意和广告媒体的相关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两门课程通常是割裂的,前者单纯地介绍广告内容创意,后者单纯地介绍媒介投放,很少将广告内容创意与媒介创意融合起来进行讲授。这与当前广告市场的实际是不相符合的,也就导致了广告专业的学生进入业界后,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广告内容创意层面,难以适应广告市场的变化。

三、我国广告创意教育转型的新路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创意教育的变革刻不容缓。

1.新媒体形态创意能力的培养

在数字媒体时代,新媒体逐渐成为重要的广告媒体资源,国家对新媒体的管理不如传统大众媒介那样严格,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可以通过专业手段开发新媒体投入市场,例如日本电通公司就设有专门的新媒体开发部门。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一旦被用户广泛接受,就可以给营销活动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有关新媒体形态创意能力培养的课程必须融入到广告创意教育中。这类课程首先应该让学生熟悉新媒体的基本特性,同时,根据用户需求开发新的媒体形态,并有效植入广告的能力。

2.导入定量思维,提高媒介整合能力

传统广告以内容创意为中心,在投放时必然围绕内容创意进行媒介的选择和整合,常常缺乏对广告传播活动的定量控制,这必然导致广告经费的大量浪费。因此,应该在广告创意教育中导入定量思维,强化广告创意目标、方法和效果的量化思维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对传统大众媒介和新媒介的整合能力。

3.广告内容创意与媒介创意教育的融合

张金海教授在其主编的《广告学教程》说道:“所谓现代广告,应该是包括整体广告运动在内的扩大了的广告概念。”③他的观点非常明确,即现代广告是一种“整体运动化的新广告形式”。因此广告创意教学应该提高学生媒介形态的开发能力,将广告内容创意与媒介创意教育融合起来,让学生直接面对广告行业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广告运作方式受到挑战,广告创意由单纯的内容创意逐渐转变为广告形态创意及相应的新形态广告的内容创意。广告教育必须贴紧广告行业的发展趋势,创意教学从面向传统媒体的内容创意转向内容创意和媒介形态创意相融合的能力培养。

注释:

①沃纳·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②戎青,郑丽勇.广告教育的焦虑:2010广告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2010(10):143.

篇4

第一眼看上去,你就会发现目前的社会化媒体格局是多么的复杂。除了Facebook和Twitter两大社交网络以外,还有近三十种社交产品分类,而每个分类里面少则三五家,多则三五十家。而且大分类里面还有小分类,从管理、分析、数据、评分,到应用、博客、广告、插件等,应有尽有……

上面那张还只是2011年7月之前的数据,其中不包括Pinterest这些后起之秀。而下面这张信息图则统计了几个月前的社会化媒体分类,其中包括Pinterest这些新兴社会化媒体。

和上一张图不同的是,它看起来要干净整洁多了。虽然细看仍能发现社交产品还是那副混乱复杂的局面,但这种周期表的分类方式让我们对社交产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 校园媒体 广告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J4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01-01

在美国的民办高校中,校园媒体的运作已经进入了社会化的运作,然而在我国,校园媒体的运作还没有完全被打开,或者处于关闭状态,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融资阶段缺乏社会资本注入。不是所有的校园媒体在中国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以长春科技学院的校园媒体为例,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提出提高校园媒体发展水平的相应策略。从广告业务的角度出发,对现有融资模式的突破和发展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民办高校校园媒体及其特征

(一)校园媒体一般有两层含义

第一,校园媒体主要指的是信息的传输载体、渠道、中介、工具或技术;第二,校园媒体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处理和组织传播的媒体机构。校园里的校园媒体传播对象全部或部分为教师和学生。根据内部文件的概念,上传或其他文本不属于在各个学校的行政功能的校园媒体的范畴。本文关注的是校园中有特定的读者群,对于有代表性的新闻,这些媒体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校园媒体typethrough调查

校园媒体存在两种不同模式。根据传统媒体进行分类的话,有三种类型的高校校园媒体:一是传统的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二是网络新媒体、移动电话等;第三种是户外媒体,包括海报、横幅、广告牌、宣传栏,栏与板作为辅助媒体。根据组织者进行分类的话,校园媒体有两种显著不同的媒体类型模式:一是学校的官方合作媒体,这类媒体可以作为主流媒体的学校;另一个是教师,社区,社区和其他独立或合作承担民事介质(相对学校),这种类型的媒体可以被视为辅助媒体学院。具体而言,前者的资本、资源以及影响远远超出了后者的状况。然而,每个功能主要用于学校的宣传和文化建设,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后者是前者的突出表现。同时,通过市场经济形势的影响,相互妥协,导致一个半开放的媒体环境的形成。还有,是主要用于定性和定量的观众。定量是指校园媒体的所有学生和工作人员,固定在某一段时间。定性分析主要表现在年龄方面、教育水平。观众是显而易见的:大多在20~30岁学生的年龄,有高等教育水平;员工群落特征也非常明显,一般都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人群等一系列的特点。

二、民办高校校园广告策略

(一)这是不完全的半开放性

中国传媒产业已经进入“营销时代”,任何媒体都必须苦心经营,目的是为了在远期市场具有竞争实力。校园媒体的资金来源单一,只依托学校的财政拨款。由于校园媒体的特殊属性,运作市场仅仅依靠学校的政策是不够的,应该与市场结合起来。

(二)校园广告strategyunder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收入是媒体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所以广告是媒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校园媒体广告的发展策略的引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报纸+插入广告”模式作为学校的“形象”和“宣传”。它可作为广告媒体,发行方式采取“报纸免费发放和定点供货”,特殊的发行模式为广告提供了机会,将广告插在纸报上的运作方式,可参考于免费报纸的运作模式。广告的效果,要达到的观众一定的消费能力需求。这样的方式成本相对较高,但由于直接面对观众,可以确保广告的效果。它可以帮助观众吸引广告的大量资源,弥补成本和生产问题。这样的广告不影响报纸的信息内容,并可以连接到报纸。教师和学生阅读报纸时,主动性强,阻力较小,可以充分运用这些心理特征添加插入广告。

三、民办校园广告的功能

同时在各种信息渠道传递的私人校园广告,也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私立大学校园广告能美化校园环境,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二,校园广告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形象;再次,校园广告传播教育,可以管理不同类型的政策信息,协助学校的工作;最后,校园广告还可以适当进行引资,丰富校园文化,促进高校发展。

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民办高校校园媒体的潜在优势和受众这一独特的广告资源。校园广告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且有助于广告业的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篇6

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基于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评估体系中公众主体地位的缺失和政府运作方式的不够公开。

首先,公众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它即使不是政府绩效最佳的评判者,也一定是政府绩效最终的评判者。运动员不能兼任裁判员,政府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如何,政府的绩效怎样,不能只由政府部门本身来评估,也不能仅仅靠上级管理部门来评估。一个组织的绩效是由组织外部决定的,也只能由组织的服务对象――用户来评估。政府绩效必须由政府的服务对象――公众来评估,因为他们能够最直接、最真切地感受政府行为给自身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他们对政府绩效最具有发言权。但在最后的评估结果中,公众的意见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和表达,也仅仅是起到了一个参考的作用。

其次,政府运作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目前,政府许多活动都处于不公开或半公开的状态,从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职责权限、权力运行乃至工作程序都很难为大众所知。

比如,在政府机关,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没有高度电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或者有信息管理系统但不能提供评估项绩效的信息,又或者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以致资料丢失或者不完整。可获得的资料高度综合,资料含义随时间而改变,资料无法与特定的事件或顾客相联系,资料不精确,资料属于机密文件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从客观上都大大地增加了政府绩效评估的难度。由于所获评估信息的匮乏,公众也就失去了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的依据和条件。

政府运作方式的不透明必然导致其绩效评估过程的不透明,使得评估结果几乎是在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即使公众参与了评估,也不清楚自己的意见是否被政府所重视和采纳,并作为确定其绩效水平的依据,更有甚者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都不予以公布,使绩效评估不了了之。

三大建议

基于电子政务,建立评估体系

(1)建立电子化政务管理体系

建立电子化政务管理体系首先要对政府传统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流程进行整合,废除不适应电子化管理要求的运作机制和工作规范,构建合适的全新的工作流程。建立一个全国电子化政务体系网络的管理的营运管理机构,制定信息存储、交换、传递的统一代码标准、统一的电子安全标准、统一的术语标准,负责管理和协调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全国电子化政务管理的共建共享。

(2)构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首先,以电子政务为手段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要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公平性、独立性、量化性和可操作性。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在对以往的评估指标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整合评估内容,调整评估指标的分值设置,采用框架相似、细节不同的指标体系。在绩效评估指标设计上,要尽量使用简单易懂、与实际生活贴近的语言表达,指标内容要多向定量化靠拢,易于公众作量化比较,以避免定性比较所带来的偏差和误解。

其次,评估周期则应主要以年度评估或季度评估为主。目前,仍有相当多的政府网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形式化等问题,因此缩短评估周期是有必要的。

最后,评估的过程中关注公众的期望与需求,并对此给予积极快速的回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回应载体,使之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达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和谐沟通。

建立确保公众成为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长效机制

(1)以公众利益为重,树立正确政绩观

政府在权衡各方面利益、综合协调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将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制定出的公共政策或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要与公众的利益需求相一致。在新的指标体系中,要明确公众满意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社会保障、扩大就业、社会安全等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指标。

(2)鼓励公众参与,拓宽公众参与途径

政府要对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应予以鼓励和保护。在设计绩效评估指标时,不能只由政府官员单方面决定,除了要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外,还要广泛征求广大公众的意见和要求,在对公众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最为贴切的评估指标,充分体现公众的满意和理解。可通过网络、媒体、专线等多种形式拓宽公众参与途径,使公众与政府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3)建立制度化轨道, 保障参与渠道畅通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 将公众评估政府绩效纳入法律化、制度化轨道。同时,要有专门独立的部门监督这些法律制度的实施,以保障公众参与渠道畅通无阻, 确保公众权利有效行使,防止政府部门之间互相包庇, 实施不力。对于以各种途径和名目妨碍公众参与评估或对公众评估结果置之不理、不进行整改提高的部门或官员要给予适当惩罚或处分。

推进政府网站建设,实现政府信息充分公开

(1)加强网站整体规划,推进层级建设

政府网站应建立在统一的技术构架基础之上,实行分级管理,分级维护,从而有效整合各部门网站的信息资源,实现各网站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同应用,保证各子网站信息与主网站同步更新。根据公众和企业的需求重新组织业务流程,注重从整体上为社会提供广泛、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

(2)将政府日常办公与政府信息公开有机结合

政府部门“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在日常办公、特别是应用政务内网OA 系统同时,凡是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事项的信息,反映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基本情况的信息,行政许可设定的依据、实施过程、办理结果等信息,都要在同步履行信息公开审批程序,在电子公文、政务信息、应急管理等核心政务信息系统中进行“是否公开、在政府门户网站”的标注,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效率,并严格履行保密审核规定。

(3)将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与政府信息公开有机结合

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清理行政许可项目、依据、主体,设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按照“一门受理、并联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模式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规范和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重新设计与流程制订各个审批事项,将优化后流程固化到行政审批系统之中,加强政务资源的整合,消除“条”与“块”之间的割裂状况,突破以职能部门为分类的流程管理方式,发挥业务应用系统的综合效益,打造新型电子政务流程,保障网上服务日益完善和丰富,开展“一站式”服务。

(作者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信息处理中心)

链 接

篇7

[关键词] 会计模拟实验室 会计 实践 程序 管理

引 言

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更好的熟悉本专业知识的运用,会计教学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更好的在各类单位从事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等实际工作。

一、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会计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事物问题的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解决会计基本问题的能力;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市场需要,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二、会计实践性教学形式种类

会计学科有很强的应用性的特点,而传统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T字形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传授,这不符合会计的这一特性。故教学应采取实践性教学形式,具体有下面几种方式:

1、组织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调查。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是促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有效形式,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学校应充分利用每个假期,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和要求的社会调查。

2、参观见习。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学专业理论知识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学校应根据所开设的课程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的参加对象和特定的参观内容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见习 。

3、专业实习。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应于社会实践当中,提高动手能力。学校指导学生在假期根据所开设的专业课的情况设计制订出相应的实践调查表,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专业实习,教师跟踪了解,并负责指导。实习结束,学生根据实习情况 写出有一定质量的实习论文或调查报告。在此环节,应由学校出面联系相关企业,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4、会计模拟实习。指在一个仿真的环境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习。这种实习使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经济业务,并采用全真的证、帐、表进行帐务处理,把真实的会计业务搬进课堂。通过实习,使学生能胜任基本的会计工作,加深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

5、计算机实习。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显示出了无法代替的优势,因此,学生应熟练操作财务系统,以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要求。

三、会计模拟实验室的优势及其建立、完善的必要性

综上所说,我们可以看出前三种教学方式,在强化“会计原理”和“专业会计”的作业练习的同时,着重把目光盯向企事业单位,试图通过和企事业单位合作,让在校学生进行校外实习来克服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的方式,虽然让学生参与了实践,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内在联系的认识。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校外学习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实习目标和实习任务很难按质按量按设计要求完成,原因有:会计工作环境不适合于同场集中实习;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决定了校外实习不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会计工作的政策性、连续性及时间性特点,决定了校外实习不可能全面接触了解各类型的经济业务以及各个时期的不同账务处理技能;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了实习效果。

因此,进行室内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即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在模拟条件下重塑实践,就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了。

四、会计模拟实验室的运行程序

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不同学习阶段的财会专业的学生,应可以进行不同的会计模拟实验。如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基础会计模拟实验、电算化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 审计学模拟实验等等,临近毕业的学生,还应该进行综合实验。本文主要阐述以财务会计为例的手工实验。

一)、手工模拟实验的一般步骤

1、制定实验目的: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新会计制度及会计核算方法,加强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起来。

2、制定实验要求:1)、掌握实验企业的概况、会计政策、会计核算方法。2)、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3)、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最好采用通用记账凭证)(4)、掌握账簿(包括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5)、掌握成本核算方法。6)、掌握报表的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等)

3、实验形式:手工模拟,学生单独完成。

4、实验范围及内容:

第一:实验范围——模拟企业资料:模拟企业概况及核算办法;模拟企业生产流程; 模拟企业记账流程;模拟企业前期会计资料:账户余额表、原材料结存表、低值易耗品结存表、包装物结存表、在产品结存表、库存商品结存表、业务汇总。

第二:实验内容——会计业务处理

(1)、原始凭证的填制:按自印教材所附空白凭证,指导教师自编业务资料让学生填制原始凭证。

(2)、记账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不分类,通用编号;原始凭证按规范粘贴并装订成册。

(3)、登记会计账薄: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明细账,按不同账户要求,分别采用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多栏式明细账页进行登记;登记总账,采用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

(4)、货币资金核算、材料核算、固定资金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

(5)、财务报告的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5、指导教师:除专门的手工会计教师外,还应有熟悉会计业务的专人指导。

指导教师主要指导学生操作的过程,操作的方法,按记帐凭证填制、汇总记帐凭证编制、登记帐薄、编制报表的顺序,应持别注意保证学生模拟实验的真实性,认真检查学生操作的每一个环节。

6、成绩评定:学生的成绩评定,将课堂闭卷考核成绩和实践成绩挂钩,以便综合反映学生的水平。

二)、专项实验、综合实验辅助进行

在上述基本实践前提下,在教学上还可以强化专项实验、综合实验。

1、专项实验的组织运作方式。

专项实验按其实验内容和目的不同又分为单项实验和专题实验。

单项实验,即以理论课教材的章节为实验单位,按理论教学进度分阶段组织实验。如货币资金核算实验,固定资产核算实验,产品成本核算实验,编制财务报告实验等。

专题实验,即对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会计现象和新的核算方法,及时地加以总结,设计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资料,形成专题实验内容,如以责任会计、质量会计、标准成本会计为内容的专题实验。

专题实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便于学生及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及时地掌握会计工作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核算课题。

2、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的组织运作方式,一般采用混岗运作方式和分岗运作方式两种。

采用混岗运作方式,要求每一位实习学生各自单独完成(或者两个学生为一组共同完成)全部会计模拟实验内容。其优点是便于在学生人数多的情况下组织集中实习。

采用分岗运作方式,要求对实习学生分组,在每一组内按照会计机构内部各岗位的分工,进行分岗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在实习过程中,熟悉明确各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掌握各类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过程,以及原始单据和其他会计凭证在各个会计岗位之间的传递程序和方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直观性、真实性强。

三)、规范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管理、完善实验室的配置

首先,除了模拟经济业务外,会计模拟实验室应配备齐全各种尽量与实际工作相贴近的凭证、账页、章证。

同时,规范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管理,各班上下课应有一定的交接、验收制度,保证实验室的财产安全。

在条件允许下,对于每项会计实验内容,学校都应有实用的模拟实习资料。同时,加强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实际单位会计工作情况的音像资料的录制、多功能投影播放设备的引进、高性能的微型电子计算机、网络设施、各类财务软件的应用与设计等等,让会计模拟实验手段发挥着更为重大的作用,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当学校重试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必定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新编会计模拟实习》(股份制企业分册) 张维宾 汪慧华 朱颖 周钧明 谢建强

篇8

不过事后证明这是个话题传播。这算起势。

2、娱乐营销与青春营销。会现场,娱乐主持人汪涵主持,这算是湖南卫视与步步高在电视合作上的延伸,娱乐与明星范十足,再次证明了娱乐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现场年轻人的尖叫更是让我们这群呆B80后以为来错了地方。

郭敬明的小时代电影票房都好几亿了,一路骂声,一路狂飙。你必须得佩服粉丝的力量。娱乐与年轻人,一旦结合,更会演绎新故事。

3、自媒体背书。自媒体的背后是贡献优秀内容的人,带有自己的个性和判断,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个性化内容运作方式,自媒体在今年突然走红,将博客和微博时代只能捧红明星的方式进行了颠覆,普通人,只要你有个性和内容,你照样可以成为自媒体的红人,相反,明星们却在微信上迷失了,很简单,没有内容,用户没有关注你的必要。

步步高算是胆子比较大的,在自媒体火的时候和wemedia联盟合作,通过试用、评测、推荐的方式,影响了一批高质量用户。在别人还在质疑和疑惑自媒体是什么玩意儿的时候,步步高已经在用户中获得了口碑。

4、内容即广告,广告即内容。数码消费时代,如果你再区分什么是广告,什么是内容,恐怕会很难。上面说的营销只不过是常规操作,让人吃惊的是,步步高竟然联合搜狐数码一起缔造了“世界上最大手机乐团”吉尼斯世界纪录。

篇9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 制播分离 立体化营销 盈利模式

一个节目能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节目的内容。只有节目的内容能吸引观众,得到观众内心的共鸣,节目才有成功的可能。《中国好声音》在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节目是由荷兰电视节目《The Voice》原版引进的,每期节目的开始都是歌者的生活和从事音乐背景的介绍,然后由4名著名音乐人作为评委。当歌者在演唱时,评委的旋转椅都背对舞台,采取“盲听”的方式听选手唱歌。当评委觉得哪一位选手声音好听,可以转动座椅面对歌者,才能看清歌者的形象。如果有一位以上的评委转过座椅,参加节目的歌者可以从中选择一位评委作为导师。这就是节目简单的赛制,没有同其它选秀节目一样采取海选、淘汰赛、复活赛,半决赛,总决赛,最后还有待定、PK,评委投票、观众投票、网络投票,等等这些冗杂的环节。就《中国好声音》而言,它对于中国观众最大的吸引力也许在于它确实让观众听到了真正的中国好声音。《中国好声音》把娱乐节目回归到专业的判断。近十年来,娱乐节目的主流是对于专业判断的颠覆,而走上了搞笑搞怪的路。但在《中国好声音》里,观众听到就是好听的声音,比的不是外貌,不是话题,不是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唱好听的歌。为了保证节目在音乐方面的专业性,该节目对评委也有严格的选择标准。评委必须是是国内音乐界的一线专业名人,还要有深厚的演唱功底,四位评委果然不负众望,在节目中对选手的提问,以及对选手的评价、音乐指导、人品表现等各方面,均显示出自己的专业音乐水准和艺术修养。有很多观众表示,在看节目的过程中除了欣赏选手的演唱,就是看几位评委争夺选手的环节。参赛选手选导师,这也是选拔类节目的一种突破,看似简单的角色换位其实传递出公平的正能量。历来选秀比赛中,评委都是强者,而选手则扮演弱者这一角色,选手必须“忍受”评委的“毒舌”点评。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这一情形得到改变,在评委对选手的声音进行肯定的同时,选手也有资格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而评委这时需要展示自己有利于选手发展的一面,比如杨坤的 “我今年有32场巡回演唱会”几乎成了这场节目的标志性口号,刘欢的“跟着我们中任何一个都会有好的前途,但我会给你最好的”。 学员背后的音乐故事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中国好声音》节目并没有像很多选秀节目那样过度煽情,画龙点睛反而制造了更多的感动。这个控制煽情的技巧,体现了节目组的真功夫。

除内容之外,该节目的运作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制播分离给节目带来新的活力,所谓制播分离,就是指把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生产完全剥离出去,委托给社会上的其他实体去完成,电台、电视台通过购买社会上的节目,或开放时段去实现播出,即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和全面流通。这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运作模式,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自制自播,自编自导的封闭式模式。在之前旧的采编一体的模式下,人员机构臃肿,缺乏有效竞争,难以保证好的节目质量。《中国好声音》实现了彻底的制播分离。如果节目很成功,广告价格翻倍。节目收视率越高,获取的利润越大,双方可以分配的利益就越多。另外,不会限制对节目的投入。为了更高的收视率,必须提高节目的品质,以及必须请非常专业的明星、制作人员。这种制播分离的模式,不是有意识地节流,而是去开源。我们从节目制作的豪华阵容和设备来看,可以窥见一斑。节目对舞美、灯光和机位等细节方面,都是按照最高最好的标准来做。《中国好声音》的乐队采取的是现场演奏,节目组在国内寻找顶尖的现场乐队,由刘卓和零点乐队的王笑冬领衔的乐队作为节目的现场演奏乐队,这支乐队专给中国一线歌星伴奏制作。节目组还专门聘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响总工程师金少刚作为节目的音响总监,聘请王菲专辑的录音师李军来负责录音。为了打造最原版的标准,连节目中导师的椅子都是从英国运回来的。据统计《中国好声音》在音效方面和舞美的投入各占50%的比重。而现在许多选秀和综艺节目,约80%的费用是花在舞台灯光等方面,20%的费用花在音效方面,可见节目组对音效技术方面的重视。

此外,《中国好声音》还具有独特的 盈利方式,除了以往节目惯用的通过插播大量广告来获取收入,《中国好声音》还采取 “利益捆绑”的营销手段。比如,将学员的声音制作成彩铃, 所有彩铃下载的收益, 会跟导师分成。四位导师的收入模式不是“出场费”或者“薪酬”, 而是采用技术入股的方式, 日后学生出唱片、开演唱会、国内外巡回演出的收入, 依然有“分成”, 这样把整个导师团队跟节目后期的市场开发捆绑在一起。 导师们的全心投入保证了节目的高质量,广告价格不断攀升。另外,参赛选手们的前景更有保障,因为导师们的利益和他们紧紧捆绑在一起,导师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培养他们,才能名利双收。后期的产业链开发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实现选手的音乐梦想。

《中国好声音》的另一个重要成功经验是“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营销。通过热点话题、爆料、电视、微博的联动,《中国好声音》迅速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给人“铺天盖地”的感觉。节目自开播以来, 冠名品牌”加多宝”充分调动自身的渠道资源, 将中国好声音的宣传海报贴到了终端销售渠道, 同时利用电视、平面、网络、微博等媒体、手段, 不断强化中国好声音的传播。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说, 这个节目的重要成功经验, 是不仅注重节目上的广告植入, 还通过多地区的海选、巡演、甚至举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开展活动营销, 并与传统媒体、新媒体一起造势。这种“立体化”的营销方式, 在我国目前的文化活动中还不多见。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中国好声音》节目的简单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给其它音乐类节目一些借鉴和帮助。

注释: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 分众化 分众传播

所谓新媒体,其实是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媒体而言。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除以上“三大媒体”之外的能够传递信息,并且使用者达到一定数量的载体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学术界对新媒体的界定莫衷一是,不但将网络、手机、户外电视广告等归为新媒体,还有的学者把博客、播客等也纳入新媒体行列,总体而言,“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不断扩大其外延的概念,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第四媒体”互联网和“第五媒体”手机。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宣告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将不仅仅作为新技术所带来的新介质,同时也会对媒介产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链条、每一个组成部分产生影响,最终会影响到整个上游的生产组织形态和资源的分配,媒体的运作方式和运作理念也必将产生质的变化。一方面是新媒体在本质上有别于传统媒体,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也不得不谋求改革,因此传统的媒介发展模式不再适用,探索新媒体的发展模式成为崭新的课题。

在新媒体生存发展的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信息的海量堆积和渠道的无所不在使得信息对于人们而言不再稀缺;相反,受众的注意力作为一种不可再生和复制的准天然资源,却成了市场追逐的对象。因此,仅仅一般化地传播信息,已经很难在众多同质重复、等质等效的信息竞争中脱颖而出,显示出其被“必选”的价值来。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更加多样化的趋向。传统观念中利用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分类已很难把握愈加捉摸不定的受众市场,即使是年龄、教育、收入基本相同的消费阶层内部也可能由于态度观念的不同,呈现出逐步分化离散的“碎片化”状态,拥有相似生活形态的受众逐渐重新聚集,最终形成分众群体。

在这一形势下,分众化传播成为优化信息、规避信息同质化、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即通过集中媒体优势,整合传播内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以特定的渠道传播到目标人群中,充分满足受众的需要,从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特点,在分众化传播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在分众化时代,新媒体大有可为。

加强开放性――拓展传播领域

如果仔细观察现代人的生活,不难发现以下特点:生活节奏加快,移动时间增多,观念不断更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已经很难耐心地逗留在某一时空,被动地等待着大众媒体的传播辐射。在受众决定一切的时代,新媒体的势头压过长年占据“传媒老大”地位的电视,预示着新媒体在突围阶段取得的胜利。

很明显,新媒体目前的优势在于拥有新技术,而谁拥有了新技术,谁就占有了制高点。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颠覆期,“技术至上”会暂时替代“内容为王”。然而一旦传统媒体拥有了与新媒体同样的技术传播手段,也将跨入“新媒体”行列,就会抵消目前新媒体在技术上的优势,迫使新媒体不得不再次回到竞争激烈的产业市场。那时媒体数量的增多,会造成既定市场空间里媒体利润额的相对萎缩,因此要赢得未来,新媒体就应该把握时机,拓展新的覆盖领域,寻找新的需求空间。

“第四媒体”互联网的无限性和“第五媒体”手机的贴身性,是任何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可以确定这样一种思路: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催生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以填补传播领域的空白作为进一步发展的落脚点。事实上,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博客、播客、维基、手机报和手机电视等新的媒体形式已经相继涌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证实了新媒体作为媒介平台的巨大潜力。随着Web2.0技术、宽带技术、流媒体技术和3G无线通信等技术的日趋成熟并相互结合,新媒体平台将不断扩展、更加开放,接纳更多的媒体形式还应是新媒体在分众化时代“跑马圈地”的重点。

完善定制性――分化传播内容

信息的定制服务是受众需求个性化的充分展现。传统媒体大多是批量传播,导致某一特定信息总是与其他信息混杂在一起,人们为获得这一特定信息所支付的时间成本很高,且与报偿未必成正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呼唤着出现为特定的用户群提供个性化、专业化信息服务的分众化媒体。

目前,“第四媒体”的搜索功能已经比较完备,既有专业的搜索引擎如“百度”,又有一些门户网站如雅虎中国、搜狐、新浪支持搜索业务,让受众可以自主选择所需的“某一个信息”,以满足个体需要。但是,世界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让受众自己去搜索每一条他应该知道的信息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完善信息的定制服务,让受众可以预约他所需要的“某一类信息”的意义就凸显了出来。从理论上来讲,“搜索”属于受众“拉”信息的范畴,而“定制”仍属于媒体“推”信息的范畴,但这一状态下的“推”又和传统媒体的“推出”信息不同。定制服务让受众拥有更多权利,可以直接选择他所需要的那一类信息,而不必为此支付多余的成本。定制服务对“第五媒体”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3G技术普及之前,手机用户上网享受搜索业务还会受到流量限制,而有针对性地定制信息、随时随地地接收信息,不但可以避免流量限制的被动,而且更符合人们的现代生活需要,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提供信息定制服务的过程中,目标读者分析和媒介定位至关重要。以手机报为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2005年推出的“4i工程”就包括手机报(i-news)、数码杂志(i-mook)、电子报纸(i-paper)和公共视频(i-street),分别覆盖了上下班途中的信息消费人群、居家休闲的时尚年轻人群办公室及商务休闲场所的高端商务人群以及商业中心的购物消费人群,涵盖了几乎所有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优质客户群以及他们可能活动的场所。“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服务能够更加吻合不同人群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形态,让受众对新媒体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得到增强。可见,在分众化时代,谁能细分媒介,谁就能创造细分的优势,这是后来者、仿制者很难有机会超越的。

增进交互性――变革传播方式

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可以实现双向选择的信息流动。虽然在传统媒体中也不乏互动形式,如书信、谈话、热线电话等,但是由于受到版面、时间、空间以及传播方式的限制,受众流向媒体的信息比媒体向受众“推”出的信息要少得多,受众在传播中显然处于被动地位。而在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的平台更为广阔,普通受众不但可以和媒体实现即时交流,甚至他们的这种交流本身有可能成为新媒体实时的新闻信息的一部分,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交互功能。

在传播过滥的环境中,受众拥有自己的判断力,他们首先希望充分了解到自己需求的信息,然后会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多方面的甄别、比较、分析和交流。因此,不断加强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为受众提供更为便捷的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平台,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积极接触新媒体,主动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这不但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反馈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将由此引发一次较大的传播变革。

交互性的增强使传播过程更加复杂化,“一点对多点”的传统传播模式发散成“多点对多点”的模式,最终形成网状的传播结构。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在这个结构里不再壁垒分明,在某种程度上,两者之间经常发生角色的功能性转换。值得注意的是,传播角色的逐渐模糊往往会最终导致主流声音的湮没,而这是与媒体的社会功能相违背的。虽然新媒体不属于纯粹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但它所具有的媒体本质和媒体功能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新媒体一方面要增进交互性,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在不同的群落中凸显自己的主流声音。当新媒体的互动功能融入进受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时,它才不完全是纯粹的形式,这样的传播才是有效的,也是无法脱逃的。

参考文献:

1.陈晓莉、何力:《关注新媒体发展趋势》,《国际公关》,2006(5)。

2.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新媒体发展》,《市场观察》,2006(5)。

3.何姗:《分众媒体的经营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研究》,《当代经理人》,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