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内涵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3-18 09:0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内涵的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繁城落花,正君之眸,我在轮回的天阶撒满了斐红的花瓣,等待着它们牵成鹊桥般的霓虹,将我的思恋全部载渡。而我在灯火阑珊处,仍寻找你的倩影与明眸,來淡化我前生在浮屠塔下的痛诉。
2、雕阑曲处,梦好难留,尘缘未断触景生情,内心的颤栗绽放着湿淋淋的真挚。
3、闭上眼,看时光掠影,枕着你如诗如幻的名字,沉入一场寂寥的梦中,亲吻着你的脸,听着你均匀的呼吸,是梦,不要醒,是爱,不要停,万般柔情成过往,一切尽在不言中。
4、不可触及的泪滴,添满了心碎,你抬起头望着远方,眼中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5、多少情真,多少醉,一剪寒梅;细雨翡翠,芳菲菲,魂牵梦回。
6、繁城落花,雾萦回在薄暮的墙檐,风与谁轻舞渐逝的锦瑟年华,我在回忆里仍忆起你撑着油纸伞走过的青石板陌,你的跫音如春雨打在芭蕉叶上那般错落。而我不断的轮回地等待了几世,浮屠塔下谁的虔诚和执著,没有人在乎你的对与错。
7、繁城落华,正君之眸,那一年,点点飞红伴随着清萧的细雨轻落,在你脚跟踏上那一条布满缕缕残蕊的花阶烟陌。我焚香对明月,等待青丝亦成灰,铅华渐磨。等待岁月的激浪浣去满腹的离愁与别恨,关于你,那只是曾经。曾经那惊鸿一瞥的际遇就当是下一世重逢的伏笔。
8、几度落花,几度飞雪,那一季的记忆几乎成了一生的痴迷,天高云淡,桃花漫天,你一直是我心里的守望。
9、安静的守候在来时的路上,如烟旧事依然让人在独醉,洗尽铅华,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10、黛泼千山远,透过层层迷雾,你独立于苍茫之间,有一种幽远让我心疼,我知道那是你的身影,在天涯的边缘,你孤独而又决绝。
11、雕阑曲处,月,轻拢一缕薄纱,远处有袅袅的音丝袅绕而起,如在梦幻般的世界里飘飞,轻轻的奏响,独寻觅,韵依依,高山流水。
12、茶,如禅。疲于赶路之时,需要在树下小憩,听一听鸟鸣深树,嗅一嗅暗香浮动。黑夜,点一盏豆大的灯,让微弱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疲惫时,给你力量,困倦时,振作精神,拯救你于迷途。
13、春去了又回,独不知,今夕那里是天之崖,你可在天涯,半掩诗书,半斟清茶。
14、孤单的身影在浓浓的夜色里雕刻着一种心情,我相信,此时我们的相思是同步的,我在你的温柔里开始沉沦。
15、纷扰的尘世里忧伤如昨,寂寞横扫整个夜空,读着空间温暖的文字,给无边的凄冷平添一丝惆怅,当年毫不犹豫为你斩断翅膀,不再飞翔,谁知今昔何昔?一个人守着暗夜,把寂寥清唱?
16、此刻的忧伤,不是为人生,亦不是为某件事,也不是为某个地方,更不是为某个人,只是心情的一次出走,心灵的一种释怀!
17、此时静谧幽咽,徜徉在洒满月影的校园,手拉着手,步伐摇曳,在人群中穿梭而过,月色透着树缝闪烁迷离,温柔的洒向行人的面庞,幸福的看着人们脸上诡秘的微笑、带着几分超脱的心情,()流连于藏经楼、法堂和大雄宝殿,缭绕的香烟令人有些沉醉;漫步塔林、古道,有诵经的声音不断传来,那声音似乎来自远古,闻之有恍若隔世之感。
18、多情的泪,流不尽夜晚的漫长,难道我要把你放在心底最隐秘的角落收藏起来,任自己守着一方孤寂的天空,与艰难中独立行走,再不想起曾经温暖的片段?
19、仿佛小桥流水潺潺而过,谁的爱情永不易老去,笑看风花雪月,痛思红尘绝恋。
篇2
2、只要我努力了对方还无动于衷的话,这段关系我就会为它扣上“算了
3、算了,到站了就要下车,空的位置自然会有人代替。
4、奈何桥东,那一碗孟婆汤,碎了多少人的地久天长。
5、痛到极致,是哭不出来的,只有酸苦,在心里排山倒海。
6、我从来都舍不得着这么说你。
7、容易崩溃的不是成年人,是成年穷人。
8、为你做了九分告诉你三分,自己拿着另外六分感动得不行,可是我忘记了,我对你的好,一分都不曾入过你的眼。
9、不知道该配些什么图,配些温暖的吧,总会有希望的,不要失望。
10、人丑就要埋头读书,以免抬头吓人。
11、突然想起一个人,却发现已经没有了对方的联系方式。
12、可以和你在校园不期而遇的日子还有多久。
13、别人都猜测你有很多暧昧关系,其实你孤独的像条狗。
14、旧情复燃等于重蹈覆辙。
15、后来,没披星戴月,没填海平山,你还是跟她走了,我便风餐露宿,客死他乡。
16、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17、生而为人,对不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18、年少时,你扬言要喝遍天下千种烈酒;年老时,你概叹白开水原来最长情。后来才懂得,心动只是激情之爱,心定才是恒久的爱。
19、我唯一想嫁的人,今天娶了别人。
20、人生和电影不一样,人生辛苦多了。
21、你以后遇到的人,都是心里装有别人的人。没有人再会用全部去爱你。
22、那一刻你心里有场海啸,可你静静地,没有让任何人知道。——独木舟葛婉仪
23、看,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24、以前我们相濡以沫,现在我们形同陌路。
25、我从来都舍不得这么说你。
26、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27、尘世间最无奈的事,便是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遇见那个想终身呵护的人。
28、我终于知道死而无憾的意思是什么,我死了,再也没有人会遗憾。
29、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顾城《避免》
30、我都快忘了这是我第几次说要放弃你。
31、我对所有的喜悦都掺杂着不祥的预感。——三岛由纪夫
32、大人只是在忍,只是在忙着大人们的事,只是在用故作坚强来承担年龄的重担,大人们,也会疼。
33、小时候真傻,居然盼着长大。——丰子恺
34、我巴不得你过的穷困潦倒,半夜想起的全是我的好。
35、你是风是雾是鸟是酒馆,唯独不是归宿。
36、别不开心了,这次我放过你了
37、是圆满的世界里面的我,外表对称,可是每一个零件都坏掉了。
38、我们总在最不懂感情的年纪,遇见最美好的感情。
39、说再多晚安,我也进入不了你的梦。
40、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41、或许,我们终究会有那么一天。牵着别人的手,遗忘曾经的他。
42、他好像只是非常短暂的爱了我一下。
43、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北岛《波兰来客》
44、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45、关于我们,你遗憾吗?
46、从此春秋两不沾,风月不相关。
47、我们在放弃,涂白了记忆,以为就可以伪装无邪的美丽。——林俊杰
48、当我们不爱的时候,假装爱,是一件痛苦而倒霉的事情。假如别人识破,我们就成了虚伪的坏蛋。你骗了别人的钱,可以退赔,你骗了别人的爱,就成了无赦的罪人。假如别人不曾识破,那就更惨。除非你已良心丧尽,否则便要承诺爱的假象,那心灵深处的绞杀,永无宁日。
49、原本活着这件事就是不断妥协的过程。——江户川乱步
50、我没有停止爱你,我只是不再表现出来,因为我知道无论我多么努力,你都不会明白。
51、人在的时候,以为总会有机会,其实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少一面。
52、日久生情,不过是权衡利弊。
53、高台孤影观月落。
54、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张爱玲《小团圆》
55、如果我不联系你,余生都不会交集。
56、开始考虑值不值得的时候就是不值得
57、我可以一直向你伸手,但是我举的时间长了很累,胳膊也很酸,别人在看着,我也很难堪
58、生活也就这样了,没有什么期待,也没什么好失望的。
59、曾经的幸福,现在回忆起来却让我疼的不知所措。
篇3
2、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4、花开成海,思念成灾。
5、相濡以沫,相忘江湖。
6、一日不见,思之如狂。
7、执子之手 与之偕老。
8、心心念念,朝朝暮暮。
9、愿得一人,白首不离。
10、来生还像这样爱你。
篇4
2、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
3、只要你愿意走,总会有路,人生贵在行动,迟疑不决时,不妨先迈出小小一步。
4、看淡拥有,不刻意追求某些东西,落叶归根,那些属于你的,总会回来。
5、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
6、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
7、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玻璃心。
8、失败比成功更具有吸引力。
9、多一些努力吧,少点功夫矫情。
篇5
关键词:主干句扩缩;化学概念;教学难点
在新课程化学教材中,对化学概念的表述有不同的方式,由于学生缺乏系统的逻辑学知识,对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极为“陌生”,导致对各种概念的理解、辨析和运用成为化学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这充分说明学习概念的主要目的不是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在认识、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运用于解决化学问题。因而如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化学概念,进而正确表述化学概念到自己去下定义形成概念是新课标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本文主要阐述化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糅于句子的“扩缩中”,通过分析化学概念陈述句来突破教学难点并提出自己的教学体会,以期“他山之石来攻玉”。
在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他们已在语文课中学习了句子成分的划分,明白了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谓、宾的附加成分,往往从范围、状态、数量、所属、处所、时间、对象、方式等方面修饰、限制句子的成分。句子的附加成分往往层层递加、层层限制。若将其与逻辑学中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有机联系,并予以“同化”(句子附加成分的增删变化其实是对概念“内涵”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述),既能正确理解概念,又能准确把握化学概念,还能激发学生对化学概念进行探究的兴趣。将难点突破与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新课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方式,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定义类型,例析如下:
一、“××是××”型
例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将原句压缩后主干是“原子是粒子”,宾语“粒子”前的定语“化学变化中”“最小”则将宾语层层限制,缺少任一部分就会扩大范围,使内涵减少,外延扩大。主干句“原子是粒子”抛开原子的概念,就这句话而言,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不能作为“原子”的定义。只有将主干“原子是粒子”的宾语通过扩充,才能准确定义。因为粒子的种类很多,“原子”到底是怎样一种粒子呢?粒子有大小,原子究竟有多大?“化学变化中”和“最小”道出了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而化学变化中的“分子”这种粒子必须再分为“最小粒子”——原子,但“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之外,原子可分。通过以上的启发诱导,学生认识了“原子”,能准确把握原子的概念了,再运用“主干句扩缩法”设计题组训练,强化学生的概念辨析能力。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粒子
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粒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显然,以上四种说法由于“粒子”前修饰、限制的成分不断增减,使得概念的内涵发生变化。
二、“××叫做××”型
例2.(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这类概念中的动词“叫做”常作谓语。例子中“水”前的短语是定语,修饰限制“水”的条件、范围、数量,使“水”的外延缩小,若去掉这些成分,则外延扩大,就对“软水”的定义不准确。不难看出,例2中的主干句是“水叫做软水”,这种说法明显错误。软水的成分是水,它又是一种怎样的水呢?水中含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的物理属性又有哪些呢?含量如何?通过以上启发引导之后再将句子的主干部分不断增加修饰或限制成分(定语)让学生去辨析正误。如,
A.含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B.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C.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ABC三种表述,由于作定语的短语不断扩充,使得“软水”定义中的外延越来越小,概念越来越准确。
例3.(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将原句压缩,其句子主干是“性质叫做化学性质”,这只能说明“化学性质”是物质“性质”中的一种,到底是怎样的“性质”呢?外延太大,无法理解。作定语的短语“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则是限制主语“性质”的范围、对象、方式、所属的,十分重要。“化学性质”既然是“性质”中的一种,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物质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吗?经过以上分析,启发引导后再让学生进行“主干句扩缩”对比,不难理解这一概念。如,下列说法能正确定义化学性质的是( )
A.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B.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C.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D.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通过上述几例不难看出,许多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形成的化学概念,都是“句子主干”的扩展(指一个短语的一个成分或两个成分又是一个短语,由小到大层层组合),而扩展前后的短语虽然结构相同,但其表述的含义完全不同,即概念的内涵截然有别。因此,在讲解概念时,教师应首先分析句子成分,抓住“句子的主干”,然后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增加附加成分或句型变化得到一组句意不同的短句(短语),让学生通过对比领会句子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运用概念,不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如将例3再进行句型变换“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其内涵仍未改变,仍是正确的。
篇6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单纯分析脱离语言环境的孤立的词语不可能解决大多外语学习和翻译中有关内涵意义的理解问题。事实上, 绝大部分词语的使用是伴随着一定语境出现的.
【关键词】单纯分析脱离语言环境 解决大多外语学习 翻译中有关内涵意义的理解问题
【本页关键词】欢迎论文投稿 省级期刊征稿 国家级期刊征稿
【正文】
三、语境与内涵意义单纯分析脱离语言环境的孤立的词语不可能解决大多外语学习和翻译中有关内涵意义的理解问题。事实上, 绝大部分词语的使用是伴随着一定语境出现的。语境不仅确定内涵意义, 也给词语内涵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 即词语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有一定的内涵意义, 特殊的语境造就特殊的内涵意义。J. Thomas (1995) 举过这样一个例子:“The persons are oncoke. ”查一下当代口语词典,“coke”这一单词至少可以表明下列三种字面或抽象意义, 即“coca co la ”、“cocaine”和“coalderivat ive”, 这样上述句子也就可能具有三种理解:a. The persons are drink ing coca co la.b. The persons are using cocaine.c. The persons are having so lid- fuel heat ing.至于上述句子究竟表达的是这三种意义的哪一种, 则只能由该句子使用的具体语境来判断。如上述话语是在餐厅里说的,则表示意义(a) ; 如出现在犯罪团伙的黑窝里, 则表示意义(b) ;而如是指客厅里的情况, 则又表示意义(c) 了。由此可见, 理解了一个词、短词或一句话本身的意义, 即概念意义, 并不意味着就能理解其语境意义。英汉词语内涵差异有许多与词语使用的语境差异有关。除了要弄清一个单词、一个句子本身的意指外, 语言学习者还应当进一步弄清是谁在什么情况下2. 暗喻(metapho r)—— Sp ring, the sw eet ing sp ring, is the years’ p leasantk ing.3. 拟人(personificat ion)——But the p ine is t rained to need no th ing and endure ev2eryth ing. It is reso lvedly. W ho le, self- contained, desiring no th2ing but righ tness, content w ith rest ricted comp let ion.4 夸张(exaggerat ion)——Ham let: I love Ophelia, fo rty thousand bro thers couldno t,w ith all their quant ity of love,make up my sum.5. 借代(metonymy)——Have you ever read Shakespeare?6. 排比(parallelism)——. . . the life the N egro is st ill sadly scripp led by themanacles of segregat ion and chains of discrim inat ion.7. 反问(Rheto ricalQ uest ion)——W hy did no t you keep your p rom ise?
【文章来源】/article/43/6392.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翻译 动词 模糊词 衔接词 关键词
从2013年12月开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翻译题进行了改革,将原来5个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部分内容)改为短文翻译。新的题型“测试学生把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能力”,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长度为140~160个汉字。虽然新的题型不过仍然是几句话(最典型的为4句话,恰好体现出起承转合的行文逻辑),但从句子到段落,内涵的增加、理解的深化导致翻译难度的增加则是显然的。如何做好新的翻译题,这成为许多老师和同学焦虑的问题。笔者在一定的教学实践基础之上,结合英汉语言的差异,认为要做好段落翻译,可以从处理好这四种词语的翻译做起:动词、模糊词、衔接词、关键词。
下面以四级考试翻译样题为例,具体阐述做好翻译题与处理这四种词语的关系。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样题:
世界上拥有书法(calligraphy)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书法看似十分简单,仿佛凡是能使用毛笔在宣纸(Xuan paper)上写字的人似乎就成了书法家,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是玄妙而精深的,因此能够真正走进书法艺术境界的(artistic realm)的书法家并不多。
一、动词――句式处理的关键
段落翻译的基本单位仍然是句子。句子翻译的基础是句子的结构处理,而一个汉语原句到底是翻译为英语的简单句、并列句,还是复合句,在基本保持原意允许多种译法存在的前提下,则取决于对动词的选择。
原题第一句应该算是较为简单的起始句,但是,也存在句式的选择:句子的主谓结构应该是nations are few(或there are few nations)呢?还是few nations have calligraphy? 若为前者,则有以下译文:
In the world, nations who have calligraphy as a form of art (或 the art of calligraphy ) are very few (或为避免头重脚轻多用词语译为 only a few to count )
In the world, nations having calligraphy as a form of art are only a few to count.
In the world, there are few nations who have calligraphy as a from of art.
若为后者,则有:
Few nations in the world have calligraphy as a form of art.
上述多种翻译产生的起因首先是对英译句子谓语动词的选择(是“有”还是“屈指可数”?)。若将其中一个作为谓语动词(“有”的翻译也有两种句式的选择),则另一个要么成为从句谓语要么成为非谓语动词;若将“屈指可数”译为形容词作定语,逆汉语原句语序翻译,如最后一种译法,则句子结构较为简单紧凑。
若说第一句翻译较为简单,那么第二句就比较难了。难处表面上是句子更长,实践层面则是句子结构组织的难度。第二句的动词为“具有、传播、保持”。一句含有三个动词的汉语译为英文,如果不拆分,其结构方式大概有这三种类型:
简单句:(1)三个动词为并列谓语;(2)其中两个作并列的谓语动词,另外一个作非谓语动词(或者转化为名词或其他词);(3)其中一个作为谓语动词,其他两个作非谓语动词(或者转化为名词或其他词)。
并列句:(4)三个均作谓语动词,但是为并列关系;(5)三个动词所在的小句子,两个为并列关系,第三个从属于前两者中某一个,为从句的谓语动词或者非谓语动词,整体为含有从句的并列句;(6)三个动词均作谓语动词,其中一个为一个小句子的单独谓语,另两个为另一个小句子的并列谓语,两个小句子为并列关系。
复合句:(7)其中一个动词为主句的谓语动词,另外两个作从句的谓语动词(为并列谓语,或者8其中一个又从属于另一个,或者又9均为从属于主句的从句)。即从理论上来说,不考虑一词多译的变化,仅从结构考虑就至少有八种译法(当然考虑到动词之间的关系、具体的语境,有些句式是不宜选择的)。试举其中几种译法为例:
Among them,Chinese calligraphy has the longest history, becomes the most popular among its people, and maintain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1)
Among them, Chinese calligraphy has the longest history, being the most popular among its people and maintain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2)
In them,with the longest history,only Chinese calligraphy is spread mot widely among its people and contain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2)
Among them,only Chinese calligraphy has the longest history,and it is also the most popular in its people,contain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5)
In particular,Chinese calligraphy has the longest history,which is the most popular among its people and has maintaine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7)
从上面列举的例子可以看出,由于动词的翻译的差异,尤其是动词在句中位置安排的不同,可以导致不同的句式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与汉语注重意合、流水句式不同,英语是注重形合的语言,所以其句式的选择更为丰富,导致其译文也同样丰富多彩。
二、模糊词――理解是翻译的前提
样题最后一句:“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是玄妙而精深的”。什么叫“玄妙而精深”?这一词语颇有文学色彩,意义隐晦不清,如果不能理解则无法翻译,或者理解错误,则译文必然错误。基于词语的含义取决于本义和语境两方面、尤其后者的原则,我们根据这个词语的语境可以猜测:上文说书法看似简单,实际上成为书法家的人很少,真正进入书法艺术境界的人同样很少,因此“玄妙”是说“神秘”,“精深”大概是说“深奥”。于是,这一句我们可以译为:As an art, Chinese calligraphy is mysterious and profound。不过,若用更为平实的语言表达,上述原文可以阐释为:作为一种艺术,中国书法具有丰富的理论,需要学习者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书写的技巧,不是一般的人轻易可以掌握的(“玄妙而精深”)。据此,我们可以有译文:Chinese calligraphy is a form of art that involves a great deal of theory and requires many skills.或者译为:As a kind of art,the spiri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s hard to comprehend and the grasp of it involves too much practice.
又原文第一句中“屈指可数”一词,直译为“can be counted on one’s finger”。但是若理解其内涵为“少”,则根据需要,可以译为“only a few to count”或者“very few”“few”等。
总之,对于某些抽象的词语,我们首先要理解其含义,在准确理解之后,可以用同样抽象的词语翻译,或者意译,或者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用阐释(paraphrase)的方法进行翻译。
三、衔接词――思维的逻辑性
2013年12月之前的四级翻译题为补全句子,连词并不是考虑的重点,重点在于实词的翻译。此后,翻译题从句子扩展为段落,则句子内部如何联结,句子与句子之间如何联结,便成为翻译的一个要点。
第一种衔接词为连词,除过连接词语的连词,主要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均为用于连接句子内部不同的主谓结构。第二种衔接词则为代词,往往承前或者承后指代名词或者相当于名词的短语句子(人或事物)。第三种衔接词还包括许多副词、介词,及其短语。比如,表示时间顺序的连词,一般容易想到的有:before,after,until,when,while,as,since,once,as soon as,no soon…than,等等;还有转化为连词使用的副词:immediately,directly;以及转化为连词的名词短语:every time,the moment,the minute,the second,the day,the instant等。这些多为句内连接词。而句子之间的衔接词则多为副词(也有语法学家称之为过渡词):now,then,afterwards,later,immediately,soon,next,in a few days,gradually,suddenly,finally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衔接词,最常想到的是but,但更多的则是副词:still,yet,however,nevertheless,nonetheless,on the contrary等。而句间衔接实现的更高层次则是没有任何连词或者副词,纯粹依据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衔接。
下面提供样题的一种译文(见附注1),作为分析其内在衔接的素材。
省去句内连接不谈,此处只讨论句间的衔接。原文第一、二句,对应译文的第一、二句,两句间通过“in particular”一词实现衔接(或者过渡),表达对前一句在内涵上的推进。原文第三句的对应译文为两句:第一句译文与上一句译文意义顺承,没有使用连词或过渡词,第二句译文使用代词使得这两句译文衔接。原文第四句对应最后一句译文,此句在内涵上应是上一句的推论的结果,随便添加therefore,thus,then we know,that is,in other words等任一词语均可表达出其内涵,但是译文却略而不用。如果我们将这道题的译文与一般的四级作文范本比较,就更加觉得其中句间连词、过渡词的稀缺。当然,汉语原文除过第一二句中间的“其中”表示两句之间的衔接之外其他句子之间并无任何衔接词。这显然体现出汉语中意合的特点。但是英语译文何以也这样吝于使用连词或过渡词?个种缘由到底是什么?也许这一方面,和有意模仿汉语原文有关;另一方面,源于对英语译文效果的考虑:翻译题原文本身起承转合逻辑明晰却又文字高度概括凝练,短短四五句,纵横捭阖,若用词语明确标出其内在逻辑,反而减弱了其气势与韵味。不过总地来说,英语中衔接词(如代词、连词,或过渡词)的使用,要比汉语更多、更为明确。试举2014年6月关于教育公平的一道翻译题为例。
原文:(略)
译文:(见附注2)
原文五句中使用的衔接词:(1)为了;(2)这些资金;(3)资金还(用于);(4)现在;(5)无衔接词。
译文中使用的衔 接词:(1)In order to;(2)The found;(3)Meanwhile,the found (is used to);(4)Nowadays;(5)As a result。
四、关键词――核心概念的表达
四级段落翻译也如同译文写作,关键词语如果翻译不出来,或者译错,则成大忌,失分必多。幸好有些四级翻译题提供了一些关键词的翻译,如上述样题Calligraphy(书法),Xian paper(宣纸),artistic realm(艺术境界)。2013年12月的三篇翻译原文也都提供了一两个关键词或较困难名词的英译。但是并非所有的译文都会提供关键词的英译,如2014年6月的三篇分别涉及教育公平、核能、读书的翻译原文均没有提供任何英语单词,以至于下了考场,好多同学都在抱怨核能把人吓住了,怎么也想不出合适的翻译。当然,关于专有名词、关键词的翻译,试题是否会提供英译,比较一下上面两次考试的试题就可以发现,基本上没有提供英译的关键词都是课本中常见的词语,而提供了英译的关键词基本都比较专门、生僻一些。所以,对于考生来说,只要认真学习英语课本中的文章和词汇,再关注一下社会中流行语的翻译,则四级翻译中的关键词就不会成为问题。
以上是从四种词语翻译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段落翻译题的解答途径,所说或为个人一家之言,到底是否有益于备考四级的教学,还望教师同行、莘莘学子于自己的实践中思考体会,与之参照对比。
附注:
篇8
关键词: 语境 大学英语 词汇教学 词义
正如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D.A.所言:“没有语法,不能传递很多信息,没有词汇,什么也传递不了。”认识单词是理解和被理解的关键,但单词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又是学生们最感困难的事。很多学生自述花了很多时间记单词,但看到一个英语句子时仍然要么单词不认识,或即使每个单词都认识却仍然读不懂句子。词汇量不够大、单词记住了不理解、不会使用单词是学生在词汇学习上碰到的主要问题。
英语词义灵活多变,在教学中,如果把词汇放在语境中教,让学生将词汇和语境联系起来,在句子中、篇章中领悟词的含义,掌握单词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词汇用法和意义,也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一、语境
语境是语言使用不可分割的环境。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境进行了分析与分类。如Malinowski将语境分为“话语语境、场景语境和文化语境”;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他们认为语境存在于交流的整个过程中。胡壮麟将语篇的语境分为三个层次:(1)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亦称上下文,指语篇自身的结构及逻辑连贯;(2)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指的是语篇所涉及的具体场景、事件及参与者;(3)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即语篇所涉及的文化、社会背景等。Leech将语言语境分为词汇语境、语法语境和言语语境。词汇语境主要指词语的搭配;语法语境指一个词所在的句法结构;言语语境也叫上下文语境。
二、语境与词汇
Leech对语言语境的划分,让我们看到了词汇与语境的关系。Firth认为,每个词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都是一个不同的词。他的观点道明了语境对词汇语义的影响和语义对语境的依赖。一个单词能与其他单词建立联系的时候,其意义是最清楚的。李运新在《英汉语篇翻译》中指出:“一个词和词组,在词典里是孤立的,但一旦用于具体的语篇中,它就形成了整个语篇结构的一部分,与其他词语构成一个有机的编码系统及上下文,并和特定的语境相关联。所以,词汇意义不是由词典决定的(当然,词典为译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而是由语境及上下文决定的。”
三、语境与词汇教学
1.在词组层面记词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词汇语境主要指词语的搭配。词语搭配是指词和词之间的组合。英语中很多的词组(尤其是习语)并非自由的组合,而是遵循一定的语言习惯,语义区别于其中单个词意义的总和,单个词记忆有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多扩充词组,而不是让学生死记某个单词。如我们常用的make,相信大学生都认识这个单词,但我们1999年1月份的四级题却有一道这样的考题:
When he realized the police had spotted him,the man ?摇?摇?摇?摇 the exi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made off?摇?摇?摇?摇B)made for?摇?摇?摇?摇C)made out?摇?摇?摇?摇D)made up
这个题选B。made for在这里的意思是“朝……地方去”。单知道make的意思而不知道make for的用法的学生显而易见是看不懂这个句子的。
词语的准确搭配对于中国学生来讲并非易事,教师教会学生在词组层面记单词是比较重要的。
2.在句子层面讲解词
在教科书的单词表中往往列出这个词在具体课文中的中文意思,学生对此记忆深刻,但是当该词出现在另一个话语环境时就产生了理解上的障碍。例如expect一词,单词表上的注释是“期望,期待”,于是我给学生写了一个这样的句子让学生翻译:
We expect our Grandma to die before long.
不少学生翻译为:“我们期待祖母不久后死。”其实这个句子应翻译为:“我们想祖母大概已不久人世了。”我们如果看过expect的几个句子,就能理解为什么会这么翻译了。如:
I will do what is expected of me.
She is expected to graduate this year.
Expect是指“人们按照事情的正常发展,视某件事为当然”。这样的内涵,通过记单词的汉语意思是理解不了的,只有通过多读一些句子才能体会。
3.在篇章层面掌握词
除要求学生记忆词组和在课堂中讲解句子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布置可行的阅读任务,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尤其是阅读那些经典的、知识丰富的、能反映英美国家历史、文化、生活的题材。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地道的英文表达,更能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著名学者胡文仲说:“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外壳不会领悟其精神。”
词义中蕴含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师应介绍其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词汇内涵的深层次掌握。尤其是词的引申义和一些词的隐喻的用法。词的引申义和隐喻义是指在词的基本词义上的延伸和扩展。在这种情况下更是不能简单地用辞典的字面意思生搬硬套,而是应根据语境引申转译、具体化或抽象化。而如何转译、具体化或抽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跟它们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
如下面这段英文:
“You are very kind,”said Mrs.Crawley.“We must only bear it with such fortitude as God will give us.We are told that he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
在这句话中,temper的意思是“控制”、“调整”、“约束”,shorn lamb是“已经被剪过羊毛的小羊。”“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从字面看,是“上帝使风轻拂经剪过的小羊”。它的引申意思是“上帝可怜、体谅那些不幸的受难的人”。这个表达源出十六世纪的法语,后出现在英国小说家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的小说《感伤的旅行》(A Sentimental Journey)。因而,多阅读是一条让学生牢固掌握单词的地道用法的必经之路。
四、结语
由于缺乏学习策略,学生常常孤立地机械地学习单词。他们往往只关注单词相对应的汉语意义,不重视单词所使用的语境,不重视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使他们不了解单词本身的真正内涵,不了解单词的真正使用场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英语词汇教学的关键是要抓住语境。要确定词义,就必须依靠语境提供的方方面面的信息,语境对于词义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词典无法替代的。一个单词与其他单词建立联系才能确定其意义。在语境中学习单词,能提高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使英语输出更流畅更地道。
参考文献:
[1]Firth,J.R.Papers in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2]Leech,G.Seman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1981.
[3]Malinowski,B.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London:Routledge,1923.
[4]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London: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
[5]Wilkins.D.A.Teaching Vocabulary[M].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Ltd,1982.
[6]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设,1989.
篇9
一、强化“两种意识”,培养“一种心态”
现代文阅渎“理解重要句子”的解题必须建立在通读、读懂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日常教学要强调先读懂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分析句子含义。备考阶段更要强化“两种意识”:通读全文意识、力争答题踩点拿分意识。不少学生考试时因时间安排问题,常常是未读全文,看一下考题就匆忙下笔答题,或只看题目要求就寻找相应段、句答题,常常是答题不全或相去甚远。所以学生通读全文、力争答题踩点拿分的意识必须强化。
做现代文阅读分析题目时心态十分重要。“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题目有一定难度,慌乱、紧张都会对解题造成障碍。心不静则神不凝,本来已经拥有的知识会暂时遗忘,解题无头绪。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在短短几分钟内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进而针对题干要求仔细分析,规范答题。因此,培养心静、心细的心态十分重要。
二、分清类型,有的放矢
备考阶段,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清“理解重要句子题”的类型,明白解题思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调用所储备的知识解题,做到答题全面,用语规范。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体验,将“理解重要句子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带有修辞格、内涵较丰富的句子
这类句子由于使用相关修辞,句子的意思显得含蓄,内涵丰富。整个句意不容易看出,分析这类题目,要先明确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再结合具体语境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带修辞的词语,分析其含义,因为修辞部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句子蕴含的某种情感。例如《岳桦》(2009年全国卷)第2小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①“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这个句子理解的重点在于对句中关键词语尤其是带修辞性词语的理解。“神秘的力量”、“尖利的叫喊”等,它赋予岳桦人的情感。再结合语境中“倔强的生命在挣扎”等词语,上下文意概括这句子的含义。从而明确这句子是:用拟人手法,写绝地中的桦树为了生存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生动地表明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整个解题思路可以是明修辞――分析关键词语或修辞作用――明确含义。
又如对《城市的气味》一文中带修辞的句子“那种口福的气味,惹得味蕾像一个活泼的小人儿,一下子全醒了,叽叽喳喳,你问我,我问你,怎么啦?怎么啦?”一句的理解,就可以抓“惹得味蕾像一个活泼的小人儿”、 “全醒”等词语,指导学生明确用拟人手法,夸张地写出味蕾在大龙虾气味的刺激下生动而富有趣味的反应:充分表现城市这一类气味具有的强烈生活气息与感染力。答案据此提炼,全面且语言规范。
2.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
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般以复句为主,学生接触这类句子往往找不着北,其实可化繁为简。即是复句的先分解出单句,找出单句的关键词语,突出句子之间关系。例如(2009年重庆卷)(五)《瓷器的意味》第1题: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一句的含义。理解本句子关键是①找隐含的信息,“日子一好……好东西”“日子一好”指的是物质生活丰富等,“好东西”就是有价值的,这里陈述的对象是“瓷器”。②结合文章第2、3段意思分析,抓采分点,归纳出答案: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
化繁为简,由复句到单句,由词语到句子,从关键词语入手,联系上下文意,解答整个句子。这是一个连环思考的过程,整个过程思维的出发点往往在于关键词语,它是句子中较难理解或在结构上有特殊地位或是隐含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找准这一突破口,就能“牵一动百”,意思难懂的句子也能将它破解。但要注意的是越是复杂的句子,解答时越要静心、细心,以便快、准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3.看似自相矛盾却蕴含深意的句子
这说的是从字面上看似自相矛盾,甚至有否定意味,但被作者寄予深刻用意的反常句子。这类句子的考查是近几年“理解重要句子题”的一大亮点,也是几种类型中学生感到最难以理解的。从句子上看,很少能直接、明白其中含义,解题时应注意看有相互矛盾意味的词,挖掘其中的肯定意味,明确深刻的含义。例如(2008年全国卷I五第15题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第2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道也有了几分暖意了”一句,“凄冷”与“暖意”看似矛盾,实际全句的含义正在其中。结合句子所在的段落,是旅伴对阳关砚等情形的介绍,让人感知这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凄冷的环境中给人心灵上的温暖慰藉。句子的深意应是从情感角度分析,而“凄冷”与“暖意”看似矛盾的词语提示了解题的要点所在,是由外在感觉到内在感受。由此句子的含义不难得出,它应该是“我”这一主人公由阳关砚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而对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再如(2009年全国卷I五第15题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第2句)“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一句,抓住“没有”这否定词,它实际是肯定人生只要努力劳动,就不会“荒凉”。回答这类句子的问题应是分两步走:找出句中看似自相矛盾的词(或否定意味的词),再挖掘其中深刻(肯定)的意味,当然,分析时应遵循句不离段的原则。
4.起勾联结构作用的关键句子
篇10
关键词:现代汉语;小句;语法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除了一些传统的语法单位,如语素、词、短语、句子之外,我们还会碰到如小句、主谓短语这样的语法术语。从名称上看,小句是相对于大句而言的,但是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则在很多地方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还存在许多交叉和重合的地方。那么如何将其进行进一步区分?到目前为止,语法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小句”这个术语是否必要,它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它与主谓短语之间怎样划分界限?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心得。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史上,“小句”这个术语始见于刘复先生的《中国文法通论》(1920年)。但在该书中,刘复先生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语法单位,只是在给“子句”下定义时提到了这个术语。在他的理论中,“小句”只是一个名称,不是一个语法单位。真正给“小句”这个概念赋予内涵的语法学家是吕叔湘先生。他在《中国文法要略》中,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他把句子的构成成分分为词组和词结,其中词结是主语和谓语的结合体。他把句子分为简句、繁句和复句。其中包含多个词结,且词结关系是“关系的结合”的是复句。他认为复句中的词结就是“小句”,因此小句就是在复句中充当词结的主语和谓语的结合体。
这一理论更为成熟是在吕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在该书中,“小句”的指称范围进一步扩大。他将单句和复句中的分句都称为小句。而对于“作为句子成分的这些书上的子句或叫做主谓短语的那些组合”,他认为还是叫做主谓短语,排除在小句外为好。这里吕先生已经将主谓短语和小句分割开来,并基本上明确了划分主谓短语和小句之间的界限,即能否做句子成分。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句子的“独立性”,即能否单独使用。如果只能充当句子成分,那就不存在独立性,就不是小句,而是主谓短语。更为可贵的是,吕先生在此书中已经注意到了语言单位的动态与静态之分,这对于我们认识小句这个概念的重要性,以及确定小句的判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语言的静态单位是语素、词、短语(包括主谓短语),以及介乎词和短语之间的短语词,其中语素是基本单位。语言的动态单位是:小句、句子(一个或几个小句),小句是基本单位。静态单位和动态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小句一般是一个主谓短语,也常常是一个动词短语(包括只有一个动词),在少数情况下是一个名词短语(包括只有一个名词)。”
由此可见,小句这个概念是从语言的动态性角度出发来设定的,它与主谓短语完全体现了语言的两个不同层面。小句是语言的动态单位,主谓短语是语言的静态单位。动态单位强调的是小句具有表述性,能够传达一定的意思,并使听话人领会说话人的意图。静态单位强调的是主谓短语具有一定的形式和意义。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所以有必要保留小句这个概念。否则如果也将小句看成静态的语言单位,就没有必要用小句重复称呼主谓短语了。况且小句在语法体系和语法分析中也具有关键的作用。
那么,怎样处理小句和主谓短语二者之间的交叉呢?我们先看邢福义先生在《汉语语法学》中对小句下的定义:小句是最小的具有表述性和独立性的语法单位。这是从语用的角度,同样也是从语言的动态性的角度来给小句下的定义。因此,邢先生把单句和复句中的分句归为一类,都叫小句,而把充当句子成分的主谓短语排除在小句之外。
刑先生所谓小句这种语法单位具有独立性,是指小句之间不能互相包含,换句话说,就是被包含在小句之中的语法单位,不是小句。例如:她生小孩了。我知道她生小孩了。第一句“她生小孩了。”能够独立使用,因此是小句。而第二句中“她生小孩了”是被包含在“我知道X”中的,是作为整句话的宾语出现的,这个主谓短语既然已经充当句子成分,那就失去了句子的独立性,不具有句子的性质和功能。这也是刑先生将其称为主谓短语,而不是小句的原因之一。这与前面吕叔湘先生的观点恰好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认为独立性是小句与主谓短语的重要区别之一。
刑先生所谓小句具有表述性,是指能够表明说话的一个意旨,体现某种特定的说话意图。具体点说,就是或者表明一个陈述,或者表明一个感慨,或者提出一个要求,或者提出一个疑问等。例如:你很认真。你好认真!你认真点!你认真吗?第一句表明一个陈述,第二句表明一个感慨,第三句提出一个要求,第四句提出一个疑问。这四句话分别体现了四种不同的话语意图,但是这些话语意图的不同是由四种不同的语气来实现的,即陈述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疑问语气。而语气的表现形式是语调,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句子的表述性是通过语调来实现的,而小句和主谓短语的区别也和语调有关。
我认为小句是句子,主谓短语是短语,小句和主谓短语的区别归根到底是句子和短语的区别。小句是动态的语法单位,主谓短语是静态的语法单位,二者有着质的区别。句子是动态的语法单位,它是具有一定的语调,能够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而词和短语只能表达一定的意义,不具有语调。因此是否具有独立的语调是小句和主谓短语的根本区别。
综上所述,由于小句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是基本的动态单位,在语法分析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所以有必要保留小句这个概念。在划分小句和主谓短语的界限上,最根本的要看是否有完整的语调,能否清楚地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同时还要兼顾其是否具有独立性,即能否单独使用,如果具备上述特征的就是小句,否则就是主谓短语。
参考文献:
1.刘复,《中国文法通论》[M],中华书局,1939
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商务印书馆,1979
3.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