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数学范文

时间:2024-04-01 15:3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病学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神经病学数学

篇1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282;

2.韶关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统计比较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平均引文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28.7%、33.7%、29.2%、121%、14.3%。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1年期刊基金论文比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2013年基金论文比呈下降趋势(0.362~0.338);2009~2013年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平均值排名第一的期刊分别为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经解剖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

关键词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术影响力;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9-03

基金项目:2012年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项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研究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60200005)

学术期刊的评价是期刊质量发展的的“指挥棒”,是期刊工作者和图书情报研究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方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主要以指标评价为主。为探讨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本研究依据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1-5],统计比较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7项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并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以期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今后的办刊和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为研究对象,统计比较其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的比较结果见表1.

来源文献量即载文量,指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来源文献量越高,期刊的信息越丰富,代表期刊的生产能力越大,但期刊载文量越大并不代表期刊的学术质量就越高,部分期刊发文量少、质量也较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其中2012年最低,平均载文量179,2013年最高,平均载文量229,年均载文量215篇,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无大的变更。

平均引文数即期刊平均每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数,衡量科研工作者对已有科技成果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吸收情况,反应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单项指标来说,期刊的平均引文数越高说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高,期刊质量越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平均引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3.01,2013年最高为16.74,增加28.7%。提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学术交流程度增加,吸收外界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增强。

基金论文比是期刊中受各种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2009~2011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总体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年达最高点后2013年又呈下降趋势(0.362~0.338),提示近年来神经医学领域的科研项目成果在国内发表量降低,可能与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医学研究成果进入到国际交流领域有关。

2.2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情况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比较结果见表2.

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其他所有科研工作者引用的总次数,反应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的被引频次越高,期刊被利用的越充分,学术价值越大。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被引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472,2013年最高为1968,增加33.7%。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学术交流中地位增加。

影响因子是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次数除以其在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的值。目前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同类型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稳步上升(0.562~0.726),增加29.2%,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创新性均增加,虽然各刊的专业侧重点不同,但均在各自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

即年指标是期刊在统计当年在来源刊中被引用的次数除以期刊当年的数量,代表期刊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即年指标越高,期刊产生的学术影响力越快。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即年指标呈上升趋势,而且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了实质性的增加。说明在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研究非常活跃,即时有效地传播了新近的学术成果,反应了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

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同时衡量期刊的发文数量和质量(被引量),反应了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2009年~2011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H指数无明显变化(7~7),2011~2013年H指数呈上升趋势(7~8)。

2.3 各项评价指标较高期刊的筛选及其评价指标的比较

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结果显示:连续5年来英文刊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平均引文数较高;基础类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基金论文比较高;中华神经科杂志的总被引频次连续排名第一。精神医学领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影响因子较高,神经医学领域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影响因子较高,2009~2011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2011~2013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影响力较大。计算上述重要期刊2009~2013年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2011年版JCR中缺如,所以剔除),具体见表3.

3 讨论

3.1 缩短出版周期,提高载文量

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神经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优秀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量的新论文等待发表,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缩短刊期将是期刊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出版周期是信息传播速度的一个决定因素[6],而且出版周期较短的期刊易获得较高的被引用次数。另外在保证每期论文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缩短出版周期可以增加年载文量,从而获得更高的被引用次数,扩大期刊的影响力。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双月刊很多(20种),可考虑改为月刊,季刊(3种)可考虑改为双月刊,如果不具备变更条件可以考虑出版增刊、专辑或者增页、改版、压缩篇幅等方式提高信息密度,通过缩短审稿周期和编辑处理时间等提高的时效性。

3.2 重视基金论文的筛选,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近年来关于基金论文比的争议较大,俞立平等[7]认为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几乎无关,刘雪立等[8]认为基金论文比与科技期刊实际影响力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建议舍弃此项来源指标,但也有作者证明了基金论文比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是科学合理的[9]。笔者认为基金论文比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贡献和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金论文比高的期刊不一定是高水平期刊,但高水平期刊的基金论文比肯定不会低。基金论文仍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的变化趋势与其他指标不一致,原因可能为:(1)基金论文比仅与统计当年已发表的论文有关。(2)近年来基金论文的挂名现象愈演愈烈,基金名称与论文内容不符的现象使很多基金论文的质量下降,因此被引次数下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下降,从而导致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期刊编辑部一定要重视基金论文比,加大监管和审查力度,严格筛选高质量基金论文,因为只有刊登高被引率的基金论文才是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核心。

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的基金论文比连续5年均较高,可能与这2本期刊刊载的均为基础类研究,专业特色较强,我国神经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经费来源丰富有关,因此期刊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与其发展密切相关,各期刊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要注重内容的专业化、特色化,定位适合本刊特色的读者;紧密联系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创办特色栏目和策划专题,从而赢得更多的优质基金论文。

3.3 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的平均引文数连续5年较高,一方面说明英文期刊的平均引文数处于优势地位。因为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语种,英文稿件可能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群引用。另一方面可能与期刊编辑部正确地引导作者利用文献有关。因此各期刊应鼓励作者刊登全英文文章,提高国外读者群对我国中文期刊文章的引用率,或者提供英文全文译文,设立英文专栏,引导作者正确的利用文献。2009~2014年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提示其在神经医学界的重要学术地位及广大作者对该刊论文的认可。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总被引频次上升很快(22~417),与其较大的载文量和出版周期短有关;从影响因子的排名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精神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在神经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各刊虽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均在相关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即年指标最高的期刊为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论文被引用的速度最快,反应了该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说明编辑在挑选稿件的时候偏向于学术水平较高和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H指数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多年来积累了非常好的学术声誉,影响力较大。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H指数近3年增长较慢,值得注意。

目前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体影响力还不够,但呈上升趋势。优秀的学术期刊是学术前沿信息的及时者和提供者。学术期刊必须有渠道、有能力及时了解学术前沿信息,除了利用现有的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外,各期刊编辑部还应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或参观访问,交流和学习优秀的办刊经验,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6)高慧芳。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87):92-95.

(7)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6):173-179.

篇2

关键词:温针 五输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74-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在30%—90%,该病在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临床主要以“凉、麻、痛、萎”等症状为主,中医学虽没有此病名,但在历代文献中有类似记载。如“萎证、痹症”等病中均有相关论述。其发病机制为阴损及阳,阳虚寒凝,瘀阻脉络,络脉失养,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以上临床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已确诊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者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在45—75岁之间,早期15例,中期6例,晚期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取穴方法。确定病变肢体,根据肢体症状最明显部位,明确所属经络(如涉及多条经络的,每次选1—2条),再选取该经络上的五输穴。

1.2.2 操作方法。将所选穴位做局部常规消毒(注意避开皮肤破溃处),用28号不锈钢毫针直刺所选输穴3-5寸,提插捻转至得气后,点燃艾条,对针柄间歇性加热,温度达患者耐受为度(或使用温针仪),留针30—60分钟。后以平补平泻法出针。每日两次。

2 治疗效果

2.1 疗效标准。治愈:患处疼痛消失,活动正常。好转:患处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受限有所改善,但因劳累、天气变化后仍有轻度不适。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效果。早期:治愈13例、有效2例;中期:治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晚期:治愈0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1.3%、治愈率69.5%。

3 讨论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输穴。“井”为经脉所处,“荥”为经脉所流,“输”为经脉所注,“经”为经气所行,“合”为经气所合。《黄帝内经·素问》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以上说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经络损伤的机理。而五输穴在人体的位置正处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部位。再者单纯的药物治疗存在疗程长、见效慢等缺点。笔者用温针刺五输穴激发局部经络反应,激发和调节经气,调和气血,从而促进气血运行,气血调和,经脉通畅,达到“通则不痛”。《医学入门》中“药之不及、针之不利、如须资之”。所以笔者取“灸”之意,用温针温通经脉,调和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方法选穴容易,操作简单,疗效显著。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绍文,郭瑞林.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篇3

【关键词】 宫颈癌;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不正常地凝结。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麻木,为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是手术刺激、麻醉作用、恶性肿瘤刺激因子、术后卧床休息等原因使下肢血流减慢、血液黏稠度增高。文献报道[1],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有27.8%。一旦发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痛苦,甚至可因严重肺栓塞而危及生命。近来研究表示,妇科肿瘤手术后特别是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因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发生率及死亡率也相对增高。故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而缩短住院时间,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现将我科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宫颈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例宫颈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年龄48~67岁,平均年龄57.5岁,体重52~68 kg,平均60 kg,患者入院后给予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心电图、盆腔CT、肝胆双肾盆腔超声、泌尿系静脉造影等相关检查,5~7天后在气管内麻醉下广泛性子宫全切加双附件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术后5~14天。其中左下肢8例,右下肢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经积极抗凝、溶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31±4)天。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休息与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格制动,切忌按摩、热敷、理疗,禁止有压迫的检查,避免突然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原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周极不稳定,极易脱落,故从发病开始,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2周,可采取床头、床尾均抬高15°~20°,这样可以控制血流,减轻下肢肿胀,防止脱落的栓子向上行。指导避免穿紧身衣服,避免咳嗽,防止静脉压、腹压升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待肿胀及疼痛缓解后可逐渐下床活动,注意要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2.1.2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饮水,改善血液黏稠状态,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清淡易消化、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引起血栓脱落。

2.1.3 皮肤护理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肢体限制活动,使患者的皮肤成为发生褥疮的高危因素。在护理上应保持床单元平整,清洁,加强巡视,建立床头翻身卡,每2~4 h翻身一次,严格细致的交接皮肤,防止褥疮的发生。

2.2 密切观察病情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科室应加强护理力度,全科护理人员对此类病人作为全科的护理重点,科室有醒目提示,有特殊交班,各班护士应经常下病房,认真听取病人的主诉,密切观察患肢的肤色、温度、感觉,询问有无肿胀、疼痛等异常症状,便于及早发现病情,及早采取治疗措施。如发现病人有咳嗽、咯血、胸闷、发绀、烦躁等症状,首先考虑发生肺栓塞,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2.3 用药护理 使用抗凝、溶栓治疗时护理上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生活规律,掌握抗凝、溶栓药物的用药时间、方法、用量及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保证抗凝、溶栓的顺利进行。溶栓期间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进行出血倾向评估,如皮肤黏膜、牙龈的自发性出血。观察大小便的颜色,伤口有无渗血,平时操作时,注意注射部位有无淤血、血肿,穿刺部位出血不止等,定期检查凝血时间。观察意识、瞳孔,有无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颅内出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2.4 静脉穿刺的护理 发生下肢深静脉栓的患者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不宜采用下肢静脉,因为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靠胸腔的负压,小腿肌肉的收缩及静脉瓣的防逆流作用[2],如果必须选择下肢静脉,须尽量缩短使用止血带的时间。在穿刺时,避免在同一血管上反复穿刺,要提高护士的穿刺水平,注意保护血管。研究认为[3],留置针按输入的药物、血液制品、输液速度等要求,应尽量选择较小的型号,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降低机械性损伤和血栓的形成。如发生药物外渗,应及时用黄柏、硫酸镁外敷,持续静脉输液不超过48 h,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2.5 心理护理 患者因癌症给心理上带来严重的负担,再加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加重了患者的焦虑与紧张情绪。护理上应及时向其解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措施,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压力。在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时,也应重视家人的心理状态,向他们介绍成功病例,提高治疗信心,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下肢,特别是左下肢。形成的原因有血管壁的损伤,血流减慢,血液高凝状态等。妇科肿瘤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4]。发生在宫颈癌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手术的创伤,麻醉的作用,恶性肿瘤因子的刺激及术后的活动减少等因素促进血栓的形成,如果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护理宫颈癌术后患者时,护理人员本身应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强.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防治.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263-264.

2 辛邵伟,齐加欣.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88-289.

篇4

关键词 舒血宁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慢性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临床观察

近年来,我们采用舒血宁合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34例,取效较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自我院住院的男性病人。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P-3)关于精神分裂症残留期的诊断标准[1];②接受过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住院时间在1年以上,目前维持服用稳定剂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之一(奥氮平、奎硫平、利培酮);③无严重躯体疾病;④血、尿常规,肝功能及心电图无明显异常。共有68例病人入组,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4例,年龄27~67岁,平均42.30±8.67岁;病程8~31年,平均17.07±6.37年;受教育1~13年,平均6.89±2.76年;折合氯丙嗪药量100~450mg/d,平均258±31.58mg/d。B组34例,年龄28~65岁,平均41.98±8.10岁;病程9~30年,平均14.35±6.74年;受教育年限2~15年,平均7.18±2.96年;折合氯丙嗪药量125~475mg/d,平均249±30.47mg/d。两组病人在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药量、精神病简明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和精神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1.2 评定方法:①神经心理测量工具为:精神病简明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和精神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由2名经过一致性检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进行,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周分别评定1次。评定中使用统一评定标准,2名评定者的平均评分为病人的得分。

1.3 给药方法:随机按床号单双号分为A组和B组,A组:静脉滴注舒血宁针(规格2ml/支)12ml,加入5%葡萄糖盐水,每日1次,连续6周。A、B组病人均同时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两组均可以根据治疗需要增减剂量,治疗期间禁用抗胆碱、抗组织胺及其它影响脑代谢的药物。用药后第2、4、6周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和心电图各1次,检测不良反应。

2 结果

治疗6周后显示:两组量表BPRS评分、SANS降分显著,评分较入组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发现合用舒血宁组在SANS评分差异非常显著(P0.05)。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脑的结构正常和生物化学物质的代谢正常是维持脑功能正常的基本条件。为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对以上两方面作大量研究,CT、MRI发现部分患者有侧脑室扩大、颞叶、边缘系统、额叶、基底节、胼胝体萎缩等脑结构改变;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技术,发现在上述脑区,同时存在血流低灌注和代谢功能低下[2]。较多的研究[3-5]认为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局部脑血流量的改变,胡夫东等[5]的临床研究证实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大脑额叶供血量相对不足。

目前对住院精神病人多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大部分可以缓解症状,是较为理想的治疗药。大量的研究证明: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不仅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还可以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损害[6],但临床治疗中仍然存在较多的病人恢复不理想,导致其长期住院,这些长期住院者,多被认为为缺乏治疗机会的患者。我们发现这类患者多以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最为突出。笔者[7]曾研究合用小剂量抗抑郁剂可改善阴性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杨彦林[8]用舒血宁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病人,发现不仅起效快,疗效也明显好于单用利培酮组。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对住院的慢性病人用舒血宁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6周后结果显示:两组BPRS评分、SANS降分显著,评分较入组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发现合用舒血宁组在SANS评分差异非常显著(P

舒血宁的主要成分有黄酮醇苷类、萜类、有机酸类等,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能捕获自由基,改善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功能,提高药物对受体的反应能力,可以增强记忆力,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整体康复治疗效果[5]。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除显著改善阴性症状外,合用舒血宁对社会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为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在应用舒血宁治疗的34例病人中未曾有不适主诉的病例,治疗前后TESS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罗和春等[10]较多的研究证实舒血宁是一个适于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合并使用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有效治疗药物,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无严重不良反应。我们研究中还发现对年老体弱或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善明显。本研究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均为男性住院患者,观察时间较短,联合舒血宁治疗周期仅为6周,有待于扩大样本,增加观察时间,作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78.

[2]Sabri O,Owega A,Schreckenberger M,et al. A truly simultaneous combination of functional transcranial Doppoer sonography and H215O PET adds fundamental new infoimation on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 activation between schizophrenia ang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J].Nuclear Med,2003,44:671-681.

[3]王菲,金魁和,丁宝坤,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伤与氧化应激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1):10-13.

[4]张向阳,周东丰,张培琰,等.舒血宁提取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J].国外医学精神分册,1996,23(1):36.

[5]胡夫东,贺淑玲,牟宗平,等.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局部脑血量的临床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1):8-9.

[6]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71.

[7]王鹤秋,于恩彦,陈虹,等.合用氯米帕明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浙江医学,2005(4):16-18.

[8]杨彦林.舒血宁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病人的安全性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3):269-270.

[9]嵇利亚,徐枝楼.静脉滴注舒血宁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对比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2):42-43.

篇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2-0047-01

【摘 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理、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6例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妊娠期各种生理改变、手术损伤、术后长时间卧床、术后应用止血药、妊高症、肥胖等。采用一般的疗法,肝素、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等,效果满意。结论 加强妊娠期保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针,一旦确诊积极治疗。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治疗

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之一,由于血栓形成引起肺栓塞及下肢功能障碍,故对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总结我院剖宫产并发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间共行剖宫产1200例,其中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发病年龄22~42岁,平均29.4岁,体质量65~95Kg,平均75.31Kg,术前合并妊高症6例,胎盘早剥1例,双胎妊娠1例。术前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均正常。手术麻醉方法:腰麻加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均使用镇痛泵镇痛48h,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止血药,如止血芳酸、止血敏1~2天。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皮温低、活动后加重,部分患者足背动脉触不清,腓肠肌握痛实验阳性。发现在双下肢1例,左下肢12例,右下肢3例。发生时间:术后3~12d。

1.2 诊断 根据患者剖宫产术后突然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Homans征(即伸直患肢,将足急速背屈,可引起腓肠肌疼痛)阳性和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静脉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确诊。本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例,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及频谱信号,将超声探头压迫患处扩张的静脉,检查其压缩性,不能完全压缩者提示血栓存在。行静脉血管造影4例,于阻塞处充盈缺损,远端静脉扩张,近端静脉狭窄,周围可见增生的侧支血管。

1.3 治疗 [2]16例患者均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带弹力绷带,硫酸镁热敷,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给予肝素60~80Iu/ug加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同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不超过30s。尿激酶20万单位加5%葡萄糖静脉滴注,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5d为1疗程。潘生丁50mg,口服,每日3次。肠溶阿司匹林50mg,口服,每日3次。

2 结果

15例患者治疗1疗程后治愈,1例治疗2疗程治愈,无出现肺栓塞病例。

3 讨论

3.1 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机理 血液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形成深静脉血栓的病理生理基础。妊娠期各种生理改变为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妊娠期血液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均增加,过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孕产妇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手术损伤可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C减少,形成高凝状态。本组剖宫产手术均采用腰麻加硬膜外联合麻醉,同时术后均使用镇痛泵镇痛48h,术后长时间卧床,使麻醉平面以下的静脉血管扩张,血液流速减慢,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本组妊高症6例,占37.4%,妊高症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例增加,这与妊高症患者凝血系统活性包括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的功能增强,而抗凝因子及凝血酶Ⅲ等活性降低,引起血液瘀滞,血流阻力增加密切相关。此外,腹带加压,半坐卧床,因重力因素影响,使下肢血液受阻,导致血流缓慢,均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物,止血药物可使血液的黏度改变,导致产妇的血液凝固性更高,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性增高。左髂总静脉受左髂总动脉压迫,血液在此流速缓慢瘀滞,促使血栓形成,故左下肢静脉血栓发病率比右下肢静脉血栓发病率高。

3.2 预防与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严重并发症是肺栓塞,一旦发生肺栓塞危及产妇生命,因此,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至关重要。做好孕期保健,合理膳食,适当控制体质量,产前定期行高危妊娠筛查,防治妊高症,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术前常规化验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围手术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液体,术后及早下床活动。一旦确诊深静脉血栓,及时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热疗及抗炎、抗凝、溶栓等治疗。本组治疗16例,效果满意,无一例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篇6

静脉血栓是指因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等原因致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绝大多数的深静脉血栓发生于下肢,栓子脱落可导致肺血栓栓塞症而危及生命。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因久病卧床,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做不动或由于静脉直接损伤等,易形成深静脉血栓[1]。在多年临床护理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现对有关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预防以及护理报告如下。

1 形成原因

1.1 术前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 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等患者是深静脉血栓(dvt)发病的高危人群。进食少、腹泻、补液量不足、出汗多,使血液粘滞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流缓慢也可导致dvt的发生。

1.2 手术中麻醉 导致周围静脉扩张,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使静脉回流减慢。同时,麻醉使静脉壁平滑肌松弛,内皮细胞受牵张而胶原纤维暴露,也是手术后易发生深静脉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手术本身创伤可造成血液高凝状态 手术导致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促使凝血因子活化,血液凝固度增高;手术还可引起血小板增多,粘附性增强易于聚集。术后不恰当地应用止血药物,使血液的凝血机制发生改变。WWw.lw881.com

1.4 术后长时间的卧床 下肢缺乏运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影响小腿肌肉的泵功能,下肢丰富的静脉窦亦使血流停滞而形成血栓。同时麻醉作用增加了下肢静脉的容量,制动后静脉血回流明显减慢,从而增加了dvt的发病风险。

1.5 静脉输注有刺激性的液体及药物 如高渗溶液、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以及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皆可造成静脉壁损伤而诱发血栓形成。术后由于一侧上肢需要监测血压,故增加了下肢静脉穿刺输液的机会,从而增加了机械性损伤血管内膜的机会。

1.6 其他因素 原发性高凝状态、血型(a型血人群dvt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血型人群)、感染、吸烟、化疗等因素。

2 预防措施

2.1 环境 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2.2 饮食和活动 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多食含纤维素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适量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逐日增加活动量。术前、术后禁食、禁水的患者,注意补充液体,防止血液浓缩。

2.3 术后预防 术后卧床期间,定时变换,每2h 1次,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指导并监督患者做下肢主动肌肉运动,包括髋、膝、踝关节的伸屈运动。被动的肌肉按摩和关节活动。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督促病人深呼吸,每小时10~20次,增加膈肌运动,促进血液回流。

2.4 输液操作的预防 术中及术后最好选择上肢静脉输液,因上肢静脉回流好于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低于下肢。护士应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勿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以减少机械性损伤。输液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穿刺部位感染,并要防止各种微粒进入静脉通道形成微栓。

2.5 严格禁止吸烟 烟中尼古丁可导致末梢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血管内膜变化引起胆固醇沉积。

3 护理措施

3.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部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必要时每日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至少2次,患健侧比较,若发现两侧下肢的周径相差在0.7cm以上[2]的应及时通知医生。

3.2 患肢的护理 患肢早期应抬高避免过度活动,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以免栓子脱落而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抬高患肢20~30cm,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供血障碍,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已污染的床单,防止褥疮。同时注意患肢保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皮温变冷、以肢端为重,皮肤可出现青紫花斑,应注意保暖。可用50%硫酸镁热敷,温度38℃~40℃,以缓解血管痉挛,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起到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3]。

3.3 肺栓塞的护理 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的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3.4 溶栓治疗的护理 按医嘱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每天在固定时间服用抗凝药。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有无临床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注意有无牙龈、皮肤、黏膜的自发出血。观察尿液、大便、痰液的颜色等,定期进行凝血时间检测。

3.5 心理护理 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主动真诚地与患者交流,告之其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治疗过程,耐心开展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所致,认真评估患者发生dvt的风险率,严密观察早期症状,并采取积极预防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候黎莉.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8,14(3):327-328.

篇7

[关键词] 舒血宁;甲钻胺;面神经炎;糖尿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2(a)-0037-02

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后,除了自身血糖会升高之外,还可能伴随着多种如微血管病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而面神经炎合并糖尿病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1]。该疾病以面部神经急性缺血、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造成患者面部肌肉瘫痪,不能做出准确的表情,甚至是发生嘴歪眼斜的现象,不但严重损害了患者的个人形象,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但是,由于该疾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发病机制也不明确,因此在其临床治疗工作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对其的研究也在业内受到广泛关注[2]。该文对面神经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舒血宁联合甲钻胺治疗的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0例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面神经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13例;年龄最大为66岁,最小为35岁,平均年龄(42.53±2.86)岁;病程最长为6 d,最短为2 d,平均病程(4.21±0.85)d。参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15例;年龄最大为67岁,最小为36岁,平均年龄(42.83±2.49)岁;病程最长为5 d,最短为1 d,平均病程(4.06±0.79)d。通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可以比较。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措施,如安排合适的糖尿病患者饮食;根据患者血糖的实际情况,采用适量的降糖口服药物或注射适量胰岛素进行治疗,将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空腹血糖的值最好保持在6.8~7.9 mmol/L之间,餐后2 h的血糖值最好保持在8.1~12 mmol/L之间);给予抗病毒和抗感染治疗措施,消除疾病诱发的因素;口服复方丹参片(国药准字Z130220 08),3次/d,3 g/次;以肌内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100 mg维生素B1(国药准字H43020269),1次/d;此外还有针灸治疗、物理治疗等。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采用舒血宁联合甲钴胺的治疗方式。具体方法为:将20 mL舒血宁注射液(国药准字Z13020795)、浓度为5%的葡糖糖溶液和4 U普通胰岛素2015进行混合,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1次/d;另外,将500 g甲钴胺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6982)、浓度为5%的葡糖糖溶液和4 U普通胰岛素2015进行混合后通过静脉滴注给予患者。需要连续接受治疗14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表情功能基本恢复,但看上去仍有些不自然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面部表情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眼睑闭合情况稍差等情况时有发生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面部表情功能不见任何好转迹象,甚至病情愈加严重。(痊愈+显效+有效)/例数×100%=总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观察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咳嗽、瘙痒等)的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

1.5 统计方法

为了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并采用t检验对其进行比较;计数资料应用[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对其进行比较,以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参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43%,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参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57%,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当前普遍认为,面神经炎的发病原因为受到病毒感染或由于自主神经不稳定,引起了神经急性缺血,但毛细血管却逐渐扩张,使得组织水肿受到压迫,进而导致面神经管内发生水肿,使得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患者无法控制自己面部肌功能[3]。现阶段临床上多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抗炎、抗渗出治疗,以到消除水肿的目的,但应用于糖尿病合并面神经炎患者时疗效并不明显,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引起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微循环障碍等现象,导致患者组织、血管出现病理改变或神经缺氧。同时,糖皮质激素还会对胰岛素的释放形成阻碍作用,使得患者体内的血糖升高而糖耐量减少,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存在十分不利的影响[4]。据研究分析,治疗糖尿病合并面神经炎最关键的一点是,是否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炎症和水肿现象尽快消退。该次研究中,使用了舒血宁注射液和甲钻胺注射液两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其中,舒血宁注射液是由银杏叶提取物制成的,其所包含的有效成分银杏黄酮甙、银杏内酯以及白果内酯对于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进而可以降低血液黏度,改善患者体内的微循环,增强神经纤维的营养供给[5];另外,还可以稳定细胞膜,使血管紧张素的渗透量逐渐减少,能够充分发挥抗过敏、抗炎症的作用,使缺血损伤得到保护。而甲钴胺属于维生素B12经过体内活性代谢后而得的物质,也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它可以有效地修复周围受损神经,进而对改善神经传导速度起到积极的作用。虽然这两种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不相同,但是却不会对对方形成阻碍,反而在其中起到了协调作用[6-7],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因此这种治疗方式具有较为优越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采用舒血宁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的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2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同时,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参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87%,研究组两组数据均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应用舒血宁联合甲钻胺治疗糖尿病合并面神经炎患者,不但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清.针药联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181-182.

[2] 潘吉强.舒血宁联合甲钴胺治疗面神经炎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6,6(4):104-105.

[3] 陈默.西洛他唑片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6,12(1):22-23.

[4] 杨显芳.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研究[J]. 健康导报:医学版,2014,14(17):25.

[5] 王桂芬,毕研贞.药物结合物理疗法治疗面神经炎合并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3):19-20.

[6] 张军.红花黄色素粉剂联合甲钴胺针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兵团医学,2013,37(3):23-25.

篇8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谷红;疏血通;联合

Shuxuetong injection in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Methods The 64 DP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with Guhong plus Shuxuetong injection and comparison group with Shuxuetong alone.The treatment period was 14 days.Results The pain,numbness,paresthesia and other symptoms in the 1imbs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comparison group(P

KEYWORDS Diabetic neuropathies;Guhong;Shuxuetong;combination.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5-50%,其中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最常见,大多数报道为60%左右[1],而经神经电生理检测,其患病率更高,可高达90%以上[2]。DPN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5年累计病死率为5-17%,较同年龄非DPN对照组明显升高[3]。故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我们使用谷红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4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2型糖尿病患者64例,所有入选者均符合1999年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4],既往均无脑血管病变及腰椎病病史,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病变。人选标准:以下5项中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DPN:(1)神经传导速度(NCV)2项或2项以上减慢;(2)振动觉异常;(3)温度觉异常;(4)踝反射消失;(5)足部感觉减退。入选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男30例、女2例,年龄60~80岁(平均75.0岁),对照组男28例、女4例,年龄60~82岁(平均75.6岁),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糖尿病史(年) DPN病程(年) 空腹血糖(mmol/L) 胆固醇(mmol/L) 甘油三酯(mmol/L)

治疗组 32 75.0±3.5 11.6±5.3 6.4±2.7 7.2±1.9 5.2±1.3 1.9±0.9

对照组 32 75.6±2.9 10.6±6.1 5.6±3.5 8.1±2.0 5.5±1.1 2.0±0.8

2 方法

2.1 治疗组给予谷红15ml (博安兄弟制药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联合疏血通6 ml(牡丹江友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 d;对照组生理盐水250 m1+疏血通6 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 d。两组患者原降血糖、降血脂等基础治疗不变,但禁用其他治疗神经病变及非甾体解热镇痛等药物。

2.2 应用丹麦Medtronic公司生产的KEYPOINT®4型肌电图仪检查神经传导功能,测定项目包括正中神经,腓肠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SNCV)。

2.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肢体疼痛、麻木、膝腱反射等症状、体征变化,MNCV、SNCV治疗前后变化。

2.4 疗效判断:参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及相关文献报道,疼痛、麻木等相关症状采用8分法评分。疼痛、麻木等症状程度从0~8分逐渐增强:轻度(2分)能耐受;中度(4分)能耐受,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极重度(8分)不能耐受,服药无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

2.5 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疼痛等症状下降率>80%为显效;20%-80%为有效,

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之间的比较用χ2检验。

4 结果

4.1 治疗组四肢麻木、末梢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2.4%、71.4%、71.4%、6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例)

组别 总例数 四肢麻木 末梢疼痛 感觉异常 膝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例数 显效 有效 有效率 例数 显效 有效 有效率 例数 显效 有效 有效率 例数 显效 有效 有效率

治疗组 32 17 5 9 82.4 7 1 4 71.4 7 1 4 71.4 6 1 3 66.7

对照组 32 16 2 5 43.8 7 0 3 42.9 6 1 1 33.3 5 0 1 20.0

注:有效率(%),P

4.2 治疗组正中神经和腓肠神经MNCV、SNCV治疗前分别为45.8±4.7 m/s、 33.8±5.5 m/s、39.3±2.2 m/s、36.4±3.4 m/s,治疗后分别为51.9±5.7 m/s、5.3±4.3 m/s、45.9±3.7 m/s、41.9±3.6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m/s)

组别 例数 时间 正中神经(MNCV) 腓肠神经(MNCV) 正中神经(SNCV) 腓肠神经(SNCV)

治疗组 32 治疗前 45.8±4.7 33.8±5.5 39.3±2.2 36.4±3.4

治疗后 51.9±5.7 45.3±4.3 45.9±3.7 41.9±3.6

对照组 32 治疗前 42.8±4.7 34.0±5.5 40.3±2.2 36.9±4.4

治疗后 46.9±4.7 40.3±2.7 43.9±2.7 41.7±2.6

注: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

4.3 不良反应: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5 讨论

DPN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是血糖等代谢紊乱所致的氧化应激,血管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另外,自身免疫因素、维生素缺乏、遗传和环境因素等也可能与DPN的发病有关。DNP的治疗最重要的是积极控制血糖,此外积极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血液供应及氧供,促使受损的神经细胞得以修复和再生。

中医学者将DPN归为“血痹、脉痹”等范围,也有认为属“痿”证,认为其多因“消渴”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加之饮食不节,病久伤阳,血脉瘀阻,气血不调,阳气不能通达四肢,筋脉失于润养发病[6]。疏血通是由水蛭、地龙提取的纯中药注射制剂,具有活血通络作用,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同时通过扩张下肢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循环,增加肢体血流量,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提高血细胞变形能力,调整内皮功能,减少自由基生成,提高组织细胞抗缺血和缺氧的能力[7]。

红花提取液含有红花苷类和红花黄色素等有效成分,红花能提高动物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显著提高动物的抗缺氧能力。现代药理实验显示,红花能扩张微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血液黏度,促使血栓溶解;对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8]。

乙酰谷酰胺是谷氨酰胺(glutamine)乙酰基化的衍生物,属于一种神经肽(neuropeptide)。通过血-脑屏障后首先在星型胶质细胞内分解为 γ-氨基丁酸、谷氨酸。而γ-氨基丁酸可提高葡萄糖磷酸酯化酶的活性,促进葡萄糖代谢;γ-氨基丁酸还可改善神经细胞代谢,具有维持神经应激能力的作用。

谷红注射液是乙酰谷酰胺和红花提取物制成的灭菌水溶液,综合了乙酰谷酰胺和红花两种药物的有效成分,并使其作用有效协同,达到更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谷红注射液联合疏血通静脉滴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同时本研究在统计数据时发现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运动神经病变。但本研究的病例数较少,对观察疗效有一定局限性,我们准备继续这项研究,以达到进一步扩大样本的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 崔丽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

[2] 张福华,聂志奎.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

篇9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多采用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不能进行及时的预防和治疗,不但会使原有症状加重,产生血栓后遗症,还可能导致肺栓塞,引起患者死亡[1]。我院对近5年来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00例,均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抽剥术治疗。同时排除术前有静脉炎、淋巴管炎、出血倾向和严重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将全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为(57.46±11.27)岁;体重55-83kg,平均体重(67.14±15.12)kg;男性84例,女性66例;手术部位为左侧72例、右侧75例、双侧3例;其中合并高血压5例、高血脂7例、高血糖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为(57.11±11.64)岁;体重54-80kg,平均体重(68.03±14.97)kg;男性85例,女性65例;手术部位为左侧70例、右侧76例、双侧4例;其中合并高血压6例、高血脂5例、高血糖4例。

两组患者从年龄、体重、性别、手术部位、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全部患者术后均保持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合并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同时进行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护理干预。经常与患者沟通,并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注意语言亲切、态度和蔼,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和理解能力给予不同深度的回答。针对患者由于疼痛和术后制动而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尽量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告知患者详细病情,介绍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的目的,强调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可请以往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法,分享康复的心得体会。

指导患者多摄入清淡、易消化、低脂、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营养丰富的饮食,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嘱患者戒烟、戒酒。告知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酒中的乙醇等物质均对康复起到不利影响。嘱患者多饮水,可适当饮用茶水等饮料,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ml,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2]。

术后保持卧床休息10d左右,抬高患肢。注意观察患肢皮肤温度、颜色等。如发现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肢体周径增粗、皮肤苍白、皮温偏低等临床表现,应考虑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B超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后立即给予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等治疗。嘱患者穿宽松裤子,避免患肢受到挤压。忌按摩患肢,以防栓子脱落而造成肺栓塞。每日观察并测量患肢周径,如患肢周径持续增加、皮肤颜色加深、皮温升高,提示可能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抗感染处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咳嗽、气促、胸闷、胸痛等肺栓塞症状[3]。

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随时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当患肢水肿减轻、皮肤颜色、温度等恢复后可进行适度活动,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形成新的血栓。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应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为度,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不可操之过急[4]。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为2.00%,死亡原因均为肺栓塞;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死亡病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预防效果和预后比较[例数(%)]

组别(n=150)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死亡率

对照组 9(6.00) 3(2.00)

观察组 4(2.67)* 0(0.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3 讨 论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工作是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工作。一旦形成血栓,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目前临床公认的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流滞缓。此外高龄、肥胖、药物、手术、恶性肿瘤、红细胞增多、心血管疾病等均为高危因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生率也逐年递增。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麻醉会降低血管张力效应增强因子表达,引起血管壁损伤,使瘀血加重。结扎大隐静脉的位置较低,使残端形成血栓,并延伸至股静脉。曲张的静脉本身血流缓慢,术中轻微的创伤均易激发浅静脉血栓的形成。加上术后卧床时间过长,术后制动,早期活动量少,小腿肌泵的推动作用丧失,血栓易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可发生肺栓塞,引起患者死亡等严重后果[5]。本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乐民,魏林,主编.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形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35.

[2] 史洪涛,伊新会,申东彦,等.大隐静脉曲张56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治疗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9):1190-1192.

[3] 麻朋艳,陈彩艳,倪信乐.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16例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5):5528-5529.

篇10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细胞形态学;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中图分类号] R7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b)-004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flow cytometric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ells in the diagnosi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in children. Methods Used Double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with monoclonal antibodies,45 cerebrospinal fluid samples who ha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volvement was analyzed with flow cytometric immunophenotyping and conventional cytology in January 2015 to March 2016,the results of flow cytometry wer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cytology.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3.33% children had abnormal cells by flow cytometry and 20% children had abnormal cells by conventional cell morphology in 45 cases。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1). Conclusion Flow cytometriy analysi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iagnosis of CNSL in children。

[Key words] Flow cytometry;Conventional cytology;Cerebrospinal fluid;Immunophenotyping;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随着化疗方案的改进,我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疗效获得了显著改善,儿童ALL诱导缓解率高达91%~94%,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达70%~80%[1-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是导致白血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早期诊断CNSL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对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4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脑脊液进行分析,以研究脑脊液FCM在CNSL诊断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2014年制定的儿童 ALL诊疗建议(第四次修订)为诊断标准[4],以明确诊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患儿为对象,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临床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浸润45例进行脑脊液CC及FCM检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并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枢神经系统病变时,列为可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病例:①有神经系统症状;②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大于5×106 个/L时;③头颅核磁或CT提示影像学病变。

1.2 脑脊液细胞常规计数

将留取无菌新鲜脑脊液标本2 mL充入细胞计数板,高倍镜下计数有核细胞数。

1.3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吸取 2~3 mL脑脊液,标本离心后涂片,干燥后进行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发现原始幼稚细胞则判定结果阳性。

1.4 FCM分析

采用单克隆抗体双重直接免疫荧光素(FITC/PE)标记法。留取2~3 mL新鲜脑脊液于无菌试管中,离心(1 400 r/min,5 min)后弃上清,留取100 μL,加入相应抗体,充分混匀,在室温、避光条件下孵育15 min,加入1 mL溶血素1 mL,混匀后避光,室温放置8 min,离心(1 400 r/min,5 min)弃上清,用PBS洗涤细胞,离心(1 400 r/min,5 min)后,弃上清,加入约3 mL PBS洗涤细胞,离心后弃上清,加入约100 μL PBS后,震荡混匀,立即上机检测。流式细胞仪及所有抗体来自美国BD公司。含六种荧光抗体标记:FICT、PE、APC、PerCP、APC-Cy7、PE-Cy7。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45例儿童ALL的临床特点

可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者45例,所有病例均进行FCM及CC检测,其中男性28例, 女性17例, 年龄1~18岁,平均年龄(9.09±5.41)岁,其中B系20例,T系25例。45例病例中3例患儿有头痛、呕吐表现,44例患儿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5×106个/L,未发现头颅核磁及CT的影像学改变。两组检测方法在年龄、性别、免疫型、白细胞计数及神经系统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FCM与CC两种方法对45例ALL脑脊液异常细胞的检测结果

45例怀疑中枢神经系统侵润者的脑脊液细胞,其中FCM有15例发现异常免疫表型,其中B系6例,T系9例,阳性率为33.33%,CC发现9例存在原始幼稚细胞,其中B系3例,T系6例,阳性率为20%,两者检测方法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CNSL发病率在2%~10%之间[5],目前CNSL诊断金标准仍是脑脊液细胞形态学发现异常幼稚细胞,但脑脊液标本细胞数量少,离体环境下容易发生自溶,受主观经验性判断影响大,容易出现CNSL的误诊及漏诊,假阴性率高达20%~60%[6],单纯依靠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并不能完全排除CNSL的诊断。FCM的细胞免疫分型是检测微量异常细胞非常敏感的方法,通过细胞表面标记片段确定各细胞群性质,受细胞形态变化影响小,亦不易受主观影响,能够准确的检测恶性肿瘤细胞,已广泛用于脑脊液检查中。

早期CNSL可无临床表现、影像学阳性发现,甚至脑脊液常规检查也无细胞数增高。蒋能刚等[7]报道,多参数FCM 分析在细胞数量较少情况下,显示出明显优越性。该次130例脑脊液中,发现1例细胞数为4×106 个/L的ALL(T系),CC-FCM+发现异常细胞群,异常细胞群占总细胞的54.14%,表达CD5。在45例怀疑CNSL的脑脊液中,15例诊断CNSL的病例中白细胞数在4~100×106个/L之间有6例,其中FCM+有4例,CC+有2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越高,形态学及FCM越容易发现异常细胞,其中细胞形态学更为明显。而脑脊液白细胞数少时,FCM相较于CC更敏感。此外,有报道指出[8],当行FCM及CC检测时,CC容易受到FCM结果影响。该次研究也存在类似问题,有2例脑脊液发现FCM阳性结果后,CC更改了起初阴性结果的判读,可见,细胞形态学分析对于良恶性细胞的判断主观性仍较强。

脑脊液FCM在CNSL诊断中,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Mitri Z等[8]报道,脑脊液流式细胞术和CC的特异性均为100%,但前者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C,接近100%。Ranta S等[9-11]研究显示,在高度怀疑中枢神经系统侵润的淋巴瘤中,FCM的CNSL检出率是细胞形态学的2~3倍。该研究对70例ALL患儿,共130例次脑脊液标本进行FCM及CC检测,其中45例怀疑有CNSL可能,CC阳性检出率为 20%(9/45),FCM的阳性检出率为33.33%(15/45),是CC检出率的1.67倍,与报道类似。建议对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在进行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测的同时,进行FCM的评估,以提高早期诊断CNSL的阳性率。

综上所述,脑脊液FCM 的阳性检出率及准确性明显高于传统脑脊液CC方法,对CNSL的诊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是诊断CNSL方法的重要补充。由于CNSL发病率较低,对于FCM及CC诊断的一致性仍需要今后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 Schrappe M,Reiter A,Ludwing WD,et al.Improved outcome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despite reduced use of anthracyclines and cranial radiotherapy:results of trail ALL-BFM 90[J].German-Austrian-Swiss ALL-BFM Study Group,Blood,2000,95:3310-3322.

[2] 蒋慧,汤静燕,张娜.年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中心疗效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7):581-586.

[3] 梁筱灵,宪莹,戴碧涛,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2):939-941.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四次修订)[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9):641-644.

[5] Pui CH.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J].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06:142-146.

[6] Wilson WH, Bromberg JE,Stetler-Stevenson M,et al.Detection and outcome of occult leptomeningeal disease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nd Burkitt lymphoma[J].Haematologica,2014 Jul;99(7):1228-1235.

[7] 蒋能刚,朱焕玲,曾婷婷,等.脑脊液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其在中枢神经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探[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4):664-668.

[8] Mitri Z, Siddiqui MT, El Rassi F, et al.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cerebrospinal fluid flow cytometry for the diagnosis of leukemic meningitis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J].Leuk Lymphoma,2014,55(7):1498-1500.

[9] Ranta S, Nilsson F, Harila-Saari A,et al.Detec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volvement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ycytomorphology and flow cytometry of the cerebrospinal fluid[J].Pediatr Blood Cancer,2015,62(6):951-956.

[10] Di Noto R,Scalia G,Abate G,et al.Critical role of multi-dimensional flow cytometry in detecting occult leptomenin-geal disease in newly diagnosed aggressive B-cell lymphomas[J].LeukRes,2008,32:1196-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