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4-01 15:3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第二课堂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改 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
一、第二课堂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一方面能弥补传统课程的缺陷,另一方面它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了条件与场所,使有特长的学生发展得更快,也更容易建立学生的自信心。第三,它的开展能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潜能。第四,它让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大大增加,从而潜意识里帮助他们更快地建立人生观与世界观。
我们要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首先要对第二课堂的定义和特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约等同于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日常生活。而狭义上的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即在第一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学校的统一管理、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自主性强。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能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最具个性的一面,而不是拘泥于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范围的发挥。第二,过程性强。这门课程能够让你积极参与到其中,而不是只是单纯地做一个旁观者。第三,实践性强。在第二课堂,学生才是主导者,教师只是辅导者。当学生碰到问题时,不再是单纯向教师寻求帮助,而是可以亲自实践,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第四,综合性强。第二课堂其实是综合课程的具体表现而已,它具有综合课程的特点,综合性和灵活性强。它要求学生不是照搬课本上死的东西,而是要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把它们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第五,互动性强。传统的课堂都是缺乏交流,互动性比较少,而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充分地自由交流,彼此间合作、竞争。第六,技能性强。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技能课程,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真正学会利用它们,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开展第二课堂的基本要求
要有效开展第二课堂,还必须充分了解和遵循开展第二课堂的基本要求。首先,第二课堂的开展要基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因为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比如学生不同,教师不同,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办学条件不同,所以第二课堂的开展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于自己实施的课程。其次,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第二课堂不像传统课程那样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它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强,相对来说也就不好掌握。第三,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要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第二课堂的开展,既要有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参与,也应该有学生的参与,应该是以上人员的通力合作和探究。
三、第二课堂开展的具体方案
1.组织机构建设。要以教师为中心组织第二课堂开展工作委员会,学校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保证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
2.确定第二课堂内容。第二课堂内容的确定要建立在对学生发展需要评估的基础上,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为根本宗旨。第二课堂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使生活成为构成课程的重要素材,结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实际,使学生的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为知识、文化、经济搭起一座桥梁,使第二课堂成为学生获得有效的生存和生活本领的捷径,构建学生成才的一个平台。
3.第二课堂课程评价。第二课堂的评价可以实行动态管理评价,及时调整在实施过程中不适应的课程科目,建立健全课程评价机制,确保第二课堂课程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四、开展第二课堂的保障措施
篇2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第二课堂;职业技能;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21-02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岗位而言,传统的“一人一岗”、“一人一技”的工作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为此,要求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具备一种或多种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经过笔者调研与分析发现:(1)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加以训练的,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总的课堂学时数较少,需要大量额外的课余时间(第二课堂)来弥补。(2)部分学生尽管课余活动时间充裕,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没有将课余时间用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是沉迷于游戏、娱乐,浪费了宝贵的课余时间资源。(3)高职现有的第二课堂主要以协会或社团的形式存在和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偏重于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4)计算机类专业第一课堂的“知识(制式)化”教学不便于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职业岗位的实际技能要求相差甚远,现实状况与高职生的需求不相符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或应付的情绪,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探索一条旨在吸引和指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技能学习与训练,强化培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途径是十分迫切和有意义的。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的定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常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教学计划安排的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在非特定的空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拓宽知识面和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能力,培养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丰富课余生活而开展的文化娱乐、智能训练、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第二课堂并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延伸和补充,而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是与第一课堂教学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内涵 由第二课堂的定义可知,它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涉及的教学活动非常广泛。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些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较强的文体艺术活动和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与专业技能学习、训练的相关度较低,没有发挥出第二课堂在专业技能学习与实践训练方面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系列活动就成为培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第二课堂”,就把这种性质的活动简称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其具体内涵可概括为:面向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各种教学资源,以按专业特长分类的学生工作室为依托,以企业项目为载体,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开展的旨在强化与拓展第一课堂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独立工作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切课外职业技能学习与训练活动。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组成要素 一个以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室为平台形成的“第二课堂”,可以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与实践提供环境,创造条件。在各专业工作室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与应用操作为载体,按照“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开展一系列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与训练,通过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应用技能。在这里,学生、教师、工作室、课余时间和用于教学的实际项目以及以实践为主的计算机技能训练活动等要素就形成了“专业技能实践型第二课堂”。
构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基本思路 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借鉴艺术类工作室的经验,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与空间资源,针对培养软件设计、软件应用与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网络系统应用与维护、信息管理系统(比如ERP)的应用开发等专业技能的要求,建设与各个专业特点相匹配、组织样式灵活多样的学生专业项目工作室,作为学生开展课外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实践与创新训练的平台,用于开展包括软件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站开发、网络技术应用与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比如ERP)的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拓展训练与实践活动,从而构建起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方法 项目化“工作室”是组成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核心。因此,构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项目化“工作室”。主要的建设步骤和内容如下:
1.分专业或按项目设立工作室。工作室由各教研室(实训中心)根据IT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和专业建设需要,或开展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等项目的需要,向系(部)提出申请,经系(部)研究同意后设立并备案。工作室可设置在教师办公室内,教师办公室一侧是教师工作区,另一侧是学生活动区,为每位学生配置一张单人电脑桌,教师和学生同处一室。这种场地设置带来的好处是交流方便,学生和教师始终在一起,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问教师,教师随时可以布置任务、辅导学生。
2.按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各工作室。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在全系范围内由工作室负责招募。计算机类专业学生通过半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经申请或由教师推荐加入工作室。加入工作室的学生不限年级,分预备成员和正式成员。学生通过申请、笔试、面试等招募流程后,可成为预备成员。预备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有所侧重地选择自己学习的专业方向。预备成员在工作室学习一年,通过工作室的技能测试、面试等程序后,才能成为工作室正式成员。在工作室中,预备成员与正式成员组成团队,一起学习和训练,形成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学习团队,这样的组织结构非常类似于企业的师傅带徒弟组合。
3.多渠道筹措设备,为工作室创造实践条件。对于实训所需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带计算机到工作室学习与工作。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自带计算机来校学习,这样既可有效发挥学生计算机的使用价值,也可降低工作室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成本,减少设备的安全性风险,从而节约工作室的运行成本,部分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学校主要提供工作室的场所、课桌椅和网络环境,以及与Internet的接入和使用条件及其费用,配置适量的服务器设备以及投影仪等,为工作室提供基本的学习与实训条件。
4.为工作室选配优秀的专业指导教师。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必须由充满激情与工作热情、具有丰富IT技术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优秀教师担任,可经个人申请、系(部)指派,或通过系内招聘、向企业招聘等方式加以选择。培训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锻炼与培养教师的有效手段。
5.开发教学项目。真实项目经适当处理后可作为工作室的教学项目。采用现实环境的真实项目对学生更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而且真实项目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寻求解决方案。真实项目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内部各单位、部门正在开发,或教师已自主开发完成的各型应用软件系统项目,也可以是来自校外企业、由非盈利性机构提供的校企合作开发项目。
6.制定工作室管理制度。为保障工作室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工作室设置、工作室设施设备建设、工作室经费保障、工作室运行管理、工作室活动开展、工作室业绩评价和考核等方面的系列制度。通过修改和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学生记实量化管理办法》等有关学生管理制度,加大对参加工作室活动的学生在评优评先、学分计算等方面的奖励力度,以吸引优秀学生参加工作室。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
近几年来,我院以“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为平台,开展了“技能精英”培养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如下。
多形式、多途径的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能培训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内容,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比如,结合所学专业和开发项目所需的技能要求,请高年级工作室正式成员培训低年级的新成员;请指导教师做专题讲座与辅导;不定期地邀请企业专家做专题技术报告等。
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按照“工学结合”和“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让工作室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发实际的校企合作项目,作为技能实训的具体内容。这项活动一般分“点题”、“实践”、“汇报”、“提升”四个步骤进行。“点题”,即布置任务。由工作室主持人、辅导教师或工作室正式成员针对某个项目讲解项目的开发内容、开发流程中每个环节需要的知识点和技巧,让学生明白任务目标。“实践”,是指学生根据任务要求以及点题时提及的解决问题思路,自行查找资料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汇报”,是指任务完成后,每位学生都必须写出总结报告,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老师和同学互相点评,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提升”,是指通过汇报交流,找到一种较“实践”阶段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然后大家按照这个方案更好地完成任务。这种方式的意义是在校园内模拟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参与、互动,沿着从旁观者、参与者到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工作室学到的不仅是技术知识和经验,还有老师和周围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习惯,以及他们身上的意志品格、研究风格和创新精神,从而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升职业素质。
面向社会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在服务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要以工作室为平台,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采用“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提供信息化技术服务。比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尚维计算机维修工作室”作为学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技术应用”等专业技能的课外实践平台,多渠道、大规模地在校内外开展以“计算机维修与系统维护”为载体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参加该项活动,学生“边用边学,以用促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一方面,可在实践中大大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得到助人为乐、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参加技能竞赛培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参加技能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激发竞争意识和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技能竞赛培训也是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由各项目化工作室组织的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培训活动。近年来,我院依托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全方位开展了“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实现了学生技能竞赛培训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较大提升。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参加各类各级大学生技能竞赛过程中,获得了省级一、二、三等奖33项,成绩位列省内同类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前茅。
综上所述,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可以“项目引领、学做一体”的方式,指导学生巩固与深化已学的本专业基本知识,掌握就业所需的拓展性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指导学生强化与拓展专业技能训练;可以“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可在工作室的拓展学习和技能强化训练过程中,选拔和培养尖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可通过工作室的培养,为企业输送能直接上岗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可通过“传帮带”、“教学做”等手段与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在学业进步上出典型,教师在科研与社会服务中出成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104.
[2]李国德,王升厚.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80-82.
[3]任一波.高职院校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48-49.
[4]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147-148.
[5]李鑫洪.构建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项目实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J].宜宾学院学报,2010(6):104-105.
篇3
【关键字】高中物理;第二课堂;兴趣与爱好;培养能力;以学生为本;遵循原则
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和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一般更强调升学率,老师的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机械式套用定理、定义和公式。高中三年,每天只是往返于教室,食堂与宿舍之间,大部分时间沉沦于题海中不能自拔。这就是当代高中生的真实写照。总之,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分数。即便如此,其结果也常常是事与愿违。据资料显示,我省自实行3+综合考试以来,物理平均分只有40-45分,08年更是跌破40分大关。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物理第二课堂还有没有必要开展下去?又如何开展呢?
其实,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考成绩的重压下,物理第二课堂仍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能解决一些物理课堂的教学问题,又能补充物理课堂的教学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机械般的解题成为研究的过程,让重复的阐述成为探究的能量。物理第二课堂的开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的作用甚至是常规的物理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一、充分认识高中物理第二课堂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课堂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古已有之《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能说明中国古人既强调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第二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支配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认为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实验现象晦涩深奥,也有人反映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错,应用起来很难。而物理第二课堂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假设我们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物理概念表现出来,那么枯燥的物理概念会变得生动;如果给予学生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去动手完成预期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调用他们脑中现有的知识,使脑中烦乱的物理公式重新整理后进行实际应用,不但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更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这样,应用中逐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主动寻求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弥补了课堂知识的局限性。那么对于以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学生就会主动去了解和吸收。
二、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
1.针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选择活动内容
一个物理概念就是一个物理知识点的精练概括,物理概念不能只是记下来,还需要真正的理解。如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速率和速度的区别,左右手定则的运用,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如磁感线在磁体外由南指向北,而在磁体内部则由北指向南,以及动量,冲量……等等一大堆让人挠头的物理问题。可见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难点。然而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大量的再现这些物理概念以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物理概念的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容易记反、记错的物理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大量的重现和运用物理概念,使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和熟能生巧的地步。
2.针对实验教学的难点选择活动内容
首先物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一切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需要靠实验来证实。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注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实验过程的注重程度,这对于学生未来深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针对实验课堂教学所遗留的问题,物理第二课堂可选取如制作模型、实验竞赛和实验知识问答等类型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物理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亲历一些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让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火箭发射的过程,组织学生课外制作水火箭,加深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在学习日光灯原理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将日光灯发光的过程进行演示,而在实验课上学生没有得到亲历,因此对于氖管和镇流器的工作原理还是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了解各原件的结构,再对比上课所学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针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选择活动内容
物理教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物理课堂以学为主,课堂上运用知识以考试为主要方式,这会让学生往往以应付考试为主,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如在运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中,既可让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磁感线方向,也可让拇指指向磁感线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电流方向,学生往往只是记得一个判定的方法而忘记另外一个判定方法,在学习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之后,更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导致判定错误。所以,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就可以针对这一方面,开展一些深入课本的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践判断而最后得出结论。
三、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1.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学好物理、培养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物理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
(2)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建立社会调查小组,以若干人为一组,挑选一个社会课题(课题可以由老师提供或由学生自己开发感兴趣的课题),比如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分发一些调查问卷,采访一些周边的人,收集一些信息,最后对所调查的课题做一个总结,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建议,让学生融入社会,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2.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遵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物理第二课堂有序、有效的进行。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实践性强的原则
在物理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2)促进教学的原则
物理第二课堂它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在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不应该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的实施都会围绕着学生进行开展,物理第二课堂也应如此。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法,不能只注重培养成绩好的学生或只注重提高成绩差的学生。
总之,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应该让学生真正参与、动手去感受课本中的知识,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物理第二课堂才能谈发展,物理第二课堂才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第二课堂;中职学生;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与第二课堂创业教育
1.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由美国著名学者柯林博尔提出。这次会议重点强调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具备开拓事业的能力与精神。[1]柯林博尔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学生未来发展“护照”之一,创业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学术性教育、职业教育同样重要。尽管现在距创业教育理论提出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但迄今为止依然没有一个较为合理、权威性的定义。有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对学生开展创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开设课程、提供资金与咨询等方式不断培养学生创业的能力;也有人认为,创业就是积极开发与提升青少年的创业素质,为社会建设培养出具备开创个性的人才。[2]
2.第二课堂创业教育
第二课堂教育主要将素质教育作为基础,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也就是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愿参与进来,从而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各种活动。由此,第二课堂就成为了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成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创业教育就是在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知识学习以外,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创设一系列与创业有关的开放性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业精神,强化其创业能力,培养其创业素质。
二、将第二课堂融入中职创业教育的方式
1.举办科创竞赛
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年纪普遍较小,其好胜心较强,这时中职创业教师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完成之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举办一些科创竞赛,让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积极参与到科创竞赛中。同时,第二课堂创业教育中应多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验、调查的方式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在创业实践中进行创新,逐渐形成创业意识与思维,最终具备创业能力。
2.开设创业新课程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除了要学习开设的各种创业基础课程之外,学校还要为即将走向社会就业的学生开设教育、咨询服务,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观、择业观与创业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技能,使其形成正确的创业心理,具备更多的创业知识,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包含技能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及管理能力。
3.参与社会实训
参与社会实训是规模较大的第二课堂活动,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活动。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学生就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提升自身实际工作能力。在社会调查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将其处理,特别是涉及与生产操作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第二课堂在创业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随着创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中。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创业教育活动,学生逐渐懂得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一定要具有一技之长。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意识,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学生能在这种环境中意识到创业的重要性。学校已经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艰辛,尤其是在了解到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后,更会激发学生斗志,点燃他们的创业热情。
2.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
通过第二课堂创业教育,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创业虽然艰苦,但只要肯努力,拥有极强的团结意识,就会取得成功。特别是在创办科创竞赛时,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在科创竞赛中,从最初的组建团队到参与创业竞赛,再到开始创业计划都在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参与到实践中的学生会深深地体会到团结的重要作用,单靠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整个竞赛的,学生也能从中懂得日后创业也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中职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最终使其具备创业的能力,让学生准确把握住商机,将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具备创业能力。通过以上研究得知,第二课堂在中职创业教育中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因此,中职学校要注重第二课堂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屠丹丹.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课堂;课程;芝加哥大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2-0116-04
近年来,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在美国,在政府倡导与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地位得以进一步强化,汉语已被列入美国最急需语言人才的关键外语(critical languages)之一,汉语学习者的数量得到稳步增长,汉语教学亦在美国大学、中学与社区蓬勃开展起来。
众所周知,对外汉语教学包括语言要素教学和语言技能训练,语言要素教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教学;语言技能训练则包括听力技能、会话技能、阅读技能、书面表达等技能训练。而对外汉语教学目的也经历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后期基本上是以培养汉语的听说读写语言技能为教学目的,到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现在确立的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的转变 [1 ]。因此,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意义乃在于以汉语为中介,帮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熟悉中国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
如何实现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的互动、结合和协调发展?如何通过对外汉语教学实现跨文化交际?这是目前我国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在国内教学的经验和在美国高校从事汉语教学的体验,以美国芝加哥大学为考察对象,对此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芝加哥大学开展汉语教学的历史考察
芝加哥大学创立于1891年,其中文课程则滥觞于1936年。最初,开设中文课和中国研究的Herrlee Creel先生出版了一套教科书“Literary Chinese by the Inductive Method”,共三册,即《孝经》、《论语》和《孟子》。Herrlee Creel先生将《孝经》1 799个字中的388个不同的汉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每个字的起源和意义,要点是学会字义和语法,从而掌握整个语言。芝加哥大学最初即建有商学院(1898年)、法学院(1902年)和东方研究所,芝加哥大学编写的最早的中文课本是关于文言文的,显然也是因为当时的学术研究而聚焦于古代中国 [2 ]。
几十年来,芝加哥大学的中文教学历经了“为学术研究而学中文”、“为战争而学中文”、“为经济而学中文”三个历史阶段,也走过了“归纳法”、“经验法”等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历程 [2 ]。
2000年以降,随着中国经济和全球化的急速增长,芝加哥大学选修中文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三倍多,越来越多主修经济的学生开始选择过去往往只是主修历史、人类学、语言学的学生才选修的中文课。而汉语教学的内容也不断得以拓展,更加着眼于文化的交流与接受;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法的运用,也呈现出芝加哥大学独特的气派。基于汉语教学70多年的深厚积淀和丰富经验,秉持“益智厚生”的校训,随着芝加哥大学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汉语教学的理念、条件、模式亦日益明晰而成熟,这主要表现为:
1. 优越的师资及学习条件
芝加哥大学拥有一个设施先进完善,可以教授50多种语言的语言中心,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教授外语。中文组的教师们也大多毕业于中国国内的北大、北师大等著名大学,并在美国获得了与语言教育有关的学位。语言中心有着语言教学及学习的现代化设备,为学生们课内课外的活动提供了物资的保障。在那里学生可以和母语为中文的助教练习会话,拥有独立的视听间学习语言,还可以使用录音录像设备完成短剧拍摄等活动。
2. 课型设计合理完备
中文教学设5个年级,包括零起点班、双语班(教授华裔子女中文)、中级班、高级班,以及为中文水平很高的本科生、研究亚洲及中国文化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高级汉语班等。分班调配、课程结构、教材使用、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进程安排、实践及语言测试等各个环节无不设计精当。
3. 课时量有保证
选修中文的学生们每天都有1小时的中文课,这一课时量在美国的中文教学中也是相当充足的。课时量的保证,让学生们的中文学习能够快速进步。
二、“第二课堂”是芝加哥大学汉语言文化教学的显著特色
与上述基于课内教学的优势比较,异彩纷呈的“第二课堂”乃是芝加哥大学汉语言文化教学的显著特色,也是芝加哥大学中文教育的最大亮点。
众所周知,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在芝加哥大学的汉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们学习中文的主要阵地,丰富的第二课堂和活跃的校园文化却是汉语学习极其有益的重要方面,是构建起汉语言文化教学大厦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1. 第二课堂展开的具体形式
在芝加哥大学,已经形成了惯例,每周四中午都有一个小时的“中文桌子”(CHINESE TABLE),学生和老师一边用餐,一边用中文自由交流。参加者除了学习中文的学生,有时还有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生,也为今后选修中文奠定了基础。
一年级设有“中文短剧”(VIDEO PROJECT)等特色活动,学生自己创作中文小剧本,拍中文短剧,然后向大家展示。这种中文电影小品制作每年都评奖(被大家称为中文课的奥斯卡,奖杯的样式也与奥斯卡的“小金人”一样)。一年级中文助教课的设立也是很有特色的,它让每位同学在课外每周都有40分钟时间与中文母语者对话,及时练习课堂所学内容。
其他年级也都有中文短剧表演、演讲、研究报告会等丰富的活动。老师们设计了学生的一系列“小项目”,如采访中国人,用中文开模拟学术讨论会等等,帮助学生在听说读写多项技能之间搭建桥梁,获得在中文语言技能方面的全面提高。
至于校园网站上的“CHALK”,很多美国大学叫“blackboard”,更是丰富多彩、意趣横生。这是新的科技条件给中文教学带来的重要变化,以利用电脑和网络实施中文教学。在课程的网页上有新型的阅读材料,还有一些视听练习也放在各门课的网页上,供学生使用,并与老师互动学习。美国学生对写汉字感到很困难,但是对拼音和使用键盘掌握较好,近几年来学生在写作上进步很快,即与用电脑打字有一定关系。
中国始终是学习中文的最好课堂,“芝加哥在北京”暑期班的开设,使很多学生有了到中国学中文的机会。“芝加哥在北京”运用了全新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在教室里通过教科书学习词汇和语法,另一方面在完全的中文环境中向中国人直接学习中文。其中设计了一个特别的项目叫做“采访北京人”。这是在课外完成的一个综合性的语言习作,包括准备中文问题,提问和记录得到的回答,以及最后用中文写成文章并在课堂上报告。学生采访的人,有国家的法律工作者,也有摆摊修自行车的人,有年轻的商店售货员,也有80岁的退休人员。听了课堂报告的北京的老师们说,报告不但反映了学生们在语言能力上的很大进步,而且在内容方面也很有思想,充分体现了文化关注和文化理解。
到北京参加暑期班的学生们还到北京五道口服装市场购物、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以及到中国家庭参观、与中国人面对面地交流;观看少林功夫表演、皮影戏、中国杂技等中国文化表演项目也是常见的项目。经过暑期班学习的学生,在中国的语言学习提高特别快,回到芝加哥大学他们都能跳级进入更高的年级,这跟丰富的课外活动以及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
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可以说多种多样,不胜枚举。而且学生的参与也是主动积极、态度认真,师生配合默契,实际成效显著。
2. 着力发挥第二课堂“文化引导”平台功能
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汉语的重要机会。要更好地使用汉语,没有中国文化做底蕴是不行的。特别是欧美,与很多亚洲国家不同,学生选修外语没有强制性观念,主要根据个人兴趣,这就更加凸显了“文化引导”的重要性。现在芝加哥大学每年都有约200人在选修汉语,这在芝加哥大学的外语选修课中是名列前茅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日益提升,中国文化也日益成为学生关注的兴趣所在,发挥“文化引导”功能,即可在中文教育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第二课堂则是一个发挥“文化引导”功能的最佳平台。
芝加哥大学设有一个东亚语言文明系,有一个研究资料丰富的“东亚中心”,还有2010年6月刚刚成立的孔子学院,聚集了一大批研究亚洲及中国艺术的优秀学者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层出不穷的中国文化艺术活动也不断在芝加哥大学上演,形成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例如,很多节日里都会有中国艺术团体来大学演出,中文班的同学们更是积极参加汉语桥的比赛活动,热衷于中文演讲、演奏中国乐曲、表演中国舞蹈、唱中文歌、表演中文小品、相声等等。
这里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每个新年,芝加哥大学剧院都要上演一场长达数小时的多幕剧,这是由华人学生组织发起的,由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到2011年,已经连续举办了15届,每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9年演出的剧目是改编自吴宇森导演的同名电影《天堂口》,中国的场景、服饰、人文环境,让人仿佛置身于旧中国的上海,只是他们的台词是英文的(这样方便吸引更多的美国学生了解和接触中国文化);2010年的主题更让人震撼,名为《翔》,讲述的是奥运飞人刘翔的传奇经历。2011年的剧目则是《花木兰》。这么多中国化的主题在芝加哥大学的舞台上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集中展示,剧目主题深刻,演员表演到位,整个演出极具文化感染力,深深吸引了芝加哥大学的莘莘学子,他们被中华文化所深深地打动。这项活动已成为芝加哥大学校园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第二课堂运用的目的
芝加哥大学在汉语教学中着力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与其整体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目标实现是密切相关的,第二课堂的运用合乎其目的性,即帮助学生在“接受性技能”(听和读)和“生产性技能”(说和写)之间搭建起桥梁,获得中文语言技能的全面提高,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实践层面的语言交际能力。
芝加哥大学汉语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是在汉语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活动的内容、方式与活动的组织、过程控制等,无不与提高学生的美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息息相关。事实上,丰富多彩、富于创新、注重内涵的第二课堂正是芝加哥大学汉语言文化教学的鲜明特色,第二课堂与汉语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的芝加哥汉语教学的整个体系。
三、基于跨文化交际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课堂
沃尔夫冈·布列钦卡将“教育”概念定义为:所谓教育,就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 [3 ]。如果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现象,教育实践主要以“目的—手段”的结构所呈现,即它总是要不断地以教育为手段达到所追求的教育目的 [4 ]。教育目的即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研究教育实践问题,主要应针对的也就是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在规范概念的意义上,教育目的意指一种规范,它描述了一种设想的有关一个(或多个)受教育者的人格状态或人格特征,它(或它们)不仅应该成为现实,而且教育者还应该通过教育而有助于他(或它们)的实现 [4 ]。
长期以来,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一直是对外汉语教育界探讨的主要问题,而所设置的教育目的不同,也直接制约或影响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过去,我们也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近年来又加之篇章,这只是就语言本身而言。现在看来,似应在功能和话题的导引下,更加关注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即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5 ]。这种转变一是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这一教育目的的重新界定,二是在此目的观照下教学手段的必然转变。
在上述“目的—手段”的结构中,如果把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在内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视为第一课堂必须关注的重点运用手段,那么,第二课堂恰恰是关注包括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学习者的情感态度的有效手段,亦即有效提高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相关因素的必需手段。在这里,如果说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毋宁说第二课堂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必需组成部分,是与第一课堂拥有相等地位、功能的必需环节。
从跨文化交际出发,无论从语言教育理论,抑或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处理好结构、功能、文化三者间的关系,使整个教学交际化,是构建新的汉语言文化教学模式的重点,而语言技能的训练,必须与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则是这一新模式的关键。一个难点在于,不同的交际活动对语言交际能力有特定的要求,“一个人学会的语言只是其中为了他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所需要的那些部分” [6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个别教学被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代替,这种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不例外。因此,要解决语言教学中个体需求的多样性、差异化、复杂性,就必须在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侧重语言技能训练的第一课堂之外,从实际需求出发,因材施教,构建起利于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满足不同交际目标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中国的语言学家们从实践中意识到,在信息化时代,汉语教学从内容、方法到手段,都应该有所变革,有所创新 [7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相继探索过不同的课程、课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基于跨文化交际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课堂亦将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不断完善,日趋成熟,真正变革创新成为适应新时期国际汉语教育发展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赖于国际汉语教育理论研究者、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者的共同努力,而芝加哥大学基于跨文化交际的汉语言文化教学第二课堂成功实践,则是这个国际汉语教育范式创新的很好借鉴。
参考文献:
[1]程 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友琴.芝加哥大学中文教学73年回顾[J].国际汉语教育,2009,(4):3-8.
[3]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唐 莹.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论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篇6
(一)学校方面
(1)课程设置总量偏高。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课程设置总量偏高不利于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课程总量应与专业、学生、市场相适应,做到少而精,给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工商管理类的学生真正懂工商管理,会工商管理。(3)专业实验室投入不够。由于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缺乏专有的实验室,其实践环节不能跟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只能安排在时间相对充足的学期末。从行为学角度来看,学期末,大部分同学都急着回家。面对额外的实践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偏低,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虽然学校开设了第二课堂,但是供学生使用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因此,即使有些学校很早就开出了实践课,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师方面
(1)思想上没有高度重视。对于实践教学任务,采取应付式的态度。教师一般对费时、费力、低回报的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而且由于督导的监督工作难以进行,因此从机会主义来看,有些教师会直接将实践的内容布置后,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去实践,最后将调查或实习报告收上来就算了事。这样,实践教学就背离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意。(2)对学生的指导不够。一方面指导教师都比较资深,没有时间来为同学们指导。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不重视实践,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践的答疑上,更倾向于学生的自主。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即使是对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也不愿问指导教师,在有些问题上只做表面了解,不进行深入探究。甚至导致虚构作假、拷贝、抄袭等不良现象。(3)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相脱离。目前我国大学商学院普遍存在教师的科研是为了、评职称、计算工作量,没有与教学挂钩,不能使科研带动教学,改进教学方法。这样也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缺乏感性认知,实多是为了完成学分,没有真正参与其中,造成对企业缺乏全面的了解。(4)实践经验不足。尽管指导教师的学历都普遍较高,但是其缺乏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的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做具体实务的阅历。这样的话,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就不可避免。也就是说,教师对有些具体的实践操作也存在含糊或者逃避的现象,学生参与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5)对学生的考核缺乏效果的评价。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考核注重出勤、成果、报告的质量等较多,对学生通过实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反映。也正因为学生实践能力并没有计入考核成绩,就使得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意愿不高,只注重报告的撰写,而对实践的过程马虎了事。也就是说在这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也应该对学生的考核体系进行相应的改进。
(三)企业方面
(1)合作限于表面,监督不力。虽然高校针对工商管理类实践环节的缺陷,相继开设了第二课堂,即为学生联系校外实习基地。也就是说,企业与学校达成了相关的协议,表示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但企业是追求经济利益和利润最大化的,即使与学校已达成协议,也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因此,企业一般不愿意承担额外的负担,只是表面上显示很乐意接受,却不给学生安排实际的工作。更不会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严格的监督,甚至还会在教师了解情况时,帮助学生对实际情况进行隐瞒。(2)不重视实习学生。由于学生实践的时间一般不长,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不经济的决策。因此,企业不愿意在学生身上花费人力和物力。只是在刚进去的时候为学生稍作讲解,做足表面功夫。但在剩下的时间里,并不安排实际工作,完全属于自由时间。这样的话,学生接触不到实际的企业实务与运营体系,继而就会失去实践教学的兴趣,实践也就演变成了有名无实的一项工作。因此,校外基地实习名不副实,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监督机制构建与应用
实践教学监督机制的作用在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改进和革新的历程中,现有工商管理类培养体系的问题与不足。邵继红站在教学模式改进的角度,表示可以建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导引第一课堂教学。冷敏、孙晶言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指出:在课外实践方面,一是社会调查,可事先由经验丰富的老师确定调研目标和计划,然后让学生深入到工商企业进行调研,最后形成调查报告,并能够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二是专业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学生的专业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杨瑞霖从整体效果考虑,提出:要明确来定义和衡量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且也表明了“愉快学习,严格考核”的观念。吕娜也表示,为了增进实践教学的效果,可以从构建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等方面进行改进。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还是停留在宏观层面的论述,在微观层面对如何对实践教学进行更好的监督以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的研究很少。因此,有必要从实践探索中总结归纳一套具体且可操作性强的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的监督机制,以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思维能力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育内容陈旧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信息时代下,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也使社会急需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过,就目前来看,我国各个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其教育内容和教材设置的适应性不高,无法紧随时展形势,教学内容陈旧落后,这也使高校很难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进而造成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过于薄弱,无法满足社会各界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专业课程在结构设置上,在课程结构中的理论知识要占据很大部分,而实践内容的占比却非常小,这也使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往往过于侧重理论灌输,却忽视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实践,虽然理论知识能够为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提供科学的指导,但学生却非常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难以培养其计算机应用思维,并且学生在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中,会逐渐丧失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进而给计算机教学成效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除了要严格遵循知识完整性与系统性原则之外,还要围绕其知识应用性来对课程结构进行设置,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应用特点得以突显出来。
(三)教学设置与专业未进行紧密结合
高校在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教学设置时,由于并未充分考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用特点,这也使计算机教学难以与专业内容相贴合,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却无法将其应用于岗位工作中,从而制约了学生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必须要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用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并结合专业来进行教学设置,以此确保教学设置能够和专业之间进行紧密结合,凸显出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特色。
二、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要想使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就必须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予以高度重视,以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教学的立足点,以此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创新,使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此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能力要求。在对计算机人才进行培养时,要想确保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需要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此确保教学活动的高效性。在对计算机专业进行基础教育时,使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思维,是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前提所在。就目前来看,我国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使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而对于只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操作,无法创新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在市场中却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只有确保其能够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创新应用,才能使人才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对计算机应用开进人才进行培养时,不仅要侧重于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要确保在能力培养过程中结合科学思维,以此创新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成效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将科学思维和计算机应用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其综合能力与信息素养。以技术角度来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需要对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将学生应用能力作为教育中的立足点,而从教育角度来主,除了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实践技能进行培养以外,还要培养其信息素养与科学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三、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一)将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融入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中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需要将科学思维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提高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成效,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培养得到可靠保障。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上的培养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将计算机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形成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对科学思维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将计算思维概括成科学思维,突破思想认知的片面性,在科学思维中,除了计算思维以外,还有创造思维、批判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思维,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和了解科学思维的概念及定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学思维,使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必将为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创新性的解决,提高了其计算机运用能力,使计算机教学成效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也实现了高校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凸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高校在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基础教育时,要想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就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长期以来,高校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始终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占据主体地位的,这也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无法凸显出来,进而导致学生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中的积极性大幅降低,严重阻碍了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需要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计算机应用实践活动,并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与应用中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教学改革中需要确保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进行自主的创造与学习,教师可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此改变以往的板书式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来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和创新,以此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对于教师而言,其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引导者和协作者,其不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干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应用与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三)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与思维能力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高校应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可使以往的教学模式被彻底打破,进而使计算机教学更具特色,使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得以充分体现出来。通过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采用第二课堂,可使学生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中的科学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教师则可利用第二课堂来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激发,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在第二课堂中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实现对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可以通过软件编写活动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来进行软件编写,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方向或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进行软件编写,对于软件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讨论,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解决思路,进而使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解决。由此可见,软件编写活动便相当于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的开设,不仅可使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具备更宽的知识面,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并对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解决,使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及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培养。
结语
篇8
关键词:高职教学;艺术设计;核心能力;培养
1核心职业能力的内涵
1.1职业能力简介
职业能力,指的是从事一种职业所必须具有的,并且在该职业中体现出来的对各种能力的综合,它所代表的并非单一的能力,也飞毫无关联的单个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是多种能力的有机“综合”。
1.2核心职业能力的定义
核心职业能力,指的是人在所从事的职业历程中,除去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以外的最根本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各种职业都能够适用,在职业的历程中可携带、可迁移,能够表现出对岗位变换的适应,能够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可以伴随人一生的可以持续发展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2.1使终身教育思想得以传承
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高职教育就是把满足与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人才发展的趋势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贯穿高职教育的始终,不仅要对职业针对性进行考虑,还要摒弃人才培养时“工具化”的态度,把眼光放在学生整个的职业生涯中。如果想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培养,这也就是说培养学生掌握在各种职业间自如变换的能力,不要把眼光仅仅放在眼前的职业上,这一点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传承终身教育的方针与思想,所以理论上,具有非常积极的研究意义。
2.2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教育体系,与国家经济建设的联系是最紧密、最直接的,它担负着为国家教育和培养面向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求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在现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高职业教育为祖国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具有高级技能的人才。
3、艺术设计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与过程
3.1多角度多渠道渗入所有课程
在职业能力的结构中,核心职业能力是最深层次的表现,它是行业通用能力、特定能力和跨行工作能力应用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其特殊性的表现从根本上决定核心能力的形成途径不同于其他职业能力。首先,它并不是一门具体的技术,所以,培养核心职业能力就要通过多角度多渠道渗透到所有的课程,贯穿在教学与教育的完整过程中。一方面,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组织与体系设计时,要体现出“学生是中心”的思想,这里所说的“中心”不单是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互换,还要体现出为学生“量身打造”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参与活动这个主要特征进行教学载体的设计,依据学生具体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要求设计学习的进程,通过互动式、讨论式、探究式及参与式等教学的模式,对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训练学生分析推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交流表达的能力,为其终身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发展第二课堂,促进核心职业能力的训练
对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来说,其中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活动导向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活动导向与第二课堂的特征非常契合。因此,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要在重视第一课堂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二课堂,要重视实践性和社会化,通过创社团活动、建校园文化、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和主题教育等途径渗透到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通过主题演讲、专题研讨、经典诗文征文及诵读等活动,对学生的交流表达、获取信息、与人合作的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开展创新设计大赛、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竞赛等,使学生的设计能力、网络和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开展读书会、职业规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俱乐部等系列活动,训练学生终身学习、外语应用的能力;通过科技文化节、科技竞赛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提供空间;组织辩论比赛、体育比赛、素质拓展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调整控制、配合协商、团队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接受景观课程专业知识之余,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实现对自我的教育,从而使学生综合的素养得到提升,进而增强核心职业能力。
3.3强化就业指导,推动核心职业能力形成
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与就业的问题,我们在高职艺术设计的教育与教学中,也要强化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强度,从而保障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对一年级的新生要进行职业倾向和心理测试,辅以专业的理论教学带动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班主任、辅导员要帮助学生们对职业和专业进行剖析,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和能力,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通过组织专题报告、社会调查、讲座等素质培训的活动,帮学生确定职业的目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引导他们,使他们在参与职业素质的训练活动后,进行总结,不断的完善自己,并针对自己的职业设计作对应的更新和调整。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加强对其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在职场取得成功的要素、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招聘会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们去真切的感受就业。另外,用校友成功创业的事例鼓舞和启发学生,邀请校友进行现身说法,通过交流职业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们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去努力改进,为核心职业能力形成塑造良好的环境。
结论
加强高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同时它也是职场对学生的要求。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要着重关注对于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多角度、多渠道渗透到专业的学习中,还要从第二课堂以及就业指导的方面引导学生,力求在这个急需人才的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可造之才。
参考文献:
篇9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市场体制改革的需要,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依据高等院校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教育需求,积极研究和探索一种符合多种需求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在原有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优化改革:一是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自我发展机制形成;二是加强通识教育,扩大专业涉及广度与口径,增强专业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适应性,培养多学科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三是查阅并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在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思想[2];四是追踪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努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五是完善和改进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之间的指导、验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力度。
2改革教和学的内容与方法,改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一是实施过程中提高教师对所传授知识的创新度及与实践结合度;二是通过互动式、疑问式教学等新式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相长;三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求知欲,继而刺激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的产生。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意识的前提;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行为的基础;知识理论与实践工作的有机联系是培养创新人才保障。
3推进考核模式变革,形成科学的“创新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对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进行变革,建立能够对个人能力、素质、创新意识进行评价的标准。一是对传统偏重记忆性考核的定义、公式等题目减轻比重,加大综合性或灵活性题目的考核比重,内容要带有挑战性和竞争性,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不断去探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设立多答案式评价标准,建立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素质、创新意识的正确评价体系;三是运用多种形式的考试,做到灵活、开放,强调过程考核的作用。
4开通第二课堂,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途径
“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开放性、广泛性、自主性、多样性等特点决定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第二课堂”的开通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保障,如专业论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刺激了创新思维的产生,使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增强;专业竞赛的参与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的创新创业空间,积极推动课外科技竞赛的进行,培养了学生创新冲动,增强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与科研、生产等实践工作紧密结合[3]。简言之,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与专业人才的提供紧密相连,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又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高等院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是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也将是日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本研究针对电气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实践探索,完善了专业知识结构,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实现了电气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栾广宇 李爱传 李琳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吴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路径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22(9):71-72.
篇10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 学习兴趣 践行思路
音乐教育对培养初中阶段学生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启发学生智力、提高修养、健全学生个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长久以来,各学校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而且学生本身对音乐课程的兴趣也不够,认为音乐课是副科,不重要,加之学校的硬件建设也跟不上,一系列的原因共同导致初中音乐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目前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教学是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的教学方法,而且成为新时期教育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主要体现在:例趣、问趣、喻趣、形趣等方面,甚至也可以开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本文旨在改革传统的初中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生练,理论灌输、歌声演示”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利用趣味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趣味教学主要体现在寓教于乐、学趣并重的氛围下,让音乐知识生动化、丰富化,挖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可以先给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的想,夏天夜晚昆虫鸣叫和激情舞动的景色,并可以让学生把听到的和想到的东西说出来。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声音和乐器演奏的结合来引导学生喜欢器乐作品。在教学生演唱《西部畅想》之前则可以先给学生讲讲关于西部的一些故事,比如三峡水利工程等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习《二泉映月》时,先把这部作品的背景故事作一些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其有所了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通过故事或者传说为开篇引入正文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们在对课堂内容的背景知识感兴趣进而调动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们学到文学知识,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进入音乐课程教学正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真正起到授人以渔、事半功倍的效果[3]。
■二、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有很多定义,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休止符以及各种发音方法等用语言描述或者单纯的演示无法让学生提起兴趣。如讲授附点音符时,如果教师上来直接学生讲附点音符是谱中用来表示某个音需要演奏时延长一半的原时长,这样对于一些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来讲理解起来肯定有困难。而教师如果通过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歌曲,尤其是学生们经常听到的一些动画片等包含附点音符知识点的主题曲,这样肯定可以有效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又如进行发生训练时,如果教师单凭语言描述舌头、喉咙等如何做动作,这样学生肯定感觉不直接,而如果结合多媒体采用画中画的方式,在同一界面中同时将发声时口腔、牙齿、舌头等不同部位、不同的角度的动作幅度、姿态全方位的展示出来,分解给学生们看[4]。以此通过语言讲述,多媒体展示,并适时配以板书对重点知识进行简图标记,再结合现场音乐欣赏的观摩讲解,让知识变的形象,让音乐变的生动,使知识立体式的进入同学们的脑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三、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的音乐教学,是以一种内容美和形式美来陶冶学生们的思想情操。内容美,表现在音乐中是声音的美,形式美包括置景、音响、舞台之美。而这些内容完整的体现只有在音乐表演中,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音乐表演中才能展现出来。所以教师应结合讲授的知识点,充分开发第二课堂。结合实际条件带领学生观看歌唱表演,尤其是正规的音乐的演出。另外多给学生们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音乐知识只有在真实演出中才能得到锻炼,同时也让同学们在不断的演出中得到肯定而树立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间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强化理论传授,熏陶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大多在十四、五岁,正值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好奇心强,但缺乏耐久性,很容易浮躁。所以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感觉到音乐课程的内在美,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尤其学生对于音乐蹈的认识也处于启蒙阶段,因此更需要有效的理论传授,能使学生从理性上深入认识音乐与审美、音乐与情操的陶冶、音乐与人的气质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另外,从源头上让学生在不同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让学生认识音乐、熟悉音乐、热爱音乐,也是最终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意识并且有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些对于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改变学生由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创新学生的学习思维,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5]。而音乐课作为反映学生审美境界及欣赏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初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中有重要地位。依靠适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授课效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是教师展示自己的才干,提炼音乐教育的学科价值的重要途径。
注释:
[1] 苏敏:《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教学与管理》,2010(9),P142-143。
[2] 留森华,王丽秀:《对体育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1999,13(4),P23-24。
[3] 付枢琴:《初中音乐教学初探》,《科学咨询》,2010(17),P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