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才造句范文
时间:2023-03-14 15:1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只有才造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只有拼尽全力,才有机会成功。
2、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3、只有感受过风雨,才能领略风雨的恢弘与气势。
4、只有感受过风雨,才有挑战下一次风雨的经验和信心。
5、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可以考上好大学。
6、只有认真的去爱才能体会爱的真谛。
7、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8、只有努力工作你才可以实现你的目标。
9、只有真理,才能通行天下。
10、我只有在周末时才做家事。
11、我知道只有教育才能够增强我的兴趣,充盈我的灵魂。
12、只有感受过风雨,才有雨过天晴。
篇2
在当前词汇量大,教学任务重的形势下,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下列几点:
实物图画呈现法。在教单词时,要求教师自己示范到位,发音清晰,讲解发音要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听,专心看,积极模仿的好习惯。听清后再跟说。确定学生大都听清,模仿正确后,再出示单词卡片,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直观的单词配以图片、体态语帮助学生理解。顺利完成音——形——义的逐步过度。
重交流。在语境中强化交际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英语词汇和英、美国家的文化息息相关。英语词汇中有很多用法已约定俗成, 如一些成语( idioms) 、比喻(metaphors) 和幽默( humors) 等。只有依据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才能正确理解词义, 切忌望文生义或逐词对译。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特殊用法, 掌握一些成语、典故很有必要,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词汇。
重自学。教师应自主学习新词汇,难词汇。如果一个教师自己都不认识生僻词汇,学生更不会信服,这也是当下教师们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书本的所有词汇,没必要再去多学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学习的真谛。
利用英文歌曲呈现。初中学生大多喜欢唱歌,歌曲的美妙旋律和欢快的节奏可以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唱一首首英文歌曲,就象给学生介绍了一位位外国好朋友。它充分迎合了儿童的心理需求,从而促使他们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下,主动学习词汇。甚至有一些词汇放在歌曲中,即使老师不作解释,学生也能猜出词义,学得有模有样。如在教授颜色类词汇时,可以让学生唱一唱,边唱边学,以唱促学,事半功倍,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词汇的识记。
篇3
一、用“兴高采烈”来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利益的最大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了,其情趣往往趋于激越状态。此时,教师可打破常规,不受教学环节、容量、方法的局限,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以丰富的阅历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从而弹奏出课堂教学的美妙乐章。如笔者在讲《消逝的仙湖――罗布泊》一文谈及生态环境时,问学生们是否了解古楼兰的历史,一位学生竟唱起了《楼兰姑娘》,同学们顿时来了精神,课堂气氛随之生动起来。笔者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和顺序,先让这位学生唱了《楼兰姑娘》,然后向同学们介绍了楼兰古国的文明及其衰落史,“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却又毁灭了自己的文明,有谁能想象到西部大漠下面竟埋葬了显赫一时的楼兰文明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重视环境保护。如果我们今天不重视环保,明天我们就是第二个楼兰!”悠远的历史,现实的教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历史知识演变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宣传环保的附加值。
二、用“即景生情”来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利益的最大化
有些教学话题往往不是备课时所能预见的,具有一定的偶发性,这就要求教师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及时捕捉教学信息,挖掘教学资源,能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得到心灵洗礼的“及时雨”。一次,笔者提前几分钟走进课堂,只见黑板上有这样一句话:“×××,你不是人!”不用说,这是一位调皮鬼的“杰作”。笔者看了后本来想发火,但后来一想,倒不如借此机会去挖掘教学资源,于是笔者就决定放下备好的课,做出临时安排。笔者以“即景生情”的方式笑着说:“×××,怎么就不是人呢?明明和同学们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听课,怎么就不是人呢?你说他不是人是什么呢?喔!他不是人是神。”学生们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笔者接着又说:“‘生活处处皆语文’,你们太有才了。我教了一群神仙。”笔者接着按照既定的内容进行教学,那堂课的纪律出奇的好。事后那位写此话的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一个“即景生情”的课堂设计,让课堂生动有趣,并且学生们的纠纷也顺利解决了。一段“即景生情”式的教育,获得了较高的思想教育的附加值,比空洞说教要有用得多。
三、用“节外生枝”来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利益的最大化
课堂教学有时会跳进一两个不和谐的音符,使教学走音变调,学生注意力发生转移。这时,教师要有应变机智,变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以高超娴熟的教学技巧,灵活地驾驭课堂。这样,不仅不影响后续教学主值的取得,反而会创造出高附加值。在教授《藤野先生》时,当讲到日本人不相信鲁迅先生的成绩还污蔑说是得到藤野先生的泄漏题目,一位学生失口喊道:“落后就要挨打!”引起全班同学的一阵哄笑。笔者接着说:“落后是要挨打。同学们,回去找一找书,看看在过去的历史中,我们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些落后被打的事例。今天我们该怎么办?”不用说,第二节课时,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老师,历史不能忘记。今天,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振兴中华。只有这样,才不会挨打!”望着一张张稚嫩的脸,我感到这是一次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只有读书,才能掌握更多知识的道理。想起上一节课的“节外生枝”,由于做到了适时调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教学利益最大化吗?
四、在“旁伸斜逸”中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附加值
学科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必然联系的,享受思维也不是单向的,而是有关联的自然复合。教师不能就学科教学科,尽可能多学科地“旁伸斜逸”,使学生所接受的东西不是孤零零的小岛,而是一组鬼斧神工的群岛。笔者在讲述《出师表》陈述诸葛亮对刘氏父子忠贞不二的情感时,有位学生认为这是“愚忠”,笔者说:“你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呢?”他的观点得到不少同学的支持,但他的理由大多数同学并不认同,看来讲清楚“尽忠”、“愚忠”很有必要,它不仅关系到对诸葛亮的评价,而且关系到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笔者要求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地理情况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角度认识这个问题。学生依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有的谈及了诸葛亮的出身,刘备的“三顾茅庐”、“临终托孤”,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正统思想的角度,认为诸葛亮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是千古名相,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楷模。顺着学生的热情,笔者穷追不舍:诸葛亮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于是,学生们各抒己见:要知恩图报,要尽忠爱国,要明辨是非……看来,学生们已懂得了“尽忠”、“愚忠”的区分,更懂得了为什么去“尽忠”。这种“旁伸斜逸”所取得的教学利益最大化真是不菲。
五、在“见缝插针”中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附加值
篇4
关键词:水浒传;评点;理论;经典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01-02
一、从“稗史”到“至文”
《水浒传》等章回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被看作“体卑”的“稗官野史”、“不经之谈”。自桓谭、班固为小说“定名”以来,小说就一直受到上层贵族,正统文人的亵慢贬损,被视为小道。晚明以来,小说话语随着《水浒传》等文本的广泛流传而产生新变。林岗先生指出:
晚明评点家的小说话语,相对于传统小说话语,是另起炉灶的。双方渊源各自不同,不存在承传继往的关系。现存的批评资料告诉我们,晚明年间的文人文化圈内出现了宣扬、议论、探究小说、传奇等非传统文体的“文学自觉”。他们从另一角度看待这些以往被所谓“陋儒”看不起的文体,将它们抬至传统诗文,甚至经史一样的地位。①
这种对于小说话语的突破,首先是从李贽开始的: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也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记》,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后论也。故吾因时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么《六经》,更说甚么《语》、《孟》乎?②
一方面,李贽不以尊卑论文体,无论稗史、传奇、诗文、时文,都可以成为“至文”、“妙文”、“劣文”。文之优劣另有标准,而不在于体之尊卑。在议论实际作品的时候,他常把所谓“体卑”的稗史小说、传奇、俚野小品看得比正统文人的诗文更高。李贽破除文体有尊卑的俗念而自倡新说,在晚明文人中影响广泛。周晖《金陵琐事》载,李贽“尝云:宇宙内有五大部文章,汉有司马子长《史记》、唐有杜子美集、宋有苏子瞻集、元有施耐庵《水浒传》、明有李献吉集。”③“宇宙内有五大部文章”的大胆论断,已经将《水浒传》推为中国文学史中经典的地位。
另一方面,他引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来阐明《水浒传》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创作动机。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如,不病而也。虽作何观乎!
李贽将《水浒传》的创作目的指向“言志”,将《水浒传》与《史记》并列,提出了“发愤”著《水浒传》。《水浒传》文字就不仅只是故事,而具有了针砭、指斥、言志、抒“愤”的功用。
二、从“至文”到“才子书”
在李贽用“至文”说的基础上,金圣叹更进一步,将水浒列为具有才子文心的“六才子书”之一。金圣叹对小说在世俗间的“位卑”的文类地位,根本不屑一顾。在写给友人王斫山的信中,金圣叹曰:“前云卫闻予批点《水浒传》,以为不足浪费笔墨而批稗史,其见恰左,圣叹不问其书之为正史,只问其书之文章,文章好,即稗史亦不必不批,文章不好,即正史亦必不批。”④金圣叹以文章做得好不好为批评的尺度,所以他对经学传统采取敬而远之的姿态,并推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经典标准――“才子书”。
他以“才子”来衡量作者,并给作品正名,从而提出了对小说文体地位的认识。在《水浒传・序一》中,金圣叹提出了自己对“才子”的理解:
然圣人之德,实非夫人之能事;非夫人之能事,则非予小子今日之所敢及也。彼古人之才,或犹夫人之能事;犹夫人之能事,则庶几予小子不揣之所得及也。夫古人之才也者,世不相延,人不相及。庄周有庄周之才,屈平有屈平之才,马迁有马迁之才,杜甫有杜甫之才,降而至于施耐庵有施耐庵之才,董解元有董解元之才。故依世人之所谓才,则是文成于易者,才子也;依古人之所谓才,则必文成于难者,才子也。依文成于难之说,则必心绝气尽,面犹死人者,才子也。故若庄周、屈平、马迁、杜甫,以及施耐庵、董解元之书,是皆所谓心绝气尽,面犹死人,然后其才前后缭绕,得成一书者也。⑤
在他看来,有资格著书的人只有“圣人”和“才子”。圣人作书是为了“立德载道”,古人(才子)作书,则“不过欲成绝世奇文以自娱乐”。他声称,“作书,圣人之事也,非圣人而作书,其书可烧也。”于是,他效法孔子“述而不作”,取《水浒传》“条分而借解之”,而“令未作之书不敢复作,已作之书一旦尽废”。“知圣人之作书以德,则知六经皆圣人之糟粕,读者贵乎神而明之,而不得栉比字句,以为从事于经学也。……何也?诚愧其德不合,而章句之未安,皆当大拂于圣人之心也。”⑥金圣叹申明:既有的经典文本不过是“糟粕”,不可能传承“圣人之言”,“君读之而旁皇于上,民读之而惑乱于下”。这种有意识的拆解,抹去了传统经典的神圣,是为了让“文”和“道”,“才”和“德”平起平坐。
金圣叹将“才”提高到和“德”一样对作文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来。他所理解的“才”并不仅仅是写作的才华:
才子之为言才也。凌云蔽日之姿,其初本于破核分荚之时,于破核分荚之时,具凌云蔽日之势,此所谓材之说也。又才之为言裁也。有全锦在手,无全锦在目;无全衣在目,有全衣在心;见其领,知其袖;见其襟,知其披也。夫领则非袖,而襟则非披,然左右相就,前后相合,离然各异,而宛然共成者,此所谓裁之说也。……依古人之所谓才,则是文成于难者,才子也。依文成于难之说,则必心绝气尽,面犹死人者,才子也。……夫而后知古人作书,真非苟且也者。⑦
在金圣叹的理解中,“才”是构成“至文”的根本依据,这个“才”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才华、才能。他“拈出‘裁’、‘材’两字,取种子的萌芽、成长和剪裁做譬,说明的却是一种先验的、普遍的和形而上之物”,“才”是“一种决定物种性状的基因或成衣之初的理念”⑧。以这种形而上性质的“才”为前提,金圣叹认为才子便是秉有此“才”的人。真正的才子,就要有天将加大任于斯人的自觉,其创作是心绝气尽,面犹死人的惨淡经营。中国传统文化讲立言,君子立言是与立德、立行相一致的道德和修养的追求。但金圣叹将“才”从“德”中剥离出来,他所言并不是道德的完善,也不在于载道,传达伦理道德的善,而是宣扬文本的美。
进而,金圣叹标榜“焚书”论,认为圣人书“不过是迎合积久的社会心理”,在悬搁儒家经典的同时,他“为‘纯文学’,尤其是‘俗文学’开辟领地”。事实上,才子书“纠正了正统文人正经史轻文艺的偏颇,引导文学批评从关注社会,转向关注艺术,从而推动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⑨
无论是“宇宙间五大部文章”,还是 “六才子书”系列,都以宇宙天地一类大词来命名,并赋予他们天下文章无出其右的天地“至文”品格。李贽所提仅是标举出一种突破传统的态度,到金圣叹则不仅成为了与圣人平起平坐的对等的地位,更成了出版时的文化符号。金圣叹“才子书”的经典世界的命名,为《水浒传》的传播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文化空间。随着金本的流传,他的标准逐渐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作品的经典性也就永恒了。
三、“童心”与“文心”说
金圣叹“才子说”的核心,是才子之“才”,体现在文本当中,则是一种千古共通的“文心”。杜甫说:“千古文章事,得失寸心知”,就是金圣叹所指的“才子文心”。“寸心”之间,可见文章“得失”,即是衡量文章好坏的一种本质的标准,所以“文心”既是衡量文章是否可以成为经典的本质尺度。
金圣叹在发掘《水浒传》文学价值的时候,始终采用一种纯以“文”,即文学本质为考察对象的视角,剥离了故事和话语。金圣叹认为,故事是因“美”的原则而存在的,提出了“事为文料”:
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马迁之文之料也,以一代之大事,如朝会之严,礼乐之重,战陈之危,祭祀之慎,会计之繁,刑狱之恤,供其为绝世奇文之料,而君相不得问者。(第二十八回)⑩
何为“文”?人物、事件进入文本,不过是构成文的材料而已,“文”才是制约他们以故事的形态存在的深层原因。在第三回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之后,逃到代州雁门县,金老把他接到家中,小说写:“请到楼上坐定。老儿吩咐道:‘我儿陪侍恩人坐坐,我去安排饭来。’”金评夹批道:“此句有三妙在内,不可不悉。一是视鲁犹父,一是女儿娇养惯,老二烧火惯,一是语中明明露出嫌疑,为员外来捉之线。”金圣叹所说的三妙,离开上下文是完全读不出来的,他通过前后文本的贯通,将金老的一句话解读了更多、更丰富的内涵。金圣叹以“模范读者”的姿态,细细发掘作者在文本中这些着意之处,让世人对《水浒传》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而这种对“文”的解析,最终指向的是“才子”及“才子书”的“文心”。
金圣叹从话语层面理解文本,并且评点《水浒传》,对其进行分解式的细读,让此前局限于情节、思想、人物的小说评点,进入了“文心”的领域。他反对传统以“事”为讨论中心和根据直觉感悟品评作品的方式,他抽离出一种类似于西方文论中提出的“文学性”的理解范畴,认为精严的“文法”是文学共同的本质。他的这种美学眼光,高于李贽纯然自娱的声明,而在其评点文本中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在评点中,他对作品的遣词、造句、修辞、构思以及结构等等都有细致入微的剖析,他的这种评点,类似于英美新批评的“细读”。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第一次跳出经学的藩篱是在魏晋时期■。鲁迅先生就曾指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晚明一代,自李贽标榜“宇宙间五大部文章”到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本所构成的“才子文心”的理论体系,可以说章回小说评点完成了又一次“文学的自觉”。
注释:
①林岗.明清之际的小说评点学研究.第79页.
②李贽.忠义水浒传叙.水浒传会评本,第13页.
③[明]周晖.金陵琐事.南京出版社,2007,第75页.
④孙中旺.金圣叹研究资料汇编.广陵书社,2007,第145页.
⑤金圣叹.水浒传・序一.水浒传会评本,第15-20页.
⑥金圣叹.水浒传・序一.水浒传会评本,第15-20页.
⑦金圣叹.水浒传・序一.水浒传会评本,第15-20页.
⑧吴子林.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批评的文化透视.第52页.
⑨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第217页.
⑩陈曦中、侯忠义、鲁玉川编.水浒传会评本.第77页.
篇5
2016年9月22日,张译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问题:“作为演员,演电影和电视剧有什么不同?”那天发生了什么?在第四届知乎“盐club”颁奖礼之前,本刊记者专访了张译。“那天我收工了,在风里,大理的景色很美,我的朋友奶猪给我发了个微信:您丫为什么不去知乎看一看,回答一坨问题。然后我丫就跑到知乎看了一下,回答了一坨问题。”本刊记者拿着张译的回答去找南瓜视业总经理、著名文化记者奶猪,她在电话那头连发“哈哈哈”。在她看来,表演是一个神秘的专业领域,大部分能讲的不能演,能演的不能讲。“张译是编剧出身,有很好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且经常对各种表演复盘。”
“始作俑者”奶猪并没有料到张译会变成知乎网瘾患者。张译至今在知乎上回答了17个问题,已经获得近40万的关注。他透露,每篇短则一小时,长则写了两三个月还没写完。“表演流派的问题还在写,越研究越发现自己真的是学识浅薄。”他一脸学究气,同时还在盘算着修正“猫为什么只吃猫粮”的回答。
回答问题让张译觉得“很爽”,不管是让吃瓜群众了解表演行业,因公众问题帮助到很多人,还是跟各种“铲屎官”切磋交流爱猫心得,都让他开心。可贵的是,他还是个知轻重的码字“老司机”。比如雾霾之类的问题,他在遣词造句上慎之又慎。为了得到相对准确的数据,他花了数千元购置民用范围内较好的检测仪,在机场、商场、影院等公共环境四处检测。“检测完之后我把它退了,因为我发现这台非常贵的检测仪和一台几百块钱的检测仪数据很相近。”玩笑过后他又秒变正经脸:“其实都不是我想要的最终的数据,因为真正的检测雾霾的仪器非常非常贵,那不是我们老百姓能拿得到的。”他展露出的“技术宅龟毛”特质,正经得像是在饰演一位数学天才。
很多人以为张译只不过在玩票,甚至有人怀疑这是团队包装的结果。但张译却实实在在地在文字世界享受着大侠般的自在。奶猪透露,生活里的张译是个“好奇心非常强的小孩”:“我们经常会讨论为什么飞机从东飞往西要7个小时,回程只要6个半小时之类的无聊问题,而且乐此不疲,还会插入很多情节、人物、故事线。”张译也声称自己“字比戏好”。“因为我写字的资历要久得多,我小学二年级就拿过全国看图说话比赛二等奖,是一个小孩逛动物园看到了大熊猫的体会。”不实名制是不是更自在?“一开始并不知道可以匿名!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研究一下问题再做决定。”他乐呵地表演着“痛心疾首”。 “我不具备明星属性,但我没有离开世俗”
张译可以在键盘上挥斥方遒,但作为演员,他仍必须到台前面对看脸的世界。张译帅吗?即便他身边的好友,回答这个问题都十分艺术:“他不是一个靠外貌接戏的人,但他塑造角色之后,你会反复回忆这张脸。”“看得久了,再好看的也一般,再难看的也还凑合。”
非典型帅、不会演戏的评价,伴随了张译漫长的蛰伏期。史航认识他时,张译还是战友话剧团的编剧,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在部队写了十年的公文。“我和兰晓龙给他的本子提了很多对他毫无帮助但让他头昏脑涨的意见,从此他对我们心存畏惧。”这段趣事被张译收录在《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一书中。从文书到编剧到剧务到演员,大器晚成的张译不得不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实现自己对表演的热爱。万幸,《士兵突击》成就了他。
没有“戏痴”精神,就没有如今演谁像谁的张译。奶猪透露:“张译没有生活,只有戏。我认识他有五六年了,他只休假过一次,为期3天,在海南。他第二天就开始想工作了,想到假期还有足足两天,估计已经快崩溃了。”新戏《鸡毛飞上天》被赞为“开年最佳国剧”,讲述了张译饰演的陈江河和殷桃饰演的骆玉珠,裹挟在义乌改革发展30多年历程中的个人命运。他依照习惯在心里给陈江河这个人物画情绪波谱:“整个曲线是优美的,而且是不断迭代、上升的,有大起大落的,而且它的波峰波谷是圆润的,不是噪音是乐音。”张译和殷桃每晚十点收工后,会继续工作到半夜三点,跟导演余丁和编剧申捷讨论桥段、修改台词,甚至连一副眼镜、一副手套、一个袖套都要有所设计。
很多人爱他和世俗相对疏离的样子,他承认自己不具备“明星属性”:“如果有办法,我一定不去参加任何的宣传和采访,我喜欢宅在家里,喜欢工作时沉浸在工作环境中。”谁曾想,他一本正经描述的“沉浸”,还包括了“整蛊别人”。不止一个人向本刊记者爆料,“张译肆无忌惮地拿着小喷壶喷组里的朋友们,还趁人家睡觉的时候,被人追得满场跑”;“化妆师、摄影师、剧照师目测是被他调戏得最惨烈的工种”。这种童心,被视作是内心善意无从发泄的表现。
史航想把某个民国作家写给张译:“有趣的、疯疯癫癫的作家,让他必须花很多时间去做案头工作。”张译确实带着文人的风骨和雅痞。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没有离开世俗。只不过,如果把世俗定位为繁华的场合、频繁的采访,我还是觉得那是另外一个行当的事情。” 那要如何评价张译?“演员张译,这是最好的评价。” “演员和明星是两个行业,他这样的行为在我这个行业中是不被允许的”
南都娱乐:知乎上有个问题是“如何评价演员张译的演技”,你会如何回答?
张译:我看到这道题了,但是我没有办法回答,是因为别说评价自己的演技,我连评价我这个人的本性都很难做到。我这辈子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可能需要我在最后临秋末了的时候有一个盖棺定论,当然这太过久远,我还太年轻。
南都娱乐:“努力”这个词肯定是称得上的吧?
张译:我是一个耍小聪明的人(自嘲状)。
南都娱乐:哪些方面耍小聪明?
张译:有好多事情偷懒,演戏、写字,这些事情不是你努力就能完成的。我曾经是一个努力过的人,但是最近好多年我已经不努力了,好累的。
南都娱乐:什么叫“不努力”了?
张译:我承认我是一个认真的人,但我不是一个努力的人。过去比如我拍电视剧,30集的剧本,我会在拍摄之前就把它翻烂,要详细的大数据,给这个人物设置坐标轴,他情绪的曲线,波峰是在哪里,为什么到达波谷,是因为他发生了怎样的事情。是用这种大数据来导演的,这是我的^去。
南都娱乐:现在这么累,那你拍戏会用替身吗?
张译:是这样,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戏,比如我现在正在拍的动作场面偏多的一些戏,我自己的力量确实达不到,第一我不是武行出身,第二我已经是一个这样的人了(指自己的伤腿,笑),有些动作确实达不到。这种情况下我必须恳请武行兄弟们帮我执行一些相对危险的动作。但我骨折三块第二天就开始拍戏,所有我能演的、包括我勉强能演的,导演说跳的动作你做不了,我说如果这么简单的一个跳坑的动作做不了,那所有的戏都不要做了,恳请他换人吧。不是说使用替身是一个丢人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泛滥地使用替身,能演的都让替身来演,这我没法儿评价。
南都娱乐:最近对“小鲜肉”的演技和替身问题的热议,你是如何看待的?
张译:演员和明星是两个行业,所以我不对外行业的人施加评论。如果在他的行业范畴当中这样是允许的、是正确的,那我就觉得他这样是没有错的。但是他这样的行为在我这个行业当中是不被允许的。 猫奴の日常
南都娱乐:你的知乎签名是猫和观众的侍者,猫在你的生活中占据什么地位?
张译:祖宗。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猫我宁愿死去。
南都娱乐:你平时怎么对“祖宗”?
张译:奴颜媚骨,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点头哈腰。
南都娱乐:你生活里和猫的相处方式是什么样的?
张译:我私下没事儿就跟着猫屁股后面研究人家尿尿,把猫弄烦了,自己在那儿乐呵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