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01 11:4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篇1

“地下六分,地上四分”是早在中世纪欧洲城市就确立的西方规划建造理念,做到未雨绸缪,那些古堡式城市至今居安不危,这与中国当下一些城市“小肚鸡肠”的地下应急系统形成鲜明对比。如2008年的雨雪天气给南方的城市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灾害;因过度追求宽马路而忽视非机动车道建设,结果摔伤事故增多;还有一些城市因采用悬索结构的道路桥梁,结果灾害时凝结在悬索的冰块融化后砸向车辆,造成人车俱损。再如一些城市因地下管网埋置较浅,造成大量水管冻裂,使民众家庭不能获得正常饮水。

2011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几场连绵的大暴雨在中国的北京,武汉,西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长降雨对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损害远远超出了早起城市规划设计的预期,城市排水系统无法应对如此大量的排水需要,致使在地铁,立交桥下穿处,地下停车场库等地势较低的地方造成了大量的积水。

而同样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巴黎在遇到诸如此类灾害的时候却可以应对自如。仅仅是巴黎长达2347公里的下水道就足以令其傲然立于世界防灾减灾的前列,并成为世界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

一些数字可以说明这一点:巴黎的下水道均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竟达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此外,下水道井盖多达2.6万个,有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还有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负责清理维护。正因如此,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黎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的又一著名旅游项目。

巴黎下水道修建于19世纪中期,但是用现在的规划眼光看,这些高大、宽敞如隧道般的下水道其规划的超前性实在不同凡响。这与当初设计者的科学规划是分不开的。在此之前,巴黎大部分的消费用水来自塞纳河,暴露在地面的部分废水未经净化处理就流回了河中,造成河水污染。有时河水污染形成的甲烷气泡直径达到1米,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气味,最终导致了1832年的一场霍乱瘟疫。净化巴黎的环境是当时的第一要务。

时任塞纳省省长的奥斯曼男爵设计了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奥斯曼当时的设计理念是提高城市用水的分布,将脏水排出巴黎,而不再是按照人们以前的习惯将脏水排入塞纳河,然后再从塞纳河取得饮用水。

然而真正对巴黎下水道设计和施工做出巨大贡献的却是欧仁·贝尔格朗。1851年,贝尔格朗利用巴黎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特点,设计了将废水排到郊外阿谢尔野地的方案,并且为下水道系统的发展、清除和维修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

贝尔格朗发明了清除下水道垃圾、沉沙的机械,采用将水截流,然后利用水的“冲刷”效应将下水道中的垃圾、沉沙或淤泥集中到某几个地方以便清除。在没有电力供应的下水道,这些设备至今仍然是下水道工人的劳动工具;其次,他在所有的小下水道中设计建造了蓄水池,使水的流量有大有小,强化了冲刷效应;第三,他重视废水清沙,保证了后来下水道的畅通。到了1878年,巴黎已经拥有了长达600公里的地下水道网,而位于阿谢尔面积为5000公顷的污水净化场也成为当时的“模范花园”——生长出法国最大的蔬菜,那里的植物也格外葱郁。1894年时,政府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所有饮用水供应、废水排泄均采用封闭形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巴黎的工程师们又开始了污水工业净化改造工程,工程于1935年启动,1947年结束,主要是修建了4条直径为4米、总长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过净化厂对废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者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洗刷城市街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市政府进一步扩建并完善了这一系统,使每家每户的厕所都直接与其相连。当年贝尔格朗设计排水道的理念今天仍然在广泛使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将城市道路“开膛破肚”的次数。

巴黎下水道每天要处理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同时,巴黎市民饮用水的50%是通过地下管道输入的。事实上,巴黎的下水道不仅仅是一个阴沟,而是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除了排水沟外,它还设有两套供水系统,一套供饮用水,一套供非饮用水,以及一条气压传送管道。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基本是顺着城市的道路修建的,也就是说每条道路下面都有一条与之平行的排水沟,整个排水系统就像是一个完整的人体。

同样,下水道对于防止巴黎雨天积水功不可没,它保证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在巴黎下水道网络中,有2台电脑控制着污水压力提升厂,它们能加速废水的流动,同时负责大量垃圾和泥沙的清除;11个专门针对雨季塞纳河水的“涨水站”以及安全阀,用来保证经过马路又流回到塞纳河水的质量;50个专门用于下大雨时保证排水效果的路边下水道。

另外,在断面比较宽、流速比较慢的阴沟里放置了直径约1米,外表像木酒桶,由木条拼成的巨大木球。它看来简单但符合流体力学原理,木球的放入使水流宽度变窄,压力增大,流速加快,便冲走了沉积物。大木球在主干道走,漂流17公里的距离要花整整7天的时间。

在保留19世纪残存物清除技术的同时,近年来,巴黎市政府还积极采用新技术,包括虹吸管、高压水柱和处理砂石的专业卡车等,同时大量使用现代技术管理排水道,包括以地理信息系统定期观察地下水管道状况、追踪是否达到需要清除的程度、每年固定对各段管道作两次检验、并建立数据库,以便在订定管道系统维护政策时加以参考。

在横穿市区的塞纳河河底,有7条自动虹吸通道,它们将城南的废水引到城北。巴黎市区有2.6万个下水道盖口,其中1.8万个是可以进人的。为确保大众卫生的安全,巴黎市政府最近决定推行全面更换含铅管道的计划,以避免金属铅渗进水中。

篇2

关键词:城市建筑规划;问题;解决措施

城市建设的脚步不断的加快,人们不单单只是对居住环境提出相关要求,而且也希望城市能够符合多样化的标准要求。为了能够达到人们提出的需求,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城市的功能,相关部门应当站在科学的角度来对城市做好认真的的规划。但是,因为相关部门在对城市规划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某些因素会在实施中带来影响,所以相关部门应当重充分的考虑不同因素给城市建筑规划带来的影响,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让城市建筑规划可以正常的运作。

1 城市规划的意义

现阶段城市地区的迅猛发展有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的基础上的,而建筑产业能够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完美契合,从而对城市建设方式予以改善。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和发展建筑产业,不仅可以加快城市发展的步伐,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2 当下城市建筑规划存在的热点问题

2.1 相关的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明确

由于当下城市建设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责不阴确,使得它们不能在政府各个部门树立良好的威信,从而难以协调好城市建筑规划和其他的各项规划之间的关系,阻碍了城市建筑规划的利实施。

2.2 城市居民关于城市建筑规划的意识较为薄弱

在实施城市建筑规划时,由于很多人缺乏基本的城市建筑规划意识,使得规划进程受到阻碍。像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在建设一些城市公共性建筑时,由于侵犯了某些个人利益而被其阻止,被迫暂缓建设规划的实施,直到政府下强制性命令才能够顺利实施。

2.3 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具体工作还未阴确落实

当下人们对城市建筑设计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和广泛,这使得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无法得到阴确的认可和接受使用。

2.4 监督实施和责任追究措施严重缺乏

在城市规划的有关法律中,没有对监督形式以及个人违背法律设定具体的规定。这样就会让某些领导暗中和相关的企业联系,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发展标准,并且为了个人利益,给社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 做好建设规划工作的有效措施

3.1 强化人才培训,提供交流的机会

当下,我国关于城市建筑规划方面的人才存在阴显不足,这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建筑规划的进程。而现有的相关院校培育出来的人才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使得他们的专业技能无法很好地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应努力为这些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强化他们的专业技能,从而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3.2 城市建筑规划中积极引入信息化,建立恰当的信息库

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同领域的发展与现代化技术存在密切的关系。然而,就城市规划部门而言,它起到了承接的作用,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情况,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效果。因此,香相关部门应当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并且得到相应的信息,事先为未来的规划提前做好准备。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城市信息库,从而能够更好的对实施步骤进行充分的了解,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 理性参考其它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历程,避免产生错误认识

城市在发展中是无法得知具体历程的,这样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参考其他某些国家的发展进程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充分的考虑,不能以片面的观点来看待所有问题。比如某些国家出现逆城市的情况,某些人就会以为城市逐渐衰弱的体现,但是没有考虑到城市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其实通过相关调查就能够看出,某些国家发生逆城市化的根本因素是由于环境出现了问题,而并不是真正的弱化,并且人才和科技领域方面的有效结合是乡镇没有办法做到的。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充分的将城市所带来的功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让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变,并且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城市的性能尽可能的发挥出来,带动乡镇一起进步。

3.4 制定恰当的规划内容

因为不同的城市都具有不同的文化气息以及文化特色。因此,相关部门在对城市建筑进行规划过程中,应该将该地区的相关状况做好充分的考虑,并且朝着城市发展的方向,而不是以城市管理人员的个人喜好而随意规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城市的整体风貌得到完整统一的效果,进而让城市的发展能够更长久。其中,某些城市由于地质出现不稳定的情况,那么相关部门在对城市建筑进行规划中,应当将预防地震的相关设备设计到建筑物中。

3.5 将居民参与制度完善

相关部门在规划城市的过程中,应当让居民也参与其中,这样不但能够让相关人员明确意识到居民的需求,而且还能够以及当做城市规划的依据;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居民到意识到城市规划所起到的作用,将他们作为主人翁的意识提升,进而能够主动积极的对建筑规划的开展做到恰当的配合。

3.6 深层次认识城市自然地理状况

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居住在城市中人们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概念。因此,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规划设计时,要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秉承建筑设计是为了服务于民的理念,从而有效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达到将建筑技术与城市文化气息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将环保的理念融入进去,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例,规划设计人员可以在单独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基础上,配备高性能的集热器和稳定的太阳能热水器管路配件,并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联供系统的方式来改善某地区光照不足的弊端,以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使得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建筑所倡导的环保技术所带来的优势,从而更愿意主动去了解建筑规划的含义。

结束语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城市的脚步不断的加快,城市建筑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对城市建设的规划引起重视,明确城市规划所带来的益处,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做到合理的解决,才能够推动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以上内容提供给相关人员,互相学习交流,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梁丽玲,明三林.城市建筑规划存在的问题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5(48).

[2]宋智军,刘原平.谈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J].山西建筑,2014(30).

[3]陈利峰.城市建筑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

篇3

【关键词】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构建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已成为世界各地防灾避险的主要措施之一。自近五十余年以来,我国各地城市不断发生各种灾害,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层出不穷,各种气象灾害和地质破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各有关部门也开始关注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规划与管理。城市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成为评价现代化城市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做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本文具体介绍了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概况,并提出了其思路和策略,希望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规划构建有所帮助。

一、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概况

(一)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含义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是用于减轻各种人造灾害或者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绿色空间。当地震洪水发生时,人们可以通过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临时安置灾民,使人们暂时远离灾害地点,有利于紧急疏散人群。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城市规划部门需指导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定位和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使其分布均衡,发挥防灾避险功能,维护城市安全。

(二)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功能

不论是人为城市灾害还是自然城市灾害,这些灾害的防治都较为困难。由于灾害的多样性和对其进行防治的复杂性,所以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功能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避险疏散功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是为疏散人群和临时安置人群服务的,是一种疏散通道,也是一种避险场所,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发挥着避险疏散功能。

2.防灾减灾功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中的绿化带不仅可以净化空气、缓解有害气体扩散的速度,还能够防止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当发生火灾时,防火绿化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火势,减少损害。

3.救援功能。当发生灾害时,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充当各种角色,包括救援物资集散地、临时医院等,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发挥着灾后救援功能。

4.通信功能。发生灾害时,各种通信系统都被摧毁,此时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就变成了应急指挥中心和通信基地,主要负责灾情的收集和传达。

5.重建保障基地功能。城市灾害发生后,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是城市重建的保障基地,是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灾后重建家园和复兴城市的重要据点,可以在公园绿地上驻扎各种设备,安装各项必要设施设备,帮助城市的重建。

(三)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定位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绿地规划系统的一部分, 首先,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和方向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性质和方向吻合,实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时保持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步伐一致。其次,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主要用于抗震减灾等工作,这与城市抗震减灾的工作性质一致,所以,在进行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时要紧密结合城市抗震减灾的策略和内容,依据抗震减灾目标和指标作为重要参数来进行规划。

二、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规划的思路和策略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的上位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同时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又指导着下一层级的规划。这样保证城市各系统规划之间级级相连、分级控制,从而使整个城市建成系统的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体系。

因为城市总体规划是以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促进城市发展的总体部署,对城市各项要素做出了全面合理的安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对城市的防灾建筑设备的统筹安排,对城市的防灾避险提出了总体要求。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只有与这两个系统相衔接,才能被纳入到城市建设之中。从而使整个城市都处于一种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之中。

三、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构建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规划分类和层级划分是从中级层次上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阐述,是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在时间和空间等因素下对各种防灾避险绿地的定位。主要规划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类型和规模等,制定科学的避难路线。

防灾避险绿地依据位置和服务作用不同划分为紧急避险绿地、固定避险绿地、中心避险绿地、郊野避险绿地等,在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构建时,应根据不同的位置和需要,合理布置不同的防灾避险绿地。

1.紧急避险绿地

是一种能够临时避险、紧急集合的绿地。在规划时要严格依照人口数量和分布,一般人均避险绿地面积为1.5到2平米之间,且疏散通道应至少设置2条以上,其宽度必须大于4米。紧急避险绿地是最常见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

2.固定避险绿地

是用于长时间救援的场所,所以其面积应较大,人均避险绿地面积为2到3平米,至少有4条疏散通道且其有效宽度必须大于15米。固定避险绿地面积应大于紧急避险绿地。

3.中心避险绿地

其特点是规模大、功能齐全,主要用于灾后重建的基地,其面积应大于固定避险绿地面积,且必须配套基础设施并设立隔离缓冲绿带。中心避险绿地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基础设施。

4.郊野避险绿地

是用于灾后居民短期居住的场所,一般将地点选择在郊区野外,规模较大,必须配置居民生活基本设施。郊野避险绿地是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补充。

四、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1.功能定位

防灾避险绿地设置的位置和等级的不同,其功能定位也不相同,所以防灾避险绿地在不同灾害时功能不同,在规划时需做好功能定位,也就是说所设置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是用作临时避险还是长期避险,是用于特殊避险还是普通灾民疏散避险。并对其救援规模和救援配套设施做好规划。

2.布局要求

避险绿地规划主要用于疏散人群和临时安置灾民。所以在规划之前就要了解整个城市的人口极其分布,调查用地的现状,观察现行建筑的密度和人均服务用地的半径,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确定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位置、规模和服务范围等,并对有些特殊的文物保护位置进行严格的规划把控。对避险绿地的人员和车辆的进出口分开设置,进出口应较大。

3.植物配置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植物不仅要求其有防灾避险功能,还要求其美观,应能够调节灾民的心情。除此之外,绿地四周的树种应选择防火树种,并合理搭配树高、灌乔木,在绿色通道对植被进行分层分段种植,在火灾较易发生的区域种植一定宽度的绿带,且配置抗燃防火树种。

结束语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将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到城市安全保障体系中,顺应城市总体规划的步伐,建立安全科学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保护城市公民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市;防灾避难园林;规划;设计

城市园林是城市中唯一的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一个基础的设施,对城市安全的改善以及维护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城市园林地方比较宽敞,在发生火灾、地震等重大的灾难时,可以作为一个对人民群众紧急的进行避险,对人们进行疏散的场所,可以临时的对人们进行安置,在城市的消灾以及防灾的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很多案例表明,城市的园林对于避免灾害以及抵御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园林因为具备了防灾以及避灾的基本功能,是人们避灾的主要场所。

1.城市的防灾避难园林的基本概念以及具备的功能

1.1城市的防灾避难园林的基本概念

城市中的防灾避难的园林主要指的是在城市发生灾害的时候,为了对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而建设的一些具有避难的作用,对人们的救灾以及灾后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的城市园林。它不仅可以看作是避难的场所,比较大的部分园林还能够当作抗灾以及救灾的指挥中心等。

1.2城市的防灾避难园林具备的功能

城市的防灾避难具备很过功能,灾害未发生前功能:防灾避难知识宣传及演练,提高人们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防灾演习与减灾知识教育的场所;灾害发生后功能:防灾减灾,防治火灾燃烧延迟,防止火灾蔓延,减缓泥石流、防止瘟疫病菌扩散、缓解洪涝灾害、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救灾,提供避难空间、避难通道、医治救护、情报的收集与传播、指挥与运输基地、基本生活物品供给、城市恢复与家园重建的据点、提供各类应急避难设施、救援部队的营地。

2.城市防灾避难园林的整体规划以及建设方法

2.1城市中防灾避难园林建设的基本原则

2.1.1统筹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的防灾避难园林是当前防灾避难园林中最为主要的一种,只有把各个避难场所具备防灾的机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产生比较好的防灾效果。对此,在对防灾避难的园林进行规划的时候需要对城市避难场所综合的进行考虑,做到统筹兼顾。结合区域之中人口的数量,结合防灾避难中人均所需要的大致面积,合理的进行布局,确定想相关的位置以及大致的面积。

2.1.2改建优先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城市之中人口非常多,并且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对于凡防灾避难园林需求量非常的大;但是我国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不断的减少,无法满足大量建设防灾避难园林的基本需要,但是对于现在的城市园林基础之上必须使防灾和减灾的机能得到完善,不但可以节约很多城市的用地,并且使建设投资减少。

2.1.3“平灾结合”的基本原则

防灾避灾的园林就是在平常的园林之中设置了防灾避难的基本功能,除了在灾难之后发生一些具备防灾以及救灾的基本功能,在平时的时候也可以对防灾进行演习,对减灾的知识进行教育,还是市民休息和放松的重要场所。

2.1.4分布非常的均匀,可达到的性能非常强

城市园林具有可到达性以及均匀性的特点,在发生一定灾害的时候市民能够快速的到达,对此,城市之中的防灾避难场所分布的均匀,位置比较好,才能符合防灾减灾的需要。

2.2城市的防灾减灾系统的建立

2.2.1城市防灾减灾园林的基本类型

城市防灾和减灾的基本类型有紧急防灾园林,固定防灾园林,中心防灾园林。

2.2.2建设具备科学性结构的城市防灾的园林网络

这几种城市防灾避难的园林类型对于防灾、避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森林的防灾避难的功能充分的得到发挥,需要科学的对其进行布局,形成一个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中广泛的分布的面积从小到大,结构非常合理的一些防灾园林的网络系统。

城市的防灾园林在建设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的内容:第一,必须把城市的防灾园林系统加入到城市防灾避难系统的总体规划之中;第二,各种各样防灾系统的搭配必须合理,分布必须要均匀,服务的面积要适宜;第三,强化中小型防灾园林的发展,可操作的性必须要强,成本比较低,分布的范围一定要广,并且需要和广大市民建立良好的关系,避难以及疏散的能力必须要强。

2.2.3城市中防灾避难园林规划的指标

不同的防灾阶段之中,市民对于防灾避难园林具有非常大的差异。避难的过程主要是由远的距离逐渐的向比较远的一些固定的防灾园林以及中心的防灾园林转移。所以,结合防灾避难的类型来确定规划是否比较单一,是否更加科学。

2.2.4城市防灾避难的园林基本的设施

防灾避难的设施为灾害预防提供了基础以及保障,不同类型的防灾避难园林所承担的作用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防灾的设施应当集合防灾避难园林的基本类型来进行配置。

3.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展,城市中的人口非常集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城市中迫切需要健全单位系统来对防灾避难,城市园林就是为了防灾避难就是为了防灾避难而设置,对于防灾避难工作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科]

【参考文献】

[1]潘剑彬,李树华,丁奇.城市绿地区域潜在多发自然灾害对防灾规划的影响[J].中国园林,2015,01:89-91.

[2]王燕,高波.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徐州市三环北路防灾公园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5,01:154-156.

[3]谷圣浩,潘永刚.高密度中心城区抗震避难疏散空间改造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06:207-211.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 安全意识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当前,我国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社会财富和产业活动高度聚集。人口、财富和产业活动的集中是城市发展的优势和动力,但也为城市安全留下隐患,增加了城市发展的风险和危机。

一、城市规划与公共安全

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事故高频率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越是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越要看到城市规划工作者的责任,越要强调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要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就要建立综合灾害概念;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对城市安全的综合协调作用,就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立法、国家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以及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二、城市规划的防灾措施

1规范城市防灾救灾体制

建立统一指挥机构

机构设置是政府体制问题,不是城市规划的研究范围,但城市总体规划可就如何提高城市防灾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城市宜规划建设常设的、统一的城市防灾救灾指挥中心,办公地址最好与城市行政中心(政府)在一起。

编制防灾救灾规划

城市防灾救灾管理部门应与城市规划部门共同编制城市防灾救灾规划,要对城市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分析和预测,探素有效的城市防灾救灾管理模式,对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提出建议,提出城市避灾、防灾、减灾工作方案,提出城市防灾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城市救灾物资储备计划,提出城市防灾救灾应急预案。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

建立完善的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尽早发现、预防灾害,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积极转移人员和财产,是减小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城市规划要配合和服务城市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给气象观测站、水文观测站、消防站(含瞭望塔)、地震观测站、动植物检验检疫中心等灾害预警设施规划并预留合适的场地。

建立专业救援队伍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业务精、作风过硬的专业救援队伍是抗灾救灾工作成功的关键。专业救援队伍必须实行军事化的管理,要有专门的办公场所,要配备足够的专业人才、人力和救灾工具,要有专门的训练场地,要有专门的交通和通讯设备。

建立救灾物资储备

城市人口和财产高度聚集,一旦发生灾害,需要大量的救灾物资进行补给。为此应建立救灾物资储备,通过地上和地下的各类仓库储备水、粮食、燃料、衣物、药品和医疗设备等战略物质。特别是在可能发生战争前,更要加强战略物质储备,并应以地下仓库形式为主进行储备。

2城市规划避灾措施

科学选址

新建城市的选址和现有城市发展方向选择应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城市建设要避开洪水淹没区、软弱地基区、沉陷区、采空区、地质断裂带和泥石流、滑坡、山洪、崩塌等地质灾害可能发生地带,以免遭受洪灾和地质灾害。城市建设要有充足的水源供给,以免引发水荒。城市建设要避开静风频率过高的地区,以免加重大气污染程度。

危险工业要隔离布置

生产易燃、易爆和有毒产品的工业的选址,首先考虑的是安全距离,要防止燃烧、爆炸和泄漏给周边地区带来危害,因此宜隔离布置。其次要避开城市水源地,以免污染水源。再次要避开河流上游和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以免加快灾害的传播和扩散。

危险仓储要离开中心

油料、液化气、雷管、炸药、弹药、剧毒物品等危险品仓库,因易燃、易爆、有毒或杀伤力,容易引发灾害,均应远离城市中心;要避开河流上游和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以免加快灾害的传播和扩散。另外,危险品不能混杂储存,以免引发混合型灾害,加大防灾救灾工作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应尽可能将危险品仓库设置在地下。

隐患设施要远离中心

一些城市设施对城市正常运行起着重要作用,但其本身又存在安全隐患,必须与城市集中建设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核电站可能发生核泄漏,航空港产生高强度噪声,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散发细菌和病毒,均应与城市集中建设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要避开河流上游和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

3城市规划防灾措施

建设防灾工程,提高防灾能力

针对城市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建设相应的防灾工程,提高防灾能力,这是城市防灾规划的核心和重点。为防治火灾,要合理规划建设消防站、消防水池、消防码头、公共消火栓等。为防治洪灾,要合理规划建设截洪沟、排洪渠、防洪闸、蓄洪池、排涝泵站、防洪大堤等。为应对现代战争中的空袭和核武器,要积极建设地下人防工程,并建设地下指挥中心。

建筑工程建设,强化防灾性能

建筑工程防灾主要是防地震、防火、防雷电。建筑防地震要按城市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计和建设。建筑防火主要是按防火规范要求控制防火间距,设置消防通道、消防设施,并使用合适的防火材料。建筑防雷电主要是按防雷规范配套建设防雷工程。

工程管线综合,保持科学合理间距

工程管线如同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数量巨大,必须合理进行综合布局。一些工程管线如果建设和保护不好,本身会导致灾害发生,如输水管、给水管、高压电线(缆)、燃气管等,必须与建筑和其它管线保持合适的距离。一些工程管线对环境有特殊要求,布局时必须考虑其特点,如广播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网络线等必须避开磁场、静电和高压电线(缆)等。

减少环境破坏,降低灾害发生

城市中的许多灾害是由于城市建设破坏生态环境而造成的,如植被破坏和大挖大填导致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为此,城市规划与设计应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充分利用现状,杜绝、减少对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

4城市规划减灾措施

控制建筑密度,降低损失程度

建筑密度越高,人口和财产必然越集中,一旦发生灾害,遭受损失必然相应增大,为此应合理控制建筑密度。另外,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绿地和广场,发生灾害时有利于疏散和安置受灾人员,有利于施展救援工作。

设置隔离地带,防止灾害扩散

控制灾害传播范围和减弱灾害的传播速度是减小灾害损失的有效办法。对于必需设置在城市集中建设区但又可能引发灾害的城市设施,必须合理设置安全隔离地带,如变电站、加油站、高压输电线、垃圾中转站等。对于受环境影响可能诱发灾害的设施,也要合理设置隔离地带,城市水厂、高位水池等。

确保交通畅通,提高救灾速度

灾害发生后,为了减少灾害损失,就要及时救灾,而交通和通信是最为重要的条件。为确保交通和通信畅通,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出入口不应少于三个,城市组团之间的联系通道不应少于两条,城市对外联系的通信线路不应少于两条。城市内部道路应形成网络,并有足够的宽度,以提高通达性。要设置危险品运输专线,避免穿越城市中心区。城市隧道、桥梁等咽喉部位要重点保护。

提高备用能力,应对紧急状态

为保证城市在遭遇灾害时能维持基本的运转,应建立备用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备紧急状态时启用。如城市的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系统均不宜少于2 套,即使一套出现故障,也能维持城市基本运转。城市河流、湖泊、池塘、水井等要尽可能保护和利用,作为备紧急状态时的临时水源。

结束语

城市规划要根据城市灾害的致灾因素和产生先后的不同特点,突出城市安全意识,合理采取相应的“避灾、防灾、减灾”措施和“测、报、防、抗、救、援”手段,尽最大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 锋浅谈城市规划及其防灾措施[J].民营科技.2008(12)

[2]闫永庆 城市规划与城市灾害的有效防治探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04)

篇6

【关键词】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需求;瓶颈问题

引言

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自2006年4月1日开始实行,此办法对防灾问题做出了新规定。其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突出“综合防灾”的重要性,二是提出了“公共安全”的说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城市防灾规划的内涵,即从灾种种类到指导思想、编制内容和程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为了更好地防御、降低各种灾害对市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笔者把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作为政策性措施和工程性措施。它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即统一安排、互相协调、综合评价、定时反馈、及时更新。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其规划区范围应该和城市总体的规划区范围保持一致;②统一考虑并分级评价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全部灾种;③高度重视灾前的预防工作,并合理安排灾中应急以及灾后重建的工作;④协调并连接各个灾种规划;⑤互相协调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各专项规划;⑥针对各级行政区的防灾工作和城市规划区与周围地区的互相帮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瓶颈

1.缺乏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编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基础。目前,关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目的、有什么问题亟待解决,具体工作该如何部署、由谁来完成以及怎样进行分工和合作,是否存在约束机制等问题,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定论。这就导致城市综合防灾工作无法解决日益增长的需求,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

2.缺少法律基础

在立法方面,我们国家的城市防灾工作的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防灾法律法规体系存在漏洞,也就是指单灾种管理的法律法规,缺少国家层次的统一性的、综合性的关于防灾的基本法规。因为缺少法律基础,关于防灾管理也并没有系统的规定,这就造成防灾管理工作紊乱,很难形成有序的工作场面。不同的部门下达不一样的命令,导致指挥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很难有效地执行综合减灾的各项政策,使得优化防灾资源配置和降低灾害损失的工作的进行存在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少法律基础,防灾工作的流程并不标准,体制建设、组织系统、决策机构、物资设备、工作方法等都跟不上防灾工作实际需要上升的步伐,防灾投入和产量不成比例,没有达到预计的减灾效果。目前,我国实行的防灾法律制度缺乏统一性、没一步单行的法律只与一种灾害的情形相适应。如果某种灾害事件发生的原因复杂多变,而且同时或相继发生很多种灾害,那么进行统一的协调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在2003年的非典发生过后,我国颁布并实行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但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预案体系的发展,在综合防灾规划方面的发展速度依然很慢。已经公布的防灾减灾规划仅涉及到国家层面,如1998年国务院公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2011年颁布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二五”规划》。从城市层面上来讲,已经对多灾种的防灾规划做出了探索,但并没有成立较统一的编制规则。

3.缺少实施主体

在完成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后,就要寻找实施人。综合防灾要调动社会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人来共同完成;综合防灾规划政策要包括金融、教育、保险、经济等各种对策。假如灾害具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那么就不会有保险公司自愿设立诸如此类的险种,虽然国外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但在国内推广使用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同时,学校应该强化灾害意识,而且此观点已经获得了社会上大部分人的认可,但若要付诸于实践,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因为这和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配备专业老师以及开销多少培训费用等问题密切相关。类似于此的问题,不胜枚举。这些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合作才能实现。但该选择那个部门来监督这些对策的实施呢?目前,并没有专门设立的机构来完成对策试试的监督工作,且缺少具体细致的实施方案,没有专门的资金来源、没有专业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配备和设施,因为我们国家把防灾管理工作的权利和责任分配给不同的机构,却没有统一权威的“指挥部”。假设没有部门来监督并保证城市综合防灾工作顺利进行,那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即使完成了编制,也将被置于难于实施的尴尬境地。

二、 控制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各要素

要素之一:合理选择城市发展用地

在选择城市发展用地前,要弄清楚工程和水文地质,划出多种频率的洪水泛滥线和滑坡、断层、熔岩等方位和影响区域,此外还应该搞清楚矿藏方位及其开采时波及到的区域。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城市土地的适应性作出评价,避免在不合适的区域进行了城市建设,有效地防止了灾害的发生。

要素之二:科学安排城市各种建设用地

应该以防灾减灾为出发点,合理地安排好城市各种建设用地。一是要把对城市存在威胁性的危险仓库极易各种工厂安排在独立地段,与居民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二是要在城市市区进行绿化、并开阔足够的活动空间,且要保证分布均衡,以供居民在紧急状况下避灾。三是合理安排通信、供电、供水等“生命线”工程设施,并进行重点保护,有助于抗灾防灾。

要素之三:寻找方便畅通的防灾救灾通道

要保证市区内和对外联系的通道都要方便畅通,在灾害发生后也要有疏散通道,并为开展灾后救援工作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很多城市的灾害,尤其是火灾,原本可以被扼杀在摇篮里,避免事故的发生,但是由于防灾救灾道路不通,救援工作不能及时开展而损失巨大。譬如:2000年,洛阳东都商厦的大火,造成300多人丧生,这次惨剧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道路不通,拖延了救火车赶到现场的时间,导致被困人员没办法逃生,救援人员无能为力。

要素之四: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并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尤其宝贵,因此要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统一安排,便于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次上,对各层地下空间和设施的建设进行统一安排、合理规划、分步实行、强化管理。科学开发并合理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不仅能避灾,而且可以作为停车场、商场、地下仓库等使用,具有防灾避震和节约用地的特殊功能,也提高了城市的整体防护功效。

要素之五: 严格遵循防灾技术规则

国家对城市的防洪、防灾、人防和消防等都做出了明确的技术规范,并制定了标准。因此,城市规划建设就必须要遵循并执行各种防灾规定,合理安排布局,统筹规划和建设防灾救灾设施,保证城市安全。相关单位和部门也要努力学习这些规则和标准,并落到实处,为维护城市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三、结语

目前,我国现行的防灾管理体制不完善。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寻找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突破口势在必行,主要可归结为抓两头。第一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着眼点,整合各单灾种规划以及各种防灾空间和设施;二是以社区层面为着眼点,制定社区防灾计划,消除社区的安全隐患,整治道路和建筑环境,增加防灾空间和设施,并综合提高社区空间的防灾能力。强化综合防灾意识,实现防灾工作由“被动防灾”走向“主动防灾”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江波.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方法研究[J].规划师.2007(1):53-55.

[2]易立新,等.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方法研究:以廊坊市为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2):11-17.

[3]陈光清,等.城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编制[J].安全.2008(1):19-22.

篇7

关键词:陈家祠广场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使用现状使用评价调查改进建议

前言:

当今全球正面临着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多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面对大自然灾害,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在防灾避险规划中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人类应该防范于未然做好防灾避险规划,旨在提高城市抵御灾难的能力,切实保护人类宝贵的生命。

一 陈家祠防灾避险绿地的相关介绍

1广州市防灾避险绿地

广州市现有五处建成的防灾避险绿地,分别为陈家祠广场、晓港公园、东风公园、番禺南区公园和广场。本文以广州市陈家祠广场片区的区域防灾绿地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2调研场地介绍

陈家祠广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占地面积约30000 m²。研究范围以陈家祠广场为中心,辐射大片区域,区域面积约为1.62平方公里。

二 现状调查与分析

1陈家祠广场调研

1.1广场场地分析

疏散区A:草地,面积约6500 m²,预估可容纳4300人。

疏散区B:中心广场和下沉广场,面积约为7000m²,预估可容纳4600人。

疏散区C:荫生休息区,面积约为7500m²,由于该区树木较多,避难面积折半,预估可容纳2500人。

疏散区D:陈家祠书院前广场,面积约7000m²,,预估可容纳4600人。

(以上均按人均1.5 m²临时避难面积的标准计算)

1.2防灾设施

陈家祠广场的防灾设施数量如下:

出入口(5个),医疗点(1个),厕所(2个),指挥中心(1个),消防栓(5个),指示牌(1个),储水设施(1个),应急照明(1个)

2陈家祠外部范围调研

2.1防灾绿地现状分析

空旷地中的绿地分布不均,呈左密右疏中缺的状态。但并不是所有绿地都适合用作防灾避险绿地。在剔除不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某些绿地后,得到真正具有防灾能力的绿地组成系统(图2)。

2.2服务范围及步行覆盖

由于具备防灾避险绿地面积不同,其服务范围也不同。为进一步研究,我们把绿地按面积区间段分为四个等级,如图3示:

如图3示,研究区域中的防灾绿地服务范围分布不均衡,出现左“重”右“轻”的问题,在右区域存在较多的避难“盲区”。

2.3市民防灾知识及使用评价调查

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了解市民对广州市城市防灾规划以及城市防灾绿地的认识以及使用评价,在陈家祠广场及其周边区域随即抽样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部分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归纳以上结果,可归纳出以下四点不足:

1).相当一部分的受访者表示并不担心极端自然灾害给自己带来人身财产伤害,说明存在一部分人群对于灾难的认识不够深刻;

2).虽然市民普遍清楚广州具有应急避险场所,但了解真实情况的很少,大部分的市民都只是一知半解。同时,仍有超过三成的市民对此表示一无所知,从中反映出其宣传力度不足。

3).部分市民对于一般的安全逃难知识与逃生路线了解不足。

4).基础设施不足,主要是指示牌、储水设施、应急照明井的数量都存在不足,而指示牌数量问题则尤为突出。

三 改进建议:

1加强陈家祠广场的避难设施建设力度

增设如指示牌,照明等避险设施。相关部门要落实防灾避难场所的标准与要求,充分结合平灾结合的原则。

2对陈家祠广场以外区域

1.有图可依

为更快速安全地疏散到避难场所(陈家祠),我们设计了一套逃生避险地图,并在调研范围某典型的区域内试点试用(见图4)。此套逃生避险地图包括平面地图(见图5)与立体地图(见图6)两部分,尝试用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逃生示意方式。

2.系统化系统

对于放在避险绿地,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修规,而且还需要为这些防灾避险绿地的预留一个长期发展的空间。

3.各个系统间相互协同

在解决避险“盲点”时,可以充分调动各种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场地系统,各系统之间相互协同工作,提高防灾避险效率。

工作原理如图下:

3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市民的防灾意识

积极开展社会宣传和演习,通过多种方式对防灾规划进行宣传公示,同时定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与演习。

四 小结

通过对陈家祠广场应急避难情况的调查,我们充分认识到完善的应急避难体系是保证城市居民防灾与救护问题的关键,因此,完善的城市防灾体系必须结合合理的规划设计。总的来说,只有结合合理的防灾布局,有效的防灾宣传,配套的硬件设施才能令居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使灾害来临时生命财产损失降至最低点。

参考文献:

[1]李树华.《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张海金. 防灾绿地的功能建立及规划研究[D]. 同济大学, 2008 .

[3]广东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官网gdemo.省略/

篇8

【关键词】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

0.引言

我国是发生地质灾害较多、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存在着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具有灾种多、群发性、高隐蔽性、高突发性和时间上的集中性等特点。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本文对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进行简要介绍,并着重探讨一下防治措施。

1.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

1.1地震

它是破坏性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大陆地震区,全国有32%的国土和45%的大中城市处在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川滇藏与西北各省、渤海湾周围为强震区。据统计.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地震达4000多次,本世纪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655次,7~9.9级地震98次,8级以上地震9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约占全球同级地震的l0%。地震死亡人数超过50万人,与世界各国地震死亡总人数相等。仅1949年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就高达27.4万人,伤残76.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地震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为2000~3000人、经济损失年均10~20亿元。

1.2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

由于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沿海与湘、云、贵岩溶地区的人口、工业、采矿业迅猛发展,超量开采地下水等原因,在矿区和大中城市产生了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我国因超量抽水而引起地面沉降的有上海、天津、常州、无锡等36个城市,上海、天津最大沉降幅度已超过2米。天津市因地面沉降而造成污水倒灌、积水淹没工厂、交通阻塞、海河泄洪能力降低、多次加高塘沽新港海堤,损失巨大,仅盐场坨地码头每年就需填土10万平方米,耗资达50万元。我国的桂、黔、湘等18个省区已发现岩溶地面塌陷点800多处,有塌陷坑30000多个,使大批的房屋倒塌,农田、水库、山塘毁坏,河流改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十几亿元。

1.3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9%,每年都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山区,即祁连山、川西高原一线东部,太行山、鄂西山地、武陵山一线西北、长城以南地区。这些地区因人口和工农业迅速发展,山区资源大量开发,森林和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严重灾害。我国近百年死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已达万人,仅1949年以后就在5500人以上,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可达40~50亿元。我国西南各铁路沿线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有近万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长近20%,致使铁路运输中断1000~2000小时,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整治费用1.5亿元。近年来,我国部分山区铁路整治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费用已超过10亿元。

2.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综合研究

建立城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动力减灾提供综合灾害信息,组织各部门与学科开展灾害的系统科学研究,协作攻关,解决地质灾害的共同难点,要借鉴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航天技术,以便科学地制订减灾方案,就地震来说要加强地震预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在改造利用过程中化害为利,尽可能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良性环境转化。

2.2建立健全有关减灾法规

我国目前已颁布有关减少和制止人们不当行为作用于自然环境的法律和法规,同时也取得明显的效果。目前仍没有一个有关减灾法律,一部分人还没有对灾害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视,应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要重视法规的学习,以提高以法制灾,以法保城的意识,保护人民的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3加大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

加强防灾工程建设,开展包括城市绿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滑、防泥石流和入海口防潮工程,病库、危坝的加固工程,防洪、防震等城市防灾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同时还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治理“三废”污染,推行垃圾无公害处理,加大垃圾袋装推广的力度,加快完善排水网络,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城市煤气化和供热、改造道路交通建设垃圾变废为宝(如发电、炼油、加工有机肥等) 处理装置,不断提高城市防灾保护能力。

2.4采取多种手段宣传

利用电视、电台、出版物等手段,普及减灾知识。要总结减灾教育经验,弥补工作中不足之地,发挥优势,减灾部门要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将减灾纳入教育总体规划,适应减灾事业发展之需。扩大招收大中专生规模,培养减灾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调整现有专业结构;结合大学基础教育开设减灾课和专业,有计划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有针对性派出有关人员到国外培训,学习国外减灾的先进经验。

2.5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

社会化减灾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因为社会既是承灾体,也是减灾体。社会活动因80%的人为因素干扰而成为重要的致灾因素,因此减灾需要全社会上下共同努力,把城市减灾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尽快建立减灾基金,除国家财政一部分投入外,还接受社会各界捐款。减灾工作要大力发展保险事业,国家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同时对商业性保险经营灾害保险业务的采取自愿政策,并给予应有补贴,根据中国的财力情况,采取联合共保办法,共同发展灾害保险,国家应以整体、经济利益发展,在财政上优先照顾灾害保险的发展,灾害的防治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要优先考虑减灾保险的财政支持要求,同时,在税收、政策方面扶持灾害保险的发展,推动防治灾害走向社会化,将减灾纳入各行各业的行动计划,把减灾责任分解和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不仅包括土地资源学、地貌学、城市环境工程学、结构工程学、生态学、林学、土壤学、大气学、海洋学、资源环境学、系统工程学等,而且包括社会制度、政策法令、国土开发、城市布局、历史状况、社会治安、公民素质、救灾队伍等社会科学。我们应奠定有关地质灾害综合体系的理论基础,用以指导有关实践活动,在统一规模原则下,制定防灾的综合规划,让防灾减灾系统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体系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受到各个城市的高度重视,特别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后,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城市绿地系统防灾体系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基于此背景,为促进娄底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体系的建设,特编制娄底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

一、总则

1、编制意义

近几年来,娄底城市发展很快,特别是随着国家对“长株潭”两型示范区的批复,湖南省“3+5”城市群的实施,娄底作为“3+5”城市群的一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娄底正以又好又快、加速赶超的步伐昂首前进。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城市行政区域的不断调整扩大,城市化比例的不断上升,意味着城市规模、人口不断聚集。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爆发时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威胁,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和建设也应当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

2、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地震应急避险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8)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

5)《娄底市人民防空专业规划》(2002-2020)

6)《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

7)《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8)《娄底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9)《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

3、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科学配备的原则。防灾避险规划要考虑人的各种要求,按照相关标准、规范,配备应急供水、供电、排污、厕所等必要的应急避险设施。

2)就近疏散原则。防灾避险场所的选择与布局应尽可能地与居住区相结合,以便发生地震、火灾等大的自然灾害时居民能及时快速有效疏散。

3)平灾结合原则。平灾结合原则是指各种场所的建设主要考虑平时的使用功能,只有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才转变为避险场所。

4)与其他防灾工程结合原则。由于防灾避险规划与人防工程等防灾工程在预警、应急反应、救灾物资储备及抢险救灾等方面有相似性,防灾避险场所建设应与这些工程的建设做到资源共享、灾害共防。

二、城市概况与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场所现状

1、娄底市城市概况

娄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辖娄星区、冷水江市、涟源市、双峰县、新化县和市经济开发区。娄底市中心城区位于市域东部的娄星区,处湘江支流涟水河上游,铁路交通有湘黔线、洛湛线与娄邵线交汇于此,另外,沪昆高铁东西向经过娄底,即将动工建设。全市公路交通通车总里程10977.82公里,其中有省道S312和S209在城区相交,潭邵高速在市区东南部通过,娄涟专用公路已全线建成通车,娄新高速已开工建设,娄长高速即将开工 图一 娄底市区位图

建设,规划中的益娄衡高速已经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明年将开工建设。交通极为方便。娄底资源丰富,产量突出。全市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48种,且储量大,品位高。其中锑矿储量居全国之冠,图2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煤炭、白云石、石灰石等储量居湖南省第一,石膏、石墨、重晶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藏在湖南乃至全国名列前茅。此为依托,境内布局有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冷水江钢 铁总厂等现代冶金企业,涟邵矿业集团等百余家大中型煤炭开采企业,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公司等世界知名锑矿开采企业,雪峰海螺、双峰海螺等数十家大中型水泥加工企业,大唐金竹山电厂等电力能源企业和资江氮肥厂(金兴化工)等化工企业。享有“世界锑都”、“当代钢城”、“百里煤海”、“热电明珠”、“有色金属之乡”、“建材之乡”的美誉。

2、中心城区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场所现状及评价

①娄底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广场的建设情况:

娄底市中心城区自建市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公园等绿地的建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先后建成一批大、中、小型公园绿地,如石马公园、青山公园、春园公园、月琴山公园、娄星广场、文化广场、火车站广场、孙水公园、珠山公园、涟水河风光带、孙水河风光带等。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园绿地的建成,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丰富了城市景观,也给防灾应急避险场所的选择打下了图3 娄底市城市绿地系统应急避险场所现状图

非常坚实的场地基础。

②至2009年底,娄底市中心城区己建成或在建公园11个,其中己建成应急避险场所的公园共8个,应急避险实施率为72.7%。

具体见下表:

③中心城区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场所现状建设存在的问题

防灾场所建设重视度不够;防灾配套工程不完善,总体防护能力低

三、规划目标

在规划期内建成初步完整的指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的防灾避险体系,达到能应付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基本要求。

1、根据娄底市中心城区自然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建设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指挥体系。

2、完成防灾应急避险场所建设任务,同时逐步完善应急设施系统。

3、加强防灾专业骨干队伍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培训,制定防护和抢救方案,做好技术储备和物资器材准备。

4、达到国家园林城市验收标准。

四、中心城区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场所规划

1、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场所分类

Ⅰ类防灾避险场所:具备综合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30天以上;Ⅱ类防灾避险场所:具备一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30天;Ⅲ类防灾避险场所:具备基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天以内。

2、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场所设施配置

基本设施配置:应急篷宿区设施;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排污系统;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标志。

一般设施配置:在基本设施配置的基础上增加如下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指挥管理设施。

综合设施配置:在基本设施、一般设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设施:应急停车场;应急停机坪;应急洗浴设施;应急通风设施;功能介绍设施。

3、中心城区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场所规划布局

根据《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确定的公园、绿地、公共设施布局,至规划期末,共规划防灾避险场所共35处,有效面积共226.6公顷,按规划期末50万人口计算,人均4.5 平方米,具体见下表:图4 娄底市城市绿地系统应急避险场所规划图

娄底中心城区主要防灾避险场所规划表

五、防灾片区划分

娄底市中心城区辖娄星区、经济开发区。共九个办事处(乡镇),分别为涟滨街道办事处、大埠桥街道办事处、黄泥塘街道办事处、花山街道办事处、长青街道办事处、乐坪街道办事处、大科街道办事处、百亩乡、万宝镇。根据行政划分将娄底市中心城区规划划分为“一区九片”的防护空间格局。

“一区”。按娄底市城市区划,将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规划一个防护区。“九片”指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每个办事处(乡镇)为一个防灾片区,共九个防灾片区。图5 防灾分区划分图

六、分期建设规划

规划拟按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分近期、远期二个阶段实施,其中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项目及投资规模如下:

七、规划实施措施

根据娄底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场所建设管理现状与发展目标,提出如下实施措施:

1、本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则与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配套实施,作为娄底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场所规划建设的法律依据。

2、本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市政府每年应投入一定比例的城建资金用于防灾避险场所建设,并力求按照规划的近期、远期目标给予保证。同时,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增加对绿地系统防灾应急避险场所投资力度。保证达到预期的规划建设目标。其他防灾应急避险场所单位则有义务保障本单位防灾应急避险场所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保证达到预期规划建设目标。

3、引进市场机制,建立防灾避险场所建设竞争机制。

4、加强对市民进行城市绿化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避险意识,引导市民参与应急避险场所建设,自觉爱护防灾避险场所及其设施。

八、结语

篇10

关键词:泛湘西北地区;镇村;防震避难场所

1 区位概况

泛湘西北地区,即泛湘西北边际延展地区,包括湖南省常德市、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市以及重庆市东南地区、贵州声东北地区等区域。澧县位于湖南西北部,常德市北部,地势西高东低,位于扬子准地台向华南褶皱系的过渡地带,地处武陵、雪峰山脉隆起与洞庭湖断陷盆地沉降带交接部位,区内地质构环境造错综复杂,分布有北西、北北西、东西向多组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带,太阳山、澧水和汉寿―南县3大断裂带横穿全境,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

2 常德市澧县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现状

常德市对镇村地区地震避难场所规划重视不够,《常德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中虽指出要建立县市区政府所在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施,但并未涉及到镇村地区。澧县镇村地区建筑选址的地震可行性论证缺失,部分民众聚集区和可用于人员疏散安置点的建筑如学校甚至建在地震活动断层上。地震灾害对镇村地区民众安全的严重威胁与灾时民众疏散能力、灾后民众安置能力不足的矛盾日趋凸显。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灾民无法自救的后果。

3 常德市澧县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的必要性

据公安部门统计,澧县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为880002人,其中农业人口736028人,非农业人口143971人,现阶段澧县绝大多数人口聚集在镇村地区。澧县镇村地区人口密度虽不如城市地区大,但基础设施如道路等相对落后,灾时救援力量难以及时进入受灾地区进行抢救,这就说明受灾地区要有一定的自救能力,而在灾时能够基本满足灾民正常生活的防震避难场所能为灾民争取足够的时间等待救援。

4 常德市澧县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规划探讨

4.1 高度重视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规划

政府要认识到当前防震减灾形势的严峻性,加大防震避难场所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各级行政部门的行政监管力度,建立起防灾减灾及人员疏散、安置等长效机制。紧紧抓住国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契机,结合自身人口密度、地理地貌特征情况及防震减灾形势、资金情况来进行防震避难场所建设,同时要完善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的相关规范。同时要注意平灾结合,不能为防震而防震,要协调推进镇村地区文化事业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镇村地区还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现有的公共建筑如政府办公大楼、学校等进行防震避难场所改造,以达到节约资金、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

4.2 统筹规划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

2008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1]地区中心城市要在发展自身防震避难能力的同时,要通过自己对国内中心城市防灾避难理念、技术的不断学习,自己规划过程中经验的不断积累,加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度,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镇村地区对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视,通过对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规划理念、资金与技术支持,协助镇村地区开展防震避难场所建设,以先进带后进,统筹规划防震避难场所。

4.3 对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进行科学规划

镇村地区在进行防震避难场所规划时应注意结合自身情况,远离地震活动断层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地方,应配备应急棚宿区、应急供电区、应急供水区、应急物资供应区、应急指挥区、应急厕所、消防取水通道、应急灭火器、应急车辆进出口等[2]。在对镇村地区防进行防震避难场所规划时规模不应小于0.1hm2,距离人口聚集区介于300~1000m,不宜建在山体及建筑物附近,镇村地区有易发生次生火灾或有易燃易爆建筑物时应设立防火隔离带。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或拓宽疏散道路,同时建设好相关疏散路径等指示牌,路径指示牌不仅可以应用于避震疏散,对于震后抢险救灾也有重要作用。

4.4 对镇村地区防震避难场所进行合理建设

防震避难场所应分为临时防震避难场所和固定防震避难场所。考虑到镇村地区的资金短缺的实际情况,尽量通过房屋结构加固、以及配备灾时灾民所需的各种资源对现有的公共建筑改造以用作固定防震避难场所。镇村地区对正在筹建的公共建筑应向综合化、统筹化发展,要尽量采用防火材料,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环保可靠的能源,卫星通讯器材,储存足够的食品、生活用品及药品,提供安全的水源等[3]。灾难性地震发生后,人们将面临停水、断电、交通和通信中断等突况,如果这些镇村基础设施在震后破坏严重而又无法短期修复时,灾民的基本生活条件难以满足。

参考文献:

[1] 金磊.未雨绸缪―北京城市综合减灾规划研究的理念与思考[J].北京规划建设.2005,(2):122-125.

[2] 廖文彬,林树枝.减轻地震震害的几点思考[J].福建建筑,2008(10):98-100.

[3] 江林祥,龙岳林,韩艳婷.构建新农村防震减灾规划体系的初步探讨[ 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8,10(4):83-87.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1年湖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