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4-01 11:3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实践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方法:随机选择1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57例老年非高血压体检者为对照组,对其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必要性。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101-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比以前有了明显的延长,老年人也越来越多,而同时由于饮食条件的改善,高脂饮食比例的增加及部分高盐饮食的存在,高血压患者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很多老年人都是因为高血压而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但是在对我院近期老年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进行回顾时却发现一个情况,就是过度降压并引起老年患者舒张压显著降低,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在我院2011年至2012年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170人次作为观察组,以非高血压老年体检者57人次作为对照组。
1.2方法及观测指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老年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全天舒张压降低到50mmHg以下3次以上为阳性,其余为阴性。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X2检验。P
2结果
3讨论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常见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重要危险因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明显上升。而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性改变心肌细胞减少而胶原组织相对增加,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在正常时已有所下降,高血压时更容易出现心功能失代偿[1],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及时对血压进行控制。目前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均将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定在140/90mmHg。
但是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对每种药物的耐受情况不同,必须逐渐对药物进行调节,而且因为老年患者主动脉弹性的减弱,顺应性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最常见于单纯收缩性高血压,更容易由于过度降压引起舒张压降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监测患者日常状态下、不同和服药后的血压变化,明确这类患者的诊断;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和判断疗效;控制合理的血压水平,在降压治疗的同时防止低血压发生[2]。
针对这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回顾,应进一步强调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动态血压监测的必要性,甚至可以多次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的监测以避免过度降压,而不是仅仅用于避免“白大衣高血压”及确认是否患有高血压病。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疗行业的不断改革,医学专业学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社会就业状况,在就业问题上,将面临着巨大的挑
>>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性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石油行业划转高校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医学生职业指导 论职业指导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探析 浅议如何发挥职业指导在中职学校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试论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研究 加强职业指导,推动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职业指导对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作用研究 试论综合性大学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大学生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大学生职业指导 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试论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1.
[2]戴安・萨克尼克,威廉・班达特,等.职业指导[M].第7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12.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 劳动定额 动态管理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条件下,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必须消耗的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它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产量定额。即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产品数量。二是时间定额。即劳动者生产单位产品必须消耗的时间。劳动定额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计划、成本核算、定员定岗以及收入分配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定额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实施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管理,对企业来说极其重要和极为关键。
一、当前劳动定额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和不断发展,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企业加快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对劳动定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目前,不少企业普遍对劳动定额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仅凭劳动合同、责任制等办法能完成生产任务即可,很少去考虑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和优化,没有很好地调动起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都受到一定影响。
(二)劳动定额管理机制不健全
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有的设专职人员,有的则兼职,而许多基层单位,兼职也没有设置。另外,缺乏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和程序,影响了劳动定额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劳动者的业务素质较低
劳动定额标准的贯彻执行受员工素质和行为的影响较大,目前企业劳动定额人员中,或者缺乏与现代定额管理有关的相应知识,或者未经过系统的劳动定额专业培训,或者缺乏劳动定额工作的实践经验,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四)分配和激励机制不配套
在企业内部分配中,可能会出现劳动定额完成了,但由于其他效益指标没完成而得不到超额工资,或者劳动定额没完成,而效益指标完成了反而多得工资。这种分配制度导致部分人产生“劳动定额不起作用”的观念,也就难以发挥劳动定额的激励作用。
二、加强劳动定额管理的对策措施
加强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必要途径。当前,加强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好各级政府的导向和服务功能
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使劳动定额由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企业行为。政府应由过去的“管制”者变为“服务”者,并要借助政府的权威,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转换生产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二)强化劳动定额管理意识
劳动定额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直接为降低劳动消耗服务的,它对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作为劳动定额标准的直接实践者,如果缺乏积极性,定额管理工作就寸步难行。因此,必须要转变全体职工的观念,充分认识劳动定额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定额管理出效益”的意识,把定额管理工作抓紧抓好。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
配备专职定额管理机构和人员,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额管理制度,实现劳动定额管理机制与公司内部分配机制有机结合。要根据各个工序的特点,全面把握资源配置、生产组织、劳动用工的关系,确保管理制度科学严密,符合航空仪表制造企业的生产实际。
(四)提高定额管理人员的素质
定额管理涉及许多生产技术知识、数学知识、统计知识以及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涉及职工的经济利益,政策性较强,其专业性和职能决定着定额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并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其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定额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要加强对定额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不同层次的定额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知识培训和考试,实行持证上岗制。对不合格的要及时更换,使定额管理人员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五)强化对定额管理的评价与分析
建立科学的定额水平统计分析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评价和分析,全面掌握生产计划、工段、工组、职工实际的定额水平,找出影响定额管理的因素,进一步采取技术和组织措施,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劳动效率。
(六)实施动态管理,促使定额管理规范化
定额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建立覆盖各工序的统计系统,实现对定额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要对生产系统进行全面的定额水平研究,逐步建立与生产计划、劳动用工、定额计划、工资分配相联系的定额综合管理体系,实施动态管理,保证劳动定额在执行、考核、修改上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劳动定额真正起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篇4
中等职业学校 法律课程 教学定位
中等职业学校在当前的教育大范畴中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的合格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他们的教学宗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均是以社会、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一切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为核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都是以“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身素质”为己任。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毕业离校步入社会之后能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高素质的劳动者、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就是我们这些教育者所研究的方向。
具体落实到《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上,笔者认为,应提高《法律基础》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课时比例,提高其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不应出现学生仅重视实践技能的学习而忽略法律课的学习,形成偏颇,同时,要将法律课的教学作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实现使学生提高学法的积极性、主动性,继而学以致用,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首先,本文伊始已提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毕业离校步入社会之后即将成为“合格的劳动者、高素质的劳动者、复合型的技能人才”,但我们的学生在就业之后能够有多少对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用法律武器去维护。例如,学生在未取得毕业证之前用人单位按照实习生对待,同工不同酬,没有“五险一金”,不签订劳动合同。再如,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工伤、意外,往往是用人单位和原学校的推诿责任,受损失的只有学生本人。如此种种不胜枚举,相当比例的学生已成为“半法盲”或“法盲”。因此,中职学校学生法律素质欠缺法律意识淡漠已经成为一个裸的社会问题。
其次,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没有形成一贯的学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性。
另外,中职学校的法律课教师基本上由政治课讲师担任,他们的法学理论实践水平普遍较低,加之,在教学实践中,师生无法形成有效互动,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章,“填鸭式”教学时有出现,教学与实践的联系较为脱节,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积极性较差,教学成效可想而知。
还有,中职学校的法律课程内容包括我国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和劳动法等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法律基础知识,虽在层次上定位于“常识”、“基础”课程,但并非是一般概念的“法律压缩”。教材虽从内容和形式上几经改编,但学校课程设置中课时比例偏低的现象较为严重,无法系统地将这些知识讲授于学生,学生没能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了法律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第二,提高《法律基础》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课时比例,使其与专业课程的课时相当,并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期,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能动性,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中职学校学生在毕业离校后面临就业,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实际的问题。所以我们提高中职学校法律课程的教学定位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从宏观层面上说,而且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其次,只有如此才能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求,才能实现以法制教育推进法治社会的形成。法律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教育是一个普法的过程,通过教育教学促使学生建立明辨是非、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法治是构建有序社会最主要的手段,凭借法律这种公共权威的普遍、明确、稳定的社会规范使每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都受到法律的约束。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点对象,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使其行为和活动都纳入法制的轨道和范围,是社会趋向文明和谐必不可少的制度化特征。
另外,只有如此才能够符合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法律教育始终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入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存在着不遵守校纪校规的现象,他们认为只要学好课本上的法律知识,在社会上不违法就行了,校规校纪无关紧要,一般的违纪学校也不能对我怎样,故而出现一些学生学习法律课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一个缺乏纪律观念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接受法律观念,因为守纪是守法的思想基础。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建立明辨是非、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让每一名学生能够自觉地做到由“他律到自律”,明白平时的守纪是一种聚沙成塔的守法修炼过程,这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实质所在。
篇5
一、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思维观念里,常常认为只有中学期间和大学期间的德育教育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却忽视了小学教育作为初级阶段启蒙教育所有的影响效力,认为小学的德育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开端不是从中学教育或者大学教育开始的,而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就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然无可否认:青年时期的确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时期的孩子们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小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小学生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所以小学时期的德育教育、少年时代良好道德观念的树立,正是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为青年时代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打基础、做铺垫,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求决不能截然分开,忽视和放松小学德育教育是不正确的、有害的。
二、德育教育的内涵
德育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观点教育的开展,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引导性教育。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树立远大志向等。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一切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点,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其他一些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不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辅助的联系在一起,只有综合开展着三方面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目标,才能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以及青年时代时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三、开展德育教育方法
首先,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事实讲道理。小学生处于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认知世界更多是采用模仿的方式,因此老师在平时的德育教育中要懂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明辨是非,不能带有主观偏见,不溺爱学生,制止错误的言行,肯定正确的言行,爱憎分明,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得学习榜样。在引导孩子正确思想行为、或者纠正错误思想行为的过程中,要注重用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惩罚。
其次,注重“言行合一”,通过实践活动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目前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热爱劳动,便也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应该适当的让学生亲身实践,参与一些劳动活动,比如打扫教室卫生、学校卫生等活动。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就会发现身边有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的人的存在,也能体会到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的确是一种坏的生活习惯和不好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抵制这种不良习惯的意识,进而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讲卫生的意识和观念。
再次,通过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了活跃校园文化推动学生德育教育,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可以通过这些主题活动,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主题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每三个月确定―个教育专题。这主题教育。既要要主题突出,又要紧密相连,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德育。=是每个月行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讨论、主体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品质。三是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来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深入了懈重大节日来的同时得到相应的教育。四是可以开展先进个人、优秀小组、文明班评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
最后,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足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晶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
篇6
一、劳动实践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有助于思想道德的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小学生最为重要的教育。古语有云:“道德当身,不以物惑。”道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而非仅仅是增长学生们的见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劳动实践教育拥有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思想道德本身便是先人在不断摸索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其本质是现实性的,并不是写在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需要受教育者自身去体悟,收获才是最大,也是最有效的。如果中小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道理,没有任何事实证据加以辅助,学生很容易提不起兴趣,认为这是老生常谈,教育就十分低效。由此可见,劳动实践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的教育。
2.有助于身体健康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由于害怕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里的体育课越来越少,即使尚存,运动量也是一降再降,体育课的功能极大萎缩。一方面,学校、家长和孩子都承担不起万一发生的事故的责任,另一方面,对安全事故的顾虑使得体育课越来越名不副实,导致学生身体素质极大下滑,又是确凿的事实。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可以有两种方法解决:一、提升体育课课程的整体素质,提高体育老师水平,增加器材和医疗设施,从两方面缓解矛盾;二、寻求体育课以外的方式进行体育教育。前者看似很好,可行性却相当低,资金和人才的匮乏使得学校难以招收更加优秀的体育老师,配置丰富多样的器材,因此,另寻出路是改善受教育者体育教育不足的唯一方式。劳动实践教育正是“其他方式”的一种。劳动实践教育由于其自身固有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增加学生们的运动量,间接弥补了学校体育教育不足的问题;并且由于劳动实践教育的内容大多从生活中来,不会像体育课那样容易产生意外事故。
3.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是利用已有事物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的能力,因此,创新必须来源于对已有事物的深刻理解。没有对社会实际的理解,就不能奢谈创新。而要充分理解社会现实,劳动实践教育是一个效率极高的方式。传统教育中,强调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培养出只知书本、不切实际的书呆子。知识本身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学生要学习知识,自然也需要回到实践中去。并且书本中的知识都是先人提取、精炼出来的精华,和现实中的种种情况相比,失之单纯。劳动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进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劳动实践教育有助于培养实干人才
所谓实干人才,指的就是不埋头于书本,能够投身于实际行动中的人才。现今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所学知识无用的想法,这固然是因为学生们自身认识水平不够高,无法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一些知识本身实用性偏低,也是不容否定的问题。劳动实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劳动实践教育中,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生活中得来,也能即时运用到学生们的生活中,从源头避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质疑。一直学习这种来自生活,回到生活的知识的学生,对知识的态度也将和那些从不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学生有很大差别。而只有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受教育者才算是真正受到教育,才能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发展劳动实践教育,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从劳动实践教育的对象着手。劳动实践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学生,学生的世界观正处于尚未成型的时期,此时对他们进行相应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之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接受劳动实践教育,并在受教育^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对自己提出要求。同时,让受教育者理解劳动实践教育,也有助于教育工作的展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心协力,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
其次,从劳动实践教育的主体着手。主体是教育者。教育者需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并和受教育者一样,也要充分理解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者理解的层面和受教育者要有所区别,受教育者只需要理解劳动实践教育对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意义就可以,教育者则需要理解劳动实践教育在更高层面乃至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自觉承担起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任。
再次,从国家方面着手。国家要更加重视劳动实践教育,增加对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力度培养相应教师,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倡导劳动实践教育,使整个社会都养成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风气。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社会氛围
(1)每个人从思想上、观念上支持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对劳动实践教育不觉得无关紧要,而是觉得理所当然。
(2)全社会都了解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身体力行地支持这项工作。比如:企业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支持中小学生的实习,安排时间,提供场地,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作为家长,不娇惯孩子,对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行动上支持,思想上放手。
(3)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对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
2.教育部门重视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
(1)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首先要重视教师劳动实践意识的提高,重视教师劳动实践能力的培训。
(2)改变教学方法,做好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①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动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中小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中小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贯彻“情境――体验”这一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中小学生的探究和操作欲望,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气氛。②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的能力,就得指导学生如何学,让学生参与操作,保证课堂上用于动手的时间。在数学、物理、化学甚至是语文教学中融入动手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提供让学生探索发现、猜想、检验的机会与时空。③培养中小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让中小学生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猜想、推导、验证。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注意思维和语言的有机结合,可提高学生手、脑、眼、口结合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将升学向更健康的方向引导
科举制度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了,也符合我国的国情,高考作为科举制度的延续,在现阶段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单一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考虑保留高考的形式,完善高考的内容,然后和新的人才评价体系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体系。这样既解决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僵硬,也可以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4.合理利用F有的劳动实践基地
篇7
作者:滕兆荣
目前多数学生生活在较为优裕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很少有劳动锻炼的机会。所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领略青山绿水的美丽、体验锻炼、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感受生活快乐,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已成为临江市劳动实践教育中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大亮点。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学中明意义
首先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挖掘和体验劳动的乐趣,了解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并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真正意识到人的智慧和双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
二、累中寻乐趣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自我服务本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为他们今后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参加劳动实践打下基础。这部分劳动内容主要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围绕自我服务的吃、穿、 用、生活起居等,教会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己应做的事。如吃的方面,从食用方便食品开始,到学会做一般的主食和炒几个简单的菜;洗涤方面,从洗手洗脸开始,到学会洗自己的衣服;穿的方面,从穿鞋、系鞋带开始,到学会缝制简单的生活用品;学习方面,从收拾书包开始,到学会自制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到了不少本领,并试着用自己掌握的劳动技术服务于社区,把自己点点滴滴的爱心奉献于社会。这样,既能激发劳动兴趣,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每一次活动,学生的热情特别高,从原来不爱劳动,怕苦怕脏怕累,从什么都不会,到如今能像模像样地从事劳动,无不体现着学生劳动能力的质的飞跃。
三、 玩中求创造
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如果设计有创造、乐趣无穷的玩,孩子们就会展开翅膀翱翔!秋天的树叶是五颜六色的,“用树叶、树皮贴画!”这种创新的意识在孩子们的心中萌生了。孩子们动手准备制作的材料,经过努力,一件件新型的工艺品在孩子们玩的观察、思考、创造中诞生了。
四、 美中有启迪
劳动创造了美,它不仅创造出大量美的作品,满足人们实用和审美方面的需要,而且劳动本身也是一种美,它能使人们从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当学生在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功之快时,不知不觉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欢快,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心灵的美化。
篇8
关键词:人际关系;生产力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交通和信息工具的发达,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交往越来越广泛,人与人的关系也显得越来越复杂,于是不少专家学者对人与人关系的类型、处理的具体方式方法等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对日常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协调是有较大帮助的。
人际关系并不就是腐败,而扭曲的、不正常的人际关系才是腐败产生的土壤。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一个人在精神和事业上获得意想不到的帮助,从而叩开成功的大门。就这一角度而言,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际关系又分为多种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交往这种主客观矛盾运动的过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指以血缘、地缘、为纽带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满足其社会需要的状态,是人们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并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普遍的、复杂的一种社会现象。
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开放性,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社会对个人的开放,个人对社会的开放,以及个人对个人的开放;二是广泛性,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突破了血缘关系的封闭性、男女交往的限制性、以及地域和行业部门的限制,使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步扩大;三是互利性,市场经济使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人际关系中,互利和双赢已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则;四是独立性,现代社会个人的独立性愈来愈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应该相互尊重、理解,不强加于人,使个体能保持独立的个性和人格。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利、合作、公平竞争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一个劳动集体产生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马克思说过:“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人”。
三、人际关系与生产力
(一)良好人际关系提升团体工作效率
“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一个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并且心理相容程度高,大家认知相近,情感相悦,需要( 主要是社交需要)得到互补,都有一种满足感。就会有一个宽松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人们就会专心致力于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得到快乐,也更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人的智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就会脱颖而出,从而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
(二)良好的人际关系维系经济活动的主体心理健康
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的外在表现。某些心理特质不具备,是会影响人际关系的。众所周知,在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这三个生产力构成要素中,劳动者是决定因素。保持一个宽容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能否做到宽容的理解人,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假如一个心理失衡、精神萎靡、行为无常、缺乏人格素质的人是绝对不可能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去积累生产经验,并去征服和改造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在“回报心理”的作用下,使他在得到爱、友谊、他人的尊重和社会认可的同时;也会对对方付出爱、表示友谊、自觉尊重他人人格、尊重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认可,产生自豪感、满足感和自信心。
(三)人际关系与生产力
生产力系统就是由各个生产力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生产力系统最基础的因素应该是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力系统中间层次上的因素应该是科学、技术、信息和教育。科学技术发明及其掌握和运用,最终是靠人来实现的。生产力因素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生产力系统中,以及在将来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生产力系统中,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阻碍社会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一个劳动集体产生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每一个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不是独立存在的,更不是单独活动的,而是许多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也就是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在彼此交往过程中的互动性。如果一个宽松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人的潜能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人的身心也在其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样更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人的智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就会脱颖而出,从而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
四、结束语
早在千年以前,中国有一个名叫“孔丘”的智者提倡“仁者爱人”的观点,这就明示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西方的哲学家也提到过联系的观点。即:世界时普遍联系的;事物内部的各个因素也是普遍联系的。那么作为“灵魂世界”的主体构成部分――人类,更应该看到联系的重要性。从“实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远古到今天的货币的出现,表明了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与人类社会息息相连的。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人类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如果能够合理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克服地域、文化、血缘之间的差异所致的困难,那么生产力得到发展的同时经济也随之稳固,社会也会变得更为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韦以伦,莫少乔.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J].新东方,2007,(10).
篇9
关键词:铁路 运输站段 定额 管理
1.劳动定额的重要性
劳动定额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石。劳动定额是企业进行经济核算,控制生产进度,计算产品成本的基础;是衡量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制定劳动定额的过程也就变成了技术革新,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总之,劳动定额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计划、成本核算、定员定岗以及收入分配等各个环节,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2.铁路运输站段劳动定额的现状
2.1 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手段滞后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铁路运输生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改建既有线、修建客运专线,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新增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设备运用的安全程度。而劳动定额管理基本停留在狭隘的传统技术手段与方法上,没有多大改进,劳动定额的制定仍停留在以估工、类比为主,因人员、时间限制,难以适应更新速度。
2.2劳动定额管理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的劳动定额工作偏重于制订和修改定额,尽管劳动定额管理人员的工作整天忙忙碌碌,经常到现场检查、统计工作量进行查标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却不被领导肯定,甚至不被理解,认为统计来统计去也没什么作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在激励职工方面,除了计件工资之外也没有其他有效的办法。
2.3劳动定额考核方法单一
铁路运输站段劳动定额就是工作标准,用来衡量职工完成工作量大小的尺度。从现状看,方法单一,只能通过计件考核的方式来激励职工,劳动定额管理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第一线能够实行计件考核的员工。目前,铁路一些运输站段存在的“一线紧,二线松”的不正常现象。
2.4 劳动定额管理缺乏协调统一
铁路运输站段有些单位没有实行定额管理,与按劳分配脱节,没有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原则,分配上出现了“大锅饭”现象。这就大大影响了劳动定额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职工产生了消极思想,减低了劳动生产率,从而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
2.5 劳动定额标准不能有效落实
劳动定额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应以先进的水平为依据制定,并作为标准作业时间去指导劳动者作业。但职工技能水平不高、违章作业现象、对定额工作不理解的思想情绪以及生产指挥部门和定额管理部门的矛盾问题等等都将影响定额标准的贯彻执行。
3.加强劳动定额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制定先进合理的定额标准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投入,要求我们要适时进行劳动定额的修订,不断扩大定额管理面,保持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水平。尤其是调车作业定额,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运用自如的计时工作考核办法,让职工的工作成绩与工资收入成正比,提高调车作业效率,减少中转时间,提高运用车使用率,充分发挥劳动定额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中的作用,为正确实行计件工资制和合理分配奖金创造条件,为系统考核职工技术水平和生产成绩提供依据。
3.2 强化劳动定额管理意识
劳动定额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直接为降低劳动消耗服务的,它对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作为劳动定额标准的直接实践者,如果缺乏积极性,定额管理工作就寸步难行。因此,必须要转变全体职工的观念,充分认识劳动定额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定额管理出效益”的意识,把定额管理工作抓紧抓好。
3.3 劳动定额管理工作要落到实处
定额专业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根据工作量的调查结果、考核标准,核对工资待遇。要让职工明白不同岗位,不同的工作量,工时定额是否相同。不要让职工混淆,认为两种不同的工作,劳动强度、工作量不同,但是工资待遇相同或是考核标准相同。这样容易挫伤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劳动效率。
3.4 劳动定额要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
劳动定额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不能孤立地进行,而是要与企业生产、技术、计划、财务、劳动工资、教育、统计等其他各项专业管理部门有机地配合。部门间应加强沟通,不但要注意上下沟通,更要注意横向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3.5 提高劳动定额管理队伍素质
定额管理涉及许多生产技术知识、数学知识、统计知识以及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涉及职工的经济利益,政策性较强,其专业性和职能决定着定额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并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其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定额管理工作的质量。所以,劳动定额工作人员应努力学习,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政策和技术业务水平。
总之,目前铁路运输站段劳动定额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形成完善的劳动效率管理系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加强,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将会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带来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加强劳动定额管理是铁路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铁路运输站段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实践,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充分利用工时,科学合理地组织劳动生产,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园林专业;顶岗实习;实践能力;问题;对策
顶岗实习是园林技术专业是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对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措施,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界共同认可的主要形式,顶岗实习是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提高学生能力的一项重要方法,有着较为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在当前广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工作实践中增强自已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同时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接受到企业文化熏陶,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进行园林专业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
1.1 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较强的就业要求,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当前园林管理中工程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被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适应园林业对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需求。
1.2 在园林专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工作实践可能将学习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技能的运用,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从业技能,为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增加经验,增加工作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实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1.3 通过顶岗实习,有助于学生强化知识实践,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提供空间。而且通过顶岗实习,还有助于最大限度的提升调动学生对园林专业学习的热情,从而通过学生学习热情的增强,为高职教育办学增加活力和吸引力。
2 园林技术专业顶岗实习中常见问题
2.1 学生吃苦意识差。园林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工作环境基本上都是处在野外,由于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吃苦意识较差,面对风吹日晒雨淋,并且要在这种环境下,承担种树挖坑、浇水、施肥、打药等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一般学生都会经爱不起大强度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很快就会放弃顶岗实习活动。
2.2 对实习认识地不稳定性。很多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性质不能理解,在实习作用的认识上存在明显偏差,顶岗实习兴趣不高,他们片面认为专业顶岗实习其实就是找个单位走走形式,实习也就是为了便于获取学分,换取毕业文凭,甚至一些学生还会认为顶岗其实就是学校为企业变相的提供生产劳动和补充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这些因素导致了顶岗实习的不稳定性。
2.3 个别学生在顶岗实习学习过程中有放任自流现象。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目前,许多学校在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时,会把学生安排到不同单位实习,而且这样单位比较分散,与学生的专业不相符,学生在实习中不能得到真正实习的效果,容易让学生对实习产生反感,出现放任自流现象。
2.4 因企业技术保密思想,对学生知识增强效果不大。目前规模大的企业因为考虑到安全生产、运行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愿接爱业务不熟,或者害怕企业技术外泄,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能够接纳实习学生人数有限,在实习中大多数学生都被分散安排到了不同的企业。就是一些中小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中,也不会把学生安排到重要的技术部门,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企业,在实习中会对学生实习设置壁垒性因素,甚至不接收实习生。在企业实习时,企业更多的是安排学生干一些技术含量低或体力劳动,结果致使学生的顶岗实习活动成为一个形式,失去了真正的实习意义。
2.5 顶岗实习指导老师数量少,指导力度不够。很多学校在安排实习指导老师时,因为学校师源不足,往往一名老师要联系十几名学生,甚至更多,对学生的实习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引导,也不能及时掌握实习单位的需求及学生表现情况,在顶岗实习中应发挥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6 校企责权不明,协调合作机制不健全。因为诸多原因很多学校与学校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关系并不是特别融洽,一些企业接纳学生来企业实习的热情并不太高,而且对于在企业实习的学生的权益没提供较好的保障措施。
3 强化顶岗实习机制的思考与对策
3.1 加强项岗位实习重要性的宣传。顶岗实习的性质和意义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对进
行宣传,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充满激情的态度去参加顶岗实习。实习中,指导老师和学生家长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使学生更好认知实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适应实习。
3.2 完善顶岗实习保障机制。学校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要重视,创建和完善顶岗实习领导工作机构,制定相关的顶岗实习的制度及奖惩制度。当前我国用人单位一直坚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用人机制,特别是园林业单位在用人上更是有着“双证制”和“多证制”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拥有园艺工中级资格或技能鉴定证书,建立科学、完整的顶岗实习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实践训练项目、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与评价结果组成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从而为顶岗实习效果提供重要保障,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考取的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的效果,并增强就业优势和就业竞争力。
3.3 建立学校和企业良好的合作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规范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技术指导,学校要加大与企业的沟通,增进学校与企业技术上交流,要让企业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拓展实习范围,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范围。在实习中学校可以通过邀请园林类企业或专业技术人员结合高职园林专业特点、企业需求和学校现状,共同参与顶岗实习培养计划的设置,创新顶岗实习模式。为了保障学生的权益,学校和实习企业双方最好要签订实习协议,以规范协调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权利与义务。
3.4 选择顶岗实习单位要科学。因为顶岗实习关系着学生的技术应用掌握,为确保实习效果,保障学生各方面得到实践,学校要本着尽职尽责的态度,为实习学生选择恰当的实习单位。所选单位最好经济效益要好,该企业最好在本地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能保证有充足的岗位保证学生得到实践,且还要能提供一定的实习报酬;所选单位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能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生产技术较先进,使学生能接触行业的先进技术,提升技能水平。
4 结语
目前虽然我国园林专业顶岗实习机制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切实起到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也对顶岗实习认可,并真正认识到了顶岗实习对学生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切实去解决应对,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指导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社会各界要多方共同参与,健全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并监督实施真正确保学校、学生、实习单位的权益得到保障,从而切实提高顶岗实习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蔡勤生.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2] 朱吉生.对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