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
时间:2024-04-01 11:3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学习过程要循序渐近,由浅入深
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自控能力不强,社会知识比较缺乏,经济法本身理论性较强,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解很深的理论,学生就会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老师在选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开始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和习题,让学生学习,等待学生入门之后,再适当地延伸。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的问题情境、仿真的经验,使法律以鲜活的面孔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机会设身处地地面对案例情境中所引发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学习。案例教学法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个体探究动机,教师精心选择案例,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知识,比如在讲“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中,用王某把钱借给李某,这一现实生活中简单案例,提出谁是法律关系主体,谁是客体,谁是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去探索,积极思考,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见解后,组织学生讨论,从而理解什么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即主体、客体、内容。案例的运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思考的欲望,主动地寻找答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课堂组织,一是案例的呈现。以恰当的方式呈现案例能促使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中深刻感悟案情,激起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的欲望。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以小品表演案例或现身说法等方式展现案例;也可以采用视频、图片或漫画的形式来呈现案例,也可以用文字叙述案情。展现案例的同时要提出思考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二是案例的讨论。可以采取分组或全班讨论的形式进行,在讨论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既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控制学生讨论的范围和时间,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伙伴,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并适时给予点拨,这种点拨指导的关键在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启迪。
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用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案例的实用性。经济法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件,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地案例,避免了枯燥地陈述,同时对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好处,达到开放式教学效果。
(三)组织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系统和全面的技能训练,使枯燥、无生气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与传统的法学教育方式相比,它有如下特点:1.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转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在模拟法庭训练课上,学生是中心,他们处于律师、法官、检察官或当事人的地位,他们必须设身处地地考虑扮演的角色的利益,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同一案件的审理,并全力以赴地为自己争取最有利的结果,因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姿态是积极主动的,对学习进程的推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则是较次要的和辅的,他们只是素材的提供者而已,并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评价。2.具有一定的综合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不仅涉及法律知识技能,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表演技能和心理素质。模拟法庭就是让学生模拟法院审理案件的情景进行处理案例,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如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律师等。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效果较好,学生通过辩论、思考,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事务所咨询式教学方法
事务所咨询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实践教学法,是指可以参照律师事务所的咨询模式,由学生定期在事务所轮流值班,接待有关人员咨询,或当场处理有关经济法方面的纠纷、争议。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方法;理论教学
一、课堂理论教学方法
在课堂理论教学阶段,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资料主要为教材,课堂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探索其理论教学方法时,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实施双向交流,使学生能够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就趣味教学法与比较教学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1.趣味教学法
所谓趣味教学法就是指通过生动的语言或者丰富的画面以及相关的实例,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这种方法可使知识的讲解更为简单和通俗易懂,更加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下面文章就以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理论课的教学为例,就这种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1)趣味环节的设计。学生在初次接触这些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时候,面对程序语言中大量的语法规则、符号以及变量等,可能会觉得很枯燥与抽象,对知识很难掌握,甚至还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趣味教学法时,教师首先应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和轻松的学习环境,从以往学生被动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
(2)学习趣味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讲解新语言语法规则之前,可事先利用多媒体软件来向学生演示相关的程序,接着再进行讲解,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3)学习兴趣的诱导。在讲解重难点内容时,教师应该一环接一环地来提出问题,在进行计算机选择结构程序讲解的时候,教师可诱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关于计算机选择结构程序的定义或者计算机选择结构程序的设计等,通过学生自主来解决问题,增强其自信心,同时在该环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活跃其课堂气氛。
(4)学习情趣的扩展。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相应的课外阅读资料,利用自己所学理论来指导其阅读。
2.比较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抓住课程的难点与重点,便于学生对要领知识的掌握,增强其学习效率。其做
法为:
(1)使用比较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将概念引出,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2)通过横向比较工作原理、编程方式以及应用场合等各方面的内容,突出该课程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堂课的内容。
二、实践教学方法
按照高职院校各项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教学任务,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参观、访问,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这种在实践过程中,结合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教学方法就叫做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践教学实施阶段与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
(1)确定目的。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由于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任务以及不同专业所制订的培养目标均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了解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学习特点,从这些情况出发,明确每次实践教学的目标。
(2)精心选点。为了使实践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内容。在教学之前,应该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以及了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或者单位来实施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实施阶段
待所有准备工作做完后,按照课程的实际教学目的以及课程内容的具体需求,组织学生到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1)让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2)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任务流程以及专业技术等;(3)了解企业工作简况与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尤其是企业计划工作的程序以及内容;(4)让企业部门经理到学校进行专题报告,同时开展相应的座谈会,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
3.总结阶段
在实践教学方法结束以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同时还应让学生通过书面的形式将实践教学总结写成报告,从而强化其实践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
参考文献:
[1]孙琪,王萌.高职院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江科技,2010.
[2]马红.“商品学”理论课程实践化教学方法初探[J].职业,2010.
篇3
【关键词】高职;探究式学习;理论性课程;职业素质;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建筑结构
高职教育现今迅猛发展,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对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探索中。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熟练、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课程改革受到了企业和师生的广泛认同。其中理论性课程也应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
1.高职理论性课程特点分析
1.1功能分析
(1)基础功能。理论性课程往往是专业课的基础知识,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专业课程所需理论知识。区别于工人工作中摸索的经验型总结学习,系统的理论性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掌握最新操作技能、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起着必不可少的桥梁作用。
(2)服务功能。理论性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为专业课以及工作岗位中专业知识应用时起必要的理论知识服务。
1.2特征分析
(1)课时少、容量大。
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更加重视应用及动手操作能力,对理论性课程课时分配一再压缩。内容上理论性课程容量接近本科教育,以形成系统性,培养创新能力。
(2)精理论、重应用。
虽然容量接近本科教育,但是高职教育理论性课程重点放在应用环节。即对理论知识基础采取精炼的原则,“必须、够用”,讲清概念、强化应用。
(3)基础弱、跨度大。
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理论性课程基础薄弱,大容量、少课时的特点带来课堂教学知识点跨度大,知识点密集,无法面面俱到,形成宽而广、粗而浅的知识结构,给学生学习带来难度。
2.高职学生学情分析
2.1学习能力分析
分析中小学教学模式可以发现,中小学教育重视的是数理逻辑智力和语言智力的发展,轻视甚至忽视其它诸如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交往智力、内省智力等。现在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学业成绩尤其是理科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即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而相比较而言,这部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具有相对优势。
2.2学习现状
理论性课程侧重于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学习难度大。技能应用课程则较好的应用了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实训、实践环节学习效果要比理论性课程好。
2.3学情调查
根据高职高专大学生学情系列调查表明: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希望通过高den该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肩负社会责任。但对于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则动力不足,自主约束、主动学习能力较弱。这制约了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毕业后自我学习、继续探索的职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应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3.探究式学习
目前,理论课程以传统的授予式教学为主,授受式学习是指教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下的消极性学习。这种个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使教育失去活力,而且使学生对知识失去了求知欲。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主导,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 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 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 学习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过程而是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体围绕着自身需要的实现而自主完成的, 不是通过授受和意义解读完成的, 学习成为需要意志的、有自主意图的、自觉自主建构的积极实践。
“知识的起源, 在动机上是个人的好奇所发生的驱动力, 经由感官的观察与实验, 并配合脑神经的推理, 经过一步步的归纳或演绎而得到知识。”探究式学习方式,正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之以恒的探究行动,并以此学习热情,来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成为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
当学生有了自主探究意识, 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将自己积极融于学习活动, 并在活动中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去努力实现预定的探究学习目标,成为探究学习活动的自觉参与者。这种自主探究的意识,最终会引导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入理论性课程
理论性课程一直以来其重要性地位能够得到认可,但是在学习中往往是被认为枯燥的、难懂的,学习难度很大。在“必须、够用”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理论课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除了要对理论知识以工作需要为目标进行内容整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融合实训、实践环节,开发、应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重点在于课堂教学的设计。
4.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探究学习热情
理论性课程内容进行“工学结合”工作导向性整合后,还是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方式,学习以理论知识、理论系统为脉络,根据系统学习需要进行分块,学习过程不能体现应用,学做分离,学生学习抽象理论知识难度大,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到专业课或工作岗位需要应用时,根本无法调用相关理论知识,甚至常常不记得自己学过相关内容,或者不知道该到书上那一章节查找。
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针对工作应用,模拟工作情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工作内容为主线来划分理论知识的学习模块,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直接设计出理论知识所服务的工程应用,构建典型应用环节,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由学生为主进行思考与探究。知识的学习全部为学生自己的结果,经过实践实战过的学习,其记忆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耳听眼看。
4.2合理定位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改变授予式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当理论知识的需求任务非常明确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所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都由学生(学生团队)独立(团队合作)完成,用实践得来的经验是最难忘的,能够牢固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职业素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为主体地位,但是不等于教师全程在旁观看。教师的定位是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探索过程,在必要的环节进行指导和指正。失败和教训固然难忘,但在整门课程学习中,学生不能有效得出正确结论的次数过多,将会挫伤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自主探索的理论知识程度,并且应在关键点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用胜利的果实吸引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几个环节的问题,以问题的思索来避免学生的思路与学习内容过于偏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
4.3合理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引入多样化评价方式
在评价环节中,由于学生进行了探索的过程,其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有益的学习。因此不应仅仅以结果作为评价学习成效的唯一途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研究劳动,鼓励全体学生,激励继续探究的热情,并且,根据探究的过程进行分析每一环节的对错,而不是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学生可以在此得到自己哪里做的很好,哪里做的需要修正,不知不觉中收获到了哪怕是细节胜利的喜悦,弱化失败的打击及对失败的恐惧,逐渐形成探究意识。
4.4引导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深化探究过程记忆,形成探究意识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是经不起考验的。在进行探究式教学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整理探究学习过程,总结经验,并将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扩大化,可以触类旁通,解决一种类型的工作问题。
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方法 原因
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与任务,根据特定教学内容所采取的一切方式、步骤、程序和手段等的统称。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关系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虽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据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对华东地区62所高校的调查数据表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高达43.7%的教师仍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启发性、互动性有待增强与提高。“填鸭式”或“单向式”教学,其基本特征是“教师灌输理论多,与学生互动少”,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欠佳。根据笔者对江西省12所高校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如回答“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在哪个方面最需要提高”这一问题时,有49.2%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第二,教学手段陈旧、落后。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仍旧比较落后,课堂教学仍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为主,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十分有限。据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统计数据表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媒体运用程度还不到37%,17.6%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与爱好。根据笔者对江西省12所高校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11.8%的教师即使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但形式呆板、内容单一,根本没有展示出讲授内容的精彩性,因此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第三,教学过程不完善,缺乏实践与素质教育环节。传统的“填鸭式”或“单向式”教学,一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最后以考试是否通过评定学生成绩。它是一种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方法,缺乏实践互动,理论联系实际有待增强。“填鸭式”或“单向式”教学法,虽然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熟记,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根据笔者对江西省12所高校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如问到“你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应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这一问题时,回答“肯定”的学生多达81.9%、回答“无所谓”的学生只占18.1%。以上调查统计数据表明,超过50%的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实践环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增加社会实践环节,以改变过去由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转移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上。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虽然是“年年改革”,但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一,在指导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从长远发展的高度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而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做是“专业课”的辅助内容而逐渐边缘化。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处理好教学方法与教学实效的关系。对江西省12所高校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20.9%的任课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认识不足或认识不到位,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28.3%的任课教师对现代科技知识知之甚少,难以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停留在“满堂灌”说教上,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对江西省12所高校的调查发现,知识面狭窄的老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理解较难,并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可信度偏低。如问到“你认为课堂上老师是否充分运用了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来讲解”这一问题时,只有21.6%的学生回答“完全运用,讲课效果好”,56%的学生回答“部分运用,明显不足”,剩下的22.4%同学则回答“完全没有运用,应付敷衍”。从以上数据得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如在回答“老师讲解中你是否能够理解并信任老师的授课内容”这一问题时,只有39.2%的学生回答“可以理解和接受”,21.8%的同学回答“部分可以理解与接受”,高达39.2%的同学回答“完全不能理解与接受”。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学生认知结构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他们对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理论,表现出不信任的发展态势。
第二,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时代的节奏感不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上,都需要与时俱进,因此现有的“单一、陈旧、呆板”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或理念,不断探索、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地讲解或阐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根据笔者对江西省12所高校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39.7%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无创新之处,37.2%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或“单向式”教学方法,即向学生“满堂灌”,教学效果较弱,只有23.1%的教师尝试运用或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上统计数据表明,超过50%的教师,时代的节奏感不强,教学观念、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理念、方法、手段也应该与时俱进,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更应如此,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和创新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传统的“填鸭式”或“单向式”教学已不适应新时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求,也难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目的,因此,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
第一,“互动式”教学法。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师生缺乏互动,现代教学模式则注重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动性。“互动”式教学是在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师生平等交流,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以对话、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领悟、体会所学内容。另外,在教学中穿插对话、讨论等方式,能使教学与学生生活、学习更为贴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了陌生感。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对话、讨论等方式并不是轻松的事情,它要求组织者必须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驾驭性,为此,教师事前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水平的参差不齐来确定对话、讨论主题。对话、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全面、准确地进行启发和引导,并对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梳理与总结。
第二,“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以“案例”作为教学“把手”,启发、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使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将抽象的理论通过案例得以直观展现,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的掌握与运用。“案例式”教学法具有启发性、针对性,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开阔视野、积极探索,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案例式”教学法符合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时代潮流。
第三,“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及设备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媒体主要是指图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综合。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处理和控制为平台,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及设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来接受信息,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活泼,更直观,以强化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吸引力。
第四,“时事式”教学法。“时事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发生的时事新闻,尤其是当前国内人民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剖析,以此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时事式”教学法能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紧跟时事,密切关注国内外“难点、热点”问题,并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既能扩大知识面,又可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使理论学习变得更加富有吸引力。当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但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而定,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拓宽思路,不断探索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晓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8).
[2]史英平,于爱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3]刘慧频.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43.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ao Xingzhi'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which is the teaching methodology takes "practicing" thoughts as the core; combined with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from the sele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 to reconstruct classroom order and establish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build evaluation system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actice.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reform point is to give the basic freedoms to the students, only liberate students' body and mind, make students laboring and working in the practice, students' creativity will be trained up,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素质;能力;实践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ing;Tao Xingzhi;quality;ability;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20-03
0 引言
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问题,过去我们在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做出了很多的研究和实践。但有时候我们发现就算老师讲的再好,学生还是不愿意学,因此我们又在学生如何学上做了不少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很多学生毕业的时候却说大学期间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包括一些上课很认真的学生也是如此。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在教学中仍未摆脱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脱离生活实际的窠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样教,学生便怎样学,学生很难有联系生活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
1 教学的真谛是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建构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合一”是对生活现象的说明,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其含义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又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言是实学。”并特别指出一切教学都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实际上体现了这样两方面的含义:首先,陶行知把“做”放在了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
1.1 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选择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它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任务为导向,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是高职课程模式的特色所在。与普通教育不同,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当以过程性知识为主。在推销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以推销工作流程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在日常推销工作中,寻找顾客――接近顾客――推销洽谈――处理异议――达成交易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在这个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各类商品被推销。
1.2 按工作过程体系重建课程的内容结构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是按照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再到实践的顺序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的。在这种模式中,实践只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从而被置于理论的附属地位。这显然与高职教育特点不相符。高职课程内容应按工作过程体系整合与重构知识序列。德国职教专家劳耐尔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将理论知识整合到工作过程中去,产生全新的工作过程知识,从而凸显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
在《推销学》每个教学任务中首先都会给出学生六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都设计为一个实际的销售场景和三种顾客不同的反应及常见的错误应对方法。然后请学生分组来讨论自己碰到这样的情境会如何应对,上台来表演情境及应对方法。最后再由老师来点评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的问题及技巧,以及为什么要这要做。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
2 做的前提是发扬民主――重构课堂秩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1 重构课堂秩序,学生从听众变为演员 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就需要重构课堂秩序,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由听众变为演员,老师由讲师变为评委。在《推销学》的教学过程中一次90分钟的课程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一个班分为12个组,3-5人一组。前10分钟由老师提出问题,给出模拟情景,然后各小组的组长抽签,每个组抽到哪个模拟情景,就讨论和准备哪个模拟情景,一般同一个模拟情景由2个组的同学讨论。接下来的20分钟是分组讨论时间,学生谈论并解决抽到的模拟情景中的问题,并准备上台表演模拟情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根据学生讨论中碰到的问题给予提示。剩下的60分钟是学生分组上台表演及老师和其他同学根据表演情况进行提问和点评阶段。
学生在实际做的过程中来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明显提高,老师在实际做的过程中来教,教的内容正是学生想马上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所以教的效果也明显提升。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积极上台表演或演讲,推销学的课堂作业改为每位同学上台表演或演讲三次,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使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得到训练。在推销学的课程教学中有一半的课程教学都是这样来安排的,学生的出勤率明显提高,以往一些不爱听课的“差生”,也都积极上台表演,而且在做的过程中这些“差生”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并不必其他学生差,有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灵活性非常强。
2.2 引导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经说:“学习,尤其是创造性的学习,精神上往往得到愉快。”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为老师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为教学提高更加切实的问题情境,而且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
在推销学的课堂教学中除了给出现实的模拟情景让学生来讨论并表演这种做法以外,还采取了学生自己创设模拟情景的方法。比如“模拟招聘与自我推销”这个专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按组成立模拟公司,搜集了解该行业的情况,设计招聘广告,并现场来宣讲。每位同学要准备好简历和1分钟自我介绍;然后根据各企业的招聘情况来现场应聘。各企业根据自己的招聘需求来提问,应聘的学生进行答辩;招聘企业和观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一个企业招聘结束后再由老师进行总的点评。这种教学形式看起来好像是简单的招聘与应聘,实际上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锻炼。
3 做的方法是劳力上劳心――校内外实践相结合构建评价体系
3.1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模拟以外,要想使学生获得“真知识”就离不开实践。除了校外的兼职和顶岗实习外,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一次“创意市场实战经营大赛”。这次大赛是让市场营销专业的所有学生按3-5人一组组成模拟公司,通过调研然后联系企业采购商品,并在学校竞拍摊位来进行实战销售,并将真实的采购和销售过程撰写成案例在课堂演示并表演。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实际动手做的过程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再把经验提炼成知识与大家一起分享。
本次大赛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老师带学生实地考察进货渠道,观察市场和学习销售技巧;并根据校园市场的需求调查情况,拟定初步的进货方案。第二阶段是进货和竞拍场地:学生根据第一阶段搜集的资料和预期的销售情况,实地去采购校园一周销售的货物或者跟合作企业来开展校园促销活动;然后老师把学校提供的不同销售摊位编号,由学生来竞拍摊位。学生每天缴纳的摊位租金作为本次创意市场大赛的奖金。第三阶段是实战阶段:学生在校园内实地销售,每个组一个摊位,来销售所进的货物。配合销售学生要设计好现场销售的POP广告,及展台布置,利用所学的推销学和相关课程的知识在一周销售的时间内来达到销售和盈利的目标。老师在整个销售过程中针对学生所碰到的问题进行指导。第四阶段是总结阶段:学生要总结销售情况,将整个活动过程,根据老师的要求制作成课堂演示的PPT,并将其中一个典型的销售案例制作成情景剧本。第五阶段是分享与提高阶段:在课堂上分组来讲解PPT并由全组同学来表演情景案例。观众可以提问,最后由老师点评。这样全班同学在总结和分享过程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所获得是“思想与行为结合所产生的真知识”。
篇6
一、讲解法
讲解法是由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系统地讲述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口头语言作为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
讲解法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讲解的内容要准确无误,即讲概念要清楚,把握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阐述命题证明、推理要合乎逻辑,思路和方法要明确、清晰。
(2)系统性。讲解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注意学生理解问题的认识规律,使讲授内容系统化。
(3)启发性。讲授中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运用讲解法不等于“满堂灌”、注入式。教师的讲解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疑问,使学生与教师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4)艺术性。讲解的语言要清晰、洗炼、准确、生动,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而不失严谨。讲解语言音量适当,抑扬顿挫,富有情趣,快慢适当。
(5)情感性。讲授课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因此,情感因素的注入和喧染是提高讲授效果的最佳方法。
讲解法的优点:能够保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学时间和进度便于教师控制,并且所授内容能保持流畅与连贯;便于重点内容的分析、难点的突破,易于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节约教学时间。
讲解法的缺点:教学中学生参与少,容易造成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利于能力的培养;不易照顾学生中思维反应快与慢的两端,只能面向中等学生。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设计好的若干问题,用谈话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谈话法的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不像讲授法那样,教师讲,学生听,信息单项交流,而是信息的双向交流。在谈话中,师生之间都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及时地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这种教学过程,既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在经常问答的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芰Α?/P>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而言,要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勇于发现,积极应答。对教师的要求有下面几点。
(1)精心设计“问题系统”,对提问的对象及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备课时应拟出提问的提纲、对谈话所需的时间、给学生能顺利地回答创造哪些条件等,都要做好准备。
(2)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对某些有困难的学生,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逐步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应是学生所能理解的。
(3)要善于引导探讨、启发发现。对所提出的谈话内容,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层层深入,逐步地获得结论。
(4)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谈话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参与状态。要照顾优生和差生,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5)及时小结。谈话中要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小结,使学生明确是非,提高认识。
谈话法的优点:突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利于信息反馈;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谈话法的缺点:教学组织比较困难,教学时间不易控制。
三、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将教材内容用实物或教具演示出来,或做示范性实验来说明或印证所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演示法主要用于概念(或部分命题)教学。
演示法大体可分为四种:①图片、图画、挂图的演示;②教具、实物模型的演示;③幻灯、录音、录像、教学电影的演示;④实验演示。运用演示法教学,对教师有如下具体的要求。
(1)演示要突出主题内容,尽量排除在演示过程中对学习内容产生干扰的无关因素。
(2)在演示时要与教师的讲解和谈话相结合,通过教师语言的启发,使学生不是停留在事物的外部表象上,而要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形成概念。
(3)教具的演示要适时、适当和适度。演示的目的在于帮助理解概念、掌握知识,但最终要逐步离开教具,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教学中演示教具要恰到好处,过多地依赖教具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演示法的优点: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演示法的缺点:实用范围受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所限。
四、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主要特点是:信息交流既不同于讲解法的单向交流,也不同于谈话法的双向交流,而是讨论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学生的发言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前师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课题,指出注意事项,布置一些阅读的参考资料,每个学生都应按要求做好讨论发言准备。
(2)讨论题需简要明确,有具体的目标,问题深浅适当。
(3)讨论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4)每个问题讨论结束时,教师要作小结。
讨论法的教学程序:
(1)学生自学。教师指定自学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并指出重、难点。
(2)自行讲解。教师把要讨论的内容,按概念、命题、例题、习题等分成若干单元,把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一起进行讨论,讨论时可选出主讲人,以主讲人讲述为主,其余成员补充为辅。
(3)相互讨论。在教师启发下,对主讲的结果正确与否?有无不同解法等进行讨论。
(4)单元结论。在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归纳出正确结论,进行单元小结。
(5)全课总结。待所设计的每个单元都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全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
讨论法的优点:讨论活动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讨论前需要学生自学并准备发言提纲,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讨论中的发言固然要围绕讨论的中心,但又可以不受教材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
篇7
关键词: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奖惩法
孔子把德行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根本。孔子作为圣者先师,伟大的教育家,善于运用世界观、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结合实际运用教学方法。
一、孔子的道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孔子以“道”为人生的根本目标。孔子在《系辞传》中指出:“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说明了整个世界、生命的起源。孔子认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生万物。五行体现于人则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所以,做到仁、义、礼、智、信就是符合“道”。
孔子的世界观决定了其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这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决定的。“仁”是“道”和“德”的表现。“游于艺”就是通过六艺来达道。《论语》开篇首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指出学习的目的是改正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行“仁”,并提高人的内在修养,以此达道。所以,孔子的世界观决定了孔子的人生追求,也使道德成为教化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世界观决定了其教育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大学》把儒家教学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现方法就是使心专一,《三字经》中概括为“教之道,贵以专”。传统的教学注重内求,给学生一段诗文,先不讲意思,让学生不断地读,则其意自现。孔子的学生都学《诗》,《诗》越读,意思越出来,出的不是诗文的意思,而是本心的真知和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与以太极为本体的世界观相一致。孔子在教学中一系列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也都有其特定的理论依据,比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
二、孔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由不同层次的方法构成的,有方法论层次上的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法,也有具体方法。
(一)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然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那么在教学中就应采用不同的教育。孔子擅长运用因材施教法。《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子路问孔子:“听了就去干吗?”孔子答:“不能!”冉有问孔子:“听了就去干吗?”孔子答:“干吧!”华西问孔子:“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回答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好勇过人,我要约束他;冉有很萎缩,我要鼓励他。”冉有平时做事退缩,所以孔子鼓励他放开手脚去做;而子路却胆大敢为,所以孔子对他多加管束。这种因材施教法,契机契理,所以孔子的学生出现了七十二贤。
(二)身教法。
儒家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身教法尤其重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以道德修养为重,所以能身体力行,不断地完善自己。孔子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第十二》),这句话的意思是:身居高位的主政人的品质如风,在下者之品质如草。风加在草上,草必然会随风而倒,由此可见统治者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大舜见人捕鱼,年轻体壮的人捕于深潭厚泽这些好的地方,而年老体弱的人捕于激流浅滩,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大舜与年老体弱的人为伍捕鱼,在捕鱼的过程中,见渔者相争而不言,渔者相让则赞扬之,一年之后,则人们相让深潭厚泽矣。在这里,大舜就是通过榜样的作用来教育大家。对榜样的模仿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第十二》)这句话指出了为政者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第二》)这句话指出为政者当以德行为本,不断完善自己,为百姓做出好榜样。这种发挥官员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尧舜禹时代实行的禅让制,说明当时的领导者是以天下为公,所以能够不谋私利,为百姓选出德才出众的接班人。道德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教师都做不到,怎么会希望学生去做呢?要想使大家都去做,必须理论本身是正确的,然后还要有一个优化的环境,即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还是学校,能使有道德的人有好的结果,才能引导大家成为道德人。
(三)启发诱导。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来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它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也是如此,就不再多说了。启发的理由有二:其一,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学记》指出:“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学生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学而第一》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文中反映出子贡对贫富的看法已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孔子则提出更积极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促使子贡立即联想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子贡已经获得了启发,体认到做人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教师教学生,最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论。教师如果能这样教学,就能使学生产生“和易以思”的效果,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学生感到学习有趣而容易,又能进行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慧、素质。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四)寓教于乐。
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诗人如果想做到寓教于乐,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和心灵净化,同时应严肃对待艺术创作,遵循特定规范,既顺应读者习惯,又左右读者的心灵和审美情感,引导读者趋善避恶。在孔子的学生都学《诗》《为政第二》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篇全为真情流溢之作,学得这个真字,言行思想无不率真,便是由《诗》入道。这样,内容上是大道的表达,再配上和谐的音乐,使学生在生泼的艺术教育中提升人格。寓教于乐同时也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统一。
(五)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在学习中一个人独自冥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容易学识浅薄,见闻不广,可见讨论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讨论法。《八佾第二》中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则故事通过师生的对话,各自都有所感悟,这就是讨论法的妙用。讨论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围绕同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迫使学生不得不学会基于事实、概念和原理的推理来维护自己的意见,同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国外流行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大都是通过小组或班级讨论进行的。培养集思广益的技能。在当今社会中,许多问题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所能解决的。这就要求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做出评价,并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习这些技能的最适当的途径就是通过自由的没有压力的讨论。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讨论为学生提供了练习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极好机会。它需要学生用清晰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论点,在很多场合还必须即兴发挥。讨论法有助于高水平认知能力的形成。此外讨论法还有助于转变个人的态度。
(六)奖惩法。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人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奖惩法”中,“奖惩”就是一个矛盾,“奖惩法”能把“奖惩”矛盾进行有机统一、相互作用和转换变化,人们受之影响,从而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力量。从这一点来讲,“奖惩法”是一个最根本力量。奖励是一门艺术,适当的奖励可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增强其学习动机。孔子善于运用表扬法。《雍也第六》记载:“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所以孔子很看重他,并经常表扬颜回。这样做不仅激励颜回不断完善自身,而且也会带动别人向颜回学习。表扬的手段有很多,不仅有口头上的称赞,也包含着其他形式。“奖惩法”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产生力量的一个最根本力量。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奖惩”矛盾影响,这些“奖惩”矛盾有“优劣”、“成败”、“好坏”、“亏赢”、“贫富”和“美丑”等,人们通过心理感受、情绪反映或大脑思维,从而支配自己做出各种行为活动,由此产生各种行为活动力量。在此,我们要看到“奖惩”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是非常普通、非常实在又非常根本的一个矛盾,其中反映出来的影响或关系等就是“奖惩法”的具体体现,所以说,“奖惩法”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产生力量的一个最根本力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版
篇8
关键词: 中学历史 讨论法教学 优点 实践
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将日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仅从应考的角度看,加强能力训练和培养是必要和紧迫的。鉴于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学知识量,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等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出设想:把以讲授法为主的方法逐步过渡到引导、讨论法。
一、讨论法教学的优点
1.以学生活动为主,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可使他们养成从小读书的习惯,培养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会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关重要,“思维从疑问开始”。李政道博士认为:“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能通过这种课型慢慢培养出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因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思维活动会加快,松散的知识通过学生加工成为系统并建构成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并从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不断积极探求进而推动学习进一步深入发展。这种能力不仅在学校教育阶段需要,而且从长远看,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作用甚大。
2.课上师生间群体性的、自由的交谈讨论,可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寻求交流,既是学生的本能,又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思想上交流与合作,个体思维才能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经常改变思维角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课堂的自由交流,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
3.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探究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动手搜集整理和动脑冥思苦想,脑力和体力高度紧张,这就要求学生有坚强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这种个性心理特征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这种积极的个性心理即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形成。因此,尽早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是必需的。
4.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大大强化学习效果。根据学习心理学原则,学生自愿参与的学习过程,会进展迅速且学习内容保持率高。在课前准备和讨论过程中,大脑中已有的储存信息,在定向思维不停的刺激下被激活了,沉睡多时的知识被唤醒了,而且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使其人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如果学生每堂课都能在理解中学习,记忆将不再是问题,也不再成为负担,反过来又为能力培养提供源泉。
5.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发现学生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正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使课堂不但成为能力培养,而且是切实进行德育教育的场所。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可见,讨论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对学生智力、思想品德、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形成发挥很大作用。
二、讨论法教学的实践
我校这几年的教改实践充分证明了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卓有成效且大有可为的。我曾经对学生做了学年初和学年末的问卷调查:入学时90%以上的学生希望老师课上讲生动的历史故事:经过一年的启发讨论教学,到学年末,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师生讨论问题”的课型。短短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方法由被动接受灌输到主动讨论学习,发生了质的变化,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高。
我们要设计一些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鼓励其创新思维,课上常会出现令人惊喜的情况。比如在讲“隋朝开凿大运河”时,我一改过去的讲法,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观察出中国水系的特点:东部河流多东西流向没有南北流向――需要开凿一条南北的河。然后提问:“开凿大运河怎样最省力?”学生回答“选择经过测量的大河之闪的最短距离”之后,我继续启发道:“还有没有更好的法子?”在全班学生思路不通的情况下,由一个学习较差而且是十分顽皮的借读生打开了其他同学的思路,认为“沟通近于南北流向的天然河流,会大大节省劳力”。再如比较“都江堰与郑国渠哪项对秦国利益可能更大?”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从水利工程的功能考虑。这时我启发学生换个角度,看战国示意图,一个学生意识到郑国渠位于秦国都城一带,地处关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解决了问题。类似的教学实例在课堂上几乎随处可见。像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低估他们的智力潜能。如果不能被教师发现并引导发展,就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篇9
关键词:讨论法 步骤 注意事项 辩证关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65-01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讲究方法,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讨论教学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和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讨论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上课前布置给学生预习准备。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利用电脑上网或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在上课时,先将班级学生分为8―10个小组,每组3―5人。各组成员就讨论的主题或问题,互相交流意见及分享。在此之前教师可作简短的发言,引导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随时补充。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完毕后,各组选一位代表提出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从中发现疑难或者有意义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看法。对某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最后予以全面总结,简要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并对各组所进行之讨论情形评估其优缺点。
2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要学会“放”。教师不能一味的讲,要放手让学生学。课堂上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从讲的模式中跳出。二要精心准备。在实施讨论教学之前,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积极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胆量,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可以采用以下一些简单的方法做准备,上课多鼓励学生说话;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上课时聊;设计简单的话题,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后逐渐提高难度和深度。三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讨论教学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式的交流、探讨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目的。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否则就不是成功的讨论。
3 正确处理好“放”与“收”的辩证关系
所谓“放”,也就是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想、敢说,其实质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有“放”,学生才能自己去动脑,去思考,因此也才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想法。这样,在讨论时,也才有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听取不同发言时,可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收到学生群体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效果。所以,“放”是讨论的基础。那么,怎样“放”呢?要最大可能的“放”。以让学生最大程度上展开思维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讨论问题的难度控制在最近发展区的水准上,即学生可以达到又不易达到的程度。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猜测、探索和联想的广泛可能性,要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而不应该暗示或明示思考的方向和解决的方法。
篇10
一、讲述法
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所谓口传心授。没有口传,何来心授,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有的教学能力。恰恰是有些美术教师比较缺乏讲授的能力,只有依靠美术的专业擅长来进行弥补,这无疑是美中不足之处。如果美术教师专业水平高,而且教姿教态优美,语言幽默风趣,那学生在上课时,不仅能感受到课本中美术的审美愉悦,还感受到教师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其实,教师的用语是一门艺术,语言表达的顺畅与否直接影响课堂学生的听课质量,出色的讲述可以大大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领略各种美术风格的匠心独具之处,同时,好的讲述方法也可以帮助教师组织教学、推进教学,引领学生走进美术的大千世界里。但是,实际教学中,对美术教师有着更高的讲述要求,特别是技能教学中更要做到“精讲多练”,课堂讲述时间宝贵,须简明扼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二、讨论法
这里我们要介绍的讨论法,并不是单纯的学生之间的讨论,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思想交流活动。这个互动环节在很多初中美术课堂上都被老师们忽视,觉得上课就是应该讲授知识,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讨论的重要性。教师通过讨论法,可以将各种各样的问题抛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在师生间展开的讨论中,教师既能发现学生思想的独特性,还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和学生成为学习上的朋友,生活上的知己。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把问题设计得巧妙些,所提问题要有启发性和刺激性。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是要基于学生的好奇心和知识结构水平上提出的,不能提出过于刁难的问题,这样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语言表达要清晰,要让学生知道你究竟问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进行独立的思路,知识火花的碰撞。学生回答问题时,课堂气氛才能热烈活跃起来,为教师进行下一步的讲授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以往的教学经验当中,讨论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感觉讨论时而已经发生了讨论,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闲聊的方式一样。当然,课堂的讨论是为了推进学习活动,如果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发现讨论的主题偏离学习,就要加以引导,或者及时转移话题。
三、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
四、合作实践法
这是美术学习最个人化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在新课改下推广最深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研究伙伴,在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教师可以发挥其指导作用。这在教育心理学上用“最近发展区”和“教师时刻”来描述。同时我们能够看到一起合作学习的同学,往往也能够相互启发和点拨,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都起到“教学支架”的作用。合作实践法运用得好,就能有效地促进初中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合作精神。
五、演示示范法
演示是为了形象地传达信息,示范是为了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所遵循的法则,这都是美术教学最古老的教学方法,无论何时何地的教师,利用当场示范和演示都是最吸引学生目光的。但是随着新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出现,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把实际操作演示过程事先录制好,然后在课堂上重复播放,这样看起来是万无一失的教学方式,但是却失去了现场教学的感受,学生不能更直观的感觉到绘画或者雕刻等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美术技能的演示和示范要尽可能地做到教师现场教学。
六、参观法
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由美术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即我们常说的户外写生练习。学生一旦走出教室,感觉的丰富、思维的活跃,是任何课内教学活动所无法替代的,这也是美术教学中强化学生感性认知的独特方法之一。还可以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 上一篇: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优劣
- 下一篇:劳动实践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