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制度建议书范文

时间:2024-04-01 11:3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制度建议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制度建议书

篇1

(一)缺乏先进的资金管理理念

由于地勘单位的资金不是固定在一个部分的,它的分布比较散,涉及各个区域,有的设备出现问题了需要修理,有的设备更换也需要资金。现在部分地勘单位对资金的管理不是很到位,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资金管理理念不够先进,缺乏科学现代的管理理念;其次对资产的管理缺乏规律性,不能做到定期清理核对资金;再次对于已经倒闭的实体店未能及时进行处理

(二)举债规模较大,负债结构不合理

从公认的标准来看,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分别占负债总额的50%左右,而地勘单位负债比例偏大。债务具有利息支出抵税效应和财务杠杆收益的作用,不合理的负债结构势必影响收益。

(三)对于预算的管理没有形成制度,比较随意

由于地勘单位存在编制限制,财务人员不够用,很多财务人员做了多份员工的工作,导致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出现,所以经常会出现预算人员不够,预算也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再加上财务工作本省的保密性,其他部门很少介入财务的工作,他们之间联系和沟通都不够充分,在进行预算的时候就会出现项目不清晰的问题,对预算工作缺乏监督,没有监督的工作就容易出现问题。

(四)工作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地勘单位每年的工作量都很大,但是长期以来都是受制于传统的体制,经营方式也比较封闭,虽然承包了大量项目,但是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工作的重点放在产值上而不是效益上,所以往往都是高投资,低回报,无效益。如此缺乏风险意识,不懂得参与市场竞争,长此以往,势必要被市场所淘汰。

(五)筹资方式单调,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目前,地勘单位最普遍的筹资方式就是国家拨款、银行借款、企业内部积累和商业信用等,连融资租赁、联营这种比较老化的筹资方式也较少见更谈不上发行债券和股票。在筹资渠道上,地勘单位最常用的筹资渠道除了国家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自留资金外,偶尔会借用一点其他企业资金和职工资金,很少吸收其他方面的外生现金流量。

(六)合同管理中的问题

合同管理工作是地勘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工程项目合同直接关系着工程的进度、预算、质量等。目前,我国的地勘行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市场积极方向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合同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通过调查我们对当地勘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概括,如下:1、合同内容不清晰并存在一定的缺陷;2、对合同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当。

二、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域风险控制的一些措施建议

(一)提高资产管理的理念

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不管是哪种资产,对其管理首先都要提升管理理念,放弃先前粗放式的管理理念,采用现代式的管理理念。首先将资产管理落实到人,权责分明,一旦出现了问题就可以快速找到管理人,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这样就提高了管理效率;其次要定期对账,这样可以提早发现问题,提早解决。

(二)加强债权债务的管理

及时清理债权债务,是解决地勘单位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重要措施。应建立债权债务评价和分析系统,适时了解控制债权债务的变化情况,并定期与对方进行核对,制定完善的收款办法或措施,严格控制账龄、账额,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及时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三)重视预算管理

形成预算管理的制度,定期实施预算,提高财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不要把预算部门鼓励起来,这会严重降低他们的工作效率。在执行预算的时候,要及时调整方案,跟进项目,出现问题及时更正,通过和其他部门联系,随时关注资金动向,做好更改预算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会存在风险,地勘单位更是如此,矿产开发、地质勘探都会存在风险,所以要更加注意。在实际的经营中,管理者要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争取把存在的问题考虑清楚,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此外一旦出现了风险也要能够迅速及时地提出应对的策略,快速高效的解决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此外,出现了问题不要推卸责任,将关注点放到解决问题上。

(五)加强合同管理

1、地勘企业在签订工程项目合同时,一定要确保合同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签订之前要充分审核合同的条款,尤其是关于项目造价与定价的条款;2)要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以便于再出现合同纠纷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企业的利益。

2、增强对合同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签订合同之后,在合同执行的过程中,企业也应该设置专人监督管理合同的执行情况,对于违反合同内容的操作要严厉制止,确保合同良好、有效的履行。

(六)做好会计的培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整体水平

定期组织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培训人员的选择也要慎重,选取专业性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主持培训,争取每一次培训,财务人员都能从中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对未来的工作有所帮助。会计的工作不仅是报账,还要做好管理,对财务人员培训的目的之一就是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向管理会计方向发展,这样他们才能全面掌握单位的财务现状,预测未来的发展形势,能够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的决策。

篇2

[关键词]基建财务问题对策档案管理

企业要想建设成为一个高质量、高速度、低造价并且合理分配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就必须利用基建财务对工程建设计划执行过程中所体现的资金动向进行科学的、严格的核算和监督,为制定基建计划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因此,加强基建财务管理十分必要。

一、基建财务定义

所谓基建财务,主要是指负责与在建工程相关工作的财务。它具体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编制项目概算、工程预决算、从项目建设到项目竣工结束的财务决算全过程。主要工作包括:(1)管理基建工程款项的拨入,支付和结算;(2)编制基建报表制度;(3)参与基建项目预算,内控,核算,验收,合同签订,决算;(4)制定基建财务制度;(5)监督基建工程合同的执行;(6)其他有关基建财务事项。如:对基建业务中的材料、设备采购、存货、各项财产物资及时做好原始记录,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定期进行财产清查。

二、企业基建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制度在实施中的问题。1996年1月1日起执行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凡是符合规定条件,并报经主管财政机关审核批准,建设单位财务会计与生产企业财务会计已经合并的,不再执行本制度,应执行相应的企业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对基建业务核算只设置“在建工程”一个科目,该科目“编制说明”定义“本科目应按工程项目和外购工程物资设置明细账”,对其中核算内容繁杂的“待摊投资”如何设置明细科目和确定分摊方法未提及,对混合在一起的土建工程成本在明细项目中如何分配也未提及。

2.管理制度不全。现行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基本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实践中可操作性差。有些制度明显落后于基本建设发展要求,但是在新的制度尚未出台前、旧的制度又不适应的情况下,基建财务管理也经常出现无章可依的被动局面。尤其是对违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行为的相关文件,处罚规定不具体,难以掌握处罚的尺度。

3.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的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基本都分散在计划部、组织部、财务部等几个部门,基建业务会计核算作为单项业务并入财务部门,分散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长期以来,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基建财务是临时的,专职基建会计人员无关紧要,或者由其他财会人员兼职基建会计。临时的基建财会人员即使对正常基建业务记账处理能够胜任,也无法处理“待摊投资”的摊销、工程成本的结转、竣工财务决算等难度较大的业务,更谈不上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投资估算和财务测算方面的内容。

4.可行性研究分析不足。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常常由于片面领会文件的精神,受到相关行业部门的限制。

三、企业基建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1.科学建立基建财务制度。会计科目的设置是基建财务的基础,一个合理的构架更利于项目的管理。工程技术部门负责工程施工,而财务部门则反映单项工程的资金价值,会计科目、单项工程辅助核算应按工程概算设置。进行一一对应,相匹配。这样才能准确地核算单项工程成本,才能区别哪些是概算外工程。为工程竣工结算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依据。避免超计划、超预算。建立健全基建业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依据各项制度深入到工程管理中。

2.强化企业基建财务的管理。要结合各个区域特点,完善财务统一管理制度,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对重点项目在组建时就要积极比较分析建设资金的统一管理、统一机构人员、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财务结算和竣工决算。由此形成对企业资金安全运行的统一制约机制,从而规范资金管理,促进资金安全。

3.做好项目的建档意识。要做好工程文件、资料的建档工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供完整的技术数据。首先应从合同签订抓起。这样工程项目的工程文件、资料收集、立卷、归档;其次,通过合同进行了分解,加强工程各参与单位完成此工作的责任感,做到各负其责,也为文件、资料的超前控制奠定了法律基础;再次,加强全程跟踪控制,加强督导。从项目的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开始就应对档案资料进行跟踪、收集和监督,对具体文件、具体资料形成的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跟踪和督促,确保文件收集过程的完整性;最后,努力完善、健全早期建筑的文件资料和收集归档。

篇3

一、财务制度的变迁

财务制度被定义为规范企业同各方面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准则以及办法的总称,对企业投资具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财务制度变迁指的是在种种技术的和社会的约束条件下财务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从深层次上讲,财务制度变迁就是与财务活动有关的各利益主体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利益主体包括到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劳动者、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商等,这些利益的调整也就是对投资格局的重设。

(一)改革历程

我国财务制度的重大改革主要有:1992年至1993年相继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2000年颁布了各行业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新审计准则,同年颁发新《企业财务通则》,并于2007年开始执行,极大的推动了我国财务制度的规范化进程。

(二)仍然存在的问题

首先,新会计准则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实质性)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准则实施外部环境的相关法规,例如《公司法》、《税法》、《证券法》、监管方面的法规等如何与准则协调的问题;公允价值的操作问题,既需要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程序、参数等方面进行开发,也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国有企业和特殊实体如何采用新准则问题,对于国有企业是否符合根据信息做出决策这一新准则的基本假定依然存在疑问,信息有用性存在质疑,因此新准则的条款在推行过程仍然可能存在较大变动。

其次,新《企业财务通则》后,合理地界定了政府财政管理的边界,对投资者与经营者的财务行为进行了有力规范,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新《通则》的实施,涉及的取消职工福利费制度、企业国有土地使用、研发准备金提取、财务风险控制等规定,也必将对企业产生影响。

新审计准则也为前两项财务制度的实施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具备执行新的风险导向审计准则的前提和条件,仓促上阵的审计准则在实践中也必然遇到困难。

综合来看,三项新制度的实施必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价值重估,对企业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企业投资行为。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增加公司财务决策自由度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财务风险。

(三)特点分析

虽然中国财务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变革后的财务制度仍将随着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继续进行调整、变化。财务信息网络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不仅能有效改进财务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而且对财务管理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冲击;金融市场的深化,各种新金融工具曾出不穷,一方面扩大了财务对象的范围,另一方面,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成本、收益、风险等的确认、计量及风险控制已经大大超越了原有财务人员的想象,既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投资收益,也可能因控制或处理不当给企业带来巨额投资亏损,使企业陷入险境。中国经济正在逐步汇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财务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企业财务活动的原则和规范,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财务制度的老化现象是制度运行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要求在选择财务制度时,要自觉地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制度进行修改、补充或更新替代。

二、项目评估与审核政策的变动

项目评估,是指利用系统原理、规模经济理论、投资优化原理、风险不确定性原理等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评价,使资金投入产生最大产出的活动。项目审核,是按照国家规定对基本建设项目等进行的审查与核准。从宏观角度看,投资项目评估与审核政策影响着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最终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产生影响;从微观角度看,投资项目评估与审核政策对项目成败起着把关的作用,会对企业经济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因此,项目评估政策合理与否会对企业投资产生重要影响。

(一)改革历程

主要经历了如下重要阶段:改革试点期(1979-1983年),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开工报告制度、国内投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扩大改革期(1984-1987年),全面推进分权化、引进市场机制和加强投资责任约束机制改革,开始对大中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引入技术咨询评估制度;改革推进期(1988-1991年),系统提出中国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措施,参照FIDIC条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监理制度;全面改革期(1992-2002年),提出“用项目登记备案制度代替行政审批制”,对“三大类”(公益性、基础性和竞争性项目)的投资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开始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革深化期(2003年- ),逐步建立起一套投资领域最全面、系统、权威的改革方案,并开始着手建立责任追究、信用监督、失信惩戒等制度。

(二)仍然存在的问题

从其发展历程看,我国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乱拍板、超概算、拖工期现象依然屡见不鲜;条块分割,横向沟通阻碍重重;流程不科学,项目问题反应缓慢;专业工程管理人员缺乏且素质尚待提高;信息化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等。反映在投资项目的决策上,受限于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决策的经济性要求与决策的非经济性考虑的矛盾、决策权限与决策风险不对称的矛盾造成了问题重重,例如政策形成虚设、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等现象的屡禁不止,极大的影响了投资效率和积极性。

(三)特点分析

深析上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投资对项目评估体制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如何建立投资活动完整规范的评价体系,如何考察项目评价中人的因素的作用,如何建立动态评价的观念及其系统,严把项目审核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三关,强化项目跟踪监督,合理控制投资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篇4

【关键词】 高校基建;财务细化管理;投资效益

针对当前高校基本建设的发展,强调高校财务实行整体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尤其是细化基建财务管理,使学校的基建投资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降低基建工程成本,提高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等利用率,有利于提高执行效率,解决目前高校基建财务普遍存在的规章制度执行力薄弱、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一、细化管理,健全基建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会计工作职责

精细化管理首先要靠科学的制度来规范。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强化分管校长的基建财务管理意识,对基建工程财务控制负主要责任,有责任和有义务监督建立健全学校基建财务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机构,加强基建财务队伍建设,是执行基建财务制度的基础。高校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单独的基建财务管理机构或在财务机构中指定专人负责基建财务工作,严格按国家有关基建财务制度进行设账和财务核算,并保持机构、人员的相对稳定。应选择专业知识丰富、责任心强的基建财务人员,负责基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基建专业和财务专业培训,逐步推动基建管理信息化进程,更新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基建财务人员的素质,使他们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需要。

(二)加强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

重视高校基建内部财务控制的检查与评价,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基建财务内部监督体系,是执行基建财务制度的保证。学校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相关专业内审人员定期检查基建项目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内部财务控制的漏洞,直接向校领导报告工作。内部审计应侧重于基建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以及工程项目结算值的准确性、合法性。内部审计的监督检查属于内部评价,应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监督,保证整个工程项目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合法运行,不断完善内部财务控制目标,使基建财务制度得以有效执行。

(三)明确高校基建会计工作职责

要制定详细的会计工作职责,以使基建财务工作人员有具体详细的工作指导。基建会计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有关基本建设的拨款、材料物资管理与核算、费用开支、工程成本核算工作;负责学校基本建设年度预算和各项收支计划的编制上报工作;负责学校基本建设投资的收入与支出核算与管理工作;做好基本建设各项材料物资的定期与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工作;负责基本建设工程预决算的审查工作,参与基建竣工验收,参与各项隐蔽工程和重点部位工程量的验收或测算工作;负责学校基本建设各种往来款项的清理与核算工作;负责基本建设各类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的编报工作;负责基本建设资金的有关凭证、账簿、表册等会计档案的保管和归档工作,并做好会计信息分析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供真实、可靠的基建会计信息。

二、细化管理,注重基建项目全过程控制

基建财务实行精细化管理强调实行基建项目全过程的控制,充分发挥基建财务管理职能。工程项目的内部财务控制是实现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包括项目决策控制、勘测设计与概预算控制、招投标与合同控制、施工过程控制、竣工验收与决算控制等五个环节,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一)做好基建前期准备工作,严格基建审批程序

按现行制度规定,基建项目的审批程序是:首先应有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然后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报告呈报给有权批准的政府部门批准,建设单位再委托设计部门编制初扩设计任务书,再报政府管理部门批准,由设计部门编制施工设计图,申请开工报告,由上级批准后,基建前期程序完成,才能进行项目建设实施阶段。基建财务部门必须掌握这一程序中各个批准文件及明细附表,所有基建经济活动要有批准文件与合同。

(二)重视基建材料采购和工程款支付控制

财务部门在办理支付工程及材料款时,根据不同情况,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按基建部门和财务部门协商并经学校领导批准的资金计划付款;二是按施工或材料供应合同签订的条款和价款支付各种款项;三是按照监理部门、跟踪审计部门审核和甲方有关管理部门复核会签过的工程进度资料付款。

基建财务部门应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对每一项每一笔工程、材料款的支付,都要对照合同认真仔细审核,监督每一笔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如工程价款要坚持按工程进度支付的原则,工程价款结算的内容要与年度计划和设计文件相符,工程质量要符合设计要求等;支付设备、材料款要坚持钱货两清的原则,要根据合同规定的条款、现场管理人员签收证明和实际到货的品种、规格、数量相符等进行审核无误后办理付款。高校基建财务人员必须树立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实际调查、了解、核实工程进度和设备、材料到货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控制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支付比例,以防止工程、设备、材料款超付现象发生。特别是要将最后批准确认的基建投资计划作为基建财务筹资、使用资金、会计核算的依据,如没有合法的基建投资计划,基建财务部门要进行监督,督促有关部门尽快报批计划;如确没有正式计划,则应停止支付基建款项,不能先斩后奏。

(三)做好工程竣工决算工作

基建工程竣工后,要求施工单位及时进行结算,进行结算的单位均应为合同签约的施工单位,本地施工单位结算发票上应加盖与合同签约施工单位名称相符的财务专用章。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反映竣工项目建设成果的文件,是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的依据。编制时应认真执行有关的财务核算办法,严肃财经纪律,实事求是地编制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做到编报及时、数字准确、内容完整。学校财务处、审计处、基建处、资产处应加强对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组织领导,组织专门人员,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积极配合建设单位做好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基建财务人员只有严格按照基建法规和基建财务规章制度办事,加强监督管理,才能杜绝基建管理上的混乱现象,在督促基建有关部门按章办事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基建会计核算质量,规范基建财务管理的各项程序,使高校的基建投资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细化管理,着重抓好基建资金流转过程

(一)细化资金管理环节,合理使用资金

基建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各工程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但在基建计划管理中首先要制定好年度基建资金计划。财务部门应根据学校的财力情况及资本运作情况,对计划部门所制定的年度基建计划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计划部门下达基建资金计划后,应维护计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计划,对基建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建议计划部门调整、追加,或减少投资计划。为全面了解基建项目的建设和工程进度情况,高校基建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和掌握建设项目概算投资额或工程项目合同投资总额;

2.各建设项目到计划年度累计完成投资总额;

3.各建设项目每月工程进度和资金支出进度是否相符;

4.单位结余资金的数量构成情况,本年可利用数额;

5.自筹资金安排的项目资金来源是否到位,是否合理可行;

6.工程建设的其他条件是否具备。

加强高校基建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投资控制是核心,合理的投资应力求做到所投资项目平面布局合理,使用功能完备,防止投资无计划、开支无控制、质量不达标、工期无保证的现象发生。

(二)完善基建财务的基础工作,认真做好日常核算工作

加强基建财务各项基础工作管理,做好日常核算工作,高效、有序地组织资金核算工作,按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妥善处理各项工作,充分调动与发挥基建财务各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日常基建财务核算工作中,首先要把好记账前的审核关。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纠正,做到有问题处理在记账之前。现金管理做到日清月结,定期获取银行对账单,每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确保账簿反映情况的及时与完整,并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部门提供所需要的基建会计信息。

总之,高校基建财务实行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繁重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实践工作中还需要基建财务工作者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高校基建财务实行精细化管理,基建财务人员要以细为起点,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对基建财务的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具体业务,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并在实际工作中抓贯彻、抓落实。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医院 财务管理 内部审计

一、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医院财务管理是指医院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措施;医院内部审计是指对医院各项业务进行客观评价,审查各项业务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程序,并提出改进建议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虽然在工作程序、工作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是由于两者的最终目的均是为了促进医院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所以使得两者存在着必然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作内容均是监督医院经营管理活动

对于医院而言,财务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除了能够如实反映出医院以往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之外,还能对这些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看其是否与医院的经营轨迹相偏离、是否与内控制度的规定要求相符合。医院的内部审计同样是以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内控制度为依据,以会计资料为基础,对医院会计资料中所反映出来的各项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进行检查。从本质的角度讲,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再监督,对财务部门已经确定的内容进行再次确认。

(二)工作目的均是改善医院经营管理

财务管理主要是借助相关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对医院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核算,当发现某项经济活动中存在问题时,则要及时向医院领导汇报,并针对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意见,确保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减轻医院的经济损失。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主要是通过对各部门内控制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的审计,检查制度的建设及落实情况,并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管理薄弱环节,向医院领导出具审计报告,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由此才能够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得以提升,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具体而言,医院的财务管理是监督,而内部审计则是再监督,两者均具有监管职能,是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可以为医院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工作依据均是会计信息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核算信息是对医院一切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财务部门在严格执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结果进行连续记录,并生成财务报表,能够为分析医院财务状况,评价医院经营成果提供可靠依据。与此同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从而有效杜绝财务会计工作出现违法乱纪行为。

二、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建议

(一)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医院应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突出财务管理重点。具体措施为:首先,加强预算管理。在每一年的年初时,财务部门可以按照医院当年的发展规划,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并在确保能够略有结余的前提下,由财务部门负责牵头,其他各部门积极参与配合,编制合理可行的年度预算,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落实执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医院的各项支出均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在未经审批的前提下,不得超出预算。其次,加强收入管理。财务部门全权负责医院各项收入的统一核算及管理,并对各项收入的实际情况进行核查。除财务部门外的所有部门及人员均不得收取任何款项,也不可私设小金库及账外账。同时,应设立票据登记簿,对各项收入进行详细记录。此外,要定期对原始凭证进行核对,并由专人负责审批,审批合格后要做好归档和保存。再次,加强支出管理。医院的各项支出均必须与国家现行的财经法规制度要求相符,并对支出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与审核,非正常支出坚决不予报销。最后,加强资金管理。进一步贯彻落实与现金管理有关的规定要求,医院的各项收入均必须及时存入到银行。财务主管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现金库存进行抽查、核对。支票与印鉴不得由同一名财务人员管理,也不得多头开设账产。

(二)重视基建项目内部审计

随着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需要积极开展基建项目,才能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物质支撑。为此,应当加大对医院基建项目的内审力度,这样不但能够使医院的运营成本有所降低,而且还能有效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可对基建项目的程序进行规范。首先,可将基建项目中与职权有关的事项作为审核重点。例如,项目建议书、预算编制、授权手续、决策等等。其次,要加大对基建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及管理的审核力度,这是因为该环节与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联,是财务管理比较容易疏漏的区域。所以,应当在项目前期对资金来源、筹措渠道进行审核,并对项目预付款、进度款、结算款等进行层层把关,避免资金流失的问题发生,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性。

(三)加大财务审计力度

医院可以通过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并配备数量足够、业务过硬的专职审计人员,以现行的财经法律、相关财务制度等作为主要依据,开展内部审计。为进一步提升医院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医院应当编制合理、可行的内部审计计划,并在计划中对审计的重点内容加以明确,然后在不影响其他各部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同时,应当将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发挥出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并针对财务管理的特点及其倾向性,将如下内容确定为财务审计重点,具体包括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固定资产投资、内控制度、效益工资分配、药品购销等等。通过对医院的财务进行审计,可以发现财务管理工作及各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据此可进行改进和完善,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而且还能为医院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加快内部审计战略转型

从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审计仅在事后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换言之,当前的审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医院对内审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应当加快内部审计的战略转型,通过扩大审计范围,为医院内部经济管理工作及外部经济业务的开展提供支撑。首先,应对现有的审计目标进行转型,使其从原本的发现型、复合型,向预防型和增值型方向转变。其次,审计角色应从过去的监查型,向咨询、决策型转变。再次,在审计内容上应当增加管理和效益审计,审计手段也应与增加的内容相适应,并合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最后,审计方式要一改传统的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型,即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审计。通过上述转型,能够使医院的内部审计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升。

三、结论

医院应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的作用,通过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突出内部审计工作重点,进而强化对医院资金的有效控制,杜绝违法乱纪行为,降低各类风险,切实保障医院各项医疗服务顺利进行。医院要转变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工作相互独立的观念,将财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同时也将内部审计作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从而充分发挥出各自的职能作用。

(作者单位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 陈明月.新医院财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控制策略探讨[J].知识经济,2014(5): 77-79.

[2] 王飞侠.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问题和对策[J] .中国医药导报,2011(9): 55-56.

[3] 姚h,杨威威,赵弘博.现代医院管理应加强内部管理审计[J].医院管理杂志,2014(3):88-90.

篇6

【关键词】 高校基建;财务控制;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出现了基建热潮, 基建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是,高校的快速扩张和负债办学机制的引入,在为高校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而且,随着我国高校基建管理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预防基建职务犯罪日益显示出其迫切性。高校基建职务犯罪的原因复杂,但从已发生的腐败案来看,高校基建管理权向高校倾斜仅是腐败高发的诱因,缺乏必要的与这种管理权下移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基建腐败高发的根本原因。基建财务内部控制是做好整个基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之一,是高校基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及预防基建职务犯罪,加强基建财务内部控制是其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之一。

一、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当前高校财务制度尚不完善、单位对基建财务管理工作认识不足等客观原因,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1)基建财务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财务制度设计还不完善,一些高校基建财务尚未完全纳入其学校整个财务管理体系中,给高校财务直接监控基建投资带来一定的困难。

(2)高校内部基建、财务、资产管理等部门协调不足,影响了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

(3)基建财务管理基础和管理手段薄弱,对基建全过程难以实施有效控制。

(4)基建财务人员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亟待提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体制不顺,约束机制不健全;基本建设项目内部财务控制不健全;基建工程和财务复合型人才匮乏等。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加强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对策,为完善高校基建内部控制提供一些参考。

二、加强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的一些对策

(一)强化高校领导的基建财务管理意识,提高基建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目前,高校领导常常未能充分认识到基建财务人员参与学校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进行基建投资主要靠抓好基建部门的管理工作,基建财务人员只管照章办事,按合同规定付款即可。基建财务人员缺少参与单位财务分析、研究及预测的机会,未能参与项目决策、招标、施工、竣工验收与决算控制和监督检查,对于违反项目决策程序、合同不合理变更、随意挪用基建资金等不合理现象财务监督实施不力。所以,高校领导有责任和义务去建立健全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如:资产管理制度、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工程变更审批制度、工程价款结算制度、成本核算制度、供材采购管理制度、费用报销制度、基建财务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制度、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等),特别是当前高校基建处速发展时期,更应强化基建财务内部控制和自身责任意识,将基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作为基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落到实处。

要做好基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基建财务人员的素质、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关键。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不断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其基建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和管理水平,这不仅包括更新观念、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掌握财会专业知识,还应了解建筑施工等专业知识、基建项目建设一般程序、招投标、概(预)算等相关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逐步推动基建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使基建财务人员适应新形势下基建财务管理的需要。

(二)将基建财务内部控制覆盖基建项目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财务管理职能

高校基建财务人员在基建项目过程中,要做到事前参与预测和决策、事中注重控制和管理、事后有分析和评价。基建工程项目的财务内部控制是实现基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包括项目决策控制、项目设计与概预算控制、招投标与合同控制、施工过程控制、竣工验收和决算控制等五个环节,贯穿了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1.项目决策控制环节:基建财务人员要对项目建议书中的财务分析和预测结论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并给出具体的书面意见,并参与项目决策的全过程,会签相关决策决议。

2.项目设计与概预算控制环节:基建财务人员应对项目设计中的施工图预算进行审核,其审核内容包括项目工程量的准确性、定额套用的正确性、费用计取和汇总的合理性。

3.招投标与合同控制环节:该环节包括招标、投标、开标、定标和合同管理等阶段,基建财务人员都应参与其中,这样既有利于基建财务人员了解项目施工队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情况,了解工程的特点、工期、预算价格、承包方式,而且对于结算办法以及与财务有关的条款,还可以从财会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4. 施工工程控制环节:该环节包括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的执行、施工款的拨付、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进度控制、施工费用管理等内容,基建财务人员应参与施工的全过程监管,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并在关键点重点控制。

5.竣工验收与决算控制环节:基建财务人员应及时开展各项清理工作,审核竣工决算书,编制竣工决算初稿,报请决算审计,参与分析概算、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分析,并对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三)把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健全岗位责任制

高校应当根据基建项目的特点,找准基建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控制点需要紧密围绕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的中心环节,并向周围业务流程扩展。关键控制点的设置要合理、易行、有实效,控制点过多则让基建财务内部控制失去灵活性,容易挫伤基建财务人员的积极性,而过少则会影响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所以要准确把握基建项目内部财务控制,需从以下四个关键点来控制:

1.工程项目上:基建财务人员必须首先对工程项目的合法、合理性进行认定,审核工程项目是否具有完备、合法的审批手续,工程预算、概算且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要合法。

2.工程实施上:基建财务人员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性要进行监督。一是建设合同必须通过招标确定;二是对工程项目要进行随时监督。

3.工程记录上:基建财务人员对工程建设的事项要及时记录。 项目负责人要及时定期向财务人员提供工程进展报告和资金预测报告。

4.工程成本上:基建财务人员应正确核算工程成本,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水平。一是及时准确记录工程进度、材料、设备等投资情况;二是在建工程是否及时结转为交付使用资产;三是变更项目内容是否得到必要的批准;四是实行建设期审计;五是定期复核工程进度及质量等级;六是对可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的借款费用进行及时核对。

(四)加强会计核算,规范资金拨付和账务处理程序

高校基建财务应并入校级财务中,在基建财务中完整设立会计科目及明细账,科目明细级数设置应以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为原则,过细过粗均不宜。高校基建会计科目应按三级明细科目设置,即一级对应总账科目,二级对应工程项目名称,三级对应项目的承建单位名称。在高校基建会计核算中,除开设了银行辅助账户后需设“银行存款”科目外,还需设置如下一些基本科目:“建安工程投资”、“库存材料”、“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待摊投资”、“设备投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 “应付器材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基建拨款”和“交付使用资产”等科目。

严格规范资金的拨付程序:1.工程款支付基本程序为:施工方申请监理工程师审核签字跟踪审计工程师审核签字甲方代表审核签字基建处工程科长审批基建处分管工程的处领导审批财务处分管基建的处领导审批审计处领导审批(规定限额以上资金)分管基建的校领导审批(规定限额以上资金)基建财务部门付款反馈信息;2.材料款和设备款支付基本程序为: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申请监理工程师审核签字跟踪审计工程师审核签字材料员审核签字基建处材料科长审批基建处分管材料的处领导审批财务处分管基建的处领导审批审计处处领导审批(规定限额以上资金)分管基建的校领导审批(规定限额以上资金)基建财务部门付款反馈信息。

同时,要在工程项目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环节规范好基建工程项目的账务处理程序,特别是对于项目的账务后期结算要重点进行规范。如对已经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资产,要及时办理估价入账手续。估价入账不能根据“建安工程投资“和”待摊投资“两部分,而应根据工程合同的建造价值加合同变更价以及自营工程发生的物资成本、借款利息、人工成本等对项目完工工程进行账务结转。基建财务人员要对已估价入账的资产进行必要的调价: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如果在完工年度内没有办理决算手续的,一旦办理了决算手续后,须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

(五)加强建设项目财务信息管理,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高校应指定人员负责财务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利用会计电算化的手段,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向上级主管部门、主管领导报送财务信息资料。报送的财务信息资料主要包括反映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的月报、年报,项目竣工财务决算,项目竣工后的投资效益分析报告及其他相关的资料。同时,要加强学校财务、基建、资产及审计等管理部门的沟通,及时反馈相关财务信息,使得各方及时掌握情况,确保顺利完成项目任务。高校基建处在安排下一年度基建计划时,应根据学校财务部门提供的资金可供量和内部调剂的可能,编制年度计划,并及时报送学校财务处。各建设工程项目在开工之前,基建处应向财务处提交工程施工合同、投标函书、开工许可证及与支付工程前期费用有关的全部合同,以便作为未来办理各项资金支付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何蔚.关于加强和规范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8(1).

[2] 李天鹏.加强基建财务管理促进内控制度建设[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0(3).

[3] 李玉桂.高校基建财务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4] 刘巧华,袁玲娜.关于高校基建会计制度化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4(1).

[5] 王辰.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经济,2006(9).

[6] 王江.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 谢红梅.浅议基建财务内部的会计控制[J].价格与市场,2004(11).

[8] 周菊芳,宗建岳.当前学校财务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对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1).

篇7

关键词 集中核算 会计监督 作用

各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来,通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努力探索,在发挥会计监督作用方面成效显著。因为一是会计人员能独立于单位履行监督职能;二是实现了事前监督,从源头扼制了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三是体现了“集中”的优势,一有制度出台,都能及时、全面实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困难制约着会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且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会计核算中心在履行会计监督职责的同时还需兼顾公平、倡导服务。本文拟就如何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会计监督作用,提几点建议。

一、统一标准,健全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核算中心最能全方位、第一时间地实施会计监督,只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统一的经费支出标准作为依据。而现今,很多财务行为仍然没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有的规定不明确;有的现行的标准与实际有较大差距而操作性不强。这就急需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细化、统一的支出标准并经常更新(要细化到具体费用支出,如办公费、邮电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差旅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项目经费的使用等),再借助会计集中核算自身的优势,相信全面、严格地履行好会计监督是没有问题的。会计核算中心也可以通过积极收集、总结日常会计监督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主管单位财政部门或通过财政部门向政府报告,在不违反上级有关制度、文件规定的前提下,及时制定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经费支出标准。

二、上下联动,构筑会计监督体系

很多地方都是在县(市、区)设置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会计集中核算,而其上一级政府没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而各县(市、区)在处理业务时也相对比较封闭,难于进行业务交流,不利于形成合力。这就需要为会计集中核算建立一个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平台,使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向上,可以请示咨询、汇总问题;横向,各县(市、区)可以就具体问题及时沟通,统一监督口径。而在县(市、区)内部,会计核算中心要经常同财政部门各科室及其他财经纪律监督部门进行沟通,如核算中心应积极为财政服务,及时向财政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如提供预算定额数据,有助于合理的预算安排;对项目资金实施跟踪落实,有助于实施财政监督检查。财政也应为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提供便利,如细化预算支出口径,实施更合理科学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中心应及时公布政府采购目录,根据核算中心提供的数据,及时修正、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等。

三、内外结合,营造会计监督氛围

1.在会计核算中心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业务水平尤其重要,这关系到能否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督。(1)要加强他们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增强会计监督的力量;(2)在具体业务方面,针对财会工作操作性、政策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应定期组织业务探讨和有关财经法规的学习;(3)加强工作岗位建设,通过健全的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的制定,并采取定期轮岗,使各岗位会计人员既能较好地分工协作又能相互制约;(4)可使用否定报备制度(碰到认为违反财务规定不予受理的或相关规定比较模糊不好把握的应填写否定报备单提交集体研究)和内部稽查制度(即成立内部稽查小组,定期抽查各核算小组的会计资料)相结合的办法,确保各岗位会计人员能依法、准确、公正地处理每一笔报账业务。

2.在同核算单位关系的处理上,应利用核算中心的资源优势加强对核算单位报账会计的业务培训,使其能把好报销业务审核的第一关;加强对单位领导财务知识和财经纪律的宣传,使其认识到单位负责人是财务第一责任人,应当保证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核算中心可以通过组织报账会计培训、座谈,发出财务建议书,利用对单位备用金、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等机会深入各单位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单位的业务特点,掌握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更好地进行会计监督,也能促使各单位自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四、及时公正,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篇8

[关键词]组织 持续改进 财务质量管理

ISO9001:2000质量管理

“ISO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是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的国际标准,是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ISO9001:2000(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下称体系)是“ISO9000系列”标准之一。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实际上是确立一套组织内部运作的管理规则体系的过程。它能实现组织的系统化管理,优化和改善组织的内外部工作环境;建立自我监督、评价和自我改善的管理机制,能使组织内部各层次人员职责明确,提高人员综合素质;能够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增强管理层决策效能。下面就以我院为例,具体阐述如何以体系为标准构建财务质量管理体系。

一、用体系构建财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因

(一)缺乏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财务人员面对学生或家长收取学杂费时经常出现态度生硬现象;对外支付各种款项时常以超出规定报销时间为由为难对方:教职工报销差旅费、实习材料费时常以票据开据不合规或粘贴不标准为由拒绝支付。在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必要的服务热情和耐心,虽没有违反会计法规,但日积月累,严重影响了财务处在学院教职工中的形象。

(二)品质管理体系欠缺,会计信息及服务质量无法提升。多年以来财务处一直按照会计法规的基本要求完成财务资金收付、会计凭证的制作和会计核算等工作。对于会计凭证能否制作的更加整洁规范、会计核算能否更加及时高效,会计档案管理能否更加符合实际等问题没有深入分析和探讨。针对不同时期财务管理现状出台制度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整套的综合管理体系,财务工作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构建财务质量管理体系应遵循八项管理原则

(一)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让顾客满意是一种管理理念。准确的识别并不断满足顾客需要,通过对顾客满意度的测量来获取顾客对财务工作的感受,最终提高财务工作质量。

(二)领导作用。领导是一个组织的中枢,组织质量如何,根本在于领导者。财务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应将财务工作目标、工作方向和内外部环境进行协调统一,为财务工作人员实现财务工作目标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三)全员参与。体系认证不是管理者个人的事情,是每个员工共同参与的活动。让各层次员工拥有自己做主并承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机会提高员工综合工作技能。让员工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实现组织的目标。

(四)过程方法。过程方法即组织内诸过程的系统应用,如“PDCA”循环方法即:计划(PLAN)、执行(D0)、检查(CHECK)、改进(ACTION),它适合于系统的每一个过程,是财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它能有效降低偏差、避免失误、缩短循环时间。

(五)管理和系统方法。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管理。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均以过程为基础,都要求对各个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识别和管理。但系统方法着眼于整个系统和实现总体目标;过程方法着眼于过程的控制,对组织的每个过程进行连续控制。运用系统的方法构建财务质量管理体系能进一步执行相关会计法规,让每一项制度能有机的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来。

(六)持续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会计法规在变,内外部环境在变,顾客的需求也在变。让持续改进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制度,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其工作质量。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的前提是对信息的充分分析,任何脱离实际工作环境(如国家政策、会计法规等)所作的决策都是与目标背道而驰。

(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在财务质量管理体系中,供方主要指学院资产的供应方及取得外部凭证的开具方等。财务处支持并协调相关部门处理好与供方的关系,能够创造一个公开的沟通渠道,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利于减少资产质量风险和票据规范性风险等。

三、财务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阐述

(一)体系中的“顾客”指财务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包括学生、教职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学院各部门、财政部门及审计部门等。

(二)体系中的“产品”指财务管理工作过程和结果。如为各层次人员提供的会计服务;政府采购的申报、符合性审核、会计核算等过程;记账凭证、会计报表等数据资料。

(三)体系中的“组织”指上级财政及行政主管部门、学院各管理部门、教学系部、学生社团等。

(四)《质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是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两个主要文件。其中《质量管理手册》主要阐述学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方针:《程序文件》是指财务管理工作所依据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如国家版布的《会计法》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法规;学院制定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财务报销实施细则》等规定;财务工作过程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标准;财务工作所使用的统一格式的表格,如采购审批表、固定资产增资表、支票领取单等。

(五)内审员和外审员是对体系建立的全过程进行评审的人员。财务处内审员负责审核编写人员拟定的《质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外审员负责对整个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外部监督和评审。

四、构建财务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一)调查分析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现状,发现问题

体系的构建认证过程其实就是针对财务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的过程。通过在学院内部发放调查问卷、建议书等方式收集外部意见;通过财务工作人员在会计法规的要求下提出财务制度等的修改性建议来收集内部意见。将内外部意见归纳分析后据以发现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对各层次员工有侧重的进行体系标准培训

体系实施的关键是培训和沟通。体系的认证必须要求财务工作人员全员参与,对体系认证中起不同作用的人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以达到体系标准要求的能力。财务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编写人员应准确理解和掌握标准的内涵,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文字水平;财务处内审员不仅要理解标准更要应用标准进行内部评审,找出编写人员在执行体系文件的编写过程中是否符合会计法规的要求,是否符合体系标准的要求;其他财务工作人员应结合本职工作,理解并准确阐述岗位的职责。在实施阶段,所有程序执行人员都要收集记录以证明:规定的做到了,做到的符合规定。

(三)对财务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整体设计,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首先要进行岗位设置。根据会计法规的要求,结合学院财务工作分布在市区多处办公的现状,共设置十二个工作岗位(四个校区,其中现场出纳人员四名),进一步明晰和确定了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其次要进行工作分工。根据内部牵制原则,结合岗位工作量的大小及关联性的强弱进行工作分工。制定轮岗制度,规定每个会计年度对不同的岗位进行调整,以利于员工会计工作能力的综合提高。经重新调整后,各岗位工作配合更加密切,工作量相对均衡,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四)编写《质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

1 编写《质量管理手册》。手册是高级别的文件,要求列出你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要点(做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即“2W1H”),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方针。对财务处工作结构和执行制度进行统一不是我们进行体系认证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体系的建立,提高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因此,体系文件必须结合学院财务处多校区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和会计人员能力素质等综合考虑。

2 缩写《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对质量手册的支持,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和作业指导文件。根据会计法规要求并结合学院财务工作特点,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每项内容尽量以文件的方式予以规定,形成《程序文件》。对拟的新财务规定,按照“PDCA”要求,由工作人员起草、财务负责人审核、分管院领导批准后报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并以学院文件方式实施;对正在执行的财务制度,经梳理、整理后重新修订,也要按“PDCA”要求实施;对于作业指导文件,即财务处各岗位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的同样要按“PDCA”要求执行,因属财务处内部工作规范,只要经财务负责人审核通过就可实施。

(五)体系建立后的试运行

体系建立后将体系文件发至各岗位学习并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由财务处内审员对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相关性做内部评审,并邀请学院体系认证小组、纪检部门等进行外部监督。如在三个月内未发现不合格事项,就可以请外审员进行外部评审,找出不合格事项,补充完善。

(六)体系的改进完善

经内审员和外审员内外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对体系业绩的监视和测量、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及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财务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通过。体系的运作基本符合《质量管理手册》的要求,各工作岗位认真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执行。财务处内审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为一年)对体系重新进行内部评审,并邀请外审员监督评审,以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五、财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后的效果

财务处用ISO90001:2000质量管理标准构建财务质量管理体系以来,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高效,会计信息质量稳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因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学习并实行轮岗制度,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因引进了网络版的财务管理软件进行账务处理,记账凭证的制作更加规范、账簿记录更加清晰、预决算编制更加科学,学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受到了主管局和审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作为标兵单位在局系统进行经验推广。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企业税务;税务风险;防范对策

1. 企业税务及税务风险

1.1 企业税务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权力,通过法律标准程序参与国民分配,无偿并强制性地区的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税收被用来进行我国经济、社会、军事等各项事业建设,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向国家纳税,也是企业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途径。企业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数额是由企业各项经营手段和所获取的利润决定的,因此,企业税务应该针对企业所承担的税负进行筹划,根据国家法律和法规,对企业的投资和经营等一系列活动进行调整,制定最优的财务操作方案,减轻企业税负,以此提高企业的利润。

1.2 企业税务风险

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进行系统地财务管理,以此尽量减少税负。但是,企业的税务管理是一项动态性的工作,是以企业运营为基础的。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企业如果没能够有效利用税收优惠法规,就可能造成额外的税务负担;企业也有可能因为对税收法规的理解不利而导致交税行为方面的缺失,因此遭到国家税务部门的调查,需要交纳罚金等额外的税收支出,这些都是企业在税务管理工作中可能承担的风险。除了额外的税务负担之外,企业还可能承受的税务风险是企业由于内部控制和对税收优惠的利用力度弱,导致企业应得的经济利益减小等。企业的税务风险的总体表现是企业在纳税的过程中没有能够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

1.3 探讨企业税务风险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局势的形成,使我国企业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市场,与此同时,企业需要缴纳的税费类型也开始增多,也就是说,随着市场的扩展和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提升,企业有必要通过更加多样化的税务管理办法以实现企业减免自身税负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很可能由于对税务管理处理不当而产生税务风险。企业的税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可大可小,在企业面临严重的税务风险的时候,企业所要缴纳的税收罚款数额可能超过所要缴纳的税款本身,更有甚者,企业可能因为触犯了国家的相应法律而必须承担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探讨,以保证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合理规避税务风险,保证自身盈利和企业运营安全。

2. 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

2.1 企业经营者的风险意识

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多种,除企业故意进行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的原因外企业在内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企业法人在税务风险存有的安全意识较低所导致的税务风险是最为常见的。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发展需要,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内部经济结构,可能涉及股权的变更或者与其他公司合作实现产品交易或其他类型的贸易交易等,企业需要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之前针对可能产生的税收进行规避。但是,很多企业以自身发展为先,忽视了可能造成额外税收的细节而没有及时缴纳税款,例如,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所采购的货物交由子公司或合作公司代销,企业法人在执行这一经济行为决定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子公司的股权成分或合作公司的销售资格,如果子公司的股权成分中有大部分比例不属于集团公司,则可以默认子公司的销售行为是“视同销售”的,集团公司需要为这样的销售行为另付一笔增值税。有很多企业为了迅速实现自身利益而忽视了这些小细节,结果导致额外税款的产生,或者使公司直接陷入了违法的困境。因此说,企业法人的税务风险意识低,是最容易造成企业税务风险问题的原因之一。

2.2 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税务问题的内部管理系统,企业财务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整体资金运营,也直接决定了企业需要为哪些经济活动交税,可以说,税务管理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将财务管理的重点放在企业成本核算和企业财务制度的建设上,以此进一步减少企业生产和运营的成本投入,然而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违背国家税收法律和法规的行为。例如,个别企业将外勤和销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投入,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经营成本,以车船票和餐饮收据的方式抵消,这实际上是逃税行为,但企业的财务管理并未对此进行相应的规定,也缺乏制约制度。由此导致的税务问题可能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税收罚款损失,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有效规避此类问题,使得企业承受了更高的税务风险。

2.3 企业管理效力问题

企业的税务风险规避是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而企业税务管理的实际效力又由企业管理整体的效力决定。在管理效力不高的企业,由于管理者疏于对可能的税务风险采取管理措施,可能导致额外的税负;另外,管理效力不高的企业也无法对税法变更、税务政策变更对企业的影响,出口退税率调整对企业未来营利预期的影响进行明细的分析并提交报告。因此,企业税务管理不能及时对企业税务问题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税务风险。例如,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要盈利方式的企业,必须时刻注意进出口税率的调整,并同时对企业可能存在的税务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进出口税率的调整预测企业当下或者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税款数额。这些工作必须由企业管理部门去完成,而企业管理部门中负责此类工作的员工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此进行详尽报告,则企业可能要为进出口的货物付额外的税款,从而导致企业利润下降。

2.4 会计核算问题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会计核算是直接影响财务管理行为的工作,而会计核算也为企业“应缴纳多少税款”作出了解答,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决定了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会计核算关注点都在怎样有效统计企业成本以及企业利润的分配上,而且由于会计准则的约束以及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的能力原因,会计信息的质量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即会计信息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经营的全貌,因此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也很难从会计核算报表中分析出企业经营中隐藏的税务风险。据统计,国家历次税务审查中都存在漏税问题,其中由于会计信息不准确、申报不实导致的漏税现象多达15%,这些企业都为自身的漏税问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可见,企业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是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3. 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经营者或企业法人有必要提高对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除了仔细学习我国税务法律并将税务风险规避作为企业运营的重要策略之外,企业经营者还应该根据企业经营本身的特点去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税务风险类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企业经营者应该确定税务风险规避的重点,这是准确识别和评估企业税务风险的必要前提,也是企业经营者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的基础。不同的经营者对税务风险持有不同态度,这与企业经营类型和企业对税务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关。企业经营者有必要确定自身对税务风险的偏好类型,大体来讲,企业对税务风险的偏好类型分为风险偏好型和风险厌恶型两种,根据风险偏好类型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例如,A企业是税务风险偏好型的企业,即企业经营者重视税务风险的规避,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出台很多应对税务风险的对策,其中包含了分析相应税法的细节等,则企业管理者应重视在税务风险规避活动中,由于对税法理解偏差而产生的未按照税法规定按时、足额缴纳税款所产生的违法行为,这样,企业就能够大量减少税务风险;B企业是风险厌恶型的企业,即企业经营者在实际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很少展开税收筹划工作,根据税法要求的缴纳基本的税款,B企业的经营者由于缺乏与税务局工作人员的交流,对很多新的税收政策并不了解,过多地选择了缴纳罚款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由此带来大量额外的税负,则B企业的经营者应该重视对税法相应的内容进行了解并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总之,企业经营者需要对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以及风格有明确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风险意识提高对税务风险规避的指导性更强。

3.2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财务核算以及企业正常运转意义重大,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企业内部现有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重新审核,必要时可借助中介结构对制度进行重新评估,对制度中不全面、不合理之处及时加以补充、修正;同时,要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的沟通制度,这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要一环;结合企业税务风险评分制度的结论来看,如果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得分过低,表明继续使用原有制度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税务风险,这时应考虑重新设计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以满足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以及企业制度的要求;考虑到企业税务风险的特殊性以及涉税事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企业的内部税务审计应独立于企业其他的内部审计活动,即将其作为一项单独的工作开展;企业的内部税务审计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两种方式进行,在进行时可以借鉴纳税检查的方式对企业的涉税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找出税务问题,防范税务风险;企业应建立内部税务审计的报告制度,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税务审计后,应形成审计报告和税务管理建议书,及时呈递给相关部门。

3.3 提高企业管理效力

对税务风险进行规避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有不少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对税务管理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很多企业也针对税务风险规避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企业仍不可避免地要为税务问题承担风险,说到底,企业对税务风险的规避能力,实际上是由企业的管理效力决定的,但企业管理效力不足,却是我国大多数企业运营中的短板。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效力是规避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建议企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管理效力:使用现代税务管理软件、对管理本身实施监督措施。某大型旅游产业集团公司因业务繁多,外勤导游更换频繁,企业税务管理无法及时处理税务风险,企业领导层决定使用某信息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设计的税务管理软件,将企业各部门的财务流动集中管理,在软件平台上,企业实现了财税管理、投资管理、市场风险预测等多种企业管理工作,有效地解决了税务风险问题;某大型软件生产公司的税务管理工作十分繁重,企业管理者常因为管理疏漏而使企业面临税务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管理者号召全企业成员,尤其是生产和销售工作人员集体学习税务相关的法律,将企业运营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税费进行详细的区分,通过企业员工的税务分析,企业管理者很快找到了管理疏漏,有效避免了税务风险。由此可见,企业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监督的行为使企业管理效力有所提高。

3.4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核算的结果是企业经营者判断企业应缴纳哪些税款的基础,因此,由于会计核算问题导致的企业税务风险,应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方式来加以规避。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点有二: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改善会计工作的效力。在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能力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储备和职业培训来完成。例如,某大型集团公司根据会计信息内容的需要设定会计部门的各个职位,重新界定岗位说明书,并且通过猎头招聘的方式网罗会计“骨干”,并且对已上岗的人员的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层次进行全面的调查,通过实际操作考核的方式发现其中的漏洞,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集团公司会计报表中显示出可以由流动资产转为固定资产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公司的增值税有所减少。在改善会计工作效力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高,建议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引入电子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处理效率;拥有多个分公司的企业应在各公司的财务部门应积极推广电算技术,简化会计核算流程,减少工作量,使工作重点集中于预测、控制和分析环节,以使企业各分公司的发展同步。另外,企业还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个部门配置都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系统,综合地使用企业ERP,使会计部门能够准确并快速获取各部门的经济信息,同时使企业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能够快速获得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能够税务问题处理方面进行妥善的决策。

4. 企业税务风险防范对企业运营的意义

4.1 通过税务风险防范挽回经济损失

积极进行税务风险防范 ,有利于企业规避税务风险及时发现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合理、合法降低企业税负,在为企业节省税收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真正最大的经济效益;实施企业税务风险防范 ,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经常对企业进行税务审计,进行纳税风险控制,能够让企业依法纳税,避免受到税务机关的经济处罚。

4.2 通过税务风险防范实现企业的社会职能

企业经营实际上是经济组织履行其社会责任的过程,企业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包括三个方面:以企业的信用形象来展示我国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以企业经营为企业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平台;在经营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的经济管理。通过税务风险防范,可以有效降低或避免企业纳税风险,维护纳税信用;税务风险可能带来公司管理层的变动和人员受损,引发公司和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通过税务风险控制,降低税务风险,可以减少相关管理人员的错误,减小或消除税务风险给管理层带来的影响,进而保证公司的结构稳定,保证员工不丢饭碗;实施税务风险防范,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创造和谐的征纳税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税务问题可能导致企业盈利受损,严重者还可能导致企业资金运转不灵或者使企业法人承受法律责任,进而导致企业运营失败。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有必要规避税务风险,以保证自身的发展。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企业经营者故意忽视国家法律的强制力而产生的逃税和漏税等违法行为之外,最可能导致企业蒙受税务风险的原因在于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意识薄弱、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管理效力不足以及会计核算问题。因此,企业要对税务风险有所防范,就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并且通过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管理效力的提升保证税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另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的细节也是十分必要的。相信通过这些税务风险规避措施的应用,企业一定能够在自身利益达成的基础上实现其应尽的社会职责。

参考文献:

[1]张丽.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财经界,2014(3):110-112

篇10

关键词:农业;专项资金;管理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业方面投资的逐步增大,项目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用好,管好农业专项资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农业专项资金点多面广、政策性强,要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把钱用在刀刃上,还要在资金管理上下功夫。

一、存在的问题

(一)立项及前期准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有些单位领导不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急于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可能导致项目建成后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或直接导致项目失败,造成国有资源的浪费和国家资金的损失。

(二)管理不到位,财务制度不健全

有些单位负责人只重视资金的争取,却忽视了资金管理,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管理混乱,监管缺失。

(三)会计核算不严格,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记录不完整,财务支出不规范,存在违法违规现象

主要有:改变专项资金用途,配套资金无法到位。将原有资产顶替项目资产,“拆西墙补东墙”;有的甚至用复印件作账,有的原始单据也不完整,缺乏竣工决算验收等重要环节。

(四)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用途,专款不能专用

将农业专项资金挪作他用,有的用来购置办公用品或其他设备,有的用来弥补公用经费的不足,有的甚至谎报用途,虚开发票套取资金。

(五)招投标违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少单位存在应招投标而没有招投标或虚假招标等问题。有的单位招投标只是走过场,内定好一家单位后,再找两家作陪衬;有的属于政府采购范围内的设备、材料,却被故意分散成几批,而达不到政府采购标准,从而达到采购质次价高的商品,满足“中饱私囊”的目的。

(六)不能及时编制项目竣工决算

每个项目竣工时必须经过验收和审计,有些单位拖延验收时间或草草验收,请审计工作部门审计时,有时甚至不到现场,仅根据账面数做出审计报告,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加强农业专项资金财务管理的对策

要管好用好农业专项资金,规范财务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单位负责人要增强项目管理意识,增强资金在各个环节的监管,实现专款专用

加强项目资金的使用效果,严格按照项目批复分配使用专项资金。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并具体落实到各个环节和岗位,对可能出现的差错、漏洞严防死守,防患于未然。

(二)及时组织项目单位开展相关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加强业务学习

使项目负责人和有关财务人员明确各自职责,提高对项目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依法理财的观念和意识,使基层会计人员解决对会计科目运用不准、核算不规范的问题,使项目资金做到专户、专账、专人管理,杜绝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三)项目单位在项目立项之前应进行严密的可行性研究论证

首先提出项目建议书,列出项目的目的、初步设想、生产规模、市场需求以及项目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等。然后开展可行性研究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项目概况、市场预测、项目配套、环境保护、项目进度安排和招投标等。项目单位在委托中介机构时必须是集体决策,招投标方案合理合规,招投标过程应公开、公平、公正。项目决策的各个重要环节都应当保留有完整而规范的书面记录,并经相关参与人员确认和签字,作为日后查阅与责任判定的依据。项目决策改变,必须按规定程序执行,任何人不得单独决策或擅自改变决策。

(四)项目单位的招标控制除了自营项目、小型项目及政府规定

可不招标的情形外,所有项目均应由投标方式择优确定。招标单位应当依法有效组织招标的开标、评标、与定标,并积极主动地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在招标的各个环节,所有参与各知情的人员均负有保密责任,不得泄漏,一旦出现泄漏,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五)项目的验收项目竣工后,项目单位应当及时组织

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会计人员就应及时开展各项清理工作,主要包括各类会计资料的归集整理、账务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点核实及债权债务的清偿等。验收合格的项目,会计人员应建立交付使用财产明细表,并转增固定资产,未经验收合格的项目不得交付使用。

(六)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要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着手,发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财务人员应充分行使监督管理职责。单位应当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确保工作的独立性,负责对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应当及时向单位领导班子报告,促使及时整改。另外,财政和、审计要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及时通报单位存在的问题,挖掘业务深层隐蔽的问题,并对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作出评价,加强监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