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4-01 11:3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实践;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99-02

一、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

(一)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目前,大学教育已是定向教育,每个专业都有自己固有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中所授的知识,构成了专业知识结构的核心。但是,只有核心知识并不能构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还必须配以其他诸层次的知识,比如说辅知识。辅知识应紧密围绕核心知识,与之配合发挥知识结构的应有功能。如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在语言、文学、行政管理、逻辑等相关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这样,在未来的工作中就能充分发挥出核心知识的作用。如果仅仅注重核心知识,而忽视辅知识,就会导致知识面狭窄,在人生的发展上受到限制;反之,如果核心知识没有学好,而辅知识学了很多,就会导致所学知识太杂,重点不突出,这样的人很难有所作为。

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使大学生为得到社会对自己能力的认可而盲目地追求证书的数量,于是出现了大学生“考证热”现象。这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仅仅追求 “考哪里,学哪里”,这就必然造成知识结构单一。而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分数,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歪曲理解高等教育的实际意义,更加严重地阻碍了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二)大学生应对社会压力的心理能力不健全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使自己有能力介入社会生活,就必须学习社会知识、社会规范和生存技能,使自己的言行遵从普遍的社会秩序,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这一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但是我们看到,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价值观念的扭曲、价值主体过于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庸俗化、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增多[1]。

此外,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很多不良现象。经过心理学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盲目的“精英”心态;落后的“靠”、“等”等被动就业心态;目标不明,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学生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大学生应对社会压力的心理能力不健全。

(三)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

法学专业的教育机制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我国原有的法学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这样的教育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同学们将古今中外的法学理论学习得很熟练,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可以有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律师、法官,或者进入相应的司法机关。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许多大学生忽视对专业知识的社会实践的情况,如思想上不够重视社会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不够。社会实践仅仅局限在暑期下乡活动和课程实习、社会调查等范围。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在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甚至流于形式等。很多大学生认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做兼职、当家教、发传单、做促销等一般劳动,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隔离开来,没有认识到在校期间培养自身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部分大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出现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对社会人才需求判断失误,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是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与专业知识积累的第一平台,高校应加大根据社会形势发展对学生的培养力度。但事实上,很多高校将对大学生的培养力度只停留在原来的教学管理套路上,不关注社会形势的变化,将自身的职责定位于理论教学。并在课程、教学、学分制三者之中,对课程最为重视。近年来,大学文科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分化性、职业化、肤浅化的趋势。高校的课程种类日益增多,但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意识很强,内容过深、过窄和过细,课程成为纯知识的载体。如此课程,使得大学生一进入校门就背负起一个日益加重的“书包”,走上了一条狭窄的路径,且智力负担越来越趋于沉重。另外,在课程结构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多必修课,少选修课,少实践课,等等,严重地阻碍了高校学生主观能动意识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2]。

(二)大学生自身不能正确理解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很多大学生无法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自身的专业课学习存在模糊的理解,不知道自己学好专业知识以后,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不了解社会上有哪些职业适合自己的专业,不清楚职业的具体要求。因而,这些大学生开始对自身专业课学习没有了信心和动力。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受到“70%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不是自身专业的工作”的影响,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的一些专业上,飘摇不定,没有落脚点,最终浑浑噩噩地荒废了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

(三)高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是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一大现象。原因在于很多高校在进行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仅仅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在创建教育模式的认识上,将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分离开来,错误地认为教学模式应仅仅围绕着理论教学。这样的僵化思想势必会影响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开始进行实践教学的摸索,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建立相应的评比与激励制度,没有根据各个系别和各个年级的特点将所设计的内容制度化,没有将效果与素质评测挂钩化,等等。

(四)大学生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倒置

学习是基础的基础,只有把课本的原理知识学好学透,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社会实践不失为拓展知识、增强技能的好办法,但要建立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从而可以有选择地、针对性地做一些社会实践,这样对于拓展知识面有很大的帮助。在搞好学习的前提下,再去做一些社会实践就是很有必要并且很有帮助的。但是,实践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要有选择地做一些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促进其就业的对策

(一)高校要因时、因事制宜,抓好专业课程设置及社会实践

专业须有课程的支撑,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课程的有机组会便构成了专业,高校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设课。制定课程计划并不能仅仅由院系领导说了算,教务处要研究其他院校设置相同专业的课程计划或请校外相关学科专家提出课程计划建议,加以综合、比较,择善而从。如高校法学教育应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应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案例教学法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务训练模式,由教师或学生准备相应的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主动讲解法学理论,而是由学生就如何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从而变学生被动接受法律知识为主动的思考、学习与分析法学理论。这种教学环节包括专题讨论、疑案辩论、实案旁听、模拟审判、模拟仲裁、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社会调查、法律援助、见习、实习等。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法律环境以及法律分析的素材和机会。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案件、起草法律文书,使实践技能得到提高,毕业后能迅速地适应实际操作,实现法学教育培养职业法律工作者的目标。

(二)大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紧抓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

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体现在未来职场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正常的企业,都更乐于花更短的时间培养一个富有专业知识的人,而不是花更长的时间培养一个富有社会经验而没有专业知识的人。面对经济危机导致的市场萎缩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减少的双重压力,大学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紧抓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以过硬的专业知识做铺垫,才能让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更强,让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光明。

(三)政府应承担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要职能

政府应充当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角色。考虑到企事业单位与毕业大学生的利益,政府应该发挥其职能的惠及力,采取“奖惩一体化”的政策措施。政府应号召企事业单位招用刚毕业、但具有过硬专业知识的大学生进入自己单位锻炼和学习。政府面对企事业单位的拒绝,应采取“多成才多奖励”的制度,即企事业单位成功培育出一名大学生就会得到相应的资金或者荣誉奖励,当然,相应的奖励数额和具体措施需要政府部门的进一步考察和协商。

(四)企事业单位应与高校“接力”,为我国塑造更多的栋梁之才

企事业单位在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与就业形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一部分的相关动态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企业HR眼中的大学生员工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专业知识不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因而,企事业单位应在上述政策的大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进入自己的相关部门中,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此外,企事业单位应当合理安排人员的分工,实现“尽其所能,用其所长”,实现大学生在工作单位中各尽其才,各尽所能。

参考文献:

篇2

一、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和模式分析

(一)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主要是根据学生所学医学专业的特点,为医院患者或者社区群众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和卫生诊疗服务等,从而提高学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以便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主要为围绕医学知识宣讲和医疗服务等方面开展。

(二)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模式

1.参观教育模式。学校组织医学生到一些大型的医院中进行参观,主要包括医生的诊治过程、手术过程等观察,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广大医学生的敬业精神。

2.服务奉献模式。组织广大医学生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儿童聋哑学校等社会福利组织中,为这些人群开展各项医疗和卫生服务工作,从而帮助他们切身感受到这些特殊人群生活的疾苦,不断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养。

3.专题调研模式。在导师的带领下,将医学生划分成若干专题研究小组,主要进行对医学的研讨和社会调查活动等等,主要是为了培养广大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1]。4.其他模式。医学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模式还包括送药、送医以及送卫生知识下乡等。

二、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单一

当前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个别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个别医学院还不能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并缺乏针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考核体系,不能在医学生中产生较大的教育意义。

(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脱离实际

从当前个别医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来看,很多都是根据教学课程安排的需要,缺乏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跟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

个别医学院的组织者在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过程中不能有效将活动内容跟学生的专业、社会热点的话题充分结合起来。

三、提高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区的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

作为医学院,要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加强对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从而帮助社会及时了解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造良好的氛围。另外,医学院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等宣传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丰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模式

由于低年级的医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业余时间少,学校在组织这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时应该进一步创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模式,在充分整合社会和校园的各方资源的基础上,为其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医学生实践基地,并建立起具有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特色的创新机制,充分培养医学生的组织、协调以及沟通能力[2]。

(三)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组织广大医学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但可以帮其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因此医学院应该进一步加强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建设,争取从动员——申报立项——时间团队资料审批——实践团长安全教育整个过程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提高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效果。

总结

篇3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则是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阵地。现今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失衡,会带来整个教育理念的失败,会造成整个社会的思想匮乏。所以大学生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首先要重视和提高学生认识能力,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美学等课程,使学生形成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其次,要通过参与各种校内活动、社会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信念。比如开展班级讨论会,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进入社区、进入社会,让他们切身体会社会生活对他们的心灵的刺激,形成感悟。另外还要进行荣辱观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勇于认识和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加强自我约束能力。最后就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简单地说教,要通过各种实际的活动、典型的实例来感化和熏陶。要抛砖引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规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大学生专业学习不同于初中、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更趋主动性和专业化、系统化。生活也不再有简单化、约束化,改而自由化。首先在专业知识学习上要改变学生应试心理,大学学习不再是以考试为目的,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专业重要性、学习专业知识的社会意义。明确专业体系、构架,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学习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高度。其次,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学习不仅仅在课堂,还在课后。在学习上要讲究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养成对专业课程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的好习惯。更多的利于图书馆和网络环境查找相关知识,养成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再次,就是为学生优化相关专业资格证。现在专业资格证满天飞,学生如果不加引导,可能拿着不想干资格证影响就业。辅导员就要帮助学生优化资格证,争取考取有价值、有专业指向的资格证。最后,就是引导大学生学会为人处事,学会和同学、老师处理好人际交往。现在大学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一些学生受到自身性格影响不愿意和人接触,和人接触缺乏沟通,经常发生矛盾。还有些学生经常沉迷网络,对周围的同学产生敌意,稍有矛盾就大打出手。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教训。辅导员要经常鼓励和引导这些学生参与到班级活动中,让学生互相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参与社会活动,让他们远离网络的束缚,呼吸新鲜空气。

三、丰富课外生活,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特长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延伸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课外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途径。

1、开展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当前在对大学生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浮躁浅显、急功近利的行为,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教育的异化。教育根本是让学生学技术,但片面地强调技术而忽视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本身就是教育被技术化的表现。在校大学生活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是良好校园文化的体现,辅导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感兴趣的活动,也可以提出开展活动的思路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参与,比如举办专题讲座、辩论会、征文、座谈会、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技能大赛、创业设计等校园文化活动,这些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还能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自己想象能力,挖掘自身潜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2、开展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组织,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社团也是锻炼学生意志的阵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不仅锻炼自己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还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不仅能学到相关专业知识,也能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

3、开展寝室互动活动,促进大学生在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 专业知识 模式 融合

大学英语教学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且不能说不够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却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这一现状也促使了部分教师缺乏教学创新意识。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甚至把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于提高英语过级率,从而严重偏离了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

在与学生交谈后发现,大学生都深知学好英语的重要性,特别对于那些立志考研的学生。但传统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这一点,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尤为如此。可见,与专业融合就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着,而是成为了辅助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支点。这样一来,学生在各自专业背景下必然对英语学习产生热情。

一、二者融合下的内在关系分析

从“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融合下的模式探究”这一主题中可知,二者融合下的内在关系并不是平行的,而是建立起了主次之分。为此,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来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大学英语之于专业知识

无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如何创新,它都须满足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因此,在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模式弊端的情形下,需要建立起大学英语教学之于专业知识的关系。这样一来,才能确保在现有教学资源存量下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专业知识充实大学英语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那种“紧扣”教材而脱离大学生应用实际的情况,还需要建立专业知识充实大学英语的关系。这里的充实应具有选择性,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这一关系下开发出校本教材。事实证明,只是单纯的进行二者关系的板块连接,不仅将增大课程操作的难度,也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上两个方面的关系分析表明,建立二者融合下的教学模式需要在系统观中来完成。

二、分析基础上的模式定位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教学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体例定位

正是基于系统观的引导,实现二者融合下的模式首先需要对现行教材体例进行优化。通过校本教材建设,最终促使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间的融合。具体而言,可以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框架下来重构教学体例,以“项目”替代“章”;以“任务”替代“节”。这样就在教材逻辑上,提升了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水平。

(二)教学形式定位

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教学创新上下工夫。教材体例已经把辅助专业课学习的英语知识点进行了解构,那么教师则需要在专业岗位情景的塑造上做文章。因此,强化情景教学和角色扮演,便构成了教学形式的定位。不难理解,这实际是对大学英语功能的合理定位。

(三)教学评价定位

无论从教学常规来看,还是从教学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出发,都需要建立起教学评价机制。具体而言,教学评价机制应遵循多元评价标准,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业课教师评价、教学管理方评价等方面。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将通过倒逼机制,来推动教师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意愿。

这里还需要指出,从建立二者融合态势的难度来看,有关教材体例的重构较为困难。因此,高校管理层应在经费、绩效、协调等多个环节给予保障。同时,英语教学部门与院系之间的沟通也十分重要,对此可以以项目小组的形式构建两方教师组成的教材编写团队。

三、教学案例分析

在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前需要强调,由于受到学科特点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融合下的模式形态也存在差异。尽管如此,它们所强调的情景教学形式则是一样的。许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涉外工作要求,因此在情景教学中也就围绕着这一岗位要求进行了教学模式设计。其中,针对涉外口语教学则最为关键。

在突出大学英语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上,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更应强化口语教学(理工科则可以侧重于外文资料查阅能力)。从而,在分阶段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分别在大一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设计出情景教学内容。如在大一第一学期,可以引入常规的与外方交际的口语训练项目,并设计出中方人员、外方客户和海关人员等相应岗位,此时教师也可以加入到角色的扮演之中;在大一第二学期,应着重培养他们与外方人员在英语口语交际上的高级能力,即:商务谈判。在教学管理控制方面也需要把握两个原则:(1)议题的内容设计应具有普遍性;(2)预先布置,让各组学生能有所准备。通过上述情景教学模式,便能在于专业知识、岗位要求紧密结合的状况下,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强化专业口语训练的同时,还应增强他们的外文技术资料的阅读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还需要在这一方面下工夫。

四、小结

建立起与专业融合就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着,而是成为了辅助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支点。因此,在二者关系的把握上应注意:大学英语教学之于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充实大学英语教学。

具体而言,应围绕着教材体例、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定位的基础上,来展开二者融合下的模式构建。最后还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科背景专业学生的岗位需要,应在二者融合下实施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

参考文献:

[1]张芳玲.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

篇5

(一)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认识能力不足

在现有的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中,过多地将语文教育作为基础知识教授,期望利用语文知识来提高学生写作和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语文教育方式跟中学语文教育没有什么区别。对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更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社会视野以及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培养。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的同时,还需要对人文关怀、社会道德、职业操守、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内涵进行科学阐释。要想摆脱理工类高职院校的传统语文教育模式,就必须从语文素材、语文内涵及语文教育对高职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和研究,同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对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未来行业发展的实用价值。

(二)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理工类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注重专业知识技能方面,更多的课程安排集中于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等方面。同时高职院校的学制为三年,其中有半年时间需要到实习单位进行培训和实习,留下的时间只有两年半,而高职院校的专业类课程较多,各类课程安排比较密集,很难空出多余的时间来扩展语文教育。另一方面,理工类高职院校内的“大学语文”教师数量较少,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多理工类高职院校将语文教育归类到思想政治学科中,而没有将“大学语文”归到文科类学科中,加上学科课程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综合性,导致理工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发展滞后,与较为热门的英语学科和现代专业学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缺少优秀的语文教师,致使语文教育脱节

理工类高职院校在聘请语文教师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学科的教师聘任,语文教师的聘任数量少之又少,加上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大学语文”教师匮乏,而且大部分“大学语文”教师较为年轻,对语文内涵、语文价值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和掌握程度存在缺陷,导致“大学语文”教育缺少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这种形势之下,理工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将专业知识作为大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主要科目,致使人们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语文教育没有那么重要,进而造成理工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形成恶性循环,给母语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

二、重新定位理工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体系

(一)有效补充“大学语文”教育

理工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分科中大多选择理工科,对文科知识的兴趣度和掌握能力有限,很多理工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社会通识以及应用写作方面的知识能力。在理工类高职院校中补充语文教育,不仅能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社会实践以及综合写作能力,还能丰富他们的思维方式、专业视野,也能丰富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课堂内容,从而改善他们单一的课程结构,优化课程配置,以此增强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对语文教育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教育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学语文”教育中。

(二)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对人才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基本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理工类高职院校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大学生语文教育。现代很多企业单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就是职业素养不高、敬业精神不够、全局意识不强、缺乏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等。普及和延伸理工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之一。

(三)加强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写作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准确的专业知识表述以及良好的听写理解能力对理工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自身行业领域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符合这方面的需求。另外,语文教育培养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够帮助理工类学生在自身专业、行业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技术知识,如撰写文书、专业报告、合同文书等。

三、改革“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和语文教师的管理

(一)开设语文公共必修课程

通过上述对“大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了“大学语文”教育在理工类高职院校的重要性,笔者以为,应该在理工类高职院校中开设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程,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学完一个学期的语文课程,为理工类高职院校营造良好的“大学语文”学习氛围。

(二)改革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

结合理工类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在社会实践和专业知识应用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归类到应用学科中,即将“大学语文”也作为一种专业课程,主要侧重于大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将“大学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能满足理工类高职院校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也能填充大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应用能力方面的缺失,达到相辅相成的实际效果。

(三)聘请优秀语文教师,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基于“大学语文”教育在理工类高职院校的重要性,理工类高职院校应该组建一支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由公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在学校人事上应该给予平等的地位和待遇,以此激励“大学语文”教师更好的投身于语文教学中。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问题 环境分析 培养方法

在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就业竞争尤为激烈,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大学生除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较强的自我能力,即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而国内很多大学关心较多的是大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应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能力培养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1.大学生科技创新问题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国家组织了大学生“挑战杯”,各省也有专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应该看到其成果存在利用率不高、难以市场化、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1)大学生缺少企业背景下的导师指导

很多大学生创新活动都是自己独立进行,缺少导师的指导,特别是有企业背景导师的指导,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处于无序状态。导致成功率低下及科技含量低,往往出现创新设计的产品产业化程度低。

(2)缺乏资金物资的支持

任何国家科技创新都需要相应的财力投入,而大学生还是消费者,不可能对科技创新进行资金投入,而科技创新又必须有资金物资的保障才能进行,因此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停止。

(3)科技创新的市场背景观念不足

很多大学生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现有设备进行相应的改进创新,缺少市场调查和实际需求分析,造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社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产生的成果难以被市场接受。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很多在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设计停留在“别人会,我也能搞”,“简单改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水平上,缺乏应用的附加值,因而市场化或产业化的价值不高。有些科技创新成果,只是稍微改进,并无明显的创新;有些成果,制作简单,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大学生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而校园环境对创新能力影响尤其重要。

(1)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环境是熏染师生品格、素质、气质、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表现为该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和校风等。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存在建校时间短、底蕴不足的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环境特色,很多高校都在模仿国外的大学建造校区,虽然学来别人的“形似”,但是整个校园环境差距还很大。

大学校园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深刻的促进作用,大学校园一直以来秉承学术自由、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更完善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思维模式。大学自由的学术环境是大学追求真理的基础,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保障,同时可以使大学免受外界社会力量的束缚,使创新的精神不至于被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淹没,同时,它还可以使创新活动免受知识机构自身的威胁,促进创新活动的发展与繁荣。

(2)课堂环境

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舞台,也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课堂环境是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场所,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校园底蕴充分展现的场所。

重新认识了课堂环境的重要性,也就重新认识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从观念上发生改变,课堂上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我国一些高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最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参与问题的分析、讨论,甚至争辩,其目的是主动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发挥创造性思考。

(3)宿舍环境

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对创新活动也起着重要作用,以宿舍为基础可进行小组活动。通过本宿舍或相连宿舍的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对相关问题进行解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学生在互动中交流信息、探索问题、分享成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同时,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在宿舍之间互动和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强了合作意识,学会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体验了科学研究,提高了思维与表达能力,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培养了研究和创新能力。

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践能力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主要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其不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1)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85%是来自课堂讲授,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灌输教育方法,以教师上课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大学期间,我们都希望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服务将来工作所遇到的专业问题,而忽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从课堂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下面介绍两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①讲授启发式

讲授启发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主动置疑、大胆假设、开展讨论、争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获得求真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习惯,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而是在简明阐释新内容后,正式讲课之前,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通过查找、阅读、思考、提问、讨论等方式的自主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②研究引入法

教师把自己研究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引入教学实践过程,使教学的整个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对某个问题的研究探索。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介绍该科目的研究现状、最新发展动态及创新研究的方向等。通过布置作业、组织竞赛等形式进行基本的创新科研训练,让学生通过自己搜索有关资料,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说明该观点成立的依据,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研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环节。

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相结合,通过社会、市场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通过产学研校企合作,可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提供真演实练的战场,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达到真正动手操作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密切联系实际的选题,这样的题目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并且企业能够提供相应的资金物质保证。

4.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其次提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及实际措施。本文中提出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何齐宗.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聪.聪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考试周刊,2013.55(157).

[3]姜阀.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3.51(168).

[4]施青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3(4).

篇7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就业;人职匹配;科学可持续

一、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意义及重要性

1.什么是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也可称职业生涯设计。概括来说,就是一个人对他一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和所要承担职务的预期设想和计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学习与成长目标以及对未来所从事职业和对工作单位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实现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结合社会时代特点和对个体将要从事职业的主客观条件进行预测、分析、总结,并根据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工作单位的生产需要,以及综合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进行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色和工作单位的期许,最终修订并确定出个体最佳的、切实可行的职业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职业目标所应采用的且行之有效的规划、设计和实施途径。

2. 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应有的认识和实施方法

学期间是青年大学生获得丰富专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个人性格和品德养成的关键阶段。大学期间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科学训练对每个大学生将来的职业技能储备和职业发展具有关键性定位和定向作用。因此,这个时期是青年大学生人生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在大学期间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让大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和明确通向职业目标的实施途径,便于从宏观上对学习进行安排和掌控,让大学生在学习和职业探索中少走弯路。

我们常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刻苦的专业学习、丰富的校园生活、同学间的广泛交往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明确将要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发展方向,通过专业学习对将要从事的工作达到初步的职业认知并由职业认知引导自己侧重加强专业知识储备。通过与同学们共同的学习和专业训练还可以形成初步的专业研究团队,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同伴和适合指导自己专业研究的导师。在相对稳定和长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将现实的学习与长远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相结合,确定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从而定位自己毕业后将要从事的职业范围和岗位,实现自我个体发展与未来职业相匹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时刻铭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最好依据国际国内时代大特色和科学技术发展大趋势,根据国家和学校的学习计划和培养目标,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并且需要科学地分析、预测自己所将要从事的专业和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根据具体需要和变化随时对计划进行调整,做到奋斗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3.当代大学生对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应有的准备

我们说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职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方向,是学习、求职、就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

为尽早实现自我个体发展与未来职业相匹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当代大学生应该为即将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哪些准备呢?

首先,我认为既然要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首先要做好自我认知,也就是自己找出自己各方面的特长和特质,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专业兴趣爱好等。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积极接触、认识和研究各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他们认为强烈的兴趣是持续完成工作的根本动力之一。由此,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根据不同的职业具有的不同性格要求创建了职业性向测验,把个体类型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我们在做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不妨采用这些科学技术方法对自己的职业性向做个测试,看看自我认知的准确度,真正做到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爱好和兴趣,在努力奋斗的道路上扬长避短、充满活力地轻装前进。

其次,就是深挖自己确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多地掌握和拓展自己专业方面最前沿动态,多跟导师、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甚至根据大家共同关注的科研题目或方向组建研讨小组,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咨询和讲座,及时思考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发挥、运用,积极寻找和培养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使自己在不断加深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第三,就是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也就是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初步确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目标规范着职业生涯道路的发展方向和高度,是职业道路上的指南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使大家能真正做好职业定位,建议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多种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和择业培训,学好择业动机分析、择业心理准备、择业技巧、行业分析等知识和技能,帮助和促进自己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定位。

第四,就是落实自己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脚踏实地地走向理想工作岗位,并结合岗位具体工作需要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习与自我修养,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长;再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尽快达到人职匹配的理想境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综上四步可以概述为:“一年级完成自我认知,二年级选定专业方向,三年级完成职业定位,四年级成功走向职场。”

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当前信息社会中,世界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现状以及各行业发展前景对大学生就业方向选择、就业热点和质量都具有引领性决定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任何改变,都会最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职业方向的选择与发展。所以,当代大学生应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科学地判断未来社会发展走向,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社会文化

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等诸方面。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因此,社会文化是与时俱进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关注并顺应当今社会文化,站在时代潮流前沿来制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保证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具备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3.专业技能储备和个人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想顺利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盯牢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脚踏实地地完成并拓展在学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以提升自我在未来所从事行业的专业竞争力;其次还要积极投身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和完善个人综合素质,涵养自我个性,拓展自己的职业兴趣,加强体质和毅力的锻炼,为迎接即将展开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长久的能力、体力和心理准备。

4.价值取向和家庭因素

价值取向是指某些价值观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为社会文化所认同并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价值取向作为人类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的核心成分,具有评价事物、决定态度、引领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因此,价值取向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对各种决策判断和实践行为都有引领和定向的作用,是影响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与选择的最根本因素,在职业选择中占据优势地位。

当前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背负着整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环境、背景、条件,自然在他们职业生涯规划中深深注入了家庭的殷切希望。因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当子女选择了父母所从事行业的专业进行学习时,来自家庭的职业生涯指导和期盼就更加强烈,这就需要正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理智分析和判断。

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与择业方面的作用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有明确行业选择的就业计划。由于择业是就业的首要、必要环节,我们在最初做职业规划时就该根据社会现状以及未来社会发展走向,特别是自己将要从事专业的发展热点、趋势,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专业兴趣和自身综合素质特点选择确定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明确就业方向,从而顺利迈出实现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成功就业。就业后还要及时了解工作单位和岗位的需求,适时调整知识结构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令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职业目标和定位符合时展潮流和具体工作实际要求。

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倡导的是根据自我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择业、成功就业,并保持职业的稳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职匹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要使国家的每个青年学生在不懈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奋斗中为工作岗位、为国家做出应有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晓林. 浅谈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意义与途径[J]. 中国科技信息,2009(05).

[2]王振平. 浅谈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杨成训练的方法途径研究[J]. 网友世界,2014(20).

篇8

摘要:应用课程需求分析理论,从学习者主观需求和工作情景需求两个视角以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三个维度调查分析了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需求内容与结构。理工科专业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符合学习者主观需求,也符合未来工作情景需求,但是人文素质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亟待改进。理工科专业在校大学生主观需求和未来工作情景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专业和层次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关于人文素质课程的实际需求也存在差异。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课程要从“边缘化”向“基础化”转变,从“单一化”向“多维化”转变,从“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从“标准化”向“订制化”转变。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课程需求;学生兴趣;工作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1-0100-07

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不仅要求现代工程师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现代工程教育要实现工程科技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1]。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重视,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创办之初就把人文文化课程纳入到工程技术课程体系并作为其办学目标[2],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也一直非常注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3],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一直信奉着人文教育的宗旨并认为科学精英需要“智”性和“感”性上的平衡[4],康奈尔(Ezra Cornell)提出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要把人文教育与实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5]。李政道认为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6]。王姝指出工具化、实用化的倾向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萎缩,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7]。

近年来我国多数高校都在理工科专业开设了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8],但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支撑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同认识,实际效果也有很大差别。为更好地总结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为科学设置理工科专业的人文素质课程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现代工程技术人才人文素质的实际需求以及高校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现实情况。现有研究较多的是从宏观层面关注人文素质教育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系,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微观操作层面的研究比较少见。已有的一些课程需求的调查研究,也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存在一定片面性。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聚焦于课程设置这一微观操作层面,从“学生需求(学生兴趣)”与“企业需求(工作情境)”两个视角同时切入,针对在校大学生和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两类不同群体同时开展调查,以期从操作层面提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课程需求调查的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课程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一种通过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分析课程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的方法[9]。这种方法注重实际需求,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程需求分析方式的一些弊端。本研究应用这一方法调查分析理工科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实际需求。

(一)课程需求调查的“两视角三维度”

高校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习者需求[10]和工作情景需求[11],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设施三个方面[12],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一方面需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课程的主观态度和期望,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未来工作情景对其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据此,为全面把握人文素质课程的现实需求,本研究同时从“学生态度兴趣(学生需求)”与“未来工作情境(企业需求)”两个视角切入,并重点从“课程目标”(必要性)、“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方式)”三个维度对人文素质课程的需求进行分析,如图1。熊勇清郭杏郭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需求调查与分析

第一,学习者主观需求视角(在校理工专业学生的态度和兴趣)。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和目的是课程设置的首要环节[13],理工科在校学生是人文素质课程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在制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时,必须首先考虑到在校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实际需求。这一调查视角主要包括:人文素质课程现状的评价、人文素质知识的重视程度调查、人文素质课程开设内容和开设方式的评价等等。

第二,工作情景需求视角(在职工程技术人员的态度和期望)。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注重社会需求[14]。在校理工科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其主观需求不一定都符合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具有较好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他们对于人文素质课程的态度和期望,通常来自于实际工作中亲身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和社会的客观需求[15]。因此针对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调查,有利于接通地气,更好地符合社会实际需求,有效地弥补了针对在校学生调查的一些片面性。

(二)调查样本来源及问卷设计

第一,调查样本的来源。应用分层抽样法分别收集在校理工科学生和在职工程技术人员的样本数据。在校大学生调查样本为某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环境、物理与电子、机电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资源与安全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粉末冶金、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数学与统计等10个理工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3份。在职人员调查样本为某高校在职MBA学员,这些学员为来自A地区多个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04份。样本构成如表1。

第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两视角三维度”分析框架,本研究从“必要性”、“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设计问卷,如表2。

问卷采用李克特(Rensis Likert)五点量表法,并在小样本试测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正式问卷。信度分析表明,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均在07左右,问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进行单样本t检验,检验值设为30,显著性水平α设为005,求得t值的绝对值大于196且指标均值高于30,可以认定其达标。

二、课程需求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在校大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普遍赞同在理工科专业开设人文素质课程

格同,不一一说明。第一,理工科大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普遍认识到人文素质知识有助于科研能力提升和个人的成长发展,高年级学生和较长工龄在职人员认识更为强烈。

首先,646%的在校大学生“完全赞同”人文素质知识的学习有助于科研、设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同时,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重要性评价均值从375上升到463。753%的大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人文素质知识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重要性评价均值从375上升到415。763%的大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理工科专业应该开设专门的人文素质课程。同时,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重要性评价均值从325上升到417。

其次,856%的企业在职人员“赞同”或“非常赞同”人文素质知识有助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并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其重要性评价均值从377上升到422。644%的在职人员“非常赞同”人文素质对于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并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其重要性评价均值从442上升到494。

第二,不同专业在校大学生和不同岗位的企业在职人员对于课程地位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在校大学生角度的统计分析显示,在人文素质对于科研、设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方面,虽然理科和工科的大学生的评价均值均在45左右,但理科大学生对其重要性评价均值为457,高于工科大学生。在人文素质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方面,理科大学生对其重要性评价均值为457,高于工科大学生。在理工科大学开设专门的人文素质课程方面,理科大学生对其重要性评价均值为414,也高于工科大学生的评价。

其次,从企业在职人员角度的统计分析显示,在人文素质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认识上,管理岗的在职人员的评价均值为403,高于技术岗的在职人员的评价。在人文素质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上,技术岗的在职人员的评价均值为464,高于管理岗的在职人员的评价。

(二)在校大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关于人文素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的认识存在一些差异

关于课程开设内容调查的描述性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

第一,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总体上赞同设置六大类型人文素质课程,但是个别课程评价值相对较低。

首先,历史文化类(B23)和语言文学类(B24)课程评价值相对较高,法律道德类(B21)课程评价值列最后一位。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对于历史文化类课程(B23)和语言文学类(B24)的课程重要性都给予了较高评价,其评价均值都在4以上,但是对于法律道德类(B21)课程评价值都较低,其评价均值都在35分左右,列六大类课程最后一位。

其次,艺术审美类(B25)、经济管理类(B22)和心理卫生类(B26)课程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在校大学生将艺术审美类(B25)课程列为首位,评价均值为414,企业在职人员却将艺术审美类(b25)课程列为第5位,其评价均值仅为384;在校大学生对于心理卫生类(B26)课程评价较低,其评价均值为391,然而企业在职人员对于心理卫生类(b26)课程评价相对较高,其评价均值为41;在校大学对于经济管理类(B22)课程评价均值仅为371,然而企业在职人员对于经济管理类(b22)课程的重要性评价均值为404。

第二,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和不同工作年限的企业在职人员对于课程重要性的评价存在差异。

首先,在校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课程需求程度随着在校年限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然而企业在职人员对于人文素质课程需求程度总体上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在校大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对于人文素质课程需求程度的评价值分别为416、393、375、329,随着年级增长依次递减,这种变化趋势与前文统计结果显示的随着年级增长,在校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课程地位认识逐步增长刚好形成反差,表明高年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已有一定基础,并且随着专业学习任务的加大,对于人文素质课程的实际需求在下降。与在校大学生不同的是,企业在职人员随着工作年限增长,对于人文素质课程内容需求程度的评价值逐步增长,充分表明随着实际工作阅历的增长,对于人文素质在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中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

(三)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受到普遍质疑,实践演练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受到普遍欢迎。

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查统计结果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

第一,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更为认同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演练”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认同度相对较低。

首先,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对于实践演练(B32)和案例教学(B33)两类教学方式都给予了较高评价,其评价均值都在4以上。传统的理论教学(B31)方式评价值较低,其评价均值都在33分左右,并且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均将理论教学方式列在最后一位。显而易见,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一种素质和能力的培育,因此实践演练和案例教学应该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流方式。

其次,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对于专题讲座(B34)和情景表演(B35)这两类教学方式也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其综合评价均值接近4,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模式应该改变传统理论教学的单一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第二,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和不同工作年限的企业在职人员对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差异不明显。

首先,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对于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差异不明显。大学一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的评价依序为:实践演练(B32)、案例教学(B33)、情景表演(B35)、专题讲座(B34)、理论教学(B31),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评价依序为:案例教学(B33)、实践演练(B32)、情景表演(B35)、专题讲座(B34)、理论教学(B31),大学四年级学生的评价依序为:情景表演(B35)、实践演练(B32)、专题讲座(B34)、理论教学(B31)、案例教学(B33)。总体上看,不同年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

其次,不同工作年限在职人员对于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差异不明显。5年以下工龄企业在职人员评价依序为:实践演练(b32)、情景表演(b35)、案例教学(b33)、专题讲座(b34)、理论教学(b31),6至10年工龄和11至15年工龄企业在职人员评价依序为:案例教学(b33)、实践演练(b32)、专题讲座(b34)、情景表演(b35)、理论教学(b31),15年以上工龄企业在职人员评价依序为:案例教学(b33)、情景表演(b35)、实践演练(b32)、专题讲座(b34)、理论教学(b31)。总体上看,不同工作年限企业在职人员对于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

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建议

第一,从“边缘化”向“基础化”转变:明确人文素质课程在理工科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企业在职人员,都高度认识到人文素质知识的重要性,但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都感到不满意,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关键原因就在于没有从源头上确立人文素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我国理工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功利性”尤为突出,理工科高等教育不能停留在如何做事的“功利性”教育上,人文素质教育也不能仅仅成为理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噱头”,理工科教育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同样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修炼做学问的深厚根基和恒久内力,这才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从“单一化”向“多维化”转变:构建“显隐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多维化教育课堂。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仅仅停留在开设人文素质课程这样一个“显性”平台建设方面,要构建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人文素质课程本身到相关专业课程有机融入等多维教育平台。“校园文化”、“教师行为”、“校园建筑风格”等等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隐性平台,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影响。此外,要积极倡导在相关专业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人文社会背景和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专业课的教师同样需要注重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道义,并与专业知识一道传授给学生,将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转变成为丰富的科学人文主义的知识构建过程。

第三,从“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建立理论教学与专题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在校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更为认同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演练”、“专题讲座”和“情景表演”等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认同度相对较低。因此,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不仅要有法律道德、经济管理、历史文化、语言文学、艺术审美和心理卫生等方面理论知识的系统介绍,同时还应该包括学术讲座、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等等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专题活动,各类专题活动有助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沟通交流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公共意识、规范意识和自律自谦精神。

第四,从“标准化”向“订制化”转变:建立适应不同培养对象需要的“订制化”课程体系。

不同专业在校大学生和不同岗位的在职人员对于人文素质课程内容需要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从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视角出发,人文素质课程需要强调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但与此同时,还必须特别重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允许学生在“标准化”课程模块中,跨专业、跨年级“订制”课程,课程模块也需要根据学生“订制”偏好和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以满足更多学生关于人文素质知识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华中理工大学课题组.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7(4):86-93.

[2]蒋建湘,庞青山.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江苏高教,1997(1):74-76.

[3]罗家祥.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的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8(3):102-104.

[4]陈・巴特尔,等.剑桥大学何以造就科学精英[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2):50-56.

[5]Cornell,E.Address at the Inauguration of Cornell University [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1952:73.

[6]李政道.艺术与科学[J].文艺研究,1998(2):80-89.

[7]王姝.人文学科的困境及其因对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 2013(2):17-21.

[8]吴启迪.发展高等工程教育,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1-2.

[9]West, R. State of the Art Article: Needs Analysis in Language Teaching[J]. Language Teaching,1994(27):1-29.

[10]Brindley,G.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me Design[C]//Robert, K.J.,et al.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63-78.

[11]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 2010(2):120-123.

[12]钱大军.学习权视野下的大学本科课程设置[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98-103.

[13]Numan,D.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57.

篇9

关键词:大学生;课余生活;面临形势;相关性分析

1.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有严峻形势

1.1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随着校园招聘的逐渐结束,“就业难”一词又一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逐渐被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般的说,大学生毕业后有四个出路:就业、考研、出国、考公务员。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又不完全是人才过剩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的人才总量是匮乏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及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供求不对等。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过多,公司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速度追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并且各高校设置的专业和公司所需要的人才专业不对等。同时,现在的人才市场出现:技术人才性人才短缺,其他专业人才爆满的现状。

2)大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这句话,可见学习早就不能成为他们的兴趣。现在大学生对待学习全靠考前突击,对于专业知识并没有投入过多精力去学习,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学生少之又少,而且,掌握专业知识的学生也只有大概一小半人能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3)大学生对就业准备不充分。一般大学生为了考上大学拼命学习,而上大学后,基本时间都用来娱乐和享受生活,只有到了大四快毕业才突击做职业规划,盲目的找工作。

4)大学生独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习惯了父母的帮助,在大学生活中也离不开自己的父母,需要依靠他们才能成事,也习惯性的依赖自己的好友,不能独立的生活,自然很难独立完成工作。

5)就业理念落后。现在大学生都宁愿做月工资1000元的白领,每天坐办公室,也不愿拿5000元做蓝领工人。

6)大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低下。大学的时候既不参加社会工作,也不愿意学习,每天上网玩游戏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没有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也没有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这类大学生在残酷的就业环境下,只能被无情的淘汰。

1.2 大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大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情况: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对老师所讲及时反馈的人特别少,很多学生下课2小时后就忘记老师所讲内容;对待课后作业,基本上一半以上的同学会先做作业,有问题再翻书去去看,有超过半数的同学会选择直接抄袭作业上交。

2)大学生听课状态:根据大学任课老师反映,能认真听讲的学生约占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能认真听讲的学生集中在教室前2-4排,并且也时常有放松的情况。同时,有很多同学选择只听与考试相关的“重点”知识,从始至终能始终跟着老师认真听讲的人数寥寥无几,100人的课堂中有10个就已经难得了。

3)大学中成绩好的“好学生”,学习的目的基本都为了得奖学金,只有很少的同学学习是为了能多充实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

大学生经过高考,突出重围,升入大学。没有了高考的紧张和压力,反而更加放松自己。大学本身强调的就是自我学习能力,大学生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又很难把握好自己,导致学习成为难题,作业全靠抄,考试全靠突击。同时大学生没有树立很好的学习观念,对待学习功利性强,完全忽略了学习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更加充实自己。

1.3 社会及事业单位对大学生满意度分析

就目前形势来看,社会及事业单位对大学生进入社会初期状态都不十分满意。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妒忌心墙,集体观念淡薄,不能很好的和同学、同事合作。

2)大学生敏感自私同时自信且脆弱。在生活或者工作上如果遭遇了挫折很容易沉沦,并一蹶不振。

3)大学生学习焦虑,很难认真学习,对专业知识掌握浅薄,初入职场很难胜任自己的工作。

4)大学生对网络依赖性强,无论男女,都可以在电脑面前坐一天,并且不会觉得无聊。但是同时,网络信息覆盖面广,了解外界各种信息比较丰富。

但是大学生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比如说,大学生平均智商很高,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一定敏感度,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大学生有很多独立新奇的想法和思路,思维面更广;很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二、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优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以上背景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未来发展好坏和课余时间利用合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

大学是开放的大学,大学生有着丰富的课余生活和课余时间,除去上课的时间还有各种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网络游戏等等,这些对法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诱惑,也是一个挑战。因此,大学生对课余时间很难有自己的规划,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乐,不仅浪费了青春时光,更对大学生百害而无一利,对日后的就业或是深造更是毫无益处。

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优化是重要的。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环境不太明朗,而其中有很大因素是在大学时没有合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充实自己。导致自己在找工作的时候软硬件很难满足公司的招聘要求。同时,大学生学习现状堪忧,图书馆平时冷冷清清,期末场场爆满的情况每学期如此,这样的学习状态怎么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这样的学习状态导致对专业知识掌握欠佳,日后又怎样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正因为此,课余时间优化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只有把课余时间利用好,大学生自身才能有更大的提高。

篇10

大学短期学习计划一一、自我分析

1、我的性格

我觉得自己一个中性性格的人,在熟人面前玩得很开,但在生人交流时不太放得开。我善于观察周围的人与事,留心和记得他们重视的人的小细节,关心和体会他们的感受。我的同学说我是个认真负责、有责任心、友善的人。我的朋友说我是个体贴人、替别人着想,但太依赖朋友了,有时缺少主见。我的家人说我是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2、个人特长

爱好跑步,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3、兴趣爱好

运动、羽毛球、聊天、看书、独自待着,听音乐。

4、我的价值观

虽然我无法像伟人一样为国家作出那么大的贡献,但我会尽我微薄之力做好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遇到困难挫折永不气馁,励志做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勇于冒险,做好吃苦的准备。在以后的道路上奋斗、拼搏、屡战不怕,相信自己。

5、我的能力

对于一个刚到大学的大学生,说到能力,一定是十分的缺少。目前,我们来到这里才两个学期,我学到了一些浅薄的专业知识,成绩还可以。面对以后的日子,首先,认真努力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与人交流,扩充在自己的人脉;最后,锻炼一下自己的实践能力,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

6、我的学业情况

我现在就读于一所本科学校——许昌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以后出去后,我也会继续学习,因为学无止尽。而且我们这个专业知识就是要不断的探索。

7、我的优势

我是认真负责的人,我希望把事情尽量做到最好。另外,我非常看重朋友,很在乎友情。。

8、我的劣势

现在身为学委的我,我觉得管理班级,现在的我存在一些问题,缺少的是那种威信,管理方面也欠缺。另外,我也是一个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

二、外部环境影响与他人期望

1、 影响

(1) 人的影响

a、 在我爸爸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他用他的行动告诉我,用发生他身上事情告诉我,好人一生平安,不论什么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好事,爸爸就 是我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b、 在我妈妈身上同样学到了她的为人处事方法,告诉了我很多 c、 我高中数学老师的话告诉我,错了就错,不用找那多借口

(2)、学校的影响

a、学校:给了我们锻炼的平台和就业平台

b、学院:给我们学习的平台, 也给了我们锻炼的平台,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道了目标的重要性

c、专业:让我了解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了解了以前没有的知识。 d、班上:让我知道了团结、融洽的重要性。

e、寝室:沟通的重要性

2、期待

(1)父母:我们爸妈希望我以后过的幸福快乐

(2)亲戚:希望我以后找到一个好工作

(3)朋友:希望我找到一个自己合适的工作与过得开心

(4)老师:希望我学有所成

(5)同学:希望我过得好

三、职业分析

根据我的专业以及兴趣,我设定了二个目标。

目标一:做科研工作

优势(S):应用化学现在是我的专业,不管我喜欢的程度,我都会尽力去学,而且我相信以我认真的态度一定会学得好,而且对于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我很感兴趣,我相信我会做好的。

劣势(W):对于有机化学,我们现在还没开始学,只是在高中的时候学了一些简单的,但我会先自学,对于不懂的我会找老师请教。我比别人还是有点差距。

机遇(O):随着我们学校的不断改革发展,我们院系的实力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的实验设施越来越好,还有专门的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就在最近还有一个学姐被美国数个学校争取录取,而且还申请到奖学金。这更给我们很大的动力。

风险(T):研究化学有很大的危险,因为创新的化学反应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另外做好化学这方面的工作,就要有很高的学术,很扎实的知识,稍不努力就会淘汰掉。

目标二:拥有自己的生态园

优势(S):个人兴趣浓厚,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直都对生态环境感兴趣,我希望大家都能食用到最绿色的食品。

劣势(W):对于我们刚出去的人资金问题,市场竞争大。

机遇(O):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对于吃到放心食物有很高的期待,对自己的健康更注重了。而且对环境也有帮助。

四、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科研者

对于这个工作,我现在还缺少很多的专业知识,现在我还是学到了一些皮毛,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需要我继续深造。

生态园

表面很受欢迎,但竞争压力太大了,很多人都注意到这方面了,除了资金问题,还有就是经验问题,我才刚出去,缺少经验 。

五、现实职业目标的具体计划

总体来讲首先要学好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勤画、勤做,最后锻炼自己的口才和实际工作能力。具体点计划如下: 大一阶段:

a、已经过了两个学期了,马上就是暑假了,决定出去打工挣钱,了解一些

外面的情况,积累社会经验。

b、好好学好专业知识,同样也为拿奖学金做好铺垫

c、做好我的学委工作

d、每个星期在图书馆呆至少两个上午或下午

e、打好人际关系,坚持晨跑

大二阶段:

a、 坚持运动锻炼,让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

b、 认真学好专业知识

c、 拿到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的证书

d、 每个星期在图书馆呆至少四个上午或下午

e、 每周两天早晨晨读

f、 拿到奖学金、优秀学委、三好学生

g、 人际关系继续搞好

h、 利用寒暑假了解与我们相关的专业的工作情况

大三阶段:

a、扎实复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b、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相关专业的地方实习,多掌握一些经验

c、完成毕业论文

大学短期学习计划二进入大学已经有一年了,不知不觉大一已经随着军训的结束结束了,可我还记得去年秋天的时候抱着对大学的憧憬,踏上了离开故土的一步,还记得,曾经对大学的期盼,曾经为了考上大学而付出的努力,当来到西安工大的那一刻,我的人生便不再是从前那般,充满了希冀,我曾为自己成为一个西工学子而自豪,也曾许下豪言壮志,曾经,那么多的学生社团引起了每一位大一新生青春的激情,也是前一段日子,军训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成长,什么是承受,什么是独生子女从来未曾体味到的一切。

大学是职业生涯的起点,专业知识已经成为学习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人格的完善、体魄的锻炼等都要上升到重要的位置。我坚信:知识,只有知识才是经济和事业的酬劳。为了更加充实自己余下的大学时光,为以后更长的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充分认识与深刻总结自我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对实现该目标的要求做了我的学习规划,并希望能按照规划的内容逐步提高自己。

1、短期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觉得现在首要的是认真学好各门学科,扎实专业知识,严格完成每科考试,并不断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真做好在校广播台的各项播音练声工作,以及在校史馆的勤工俭学讲解工作,努力完善自己。

2、中期目标:在以后的三年,争取以优良的成绩通过国家英语六级水平,并争取获得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大学的学习生涯,此外,在毕业前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为毕业后走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3、就业目标:通过短期、中期目标的学习专业知识,大学生活顺利结束。自己要努力的找工作,不管工作是否如意,要坚强地坚持下去,在工作中认真积累经验,仔细学习和聆听,努力适应初次步入社会环境,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初入职场,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用积极的心态奋发向前。同时认真对待爱情和婚姻,并且尽自已的义务和责任孝敬,父母和照顾自己的家庭,勇于承担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为家庭无私奉献。

4、长期目标:通过实践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在社会的大舞台充分展示自我。在今后工作中,重视与他人的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广泛的社交范围,能迅速适应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且,通过坚持不懈努力,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

5、人生终极目标:我的人生终极目标就是充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坚持不懈、风雨兼程,实现从小立志创业的梦想,用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整个家族的兴盛、繁荣。我知道人生的道路上会遇见无数的困难和挫败,只要认准目标,朝着自己的方向坚定走下去,不懈努力,我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此外,我们还得合理利用时间,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学校教师培养而获得,也可通过自我锻炼获得。大学生要有一种探究精神,在学习上不能遇到问题就放弃,要把克服困难的过程看作一种快乐,要知道任何困难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即便遇到问题一定要反复学习, 多推敲、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自我约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会合理安排自己时间,妥善处理同学关系,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切忌冲动行事、感情用事。

3、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面前,要认真思考、分析,找准其切入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学如同高中一样,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它是高等教育的殿堂,也是寻求知识的场所。它需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研究学问,进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里,当然有教师的引导、授课,而且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但就学生学习进步而言,主要是要自己,自己去探寻、去钻研、去拼搏。我国古谚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意思。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谈及大学观念时,也明确地强调这一点。他说:“大学应始终贯穿这一思想观念:即大学生应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有选择地去听课、聆听不同的看法、事实和建议,为的是自己将来去检验和决定。

真正的大学生能主动地替自己订下学习目标、善于开动脑筋,并且知道工作意识着什么,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自己被召唤成为最伟大的人。由此可见,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步入这个环境的大学生,理当树立一个全新的意识:即独立自主,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再也不能依赖于 事事有人管的环境,要变“有人管”为“自己管”.“自己管”,体现在各个方面:身体保健、生活自理、社会来往这是最起码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学业的研习。

关于这一点,我国一位在科技界卓有成就的科学 家说得很好,在大学,基础知识必须要学好,但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情况选修其它课程,广泛吸纳知识。而且这种吸纳是审视性的、思考性的,因而获益匪浅。

尽管我们身处大二,但是剩下的三年并不长远,不得不及早为四年以后做打算,我们应该更好利用好大学四年这个人生中及其重要的四年,也是人生的黄金四年。让自己充实的过完大学四年,为以后步入社会更好的发挥自己做好准备。

大学短期学习计划三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大学里不只是学习专业知识这单一任务,还有很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学习知识只是让我们走向社会职场的一个辅助条件,但是具体以后做什么?能做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这是我们当今大学生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我们大一的学生而言,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计划,是此时此刻首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是本人在大一学习《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之后,为自己制定的一个中短期计划。

一. 我的目标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小船,无论你怎么努力的摇浆,却总是无法到达理想的地方。目标就像人和空气一样,谁也离不开谁,相辅相成。美好的人生就少不了目标,目标就是我们走路的指南针,有了它我们才会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目标就是我们驾驶小船航行的灯塔,有了它,我们才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目标就是我们夜行的路灯,没有它我们将在黑暗中不知所措的来回奔走,更多的是迷路的彷徨。所以。目标很重要,制定一些有益于人生的目标更重要。

近期目标:

努力学习好有关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同时还要多留心和了解其它跟物流有关系的专业。要多读一些书籍,提升个人的知识含量,开阔自己的的视野,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还要搞好人际关系。为走向社会与人更好的交流做好准备。 还要努力考取相关专业的各类证书。以及计算机二级证。尽力让自己英语过四级。

二.达到目标的计划:

1 .在大学期间

⑴学好各科专业知识,掌握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 ⑵积极复习英语,努力在大二第一学期就通过四级。

⑶计算机过级考试也是我不能错过的,我要在大三之前就要通过计算机二级

⑷除了英语和计算机外,我还要从大二开始就要积极准备考多种物流管理专业有关的证书

⑸寒暑假时,我会到社会上进行短期的工作,在工作期间,我会学习如何与工友相处,怎样与领导打交道学会如何在集体中表现自我,而又不受到排斥,积累社会经验。

2. 毕业之后

工作之路:

⑴毕业后,我会在银川市物流园区实习工作,积累经验。下班之后,我会继续学习专业知识,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全面。努力工作,这样才会让领导注意到我,博取提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