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01 11:3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第二课堂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计算机类专业; 职业素养; 第二课堂;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0-60-04
Research on the path for integration of computer specialties'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second classroom
Gao Yongmei, Shen Haijuan
(Hang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ten focused only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the first classroom, but ignor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for computer specialties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the second classroom is put forward. And the evaluation schem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the second classroom are designed. Expand the new form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combine with the first classroom,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mputer specialties;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the second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path
0 引言
近年来,职业素养教育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更是把职业素养教育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IT行业发展迅猛,瞬息万变,对员工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肩负重任,在注重第一课堂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开辟新途径,构建完善的第二课堂培养体系。
1 计算机类专业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
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高比例就业于IT行业,IT行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1.1 明确目标,定期规划
IT行业,技术更新快,如果一个决策失误就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设定目标、制定长远规划是IT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个前提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可能随时调整部门。IT企业往往是作为提供服务的乙方,每个项目都有严格的工期,项目组的项目计划、目标必须完善。作为IT企业员工,必须有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和规划,更需要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飞速发展的行业所淘汰。
1.2 勤于钻研,敢于创新
勤于钻研,敢于创新是IT从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IT从业者对自己从事的技术要有足够的韧劲,无论是调试程序、技术开发、界面设计,还是故障排除,在技术上需执着的追求。IT行业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行业,需要创新思维,在技术方面,不墨守成规,不被经验所束缚,才能够激发出新的灵感,创造出新的东西。
1.3 保守机密,产权意识
一个IT企业的支柱往往就是一个新的技术框架,一项新的创造发明,一个新的经营模式,一个新的算法研究。所以在IT行业中,一定要有强烈的产权意识,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保守企业机密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要素。同时应当做到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IT从业人员经常会接触到较为机密的信息、事物或个人隐私等数据,所以学会保守机密很重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是IT人员的素养。
1.4 团队协作,善于沟通
在IT行业,团队协作非常重要,项目完成的好坏,关键在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很多项目往往是因为意见不统一,继而发生纠纷和矛盾,导致工期延长,甚至项目失败。因此,处理好团队中的矛盾是维持团队协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沟通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只有做到及时与客户沟通交流,才能做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团队之间及时沟通,项目各阶段衔接顺利,才能少走弯路,产品才能更符合用户需求。
1.5 终身学习,勤于交流
IT从业人员必须有较强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跟上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IT技术更新快,新知识在书本上学不到,必须学会通过互联网学习,学会阅读中外文献。勤于交流也是IT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及时交流最新技术,吸收他人研究成果,迅速更新自己的知识。
2 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调研分析
高职院校中,周课时一般设置在22至26课时之间,学生除了课堂时间,至少有两天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再加上晚上的时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第二课堂的建设情况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关键。
调研发现,很多职业院校只注重第一课堂的建设,第二课堂则放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致使第二课堂存在定位不准确、形式单一化、学生利用率低、管理人员不专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2.1 第二课堂规划不合理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活动从数量上来说并不少,有全校性的大型活动,有社团和学习自发组织的兴趣活动,这些活动往往过于频繁,经常出现重复及撞车现象。致使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虽然广泛,但定位不准,规划不合理[1]。
2.2 第二课堂重娱乐轻专业
第二课堂往往以辅导员为主导,从学生的业余爱好出发,以休闲娱乐为主。专业教师参与甚少,故活动基本与教学目标无关。致使第二课堂成为学生结交朋友,发展兴趣的场所。如何将第二课堂与专业联系起来,将专业技能实践、职业素养培养放在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变成第一课堂的实践基地,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2.3 第二课堂管理不规范
重教学,轻学工是高职院校的通病,而第二课堂以学工为主,专业及学校各主要职能部门没有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建设与管理中。而活动以学生或学生会自发组织为主,随意性大,没有约束,更谈不上管理制度。由于第二课堂没有统筹规划,与教学脱节,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第二课堂成为一种奢望。
2.4 参与第二课堂学生的比例小
第二课堂往往是活跃分子或班级干部活动的场所,对于全校性的形式化的讲座、会议,很多学生持抵触心理。由于第二课堂与专业脱节,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导致部分喜欢专业,性格内敛的学生不喜欢参与第二课堂,或参与积极性不高。
2.5 职业素养融入的认识不足
职业素养教育是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很多院校也积极开展实践,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但这些实践大多专注于第一课堂,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的认识还很欠缺,这与很多院校第二课堂重娱乐轻专业密切相关。
3 职业素养融入第二课堂的实施方法
3.1 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第二课堂
制度、规范是第二课堂有序开展的保障机制,学校需要健全、完善第二课堂管理体制。首先,第二课堂不仅仅是学工部门的工作,完善的第二课堂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各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其次,第二课堂与专业紧密结合,专业教师必须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建设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再次,将第二课堂的管理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由学工部门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管理[2]。
3.2 鼓励人文、娱乐等传统社团,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原有形式的人文、娱乐社团应继续保留,并且还要不断充实完善,并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有效性[3]。
3.3 拓展新形式,融合第一课堂,培养职业素养
3.3.1 规范生涯规划教育,合理配备师资[4]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依托,通过职业指导与职业素质培训,培养学生具备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素质。落实职业指导全程化建设,从最初入校阶段就派专人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内容进行指导,开展专业导学、职业认知教育,加深学生的专业情感与认知。将职业指导课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一年级明确职业定位,二年级强化职业技能,三年级了解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创业教育。
3.3.2 创办或参与各级各类竞赛[5]
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代学,赛学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用的灵活性、开放性与创造性。创建竞赛备战社团、兴趣小组[6]等与竞赛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
3.3.3 创办和规范与专业相关的团体
与课堂教学相衔接,成立各类兴趣小组、理论探索小组、专业实验小组、专业调研小组等学生团体,引导学生培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兴趣和爱好,既使课内指导在课外得到巩固,又使课外实践促进课内教学,达到增强其专业学习和应用能力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3.3.4 Seminar模式
Seminar即研究讨论会[7],是充分挖掘参与者学习潜能,最大限度进行多层次与多角度互动的活动。专业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生通过组队和选题,阅读大量的文献以及结合实践调研或研究进行专题报告。专业教师及时观察学生动态,并在出错时进行适当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学术研讨,并进行点评总结,促进学生学术成果的后续发展与提高。
3.3.5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计算机类专业课程适合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针对计算机类课程的网络视频丰富,电子资源广泛,专业教师也可以自己组织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在课内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3.6 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鼓励学生针对竞赛成果或研发项目,申请软件著作权或专利,培养学生知识产权意识。
4 职业素养融入第二课堂的评价方案
4.1 第二课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必须学分
把第二课堂建设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学生管理部门和各职能部门形成制度合力,把活动运作模式与内部管理融合起来,建设以实践为主、以更好的就业为目标、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活动机制,从而找到与第一课堂的结合点,规划每阶段第二课堂的活动主题并制定相关的活动策划和实施方案。
设置第二课堂必修学分,可分两类:一类是人文类,另一类是专业相关。
4.2 制定第二课堂评价方案,保障第二课堂有效实施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了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及相关学分,考核评价是第二课堂实施有效性的保障。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考核评价方案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但第二课堂学习内容与第一课堂相比,存在相对不稳定性,尤其是IT行业,技术更新快,第二课堂更适合追逐新技术。所以,对于计算机类专业而言,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会根据行业、企业现状,或新技术更新,随时调整第二课堂学习内容,所以,完整的考核方案不能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将考核要点或考核方法进行描述。
⑴ 人文、娱乐类:考核要点为出勤情况、总结报告、演出、比赛等。
⑵ 职业生涯规划:考核要点为有无学期计划、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计划执行情况,是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等。
⑶ 竞赛专利类:考核要点为竞赛获奖、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获取情况,可以置换选修课学分。
⑷ 专业社团:考核要点为出勤情况、过程监控、阶段评审。
⑸ Seminar研究会:考核要点为出勤情况、过程监控、创新情况、期末评审。
⑹ 翻转课堂:任课教师根据课内考核情况,作为课程的平时分或职业素养考核分。
5 结束语
职业素养教育只有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通过分析专业职业素养需求,结合专业特点,拓展第二课堂新形式,融入职业素养教育,是对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弥补第一课堂职业素养教育的局限性,是落实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的有效手段。职业素养融入第二课堂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从管理制度、专业特点、师资配置、考核方案等全方位考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盈盈.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第二课堂建设探究[J].职业,
2015.23:56-57
[2] 袁家兰.职业素养培养之我见[J].高教学刊,2012.2:
146-148
[3] 纪红妍.浅谈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对学生的积极影响[J].科技
教育,2015.9:352-353
[4] 曹雪花.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职业素养训练体系研究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6.14:192-193
[5] 杨铨.高职院校自动化类专业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J].
广西教育,2014.2:81-82
[6] 郝俊.第二课堂的开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数字通信
世界,2015.11:305
篇2
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目前的实践教学中,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四种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的实践教学存在“有形式、无实质”的现象,即虽然有相应的课程、课时安排,但流于形式,甚至被等同于实验课程或者实习,存在着一些狭隘的、片面的认识误区,如认为实践教学从属于知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二是存在“双脱节”现象,即一些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脱节、与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三是相应的实践教学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仅以实验室实验、模拟实习等形式散存,缺少真实的实践任务驱动,未能有力支撑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类有益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高校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优势
1.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是将专业深度与广度有机结合,拓宽专业适应面的关键环节。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通常是大类招生,入学后两年内仍要再细化专业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学时有限,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核心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因此,仅利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学习,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2.教学组织灵活。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方式是“一对多”的教师讲授,教授内容以理论为主,即便涉及到实践学生也较难主动参与。而第二课堂以学生个体、团队等多形态存在,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较好地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与交流,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切的体验。
3.第二课堂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紧贴专业知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接受专业知识的熏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使学生较快和积极地融入专业学习中。
4.资源整合的广泛性。与第一课堂教学不同,第二课堂不分校内校外,让学生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领悟人生。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工作,可以同时兼顾理论与实践,不受时空的限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统一起来,边学习边实践,效果要比在“第一课堂”上更为有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第二课堂是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通过有目的地开辟第二课堂,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引导作用,有利于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鉴于应用型人才所从事工作的社会性和综合性特点,从素质结构来说,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包括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成熟度等。第二课堂提倡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生可以是某个项目的执行者,也可以是某个项目的组织者、管理者甚至创造者,从而使自己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锻炼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主动性。学生从第二课堂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参与进去,取得的成绩既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同学和老师对其劳动和能力的一种认可,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另外,在第二课堂中将学生视为社会人,让学生有机会与社会接触,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与经验,提高社会沟通能力和适应性,这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人际交往和社会认识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都从不同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举措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从第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活动内容安排、师资及学校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评价和激励制度设计等方面全面考虑。
(一)重新定位第二课堂
在人才培养上对第二课堂进行重新定位,把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二者紧密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同时应密切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大配合力度,从而形成合力。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既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个层面讲,专业指导教师(包括社会兼职导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一方面,老师需要结合学生和专业实际,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到第二课堂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第二课堂主体,需要重视和积极参与,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与课堂教学包容发展的机制
改变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互不搭界甚至相互争夺教学资源的局面,促进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的相互促进。学校需适当加大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投入,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同时确定教学、科研、学工、团学组织等部门在第二课堂管理指导方面的职能和关系,努力构建适应第二课堂特点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团委要加强对学生第二课堂的规划和引导,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团委在学生社会实践中的组织和保障职能,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个良好的环境。另外,教务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把第二课堂活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对参与第二课堂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计算,调动专业老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三)搭建第二课堂平台
搭建第二课堂平台时除利用好本校资源外,特别要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如下渠道实现:(1)本校师资及实验室等设施、设备和资源。(2)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利用已有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以及行业优势、校友资源等,在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基地和寻找合适的校外兼职导师;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3)参加各种重要赛事和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参加学校、省级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用友杯”ERP沙盘模拟对抗赛、英语演讲大赛、辩论赛、电子商务大赛等。这些比赛由于竞争性强,促使学生短时间内学习和训练大量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4)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第二课堂
一、当前第二课堂建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面临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形式单一,方式方法需进一步延展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教学形式,目前高校的第二课堂建设还普遍存在形式单一、手段简单的特点。在高校第二课堂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灌输式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自娱自乐,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是这样的教学方式的鲜明写照,理论知识与相关实践的脱节,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学生知识吸纳、消化、接受的积极性,实际动手的能动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解决第二课堂教学形式与手段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第二课堂应用的教学技术设施落后
先进教学设施的应用与提升学生的第二课堂参与兴趣相得益彰。例如,建立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基础上的新型技术与媒介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教学更加简便快捷,一目了然。优质资源共享更能节约学校、师生、甚至校际之间的交流成本。但是目前,对先进教学技术设施的更新严重滞后,第二课堂教学设施不完备,教育形式也比较老套,甚至意识不到紧跟时代趋势的重要性。这成为制约全方位提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
(三)第二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理念缺乏
双维互动,是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特点,不仅要从第二课堂本身找问题,大学生本身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也出现了某些现实性问题:
1.当代大学生的超前思维比较活跃,创新创造意识上,往往天马行空,但贴近生活实际、能够产出成果的科技实践活动不够。学校的课堂教育会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部分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丧失了问题意识与想象能力。
2.大学生在第二课堂建设中的科技创新缺乏开发理念,很多成果仅仅停留在“体验型”,难以成为“转化型”和“应用型”。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背景下,国家级、省级“挑战杯”“科创杯”等第二课堂创新活动引起了众多高校的重视,均在资金、政策以及学业综合测评上给予支持和倾斜,以期取得良好成绩。但这种功利性的参与目的,使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建设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也渐趋强烈,目的仅仅停留在拿了多少学分、拿了多少奖学金,能否在保研上提供助力等等。而有些高校反过来又以此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提高比赛成绩,扩大高校知名度。长此以往,形成的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导致很多在第二课堂创新活动取得的成果“急躁冒进”,甚至“小富即安”,稍有阶段性成果就“急停跳投”,匆忙鉴定、报奖,不愿进行长期的系统性研究。这种情形,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当然,也就难以产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
二、以第二课堂建设为途径。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情况
下面以西安邮电大学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分析我院的第二课堂建设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情况。
(一)从创新能力的培养角度,注重第二课堂建设的制度规范。第一,以大化小,推进制度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改变原来学院统管模式,成立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小组,化整为零,并以此作为我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实施。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小组包括教学质量办公室、分团委和协同创新办公室等三个模块,分工负责,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教师团队的组建及各种科创活动协调;学院分团委主要负责涉及到学生本身的一些事物,包括学生队伍建设、具体的活动情况等等;协同创新办公室是适应新形势下专门设置的,对接学校的协同创新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外交流,包括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等等。第二,师生协同,共同推进。我院历来注重教师团队的建设,尤其在新形势下,更加鼓励教师关注第二课堂建设,积极加入创新创业小组。同时,进行制度保障,对教师个人提出要求,不但个人责任心要强,而且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小组成立以后,组长由精挑细选的教师担任,负责统筹整体事务,组建和管理团队、安排小组科创活动、负责活动总结和成果记录等等。更重要的是,建立考核退出机制,不只针对小组的学生成员,对参与小组第二课堂建设的教师也要考核,如果不符合创新小组的考核要求,就要退出。第三,从吐故纳新的角度,注重学生科创团队的建设。我院依托于第二课堂建设而成立的各种科创小组的学生成员选拔工作,具体由分团委负责,每年至少安排1次科创小组成员选拔补充工作,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学生中招收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尤其那些曾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者优先录取。但限静J他们的参加小组项目数,原则上每名学生只可以加入1个活动小组。第四,其他章制度建设。学院补充修订了第二课堂建设实施小组的经费管理制度、竞赛管理制度以及活动考核制度,为第二课堂建设与长期有规划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注重建设第二课堂素质培养体系。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我院通过与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科创小组成员教师以及校外用人单位充分交流沟通之后,认为第二课堂素质培养体系可以通过建设六个专业创新课外活动小组来体现,这六个小组都要结合专业特点,拓展课堂教学,注重实践能力,通过实训项目开发和科创竞赛等方式,能够使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并最大程度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帮助大学生的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我院的六个小组分别为:(1)智能综合机器人创新活动小组。小组结合我院专业设置的特点,成立目的在于培养小组成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内容涵盖机械系统构造、嵌入式开发、遥控传感器处理、智能信息处理等。(2)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科创活动小组,建立在课堂所讲授得知识基础之上,旨在结合实际项目补充学生课堂了解的计算机领域大数据处理技术前沿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海量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处理和应用开发技能。(3)软件开发应用科创活动小组,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软件开发设计基础,结合每年的科创竞赛主题,强调能够完成开发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软件项目,使组员能够熟悉软件开发工程的具体要求,真正结合实际掌握开发软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应用各种开发工具和数据库,尤其要能了解和掌握时下最流行的移动应用开发和桌面应用开发的流程。(4)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嵌入式小组专业科创活动小组,目的在于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趋势,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各种嵌入式芯片的应用,增强软件编程能力。(5)网络技能科创活动小组,旨在培养学生在面对各种网络应用实际困难的解决能力,结合实际,从网络设计、管理,到故障分析、排除等一些列能力。(6)新媒体技术科创活动小组,其主要结合当前新媒体运用的发展趋势,采用教师课堂授课、课外讲座、学生自学以及校外相关技术公司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辅导等形式,进行程序设计和3D建模的综合运用,也可以选择相关技术公司实际项目课题等,并在此基础上申请软件著作权。
三、依托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保障措施
(一)结合实际制定计划,出台第二课堂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和学院要把第一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教育结合放在首要地位,制定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的第二课堂建设实施方案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我们应以第一课堂教育为主体,以第二课堂教育为有效延伸,科学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
1.贴近实际,与课堂教学对应,合理开设选修课。学校可以采用学分制来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配备专业授课教师,协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时间安排,并检查监督教师按计划执行教学任务。
2.保证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通过创建创新活动小组,如数学建模小组、模型控制小组、程序设计小组等,开展创造性活动。
3.建立专业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学生社团组织,依托第二课堂建设,开展各种科创竞赛活动。
篇4
1.中外合作办学背景学生特殊性
1.缺乏自律,学习意识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学院录取控制线低于本科二批录取线,学生多存在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虽然有国外学校合作背景,但是学生英语成绩普遍不高,且水平差距大,为教育教学共组带来一定的压力。
2.生活优越,心理素质弱:具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的学院收费较高,录取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在加上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受到的呵护多,自我意识强,自立和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交际、学习生活、感情上遇到问题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需要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和适当的心理引导。
3.思想活跃,活动能力强: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招收的学生多数思想活跃,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在文体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表现欲望强,对集体性的文艺活动具有较强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语言表达、活动组织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理想远大,生活定为高:中外合作办学的部分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人生选择定位较高,不少家庭愿意支持学生出国留学。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很高的期望,渴望成功,因此他们很注重个人的发展,远大的理想的理想和较高的生活目标如果利用得当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2.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必要性
第一,第二课堂改革是第一课堂教学实施的有益补充。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要阵地,传统教学中第一课堂多以理论灌输为主,难免枯燥乏味,而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书本中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从而间接获得新的理论知识,从而对第一课堂进行升华与延伸。第二,第二课堂改革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和品格完善与健全不可缺少的环节。第二课堂活动既需要调动学生实际的感性生活体验对现象进行观察、测验,又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观察、测验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概括,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性、开拓性的品格对培养锻炼创新能力、养成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第二课堂改革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中外合作办学追求的目标,其与国外学校对接的优势有利于吸取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课堂开展的先进经验,从而使教师、学生的传统观念得以改变,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念,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第二课堂实践存在的问题
首先,思想上对第二课堂开展不重视。传统教学将注意力多放在第一课堂上,无论是师资配置还是教学设计都予以倾斜,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在整体上未纳入正规呃年度专业培训计划,没有按照专业培训课程设置设立相应科目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认为学生第二课堂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群体性活动,存在随机性强、受客观因素影响大等问题。其次,行动上对第二课堂开展不积极。受思想重视程度的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随意性较大,一方面开展次数有限,规模上多以学校、学院举办的活动为主,以系、专业、班级为主的活动较少。时间上多以学期为界限,具体到每月、每周的活动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不高,多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社团成员为主,达不到第二课堂开展的全员参与目的。最后,形式上对第二课堂开展不丰富。受第一课堂教育模式影响,教学内容的被动性选择使得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受到限制。当前第二课堂的许多形式仍是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讲座、体会交流、演讲比赛等,没有紧密与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提升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1.抓紧一条主线:
即将第二课堂教学同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如何将第二课堂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改变以往第二课堂只是单纯完成学生处、团委布置的活动的模式,以就业升学为目的,突出能力培养。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应围绕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的原则,同时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培养、就业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学生成人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2.突出两个主体:
即重视辅导员能力提升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两支力量之一,是第二课堂改革和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第二课堂是辅导员教师的主阵地,辅导员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投入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投入到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落实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党团组织、班级和社团等组织来进行,一支信得过、靠得住、有凝聚力、工作扎实的学生干部队伍是第二课堂活动得以有声有色开展的基础。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通过他们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挥第二课堂对于学生成才的促进作用。
3.坚持三个结合:
首先,坚持与第一课堂相结合。树立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的育人观念,建立双向互动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及一体化课程体系,健全系统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分学管理制度,不断强化两个课堂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其次,坚持与社团组织相结合。学生社团活动可在各个环节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组织、创新等能力,同时社团通过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可以拓展第二课堂开展的领域。最后,坚持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第二课堂改革要形成学科方面的特色,强调学习的实践性,专业的知识性要不断拓展,专业内涵要不断深化。让学生能够在突出专业知识的二课活动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4.完善四个保障:
篇5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体系 第二课堂
一、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各个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这两种渠道。第一课堂是按照教学计划或者专业培养方案上的规定,由学生选择或教务部门统一安排、由相关的任课老师讲授并进行考核的教育形式。第一课堂教育重点在于系统地传授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同时侧重于知识的理论性,它主要体现了素质教育体系中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是由学生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以提高其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各种活动,它的重点是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维和活动的空间,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综合能力的锻炼。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是针对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而言,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因素。
相对于第一课堂教育而言,第二课堂教育具有内容丰富(包括了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勤工助学等六大类内容模块)、参与主体自主性较强、形式灵活生动、实践性与社会性更强、教育资源丰富等优势。
大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能不断提高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使意志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可以在自愿参与的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思维与情操的陶冶,从而提高个人思想政治修养,并且能融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渗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怀,大学生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心。
实践证明,第二课堂活动本身所内涵的基本特性使活动参与者在活动中能够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都决定了第二课堂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体系得以实施和实现的有效渠道。
二、高校第二课堂的问题分析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高校第二课堂在素质教育中虽然已经体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方面做出了它一定的积极贡献,但是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在组织和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笔者认为它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第二课堂建设思想需加强统一
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学校、学院的各部门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部门间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和配合程度不够,第二课堂建设和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各级团委、学生工作部或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唱独角戏,而其他部门缺乏积极支持和配合的意识。
(二)第二课堂活动数量多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我曾经所在的学院而言,每学年除了开展校团委部署的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文化体育、学术讲座等活动以外,还要结合自己学院情况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加之学生会和二级社团自发组织的活动,每学年平均有30-40项。在这些活动中,有部分活动举办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履行相应的职责或任务,有的活动盲目参照其它学院并没有真正注重学院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故而活动的参与数量与质量不高,没有真正达到活动的初衷和目标。同时,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联系性不强,很多活动偏重于文体娱乐性,结合专业的理论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欠缺。青年志愿者活动科技含量也比较低,只是停留在体力劳动和募捐上。寒暑期社会实践也是停留在形式上,很少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三)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性不够
很多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涉及学生所学专业方面的活动需要专业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但是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远远不够。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的激励措施缺位,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受到“重第一课堂、轻第二课堂”思想的影响。
(四)学生社团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大学生社团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阵地和载体,社团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效果。我国高校社团虽然很多,但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社团的建设力度不够,部分社团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有的社团有其名无其实。
三、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克服第二课堂所面临的现实误区与不足,笔者认为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联系原则
即要正确处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一是第二课堂必须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如果没有第一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就盲目进行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二是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必须在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三是第二课堂侧重点是注重专业知识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二)实效性原则
即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与学校、学院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与不同学校、学院、专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第二课堂紧密围绕素质教育体系五大内容开展。
(三)人性化原则
即充分尊重学生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自愿和兴趣,使其在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其提供良好的人文关怀和人性环境。同时,将人文教育贯穿第二课堂活动的始终,第二课堂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为目标,而具有人文精神是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 是第二课堂培养目标之一。
篇6
一、研究目标和意义
目标是行为的导向,意义是为结果负责,两者都不容忽视。
(1)研究目标对社会多行业的英语需求进行全面考查和分析,根据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心理,结合英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特点,分析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第二课堂形式、内容和组织方法等,探索英语技能课外培养的有效建设途径,做到既巩固学生第一课堂所学的英语知识,又提高其以能力为本位的英语水平,实现学生在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有效提高英语能力以满足实际工作生活的需求。
(2)研究意义把就业导向型英语第二课堂作为一个整体来探究其宏微观建设,将会填补学术界习惯进行学校英语第二课堂单方面研究的空缺,对英语第二课堂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它在实践上有以下指导意义:①提升学生实践英语的机会:针对学生各自的现有英语水平,实现学生就业导向型英语的实践性,弥补第一课堂英语的局限性。②确定英语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的模式:根据大学已有的英语第一、第二课堂的现状,以学生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结合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需求,明确英语第二课堂的新模式。③研究并实践学生就业导向型英语技能的检验途径:研究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校内外应聘或实习”的途径来检验学生就业英语的技能;实践英语学与用的有效结合,发展符合社会英语需要的高素能人才。④建立科学的管理:结合师生的特长和兴趣,合理地系统组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设立导师制,使第二课堂建设更加规范化、高效化。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1)主要内容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能力要求的调查研究:调查社会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对英语的各种需求;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评价、期望及建议;对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完成岗位群工作过程中所需的英语技能进行分析研究(。贺晓兰,2009)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对现有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在形式和形式比例、具体内容、组织方式、受益学生量、长短处、就业导向性体现、最终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为英语第二课堂建设提供现状依据。③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设置研究:依据高校的硬件、软件条件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研究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设置,以“语言表达”、“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证书考试”四个板块为依托模块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④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法研究:研究满足就业能力培养所需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不同形式的具体内容;建立突出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容标准;探索适应学生英语技能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方法,实施责任设岗、工作量化,建立英语第二课堂“总负责人—专项导师—辅助人员”的责任落实设岗、工作规范量化的活动安排体系。⑤就业导向型英语技能的检验途径研究:根据重视英语技能的就业岗位,建设检验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校内模拟或社会现有的招聘或实习基地;探索利于学生英语技能培养的模拟或实际工学结合途径。
(2)基本观点①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必要又可行,可以组织全方位的活动、建立科学的活动体系、设置板块式的英语俱乐部、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等把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好。②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第二课堂建设,既巩固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的英语知识,又拓展提高其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技能,促使其英语综合知识能满足就业岗位中的实际需求。③要让第二课堂的组织转让和参与者都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意义,以创新教育的理念武装头脑,紧扣“就业导向型英语素能培养”这一主题,建立合适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让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走向规范化发展之路。④需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来设置和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活动全过程中贯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原则,组织各种就业导向型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来使学生大胆质疑与探索及发展创新思维。⑤设置活动时应加大第二课堂的覆盖面。大学生英语基础、年级层次、兴趣爱好、时间分配等方面均可能有差异,争取每个学生都有大概相等的第二课堂参与兴趣和机会,可有针对性地让组织者和指导者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把各学科结合起来让他们都得到就业导向型英语综合能力的最大发展。
三、研究思路
通过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并借鉴国内外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技能方面的优秀成果,调查社会单位对英语的需求和学生第二课堂英语活动的现状,比较高校已开设英语第二课堂不同活动的联系和区别,分组观察追踪部分学生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并分析总结不同活动对他们英语技能的不同影响,结合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来亲身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英语活动,通过采访或问卷调查来测验学生的能力、个性、兴趣和英语水平、动机及就业期望等方式,分析并归纳有关信息,为第二课堂活动的设置准备线索,以“行动—考察—反思—改进”的轨迹来探索该体系建设的策略(。肖池平、张小青,2007)其中,确立50个学生为两个学期的实验对象,有指导老师进行系统指导和监督,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进行实施,认真记录并监控他们在第二课堂英语活动中的详细工作,纵向、横向比较分析后形成书面资料;同时通过文献、调研、行动、测验等方法为归纳总结准备资源。实验2个学期结束后,进行项目实验小结和阶段验收,整理、分析、综合前期准备资料,对本项目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不断完善详细方案,形成初步研究成果,邀请专家共同研讨。然后推广并验证前期的研究成果,获取第一手资料。根据推广情况,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评,并针对广泛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适当整改。
四、小结
篇7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高校承担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根据“社会培养需求”,在大学生培养方面尤其要注重学生分析、表达、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适应性,而对于高校来说,传统的创新教育模式以第一课堂为主要渠道,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创新过程所需的理论知识,而第二课堂的教育主要是强调“实践教育”环节,贯穿育人全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优势,提高大学生知识巩固、技能娴熟运用、人际交往、创新创业等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及开展的意义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设计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些列实践活动的总和,是与学校课堂教学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的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育活动的延伸。第二课堂运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合理运用在各类课外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最终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素质。
(二)第二课堂开展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理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和沟通机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交流互动,促进专业课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第二课堂是一种学生成才衡量标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人才的标杆;第二课堂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成长空间,它可根据学生不同个性培养人才的综合性制度结合体;第二课堂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平台,它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更多全面自我发展的有效空间,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坚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第二课堂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以农学院开展情况为例
根据金职院办[2016]29号文件执行近一年以来,农学院在执行过程中做了一定的思考,促进了大学生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创新创业竞赛。
(一)第二课堂执行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
农学院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学院组建了一个社会实践平台――科技助农团,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将周末服务广场、社区志愿服务、植物义务养护等作为社会实践的内容,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与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尽可能大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2016年9月正式实施第二课堂以来,共有17381人次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共计50693小时。
2.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农学院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形成全员参与文化校园建设的局面,在学风建设、诵读经典、婺文化进校园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促进学生积极开展并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宿舍文化活动、各级各类文体活动等,不仅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而且彰显了涉农专业学生的青春活力,为学生提供了开展校园文化的阵地与舞台。
3.创新创业、学科技能竞赛
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竞赛、学科技能竞赛,有效促进了学生自觉地加入挑战杯、互联网+、学科技能竞赛中来。2016-2017学年,共有7个学生团队申报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10个学生团队加入挑战杯比赛、7个创业团队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学生积极参与小动物骨科技能竞赛、园林景观设计大赛、食品检测等技能竞赛,共计411人次,比2015-2016学年从质量上、参赛人次上均大幅提升,学生从被动参加到主动参与,增长了学生的科技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现阶段,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系统的规划与培养,所以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
1.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没有统筹规划
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在于充分履行育人职能,这取决于青年成才规律、素质教育发展规律和第二课堂建设的认识,其归根结底就是加强高校第二课堂育人阵地的建设。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共同作用。第二课堂其实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但目前存在许多活动的开展为了搞活动而活动的情况,缺乏与第一课堂的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檎体规划,内容形式单一,跟不上涉农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步调。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求的不适应性
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较大,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专业技能、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社会适应性活动,但相较传统课堂来说,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强与计划性、稳定性、连续性差等问题,存在着许多与学生成长需求不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求的问题,例如,缺乏活动场所、活动多而杂、学生理解不到位、学生重视程度不同等情况。
3.第二课堂活动还未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第二课堂活动目前还除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管理也缺乏系统的规划,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还未完全得到验证。目前,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比较大,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与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尚未建立科学的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如何科学的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解决对策
(一)注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与管理,并非弱化第一课堂,相反,我们要更加注重第一课堂的宝贵经验,尤其是推动第一课堂对第二课堂的建设。对高校而言,特别是涉农专业的高校而言,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一个实践平台和重要途径,要以第一课堂为主,加强第二课堂管理,全面提高大学生素养。在制定第二课堂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时,需要考虑两者的进行设计与整合,从而正确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也表现出了多元化需求的表现。学校在第二课堂搭建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为学生搭建平台,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紧抓学生心理特点,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队方面不断创新,引导学生去接受一些高雅有内涵的活动,让第二课堂活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能力提升。
(三)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就评价体系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力有助于开展各项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高校在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迎更多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如创新意识的提升、创业意识的培养、学科技能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加强等,应该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首位,从学生的发展性指标来进行评价,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第二课堂教育的评价考评。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反映出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整改意见,使第二课堂教育真正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贴近高等教育培养需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2]陈兵.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理论,2011(18).
[3]杨海燕,段晓燕.浅析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1(20).
篇8
关键词:第二课堂;听说教学;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03-03
一、当前汉语听说教学采取的主要方法及弊端
作为基本的交流工具,语言的听与说两部分是完成交际的基础。与综合课不同,口语课要求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主动开口说话。听力课在以听为主的基础上还要有说、读、写作为辅助,而其中“说”用得最多。《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听力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以听为主,听说结合”。可见口语教学与听力教学联系的紧密性,设置汉语听说课也因此十分必要。汉语听说教学,是训练学习者听力和口语表达的一种语言技能教学。[1]当前对外汉语听说教学领域采用的方法众多,如功能法、视听法、直接法、语法翻译法等。这些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随着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露出来。
如功能法,又称“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2]功能法的特点在于将课堂变为交际场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功能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热烈的课堂气氛难以控制纪律,且功能法原则上宽容交际中的小错误,而长期宽容交际练习中的小错误易使学生有不良习惯。
又如视听法,也叫情景法、整体结构法,它是在听说法的基础上,利用视听结合手段的一种教学法,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听觉感知(录音)和视觉感知(图片影视)相结合,以日常会话为主旨的教学方法。[3]视听法可以通过运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清晰地为学生展现了特定词汇及句式正确使用的场合。视听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倾向于从整体理解对话,而缺乏对对话语句结构的分析和归纳,造成无法熟练运用所学内容。以及视听材料偏重口语化,疏忽了读写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来避免单一教学法的问题过于突出,但这种模式往往也存在着问题。
我国的留学生课堂通常采用小班教学,比中国常用的大班课堂效率要高。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留学生之间汉语学习水平的差异往往比中国学生要大,如学生来自不同国家的“联合国班”、来华时间不同的留学生班等尤为明显。由于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不同,来到中国的留学生面对另一种教学模式会感到不适应;来华时间不同或留学生们在本国接触汉语的时长不同,在共同的班级上课也会使学生感到不适应。长时间忽视这些问题会导致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下降。针对这一现象,“个性化教学”的出现具有关键意义。
二、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依据
个性化教学的重要特征在于“个性化”。个性化教学最早在美国作为一种专门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外语教学中也称为“个别化”,是指“提供学习内容、速度和方法三方面选择自由的教学方式”。[4]个性化教学的优点在于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个性化教学也存在着操练对象单一、缺乏集体合作环境的缺点。权衡个性化教学与集体教学的利弊,吸收二者的优点合理利用是当今个性化教学议题讨论的重点。
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例,通过查阅文献确定以第二课堂为主的研究路线,组织开展有理论支撑的第二课堂活动,对活动结果、特色、满意度以及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并以问卷调查配合定期采访,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试析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的可行性及操作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临近东南亚,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广西在国家“一带一路”、“北部湾经济区”等政策的扶持下,吸引了大量留学生来桂学习汉语。在广西外国语学院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主要来自泰国,因此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所显现出的问题具有一些共性,又由于留学生来华前接触汉语的程度不同,汉语基础水平有所差异。在广西外国语学院每位留学生均配有“结对子”的中国学生,这里的“结对子”活动即指每位留学生与一位中国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友好关系,这要求中国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给予留学生必要的帮助,使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异国的留学生活。同时,学院或学生之间也会组织各类交流活动,需要“结对子”的学生共同参加。这些“结对子”活动旨在加深学生间的友谊、提高留学生的学兴趣。这一安排在本项目的采访调查以及收集资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调查显示,在课余时间安排方面,小部分留学生对目前“结对子”活动的效果不满意,绝大部分留学生对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表示感兴趣。在日常课堂氛围方面,留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气氛一般,且部分留学生感觉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又由于泰国留学生的性格十分开朗,乐于接受采访调查,并且认同汉语听力及口语的重要性,这为一对一研究个性化教学的方案提供了可能。
三、第二课堂在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中的作用与实施方式
为研究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方案,本项目前期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活动,主要是以“结对子”为基础开展的中泰联谊活动。但在活动总结中发现,留学生的反馈集中在认可活动的娱乐性,而很少有学生反馈通过参加活动提高了汉语水平。从前期试验活动结果来看,仅在“结对子”活动基础上开展兴趣活动对于汉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难以有所成效。因此,如何通过活动达到提高汉语听说能力的目的成为主要问题,而引入兼顾教学性与娱乐性的第二课堂则有可能提供答案。
1.第二课堂对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的作用。在研究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方面,引入第二课堂的概念具有积极作用。为了解其影响,首先要对“第二课堂”的概念及特点有正确认识。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开展的、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它是高校个性化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实力的重要平台。[5]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开展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6]第二课堂活动与一般的课外兴趣活动的区别在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联系,二者拥有相同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且第二课堂活动更具计划性,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及潜力的前提下更注重教学意义,因而引入第二课堂活动对于研究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设置第二课堂活动是汉语听说个性化教学的重要部分。原因之一在于第二课堂活动主要以语言交流与表达的活动形式展开,通常不需要较高的阅读与写作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留学生有大量的机会进行听力练习与口语表达。原因之二在于教师很难在第一课堂中全面了解学生,而留学生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诸多影响,这使得教师更难对单个学生做出较为完善的个性化教学设计。而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较多,且第二课堂往往较第一课堂更具趣味性,留学生在这一过程之中更易表达真实自我,这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而设计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多种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首要原则是提高留学生汉语听说能力。在此原则下,设置一系列活动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在很多第二课堂为名义的活动中都能发现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往往第二课堂活动逐渐变为纯粹的娱乐性活动。这种现象削弱了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设置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应当明确。
2.汉语听说能力个性化教学中的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式。在汉语听说培养方面,第二课堂活动的种类有很多。在广西外国语学院为留学生安排的活动中,汉语演讲比赛、参观访问、中文演出等活动在汉语听说能力培养方面体现了良好作用。
例如演讲比赛为,留学生在比赛的准备过程中锻炼并提高了自己的汉语听力及口语,也易于发现留学生的个性需求。如某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很好,但在准备演讲材料时发现该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这为该留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方向。针对这一特点,该留学生的结对子中国学生在日后的结对子辅导对其写作类作业多加关注,并在之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记录该留学生的口语偏误,单独予以纠正,并通过采访确定纠正效果。
又如参观访问活动,通过组织留学生参观游览孔庙、青秀山等景点,访问大使馆、敬老院等机构,在实地交流中锻炼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并学习中国的文化常识及日常口语。在已组织过的参观访问活动中,参观孔庙较为典型。由于广西外国语学院的校园中有孔子雕像,留学生在平时交流中对孔子其人已有所了解。正因为留学生对孔子有所了解但又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因此在活动前期对留学生进行宣传,激发学生对孔子、孔庙的好奇心。之后带领留学生参观孔庙,在实地参观中解答疑惑,并由学生进行口头转述。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汉语听说能力,又学习了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活动结束后总结活动中记录的留学生发言,找出留学生易错的语音偏误及其他问题,并将该情况反馈给留学生的老师和结对子同学,在日后的教学中加以纠正。
在诸如此类活动中,按照“宣传活动―开展活动―总结―发现问题―进行辅导―效果反馈”的策略,给各位留学生安排相应的个性化辅导计划。
“第二课堂活动是围绕教学目标,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7]由此可见,要想通过第二课堂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一定要对留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保持关注,根据留学生在第一课堂中的学习内容来安排第二课堂活动。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留学生的课程安排包含中国文学部分。则对应地将第二课堂活动安排为“文学作品演示会”的形式,即由留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在老师或中国学生的指导下编排节目进行演出,让留学生在排演过程中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最终达到提升汉语听说能力的目的。
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等形式,有效地提高了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但是实际调查中显示,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仅从留学生的角度研究提升方案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听说学习效率,有必要从结对子中国学生的角度进行研究。
四、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不仅要为留学生设置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同样需要给中国学生增加新的培养要求。这要求便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提高个性化教学的效率。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旨在配合个性化教学模式,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两方面入手提高汉语听说学习的效率。
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是指将以“结对子”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或中文相关专业学生(以下简称中国学生)的毕业学分要求,旨在将中泰学生之间由生活帮助为主导的关系变为学业帮助为主导的关系。这要求在中国学生的学分体系中加入与辅导留学生相关的实践学分,也就是使组织、参与、反思各类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中国学生的必修学分,由此可以大大加强“结对子”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意义。
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对每位留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所以与留学生结对子的中国学生尤为重要。若将“结对子”活动作为中国学生的毕业学分要求的一部分,让中国学生承担起一部分个性化教学的任务,则可以有效提高个性化教学的效率。
在诸多第二课堂活动中,中国学生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并同时记录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留学生的课任老师。课任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简化调查收集留学生需求的步骤。教师再经过与部分留学生的交流后,对留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教学。
换言之,现行的结对子模式很难将第二课堂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由于在现有“结对子”活动模式下,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的互动较少,多为日常生活上的交往,也有部分中国学生不重视“结对子”活动。虽然中泰学生日常交流也以汉语为主,但是并不能起到专项练习汉语听说能力的效果。而将“结对子”活动纳入中国学生的学分体系,中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收获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又由于这是毕业学分要求的一部分,中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将与学分挂钩,必然会增强中国学生对“结对子”活动的重视。更重要的是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提高汉语学习效果,充分体会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带来的帮助。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个性化教学在汉语听说教学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潜力,而将第二课堂引入个性化教学更是完善教学理论的趋势。在本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多类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这也是基于第二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具有优势的例证。通过中泰学生共同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并将这一过程量化考核,势必会对当前留学生汉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泰国学生提高了汉语听说能力,中国学生锻炼了交流与教学技巧,教师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从而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三赢”。
参考文献:
[1]陈维维.功能法汉语听说教学初探[D].昆明:云南大学,2014.
[2]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
[3]王一凡.浅谈视听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2,(23):88.
[4]杨伊凡.对外汉语个性化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5]甘霖,熊建生.“两大课堂”协同育人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4,(4):51-52.
篇9
一、建设高校专业社团的目的与意义
专业社团隶属社团,它是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在专业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和兴趣,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实践类活动和与专业有关的比赛,并结合第二课堂活动的育人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及就业能力等为目标的一种专业性社团组织。它不但具有一般社团所具有的育人功能,而且又不同于一般社团:专业社团不管是开展活动还是参加比赛,它都是建立在学生兴趣和专业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1、建设高校专业社团的意义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其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而专业素养的提高,需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组建专业社团,就是把学生的兴趣与其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按照学生能力和生理发展的过程及特点,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方面的教育服务。组建专业社团不仅有利于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很好地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而且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育人一体化。专业社团的建设,不仅很好地缓解了当今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且解决了现阶段大众化的教育背景下所呈现的高等教育“质”与“量”之间的问题,是高等院校在院校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背景下健康可持续发展所探索出的一条新途径、新方法。
2、建设高校专业社团的目的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很好地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出真知。专业社团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灵活的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力。一般社团活动多趋向于娱乐化,而专业社团则突出了专业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专业社团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做事的积极性,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目前各高校大学生普遍出现了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参与课外活动的主动性不强等消极特点。凡是跟自己无关的活动一律不参加,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根本没兴趣。专业社团建设正是建立在个人兴趣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了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
(3)有利于校内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更好地实现树品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育人的氛围和环境,决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专业社团的建设能够很好地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师资源和专业建设资源,使学生在第二课堂上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发挥高校育人的功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树立品牌,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是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下高校转型的一个新路径。
二、加强高校专业社团建设的对策
经过多方面的学习和考证,专业社团建设同第二课堂建设一样:其育人功能和重要性已被各高校所认识并逐渐得到重视,但目前大多高校也只是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找出适合所有高校运作的模式和规律。因此,为了达到建设好专业社团的目的,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把专业社团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专业社团是第二课堂建设的一部分。充分调动社团成员做事的积极性,提高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应该把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使它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第一课堂上理论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2、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
规范专业社团建设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明确社团成员的工作职责。使社团开展每一项工作都目标化,系统化,有组织性,纪律性,避免社团成员工作的形式化,激情化。
3、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奖励和约束机制
专业社团属于新兴事物,它的发展壮大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它需要各高校不断转变思想认识和观念,重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逐渐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备内容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目标体系等,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和评价机制。
4、组织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
比如不定期举办专业培训、专业比赛、学术讲座、专家座谈,优秀社团评比、社团文化节等,积极活跃社团氛围,努力营造社团文化,为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搭建舞台,创造条件,扩大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5、狠抓专业社团活动质量
要狠抓专业社团活动质量,充分体现社团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专业性,和育人性。使社团成员通过社团活动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真正把自己塑造成一名思想政治过硬,道德素质良好,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6、加强专业社团的引导和监管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第二课堂 自主学习
一、导言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学校计划学时内的第一课堂教学而言,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组织并以配合和推动课堂教学为目的的实践教育活动。它和第一课堂教学都是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教学的不同分工;二者相辅相成,后者为前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者又有力地促进后者质量的提高,使之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
第二课堂突破了课内教学的局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良好的英语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接触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机会,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因此,许多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辟了英语第二课堂。但是, 目前我们的第二课堂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并没能发挥出其最佳教学效果。所以,如何解决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优化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目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交际。然而,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在重视第一课堂语言教学的同时,忽略了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一些学校虽然开展了一些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但是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作用,大多数同学并没有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许多同学要么一时兴起而参加,要么在活动中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缺位,活动流于形式。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教学中,许多院校并没有安排指导老师具体负责。缺少了教师有效的监控、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多数学生虽然有学好英语的愿望,却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此外,老师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缺位导致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训练相互脱节。很多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起来以后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逐步消亡。
3.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管理混乱,缺乏系统性。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拓展,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弥补第一课堂的缺陷和不足。可是,目前许多院校并没有将其列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第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多头管理,教师只负责自己承担的某个第二课堂活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第二课堂变成了盲目的、缺乏系统性的单纯意义上的“课外活动”。
4.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缺少规范的评价、激励体系。教学评估是教学活动的保障。对学生而言,评估可以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改进学习方法,确立努力方向;对教师而言,评估便于了解学生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从而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计划。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而许多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依然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重要依据甚至唯一的标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再者,第二课堂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学习策略、认知方式和其他的相关因素,无法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各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优化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措施
有效提高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以为必须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发挥其整体效应。
1.教育理念的衔接。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必须强化两大课堂既分工又协作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所以,学生必须认识到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传授一些基本知识、进行有限的语言基本技能训练,而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自己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完成。那么,将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衔接,课上课下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学习环境,正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模式的手段,将大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
2.活动内容的衔接。大学英语教学部门要把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日程,要从全局出发,依照大学英语各个阶段的不同教学重点与特点,对第二课堂活动作出整体的部署。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结合第一课堂教学,以巩固和加深学生第一课堂所学为目的;统筹安排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延伸和补充。此外,第二课堂教学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应开设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学生欢迎的能力提高活动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要求,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3.管理及保障体系的衔接。教学管理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需要加强宏观监控,制定周密细致的方案、管理措施和激励政策,建立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使两大课堂活动的部署、检查、评估等工作协调一致。
⑴加强教师的指导帮助和管理作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非常重要,也是第二课堂大学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因素。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是作为参与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各项活动。大学英语教学单位可根据班级或系别按一定的生师比配备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听、说、读、写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学生情况组织辅导、有针对性地操练;教师还要经常登陆网络辅助平台了解学生都有哪些疑问,并及时作答。
⑵设置激励措施。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往往会重复产生愉快结果的行为,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获得再次体验成功的欲望。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要鼓励、引导他们,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使他们大胆参与语言实践,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树立自信心,从而注入进一步学习英语的新动机。学校可明确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竞赛的奖励措施;也可以把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考核与学分体系切实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必须攒够一定数量的课外学分,方准予毕业。比如:每学期参加一定次数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同学可获得选修课程学分1―2分;参加全国英语竞赛获奖持证同学可获得选修课程学分2―3分等。这样,在能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到英语学习贯穿于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⑶建立课堂教学多元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要使课程、教学、评价之间形成一种健康、良性互动的关系,教师就要 “把课程与教学评价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的课堂生活中去”。《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也明确提出评估要以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把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和谐地统一起来。①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干部的作用:由指导教师、学生干部、小组长形成立体化评价体系,制定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评分细则,定期对班级学生第二课堂学习行为、参与度及作业情况作出评价。这不仅可以使师生共同关注第二课堂,也可以为第二课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保障。②组织学生对第二课堂自评和互评:学生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也应是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学会评价他人和评价自己,便他们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清楚地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改进学习方法。
四、结论
作为英语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延伸,第二课堂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隐性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基本语言技能,不断拓宽学生英语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优化并逐步完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使之与英语教学主渠道相辅相成,能够将枯燥的英语学习转化为丰富而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大大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改革英语教学观念,增强英语教学效果的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1]邓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践》,《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李娜、杨馥卿:《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4。
[3]王雨梅、向前进等:《第二课堂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政法学刊》,2003.2。
[4]李华田等:《语言测试与外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5]施丽华:《从PPP到TBL》,科学出版社, 2002。
[6]王立黎:《大、中、小学课堂英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报告》,《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4。
[7]益文杰、王海东:《新形势下全方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大学英语》(学术版),2005。
[8]徐红新:《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山东农业教育》,2006.3。
[9]李明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7。
- 上一篇:廉洁文化建设调研方案
- 下一篇:新农村土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