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4-04-01 11:3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打花棍运动在民间流传已两千多年,但真正作为一个体育运动项目还是近几年的事。奥运会期间打花棍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空竹、踢毽子、武术、太极拳、民间舞蹈、腰鼓等多次共入鸟巢进行表演。打花棍在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称呼,在今天这个民族大团结的社会,为使这项运动得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本文将它统一称为“打花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有着独特的健身和养生的效用,其锻炼效果有些是现代体育所达不到的,这些中国独有的体育传统项目,有的已被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
1打花棍的简介
打花棍有三种形式:表演形式的打花棍、竞技形式的打花棍、老北京的打花棍。表演形式和竞技形式的打花棍主要是由少数民族版的打花棍演变而来;老北京的打花棍属于民俗体育项目,以汉族为主。关于它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打狗棍演化而来,另一种是打花棍挑情郎。现在的花棍分为硬棍和软棍,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堪称老少兼宜。
2打花棍的功能
2.1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打花棍在长期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拍打、抖动、击、敲、旋转、跳跃等基本动作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其动作舒展大方、节奏明快,具有活力,表演动作程式独特,是一种自成体系的独立舞蹈形式。表演时,其内容、形式更显自由随意,其动作已由原来的“单人动作”“双人动作”发展到现在的“集体动作”等。舞蹈内容上,动作和唱词一般都表现少数民族男女爱情、百姓生产生活等。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打花棍就作为表演类项目出现在开幕式上,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许多外国友人亲切的称它为“中国魔棍”。
打花棍运动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在旅游业方面,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旅游活动中,有这样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规律:这就是与旅游者长期生活于其中、并熟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差别越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越能刺激旅游者的旅游兴趣、越能有效地引发旅游冲动,也愈能使旅游者获得满足。正是这一规律,使得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对不同的旅游者说来,都具有了程度不同的吸引力,这种旅游价值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打花棍还具有投入成本低、易于开发、易见成效,特别是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更使其成为了极具价值和效率的重要的旅游资源。当打花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这种旅游资源价值被充分挖掘出来,通过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将因为这种价值的充分实现,而受到高度关注和获得有效发展的更大空间和更为良好的发展条件,于是必然促进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本身的有效发展。
2.2针对不同人群的主要功能
2.2.1针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像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样打花棍能锻炼身体,它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打花棍比较普及,许多小孩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打来时,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走街串巷边跳边唱,随着花棍发出的“沙沙”声,唱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整理相关的歌谣发现,大部分是思想教育方面的。 目前,在一些中小学老师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在歌谣上增添新的内容,自创独特的打花棍及歌谣。我打花棍一月一,学习成绩争第一;我打花棍二月二,决心当个好孩子;我打花棍三月三,植树节日绿荒山;我打花棍四月四,学习雷锋做好事……每当课间活动时间,该校全体学生都会拿着花棍跟着老师边唱边舞动花棍,这远比拿着书本教条式的进行思想教育要好得多。
2.2.2针对上班族的亚健康辅助治疗
在现代文明的异化作用下,人对生命的意义充满怀疑与困惑,人们开始把眼光从未来转向遥远的过去,寻找未被现代文明侵蚀的原始主宰与生命的力量。从打花棍这项运动中,可以看到淳朴、真诚、执着、自然的感受,看到人类健康精神世界。现在社会的压力导致许多上班族的身体越来越差,心理压力较大,亚健康成为他们的代言词。打花棍没有完整的精美、迷人的优美、理想的壮美,但是它能最粗拙直率的动作语言表达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体验,通过简化与抽象的手段实现对世界重新构造。在打花棍的动作和造型上,它能任意取舍,变形夸张,对比强烈,奇妙地表现力量与无法言传的灵性,将人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激情诱发出来,冲破现代人平淡、麻木的精神状态,使生命充满生机。在音乐配制上,曲调热情、明朗、情绪饱满,不仅能使练习者在完成动作时准确地把握每一节拍,更重要的是能使人们在重温劳动生活的欢快与喜悦中追回失去的本能,找回失落的根基,回复人类精神之根。身心得到宣泄,有益于参加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的欢娱平和,是一种极好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形式。
2.2.3针对老年人有益于本体平衡感觉
在老年人中流行的花棍主要以老北京的打花棍为主,目前在北京的街头巷尾以及各大公园,打花棍成为老年人中的一种新的健身时尚,除了能强健他们的身体和丰富生活外,这里主要介绍打花棍有益于人的本体平衡感觉。击打者双手各持一棍,左打右拨,花棍在空中翻、滚、转、跳,看起来很“炫”——两头带绒毛的一截小棒子,鬼使神差般地翻转于舞者手持的两根短棒中间,好似悬浮在空气中一样。在进行打花棍时,人闭着眼睛也能感知四肢、躯干的位置和运动的方式,这主要是人体的本体平衡感觉在起作用。本体平衡感好坏是衡量一个人身体机能是否衰退的重要指标之一。经常打花棍的老人身心都更加健康、更加年轻、更加快乐。
【参考文献】
[1] 程鹏宇.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5):103-106.
篇2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高校;意义
长期以来,体育学科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编订体育课程的,它对于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形成体育学科体系,保证全体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可供发展的基础。但是单一的体育学科课程模式在课程内容的容量方面;在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在培养体育能力方面;在与社会生活活动的联系关系等方面确有不足。改革体育课程模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逐步形成体育学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1.民族传统体育的涵义
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某些民族在一定范围内所开展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是相对于外民族传入的,现代新兴的运动项目而言的。它也不是已失传了的古代体育活动。它受一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本民族自身的各种因素的影响。[1]
2.民族传统功能
(1)健身功能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娱乐身心的运动中受一定的生理负担,从而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调形神兼顾,精气神结合锻炼的特点,它是一种主动性的自我调整过程,因此它具有特殊的健身功能。[2]
(2)教育功能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人类早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舞蹈和体育的形式实施的。原始社会传授生存和劳动技能的体育是原始教育的主体。当代,民族传统体育也是教育的手段,在中国西南众多的少数民族的民间活动中,如白马人祭山神的刀舞、景颇刀阵以及众多民族的摔跤、射箭等,无不是通过体育来传授生存和生活的技能。可见,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是教育的主体,或是教育的内容之一,其本身有着实际的教育功能。 [3]
(3) 民族凝聚功能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人的社会性要求人必须依存于某个群体,社会的群体和群体之间为了自身的存在和生活,也总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彼此发生联系。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强烈的影响和引导着人们共同意识和文化的需要,使得人们自觉的强化了社会集体意识,增强了社会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凝聚力,追求和增强共同的群体精神,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民族传统体育就是一个具体的手段:如赛马、斗牛、摔跤、赛龙舟等体育项目的开展,就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求得自身的发展,总是需要与其他民族发生联系,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媒介,发挥了民族间联系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4)弘扬文化的功能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凝聚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感情,对外也弘扬了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上,早在汉代,中国的刀术就传到了日本;隋唐时期,蹴鞠、击鞠步打球、投壶相继也传入日本。另外,中国与阿富汗等周边国家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多次体育文化交流。古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蓬勃发展,更加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为世界体育做出了贡献。
3.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高校开设的现实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高校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笔很重要的财富,他们往往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而在高校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就能够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例如可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开设太极拳课程、养生课程,中国传统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宗旨是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正气、胆气、豪气与天人合一思想为主旋律。中国的武术养生尤其是八卦掌和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堪称国粹,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展它。同时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太极拳是很能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育运动之一。整套拳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渗透着中国古医经络学的丰富内涵,是东方文明与人体运动的完美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的开展与普及,不仅可以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各种文化的深刻内涵,丰富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另外,新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第十一条第四款明确指出:“课程内容应本着民族与世界性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吸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纲要》中课程结构的第七条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纲要在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上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为在高校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以此来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体育课部)
参考文献:
[1]黄文武等.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思考 黑龙江: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5)
[2]李鸿江.中国体育导论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2(7)
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69-0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高校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通过集体运动和竞技有助于增进友谊、增强团队协作的群体意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满足广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自2013年3月份开设后,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由衷喜爱。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的开放、协同、共享、时效等特点,使得“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课堂和课后自主学习得以融合与延伸,使之有效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习范围窄、缺乏交流等现实问题,让学生课后能够反复观摩演练各种形象直观、准确标准的技术动作,及时通过网络与任课教师进行无障碍交流沟通,解决客观存在的师资不足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空间站”构建设计,希望能为高校?w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完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特点,筛选与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有代表性、易于本区域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舞龙舞狮、养生与民间体育,构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整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见表1)。
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空间站”构建设计
(一)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以“龙狮”为核心教学内容,创建课程“空间站”。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设计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导路线,以开发广西区域民族传统体育优质教学资源为中心创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空间站”。突出舞龙舞狮+养生与民间体育为核心教学内容,注重教学与训练的创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民族传统体育日”的开展、课程中融入职业性体能素质、教学与竞技比赛相结合为一体化的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日的开展,以该活动为载体,不断开发适合大学生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研制“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有效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4月30日和2016年4月29分别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今后每年的4月30日为该活动日,活动时间为一整天,项目设置有22人男女绕“8”字跳大绳、一分钟单人跳绳、背篓抛绣球、高杆抛绣球、毽球、滚铁环60米男女混合往返接力、三人板鞋竞速60米、大象拔河、板鞋接力、五人舞龙比赛等10个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每届活动日学校6个二级学院的学生参加比赛。该活动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成果的展现。在“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构建中,以舞龙舞狮+养生与民间体育为核心内容,从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舞龙舞狮竞赛和表演、微课、项目介绍、训练实践、在线测试、知识拓展和学习交流八个方面内容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的研制“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在该网站上增设活动的宣传报道、成绩公布、比赛摄影影集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
(三)构建立体型“微课”教育与传播功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的整体制作。“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各子项目教学“微课”内容,如舞狮、舞龙、抛绣球、跳竹竿等,他们的微课成果是网络课程中实践教学的实现基础,也是“实现教育与传播功能,使生硬、死板的课堂向着生动、丰富及多元化方向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学和网络学习环境”。笔者制作有公开课视频《竹竿舞》,从握竿、跳竿、打竿等方面进行教学;制作《竹竿舞之跳竹竿方法》微课,并于2016年11月10日上午在武汉大学体育系进行展示。图文并茂的微课教学,让“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实现教育与传播功能,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方式。为进一步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一些二级学院把竹竿舞、板鞋竞速运用到每年新生的心理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教育“两个体系”。“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教育“两个体系”具体包括:第一,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和师范实践技能,让学生观摩并亲自练习,教学方法是合作和自主式探究方法,学生通过合作与创编的方式完成考核。同时在教学中设置了一套职业体能练习方法,随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并进行考核。第二,第二课堂。主要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和观摩微课,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把知识、技能、技术贯穿于教学中,促进学生成长。具体如图2所示。
三、以网络课程构建为载体积极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
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明;研究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其源发与运用的群体原生态性,决定其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形式与内容统一性。又因民族传统体育往往是在地区传统美德、地区群众身体与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科学性研发,实现了体育科技与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统一,既具有生态根源性,也具有体育科学性和思想道德引导与教化作用。因此,在当前我国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地去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明建设价值,具有非常切实及深远的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内容
1.1生态功能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项目一样,都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但由于其创造与产生的地区居民的风俗、工作、自然环境与创立之初的科技水平不同,因而,其功能具有显著的生态特色。如:图腾信仰下的健身功能。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与某个特定民族和地区的图腾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立足在对某种自然现象的敬畏与规律利用基础上,根据该地区的各种特点,研发具有祭祀等意义的体育技能。像武术中的各种门派的区分,尤其是以各种动物名字命名的拳种,如猴拳、螳螂拳与鹰爪拳,以及其他的摔跤、太极与打陀螺等,都充满着信仰指导下的健身追求。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身体极限创造性发现与发挥。在上述信仰和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敬畏的精神基础上,各地区会从珍爱自己的物质基础出发,加强对自然的顺应与保护,从研发提高自身机能的技能开始,实现自己能力提高基础上的对自然的保护与热爱。如赛龙舟等民族体育项目,其就是立足在地区水乡特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存技能的体育科学化。
1.2生态技能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的技能,以生态性为基础,以生态性为标准,以生态性为追求。其技能生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技能研发以人与自然和谐为追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各项技能,其共同点就是强调运动者对自然的适应性,和尊重自然规律下的创造性。例如赛马强调对草原的自然适应性,赛龙舟对水的适应性,放风筝是对风的适应性等。这些技能的研发和运用,不仅不会破坏生态反而会丰富生态类型。器材与场地研发取材和保护自然为追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最大生态性特征,就是其器材研发和场地建设的生态性,不仅不需要对现有的场地进行各种现代化的硬化等改造,反而更加追求自然、绿化与环保,各种草地、乡间空白地、城市的空地等,无需加以刻意性甚至破坏性的建设,都可以开展此类的运动,如武术、抖空竹、打陀螺等,都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
2生态文明建设下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明研究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高位战略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传承方式,不断地产生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变迁,其民族化与国际化在相互促进与有益补充中得以科学发展,从文化生态结构、生态发展模式及生态修复机制等方面实现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充实与创新。
2.1传统美德强化
生态文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以健身技能为载体,以民族传统美德为基本文化内涵,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群众化、普遍化、地区体育特色化与地区文化特色化的特点,实现了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切入的生态文明指导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创新,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性。表现两个层面:强调团结互助。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现形式而言,多以合作的形式出现,即使有些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但在团队形式出现的情况下,更具有美观与震撼力,如太极拳的练习,单人练习与多人一起练习的效果显然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地区范围的团结互助,更能强化合作中的共同进步,不仅强身健体,也实现了交流与学习中的和谐进步。例如悠悠球项目的日常技艺交流,象棋与围棋活动消遣性娱乐等,承载了社区居民甚至陌生人之间的友谊建设功能。强化谦虚宽容。即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练习,学会谦虚与宽容,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理念,把人外有人的低调态度,相互传播与影响,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这种美德的发扬,不仅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为项目技能的创新创设了空间,也让大家都保持着积极学习做学生的态度,为个人成长和他人的进步作出了技能共享的贡献。如“中华武术,具有追求人自身、人际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内在和谐价值,具有化解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人文危机、生态危机以及价值危机的外在价值。”
2.2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创新
生态文明下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打造民俗体育活动圈、构建生态体育服务体系、开发大众化民族竞技体育、拓展校园民族特色体育等路径,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创新。表现在两个层面:创新文化氛围打造。在人们对所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愈发重视与爱护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无论是场地的生态性、器材制作的生态性与活动形式的生态性,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体育运动与精神提升的需求。其中,人们健身养生理念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心理健康与精神健康的正视与重视,都从人们的内在需求推动良好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让人们在体育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中,在体育精神的提纯与发展中,切实地运用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载体,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方式实现自己的身心追求。创新项目推广。这种项目包括两个方面:原有项目的原生态性推广,例如:某种一直被某个少数民族所传承的体育项目,被发现与整理后向城市与社区推广;原生态项目创新后的推广,如针对某体育项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新结果推广,减少其封建迷信元素,强化其对人际关系或疾病治疗的功能等,如:五禽戏、易筋经与气功等。这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从思想道德与文化方面强化了对精神健身的积极意义;第二层面,从生态文明下民族传统体育科技知识方面丰富了精神文明的内容,进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功能、文化意义与精神的时代性优化。
3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下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在挖掘与提升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意义基础上的,从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的道德教化功能切入,以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态性技能为载体,把其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性、社会操作性、区域特色性与功能定向性等特点,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生态坚持、发扬与运用中,追求健身、健心、健美、生活调剂与竞技娱乐等多样性的活动需求满足,让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体育精神文明健身,随着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多彩,而不断地实现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与功能多元化,最终达成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作者:潘勇赫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永梅,王全军.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2(1):92-95.
篇5
关键词: 邵阳市 民族传统体育 活动现状 对策研究邵阳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民族资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拓宽了居民健身项目的选择渠道。虽然邵阳市居民在《全民健身纲要》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全民健身,但在项目的选择上仍很单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殊健身价值和易操作的特性符合居民的健身要求,并且被居民逐渐接受。这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避免非物质文化的流失。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调查社区居民开展健身信息的基础上,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邵阳市城市四个社区居民(共40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为了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通过邵阳学院图书馆、邵阳市图书城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查阅文献、书籍和进行广泛询问民族传统体育学专家和邵阳市城市社区负责人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邵阳市城市社区参与体育活动的群体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
对现有的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对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审核,运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邵阳市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现状
2.1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社区居民的性别情况。
回收的372份问卷中有56人没有参加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316人参加过,从参与人数可以看出,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社区居民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占58.5%。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男人把事业放第一位,空余的时间不太多,相对来说女性比较注重家庭,特别是年长一些的女性,孩子大了,家务劳动减轻,空余时间随之增加,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2.2邵阳市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内容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邵阳市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太极拳、太极剑、木兰扇和舞龙、舞狮,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数量还不是很多。中老年人参加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太极拳、太极剑、木兰扇,青年人参加的一些项目主要是竞技性的,如舞龙舞狮、龙舟等。这些证明民族传统体育在邵阳市已经普遍开展起来,但是内容比较单一,还有很大部分的项目有待开发,以此丰富邵阳市城市社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
表1 邵阳市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内容(多项选择)
2.3邵阳市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活动的频率。
根据表2统计表明:邵阳市社区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从整体上来说次数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每周一两次。参加次数多一些的居民主要是以太极拳、太极剑等修身项目为锻炼方式,因为这些项目的特点要求居民持续进行练习以达到健身的目的。
表2 社区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频率(每周活动次数)
2.4邵阳市城市社区居民选择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动机。
从表3可以看出,邵阳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动机呈多元化趋势。增加社会交往成为主要动因,此外改善情绪、休闲娱乐等心理需要也占较大的比重,但是增进健康的比重不是很大,说明邵阳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健身意识不够。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和参加比赛是青少年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因,由此看来,适当组织社区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或竞赛活动是吸引青少年参与社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表3 邵阳市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动机(多项选择)
2.5影响邵阳市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因素。
调查统计表明,影响邵阳市社区居民参与民族传统统体育活动的因素呈多元化趋势,没有人指导、没有锻炼习惯和缺乏组织成为影响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没有人指导和缺乏组织是因为邵阳市经济发展滞后,导致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需求。
3.邵阳市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策
3.1正确认识,转变观念。
在现代生活中,应摒弃现代体育观,正确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树立中华民族体育观,多元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娱乐、健身、和谐的社会功能,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
3.2拓宽社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经费筹集渠道。
邵阳市城市社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经费筹集渠道比较单一,缺少经费是社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最大困难。除政府行政经费要加大投入力度外,还要拓宽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经费募集的多种渠道,例如可通过个人出资、社会捐助、企业赞助、单项协会支持等方式。
3.3深度开发社区民族传统体育人力资源。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开展社区体育的骨干。调查发现,邵阳市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的配备本来就少,真正懂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动作技术要领、比赛规则的社区指导员寥寥无几。对此,第一,位于邵阳市的邵阳学院可承担起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社区体育指导员的责任,为邵阳市城市各社区输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专门人才。第二,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进修班,对当前现有城市社区体育指导员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以满足当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需要。第三,社区体育指导员应加强自学,有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方法,技术动作比较简单易学,通过自学也可以弄懂学会。
3.4注重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器材的配备。
邵阳市市区面积比较狭小,导致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空间拥挤,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大多在户外发展,那么社区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就成了大家进行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聚集地。因此,各社区应创造条件,开拓社区场地,积极解决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问题。在目前条件下,限于社区体育经费的短缺和不足,应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器材作用,并注意开发常用器材的多种功能。
3.5完善社区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社区体育部门应明确工作职责,确定工作目标,并制订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计划,从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社区得以开展和发展。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制度,沟通、协调各体育协会,有序地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城市社区民族传统体育练习者与社区体育组织之间提供一条灵活、快捷的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1]熊晓正.机遇与挑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8,94(4):21-28.
[2]龙佩林,等.西部开发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4):1-3.
篇6
【关键词】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1.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它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2.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一是娱乐性。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
二是竞技性。竞技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竞争意识的体现。这项最能显示人们的强壮、机敏和征服的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体育竞技的萌芽。
三是广适性。民族传统体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与人的生理、心理、生存环境、文化传统相适应,又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属性。
四是地域性。某一地区的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征。
3.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认识
民族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的文化类型的最高层次的抽象,它具有沟通特定民族中全体成员心灵的普遍性。
传承性是指民族体育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接性,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传递方式。它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而实现。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规定了人们对于文化遗产选择的自由度,也规定了先哲们对于先进思想进行诠释的性质。
共适性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科学性的体现。它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形态的活化石,又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的源泉。
凝聚力是指一个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已逐渐形成一种极具个性,颇有特色的文化形态,成为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推动本民族发展的一种力量。
经济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更多地是以生产、生活为根本,与各自的生活、生产方式密切联系,依懒于经济活动方式的支撑。民族传统体育的繁荣与发展,为民族主体强化其利益动机提供了条件。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深深地包含着这种凝聚力的品格。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它重视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不以高超复杂的技艺、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诸条件要求对应公众,而是以普适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特征迎合民众。
4.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政治统一的象征我国形成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广泛的社会功能和鲜明的时代内涵,起着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显著作用。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所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走产业化的道路,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由各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创造汇集而成。我国已举行了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推向,展示了民族体育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民族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融会于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中,这种基本的属性,既可以反映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表现出兼容性和选择性的一致。从而使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发展特性认识的同时,充分参与、占有和分享属于全民财富的社会主义民族体育文化。
5.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先哲们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中创造、选择、发明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采用,运用人类学来加以研究,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体育,2002,(4):41.
[2] 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91,95-96.
[3]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66.
篇7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必要性;问题;对策
一、前言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便是体育课程的改革,针对目前高校体育突出表现为竞技体育单一教学观念主导体育教学活动,致使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民族传统体育以其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以及古朴的风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民族传统体育指的是某一民族或数个民族在一定范围之内所开展的,具有民族文化色彩及特征的体育活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体育事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了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还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及教育功能,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大部分高校都陆续认识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然而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具体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的普及与开展。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高校体育教学经验,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以及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对策,目的为促使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富有世界性和民族性,并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1、文化性
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根本原因在于其蕴涵着深刻的东方哲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精神文化内涵属性,作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参与者通过具体的规范要求逐渐提高对文化的认同。
2、健身性
通过参与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并在肢体锻炼的过程中将不良情绪有效化解,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3、普及性
扩大体育人口作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非常重要的举措,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可扩大不同年龄的体育人口,因为该项目不受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不同文化阶层、不同身体状况的人们都可以参与锻炼。
4、终身性
民族传统体育中大部分项目都可以终身从事,很少受到年龄限制,该运动方式很容易被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成为生活中良好的习惯,为其健康而服务终身。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
1、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可以有效增进其健康,丰富其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的体育观念,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促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减少高校体育经费负担
随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许多高校的硬件设施愈发捉襟见肘,体育场馆、器材缺乏,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及器材的要求相对低很多,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能有效减小体育经费投入负担,实现体育教学的经济性与实效性。
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能力
大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从中了解有关不同民族的发展变迁,从而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同时该项目不受年龄限制,一旦掌握技能,便可以长时间从事锻炼,因此可以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手段与途径。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
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普遍偏好于西方体育项目,如田径项目、球类项目等,与蓬勃发展的西方竞技体育势头相比,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陷于尴尬的冷淡形势,尽管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不断加大重视,然而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难体现出大学特有的文化特点及深厚的历史优势。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缺乏普及性与实用性
目前一些高校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项目缺乏普及性和实用性,如舞龙、舞狮项目随时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不过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则缺乏必要的实用性。
3、教学内容及方法创新性不够
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选择面狭窄,使之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同时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下降,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高校大部分体育教师偏重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各专业能力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非常少,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局限于增强学生体质,而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及文化传承功能。
五、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
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坚持体育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改良观,有必要对民族传统体育实施全面细致的分析与综合,不仅可以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更能够贴近现代社会需求及人的内心需求,真实反映时代精神,发挥文化交流的价值。
2、合理强化其竞技性
竞技性作为体育活动的魅力所在,超越自我,战胜对手,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本质,与人类勇于开拓的崇高理想不谋而合,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要提高其竞争性,就能满足高校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受大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
3、加强教材建设,注重理论传授
教材直接影响着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所以,配备规范化、科学化的理论教材,不仅是体育教师的必备工具,也是大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技术和知识的向导仪,教材需充分体现其可读性、实用性与创新性。
4、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作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可尝试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首先,进一步拓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口径,丰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其次,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适当增加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第三,通过各种短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切实提高高校现有体育教师的技术与理论水平。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应该由过去以竞技体育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竞技体育项目与民族传统体育并存,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这就要求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研究,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培文,徐淑斐.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 刘涛.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3] 覃秀松.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J].体育科技,2008(2).
[4] 丁春琴.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高校体育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5] 赵玉娟.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6] 郭琼珠,黄景东,林建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篇8
关键词:民族体育 体育文化 价值体现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027-02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区之一,在这片土地上目前生存壮、苗、回等13个少数民族,广泛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他们以勤劳的双手、朴实的态度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例如:抛绣球、抢花炮以及踩石轮等传统体育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拥有传统体育项目高达150项,内容丰富多彩,不但具有极强的健身与娱乐价值,也体现出了一定的观赏价值。
一、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
一方面,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广西自古便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之一,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广西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之一,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用自己的汗水以及智慧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也创造出了具有吸引力的民族风俗以及审美情趣等,当然作为构成文化的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种类之广、起源之早更是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例如吸引中外游客的抛绣球活动在宋朝时期便已经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体育运动。再如瑶族的打铜鼓,自宋朝以来一直流传到现代。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传统体育也是通过广西人民长期生产以及在传说基础上形成的。从而赋予了传统体育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以及传统色彩。例如瑶族的长鼓舞便是产生于广西的传说,如果人们对广西以及瑶族有所了解,便会了解瑶族纪念盘王的活动并被其所感动,长鼓舞便是来自于此,表现出了苗族优美的传说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体育运动的方式强化了动作美的特色,更加突出了长鼓舞的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地域的独特造就了广西传统体育文化的异质性。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民族体育文化所具有的自身民族特点。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与各自的民族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传统体育都是对民族以及民族思维的一种体现。广西壮族自古以来便有着祭祀蚂拐的活动,意味着上天赐予吉祥的意义,而这种运动一直流传至今。苗族自古以来便有着芦笙踩堂的传统体育风俗,在苗族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见芦笙响,脚板底发痒”,这无不代表着苗族人对这项传统体育项目的热爱,而如今芦笙已经成为苗族标志性的吉祥物,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价值观与审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形成的。我国自古以来便有着“北善马,南善舟”的传统,这也反映出由于国土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对民族体育的影响,地理的不同造就民族体育文化异质性,也正是由于这种民族体育文化的异质性,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是独特的,也是民族的,在广西之外也是很难见到的。当然,随着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突破桎梏,实现全国共享也是发展趋势。虽然有的体育项目在其他地区也存在,但是也体现出形式与民族性的不同,这些不同便是民族之间生活差异的体现,更是地域鲜明的旗帜。
二、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
首先,来自于生活与生产。狩猎以及农耕是广西各个民族的重要生活与生产方式之一,它与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传统体育更多的来自于生活与生产。因此,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集中反映出人民的劳动,以狩猎为发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跑、攀以及骑等方式为主,例如广西壮族的打扁担便是人民在劳作过程中的一种活动,打榔则是庄主为了庆祝丰收而开展的一项活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民族的生活与生产习惯,还有诸如打泥脚、催工舞等体育项目。苗族的跳鼓运动便是根据传统犁田、插秧以及割谷等活动编制而成的w育项目,反映出苗族在生产后对丰收的一种喜悦。
其次,来自于祭祀活动。自古以来我国便有着祭祀上天以及祭祀先祖的活动,并且此类活动虽然带有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更多地表达出人们对上天的敬畏以及对先祖的崇拜。广西各个民族也有着各自的祭祀方式,由此而来也发展出了众多的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壮族的蚂拐舞、瑶族的打铜鼓、长鼓舞,苗族的拉鼓以及彝族的跳弓舞等传统体育项目。
再次,来自于娱乐。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广西各个民族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说较为闭塞,同其他区域之间往来较少,生活也相对较为单调。因此各个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例如壮族的打陀螺、打铜钱,苗族的鸡毛球等活动都是由人们在闲暇之余为了娱乐而创造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
三、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完善与整合社会结构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较强的民族性,展现出的生存技能以及民族精神具有较强的强化社会交流以及培养审美情趣的功能。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特色,现如今已经逐渐发展成具有群体性的体育活动,成为全国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比赛项目。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首先,言传身教方式。传统体育文化的言传身教更加注重对受教者的体育技术以及文化感悟的培养,重点在于受教者模仿传授者的动作,言传身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体育文化传承方式,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危险性以及技术性的传统体育项目更具优势。其次,亲力亲为方式。通过激发各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进而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奠定基础。再次,原始宗教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极强的文化色彩。其仪式以及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底蕴有着一定的教化功能,可有效弘扬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而培养人们的永不言败精神以及现代竞争意识。
(二)推进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也是一种民族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长期凝练而成的表现形式,是民族精神以及民族交流的关键。在如今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交流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逐渐被开发成为一种人文资源,对广西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已经被列入到经贸与商业表演,相关的体育道具销售也促进了广西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经济。在广西近年来的民族运动会中,体育场地的广告被各大企业争相抢购,吉祥物等纪念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民族传统体育的品牌效应也在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企业同样更加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传统体育中强化企业品牌宣传也是目前企业的推广策略之一。另外,
运用网络、广告等宣传手段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宣传也提升了民族以及地区的知名度。
(三)促进健身
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很多项目都具有简单、老少皆宜的特点,有着很强的健身价值,并且附带着一定的艺术与娱乐功能。例如广西的打长鼓以及打陀螺等传统运动项目便是典型的老少皆宜运动。不但实现了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又通过举行比赛的方式强化了表演性以及竞技性,丰富了民族的文化娱乐,也推动了人们的健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以及规则的制定,对民族的民俗以及文化的宣传,为广西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在参与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强身健体,培养审美情趣,降低生活压力。尤其是广西一些传统体育中带有“难、美、高”的项目,在满足人们的享受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
参考文献:
[1]莫伟斌,蒋宇凌,李跃进,李敏华.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价值[J].体育科技,2013,34(3).
篇9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体育工作部,辽宁 大连 116052)
摘 要:本文首先明确了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在融合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具备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传承文化和交流感情、培养技能和终身教育等功能,最后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同高校体育教育融合的合理发展途径.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教育;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7;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07-0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JG14DB183)
1 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的价值分析
高等学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高水平人才的必要手段,其中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继承和发扬需要全体中华子孙的共同努力.所以,将高校作为载体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在高等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可以缓解经费不足、设备缺乏等硬件缺失,也可以起到传播传统文化、补充现代教学等积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相融合具有有效价值和重大意义.
1.1 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符合素质教育
在实施素质的过程中,体育教育必不可少,体育学科督促学生增进健康、娱乐身心、调节情绪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多元性、民族性、娱乐性等特点,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修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更多的是注重修身养性、品德修养,其次才是强身健体、治国治邦,这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东方文明的文化领悟.现代西方体育更多的是竞技性、健身性和技术性、战术性,与之相对应的,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偏重文化性、娱乐性、民族性,二者如何更好地融合到高校体育教育中,实现参与者强身健体的同时认同民族文化,体验民族内涵,也是培养青年人提高人文素养,改善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1.2 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实现终身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体育认知水平和体育行为能力.国内很多高校通过合理的体育课程设置、课外体育活动安排和体育竞赛项目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群体的健康素质,但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尚有所欠缺,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相对薄弱.将民族传统体育和高校体育教育相融合是弥补学生对体育价值认识的局限的有效方法.将竞技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互结合,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弥补学生对体育认识的局限,帮助他们形成全面的、系统的体育价值观.
1.3 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助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正确的体育健康意识要从小树立,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象虽然是全国人民,但重点是青少年和儿童,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区域.高校重视学生培养健康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在体育教育中结合课堂教育、课外社团、竞赛活动等不同形式促进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我国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由于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场地和设备等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实施现行体育大纲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建立有民族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和理论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学生的需要,结合当地的民俗特点,吸收本地民族体育文化,选择适合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走进体育课堂教学;选择容易推广和普及的推广到课外社团中;选择受到学生欢迎的参与到竞赛活动中.
1.4 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我国高校目前体育教学的主体是竞技运动项目,这是研习了运动技术教授为主的传统.竞技项目的特点是规则严密,技战术要求高,身体素质要求高,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够活泼,比较严肃,不符合青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预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则更加便于传播,本身具有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等一系列特点,容易符合大众体育运动爱好.其主要原因包括,第一,传统体育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印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意境,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播更适合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传统体育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体验民族文化,感受运动乐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积极性.第三,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形式.在高校体育设施不够先进、完备,经费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中一些有特色的运动,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1.5 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促进弘扬中华文化
一方面,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康保健、修身养性等观念吸引了外国友人的参与、学习,并为西方所接受.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哲学观等,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中西体育文化交融.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今天,将民族传统体育列入到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并逐步向世界推广,是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在高校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推进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2 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的功能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具有现代体育的竞争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文化性,还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质朴的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体育融合民族、民俗、健身、娱乐、传统、休闲、道德、审美等一系列功能为一体,可以极大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掌握传统的健身方法,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从传统体育侧面展现运动能力,培养文化情感,在传统体育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使民族瑰宝发扬光大.
2.1 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
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同西方经济体育相比,有较大的区别.传统体育是以人为本,以强身健体为宗旨,以使人身心合一、健康愉悦为目的,适应中国人体质需要的,特殊技能和锻炼表现形式.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除了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决定体育项目外,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喜好等区别,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掌握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同时,掌握适宜的健身方法和手段,最终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2 传承文化和交流感情
民族传统体育中的许多项目和内容都是不同文化的具体呈现,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将民族传统体育中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民族精髓融合到体育教育中,学生可以接受到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以体育教学为载体,增加民族体育教学的比重,可以引导学生认同民族文化,激发民族情感.民族情感是人们对民族文化表现认同的过程,从无意识的参与转变成有意识的投入,人们的心理会开始向特定目标靠拢,对其文化形式和内涵深入探索,全面把握,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
2.3 培养技能和终身教育
学生阶段是全面培养技能的最佳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中充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学生掌握技术的同时,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并对终身健身活动有所助益,帮助形成长期的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民族传统体育中力量型、速度型、技巧型和智能型的运动项目包含了人体运动技能的各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同西方竞技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大多不受年龄的限制,可以终身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符合中国人身体特征和技术特点,运动项目本身除了具备健身性之外,也具有娱乐性和随意性,是适合人们闲暇时间参与的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象征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代表着中华文化,所以,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终身民族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教育的最好载体.
3 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的发展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融入高校体育教育的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特点:普遍参与性.与现代竞技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大灵活性,比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更能突破场地、规则和动作的局限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人参与;教育实效性.竞技体育项目是以竞技为目标,以成绩为根本,学习和训练的过程枯燥单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参与为目的,以人为根本,身心双修,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者的体验不同,学习效果必然迥然不同;民族内涵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反映着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的态度和信仰,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继承优良的传统精神内涵,升华民族情感;教学配套性.按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力量型、速度型、技巧性和智力型的特点,不同性质的项目进入体育教育课堂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力量型的群体项目“拔河”,个人项目“摔跤”同样是以力量大小来衡量胜负的对抗性项目;以技术性为主的太极、武术项目则是以灵敏性和协调性来衡量优劣的技巧性项目,不同特点的项目配套不同的教学活动,合理分配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运动竞技等教学形式,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好地进入课堂.
3.1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由于地区和学校存在差异,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地域特点,所以选择适合本地本学校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比较实际的方案是以学生喜欢的项目为教学重点,充分发挥师资力量,达到比较规范的教学层次,更进一步带动本地区民族体育的发展.其次,可以选择本区域、本土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为重点,编排适合本地开展的,民间参与较多的项目,如沿海、湖泊的龙舟项目,北方的冰雪项目,蒙古的摔跤项目等.在种类繁多的民族体育项目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地区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和战术,照顾个体差异,弥补地区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
3.2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相融合,要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基本原则,在结合现代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构建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论基础上,配套课程设置,达到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期间,也要重视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调动青年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为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贡献力量.再次,结合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的差异,个性化设置课程菜单,帮助学生最大限度成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高素质人才,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
3.3 继承传统,发扬创新
一方面,为了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合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为发扬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空间和机遇,也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体育的基础上,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体育课堂需要适应新大纲的要求,建立完整的新的体育教学体系.同时,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编排和创造新的技术和花样,以创新的思维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少英.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梅峰.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4):21-22.
篇10
1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20世纪下半叶,由于新实验技术和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个人电脑和全球化通讯及多媒体网络,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同时,由于各门学科本身的发展,使得科学的分化愈来愈细,学科愈来愈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变化,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日益深刻地认识了物质世界和各门学科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丰富内容,传统学科界限不断被打破,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性学科等交叉学科大量兴起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综合并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纵横交错的网状系统,不同学科虽然发展各不相同,或单学科向多学科转变,或多学科向综合学科转变,但都是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特定模式,并作为衡量水平的标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促使人们去进一步探索新的学科体系结构。民族传统体育学在这一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加速转换,知识经济的“后工业”社会和休闲时代的到来,民族传统体育将面临着生活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学科建设的作用将更加彰显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东方文化优秀遗产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机体系的一部分,理应生动活泼地融入到世界体育文化的庞大机体中去。而寻找有几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理论体系,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代表中华文明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发挥崭新的作用,既是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振兴民族文化的需要。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少不了理论的支持和引导的。因为,来自现实的许多困惑要求得到理论的清晰解析,许多新创造要求得到理论的有力证明,整个运动趋向也要求有比较正确的理论领引着走上开阔、通畅的轨道。没有理论的支撑,站不到制高点;视界窄狭,也就不可能放射出巨大的创造性的功能。何况,理论本身在史、论两个方向上所做的开掘和建树,对提高整个体育界的境界也是至关重要的
2学科建立的基础
1992年11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给学科下的定义是:“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收录学科的条件是“应具备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团体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问世,,等。
评价角度不同,学科标准也有几许差异。有人认为,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的产物,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领域最后都能发展成为新学科。其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必须有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的学科体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也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还有人认为,学科的标准“是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有一群人从事研究、传播或教育活动,有代表性的论著问世;有相对独立的范畴、原理或定律,有正在形成或己经形成的学科体系结构;发展中学科具有独创性、超前性……,’因此,确立学科的标准必须具备3个条件:1)明确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自成体系的研究内容,有正在形成或己经形成的学科体系结构;2)有专门的研究者、研究活动、学术团体、传播活动、代表作等;3)该学科的思想、方法己经在实践中被应用、被检验,并发挥特有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形成中的新学科,需要按照学科标准尽快建立和完善其学科体系,并赋予其创新的功能然而,作为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也决定了它具有不成熟的性质
3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育界和学术界承认了民族传统体育学这一学科,但是,按照以上的几条准则来衡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成立的基础还不稳固,从学科的生长期来看,其尚处于童年时期
3.1理论体系不明确,缺乏基础理论研究
概念体系是一门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承认的体育学下设的二级学科,迄今未形成明确的学科定义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体系,如对“民族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这些概念的把握还缺乏一个清晰、统一的轮廓,难以进行统一话语的讨论。
由于我国体育学学科建制较晚,长期以来,在我国体育界,一些人存有“民族体育封建糟粕多,欠科学难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就是民俗体育或乡土游戏,不需要科学,’等认识上的误区,因而导致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发展的研究缺乏整体视野和整体规划,其研究出发点多局限于以单科拓进和学科的局部开发替代学科整体格局的系统运筹。如对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的研究,多是为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在各自区域内的优势,仅单纯从体育视角或兼顾其民族性,缺少文化学上的观点论证;对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出现重实用价值开发的急功近利现象,受西方现代体育思想的制约,注意力集中在对现代奥林匹克项目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在规则、竞赛等技术方面的比较,忽视对传统体育项目内在价值的研究,忽视对民族传统体育中娱乐和表演的成分及其文化底蕴的拓展性开发,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导致欠缺理论基础积累的深层次创新。
多年来,因缺少一门高度综合的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学科建设问题几经波折后始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2学科建设中以偏概全
3.3缺乏研究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学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科学研究,使其整体发展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一是,缺少一门高度综合的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二是,缺乏学科战略意识和学术研究环境与氛围。尽管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建设者们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由于研究仅局限在少数学者中开展,没有使其研究成果产生学术影响和广泛的传播,因而了解本学科的人甚少。一段时间以来,研究者们过多注重的是某些具体问题的局部研究、能够带来某种利益的研究,而忽视了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基础理论研究应该说,这种拆东补西“应急式”研究,终究是难以形成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的。因此,需要树立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战略意识,要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领域进行全面性筹划、全方位决策和根本性指导,形成一种不断追踪学科前沿,跟踪国际体育文化发展动态,不断思考更新研究领域的学术氛围3.4忽视研究队伍建设和群体优势
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人员少,且素质参差不齐。研究队伍中有的缺乏实际经验,对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缺乏了解;有的缺乏理论修养,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及其相关学科不甚了解,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知之不多,知识补充更新缓慢;有的研究方法简单,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全靠报刊文献,亲自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甚少,对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理解不透,运用不熟;缺乏一批水平较高、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年轻理论人木由于研究人员少,群众基础差,学科群体优势不能体现,使得学科建设仍然是停留在彼此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学科“单打一”的水平上,出现缺乏相关优势学科支撑的“势单力薄”学科形成的现象因此,加强研究队伍建设,集中和发挥学科群体优势,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关键。
4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特质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以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担负着在成为体育学之下二级学科之后重建学科体系的迫切使命。从学科性质看,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一门具有相对独立研究方向的学科,来源于长期的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其学科任务和宗旨在于研究和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在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特殊规律,为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它是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反映,是指导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的专业性基本理论,同时,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对象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象和规律,其基本内容可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互关系,民族传统体育与本民族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及其生存、发展和变迀的关系,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与地域和民族特点的关系等。其学科的目的任务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结构、内容、变革、分类、发展等,总结、挖掘各民族体育项目,探讨体育项目内容及其规律,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范围内所起的社会作用及其价值,展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趋向。然而,在当前我国体育学下的4个二级学科自身尚未建立起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的情况下,民族传统体育学与其他学科在研究领域上也就难免出现重叠的现象
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涉及到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体育与民族文化、体育与自然环境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领域,既包含社会科学知识,又包含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知识体系。当代社会科学众多学科被引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应用于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哲学、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美学等社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学上的依据,大大强化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能力,扩大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改善了体育理论研究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起点和研究水平,推进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民族传统体育学既区别于高度抽象的理论学科,又有别于以实践为主的技术学科,两者的长处都被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体系中。如果说,没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做支撑,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更会是无从谈起,就如同空中楼阁一样,随时都会倒塌^当然,在强调理论性的同时,又要注意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是有类型、有层次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所面对的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是不同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在关注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时,必须从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等出发,探寻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形式,高度理性地把握和超越所面对的实践
5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理论基础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不会取得成功的。”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体育现象,无论是从体育学角度进行探索,还是从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的综合性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考察,都应加强体育学与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研究只有以多学科角度透视为基础,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科学的理性探索,才能获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文化内涵、哲学理念、价值功能及其发展规律较为准确和客观的认识识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充实和完善,离不开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大板块。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体系、特征、文化价值以及它与民族文化、民俗、宗教、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即它的流行、传播、变异和继承的理论;应用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处理好民族传统体育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如何使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进入全民健身机制,如何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开展得更合理,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体发展规划,如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等等,这些都是与理论研究的发展休戚相关,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理论体系必然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体系,然而,任何学科的方法的选择都不是任意和无限的。作为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如果没有相应的一种内在的、必然的、合目的性的方法来支持,就有可能消失在其他学科之中,失去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学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而其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在方法上的多样性。一方面,要利用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抽象法、综合归纳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实证分析等,发挥各种研究方法的长处并加以综合运用;另一方面,更要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哲学思想,如利用现代哲学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成果,拓展我们的思维,进行深层次探索,以求更深层、更准确地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人文科学,也是交叉性、边缘性科学。对于人文科学来讲,它所面对的是包括主体在内的作为自然的与社会的人的总体。因为,主体与对象的同一性,所以,在方法上主体便可以直接融入对象中去体验,而不必也不可能置身于对象之外,做纯粹客观的观察或调查。对于自然科学来讲,它面对的是各种外在于主体的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现象,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来证明的;对于社会科学来讲,需要的是调查、统计、综合分析,因为,它面对的是外在于主体的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虽然也有规律,但这些规律是通过人类的长久的生活实践来体现的,难以用直接的观察去把握,在一般情况下,也无法从实验中获得证明。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人文科学同样需要观察、实验、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但所有这些都需返回到主体自身,经过主体的体验去验证。当然,在方法上的这种简略区分是相对的,更何况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样的分类形成时间不久,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使这本来不够严格的界限日渐淡化
今天,文化人类学把目光投向体育,正好担当了在体育学下属的学科建设最为薄弱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体育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从体质和文化诸方面来综合研究人类的体育问题的学科[61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利用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比较和处理不同种族、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的观点,为在目前的学术背景下,研究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的体育休闲娱乐需求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不仅学科、学科群具有一定体系,而且学科建设的过程和内容同样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学科建设的整体与局部、规划与实施都有一个特定的关系,应该按层次分解,分阶段落实。
由于与人、社会和自然有关的其他学科的发展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建设需要放眼当代人类科学文化的有机整体,广采博收,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克服就民族传统体育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狭隘思维模式,要把学科建设置于广阔的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以全新的思路去建设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注重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机制和动力,加强各门学科研究组织、研究人员之间的通力协作,共同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运作方式。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