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对比范文

时间:2024-04-01 11:3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对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对比

篇1

(一)远程网络教育的特点

远程网络教育是指第四代远程教育,其特点在于最大限度的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以多媒体同步或异步的开展信息交流、即时培训和学历教育等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网络为载体是远程网络教育的主要形式,其开放性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在教育领域开展远程教育是现代教育观念更新的结构,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公众继续学习的需求,实现更加开放的信息交流,办学体制也更加公开、公平。以学习为中心,促进师生的关系平等,从教师主导型向学习自住型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资源在远程网络教育中不存在冲突,并且可以无限的共享,超越时空的限制。并且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远程网络教学的管理理念和机制都更为先进。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远程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有着许多优势,具体如下:第一,远程网络教育不存在时间限制,不用在一定的时间集聚于一定的地点进行系统学习。由于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对于在职人员来说想要有一定规律的时间进行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只能在灵活性较强的远程网络教育环境下,才能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时间合理的安排继续学习的时间。互联网具有开放性,摆脱了传统教育受到时间严格限制的缺点,学习者可以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第二,远程网络教育没有地点限制,由于校园教育需要集聚于一定的地点进行统一的教学,而远程网络教育更加平等的分享教育资源,使得学习者可以突破有形的地域限制,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远程网络教育无差别的对待学员。由于每一个学习者的基础不一样,学习进度也必然不一样,知识的吸收程度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而校园教育只会按照进度不断的往下推进教学,而网络教育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进度,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由学生通览全部网络课程,自由的选择学习的起点。第四,远程网络教育的办学条件较为宽松,传统校园教育由于不同的办学条件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而远程网络教育则有着很大的差别,其容纳学生的数量是无限的,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无数的学员接受教育,并且师资力量也更加强大,实现多个学校教师的联合,而不再局限于某个学校的课堂教学。

(二)远程网络教育的技术支撑

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支持技术主要包括远程教育课件相关技术、同步或异步交互技术、网络和多媒体通信技术。其中多媒体课件是远程网络教育的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可以更加方便教师的讲授,并且有条理的组织教学内容,使得网络教育学习者能够快速、高校的掌握所学知识;同步或异步交互技术可以实现教学的同步或异步,能够有效的客服单向型、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中存在的缺点,显著的提高教学效果;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现代远程网络技术的支撑技术,更加生动形象的运用各种文本、图形和音频视频等资料,使得网络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网络传输与处理应该针对不同的媒体进行设计,例如时延比较敏感的视频媒体等。由于多媒体信息中各种媒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传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没有考虑多媒体通信的特性,容易造成信息传输的随机延迟,破坏各媒体信息间的约束关系。因此,远程教育需要实时多媒体通信协议和多媒体通信同步机制的支持。目前对于网络远程教育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以Web软件为基础的软件实现方式,学员只需要一台链接到网络的计算机既可以实现远距离教学而不需要特殊的硬件支持。而另一种是以视频会议系统为实现方式,不仅需要各种软件的支撑,还需要特殊的硬件设施来对实时的语音、图像进行压缩处理。

(三)远程网络教育的典型应用系统

首先是多媒体作业系统,作业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网络教育必须有丰富的作业体现形式,可以有效的交互信息,基于Web的多媒体作业系统,不仅支持简单的文本类作业,还实现了视频、语音和图像多种媒体数据融合的多媒体作业。这种作业系统是对传统教育纸质作业的一大变革。其次是远程管理系统,主要是为了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的集成环境,包括各种远程考试系统、讨论系统、作业系统等,并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和分,反馈给学生和工作人员,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最后是远程考试系统,以数据库和Web的远程实时测试系统为基础,通过大量题库、试卷和用户信息作为数据库的基础储存形式,主要分为考生考试系统、教师批阅系统、管理系统和题库维护系统四大子系统。

二、远程网络教育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分析

传统教育是在经济、技术都处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而远程网络技术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而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变革。网络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是一个必然趋势,有可能对传统的教育产生颠覆性影响。远程网络教育可以实现范围更广、人群更多的现代教育,通过网络自主选择所需要的课程。远程教育极大的改变了教育的理念,也改变了社会公众的学习习惯和方式。网络化学习是未来教育必须强化的关键环节,传统教育形式并不会消亡,而是应该积极与远程网络教育融合,互补优势,弥补不足。网络教育对与学习者的影响将会赶超传统教育的影响力,社会对于数字化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大。

三、结语

篇2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远程教育是授课者与学习者不在同一个区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自主活动,不会有太大压力,能够轻松的学习,但学习者也必须有自我约束能力才能够到达学习的目的。所以这样的学习无疑是考验学习自主能力。也有很多人认为网络教育没有学习的必要,不能学到知识。那其实是相对本身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来说。其实只要学习者花了时间认真听课还是有用的。像如今一些学校都会开通网络教育平台,学习者通过学习如有疑问可与授课教师作在线交流。2.打破空间交流上的界限。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极大的不同就是传统教育方式会因为地理区域存在交流不方便的约束,但远程教育打破这一界限,只要是有网络的地方,不受地点限制,授课者和学习者都可以利用手机或电脑进入平台进行授课和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这一点适合已经工作的人群,他们可以利用闲暇时刻进行自主学习。3.入学容易通过率高。远程教育考试的招生和传统教育不一样,它在秋季和春季两次招生,学习者经过免试或自主考试就可以顺利入学,相对于传统的考试入学有了较高的通过率,这对已经脱离书本很久的从业者而言具有较大的诱惑力。只需花一点功夫学习基本上都可以通过。除此之外网络远程教育的所学专业是不受报考专业的限制,一些非特殊的专业,只要有兴趣或者需要一般都可以报考。4.远程教育文凭价值平等。很多人认为远程教育文凭的价值不高,他们认为自考和成人高考拿到的文凭比远程教育好。其实远程教育所获得的文凭与其他途径获得的非全日制文凭不存在差别,都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对于后续学习深造,没有特殊要求都具有相同效力。三者相比较而言,远程教育获取毕业及学位证书相对简单。5.突破年龄限制。远程教育不但冲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而且还突破了学生年龄上的限度,顺应社会的需求,很多成年人仍需要不时的学习,以此充实自身。现代远程教育就给这些人提供了绝好的机遇。只要拥有学习的兴趣和目的,再加上自身条件,实现“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一种现实。6.费用相对低廉。远程教育学校不占用教育资源,任课教师录制的课程可多专业学习,这就保证了远程教育学费的相对低廉。7.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于主办网络教育的高校而言,各种教育资源可以利用网络传播分享,好的师资资源和教学成果可以不会被浪费,可以得到分享。8.远程教育的品质。相对远程教育入学要求门槛低,容易通过考试,就有了所谓的“宽进”。但为了保障网络教育教学品质,国家和主办高校都会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本科段教育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英语及计算机统考才能获得毕业证书。这样一来就保障了远程教育的严格,也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拿到文凭,此称之为“严出”。9.学习形式交互化。授课者与学习者之间,能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交换彼此想法,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师生交流无障碍。利用计算机,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类型、上课人数、到课率进行判断,从而精确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难点,更加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10.教学管理具有人性化。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平台有自动控制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它帮助学生咨询、报名、缴费、选课、查询、档案处理等。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1.发展不平衡。使用网络才能完成的远程教育,在中国受地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为经济建设基础落后的因素,东部发达地区对比西部发达地区在远程教育上的开展要优先一步,因此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上也较难统一,这也就造成了客观上远程教育的规范性差。而且在最近的一次远程教育现状考察报告中,发现存在招生不合格的状况,有些学习者并不具体网络学习的条件,这样会导致教与学不同步甚至不能有效的组织教学。2.教学资源重复。远程教育是许多学校为了跟进时展需求,也非常重视结合网络教育进行教学工作,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已开始发展网络远程教学,但各个学校在开展远程教学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一方面就是教学资源的重复。许多学校在实现远程教学时,除了教学管理系统,每一门课程都是全部从新开发,这样不光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需求大批人力。如今被许多学校网络远程教育是与企业联合建立的,企业出资金和技术,学校出教学力量和教学管制,这种办学基本上属于一种市场营销行为,一味盈利,讲究大规模效益。在这种情况下,试点学校各自为政,协作不容易,这样容易导致各学校在教学资源上反复。3.缺少专业人才。远程教育模式之所以与传统全日制教育模式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授课者和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步。在这样网络教育新体制下,怎样把传统全日制教育学的优点转放到远程教学中,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熟练处理网络技术并且具备好的教学能力的人员不多,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传统教育模式向网络教学的进化始终不能够进展。4.教学缺少多样化。熟练网络技术并具有良好教学才能的教学人才稀缺,这就间接影响了网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课件品质,从而导致网络教学模式缺少多样化,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期学习是有负作用的,这会削弱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调动性,学生对教学内容把握不深刻,了解不透彻从而直接影响教学品质。5.网络远程教育隐藏弊端。目前人们对多媒体网络远程教育认识不足,只是具有表面化的认知,对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盲目接受,而远程教育也忽视了社会是会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都正在改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方式,渐渐地新的模式代替旧的模式。对于这些远程教育不重视,也不结合社会现象去创新教学,照搬传统学校的做法。就比如教材方面,大部分网络教育的学习资料的教材还套用传统教育学校的教材,有的甚至是没什么必要的教材。这样看来网络教育还是在利用多媒体去复制粘贴校园的旧式教育,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统一逻辑结构。长此网络远程教育的弱点将不能被有效的解决,让网络远程教育处于不利地位。6.网络远程教育缺少真情实感。远程教育的对象很宽泛,没有特定的授课群体,对比传统教学,远程教育缺乏情景性。所谓的情景性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现实中的教学场景结合学生做出教学,离开情景就没有意义。这也是当下远程教育的一个极大的劣势,没有情感这种教学模式就会模式化,重复机械化的完成任务不带额外的情绪。确实远程教育虽然可以做到在线交流,但是始终隔着屏幕,而人的情感方面又很难琢磨,这就是为什么观察一个人和了解一个人是需要长久时间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冰冷的屏幕,我们不能仔细观察学习者,有了这种限制,授课者对学习者的印象也只是粗略的,这样的话就不能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而设计和更改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情感本身就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这一点网络教育是无法或者很难实现的。

三、结论

篇3

远程教育因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其自身的便捷灵活性已经成为人们进行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主要方式,而辅导教师作为远程教育中的核心人物,其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着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对辅导教师的培训也就成了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了解了辅导教 师的工作内容、职责和能力要求以及目前国内外远程辅导教师培训的现状后,通过对网络教育学院教学主任和辅导教师的实际访谈,试图更加深入明确地了解目前国内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对辅导教师的培训现状,从而发现实际情况与理论设想之间的差距和原因,以期为以后国内远程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 网络教育学院;辅导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8—0060—05

一、研究背景

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分为三类角色,主持教师、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1]。由于远程教育教与学时空分离的特性,课程主讲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往往不能够像传统教育中那样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教与学重新整合的过程中,除了媒体的作用,辅导教师就承担着直接与学生沟通交流并给予反馈的角色。中国远程学习者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往往比较依赖教师的指导与反馈,因此远程教育中辅导教师的地位就更加重要和突出了。可以这样说,远程教育中教学质量的保证、学生学习情况和课程成绩的真实公正的评定都依赖于课程辅导教师的工作。因此,辅导教师的工作是确保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2]同样的,对辅导教师的培训作为提高辅导教师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间接地对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基于远程教育中辅导教师培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我们在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了解了远程辅导教师的职责和能力素质要求之后,想要通过实践的调研和访谈来了解我国远程教育实践中辅导教师培训的开展情况,并对照远程辅导教师的职责和能力要求,判断这些培训在塑造合格的远程教育辅导教师方面的效果和作用,从而对我国的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培训提出一定的建议。于是,我们对北京地区几所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教育学院的辅导教师培训情况进行了访谈和调研,访谈的对象主要是网络教育学院负责教师教学工作的教学主任和一线的辅导教师。

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就是基于前期的文献调研,对北京地区四所网院的辅导教师培训现状进行访谈调查,了解他们对辅导教师所进行的培训以及培训的形式和效果,并通过对四所网院培训现状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综合各个网院优势的培训建议,以期对我国远程教育辅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培训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访谈了解辅导教师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效果以及访谈对象对培训的建议和期望。访谈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采用通过前期的文献调研和专家指导编制的教学主任访谈提纲、辅导教师访谈提纲和远程教育学生访谈提纲,访谈的过程中尽量按照提纲内容来进行,同时也根据访谈的情境和各个网院的具体情况加入新的访谈内容以获得更加全面系统的信息。

(一)访谈提纲的编写

通过我们之前的文献调研和总结,对远程教育辅导教师培训的研究主要是从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和培训制度几个方面进行的。因此本研究的访谈也围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在访谈提纲开发的过程中结合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更加突出对四所网院具体信息的调查。

根据以上对比维度和对各个维度现有研究成果的调研和总结,我们编写了相应的访谈提纲,同时为了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了解这几所网院的培训现状,访谈对象除了辅导教师,还包括了教学主任和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因此我们共编制了三套访谈提纲,分别针对辅导教师、教学主任和学生。

(二)访谈实施人员

实施本研究访谈任务的是3名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均具有扎实的远程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具有一定的利用访谈法进行研究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可以保证研究过程和结果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访谈对象

为了获取更加全面客观的访谈结果,我们的访谈对象不仅包括网络教育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教学主任,还包括一线的辅导教师以及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表2是具体的访谈对象信息表。

三、访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依据访谈之前对比框架中的对比维度,对访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也是从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和培训制度四个维度展开的。通过对四所网院的访谈,我们整理出了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制度等维度之间的对比信息,以期通过综合分析了解目前网络教育学院对辅导教师的培训现状并对其提出合理建议和意见,下表3为网院的辅导教师培训现状信息表。

下面是对访谈具体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一)辅导教师的基本信息和主要职责

篇4

关键词:网络教育 质量监测 国际比较:

20世纪末,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有物质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科技开始取代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对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的占有比对工业经济中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知识和其载体——人力资源在杜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作为其背后支撑的教育由于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而科技、知识的传播方式由于网络的应用普及使教育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新兴的教育模式——网络教育同样存在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质量的监测。

一、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及其内涵

进入新世纪,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教育质量的关注。2002年第57届联大宣布“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行动计划,该计划认为,有质量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欧盟2001年的“学校教育质量”报告称,有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在欧盟各国的关注上处于最高的政治级别,高水平的知识、能力、技巧是积极的公民权利、雇佣和社会凝聚的最基本条件。ADL:先进S-布式母aj成趁机构从属于美国政府的ADL负责创建SCORM(Sharable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这是一个可互操作的基于学习对象的电子学习系统蓝本。SCORM规范最早主要为保证政府培训材料的互操作能力这个初始规范定义了一种特殊的学习对象类型,称之为共享内容对象(sCO)能够聚集为稳定的内容包,并在学习管理系统的控制下通过Web浏览器。其他在此联盟中讨论的规范包括企业描述、内容打包、学习者档案、学习设计、存储、竞争力定义对象,以及问题和测试机制等速过与具刁也[作组织合作,IMS已经成为了一个元数据标准草案的主要贡献者CL EO实验室是一个只有一年历史的协作性研究实验室由对e-Learning感兴趣的企业、研究人员和ADL共同组成。这个实验室由思科公司、Click2Leam,IBM,微软和NETS公司等共同发起,致力于进行与SCORM相关的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AICC是一个国际性的由培训专家组成的组织,其成立目的是为了标准化航空制造业和购买者的教学材料。AICC的规范从学习对象到学习管理系统,覆盖了九个主要领域。SIF定义了一系列学校中应用之间的通信数据规范,并设计了通f模式,使各种不同开发商提供的应用软件能够在一个应用环境中进行互操作。XrML(可扩充版权标记语言)是一种首选的数字版权语言。XrML提供了安全规定和管理有关任何数字内容和服务版权条件的一个通用性方法。OpeneBook是由微软,Adobe和来自出版行业的众多厂商共同形成的一个行业性标准组织,目的是要定义在电子出版时代通用可交换的电子书格式0EB_0EB采用XML的方式定义图书的内容和描述性数据,让任何电子书籍都能在兼容的电子书发行、流通和阅读系统中识别和表现。

各国政府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上任后通过立法将远程教育高教网站的硬件和课程建设纳入了美国教育质量评估系统。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03年组建了有教育部原评估与预测司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并于2004年10月12日向教育部提交了《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最终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都能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行为准则,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墨西哥联邦政府在没有强势公办教育资源的情况下,于2002年8月8日和各州政府、高等教育机构、民间团体、企业界代表共同签署了《提高教育质量社会契约》,强调教育质量对国家未来的重大和决定性意义。

在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教育质量重要性的同时,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标准或评估体系。教育管理ISO认证是通过权威认证机构按照IS09000系列标准的相关质量要素,对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和评价,确认其质量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是否有充分依据值得社会和消费者信赖。韩国开放大学则提出了以教学和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远程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教学标准和学习标准”;英国的虚拟环境下教育评估体系中的“会话模式”,则着重强调远程教育中学习互动性或交互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媒体环境的交互作用)的重要作用。

综合这些标准和评估体系,可以看到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多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在内容上,既包括学业,也包括学习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过程上,既包括课程标准,也包括教学及其结果;在评估层次上,涵盖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从评估学生、教师到学校管理、地方教育行政,进而在国家层面上讨论教育政策、投入和教育改革等。

二、教育评价是教育质量监测的有效方法

对网络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建设,国外的专家学者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是在最近几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才逐步发展起来。但事实上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点决定了二者质量管理的差别,如网络教育有其特殊的机构设置、授课方式、学生评价方法,特别是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它所提供的服务方式和输出产品也和不同教育有所不同,因此,必须从网络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出发来衡量网络教育的质量。本文将从课程管理,教学环境和交互性三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一些有影响的教育评价,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方式

(一)教育质量管理

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组建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这些机构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向国会或总理报告;二是有政府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来进行;三是由教育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如教育督导部门直接负责。采用哪种模式是各国根据自己的政治传统、国力和可能的投入、教育评估行业的发展程度等各种因素所作出的自觉选择。

1.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

这种组织形式多出现在三权分立制的发达国家,教育评估行业成熟,有一批操作规范的教育评估机构,投入也相当客观,如美

国、英国。

美国作为网络的发源地,非常重视网络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美国是世界上网络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早在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时就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1993年9月,美国政府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Nationallnfonnation Infrastn,cture)战略。1996年10月,克林顿又宣布了“下一代网络计划”(NGI,Ne xtG eDeFa-Lion Internet)。这一计划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能源部、航天与空间管理署和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五个部门参加实施。通过实行NGI,可以把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的网络速度提高100倍至1000倍。在高校,网络教育所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己超过5万门,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所有的学科和专业。美国的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是有以Lynette Gillis博士为主创者的著名教学设计与适用专业委员会建立的认证标准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的测量专家使用Angoof方法(一种被评价专家认为是确定合格最可靠的标准参照法之一)协助评分标准开发,2001年7月底通过测试并定稿。

英国的教育质量评估有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负责。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由英国皇家首席督学领导,主要任务是制定评估评估标准、根据教育大臣提出的要求进行督导评估,制定督导报告规章,公布督导报告,对督学的工作进行监督等,对议会负责。

2.受政府委托的大学或研究机构

依靠国内权威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开展教育质量的监测是不少中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模式,形式灵活,费用也不高,如韩国、巴西等国。

韩国是由政府资助的韩国课程和评估协会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巴西是推广网络教育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巴西总统卡多佐2001年2月在一所中学举行仪式,签署了中学普及电脑及网络教育计划,决定在2002年年底之前为全国所有公立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配置上网电脑。为实施这项计划,巴西政府两年内将投资5亿美元。

3.教育行政机构的相关职能部门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教育行政体系内进行教育质量的监测,能够对监测结果作出快速反应,但也增加了行政成本,如日本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有赶超欧美之势。日本先后推出了“百校计划”、”connect计划”和“mediakis,计划”。“1996年5月,由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等企业推出了“connect计划”,该计划为学校联网及多媒体的使 用提供支持,参加的学校多达1000多所。”mediakiss计划”也是一项由民间支持的计划,该计划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电子公告牌,方便了家长同教师之问的联系。

(二)虚拟教学环境

英国wales-Bangor大学的sandy Britain和Oleg Liber共同完成《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这一报告。该报告从评价策略的角度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模型。

一种是Laurillard提出的会话模型,主要把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及学生与环境通过媒体进行交互的活动情况作为评价对象,从所提供的各种学习工具交互性上考察一个虚拟环境的优劣。又从会话原则的角度分析了TopClass(一种根据学习材料的单元而构建的再线学习环境。可以方便地导入、导出课程,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和COSE(英国斯塔福德大学基于练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而开发的学习环境)在通讯性能、灵活性能、交互性能和反馈性能四个方面的对比。

另一种是控制论模型,主要依据Stafford Bee’s的管理控制论中的应用的模型。从资源流通、协作、监控、个性化、自主组织、结构的可变动性六个方面对CoMentor(Huddersfield大学以促进讨论和协作学习而开发的基于Web的网络软件)、Librarian(以层次化的树状模型提供了对学员、学习活动模块化的管理功能的一利,网上工具)、Learning Landscapes(英国Wales-Bangor大学开发的java应用程序,支持师生问的在线交互和商讨、创建、管理学习程序)进行了性能的分析。

(三)在线学习质量

由美国高考教育政策研究所和BlackBoard公司联合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学习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包括体系结构、课程开发、教学,学习、课程结构、学生支持系统、教师支持系统、评价与评估系统7个方面,又将这7个方面细化为24个必要的核心子指标项和21个非必要的可选子指标。此外,一些文献提供了某一门具体的网络教育评价的案例研究,如:基于Web课程的评价,根据Khan在基于Web的教学中提出的网络课程框架,对蒙大纳州立大学与Burns通讯中心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地球科学》教程进行了评价。基于Web课程的学生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获取他们对《The I nternet:communiealing,Accessing&Providing Information》这门网络课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采用问卷法,结构以统计图标的方式出现。

四、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发展历程

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在我国发展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而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一定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管理学领域关于项目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起到了非常好的铺垫作用。从我国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政策制定和质量保证模式运用的视角,可以将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发展历程划分如下:

萌芽阶段:1992年到1996年,这段时间由于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在我国也刚刚起步,建设者们在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结合我国实际来推动网络教育各项事业创建的同时,也隐约感觉到质量保证在网络教育长期发展中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这一阶段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领域的研究只是产生一点思想深处的火花,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虽如此,但这一阶段的一些研究实践的确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初步发展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随着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教育网站的快速壮大,网络教育成为网络事业发展的一支新军,因此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的研究也逐步加深,主要表现是管理服务理念开始运用于网络教育质量保证领域。

快速发展阶段:从2001年开始,国家开始在政策和制度领域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和管理方面进行了各种相关立法。如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大网络学院明确网络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相对完善的网络教学质量管理措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健全网络教育学院年报年检制度,加强质量监控等。这一阶段的鲜明特征是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层次水平提高,管理范围和力度比较大,同时进行了相关的试点。

五、启 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网络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基本达到了技术比较成熟,完成初步的体系。从国际竞争

的角度来看,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国际分工的鸿沟,科技、知识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提高教育质量事关国家发展的全局,既重要又迫切,而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则是这个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进行网络教育评价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网络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以多种媒体课程材料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保证及其教学效果的评估。网络教育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体系(包括课程发送和接受,辅导、答疑和咨询,师生和同学间的双向通信交互,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检测和考试等)的构建及其运行,对学生学习支助服务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根据国际经验,结合了学业/能力测试和背景信息的网络教育评价能够对回答这些问题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作为一种迅速提醒决策者的机制,可以及时纠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任何不利的趋势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二)监测的领域

纵观目前国外网络教育的评价,除了要符合一般传统教育的基本要求,如:课程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的作业和练习、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外,还有一些与网络相关的特点:

1、突出监测交互的重要性

无论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之间,交互是整个网络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能使学习者通过和别人(教师、同学)的交流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在交流中实现情感和人格的完善。把整个学习的流程都看作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从网上学习环境提供的各种交互工具的性能上监测评价。

2、重视监测学习环境的创设

随着对各种学习观念的深入研究,人们更加认识到,网络教育不是将教材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的发生是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交互的结果。在网络中,如果忽视了对虚拟环境的设计,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乏味无趣,根本无法保证网络教育的学习效果。前面提到的一些评价标准,并没有局限于课程的范围,而从环境的角度进行监测评价,涉及课程的资源、活动、练习、作业等等,这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具有环境监测的含义了。

3、教学管理与支持的监测

教学管理贯穿于学习者开始参与网络教育到最后考试测评的完整过程中,它涉及到学籍管理,成绩与学分管理、财务管理、课程计划管理、答疑管理等,是保证各方面协调工作的调控者。将学习者看作工人,教师是这一过程的监控者,虚拟环境提供的各种功能使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的管理顺利完成。

网络学习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而及时的在线帮助对他们是必要的。当然,学习与教学的支持系统不只是在线帮助这么简单,它会从学习、事务、技术等方面都提供必要的支持。所以,上述的一些评价标准,都特别列出学生和教师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支持系统的监测评价有:系统结构(技术支持)、学生支持系统和教师支持系统。

篇5

一、绪论

近年来,“网络教育”“互联网+”频频出现在媒体和书籍资料中,不断被人们所熟知。教育是百年大计,在这样的趋势下,教育行业也响应“互联网+”的方针和政策,一批批网络教育平台兴起,为我国国民教育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沪江网校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教育平台,它是沪江旗下的一个在线学习平台,以社群学习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性指导和服务。沪江网校倡导大家一起学,互相监督,互动交流,让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加地快捷简单。但是,在各大网校日益兴起的今天,沪江网校的规模和质量问题也日显突出,这不仅是沪江存在的弊端,也是如今各大网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开展网络教育的各个机构都非常重视学习资源建设、教学支持硬件系统的完善,但是对于学习满意度的研究并没有像系统建设一样有明显的进展。

二、文献综述

刘景福(2001)阐述了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成因,提出网络教育不仅要加强认知的培养,同时也要对情感给予较多的关怀,并就如何在网络教育中加大情感关怀的力度提出了对策。

程建钢(2002)就“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育支撑平台,详细讨论了与平台相关的设计原则、模块结构与功能设计、主要特点和关键技术。

武法提教授(2003)在《网络教育应用》一书中对网络教育的定义作了明确的阐述,并且指出网络教育是一种系统的组织活动。

张学波(2004)分析了国内远程高等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现状,归纳了国内为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所做的准备,讨论了建立共享机制的几个关键因素和程序,以及资源共享后带来的一些思考。

刘丽莹(2015)指出在远程教育环境下,网络教学本身比较开放并且很难去监控到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状况。所以要想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实施远程监控,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工作科学有序地展开。

陈奇(2015)指出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教育这一重要的行业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把线下的课程转到线上,最大化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快捷的平台,推动教育行业的发展。

王海荣(2016)基于学习者视角,对国内有代表性的三类学习中心的服务质量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学生整体满意度较高,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指标比较低的情况。

黄炜(2016)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回顾了在线教育发展的背景、现状和模式,然后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在线教育的模式特征,并提取了相关影响因素,对四种典型的在线教育模式进行了实例对比分析,构建了在线教育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线教育模式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均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影响在线教育发展的多个具体因素相互之间也存在区别,在线教育产品应当注重内容的品质与来源,更大程度地提供开放资源,注重功能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有针对性的为用户提供服务,使用户满意度提升,促进其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王盈(2017)采访了网络教育的杰出代表鲍岳桥,他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及在线教育将会成为一个大趋势。

目前关于网络教育的质量评价有多种方式,但是都太过于定量,大多以学生的成绩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指标。然而,在线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应该以“学生满意度”来衡量在线教育的质量。因此,作为研究网校服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者,应该实地调查与采访,获取学生最真实的感受,并且对调查的结果用模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措施积极解决问题,尽量让在线教育的弊端降到最低。本研究通过查阅并研读了大量参考文献,注意到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已经就如何提升网络教育学习满意度的问题进行了论证,同时也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总体来说,我国内地研究者的研究通常是基于一些经验的感性认知,还缺少量化分析,难以令人信服。

三、影响因素收集

沪江网校是一家著名的在线教育企业,它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外语学习这一块,但是同时也涉及其他考试学习。由于网络教育尤其是外语学习主要是大学生们,所以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1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包括研究生在内),并从150份样卷中抽取了100份样卷进行数据分析。对影响网络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列举如下:

1.环境封闭;

2.缺少监督,很难坚持;

3.没有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案;

4.归属空虚感,缺少情感交流;

5.受网络或者时间等方面的限制;

6.视频质量一般,甚至失真;

7.功能不完善,开发能力不足;

8.平台的兼容性不够,无法支持常用系统和浏览器;

9.师资很难保证;

10.照搬线下教育弱点多;

11.效率较低。

(一)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

由于对全社会的网购用户进行调查难度较大,难以操作,而在校大学生是学习外语的主体,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所以从实际角度考虑,选择了在校生(包括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

2.调查形式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中测量影响因素的度量主要采用 5 级李克特量表,用?聿饬恳饧?统一程度,即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分别为1、2、3、4、5。 然后根据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3.调查方法

为了了解影响在线购物顾客满意度的因素,就近选择在校园里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一共投放了150份调查问卷,询问同学们对沪江网校学习满意度的感受,从中选出 100 份问卷进行整合分析。

(二)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经统计,这 100 份问卷中男生占 53%,女生占 47%,都具有在沪江网校学习的经历,并且对于网络教育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具体情况如表 1 所示:

表1 关于在线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评分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评分较高的影响因素有环境封闭、缺少情感交流、师资很难保证,而评分较低的影响因素有受网络或者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功能不完善,开发能力不足等,其中有74%非常同意环境封闭问题,58%非常同意师资很难保证问题。与此同时缺少监督,照搬线下教育弱点多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影响因素分析

(一)调查结论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出影响沪江网校学习学生满意度的几个重要因素:

1.教学环境封闭。在线教育学生一般是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进行的,学生只能和屏幕前的老师进行对话,没有其他可以活动的地方,并且也很难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2.缺少情感交流。在线教育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不会像线下那样沟通个人的生活,学生也很难把自己的一些除了知识点本身的困惑告诉给老师。

3.师资很难保证。在线教育的很多平台都声称自己的老师是一线名师,然而这些老师的资质以及学历水平,教学经验,我们很难去查证,导致学生花了冤枉钱。

4.缺少监督。在线教育的学生不可能像在课堂上有老师全方位监督或者是线下家教那样还有家长的监督,很多学生在网校买了网课,但是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花了钱,花了时间什么也没有学到。

5.照搬线下教育弱点多。由于在?教育是线下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线下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线教育也会存在,甚至还会更加严重,在这一点上,在线教育要积极创新。

6.效率低。由于有的课程需要实地演练,所以如果只是跟着视频里的老师走的话,学生难免会走神,同时没有主动动手去练习的过程。

(二)调查启示

在打破线下教育的今天,在线教育平台纷纷崛起,但同时在线教育的弊端也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小企业也提供了在线教育的平台,使得像沪江网校这样的老牌在线教育平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沪江网校只有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积极地去解决问题,并且加大科技和师资等方面的投入,才能使得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论与建议

面对当下网络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沪江网校作为一家资深网络教育平台,更应该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为其他的企业树立榜样,为此,我根据沪江网校学生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保证强大的师资

对于在沪江网校任职的老师必须要对其学历、能力、授课经验以及教学成果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对于与教学相关的老师的个人资料应该提供给学生,并且,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老师。

(二)加大技术投入

在线学习少不了互联网和一些硬件技术的支持,沪江网校要开拓更多的平台,对于手机、电脑、平板,无论是安卓还是苹果系统都可以支持,同时声音图像各方面也要越来越清晰。

(三)跟踪教学

对于老师的上课的情况要及时跟进,经常跟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审核老师的学情报告,并且把它们反馈给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意见也要有专门的人负责去沟通。

篇6

好在我们通过亲历这些会场,通过与这些线上、线下的新锐和老臣们的交流,发现真实情况远非杞人忧天的好事者所想的那般糟糕。相反,教育在搭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之后,无论是教育圈内的,还是想进入教育圈内的人士,都不认为这是一种颠覆;正好相反,他们期待与教育专业人士共同完成这样的升级和转型。这里,我们借用2013年岁末举行的中国互联网教育大会、上海市张江集团牵头筹建的“互联网教育创业基地”、2014年初的“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改变线下教育”沙龙……回放一下有关线上线下教育人对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明天的理解和期待。

在线教育是如何构成的?市场规模有多大?机会到底在哪里?如何选择细分领域?该用什么样的思维做网络教育?这些都困扰着传统教育行业转型。

多贝网创始人兼CEO陈广涛认为,现在互联网教育有点像2003年淘宝之于电商的阶段,仍旧处于蛮荒时代,一片乱象。

学而思联合创始人曹允东认为,中国教育行业已经经历了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创业浪潮,在线教育是下一波浪潮。

“80后”CEO张邦鑫说,目前的互联网教育依旧是按照线下的需求解决问题,“本质上,线上线下的需求是一致的,……这就是互联网教育没有到爆发阶段的原因”。

能力天空创始人兼CEO楼英明呼吁传统教育机构要具有“用户体验至上”、“快”和“专业人做专业事”的观念,在课程设计、授课方式、课程更新、网校搭建、网校运营等一系列工作中进行转变。

……

过去的一年,在线教育这个圈子很热闹。越来越多的目光、资源、投资开始投入到这个之前好像相对比较冷清的行业里来。K12教育,或者说基础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被越来越多地提起。然而跟其他学段,如成人、高教、幼教相比,K12这个阶段虽一直都被重点关注,但眼下还鲜有让人信服的产品和模式出现。

在线教育是教育发展大势所趋,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既有互搏的阶段,又是有机的结合体。在线教育挑战了教师为中心的“学模式”,倡导以学员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而混合模式的运营是当下教育的转变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必须反思,这两年,在线教育的业内聚会里听到最多的两个字――颠覆,究竟是否成立?他们又希望颠覆谁呢?自然,现有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是首当其冲。不过,真的颠覆得了吗?

不错,K12是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巨大市场,一个孩子后面牵动着几个家庭的关注,子女教育是所有人的刚性需求。但是,学校和教师,乃至背后的公立教育体制是这个阶段的教育的核心,校内、校外都是围着这个体系在转,而教师和学校也是对“在线”的教育最不买账的一批人。这是因为教育的见效周期很长,但对个体影响却很大。特别是K12阶段的教育,一个学生六七岁进学校,要到十七八岁高考的时候才能看到成果,这中间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所以在教育体系内,越是负责任、有见地的教师、专家、领导,对改变就越理性、越保守。对他们来说匆忙的“颠覆”,更多的是不切实际的妄语。

我们渐渐发现,对于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教育系统并不是不清楚,也并不是不想调整,只是从上到下,还需要时间去探索实践。只可惜推崇“专注、极致、口碑、快”这七字真言的互联网人不想给教育人这个时间,也不想留给自己学习的时间,就匆匆忙忙先把“颠覆”的口号喊出来;但看眼下时机,应该说,谈颠覆还为时尚早。

无论是能力天空,还是英和,现在看,比较幸运的是没有太多资本给我们去做颠覆的事儿,所以反而容易专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我们在做产品、做市场推广的时候,也经常互相提醒:要抛弃自己本来的印象,用心去学习和理解教育的现实情况和背后的原因;做产品、做实践推广一定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尊重教师的专业和权威;要去帮忙,不要添乱。经过积累,我们逐步推出一系列的服务,上海英和推出了“七点半”师生互动教学平台,开启多学科介入新模式:创造无限课堂,开启智慧学习,希望给教师提供零难度的教学辅助平台,给学生提供多乐趣的学习互动平台,给家长提供纯放心的网络教育空间。下一步,还将基于已积累的大量数据,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特色产品和服务。而以平台供应商见长的能力天空,则尽最大可能吸引和开放并举地向K12倾斜,我们的常规课程中,不仅包括了“学习”系列课程,更涵盖了与学生素养培育相关的跨界课程和拓展类课程。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多媒体技术;应用;探讨

在化学世界中,许多化学反应瞬间便可完成,即使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也很难逐步观察实验现象、推断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而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既可以模拟整个实验进程,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化学现象,又可以通过暂停键,随时控制反应变化的速度,调节反应变化的快慢,达到能随意调整教学进度,更便于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效果。本文就多媒体教学在化学课中应用的优势进行阐述。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演示实验,给化学实验带来的优势。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一些学校要么苦于资金匮乏没有标准的实验室,要么人数太多,很多演示实验,一般老师只能在讲台上演示。这样,只有讲台前面几排的学生才看得清楚实验现象,后面很多学生都看不清楚。也有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实验,或一些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在课堂上都不能很好地演示。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在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启谱发生器被堵塞引起的爆炸;氢气点燃爆炸等等。通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需要注意的是模拟实验是绝对不能代替实验操作的,还是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多媒体技术给化学教学带来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使化学教学的抽象内容更加具体。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借助于语言、模型等以分解的形式来描述某一事物的内部结构或其变化过程,学生在接受中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对于那些复杂事物的分子、原子、离子的运动过程更难以理解。而计算机多媒体本身则具有整合功能,把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整合,反映到教学中使其具有直观形象、化繁为简的功能。它逼真的画面、动态的过程,配以声音、颜色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理解、想象,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便于强化刺激,提高学生记忆。记忆是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拓展知识的基础。正是因为记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不断的积累。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有助于提高识记的效率。就视听而言,视觉识记优于听觉识记,视听识记优于单纯的视觉识记或听觉识记。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它恰恰是强化了这种视听刺激,以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表现的方式,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多重刺激同时发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

多媒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化学的新课,不容置疑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有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这样可以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认识理解上的模糊或错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加大传输的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正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得快,课堂效益好。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多媒体教学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可将教师从烦琐的教案中解放出来,用于扩充自身的知识,充分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间接推动作用。

三、模拟化学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B82-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1、鲜明的自主性,薄弱的自律性

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因而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在家里,自己是全家人的焦点,他们喜欢自己做主,进人社会后他们积极表现自我,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网络发达的今天,他们更喜欢用QQ,用“火星文”来表达自我。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沉溺于网络,自律性差。尤其是进入大学后,完全不同于高中生活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有了更多自由时间,对于这些自由时间,90后大学生多用网络来打发,在学习上缺乏自律。

2、孤独、寂寞感强

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孤独的一代,他们在心灵的默契与感情的沟通上较为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不顺利而产生代沟。有的学生不爱出门,在外也不愿与人交流,在家里经常感到空虚寂寞,烦恼无数,只好沉迷于电脑游戏,在虚拟的空间生活,喜欢用QQ聊天。当下的流行词“宅男”、“宅女”更是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这一点。

3、思想多元化,个性独立

开放的社会环境,各种思想、舆论、观念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迅速传播开来,对于被称为“晒”一族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深受网络影响。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碰撞,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加上自身鲜明的主体性,他们的思想在接受各种信息后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而行为又是思想的载体,多元化的思想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独立个性。

4、心浮气躁,缺乏学术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蓬发,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也带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西方文化渗入,人们对西方文化的误解和追捧,甚至有些人振振有词的维护那些违背道德的思想行为,自由主义泛滥,拜金主义盛行,一些人为了成名借助网络炒作自己,还有娱乐节目跟风把拜金主义堂而皇之的搬上电视荧幕,社会风气浮躁。种种这些,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大学里应该学习的课程,他们却嗤之以鼻,认为不能带来切身利益而忽视,旷课、逃课,不能平心静气的坐在教室里学习专业知识。

5、追求时尚,彰显个性

90后大学生从穿着打扮就可以看出不少时尚元素,如露背装、超短裙、精心修剪的发型、淡妆等,他们敢于张扬个性,也善于张扬个性。90后大学生喜欢彰显自我的舞台,自信心较强,敢于表现,部分学生还以“时尚达人”、“潮人”自居。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1、心理差异分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不管是什么问题要想解决的话,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差异,所以必须把90后和80后进行对比,找出差异,才是心理教育的基础。主要有两点差异:第一,文化上的差异。80后接受的文化是中西结合,不仅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有着西方文化的融合,但90后接受的基本是西方文化,甚至对中国文化有着嗤之以鼻的态度;第二,生活上的差异,80后虽然不能说是经历过多么艰苦的岁月,但是相对于90后来说,还是艰苦很多。80年代的时候我国经济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到90年代后才逐渐好转,也就是说90后,基本是在经济富裕的状态下出生和成长的。而人的性格和思维基本是在14岁以前就形成了,也就是说80后在90年代已经定型了自己的思想和性格,不会再受到社会很大的影响,但是90后就不一样,因为还处于一个接受的阶段.因为接受的生活观念完全不一样,所以形成的思维和性格也不一样。所以,高校心理教育必须从差异上来进行正确的分析,然后加以引导,这才是解决的基础。

2、以人为本拓展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以人为本”始终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而社会的发展终究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必须重视90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不管是从教学活动还是其他行为,都应该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引方向。不仅是在行为、情感上进行引导,而且更重要的是从人格上来引导90后大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以此来防止走上社会后只有理论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情况.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坚持人文关怀与历练教育相结合

第一,加强人文关怀,缩小心理差距.根据数据统计,90后大学生家庭情况层次不齐,贫富悬殊,在很多方面也会存在不平等的局面,而对于心智不成熟的90后大学生来说,无疑会有心理上的压力,甚至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果能及时关怀,就能有效的缩小这种心理差距,反之,会越来越严重。第二,与80后相比,90后明显会“眼高手低”,而又因为自己的过分自信,不会从内心承认这一点,这也就需要高校在课堂以及实践活动中来加强,提供更多的历练机会,以此提高90后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坚持传统文化和传媒引导相结合

一方面,传统文化在90后大学生的脑海中所剩无几,可以说是被抵触的东西,要想让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必须从心理上入手,让他们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真谛和内涵,这不仅需要学校课堂的努力,也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同时也要跟家庭相结合。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似乎对非主流文化很感兴趣,而且不管是从言行还是思维,都有一定的模仿成分,所以要通过传媒的作用,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因为非主流文化本身不是简单的对和错就能分辨的,合理利用能促进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所以必须要注重传统教育和传媒教育的有机结合。

3、转变方式更新手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教育并不是“有心理障碍才需要教育”,而是重在引导和预防,所以高校要采取正常的课堂普及心理教育、发现问题单独谈话以及结合网络教育,要把整个90后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90后大学生的心里问题。

(1)坚持课堂教学和主题教育相结合

第一,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这个主途径的作用,来设置心理课程,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也需要可是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还要开展与社会接轨的比如“人际关系学”、“成功心理训练”“、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健康与成才”、“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以此把心理教育和个人能力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课程渗透到所有课程之中。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实践拓展的训练,比如受挫能力的提升、自信心的加强、判断分析能力提高等。第二,加强主题渗透。心理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需要完全渗透到其他的课程和教育活动中。平时可以多开展有意义的班会、演讲、竞赛等,让90后大学生在娱乐和实践中应用心理教育,这也是检验心理教育成效的一个有效途径。

(2)坚持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高校的授课方式基本还是传统的课堂教育,不管是传统的教室授课还是多媒体教学,都属于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采取传统教学的同时必须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现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90后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很多,所以高校应开设网络课堂,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教学。因为网络教学无需面对面,所以学生才能放下心理负担,把平时不愿意说的都能通过网络说出来,相比传统的课堂教育,会更加有成效。

(3)坚持目标引导和层次化教育相结合

很多90后大学生一进校就会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这是因为没有定好目标的原因。所以高校在学生进校的时候就要指引其明确目标,以便奋斗方向更明确也更有动力,否则就会两眼一抹黑,甚至是混日子,到毕业之际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也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理,这样也能检验自己在校学的各方面能力。另外就是要注重层次教育,扬长避短,具体体现在“因材施教”上,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结束语

作为异军突起的一代,90后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未来。对于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更要注重时代的发展,遵循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探讨90后大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和具体表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正确引导。并采取相应的方法激励他们,进一步深化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职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应用

随着国内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为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对其科学的教育,引导其健康成长。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主,约束学生的行为,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方式,但是这种管理方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融入人文关怀,探寻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人文关怀是以人文教育为主的实践教育模式,以学生为本,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进而通过高效的管理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1人文关怀的价值

人文关怀并不仅仅是对他人进行物质上的关怀,更多的是对个体情感、需求、尊严等精神方面的关怀,这些精神层面的需求与个体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人文关怀更多的是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人文关怀主张的是维护民众的基本权利,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通过人文关怀要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文明的标尺,解决个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个体的价值。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一种对人的核心价值的关怀,是人的精神层面的温情关注。近年来,新的发展理念越来越多,对社会以及个人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科学地开展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这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根本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要做到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实际,坚持科学性、实践性、自主性的原则。要坚持以科学教育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方法,通过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管理,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较好的创新能力以及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意义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学生当下的实际需求,也更加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素养。对于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管理工作效果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第一,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由于高校的师生比例失衡,一个教师需要管理众多学生,管理方式比较简单直接,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强调学生的服从性,忽视了学生的自我价值和需求,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需要教师以规章制度为基础,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如何利用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都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后反思总结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进而指导实践,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行业发展,满足岗位要求。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在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学习环节投入更多精力,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第三,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果。传统的教育管理中学生处于被管理的地位,管理者大多依照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管理效果。融入人文关怀的管理方式,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平等的相互交流的关系,学生的实际需求会被关注到,学生会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更愿意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管理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3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较强的自律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首先,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多学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深,已经习惯了服从教师的安排,缺乏自我主体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少主动思考问题,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对于教育内容的学习是被动的。因此,教师要学会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育过程中既需要教师系统的知识讲授,也需要学生自主的学习讨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既要强调学生的整体性,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思想、行为、家庭背景等方面各有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教师采用统一的管理方法可能多数学生能接受,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能接受。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塑造个性不同的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要从“管学生”向“育学生”转变。最后,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物质需求,还要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需求,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社会经验欠缺,容易被误导。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促进其健康成长。

3.2课程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

在课程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要求课程内容具有教育性,教学评价具有导向性。课程内容教育性体现在无论是文科类课程,还是理工类课程都要渗透人文关怀。文科类课程中,人文性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可以直接在教育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培育方面的内容,让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理工类的学科中,人文性知识比较少,教师要善于挖掘一些隐性的课程内容,利用科学严谨的教学方式,挖掘课程内的人文元素,通过有机融合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引领。比如,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工匠精神等,这些都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质。教学评价的导向性体现在能够促进师生朝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更好地评价、反馈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优化完善。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要利用公平、公正的评价方式更好地评价学生,实现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外,还要引入家长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指标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关怀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是说教式的,客体化了学生66的受教育地位,且教育方式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求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与时俱进的实践教育活动,容易使学生对教育管理产生厌烦心理。对学生开展教育不应该是让学生毫无选择地接受教育内容,而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认同。学校要以专业学科教育为主,打造特色的校园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在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关怀,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校内外实践丰富教育形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情感认同,进而对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产生更直观、深刻的体会。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指导管理学生的实践活动,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学校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创造实践活动的条件,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3.4网络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

在互联网时代中,网络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教育。在网络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要做到教育内容合理、教育形式丰富、教育氛围和谐。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院校特色,利用相关主题网站,加强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职业道德。结合学生特点,选择与社会热点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和话题,开展“两课”教育。要创新教育形式,避免采用简单的说教形式,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及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加学生对网络教育的关注度。学校还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网络教育系统,可以在线为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测试、咨询等,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构建和谐的网络教育氛围,转变说教式的教育方式,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增强与学生的互动。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育模式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解学生学习之困、生活之困、心理之困。

3.5提高教师的综合管理能力

教师自身的管理能力决定了管理质量,教师要转变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为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及认知规律,用时代话语和学术话语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首先,教师要加强教育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将管理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加强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学会从学生的心理方面、思想方面入手,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进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教师之间的管理经验交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优化调整教育方法。其次,不断反思和总结教育活动。教师管理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依靠单纯的理论学习就能提高的,需要不断实践才能检验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因此,教师需要经常反思教育活动的成效,了解新的教育方式是否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育方式的创新过程就是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突破旧的教育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对比各教育方式的优劣,寻找最优的教育方式。同时,要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互融合,既要有硬性的约束,也要有柔性的理念渗透,使学生逐步依靠自我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4结语

人文关怀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息息相关,二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人文关怀的内核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要塑造人的真善美的品质,而教育管理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学生个体的更好塑造。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加强教育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怡.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丛,2018,(05):88,90.

[2]王欣.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4):148-149.

[3]王炜,林松.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100-101.

[4]常睿,周亚亭.高校学生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现实辨识、体系构建与实践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8,(06):50-53.

[5]熊光红.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J].智库时代,2019,(15):68-69.

[6]王庭发.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01):44-45.

[7]李一鸣.“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渗透[J].教育艺术,2018,(11):42-43.

[8]吴恒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篇10

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1]可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继续教育不仅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还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实力和城市适应能力,推动实现“市民化”。总理在2015年3月5日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互联网加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机遇,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继续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指对初进城市或者对适应城市有困难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再次教育,包括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文化教育和规划指导,以实现帮助农民工提高生存技能,转变生活观念、思想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的目标。[2]继续教育的理念是强调终身学习,这无论是对于务工前还是务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主体需求角度出发,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五种需求:

(一)满足生理需求,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

当前,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年龄呈缓慢递减的变化,从80后平均年龄18岁到90后平均年龄16岁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只接受到初中教育,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教育的他们并不符合城市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他们又想要进入城市自力更生,保证基本的谋生能力是前提。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中青年农民工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中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位列前三。[3]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知识的需求比例远远高出其他,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想要融入城市社会,首先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能在城市中找到满意的工作,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继续教育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岗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实际应用技能培训等,这些都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生产生存中遇到的各种技能资质需求,根据调查,就建筑行业,福建省基层新生代农民工中参与过技能培训的人薪资水平高于没有参与过技能培训的人的16.8%。如果是获得更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那薪酬水平差距将更大。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来增强自己的就业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薪酬待遇,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

(二)满足安全需求,获得城市生活的安全保障

马斯洛理论中,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方面等需要。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城市建设的又一主力军,他们在城市定居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在城市打拼,如何保护自己的工作职位、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又一挑战。根据“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新生代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仅次于专业技能知识,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意识到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是满足他们的安全需求的。根据实地调查分析,针对“遇到纠纷选择哪种方式解决”中,选择“使用法律武器”的调查比例是46.2%,而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了解只停留在“有听说过”的阶段占69.4%,针对“您觉得自己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吗?”选择“是”的占调查人数的59.6%,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正逐步提高,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也迈入新的台阶,但因相关知识欠缺所造成的维权能力不足,维权韧力不足则需要继续教育来进行补充。为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城市生活安全保障的需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是必要的措施。

(三)满足社交需求,更好融入城市社交生活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追求更高,不仅追求充盈的物质生活,还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获得身份认同,获得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解决群体隔阂,除了制度因素外,形成这种隔阂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差异。新生代渴望拥有更广阔的社交范围,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满足社交需求,这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了解城市文化、适应城市文化,缩小文化差异。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新生代农民工就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其次继续教育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涵养、审美水平、社交技能、兴趣爱好等,农民工通过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缓解工作压力,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参与到社会交往中,这些都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缩小和城市居民的文化差异、更好地体验城市生活,更好融入城市社交生活。

(四)满足尊重需求,获得城市社会的认可尊重

在特定的领域中,人们以某一种身份生存,可不管是哪种场域以哪种身份生存,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领域中有稳定的社会地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场域中以“农民工”的身份生存,同样对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获得尊重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种尊重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自己有实力有信心能胜任城市的工作、拥有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是希望自由有社会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较高的评价。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继续教育,能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所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扩大了其自身的发展空间,向更高的管理层进军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时可以通过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优秀的人格,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奠定基础。

(五)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动机更多的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想要定居于城市的愿望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更加强烈,更不愿意回到农村。他们有更强烈的拼搏意识和进取心,使得他们不仅仅满足挣钱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而是在城市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有的新生代农民工甚至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职业选择问题上,新生代农民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的环境和职业类型,有超过76%的新生代农民工梦想是当老板,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事业。通过继续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完全可以自己掌握自身的职业规划,特别是18—25岁之间的青年农民工,可以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技能进行学习培训,以长远的眼光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为进入自己理想的行业做好准备。入职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亦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从普通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人生道路转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成本较高

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实际上是一种风险与收益的博弈过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时,首先考虑的是参加培训的成本,只有当培训的成本足够小,且培训所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不参加培训时,农民工才会倾向于接受继续教育培训。[4]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青年农民工已意识到参加继续培训的效益,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更加强烈,但全国仍然有六成外出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当下继续教育成本过高。

1.经济成本较高

由于财政投入的限制,各个地区为新生代农民工所供给的公办性教育培训资源有限,就福建省成人继续教育资源来看,虽然很多大学有成人教育的机会,但入学门槛较高,许多农民工仍达不到入学要求,且学费较高。而针对农民工所开设的一些技术培训学校,由于大部分以营利性为目的,学费更高,对于一些青年新生代农民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除了企业内部的岗前技能培训,大部分企业是不太愿意为较低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额外的培训机会,即使有部分企业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但在培训期间给予的工资和补贴也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因负担不起培训费而拒绝参与教育培训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虽然最近几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力度,鼓励企业化教育机构的发展,鼓励社区免费教育培训试点的开设,争取为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可以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但根据实地调查,这些教育机构设点不足,供需结构并不合理。[5]

2.时间成本较高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因缺乏技能只能选择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一些工厂以计件的方式计算薪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自愿选择延长劳动时间。就福州某纺织厂的调查,该厂员工中每天劳动时间在八小时以内的仅占10.2%,且企业并没有为这些工人提供双休待遇,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牺牲工作时间参与教育培训,加上大部分工厂远离城市,而多数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设于城市主城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时间成本较高,参与继续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不能保证。这些都将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机会的损失,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二)过于重视技能培训,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传统式继续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继续教育忽视了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眼光,过于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这种传统式的培训,其效果只能是短期速成的生存生产技能,更多的是迎合企业、工厂的需求而忽略了对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内在要求。新生代农民工的最终目标是融入城市社会,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规划和理想,新生代农民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培训的持续性和终身性,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意识很关键。[6]当代继续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略了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的目标,制约其的全面发展。除了满足工作需要之外,继续教育的目标还包括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铸造人格、提高审美情趣、常识普及等,然而,当前的继续教育在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法律常识、休闲娱乐方面的教育不多,这种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较为缺失,只单纯重视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想要成为“城市人”的需求,继续教育也不能算成功。

四、“互联网+继续教育”特点和优势

“互联网+”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今年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近年来,互联网像魔杖一般,不管“加”上什么,都产生一股前所未有的神奇力量。“互联网+教育”也是如此,在新网络环境下,继续教育将迎来巨大的变革,为新生代农民工送来福音。

(一)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个性化教育

网络在线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互网络在线教育的规模也随之壮大起来。传统的培训教育其特点是将学习者从各个地方汇集在课堂,由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集中在特定区域特定人群中;而网络在线教育特点是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信息传输到四面八方的受教育者手中,将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向外扩散。如今,以微课、慕课、在线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育载体,突破了传统教育培训的局限,将培训课堂数字化且继续推进专业培训中情景式、仿真式、探究式、生产式等教学方法的实现。[7]这对于繁忙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突破了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只要具备了上网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其次,网络在线化继续教育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每个农民工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网络继续教育另一特点是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匹配个性化的学习进度,弥补集体授课统一进度的缺陷,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提升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技能。

(二)开放性互联网平台,新生代农民工享有更多选择

互联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在开放的互联网领域中充斥着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其特点是公共物品属性,是开放的,对受教育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库以共享的形式存在,用户平等地享有这些学习资料,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门槛被降低,因此互联网教育可以扩大受众范围,增加受众数量。[8]在开放性的互联网领域中屏幕取代了黑板,一些非学历需求且经济能力有限的新生代农民工可通过网络下载学习资源进行自学,这也是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对于那些有学历和技能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教育产业的兴起,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学历提升的机会,开放性的网络教育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筛选教育机构,且可以对各个机构开设的课程、老师、学费等信息进行了解比较,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网络在线教育改变了传统培训学校现场报名的方式,通过在线报名方式、在线注册、在线缴费的方式简化了继续教育的入学程序。

(三)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继续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继续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是“互联网+教育”的又一大特点。在线教育发展多年,早期的在线教育,主要是教师通过录制视频利用互联网传递给受教育者,而这只能实施知识的传输,却无法实现实践性的培训,老师如果无法参与到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将大打折扣,而随着腾讯QQ、微信等软件的普及,继续教育课堂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进行培训和服务,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且容易形成社区感,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其次,互联网可以更好地促进继续教育学习方式的创新化,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实用化、多元化的继续教育产品将成为新的热点,网络继续教育行业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创新的网络教育产品如各种学习软件,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方法,新生代农民工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下载相关的应用软件来进行学习。官方的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亦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向新生代农民工推送学习链接,分享学习资源,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城市文化以及必要的生活常识、法律常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持续性、开放性的教育将更好地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互联网+”时代下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学习技能

“互联网+”时代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的人力资源,其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9]信息时代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立足,就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坚持终生教育的理念,积极接受继续教育。首先,新生代农民工要抓住机遇,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呈递增趋势,新生代农民工与网络的距离越来越小。新生代农民工应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不再只是局限于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上网、聊天、游戏、网购等活动,应提高自身的互联网使用技能,不断地提高利用互联网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政府要协调多元主体共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网络使用技能,例如在新生代农民工集聚的社区,政府可以鼓励社区居委会或大学生志愿者等免费为农民工提供互联网使用技巧的服务,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习得互联网学习技能,农民工群体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技能。新生代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网络运用水平,利用互联网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才能保证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不被淘汰。

(二)激活互联网教育产业

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式教育的优化补充,值得提倡和推广。互联网教育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继续教育产品,及时更新开发互联网继续教育产品,做好宣传工作。同时互联网继续教育市场所提供的培训方法可以灵活化、多样化,以丰富教学内容、低价的培训费用来吸引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网络继续教育产品,并加强网络在线培训的课程管理、效果评价的分析,不断提高使用者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让互联网教育更好地为新生代农民工所用。[10]互联网公司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深入基层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所在行业和其自身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才能在此基础上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科学的培训服务,开发出适合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的继续教育产品。同时互联网继续教育要有内容,如果只是纯粹利用互联网做教育,而无法保证继续教育的内容的深刻性和实用性,那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作用也无法正常发挥。所以,必须倡导“深刻教育”、“实用培训”。这就要求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不但要加大对互联网继续教育的支持,为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更要承担起监督的职责,对网络教育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优势互补,净化网络环境

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继续教育带来了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的巨大变革,但无论网络教育如何发展,依目前的形势来说,网络继续教育还不能够完全取代课堂式的教育。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自律性、自觉性还不高而互联网的在线方式无法做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直接对其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效率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因此,互联网教育还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特点进行科学的课程制定、培训进度安排等保证其学习效果。互联网教学还可以与企业进行联合培育,既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同时,在运用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互联网虚拟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影响,如果说信息是互联网带给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礼物,那么虚假信息就是最差的礼物,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生代农民工求知心切的心理,在网络上提供虚假信息,一些培训机构和不法分子甚至冒用一些名牌高校的幌子,通过网络宣传网络教育的虚假信息,如“一年取证”、“正规品牌大学文凭”、“包过”等,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经济损失,严重毁坏了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热情,对网络教育产业的信心。针对上述现象,除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要提高对信息的辨识能力,政府也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净化网络环境,设立官方的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作者:张青 李宝艳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作重要讲话[EB/OL].

[2]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7—59.

[3]刘寿堂.继续教育: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必由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70—71.

[4]陈文龙.现代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9):10—12.

[5]董阜平.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1):47—50.

[6]李雪蓉.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市民化路径[J].求索,2013,(2):260—262.

[7]苏兆斌,程璐,孔微巍.“互联网+”视域下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49—52.

[8]张梓英.网络远程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