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01 11:2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水电工程 危险废物管理

一、危险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世界上各国对危险废弃物的定义都不尽相同,日本在《废物处理法》中将危险废物定义为“具有爆炸性、毒性或感染性及可能产生对人体健康或环境的危害的物质”, 美国在《资源保护和回收法》中将危险废物的定义为“危险废物是固体废物,由于不适当的处理、贮存、运输、处置或其他管理方面,它能引起或明显地影响各种疾病和死亡,或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造成显著的威胁”,联合国环境署将危险废物定义为“危险废物是指除放射性以外的那些废物(固体、污泥、液体和利用容器的气体),由于它的化学反应性、毒性、易爆性、腐蚀性和其他特性引起或可能引起对人体健康或环境的危害。不管它是单独的或与其他废物混在一起,不管是产生的或是被处置的或正在运输中的,在法律上都称危险废物”。

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将危险废物规定为“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又进一步定义为“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者几种危险特性的”或“不排除具有危险特性,可能对环境或者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需要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的”固态废物和液态废物。另外,在《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中又规定“废弃危险化学品属于危险废物,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所以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的化学品废弃后亦是危险废物。

我国《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将危险废物共分49类,其中HW01~HW18是按危险废物产生来源进行分类的,HW19~HW47是按危险废物含有的危险废物成分进行分类的。同时制定有《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并规定“凡《名录》所列废物类别高于鉴别标准的属危险废物,列入国家危险废物管理范围;低于鉴别标准的,不列入国家危险废物管理”。

二、水电工程可能涉及的危险废物及危害

水电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都有可能涉及危险废物,在工程蓄水和竣工阶段环境保护专项验收时,环境保护部门会对生产废油等危险废物处置与管理进行专题检查,所以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对可能涉及到的危险废物有针对性的甄别。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修废油及含油废水:主要是指施工机械和设备在运行、维护、清洗时产生的废油和含油废水。

2.化学灌浆废弃物:部分水电工程可能涉及采用化学灌浆来进行防渗和加固处理,常见的环氧树脂类、聚氨酯类、丙烯酰胺类灌浆材料废弃物(废浆液)皆可属于危险废物。

3.库底清理过程中涉及的危险废物:水电工程建设在进行库底清理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厂矿企业,其废矿石和使用的化学药品均可能为危险废物。

4.厂房透平油:发电机组更换后废弃的透平油。

由于危险废物具有毒性、易燃性、爆炸性、腐蚀性、传染性等特性,不但会对水体、空气、土壤造成污染,而且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危害人类健康,如不进行妥善管理,将有可能造成长久的难以恢复的后果。

三、水电工程危险废弃物管理

1.提升依法管理意识

在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应当大力加强法规学习,提升依法管理意识遵循“谁主管、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此国家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及其环保部门配套出台的管理措施对新情况下环境污染行为监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其的追究处置也更加严苛。环保部门再次提出将监管权力切实分配到需要之处,加强处理废油以及其他危险废弃物的管理制度,提高相关人员对于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务必让其认识到环境违法行为的危险和相关法律责任。

2.完善危险废弃物管理制度

对于如何完善危险废弃物管理制度,应当从强化管理责任做起。企业应依据自身情况,如生产类型以及生产特点进行划分,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相关规定,有计划的策划修改对于危险废物管理的处置。要求落实管理范围、明确处置流程,对于危险废弃物的来源、分类、排放量、贮存方式、二次利用资源以及运输方法都要有明确的记录,严格按照“谁排放,谁处置”的规定承担起责任。要设立监管机制,严格要求承包人落实相关制度。

3.强化监管力度

企业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危险废弃物管理,尤其要加大对废弃物流失、排放与处置情况的关注,做好监督与检查的工作。应定期对危险废弃物的来源、分类、处置措施及排放量进行细致化的检查更新,保证危险废弃物全生命周期受控,建立健全危险废弃物管理档案以及台账的相关记录。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相关要求,定期向当地的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上报危险废弃物的类别、排放量、流向情况以及贮存处置方法的有关资料。

4.分类管理、集中收集、安全储存、依法处置

首先在危险废弃物的管理中各个单位应当及时清理、收集危险废弃物,在清理的过程中不得用沙土覆盖掩埋,需严格按照危险废弃物的性质进行分类处理及收集。应设立专用的收集场所,集中放置集中处理,严格做好防范措施。其次危险废弃物应遵守防分散、防渗漏以及防流失三项基本原则,并且贮存设施应具备防雨棚、围墙和地面硬化的等硬性条件。废弃物设施地的废水排放管道也应进行分类,要求单独设有液体排放装置和半固体废物排放装置。最后要求危险废弃物场地应设立危险废弃物警示公告,保证废弃物容器表面标签与废弃物的一致性,如标签有所损害应及时进行调换。在废弃物场所中应具备相应的消防设施以及个人防护物品。

在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少量废油、机组透平油以及检修废油等危险废物应当进行集体贮存、统一运输与集中处理。依照国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给于相关具有废油处置资格的机构进行对危险物品的集中运输与处置,并配合国家《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开展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 梁万松. 浅析危险废物的管理.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2] 代江燕,李丽,王琪,魏世强. 重庆市三峡库区危险废物管理与处置现状及对策.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

[3] 王文川,闫静. 四川省危险废物管理现状分析及评价. 四川环境,2011

[4] 邵春岩,孙俊. 危险废物管理中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科学》,2000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电子废弃物;电子废弃物管理;生产者延伸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57-02

我国是一个电子废弃物产生大国,电子废弃物的处置和回收利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政府对其引起的环境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仍未颁布专门的法律进行规制,现有条文仅是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仍存在着管理力度不足、法治化程度低等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制度简析

1.《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颁布对电子废弃物的污染防治有指导性意义。本法原则性规定了对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以及对危险废物的相应处置办法。与此同时,该法第18条第2款“生产、销售、进口依法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的规定,第一次把生产者延伸责任适用在了固体废物的防治领域,虽然这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却为生产者延伸责任成为固体废弃物监督管理制度中的一项原则奠定了基础。

2.《清洁生产促进法》

《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的立法理念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向了全过程控制,并第一次在立法中引入了产品生态设计义务。该法规定“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1],对从初始就制造清洁的电子产品具有指导作用,为生态设计立法在电子产品领域的适用奠定了基础。但针对愈演愈烈的电子废弃物问题,仍缺乏专业的科学处理方法和循环再利用的相关规定。

3.《循环经济促进法》

《循环经济促进法》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做了进一步的规定。首先,确立了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对在拆解和处置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电子产品,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其次,规定了对再利用产品的标识责任,回收的电子产品,经过再生产后销售的,必须严格符合再利用产品的标准,并在显著的位置做出再利用产品的标识[2]。但该法偏重于引导性,法律强制力不足,可操作性较差,这些对电子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和循环利用无法起到根本作用。

4.《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

《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电子废弃物监督管理立法,被称作中国的ROHS指令[3]。为了减少电子产品废弃后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促进生产和销售低污染的电子信息产品,提出了生产和设计环境友好型产品的要求,这也是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电子信息产品废弃以后的回收处理等不在调整范围之内,且其属于部门规章,法律效力有限。

5.《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电子废弃物监管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该条例较为全面地规定了电子废弃物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规定了废弃电子产品处理目录、处理发展规划、基金、处理资格许可等制度。其中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要求生产者采取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和无害化处理的方案,使用低毒低害、便于再利用的生产材料,生产者应按照规定履行电子废弃物处理基金的缴纳义务,用于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补贴,但对于如何推动生产者履行该项责任,并无具体的措施。

此外,为保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有效实施,自2009年以来,环保部、商务部、财政部等部门相继颁布了《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等规章,对进入监管范围的电子废弃物的种类、拆解处理资质的许可条件和程序、通过家电以旧换新的方式回收电子废弃物等电子废弃物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进行了规定[4],但因为大多数规章是近期才颁布的,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尚需要时间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贯彻实施,而现有企业要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也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其他方面的投入。

二、我国电子废弃物立法体系的弊端

1.立法级别低

随着现代电子工业的发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已不能有效地管理具有高增长性、高危害性,高资源性、难处理性的电子废弃物。而目前我国暂时没有一部较高层次的法律对电子废弃物进行专门规制,现有的法律法规大多数是部门规章。由于这些现有的部门规章立法层级较低,所以当与其他层级比较高的法律法规在适用时发生冲突,就无法得到有效的适用,从而不利于电子废弃物的监督与管理。

2.立法观念落后

我国电子废弃物监管立法的核心理念仍为传统的末端治理模式,重点仍是电子废弃物的拆解和处置工作,最初的产品设计生态化并没有引起立法者的足够重视。即使传统落后的拆解处理方法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现行立法仍然表现出“重拆解,轻回收”的特点,侧重点也仅仅局限于电子废弃物的拆解处理,缺乏切实有效的回收再利用制度。

3.立法重复

目前我国对于电子废弃物的监管采取的是分级与分部门监管相结合的形式。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国家环保局等部门都以自身的职责为出发点,单独或联合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这些部门规章虽然出自不同的部门,但却都是对同一方面甚至同一问题的规定,各部门缺乏有效沟通,从而导致管理职责重合,发生重复立法的情况,而且多个部门皆有权责,还会造成要权推责以致有权无责的后果。

4.责任分配不科学

我国现行立法只是简单地规定了生产者缴纳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基金的义务,但是却忽视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分配问题。对于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分配仍不够明晰,因而出现了利益相关者各自为政的情况,极其不利于尽早形成切实有效的电子废弃物监督管理体制。

三、对我国电子废弃物立法制度的完善

我国是世界电子产品的制造和消费大国,在现在和不远的将来,还将会产生大量的电子废弃物,我国关于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法律规范极不完善,因此,探索应对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的立法方法和思路,显得尤为重要,各责任主体和各监督管理部门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制定具有原则性、统筹性的单行法,为其他相关部门的立法提供明确的原则性指导,保证各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协调统一,形成完整统一的电子废弃物监管体系。

1.制订电子废弃物管理专项法律

我国现阶段缺乏一部专门规范电子废弃物的法律。现有的部门规章大多数是各部门根据自身具体的监督管理范围而制定的,电子产品的生产、运输、存储、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防治以及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处置并没有被涵盖在内。因此,制定一部电子废弃物管理的专门立法作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下位法十分必要,从而严格规范电子废弃物的处理活动,对进口电子废弃物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建立处理电子废弃物的企业的资质制度;进一步明确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制度、清洁生产制度、生态设计制度、基金制度、财政和税收制度等。同时,还应当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其相应的行政、民事、刑事责任。

2.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

为避免“多重管理”的现象发生,通过立法明确各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从管理组织层面来保证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顺利完成,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有权无责的现象发生,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由于国家立法不完善,各地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和管理需求,有必要制定电子废弃物监管的地方性法规,以适应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职责,弥补国家法的不足。

3.扩大公众参与程度

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置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广大公众意识的提高和积极地参与。在立法时可以要求政府通过媒体宣传等有效的方式加大对公众的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正确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意识,引导和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环境友好型电子产品,进而通过市场的调控力量促使生产者承担更多的责任[5]。同时要依法鼓励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科研活动以进行技术的创新,为电子废弃物的再利用、降低电子废弃物的处置成本、开发高效节能的电子产品提供技术保障。

4.促进电子废弃物处置产业化

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降低电子废弃物的处置成本、研发环境友好型电子产品,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才能提升电子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水平,保证以对环境污染程度最小、资源损耗程度最低的方式回收利用电子废弃物[6]。目前的立法中,关于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的规定较少。应在相关立法中加快限定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的资质并严格审核程序。与此同时国家应鼓励设立大中型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在经济上给予政策支持,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电子废弃物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不但可以加强法律体系自身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还可以增强法律制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进而为电子废弃物监督管理的执法过程也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使电子废弃物从产生、回收、处置到再利用的整个过程全部都有法可依,各个监督管理部门分工明确。通过法律的完善真正解决电子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

参考文献:

[1]蒲昌伟.建立和完善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的法律制度思考[J].湖湘论坛,2007,(3).

[2]彭浩晟,罗敏.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3]钟卫红.中国电子废弃物监管立法述评[J].探求,2012,(4).

[4]刘文燕,蒋悦.浅析如何完善我国电子废弃物立法体系[J].现代商业,2009,(8).

篇3

作者:葛年春 单位:咸宁市中医医院儿科

职业暴露的防护设施还不完善;医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不够规范,出现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混合存放的现象;保洁工文化素质较低,流动性大,医院感染知识欠缺,他们承担着环境卫生的清洁、医疗废弃物的搬运、处理等工作,是密切接触传染源的高危人群,如有疏忽,就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以上均是医院感染传播的危险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6]。

加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加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有关法规的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定《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对新职工和保洁工人上岗前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强化消毒隔离制度并实行岗位责任制 强化儿科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指派监测护士定期采集样本进行监测;对病房的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消毒液、手套、泡手液、雾化器、一次性医疗用品等监测样本送到检验科细菌室进行细菌数及种类的检测,并及时取回报告,如有细菌数超标则查找原因,采取措施,直到合格才能投入使用。专业监测护士还要负责消毒隔离制度的检查与落实,包括消毒液的配制浓度与定期更换的时间,当事人应签名确认。 改善工作环境 医院可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加强采光通风,改善工作环境,按照生物安全标准,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更新洗手设施,安装非触摸式水龙头和干手机,将洗手肥皂改为干式悬吊法,擦手毛巾应实行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条件不够也可采用消毒纸巾擦手[7]。 减少病区人员流量 尽量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坚持执行探视制度,做好床单元消毒和必要的床边隔离,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工作人员预防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的措施 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医疗活动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接触传染源时要穿隔离服。要提高洗手的依从性,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必要时用橡胶手套,在医疗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两例患儿治疗间隙,护士必须洗手或进行手消毒,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和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医师和护士注射、手术时容易被锐器、针头、刀片刺伤,如遇到上述情况,要立即挤压伤口、排出血液、清洗消毒,必要时根据污染物携带的病毒及细菌种类,及时注射相应的抗病毒疫苗或免疫球蛋白加以预防[3]。 医疗器械的无害化处理 对能回收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使用后送往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根据器械的性能,选择使用压力蒸汽或环氧乙烷灭菌,灭菌后的医疗器械才能重复使用[8]。

医用废弃物管理 医用废弃物应建立处理流程,使用后应由专人回收,集中登记后经高压灭菌、焚烧、消毒剂浸泡处理。医用垃圾用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包装,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坚持执行保洁制度 每天工作前、后用有效氯消毒剂擦拭病房工作台面、治疗盘、地面,实行每天小清扫1次,每周大清扫1次,每月大扫除1次。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儿童的健康,为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必须持之以恒。

篇4

共检查二级以上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21家,疾控中心1家,保健站1家、计划生育指导站1家,医务室2家,村卫生站67家次,中小学校28家和托幼儿机构2家。共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50余人次,执法车辆11台次。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卫生监督情况

1、医疗机构:

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的报告,设有兼职管理人员,各门诊科室、住院部各科室设置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首诊医生发现疫情时及时填写了传染病报告卡,由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登记、直报工作。但个别乡镇医疗机构存在漏报、漏登记现象。

2、疾控机构:

配备了专职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完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通过网络直报疫情,成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每日对疫情进行动态监控,定期做出疫情分析报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在明显位置设置危险生物卫生标志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建立生物安全责任制,建立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二、医疗废弃物处置情况

1、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建立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设有兼职管理人员,相关培训记录、医疗废物登记较齐全,设立了医疗废物暂存点,医疗废物交由县垃圾处理机构同生活垃圾一并处置或自行焚烧处置,相关人员采取了一定的卫生防护措施。因我县无医疗废弃物专用处置设备及机构,医疗废物处置不符合相关规定。

2.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个体诊所:

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废弃物以自行焚烧处置为主,并做有登记,个别乡镇卫生院及大部份个体诊所、村卫生室,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无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无相关培训记录、医疗废物登记,未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包装,医疗废物暂存点与生活垃圾同处一处,甚至有的单位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在一起。相关人员卫生防护意识较差,防护设施不全,有的医疗单位医疗废物暂存点存放大量医疗废物,不及时进行处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本能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设置了兼职管理人员,相关培训记录、医疗废物登记较为齐全,但医疗废物暂存点不规范,相关人员卫生防护意识较差,未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包装。

针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卫生执法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分别给予了责令限期整改和行政警告。

三、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情况

各中小学及幼儿园均成立了相应的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有专职或兼职教师负责传染病的防治和疫情报告工作,大部分学校建立了晨检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因病缺课报告制度,有学生晨检记录和因病缺课情况登记,统计,有学生病假登记,部分学校环境整洁,建立了相应的清扫和消毒制度。但发现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学校,尤其是乡级中小学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因病缺勤追查登记等制度不健全,有的虽然建立了晨检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因病缺勤追查登记等制度,但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使疫情报告不及时,不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还有些学校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不够,使教师和学生不能了解更多的传染病防治知识,部分学校教室和宿舍通风不良,没有严格执行清扫消毒制度,极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针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卫生执法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分别给予了责令限期整改和行政警告。通过专项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了被监督单位负责人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法律意识,为下一步扎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打下了基础。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针对检查存在的问题,今后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消毒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教,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医疗机构负责人的法律意识,达到知法、懂法、守法。县级及乡镇医疗单位要尽快建立传染病处置工作制度和传染病自查制度,完善相关记录,建立医疗废物产生地医废处理工作流程,使用符合规定的包装物和包装容器。

2、切实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乡村级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使之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管理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有效防止各类传染病的传播流行。

篇5

露天堆放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释放,严重污染了大气和城市的生活环境。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形成有机物质,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为一体的污染源,雨水淋入产生的渗滤液必然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垃圾中有许多致病微生物,同时垃圾往往是蚊、蝇、蟑螂和老鼠的孳生地,这些必然危害着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

随着城市中有机物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分散堆放变为集中堆存,只采用简单覆盖易造成产生甲烷气体的厌氧环境,易燃易爆。

垃圾资源化潜力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发展也不断增长。在垃圾成分中,金属、纸类、塑料、玻璃被视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应不低于33%。但是,这需要国家花费巨资来进行清理。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的垃圾填埋厂已经由原来的三个扩展到现在的5个,但是这还是难以满足上海地区垃圾不断增加需要处理的苗头。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下面让我们看看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垃圾分类吧。

中国台湾垃圾不落地

台湾在1974年就出台了《废弃物清理法》、《废弃物清理法施行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法律规范。以台北为例,台北实施“垃圾不落地”及“资源回收计划”,小区内不设垃圾桶、垃圾箱、密闭式清洁站等生活垃圾暂存和中转设施,居民必须在家里对垃圾进行粗分类,不分类则拒收或处罚。每天分别在晚上5:15和7:00将垃圾直接交给垃圾车收运。目前台湾厨余再利用方式主要为养猪及堆肥。堆肥包括分散式家庭小型堆肥和集中式大规模堆肥。

厨余垃圾和资源垃圾免收处理费,资源垃圾可卖给资源回收经销商,市民必须买专门的垃圾袋装一般垃圾,否则不许投放垃圾。这种垃圾费随袋征收的方法促使市民养成了减少制造垃圾和注意回收资源的习惯,该办法实施半年后,垃圾产生量锐减。

垃圾分类最初的动力来源于居民,城市居民是垃圾分类的执行者。台湾垃圾分类群众基础良好,许多垃圾分类政策都是在无政府组织及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推进的。垃圾分类只有植根于广大居民中,才有根本的推动力。

例如台湾的佛教慈济功德会在全台湾设置了众多的收资源回站和“旧衣捐赠箱”,工作人员全部是“义工”。为使所回收的物品更好的利用,在回收站“义工”将塑料进行重新分类,慈济在台湾有4500多个环保点,动员了62000多位志工,进行垃圾的回收分类。

日本细致到“严苛”的垃圾分类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将垃圾分类的方法逐步细化,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并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日本地方政府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垃圾分类与回收方法。以新居浜市为例,生活垃圾被分为以下类别:可燃烧垃圾、不可燃烧垃圾、塑料容器和包装、瓶和罐、有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标识的塑料瓶、废纸类、有害垃圾和大型垃圾。以塑料材质的饮料瓶为例,瓶子的不同组成部分被划分到不同的垃圾类别:瓶盖和围绕瓶身的塑料纸属于“其他塑料容器包装”(不同地区对瓶盖所属分类有不同的规定),而瓶身则属于“PET塑料瓶”的类别,在投递垃圾时,要将这个饮料瓶拆分清洗并压扁后分别投放进不同的指定垃圾袋里。

与新居浜市相比,横滨市的情况更复杂明确。横滨市政府印刷了一本由27页518项条款组成的册子指导市民如何把垃圾正确分类。例如口红属于可燃物,用完后的口红管属于小金属物;12英寸以下的水壶属于小金属物,超过12英寸归为庞大废弃物;一只袜子属于可燃物,两只,而且“没被穿破,左右脚也搭配”,就可以“升级”为旧衣料。

不仅垃圾分类有相应的规定,垃圾收集日和具体投放时间也受到严格的限制,错过了规定日期的指定时间,就只能存放垃圾到下个收集日再进行投放。街道上几乎不设垃圾桶,一般只在便利店门口和自动贩卖机旁边设置公共垃圾桶或者大型活动的时候会有临时的垃圾桶。

垃圾也是实行“多扔垃圾多付钱”的原则,很多地区的垃圾袋还采用“实名制”。此外,无法放入收费垃圾袋的垃圾须联系大型垃圾受理中心。

如此细致甚至有些繁琐的垃圾分类程序得以顺利实施,与日本相关的法律规范、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以及民众的自觉意识是分不开的。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初到日本的外国人需要到居住地政府进行登记,这时往往就会领到当地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册等说明文件,社区新入住的居民来在入住第一天就会收到有关垃圾分类的说明和垃圾收集日的时间表。

英国丢失垃圾桶要罚25英镑

英、美、加的垃圾分类系统都已经很完善。基本上每家都有两个垃圾桶,绿色的装生活垃圾,蓝色的装可回收物品。英国还会多一个装玻璃瓶、电池的箱子。

垃圾桶都是市政府分配给每个家庭的,桶上印有家庭的门牌号。如果垃圾桶不小心遗失,那就得罚25英镑,小箱子遗失罚5英镑。

每个城市的市政府或者社区都会制定该区域的垃圾回收表,并严格执行。大部分地区回收周期为1个星期,这个星期收绿桶的生活垃圾,下个星期收蓝桶的可回收物品。在复活节、圣诞节、独立日等重要的节假日,是没有垃圾回收服务的。

特别要说一下如旧家具、旧电器这样的大件垃圾,要自行把这些拆分成许多部分,按属性拆分好,装成许多小袋。如果特别大件,拆分后也比较多,就得预约垃圾车来收,而这是要额外收费的。要是大件垃圾直接丢门口,等待你的绝对是邻居的鄙视或者警告,甚至还会被罚款。

这三个国家,加拿大做得更好,更严格。每个公民都超级爱护环境,垃圾回收意识很强。基本上每个城市地区都有自己的垃圾回收网站,而且资讯更新得很迅速,问题解答很到位。

意大利废弃物有编号

意大利废物管理法律法规是建立在欧盟相关框架指令之上,而且于1997年开始实行废物编号体系,每类废弃物都对应一个编号,这样更有利于废弃物的管理。目前意大利实行的是废物管理一体化政策,基本上形成从产品的产生、消费和废物产生的全程管理过程。这一政策集合垃圾减量化、分类处理、源头治理等废物管理理念,重视废物再利用、再循环、能源回收和安全处置的综合管理办法。废物循环理念提出产品都具有双层生命循环,第一循环是指产品变为废物,第二循环是指废物作为二次材料物质再次利用转变为产品。

意大利政府鼓励每个家庭进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根据其每年回收量减免生活垃圾收费,即送到废物回收站的垃圾量越多,每年减免的生活垃圾收费额度越大。意大利垃圾收费标准按照140-150欧元/(家.年),而且与家庭居住面积有关,居住面积大,缴纳费用高。

依据意大利垃圾处理的相关规定,垃圾应分类处理,意大利的每一个垃圾站都同时备有几个垃圾箱,供市民丢弃不同类型的垃圾。对于大件垃圾的处理,政府规定客户可免费委托垃圾处理中心运走。长度、宽度和高度中的任何两项超过50厘米就被视为“危险和特殊的”垃圾,乱扔这种垃圾将被处以最低6个月、最高3年的刑罚。煤气罐是政府免费为市民提供的物品,市民使用煤气则不需要付罐钱,一般意大利人用完一罐气后,或是将空的煤气罐送回煤气站、或是打电话请煤气站取走。

现在,意大利人越来越关注本国的环保问题,大多数市民坚持严格地按照垃圾分类的办法处理。最新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8%的意大利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义务为降低环境污染作出自己的贡献,并表示将坚持实行对垃圾的分类处理;67%的受访者称,他们非常或是相当地关注环境,但是对环境法的了解还稍有欠缺;只有29%的人认为自己比较了解本国的环境法。

德国“绿点”与押金预付制

德意志民族素来以严谨闻名于世界,这种作风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循环经济实践而言,德国是最早实行循环经济立法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实施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1972年原西德政府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并严格执行,才使再生资源利用有了实现的基础。

德国有家著名的绿点公司,该公司主要是配合1991年实施的《废物分类包装条例》而成立的废弃物回收公司,回收范围限于销售包装废弃物。它是由95家生产与销售企业组成的非政府组织,享有包装条例中的免税政策。至2000年已有会员1.79万个,其成员根据其包装材料使用类型及重量向绿点公司支付费用,同时取得带有“绿点”包装回收标志的权利。而非成员公司必须执行包装法规中相关条款,所花费用更高。绿点公司通过在城市各个角落安置黄色垃圾桶,专门收集带有“绿点”标志的包装废弃物,实现广泛回收工作。

很快,这个方法在德国循环经济中发挥显著成效,同时也起到示范效用。1994年12月欧共体根据德国的经验通过欧盟包装准则,绿点公司的回收制度在欧盟及甚至北美地区国家广泛采用。

德国各个州从垃圾回收到循环应用主要还是通过私营回收公司完成。由于法规严密,执行到位,德国政府通过垃圾分类有效的达到大量有用垃圾资源的回收与利用,加之财政政策的扶持,使得参与其中的私营公司盈利颇丰,从而实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参与公司盈利几方共赢的结局。

比如在汉堡州,每年年初,地方主管机构都会将新的一年的“垃圾清运时间表”和“垃圾分类说明”挨家挨户地投到各家的信箱,以方便居民遵照执行。

篇6

关键词:医疗废物;规范管理;医院感染控制

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医疗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 ,将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疾病的传播。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管理力度日益加大,良好的医疗环境已成为百姓判断医院等级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医疗废物的安全、规范管理已成为控制院内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主要内容。

1 建立管理机构,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为了使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我院严格执行国务院第380 号令《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第36号令《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以及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医疗废物管理监控委员会,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由医务部、护理部、院感科、 总务科、保卫科以及主要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组成委员会成员,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职责和质量考核标准,并下发各科室,指导各科室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同时,院长还与各科室主任、护士长签订了医疗废物管理责任书,实行层层负责、责任落实制。

2 专人监督与管理

我院医疗废物管理隶属总务部主管、医院感染管理科监督管理的模式。固定医疗废物专职人员,设立了医疗废物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医疗废物收集、转运、暂时贮存等日常工作。医院在专职人员的待遇方面给予了重点关注,为专职人员提供了合格的防护用品;建立了专职人员健康档案,每年进行1次健康查体,并为乙型肝炎抗体阴性者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3 严格按医疗废物的处置流程进行管理

    3. 1 产生地的管理  各科室严格按照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和我院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流程》, 将各自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分别置于感染性、损伤性、化学性、病理性、 药物性废物的专用容器内。盛装医疗废物的容器和包装袋上必须有警示标识,包装袋为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黄色塑料袋,当医疗废物收集达到包装袋的3/ 4时,袋口进行有效封扎,防止泄漏和遗撒。每个包装袋外均有中文标签, 标注医疗废物产生科室、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由专职人员负责,每天按规定的时间、路线, 用密闭的容器和车辆下科室收取并转运至医疗废物暂存点。同时填写内部交接转移联单, 内容包括:送交日期、科室、种类、数量、包装情况等, 交接双方签字备查。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 必须检查包装袋或容器的标识、袋口的封扎是否符合要求, 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点。

    3. 2 规范管理  医院投资修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疗废物暂贮间,暂贮间内配备了病理性废物低温储存柜, 具有防火、防鼠、防蚊蝇、防蟑螂以及相应的清洁消毒设施。医院还为各科室购置了脚踩式医疗废物收集桶和防护消毒用品,制作了各种警示标识、标签等。

    3. 3  按要求处置,做好记录  我院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范的规定,每1-2天向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移交分类收集包装好的医疗废弃物。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及时填写医疗机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交接双方签字存档备查。

    3. 4 暂贮地的管理  医疗废物处置专职人员每天必须对暂贮间的地面、墙壁、收集箱进行擦拭和冲洗消毒,空气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1次/,每次1小时,并有记录。每次收集运送工作结束时,在指定的地点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并用1000 mg/ L 含氯消毒液喷雾消毒车厢内外。

    3. 5 统一标识,统一模式 为了使全院的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统一、 标准化,我们对各科处置室的污物处理进行了规范管理,制作了统一的标识,如 “感染性废物” 、“损伤性废物” 、“生活垃圾”、“输液瓶” 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固定位置、固定容器,加盖密闭存放,有效杜绝了医疗废物与其他废物的混放现象。

4 加强重点科室的管理

对一些存在高危险因素的科室如感染性疾病科、检验科、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等,我们实行重点和细化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处置流程,规范处置。对感染性疾病科,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将传染病患者产生的所有废弃物置于双层专用包装袋内,经有效封扎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置,医疗废水经含氯消毒剂有效消毒后排放。实验室产生的废弃标本、培养基、菌种、毒种等,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就地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置[1]。

5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为了强化各级各类人员的管理意识和参与意识。由院感科专职人员负责 ,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人群,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医务人员、 后勤人员、 医疗废物专职收集人员、卫生保洁人员、新上岗人员。

    5. 1  医务人员的培训  培训的重点内容:法律法规、医院制定的管理制度、职业防护措施、医疗废物管理流程、职责、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等。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通过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推进了医疗废物管理的整体工作。

    5. 2  后勤人员和医疗废物专职收集人员的培训  后勤人员和医疗废物专职人员参与医院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暂时贮存等工作。因此,我们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医疗废物的管理流程、分类收集、转运、暂时贮存、暂存地的清洁消毒、职业安全防护等方面,每年定期培训和考核,不断强化他们的规范处置意识,确保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安全有序。

    5. 3  新上岗人员的培训  对于实习、 进修、 新调入和分配人员,重点进行法律法规、 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的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上岗。

    5. 4   卫生保洁人员的培训  医院的卫生保洁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人员不固定,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工作中的防护意识和消毒概念较差。为此,我们不定期组织培训,培训的重点放在职业防护和消毒隔离方面。在培训中,以现场施教为主,教会他们处理污物时如何防护、洗手、消毒,发生职业暴露时如何处理等等,不断强化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5. 5  规范患者的行为  为了规范患者的就医行为,我们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教,例如制作一些具有引导图 案的提示,张贴在检验科和门诊等候区的显要位置,提示患者和家属将手中的棉签、棉球等废弃物丢入套有黄色塑料袋的医疗废物收集桶内。在对住院患者的宣教中增加了医疗废物管理的内容,确保了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我院的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科室的管理,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院感科负责对全院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监督管理,坚持每周1-2次巡查和月考核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向科主任、 护士长反馈,并指导科室进行整改,科主任、护士长在质量考核记录单上填写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院感科根据科室的整改情况进行复查,直至整改合格。对多次检查屡教不改者,按医院的处罚规定进行处罚,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在院感监控信息上通报批评,引起全院的重视。

由于管理规范,采取的措施科学、有效,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所以,在医疗废物管理和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医院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患者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实践证明,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的规范化管理,是体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医院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措施,是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

篇7

[关键词]医疗废物 安全处理 焚烧 资源化 减量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388-01

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及大气污染程度的加重致使患病人群的比例不断攀升,但相应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技术多年来却没有质的跨越。显然,这中现状势必会导致大量的医疗废物消化、处置、回收不彻底,继而对大气、水源、土壤等造成污染,故本文旨在通过技术层面来研究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可行性。

知己知彼,方能制胜。要探讨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技术,我们必须对医疗废物的来源、危害、形成机理、变化过程等有全面的了解。

医疗废物是指在对人或动物诊断、化验、处置、疾病预防等治疗或医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液态或者固态的废弃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调理》的分类方法,主要有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医疗废物不但含有大量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而且本身还极易腐败变质,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腐蚀性.如果处理不当,不但可以造成对水土、空气的污染,甚至可以导致人群传染病流行和暴发.因此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无论是从保护环境还是从疾病预防和控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医疗废物不仅对土壤、大气、水源等空间物质造成污染和空间污染,而且造成人们的生活环境畸形变质。

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处理的意识不明确、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各个医院缺少对口收集的专用车辆是目前各个医院普遍存在的状况,如,县级医院和70%以上乡镇医院医疗废物大多数都由各单位自行焚烧处置,而少量乡镇医院和村级个体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未经任何处置程序即混人生活垃圾,甚至有些还直接流向社会,成为不法商贩牟利取材的源头。可见,我国医疗废物管控的现状是复杂的,也是缺少一套完整程序的。近年来,政府部门虽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和处置,但对专项处理的技术研究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一、医疗废弃物处理的技术举措

传统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是掩埋和焚烧,但这两种途径都有各自的短板。掩埋属最低级的医疗废物处理方式,其不但对土壤、地下水源造成空问污染,而且所掩埋物质需要一个漫长的分解或降解周期,这显然与当今的国情相违背。焚烧技术仍然是目前处理医疗废物的主要方式,在亚洲和欧洲的许多国家,焚烧处理技术应用普遍,不过焚烧物质对大气的污染是制约其发展的症结所在。本文结合尾气净化、等离子体技术和再生利用技术来进一步研究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的技术途径。

1、高温焚烧处理中的尾气净化技术

高温焚烧处理技术仍是当今国内外公认的有效处理医疗废物的方法。分析起来有:焚烧物适用范围广、高温处理的废物彻底、减量化的效果明显,特别是尾气净化技术的发展,更是弥补了高温焚烧技术处理医疗废物的不足。

医疗废物在形态上都由塑料、玻璃、棉纺制品组成,故它们在燃烧分解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污染物、酸性气体污染物、二恶英类污染物等,这些细微颗粒或气体携带医疗废物中一些难以去除的病菌将直接进入人们的呼吸系统,长此以往变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目前,尾气净化技术中对烟尘颗粒的控制主要采用水膜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通过在排烟口加装滤网或布袋收口、电极吸附等装置,在医疗废物高温焚烧后气体直接连通该除尘系统,进一步过滤颗粒I生的物质。不过,袋式除尘器收集的粉尘极易附着在塘壁上,造成出灰口堵塞或漏气。

医疗废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气体,而其中的氯氢化物很难用常规的方法去除。根据GB18485―2001标准的限值规定,去除酸性尾气的方法大致分湿法、于法喷雾干燥法几种。相比较之下,湿法酸性气体去除技术具备反应速度快、设备简单、去除效率高的优点,但其缺点是对设备腐蚀严重,反应后产生的污水又是另外一种污染源;干法去除技术是采用CaO来中和酸性气体,并通过未参与反应的吸收剂来使得中和后的物质结晶、净化的目的。综合来说,干法去除很好弥补了湿法的缺点,但其去除酸性气体的效率实在很低。二恶英类物质是高含氯医疗废物的必然产物,同时,经研究证明,其也是致癌的主要原因,故如何降低焚烧炉内二恶英类含量的技术措施十分重要。首先,在焚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炉内烟气在850℃时悬浮2s以上,并减少烟气在200℃~400℃范围的留存时间,然后通过物理萃取、化学降解或这催化、吸附等途径去除二恶英类物质的排放。根据GB18485―2001的规定,二恶英类物质排放标准不得大于1.mgTEQ/Nm2

2、子体技术

等离子体法近年来处理医疗废物的一项创新型技术,其利用离子体电弧窑中产生的万度高温瞬间杀死医疗废物中的微生物、摧毁残留的细胞毒性药物、药品和有毒的化学药剂,并使之无从辨认。从理论上讲,任何化合物在电弧窑中都可转化为玻璃体状的物质,经这种方法处理后的医疗废物可以直接填埋,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目前仅广州、深圳城市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处置医疗废物。

当然,还有高温的灭菌法、电磁波灭菌法、化学消毒法等,不过就目前医用废物的品类组成、结构分析来讲,这几种方法都无法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故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3、再生利用技术

医疗废物的再生利用技术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被业界称为“静脉行业”。其主要是对初始的医疗废物进行归类整理,然后针对每一类别的废物采用物理、化学或其它方式进行彻底杀菌,并严格在全封闭状态下执行运输、分类、清晰、杀菌、储运、再加工等工序,最终使得每一件医疗废物变废为宝,重新被应用。

医疗废物的再生利用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这也是专业技术人员在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医疗废物安全处理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我国医疗废物的处理在各个方面都处于落后阶段,而且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不匹配更是加剧了医疗废物对空间物质的破坏,因此,为彻底扭转这种局面,相关部门必须尽快制定医疗废物处置的标准流程,并写入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与保护,另外,卫生部门还需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特别是对于医疗废弃物的处置要对口建立严格的考核处理方案,遵循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的原则与标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废物处置原则是每一个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处置时必须遵循的,同时这些原则也是医疗废物安全处理技术所要达到的层面。

我国医疗废物处理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技术方案、管理办法和监控制度方面都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创新,研究可操作性强的医疗废物处置技术,从而保证一种健康、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同时新发的传染病却不断出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相继出现新发的传染病有30多种。虽然传染病的威胁在20世纪40年代后曾一度大幅降低,人类已消灭控制天花、脊髓灰质炎,但到80年代之后,又出现了艾滋病、疯牛病、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SARS则是21世纪第一种严重的新的传染性疾病。另一方面,肺结核等传统传染病又有所抬头,肝炎现在依然流行很广,因而必须充分认识到传染病的传染程度及危害程度。传染病的疫情最易引起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传染病的威胁仍然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问题,新发和传统传染病的再肆虐对人类的危害和威胁是不可掉以轻心。

传染病发生原因各种各样,而医院内交叉感染则是引起传染病爆发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20世纪几次较大的流感爆发流行,主要都是通过医务人员为传染源引起传播的,这次SARS的流行也一样,表现为医院聚集性,家庭聚集性。近年来,综合医院的传染科基本已消失,使得医务人员放松了对传染病的警惕。疫情发生后,有些医生没有穿防护服,甚至基本的消毒隔离手段都没有实施。部分医务人员包括医院领导对传染病的认识不足,对隔离、消毒、无菌操作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在SARS疫情发生时,从最初的自我保护不力到后期的过度防护,都说明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还未到位。

因此,加强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环节,要对可能的传染源采取隔离措施,切断任何可能的传播途径,严格落实消毒管理制度,保护易感人群,培训医务人员。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现代医院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并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增强责任意识,以适应传染病爆发和救治的需要。

2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措施

这次SARS爆发后,各级医疗机构都特别加强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的医院把曾经科归属在其他科室的感染科独立出来,增加了设备,加强了队伍建设,增加了经费支出,尽力满足感染控制工作的各种需要,极大地推动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向前迈进。但是,由于医院感染工作管理基础薄弱,还有一定差距,还要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不断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因此要在以下几方面引起重视。

2.1领导应重视感染管理工作

部分医院领导重治轻防,只注重医院的经济效益,认为医疗设备可以为医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投资多少都行,而购买必要的消毒灭菌设备却不愿投资,认为是不必要的投入。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世界医学界重点研究的课题。开展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学专业的教育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健康的当务之急,医院的各级领导均应接受医院感染管理学的教育,从医院感染发生的历史、造成的危害、流行特点以及医院感染的现状来认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医院领导在思想上重视,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安全最重要的一环,才能较好的完成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的重任,这也是保证病人和医护人员不发生或少发生交叉感染,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

2.2迅速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

各级医院控制感染的工作主要由医疗、护理等非专业人员负责。从专业角度看,其知识结构存在天然缺陷,对预防知识缺乏全面了解,对控制感染提不出专业的建议。部分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归属于防保科、护理部等,由于从属某一部分工作,工作不被重视。当前医院感染科的工作还停留在统计感染发病率,做一些消毒效果评价,对医院的建筑设计、抗生素药品采购使用、医院管理中的感染控制等重大问题,作用十分有限。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数量不够,水平不高,缺乏专业培训,更换频繁。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发传染病,感染管理人员应时刻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牢记自己的职责,从多种渠道学习和掌握感染管理知识。医院感染管理专家组应负责医院感染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开展对医务人员消毒、隔离、个人防护的培训。重点加强对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室和病区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的检查、监督和效果监测。专业人员应懂得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哪些,医院的建筑布局是否合理,感染的重点部门在哪里等等。综合医院传染科的建筑要与普通病区有明显的隔离带,要有与其它门诊相隔离的独立门诊;病房的设计要按照传染病人救治、隔离的有关要求建设,病区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病房开辟清洁通道和污染通道,标志醒目;对各种污染物分类包装,日产日清。同时,还要加强医院对感染的监测工作,通过定期监测,掌握医院感染概况、易感因素、传播环节等,经常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避免医院成为新的传染源。

2.3落实各种规章制度

我国有许多与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国家标准。这些与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的法律和规范使医院感染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每个医务人员都应该掌握,并且在医疗活动中强化法规意识,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安全行医,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和患者的健康不受伤害。

2.4加强与感染有关的各种管理

对重点科室、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械、医疗废弃物、污水以及抗生素使用管理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要定期进行质控检查,定期在医疗质量上反馈感染方面的工作近况、消毒效果评价,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感染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如一次性用品的管理,从进购、储存、发放以及使用后的处理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监督与感染相关的重点部门如发热门诊、传染病房、ICU、手术室、检验科等管理制度落实、消毒管理及日常防护;督促正确使用抗生素,定期进行使用率监测和临床使用考核,重视抗生素的选用、联用、药物配伍和疗程等;规范管理医疗垃圾集中回收,尤其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废弃物等必须进行严密消毒,然后才能处置;定期监测医院污水,达到有关国家标准后才能排放;加强隔离防护措施,严格管理探视者、病人和疑似病人,及时有效地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篇9

课题组对河北省几所高校化学试剂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室管理工作,尤其是化学试剂的管理。虽然化学药品库管制度相对较完善,拥有了规范的药品出入库记录,但是药品的采购、使用和处置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

1.1试剂采购的管理方式粗放

一是各实验室各自购买所需试剂,相互之间缺乏沟通,没有进行必要的信息共享,没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统一申购,尤其科研上用到的有些试剂实验室已有,仍重复购买,而且采购渠道复杂,导致实验室同类药品质量良莠不齐,给试剂管理和实验室安全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潜在的隐患。二是没有对单位教学周期内教学、科研所需的试剂量进行详细而合理的预算,一般只是根据眼前的需要信手捏来一些看似“差不多”的数据直接购买药品。而实际上,统计、测算学生常规实验中单位学生数所消耗的试剂量,能够快速地预算合理的试剂采购量。试剂采购管理方式的粗放,采购数量的“自由”,采购渠道的纷繁复杂,使得实验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1.2试剂使用全程监控制度不健全

化学试剂从库房被领出开始,直至化学试剂被使用、处置或销毁各个阶段,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制度规范。化学试剂一经出库,便无人理会,化学试剂何时出库,出库量是多少,实用量是多少,余缺量是多少,剩余试剂去向何方,如何进行的处置等等,缺乏有效的监控,而每一个环节都应在制度的监控之下严密实施,否则,会对高校乃至社会产生极大的安全威胁。

1.3化学试剂遗留现象严重

目前各高校为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积极推行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人员流动的增加也加剧了化学试剂管理的难度。其中,化学试剂遗留现象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有: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时造成的药品遗留;实验室管理人员更换过程中因交接程序不细致造成的药品遗留;任课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员沟通不及时造成的药品遗留;科研实验结束后,部分化学试剂暂不能用于其他实验项目而产生的遗留;实验教学中产生的暂时性药品遗留等等。上述诸多因素造成的化学试剂遗留日积月累,逐渐增多,而实验人员对遗留化学品的种类、性质、时间有效性等掌握不清而不能及时利用,往往选择新购药品,导致实验室药品管理问题越来越突显。

1.4危险废物管理不到位

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各高校虽然制定了相关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办法,但其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没有对危险废物的存放和总量进行规范化管理,具体的管理和处置权被分散到各专业实验室,而且对化学试剂总量的掌握程度不够细致,再者,各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经费不到位甚至没有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经费,或由学校分摊给各院系和科研项目,从而导致随意倾倒化学废液的现象时有出现,给后期的废液排放管理及处置带来很大隐患。

2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模块的改进

2.1完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做好化学试剂的管理工作,必须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根据各专业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建立实验室化学试剂采购、验收入库、分类摆放、实验准备、使用和处置系统化的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实现“用最少的人去做最多的事”,以最优的成本实现最高的价值。比如建立《化学试剂领用制度》《化学试剂安全管理办法》《化学试剂分类管理条例》《化学试剂安全事故处置预案》等。

2.2化学试剂信息化管理

随着实验室建设的规范化、复杂化,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变得越加繁重和复杂,这就迫切需要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管理,以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效率。目前,各高校已建成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实验室管理成为了必然。因此,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立一套化学试剂信息系统,实现化学试剂的全方位监管。提供各类试剂的详细资料,通过网络共享,相关人员即可简便快速地找到试剂的存放位置、数量、规格等信息,从而减轻实验室管理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而且保证教学科研所需试剂的供给量和质量,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

2.3强化管理人员责任,加强储藏条件建设

化学试剂的管理责任重大,不容忽视。熟知所有化学试剂的理化性质及分类规律是做好化学试剂管理的前提条件,合适的储藏条件是化学试剂管理的基础。首先,储藏室应具备通风、防潮、防火、防晒等基本条件,位置应设置在易于处理意外事故的地方,室内装有温度计、湿度计和灭火装置,危险药品按照国家公安部门的规定来存放和管理。另外,在墙上张贴实验室安全守则、药品使用规定以及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实验室管理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关乎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教学科研的成败。管理者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经常给大脑“充电”,而且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细心。平时要做好定期检查工作,如检查包装是否完好,试剂有无变质,标签有无脱落,有无过期药品,教学试剂的处置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而且做好不同课程的教学实验所用试剂的整理工作,对剩余试剂种类和数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后期尽快再利用,防止药品的重复配制。

2.4全过程监控

2.4.1控制采购量,降低库存

药品的采购是教学科研的首要环节,为了避免粗放申购试剂数量过多、规格过高的浪费,或者数量不够、规格过低对实验的影响,通过表2计算的方法,可有效地控制试剂的数量和质量。在每学期末,各教研室下达实验教学任务,结合开展相应实验项目的学生人数,按照项目分析方法,统计计算所需试剂种类和实际用量,对每组学生消耗量进行精确计算(以ml、mg、g、滴为单位),再加上试剂的转移、润洗等少量消耗,进行合理估算并汇总。另外,汇总实验室目前剩余试剂,在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基础上,能重复使用的重复使用,将所需量减去目前暂存量,最终核算出本学期所需药品的数量和规格。

2.4.2分类管理,降低风险

一方面是将验收合格的药品分类存放,例如按照其各自的化学性质,分为有机物类、无机物类和危险化学品等。每个区域再根据各自特点及性质进行排放,方便查找取用。如无机物可按周期表、试剂的字头排列、阴离子排列来排放,有机物按官能团分类排放,指示剂可按功能、颜色排放等。另一方面,将配制好的溶液按实验项目分类存放,并将试剂名称标记于柜门,以便学生之间的穿插使用,防止试剂的残存量过大。

2.4.3规范使用,降低成本

在保证实验成功的前提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上,遵循安全、节约、保护环境的原则。贯彻环保理念,通过改进实验项目推进绿色化实验室建设,降低化学试剂的使用量和废液的排放量。比如,通过实验项目的改型不断改进,尽量用无毒试剂代替有毒试剂,尽量将实验试剂微量化,将实验项目串联,即将上一实验的“产品”作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此外,能重复使用的试剂尽量重复使用,比如实验室有3mol/L的硫酸,当另外一实验恰好需要1mol/L的硫酸时即可将其稀释,而非放着3mol/L的另取浓硫酸再稀释。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多少取多少,避免直接从试剂瓶取用,防止交叉污染导致整瓶试剂失效,使用时注意保护瓶签,避免试剂无签而无法使用,瓶塞用后立即盖上,以免灰尘及赃物落入试剂中。

3结语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国际态势;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0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154-05

1 .引言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 一词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Closing Materials Cycle Economy) 的简称,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avid W. Pearce和R. Kerry Turner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1990) 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是一种明显有别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1]。

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2]: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往往是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挖掘出来,然后又把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各种资源的利用也是粗放式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所不同的是,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充分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3]。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或缓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即3R原则。

总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它集中体现了一种新的系统观、新的经济观、新的价值观、新的生产观和新的消费观[4]。

2.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态势

2.1美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态势

美国是公认的世界上科技、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也是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美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就制定了一系列以循环为目标的能源政策与法规体系。1976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制定了专门的《固体垃圾处理法律》,并要求各州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计划,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勒冈、新泽西、罗德岛等州先后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近一半的州对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处理率超过了30%。美国加州于1990年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要求在2000年以前,实现50%废弃物可通过源头削减和再循环的方式进行处理,未达到要求的城市将被处以每天1万美元的行政处罚;由美国7个州组成的州际联盟规定,新闻纸的40%~50%必须使用由废纸制成的再生材料;威斯康星州规定塑料容器必须使用10%~25%的再生材料;加州规定玻璃容器必须使用15%~65%的再生材料,塑料垃圾袋必须使用30%的再生材料[5]。

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也是美国政府的一贯方针。美国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奖励和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废物回收利用。如美国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专门支持那些对工业界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工艺新方法,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增加回收利用;美国政府为生产节能型家电的厂家提供抵税优惠,同时,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也将获得抵税优惠。例如,亚利桑纳州的法律规定,对分期付款购买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削减销售税10%;康涅狄格州对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提供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6]。

美国的循环经济法规随着其社会的发展虽不断调整,但其核心内容一直围绕三点:一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三是鼓励节能。

例如,美国政府不仅拨款资助可再生能源的科研项目,还为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项目提供抵税优惠。2003年,美国将抵税优惠额度再次提高,受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也从原来的两种,扩大到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小型水利灌溉发电工程等更多领域。为扩大可再生能源市场,美国采取了由政府部门带头使用这一新能源方式的办法。美国已经要求其联邦机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在2011年达到总能耗的7.5%。2003年美国根据《能源政策法》拨款3亿美元,用于实施太阳能工程项目,其目的是在2010年前在联邦机构的屋顶安装2万套太阳能系统[7]。

再如,在水电发展方面,在美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先后修建了7.5万多处水坝,尽管只有约1/3得到利用,但水电目前已经占美国能源产量的10%,成为其最大的传统可再生能源。为了进一步发挥水电的效能,美国联邦政府2004年增拨1亿美元用于提高现有水电站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水电站发电量。

在节能方面,在2004年到2006年间,美国政府准备每年拨款34亿美元给地方州政府,用于旧家电回收和鼓励购买节能新产品。美国还在法律中对一些耗能型商用和消费者产品设定了新的节能标准。这些产品包括变压器、电风扇、自动售货机、商用冷柜和冰箱等。另外,美国还为生产节能型家电的厂家提供抵税优惠。同时,消费者购买节能设备也将获得抵税优惠。为节约石油资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使能源来源多样化,美国从石油消费大户――汽车下手,鼓励研发和使用新型可再生能源车辆。美国规定,购买燃料电池车等新型车辆的消费者可享受抵税优惠。美国还鼓励乙醇和氢电池的研发和生产,以便为车辆提供新的燃料。

2.2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8][9]

自从90年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日本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其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很快形成了成套的法规体系和完善的推进战略,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2.1日本实施循环经济的历史背景

正如一些专家研究所表明的,日本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有多方面的原因:

(1)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日本是资源消费大国,经济发展所需资源、能源的绝大部分依靠从国外进口,易受国外价格的冲击。因此,2000年3月,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在《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课题展望》报告中,提出把发展环境产业以及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改善日本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2)社会发展方面的因素。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日本过去的大量生产、大量废弃、大量消费的社会经济模式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一是废弃物处理压力日益增大,废弃物处理的社会成本不断加大;二是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造成生态失衡,使实际的国民生活质量下降。

(3)国际因素。日本作为二氧化碳第四大排放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如何有效地解决承担国际义务和保持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从根本上改善经济体系,构建循环经济社会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

(4)经济发展阶段使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一国或地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U形”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阶段。日本提出的“环境经济立国”以及“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完全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2.2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动机

日本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出于如下一些战略性考虑:

(1)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振兴。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探讨经济模式向生态型循环经济的转型,1997年7月日本政府正式提出了“ECO-TOWN”工程。这项工程的宗旨就是“堵住废物源头,推进废物利用,靠环境产业振兴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资源循环型社会”。

(2)以循环型产品赢得市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随着日本治理环境污染的深入,日本的环保产业又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正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颁布了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推动了日本汽车产业在提高燃油效率、降低尾气超标排放的研究开发,使日本汽车在20世纪80年代以环保型、经济型的优势,率先抢占了欧美汽车市场。

(3)力争保持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未来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源之争。循环经济的标志是优质资源。日本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保障经济活动所需的优质生态和环境总量。

(4)彻底改变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代之以“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少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发展的效率与效益。日本提出“环之国”的基本动机就是要彻底抛弃20世纪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模式”,谋求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简洁、高质量的循环型社会”。

2.2.3日本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的主要战略取向与措施

(1)加速各种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首先,转变环境保护模式。在推进环境保护过程中,从废弃物被动的“末端处理”转向以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控制废物产生的“源头预防”为主,配合废物回收再利用和减量化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避免废物产生的机制。

其次,建立资源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模式。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在资源生产和消费领域设计出三种不同维度的循环模式:第一,通过企业内部的循环,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第二,通过企业之间的循环,组成生态工业链,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三,通过社会整体循环,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完成循环经济的闭合回路。

再次,建立一种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日本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生态化的产业模式。即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在不同的工业和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最后是建立一种新的工业生产模式。日本强调实现工业体系中物质的闭环循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是建立工业体系中不同工业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共生机制与环境。

(2)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是比较比较健全的,基本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或称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分别是《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5部法律法规,分别是《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以上法规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作了具体规定,这些法规均已相继付诸实施。尤其《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法制上确定了其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3)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首先,强化了行政管理机制。在环境省之外,针对国内环境问题,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还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其基本理念是谋求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简洁、高质量的循环型社会”,以及“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指导思想的、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其次,建立有效的政策机制。日本政府一直重视和积极支持循环利用项目,其中返还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日本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一政策的实施。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资金投入政策,在预算制度、融资制度上都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支持,如对废弃物再资源化工艺设备生产者给予相当于生产、实验费的1/2的补助;对引进先导型合理利用能源设备予以补贴率为1/3的补贴,补贴金额最高上限为2亿日元;对从事3R研究开发、设备投资、工艺改进等活动的各民间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享受优惠政策贷款利率等等。

(4)构建循环经济系统结构

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系统结构的构建:一是构建“循环经济”的三维产业体系;二是发展绿色工业;三是大力发展分解产业;四是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五是注重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从“能源耗竭型”经济向“能源再生型”经济的转型;六是构建“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七是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

2.3德国和瑞典的循环经济发展态势

德国是制定有关循环经济法律规范较早的国家。早在1972年它就制定了第一部《废弃物处理法》,1986年德国又将该法修订为《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提出了由“怎样处理废弃物”到“怎样避免产生废弃物”的思路。在此基础上,1991年德国颁布了《包装条例》,规定了包装物再循环利用的目标。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汽车。1996年又制定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办法》,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循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该法规定对废弃物要实行“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这样一个严格的处理顺序。其深层含义是,首先要减少经济活动源头的污染物产生量,要求工业企业以及有可能产生废弃物的社会各界在生产阶段和消费阶段就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又有可能再利用的废弃物和经过消费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再回到经济循环中去;最后,只有那些不能再利用的废弃物,才允许做最终的无害化处置。这就要求工商业者要从“摇篮到坟墓”地照管其产品,也意味着生产者在研制新产品时就要考虑未来废物的清除问题。基本要求是产品必须寿命长、维修便利、可拆除或重新利用。然而,根据该法,生产者的“废物担保”必须是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生产者必须承担废物利用或清除的费用。正如德国环境部长安哥拉•默克尔所说:“对一种产品的责任不能再以制造而告终,它必须包括使用和对其废物进行于环境无害的清除,即首先是重新使用和重新利用。这样循环圈子就合拢了。”[10]

德国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相继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数据,1993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为7700万吨,约占全部废物的23%,全部废物量比1990年减少10%(从3.74亿吨降至3.374亿吨)、利用率从20%提高到25%,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减少20%、利用率达60.6%(1990年仅为45.8%)、垃圾的利用率从13.8%提高到29.8%[11]。目前德国对于废旧轮胎的收集率已达94%、再利用率达到98%。德国联邦政府计划最迟在2020年完全抛弃垃圾填埋方式。

在瑞典,议会也于1994 年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制”的原则方法,即生产者应对其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继续承担有关环境责任,而消费者则有义务对废弃产品及包装按要求进行分类并送到相应的回收处。同年,瑞典议会通过了关于产品包装、轮胎和废纸的“生产者责任制”法规。其后,汽车和电子电器的“生产者责任制”法规也都在《环境法》基础上相继出台[12]。

2.4加拿大的循环经济战略及其主要举措[13]

据报道,加拿大已连续几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其采取的发展战略及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加拿大政府、企业和社会都非常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2.4.1加拿大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战略选择

由于加拿大有较好的相关产业和科技基础,加拿大政府正在与企业共同建立一种联合机制,进行循环经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工作,推动解决本国和世界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加拿大政府以及环保产业正在从管道末端污染的控制技术转向污染预防和更加有效、清洁的生产,同时也朝如何彻底解决环境污染与适应环境需要的方向努力。

在确定的发展战略中,加拿大联邦政府强调加大污染防治工作的力度,及时公布有毒物质清单,建立全国性的污染防治信息机构,并通过它使得工业界和环保产业界在污染防治活动过程中可分享信息和技术。另外,对于防治污染工作有成效的机构予以奖励。

在控制有毒物质排放方面,建立了更加有效的确认、识别、评估和管理有毒物质的程序;采取措施有效清除最危险物质;制定明确的达标时间表。同时,采取措施保证使其他各种有毒物质得到有效控制。

另外,从燃料、机动车尾气及其他发动机的废气排放出发,制定新的全国标准,指定执法部门,确定全国燃料指标。

1994年9月,加拿大联邦政府出台了“加拿大环境工业战略”。战略强调了政府和工业、企业界之间的合作,强调多个企业和组织间加强联合的必要性,确立加拿大在全球的重要作用。

2.4.2加拿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主要做法

加拿大政府发展循环经济主要着眼于创建一个健康的环境,建立减少环境灾害的安全体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政府的主要做法包括:

第一,确认国家意义上的环境事务(如空气、水的质量、濒危物种等),确保国家环保政策、标准得到贯彻执行。

第二,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担当重要角色,与工业界及其他伙伴相互理解、支持;与加拿大人民一起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三,执行联邦既定计划,确保支持国家经济基础设施的完善;以科技为基础,创造良好自然环境,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建设、完善全国循环经济预测、警报系统。

第四,帮助原驻地居民搞好环境与资源的管理。

第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促进全球行动。

另外,法国、英国、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也都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安全处置的法律。丹麦通过实施《废弃物处理和回收法》(1990年),2002年的废弃物再利用率已提高到65%。

3.关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从本质上来说,“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在追求从工业可持续发展、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与推动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还不很发达,但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也适时地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战略,一些地方也适时地开展了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从目前总体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到位,“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的传统发展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市场主体仍然习惯于这种生产方式,还是单纯地依靠粗放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维持经济增长;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不完善,产权不清,交易费用偏高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典型的如矿产品价格基本仍由国家决定,并没有通过制度规范,由市场各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易来确定,矿产品等资源产品价格偏离市场价格,使得企业矿产品资源成本很小,资源的稀缺性没有通过市场产权主体间交易反映为应有的价格,企业没有压力来实施资源减量原则,循环经济也就难于循环;相关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不配套,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没有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整套政策体系与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如能源的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连接技术等)支撑不到位,许多理念和思路无法落到实处;循环经济管理机制和队伍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形成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网络;等等。因此,要加快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有实质性的推进:

(1)进一步加强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宣传,让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意义。必须使全社会都打破“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的传统发展观念,彻底转变依靠粗放消费资源和高强度破坏生态环境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充分认识到传统生产终端产生的所谓废物有可能是难得的“稀缺”资源或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真正建立起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观。尽管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较落后,还需要通过快速发展经济来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但我们绝不能走发达国家发展工业化的老路。应该从切实提高发展的综合效率与效益(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效率与效益)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战略意义,本着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来考虑和谋划我们的发展战略。应该充分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新型的、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工业化之路。应该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循环经济战略,促成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2)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制度规范推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所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都表明,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依据和保障。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美国、日本、德国等都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日本,在“基本法、综合法、专门法”3个层面上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其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国虽然逐步出台了一些有关废弃物处理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但整体上还显得零散,不成体系,在实际执行中也还存在法律缺失或力度不够的地方。应该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研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指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保证提高发展的效率与效益。总结归纳发达国家的做法,这方面涉及到的法律制度将包括:以价格和税费调节为杠杆的循环经济市场制度;以清洁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采购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标志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为内容的循环经济规范制度体系;以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为内容的循环经济激励制度体系;以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等为内容的循环经济核算制度体系;等等。同时考虑在条件成熟时,应该将有关制度上升为法律,以强化其权威性。

(3)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恰当的体制安排是保证政府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保证。德国、日本等国家能够顺利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循环型社会建设,与政府部门建立了和谐、高效、各司其职、互相协作的循环经济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由于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产业、政府、社会公众等各个方面,因此,既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发达国家的经验还表明,建立合理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是确保循环经济顺利发展的关键[14]。

(4)构筑关键技术平台,建立绿色支撑体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快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应包括[15]: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遵循技术开发的生态道德,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通过构筑技术平台,在企业层面形成“食物链”,在产业层面形成“产业共生群落”,在区域层面形成“循环经济生态系统”,整体逐步走上良性、快速、高效发展的道路。

(5)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千万不能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仅仅是产业界的事,或是政府的事,公众的参与和社会环境的形成是发展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促进因素。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促使社会大众形成一个良好的消费习惯。通过社会可持续的消费习惯,更进一步地促进企业的生产自律。这样,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律,公众积极参与推动,一个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就会逐步形成,最终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建立。

参考文献:

[1]David W. Pearce,R. Kerry Turner.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M]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

[2]闫敏摘编.什么是循环经济[EB/OL].省略.cn/chinese/zhuanti/xhjj/760331.htm,2005-01-18,2006-4-14.

[3]于鸽方,于吉钦,于兆丽,于兆涛.循环经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J]. 中国科技信息,2006,(3):34

[4]吴季松.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J].石油政工研究,2003,(4).

[5][10]刘助仁.浅析欧美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行为[J].全球科技经济望,2006,(1):43-46.

[6] 佚名. 美国实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J]. 73-74.

[7]曲俊雅.美国政府推动循环经济[J]. 决策与信息,2004,(12).

[8] 闫敏.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分析[EB/OL]. ,2005-01-18,2006-4-14.

[9]赵国清.外国环境法选编:第1 辑(下册)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1]文佰屏.德国环境法简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2] Klaus Bellman ,Anshuman Khare. European Response to Issues in Recycling Car Plastic [J] .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2,(5).

[13]闫敏摘编.加拿大循环经济战略及其主要举措[EB/OL],2005-01-18,2006-4-14.

[14]周国梅,任勇,陈燕平.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37-142.

[15] 韩保江,崔元常. “多管齐下”破解循环经济难循环的梗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