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01 11:1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港口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港口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港口;企业;普通货物;缺陷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水运在交通运输方式中所占比重的增加[1-2],港口作为水运重要节点和枢纽,其安全生产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普通货物是相对于危险货物而言,按照《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12)定义,危险货物是具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质和物品[3]。港口普通货物货种本身危险性较低,但由于港口作业频繁,人流、物流密度较大,其安全问题也不容小视。近年来发生的港口普通货物事故表明,港口企业生产作业不规范、不标准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人员)、机(机械)、料(材料)、法(工法)、环(环境)、测(测量)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4]。交通运输部作为港口普通货物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于2011年6月29日下发了《关于印发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交安监发〔2011〕322号),标志着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正式启动。随后,2012年交通运输部分别了《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管理办法》、《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指标》以及《关于印发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管理办法和达标考评指标的通知》(交安监发[2012]175号),要求各企业结合实际,抓好细化落实。港口普通货物企业安全标准化考评、发证工作是从2013年正式开始的,实施三年来,港口企业以强化筑牢安全生产工作“双基”(基层、基础)为重点抓手,以落实港口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线,有效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为构建平安港口提供了可靠的保障[4-5]。

二、港口普货安全标准化考评内容

港口安全标准化考评共1,000分,其中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企业要求在900分以上;二级达标企业要求在800分以上;三级达标企业要求在700分以上。交通运输部的《一级港口普通货物码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考评细则”)包括16个类别,51个考评要点,126个考评扣分项。其中16个类别包括了安全目标、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责任体系、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投入、装备设施、科技创新与信息化、队伍建设、作业管理、危险源辩识与风险控制、隐患排查与治理、职业健康、安全文化、应急救援、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绩效考核与持续改进等,既包括了港口普货运营企业“软件”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了“硬件”方面的内容。同时,考评细则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中不仅仅设计了常规指标,同时还设计了一些硬性指标。硬性指标主要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中有明确要求的内容,比如在《安全生产法》中对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明确要求。硬性指标为否决项指标,有一项扣分,则企业不能达标。(2)突出普通货物港口作业管理、装备设施、队伍建设、应急救援、隐患排查、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等内容。上述六项内容的分值占到总分值的60%,是港口普通货物码头企业安全管理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3)注重企业的持续改进。考评细则在企业采纳法律法规的更新、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后续的修改完善以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进行了体现并赋予分值,促进了企业对持续改进的重视。(4)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部分内容尽管不是考评细则中的硬性指标,但是也赋予了较高的分值,使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为此投入。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作为港口营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考评机构,近年来先后组织考评了河北和东北港口普通货物码头企业。本文选取六家通过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的港口普通货物企业进行分析,为了使选取的企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选取企业所属码头均为万吨级以上码头。1.考评大类分析同时对六家普通货物码头企业十六项大类存在的缺陷项频次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下图1所示。图1中字母分别代表的考评内容为(括号内为缺陷出现的次数):A安全的目标(4次);B管理机构及人员(2次);C安全责任体系(2次);D法规及安全管理制度(13次);E安全投入(10次);F装备设施(11次);G科技创新与信息化(3次);H队伍建设(5次);I作业管理(10次);J危险源辩识与风险控制(7次);K隐患排查与治理(12次);L职业健康(7次);M安全文化(4次);N应急救援(10次);O事故报告调查处理(0次);P绩效考核与持续改进(1次)。由于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出现次数为0,所占百分比为0,故在图上不显示。从图1及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与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相关的隐患有13次;与隐患排查和治理相关的隐患有12次;与装备设施相关的隐患有11次;等等。这也就说明港口普通货物码头企业在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还不到位;装备设施管理和防护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此外,与安全投入、作业管理和应急救援相关的方面也有较多的欠缺。同时,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普通货物码头企业对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绩效考核与持续改进等方面比较重视,在考评中没有扣分或扣分较少。2.考评扣分较多的小项分析针对普通货物的考评细则中的126个扣分小项进行统计,共49个扣分项被扣分,限于篇幅,仅将累计扣分3次及其以上共17个扣分项统计得到下图2。图2中:A及时获取、识别适用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规范(4次);B将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到各项工作中(4次);C及时投入满足安全生产条件的所需资金(3次);D跟踪、监督安全生产专项经费使用情况(3次);E建立安全费用使用台账(3次);F按规定设置宣传告示设备、安全警告标志、指示牌(3次);G指定专人对特种设备进行管理(3次);H对培训效果进行评审,改进提高培训质量(4次);I建立临水作业、危险作业、进入受限空间、高处作业、临时用电、生产现场动火等审批制度,明确责任部门、人员、许可范围、审批程序等,并落实到位(3次);J对短期合同工、临时用工、实习人员、外来参观人员、客户及其车辆等进入作业现场有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3次);K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3次);L对各种安全检查所查出的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控制对策(4次);M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3次);N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4次);O应急预案与当地政府预案保持衔接,报当地有关部门备案,通报有关协作单位(3次);P定期评审应急预案,并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3次);Q建立应急装备使用状况档案,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3次)。从图2可以看出,扣分最多的项均为4次,其余为3次。上述统计数据表明六家港口危险货物企业存在的缺陷部分是一致的,是共性问题,应引起企业和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视。

四、对策措施

对于上述扣分项的统计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企业安全管理也有一定的启发性。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普通货物港口企业应重点从以下方面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6-9]:(1)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生产目标、方针等;企业每年应根据现实情况及上级下达的安全控制指标来调整和保持相关指标;(2)企业应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足额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3)企业主要负责人、各岗位员工安全职责应明确,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落实、考核,进行奖惩;(4)企业应制定并及时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操作规程,并确保发放到每个岗位和职工;(5)企业应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专款重用;(6)企业的建筑、场地和设施设备应满足安全生产需要,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按规定配备有效的安全、救生、消防设备;(7)企业的主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应与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相适应;(8)企业应定期对电气设备、消防设施、装卸机械等进行维护保养,特种设备、防雷接地进行检测检验;危险作业应有专人进行现场监督和管理;(9)企业应制定并落实好安全值班制度和值班计划,重要或特殊时期实行领导轮流到岗带班,值班记录完整、真实;(10)作业现场应设置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标识,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标识应齐全且及时保养或更换,保证清晰、醒目;(11)企业应对重大安全隐患及时报送相关部门备案,并进行跟踪、监控和整改,做到整改责任、措施、预案、时限和资金“五到位”;(12)企业应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安全生产自纠、自查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生产管理的漏洞和缺陷,记录应完成、真实;(13)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三级预案”;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工作,保证相关人员熟悉应急预案内容;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开展各类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五、结论

篇2

第一条

为加强港口建设和管理,维护港口的安全、经营秩序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港口规划、建设、维护、经营、管理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体现港口的发展和规划要求,并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港口资源。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主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港口工作,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港口行政管理的部门具体实施对港口的行政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航道、公安、国土、规划、建设、水利、环保、海洋渔业、林业等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港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用于港口公用的航道、防波堤、锚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建设、经营港口,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港口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

编制港口规划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体现港口发展要求,符合城镇体系规划,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港口资源,对与港口岸线相关连的陆域应当留有足够的港口建设用地,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江河流域规划、防洪规划、海洋功能区划、航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规划相衔接、协调。

编制港口规划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条

港口规划包括港口布局规划和港口总体规划。

全省港口布局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根据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组织编制,经征求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意见后公布实施。

港口总体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全省港口布局规划,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编制。编制主要港口的总体规划,经征求省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意见后,按照法定程序报批。

第八条

港区应当根据港口总体规划划定,并按照规划的用途使用,不得改为他用。确需改变用途的,应当按照港口规划制定程序办理。

第九条

港口总体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港口设施或者其他工程需要使用港口岸线的,应当在立项前向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书面申请包括岸线的使用人、使用范围、使用期限、使用功能等。

申请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申请使用港口非深水岸线的,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

港口岸线使用人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范围和用途使用港口岸线,不得擅自改变港口岸线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功能。确需改变港口岸线使用人、使用范围、使用期限、使用功能的,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条

港口建设应当符合港口规划,遵循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建设港口工程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港口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

港区内不得新建影响港口规划实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新建不影响港口规划实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的,负责审批有关建设项目的部门在审批前应当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建设桥梁、水底隧道、水电站、铺设水下电缆和管线等可能影响港口水文条件变化的临(跨)河、海工程项目,负责审批该项目的部门在审批前应当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有碍港口建设、生产和安全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防护措施,并在工程建设完毕后拆除防护设施。

第十二条

港口设施建设项目竣工,应当通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专项验收后,方可申请竣工验收;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核准的港口工程竣工验收,由省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组织。

除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省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竣工验收的外,其他港口的工程竣工验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组织。

第三章港口经营管理

第十三条

从事港口经营,应当依法办理港口经营许可和工商登记。

港口经营包括码头和其他港口设施的经营,港口旅客运输服务经营,在港区内从事货物的装卸、驳运、仓储的经营和港口拖轮经营等。

第十四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港口经营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港口经营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公示。

第十五条

申请取得港口经营许可,应当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与经营业务相适应的设施、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并应当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六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书面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依法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予以许可的,颁发港口经营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告知理由。

第十七条

港口经营人应当在经营范围内从事港口经营活动。

港口经营人不得为无船舶营业运输证或者超越经营范围的船舶、企业提供服务。要求提供服务的船舶、企业应当主动出示相关证件。

第十八条

港口经营人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遵守国家有关港口作业规则的规定,依法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为客户提供公平、良好的服务。

港口经营人应当依照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港口经营人不得实施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得以任何手段强迫他人接受其提供的港口服务。

第十九条

港口经营人为客运船舶提供码头服务的,应当提供适宜的旅客候船条件,保持良好的候船环境,维护客运候船秩序,以及采取保证安全的有效措施。

港口经营人应当对上下船舶的车辆、旅客进行安全检查,制止车辆装载、夹带或者旅客携带国家禁止的危险物品上船。相关船舶应当给予配合。

第二十条

客运船舶不能按时运输旅客时,港口经营人应当及时信息。对滞留港口候船的旅客,港口经营人应当会同承运人维持候船秩序,妥善安排旅客。

遇有旅客滞留而阻塞港口时,港口经营人应当立即采取疏散措施,并及时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在旅客严重滞留而阻塞港口的紧急情况下,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疏港。港口经营人和相关船舶应当服从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组织和调度。

第二十一条

进出港口的船舶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不得直接向水面排放船舶废弃物、压舱水(含残油、污水收集)洗舱水。

从事船舶废弃物接收、压舱水(含残油、污水收集)洗舱水处理等服务的港口经营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二条

港口经营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港口经营价格和收费的规定,并在其经营场所公布经营服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使用国家规定的港口经营票据;未公布经营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不得实施。

第二十三条

对载运抢险救灾物资、紧急重点物资和国防建设急需物资的船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统一指定船舶的靠泊泊位。港口经营人应当服从指挥,优先安排作业。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做好港口的统计调查。港口统计调查包括港口基础设施和装备及其运用情况、吞吐量、船舶进出港等内容。

从事港口经营、建设及相关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及时、准确地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统计资料及有关信息。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推进信息化建设,及时港口公共信息,为港口经营人、旅客等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第二十六条

港口经营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港口经营人摊派或者违法收取费用,不得违法干预港口经营人的经营自。

第四章港口安全与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港口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协调、解决港口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行港口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对港口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并对旅客上下集中、货物装卸量较大或者有特殊用途的码头进行重点巡查,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被检查人立即排除或者限期排除。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海事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港口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制定可能危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旅客紧急疏散和救援预案以及预防自然灾害预案,建立健全港口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体系。

前款规定的各项预案包括应急事故等级、应急指挥系统、预测预警系统、应急启动程序、信息程序、应急组织及其职责、应急救援组织的训练及定期演练、应急事故处置措施、应急救援设备器材的储备、应急经费保障等内容。

港口发生安全事故或者紧急情况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事故等级和危害影响程度,分别启动不同等级的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和救援。

第二十九条

港口经营人应当依法制定本单位的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旅客紧急疏散和救援预案以及预防自然灾害预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港口经营人应当对安全生产状况及安全设施进行自查自检,采取保障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并做好记录。

港口发生安全事故或者紧急情况时,港口经营人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港口行政管理等部门。

第三十条

港口经营人应当依法建立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危险作业安全管理、特种作业管理、事故报告处理等制度,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对石油化工码头、罐(库)区、港口危险货物装卸码头和库场、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港区内加油站以及生产用燃料油储存库等场所,其经营人应当按照有关港口安全评价管理的规定,进行专项安全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和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第三十一条

对外开放港口设施经营人和管理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港口设施进行保安评估,制订和实施港口设施保安计划,确保港口设施安全。

第三十二条

港口经营人从事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资质认定。

第三十三条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港口经营人应当立即停止该货物的作业活动,并及时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一)发现未申报或者申报不实的危险货物;

(二)在普通货物中发现危险货物;

(三)在已申报的危险货物中发现性质相抵触的危险货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告知港口经营人,同时通报海事管理机构。

第三十四条

货物或者其他物体落入港口水域可能影响港口安全或者有碍航行的,相关责任人应当立即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并负责清除。

货物或者其他物体落入港口水域的,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责令相关责任人限期清除;逾期未清除的,可以代为清除;情况紧急的,应当直接予以清除。清除所需费用由相关责任人承担。

第三十五条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引航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引航管理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

省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跨市水域引航工作的协调。具体协调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六条

进出港口须经引航的船舶,应当向引航机构申请引航。

引航机构接到引航申请后,应当提供及时、安全的引航服务,不得无故拒绝或者拖延。

非引航员或者未经引航机构选派的引航员不得擅自接受被引船舶方的申请登船引航。

第三十七条

引航结束时,被引船舶方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引航费。引航费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港口经营人为无船舶营业运输证的船舶或者超越经营范围的船舶、企业提供服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至二倍罚款。

第三十九条

港口经营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收取港口经营服务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港口经营人未及时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引航机构无故拒绝或者拖延引航的,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引航机构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四十二条

交通主管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管理活动中利用职权贪污受贿,或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处分。

第四十三条

阻碍交通主管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行政机关违法干预港口经营人的经营自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向港口经营人摊派财物或者违法收取费用的,责令退回;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

渔业港口的管理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和《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省份,台风、暴雨、强对流、雷电等气象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衍生灾害时有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呈活跃态势,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我省大力促进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重视抓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目前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够强,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不够完善,预警信息覆盖面和应用面不够广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以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以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市、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及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力争到2015年,实现气象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和产业集聚区、人口集居区的气象基础设施全覆盖,逐步消除气象监测预警“盲区”;实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20—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3%以上。

三、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接收应用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移动应急观测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建设,构建多灾种立体气象观测网。以产业集聚区、城乡人口集居区、重点经济开发区、生态保护重点区、重点交通线路、重点流域和库区、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港口和渔港、旅游区等部位为重点,大力推进气象监测设施建设。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每个设区市要建立1—2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气象试验基地。按照统筹规划、建设备案、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要求,将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布局,统筹推进气象监测设施建设。

(二)提高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对台风、暴雨、雷电、强对流、暴雪、冰冻、雾霾等强致灾天气或突发气象灾害,要加密监测、滚动预报、联合会商,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警网格化水平。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多灾种预报预警的计算分析能力。加强对农村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各地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监测预警、中小流域气象监测预警和海洋(港口)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等平台建设。

(三)加强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监测信息共享等工作。统筹利用气象、国土资源、海洋、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运输、建设、城管、电力等部门资源,尽快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共享平台,开展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大火、海洋灾害、农林业病虫害、区域环境污染等的联合监测预警。

(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论证。建立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快编制本地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积极应用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成果,建立各级行政区域和高影响行业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完善防风、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设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编制城乡规划和确定重点建设工程、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以及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工程前,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在对上述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或项目申请报告审核时,应当将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审查内容。

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

(一)明确预警信息传播职责分工。按照“政府主导,归口管理,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的原则,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联合气象部门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标准。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等要大力支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简化预警信息传播审批环节,建立快速传播的“绿色通道”。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及通信运营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遇紧急情况时要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语音提示甚至中断正常节目予以插播等方式,实时播报预警信息。

(二)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逐步推进气象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分区发送,提高预警信息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数字电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自动系统和气象灾害广播警报系统建设,支持通信运营企业升级改造气象预警信息短信系统,完善预警信息直达式渠道。发挥气象电视频道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综合应急预警信息专用电视频道。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在农村、山区和渔区的传播能力。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依托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信息系统,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省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要会同气象等部门研究制订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

(三)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加强学校、机场、港口(码头)、车站、旅游景点、公共广场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偏远地区的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村(居)委会及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人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相关人员在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中的作用,为其配置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五、切实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效用

(一)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细化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旦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组织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

(二)落实基层防灾避险措施。争取用3年的时间,全面完成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街道)建设,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建设,提高基层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监督检查办法,研究制订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标准,充分发挥基层重点企事业单位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

(三)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各地要把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纳入日常公益性宣传范围,纳入各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列入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责任人的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依托各地科技场馆、气象台站等设施建设气象科普平台,大力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宣传报道,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防止歪曲报道、恶意炒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要定期组织开展预警信息及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地要完善稳定增长的气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把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落实资金保障。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要安排落实必要的用地指标。

篇4

一、全面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各乡镇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的方针,将渔业安全生产纳入全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范围,统一部署,同步落实,切实加强对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和乡镇、村的渔业船舶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并落实渔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要围绕控制指标的要求,落实渔业安全事故隐患排查、隐患报告、隐患治理整改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结合各地的渔业生产实际,层层分解落实控制指标,切实将渔业安全责任制落实到村、辖区的所有渔船船主和网箱业主,形成区、镇、村和生产业主的四级渔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二、明确镇、村日常监管责任人的渔业安全监管职责

各乡镇、村要建立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分工负责制,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和“辖区内监管全覆盖”的原则,将渔业日常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到乡镇包片领导、片长、组长和包村工作人员,以及村主干、包组村干部(各镇、村渔业安全日常监管责任人员分片区、港口、沃口、岸段名单见附件),做到全面监管、职责清晰、任务明确、工作落实。各乡镇、村及相关日常安全管理责任人务必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宣传教育到位、管理措施到位、监督检查到位,切实履行相应日常管理职责。

乡镇包片领导、片长、组长和包村工作组人员主要职责:

1、加强渔业安全宣传教育。要开展经常性的宣传警示教育大会和座谈会,以具体案例教育和法律法规为重点,强化船东船长主体责任和安全意识;进村入户上船开展面对面教育,提高渔民群众的安全操作技能;开展现场咨询、安全宣传进校园“小手拉大手”活动和织组收看渔业安全宣传警示片,努力扩大宣传教育面;在重点渔港、码头、岸段制作安装安全警示牌,刷写固定标语,悬挂安全横幅,出动宣传车巡回广播宣传,定期组织开展渔业安全应急演练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组织开展职务船员培训教育,督促辖区渔船职务船员配齐配足。

2、落实渔业船舶安全生产制度。签订年度镇与村的渔业船舶安全管理责任书,督促辖区各村签订村与生产经营业主的渔业船舶安全管理责任书;督促辖区船东、船长依法办理渔业船舶相关证件(书)和接受安全检查,督促渔船配齐救生、安全、一键通等应急通讯终端、AIS终端并检查保证其开机使用;督促渔船主落实编组生产、自救互救、渔船安全值班、瞭望制度等渔船安全生产制度。

3、加强渔业安全日常巡查。建立健全渔港、沃口、岸段巡查工作制度,大力开展日常安全巡查,每周不少于1次,重点对进出港(沃)口的渔船登临检查,检查渔船标识,渔船证书、船员配备及证件,安全设备配置及状态等情况,严禁渔船超抗风力等级、非法载客载货、携带电、毒、炸等禁用渔具或擅自改变作业方式出海生产;严禁“三无”、“老旧”、高危作业渔船或辅助从事捕捞作业的渔船出海。对检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渔船要禁止其离港,责令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制订整改措施,督促其整改到位,并上报渔业、边防等有关部门查处,确保安全生产隐患整改率达100%,并建立完善相关巡查记录。

4、加强恶劣天气预警和值守巡查。气象预报8级以上风力、浓雾、大浪等恶劣天气,要及时将台风、大风、大浪、浓雾等恶劣天气预警信息和要求发送给渔区、企业和渔民,提高灾害预警信息能力,并立即组织开展辖区渔港、沃口和岸段安全巡查,坚决制止渔船擅自出海生产。

5、认真做好节假日和“两会”期间的安全值守。元旦、春节、中秋、五一、国庆等重大节假日和“两会”期间,要组织开展辖区渡口、港口、沃口等值守检查,劝阻和制止渔船从事非法载客载货,严禁带安全隐患渔船出海生产。

6、积极做好渔业防汛工作。接到大风或台风等撤离警报,要立即启动预案,密切注视台风发展动态,及时通知并组织辖区渔船及时进港和渔排工作人员撤离上岸,在全部撤离到位后要加强24小时巡查,严禁在警报解除之前渔船擅自出海和渔排人员返流。

7、加强渔船建造的源头管理。对辖区各渔船修造厂、点加强巡查,严禁未经批准擅自非法建造渔船,对沙滩船厂、无证船厂(点)等非法建造点组织工商、边防、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坚决予以取缔。

8、其他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制定并实施辖区安全事故应急、防台等应急预案,配合做好渔业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督促村主干、包组村干部等履行渔业安全监管职责,以及法律、法规和上级单位规定的其它渔业安全生产职责。

篇5

加快推进松花江梯级开发,争取依兰航电枢纽开工建设

松花江梯级开发不仅是加快航运建设发展的重大关键系统工程,也对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其灌溉、生态、环保、发电、养殖等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巨大,成果共享,目前,已列入黑龙江省交通“十三五”规划。省交通运输厅明确要求我们“采取PPP方式推进松花江梯级开发,重点加快推进依兰和悦来航电枢纽”,我们要结合各方面实际,以依兰枢纽为突破口,做好前期,加快推进。

一是加快推进依兰枢纽。调整依兰枢纽筹建指挥部成员,全面推进依兰枢纽前期工作。抓好依兰枢纽工可报告补充完善及要件报批工作,协调落实上网电价、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等难点、重点问题,工可批复后及时做好专项建设基金申报工作,组织开展初步设计和开工准备各项工作,争取年内开工。

二是按PPP模式打捆推进悦来等6个航电枢纽。重点是组织开展前期工作,争取明年全面完成工可报告及要件报批和PPP论证工作。

三是省局有关部门和枢纽建设管理中心人员加强对PPP模式有关知识学习,做到学懂贯通,按PPP融资方式程序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方案及相关分析研究,更好地加快推进松花江梯级开发。

全面落实航务管理职能,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黑龙江省航务管理局各级航务管理机构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水运港口、船舶运输、航道管理等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履行职责,增强服务观念,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一是要注重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在补充完善船舶运输、港口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使各项工作形成规范标准和工作流程,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

二是进一步抓好水运下放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严格按照公布的水运审批目录开展工作,按照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的要求,把握政策,重点完善水运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做到放管结合,把该管好的职能权限管好,该下放的权力放好,做到既不漏管,又不逾越权限多管。省局有关部门、各派出机构和市(地)、县(市)机构要加强上下沟通落实,确保承接到位。

三是抓好船舶运输和港口企业核查,强化动态管理,掌控人员、经营、资质变化情况,加强对客船、渡船,危险货物装卸的管理,打击无证运输和非法经营行为。加强对临跨河建筑物涉航事项审查监管,严格抓好采砂管理,打击违规采砂及乱采滥挖等破坏航道行为,保护好航道资源。

四是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水运、建港口。大力发展外贸货物运输和水上国际旅客(旅游)运输,积极发展重大装备江海联运,特别是利用大界江、大湖泊、大库区、大湿地的优势,支持鼓励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展界河游、湖泊游、库区游、湿地游等水上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水上旅游客运。

五是进一步理顺航务体制机制。按照新变化、新常态,想方设法解决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局党委多次开会研究对策,责成有关部门与黑龙江省编办、省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市(地)、县(市)航务机构也要克服困难,争取当地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支持,提振精气神,抓好航务工作。

六是高度重视水运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做到“六抓”。抓责任,深入落实水运企业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做到警钟长呜;抓创建,深入开展“平安船舶”、“平安港口”、“平安航道”创建活动;抓达标,推进水运企业、水运施工企业安全达标工作;抓治理,加大水上“四项”专项治理力度,建立长效机制;抓重点,加强高速客船、航电枢纽和水运建设工地等水运重点区域的安全监管;抓应急,做好港口等应急预案,重点是加强水上应急救助工作,加大站点覆盖面,增加设备设施,进一步发挥应急救援基地作用。

依法治航,不断强化水运法制建设

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注重培养和提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形成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带领本单位、本部门干部职工积极推进依法治航工作,落实好水运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努力创造水路运输的良好发展环境。

其次,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水运法规、规章和相关工作制度。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国家相继出台了《港口法》、《航道法》及《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交通运输部也相继了水运、港口、航道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和标准。我们要按照与上位法保持一致的原则,抓紧修订已有的省内法规规章,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水运管理的相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标准和办事程序等制度,规范和细化法规的操作性。

第三,进一步完善水运执法体系,严格执行各项执法制度。目前,黑龙江省交通综合执法改革正在深人推进,省交通厅党组已经明确省级水运执法不纳入全省交通综合执法体系。黑龙江省水运执法工作从实际出发,以权责明晰、统一高效为原则,积极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执法体系,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落实执法评议考核和执法责任制,建立问责机制,确保执法责任层层落实;进一步推进“三基三化”建设,加快落实“四统一”工作,提升水运执法形象。

第四,加强水运执法队伍建设。省局有关部门要继续采取分片区办班和选派人员参加交通运输部培训等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对执法人员培训工作;各市(地)、县(市)要结合人员变动等实际,在选派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的同时,组织加强自学,不断提高航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

以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扎实推进水运建设

按照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的总体要求,水运建设既要重点推进松花江梯级开发项目,还要抓好松花江中游浓浓河至三站浅滩航道整治和抚远水道航道整治后续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尼尔基库区航道建设工程;续建航标船、应急清障船等船舶建造工程。

在水运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局有关部门和相关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强化计划和资金管理,落实有关工程管理办法和招投标、监理、计量支付等制度,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今年将重点整治不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不按照规定履行设计变更程序、不按设计图纸施工、不及时申请组织竣工验收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通过专项检查和年度督查,加强水运建设市场管理,开展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推进水运建设围标串标、工程设计违规变更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管理,强化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应用。

市(地)、县(市)航务管理机构要按港口属地化管理原则,落实好港口建设管理等职能,在抓好港口总体规划、章程和水域、岸线管理同时,更要抓好港口改扩建等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协调推进港口建设。

抓好航道养护管理,提升航道服务水平

继续加强《航道法》宣贯工作,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对管理航道、养护航道、建设航道和保护航道重要性的认识,依法做好航道管理各项工作,保护好黑龙江省航道资源和航标设施,为船舶运输提供良好的航道保障。要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契机,落实好哈尔滨航道局、养护中心设置,调整区域局与养护中心等内部管理机制,有效落实职能,在下达养护计划、落实养护任务、资金拨付、内业管理上形成新机制,全面落实4282公里航道维护管理,完成疏浚、测量、航标及巡航等工作任务。按交通运输部等“四部委”的部署,落实好中俄航联委第57次例会预案、例会谈判和中俄联检工作,完成航标变动、航道疏浚、航道测量等例会协议任务。配合交通运输部对兴凯湖、松阿察河进行专项调研,逐步提高界河航道养护覆盖率,在做好松花江、呼兰河等养护同时,加大嫩江航道养护力度。按照交通运输部对界河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落实好黑龙江省界河管理改革的相关工作。

实施科技兴航,推进水运科技创新

一是加快水运信息化建设。加快落实水运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各具体应用单位要高度重视,层层落实责任,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调研,加快实施,提高水运服务管理水平;加快航道信息化建设,通过优化数据资源,逐步实现航道图数字化。

二是加强网上行政审批工作。省局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网上行政审批工作,明确各自部门的责任人和工作制度,确保行政审批等工作正常运行。市(地)、县(市)航务管理机构要积极与当地交通运运输部门沟通,加快信息化建设,逐步把航务的相关审批业务纳入交通网,逐步实现与省局互联互通。

三是进一步加强水运科研。在落实交通运输部西部科技项目和省厅重点项目的同时,要重点研究航标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的应用,推动航标升级换代,提高性能和质量;重点研究“互联网+”在水运各个业务、各个领域如何应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航务服务效能。

四是扩大航标遥控遥测系统应用范围,扩大航道图数字化和新型太阳能航标灯等新技术应用,提高航道服务能力。

篇6

2012年河南省航务海事系统紧紧围绕“发展、安全、管理、廉政”的工作方针,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航运工程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全省连续六年水上交通安全无责任事故创历史新成绩,水路交通法规建设创历史新突破。运输管理、应急搜救、船舶检验、海事业务、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和廉政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

航运项目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2012年,积极推进三大工程5个项目建设,掀起水运建设。全面开工建设了涡河航运开发建设二期工程、沱浍河航运开发大青沟及浍河段建设工程、沱浍河航运开发沱河段建设工程、沙颍河周口至漯河航运开发工程周口段、沙颍河周口至漯河航运开发工程漯河段等5个航运项目。进行了南阳镇平县太公湖、商丘民权县玫瑰园等5个水上交通安全支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9.107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01.2%,超额完成了年度投资目标任务。航运工程建设投资再次创造了历史新高。

全省水上交通安全连续六年无责任事故。2012年,全省航务海事系统组织开展了“客渡船舶和快艇专项检查活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百日安全生产大检查、大督察”、“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示范库区考评”等9项专项活动,集中整治和化解了安全隐患和违规违法行为。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省组织水上交通安全检查3600多人次,共排查一般隐患192起,整改187起,整改率达97.4%。持续6年开展水上交通安全宣传“六进”活动,书写了全省水上交通安全无责任事故的历史新记录。

水上应急搜救工作取得进展。2012年,河南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年各级海事机构及社会力量出动了76次应急救援行动,成功救助人民群众37名,协助打捞溺水者遗体50多具,成功救助遇险船舶7艘,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约2000余万元。

行业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全省水路运输行业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圆满完成了工作目标。全年拆解老旧运输船舶92艘,发放政府补贴资金 1270万元。二是行业管理的合力进一步增强。通过“五省一市运政联系会议”这个平台,加强与运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三是运输市场监管进一步强化。进一步加大了对事故船舶及其所属公司的整改力度。组织开展了企业经营资质专项检查。四是各市为水运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共为水运企业融资近3亿元。

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编制《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航务海事局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全省建设完成了13个市级监控中心,建设完成了“河南省水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系统(GIS)”和省 厅数据中心“航务局数据库”。目前,全省基本建成了以SDH专线为主干、以VPN为补充的航务海事网络。

船员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河南省经部海事局批准的从事内河船员培训机构发展到3家。 “船员考试发证中心”获省厅批准成立,恢复河南省一类船员证书管理权限条件已基本具备。

精神文明和行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制定了《河南省航务海事系统“十二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意见》。全省航务海事系统组织开展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学雷锋、树新风、比贡献、促发展”活动,“促规范、树形象”活动。推进了全省航务系统“四统一”形象建设工作。

承前启后 措施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起步之年。

2013年的目标任务概括起来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强化三项管理,搞好四项建设,抓好五件大事。

围绕一个中心: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为中心,促进全省航务海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两个重点:以强力推进航运工程开发建设为重点,以抓牢抓紧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为重点。

强化三项管理:一是强化水路运输管理。二是强化应急搜救管理。三是强化船检、船员管理。

搞好四项建设:一是搞好航务海事队伍建设。二是搞好科技信息化建设。三是搞好“四型海事”建设。四是搞好精神文明和行风廉政建设。

抓好五件大事:抓好《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河南省水路交通管理办法》、《河南省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关于加快我省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浮桥管理办法》(即将出台)的贯彻落实。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要着力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抢抓机遇加快进度,强力推进航运工程建设。2013年,继续进行三大工程五个项目建设,以及水上交通安全和支持保障项目建设等,全年计划完成投资9亿元。争取完成投资超过10亿。三大工程、五个项目要全面进入施工。一是强化领导责任;二是细化节点控制,明确阶段性目标;三是严格项目管理,加强水运建设市场监管。通过部署开展2013年度水运建设市场检查和实施内河水运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考核工作,从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资金控制、安全生产、廉政建设等方面加强对河南省水运工程建设市场监管。

保持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高压态势,确保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一要严格落实水上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四项机制”。二要牢牢把好现场监督关。要继续做好重点时段、重点船舶、重点水域、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的现场安全监管工作。三要加大水上交通安全宣传力度。四要着力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库区 “八个一”工程建设,提升基层一线监管能力。五要积极推进应急搜救工作。推进“一水一救援”人人参与的救助体系的建设,提高水上应急队伍的搜救实战能力,加快河南省水上搜救中心建设,力争在2013年完成机构编制和建设用地规划的报批等工作。六要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全力做好航务海事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落实工作,根据《河南省公路水路安全畅通和应急处置系统》的计划安排,做好省局应急搜救平台建设和南湾水库试点航段的安全监控设施建设工作。

着力促进水路运输发展壮大,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作为。一是要以主动作为的理念抓水运。将水运发展与港口经济、临港工业区建设有机结合,主动融入淮河、长江水运网络,打造省内航运经济新高地。二是促进水路运输特别是省际运输的转型升级。积极扶持培育有代表性的骨干水运企业,提升河南省水运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做好河南省长江干线老旧运输船舶拆解工作,加快水运结构调整。三是处理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坚持把企业作为水运发展的依靠力量,各级航务海事机构,特别是三个驻外办事处要牢固树立服务的思想,真诚关心企业、热心帮助企业,尤其是在当前水运行业形势低迷的情况,在信息提供、业务办理、政策咨询等方面主动上门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

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升工作质量效益。要照省厅部署扎实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完善各项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管理促进各项工作提质提效。一是规范水路运输管理。依据《国内水路运输条例》等相关法规,规范水路运输管理。二是规范船检管理。按照“质量船检、科技船检、和谐船检”的理念,开展河南省船舶检验规范管理年专项活动,进一步探索图纸审查、吨位丈量、转籍船舶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工作模式,完善《河南省船舶法定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三是规范船员管理。建立船员注册工作及技术档案定期检查制度、船员考试委员会会议制度。四是规范目标绩效考核管理。

加大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力度,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政策法规是加强组织领导,解决行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制约的有力抓手。近两年来,国家、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2013年要深入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做到政务公开、执法行为规范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加强航务海事队伍和体制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组织保障。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发展的主要因素。强调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三高人才”建设,一是要持续加大培训力度;二是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三要强化岗位成才理念;四要切实重视体制建设,进一步理顺航务海事行业管理体制,加快离事归政步伐。

篇7

为实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纵向到底”的预警信息工作机制,建立“监测到位、预警及时、信息畅通、覆盖面广”的预警信息体系,到2015年,实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基本消除预警信息的“盲区”,最大限度减轻和避免气象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富民强”新跨越提供更为优质的气象保障,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和山洪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工作,落实配套经费,加密和改造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完善县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要充分发挥现有7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作用,加快推进玉林、崇左、防城港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贺州、贵港、钦州数字化天气雷达建设。建设北海、钦州、防城港海洋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加强北部湾海洋、公路铁路交通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农业重点种养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旅游区、人员密集的区域或场所、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重点保护区等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学校、旅游区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

(二)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加快推进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建设,提升乡(镇)和易灾区重点村屯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准确率,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山洪地质灾害多发区等重点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建立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提升我区防御洪涝灾害能力。推进北部湾海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沿海重大工程建设、海上渔业、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气象保障能力。要强化部门联合监测及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加强会商沟通,提高预报预警精细化水平。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加强森林火灾监测,及时森林火险等级天气预报。要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切实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三)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并实施本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本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编制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依法开展暴雨、雷电、大风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在城乡规划编制、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要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传播

(四)完善预警信息和传播工作制度。各级要抓紧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明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职责。要进一步规范预警信息工作,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照预警级别分级,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预警“绿色通道”的要求,减少审批环节,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和渠道第一时间无偿向社会公众。要加强对预警信息和传播工作的考核评价。

(五)加强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运行和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我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形成国家、自治区、市、县(市、区)相互衔接、规范统一、运行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多手段综合。自治区应急管理部门要依托中国气象频道落地本地化应用,以防灾减灾为核心,建设应急气象频道,使之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灾害预警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信息的重要平台。

(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手机短信的作用。各级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以及有关媒体、企业要大力支持预警信息工作。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社会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情况下,根据应急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采取中断正常播出、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等方式迅速播报预警信息及有关防范知识。中国移动公司、中国联通公司、中国电信公司等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按照预警短信“绿色通道”的需求,对相应的网关接口和短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短信发送速率,以满足灾害预警的时效要求;配合气象部门建立预警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对全网手机用户数据库进行更新和分区,安排最优先级别的通道,提高预警发送区域的针对性,保证在第一时间向灾害预警区域的全网手机用户免费预警信息。

(七)完善预警信息接收传播手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学校、社区、机场、港口、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道路和中小河流、水库、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建设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备设施,提高预警信息接收时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利用气象影视节目、气象网站、微博、博客、网上社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为公众提供灾害预警信息,提高预警信息覆盖面。

(八)强化预警信息向基层防灾一线传递。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重点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向农村地区传递,采取多站合一或专门建设的方式,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信息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的标准,建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实现乡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建立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建设有线广播、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气象信息员和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指定的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要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迅速组织群众防灾避险。

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整合各部门现有的基层信息员、气象信息员、群测群防员等资源,建立“一岗多能”的基层防灾减灾信息员队伍,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经费补助,充分发挥信息员队伍在基层防灾减灾的作用。

三、有效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作用

(九)健全预警联动机制。气象部门要及时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并与工业和信息化、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环保、铁路、水产畜牧、卫生、安全生产监管、林业、旅游、地震、电力监管、海洋、海事、粮食、农垦、红十字会、民航、广播电视、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研判预警信息对本行业领域的影响,科学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工作。各地要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预警联动情况,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等气象灾害防御中的重要事项。

(十)强化防灾避险措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预警信息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采取防范措施,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灾害影响区域内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要运用现代科技应对和防范气象灾害,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抗灾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

(十一)强化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出台地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健全灾害防御工作问责机制,加强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设施建设,及时组织检查评估和考核。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篇8

一、回眸“十二五”,水运发展强基固本、亮点纷呈

“十二五”期,湖北水运投资规模大、建设项目多、发展速度快、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历史性特点凸显。

――打牢大底盘,港航项目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累计完成投资340亿元,相当于“十一五”完成投资额的3.2倍。武汉阳逻三期、荆州盐卡、宜昌云池、黄石棋盘洲一期等70个港航建设项目先后开工,新增江汉运河、汉江兴隆以下、丹江库区、清江水布垭库区、三峡库区支流等千吨级航道614.4公里,全省三级以上高等级航道总里程达到1738公里,占全省航道总里程21%,居长江沿线第一位。汉江从河口至兴隆段的千吨级航道全面贯通,环绕江汉平原的“长江一汉江一江汉运河”810公里高等级航道圈全面形成。新增泊位数超过100个,净增港口货物通过能力和集装箱通过能力7000万吨(不含淘汰产能1200万吨)、250万标箱,分别达到3.1亿吨、433万标箱。长江、汉江沿线每个县市均至少有一个装卸效率较高的直立式码头建成或在建。

――发展大运能,水运承载能力得到历史性提升。5年来共筹措中央和地方补贴资金4.6亿元,吸引企业和社会投资30余亿元用于船舶更新换代。全省船舶总运力达779万载重吨,货船平均吨位达到1800吨,较“十一五”末增长14.6%、38.5%。全省新增航运企业78家,10万载重吨以上船舶运力规模企业8家,基本形成集装箱、汽车滚装、矿建材料、危化品、煤炭、件杂散货等六大专业化运输系统。武汉先后开辟至上海洋山江海直达、泸-汉-台(基隆、高雄)快班、至东盟四国、至日韩等品牌航线。“汉新欧”集装箱班列每月6列。掣肘武汉铁水联运多年的江北铁路香炉山段、阳逻港临时配套铁路等项目加速推进。武汉港2014年突破100万标箱,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水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稳步上扬,预计2015年分别达到3.1亿吨、2500亿吨公里、3亿吨、130万标箱,较“十一五”末增长92%、118%、59.7%、68.8%。

――服务大产业,一港双园、高端航运服务迎来历史性突破。“十二五”新建港口项目与临港产业园物流园规划同步、发展联动,黄石棋盘洲、黄梅小池、枝江姚家港、松滋车阳河、沙洋新港、嘉鱼石矶头等50多个“港园一体”的项目日渐成型,筑巢引凤聚集了一批总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临江而建。全省一类水运口岸点达到7个、二类水运口岸点2个,总数占长江沿线口岸的30%。阳逻港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和中西部地区首个进境水果指定口岸。武汉航交所重新组建,并与多家商业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华中航运服务中心积极筹建,积极推进港口企业与航运服务的深入融合发展。

――保障大安全,平安水域构建取得历史性成效。“十二五”以来,全省共发生水上交通运输船舶安全事故6.2起,死亡5人,直接经济损失37.09万元,与“十一五”相比,分别下降40.95%、54.55%、93.05%。连续67个月未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责任事故,港口危险货物、水运工程建设领域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报废更新老旧渡船2064艘,全省渡船平均船龄下降到5年以内。水上搜救应急管理系统一期、二期工程全面建成,近2300艘渡船安装GPS(北斗)监控终端,实现了对重点水域、重点船舶的动态视频监控。以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推行“专家问诊”消除港口安全隐患。“十二五”以来共投入资金1.4亿元,新建(维修)趸船39艘,海事执法艇73艘,海事执法执勤用车115台投向基层一线。

――实施大改革,管理服务效能发生历史性改观。在清江水布垭至恩施段110km航段开展养护市场化试点,借鉴三峡经验实现汉江兴隆船闸(南水北调局建设)和江汉运河高石碑船闸(交通部门建设)联合统一调度管理。对汉江航道养护经费实行定额管理。湖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湖北长江段和汉江沿线岸线资源管理若干意见》,国内首创“双指标”控制和内河全口径岸线统一管理。启动实施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和咸宁等鄂东南5市港口的整合,武汉港航发展集团正式成立。《湖北省水路交通条例》颁布,法治建设和简政放权取得新成效。

――培树大典型,行业文明创建结出历史性硕果。培树24名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十行百佳”标兵,刘利金(汉口航道段副段长)、曹道国(十堰老艄公24年义务渡运)等一批重大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在全系统巡回演讲。“信义渡工”万其珍当选湖北省道德模范,以其为原型的电影《我的渡口》荣获国际电影节四项大奖。113个基层站所、政务大厅创建达到“六型”窗口标准,省局成功晋升全国文明单位行列,提炼、总结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同心同行、创新超越”湖北港航海事精神。

二、审视新形势,落实“四个全面”、践行“五个发展”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新驱动力,吹响了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挺进的新号角。落实新时期“四个全面”的战略部局,秉承“五个发展”的战略指引,湖北水运事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一)“创新”激发活力,水运发展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方面大有可为

水运运能大、成本低、投资省、占地少、能耗少等比较优势饱受青睐,面对港航建设任务艰巨、航运企业长期低迷、管理体制存在不顺、先进工艺应用不足的困扰,必须在创新上求突破,实现创新制胜。加快理念创新,水运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必须打破惯性思维,拓宽筹融资渠道,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PPP)、BOT、土地捆绑开发、收益权质押等筹融资方式综合施策;加快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不仅是衡量港口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成为港口未来发展走向的决定力量。随着高等级航道不断延伸,船舶流量加大,加快推行重点水域“数字航道”;加快管理创新,点多线长面广、监管对象多元,是水路交通的特点。因地制宜的整合辖区资源,提升监管服务效能,网格化管理、扁平化管理皆为有效路径。加快行政执法监管改革,下放与船企船民密切相关的船舶、船员、港口经营、水路运输等领域的审批权限,打造便民服务;加快机制创新,通过逐步实现航道养护工程的市场化运作,实现养护投入与效益的统一。学习借鉴广西整合北部湾、浙江整合沿海内河港口的成功做法,进一步理顺港口管理体制。

(二)“协调”提质增效,水运发展在实现与综合交通、产业转型、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方面大有可为

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核,水运在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促进沿江经济发展、吸引适水产业沿江布局中,具有“筑巢引凤”的功能。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国家大力扶持“铁水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湖北四个主要港口区位优势明显,武汉阳逻、黄石棋盘洲、宜昌云池、荆州盐卡配套建设进港铁路,可有力争取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率先落户湖北;水运与沿江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在世界产业梯度转移的浪潮中,湖北承接了一批汽车、光电子、能源等大运输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临江聚集,亟需长江干线、支流航道及核心港区适度超前为之提供强力支撑。发挥湖北区位优势,迫切需要水运加快构建“一主三江一网四支”骨干航道网,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区域竞争力;水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矿建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需求强烈,水运低成本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临港地区的工业、商贸、物流以及城市功能的快速发展,对港口综合服务功能提出更高要求。发挥松滋、沙洋等地“一港双园”示范带动作用,推广“以港兴城、港城互动”成功经验,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三)“绿色”促进转型,水运发展在示范船型推广、港口节能降耗、防治船舶污染方面大有可为

水运是低碳绿色、利国利民的交通运输方式,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加速推广示范船型,《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对LNG动力船的补贴作出了具体规定,未来十年LNG动力船产业将迎来迅猛发展;打造节能示范港口,对新建港口、核心港区,依靠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围绕低碳理念、低碳基础设施、低碳型装卸运输装备、组织模式及操作方法、碳排放管理等方面,不断提高港口能源利用效率;防治船舶污染水域,丹江口库区为南水北调水源地,“一江十六湖”绝大多数为饮用水资源保护区,船舶防污染既是发展趋势,也是政治责任。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现有船舶加装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予以资金补贴,逐步消除“移动污染源”。

(四)“开放”占领高点,水运发展在品牌航线、高端服务、邮轮经济方面大有可为

港口,特别是对外开放的水运口岸,是外向型经济的晴雨表,是开放开发的前沿阵地。以主要港口为节点,发挥高效的作业效率、高端的航运服务等功能优势,可成为吸引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培育品牌航线,推动大宗散货江海直达、江洋直达,建设长江物流大通道,降低物流成本是实现“中部活则全国活”的“良药”,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地理优势,与上海、宁波、南京等“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对接,发展培育品牌航线是提高湖北水运开放水平的关键;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学习借鉴上海、重庆等地的经验,做大做实航运交易、船舶交易,积极推进航运高端服务业发展。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需要在航运交易平台搭建、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人才培养等服务体系上深耕细作;建设中部邮轮中心,邮轮经济、亲水旅游休闲是世界许多港口城市和滨水景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湖北沿江旅游资源丰富,加快中部三峡邮轮中心、长江内河邮轮母港建设步伐,以引导发展高端游轮业务。

(五)“共享”惠及民生,水运发展在安全保障、便民服务、应急救援方面大有可为

共享发展的关键在于“让民生福祉更加看得见摸得着”,湖北为千湖之省、渡运规模位居全国第二,水运安全发展、渡运民生工程是践行共享发展的重要纽带。增强渡运安全保障,强化责任制,形成政府主导、财政支持、行业负责的管理机制,开辟渡运安全监管新路子,彻底解决渡口渡船设施不完善、渡工技术水平不均衡,安全监管环境复杂,难度大等问题;完善便民服务措施,一方面,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向百姓释放改革红利。另一方面,以水运政策引导企业发展,以及时的动态航道、航运、港口信息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帮助水运企业度过“寒冬”;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着力推进水上搜救体系建设,包括搜救中心、搜救力量、搜救设备等,完善应急预案。

三、奋战“十三五”,立足综合交通打造湖北水运“升级版”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一系列重大战略聚焦长江、聚焦中部,黄金水道再次迎来快速腾飞的“黄金期”,湖北港航海事系统将充分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水运转型升级,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把握主基调,将水运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精心谋划实施“十三五”水运建设发展,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畅通长江中游“大动脉”;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构筑主要港口开放高地;对接“京津冀”战略,打造丹江绿色航运示范区。重点实施“1957”工程。

“1个航运中心”:加快构筑“一个平台、一个保税区、三个分中心”(武汉航交所服务平台;阳逻港综合保税园区;多式联运中心、中部地区邮轮中心、襄阳汉江航运中心)。下半年着力加快航交所建设,力争有明显进展。

“9大航道”:加快建设“一主三江一网四支”长江中游高等级航道体系。一主:力争“6.45工程”开工建设,早日实现武汉至重庆5000吨级船舶直达、武汉至上海万吨级船舶直达。三江:畅通汉江、江汉运河、清江航运,雅口、碾盘山枢纽开工建设、2020年前建成,建设清江翻坝运输体系。一网:推进以内荆河航线、汉北河及松虎河航线为主要支撑的江汉平原骨干航道网建设。四支:长江三峡库区支流、汉江丹江口库区支流、清江水布垭库区支流、鄂东南长江支流航道建设。

“5大港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铁水公”互联互通的武汉、宜昌、荆州、黄石、襄阳五大枢纽港口,打造武汉新港为龙头的长江中游枢纽性港口集群。

“7大示范”:打造建养管示范航道、多式联运示范基地、“一港双园”示范港口、安全监管示范制度、绿色航运示范区、江海联运示范航线、航运服务示范平台。

(二)坚守主战场,把安全稳定作为第一责任

始终把安全作为第一责任,实现队伍设施水平、应急救助水平双提升,努力营造水运经济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突出加强港口危货监管,严格执行《湖北省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全面构建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建成湖北省水上搜救协调中心、市州分中心,搭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湖北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与气象、环保、公安、水利、旅游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初步建立起省级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水上搜救应急体系。加快推进巡航救助一体化,实现所有危险品码头、集装箱码头、客运码头、客运量较大渡口的视频监控全覆盖,形成覆盖全省通航水域的快速反应及搜救系统。

(三)突出主攻点,把多式联运作为第一突破

坚持把多式联运作为水运转型升级的第一突破,打造一批以港口为节点,铁水、公水、水水衔接配套的综合性枢纽,实现水运发展从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

打通进港“最后一公里”,建设以港口规划布局为依据,骨干路网布局为支撑,港区出口路为起点,骨干路网为终点,布局集约、高效、快速的港口集疏运通道。打通“铁水公”立体通道,建设武汉、宜昌、荆州、黄石、襄阳五大枢纽港口,打造武汉新港为龙头的长江中游枢纽性港口集群。武汉新港:重点建设武汉阳逻三期后续工程,加快形成连接“两线”(京广、京九铁路)、通达“两港一站”(深水港、航空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将武汉新港打造成辐射中西部地区、连接国际航运市场的区域性集装箱和大宗散货枢纽港口。宜昌港:打造以临港工业物流为核心的三峡枢纽港中心港区,形成以三峡翻坝为特色、货物翻坝转运和旅游客运集散为核心三峡现代物流中心。荆州港:依托北煤南运大通道建设,重点建设江陵郝穴港区,打造五位一体的煤电能源基地、煤炭加工基地、配煤增值基地、华中煤炭交易中心和国家能源应急储备基地。黄石港:重点建设黄石港棋盘洲港区,打造东、赣北、皖西物流枢纽。襄阳港:重点建设襄阳小河港区、余家湖港区,打造成为蒙华铁路的集疏运基地、鄂西北电煤储备基地。

(四)抓住主心骨,把“三化建设”作为第一抓手

坚持把“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作为队伍建设的第一抓手,力争建成与水运发展相适应的全国一流港航海事队伍。

加强培训教育力度,着力抓好市州专业骨干力量和内部师资的培育,鼓励市州区域培训工作的开展。加强典型标杆培树,力争培树1个国家级重大先进典型,一批在全省交通系统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全省基层港航海事处所、水上综合检查站、航道段等窗口单位100%达到行业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加强执法管理能力,建立并推进建设管理、业务管理、服务管理、执法管理“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水上安全执法机制。

(五)思想大解放,把深化改革作为第一动力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水运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水运发展增添强劲活力。

实现水运筹融资新突破,对公共码头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对私营货主码头鼓励国有、民营等各类资本参与建设。大力争取航道建设养护纳入财政保障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对资源型航道积极探索PPP模式。实现航道管养新突破,建立国家高等级航道通航设施运行管理事权的统一管理机制,实现跨部门的通航设施统一、集中调度管理,建立购买社会服务的航道养护管理机制。实现规费改革新突破,积极争取替代性返还资金、基本支出切块下放的替代性政策。实现机构管理新突破,打造省级港口资源开发建设投融资平台,争取成立港口综合协调领导小组,为港口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六)弘扬主旋律,把党风廉政和文化建设作为第一保障

篇9

科学发展――科学是前提,发展是根本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精辟系统地论述,给科学发展观下了一个内涵丰富,精确深刻的定义。港五人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更多的来自于经营管理的实践。科学的发展理念让企业跃过常规樊篱,成功地踏上了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4年的港五可以说是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历经两年筹划设计、开工建设的深水泊位开始彰显出巨大的威力,吃水-14米,载重量10万吨以上的好望角级船舶频繁进出,世界上最先进的40吨门座式起重机和卡特、斯泰尔等大型机械设备落户港口,企业深化机制改革如火如荼。这一年,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大关,圆两代人二十年梦想,成了港五的头等大事,巩固矿石和煤炭骨干地位,保持其良好的增长态势,成为公司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然而,也就是这一年,天津市政府把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上议事日程,天津港被推上了国际港口中大都市龙头地位,天津港集团“北煤南移”战略实施全面提速,北疆装卸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有效填补南移后形成的巨大货源缺口,而这个问题,对于港五而言似乎更为尖锐突出,需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填补近七百万吨的货源缺口。

“煤炭南移关系到天津港整体乃至于滨海新区建设,南移没有商量,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必须在今后两三年时间里,加快货类结构调整,扩大品牌影响力,总之一句话,发展的步伐不能慢,发展的信心不能动摇。”七届六次职代会上,公司领导班子对今后发展所做的科学分析与准确定位,使港五由此迈出了“夯实基础,稳中求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

港五瞄准的是构建以矿石、氧化铝、化肥为骨干的全新货类结构。煤炭、铁矿表面看都属散货,然而煤炭以出口为主,而铁矿石以进口为先,煤炭出口需要的是倒运车辆,而矿石接卸更需要的是场地。要实现铁矿石进口量的增长,首要解决的便是场地问题。2004年初的港五,虽然经过了前期的拆改扩建,货场总面积达到三十余万平方米,即便是按照最快的周转速度计算,港五现有场地也还是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场地成为困扰和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破解难题,港五人推出了以“外租内扩”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举措,所谓“内扩”就在压缩现有辅助设备占地,充分发挥现有的场地资源潜力;而“外租”则是港五结合当时港区形势推出的创新之举,通过盘活港口和周边地区货场,为货类结构调整服务。2005年,天津港集团公司“北煤南移”战略中关键的一步――汽运煤炭全面叫停,港区内煤炭存储堆场出现闲置,领导班子又一次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扩大货场的机遇,相继推出了与客户联手合营、联营港外货场、向外租货场派驻管理员、重新整合货场布局等举措,实现了外租货场的集约化管理。利用各种方式合营的外租货场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外倒矿石量占到了矿石总接卸量的50%,达到800万吨,极大地提高了港口的堆存能力,扩大了公司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包钢、唐钢等腹地客户主动登门寻求合作。

2006年12月27日,五公司25段码头上举行了天津港北煤南移全面告竣仪式,历时十年,耗资百万元的浩大工程至此拉下了帷幕。港五人不能忘记,栓系大红绸缎的抓斗和具有标志意义的“广南”轮,那是港五的自豪,也是港五的骄傲,港五人用行动兑现了自己让煤炭最后一个离开港五的誓言。

其实,港五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产经营实现的成功范例何止场地功能提升、货源开发,每个都在公司实现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提升深水泊位等级水平和实施缓冲期泊位改造,两个与港五长远发展息息相关的工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港五人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邀请交通系统省部级科研单位深入码头现场重新审核泊位等级,通过可行性评审,公开招标,集资金,定方案,2007年8月份经过两年设计、勘察、论证和无数次的研讨、征询,港五终于迎来了深水泊位和缓冲期护弦改造两大工程的全面启动。从泊位水深-14米到-19米,从接纳10万吨级兼顾15万吨级船舶到拥抱20万吨船舶,从泊位等级2.5万吨提升到5万吨,经历了泊位能力全面提升洗礼的港五,生机勃勃,走向科学发展之路的步伐也更加坚实有力。

坚持走“以功能开发带动市场开展”之路,依靠思想解放和思路拓宽,走国家战略寻商机,市场变化抓商机,打造品牌创商机的货源开发新路。2006年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非合作论坛、中俄石油输出合作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令国人为之骄傲的大手笔、大动作,带来了进出口贸易新增长。我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2007年5月,中俄石油输出战略签属后首批专用管材在港五启运,满载1.2万吨高规格钢管,远航的“帝帝成功”轮更鼓起港五蓝海的勇气。2007年9月,港五与香港通用航运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国内首家非洲物流中心――天津港通用非洲国际物流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天津港散杂货西非航线正式开通。

科学的决策、科学的规划,科学的定位,共同铺就了港五科学发展之路。2004年,五公司吞吐量一举突破2000万吨大关,2005年,吞吐量2335万吨,2006年2323万吨,2007年2350万吨,一个个鲜活的数字,就是一个个坚实的足迹,一个个鲜活的数字,就是一个个激昂嘹亮的音符,所有一切归结到一处便是发展,发展才是对科学最好的注解。

率先发展――改革创新是跨越障碍的两翼

从某种意义上说,港五的科学发展,既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求新,不断寻找各类资源最佳契合点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更新,自我塑造的过程。

2004年,国有企业改革逐渐步入攻坚阶段,港五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货类结构调整、市场经营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全额计件工资制、机械管用养修、经济利益一体化和工程师负责制……这些旨在调动一线员工生产积极性,并且已经发挥出巨大作用的改革举措,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营管理机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更深层次的改革也便顺理成章地被推到了企业改革的前台,由此绩效考核、可控成本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的全新理念,开始出现在港五的议事日程中。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突出绩效考核分值比例可以说是港五新机制改革中的第一大看点。把责任心、勤勉性、综合协调能力等柔性指标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加大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绩效考核分值比例、突出管理岗位的责任、下放考核权利,完善《员工评价管理办法》《评价反馈管理办法》。经过近两年的磨合,一套以绩效考核为主兼融了企业成本考核在内的考核体系在港五日臻成熟,改革又一次成功地在港五跨越式发展的天平上加上了一枚重重的砝码。

2007年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港五并没有停下改革的脚步,对于已经习惯于向改革要效益的港五人而言,市场就是风向标,市场竞争瞬息万变,随时调整自身,使各方面各环节始终保持最佳契合状态,是企业保持活力的根本。这一年,港五在天津港集团率先推出了交通协管员和现场陆运协调小组两项新机制,其后又大胆推出了工班作业超计划兑现考评和调整班次设置等系列举措,集袋、钢材、设备等件杂货类接卸能力直线上升,杂货吞吐量同比增幅达到了200%。

提到改革伴随的便是创新,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理念,提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领域的创新能力,改革创新是港五科学发展的一双翅膀。

轻型抓斗――一个让港五人倍感自豪的名词,浓缩了港五人追求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华。一项技术创新将装卸效率一下子提高了19.5%,10万吨级矿石作业在港停时缩短了8.48小时。在既不增加资金投入,又不增添人机力量的前提下,7部40吨门机一年的抓取量相当于新增1.36台门机。科技创新带给我们的是惊喜,更是深深的思考,促使我们将创新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使企业形成了职责清晰,环环相扣,协调互动,运行顺畅的管理机制。“科教兴港”作为企业战略被写入港五长远规划中,更被写进员工心中,成为港五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引擎。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港五科技投入从525万元增至2000余万元。五年间,共申报专利22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6项,完成集团公司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15个,公司级技改技革项目703个,直接创造经济效益4050万元。

设备养护中心――一个港五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实现设备管理创新的成功实例。对于熟知港口生产的人而言,设备是港口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设备管理用养修是港口从业者永恒的主题。作为天津港北疆港区唯一拥有大型深水泊位的骨干企业。2004年,在全港率先提出了主动维护理念,这也是在吞吐总量不减,设备不增,人员减少的条件下全面提高设备的性能,探索新的设备管用养修途径所做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整合“管、用、养、修”各环节,通过专人包专车、专车专人管,赋予工程师技术管理、运行管理、维护保养和故障维修权力,把清洁性生产、维修预测性管理、精细化管理和主动维护与预见性检修等国际上最先进的理念引入到日常工作中,通过组织技术骨干考察观摩、学习借鉴优秀养护理念和操作经验;组织工程师深入一线,开展现场研究教学,实现了思想上从“重维修轻保养”向“重保养减维修”转变,强化了全员主动维护的意识。

设备养护中心激发了创新的灵感。2007年,港五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设备管理的关键节点,通过对机械设备油品消耗量的全程跟踪,监测,记录,及时发现处理设备故障,推出了零添加油品管理系统,标志着该公司的设备管理实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生产设备平均台时效率达到178.22吨/每小时,设备百小时故障次数0.563次,A级计量器具周检率达到100%,鲜活的数字再次成为港五创新的有力证明。

从改革用车制度到推行特岗退休;从推行辅助作业管理办法到建立交通协管队;从骨干货类计奖办法到安全生产分段包干,改革激发了公司广大员工巨大的潜能,让公司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从发挥港口优势成立汽运物流中心到实现生产管理关键信息无障碍共享传递;从开发多功能组合式吊具到成功研制单缸液压抓斗。创新渗透到了公司的每项工作,每个环节中,改革创新共同驱动企业向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奋进。

和谐发展――文化经营是凝心聚力的主线

如果说改革与发展为港五积累下雄厚的物质财富的话,那么同样积淀下来的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依靠文化经营实现科学发展的共识。

在港五,不论何时何地,也不论从哪个角度审视,用怎样挑剔的眼光,总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

就说优质服务吧,从杜绝吃拿卡要,到叫响热情服务,再到把优质服务提升到企业生命线的高度,进而再将满意作为服务追求的终极目标,服务理念经历了由粗放向精细,从单纯的讲数量、求质量向体现人文特色的综合转变。在公司,客户不仅有自己的休息室,还能够参与到企业装卸工艺流程的设计、监督和考核。每年数次的客户座谈会,恳谈会,随货物离港的质量跟踪评价表,第三方评价系统,网上电子信息征集,一条条快速畅通的沟通渠道,在企业与客户间搭起了友谊、诚信的桥梁。随手翻开港五优服档案:2005年,针对铁矿疏港需要经过测比重、画线、装车、平车多道工艺,装车数字难以确保准确度,港五自掏腰包出资64万元,为980装载机安装自动计量称重装置,将装车重量误差控制在每列±50吨左右,避免了超吨亏吨现象,此举至今为铁路部门和客户所称道。

相对于服务而言,环境保护则是折射企业决策高度的一个标尺。在大多数人眼中,环保历来被认为是投入大没产出的亏本卖买。然而港五却在没产出的地方做出了效益。“树立大环保理念,向环境要效益”“没有环境就没有企业的明天”“全力打造北疆环境治理标杆企业”,2007年初八届五次职代会上,防尘治理与环境保护推上了企业决策的最前端,把着力点放在走规模化、专业化防尘管理之路上,调整管理结构、设置专用堆场、推行标准化管理、建立防尘工作交班、信息反馈和突发天气应急预案等,形成动静联合、分工清晰、目标明确的有效运行机制。环境治理方面的巨大投入,换来的是公司码头现场整洁优美的作业环境,向客户传达出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着眼长远发展思路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如果说港五文化经营中有个性张扬,意气风发的一面,那么她也不乏内敛含蕴,和谐务实的另一面。

2006年初,天津港企业文化十大理念出炉,如何把这些理念根植到员工心中,将之转化为激励斗志,鼓舞干劲,建设和谐企业的动力,对于深知文化巨大潜力的港五人而言,这是关系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上,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的决定性因素。经历二十年改革发展的港五深知实现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人。

农民工带薪休假――曾被《人民日报》评论称为破冰之举,吸引了全国各大媒体纷至沓来,引发了国内改善农民工待遇的热潮。其后年功工龄补贴、工班兑现加奖等办法,每一次都实实在在的从维护农民工切身利益出发,每一次都无一例外地让远离家乡的农民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关爱与温暖。

“金牌岗位”――一个为员工津津乐道的称号,一个展示员工风采的舞台。先后有17名技术精、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佼佼者登上了领军示范的位置。他们中有技术工程师、装卸工、理货员。来自山东的农民工劳务工刘贵松,在港口装卸行业从业20余年,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港口安全生产技能,他用青春岁月装点了港口,港口也成就了他的梦想。全国“十五”立功奖章、港航系统“金锚获”,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发展港口,成就个人”核心价值理念的深刻内涵。

最佳劳务工――一项令益港员工兴奋激动的新机制。包括流固机司机、理货和维修电工等八个工种的16名益港员工和4个基层车间班组荣登榜首,成为年轻的益港员工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和佼佼者。在仓库车间,益港员工寇建云被称为“双料王”,她不仅以自己出色的工作业绩挤身三甲,其所在的班组也因计件工时最高和误差率为零的骄人成绩成为四个最佳班组之一。而两项荣誉所带来的每月800元的奖励更让她成为同龄人羡慕的对象。

从实施“温暖工程”为员工家属过生日到建立外来务工人员解困基金再到开展“最佳”劳务工评选,一件件温暖人心的实事,诠释了我们“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关心关爱员工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从建立“三位一体”的企业文化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全员培训到推广企业文化标识系统,营造视觉冲击力,再到推行实效型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一项项深得人心的举措,把员工的心思凝聚起来,奏响了企业追求和谐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篇10

刚才,四个单位汇报了6月份五起事故发生的情况、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并做了较为深刻的检查。下面,我结合今年以来发生的事故情况和当前存在的重大安全问题,就如何吸取事故教训、坚决遏制事故多发势头,采取有效举措、扎扎实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吸取教训,坚决遏制事故多发势头

今年以来,在不到半年时间里,集团公司先后发生了8起伤亡事故、死亡40人,5起非伤亡事故。尤其是6月份在全国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仍发生了5起事故,共造成6人死亡。无论是事故发生的起数、伤亡的人数、发生的频率,在神华发展史都是绝无仅有的。使得我们的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安全压力空前增大。

8起伤亡事故,一是煤矿“3·1”特别重大透水事故,死亡32人;二是煤矿“5·4”顶板事故,死亡1人;三是煤化工煤制烯烃“5·25”高空坠落事故,死亡1人;四是露天煤矿“6·2”运输事故,死亡1人;五是煤矿“6·16”运输事故,死亡2人;六是焦化厂“6·26”烟罩坠落事故,死亡1人;七是矿“6·28”运输事故,死亡1人;八是矿“6·28”运输事故,死亡1人。

5起非伤亡事故,一是矿“2·3”透水事故;二是煤矿“4·28”一氧化碳严重超限事故;三是甲醇厂“3·23”火炬闪爆着火事故;四是焦油厂“3·25”高置沥青槽着火事故;五是煤制油分公司“5·7”催化剂粉仓泄露着火事故。

综合分析这13起事故,有8起发生在基本建设和技改单位,占事故总量的62%。按事故类别划分,运输事故4起,占31%;火灾事故3起,占23%;透水事故2起,占15%;高空坠落事故2起,占15%;其它事故2起,占15%。

面对无辜失去生命的40名兄弟,面对永远失去亲人的40个家庭,面对党和国家及人民的希望与重托,此时此刻我不知道大家是一种什么感受、什么滋味、什么心情?“人命关天”,没有比人的生命更大的事情;“生命无价”,没有比人的生命更珍贵的东西。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作为煤炭行业的“龙头老大”,我们的安全工作备受国内外关注。我们需要发展,而绝不要抛开安全、牺牲人的生命、破坏环境不科学、不健康的盲目发展;我们需要利润的提高和经济总量的翻番,而绝不要带血的利润和死亡人数的翻番。“安全一票否决”,如果我们的安全工作搞不好,经营指标再好、经济效益再高,也不能将功抵过;“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的安全工作搞不好,发展也是短暂的,绝不会长久。短短的179天、25个周,就死亡40人,平均不到5天死亡1人,一周死亡1.5人,这样的安全“业绩”,能对得起我们的良知吗?能与“行业代表”相称吗?能代表中国煤炭工业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吗?能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吗?不得不引起我们所有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深刻反思。今天早上,我特别交代让60个煤矿的矿长也参加这次会议,希望你们真正把精力投入到安全生产中。

深刻分析这些事故原因教训和当前存在的隐患问题,可以说事故的发生绝不是偶然,而是偶然中的必然,充分暴露出我们当前在安全管理中存在诸多漏洞、盲区和死角。

一是“安全第一”的思想没有执行到位。能源公司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发生,就发生6起事故,死亡34人,占全集团死亡总数的85%。尤其是煤矿的特别重大透水事故,打破了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连续15年无特别重大事故的纪录;自6月26日至28日,三天内连续发生2起事故,死亡2人。这样的安全成绩,难道说“安全第一”落实到位了吗?9个生产矿井,有7个矿井部分采掘面因受水害、火灾等严重威胁被迫停产,难道说安全管到位了吗?我想能源公司从领导班子到各厂矿及员工应该深刻反思一下,究其何因?如果是领导班子的问题,该调整的要调整;如果是矿厂长原因,该换的要换、该撤的要撤,决不能手软。宁煤梅花井煤矿自去年12月9日到今年6月16日,仅仅188天,就先后发生2起事故,造成4人死亡,一而再地发生事故,安全工作是如何管的?

二是事故教训没有吸取到位。类似的交通运输事故、矿车掉道伤人事故、火灾、顶板等事故,不要说全国经常发生,在集团公司内部近几年也发生过多起。集团公司为此也多次召开过专题电视电话会议,通报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原因,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我们一些单位并没有引以为戒,认真吸取事故教训,更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结果重蹈覆辙。事故的发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可怕的是对事故的遗忘,“好了伤疤忘了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可怕的是“吃一百个豆还不嫌腥”。

三是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落实到位。“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责任胜于能力”。抓不好安全,我看绝不是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责任感、执行力、决心和毅力问题。同在一个矿区、同在一个公司,别人能够做到10多年不死人,而你一年死好几个人,难道仅仅是你的能力不如别人。我看是你抓安全的决心没有别人高,抓安全的耐心没有别人强,抓安全的招数没有别人多,抓安全的功夫没有别人到位,抓安全的压力没有别人大。一些矿厂长甚至部分子(分)公司领导可以说对安全工作只是喊在口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过程中。口号比别人喊的都响,表面文章比别人做的都好,报喜不报忧,好大喜功,形式主义、自由主义、严重。安全生产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粗心和疏忽,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来不得半点急躁和漂浮,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谋划,以务实的精神来对待,以实干的作风来落实,抓一件成一件,件件有着落,掷地有回声。

四是业务保安工作没有做到位。安全工作仅靠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来抓是抓不好的,靠盯也是盯不住的,必须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我们一些业务部门在项目设计、建设施工、设备采购、验收考核、措施制定时就把关不严,结果给后续安全生产留下了许多“原生态”隐患;有些单位出现安全问题时,相互推诿扯皮,不从主观找原因,而是想方设法往客观条件上推;有些单位个别领导干部作风不扎实,对安全工作敷衍了事,“管生产不管安全”。这里我再次强调,安监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监察包括对业务部门的督查,业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安全管理。

五是基建和技改项目管理不到位。13起事故有8起发生在基本建设和技改项目,充分说明基建和技改项目仍然是集团公司安全管理的主要薄弱环节。尤为突出的是,一些单位从子(分)公司到各单位领导对外委施工队伍的监管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存在严重的重自营单位管理、轻外委队伍监管问题,没有真正落实集团公司反复强调的把好“五个关口”、做到“五个统一”;对基建项目的安全管理责任不清晰,虽然签订了生产安全协议,但责任划分不细、不实,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导致日常工作不严、不细、不实,该做的没做好、该管的没管到位,不需要去做却做了,致使出现事故后非常被动;有些单位不按建设程序、工期和安全“三同时”要求组织施工,一、二、三期工程平行交叉作业,系统尚未形成就盲目开始联合试运转,势必造成抗灾、减灾能力减弱,加之日常疏于监管,发生事故也就必然;个别单位甚至还抱有技改和基本建设项目发生事故由施工单位承担的不良心态和侥幸心理等等。

六是隐患整治不到位。有些单位对于安监部门已经查出的隐患,不认真研究整改措施,及时加以彻底整改,而是一拖再拖,甚至敷衍了事,更不用说主动查治,导致隐患越查越多。目前专家会诊尚未结束,就已查出各类安全隐患和问题4913项,其中煤炭企业1207项,电力企业2749项,铁路企业371项,港口企业586项。如果会诊结束,我想这个数字将会突破7000。这些隐患和问题一日不除,可以说安全生产就没有保障。

七是本安体系、质量标准化和班组建设不到位。部分单位标准化搞形象工程,没有延伸到采掘工作面等生产末端,质量严重滑坡,与动态达标要求相差甚远;班组建设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即使是同一集团、同一公司,安全管理水平差别也很大;安全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差,员工自保互保联保能力低,“三违”现象还相当普遍;现场管理和防范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风险的超前预控思想尚未真正贯彻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每个作业环节、每个生产过程。

八是应急救援管理不到位。突出表现为应急预案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急物资和装备配备不足,日常应急演练和培训不到位,应急队伍和素质不能满足应急需要等等,致使不能及时识别事故灾害的严重程度,发生事故后措手不及。

上述八个方面的不到位,既是事故应该吸取的教训,也是今后安全工作的重点,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必须尽快加以研究解决。希望大家一定要认清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吸取事故深刻教训,站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站在“以人为本”、“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高度,站在维护神华改革稳定大局、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切实把安全生产摆上当前工作的首要议程,当做头等大事来抓。时刻保持思想统一、认识到位的清醒头脑,时刻保持居安思危、警钟常鸣的高度警觉,时刻保持反骄防松、严抓严管的强劲力度,长久树立抓好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常讲案例、常思危害、常敲警钟,着力以认认真真的作风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化“危”为“机”,坚决遏制事故多发势头,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

二、以人为本、标本兼治,想实招、出重拳,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动真功夫,扎扎实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彻底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围绕安全工作1号文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加强责任制的落实,切实提高安全的执行能力。责任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也是一个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饰演着不同的角色,无论担任何种职务,肩负何种工作,都必须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企业、对社会负责,这是社会法则,也是道德的规则。这就需要我们时刻清醒、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当遇到困难时,不是找借口退缩,而是积极想办法去克服。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增强抓好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既然事业选择了我们,就要为我们的事业负责任,就要从内心深处真切感到抓好安全是对全体员工的最大负责,是讲政治、顾大局和切实履行职责的实际行动;要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讲实话、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议上、写在文件里了事,切实解决管理不到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安全预控的主动性。坚定安全工作可防、可控、可治和把高危行业变成安全行业的坚强信心和必胜决心,从源头上超前预控事故隐患,坚决做到有迹象就查,露苗头就敲,见倾向就纠,出问题就抓,一丝不苟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增强责任追究的严肃性。严是爱、松是害。安全生产管理上的不严格,就是对企业、对员工最大的不负责。要强化各级安全责任主体意识,真正把安全责任认认真真落实到位,绝不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更不能“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使逐级传递的责任链条出现障碍,必须严格检查、严格分析、严肃处理、严肃问责。只有这样,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履行安全职责,承担安全重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强烈的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自觉地为企业的安全发展想方设法、超前谋划。各级安监部门要切实负起安全监督监察职责,采取铁腕手段、时刻保持高压态势,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铁面无私。各级业务部门要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切实做好业务保安和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执行力。虽然集团公司规定停产、复产令原则上由安监部门下达,但整改措施的制定和督促落实工作必须由业务部门负责,并且要从技术等方面对是否具备复产的条件严格把关,提出明确提出明确意见。

(二)全面加强基本建设和技改项目的管理,切实提高整体安全的监管能力。各子(分)公司要立即召开专题会议,重新审视和深入剖析在技改和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短板差距以及造成事故多发的根源所在等,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彻底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要认真落实《关于加强煤炭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能源[2006]103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监[2009]14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通知》(发改能源[2010]709号)等文件规定,进一步完善基本建设项目设计、建设、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安全管理流程,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方责任,切实保证属于我们做的一定要做好、做到位,属于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做的一定要监管协调到位、督促要求到位;一定要按照项目建设程序和安全“三同时”等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工期,有序合法合规组织建设;一定要把好“五个关口”、做到“五个统一”,坚决杜绝“一包了之”、“以包代管”、“层层转包”,从严、从细、从实、高标准地管好外委施工队伍。我再次重申,对于没有拿到路条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对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项目,一律停建整改;对于未完成设计任务、系统不完善的项目,一律不准移交生产;对于资质不符要求、安全业绩差的队伍一定要清理出去。

(三)全面加强隐患整治,切实提高各类事故的防范能力。各子(分)公司要按照定隐患、定措施、定资金、定时间、定责任人的“五定”原则,抓紧研究制定详细的隐患整改计划,挂牌督办,限期整改、消号管理,每天向集团公司书面汇报隐患整改进展情况。对于专家会诊指出的隐患,必须尽快制订整改方案并组织实施,该停产要停产,该关闭的要关闭,该减产的要减产,尤其是和公司。集团公司安监局及有关业务部门,要研究确定需要集团公司挂牌督办的重大安全隐患,采取不打招呼、不定单位、不定时间的突击检查方式,对各单位的隐患整改情况进行重点督察,并在每月调度产运销平衡会或周四安全视频会上进行通报;同时要将隐患整改情况纳入本安体系考核范畴,对未按期完成整改的单位在本安体系考核标准中直接扣分。今后,凡被集团公司下令停产的矿井,未经集团公司下令,擅自复产的,将严肃追究相关子(分)公司有关领导的责任,若因此导致事故发生的,上升一个事故等级处罚。

(四)全面加强重大危险源管控,切实提高重大事故的抗风险能力。煤矿企业要着重抓好“一通三防”和防治水管理。继续加大瓦斯抽采力度,系统的完善优化,减头减面、减人提效等工作。凡瓦斯抽采不达标、“四位一体”防突措施落实不到位、系统存在重大问题的,一律立即停产整改,尤其是宁煤金能公司和乌兰矿。集团公司安监局牵头、总工办、煤炭生产部和科技发展部配合,要尽快与西安煤科院商讨成立“神华煤矿防治水研究院”事宜,对乌海、宁煤和其他公司煤矿防治水进行技术专业化服务;对于乌海等公司受奥灰水、老空水、地表水威胁严重的矿井,若没有把握该停产继续停产。要规范火区治理工程的管理,消除重大火灾安全隐患。乌海、宁煤、神东部分矿井地表灭火工程留下的大采坑,要尽快组织回填,确保雨季的安全。集团公司安全监察局要牵头,组织煤炭生产部、总工办、战略规划部及北遥公司,对煤田火区情况及治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普查调研,出台规范全集团灭火工程的管理办法,对灭火工程进行清理整顿,彻底改变各自为政、管理混乱等问题,构建火区治理的长效机制。要加快推广“井下胶带输送机火灾预警”技术,加强车辆和轨道运输及顶板管理,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煤制油化工企业要加强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环节的管控,要像“煤矿生产过程中可以做到瓦斯不超限,超限就是事故”那样,牢固树立“生产过程中可以做到不发生火灾,出现火警就是事故”的管理理念,切实做到高标准、严要求、重基础、强管理、抓落实、求实效,确保“安稳长满优”目标的实现。电力企业要落实好“二十五项事故反措”,最大限度减少非停事故。铁路企业要加强钢轨探伤及路基、桥梁、隧道等病害整治,减少断轨等事故发生。

(五)全面加强本安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安全风险的预控能力。各板块要按照“本安体系全面实施年”活动的安排和部署,进一步加快本安体系建设步伐,8月底前必须建立本安体系考核评分标准。各子(分)公司要加大本安体系的检查考核力度,将其实施的好坏纳入到“五型企业”建设考评范畴和考核提拔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切实通过本安体系的实施,养成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开展辨识危险源、评估与管控风险的自觉习惯,实现安全工作的超前谋划、超前预想、超前研究和超前防范,推动安全工作由被动整治、结果管理向超前预控、过程管控的根本转变。集团公司安监局四季度要对各单位本安体系建设与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根据考核结果和各子(分)公司内部排名情况,分板块排出名次、张榜公布、挂牌管理;要组织召开好以“如何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为主题的第三届矿长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