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职业教育改革范文
时间:2024-04-01 11:1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专职业教育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但是当前某些职业技术院校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职业技术教育,其教学模式和结构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和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看来,深化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一定模式、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它的特点是思维敏捷、思路灵活、具有创造性;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计算机语言具有逻辑性强,处理问题周密、严谨的特点。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教师在给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应经常进行编程训练。因此,教师应注意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分析试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算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
2.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观念
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思想、功能目标、操作要领等,它是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一方面,它来自教学实践,是教师和学生对某些有效的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和加工的结果。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实际执行者是教学的实践者和实践对象,即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板书+讲解”。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对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教师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用计算机教“计算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当然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在诸多种教育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应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当然,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改革教学模式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3.针对职业教育和专业特点,大胆进行课程整合
三年制势必影响学生的文化基础,但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必需的文化基础已经在高中阶段形成,进入高等教育层次后,学生的文化基础更多表现为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后续的学习能力。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实用一生的知识,只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职业技术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优秀教育,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计算机操作员而不是计算机工程师,所以授课课程应以实用为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精讲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加大职业能力训练的比例。比如可以将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等适当压缩,仅仅将其引入门而不作深入的研究,也可将其作为限选课(要考虑照顾部分专升本的学生)。同时重点开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Flash、Photoshop、网页制作、VB程序设计、VF程序设计等,这些课程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做到精通,并能够举一反三,自学与之类似的其他课程。
(2)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并可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学计划。
(3)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的特点,教学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已毕业的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回炉”――回校进行新课程的短期学习,使知识及时更新。
4.加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现代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础科学的分科分类越来越细,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社会职业则呈现综合性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日益变细,职业知识、技能的交叉面日益加大。交叉职业和新兴职业所要求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大大超过了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它们不只是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已经呈现了一个强有力的态势,它的普及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求职场上逊色于熟悉计算机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作为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现在就业的渠道大大减少了。
因此,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学习手段,会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教师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强化其他学科在计算机专业的融合,虽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认知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学习第二专业。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旅游专业 教育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4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大大滞后于职业技术的需求,相关的职业学校不能及时、快速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这种反差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难以达到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因而需全方位地、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社会对旅游业人才的要求及目前职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决定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课程教育教改应树立能力本位观,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的能力。
1 职业素质
旅游业是服务性的行业,从服务技能和职业素养两方面来看,更重要的是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对客服务的意识、服务态度等。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科学技能发展再快、再先进,我们的行业、企业运用的再彻底、再全面,服务性行业永远只可能以服务取胜。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酒店、旅行社、景点等70%的顾客是因服务质量差而与企业分手,因产品质量和价格放弃再次购买的顾客只各占15%。旅游职校的学生是旅游业未来的从业人员,他们的职业素质决定了企业服务的优劣。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习惯须在校学习期间培养。因此,学校及老师的教学应营造一个企业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服务态度、工作热情、接待礼仪、健康的身心,以及勇敢面对挫折、积极进取的精神。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一直以来,旅游职业教育都是以系统的理论、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主的传统教学思路来制定课程的。理论性内容偏多、偏重,专业化不是很突出,技能训练不足,特别是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课教学仍是两张皮,不能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与行业实操脱轨,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的需要,更难推进旅游行业的发展。有一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切配不熟练、上灶烧不好、餐饮摆台不到位,清扫不干净等现象,这样的学生企业接纳后,还需对其再加工。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技能与理论分开学习,学一段、放一段,学一样、放一样的课程结构,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设计为主。
3 原创思维和创新能力
目前职校的学生是文化素养较低的学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文化素养低,不等于智商低、能力差、无创新。这些学生都有他们闪光的一面,他们好行动、求新异、敢冒险;好表现、求思变、敢尝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设计中要从学生出发,激发他们思变、挖掘他们的潜能,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学生一起尝试探索、实践创新。实践证明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他们的创新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学习和动手能力,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是中职教师教育的最终目标。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主的教学显得十分重要,这种教学就是一体化教学。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让教师从单一的理论传授向行为指导转变,教学场所由教室走向模拟实训室、景区景点等,教学方式也由单一的口授向多媒体、课件、景区景点、网络等多样化发展,从而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实用性和社会的需求性。职业学校要想培养出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否则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在旅游专业课程上我基本采取模拟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备学生、备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因专业理论知识简单而实践性强,所以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准备素材,同时课后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一般是花5分钟复习和导入新课,接下来10分钟由教师讲解新课内容,余下的35分钟交给学生,通过填写工作页巩固相应知识,或小组竞赛加深印象、或通过相互提问提高实践经验。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体,让教材、课件、网络等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例如,讲解到《导游业务》课程中的“导游讲解技巧”这部分内容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先让学生查找相关的案例和影像资料,对教材的内容有所了解,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填写工作页。之后,带学生到当地景点请景区导游现场讲解,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并注意导游的言谈举止,并想办法拍摄成录像,回来后要求学生分析、讨论和学习。这样亲临现场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更便于学生的记忆,同时也能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课后留一些实践性强的、开动脑筋的作业给学生。如讲解欢迎辞时,让学生自创一段有特色的欢迎辞、欢送辞进行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讲解逐一点评;再如:如果你是一名旅行社的经理,想招聘导游人员,请根据导游人员的“素质要求”来设计一道考题。此时可以让学生模仿以下小故事来引出考题:一家公司准备招聘一名司机,有三人前来应聘,主考官的问题是:“前方是悬崖,你们最近能在离悬崖多远的距离停住车?”第一个人考虑了一下说:“2米”。第二个人回答说:“1米”。最后一个人说:“我是不会把车开到悬崖边上去的。”最后他被公司录用了。我们都知道,公司在招聘中设了一个小陷阱,考察了司机的安全意识如何。通过这个小故事让学生思考讨论:导游人员有哪些素质要求?
在为旅游业提供人才保障的教学中,也是我们用心去感受教育教学意义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创新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技能的培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从而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培.模拟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Z].
[2] 黄丽娜.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3] 周伟光,李强.导游实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 许立新.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篇3
【关键词】农村 职业中学 农业类专业 教育教学 改革
农业类专业是农村职业中学的主干专业之一,曾经为农村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农业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已不适应农业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要求,教育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存在许多问题。
一、农业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反映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欠合理;课程安排片面强调学科的传统体系,忽视相关学科的渗透、综合和创新;教学中重视知识灌输、轻视实践的状况仍很普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普遍有待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等。这些问题影响着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制约着农业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农业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改革措施如下:
1. 改革的培养目标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从现实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分析,农村职业中学应该成为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培养新型农民的主阵地。这就要求农村职业中学要对原有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由原来主要培养当地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新农民”转向既要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创业者”,还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当前农职业中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
2. 改革办学模式
农村职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帮助农民创业致富。因此,应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把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重,且以短期培训为主。通过学分制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联系起来。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制订好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用人单位认可、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来说,对于全日制学生,前两年打好文化课基础,到高三根据学生志愿及学习能力进行分流。对成绩好的学生加强理论学习,面向对口升学;对成绩差的学生重点学习专业技术、加强技能培训,面向就业。而对于非全日制的学生,可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既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 改革专业结构
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断调整其专业结构,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职业中学在专业结构改革中,应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废弃那些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成效差、招生困难的传统农业类专业,努力开发具有显著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开发适应就业市场需要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非农专业。使传统的以农科专业为主的专业结构逐步过渡为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结合,以非农专业为主的专业结构。
5. 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要立足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必须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技术需求相适应。具体来说,在课程设计时,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突出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课程要着眼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凸显为三农服务的特性;课程实施注重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应围绕培养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增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主题,建构服务于“三农”的课程体系。
6.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人才的落脚点。要打破课程界限,将相近的学科内容加以重新组合,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教学内容能贴近生产前沿和改革前沿,以便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内容。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农业类专业课实践性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生产考察、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教学方法,把技能传递给学生。
篇4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所面临的现状
由于中专学校的门槛很低,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大都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首先,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备不够完善,有不少学生在进入中职前甚至没有接触过电脑。这就更谈不上实际的操作和运用了。其次,计算机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其发展非常迅速。而许多学校为了节省经费开支,校内的机房设备更新缓慢,导致学生在学校中没有良好的硬件环境,不能及时跟上行业的发展。最后,就是学习的师资力量方面。有不少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为非计算机专业毕业,大多是自学,半路出家,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专业水平不高。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定位
当前,社会上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是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一是就业形势却与需求相反呈下滑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特长,普遍存在着“不软不硬、博而不精”等缺点。中职计算机专业要想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就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正确定位专业目标,根据中职生就业社会所需要的岗位,确定技能教学体系,努力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应从哪些方面实行改革
1 面向社会,给学生以正确的定位。计算机专业的在校学生培养必须是面向职业岗位的,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应该选择一些适合中职生学习的课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网络维护等,给学生以正确定位,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防止盲目、乱投石。
2 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统一课程体系的设置。学生从初中进入中专后,学习的目标改变了,如果说学生在中小学时是以升学作为他们的目标,那么进入中专后他们的目标已经转向了就业。中专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在为学生进行课程设定时,就要根据目前以及将来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的改变,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为学生的将来做好打算。
3 针对中职教育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大胆进行课程整合。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工人,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只有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联,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在此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模式就要相应地改变,不能依照初中时传统的“板书+讲解”授课方法。而应该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选择对应的各种软件以各种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要领,以实际项目或模块为单位,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实用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
4 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教学,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兴趣、潜质和个性也有差异(例如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错,而有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好等),这些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不均衡发展。由于上述差异的存在,如何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方向,难度很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难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因而出现了本专业在课堂教学有的一个“怪现象”: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听课,成绩好的学生也不听课。实行分层施教的优点就是能够使同一个班级学生的能力相近,教师的教学能兼顾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良性的发展循环。
5 在中职中发展创新教育。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教育。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在中职学校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创新教育:首先,教师可以采用交互性强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情感。其次,让学生自主转变观念,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只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化被动为主动学习。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中职院校 教学改革 质量保障
引言: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是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从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规范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以期为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做一点有益的工作。
一个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既需要大批优秀的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中职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它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深奥的理论知识。明确了这个目标,才不致于丧失自己的办学特色、迷失自己的办学方向,才不致于出现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而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又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尴尬局面。
保证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途径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中职院校应认清办学理念,确立计算机教学的新思路
中职教育应当明确以应用技能教育为主,培养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教学指导思想遵循以实用为主的方针。当前社会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网络人才,所以中职计算机教学不应只停留在书本和概念,应该面向社会需求。
二、构建符合中职院校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
各个中职院校应从专业的实际应用要求和社会的需求出发,去构建符合应用需要的课程体系,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并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应该按专业来分,教材的内容要紧扣专业应用的需求,要改变“旧、多、深”的状况,贯穿“新、精、少”的原则,做到“因专业施教”,强制学生修完这门课,并达到合格。其次,全校可以按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设置能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计算机基础选修课,并可以增加其比重,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要求。
总之,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面向实际、突出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开设相应课程,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体现差异性,令计算机课程教学更有现实意义。
三、加强中职院校计算机的教学考核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考核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保证。重视和加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评价与考核在顺利开展计算机教学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核一方面能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所采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引导。比如: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让学生明白应非常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法非常有助于学生踏实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不是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考完就忘记。
当然,平时成绩是由多次小考和作业等成绩构成的,这样做学生平时的压力要大一些,但是有了平时的扎实基础,期末时就会相对轻松些。此外,书本的知识只是考试的一部分,为了鼓励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上机、实验课也要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应该认识到,一个好的考核方法对于学习一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 转贴于
四、注重中职院校的师资培训
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资源,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对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完成和目的的实现都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
一是教师应该通过在职学习、参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深入企业接受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练,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使自己能始终站在本学科的技术前沿。专业知识不深必然会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念。
二是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与本专业有联系的知识,能够将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糅合和相互渗透,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与信心。
三是通过刻苦锻炼,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包括全面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发挥教育艺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具有缜密的思维和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把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结合起来独立完成教研任务的教研能力。最后,教师还应该在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反思、教师间相互学习探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
计算机教学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改善中职高专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五、计算机专业要培养计算机应用型的人才
培养一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要经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的训练和工作的锻炼三个阶段,其中实践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能够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因此该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进行改革,改变纯理论型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讲授仅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与思考,同时让交流与讨论占主导,通过营造这种学习交流的氛围,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通过亲自经历资料查找、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元件选型与采购、原理图绘制,重点突出任务的设计、制作和调试,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快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研发的思想,重塑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发现专业理论知识中的薄弱点后,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弥补,这样既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丰富了工程项目经验,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成为了新世纪人才培养举足轻重的基础课程,在教学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改革和探索,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节拍,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工作需求的建设性人才。以上的一些看法是本人在工作中总结的部分经验和想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与广大计算机教学一线的同行不断交流,共进共勉。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建设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智 中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6 (35)。
篇6
【关键词】中职 旅游类专业 教学改革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183-02
一 引言
旅游业的再发展,使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相当乐观。实践证明,只有把学校的发展、专业的改革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办出特色和水平,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找准位置,适应环境,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全球一体化,旅游饭店业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也是最先接近国际水准的行业之一。只有一定理论或仅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学生已远远不适应旅游酒店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旅游类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为旅游酒店业输送高规格的服务人才是新世纪旅游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对旅游服务业的人才需求,各中职院校纷纷开设了旅游类专业,如何坚持中职旅游类专业办学特色,积极进行专业教学规划,并出台一些保障措施尤为必要。
二 中职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目标和指导思想
1.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目标
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人才为目的,以学生管理、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线,力争用几年的时间,把旅游类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适应现代旅游饭店发展需要的、在同类教育中具有带头作用的中职专业。
2.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继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管理、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中职办学模式。通过学校与旅游行业企业合作、行业工作者参与教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生的管理、模拟旅游管理等途径,把学生培养成管理理念先进,理论功底扎实,基本技能过硬,专项能力突出,能够适应现代旅游饭店各种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 中职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借鉴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方面,我国的旅游业走在了前面。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类专业是一个随着近年的改革开放在各大中专院校中发展起来的专业,其发展远远落后于我国飞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和国外同行。为了适应现代旅游对人才的需要,必须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冲破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计划轻市场的僵化模式,探讨一条新的教学思路。
1.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新型的教学理念来源于对中职教育的思考,因此,中职旅游类专业教学人员应树立与中职教育相匹配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一味追求理论讲解为主,向理论讲解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转变,通过案例和现场模拟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把学生培养成理念先进,实践动手能力突出,能够适应旅游管理行业需求的人才,并将它渗透到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强化,不断地完善,将理念贯彻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2.模拟旅游行业工作环境,营造旅游文化氛围
人是环境的产物。为此,必须在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在旅游类专业努力创造一种“旅游行业从业文化”,如一些旅游宣传海报、旅游景点介绍、餐饮服务图片、学校取得的业绩等。还可以要求旅游类专业全体教师和学生统一着装,微笑待人,彬彬有礼,统一出操,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团队精神;设置值勤督察,督促习惯养成;教室、宿舍要有旅游行业的气息,强化专业意识等。
3.根据旅游行业用人需要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面向社会需求,合理安排一些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根据旅游行业从业需要结合安排课程。既要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如思想品德、事业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也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开设一些实用的计算机课程、旅游服务技巧课程、酒吧服务与管理课程、餐饮管理课程、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等,适应酒店行业对知识面的要求。
4.改革专业教学考核的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要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改革,建立一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各专业特点的考核体系。把“全面考核”“全过程考核”等先进理念贯彻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建立考核信息反馈机制,发挥考核促进教法和学法改进的作用。要通过课程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加重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强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增加作业、课堂表现及实践动手能力等在考核环节评定中的比重。实行考核成绩主讲教师负责制,严格考核过程控制,严格评分标准,确保教师在成绩评定中公平、公正。
5.建立实践性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中职教育应面向社会需求来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针对专业特点,在教学安排中,除实习外,为提高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效性,采取以下措施:课堂操作:在教师精讲之后,根据学生对理论的讲解和引导,提供学生旅游专业的实验室进行练习,让其掌握旅游服务操作技能。观摩考察: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和联络,组织学生观摩旅游服务的工作流程,并通过工作人员讲解,提高对知识和实践的深度掌握。顶岗实习:通过一段时期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学到实践知识之后,然后再回到课堂,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此外,还可以组织好技能比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定期进行全专业的技能比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在竞赛和考核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要求每届学生必须获得餐饮服务员和客房服务员资格,鼓励学生考取调酒师证书、导游资格证等。
四 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思想保障
要从学校层面研究如何进行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抓好工作落实。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对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进行动员,做出安排和部署;制定并下发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保障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由此形成以专业教学部门为重点,教辅及相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
2.组织保障
为加强对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旅游类专业应成立由中职旅游相关教学部门主任、教学副主任、教务处等参加的专业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由本系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和校内外专家参加的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以确保旅游类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3.政策保障
为稳步推进中职旅游类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教学改革发展计划》《关于加强教学工作的意见》《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条例》《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条例》《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条例》《教师考核办法》《教师系列职务评审试行办法》等。特别是为支持旅游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试点和建设,中职学校应对旅游管理类专业采取特殊的倾斜政策,重点保障实践教学建设和学生实训在经费上的需求;在教师引进时优先保证其需要,特别是对实践教学急需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在学历上适当放宽要求;在图书资料购置、教材出版、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4.资金保障
为支持旅游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中职院校应采取倾斜政策向旅游类专业拨款,加强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
5.教材体系保障
教材建设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构建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中职旅游专业的教材以自编讲义和选用有关教材为主。在未来的几年里,中职院校应与开设同类专业的院校合作共同编写和出版与中职旅游教学相匹配的专业教材;与有关旅游饭店合作共同编写突出服务规范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教材;与旅游饭店管理工作者合作编写旅游饭店管理实务等教材,初步形成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材体系。
6.师资保障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作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课程模式,应加速教师评聘制度改革,将“双师”素质要求制度化,完善师资培训体系。
此外,应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中职旅游专业应依托校内校外两种实践基地,发挥各自的长处。走校企结合、产学合作之路,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还需要把质量控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控制,重点放在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上,保障教学质量的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建军.地方高校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新思维[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Z1):67~70
篇7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才市场需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目前一些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现状是,教学环节增加了模拟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但仍然沿袭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需求脱节,校企人才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学生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此,本文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会计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我们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普高升温,中职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或倾向,学习自觉性、自信心差,没有学习热情。有的学生表现为时冷时热,即学习的积极性维持时间不长;有的学生表现为厌倦、逃避学习,尤其是理论课学习,上课纪律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做作业,害怕考试或对考试麻木不仁。而专业实践课上,虽然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不少学生并不是出于求知的需要,而是出于一时好奇或觉得好玩,或者是对理论学习的一种逃避。因此,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面对此种现状就必然要走教学改革之路。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初中级会计人才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必须适时地对已有的教学模式加以调整,由原来传统的重理论、重体系的学科教学模式向重实践、重技能的模块教学模式转变。
1 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现状
1.1 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施的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仍然受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虽然加大了实习实训教学的力度,但由于受学科教育的影响,不能按照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
1.2 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然而,在长期的会计教学中,一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掌握得较好,到实际工作中却难以适应。由于课堂上不可能提供一个仿真场境,让学生直接参与经济业务的处理分析,也不可能顺序地、真实地再现整个财务账套的制作过程,只能简单地介绍几大流程的步骤,而去企业实习又有诸多条件限制,因此,学生很难有真正实践的机会。目前虽然部分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但教学重心没有真正向实践技能训练方面转移,受“通才”教育理念的束缚,仍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针对性,没有以理论够用为度,导致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弱化;教学内容注重于准则、制度的讲解,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内容;教材内容陈旧老化、交叉重复、内容偏多、理论偏深,造成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安排;由于缺乏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认识和调查研究,没有按照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组织教学,使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1.3 成绩考评方面
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的闭卷、笔试形式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仅以一次成绩作为成绩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忽略了实践能力的测试。这种“纸上谈兵”式的应试教育,造成校方认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却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呈现出严重的高分低能、校企人才评价标准脱节现象。成绩考评体制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1.4 师资队伍方面
教师没有实际会计、审计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中照本宣科,鹦鹉学舌,传授的“技能”犹如空中楼阁,学生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师资短缺,整体素质偏低,“双师、素质型”教师严重不足。有能力的会计教师到企业做兼职会计,有些学校不但不支持、不鼓励,还被认为是在“干私活”,甚至想方设法进行卡、管、限,其实教师从事会计兼职工作正是他获取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和充实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这是派送教师到企业进行一般的参观和实习所无法达到的。
2 改进措施
2.1 转变观念、注重实效
作为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充分理解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实际会计岗位需求作为教学的方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变“传授知识”为“传授技能”。教师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意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会计、税收、审计等专业技术手段,以及计算机财务软件的应用。以最新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技术手段武装我们的学生。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建构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人才培养途径等诸多构成要素。它所解决的是中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中职教育,不是学科教育,不能纸上谈兵,更不能理论说教。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会计岗位模块教学为中心、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公司式”人才培养模式。“公司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按照公司内部会计及相关岗位要求,规定岗位职责、权限划分及审批程序,明确各岗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流程及票据传递程序,进行全方位模拟实践。同时,按照岗位模块组织教学,使学生明晰岗位设置并掌握各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统一校企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使学生真正具有企业所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2.3 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压缩理论课时,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它是通过对会计岗位的分析,以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 形成一个个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模块”,它完全打破了学科体系,课程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体现出很强的职业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思,在实践教学环节摒弃学科理念,展现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及其操作流程、管理制度与技能要求,使学校所学与工作所需保持一致。
2.4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会计模拟教学
教学中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倡导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效率和效果。“互动性”是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龙眼”,师与生、教与学需要互动,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自助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的方式,在中职院校理论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改变多年来采取的教师课堂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法,应增加学生自行分析、思考、动手的机会。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也可以小组或教学班集体讨论、请学生上讲台讲课等等,教师有针对性的择要答疑解惑。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得更灵活更透彻,课堂气氛更生动活泼。提高会计模拟实践课程的质量, 会计模拟实践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其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会计模拟实践能把学生推向系统学习和自觉实践的主置,提高学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5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改变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要手段的“学校主导型”的考评方法。通过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评价标准,以此为导向,改革考核评价制度。考评的内容力求全面系统,既要考理论知识,也要考实际操作技能、社会交际能力、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品德素质等;考试评价方式力求合理有效,加大平时考评力度,设置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的考试形式,可尝试采用口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调查报告、会计模拟核算考核、证书考试等方式,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参加财政部统一组织的各类考试,并纳入考评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特别强调综合模拟实习与社会实习环节的考核,并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作为考核指标。
2.6 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建立教师聘用、奖励、考核和培养机制,提高他们的工作待遇和地位;引导校内专职教师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能力,鼓励会计教师到社会上做会计兼职工作,参加会计学会、审计学会及相关学术社团组织并任职,承担财政、税务、银行及企业组织的财税培训工作,甚至有计划地为教师到企业短期挂职锻炼出政策、开绿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实际工作经验,也能够展示其自身价值;同时,聘请企业财务工作者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2.7 实习基地建设
加大校外实习工作力度,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与他们建立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关系,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确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合作,企方能够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会计实习岗位,使学生真正进入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岗位实习,使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和实际会计工作零距离对接。
总之,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创新教学方法,理论够用为度,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加强实践操作过程训练,建立和完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拉近甚至统一校企之间的人才评价标准,着力于培养职业意识好,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中职学校会计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文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材料类专业课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03
[2] 陈兆芳:高职会计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构想.财会月刊(综合版).2007.01
[3] :整合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提升会计执业能力转
[4] 王仕民. 德育功能论[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1康复专业中医学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专科诊疗知识,了解中医学养身预防等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充分运用辨证思维方法去诊察病情、识病辨证的能力,从而为临床各科奠定理论基础,具有对基层群体进行健康、养生、疾病预防宣教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备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情感和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操。
2当前中医学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医学专科院校的中医学都是是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实训室操作和临床实习三个部分组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课时少而内容多,课时安排不合理;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3中医学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针对康复专业学生特点,以痗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中医教学质量为目的,围绕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3.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3.1.1提倡“学为主体” 传统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而中医学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如果采用教师平铺直叙的讲授方式会让学生感觉特别枯燥,难以理解,而且容易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我们在提倡“学为主体”的教改中,改变这种“一言堂”模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则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身边的指引者”。
3.1.2丰富教学手段中医学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难懂,例如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生克的规律、阴阳消长的规律,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领会其内涵。如充分利用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嵌入flash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加以展示,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掌握。在讲授腧穴取穴法、针刺手法、灸法、推拿手法等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逻辑思维,又能增强记忆效果。在讲授望诊时尤其是舌诊,比较相近的舌色、舌苔如红、绛、紫,舌苔的腐、腻、滑等表象,如果仅凭语言叙述很难让学生领会,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不仅可以增强效果,而且令学生印象深刻。
3.1.3采用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ing )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基于现实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学生专题或具体病理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以“七情”章节为例:收集学生们熟悉的案例,他们在中学时学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可询问学生范进中举后出现何种状况?后来又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中举后狂喜过度导致癫狂,后来老丈人一巴掌将其打清醒。以学生们熟悉的案例将其注意力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继续给出问题,《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终曰抑郁而致肺痨?《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何被诸葛亮三气而吐血身亡?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引出中医基础知识中“七情”的相关概念及致病特点。学生兴趣很浓,教师可以再次深入询问生活中哪些疾病多与情志有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在课堂进行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人发言,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接受提问,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西医知识解释相关问题,可以提出质疑甚至反对意见。最后由老师总结巩固知识要点。PBL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知识以分析评价、质疑问难,形成探索性、批判性思维,有利于中医知识的掌握。
3.2精简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目前大多数教师普遍觉得学时偏少,书本内容多且面积太广,导致学生们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没有余力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讲究“少而精”。针对学生的兴趣,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如针灸推拿小组、气功爱好者协会等,而教师作为引导者,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在教学中树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真正实现“学为主体”。
3.3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3.3.1加强传统文化熏陶渗透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堪称伦理文化,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教育必是伦理型教育。伦理至上的精神渗透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而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中医药学的发展必然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仁”,而医术作为一种消除病痛、完善健康的手段正是对应了儒家的“仁义”思想。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中医学,在漫长的萌芽、成长、成熟、繁荣中,形成了自身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从耳熟能详的“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到“医乃仁术”等至理名言都表明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我们提倡学生除了认真钻研本学科课程之外,也要博览医古文和中国医学史等书籍,教育学生学习历代名医宽厚的文史哲知识功底和高尚的医德风范,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德育教育。
3.3.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敬业精神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清代《吴鞠通行医记》中亦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李时珍历经二十七年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写成《本草纲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忠于职守,热爱本职的敬业精神.
4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该教改的目标是通过对康复专业学生临床前期教学的尝试,使中医学教学的内容规范化、合理化;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校教学督导组多次深入检查中医学教学授课,他们对教学内容设置、教研室教师结构、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资料以及授课质量等均给予高度评价,对我们的改革效果感到满意。此外,我们通过调查表的形式对两届共计6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1.8%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的引入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既掌握知识又学会思考,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3.6%的学生认为,课外兴趣小组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本来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89.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结合模型能显著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95.3%的学生认识到医务工作的神圣,认为医疗过程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全身心的投入。
篇9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1、学生操作能力低下
由于教学的局限性及理论化,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很“清楚”,但却对放在眼前的主板、CPU、显卡、网卡等实物却不认识,或虽然认识,但对如何组装一台电脑,却一窍不通。
2、专业设置太过笼统
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人都深有体会,计算机包括硬件、软件,硬件包括组装、电子电路知识、显示原理、打印原理、扫描仪等多种知识。软件更是包罗万象,既有编程开发又有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多种知识。计算机知识可谓无穷无尽,而且知识更新快,稍有懈怠就难以跟上最前沿的技术,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利用二年或三年的时间,就想全面地学习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根本是不可能的。
3、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有些计算机专业学生埋头苦学专业知识,整天沉迷于电脑所带来的快乐之中,忽视了待人接物的技巧的培养。其实作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良好的团队精神、高尚的个人情操、个人修养、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有时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针对以上现状,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要想适应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
1、实施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进行一个个项目,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难点。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把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知识和技能。在课堂的项目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会给予学生成就感,从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满头雾水和一脸茫然的结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使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和创新的喜悦。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包括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完全不能与企业需要相衔接,缺乏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就弥补了单一学校教育的缺陷。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知识技能的情况下到企业单位实际实地的进行实习,在工作实习中发现自己技能的缺陷,以便更自主积极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让学生完成学校学业的同时,以“职业人”的身份在校外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施学生学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利用学、用紧密结合,让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两种教育教学场所使学生具有学生和技术人员的双重身份。这种教学方式为用人单位又好又快地培养了急需的新技术人才,同时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后顾之忧,提供了有力保障。
3、学生的自信心培养
自信是人们事业成功的阶梯和不断前进的动力,对人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消极、孤僻。长期缺乏自信会使他们产生“无能”的心理,严重的甚至可以导致心理扭曲,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等可怕心理。教师要根据计算机的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自己完成任务。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自卑感较强的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其特长,及时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激起他们对成功的追求。
4、教师技能实践能力的改革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形式;存在问题;改革
一、职高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职高电子商务专业的现状
互联网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社会上需要的更多是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高科技人才。而电子商务更是将商业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可见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因此,中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为社会培养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中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资金建设实验平台,为学生的学习建设好外部环境。除此之外,中职院校重点在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它们旨在让学生可以兼顾计算机和商务知识,并且能够将两者很好地兼顾。但是这种培养模式也有一定的隐患,那就是让学生在兼顾两者的基础上无法在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例如,电子商务的学生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比不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在商务知识方面又比不过商学专业的学生,基础薄弱,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一定的阻碍。电子商务是一门把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商务上的学科,要求学生要有实践能力,把学过的专业知识很好地融入实践中。电子商务学科需要专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可能还达不到相应的要求。
2.职高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很可观,但是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个学科,大多数院校都没有办学经验,在电子商务教学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目标不准确。很多的中职院校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将电子商务专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只是培养都懂计算机和商务的人才,这和电子商务的实质和发展是相悖的。这种培养模式就令毕业的电子商务大学生因自身优势不明显,而没有合适的工作可以选择。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学生可能在计算机或者是商务某一方面比不上专业的学生,导致失去工作机会。其次就是教学内容传统没有创新。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不成熟,很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计划上没有合理的规划,只是把计算机、经济、金融、商务学科放在一起学习,而没有将这几个学科有机地结合,造成教学计划失衡。还有,电子商务专业的教材也不完善,很多教材都没有结合当时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势,造成学生学习的电子商务知识落后于现实的电子商务状况。由于电子商务发展的不确定性,很多人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模式都有不同的认识,难免出现争论和分歧,这也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状况不好的原因之一。虽然中职院校对电子商务教学模式都有规划,但是由于模式过多,始终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模式。电子商务教学模式不应该一成不变,要根据现实中的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创新和改变,以适应时展的不同要求。
3.职高电子商务专业存在的师资问题
中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大多数可能都是从其他专业领域指派过来的,之前没有涉及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难免教学经验不足。他们对电子商务知识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来自教材和课外书籍,对现实中的电子商务状况并不了解,在教学时往往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些教师本身没有从事电子商务经历,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也会有所偏颇。
二、职高院校电子商务的改革点
1.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形式多样化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展的要求有所变化。电子商务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进行电子商务的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制订教学计划,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做好引导工作,创新教学模式,采取更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首先要了解电子商务的概念和意义,并且对电子商务能有一个很深的认识,最好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或者是曾经从事过电子商务工作的,这样才能教给学生真正的电子商务知识。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给学生课题和时间让他们去讨论,对于课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不需要批评他们,只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就好。网络技术在不断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也要有相应的改变和更新。例如,教师不时地增加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讨论、故事分析、网上信息搜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新知识,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去探索有关的课题,并且有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和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Flash、数据库管理,并且定期开展电子商务竞赛,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2.安排新的课程规划
电子商务是计算机技术与商业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不是简单的学科相加,而是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对于课程上面的规划,教师要有一定的目标和原则。电子商务的基础课程有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教程、数据库管理、C语言程序设计、营销管理等,核心的课程主要有物流管理、经济法、电子支付与结算等,这些核心的课程能改变,但是学校的教学重心可以有所不同。不同的中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发展方向的不同,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一些新型的课程。例如,对于有些专业的会计部门,中职院校就可以相应地开展一些会计与电子商务、基础会计等课程。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选择相应的学科,有目标地学习。对于偏农业的中职院校,就可以安排一些农业和电子商务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农业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3.安排完善的实习和培训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所以学校也要安排相应的机会给学生去实习或者去接受培训。专业实习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而电子商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所以实习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的一种形式。学校要对专业实习重视起来,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学校可以建设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机会和环境进行模拟学习,例如,网上交易、软件实验等等,让学生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学生可以在专业实习中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实习培训中,建立兴趣小组,自己建立网站进行电子商务的运营,锻炼自己的能力。学校也可以和相关的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向企业推荐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
电子商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必将渗入到各行各业中。所以,电子商务专业的开设和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职院校要认识到这一点,认清电子商务教学现状,不断创新,推动电子商务教学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敏.中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创新教学之思考[J].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2]纪超.浅谈中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J].商业经济,2006(6).
[3]雷玲.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改革及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7).
- 上一篇:基层治理意见建议
- 下一篇:关于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