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意见建议范文
时间:2024-04-01 11:1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治理意见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建立精简高效符合法律监督工作内在性质和规律的工作机构
与国家、省、市级院相比,基层院相对而言人员少,不能与上级院的机构设置要求逐一对口,应根据情况,根据工作性质适当精简合并整合,最佳地利用现有资源,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充分体现检察工作的法律监督特性
检察机关一定要把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贯穿在各项工作的始终,制定一切规章制度、实施方案,采取的方法措施都要围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主线和主题开展。检察机关特别是上级检察院和领导干部,要把关注重点放在法律监督工作上,不要口头上、文件中空谈法律监督,要改变单纯强调办案,过于注重办案数量,只看数字的形式主义做法,要注重检察工作的法律监督效果,一切以此为宗旨和衡量标准。
三、检察工作一体化,实行系统管理方法
就是把管理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对组成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以实现总体方针和目标。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各分系统协同作用,互相促进,使总的作用大于各分系统作用之和。
四、建立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每个部门、每项工作、每个环节,从整体到部分,从领导决策层到执行实施层,从检察长到一般检察官,都必须制定一套具备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做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度规范,有纪律约束。大体可分为思想政治类、议事决策类、办案工作类、内外监督类、教育培训类、奖励惩罚类,每类中还有诸多的子类制度,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制度管理体系。
五、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科学统一的考评标准
对于检察人员和内设部门要科学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目前统行的是百分值考核,要创造一种分值转换办法,可在分类考核后再进行转换,统一实行百分值考核。
六、过程控制并加强科技强检,实行信息化管理
过程是指利用资源并通过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履行具有较强的程序性,一个程序接着一个程序,一个环节连着一个环节,一些错误的行为、违法违规的行为,一些不当的措施,往往产生于这些程序和环节中,影响案件和工作的质量。因此,有效的管理应当更加注重对过程的控制,它可以防患于未然。把好入口关,过程关和出口关,每个环节做到有效控制,把低质量、错误行为阻断在起始阶段和流转过程当中。建立起一套规范的便于监督的图表式的办案和工作的电子流程,明确各环节的主体、责任、程序、措施、时限等,与案件和事件一同流转。
七、加强上下级领导关系,确保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地方的干涉和影响
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要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关系,在行使检察权问题上,上下级院之间要检(政)贯通,上命下从,上级检察院有权撤销、变更下级检察院的决定,有权直接办理和指令办理下级院管辖区域内的案件,对上级院的决定下级院必须执行。建立下级院向上级院报告工作制度和上级院巡视督查制度,对基层院在工作中遇到的干扰和阻力上级院应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为基层院树立执法权威。
篇2
一、明确依法治村主客体,进行针对性治理。
(一)明确依法治村的主体。确认依法治村的主体标准,在于他在依法治村实践中是否享受法律、法规和制度所规定的权利和是否应承担相应的义务。根据这一标准,依法治村的主体应为:(1)村党支部委员会;(2)村民委员会;(3)村生产经营组织;(4)村民。他们是对村党支部委员会为领导、以村民委员会为主导、以各种生产经营组织和村民为基础的多层次的集合主体。
(二)明确依法治村的客体。依法治村的客体,是指依法治村所指向的对象。通俗地讲,就是治理什么?在农村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所以,依法治村的客体也是呈多样性的,在开展依法治村的实践中,要建立健全各种法律规范,根据社会关系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法律调整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二、具有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制度措施落实。
(一)制定依法治理规划措施。结合本地实际,镇委、镇府在规划中提出了“四五”普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普法对象,以及普法活动的步骤、方法和保障措施等。为制定这个规划,镇普法办还组织人员专门到各村、各单位调研,征求他们对制定普法规划的意见。
(二)建立健全依法治理组织机制。建立了“四五”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由分管政法的副书记任组长,抽调15个部门负责人组成成员,下设普法办公室,专人负责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各村居和部门建立了112个领导小组,共有成员358名。
(三)建立责任制和监督机制。镇委、镇府把“四五”普法工作列入有关人员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并作为奖惩和任用干部、评比先进的主要依据之一。进一步完善了人大的监督职能,强化群众民主监督权利,建立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
(四)建立普法宣传教育队伍。镇委、镇府专门组织挑选了20名普法辅导员和80多名村居部门宣传员(联络员),深入村居、厂矿企业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三、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崇高的法律意识。
普法宣传活动系统化开展和重点宣传相结合。每年3月份围绕“两会”,都要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法律法规宣传;每年六月,开展禁毒宣传活动;针对青少年迷恋网吧这个突出问题,每年9月在青少年当中开展“迎接网络时代,拒绝网络毒害”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每逢“12.4”普法宣传日,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普法活动。今年4月份,围绕防治非典中心工作,大力宣传依法防治非典暨《传染病防治法》等。
开展对各类重点普法对象的普法教育。健全干部学法制度,坚持学法登记。领导干部每季度集中一次学习法律,一般干部每月学法不少于4课时。还邀请专家举办WTO知识讲座;瓯北镇中学、瓯北镇职业中学等大部分学校都明文确定了一学年的法制普及课;我们结合暂住人口管理,利用《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必读》一书,在外来人员集中的企业进行辅导学习。据统计,近几年受教育人达176200人次。受普法教育率达70.48%。共购发普法用书15000余册,印发各类宣传资料45600余份。
篇3
【关键词】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普遍问题;控制建议
前言
高层建筑施工是一项资源投入巨大的生产活动,对高层建筑的施工管理是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全方位管理。可以说,成功的施工管理,能促进高层建筑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进步。所以,如何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管理控制措施就成为当前高层建筑施工建设的首要课题。可以说,其管理控制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品质和施工质量。所以,认真做好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高层建筑的施工是牵涉到各个方面的细致工作。概括起来,其施工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正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体量大,致使其建筑地基必须达到足够的强度,这样才能够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因此高层建筑基础多为深基础,持力层一般应嵌入微风化岩层。同时,高层建筑要满足人防面积、停车位数量等建筑功能方面的要求,更要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结构抗浮等问题。第二,高层建筑子系统多,要求精度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量采用,对施工管理的协调要求较高。第三,高层建筑要求施工具有高度连续性,而且从建筑结构和使用功能等方面,针对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工期紧的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第四,防水质量要求高,安全防护要求严,立体交互作业多,机械化程度高。总之,高层建筑因其显著特性是“高”,从而引发出诸多不同于其它建筑的特点来。也正因为如此,使得高层建筑在施工管理中暴露出许多不足和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高层建筑施工质量。为此,必须在正视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来加强管理。
二、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由上述可看出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它是工程开工后施工活动能有序、高效、科学合理进行的保证。但当前,在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施工预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现如今,许多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施工预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应对措施。特别是在某些高层建筑工程当中甚至没有明确的施工组织和管理预案。对于施工工程的各种需求并没有计划及相应的施工措施,可以说施工管理水平较差。在一些高层建筑施施工中即使有施工预案,其编制的质量也普遍较低,只是简单的画出了一张工程进度表及布置图等,根本没有明确施工预案的实际意义。
2.工作范围界定不明确
在现行工程管理体制下,施工管理分包现象越来越普遍,使得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明确具体。这一方面是由于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要求不明确,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带来的一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也会给施工管理的协调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这些施工管理问题定会为以后的高层建筑工程施工造成更大的影响。为此,必须先正视这些问题,然后寻找解决办法,对其加以控制,促使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三、对高层建筑施工管理进行有效控制的几点建议
现如今,随着社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高层建筑企业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需要根据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施工管理控制措施,以适应建筑市场新形势的需要,促进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1.切实做好施工组织和管理预案
高层建筑施工单位应针对施工特点来编制严谨、详尽的施工组织和管理方案,用来指导整个施工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加深,高层建筑工程施工预案应由原来的纯技术性文件逐步转变为技术管理文件。施工预案内容应主要包括:施工工序的安排,各工种进入工地的时间,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法,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预控措施等。此外,由于高层建筑施工交叉作业多,所以必须有可靠的安全措施来防范可能发生的事故。总的来说,在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工作的具体内容,对人力、资金、材料、机械和施工方法等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和控制。并按照技术和经济原则,对施工质量、工期、成本等进行有效控制,使工程施工达到质量好、工期短、成本低的最佳效果。可以说,切实做好高层建筑施工组织和管理预案,是施工单位管理项目的总规划,有其理论意义,更有实践意义。这对提高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缩短建设工期以及控制施工成本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可以说,高层建筑的工程变更会给其工程量的增减和工程造价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变化,极端情况下会出现工程造价难于控制的局面。为此,一定要严格控制高层建筑的工程变更。各部门应切实做好调研工作,弄清开发商的真实意图,对施工场地进行详细勘察,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工程量,力求工程变更最少,从而有效确保工程造价。
3.做好施工监理工作
从高层建筑结构复杂、工程量大、涉及工序多等特点,我们不难看出,高层建筑施工监理十分重要。可以说,它是监督工程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进度、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可以有效协调关系,确保工程施工正常进行。这就要求施工监理师在严格规范自己的基础上,对施工整个过程进行科学有效地监管,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要进行适当的惩罚,以督促所有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严格遵守施工规章制度,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确保整个施工正常进行。
4.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
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人员的水平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为此,首先就应加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尤其是施工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高层建筑工程的特点,对每个环节做到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并全面协调好施工中的各种关系,合理组织各种资源的投入数量、数量,有效提高对时间的充分利用,以合理缩短建设工期,有效控制施工成本。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层建筑工程中,成功的施工管理,能促进高层建筑和企业的长期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的不断前进。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就要求在搞好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工作之外,切实做好施工监理工作,对施工管理进行全方位地控制,并注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水平素质的提高,从而使高层建筑施工水平得到质的飞跃,最终促进高层建筑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桂林.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刍论[J].工程管理,2008,(04).
[2]罗倍增.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应注意的事项及对策[J].科学之友,2010,(03).
[3]孙爱忠.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4).
篇4
关键词:基层 理论学习 建议
近年来,公司各基层单位对理论学习工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基层理论学习呈现出不断加强、深入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随着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基层理论学习呈现出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还存在不适应、不完善的地方,还有不少差距和不足
1.思想认识逐步深化,但主动性自觉性不够强,必须进一步在加强引导、启发自觉上下功夫
经过近年来的思想发动、舆论引导、氛围感染和实践感受,广大基层职工对科学理论的理解认识不断深化,对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尝到了学习理论的甜头。多数职工感到通过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但从基层调研中也感到,党委机关对自身的理论学习重视程度高,抓落实力度大,但对基层的理论学习有时只限于制定下发了计划措施、提出了规定要求,跟踪问效,指导帮带不够;基层单位则往往满足于时间、人员、内容落实了,至于如何联系实际、如何指导和推动工作等研究不够;一些职工存有单纯任务观念,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天数和篇数,还有的认为身在基层、岗位平凡,学习创新理论够不着、用不上,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无所谓,缺乏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把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作为基本前提。一方面,要强化各级抓好理论学习的责任意识。坚持把抓好基层职工理论学习作为各级领导的重要政治责任,按照“公司党委统揽、业务部门指导、基层支部主抓”的思路,加强挂钩帮扶,逐级明确帮带措施,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生动局面。另一方面,要强化广大职工学习理论的主动意识,讲清学好理论的重大意义和学习实践的极端重要性,引导职工懂得为什么要学,有什么好处、什么用处,切实认清“不学真不行、真学真管用”,以真信促真学、促真用。
2.内容体系不断丰富,但目标要求不够明确,必须进一步在区分层次、统一规范上下功夫
近年来,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这些最新成果为武装职工头脑、指导公司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领。但另一方面,理论体系越丰富,职工需要掌握的内容就越多,学习理解的难度就越大。在基层调研中一些职工反映,总觉得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该学,学了很多,但很难一下子说清学了什么、提高了什么。有的职工表示在理论学习上没有目的和方向,学习内容零散、不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目标和要求,基层在组织职工学习过程中大都感到无所适从,往往抓起什么学什么、学到哪里算哪里、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同时,伴随职工成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批80、90后高学历人员参加工作,一个单位既有初中生、高中生,也有大专生、本科生,但多数单位在组织理论学习中仍存在“一锅煮”、“大呼隆”现象,如何解决“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已成为基层开展理论学习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理论学习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我认为,在上级有关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要综合考虑基层职工思想基础、学历水平、理论素养等因素,分层次明确和规范基层职工理论学习的目标要求。
3.方式方法不断改进,但整体效果不够明显,必须进一步在适应需求、探索创新上下功夫
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落实胡主席提出的关于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指示要求,积极探索,不断拓宽理论学习的方法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基层职工欢迎。但我们在调研时也发现,虽然方式方法有改进,但效果还不明显,特别是当前80后、90后逐渐成为基层职工主体,他们大多观念开放、思维活跃、追求民主,厌烦枯燥钻研、呆板说教、硬性灌输,如何抓住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深化理论学习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现实课题。在基层调研时,有的职工认为目前的理论学习缺乏鲜活的方法手段,感染力、渗透力、吸引力不够强;有的职工反映更易于接受事例、数据、典型教育的方式;也有的职工反映喜欢通过网络等现代传媒学习理论。还有的职工在座谈中谈到喜欢互动式、开放式、研讨式的学习方法。我认为,要积极探索与时展同步、与使命任务合拍、与职工思想共振、大家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法形式。一要体现通俗化。紧密联系基层建设和职工实际,以简明扼要、通俗易记、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大道理讲小、小道理讲透,把深奥的理论“翻译”成大众化的观点,为职工学习创新理论搭桥铺路。二要体现多样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职工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科学理论的实践魅力,有条件的单位可聘请专家教授,采取理论大讲堂、专题辅导报告等形式,帮助职工释疑解惑。充分发挥文化对基层学习的促进作用,组织职工把学理论的心得体会,编成快板打出来、排成小品演出来、画成漫画展出来,牢牢把握主阵地。三要体现现代化。用好网络等现代化学习载体,建立网上理论学习书库、视频库,开设博客论坛,开辟“理论学讲堂”、“名师讲坛”等栏目,打造健康向上、富于时代气息的职工学理论知识平台。
4.指导地位得到强化,但学习与运用有脱节,必须进一步在知行转化、推进工作上下功夫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等一大批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进了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和职工全面发展,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牢固确立。但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单位对如何实现学习成果转化思考不多、研究不深、重视不够,学用脱节。有的职工反映理论与实践有脱节,解释不了现实,深入不到职工日常工作生活中,有的职工不善于运用科学理论回答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当前,制约单位科学发展和职工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一些陈旧、保守、片面的东西仍在悄悄发挥作用。要广泛开展建言献策,“一人一例”、“多人一例”研讨攻关等活动,组织职工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把与科学发展要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观念想法逐个梳理出来,辨析清楚,通过破旧立新,真正把科学观念树立起来、推广开来。要坚持以岗位实践为支撑。实践证明,小岗位也能实践大理论。对基层职工而言,本职岗位就是践行科学理论的最好平台,当前工作就是促进知行转化的最好抓手。要引导职工眼睛向内、扑下身子,从自身做起、从当下做起,把政治热情和学习成果转化为干好工作的精神动力和实际行动。要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牵引。创新理论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金钥匙。必须抓住影响制约基层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和职工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思维、统筹的方法破解难题,以问题的破解检验知行转化成效,推动公司建设科学发展。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问题;手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基层医院的检验科的现代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为我国各基层地区的患者身体健康检查做出了准确的诊断,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质量作为检验科室的根本,直接关乎患者的诊断结果,是检验科室建设工作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目标。然而,就我国基层医院目前普遍情况来看,其质量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作为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文件,能够对工作行为产生管理、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基层医院忽视制度的意义,因此并没有建设完整的医院管理制度。检验科室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其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失去了应有的指导、管理与约束,或者制度建设缺乏可行性,导致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大大降低了检验科的质量管理水平。
1.2检验人员的素质不够高从普遍上来说,我国基层医院检验科的检验人员多是中专生,其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其中检验专业的学生也为数不多,许多人都是改行而现学现用的。从职称上来看,基层医院检验科绝大部分是初级、中级技术职称,高级技术职称的检验人员几乎没有。检验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是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
1.3责任不明确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基层医院检验科室的一大难题是责任的不明确性。在基层医院中,由于规模较小,个人身兼数职,各级人员的工作内容往往不明确,尽管存在着高级、中级、初级技术人员的级别差异,却做不到“因才制宜”,较难的技术应用可能让初级人员去完成,较简单的检验工作让中级人员去完成,不仅不利于个人能力、专长的发挥,而且还是一种资源浪费行为。
1.4相关科室管理脱节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联系也日趋紧密。然而,在基层医院,检验科室却没有与临床科室做到紧密的结合,导致检验科室在工作的过程中,专业性目的较为模糊,检验结果不如人意。
1.5不重视质评活动室内质控是室间质控的基础,然而在日常的工作中,由于检验科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往往会不开展室内质评活动,或者只是流于形式,对于返回的质评结果也不甚重视。这种工作态度,不利于本科室人员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改正,严重影响了基层医院检验科工作水平的提高。
2新时期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质量管理手段
2.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基层医院应该在参考国家、省、市要求以及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地区以及医院的实际,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制度。例如,值班制度、工作制度、实际操作制度、化验单发送制度以及差错事故制度等等,使检验科室内部的质量管理做到有法可依。这样一来,在完善制度的管理下,检验人员就可以以制度指导自己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作质量水平。
2.2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检验质量由检验人员直接决定,因此要提高检验科的质量管理水平,必须要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例如,加强检验人员对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培训,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各个项目的原理、检验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项、技术操作的规范流程以及检验仪器的专业使用、维护方法等等,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加强组员内部的互相学习,彼此交流工作经验,同时还可以介绍国内外检验科的前言动态信息,以拓展基层医院检验人员的思路,开阔视野。
2.3认真落实责任管理落实责任,是管理手段的重要一环。在基层医院的检验科室,由于相关基础制度的漏洞,医疗责任往往难以真正落实到责任人身上。为此,为了提高检验科的质量管理,防止检验差错乃至医疗事故的出现,检验科室应该认真落实责任管理,做到事出有人、记录完整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手段能促进检验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从而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2.4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的联系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检验科室的工作质量。例如,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可以逐步培养检验人员的临床意识,在检验的过程中,就会注意检验工作与临床医疗工作的结合,从而保证检验结果具有更大的实用性。除此之外,检验科还可以及时收到临床科即将开展的检验项目的反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出改进,提高工作水平。
2.5落实质控措施检验科室必须提高工作觉悟,认真落实室内质控措施。例如,维护、保养检验科的工作设备,并完善登记工作;购买一次性度量器具、检验试剂时,要坚持合法、经济、质优的原则;对于质控的反馈信息,要组织全科室人员认真分析、总结,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3结束语
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质量管理,不仅影响着一个医院的运行,而且直接关系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新时期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认真落实责任管理工作,同时注意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的联系,落实质控措施,从而促进基层医院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安民.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与管理总结[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5).
[2]刘玉兰.加强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7).
[3]曾红儒.基层医院检验科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7).
篇6
【关键词】基层检察院;经费保障;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94-01
一、基层检察院经费保障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由于县级财力困难,导致基层检察院经费保障不足,运转困难,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1.县级检察经费保障不足,缺口大,负债多。
2.中央财政和上级财政给县级检察院补助的专款到位较慢,配套不够理想,存在有地方截留现象。
3.基层检察院的经费保障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当前的检察经费保障机制只能是参照上级的一些做法。
4.基层检察院经费保障不能一步到位,检察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年初预算“以收定支”“收支挂钩”,年初预算只能保证人员经费及略高于一般行政机关的日常公用经费,办案和办事经费需要根据估算罚没收入安排支出,或根据办案收缴赃款的入缴库情况进行追加。这种“以收定支”的方式给检察机关的经费支出留下了资金缺口。由于财政资金高度紧张,致使维持正常运转的公用经费不能及时、足额按月拨付检察院。
5.检察职能难以正常发挥,降低了破案率。在新形势下,违法犯罪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县级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依法履行职能和因此而产生的经费消耗也相应上升,但由于办案经费不足,装备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少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不能充分应对新形势下查办职务犯罪的挑战,导致破案率下降。
6.从优待警政策难以落实。检察官职业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在一线的办案干警如生活饮食无规律、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大、患病率高、还有一定的生命危险,但干警们加班超负荷工作应有的待遇得不到落实;医疗保险执行的是一般公务员的标准,未给予特殊补助;更未建立与其职业风险相匹配的商业保险制度。
二、切实建立和完善县级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基层检察机关经费保障机制,应从经费供给、内部管理及机制创新等政策措施入手,并坚持“分级负担、收支脱钩、确保基本需要、保证重点支出”的原则,确保检察队伍的战斗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制定基层检察机关经费保障的最低标准
一是上级党委、政府尽快建立县级检察经费保障机制,不能以参照执行其他单位的标准。二是将县级检察经费保障情况纳入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以提高此项工作的执行力度。三是检察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后,检察部门也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严格收支“两条线”保证各项罚没收入依法应收尽收并足额上缴,对应收未收、应罚未罚的检察执法人员,要严肃处理,以遏制可能出现的检察罚没收入非正常大幅下降的现象。
(二)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一是建立建全财务管理及支出管理制度,对各职能部门的支出除自侦外应实行定额管理,超支不补,节余留用,同时在经费使用分配时,体现重点向一线倾斜的原则。第二是检察机关80%的人员在基层,80%的业务量在基层,80%的经费困难问题也在基层。在坚持“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前提下,上级检察院要加大对下支持和指导的力度,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是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办事效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差旅费管理制度,控制出远差、长差,最大限度地节约差旅费开支金额。第四是加强车辆管理,推行警务用车改革试点。实现车辆配置标准化,使用制度化、管理规范化等措施,让检察车辆姓警,实施警务用车改革。
(三)制定并实施从优待警政策
为了解除检察干警的后顾之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应创造条件,实施从优待警政策。检察官与会计师、税务师、工程师、医师一样都是参加了全国统考才取得的职业职称,也应享受相应的职级待遇。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可借鉴一些地方的做法,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廉洁从检退休金制度,以激励检察干警廉洁从检、廉洁从政的行为:在为检察干警办理本地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由政府另外增投重大疾病等险种,并为一线干警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采取多渠道投入的办法,进一步加大检察干警抚恤基金规模,提高抚恤标准;加快公务员经济实用房的建设,解决检察干警住房难问题;针对检察干警工作的特殊性,研究制定检察干警超时工作补助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到位。
(四)建立对检察部门的考评机制
探索对检察机关的“绩效预算”,把经费供给同检察部门的业绩考核相结合,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目的。参照国外一些好的做法,对检察机关的考核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侦查指标。将职务犯罪案件按性质和危害程度分类,规定各类的犯罪率和破案率。二是刑事检察办案指标(批准逮捕和公诉案件)。三是软指标。主要靠群众和其他机关对检察官依法办案、服务为民满意程度的打分。如果在预算年度结束时检方在这三类指标上不能让人满意,那么下一年度的预算就会被削减,反之则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预算。
篇7
【关键词】基层医学检验;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4-268-02
前言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中,医学检验的主要工作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数据,所以,能否向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得到患者和临床的信赖和认可,满足患者和临床的需求,始终是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问题。医学质量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成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现状
1.1质量管理意识存在问题
根据目前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发现的问题,部分基层从事医学检验工作人员,没有树立良好的质量控制意识,这就需要质量管理的作用不断提升。许多管理人员和医学检验人员,由于缺乏质量管理观念,从而降低对医学检验质量的要求,这就为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埋下隐患。在基层医学检验过程中,其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通常是两个原因造成的:(1)由于临床医学检验需要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执行,并且许多检验人员没有具备相应的能力,这就为质量管理造成阻碍。需要检验人员能够树立良好的质量管理观念,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确保检验工作的效果和质量。(2)许多医院的领导对缺少医学检验的重视程度,这使得医学检验的流程和规范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这样的检验结果会很难得到保证的。
1.2检验条件问题
基层医院受到发展条件的限制,其医学检验设备、设施不够完善,资金欠缺和专业人员的匮乏,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缺少经验丰富、有经验有资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是保证高质量检验报告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限制了检验项目的开展,也使得医学检验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1.3检验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大多数医学实验室来说是新生事物,从管理层到一般工作人员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依据、方法甚至目的都缺乏了解,更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经验,所以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得许多问题没有得到积极的解决,医学检验过程中没有按照质量管理流程进行操作,岗位人员的职责没有履行,使得检验质量很难保证,所以要加强检验管理体系机制的建立。每个实验室的具体情况不同,质量方针和目标也不同,质量体系的建立要符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不可过高或过低。
2优化对策
2.1加强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许多医院的治疗条件和诊治能力都得到巨大的提升。同时对各种的管理制度提出要求,所以医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编制质量体系文件,包括制定质量手册和质量计划,制定检验标准化检验操作规程,同时要不断优化和提升质量管理文件机制,使更多的检验人员的工作质量得到提升。
2.2让医学检验人员树立起质量管理意识
根据目前临床医学检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保医学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使观念和行动上发生改变。为有效提升基层医学检验质量:(1)首先要提高医学检验科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调动医学检验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医学检验过程更加规范,并增加医学检验人员的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使检验质量获得提升;(2)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要定期接受培训和学习,要求所有人员要符合对应岗位的资质要求,建立人员档案,培训记录应完善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培训者、被培训者的签到,培训后的考核及验证。实验室要定期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能力评审,并形成书面记录计入个人档案;(3)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检验质量管理制度,使医学检验人员的操作符合规范流程,同时增加患者满意度调查的考核机制,,从而转变检验人员的工作态度,促使医学检验人员能够更加专注检验工作,保证检验质量更加准确。
2.3加强医学检验中进行有效沟通
根据目前治疗和护理条件,要求检验人员能够熟悉患者病情的发展,同时增加与医护人员的交流和沟通。遇到检验结果和临床诊断不符的结果,要和临床医师及时沟通,必要时复查,要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显示患者有生命危险或疾病有重要變化时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为临床医师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医务人员能依据检验数据,不断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加深医学检验人员与医护人员的合作能力。
2.4加大对医学检验考核评审力度
实验室管理层应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规定,定期对所有的运行程序进行系统评审,包括内部评审和管理评审,内部评审要有合格的审核员,评审周期为每年一次或每半年一次,包括参加室内质量评审和室间质量评审。质量评审是针对实验室全部的医疗服务进行评审,确保在患者医疗护理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服务质量,并及时进行必要的变动及改进。质量评审的周期为每年一次。面对不断变化的医学发展,医学检验的作用更加明确,需要更多的医护人员重视医学检验工作,加大对医学检验考核力度,使检验人员的工作更加规范合理,提高检验部门的功能作用。
2.5加强医疗检验设备管理
实验室设备包括仪器设备、参考物质、消耗品、试剂和分析系统等。实验室应定期检测并校准仪器和设备,制定设备管理程序,对设备的安全操作、运输、储存和使用等过程进行规定,以防污染和损害。建立设备维护程序,形成记录并归档保存。大型设备的使用,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操作,从而加强对医疗检验设备的管理工作。检验设备的稳定与否和检验结果密切相关。
3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发展
3.1临床医学检验的自动化管理
将自动化管理应用到临床医学检验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功能,使整个临床医学检验流程有效的控制,使检验质量获得稳定的基础。在目前医学发展过程中,已经将自动化管理作为发展核心,并成为主要的应用成果。根据计算机技术的特点,能够融入更加广泛的医学检验,同时也会对检验结果和质量的精准度有效的保证。另外能够面对大量的检验工作,使检验过程稳定高效的运行。同时也能将各种检验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到医护人员手中。
3.2循证检验医学发展
按照临床医学检验发展趋势,许多原有的医学资料和方案,能够得到验证。在目前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许多治疗方法和试验内容,都能通过临床医学检验获得验证,并作为治疗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在目前循证检验医学发展过程中,能够根据临床疾病的特点,使医学研究的成果和试验获得验证,并能够对医学治疗起到积极的影响,使临床医学治疗和护理更加科学合理。
篇8
1 短肢剪力墙结构
短肢剪力墙结构是指墙肢的长度为厚度的5-8倍剪力墙结构,常用的有“T”字型、“L”型、“十”字型、“Z”字型、折线型、“一”字型。
这种结构型式的特点是:
①结合建筑平面,利用间隔墙位置来布置竖向构件,基本上不与建筑使用功能发生矛盾;
②墙的数量可多可少,肢长可长可短,主要视抗侧力的需要而定,还可通过不同的尺寸和布置来调整刚度中心的位置;
③能灵活布置,可选择的方案较多,楼盖方案简单;
④连接各墙的梁,随墙肢位置而设于间隔墙竖平面内,可隐蔽;
⑤根据建筑平面的抗侧刚度的需要,利用中心剪力墙,形成主要的抗侧力构件,较易满足刚度和强度要求。
对短肢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计算,因其是剪力墙大开口而成,所以基本上与普通剪力墙结构分析相同,可采用三维杆-系簿壁柱空间分析方法或空间杆-墙组元分析方法。其中空间杆墙组元分析方法计算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精度较高。虽然三维杆系-簿壁柱空间分析程序使用较早、应用较广,但对墙肢较长的短肢剪力墙,应该用空间杆-墙组元程序进行校核。
在进行以上分析后,这种结构在结构设计中仍然有需要引起重视的方面。
(1)由于短肢剪力墙结构相对于普通剪力墙结构其抗侧刚度相对较小,设计时宜布置适当数量的长墙,或利用电梯,楼梯间形成刚度较大的内筒,以避免设防烈度下结构产生大的变形,同时也形成两道抗震设防;
(2)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是建筑平面外边缘的角部处的墙肢,当有扭转效应时,会加剧已有的翘曲变形,使其墙肢首先开裂,应加强其抗震构造措施,如减小轴压比,增大纵筋和箍筋的配筋率;
(3)高层短肢剪力墙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显现整体弯曲变形为主,底部小墙肢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和扭转剪力,由一些模型试验反映出外周边墙肢开裂,因而对外周边墙肢应加大厚度和配筋量,加强小墙肢的延性抗震性能。短肢墙应在两个方向上均有连接,避免形成孤立的“一”字形墙肢;
(4)各墙肢分布要尽量均匀,使其刚度中心与建筑物的形心尽量接近,必要时用长肢墙来调整刚度中心;
(5)高层结构中的连梁是一个耗能构件,在短肢剪力墙结构中,墙肢刚度相对减小,连接各墙肢间的梁已类似普通框架梁,而不同于一般剪力墙间的连梁,不应在计算的总体信息中将连梁的刚度大幅下调,使其设计内力降低,应按普通框架梁要求,控制砼压区高度,其梁端负弯矩钢筋可由塑性调幅70%-80%来解决,按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的延性要求进行计算。
2 异形柱结构
异形柱结构是指柱肢的截面高度与柱肢宽度的比值在2-4,相对于正方形与矩形柱而言是异形的柱子。它包括异形柱框架和异形柱框架剪力墙,常用的有“L”型、“T”型、“十”字型。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
①由于截面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墙肢平面内外两个方向刚度对比相差较大,导致各向刚度不一致,其各向承载能力也有较大差异;
②对于长柱(H/h>4)可以不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控制轴压比较小时,受力明确,变形能力较好。而对短柱(H/h
③异形柱由于是多肢的,其剪切中心往往在平面范围之外,受力时要靠各柱肢交点处核心砼协调变形和内力,这种变形协调使各柱肢内存在相当大的翘曲应力和剪应力,而该剪应力的存在,使柱肢易先出现裂缝,也使得各肢的核心砼处于三向剪力状态,它使得异形柱较普通截面柱变形能力低,脆性破坏明显;
④特别是异形柱不同于矩形柱,它存在着单纯翼缘柱肢受压的情况,其延性更差。
在进行异形柱结构设计时,除满足高规中对结构布置要求外,还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异形框架的计算
由于其截面的特殊性,在柱截面对称轴内受水平力作用时,弹性分析计算其翘曲应力很小,此时如同承受水平力的偏压构件,仍可按平截面假定分析,按砼设计规范计算,特别是在框――剪,框――筒结构中,对6度及其以下烈度区的Ⅰ、Ⅱ类场地,框架柱只承担水平风载的一小部分,如按一般偏压柱计算,误差较小。此时异形柱可用等刚度等面积代换成矩形柱后由程序进行整体分析。而在水平力较大,且水平力作用在非主轴方向,则翘曲应力不容忽视,按平截面假定误差较大,则应对异形柱框架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决定内力和配筋位置及大小。
(2)轴压比控制
对框架结构,框-剪结构,柱的延性对于耗散地震能量,防止框架的倒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轴压比又是影响砼柱延性的一个关键指标。由试验结构分析,柱的侧移延性比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而急剧下降。
在高轴压比情况下,增加箍筋用量对提高柱的延性作用已很小,因而轴压比大小的控制对柱的延性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异形柱结构剪力中心与截面形心不重合,剪应力使砼柱肢先于普通矩形压剪构件出现裂缝,产生腹剪破坏,加上异形柱多属短柱,这些导致异形柱脆性明显,使异形柱的延性普遍低于矩形柱,因而对异形柱的轴压比要严格控制。
当高层建筑的高度进一步加大时,其水平力的影响会愈来愈显著,对结构的延性要求也愈高。由天津大学土木系对异形柱延性资料可知,影响异形柱延性的因素比普通柱要复杂,且不同的柱截面形式,如L型、T型、十字型,在相同水平侧移下,其延性性能也有较大差异,因而,轴压比控制应参考天津规程。但天津规程的控制过于繁锁,在结构计算中,柱的纵筋与箍面的直径还没有设定,因而箍筋间距与纵筋直径的比值还无法确定。为在实际工作中便于使用,可按不同的截面形式(L、T、十字型)与不同的抗震等级两项指标从严控制,对低烈度地区的这类结构是能够满足其延性要求的。
(3)配筋构造
篇9
一、在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层级监督机制方面,不走形式,抓的实。一是法制工作专人负责,责任落实明确。分局组建以来,就责成案件科负责法制工作的专职任务,逐一落实上级部门在法制建设上的各项要求。二是突出案件审理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分局案件审理委员会由分局局长、各执法科长组成,履行重要案件的跟踪指导、监督检查、程序审核的工作职责。几年来,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审理疑难案件30余件,确保了集体审核制度的落实。三是将法制工作纳入监督考核机制。组建初期,分局就把法制工作的有关内容进行细化、分解,纳入当月的目标考核,出现违反法定程序、施法错误的案件,相关科长及办案人员都将按照直属分局“十条禁令”给予相应的处理。四是对重要案件实行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案件科三级督办落实的工作机制。出台了《直属分局处理交办件和件工作规程》,按照案件来源和时限,将交办案件分成a、b、c三级,由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案件科按照案件级别和类别督办落实。几年来迅速快捷、依法结案交办案件百余件,均给上级领导满意答复。五是把群众监督引入执法程序。直属分局的处罚接待室是分局执法工作的窗口,也是体现分局法制工作的集合点,为此分局出台了《处罚接待室管理规定》,每日对处罚室接待人员在岗在位、使用文明用语等情况进行检查,强化执法规范与热情服务并重的观念,2005年初推出了案件办理“一案一单”制,每一个案件结案后都主动征求当事人的意见,让群众在执法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结止2006年3月收回“一案一单”800余份,群众满意率达到100%。把群众监督引入执法工作的必要程序,是执法社会化、法制化的重要体现。版权所有
二、在审核执法案卷,严把办案质量关等方面不急于求成,抓的“稳”。直属分局在办案质量管理方面始终是稳中起步、扎实推进,率先建立了执法案卷电子档案,实施微机化管理。随着经验的积累相继完善了市区单立柱广告、墙体广告的电子档案。为了使一线执法人员养成良好的办案习惯,从严要求每一个细微环节,不姑息迁就每一个案卷制作中的细节问题,严把案件审核关。案件科作为专职指导部门对执法一线的案卷随报随审,并随时参与重要案件的查处过程,尽量避免问题案卷的出现。对涂改严重的案卷无条件退回执法科,进行重新整理,不仅记入当月的目标考核成绩,而且为年终评先创优的参考依据。严格的审核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孔令欣、周亦勇、陈德刚等一批出色的半案能手,同时在全体执法人员中形成了一丝不苟办案件、严肃认真做案卷的思想观念,使分局的案卷制作质量保持较高的水平,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经受住了各级法制部门的检查。
三、在业务培训、考核,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方面不满足现状,抓的“新”。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抓队伍、树形象的关键环节,为了避免一成不变的培训方式造成队员们的逆反心理,直属分局积极探索,努力寻求新的培训思路,在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方面根据职能的扩大,随时更新学习内容、更新培训形式。对常用的知识点采取“循环式培训”、“车轮式考核”的方式,强化学习。使执法人员的知识处在不断更新中。通过每月评选“学习之星”和“首席办案员”树立标杆和典范,培养了一批业务精通的执法人员。一是形成法制工作例会制度,通过法制工作例会解决执法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交流执法经验。以会代训的培训形式更及时,更贴近执法一线的工作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达到同步见效。2005年分局采取以会代训的学习形式解决执法中的实际问题百余个,使问题在探讨中逐渐清晰,在交流中逐渐解决。二是创刊“法制信息”,把“法制信息”作为法制工作的专刊,随时将上级的规定和要求,传达给一线执法人员,并将常用的法律法规条款和执法程序,每季度循环下发一次,强化执法人员对常用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记忆。组建以来下发《法制信息》80多期,为一线执法人员更新知识提供了方便,奠定了基础。三是严格考试制度。2004年直属分局就结合执法实际和部份新条例的出台,建立了“直属分局业务考试题库”。为避免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及时检验执法人员的学习效果,直属分局每月组织一次业务避卷考试,几年来分局组织各类考试70余次,对当月考试平均成绩第一的授予学习之星的荣誉称号。四是通过知识竞赛和研讨会的形式调动执法人员的参与意识。2005年4月1日,分局成功组织了“直属分局首届知识竞赛”,陈德刚等18名执法队员获奖,这次竞赛调动了全体执法人员的学习热情;2006年3月又召开了直属分局业务工作研讨会,13名执法人员针对执法中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一线的执法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中《整治夜间残土拉运沿街撒落工作的几点思考》和《浅谈城管行政执法人员应具备的素养》等13篇研讨材料,凝聚了队员们的心血,体现了队员们对执法岗位的热爱,同时也说明执法人员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几年来,直属分局在法制工作建设上,边探讨、边实践,不断寻找符合基层执法工作特点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体会是:领导重视全力支持是做好基层法制工作的关键;领导带头,按章办事,领导带头学法、知法、懂法是基层法制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想把基层的法制工作抓出实效,必须作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监督考核要“严”抓。依法行政涉及执法工作的方方面面,法制工作与具体执法工作密不可分,建立全过程、多环节的法制工作责任制,是整体推进依法行政的前提。为此,作为基层法制部门应该从建立合理、可行的监督考核机制入手,对一线办案、案卷制作、文明执法执法全过程、多环节严格把关,强化责任落实和过错责任追究,对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从严处理,确保依法办案和文明执法的落实。
二是案件管理要“细”抓。一线办案质量的好坏,是依法行政的直接体现,是法制工作成果的重要表现。执法案件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依法行政的内容,特别是案件办理过程中所显现的执法行为,更代表了执法队伍的形象。为此,案件管理工作是个不容忽视,而且要常抓不屑的工作,要严格按照市局的《案件管理工作规程》进行执法,在执法的各个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这种对细节的要求,会减少越权执法、违法办案、案件流失等问题出现,达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篇10
一、基层央行内审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人民银行内审职业是一个有别于人民银行其他职业的特殊职业,这对内审职业能力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来,人民银行围绕职业化、专家型、复合型内审干部队伍建设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如: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开展“学准则、找差距、促转型”活动,加强内审“人才库”建设,建立课题制、以查代训工作机制等,内审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但是,现有内审干部队伍总体上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与内审转型对内审职业能力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职业化程度低。对内审人员没有职业标准要求,目前内审人员配置除了部门负责人任命须上级内审部门审批外,其他人员都由各级行党委自主决定,内审人员从业未有明确的标准,例如工作经历、学历学位、能力测试等;科班出生人员少,各级行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员甚少,大多数是半路出家,从稽核岗位转过来或者从业务岗位上转过来,审计理论不强;专业持证人员少,虽然近年来总行大力推进内审职业化建设,鼓励内审人员参加CIA和内审岗位资格证书考试,但目前持证比率还是比较低。以抚州为例,持有CIA证书人员仅为2人,持有CPA证书的人数为0。
(二)计算机审计人才匮乏。随着人民银行业务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审计人员面对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其数量动辄以百万、千万计甚至更大,这使得传统手工审计的方法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结构以财务类和经济金融类专业人员为主,具有科技专业背景或者从业经历的人员很少。以抚州为例,内审人员中,具有科技从业背景人员比率仅为10.3%。
(三)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目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内审人员相对较少,而面对对内、对外的业务种类多、变化大,这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但从现行内审人员结构分析,相当一部分人具备财务、会计等专业能力,但缺乏货币政策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工作经验,而懂得货币政策业务的内审人员又缺乏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有些年龄较长、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审人员,分析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又相对比较弱,而年轻同志懂计算机技术,擅长模型、数理分析等,但缺乏工作经验,审计深度、语言表达等都难以到位。
(四)长远职业规划性弱。人民银行内审条线管理主要侧重于业务,而对于内审人员管理主要以属地为主。由于每个机构决策层对内审工作定位、内涵的理解不尽一致或不够到位,一般而言,在内审人员的配置、岗位调整等过程中会顾及内审职业需要,但通常不会有更特殊的考虑或安排,如内审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特定时期内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配比、内审人员个人职业发展等,特别是在既符合专业性又符合复合型特质人才的培养上,如何做好内审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设计还没有相对成熟的做法。
(五)职业道德风险概率较高。受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体制决定,内审工作独立性差,内审人员在工作环境、身份性质、福利待遇、荣誉评比等方面与同级被监督主体完全平等,内审人员的任免、晋升完全受同级党委影响。因此,内审人员很可能在权衡个人利益时违背职业道德,存在懈怠审计等风险。
二、改进基层央行内审职业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倡导文化引领,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其背后都有相应的文化作支撑。在内审工作转型的深化阶段,经过审计实践的检验,以内部控制、绩效和风险导向等为主题的新型审计理念已深入人心,再加上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认同并遵循的具有审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发展战略、审计纪律和道德规范等都是审计文化的范畴。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零碎的、孤立的、甚至朦胧的行为理念串联起来,形成审计文化,来指导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来指导审计人员的行为方式,培养审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二)严格岗位准入,建立央行内审人员从业标准。
从业标准是树立审计品牌、保证审计质量的最有力保障。只有具备了符合职能能力的从业标准,控制从业人员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建立人民银行内审从业标准,是提升人民银行内审从业能力的有力途径。一方面,央行内审从业标准应涵盖准入与退出机制、专业背景、从业经验、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要素。另一方面,不同层级从业人员标准应不同,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资格认证标准,分为“初级从业人员、中级从业人员和高级从业人员”。与此同时,由于内审部门负责人在承担内审工作的同时,履行着更多的管理与统筹职能,因此内审部门负责人在管理能力、统筹能力、从业经验上应该有更高要求和标准。
(三)健全各项机制,引导职业能力逐步提升。
1.构建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和监督机制。通过专业胜任能力评价,一是有助于内审人员积极了解国内外先进内审实务,了解自身内审现状和组织现状,更新知识,开阔视野,积极引进和尝试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二是有助于内审人员了解自己处于哪级水平、分析查找个人水平的差距,努力提升执业水准,改变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滞长”的现状,保持内审工作水平循序上升与持续发展。评估主要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框架》、内部审计准则、央行内审从业标准等要求,梳理现有人员基本信息和结构资料,运用“目标管理法、调查表法、能力测评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内审人员知识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工作业绩和创新潜能,以职业道德、准则遵循、内审流程和制度执行为基准展开评估。
2.完善央行内部审计人员培养机制。建立良性的人员培养机制,是保证人民银行内审事业科学性、持续性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是建立后续教育机制。只有不断更新相关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保持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应通过建立制度化、体系化的后续培养机制,例如规定后续教育时间、频率,后续教育形式可丰富多样,如岗位锻炼、以查代训等。二是建立人民银行内审中长期人才建设规划。内审由于未实现专业化管理,人员职业规划性弱,应通过改进管理体制,根据人民银行审计业务活动需求,出具中长期人才建设规划,通过各种培训、激励、岗位锻炼、获取证书等方式,逐步提高内审人员理论修养,增强审计人员在基建工程、信息技术、内控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审计能力,提高内审人员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