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4-01 11:1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地方自治;环境管理模式;构建方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环境管理的中心就在逐步的由中央政府过度向地方政府。这一模式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实际原因和实践基础。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中央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而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显现出诸多优势。然而在这个大的趋势下,仍然有许多体质障碍需要移除,更多的是如何构建地方自治模式。本文将着力研究地方自治的环境管理模式方法。

1 环境管理模式转变为地方自治的背景

目前,环境管理日益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都沿袭着政府作为主导在环境管理中起绝对作用的模式。时至今日,环境管理的模式的探讨与创新推动着环境管理的中心不断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转移。

首先,中央政府的集中管理存在很多弊端,使环境管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无可否认,中央管理以其权威性和宏观性对环境的管理起到了很多的效果。但是,由于行政层次的繁杂,使得统一的管理势必要耗费过多的资源,故而形成较高的管理成本。同时,由于难以对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全部了解,不能全部针对性的行政管理,难以因地制宜,所以也不会对每个地方都有最好的管理措施。也要注意到腐败对政策实施的负面影响,环境管理难以上行下效。

其次,从全球环境管理模式转变趋势来看,地方政府正日益成为中坚力量。无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政府再造,还是九十年代的地方变革,都在积极探索合理的政府职能地位。在环境管理方面,政府职权向地方政府转移已经成为明显趋势。环境管理需要地方主体的参与,地方政府与中央相互补充,才能有理想的治理效果。

2 环境管理中地方自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从全球环境治理的发展和现状来看,地方自治逐渐转向舞台中心。地方自治模式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方自治下行之有效的环节越来越不可替代。与中央政府相比,由于地方政府有着更紧密的群众基础,故而在环境治理中的宣传、治理、监督、预警等环境都能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

其次,地方治理能影响宏观环境政策的制定。再次,地方治理中的经验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增进。除了专业的技术知识,本地的管理经验更适合本地的特征,有时甚至能决定全局的管理效果。故而即使在专业的管理知识中,地方治理也不容小觑。

最后,地方政府更有利于联合本地的非政府组织力量。环境治理是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中各种力量的配合,地方政府正能在这条路上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且这种模式已经在各地的实践中初具规模。

从以上几点来看,地方自治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环境治理的中心向地方政府转移已顺理成章。

3 地方自治模式构建方法研究

地方自治的环境管理因地制宜,能够密切的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群众广泛的参与。要杜绝环境管理成本过高、机构冗杂、效率低下的弊端,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地方自治模式的大前提。对于地方自治模式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3.1 充分调动群众,依靠群众

环境问题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调动群众,才能以最大的覆盖面来解决问题。首先,地方政府要积极营造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只有在社会氛围下才能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氛围的营造手段可以多样化,包括媒体宣传、针对群体讲座、教育、社区活动等等。其次,不断加快环境法规的完善进程。借此强制实施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同时保证群众的知情和监督的活动。最后,采取多种措施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群众对于环境的评估与了解有着最直接的发言权。政府需要建立渠道和机制使基层的群众参与环境问题讨论、治理措施制定、实施过程监督等环节。政府可以通过听证、调研和网络平台建设等措施来使群众最大限度的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从而达到群众的意见能顺畅的表达出来,政府的措施能无阻的实施下去的目的。

3.2 地方政府在自治模式中的管理方法

地方政府对于环境治理优势之处就在于能够因地制宜。能够实事求是的根据当地的环境状况和建设特点来协调各方。地方政府在治理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首先,因地制宜,充分统筹当地的环境状况和当地的文化、经济、人文特色、法律法规等实际情况。其次,协调好由于环境治理引起的部门间的冲突。对于环境治理要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行政规程,保证措施实施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再次,加大投入。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财力配备,还是长期的教育宣传投入,都要加大力度,提高水平。最后,着力于打造带有地方特色的群众参与机制,群众调动规程,群众监督体制。

3.3 积极联合民间环境保护组织

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在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注意积极调动非政府组织,联合一切有利的力量,是环保效果达至最佳。目前,我国的行政制度对这些组织的发展和活动有些阻碍,使得它们在实际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自治模式下,政府要完善行政制度,大力支持民间环境治理组织的发展。既要注重组织的数量,更要培育组织的发展质量。同时,注重培养组织的独立性。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总之,地方自治的环境自理模式与之前的中央政府模式和市场模式相比,都有着诸多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地方自治的模式也能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协调环境与当地发展。但是必须强调,地方自治模式必须依赖于中央政府放权,依赖于自身体制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同时需要地方政府有作为的探索新的规程与措施。地方自治下的环境治理领域宽广,任务艰巨,此模式在实践中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宋言奇,陈宇光.全球环境管理模式的转变.从政府治理到社区自治[A].南通大学学报,2011(02).

篇2

关键词:社区;村民自治;农村环境自治;社会资本;制度资本;资源配置;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4-0040-05

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民的政治理性不断提升,政治参与的诉求及能力逐渐增强。面对日益凸显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农民自觉担当起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农村环境自治成为农村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村环境自治的政治本质

农村环境自治是村民自治在环境领域的特殊体现和具体样式。作为村民自治的政治延伸,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具体落实,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在环境领域的体现。严格意义上讲,农村环境自治并非局限于村民自治的框架内,它的外延比较宽泛,在治理主体、利益诉求、伦理观念等方面超越了村民自治的范畴。

(一)农村环境自治的必然性

农村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系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着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然而,相对于城市环境问题,农村环境问题在公共政策中得到的关注较少,以至于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

传统的农村环境治理格局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类。政府主导型农村环境治理指的是依赖强制手段制定环境政策,约束、协调调控对象的观念和行为准则,达到预期的目标。该类型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大的局限性:第一,政府管理效率比较低,需要解决极高的管理成本与人力资源难题;第二,政府管理存在寻租倾向,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就认为政府也是一个“经济人”,政府的自利性导致其在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时对自身的利益进行考量,失去其公正性和公共性。市场主导是指将生态环境彻底私有化,将产权划分开来,解决环境资源的公共性问题,消除环境问题的根源。同样,市场主导也有无法避免的局限性:第一,农村环境资源的产权难以明晰,林地、草场比较容易划分产权,但大气、河流以及野生动植物等非经济类自然环境划分产权的成本极高,或者根本难以划分,这部分环境资源市场化操作难度很大;第二,从目前来看,农村环境治理的公益性较为突出,私益性被深深遮蔽,农民在利益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当前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市场机制难以有效调动农民环境资源保护的积极性。

当政府治理和市场主导都绝非最佳途径的情况下,农村环境自治成为必然的选择。农村居民长期在农村环境下进行生产生活,是农村环境恶化的最直接受害群体,同时也是农村环境资源的最直接受益者,他们已开始将环境保护纳入到自身价值体系中,“他们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本土知识的生态体系,任何保护行为要想成功或者更加有效,都需要这样的本土知识的参与。”[1]农民以自治组织的形式行动起来,“自己组织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协调动作,联合行动,形成有序的治理结构,这是农村环境自治的本质特征。农村环境问题的自我治理是维护农民环境权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方式,也是村民自治道路的新的里程碑。

(二)农村环境自治是村民自治的政治延伸

农村环境自治的实现需要社会成员自治自律,把环境伦理、环境正义内化为日常行为的伦理意识。另外,农村环境自治若要从理论层面转化为实践层面,需要有现实可靠的政治基础。

农村环境自治不是依靠传统的法制化路线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市场经济实现的,而是通过农村社会成员对共同利益的维护以及高度的伦理自觉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农村居民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把自身的行为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通过自身行为的优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并自觉影响和监督他人共同维护农村生态坏境。农村社会成员必须摒弃独善其身的封闭状态,走上一条合作发展的自组织之路。

农村自组织反映了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分工与协作的程度,反映着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利益和权利。农村自组织的合作性表现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就体现为团体参与的高度组织性和目的性以及更广泛更深入的影响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多数农村社会组织存在先天性缺陷,功能性较弱。首先,相对于城市环境治理,农村具有独特的社会资本结构,但是现代市场经济已经打破了农村原有的“熟人社会”格局,人们追求的利益逐渐多元化,社会资本日益淡薄。其次,我国农村环境组织也不能依赖制度资本。相对于城市环境治理的标准化环境制度,农村环境问题更为复杂和多变,法律法规和环境政策无法确切落实,完全依靠强制力来解决农村环境纠纷和冲突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还可能会破坏农村原有的社会资本。

与此同时,农村自治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在现有条件下,村民自治组织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自身责任范围内,担当起环境保护的基本责任。当然,环境自治与村民自治目前存有差别,二者赖以实现和运行的政治制度安排不尽相同,发展的历史空间并非完全重合。但是,可以肯定地讲,二者在根本利益诉求上以及未来发展目标上是一致的。环境自治是村民自治的应有之意、必经之路,是村民自治制度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将社区作为农村环境治理主体的理由

(一)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效果不理想,生态环境恶化势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体制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政府执行力的有限性。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的统一治理不可避免,但是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执行力受到制约。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缺乏执法依据和配套政策支持,政府在治理农村环境问题上缺乏有效手段。与城市的点源污染不同的是,我国农村的污染大多是面源污染,按照政府环境政策的标准去执行会造成政府管理的高成本和低效率。另外,我国的环保机构最低是县一级的,大多数乡镇不存在环保机构,这种管理机构的缺乏导致政府在治理农村环境方面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缺乏对农民生态化经营的科学指导,人力资本的缺乏导致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第二,非政府组织未得到充分发育。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也是环境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到目前为止,已经能够明确查明的非政府环保组织已有3 000多家,“非政府组织具有立场上的无私性、生态上的偏好性以及利益上的长远性。”[2]它们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环境非政府组织本身存在资金短缺,筹资渠道狭小,社会认同度低等缺陷。而且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大多发生于城市空间中,在最需要帮助的农村地区却发挥得很少。

第三,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尚未完全形成。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人们比较注重自家范围所在的环境卫生,对公有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在一些拥有珍贵自然资源的农村,农民反而会加入到破坏环境的队伍中。这一方面是由于综合素质较低,没有形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稀有资源的欲求增长,经济利益战胜了环境利益。陶传进认为人的私益分为两种,第一种类型是与生态价值相一致的个人利益,在其价值升高时,人们对其产生了珍惜,由于珍惜,资源得到了保护。“这样的私益价值最终还会出现一个突变:由于过度珍贵而被神化,它们或者本身就是神的化身(如的神山),或者是神的馈赠产物(如巴厘岛的水)。”[3]由此不仅大大增强了保护的力量,而且又促进了社区合作。第二种类型是与生态价值相冲突的、需要以牺牲生态利益来换取的个人利益,环境资源的价值升高时,人们对资源的欲求增长,珍惜为欲求所取代,保护的动力转变为攫取、掠夺和破坏的力量。例如,云南滇西横断山区的300多万棵红豆杉因其高昂的市场价值遭到了毁灭性破坏,人们因为私益价值升高破坏了红豆杉这种珍贵的环境资源。

令人担忧的是,不管是在第一种私益的情况下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还是在第二种私益下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农民都是从私益的角度出发,并没有考虑到环境公益的层面,当然也没有意识到环境正义、环境伦理的重要性。环境意识的淡漠和缺乏导致环境保护的被动性和消极性,这个问题无法解决,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就无法取得根本性的进展。

(二)以社区为基础的农村环境自治模式

以社区为基础的农村环境自治模式走的是一条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主体、市场和环保组织积极参与的路径。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建设农村社区的根本任务,标志着农村社区将成为村民自治的重要组织形式。十进一步明确了“政社分开”这一改革目标,更加突显了社区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新型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必然。农村社区的优越性决定了它在环境治理中的独特地位。

在我国,农村基层社区组织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传统,现在看来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受到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信息难以传递等因素的制约,政府的控制力量难以渗透到基层社区的各个角落,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区就拥有了很大的自组织伸展空间。在农民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我管理能力逐渐提高的今天,农村社区自行管理公共事务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以社区为基础的农村环境自治模式的本质在于社区在自身环境与资源利用方面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当然,这种环境保护社区自组织是在国家法律与制度以及政策的框架之内的。农村环境保护社区自组织依赖的手段包括村规民约、舆论控制、能人协调、文化控制以及既有的生态价值观。总体而言,农村社区治理环境问题依赖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网络,而不是政策法规和制度。在社区环境中,人们的个人利益与家庭、家族以及邻里交织在一起,个人的行为选择必须考虑集体利益。这种以社会资本为基础的环境治理模式在稳定的社区中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很强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有效地降低了治理成本,同时提高管理效率并保证了环境保护效果的持久性。因此,我国目前以及未来农村环境保护离不开社区自组织。

(三)社区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优势

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社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社区具有群体规模小的特点。社区规模小有利于人们之间的合作,霍曼斯的小型基础群体理论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这个现象。他认为个体之间互动越多,他们越可能共享情感,越容易参加集体活动,而在这方面,小群体比大群体拥有更多的优势,群体越小,人们之间的互动越频繁。第二,社区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由于人们长期稳定地在社区中生活,人与人之间打交道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久的连续的,这就决定了人们之间必须珍视共有的资源,彼此之间长期合作。第三,社区具有同质性的特点。一般来说,相似性越多,信任度越高,“相似的社会背景往往意味着相近的行为规范,容易相互理解,在交往或者经济交流中容易达成共识。”[4]信任在社区这样一个高度同质化的群体中是很容易建立起来的,合作也变得比较容易。第四,社区具有共同的意识。“把个体连接在一起的既不是卢梭的理性契约,也不是孔德的国家强力,更不是斯宾塞的自由竞争,而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即‘集体意识’”。[5]这种共同的意识带来的结果就是更加紧密的社会联系,这正是社区作为环境治理主体所需要的。

(四)社区在农村环境自治中的作用

发挥社区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必须要合理定位社区的效力空间。美国学者迈克尔·麦金尼斯在《多中心治道与发展》中这样论述:本土的或传统的社会政治单位(社区)的适用范围是当维护和管理是高度协作时,当滥用不是特别明显时,当诸多基础设施或者服务是一种公共池塘资源(也就是既非排他性的又由众多使用者同时适用)时,当技术是简单的又没有规模化的经济效益,以及没有外溢(外部性)时,那么小而有凝聚力的社会政治单位就能成为维护和管理基础设施的有效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社区可以发挥潜力的领域和空间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区环境意识的培育。农村环境保护问题要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必须培育农民的环境意识。阿兰·施耐伯格的“苦役踏车”理论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经济政策和制度,他认为人类无法逃出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环境的矛盾怪圈。而笔者认为,公民环保意识的内化,环境伦理的树立是打开这一怪圈的关键。我们必须明白农村环境保护不仅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这种环境意识的作用就是“引导大众过一种环保的、关爱他人的、更加注重精神超越的新生活方式。”[6]而社区在培育农民的环保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性的环境教育不同,社区对农民的环境宣传和环境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活动,更容易被农民接受,从而内化为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

二是社区有利于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农村环境问题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这种博弈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首先是农民内部的博弈,在农村社区内部,“一群相互依存的人围绕着一种公共资源,产生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博弈,如果任由个体理性发挥,将导致集体非理性选择,形成‘公地悲剧’,每个个体都将深受其害。但是在集体行动中,理性人往往能够自我组织起来,自主制定规则,实施规则,自我监督,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7]在社区中,由于具有极高的同质性和丰富的社会资本,农民往往可以做到从个人理性出发达到维护共同利益的目的,使农村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其次是农民与外部力量的博弈,在对外博弈中,农民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一方面来源于城市发展过程中消费农村环境资源行为产生的严重的负外部性。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环境政策偏重于城市,忽视了农村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另外,农民在利益博弈中处于下风还要归结于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无力理解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也很难正视当前农村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农民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以个体为单位进行讨价还价是没有力量的,只有组织起来,以群体的优势进行谈判,才能保护自身的权益。而社区就是这样的一个载体,代表农民的环境权益同外界进行协商或抗争,提高农民的博弈能力。

三是社区在环境保护实践中具有独特作用。与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宏观作用不同,社区在进行具体的环保工作中发挥着微观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农村垃圾处理的问题上,社区应是最有效率和最节省成本的选择。与城市相比,农村拥有较大的空间,在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处理。在对农村的生态公共用地进行管理的问题上,社区凭借其本土化优势,可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社区自身的历史沿革和特点进行管理。这样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又能使社区居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在村容卫生方面,社区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为社区是全体农民共同生活的区域,对村容整洁的追求是每个人都认可的。社区稍加引导和监督,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另外,社区在生态农业以及生态工业,社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潜力。

三、以社区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村环境自治制度安排

(一)把环境自治纳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中

政府应对农村社区建设中给予充分的政治支持,在制定国家发展规划时对农村有所偏重。首先,加大新型城镇化步伐,逐步缩小城乡社会经济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要实现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必须从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三个方面着眼。其次,政府应完善城乡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农村对自然的返还力度,使农村的环境消耗和环境补偿形成良性互动,保持既有的平衡。本应由强势群体支付的环境成本不能转嫁到弱势群体身上,在保证环境公正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再次,社区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离不开信息公开制度。社区必须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弄清楚当前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影响程度,才可以进行有效地防护和治理。而提供环保信息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一方面要公开常规环境信息,一方面还要监督和敦促企业公开相关信息,让社区在总体上把握自身环境状况的情况下作出判断。另外,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政治支持还表现为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强化环保部门权力等。

(二)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运行的资源配置

农村社区的运行离不开完善的资源配置,包括财政资源的保证、人力资源的到位以及技术资源的支持。只有各项资源合理配置,农村社区才能够有效的运行。

首先是财政资源的保证。农村社区的运行需要政府财政资源的投入。农村社区环境保护需要一定的资源消耗,包括对农村社区公共环保设施的投入,对社区组织办公地的投入,对社区居民环保活动的场地的投入,对社区环保工作人员的补贴和培训费用的投入以及开展各项环保活动的投入等。政府对农村社区的财政支持一部分来自中央政府环保专用资金,一部分来自地方政府对农村环保的投资份额。除此之外,政府应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增加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渠道。

其次是人力资源的配置。社区组织若要真正的发挥作用,充足的人力资源是重要的保障。一方面,农村社区需要人才对农民进行环境素养的培训,帮助农民培育环境意识,宣传环境政策和知识。另一方面,农村社区需要管理人才对社区组织进行治理,让各个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解决农村社区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政府可以在农村社区中选择文化素质较高的人进行相关培训,就地培养人才。政府还可以通过人才下乡、对口支援等政策,从外部吸引人才入驻农村社区,实现人才对农村的反哺。目前,大学生村官下乡制度在农村得到了普遍推广,农村社区可以抓住机遇,与大学生村官建立长效联系机制,让其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参与决策,这对农村社区和大学生村官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另外,还要有技术资源的支持。政府应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高新技术的渗透,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广科技下乡活动,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给农村,为农村社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技术保证。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外,科技手段也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载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技术这个手段利用得好,农村环境保护的目的才可以顺利实现。

(三)环境自治的法律保障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农村社区环境自治的法律保障,但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缺乏专门性法律,仅有《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对农业环境保护做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并未对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资源做出规范,很多农村生态环境的细节问题没有说明或无法找到解释。农村环保无法可依,这个缺口得不到解决,农村社区在环境自治中的作用就无法有效发挥。因此,当前必须构筑一个相对完善和独立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农村社区环境自治提供法律环境。在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时候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环保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制定相对完备且有执行性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与此同时,在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时,必须从我国农村现有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和修正,尤其是对农村工业污染、化肥和农药的生产、施用等问题进行详细描述和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时候,必须遵循生态利益优先、共同发展、负担与收益相一致的原则,规范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把环境伦理和环境正义的价值观渗透进每一项具体的法律法规中。

值得一提的是,乡规民约对我国农村社会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法律相辅相成,起到补充作用。在社区中发生一般性的环境纠纷和环境冲突时,可以依靠乡规民约来解决,这样既节省政府的管理成本,又可以避免破坏社区固有的社会资本。然而,乡规民约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做保证,不能有悖于法律法规的规范。

参考文献:

[1][3]陶传进.环境治理:以社区为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4,175.

[2]宋言奇.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社区自组织研究——以江苏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2.

[4]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社会学研究,1999,(2):53-66.

[5]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6.

篇3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主管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镇始终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主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认真制定计划,精心组织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镇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精心组织,加强领导,落实关键措施,着力打造人居新环境,建设优美新村镇,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我镇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以监督、检查、治理为手段,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采取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六整治”,着力解决脏乱差问题,努力提高镇卫生综合管理水平,使我镇的卫生面貌发生较大的改观,场镇形象得到较快提升。下面,将本年我镇环境整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一是进一步加强充实了本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新组成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其他副职领导任副组长,分管副镇长、财政所长任执行副组长,分别负责场镇和村的环境整治工作,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负责日常各项工作的开展,负责对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二是进一步充实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从各部门抽调年富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相关人员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具体负责落实各项措施方案。三是制定了城乡环境整治的检查、督查方案。对场镇和行政村分别由两名副职领导牵头进行环境整治工作督促检查,实行三天一督查,七天一排位,一月一测评的督检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职责,做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确保环卫工作达标。

二、深化认识,快人一步抓启动

今年来,由于电站及船闸建设,场镇大部分居民都是搬迁户,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辆,接连不断的建设项目,使得场镇面貌一直处于凌乱状态,极大地影响了我镇的经济发展和形象。为美化亮化绿化我镇,提升本镇的整体形象,镇党委、政府早在今年初就把场镇环境综合治理列入了规划,确定目标,并落实了一系列措施。在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尚未启动时,我镇场镇环境综合本文治理工作已经全面铺开。由于思维“快人一步”,为行动上赢得了先机,当其他乡镇开始大规模整治时,我镇党委、政府已开始谋划深入推进和长效保持机制等工作。

三、突出重点,落实整治措施

1、在区环境整治促进会后,我镇了进行自上而下的发动,召开了镇、村干部工作会议,镇、村党员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强调环境卫生治理的重要性和开展这项工作给每个群众的好处。

2、出动宣传车7天,对环境整治的意义在辖区内进行集中巡回宣传,新制作永久性大型宣传横幅40余条,大型墙标6幅,发放宣传资料20__0余份及致全镇居民的一封信,号召全镇居民积极行动起来,参与环境治理,积极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3、制定了城乡清洁工程的检查、督查方案,对场镇和行政村分别由两名副职领导牵头进行环境整治工作督促检查,并在24米大街设置了检查评比公示栏,对定期检查、评比、排名结果进行公示,对工作差的单位在镇检查公示栏上通报批评。

4、实施悬奖倒扣制,明确奖惩。要求各驻镇单位交环境整治抵押金500元,完成整治目标加倍奖励,否则扣除抵押金,各社区悬奖1500元,*村、*村1000元,其他村800元,以检查结果确定奖惩。 驻村(社区)干部500元,与所住村(社区)实行捆绑考核,同惩同奖。

5、对场镇街道、小区院落实行网格化环卫管理,详细划分了一、二类街道,!,分路段具体明确了监督、管理、清扫、保洁责任人。在各小区聘用专门环卫监督人员3人,每人配置喊话器一个,负责小区环卫工作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

6、组建专职保洁队伍,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购置35辆人力车和一辆机动垃圾清运车,确定27名专职清洁工严格按照“四个一”(即一辆垃圾车,一把扫帚,一把铁锹,,一件黄马甲)标准规范化保洁;同时要求“两扫全保”即上午下午各扫一次、全天保洁。

7、明确政策,加大投入。为更好的使脏、乱、差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镇明确各村(社区)可结合村道公路管理,实行“一事一议”组织群众集资,解决环境综合治理资金不足的问题。

8、要求驻镇单位深入开展“七进”活动,每一活动均指定相关部门牵头负责,确保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人人参与。组织镇属部门、驻镇单位、村(社区)党员干部定期上街、上路义务清扫公共区域,组织党员、干部、学生等开展“你扔我捡、共建家园”义务活动,确保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人人参与。推动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四、综合治理,成果显著

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我们以“治脏、治乱、治差”为重点,投入600多万元集中开展环境卫生、市场秩序、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治理脏、乱、差问题,实现了城乡面貌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一是以实施净化工程为重点,全力“治脏”。协同城管部门,先后拆除各门面户的土蓬布120余顶,鼓励各店主新做标准化蓬布60余顶,清理乱堆建筑材料、垃圾30余堆,集中清理卫生死角30多处,清运城乡垃圾4300余吨,清除乱张乱贴“牛皮癣”100余处;建立保洁队伍,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确定了27名专职保洁人员,每个小区聘请了3名环卫监督员,严格按照“五个一”(即一辆垃圾车,一把扫帚,一把铁铲,一只袖标,一件黄马甲)标准规范化保洁。同时要求“两扫两保一巡查”,即上午下午各扫一次、全天保洁,下班前巡查一次;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全镇共建标准化垃圾中转池15个,购买35辆人力垃圾清运车和1辆机动清运车及其他清洁工具700余件,镇政府大楼新购置不锈钢垃圾桶10个,做防水漆500多平方米。粉刷建筑立面5000平方米,打造示范样板街5条,打造风貌大道1条,农村“五改”336户,改造背街小巷5条。

二是实施畅通工程为重点,全力治“乱”。在辖区派出所和区交警大队的全力配合下,在全镇范围内集中人力开展了“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及提高居民素质、查究交通违法行为”等整治行动,重点对非法载客的机动三轮车和摩托车以及逢场天的乱停、占道市场等几个方面的违章行为进行集中整治,纠正违章车辆36辆;为规范码头秩序,新建了客船舶码头1座;为让座商归店、游商归市,新建集贸市场1个,治理店外经营20余户,修建通乡通村道路10公里。

三是以实施美化工程为重点,全力“治差”。绿化了场镇空地1.5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彩砖1.1万平方米,栽植各种风景行道树800余株、各类花木3300余株、草皮600平方米,建花台5个、路口花园1个、休闲广场2处;新安装路灯30盏,维修损毁路灯28盏;硬化街道7200平方米、小区院坝1000平方米,新修下水道20__多米,清淤排水沟20__米。

五、建章立制,健全管理长效机制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就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镇在确保硬件设施环境提升的同时,制定了《场镇综合管理实施方案》、《农村环卫管理实施办法》、《悬赏倒扣奖惩办法》、《实行流动奖牌评比制度》等,确保责任到人、考核到户、奖惩到位,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为强化责任,镇上对驻镇单位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对“七进”活动每一项都指定相关部门牵头,完成整治目标加倍奖励,否则扣减;对各村、社区实行悬赏倒扣制度,驻村(社区)干部悬奖500元,与村(社区)实行捆绑考核,同惩同奖。检查结果、名次定期在镇24米大街上的检查评比栏公布。对村民、居民和场镇经营户,每半月评比一次,实行流动制,不搞终身制,对评选出的清洁卫生农户、居民和场镇经营户,分别颁发“清洁卫生住户”和“清洁卫生经营户”醒目奖牌,由干部帮助悬挂或装订在显眼位置。若下一次评比落选,则收回奖牌。流动奖牌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也有效地促进了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迈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六、正视问题再添措施,扎实做好下步工作。

今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还有少数干部群众认识还不到位,参与环境治理工作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工作发展不平衡。二是投入机制乏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战线长,涉及面广,各项软、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大,镇财力有限,村、社区更是无投入来源。三是*还处于航电工程后续建设的扫尾期,对部分项目和部位整治的力度还不够。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认真加以克服。

下一步,我们将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长期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统筹规划,同步推进。思想上再解放,认识上再提高,工作上再鼓劲,投入上再加大,措施上再创新,着力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使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现“净化、亮化、美化、规范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篇4

  

为改善辖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建设“美丽金沙”,乐民社区开展城乡环境治理完成情况如下:

    一、加强环境整治力度,解决城区“脏、乱、差”问题

      2018年4月9日,乐民社区联合区环保局、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对辖区内居民楼道占道物进行排查清理;对居民区内道路、主干道的垃圾进行捡拾;

    2018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乐民社区联合福泽社区、幸福志愿服务队等志愿者在新区龙江街及光涵路道路两侧捡拾白色垃圾;

     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乐民社区联合幸福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在如意家园169-189号楼周围捡拾垃圾并通过此项活动对居民开展进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

二、加强群众教育,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1、开展多种形式宣传:

自年初以来,乐民社区多次开展环境整治行动,并充分做好宣传活动。“线上”通过居民QQ群、微信公众号多次“社区环境公约”“节能倡议书”等环保知识;“线下”多次组织社区工作人员清理辖区内电线杆、道路两侧小广告,在汪清湖花园小区及如意家园小区人口密集处张贴宣传标语并悬挂文明宣传图版。

2、规范管理辖区健身设施:

目前乐民社区仅在如意家园小区五号换热站门前有一处健身苑供社区居民使用,社区工作人员对此处健身设施定期查看、规范管理,截止目前并未发现损坏现象。

3、居民调节工作:

由于在2018年10月前汪清湖花园小区广场尚未修建完毕,部分居民在如意家园169-189号楼楼群内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其噪声对其它居民造成一定影响,社区工作人员及时介入并妥善调节此次纠纷。

目前,汪清湖花园小区内三处广场均修建完成,且尚未发现第二例噪音扰民情况。

总之,乐民社区始终以建设 “整洁、文明、和谐”社区为目标,坚持以解决辖区“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为着力点,通过多种形式及宣传手段开展社区环境整治工作,力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整洁、和谐的生活环境。

 

 

篇5

一、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城市形象

以城管创优争先为切入点,巩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成果,强化服务市民、服务企业意识;唱响创建省级山水城市主旋律。全面开展清洁城市、优化市容环境大行动,达到市容市貌有明显改观,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品质有明显提升。着力抓好以下方面专项整治工作:

(一)扎实抓好辖区光亮光彩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抓好春节期间的光彩工程,协助区城管办维修和维护好辖区内大街小巷的路灯,督促各单位、门市节假日期间挂好彩灯、灯笼。

(二)强力推进清扫保洁员公示制度。将清扫保洁员、卫生监督员的姓名、电话、清扫保洁路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辖区内的干净整洁。

(三)加强社区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夯实社区、单位城管基础工作,广泛开展卫生社区的评比活动调动广大居民和职工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和除“四害”工作;规范单位、社区城管秩序,努力消除违章建筑、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现象。

(四)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以城管创优争先活动为载体,针对提高市民素质、规范市容市貌、整治环境卫生、保护环境、食品及公共场所卫生、除“四害”活动等重点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机制,巩固创卫成果,积极配合市区搞好省级卫生城市的复查工作。

(五)实行“门前五包”制度。严格按照办事处城市卫生“门前五包、门内达标”卫生管理责任书的要求,细化门前五包的范围,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与城区所在辖区内的单位、门市业主签订“门前五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开展门前五包争先创优活动,激励沿街企事业单位维护环境卫生,参与城市管理。

(六)巩固“五乱”整治成果。按照长治久洁的要求,完善清打并举运行机制,加大“五乱”治理力度,深挖根源,坚决打击窝点,基本消灭辖区内“五乱”现象。高标准做好辖区内主要干道除“癣”工作,并逐步向街巷、社区、院落拓展延伸。

二、强化宣传,营造城市管理良好社会氛围

加大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宣传,有效提高辖区居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城市环境意识、文明公德意识。努力构建群众参与、部门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管理社会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按照市、区两级政府的要求,主动参与城市管理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广播、板报、信息橱窗专栏、墙报、简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城市管理、创建卫生城市际交通等工作,形成人人讲清洁,个个讲卫生的强大氛围。

(一)在人口密集的地方集中开展两次城管和环境卫生的宣传活动。

(二)开展一次以居民小组、辖区内企业参加的社区城市管理知识竞赛活动,重点突出社区建设项目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及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

(三)在辖区内集中开展2-3次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三、突出队伍建设管理,进一步提升市容管理和行政执法水平

(一)强化使命意识教育,提高人员素质。要大力弘扬正气,引导广大职工充分认清城管事业的重要性,增强从事城管工的光荣感责任感。要坚定信心,克服怕苦畏难情绪,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辖区城市管理长远发展,就是要一身正气,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敢于负责任。负重实干,吃苦奉献,攻坚克难,有所作为。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干部职工的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职工的岗位学习,以多种方式的学习培训,全面提高城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规范行为,文明执法,树立城管队伍良好的公众形象。

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环境治理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

生态现代化概念一般认为是由德国学者MartinJänicke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柏林州议会辩论中最早提出(郇庆治和马丁•耶内克,2010)。生态现代化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强调在工业生产中以科技创新来应对环境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关注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产品消费而转向科技、经济市场、政府三者协调平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全球化影响及制度本身(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三个阶段,研究区域从西欧国家逐渐扩展到中欧、东欧、北美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Mol,2000)。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现代化理论仍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当中,并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Jänicke,2008)。生态理性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根本,生态理性使人们开始将经济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视为生态过程,而不仅仅是经济过程。生态现代化理论不断地丰富发展,由单纯地关注科技转向政治、经济、文化,逐渐包含科技、经济和市场、政府、环境运动、环境意识形态五个方面内容(Mol,2010):(1)科技不仅仅是应对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是更多地转向环境改善和预防环境危机,将环境保护纳入技术和组织创新的设计当中,而不再过多依靠传统的修复式技术;(2)经济市场要素和组织在环境改善中的作用日益增长,生产者、消费者、信用机构、保险公司、商业协会等成为生态重构、生态创新、生态改善的重要承担者,带来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化,并且将环境成本以货币、价格、供需、产品、服务等清晰地表达出来;(3)政府的角色、位置、运作发生改变,政府管治由从自上到下的命令式的方式转向权力分散下放、更加灵活、更加趋向于公众参与的管治方式,非政府以及跨国、全球性组织和机构逐渐发挥影响;(4)环境运动的角色、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环境运动在环境决策中作用得到显著增强,环境运动指导思想也从单纯的反现代主义转向以合法性、负责任、公开透明、广泛参与为原则;(5)环境意识形态从纯粹地反对经济增长和完全忽视环境保护两个极端转向两者的协调统一,并被广泛接受。

(二)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农业发展

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同样蔓延到农业当中,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现实困境促使人们开始寻求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在发达国家,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的“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危机,产生空气和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安全受到威胁、能源消耗巨大等诸多问题(Kimbrell,2002)。值得关注是,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革命”,虽然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快速增加,有效降低了全球粮食价格,大大缓解了一些地区的粮食紧张问题,但是“绿色革命”也引发了土壤退化、化学污染、地下水枯竭、土地盐碱化等环境问题,迫使人们转向环境友好型技术,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Evenson,2003)。此外,“绿色革命”带来生物多样性和地方传统知识的破坏,同时引起贫富分化加深和区域农业发展失衡的问题。“绿色革命”并不是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科学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理念,而在农业生态理念下进行新的绿色革命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还应与社会调整或变革结合,农业生态视角下政治、经济、文化转向明显(Altieri,2009)。农业发展研究中存在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的二元分立,生态现代化理论则是超越二元论的比较可取的理论分析框架(Evansetal.,2002)。农业生态现代化是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产生的,日益表现出一种多维、综合的整体性分析框架,逐渐拓展到科技、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空间、政治等多个维度,“弱农业生态现代化”正转向“强农业生态现代化”(HorlingsandMarsden,2011):科技上,从注重经济驱动科技发展、科技解决问题、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转向需求驱动科技创新、科技适应地方性;经济上,从强调企业化经营、效率优先、追求节约成本,转向推动生产经营网络化、综合化、整体化以及立足于农场水平追求高附加值、多功能农业;生态上,从较多采用生态和基因工程的产业生态视角转向较多采用生物型防护的农业生态视角;社会文化上,从提倡运用现代科技、理性的人地关系转向地方自主内生、人地协同、生产服务化;空间上,从偏重全球化、出口导向、外来资源大量使用,转向关注生产嵌入地方社区,注重本地资源利用;政治上,从自上到下式的单一方向的管治,转向内生扶持政策、参与式方法应用、社区发挥影响以及地方和区域灵活管治。

二、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思维

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过程伴随着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的继生转换,三个问题日益呈现出交叉、复杂的态势,而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的环境治理表明,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有赖于公平问题的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涉及农业环境治理问题,而环境治理牵扯到公平问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思维转向整体统一的系统视角,农业生态现代化关注目标的平衡性、应对的多维性、行动的多元化。

(一)目标层: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

工业文明时代的科技进步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促使人类中心主义思潮蔓延,引发了深刻的环境危机。人类不得不反思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增长受制于环境和社会的原因而存在极限问题,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环境危机的根源不仅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环境问题是社会公平问题的反映。从社会公平拓展到环境公平,将完善发展人类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正义,走向兼顾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O'Connor,1998),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公平问题的解决。生态现代化视域逐渐从单纯关注环境问题转向环境问题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寻求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的“石油农业”引发严重的环境危机,促使农业发展寻求发展与环境的统一,而环境问题不仅仅与“石油农业”生产技术有关,同样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问题一定程度转嫁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而加深环境危机。农业环境治理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发展、环境、公平的有机统一。

(二)应对层:科技、经济、生态、文化、空间、政治等多维治理

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的日益交叉复杂化,对问题应对提出了空前的挑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环境危机发生不仅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环境治理的视角突破科技局限,拓展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维视角,环境治理应对从单一向多维转向。西方国家环境治理经历了从单纯关注科技创新逐渐关注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过程。发达国家由于基本完成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开始面向农业现代化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面对粮食安全和农业收入增加问题,并着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但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已经显现(Pingali,2007)。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都涉及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使得农业发展问题复杂化。问题复杂性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应对。生态现代化理论将环境问题嵌入农业发展本身当中,使农业发展兼顾环境问题,同时指出环境问题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从而使农业发展本身不是仅仅停留在科技上,而是拓展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农业发展适应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的挑战提供一个可行的框架。

(三)行动层: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协同

生态现代化视域下环境问题的关注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消费领域。面对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消费领域是整个经济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治理不仅需要生产方式发生转变,更重要的是消费方式的转变,从而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可持续性消费是环境问题应对中的重要策略。消费者本身行为则是可持续消费的关键一环,而个人之间可以通过协作消费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和生产,从而形成新的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生产者与消费者塑造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两者缺一不可。农业有机生产可以提供健康、天然的不含有毒杀虫剂的高质量产品,同时维持土地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欧美国家得到相当重视并发展壮大(Badgleyetal.,2007)。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成为生产的目的,消费成为生产的调节器,因而消费者塑造的重要性凸显,成为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助推器。生态公民是农业可持续消费的重要驱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促成农业可持续消费的根本力量,可克服一些农业可持续消费面临的重要障碍(Seyfang,2006)。

三、生态现代化视域下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正处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农业现代化进程仍处在较低水平,农业发展面临环境保护的问题,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随着现代化程度加深将会加剧,农业污染已然不容小视(温铁军等,2013),关系到国家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表明,环境治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公平问题的解决。农业环境治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环境问题,生态现代化理论为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启示。

(一)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应是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将会长期存在,而在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农业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人地关系矛盾。当前中国农业仍然以相对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相对缓慢,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加剧,并引发一系列文化衰落和社会失衡等问题。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一些欠发达贫困地区环境破坏事件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区形成恶性循环,区域发展公平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根源,这些地区的环境问题根本解决有赖于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两大选择问题:一是继续走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先污染再治理”的“石油农业”道路,还是探索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继续走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历的“强发展、弱公平”的农业发展道路,还是走发展与公平相统一的农业发展道路。中国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区域差距巨大,难以承受“石油农业”带来的严重的环境压力以及公平问题带来的环境风险转嫁,必须走一条发展、环境、公平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新型农业现代化需要多维协调推进

我国农业现代化本身面临多重挑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农业发展同样面临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方面造成农业生产中心地资源环境承载负荷过重,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另一方面,造成一些非中心生产地的小农生产者破产并由此引发土地荒芜浪费,同时造成一些小农生产者迫于竞争而加大对土地和资源过度开发,从而引发环境破坏问题。问题的交织复杂性需要多维综合应对:(1)在科技上,在关注环境修复技术的同时应更加注重预防性技术创新,从农业生产设计阶段就考虑不同区域的环境因素,最大程度提前规避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而环境恢复往往耗费更大,并造成不良的现实后果;(2)在经济上,在追求农业生产效率和压缩成本的同时更加关注生产网络化、本地化以及提升产品的品质,以带动本地经济和满足更加多样化的需求;(3)在生态上,在关注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生态技术的同时,应当遵循农业生态理念更多地采用生物型技术,并适应不同地方特性;(4)在社会文化上,在关注依靠科技来专业化生产和协调人地关系的同时,更加主动地根据地方需求展开研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实现人地协同发展;(5)在空间上,在关注农业外向型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更加注重与本地生产和消费的联结,避免出现“飞地式”发展;(6)在政治上,在关注从上而下的集中、单一的管治手段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管治地方化和内生化,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防止区域发展失衡。

(三)新型农业现代化需从生产端和消费端两端并举

我国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农业消费方式的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市场消费需求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当前我国更多是关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农业消费方式关注程度并不够,农业消费方式转变迟缓往往拖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虽然我国居民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相当部分居民仍然趋向价格偏好,对质量较低水平的产品耐受较强,往往使一些落后生产方式得以存在,这些现象在经济落后的地区问题比较严重。二是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一些消费者对国家保护的动植物或者由其生产的产品产生不合理的消费需求,推动一些不合理的产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破坏了生态环境。三是由于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产生了大量食物浪费,耗费大量的农业生产资源,变相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而食物里程的拉长也同样会产生间接的资源消耗。农业现代化生态转型应生产端和消费端两端并举:(1)从生产端来说,农业有机生产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相契合,应不断推动农业有机生产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提高农业有机生产的效率,通过有机农业生产的不断提升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时调整和增强农业认证管理机构,加强构建和完善有机认证体系,为农业生产有机化提供良好环境和重要保证;(2)从消费端来说,对于个人而言,应加强环境教育,塑造生态公民,提倡个人节约消费、绿色消费,摒弃过度消费和不当消费行为,而对于整个农业生产网络而言,应充分考虑食物里程因素,构建合理的生产和消费的空间耦合结构,强化农业本地化生产的内生作用,带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减少资源间接浪费。

(四)农业生产地方化有助于解决区域农业发展失衡问题

篇7

一、领导重视,认真整改,查漏补缺。

针对县创卫办对我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第一阶段提出的“居民楼无化粪池、排水沟,生活污水横流,污染环境”的问题,我乡立刻召开党政办公会,专题研究整改方案,积极规划实施石牛街生活污染、粪便处理的工作。经党政办公室讨论一致同意:绿化植树80株;新治理污水沟300米;化粪池50口,351立方米;今后集镇房屋要做到雨(污)水分离,建沼气池或化粪池,严禁直排。直至目前,绿化植树80株、治理污水沟300米已全部完成。化粪池正在积极的修建中,并将于近期内全部完工。>二、狠抓落实,(水路)河道整治取得成效。

根据《井研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整治通知》的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组建了由乡长梅俊德同志等9人组成的专项治理工作小组,由乡长梅俊德同志负总责,刘建东同志负责水路河道环境的治理,廖宗燕同志具体负责自来水站的环境卫生治理工作。

书写标语四幅,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到位。各单位行动快,行动好。乡政府于二0__年七月七日、八日分别对沙溪河、自来水站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总体良好,河道、水库、山坪塘均无水葫芦、水白菜、浮萍、垃圾等漂浮物。检查组刘建东副乡长带队检查了沙溪河水库及山坪塘,由廖宗燕委员带队检查了自来水站和哑巴塘,对检查单位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和具体的措施。

本文来源:文秘站

三、重拳出击,道路交通环境大改善。

根据省、市、县各级部门的安排部署整治城乡环境,我乡迅速成立了以高铃清副乡长为组长,刘国良、范有水和但汉稳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对辖区内道路行车秩序,停车秩序以及交通安全设施设置,制定详细的方案,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道路行车秩序的管理上,我乡依法严惩交通违法行为。305线和石牛街到各村农村公路机动车守法率达到了85%以上,非机动车守法率达到了80%以上;营运车辆规范有序,营运载客汽车检验合格后行驶,无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及由交通违法行为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做到合法营运、礼貌营运;道路有序畅通,经营户统一设置在自己门市前停放整车,不准停放在公路上。

在停车秩序设置管理上,设置停车场,由户管理,并签订相关责任书。

在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上,交通标志做到了标线设置符合国家标准,设置全部到位;交通隔离设置做到了科学、合理、美观,对公路沿线控制区内非法设置交通标志牌全部进行了清理。

四、强化宣传,稳步推进“八进”工作。

我乡成立以乡党委书记李有才、乡长梅俊德为组长,副乡长刘建东、高铃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为工作目标,成立由针对性的专项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各单位、各部门的带头作用,改善我乡的环境面貌。

在这一阶段中,在全乡各村、各单位、社区中广泛开展“我参与、我出力、我分享,创建整洁、规范、优美、和谐的城乡环境”主题活动;进一步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村居民主动参与节能减排,节约每度电,每张纸、每滴水,创优美环境,文明机关活动;社区居民和单位切实做到‘门前三包“(包秩序、包绿化、包卫生)“院内四自”(自搞卫生、自建环卫设施、自育花草树木、自管单位秩序)搞好社区卫生死角保洁管理,规范车辆停放,引导居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树立公共卫生意识;大力开展家庭卫 生活动。家庭经常参加公共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室内器具摆放整齐,窗明几净,院落整洁,不违章饲养家禽家畜;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有效控制农村环境污染,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一减二控三保”(减少农药用量,控制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农药残留,保人畜安全,保护农作物及其产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加强监督检查、定期开展评比。进村社、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每半个月评比,实行交叉检查,连续排名后两位进行职责追究。

五、今后努力方向。

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来,我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上级要求和先进乡镇的经验,仍有不小差距。下一阶段,我们决心,认真对照标准,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继续强化领导,进一步提升城镇环境生态水平。认真实施环境规划,并不断修正完善;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还较普遍地存在着,环境治理的滞后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继续加大环境基础投入,不断优化城镇面貌。

(二)继续强化环境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动员群众、群策群力。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必须广泛动员,全民参与。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都意识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自觉参与到治理中来。一是要结合活动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广播电视充分发挥喉舌作用,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环保教育宣传,不断扩大社会的宣传面,消除宣传的死角;二是争取有关部门到我乡举行环保宣传教育挂图展,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三是在小学生中开展教育活动,以此带动小学生对环保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在各企业开展厂容厂貌整治达标评比活动,使群众充分认识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仅仅是口头上,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中。让群众感觉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营造浓厚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气氛。

(三)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必须领导带头、责任到人。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必须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领导小组,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工作负责制。必须制定责任制奖惩办法,按照县上文件要求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方案,重点突出,措施具体,定期完成。

篇8

一、实施步骤

综合整治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整体推进阶段(2009年3月~5月)。召开动员大会,总结前段工作,部署今后整治任务,进一步明确各社区及各单位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任务和责任分工,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整治工作与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与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相结合,与市、区环境治理项目相结合,与各相关单位巷段签定《卫生保洁责任书》,落实责任明确考核标准,并做到统一部署,全民动员,提高实效。

第二阶段:重点提高阶段(2009年5月~9月)。街道成立爱卫督查小组,对各社区、辖区内单位的爱国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对没有达标的单位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整改。通过相关新闻媒体跟踪报道。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建立长效机制阶段(2009年10月以后)。街道爱卫会将在一个月之内组织爱卫督查小组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进行总结验收,并进一步研究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整治工作不反弹。

二、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1、实行干部挂钩责任制。街道、社区干部职工挂钩各居民小组(巷段、小区)单位,按照“谁挂钩、谁负责”,分片包干原则,明确责任到人,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2、实行每月爱国卫生日制度。将每个月的28日、29日定为“爱国卫生日”。发动各社区、单位、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公益劳动,改善背街小巷、公共场所等环境卫生,清除小广告、城市“牛皮癣”,美化环境。

3、实行每月卫生督查月制度。将每个月30日定为“卫生督查日”,落实“三定”监督制度,即“定员监督、定时检查、定期通报”。督查小组对签定卫生责任制的社区,单位,商业区,市场等区域进行督查。建好工作日志和档案记录,及时张榜公布检查结果,对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的部位、巷段责令限期整改。

(二)建立健全聘请保洁员制度。

为搞好辖区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坚持长效管理,结合街道实际情况,决定聘请卫生保洁监督员其职责:(1)各社区卫生保洁监督员,实行分片保洁监督作业;(2)保洁员负责清理责任区内的卫生死角;(3)督促检查居(村)民房前屋后的卫生,及时制止群众乱倒乱放生产、生活和建筑垃圾,对乱倒垃圾的居民进行教育、引导;(4)督促责任区内各单位、商业门店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5)完成社区爱卫会交办的突击清洁工作;(6)配合社区居委会每月组织开展好爱国卫生运动。

(三)建立健全卫生达标曝光制度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实行环境卫生工作目标责任制,逐一与各社区、辖区各单位、商业门店签订卫生责任书,对环境卫生工作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和考核标准。对组织不力、落实不到位、卫生不达标的社区、单位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限期内仍未整改,造成不良影响的,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街道办事处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举报及监督。

(四)建立健全卫生保洁奖励制度

对各社区、辖区内各单位环境卫生工作情况进行周检查、月评比、年考核,考核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年终考核为优秀的,街道办事处将给予表扬并奖励,考核为不合格的,给予通报批评。对在保洁工作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保洁员,年底给予一定奖励,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五)加强爱国卫生宣传教育力度

每月的1日定为“卫生宣传日”,在人流密集的广场等地设宣传点,发放宣传资料。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爱国卫生运动,采用播放宣传片、表演歌舞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居民宣传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对创卫工作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进行广泛宣传,批评教育破坏市容市貌的不良行为。加强居民的环卫保洁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居民维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

篇9

通过校园广播、橱窗校园网络等形式,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面是和大家分享相关的垃圾分类综合治理总结汇报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垃圾分类综合治理总结汇报一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_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出口”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根据彭州市《关于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意见》,一年来,_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精心组织,落实投入,成效显著。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镇重点工作。镇各办所目标工作季度推进专题会向镇主要领导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分类工作由开展此项工作的村支部书记亲自负责,落实相关设施设备的修建安装,宣传氛围的营造和分类有偿回收。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召开镇、村(社区)、农户三级动员会、交心谈心会等,宣传动员,讲解、学习垃圾分类的内容、意义、目的,安排各村(社区)、各办所(中心)相关工作。二是结合我镇实际,利用现有资源,如广播、宣传车、宣传栏、“快乐星期六”等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搭建宣传平台,生动宣传讲解垃圾分类相关内容。三是镇城管办牵头,各村(社区)协作,定期进行入户宣传,为全镇村(社区)人员发放《实施垃圾分类创建绿色家园》等宣传单及宣传手册_余份,并认真做好解释、宣传教育工作。

三、整治有力,措施得当

今年8月,组织镇村干部、保洁公司、小区业委会、点位居民召开农垃前端分类工作现场会。通过召开现场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教育引导村民了解垃圾分类的基本要求,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此外,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讲解示范、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使环卫人员懂得如何对不同垃圾进行收集、回收和处理。尤其是在集中处理的地方,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严防“分散污染”变成“集中污染”。在废旧电池和医疗垃圾的回收处理方面,坚决杜绝擅自处理、随意处理和与生活垃圾一并处理的现象。

今年我镇垃圾分类在_社区__等_个点位开展,按照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分类投放并收运垃圾。全镇20__年建成垃圾分类房_座,新配置分类果屑箱_个,前端回收分类垃圾桶_个,制作宣传展板_个,小插板_个,分发宣传资料_份,清理各类垃圾_吨。通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目前农村环境卫生已大为改观,实现了全镇环境卫生大变化,使全镇展现新面貌。

通过一年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整治,改善了我镇农村生活环境。我们深信,有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支持,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我镇的农村生活垃圾工作一定会常抓不懈,建成环境优美、安全文明的_小镇。

垃圾分类综合治理总结汇报二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近十几年来,我们的生活环境不断遭受破坏,全球气温升高,白色垃圾,水资源被污染……这些问题的始作俑者还是我们人类。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您知道这些垃圾它们到哪里去了吗?它们通常是先被送到堆放场,然后再送去填埋。垃圾填埋的费用是高昂的,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200元至300元人民币。而仅北京市日产垃圾就有120__吨,目前面积在36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在北京五环路以内有700多处,占地500多万平方米,每年在3—5%的速度增加。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产生着废弃物。被废弃的垃圾填埋场不复为耕地,也无法建成生活小区。因此,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我校在20__年11月20__年12月份,开展了垃圾分类系列活动。

1、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分类观念。

通过校园广播、橱窗校园网络等形式,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教会学生垃圾分类的知识,使学生进行垃圾分类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性行为。

2、各班加强宣传培训,普及分类方法。

各班采用不同形式:如学生上网查资料、图片,或进行调查、采访等搜集资料,然后利用校会、午间等时间,在班里进行交流,相互受教育,让学生学会分类垃圾;养成在室内分类的习惯;对分类工作做得好的班级进行表扬奖励,树立典型,介绍经验,强化推广。

3、开展垃圾分类班队主题活动。

我校各班和少先队部共同配合,开展了有关垃圾分类的班队主题教育活动。全班的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以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向大家展示垃圾分类的日常常识。例如班队的题目新颖独特,如“举手之劳,改变世界”,“小小环保袋,还我美好心愿”等。主题的班队内容十分丰富,有的同学还做了幻灯片,配了音乐,十分精彩。通过活动,让全校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垃圾分类知识,更深层次的体会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成立师生垃圾分类宣传志愿队。

学校成立25人的教师垃圾分类宣传志愿队及40人的学生垃圾分类宣传志愿队。师生志愿队在师生团队中加强不同形式的垃圾分类常识,并时刻督促师生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对垃圾分类的行为养成。学校对表现好的师生垃圾分类宣传志愿队员进行评奖,并在全校校会上颁发了奖状和奖品。以此鼓励同学们都来了解垃圾分类,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使有限的资源能得到重复利用,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能变得更加洁净。

5、制定措施,落实到位。

学校设置分类垃圾筒:垃圾筒上贴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志,并且通过广播宣传,告诉学生在扔垃圾的时候分类投进不同的桶里,学校保洁人员在清理垃圾的时候,再分别进行处置。并且鼓励各班设置可回收垃圾袋或垃圾箱,将本班的可回收物品分类存放,比如我校学生每天喝过奶的奶盒,喝完后把它按扁,然后放进纸箱内,定期卖给废品收费站。所得费用可以作为本班班费,为同学们买奖品等。这样,既做到了环保,又使同学们树立了节约意识,还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

6、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的意义。

通过在我校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是同学们明白了:垃圾处理的方法还大多处于传统的堆放填埋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地污染环境。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1)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50%以上。

(2)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弃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可能减少危害性。

(3)变废为宝:我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30亿个,方便面碗5—6亿个,废塑料占生活垃圾的3—7%。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快,可少采20吨铝矿。生产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4)坚持不懈: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系统工作,同学们不仅在学校要做到将垃圾进行分类,同时也要告诉自己的家人及其身边人做到垃圾分类,使我们生存的空间真正变得洁净、明亮!

垃圾分类综合治理总结汇报三

20__年__区教育系统在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公室的指导下,按照区的统一部署,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中全面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宣传教育和实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垃圾分类工作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保工作,普及程度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教育局为抓好孩子的垃圾分类常识教育,要求各校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常识纳入专题教育内容,在幼儿园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启蒙教育,在中小学实施垃圾分类常识教育。利用教工大会和学生班会课时间,广泛进行垃圾分类意义的宣传和垃圾分类概念界定的介绍。结合地球日、环境宣传日等环保特定日,外请专家举行教育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

二、做好责任落实工作

教育局要求各学校落实垃圾分类实施的主体责任,明确分管领导、管理部门及内部管理岗位职责,做好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的培训、督促、检查、纠正工作。与具备相关资质的垃圾收运单位签订协议或合同,按时分类收运。在做好分类收运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经验做法,定期分析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垃圾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有效落实。

三、立足课堂教学,扎实开展环保教育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环保教育的好场所,教师在各科教学,尤其是品社、语文、自然、探究等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中高年级班级进行环境教育主题会,开展各种形式进行教育,形成了环保良好的氛围;班级成立环保小组,认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进行环保知识的研究和探索。

例如:中心小学将垃圾分类知识与自然学科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朗朗上口的对话问答形式,讲述了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及分类要求。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垃圾的理念。指导他们把到处丢弃的树叶、果皮、剩菜剩饭变成人见人爱的环保酵素。有的可以喷,用于施肥;有的可以喝,可以帮助消化、降血脂。

四、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各学校组织实施特色系列活动。积极参与各类市区级环保杯赛,培养青少年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意识和责任,展示学校垃圾分类减量实践活动成果。

通过亲子活动影响学生家庭投身到垃圾分类行动之中。同时通过社区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和实践当中,与社区居一起共同行动,提升社区的整体文明水平。

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通过观察发现,学校每天丢弃的垃圾中,厨余和绿植产生的垃圾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果能够将这些垃圾有效的利用起来,将它们制成植物生长的有机肥料。既减少了学校丢弃的垃圾总量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减缓了对土壤的污染,使植物能够更“绿色”地生长。

于是,学校开展了“厨余绿植再利用制造‘营养’有机肥”项目活动,学生们从中学会了将厨余和绿植垃圾制造有机肥的方法,通过这个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一次次绿色实践,传达着孩子们对环境的热爱、对环保的关注,也引起了家庭的关注,将此方法在家庭中推广使用,从而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应。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魅力张北”旅游形象为目标,根据国家、省旅游局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的相关要求,紧密结合我县旅游业的实际,坚持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原则,对全县旅游市场环境、秩序进行集中治理,全面提升我县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县旅游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整治时间

2012年6月18日——9月30日

三、整治内容

旅游行业的整顿管理;城区、景区及其沿线、周边环境卫生的整治及管理;城区宾馆、饭店、旅游景区、农家小院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整治以及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卫生的监督管理和烟草、酒类专卖市场的专项整治。

四、工作步骤

全县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及环境治理工作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6月18日­­­—23日)。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旅游市场环境、秩序治理相关工作,明确工作的目标任务、步骤措施和具体要求。广泛开展市场治理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第二阶段:集中治理阶段(6月24日——9月15日)。按照治理整顿的目标要求,各乡镇和各责任单位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治理整顿,领导小组对治理整顿工作进行全程督导,确保工作扎实有效。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9月16日——30日)。治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治理整顿工作的经验成果进行总结,对治理整顿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单位和个人及其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和推广。各责任单位通过治理整顿活动,总结经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

五、组织分工

为使治理整顿工作落到实处,决定成立县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及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重点景区及旅游沿线环境、秩序治理整顿工作的领导、指挥和协调。

组长: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旅游局局长

县食安办主任

成员:县商务局局长

县食药监局局长

县物价局局长

县工商局局长

县安监局局长

县广播电视台台长

张北报社社长

县市容市貌管理局局长

县消防大队大队长

县烟草专卖局局长

县卫生局副局长

县旅游局副局长

张北镇镇长

郝家营乡乡长

馒头营乡乡长

二泉井乡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旅游局,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具体负责活动的督导协调、信息上报及日常工作。旅游局抽调一名副科级干部及4名工作人员,旅游派出所和各相关单位分别指定一名工作人员,组成执法小组,全面展开治理整顿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一)工商局负责对旅游经营企业进行治理,加强营业证件审核管理,严肃查处无证经营、非法经营、强买强卖、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6月30日前完成)

(二)物价局负责对旅游企业的价格进行治理监控,规范明码标价,严肃查处漫天要价、哄抬物价的行为。(6月30日前完成)

(三)食药监局及卫生局对旅游市场的食品卫生安全进行集中治理,扎实做好我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对食品原料、进货渠道和制作加工过程进行检查,消除食品安全隐患。(6月30前完成)

(四)安监及消防部门负责对旅游企业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排除安全隐患,为游客创造安全的旅游环境。(6月30日之前完成)

(五)郝家营、馒头营、二泉井等乡镇负责对辖区内跑马、卡丁车经营重点村进行规范治理,整合资源成立游乐场或跑马场(经营跑马、卡丁车等娱乐项目的场所),并实行挂牌经营。为杜绝乱跑马、乱收费、无序无证经营卡丁车的情况发生,各乡镇要设立游乐场或跑马场管理处,由一名乡镇副科级领导担任管理处主任,抽调两名一般干部为成员,落实“一场一处”管理制度。管理处于6月20日之前成立,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名单。旅游局行管科协助各乡镇管理处组建游乐场或跑马场,并建立运营、管理机制。各乡镇负责对本辖区内旅游景区景点及周边、沿线的村庄房屋墙体进行统一粉刷,美化景区景点及旅游沿线的环境。(6月30日前完成)

(六)旅游局负责建设旅游诚信体系,倡导诚信经营;开展宾馆、饭店、农家院的评星工作,树立旅游形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建设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强化旅游服务功能;成立以旅游局质监执法队为主的旅游执法大队,监管旅游环境及秩序。(6月30日前完成)

(七)商务局负责全县酒类专卖市场的整治。对辖区内所有街道、社区以及民工居住点等酒类市场,包括批发市场、宾馆饭店、商场、超市、零售点及公共娱乐场所等单位开展拉网式整治检查大行动。要重点检查城乡结合部,特别是散装白酒及各种配制酒,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酒品行为,取缔无证照经营酒类商品的市场、点档,严禁有害、有毒酒品流入市场。(6月30日前完成)

(八)烟草专卖局负责对烟草专卖市场的专项整治。加强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集贸市场、重点零售户的检查,严肃清理一批违法经营户、无证经营户及钉子户,确保检查到位,不留死角、不留隐患。(6月30日前完成)

(九)市容市貌管理局和张北镇负责各自责任区内的环境卫生清理,对店外经营、乱堆乱放物品、出租车乱停、流动商贩乱跑等进行全面整治。相关乡镇要积极动员组织力量开展环境清理活动,重点整治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柴草乱放、家畜乱跑、粪便乱堆的脏、乱、差现象。(6月30日前完成)

(十)电视台、广播电台及报社等媒体负责对治理活动的宣传报道,为建设良好的旅游环境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对治理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事迹及个人要进行大力宣传,对存在的违法违规和其他不良经营行为及时曝光。

各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对工作进行认真安排部署,狠抓落实,并于7月5日前形成总结性材料报县政府办商贸科。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旅游业是我县第一主导产业,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和秩序是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保证。各责任单位要充分认识此次治理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上来,各负其责,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不讲条件、不讲困难,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不折不扣地完成整治任务。

(二)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各责任单位要明确工作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制定工作整治方案,并按照方案狠抓落实,对一切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给予严厉打击,毫不手软,出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击一起。每天都要有举措、有进度、有成果。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力争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空档、不留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