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01 11:1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为什么要制定备案管理办法
(一)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需要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备案确定为企业的法定义务。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系统细化、规范企业备案行为和环保部门监管行为,需要制定配套的《备案管理办法》。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需要
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而环境应急预案是“有生命力的文件”, 需要企业通过自身努力,不断修订完善,才能确保切合实际、有效有用。但在实践中,一些企业没有开展必要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只是照搬照抄,或者把编制工作完全交给技术服务机构,编完以后又束之高阁,这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要求不符。也有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为了保证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质量,将备案设置为 “非许可类审批”,或者赋予其一些行政许可的色彩,实质上是分担了企业的主体责任。还有一些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着力于“准入”的监管,而对已备案的预案指导和使用不够,管理不到位。这些做法不符合国家“切实防止行政许可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加强和改进事中和事后监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需要通过《备案管理办法》予以规范。
(三)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实践需要
2010年,环境保护部印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以下简称《预案暂行办法》)后,各地针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备案制度。但预案备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备案率不高、进展不平衡,已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企业,整体备案率不到80%,有的地方仅为38%。二是现场处置预案偏少,可操作性不强。《预案暂行办法》将环境应急预案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三类。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编制了现场处置预案,更多企业只有综合预案,内容多是原则性规定。三是属地管理不够、信息收集不全面。《预案暂行办法》将国控污染源设置为省级环保部门备案,是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开始阶段的“权宜之计”,已难以满足“属地为主”、县级人民政府先期处置的要求。地方在执行时,实行分级备案的占74%。由于没有信息传递要求,一些下级环保部门无法获得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不能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四是逐级备案加重了企业负担,26%的地方实行逐级备案,要求企业向多个层级的环保部门备案,不符合中央简政放权的精神。五是分级管理要求差异大。在备案分级管理中,各地存在通过污染物排放量、环评级别、风险级别、跨区域、行业因素、环境敏感程度等进行分级的多种情况,而且有的地方是两级管理,有的地方是三级管理。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制定《备案管理办法》。
二、制定备案管理办法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备案管理办法》主要依据《环境保护法》、《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参考了《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相关规定,以及国务院办公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13]101号)对企业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管理的要求。
三、备案管理办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备案管理办法》共五章二十六条,在吸收《预案暂行办法》有关内容、总结近年来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五个方面的内容作出了规定。
第一章总则。对备案管理的目的、概念、范围、原则等一般性内容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备案管理遵循规范准备、属地为主、统一备案、分级管理的原则,强调根据环境风险大小实行分级管理,企业主动公开相关环境应急预案信息。
第二章备案的准备。基于备案需要,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修订等准备工作进行了规定。强调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通过成立编制组、开展评估和调查、编制预案、评审和演练、签署等步骤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及时修订预案。
第三章备案的实施。对备案时限、文件、方式、受理部门进行了规定。明确企业在环境应急预案后的20个工作日内进行备案以及应提交的备案文件。明确县级环保部门作为主要的备案受理部门,以及备案受理部门的审查处理方式。
第四章备案的监督。对备案后环保部门的监管和企业、环保部门责任进行了规定。明确环保部门及时将备案的环境应急预案汇总、整理、归档,并通过抽查等方式,指导企业持续改进。还明确了企业和环保部门违反规定应承担的责任。
第五章附则。与《环境保护法》四十七条第三款“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衔接,并说明施行日期。
四、关于几个重点问题的说明
(一)什么是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备案管理办法》第二条指出,环境应急预案是指企业为了在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或者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这是首次正式提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概念,以区别于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等应急预案,便于企业和环保部门的执行和管理。
(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如何定位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重点是现场处置预案,侧重明确现场处置时的工作任务和程序,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的特点。针对是否编制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及这些类别的组合方式,《备案管理办法》提出了指导性而非强制性的要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
建设单位环境应急预案,是针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预案,不是建设施工期间的预案。试生产期间环境应急预案,是指试生产前编制的包含了针对试生产期间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环境应急预案。由于试生产前可能存在环境风险评估、预案编制等难以到位的客观现实,《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的环境应急预案 “参照”本办法制定和备案;而建设项目试生产与正式生产有差别,建设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试生产期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形成适用于正式生产的环境应急预案。
(三)备案的目的是什么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是不属于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的一种行政行为。对于企业而言,备案是为了规范编修、提高质量、履行法定义务。对于环保部门而言,备案是为了收集信息、存档备查、事后管理。
(四)哪些企业需要备案
《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了三类企业要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一是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排放企业。“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将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污染物产生量不大或者危害不大的单位排除,例如餐馆等。由于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一般的排放污染物企业有所区别,在《备案管理办法》中用“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企业”予以强调。二是可能非正常排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结合事件案例,强调了涉及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尾矿库三类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三是其他应当纳入适用范围的企业,这是兜底性条款,给予地方环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为进一步明确适用范围,规定了“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的企业名录”。
(五)企业如何进行备案准备
《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第二章是对这一规定的细化,明确企业在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经过评审和演练后,签署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准备期间产生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应急资源调查报告、评审意见等是备案的必要文件。
(六)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何时需要修订
《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企业至少每三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回顾性评估。如果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环境应急措施、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或实际应对和演练发现问题,以及其他需要修订的情况,要及时修订环境应急预案,修订程序参照制定程序进行。
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按照《预案暂行办法》,制定了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实施后,地方环保部门要指导企业及时开展评估,修订环境应急预案,修订时执行《备案管理办法》。
(七)企业应该向哪里备案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实行属地管理、统一备案,备案受理部门为县级环保部门。建设单位也需要向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环保部门备案。如果建设项目试生产与正式生产情况基本无变化、环境应急预案无需修订、建设单位在试生产前提交的备案文件齐全,可以视为正式生产前已完成备案。
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可以分县域或者分管理单元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向沿线或者跨域涉及的县级环保部门备案。
确定县级环保部门作为备案受理部门,是《突发事件应对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环境应急实际和收集信息的需要,符合“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有助于环境应急预案由过去的“下级抄上级”、由上到下的编制方式,转变为从企业逐步向上延伸、由下到上的编制方式,有助于夯实政府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基础,有助于推动基层环保部门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便于企业执行。
考虑到有的县级环保部门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备案需要等客观现实,个别地方具有较成熟的市级备案管理经验,《备案管理办法》还规定“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备案受理部门统一调整到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给予地方环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
(八)企业如何进行备案
企业首次备案时,在签署环境应急预案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环境应急预案备案表、环境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意见等五份文件提交给备案受理部门。企业收到受理部门签章的环境应急预案备案表,则完成了首次备案。
当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重大修订时,也应当在修订内容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原受理部门变更备案。变更备案不需要提交首次备案要求提交的全部备案文件,只需提交修订的文件。个别内容调整的,不需要变更备案,只需要以文件形式告知原受理部门即可。
(九)受理部门如何进行受理
受理部门在收到企业提交的备案文件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对。文件齐全的,出具加盖行政机关印章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受理部门就完成了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
受理部门对备案文件的核对,只是形式审查,审查备案文件是否齐全,不对这些文件的内容进行实质审查。
除了在备案受理部门办公场所“当面受理”备案的方式外,结合当前有些地方开展的网上备案实践,为减轻企业负担、适应工作要求,《备案管理办法》对通过信函、电子数据交换等备案方式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地方环保部门可以结合实际,开展电子备案、信函备案等相关工作。
(十)备案后环保部门如何进行监督
环保部门对企业备案的监督,主要包括汇总、指导、责任倒查三种方式。汇总、整理、归档并建立数据库,主要是为了收集整理信息,夯实政府预案基础。备案指导是基于提高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质量对环保部门提出的要求,包括采取档案检查、实地核查等方式个别重点指导,和汇总分析抽查结果进行整体指导,时间节点在备案后。责任倒查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环保部门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备案、日常管理及实施情况纳入事件调查处理范围。《备案管理办法》还对备案信息公开进行了规定,要求备案受理部门及时公布备案企业名单,企业主动公开环境应急预案相关信息。
环保部门的监督,按照企业环境风险大小实施分级管理。《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县级环保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将较大以上环境风险企业的备案文件报送市级环保部门,重大以上报送省级环保部门。省级、市级环保部门根据掌握的备案文件实施重点监管。
针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分级,环境保护部出台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给出了环境风险评估的一般性方法,涵盖了大部分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目前,环境保护部还将出台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标准,进一步加强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的技术指导。实践中,一些地方也制定实施了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方面的文件,对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风险分级管理。《备案管理办法》也规定,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可以参考有关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标准或指导性技术文件,结合实际指导企业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十一)企业违反备案管理办法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了督促企业规范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备案,对于企业不制定、不备案,或者提供虚假文件备案的行为,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部制定的规章等,给予罚款等处罚。
(十二)环保部门违反备案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了规范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备案管理行为,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备案、乱备案、不告知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了列举,明确责任界限。
(十三)备案制度如何与其他管理制度衔接
备案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在一些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已有体现。如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 第22号)第九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申请办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管理登记时,应当提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27号)第十九条规定,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制定废弃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备案;《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7号)第三十一条规定,常规申报的登记证持有人和相应的加工使用者,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要求,相关建设项目申请试生产时,应提交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备案材料。未来还可以在其他文件中进一步强化。
(十四)今后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管理如何进一步深化
篇2
一、进一步抓好《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的贯彻落实。
1、做好街道本级的贯彻落实。以会议形式将《条例》纳入培训、研讨范围;发放《条例》到各居委会;利用宣传栏、横幅、标语、微信、网站等宣传渠道进行宣传。2、督促各居委会贯彻落实。各居委会要组织干部学习《条例》;要结合实际,利用宣传栏、横幅、标语、微信、网站等宣传渠道进行宣传。3、配合好县应急办对《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二、进一步充实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根据领导变动及工作实际的需要,对照街道各项应急预案,调整充实街道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居委会对照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建立自己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上报街道。街道和各居委会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名单上报县应急办,加强街道与县应急办的沟通联络。
三、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
1、要绷紧应急值守“严防死守”这根发条,严格24小时值守纪律,做好应急值守排班工作。街道应急值班将以街道现有的值班安排为基础,确保每天都有人值班。2、以“两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为依据,强化第一时间报送,杜绝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现象。建立信息报送的总结评估机制,在完成突发事件首报、续报后,要及时向县应急办报送总结,总结评估信息报送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建立典型案例汇总分析制度,及时汇总、及时总结。今年至少向县应急办报送案例分析、工作调研等2—3篇。
四、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及演练。
1、开展《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学习,切实提高街道应急预案管理水平和运用水平。2、根据街道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街道的各项应急预案;要求各居委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各项应急预案。3、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综合演练,强化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战性,进一步规范应急演练程序,强化应急演练总结评估工作,提升应急演练质量。
五、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与建设。
以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为核心,安照“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多灾种救援”的要求和思路,街道成立了一支应急救援队伍,并储备有各种应急救援物资。各居委会要依托基层警务室建设、组织一支不少于20人的兼职应急救援小分队,发挥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救援处置作用。并将救援队伍、信息员名单报送街道。
篇3
关键词:档案;应急预案;突发事件
档案记载着人类历史的变迁,档案也记录了人类社会财富的积累,其珍贵性不言而喻,而由于档案承载介质的特殊性,使得其容易遭受突发事件的破坏,破坏的后果就是形成不同程度的有形无形的损失。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对档案造成的损毁,将影响降低到最低,因此对于档案管理部门继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使得档案应急管理工作处于严格的可控状态。
1 档案部门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的意义
应急预案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决定了管理部门能否有效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档案管理面对的是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具有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包含着我们承受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灾害,因此很多国家、地区都无法躲避突入袭来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灾害,在历史上每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都会对所在地区的档案造成巨大的难以弥补的损害。严峻的档案突发安全危机,使得档案部门必须要提高认识,有能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危机既然无法避免,我就要时刻准备着,将危机对档案的损失降到最低。
应急预案能够指导相关单位进行应急管理。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管理措施,也是提升档案部门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举措。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就要求所有的部门和人员必须明确在各自的管理岗位上自身的责任,进而形成统一的联动状态,共同应对。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使所有人具备识别隐患的能力,处置隐患的能力,降低隐患升级的能力。
2015年12月28日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在京举行,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会上指出,要建立应急处置管理体系,从根本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产生危害的影响面,要进行常规性的应急状态演练,加大应急状态演练投入,进而形成应急预案的可执行性,会议提出的要求,明确了当前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的管理的环节,进一步明确了管理者的责任。强调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确保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能够有效的保存,构建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提升档案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档案部门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我国档案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建立的现状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档案应急管理能力已经大大加强,但是在一些环节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的问题多反映在如下几个关键环节。
2.1 应急预案不健全,联动性不强
部分省份及地区没有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应急预案体系,或是现有体系形式化严重,可执行性差。南方某省在已经建立档案网站的市区,只有不足一半的市区公布了应急预案,其中还包括个别形式化的预案,可见重视程度十分有限;从其内容上来看,多集中在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的制定,而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没有给予考虑。
2.2 预案内容形式化,可执行性不强
从前文所述南方某省的多个市区现有应急预案来看,存在着预案内容形式化,机械照搬照抄,内容空洞,严重与实际不符,没有可执行性。从中抽查的五份市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中,几乎全部与该省的档案局的预案一样,可见都是直接在省级预案上进行了名称的修改,甚至内容都完全一样,形式主义在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上表现尤为突出,甚至存在多个地区市县互相抄袭应急预案的现象。
2.3 应急预案演练效果差,没有形成联动机制
建立了应急预案后,就要根据预案的假设情境进行有目的的演练,例如按照火灾或是爆炸的事故情境,组织进行演习演练,从演练的表现上和结果上来确定火灾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部分档案部门开始定期的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并且从中取得了很好的演练效果,但是部分单位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没有实战演练,应急预案的演练与应急联动能力有着直接关系,应急预案演练不足,应急联动能力就弱,由此产生了档案应急处置实践中“不联不动,联而不动,联而乱动,联而慢动”等混乱现象。
2.4 经费保障不足,影响应急保障能力
只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才能确保档案部门能够顺利的开展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进而保证技术和设备的有效性,满足应急预案的需要,确保保证能力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很多地区的档案部门缺少充足的资金保障,存在着设备老化,技术落后,难以保证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对于必要管理设施没有定期进行维修保养,无法在突发事件出现时,按照预案来实施,已经出现过在发生火灾后,由于火灾报警设备和喷淋设备的失效,没能第一时间形成应急预案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就要求档案部门要进行多个资金渠道的投入保障,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装备和物资的有效性,确保应急保障能力强大稳定。
3 档案部门应急预案管理的基本内容
档案安全是档案管理工作最根本要求。这就要求档案部门积极开展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前期规划和后期实施工作。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要建立应急管理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在组织上形成分工明确,互相协作的状态;对所在地区的档案管理风险进行预测与评估,对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进行合理的划分,对于档案部门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明确。
政府部门加投入,使得应急演练常规化,演练效果具备可执行性,在演练中检查预案的效果,在演练中筛查预案的效果评价条件,讲多次演练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调整预案的可行性。
4 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展望
档案部门的应急管理机制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工作内容。全面、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能够确保档案部门的应对反应速度够快,应对反应结果的有效,更好的预防和应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资源的安全,从而保证人类社会历史的延续性与文明的传承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安奎生产 应急预案 编制
一、前言
制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规范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各类突发事故能力,保障职工安全健康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应急预案存在问题
应急预案又称事故应急计划,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是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预案是在对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应急人员职责、应急程序、保障措施等预先做出的安排。
2006年9月20日,国家安监总局颁布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2009年4月1日,国家安监总局颁布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7号),对我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和备案工作形成有效的指导作用。为此,许多企业积极开展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但是由于技术力量的局限性,不少企业在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不完整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只是一份文件或一个规定,简单地罗列出应急的报告程序、报告对象,以及根据损失大小,对事故的分级,应急预案中应该包括的核心内容却未能反映。另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将应急预案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不少企业只编制了综合应急预案或者专项应急预案,而应急预案体系中的现场处置方案几乎没有编制。
2、 可操作性差
应急预案的核心要素涉及生产经营单位日常应急管理及应急救援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组织机构及职责、信息报告与处置和应急响应程序与处置技术等要素。而企业在实际编制过程中,这些关键内容往往存在很多漏洞和缺陷,导致预案的可操作性差。比如职责描述不具体,似是而非,容易产生误解,在紧急状况下无法各司其职,出现岗位缺员状态。再如,由于危险源和风险分析不到位,编写人员在编写应急处理措施时,难于把握适度的原则,有的应对措施描述过于简单,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乏针对性,有的应对措施描述过于具体,不利于紧急情况下的快速操作。
3、 预案衔接不畅
按照行政级别,应急预案分为国家、省、地市、区县、企业等级别。而作为整个应急体系中的基石的企业级应急预案,如何与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尤为重要。在不少企业的应急预案中,这些内容基本没有。此外,由于危险源和风险分析能力的局限,不少企业应急预案的行动重点、应急联系也缺乏相应的衔接,甚至前后矛盾。
4、 缺乏演练
应急演练是应急预案培训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应急演练可以验证应急预案的可行性以及检验应急队伍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反应能力和协调程度。尤其是通过演练及时能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完善。因此,生产经营单位每年要对应急预案进行一次演练。而不少企业的应急预案被束之高阁,锁进抽屉,或成为应付各级安全生产检查的“挡箭牌”,缺乏组织演练,有的甚至自应急预案编制以来就没有进行过任何演练。
5、 缺乏动态管理
应急预案作为生产经营单位在紧急情况下的行动纲领,不是编制完成以后就万事大吉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工艺流程、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就要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作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预案同样也要遵守PDCA螺旋循环模式,通过策划(P)、实施(D)、检查(C)、处置(A]对应急预案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使应急预案能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完善。但实际情况是,不少企业应急预案未能做到动态管理。
三、把握应急预案编制的要素
应急预案的编制一般分为六个步骤:①成立预案编制工作组,②资料收集,⑨危险源与风险分析,④应急能力评估,⑤编制应急预案,⑥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具体如下图所示:
按照编制应急预案的步骤,编制应急预案应该把握好以下要素:
1、危险源与风险分析。危险源与风险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关键过程。危险源与风险分析的方法有两大类。第一大类是直接经验分析法,主要有询问法、交谈法、现场观察法、查阅文件记录法、对外交流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对比法等。第二大类是系统安全分析法,主要有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检查表(SCL)、预先危险分析法(PHA)、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实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这两大类方法必须综合运用,危险源与风险分析才能全面,应急能力评估才具有科学性。而负责危险源和风险分析的人员,应该横向到底、纵向到边涵盖生产、工程、维修、设备、安全、环保,甚至行政后勤、财务各部门,从总经理、部门经理、班组长、基层员工代表,全方位参与。参与的方式可以有会议、讨论、调查、内部评审等。应急预案的编制人员应掌握相关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引导应急预寨编制小组成员,结合直接经验分析法,系统地进行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在众多的应急预案中都长篇累牍地说明各部门和各类人员的职责,但未明确相关人员指挥链条关系,特别是在相关指挥人员无法及时到位的情况下,谁接替指挥,没有明确的描述。最好能通过网络管理图,明确指挥链条和信息传递链条,并明确紧急情况下第一指挥不在现场,谁来接替指挥权。
3、监测与预瞽。在应急预案中必须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程序。监测与预警包括软件和硬件方面,软件主要是风险管理、风险预报机制,硬件如应急监测仪器、设备、防护装备、应急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
4、信息报告与处置。紧急情况下,信息的及时准确报告对后期进行应急处置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急预案必须明确事故及未遂伤亡事故信息报告与处置办法。首先,要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其次,要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最后要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5、分级响应。对应急预案进行分级响应管理是应急预案的重要体现。如果没有进行分级,一次小范围的事故就要动用全部的人力、物力,必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以下是某企业的分级响应。
6、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是应急预案在紧急情况下能否保证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之一,包括通讯与信息保障、应急队伍保障、应急物资装备保障、经费保障等保障,要注意克服应急人员通讯方式少、没有明确专兼职应急队伍、装备的底数不清等问题。
7、应急恢复。主要包括污染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生产秩序恢复、善后赔偿、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内容。如:①现场保护。应急终止后,现场应急组应对事故现场进行保护,等待事故调查小组的调查取证。②污染物的处理。包括事故发生及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事故性废水、消防水的污水应急处理。③现场洗消。应急终止后,在不影响事故调查取证的前提下,及时采取稀释、处理、中和、吸附、隔离等措施对事故现场进行洗消。④善后处理。事故应急处理结束后,应立即开展的有关善后工作,包括:受伤人员的救治,伤亡及受影响人员的赔付,污染物的处置、环境治理恢复,生产恢复,消除事故后果和影响。
篇5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和公司应急演练计划安排,安全处于2015年6月16日组织了“2016年气柜煤气泄漏中毒着火事故应急演练”。为了巩固演练工作成果,发扬成绩,改进不足,促进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公司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对本次演练进行总结如下。
一、演练工作的基本情况
本次演练由安全处组织,造气车间负责实施,公司应急指挥领导组、各应急救援小组及巴公消防中队参与了本次演练,化工经营管理中心对本次演练进行了观摩指导。
演练地点选在我公司造气车间气柜西面,演习部位选择了气柜钟罩二层。我公司的气柜容积为20000m3,共有三节。由于设备维护保养控制不当,气柜存在发生下列事故的可能性:1)煤气泄漏发生着火爆炸事故;2)煤气泄漏,人员中毒。
本次演练结合实际情况及演练效果,主要模拟了气柜泄漏后发生人员中毒、着火等事件,重点从生产系统的现场工艺处置灭火、现场堵漏、人员抢救、消防灭火、人员防护意识、疏散意识、事故后期处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演练。应急响应层面从三级应急到二级应急,最后一级应急,基本全部启动。
从演练的效果来看,本次演练比较成功,演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演练存在的问题
1、现场方面:
1)演练风向、观摩应急救援人员集合地点处在下风向;
2)救援人员防护用品未按规定处穿戴防化服、空气呼吸器;
3)受伤人员没有给予一些简单的医疗救护。
2、方案:
1)未能考察应急救援指挥及应急组织的相应速度能力,演练前各应急小组已在现场集合;
2)部分应急人员对应急预案不熟悉,在演练时的表现与事故应急实战仍有差距;
3)各救援组长在现场未能充分发挥各自指挥协调作用。
三、整改措施和意见
1、方案编制应将风向因素的影响范围考虑进去。
2、加强日常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3、组织人员对预案进行学习培训。
四、对预案的修订意见
演练符合预案要求,不需进行修订。
篇6
关键词: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突发性
1概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环境突发性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环境破坏。据环保部通报的数据显示,2015全国共发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330起,其中重大事件3起,较大事件5起,一般事件322起,突发事件总体较2014年减少了141起,下降幅度较大。但在已经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中,环保部直接参与处置的82起。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总体数量虽然下降幅度较大,但与普通环境污染不同的是,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突发性,各种污染物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向事故发生周边扩散,这种事故发生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要求及时做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帮助人们及时掌握事故发生后环境受污染程度。为此,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污染损害评估工作程序规定》、《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使我国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体系更加完善,监测效率极大地得到了提升,为相关部门开展环境应急监测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制度保障。
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及应急监测
2.1突发环境事件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因此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在短时间里造成事故发生周围的大气、水体、土壤等介质发生污染,降低周边环境质量,有重大社会影响及公共安全、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突发性事件。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突发环境事件又被分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核与辐射污染事件。2015年发生的3起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造成了4人死亡,81人入院治疗,影响事故发生地周边居民饮用水安全。
2.2环境应急监测应急监测是指环境应急情形下,为了进一步查明和发现环境污染情况,以及环境受污染范围所采取的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等,主要监测突发事件发生后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和受污染范围等。环境应急监测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和相关机构在短时间里掌握突发事件发生后周边环境受影响情况。
2.3应急监测响应原则。市级环境监测站作为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专业性环境监测机构,在突发性环境事故发生后应首先把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健康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在行动上要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坚决落实局部服从整体、部门服从全局的原则,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故时,能够在极短地时间里迅速、有效地作出应急响应。完善应急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日常应急演练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强化应急突发环境应对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储备,切实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原则做好环境突发事件中的应急监测工作。
3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对策
3.1做好应急监测准备工作
3.1.1建立风险源数据库
掌握好辖区内重点化工企业、危化品运输单位、水源地周边企业等环境突发事件容易发生点,做好备案和风险评估工作,并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及时制定相应的环境应急监测方案,定期做好方案的修缮,建立辖区内重点污染源的分布图,其中,应急预案的制定至关重要,是后期一旦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后及时启动应急监测的重要依据,其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应急监测预案编制依据、应急监测组织机构组成、应急监测机构应承担的职责内容、应急监测各项准备和事故预警、应急预案启动程序、适用范围、具体要求、应急预案终止及信息报告的、追责和以及必备保障措施等等。
3.1.2配备好应急监测装备
环境应急监测需要各种技术和设备保障,因此,要做好日常的应急装备配备,一旦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后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发挥设备的应用功能。设备包括采样仪器、监测设备、安全防护器材、交通运输工具等。例如,监测试纸、快速在线监测仪器、防毒呼吸器、报警指示标志、防护安全带、对讲机、应急监测车等。
3.1.3掌握应急监测技术主要是针对突发环境事故发生后及时确定监测点位和监测频次。例如,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根据现场的实际状况,做好点位的设置和数量的确定,结合事故的不同特点和类型,以及事故周边的气象条件、人口分布和影响区域等,确定相应的监测点位,尤其是居民点和农田、饮用水源地等要重点关注,做好环境敏感区的监测工作。此外,环境监测频次也是要根据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污染状况来确定。例如,在事故发生之初要适当加大监测频次,待掌握现场污染变化规律和特征时,再适当的减少相应的监测频次。
3.2做好现场应急监测实施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监测小组,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制定详细监测方案,并做好取样、送样、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等。首先是及时成立应急小组。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是一项系统性、复杂的工作,在接到污染事件报告后,要在第一时间里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事故调查、应急监测等小组,并向上级机关做好报告,通知周边区域或下游受污染或可能受污染地区,并在最短时间里赶到事故发生现场。其次是做好现场调查和危险处置。应急监测人员赶到现场后要立即对现场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快速判断污染物的种类、范围、影响区域,划定隔离区域,及时发出环境预警。做好现场采样、送样、分析等。现场人员要严格按照应急监测规范和应急方案的要求进行,做好样品防护和保存,贴好标签记录。样品在运输环节要防止因保存不当造成样品性质发生变化影响监测结果。此外,还要做好数据处理和报告环节工作。按规范填写原始记录,以及有效数字的修改,原始记录要按照三级审核后方可上报。
3.3做好事故消除后的跟踪
监测事故应急状态消除后,要进一步做好跟踪监测完善,例如,根据现有应急监测所获取到的数据准确的预测和判断污染物迁移强度、速度和影响范围,并及时上报此次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动态风险评价,做好环境污染状态后续的跟踪监测,并将整起事故发生后以及整个应急监测过程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归档和分类。在环境应急监测终止后,后续跟踪监测主要是对本次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和生态环境影响作出客观评价,并突出相应的环境恢复建议,对因事故可能造成的环境中长期性影响要做好后续的持续跟踪监测和评估。此外,还要加强日常的应急监测技术培训,提升环境监测人员应急监测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尤其是要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实战模拟演练,提升监测机构应急响应能力。政府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要加大环境应急监测的资金支持力度,拨付专项应急经费,加大环境监测机构的人员编制,为环境应急监测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加强环境监测部门与相关部门日常联系,如消防、气象、公安、医疗、宣传等部门,通过加强部门之间联系,一旦发生突发性环境事件后能够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环境监测整体合力,提高环境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共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参考文献
[1]刘德生.环境监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篇7
安顺位于东经105度13分至106度34分,北纬25度21分至26度38分。影响安顺的主要断层有南东向乐平断层(安顺轿子山至平坝乐平)、上田坝断层(安顺至平坝天龙)、平坝断层(安顺市双堡至平坝白云一线)和北东向火烘断层(镇宁沙子至紫云四大寨),受贵定6.0级潜在震区和普安-晴隆5.5级潜在震源区影响较大,区域内的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断裂上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环境。
二、我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现状分析
2.1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
我市正式出台了《安顺市地震应急预案》。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以市、县(区)两级政府预案为核心,相关部门、企业预案为补充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2.2地震监测台站的维护
一是继续加强对观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特别是机房及周边观测环境的检查力度并不断扩大保护范围的检查,确保观测设备的外部环境;二是加强工作人员的督促学习;三是加大对台站周边居民群众的宣传教育。
2.3地震的预报速报
对全市九个县(区)的地震灾情速报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目前共288名,其中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4个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的地震灾情速报员设到每一个村,其余县(区)设到防震减灾管理部门。
2.4地震应急救援指挥
贯彻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文件 “关于做好近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作出安排部署,结合安顺实际,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2.5地震应急救援保障
(1)主动与有关部门对接,加强应急救援通讯设备、运输车辆、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等应急救援设施的登记管理工作。(2)加大应急设施采购力度,陆续购置无线通信设备、救援工具、应急帐篷等小型应急救援设备。(3)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顺市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通知》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县(区)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时制定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规划方案,设立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标识牌并逐步配套完善使用功能,制定应急避难场所日常和紧急使用管理办法。(4)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对依托安顺市消防支队组建的安顺市地震紧急救援队和依托安顺学院师生组建的安顺市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通过防震减灾演练,进一步锤炼业务素质,提升应急救援能力,逐步完善地震灾害救援人员及志愿者基本信息备案制度,建立安顺市应急救援队伍专家信息库。
2.6地震的培训与演练
在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期间,分别组织了不同程度的应急演练,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锤炼了一支意志坚强、协调有序、救援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
三、我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思考与对策
3.1抓好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
制定好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案,可以临危不乱,最大可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地震应急预案结合当地实际,及时更新问责,并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市、县、乡政府部门必须牵头制定当地地震应急预案,并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备案;二是已经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的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传达和学习贯彻,同时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三是各地地震应急预案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不定时更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上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备案。
3.2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专业技能的学习;二是建立地震灾情速报体系;三是争取建立自己的台网中心。至少再建设2个地震监测台站,根据3个台站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出地震三要素,更利于应急救援工作的及时开展。
3.3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健全
一是加强地震应急通信系统建设,争取配备便携式卫星电话等先进的通信装备,保证应急通讯信息的及时传输,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平台软件、硬件的配备,按照应急实战特点和要求,建立完善指挥通信、应急协同、决策支持等功能为一体的应急平台体系,充分发挥指挥中心的综合协调功能;三要强化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建立地震应急系统基础数据库,逐步实现各个职能部门信息平台与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对接,实现基础数据信息共享。
3.4地震应急救援保证体系建设
(1)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建设。落实地震应急储备专项资金,完善储备管理制度.有效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统筹规划应急所需物资;(2)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设。组建一支“ 一队多用、 一专多能”的市级灾害紧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灾装备;(3)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建立专家人才库.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地震公共事件的信息、决策咨询、专业救援、心理辅导、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4)加强地震应急难场所建设。科学合理地设置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适应社会公众应急避难需求,并挂牌标注提醒市民;(5)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志愿者队伍,为专业救援力量做补充,争取与我市共青团、红十字会联合成立地震救援志愿服务队。
3.5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
篇8
一、工作任务和检查内容
(一)任务
1、重点排查产生危险废物的工业企业和医疗、学校等存放或使用放射源单位。
2、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对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加强管理。
(二)检查内容
1、监督和协助工业企业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或液态废物进行危险废物鉴别和管理;凡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或液态废物,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废物管理。
2、凡工业危险废物的转移、运输,必须严格按照《固体法》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无转移联单的危险废物。
3、要加强对有危险金属矿采造业、非金属矿采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工业危险废物产生行业的监督管理。
4、加强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
5、加强对位于居民集中区、江河流域沿岸及水源地上游的工业危险废物产生企业的监督管理,防止危险废物造成环境危害。
二、工作措施
1、要切实落实危险废物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要督促产生、转移、利用、处置、贮存工业危险废物的单位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2、要积极配合公安、交通和安全监管部门,加强对危险废物运输工具和安全设施的监督管理。
3、凡转移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对本单位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篇9
面对应急管理的严峻形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下,各地区、各部门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深入推进“一案三制”为抓手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狠抓应急管理各项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妥善处置近些年发生的各类各级突发事件,自治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
(一)注重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强化工作基础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着力加强全区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2005年12月人民政府在总值班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与原有的政府总值班室合并,机构升格为办公厅内设的正处级行政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应急管理工作和总值班工作。2011年4月,为加强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自治区编委又批准成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服务中心,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在此基础上,12个盟(市)及2个单列市分别建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部分旗县也根据当地的实际,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进一步规范了各类机构的工作职责。
(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制度保障近些年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应急预警、信息报送和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立并严格执行主要领导现场组织指挥重特大突发事件制度,提高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水平,健全突发事件报送系统、广泛进行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建成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一期工程等。
(三)深入开展风险防控工作,强化预防准备工作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近些年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大力加强风险防控工作,不断做实做细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从数量、质量各方面逐步深化。截至目前,全区共编制各类预案2.8万余件,全面覆盖了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从2013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对正在实施的应急预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注重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卫生、气象、地震、水利、地质灾害、环境、森林防火、传染病疫情、农林病虫害、煤矿瓦斯等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建成。
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2014年4月2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守好祖国边疆要强化应急处突准备,按照实战实用实效的原则细化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指挥、联动处置、舆论引导一体化的应急处突机制,强化综合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尽快平息事态,控制局面。”为自治区下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与问题导向,不断做实做细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一)要突出共同参与,加强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共治,已成为当代重要的社会治理模式。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建设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推进,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和各层各级的作用,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军地协同、条块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要强化军地协调机制,完善军地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体系,加强物资储备、信息共享、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的军地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良好对接。要根据我区的实际,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模式,全面落实与强化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理顺应急委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理顺应急办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特别要适当提升办事机构规格,增加应急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提升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组织协调的力度。在大力整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同时,组织规范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各类主体的参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当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协助人民政府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二)要突出依法治理,着力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现代治理的核心是依法治理,应急管理也要实现依法进行,下一步要将法律规定和地方民情相结合,对《突发事件应对法》条文中的原则性规定进一步明确并细化,加强该法的可操作性。应及时制定该法的实施细则或出台相关条例,将应急法制落到实处。要更加明确权利主体、内容以及细化责任,要对突发事件应对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做出明确规定,要明确应急处置和救助分工,要加强事后责任追究,要对应急处置和救助措施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如细化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和风险评估的标准、应急资金的调配与使用、应急机构的设置与职责、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应急责任的归属、信息报送的时限等。
(三)要构建一体化的应急处突机制,完善突发事件联动处置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不是单兵做战,要建立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有效汇聚合力,力求快速高效做好现场处置工作。应急管理工作要进一步立足“大应急”,构建“大联动”的工作格局,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分析机制,实现预警预测工作常态化,对可能引发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狠抓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信息报送网络的建设,按照标准与规划先行的原则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处置职责。要完善应急会商机制,提升合成作战的能力。要以应急政务信息公开创新为要求,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尊重和保障公众知情权,及时向公众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类真实可靠的信息。要立足地区联动机制,实现突发事件的联防联控机制,在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通报、跨界处置、联合演练、资源共享方面切实开展合作。
篇10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切实做好管理处各项预防工作,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我处认真按照 号文件的精神,切实加强对全处干部职工的培训与教育,对照文件中的相关要求进行了充分的自查,做到了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到位、宣传到位和贯彻到位,力求最有效的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现按照通知要求,将 处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到位
成立 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处长任组长,全面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副处长、处长助理任副组长,处属各单位、处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学习培训、组织自查和整改工作。尤其是在学习方面,以集中培训的方式,把学习《突发事件应急法》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在能够熟练撑握和正确使用相关应急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高全处干部职工的认识,让职工充分认识到该法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确保应急法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应用。
二、切实提高认识,确保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到位
在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培训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我处工作性质,由办公室主任及时对全处干部职工进行传达和宣传,在宣传内容上突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环境保护、道路交通等重点内容,并结合自学、集中学习、专题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启发干部职工动脑思考安全,促使干部职工互相开展安全教育,做到了融安全的宣传于各项活动之中,为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提供了广阔的宣传舞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安全工作落实,确保将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到位
按照我处确定的安全生产工作总体目标实现安全无事故。结合突发事件应对法,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人员对全处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加大了对安全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检查力度。同时,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安全工作条例、安全教育制度,进一步健全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突出安全工作落实,确保将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到位,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安全工作落实到人。每年年初,管理处都在处、站两级领导机构成立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小组、禁毒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考核要求,落实组织机构责任。自上而下,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把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站(所)、班组、岗位、个人,把重点放在 “两票、三规、四制”的执行与落实上,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有效的预防了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是狠抓专项整治工作,增强职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是安全度汛,管理处加强对电站的防洪度汛业务指导和安全监督,确保电站度汛安全。二是 “两票”(操作票、工作票)、“三规”(运行规程、安全规程、检修规程)、“四制”(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设备缺陷管理制)落实和执行,严抓制度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现象发生。三是应急救援预案,根据国家关于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增强生产安全事故抢险救援能力的要求,把电站应对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预案,纳入管理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之中,结合实际具体制定了《戈壁起洪预案》《电站防讯抗洪应急预案》《电站火灾、爆炸应急措施》《职工伤亡事故应急预案》《电站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等应急预案。通过对各项制度监督落实和应急预案的学习、演练,大大增强了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是实行现场管理,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工作。做好检查和抽查等工作。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全面的安全检查,由领导小组组织对各个电站进行检查和重点抽查,对发现的不符合应急法规定的予以批评和教育,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督促进行整改,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工作。各电站站长从职工进入生产场区起,到本班次结束,重点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制度执行、安全设施维护、可能引发设备和人身事故隐患以及油区、危险品、易燃易爆场所等各环节、各领域进行全面规范,实行现场管理,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框架,有效预防了事故的发生。
四是加强职工学习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职工的学习教育是管理处每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实也一再证明,从业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业务安全知识,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安全生产领域最大的隐患。为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管理处一是抓学习,主要采取师傅带徒和“一帮一”结队子学习活动,让职工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避免因不熟悉环境和岗位引发不安全事故;二是开展业务培训,主要包括:设备操作技术要领、安全技术规程、安 全生产规定等,让职工尽快掌握技术要领和操作规范,避免因没掌握技术要领和操作规定引发不安全事故。三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电力法》为重点的二级普法,使处、站(所)二级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提高。四是采取印发资料、专家授课、集中轮训和业余自学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强职工的业务知识培训。目前,管理处安全管理干部和职工上岗持证率均达到了100%,通过学习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是改造老旧工程,提高安全生产能力,杜绝突发事件的发生。管理处逐年投入大量资金,对综合自动化保护装置、引水渠、尾水渠、电站附属设备、监控系统、励磁改造、摄像头进行增设和改造,逐年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有效预防了突发事件的发生。
六是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大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管理处每年都开展“安全生产月”知识竞赛活动,积极营造“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的安全文化氛围,以开展活动教育人的宣传方式,运用多种宣传媒介强化安全意识,以事故隐患说服人,以隐患整改鼓励人,实现职工思想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从而加强了干部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七是加强对 水库的管理,有效保障水库的运行正常。对 水库的管理,管理处每年以水库安全运行和度汛为工作重点,严格按照《 省水库大坝管理办法》,以日常运行和安全防汛为重点,从制度执行、规章制度落实、工程设备管理与维修、监测资料上报、防汛工作安排五项具体工作入手,重点对 水库枢纽大坝、排砂泄洪洞、发电引水隧洞、检修闸室、锥形阀室、溢洪道及机电、启闭设备、车辆、人员进行反复多次安全检查,有效确保水库运行与度汛安全。
八是做好各种节日期间的安全和保卫工作。为保证春节、五一、十一及清明、端午、冬修等节假日期间的安全工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处长任组长,由办公室主任牵头,安排专人对节日期间的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并着重落实好节日期间的值班、值宿制度,定岗定人,坚持日常检查,领导亲自值班,切实保障了节日期间的办公安全工作。
九是做好防盗等安全工作。管理处十分重视防盗工作,对防盗工作坚持从细处、实处入手,力求万无一失。各电站设专人保管电气设备、精密仪器、材料库房等贵重仪器。并在财会室等重要场所均安装了防盗门和防盗窗。同时,严格执行值班制度,日常均有人值班,值班为全天候,并设有专职门卫室,平时能对进出人员、物资等均作好登记、核对工作。
以上是管理处应对突发事件采取的有效预防方法和安全生产工作中每年的一些常规做法,也是管理处要求全处各电站必须做到和坚持的经常性管理办法。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处和各站(所)还在积极探索、创新和进步之中。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上九个方面的工作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人身伤亡及设备损坏事故发生,可以有效实现电站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目标。切实做好管理处各项预防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尽管我处的应急管理工作开展顺利,成效明显。但通过自查发现,我处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还不够深入;二是对有关的应急预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对有关制度的落实还要加强督促检查,特别是对“两票、三规、四制”的制度落实。四是应急硬件不完善,如:缺防汛电台等。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从查出的不足入手,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二要进一步健全预案体系;三要进一步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四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应急管理硬件建设。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