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4-01 11:1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教育,2000,(5)。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践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对市场需求、对高教大众化带来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中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持续低迷,势必影响到全社会的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稳定,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有序发展。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及时转变观念,以就业为导向,开拓适合其发展的途径。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就业乃民生之本。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必须突出其鲜明的特色和针对性。与传统学科模式的高等教育不同,就业导向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航灯”。“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从世界范围看,职业技术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职业技术教育所指的教育涵盖涉及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技术及各门学科的学习,涉及获得相关的实际技能、态度、理解能力和知识。
(二)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社会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力量源泉。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要突出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要强调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零距离”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十余年来的经验表明,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终身教育观念的指引下,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劳动者,提高在职劳动者的素质,为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创造必要条件,降低失业率,对于稳定社会生活秩序,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三)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方向
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1、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观和质量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一要明确办学方向,二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三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空间。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的教育。一流的教育最根本的标准应该是能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2、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当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的时候,学校才会主动去适应市场,了解市场对人才类型和规格的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认可度。 3、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推动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在评估体系、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培养模式、师资建设、就业指导等方面锐意改革,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规模扩张走向以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因此,完善质量评估和监督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衡量一所中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和教学质量应以就业为导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 1、学生就业率,包括当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两项。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出口畅,进口才会旺,学校才能持续稳定发展。2、就业质量,包括满意率和就业发展情况两项。
(二)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灵活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当前,一些中职学院存在按照现有教师而不是按市场需要设置专业的倾向,使得专业布点重复,毕业生规模扩张,严重超出地区需求,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率降低。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校从自身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出发,在专业设置上力争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零距离”:一是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了解分析劳动力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将新增什么职业,就相应开设这种专业。二是科学预测、未雨绸缪、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使学校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赢得市场先机。科技进步导致职业演变速度加快,专业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
(三)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学科型的,没有形成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中职的课程也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压缩版,并没有紧密联系学生将来的职业特点来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宽基础。“宽基础”是指依据“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的方法,所设课程内容不是针对某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户教学内容不仅要“必须、够用、实用”,即满足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2、活模块。“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3、多方向。“多方向”是为就业服务的。它指在头1一2年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素质基础,后1年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确定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整合和模块教学,同时进行技能达标模块的整合并强化训练,以“多方向”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4、人本位。“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着重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致力于人格的完善。
(四)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职业定向性,即明显地体现了直接为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特征。它着眼于为企业和部门培养第一线应用型高级职业人才,其毕业生应是“半成品”甚至是“成品型”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出能“即插即用”的高级职业人才。 1、整合社会资源,产学合作办学。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巨大可利用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2、推行“双证书制”,提高就业竞争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就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双证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制度,从而增强中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3、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就业水平。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形成初步创业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使他们无论是应聘就业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都能泰然处之、游刃有余,干出一番事业。
篇3
一、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现状
《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要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过程,课程不少于38学时,并对课程目标、教学主要内容等提出具体要求,指出教学模式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教学要求》为我国高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已成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内容。
笔者调查过贵州及邻省6所省属医学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情况,所调查的高校都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或公共限选课,总学时数均达到38学时,教学内容由职业发展规划、能力提升、实践训练和创业等几部分组成。但其也存在以下主要教学问题。
(一)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不到位
面对就业压力,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就业率,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求职教育,提高就业率,而忽视了职业适应力和长远职业发展的教育;注重学生求职意识、技巧的教育,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却不重视职业素质中敬业精神及职场团体精神的指导。
(二)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6所高校中就业指导教研室独自建制的仅有1所,其余5所挂靠在社科部或招生就业部门管理。教师队伍主要由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专职辅导员和少部分其他课程专任教师组成,讲授就业指导课是他们的兼职工作。这些教师普遍缺乏就业指导的专门培训和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业务水平不高。由于兼职教学,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学科建设和规范化教学,这不但会影响学科发展,也难以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增设专职教师并重视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亟待提高
多数学校教学方法落后,仍是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空泛,缺少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训练教学,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有的学校会组织网络学习,发给学生新锦成职业发展教育网学习卡,但很少有学生认真学过全部内容,甚至部分学生从未登陆过网站浏览。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正如教育部文件中指出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所说的那样,不会很好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四)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没能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发达国家高校的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和全部课程体系中,全过程是指从入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到毕业求职,乃至延伸到毕业后;全部课程体系是指从基础到专业课,直至实习阶段,以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培养目标,渗透到所有的教育课程和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调查的6所学校中,就业指导教研室与其他学科教研室没有任何往来,不了解其他学科对学生职业教育的状况;其他学科教研室认为学生就业和职业教育似乎与己无关,使得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没能与其他课程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不论对在校生,还是毕业后的人来说,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十分重要,这已成为当今国内外教育界的共识。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其内涵是指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评价学习结果,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和控制,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在校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抛开教师的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其不断探索和创新去实现学习目标,是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和养成创新精神的必经之路。
(二)省属医学高校就业指导课强化自主学习理念的意义
省属医学高校课程体系的特点是专业课程多,加之培养后期有半年临床见习和一年临床实习,由于学生前三年的课程密度大,学习时间紧,因此,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传统灌输式教学不感兴趣。此外,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从大一到毕业学年均有安排,且每学年的教学时数很少,再加上就业指导课程涵盖内容多,实践教学强,导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难以真正达到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的目的。对在校生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学好求职本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强化自主学习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加大自主学习的比重,将就业指导课与医学专业课有机融合等,尤为重要。
三、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结合网络教育,提高就业指导理论课自主学习的比重
随着我国快速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广泛使用。现在大学生对网络具有浓厚的兴趣,网络教学和学习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平台。教师可将求职就业方面的内容,如招聘单位用人流程、求职礼仪、面试技巧、招聘信息查询及方法等挂到网上,通过大量案例、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此外,还可以完善现有网络教学或建设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克服就业指导课学时的不足,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这有益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养成探索精神。
(二)重视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绝非任性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既是设计者,又兼组织、监督和评估工作,可见网络自主学习不是在降低教师的作用,而是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研室设置2~3名专职教师,统筹学科发展和从事教学研究,负责职业咨询和网络信息资源更新等工作。授课教师在提高教学能力和爱岗敬业的基础上,组织大量课件、案例、视频和电子参考书等,指导学生设定自主学习目标,监控学生学习动态,进行阶段性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其次,就业指导课教师要了解医学课程的教学情况,加强与其他课程教师的交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所学课程的不同,有的放矢地组织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达到相互融通的目的,提高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较多,各高校选用的教材也不统一。这一课程的教材内容不同于医学专业课,几乎没有难点,很多内容简单易懂,一看就明白。例如,求职礼仪、面试技巧、毕业生离校和报到流程等。然而,临场情境的感受不同于书本文字,需要实践能力的训练。情境模拟实践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注重实效性。例如,开展模拟面试,让学生扮演“考官”、“考生”,熟悉和感受面试的过程、临场气氛,使他们认识不足和差距。情境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组织至关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选题,与学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如仿真情境、面试题库等,在实践课结束时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和进行总结。
学生自主学习素质的培养,在学生层面,首先取决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和自觉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师层面,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校领导层面,转变教育理念,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提供制度保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基于自主学习理念探讨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教高厅.〔2007〕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EB/OL].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802/11260.html.
[2]王梦婕,梁鑫.“广种薄收”的医生培养模式该变变了”[N].中国青年报,2012-08-13.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4]吕媛.美国高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2).
[5]马欣.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
篇4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性;改革
当前,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得到不断扩大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在现有条件下,必须从局部和单方面即从整体上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整体性教学改革的背景
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最重要的力量,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体现了该国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进一步反映出该国的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人才竞争更是日趋激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规模、办出特色,检验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评判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就看其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求,是否促进经济发展。由于教育本身的长效性特点,一般就以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参考指标。
实际上,以“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在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原因不外乎有:第一,反映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和育人水平的指标不仅仅是就业率,还包括教师素质、硬件设施及社会服务能力等;第二,由于就业率涉及招生指标,许多高职院校在就业率的统一口径和方式上存在不一乃至虚假问题。但无论如何,理论界还是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都已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是院校工作永恒的主题。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性探索逐渐成为高职教育领域一股声势较为浩大的浪潮。不同目标、不同类型的实验遍及全国各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参照系数。事实上,大多数改革仅仅是在学科教育的轨道上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根本无法有效实施。同时,众多改革中仅以教学中某一问题、某一学科为对象,或者是仅以院校工作中的如课程、师资、实训基地、体制机制等某一方面为对象,缺乏对整体性的把握。这些单方面的改革虽然在其实施之初会对某些局部优化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若不能适时地向整体性和综合性改革推进,那么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不足和弊端便趋于明显。
二、整体性教学改革的基本观点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系统,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大系统为高等教育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环境,高等教育系统则根据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自然分工,依靠自身独特的作用机制,独立履行自身的社会功能,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遵循系统论的观点自我优化并履行社会功能。在这里,即是指通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的功能。
一般认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内容有: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问题;公共基础课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如何实现服务功能;如何加大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等等。因此,创新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正在实施的一项抓手。但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而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因此,只有把握系统的整体性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从整体性原则考虑高职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为中心,辐射其他方面的改革,促进高职院校的整体协调发展是高职内涵优化的必然趋势。也正如管理学中的“短板理论”所说,木桶的最大容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管理整体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而是取决于最短(差)的;同理,改革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和“全”。教育教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的建设、人事制度分配、机构设置等方面。比如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人事制度的改革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把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机构改革融为一体,从发展的战略规划考虑整体性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才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才能加快建立与高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相适应、相匹配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结构体系和人事制度分配机制体系。因此,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性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所谓整体性教学改革,即是指在一个总的统一而明确的改革目标指导下,坚定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对各项工作、各种因素的协调统一、相互渗透的调整和变革,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综合改观。当然,整体性教学改革并不是孤立于单项工作的教学改革而存在的。事实上,有效的教学改革必须是整体改革与单项改革的相互结合。一方面,任何整体教学改革都必须以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单项工作教学改革和实验为基础;另一方面,单项工作的改革和实验又必须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及时推进到院校整体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去,以力求达到整体综合的作用大于单项工作之和的效果。 转贴于
三、整体性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1.积极推动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整体性改革的思路下,以课程项目化改造为基础,彻底转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念,强化内涵建设,严谨教学过程,形成特色风格,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具体内容有:一是要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实现能力本位、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造。二是要强化学生的职业养成教育,加大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四是规范教材编写和使用标准,加强精品教材、规划教材、校本教材建设。五是加强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2.进一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人才质量得以保障的根本。工作思路就是要做到“四个一”:打造一个平台,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实现行业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构建一个体系,院属部门通力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完整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适应就业需要及岗位迁移的专业技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建立一个中心,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中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创业创新理念,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实践、自愿创业、积极创新、自律管理;成立一个协会,成立学生专业协会,协助教师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科技开发活动,促进教学相长。
3.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建立师资队伍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师资队伍数量适中、质量优异、结构合理全面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教学和管理骨干教师队伍,培养若干名在区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区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教学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通过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卓越计划”、“成长计划”和“职业能力测评过关计划”,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专业梯队。
4.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和校企合作力度,完善机制,建设一批生产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实训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在校内建设一批生产性的实训车间;确保实训设备的经费投入,通过重点建设带动全面建设,努力提升基地自我造血功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丰富实践教学内涵,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提升服务社会和企业能力为突破口,扩大与行业企业对接,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提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等校内外资源,建立与专业配套的科技开发实体机构,努力实现“办一个专业,建一个实体,创一个品牌”的建设目标。
篇5
【关键词】机械制造 教学 成绩 改革
一、机械教学的特点
职业学校机械制造类专业是以机械制造中的金属切削原理、刀具技术及加工程序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技术性学科,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包括《金属切削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设备与装备》等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有:一是具有综合性。涉及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素材、平台和知识基础;二是具有实践性。教学内容与技能操作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对相关课程进行解构,将知识或技能转化成实践操作,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训练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陈述性知识。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多是经验总结、规定或程序,知识点庞杂,知识的前后联系及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性不强,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该特点是影响思维教学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先剖析教材,挖掘有启发性的问题,教会学生用辩证认识论的方法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
二、机械教学改革现状
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为其所在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领域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机械制造专业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改变普通高专传统的教学机制,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与针对性;以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及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知识结构,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过程的各相关环节,突出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永恒主题,加强软、硬件的建设,加大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的投入,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确保专业教学改革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面实施。在上述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指导下已经基本形成其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教改提升成绩。
1 .结合地方经济,优化培养目标,突出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一般是市属地方高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经过认真的研究,将机械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偏重于理论的多方位人才的培养,突出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为本地区解决生产第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2.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使课程内容具有实用性、针对性。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偏重于理论教学环节,而高等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方面不过分追求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
3.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注重应用性。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宗旨。机械制造专业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中,减少、淡化了部分以演示验证为目的的实验项目,增设了以培养操作技能为宗旨的“三性”实验。经过针对性训练,使得同学获得相关内容的技能操作等级证书(比如数控车、数控铣操作工中级证书等)。学生到生产实习基地(工厂)顶岗实习,参与生产单位的实际技术管理工作。
(二)教改尚有差距。
尽管高等职业院校机械制造的教学改革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不足。
1.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教学还未形成合理的架构比例,还未完全形成有机框架。例如,理论课时减少了,学科的系统性被打破,一些教师对理论课程内容难以取舍。
2.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仍然需要协调单个学生培养目标的专一性和整个学生群体培养目标的多样性要求的矛盾,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有待仔细修订。
3.如何使目前的教学模式更有效的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尚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4.高技术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中的份量不足。
三、完善机械教学改革
(一)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包含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课程;制定具体的要求和标准,将原来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整合,各层次模块呈阶梯递进式结构,融入到以若干个集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的项目化训练中,建立起理论、实践、素质为一体的生产性项目化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的内容合二为一组成模块内容施教,采用在实训现场授理论、边授理论边让学生动手操练的方法上课,或在短时间理论课后即让学生进入实训。打破课目界限,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的界限,实行操作用到什么理论知识就讲解什么理论知识,让学生既能明白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又能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性。
例如,车、钳、数控这些工种的工艺课程全部放到实习场所去上(实习车间内均设有教室),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即将枯燥乏味的工艺课转化为一个个的生产任务,教师稍做点拨后,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待他们确定自己小组的加工方案后,就到实际的机床上去完成实际零件的加工,根据加工零件的好坏,教师再对各小组的加工方案作点评。
(二)组建多元化教学队伍。
教师作为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其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为了不断壮大和锻炼这支队伍,我们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组织的各项教学评比活动,锻炼教师的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学习新教法、新理念。
2.安排青年教师跟厂实习,尝试管理和组织生产,逐步熟悉学校现有的所有设备,能够在实习区的任何一个岗位上从事实习教学工作。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学校已有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又增加金工实习和教学工厂实习两个模块。
3.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并为其安排相应的强化训练,以提升他们的知名度和操作能力。
4.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全体专业教师参与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模块等工作,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协调各个教学模块间的教学进度。
5.聘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工人担任实习助教,弥补个别教师在生产、实习中操作细节不规范、不清晰的不足,保障机械设备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随着教学方法的改进,考试内容也应改进,要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要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答案可以有唯一解,也可以有多种解,只要学生分析得有理有据。目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这是基础;其次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包括知识更新要求在内的智力素质。
关键词:浅谈 职业 院校 会计 改革
一、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层次分别的,有出纳、会计、财务主管、企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政府机关会计、注册会计师、教师和科研人员等。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应有区别。专科学校培养会记帐、算帐、报帐的会计人员,可满足社会对普通会计人员的要求(出纳、会计)。本科高校培养的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帐、算帐、报帐,更要会用帐,其发展前途是会计财务主管和注册会计师,还要为专科学校培养会计教师,也就是说,培养的是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硕士主要是为高校培养教师和适应大型企业集团及政府各经济管理部门要求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兼有学术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博士和博士后则主要是培养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培养学术型人才。
知识和能力可以互相促进,互相能动。本科毕业生必须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即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讲,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指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自制能力、自学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研能力等。
综上所述,笔者将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身心健康,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会计通才。
二、改革专业设置
我国原来会计学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单一,面对着企业经营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普遍存在着适应性差和后劲不足的缺陷。这也是会计毕业生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仍嫌不足的原因。国家教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了专业设置,要求只设一个会计学专业。但有些学校还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和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认为欠妥。为了使会计毕业生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可以有所侧重,如设立财务会计专业方向、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和审计专业方向等。但不宜有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因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即能成为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则要通过考试予以认定。再说,注册会计师只是为民间审计服务,社会还需要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显然审计专业方向比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涵盖的内容更广泛。
三、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人才时,都注意到通才教育,即不论哪一门理工科,一律要求在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学习一定的课程。我国现在的课程设置是按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五大类,忽视了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学科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为此,笔者提出一个不太成熟的设想,按知识结构的布局设置基础知识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学科课三类。每一大类课程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
在课程内容方面,总体讲,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首先,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程容量,使学生即使在一门课程中,也要力求知识的广博性。其次,要培养学生创造和思维的能力。目前过分重视传授前人的知识经验,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受过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方法训练,人云亦云,唯上、唯书倾向严重,缺乏独辟蹊径、开拓进取的勇气难以培养出这些领导世界学术潮流的杰出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要教惯常的思维模式,还应教反向思维等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应在原有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在大学几年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基本素质的形成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或缺,即毕业实习。现在有些学校出于经费紧张及其他一些原因取消了毕业实习,是不妥当的。
四、改进教学方法
就教学方法来讲,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地、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素质的提高。启发式教学法不是单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观念,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总称。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提问:在讲授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大胆质疑,这对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
2、研讨式:针对一些理论和实务问题,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让学生去查找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以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个人也可以分成小组,准备充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还可做到“教学相长”。
3、论文写作: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教师可给出参考资料目录,也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乃至以后的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4、模拟实验、案例教学:对一些专业课应采用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财经类专业课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最好不要限定唯一解,因为经济生活的复杂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指定小组对案例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
篇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igher vocational art colleges develop quickly in our country, and there are many art design graduates entering society every year andoccupying larger market demand.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shortcomings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art design education appeared outstanding day by day, such as fixed thinking, the students' quality is poor, disconnec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so on. How to make design teaching model to be more reasonable? This involves the issue of design education system. It is a large and complex job. There is a grand task to perform and a long way to go.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social investigation, determining the capacity index and skill index, the design of professions and courses,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to improve vocational art design education constantly to develop toward better direction.
关键词: 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教育现状;能力指标;技能指标;教学改革
Key words: vocational art design education;education status;capability index;skill index;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197-02
0引言
置身于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已经快五年了,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现象,有时候冥思不得其解,问询也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学校中又有了这样的深入学习机会,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逐渐的清晰明朗起来,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是社会上的一个共性的,而不是某一个学校所能够解决的,这里面牵扯到了我们国家的一个思想的传统问题。我们深知,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我国的教育现在偏差在于人才的选拔制度上,正是这种选拔使得教育的本质和现象都以本末倒置了,现在的教育机构和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但却是束手无策,因为人才的选拔制度已经转化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思想,这种思想对社会产生了很多的负面的影响,直至深入到各个用人单位,深入到每一个家长和每一位学子的心中,想在短时间内把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进行解决是很难的。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体制则偏重于数量,忽视了教育质量,同时认为设计只是手工劳作,忽略了艺术设计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这是极为不正常的现象。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用整整三年的时间,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不能直接从事设计工作,这不能不说是设计教学的失误。这种现状给我们的设计教学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和值得反省的问题。除了这些以外不能很快的解绝问题的关键还有我们的各机构的设置都属于是各自为政的,没有一个很强的联系性和共同性,不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固然时间就会托得很长,或者更长。
1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基于上述的原因我们也不难会发现我们的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了
1.1 从生源上来说,我们在整个的教育系统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很多的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非常的发达,人们的思想接受程度远远的高于我们国家的现在水平,所以在发达国家中,在校的生源的质量是很高的,而我们的国家是没有选择的时候的无奈之举,首先原料和传同教育的原料不是一个水平的,而我们的的时间比传统的教育的时间少的多。
1.2 从事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学校来说
1.2.1 学校的研究面和水平不高,从专业上来看,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的面是很窄的,没有国外那样的全面,例如在美国艺术高校中,艺术和设计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教育体系,几乎包括了设计教育的所有科目,比如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等。我们的研究的深度不够,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定位在,到社会上找到可以干的工作,而不是培养设计师的,也有时候特别的不确定,这样会是的整个艺术职业教育的目的性不明确。从而能看出来我们国家没有一个非常完备的艺术职业教育体系。
1.2.2 脱离一线实践的教学失去了确切的目标,在学校中我们的学生只是从知识到知识,没有实质性的实践项目,就没有实质性的经验,这和传统的艺术教育没有了任何的区别,而时间和生源的差距必然导致我们的职业教育陷入到相当大的被动之中,这样使得职业教育的的发展也社会之间的差距,逐渐的加大。
1.2.3 从课程的设计上说,基础课和专业课割裂,基础课重技能轻创意,或者因为学生的水平不足两者不能够兼顾,每所学校的设计专业,其基础课教学的课程和方法应该围绕设计的特点来进行。职业设计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设计思维并且有相当设计水平的职业设计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采用色彩、素描、三大构成这一套思路。这套教学方法确实有很多优点,由于诸多的原因学生不能够把能力上升到专业需要的能力程度,导致学生进入专业设计课程时经常因为离开具体形象而觉得无从下手,或者只会呆板的再现物体,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在基础设计课程中,我们当前的教师主要来源于传统的艺术院校,往往以写实能力的好坏来评判一个学生基础能力的高低,导致在基础课的教学中重写生轻创意、重写实轻写意、重共性轻个性、重技法轻构成等现象。
1.3 从社会上来看,在行业中我们已经清楚的感受到,轻学历重能力的时代即将开始,但事实是很多的行业中还是没有开始,或者是说少部分的开始,然而在用工的需求单位中我们会发现,有经验的优先,这是我们的竞争的优势才对,但现在看来没有,因为我们的职业教育脱离开了社会的职业。
2应当采取的措施
基于上述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2.1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就业行业调研合理优化合成设计我们首先要进行解决的问题是这对这些学生将要就业的行业进行深入的调研,并建立一种实时的更新机制,以求得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加的适合社会的需要。然而教育的实施者更要分析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能力指标和技能指标,为职业教育的设计提供根本的方向性倒导向。
依据上面的定位我们优化我们的专业设计和专业内部的课程的设计,是的课程的每一步都是为着社会的需要这一中的目标进行服务。从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历程看,职业设计教育,一方面逐渐从纯艺术型(美术型)和理工型的教育模式中独立出来,完善自身体系的建构和重组;另一方面,设计本身所包含的诸多因素,也使得它的教育体系呈现出多种学科互为作用的面貌。另外,电脑三维造型设计的普及为形态的表达提供了快捷、准确的先进手段,设计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因此,学校应该相应的调整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设置,适当的减少二维绘画练习课程的课时量,增加一些产品形态分析课程和立体造型课程。
2.2 强调启发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包豪斯校长格罗佩斯指出:设计不是纯艺术,设计能力必须经过特别的训练方能获得。学生设计艺术水平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好的创意综合了许多智力劳动,保持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对工作的专注,涉猎不同的领域,可以使设计艺术人员保持开阔的视野,广阔的信息来源,创意理念需要培养和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现代设计教育思想的主旨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科学技术头脑和现代思维的创造性人才。所以,现代设计教育应该强调启发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以补充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引导学生系统的学习各种知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法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客观现象的分析论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包豪斯起,就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的基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企业受益,还可以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提高办学质量。这种教学方法是改变学生闭门造车的有效手段,是使学生树立起完整的现代设计意识的最好方法。通过与企业界、与市场的紧密接触,可以从本质上改变对于现代设计的狭隘熟悉,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艺术美学理论和技能,同时还应该具备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优秀的设计作品,是设计师综合能力的体现,目前,我国高校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师主要来源于艺术院校,这势必导致师资结构的单一,这是我国特有的教育环境因素的决定的。对于学生,他们在进入高等学校接受设计教育之前,学生对艺术与设计艺术之间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界定,尽管对艺术学习有激情与追求,但不了解设计艺术的概念与含义,没有区分艺术与设计艺术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艺术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设计艺术由于它的目的、手段、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确定了它不完全属于上层建筑。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而在一些职业技术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几乎没有,即便有,水平也比较低。针对这种状况,应采取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给予解决。一是树立精品意识,选好对象。二是要引导其它学科的教师们转变观念,不能认为艺术教育不是主课,是敲边鼓而冷眼相看。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等方面要一视同仁。三是要为艺术教育老师提供成功平台,在参加学术研讨会、争取科研课题等方面要给予倾斜,以使他们在职业技术学校中有用武之地,做到安心、上心、不断创造佳绩。
篇8
关键词实用性人才 高职商务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熟练掌握外语是国际间交流与合作顺利进行所必需的,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此选择外语专业。但是,从各专业就业形势比较来看,外语专业人才就业形势却未必乐观。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作的调查显示,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市场对单一类型的英语毕业生的需求日渐减少。因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适应社会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最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大力兴建商务英语专业。但是许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建设中大多借鉴和沿袭本科院校传统外贸英语专业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出现了失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目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已形成共识。经济全球化对高职商务英语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快速提高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的职业能力,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1 培养“通才”,一专多能――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商务英语的特点主要在于其教学的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归根到底,实用性是商务英语最大的特点。商务英语课程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对学生的英文水平、能力的提高,它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一种西方的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与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等,商务英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除了传授英语知识外,传授管理、营销、贸易等专业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也是必不可少的。进一步明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商务英语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l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的“专家”逐渐为“通才”所取代,具有较强工作适应能力的人为社会所需要。托夫勒指出:“鼓励那些对变革具有很强适应性的人。这些人很灵活,能为不止一个老板工作,或许还能同时起一个老板的作用。第三次浪潮的经济所需要的人也许并不具有终身专家的技能,而是在不同几个领域都具有经验,并具有把某一领域里的概念转用于另一领域的能力。”外贸行业一般从五个方面衡量一个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是“通才”。
(1)语言能力:学生能否通过信件、传真、电子邮件、电话等联系方式与客户及时沟通,准确领会客户的意图和要求,顺利将询盘转化为订单。
(2)营销能力:学生能否通过网络、电话、展会等营销方式主动接触客户,寻找商机,开拓市场。
(3)商务礼仪: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下,学生能否适应多元文化,在接待工作中做到举止得体,安排妥当,使客户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4)金融核算能力:学生能否克服原材料上涨,汇率波动等不利因素,准确迅速报价。
(5)团队合作精神:学生能否顺利融入团队,发挥吃苦耐劳、主观能动和开拓创新精神。
为适应行业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及时调整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并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否则学生和专业便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2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立足的课程模块
现在很多大学的商务英语专业都是采用“英语+商务知识”的模式,即在传统的英语课程里附加少量的非系统性的商务知识,例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等。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商务知识掌握得比较笼统,零散,“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缺乏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适应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在英语教材选择时许多高职院校依然选用许多本科经贸专业教材,其结果是教材偏重理论,与高职学生能力水平不相适应,教师在教学中也难以展开与高职要求相适应的教学。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的提升,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语言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明确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性质,选择适应教材,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娴熟、善于交流合作、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2.1 构建职业综合性课程
在学生学习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之前或同步开设相关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国际商法》、《国际金融与结算》、《 国际商务合同》等。这种以统一任务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能使各课程之间更具有连贯性,不仅便于学生全盘理解和掌握各课程教学内容,更能同步发展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还可以开设专业任选课,给学生提供较大可选课程空间,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或根据未来就业方向需要进行选课。我院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模块为导向在学生大三时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如会计英语,旅游英语,英语教学法,会展英语等,供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进行选修,取得了学生的好评。
2.2 注重教材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商务英语教学因为其实用性,在教材选用上更应注重其真实语料的选用。来自真实场合并确定所选内容与将来学生使用的目标语场直接相关,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教材内容紧扣实际商务活动,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可以利用这些有效的信息将课堂活动紧紧围绕商务实践中将要面对并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的顺序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英语,并用英语寻求解决办法,以英语为工作语言。这样学生在商务英语课程学习中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培养了未来职业所需的实用专业商务知识。
2.3 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高职生英语应用能力是就业导向要求的重点,是具有职业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的需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必须把职业资格考证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我院自2006年招收首批高中毕业生起,就明确提出了“双证书”要求,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特点、生源素质状况及可操作性,制定了贯穿整个培养方案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附:技能证书一览表:
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多元化就业能力考核办法
3.1 在教学活动中以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为突破口
商务英语专业可将实践课程分为课堂实训、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训基地预岗实习。增加实训、实习、设计的比例,突出语言应用能力。在制定本专业的教学执行计划时,将整体教学方案划分为对理论与实践教学 专业必修课的实践,即课堂实训,教师在注重理论及知识传授的同时,要用50%以上的精力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就是应用英语处理各种商务及外贸业务的实际动手能力。我院2008年引进了PPSSPT商务模拟软件系统,在学生进行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此软件进行模拟网上商务交易学习,真实体验了商务流程。此外,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专门成立了就业实践活动中心,与本地的花炮出口公司和各种外贸中小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多次派遣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参观,并承担其长期外贸方向翻译与洽谈工作。
3.2 以能力考核为主导思想,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逐步进行改革
(1)考试形式应由以往的单一笔试改成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种形式:改以往的笔试客观题占主体为主观的分析、判断、解答、制作、书写占主体的形式,增加实际能力的考试。考试内容应侧重于近年来的商贸案例分析、英文外贸函电、翻译、写作等为要考核内容。(2)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程的考试,制订实践能力等级测试标准,并将实践能力等级考试与学生获取国家单项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督促学生不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校内实践能力等级考试和获取国家单项资格证书也赋一定比例的学分。(3)专业课程也可采取分组作业、公开答辩、完成任务等新的考试方法,网上营销操作及导游、购物表演等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我们应将学生校内实训成绩记入平时成绩,突出了对每个环节实践能力的考核。
参考文献
[1] 王兴孙.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及要解决的问题[J].上海外贸学院,1998(4):l4~l8.
[2] 曾文雄.商务英语教学的实施方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1).
篇9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1.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观念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观、知识观和师生观三个方面。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个体是通过积极主动地心理建构获取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的特点包括学习的情境性――主张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或现实环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是主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以解释,获得对信息的理解;学习的社会性――学习者应该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而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只能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建构,不能被训练和吸收。因而,由于不同的个体学习者自己的经验背景和特定情境的不同,对同一知识往往会作出不同的理解。建构主义的师生观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而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但同时不能忽视老师的指导作用,老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核心在“导”字上。教与学的结构是一种“主导――主体”的结构。
2.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微观的教学设计转向宏观的学习环境设计;(2)教学设计的内涵由教学活动设计的理念,转向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3)教学设计理论把研究重点将重点知识分学科教授,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单元,变成注重学科整合的整体性知识获得,重视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综合性能力的培养;(4)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重视主动参与式的学习;(5)教师或教学系统的作用发生变化;(6)强调学习伙伴的重要性,提倡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7)尊重学习者在学习结果上的个人差异,由学习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学习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目标;(8)注重高层次的学习结果。
3.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模式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的彻底颠覆。其主要的教学模式为:交互式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合作学习;认知学徒教学模式,是“做中学”教学模式的一种衍生;抛锚式教学模式,其学习理论基础是情境学习理论、认知弹性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特别是情境认知理论影响较深;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理解问题知识方式,通过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然后去探索问题,解决认知冲突。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1.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设置的,它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并且每门课程都有较为完整的体系,很多教材是按照学历教育的要求而编制的,因而内容上较为浩繁。而教学计划则是完成学科体系内容的教学来安排,要改变现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调整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计划,按照能力本位的要求,加大实习实训的力度,其与理论教学的比例应该接近1:1,使学生毕业时即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曾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实行“2+1”的模式(学生在校学习2年,企业实习见习1年),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使学校更能贴近市场办学、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2)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促进文化基础可功能化。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不同于现行普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要有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功能,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的合理定位可以用“必须”和“够用”来概括。
(3)专业课程的改革,必须以适应行业企业劳动组织和技术发展的需要,促进专业教育的实践化。专业基础课由于是各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的通用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发展专业能力的平台,因而相对来说要使学生学得扎实一些;在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关注行业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弊端。专业教育与职业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实践化是专业教育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学为所用、学有所用。
2.教学过程的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具有浓烈的职业特色,其注定要求从“做中学”,创设情境,从情境中学,并且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值得职业教育的教学借鉴。教学过程的改革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机能的培养应采用认知学徒教学模式,即从“做中学”。学校应加大实习的力度,增加设备投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加实习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体验和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
(2)注重信息技术与各专业课程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境仿真功能、三维立体动画功能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从中去观察、操纵、建构其中的对象,而获得体验。现阶段许多工科类的中等职业学校,有些课程的学习,某些概念的建立,对学生较难;有些专业学生实习,建立起实习车间需要很大的投入,有时甚至不是学校能力所能为,信息技术的利用正好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
篇10
一、中职会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职会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首先,中职会计教育需要重新构建会计专业的教育体系,传统的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对会计知识的教导,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导,教师为主体,以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一定的模拟实习为结束,但这种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完全无法达到现代化各单位需要的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标准;其次,教育教学方法过于老化,中职由于师资力量水平有限,因此,在社会竞争激烈的情形下,中职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有所降低,对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够,固守就有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发展。最后,中职会计教材方面有所欠缺,基于社会对中职会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中职学校对于会计专业课程教材的设置不能够只包含本专业,还要适当增加会计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多元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教材。
二、“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中职会计教育改革
1.教育体系的改革
会计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动态教育模式,它涵盖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即上岗前的基础教育、岗中的实施策略教育以及职业未来发展规划教育。“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中职会计教育体系应该侧重于培养技术性的会计人才,应该在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的全面的会计岗位能力,例如登记账簿能力、填制凭证能力、出纳核算能力、总账及报表核算能力等,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人际沟通能力。
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需要注意同时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在理论教学体系中,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由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选择,不仅要有会计学科的主干课程,还要一系列的辅助课程,对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够用、必需、培养能力、实用为本位。学习的单元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自己选择,发展出最适合学生性格的会计教育。实践教育体系则要依托实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课程体系、践教学目标体系、教学条件体系来完成。
2.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的教学方式会给课堂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课堂是学生吸收知识的主要阵地,因此,中职会计教育改革需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明确课堂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本身,在课堂上,教师要体现出自己的主导地位,也就是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适当的、有效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教学方法的探究创新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制定面向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风格教学方法。有些听讲能力差的同学,就需要利用视觉或者活动形式来吸引他们的目光,集中课堂注意力,有些学生偏向于实践型的,就需要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专业内容,教师也需要摸索出不同的教导方式,例如对于会计专业的知识概念、核算、计价概念,教师可以采取问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分层次去了解知识,不要一蹴而就,意在理解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对于操作性强的内容,例如对货币资金的学习,可以采用实践认识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实体化。同时,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还需要加强多媒体辅导教学,不要因为会计知识不需要演示,只需要简单口述、板书就行,进行多媒体辅导教学,一则可以更好的阐述教材内容,同时还能够丰富课堂趣味性,通过视觉、听觉上的双重学习来吸收知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材改革
教材改革也是“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中职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环,中职学校不要过分看低,对于文化素质的基本标准也要与普通高中平齐,尽管中职的生源整体质量不如普通高中,仍旧要以普高的教学标准来作为中职教材选择的主要方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会计类教材、辅助教材很多,重复出版的也很多,但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所创新的并不多,会计专业本身变化较快,因此,教材的选择应该选择当下业界最认可的教材。再者,现如今有些中职会计专业教材的难度与本科平齐,这是完全不适合中职年龄层的学生来学习的,中职会计专业的教材内容应该偏向于简单的中低级教学内容,着重让学生理解知识,吃透知识,运用知识,而不是一味注重知识的多少以及知识难度等级,教材的选择应该去掉浮华,而选择朴实的适合中职会计专业的专门教材。应该按照“资格多、模块活、基础稳”的要求去编制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会计职能素养的培养,同时也需要辅助学习适应社会基本能力的计算机基础、会计英语等科目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